- 2021-05-08 发布 |
- 37.5 KB |
- 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统计(平均数)▏沪教版 (17)
平均数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课本第三单元《平均数》。 教学目标:(1)通过具体的事例初步认识平均数的意义,体会引入平均数的必要性。 (2)知道平均数的计算方法,会计算平均数。 (3)知道平均数的取值范围在该组数据的最小值与最大值之间。 (4)知道可以使用平均数来比较不同数量的两组同类数据。 教学重点:平均数的意义和它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构建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 课前引入。 师:看!这是什么? 生:共享单车(摩拜单车)。 师:共享单车的产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那看到这张图,你想说什么? 生:生活中有很多共享单车乱停放现象。 师:所以,少先队员们利用假日,开展了“共享单车,我来扶”的行动。这些同学得到了老师的表扬。(媒体出示:你们的表现真不错,平均每人扶起了5辆共享单车)这时,小胖提出质疑。 小胖:不对,我扶起的是6辆。 师:小胖的质疑究竟有没有道理呢?一起进入今天的学习吧!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平均数。(板书:平均数average) 二、 新知探究。 探究一:五3班也有两个小组参加了“共享单车我来扶”的行动,一起来看一下他们的成果吧! 第一组 第二组 组员 A B C 数量 9辆 7辆 14辆 组员 A B C D 数量 9辆 10辆 5辆 12辆 师:你能从这两张表格中读到哪些信息? 师生总结:第一组有3人,最好成绩是14辆,第二组有4人,最好成绩是12辆。 思考:哪一组扶正共享单车的成绩好?与你的同桌讨论一下。 师:谁来说一说?我们一起来听听这些小伙伴怎么说。 小胖:第一组扶的最多的人扶了14辆,第二组扶的最多的人才扶了12辆,所以第一组成绩好。 师:你们同意吗? 生:这只能代表某一位组员的成绩,并不能代表小组的整体水平。 小巧:① 9+7+14=30(辆) ② 9+10+5+12=36(辆) 因为36辆>30辆,所以第二组成绩好! 师:你们认可吗? 生:不认可。两组人数不同,这样比不公平。 师:你们的想法跟小丁丁一样,请听小丁丁怎么说? 小丁丁:两组人数不同,这样比不公平。 师:应该怎么比更合适呢? 生:要比较每组平均每人扶的共享单车数量。 师:那请你在草稿纸上算一算,这两组平均每组每人扶起的共享单车数量。 生:(9+7+14)÷3=10(辆) 师:(9+7+14)表示?3表示?10表示? 生:9+7+14表示第一组扶起的共享单车总数,3表示人数,10表示平均第一组平均每人扶了10辆。 师:那么第二组呢? 生:(9+10+5+12)÷4=9(辆),其中,9+10+5+12表示第二组扶起的共享单车总数,4表示人数,9表示平均第二组平均每人扶了9辆。 师:所以红框里的这两个算式表示的是两组扶起共享单车的总数,3,4表示人数,而9,10分别表示两组平均每人扶起的共享单车的数量。所以我们可以用? 生:扶起共享单车的总数÷人数=每组平均每人扶起的单车数量。 师:这其实就是平均数的概念,将一组数值的总和除以这组数值的个数, 所得到的数叫做这组数值的平均数。 谁来试着说一说平均数的概念。 生:将一组数值的总和除以这组数值的个数,所得到的数叫做这组数值的平均数。 师:平均数如何计算,你能编写一个公式吗? 生:平均数=总数÷个数(板书:平均数=总数÷个数) 结论:第一组平均每人扶的多,所以第一组成绩好。 师:这两组数据的平均数分别是10和9,你认为这两个9的含义一样吗? 生:平均数9表示这一组的整体水平,而这个9表示A同学实实在在扶了9辆。 结论:平均数并不代表某一具体的数量,它所表示的是这组数值的一个整体水平。 探究二:在条形统计图上探究平均数的相关知识。 师:看这两张图,你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将超过平均线的这些部分移下来,正好。 师:你的发现真不错,这就是我们数学中的移多补少。还有什么发现。 生:平均数的取值正好在一组数据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 师:那如果一组数据的最大值等于最小值呢? 生:平均数=最大值=最小值。 师:你们看,第一组有一位同学要加入,说一说,这位成员的加入会对这个组的成绩有影响吗?为什么? 师:如果这位成员扶起的数量小于平均数,那么整个小组的平均数将如何改变? 如果这位成员扶起的数量大于平均数,那么整个小组的平均数将如何改变?如果这位成员扶起的数量等于平均数,那么整个小组的平均数将如何改变?事实上,这位组员扶起了5辆,请你重新计算第一组的成绩。 生:(9+7+14+5)÷4=8.75(辆) 师:你有疑问吗?这里的平均数可以为小数吗? 生:可以,因为平均数表示的不是具体的数值,表示的是第一组的整体水平,可以是小数。 一、 巩固练习。 (1) 判断题 1.小胖、小亚、小巧平均每人吃了3块巧克力,小胖一定吃了3块巧克力。(×) 2.小胖收集了某年上海8月份的平均气温31℃,9月份平均气温27℃,所以8月份每一天的气温都要比9月份每一天的高。(×) 3.五年级部分学生体重情况统计表 姓名 小胖 小亚 小丁丁 体重(kg) 48 42 39 问:他们三人的平均体重是多少千克? A.他们三人的平均体重有可能会是38千克。 B.他们三人的平均体重有可能会是48千克。 C.他们三人的平均体重在39千克到48千克之间。 (48+42+39)÷3 =129÷3 =43(kg) 答:三人的平均体重是43千克。 (2)说一说 游泳池的平均水深是120cm。小亚:我身高145cm,在这个游泳池里游泳,没有危险。(浅水区100cm,深水区180cm) (3)2016年各季度小巧家用水量统计表 季度 一 二 三 四 用水量(m³) 24 36 54 30 2016年小巧家平均每月用水多少立方米? 一年=12个月 (24+36+54+30)÷12 =144÷12 =12(m³) (×) 答:小巧家平均每月用水36立方米。 (24+36+54+30)÷4 =144÷4 =36(m³) (√) 答:小巧家平均每月用水36立方米。 (4)比较平均分与平均数的区别。 A.第一小组现在共有24粒糖,平均分给4个组员,这个 小组平均每人分到几粒糖? 24÷4=6(粒) 平均分:平均每人分到6粒糖。 B.第二小组5人分别有4粒、8粒、5粒、6粒、7粒糖, 这个小组平均每人有多少粒糖? (4+8+5+6+7)÷5=6(粒) 平均数:平均每人有6粒糖。(实际每人不一定有六粒糖。) (5)首尾呼应 回到最初的这个情景,你认为小胖的质疑有道理吗?老师指的平均每人扶了5辆,这个5表示的是一个整体水平。 一、 全课总结。 谈谈你的收获。 五、课堂拓展。 有一篮子鸡蛋,每个鸡蛋的重量如下:53g,55g,54g,58g这篮子鸡蛋平均一个有多重?(请用多种方法解答) 方法一:移多补少法,得到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是55g。 方法二:(53+55+54+58)÷4 方法三:50+(3+5+4+8)÷4 方法四:53+(0+2+1+5)÷4 六、 板书。 平均数 总数÷个数=平均数 (9+7+14)÷3=10(个) (9+10+5+12)÷4=9(个) 最小值<平均数<最大值 平均数(简案)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课本第三单元《平均数》。 教学目标:(1)通过具体的事例初步认识平均数的意义,体会引入平均数的必要性。 (2)知道平均数的计算方法,会计算平均数。 (3)知道平均数的取值范围在该组数据的最小值与最大值之间。 (4)知道可以使用平均数来比较不同数量的两组同类数据。 教学重点:平均数的意义和它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构建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 课前引入。 新旧知识联系——回忆平均分的概念,揭题:平均数。 二、 新知探索。 (1) 探究平均数的概念。 例题:五1班安排了两个小组为山区儿童制作手工小玩偶,一起来看一下他们的成果吧! 第一组 第二组 组员 A B C 数量 9个 7个 14个 组员 A B C D 数量 9个 10个 5个 12个 A、你能从这两张表格中读到哪些信息? B、哪一组制作玩偶成绩好? 小胖:第一组做的最多的人做了14个,第二组做的最多的人才做了12个,所以第一组成绩好。(×) 小巧:① 9+7+14=30(个) ② 9+10+5+12=36(个) 因为36个>30个,所以第二组成绩好!(×) 小丁丁:两组人数不同,这样比不公平。 正确比法:应该比较每组平均每人做了几个。 两种方法计算每组平均每人做了几个:移多补少法,计算法。 小结平均数的概念与公式:将一组数值的总和除以这组数值的个数,所得到的数叫做这组数值的平均数。平均数=总数÷个数 (1) 借助条形统计图探究平均数的取值范围。 最小值<平均数<最大值 小结:平均数并不是一个具体的数值,它所表示的是一组数据的一个整体水平。 一、 巩固练习。 (1)判断题。 (2)计算平均数。 有一篮子鸡蛋,每个鸡蛋的重量如下:53g,55g,54g,58g这篮子鸡蛋平均一个有多重?(请用多种方法解答) (3)2016年各季度小巧家用水量统计表 季度 一 二 三 四 用水量(m³) 24 36 54 30 2016年小巧家平均每月用水多少立方米? (4)比较平均分与平均数的区别。 A.第一小组现在共有24粒糖,平均分给4个组员,这个 小组平均每人分到几粒糖? B.第二小组5人分别有4粒、8粒、5粒、6粒、7粒糖, 这个小组平均每人有多少粒糖? 二、 全课总结。 谈谈你的收获。 三、 板书。 平均数 总数÷个数=平均数 (9+7+14)÷3=10(个) (9+10+5+12)÷4=9(个) 最小值<平均数<最大值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