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08 发布 |
- 37.5 KB |
- 4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年高考语文专题10文言文阅读之概括与翻译(讲)(含解析)
专题 10 文言文阅读之概括与翻译 讲目标 1.了解高考文言文阅读之筛选概括与翻译类试题基本题型及命题规律。 2.掌握高考文言文阅读之筛选概括与翻译类试题答题技巧。 讲考点 ☆考点一: 筛选信息概括要点 【高考典例】 1、【2018 年高考新课标Ⅲ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纯礼字彝叟以父仲淹荫知陵台令兼永安县永昭陵建京西转运使配木石砖甓及工徒于一 路独永安不受令 使者以白陵使韩琦,琦曰:“范纯礼岂不知此?将必有说。”他日,众质 之,纯礼曰“陵寝..皆在邑境,岁时缮治无虚日,今乃与百县均赋,曷若置此,使之奉常时用 乎?”琦是其对。还朝,用为三司盐铁判官,以比部员外郎出遂州。沪南有边事,调度苛棘, 纯礼一以静待之,辨其可具者,不取于民。民图像于庐,而奉之如神,名曰“范仲淹”。草 场火,民情疑怖,守吏惕息俟诛。纯礼曰:“草湿则生火,何足怪!”但使密偿之。库吏盗 丝多罪至死,纯礼曰:“以棼然之丝而杀之,吾不忍也。”听其家趣买以赎,命释其株连..者。 除户部郎中、京西转运副使。徽宗立,以龙图阁直学士知开封府。前尹..以刻深为治,纯礼曰: “宽猛相济,圣人之训。方务去前之苛,犹虑未尽,岂有宽为患也。”由是一切以宽处之。 中旨鞫享泽村民谋逆,纯礼审其故,此民入戏场观优,归途见匠者作桶,取而戴于首曰:“与 刘先主如何?”遂为匠擒。明日入对,徽宗问何以处之,对曰:“愚人村野无所知,若以叛 逆蔽罪,恐辜好生之德。以不应为杖之,足矣。”曰:“何以戒后人?”曰:“正欲外间知 陛下刑宪不滥,足以为训尔。”徽宗从之。纯礼沉毅刚正,曾布惮之,激驸马都尉王诜曰: “上欲除君承旨,范右丞不可。”诜怒。会诜馆辽使,纯礼主宴,诜诬其辄斥御名..,罢为端 明殿学士、知颍昌府,提举崇福宫。崇宁五年,复左朝议大夫,提举鸿庆宫。卒,年七十六。 (节选自《宋史·范纯礼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纯礼字彝叟/以父仲淹荫/知陵台令兼永安县/永昭陵建京西转运使/配木石砖甓及工 徒于一路/独永安不受令/ B.纯礼字彝叟/以父仲淹/荫知陵台令兼永安县/永昭陵建/京西转运使配木石砖甓及工 徒于一路/独永安不受令/ C.纯礼字彝叟/以父仲淹/荫知陵台令兼永安县/永昭陵建京西转运使/配木石砖甓及工 徒于一路/独永安不受令/ D.纯礼字彝叟/以父仲淹荫/知陵台令兼永安县/永昭陵建/京西转运使配木石砖甓及工 徒于一路/独永安不受令/ 【答案】D 【解析】 【精准分析】本题考查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以对文言进行正确断句的能力。命 题 者 从 文 本 中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的句子正确断句。能力层级为理解 B。 【试题点评】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采用的是文言文阅读常规题型。常用的断句方法 有:①根据文意断句;②利用对话标志断句,对话常以“曰”“云”“言”为标志,两 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③借助文言虚 词断句,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 一般要断开;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尾,其后面一般要断开;疑问语气词: 何、胡、安、何如、奈何、如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 上下文意,就可断句;④借助对比、对偶、排比、顶真等修辞断句。本题可根据句意断 句。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陵寝是帝王死后安葬的陵墓,陵墓建成后,还需设置守陵奉祀的官员以及禁卫。 B.“株”,本义树根,根与根间紧密相连,因而“株连”又指一人有罪而牵连他人。 C.前尹在文中指开封府前任府尹:“尹”为官名,如令尹、京兆尹,是知府的简称。 D.御名指皇帝名讳,古代与皇帝有关的事物前常加“御”字,如御玺指皇帝印信。 【答案】C 【解析】 【精准分析】A 项的“陵寝”出现在文本中“陵寝皆在邑境”一语,此外还有“知陵台令” 一语也有所涉及。由此可知此详解说正确。B 项的“株连”出现在文本中“命释其株连 者”一句,根据前文所讲范纯礼的宽容,可推断此项解说正确。C 项对“尹”的解说找 不出错误,但后面所举之“令尹”的例子则和学过的课文《屈原列传》相关内容不合, 在课文中,“令尹”是楚国执政官名,相当于宰相,于是可知此项解说错误。D 项的“御 名”出现在文本中“诜诬其辄斥御名”一语,既然因为“辄斥御名”而罢官,便不难知 道此项解说的正确性。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文化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 A。 【试题点评】本题考查对古代常见文化常识的理解能力,延续了近年高考命题风格,合乎当 今国学热的趋势。选文是人物传记,一般主要考查的文化常识是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 的变迁、人才选拔、宫殿的名称、年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古代重要地名、官场的一些 理解、朝廷的官职、礼仪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解答这类题目,主要靠平时的积累, 要将相关知识记牢,这样就能轻松的将正确项与错误项区分开来。若有些知识出现遗忘 或疏漏,那就要运用排除法,以确定最终选项。此题所选词语是课内及生活中常见的词 语,并且选项只要求选出一个错项,难度不大。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纯礼敢于抗言,受到韩琦赏识。主管官员分配劳赋不当,他有理有据地提出异议, 认为永安县负责陵寝日常维护,不应与各县均等,得到陵使韩琦认同。 B.纯礼关怀下属,处分重在惩戒。他在遂州任上对下属宽厚,草场失火,守吏惶恐等 候诛杀,库吏因盗丝将被处死,他均认为罪不至死而采用赔偿的惩处。 C.纯礼鉴察往事,治事去苛从宽。在开封府任上,有村民被误告谋逆,他发现事实并 非如此,认为应判杖刑,并以彰显皇上刑罚不滥为由,征得皇上认可。 D.纯礼坚毅刚直,不幸遭人算计。他的正直让曾布恐惧,曾挑唆驸马都尉王诜诬告纯 礼,王即借纯礼宴请辽使事构陷纯礼,致使纯礼蒙冤,最终遭到免职。 【答案】D 【解析】 【精准分析】此题综合考查筛选并整合文言文中的信息、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言文 中 心 意 思 和 分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试题点评】本题考查归纳文章内容要点,把握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属于文言文阅读传统 题型。这类题目的重点在文意的理解,一般没有赏析的内容。解答时要找出文段中与选 项解释相对应语句,一一对应。选项的叙述或分析的错误一般只在某一小点,主要有: 个别实(虚)词故意译错;人物的事迹张冠李戴;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错位;人物性 格陈述不恰当;凭空添加,无中生有;强加因果关系。答题时注意“人物”“事件”“时 间”“地点”的差别和重点词语的翻译,还要注意上下文之间的关系。一般文言中经常 省略主语,所以注意辨析省略主语,区分“人物”,总体关照段首的“时间”、“地点”, 区分“事件”表述是否错误等。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方务去前之苛,犹虑未尽,岂有宽为患也。 (2)愚人村野无所知,若以叛逆蔽罪,恐辜好生之德。 【答案】(1)正尽力去除先前的苛责,尚且担心做得不够,哪有宽松成为祸患的呢。(2)愚 人粗鲁无知,如果以叛逆定靠,恐怕会辜负陛下爱惜生灵的仁德。 【解析】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试题点评】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属于文言文阅读传统题型。解答时一定 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 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最基本的方法就是“留”“删”“调” “换”“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古代是单音节词语现代是双音节词语要“替换”; 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地名、人名、器物名等要“保留”;对古汉 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删”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 可以“删”,对省略的内容要补出。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 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如此题中,文言实词“务”就是个多义词, 应译为“致力”;而“村野”应译为“粗鄙”,切不要只照字面将其翻译为“乡村野 外”。 【2019 高考展望】2019 年高考,文言文阅读预计仍会遵循从正史选材的命题思路。从题型 来看,文言文阅读仍会保持稳定,且难度适中,不会有偏题怪题出现。值得注意的是 2017 年与 2018 年文言文阅读选文皆出自《宋史》,延续了以往从《宋史》《明史》中选 材的命题思维,这就提醒考生备考中《宋史》《明史》仍是关注的重点,但也不能只局 限于这两部史书,还应扩大关注面,增加阅读量。 参考译文: 范纯礼字彝叟,因父亲范仲淹的恩荫,担任陵台令和永安县令。永昭陵兴建,京西转运 使把木材、石料、砖和工匠役徒摊派给一路,只有永安不接受命令。使者把这件事报告给陵 使韩琦,韩琦说:“范纯礼难道不知道这件事吗?一定有他的说法。”后来,众人责问他,纯 礼说:“陵寝都在永安县境内,一年四时都要修缮管理,没有闲着的时候,现在竟然和各县 平摊赋役,怎么比得上将赋役搁置,用它来贡奉平时的用度呢?”韩琦肯定了他的回答。回 到朝廷,任命纯礼为三司盐铁判官,以比部员外郎的身份到遂州任职。沪南有边防事务,征 调赋税严苛急切,纯礼一概以静应对,分辨其中可以备办的,不从百姓那里征取。百姓画他 的图像挂在家中,像敬神一样敬他,称为“范仲淹”。草场失火,百姓疑虑害怕,看守草场 的官吏惊恐地等待责罚。纯礼说:“草湿就会产生火气,有什么值得奇怪的!”只让他们暗中 赔偿。库吏偷丝太多当判死罪,纯礼说:“因为乱糟糟的丝杀了他,我不忍心。”听任他的家 人立刻出钱买下丝来赎罪,命令释放受到牵连的人。被任命为户部郎中、京西转运副使。徽 宗即位,(纯礼)以龙图阁直学士的身份担任开封知府。前一任开封知府用严苛的法令来治 理百姓,纯礼说:“宽严互补,是圣人的教诲。正尽力去除先前的苛责,尚且担心做得不够, 哪有宽松成为祸患的呢。”因此一切以宽缓的态度来处理。皇帝直接下诰命令审讯亨泽村村 民谋反一事,纯礼审问事情的缘由,(原来是)这个人到戏场看戏,回来的路上见到工匠做 桶,就把桶戴在头上说:“和刘先主相比怎样?”于是被桶匠抓住。纯礼第二天上朝应对, 徽宗问怎么处理这件事,纯礼回答说:“村野愚人无知,如果以叛逆定罪,恐怕违背陛下爱 惜生灵的仁慈,按不应做此事的罪名,杖责他,就够了。”皇帝说:“(这样做)用什么告诫 后人呢?”纯礼回答:“正是要外面的人知道陛下不滥用刑罚,足够作为典范了。”徽宗听从 了他的话。曾布畏惧他,挑拨驸马都尉王诜说:“皇上想要升任你为承旨,范右丞不同意。” 王诜发怒。恰逢王诜招待辽国使者,纯礼主持宴会,王诜诬告他动不动就直称皇上名字,纯 礼被罢免为端明殿学士、颖昌府知府、崇福宫提举。崇宁五年,复任左朝议大夫、鸿庆宫提 举。去世,享年七十六岁。 2、【2018 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6—9 题。 重到沭阳图记 袁枚 古之人往往于旧治之所三致意焉。盖贤者视民如家,居官而不能忘其地者,其地之人, 亦不能忘之也。余宰.沭阳二年,乙丑,量移白下。今戊申矣,感吕峄亭观察三札见招,十月 五日渡黄河,宿钱君接三家。钱故当时东道主,其父鸣和癯而髯,接三貌似之,与谈乃父事, 转不甚晓。余离沭时,渠裁断乳故也。 夜阑置酒,闻车声啍啍,则峄亭遣使来迎。迟明行六十里,峄亭延候于十字桥,彼此喜 跃,骈辚同驱。食倾,望见百雉遮迣,知沭城新筑。衣冠数十辈争来扶车。大概昔时骑竹马 者,俱龙钟杖藜矣。 越翌日,入县署游观,到先人秩膳处,姊妹斗草处,昔会宾客治文卷处,缓步婆娑,凄 然雪涕,虽一庖湢、一井匽,对之情生,亦不自解其何故。有张、沈两吏来,年俱八旬。说 当时决.某狱,入帘荐某卷,余全不省记。憬然重提,如理儿时旧书,如失物重得。邑中朱广 文工诗,吴中翰精鉴赏,解、陈二生善画与棋,主人喜论史鉴,每漏尽,口犹澜翻。余或饮, 或吟,或弈,或写小影,或评书画,或上下古今,或招人来,或呼车往,无须臾闲。遂忘作 客,兼忘其身之老且衰也。 居半月,冰霰渐飞,岁将终矣,不得已苦辞主人。主人仍送至前所迎处,代为治.筐箧, 束缰靷毕,握手问曰:“何时再见先生?”余不能答,非不答也,不忍答也。嗟乎!余今年 七十有三矣,忍欺君而云再来乎?忍伤君而云不来乎?然以五十年前之令尹,朅来旧邦,世 之如余者少矣;四品尊官,奉.母闲居,犹能念及五十年前之旧令尹,世之如吕君者更少矣。 离而合,合而离,离可以复合,而老不能再少。此一别也,余不能学太上之忘情,故写两图, 一以付吕,一以自存,传示子孙,俾知官可重来,其官可想,迎故官如新官,其主人亦可想。 孟子曰:闻伯夷、柳下惠之风者,奋乎百世之下,而况于亲炙之者乎?提笔记之,可以风世 ①,又不徒为区区友朋聚散之感也。 【注】①风世:劝勉世人。 (选自《小仓山房诗文集》,有删节) 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余宰.沭阳二年 宰:治理 B.说当时决.某狱 决:打开 C.代为治.筐箧 治:备办 D.奉.母闲居 奉:侍奉 【答案】B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 B。 【试题点评】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 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 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采取代 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 错。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 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 对照解释前后词。江苏卷文言文第一题多年以来都是在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和用法,虽 然说考查范围在 120 个实词之内,其实有的时候又不局限于这 120 个实词,这就要求考 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积累。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四品官员吕峄亭在家闲居期间,连续写信邀请老县令旧地重游,袁枚因此再到沭阳。 B.当年袁枚离开沭阳时,钱接三才断奶,因此谈及其父钱鸣和的往事,接三不太清楚。 C.八十多岁的张、沈两吏是袁枚的老同事,还能依稀记得些许往事,多数事已忘记了。 D.吕峄亭在寒冬时节送客至十字桥,宾主作别时,袁枚觉得自己有生之年很难再来了。 【答案】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墓础上, 带着选项回到原文进行比较分析,做出判定。C 项,“多数事已忘记了”并不是八十多 岁的张、沈两吏,而是作者袁枚,原文“有张、沈两吏来,年俱八旬。说当时决某狱, 入帘荐某卷,余全不省记”。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试题点评】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 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 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 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 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 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 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2015 年和 2016 年,江苏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的第二题都是考查内容的概括分析,2017 年发生了变化,向全国卷靠拢, 考查文学文化常识,故在平时的模拟考试中,江苏各地的模拟试题在这一题上一直都是 围绕文学文化设题,甚至于高一高二都加强了这方面的积累,谁知道 2018 年再一次回 归原样,其实这一题与第四题有重复之嫌。都是属于概括题,只不过考查的模式不同而 已。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迟明行六十里,峄亭延候于十字桥,彼此喜跃,骈辚同驱。 (2)闻伯夷、柳下惠之风者,奋乎百世之下,而况于亲炙之者乎? 【答案】(1)天快亮的时候,行驶了六十里,吕峰亭在十字桥迎接,两人(见面)十分欣喜, 便驱车一同前往。(2)伯夷、柳下惠那样的高风,百代之后的人听到,也能奋发,更何 况亲受熏陶的人呢?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试题点评】掌握文言文翻译的三条标准。将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通常讲究信、达、雅。 所谓信,指的是忠实于原文。原文讲的是什么意思,译成现代汉语后应能如实传达出原 文的意思,不能随意增减文意,更不能曲解。所谓达,指的是译成的话要符合现代汉语 的规范,要文通字顺,不能够虽然忠实原文,却译得句子拗口,令人难读或难懂。至于 雅,则是比较高的要求,指的是译成的现代汉语具有较高的表达水平,不但能忠实于原 文,还能把原文的意蕴较好地传达出来,文笔流畅优美。掌握文言文翻译的五字要诀: 文言文翻译要能做到信、达、雅,应该掌握五字诀:留、删、增、调、变。一是留,即 保留古今相同的词和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朝代名、国名、官职、年号、某些典章 制度名称以及物品名称等,这些不必翻译。硬要翻译,反而会弄巧成拙。二是删,删去 一些只起语法作用,没有实际意义的虚词;无法对应地用现代汉语进行翻译,删后又不 影响句子的准确通顺的,亦可删去。三是增,把文言文的单音词译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词; 文言文中省略的成分,在翻译时也应增补出来。四是调,将古今汉语不同的语序,按现 代汉语的规范调整。如:“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是一个定语后置句,翻译时就 要把定语“可以终身行”调到中心词“一言”之前。再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是两个宾语前置句,应按“不知句读,不解惑”来翻译。五是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 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 9.文中“可以风世”的内容有哪些?请简要概括。(4 分) 【答案】为官当勤政爱民,百姓会怀念他;为人当感恩重义,后代会仿效他。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试题点评】相比较第二题的内容概括分析题来看,本题概括题涉及的范围小,层次清晰, 而且内中含有概括、评价语,这些其实就是答案。考生首先要到文中找到“可以风世” 所在的段落,理解“可以风世”的意思,然后再圈出前后相关的内容,最后进行概括。 所以此题难度不大,只是考查考生发现问题的眼光。 参考译文: 古代的人常常对他从前所管辖的地区再三表达其意。大概是贤能的人视民如家,做官而 不能忘了他所管辖过的地方,这个地方的百姓,也不能忘了他吧。我治理沭阳两年,乙丑年, 调迁到白下。现在是戊申年了,有感于吕观察吕峄亭多次写信邀请,我在十月五日渡过黄河, 住宿在钱接三家。钱接三是当时的东道主,他的父亲钱鸣和瘦且两腮长有胡子,钱接三在容 貌上很像他的父亲,与他谈起他父亲的事,接三不太清楚。我离开沭阳的时候,是钱接三才 断奶的原因啊。 夜深摆置酒席,听到缓缓的车声,这是吕峄亭派遣使从前来迎接我。天快亮的时候,行 驶了六十里,吕峰亭在十字桥迎接,两人(见面)十分欣喜,便驱车一同前往。一顿饭的功 夫,望见城墙遮列,知道是沭阳城新的建筑。士绅几十人争着前来扶车。大多是以前朋友, 现在全都老态龙钟拄着手杖了。 过了第二天,进入县署游览,到父母用膳的地方,姊妹斗草的地方,昔日宴会宾客处理 文卷的地方,缓缓行走泪眼婆娑,悲伤泪下,即使是一庖一湢、一井一匽,面对它们也不禁 生情,也不能自我解说这是什么缘故。有张、沈两个官吏前来,年龄都是八十多岁了。说起 当时判决某个诉讼案件,入帘介绍某个案卷,我完全不回忆起来了。重提又突然醒悟,如同 整理儿时旧书,如同失物重得。县里朱广文擅长诗,吴中翰精通鉴赏,解、陈二人善长绘画 与下棋,主人喜欢谈论史鉴,常常到深夜,嘴巴仍然滔滔不绝。我或饮,或吟,或弈,或写 小影,或评书画,或上下古今,或招人来,或呼车往,没有片刻的清闲。于是忘记了自己是 作客,同时忘了自己身体已经又老又衰了。 过了半月,渐渐下起了冰霜,年将末了,不得已苦苦告辞主人。主人仍送至之前相迎的 地方,代为备办礼物,整顿好车马,握手问我说:“什么时候再见先生?”我不能回答,并 非不想回答,是不忍回答啊。哎!我今年七十三了,忍心欺骗他而说再来吗?忍心伤他的心 而说不来吗?然以五十年前的令尹身份,再来旧邦,世上像我这样的人很少了;四品高官, 侍奉母亲闲居,仍然能想着五十年前的旧令尹,世上像吕峄亭这样的人更少了。离然后合, 合然后离,离可以复合,但是老了不能再变少了。此次一别,我不能学太上忘情,所以做了 两幅图,一幅送给吕峄亭,一幅留给自己保存,传示子孙,使他们知道官员可以重来,可以 去想念他们,迎接旧官员如同迎接新官员一样,那主人也是可以去想念的。孟子说:伯夷、 柳下惠那样的高风,百代之后的人听到,也能奋发,更何况亲受熏陶的人呢?提笔写下这件 事,可以用它来劝勉世人,又不仅仅为区区朋友聚散之感啊。 【考点剖析】 “筛选文中的信息”就是要求考生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能够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和 归纳,准确把握文中所写的人、事、情、理、言、时、地等主要信息,从而对试题提供的选 项信息进行辨析和判断,或者根据试题要求对有关信息进行提炼表述。“概括要点”是把文 章各部分的内容用简明扼要的语言表达出来,把文章的整体或某一部分的内容主旨化,并加 以阐发或概括。 【命题揭秘】 “筛选文中的信息”,可单独设题也可与概括要点结合起来综合考查,但是从某种意义 上讲,解读文本就是筛选信息的过程,而且对文意理解类题目是每年、每套高考试卷的必考 题,也就是说其他高考试卷是将这一考点与分析综合结合起来进行考查。“分析概括要点” 是高考必考考点,历年高考所有试卷都对此考点单独设题,题量 1—2 题,分值 3—7 分。一 般都着眼于对选文内容要点、中心思想的概括和对作者观点态度的分析。题型主要有两种, 客观选择题:要求选出对原文内容(或作者观点态度)理解正确(或错误)的一项,主观表 达题,答出能体现作者对某种事物的观点的内容。2019 年高考仍会沿袭上述命题特点。 【备考技巧】 1.转变阅读观念,掌握正确阅读方法。 转变阅读观念,用读现代文的方法来读文言文。要把文言文当做文章来阅读,因为古文 也是“文”,而不是一堆古汉语的材料。进一步说,高考突出考查考生在语境中理解词语的 能力,强化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 2.熟悉高考,把握规律。 历年高考文言文筛选信息概括要点类试题仍是复习的重点。通过对高考筛选信息类题目 (尤其是近三年的高考题)的研究,可以了解高考常考文言文筛选信息概括要点类试题命题 特点,可以有效提高复习的效率。 3.由课内而课外,做好能力迁移。 高考文言文命题以取材于课外的材料为主,很少直接取材于课内但其解题的依据、方法, 乃至于技巧都存在于课内。所以课本文言文的复习非常重要,一定要认真复习,做到消化吸 收,惟有“得法于课内”才能“得益于课外”。 4.了解主要命题方式: (1)张冠李戴,颠倒事实 近年来高考文言文阅读题的选文多为人物传记类文段,这类选文往往涉及到多个人物、 多件事情;因而命题人在设计干扰项时,就时常采取“张冠李戴”的方法,即把乙人物所做 之事“嫁接”到题干指定的甲人物身上,从而造成了表现对象的错位。 (2)方法错位 人物传记类文段刻画人物的方式有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作者评述,它们可 以是正面描写(直接描写),也可以是侧面描写(间接描写)。命题人有时便把虽能表现人物 某种品质,但刻画方式不符合题干要求的文句混编到选项之中。如果考生对题干要求不仔细 推敲,一瞥而过,就极易受其误导。 例:(2007 年高考北京卷第 9 题)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部直接反映重礼义教化思想的 一组是 ①法能刑窃盗者,而不能使人为伯夷之廉 ②无法不可以为治也,不知礼义不可以行法 ③被创流血,至难也,然越人为之以求荣也 ④百工维时,庶绩咸熙,礼义修而任贤德也 ⑤其于化民也,若风之摇草木,无之而不靡 ⑥入孝出悌,言为文章,行为仪表,教之所成也 A.①③⑤ B.①②⑤ C.②④⑥ D.③④⑥ 分析:①句①是通过写“法”的“不能……”来衬托“礼义教化”的“能……”这句都 是典型的间接反映,显然不符合题干要求。句③是通过写“越人风俗”使人“苦而有荣”来 衬托“礼义教化”使人“无苦而有名” ,这句又是典型的间接反映,显然不符合题干的要 求。句⑤则是通过“风”的比喻来写“礼义教化”的作用。 所以答案应为 C 项。 (3)关系错位 在叙事类选文中,事件的进程有起因、经过和结果,三者之间既有逻辑上的内在联系, 也有时序上的阶段界限。而命题人有时会将“前一阶段”的事件混杂到“后一阶段”的事件 之中,或将“后一阶段”的事件混杂到“前一阶段”的事件之中,从而使事件的进程发生混 乱,以此来干扰考生的答题思维。 (4)夸大品质,拔高人物 例 2:或曰:“清其有道者欤?”清闻之曰:“清逐利以活妻子耳,非有道也。然谓我蚩 妄者,亦谬。” 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B.宋清认为做生意不是为了赚钱,而是追求高尚的做人的境界。 解析:宋清的自白虽是自谦之语,但从中可以看出赚钱养家糊口是宋清做生意的主要目 的,“追求高尚的做人的境界”在文中没有依据。 (5)无中生有,似是而非 例 3:卫嗣公使人伪客过关市,关市呵难之,因事关市以金,关市乃舍之。嗣公谓关市 曰:“某时有客过而予汝金,因遣之。”关市大恐,以嗣公为明察。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D.卫嗣公派人假扮客商通过关口的集市,集市的官吏刁难客商并接受了贿赂。卫嗣公 知道后要罢免这个官吏,他非常害怕,认为卫嗣公能明察秋毫。 解析:“卫嗣公知道后要罢免这个官吏”于文无据,不符合原文相关内容。 (6)望文生义,曲解文意 例 4:既至馆陶,阖境老幼,皆如见其父母。有猾人员外郎赵君实,与郡丞元宝藏深相 交结,前后令长,未有不受其指麾者。自德深至县,君实屏处于室,未尝辄敢出门。逃窜之 徒,归来如市。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C.魏德深深受百姓欢迎,又能震慑奸猾之人。他到馆陶,百姓见他如见父母;而奸人 赵君实与逃窜之徒,只能躲藏流亡。 解析:“逃窜之徒,归来如市”指的是那些逃亡他乡的人们,像赶集市一样都回来了。 选项 C 望文生义,以今义释古文,将“逃窜之徒”当作贬义词。 (7)概括模糊,范围不当 例 5:周怀政之诛,帝怒甚,欲责及太子,群臣莫敢言。迪从容奏曰:“陛下有几子, 乃欲为此计。”上大寤,由是独诛怀政。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C.周怀政事件使皇帝非常生气,他想惩罚太子。李迪不畏众怒,挺身而出,说服皇帝 改变了初衷。 解析:“不畏众怒”错,“怒”的只有皇帝。概括时,范围失当。 (8)误解状态,混淆已然未然 例 7:里中有数聚饮平事不得决者,相对咨嗟。卖酒者曰:“诸君何为数聚饮相咨嗟也?” 聚饮者曰:“吾侪保甲贷乙金,甲逾期不肯偿,将讼。讼则破家,事连吾侪,数姓人不得休 矣!”卖酒者曰:“几何数?”曰:“子母四百金。”卖酒者曰:“何忧为?”立出四百金偿之, 不责券。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B.在酒店聚饮的乡里数姓人家,为甲、乙二人的借贷官司所牵连,卖酒者急人所急, 为乡亲仗义疏财,慷慨解囊。 解析:“为甲、乙二人的借贷官司所牵连”与原文“将讼”表意不符,选项中的“官司” 一词一般的理解是“已经进入司法程序或已经官府审判”,而原文中的“将讼”,是指“将要 提起诉讼”,将未然当作已然,错误。 5.掌握筛选信息基本方法: (1)总揽文意,整体把握。 要从宏观的角度把握材料,紧扣主线,给人物、事件定位,对选文有个总的印象。把握 了作者对人物、事件的基本态度后,就能比较明确地理解文章的中心意思了。 (2)抓住要点,分析人物言行。 要通过作者对人物的描写、人物的主次关系、事件的叙述、详略的安排来看作者的思想 感情是爱是憎,写作意图是赞扬还是讽刺,文章的主旨是要读者吸取什么教训还是获得什么 启示。要能够把作者的观点态度与文章中人物的言论区分开来。 (3)借助注释提示,找到解题突破口。 文后的注释绝不是可有可无,它往往是为我们理解文意提供帮助的。 (4)综合概括,提炼观点。 作者的观点态度有的特别含蓄曲折,这就要注意发掘相关语句的隐含信息。有时作者的 观点散布在各处,应进行适当的综合概括,以便全面准确地对作者观点作出评价。 (5)树立历史的观点。 我们要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思考,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不能苛求作者,也不能任意拔 高,不能把现代人的思想观念强加给古人。 (6)辨析差异,排除干扰。 这一考点的题型,往往有故意夸大事实、偷换概念、以假乱真等干扰项,这需要我们了 解选项设置模式,细心分辨,排除干扰,提高正确率。 【能力训练】 1、【2018 届东三省四城市联考暨沈阳市高三质量监测(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 面小题。 颜衎,字祖德,兖州曲阜人。少苦学,治《左氏春秋》。梁龙德中擢第,解褐授北海主 簿,以治行闻。后唐天成中,为邹平令。符习初镇天平以书告属邑毋聚敛为献贺衎未领书以 故规行之寻为吏所讼习遽召衎笞之幕客军吏咸以为辱及正人习甚悔焉,即表为观察推官,且 塞前事。长兴初,召拜太常博士..,习力奏留之。习致仕,衎东归养亲。未几,房知温镇青州, 复辟置幕下。知温险愎,厚敛多不法,衎每极言之,不避其患。晋祖入洛,知温恃兵力偃蹇, 衎劝其入贡。知温以善终,衎之力也。改河阳三城节度副使,知州事。居半岁,得家问,父 在青州有风痺疾,衎不奏弃官去侍疾,不复有仕宦意。岁余,父疾不能起,衎亲自掬矢,未 尝少倦。晋祖闻之,召为工部郎中,连使促召至阙,辞曰:“臣无他才术,未知何人误有闻 达,望放臣还,遂其私养。”晋祖曰:“朕自知卿,非他人荐也。”俄废枢密院,以本官奉. 朝请..。逾年,上表请还侍养,授青州行营司马。丁父忧,哀毁甚。俄召为驾部郎中、盐铁判 官。以母老恳辞,有诏止守本官。召拜御史中丞。丧乱之后,朝纲不振,衎执宪颇有风采。 尝上言:“州郡无参谒之仪,出入失风宪之体。请自今藩镇幕僚,勿得任台官;虽亲王、宰 相出镇,亦不得奏充宾佐。非奉制勘事,勿得出京,自余不令厘杂务。”诏惟辟召入幕如故, 余从其请。时王峻持权,衎与陈观俱为峻所引用。会峻败,观左迁,衎罢职,守.兵部侍郎。 显德初,上表求解官,授工部尚书,致仕还乡里,台阁缙绅祖饯..都门外,冠盖相望,时人荣 之。建隆三年春,卒于家,年七十四。 (《宋史·列传二十九》)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符习初/镇天平以书告属邑/毋聚敛为献贺/衎未领书/以故规行之/寻为吏所讼/习遽 召衎笞之/幕客军吏咸以为辱及正人 B.符习初镇天平/以书告属邑/毋聚敛为献贺/衎未领书/以故规行之/寻为吏所讼/习遽 召衎笞之/幕客军吏咸以为辱及正人 C.符习初/镇天平以书告属邑/毋聚敛为献贺/衎未领书/以故规行之/寻为吏所讼习/遽 召衎笞之/幕客军吏咸以为辱及正人 D.符习初镇天平/以书告属邑/毋聚敛为献贺/衎未领书/以故规行之/寻为吏所讼习/遽 召衎笞之/幕客军吏咸以为辱及正人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首先把语句放入文本,结合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含义, “符习初镇天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常博士”中的“博士”是学官名,一般指精通一经或一艺、教授生徒的官职。 B.奉朝请,指定期参加朝会。古时春季朝见天子叫“朝”,秋季朝见天子为“请”。 C.“守兵部侍郎”中的“守”指暂时署理职务,多指官阶低的人署理官阶高的职务。 D.祖饯,设宴送别。祖,临行祭祀天神,引申为饯行和送别。类似说法还有祖道。 【答案】D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颜衎勤奋苦学,为政有方。他年少时,学习刻苦努力,研究《左氏春秋》。后科举 及第,任北海主簿,颇有政绩,为人所知。 B.颜衎献言献策,颇有远见。房知温拥兵自傲,作为其幕僚,他建议房知温入贡晋祖, 使房知温得以善终,足见其深谋远虑。 C.颜衎秉守孝道,侍养双亲。双亲有疾,他都能毅然请辞,奉养父母,尤其在父亲卧 床不起时,亲自捧屎,毫无倦色,品性至孝。 D.颜衎严肃纲纪,厘清体制。丧乱之后,朝纲不振,他直陈弊病并提出改进意见。除 征召入幕府不变,其余都被皇帝采纳。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考生应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然后与选项 进行比较分析。C 项,“都能毅然请辞”错误,从文中来看,“父在青州有风痺疾,衎 不奏弃官去侍疾”,由此可知,父亲病时,他“不奏弃官去侍疾”,即颜衎没有奏报就 辞去官职回家侍候父亲,可见“请辞”一说有误。 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 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 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 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 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 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 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比如本题,考生可以先到文中找到 C 项对应的内容,考生可以借助“双亲有疾”“秉守孝道”快速找到设题区域,从文中来 看,他父亲在青州患了风痹病,颜衎没有奏报就辞去官职回家侍候父亲。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知温险愎,厚敛多不法,衎每极言之,不避其患。 ②臣无他才术,未知何人误有闻达,望放臣还,遂其私养。 【答案】①房知温阴险固执,加重赋敛多不合法令,颜衎常常极力劝谏,不回避这样做带来 的祸患。②我没有其他才能,不知道什么人错误地把我上报,希望准许我回家,使我能 如愿奉养父亲。 文言文参考译文: 颜衎,字祖德,兖州曲阜人。他小时候刻苦学习,研读《左氏春秋》。五代时梁朝龙德 年间科举考试及第,初入仕途担任北海主簿,靠政绩而闻名。后唐天成年间,颜衎做邹平县 令。符习当初镇守天平,用书信告诉所辖城邑的官员,不要搜刮财物进献祝贺。颜行没有接 到书信,按照过去的规矩来做,不久被吏人告发。符习立刻召来颜衎用鞭子打了他,幕僚和 军吏都认为是羞辱了正派的人,符习很后悔,立即上书推荐颜衎做了观察推官,始且补救此 事。长兴初年,皇上下令任命颜衎做太常博士,符习极力上奏挽留颜衔。符习退休,颜衎也 东归家乡奉养双亲。不多久,房知温镇守青州,又征召颜衎做了幕僚。房知温阴险固执,加 重赋敛多不合法令,颜衎常常极力劝谏,不回避这样做带来的祸患。晋祖进入洛阳,房知温 依仗兵力强而非常傲慢,颜衎劝说他向晋祖进贡。房知温能够善终,是颜衎的功劳。颜衎被 改任为河阳三城节度副使,管理州中事务。过了半年,收到家中的书信,得知父亲在青州患 了风痹病,颜衎没有奏报就辞去官职回家侍候父亲,不再有当官的想法。过了一年多,父亲 病得不能起床,颜衎亲自照顾父亲大小便,不曾有一点厌倦。晋祖听说后,召他为工部郎中, 接连派使者催促他到朝廷,颜衎推辞说:“我没有其他才能,不知道什么人错误地把我上报, 希望准许我回家,使我能如愿奉养父亲。”晋祖说:“我自己了解你,不是他人准荐。”不 久废除了枢密院,凭着原来的官职参加朝会。过了一年,又上书请求回家侍双亲,被授予青 州行营司马。父亲去世服丧,他悲哀过度而身体严重损毁。不久又被召做了驾部部中、盐铁 判官。以母亲生病为由恳请辞官,晋祖下诏让他保有现在的官职,拜为御史中丞。经过战乱 之后,朝廷纲纪混乱,颜衎执行法令颇有风采。他曾经进言说:“州郡中缺少参拜的礼节, 进出没有风纪法度。请求从今以后各藩镇的幕僚不能担任御史以上的官职;即使是亲王和宰 相出朝镇守,也不能充任幕宾。不是接受皇帝命令下去巡查,不得擅自出京,从此不能让他 们管理杂务。”下诏只有征召做幕宾的还和以往一样,其余的都按颜衎的提议。当时王峻把 持朝政,颜衎和陈观都是由王峻推荐任用的。恰逢王離倒台,陈观贬官,颜衎被免去其他职 务,暂任兵部侍郎一职。显德初年,上书请求辞官,又任命他为工部尚书,退体后回到家乡, 朝廷官员都到京城门外给他饯行,一路上官车前后不绝,当时的人们都认为他很荣耀。建隆 三年春天,死在家中,享年七十四岁。 2、【2018 届安徽省“皖南八校”高三第三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孙逖,潞州涉县人,曾祖仲将,寿张丞。祖希庄。韩王府典签。父嘉之,天册年进士擢 第,又以书判援萃,投蜀州新津主簿。历曲周、襄邑二县令,以宋州同马致仕,卒,年八十 三。退动而英俊,文思敏達。始年十五,雍州长史崔日用。日用小之,令为(土火炉赋)。 退提翰即成,词理典瞻。日用览之弦然,遂为忘年之交,以是价誉益重。开元..初,应哲人奇 士举,授山阴尉。迁秘书正字。十年,应制登文藻宏丽科,拜左拾遗...。张说尤重其才,逖日 游其门,转左补阙。黄门侍郎部李萬出镇太原,辟为从事。萬在镇,与蒲州刺史李尚隐游于 伯乐川,退为之记,文士盛称之,二十一年,入为考功员外郎、集贤修撰。逖选贡士..二年, 多得俊才。初年则杜鸿渐至宰辅,颜真卿为尚书。后年被李华、萧颖士、赵骅登上第,退谓 人日:“此三人便堪掌纶浩。”二十四年,拜逖中书舍人。逖自以通籍禁闱其父官才邑宰乃 上表陈情曰臣父嘉之虽当暮齿幸遇明时绵历驱驰才及令长。臣夙荷严训,累登清铁,地近班 荣,臣则过量:途遥日幕。父乃后时。在公府有价荣之责,于私庭无报德之效,反惭乌乌, 徒丽鸳鸿。伏望降臣一外官,特乞微恩,稍沾臣父。”玄宗优诏奖之,授嘉之家州司马致仕, 寻卒。丁父丧免。二十九年服阙,复为中书舍人。其年充河东黜陟使。天宝三载,权判刑部.. 侍郎。五载,以风病求散秩,改太子左庶子。退掌语八年,制教所出,为时流叹服。议者以 为自开元已来,苏顾、齐浣、苏晋、贾曾、韩休、许景先及退,为王言之最。退尤善思,文 理精练,加之谦退不伐,人多称之。以疾沉废累年,转太子詹事,上元中卒。广德二年,诏 赠尚书右仆射,谥曰文。有集三十卷。 (节选自《旧唐书·列传·卷一百四十》)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逖自以通籍禁闱/其父官才邑宰/乃上表陈情曰/臣父嘉之/虽当暮齿/幸遇明时/绵历 驱驰/才及令长 B.逖自以/通籍禁闱/其父官才邑宰/乃上表陈情曰/臣父嘉之/虽当暮齿/幸遇明时/绵历 驱驰/才及令长 C.逖自以/通籍禁闱/其父/官才邑宰/乃上表陈情曰/臣父嘉之/虽当暮齿/幸遇明时/绵 历驱驰/才及令长 D.逖自以通籍禁闱/其父/官才邑宰/乃上表陈情曰/臣父嘉之/虽当暮齿/幸遇明时/绵历 驱驰/才及令长 【答案】A 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首先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 其次注意断句题大多集中在对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的考核,还要注意一个事 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 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元,皇帝年号,例如康熙、雍正、乾隆等也是年号。 B.左拾遗,谏官,又称言官,隶属谏诤机构。古代右拾遭高于左拾遗。 C.贡士,是参加会试及格后获得的资格,第一名称为会元。 D.刑部,我国封建社会掌管刑法、狱讼事务的官署,是大部之一。 【答案】B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逖官宦出身,家学渊源。孙逖文采斐然,科举得意,文章受世人称赞,与他父亲 的教育有一定关系。 B.孙逖自幼能文,才思敏捷。雍州长史崔曰用对他的才思大为吃惊,与 15 岁的孙逖结 为忘年之交。 C.孙逖主持考试,慧眼识才,他选拔很多优秀人才,其中最用的杜鸿渐、颜真卿等后 来都官至高位。 D.孙逖忠心报国,不忘父恩。他上表玄宗,请求把自己的官职让给父京,皇帝授于其 父宋州司马官职。 【答案】D 【解析】这是一道考核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 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题中 D 项,“请求 把自己的官职让给父亲”错误,应为请求把自己降职外调,稍稍提拔自己的父亲。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义语。 ①始年十五,雍州长史崔日用。日用小之。令为《土火炉赋》。 ②逖尤善思,文理精练,加之谦退不伐。人多称之 【答案】①刚刚十五岁,拜见雍州长史崔日用,崔日用(因他年纪小)轻视他,让他作《土 火炉赋》。②孙逖尤其善于深思,文采和道理精美凝练,加上他为人谦虚退让,不自夸, 受到人们一致称赞。 【解析】这是一道考核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题目,答题时注意直译,重点注意句中重点实 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此题注意,始:刚刚;小:轻视;令:让;伐:自夸; 称:称赞。 参考译文: 孙逖,潞州步县人。曾租孙仲将,寿张县丞。祖父孙希庄,韩王府典签。父亲孙嘉之, 天册年考取进士,又因为考中书判拔萃科考试。被授予蜀州新津主薄。先后担任曲周、襄邑 二县具令,在宋州司马官任上退休,死,八十三岁。孙逖年纪很小时就才智出众,文思敏捷。 刚刚十五岁,拜见雍州长史崔日用,崔日用(因他年纪小》轻视他,让他作《土火炉赋》,, 孙逖拿起笔一挥而就,文辞典雅富丽。崔日用看了文章后非常惊讶,和他结为忘年交。因此 身价名誉更高。开元初年,参加哲人奇士科考试,(高中后)被任为山阴尉,调任为秘书正 字。开元十年,考取文藻宏丽科,被授予左拾遗。张说尤其器重他的才华,孙逖经常出入他 家,转任左补阙。黄门侍朗李属出京镇守太原,征召他为从事。李属在镇守任上,与蒲州刺 史李尚隐到伯乐川游赏,孙逖为此写文,文士大为称赞。开元二十一年,入京担任考功员外 郎、集贤修撰。孙逖二次主持贡士考试.选拔出很多优秀人才。第一次选拔的社鸿渐官至宰 辅。颜真卿做了尚书。后年选拔的李华、萧颖士、赵骅登上榜首,孙逖对人说:“这三人才 华胜任起草皇帝诏令文告。”开元二十四年。任命孙逖担任中书舍人。孙逖自认为自己在朝 中做官.父亲才做县令,于是上表陈情道:“我的父亲虽然年老,幸而能逢圣明时代。多年 奔走效劳,才做到县令。我早年蒙受他的教诲,多次担任清贵的官职。做了光荣的朝官,地 位超过适当的限度;日幕途穷,我的父亲竟然不能及时升迁。在公我有窃取荣禄的错误,在 私没能报效父亲的恩德。乌鸦尚能反哺。我感到惭愧,白白混迹贤人同僚间。恳请把我降职 外放,特请一点恩泽,稍稍降临到父亲上。”玄宗下优诏褒奖他。任命孙嘉之为宋州司马, 孙嘉之退休。不久,去世。父亲去世守孝免官,开元二十九年守孝期满后,重被起用为中书 舍人。同年担任河东胜防使。天宝三年,暂代刑部侍郎。天宝五年,因为风疾请求担任闲职。 改任太子左庶子。孙逖掌管八年,发布的皇帝诏令下达,文采被当时的人叹服。人们以为自 开元以来,苏顺、齐浣、苏晋、贾曾、韩休、许景先以及孙逖,起草诏书最多。孙逖尤其深 思熟虑,文采和道理精关凝练,加上他为人谦虚退让,不自夸,受到人们一致称赞。因病多 年不能任实职,转任太子詹事。上元中去世。广德二年,皇帝下诏赠为尚书右仆射,谥号文。 有文集三十卷。 3、【2018 届百校联盟 TOP20 四月联考(全国Ⅱ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斛斯征,字士亮,河南洛阳人。父椿,太傅、尚书令。征幼聪颖,五岁诵《孝经》《周. 易.》,识者异之。及长,博涉群书,尤精《三礼》,兼解音律。有至性,居父丧,朝夕共一溢 米。以父勋累迁太常卿。 自魏孝武西迁,雅乐..废缺,征博采遗逸,稽诸典故,创新改旧,方始备焉。又乐有于者, 近代绝无此器,或 有自蜀得之,皆莫之识。征见之曰:“此锌于也。”众弗之信。征遂依 干宝《周礼注》以芒筒捋之,其声极振,众乃叹服。征乃取以合乐焉。六官建,拜司乐中大 夫,进位骠骑大将军、开府。后高祖以征治经有师法,诏令教授皇太子。宣帝时为鲁公,与 诸皇子等威服青衿,行来脩之礼,受业于征,仍并呼征为夫子。儒者荣之。 宣帝嗣位,迁上大将军、大宗伯。时高祖初崩,梓宫..在殡,帝意欲速葬,令朝臣议之。 征与内史宇文孝伯等固请依礼七月,帝竟不许。帝之为太子也宣尹郑译坐不能以正遵调护被 適除名而帝雅亲爱译至是拜译肉史大夫甚委任之译乃献新乐,十二月各一笙,每一笙用十六 管。帝令与征议之,征驳而奏,帝颇纳焉。及高祖山陵..还,帝欲作乐,复令议其可不。征曰: “《孝经》云,‘闻乐不乐’。闻尚不乐,其况作乎?”郑译曰:“既云闻乐,明即非无。 止可不乐,何容不奏?”帝遂依译议。译因此衔之。 帝后肆行非度,昏虐日甚。征以荷高祖重恩,尝备位师傅,若生不能谏,死何以见高祖。 乃上疏极谏,指陈帝失,帝不纳。译因谮之,遂下征狱。狱卒张元哀之,乃以佩刀穿狱墙, 遂出之。元卒被拷而终无所言。征遇赦得免。 隋文践极..,例复官,除太子太傅,诏修撰乐书。开皇初,薨。征所撰《乐典》十卷。 (选自《周书·斛斯征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帝之为太子也/宫尹郑译坐/不能以正道调护被谪/除名而帝雅亲爱译/至是拜译内史 大夫/甚委任之/译 乃献新乐/ B.帝之为太子也/宫尹郑译坐不能以正道调护/被谪除名/而帝雅亲爱译/至是拜译内史 大夫/甚委任之/译 乃献新乐/ C.帝之为太子也/宫尹郑译坐/不能以正道调护被谪除名/而帝雅亲爱译至是/拜译内史 大夫/甚委任之/译 乃献新乐/ D.帝之为太子也/宫尹郑译坐不能以正道调护/被谪除名/而帝雅亲爱译至是/拜译内史 大夫/甚委任之译/ 乃献新乐/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核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 结构的对称, 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首先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 其次注意断句题大多集中在对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的考核,还要注意一个事 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 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易》,即《易经》,内容包括《经》和《传》,其卦辞、爻辞作为占卜之用。 B.雅乐,即典雅纯正的音乐,与俗乐相对,帝王朝贺、祭祀天地等大典所用的音乐。 C.山陵,本指山岳,后来可指皇帝或皇后的陵墓,也可以用来喻奸臣们的庇护靠山。 D.梓宫,古代帝王、皇后所用以梓木制的棺材,后世也借指已死而未入葬的皇帝灵柩。 【答案】C 【解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 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 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 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 C 项,“喻奸臣们 的庇护靠山”解说错误,后来可以用来比喻皇帝或皇后。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斛斯征父子皆任过朝廷高官。父亲斛斯椿,官任太傅、尚书令,而斛斯征也曾任司 乐中大夫、骠骑大将军、太子太傅等。 B.斛斯征在乐器方面见多识广。有人从蜀地得到乐器镎于,都没有人识别它,斛斯征 说出它的名字并加以证实,得到众人佩服。 C.斛斯征做事坚持自己的见解。高祖去世后,他坚决反对宣帝及其宠臣郑译的早日下 葬的意见;后来又反对他们奏乐取乐的做法。 D.斛斯征指陈皇帝过失反遭诬陷。他上疏极力劝谏,指明宣帝的过失,郑译趁机诬陷 他,宣帝于是将解斯征关进了监狱。 【答案】C 【解析】这是一道考核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 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题中 C 项,“早日 下葬”并非郑译的意见。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与诸皇子等咸服青衿,行束脩之礼,受业于征,仍并呼征为夫子。 ②征以荷高祖重恩,尝备位师傅,若生不能谏,死何以见高祖。 【答案】①(当时宣帝)与众皇子等都穿着青衿之服,行人学之礼,跟随解斯征学习,仍然 一并称呼斜斯征为夫子。 ②斛斯征因为蒙受高祖重大悉情,曾经身任师傅的职位,(他认为)如果活着不能劝谏,死 后怎么能见高祖。 参考译文: 斛斯征,字士亮,是河南洛阳人。父亲斛斯椿,官任太傅、尚书令。斛斯征幼年聪明, 五岁诵读《孝经》 《周易》,有识之士认为他与众不同。等到长大后, 斛斯征广泛地涉猎 群书,尤其精通《三礼》,并且精通音律。有纯厚的性情,在父亲丧期,早晚一共只吃一溢 米。凭借父亲的功勋屡经升迁为太常卿。 自魏孝武帝西迁以后,(用于郊庙朝会的)雅乐废失缺乏,斛斯征广泛地搜集遗留散侠 的乐曲,稽查考证诸典故,创制新的政变旧的,方能开始完备。又有一种叫錞于的乐器,近 代绝对没有这种乐器,有人从蜀地得到它,都没有人认识它。斛斯征见到它说: “这是錞 于。"众人不相信他的判断。斛斯征于是依据干宝《周礼注》(所说的)用芒筒将它,它的声 音非常激越,众人才赞叹佩服。斛斯征便取它用来合乐。六官建立后,他官拜司乐中大夫, 晋升职位骠骑大将军、开府。后来高祖因斛斯征研治经学有所师承,下诏命令斛斯征教授皇 太子。宣帝当时(爵位)为鲁公,(当时室帝)与众皇子等都穿着青衿之服,行入学之礼, 眼随斛斯征学习,仍然一并称呼斛斯征为夫子。儒士们认为这很荣耀。 宣帝继承皇位,斛斯征升任上大将军、大宗伯。当时高祖刚刚去世,皇帝的棺椁尚来下 葬,宣帝意思想要迅速埋葬,命令朝廷大臣们议论此事。斛斯征与内史宇文孝伯等坚决请求 依照葬礼七月(下葬),宣帝终究不答应。宣帝做太子时,宫尹郑译因为不能用正道调理保 护(太子),被贬谪除名。但宣帝很亲信宠爱郑译,到这时任命郑译为内史大夫,十分信任 他。 郑译于是进献新作的音乐,十二个月各用一笙,每一笙用十六管。宣帝命令他与斛斯 征商议,斛斯征反对并且上奏,宣帝很赞成。等到把高祖安葬后回来,宣帝想要奏乐,又下 令议论是否可行。斛斯征说:“《孝经》上说,听到音乐感到不快乐’、听乐尚且不感到快乐, 那何况是奏乐呢?”郑译说:“既然说是听乐,那就表明并非没有音乐。只可以不表示快乐, 怎么容许不奏乐呢?”宣帝于是依从郑译的建议。郑译因此对斛斯征怀恨在心。 宣帝后来肆意妄为,行为不合法度,昏聩暴虐一天比一天厉害。斛斯征因为蒙受高祖重 大恩情,曾经身任师傅的职位,(他认为)如果活着不能劝谏,死后怎么能见高祖。于是就 上疏极力劝谏,指明陈述宣帝的过失,宣帝不子采纳。郑译趁机诬陷他,宣帝于是将斛斯征 关进监狱。卒张元同情斛斯征,就用佩刀挖穿监狱的,于是把斛斯征放了出去。.张元结果 被拷打但最终没有说什么。(后来)射斯征遇上赦令才得以免难。 隋文帝登上皇位,按条例恢复解斯征的官职,封他为太子太傅,下诏令修撰乐书。开皇 初年,斛斯征死。斛斯征撰写了《乐典》十卷。 4、【2018 届河北唐山市高三四月份五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萧俛,字思谦。贞元七年进士擢第。元和十三年,皇甫镈用事,言于宪宗,拜俛御史中 丞。俛与镈及令狐楚,同年登进士第,二人双荐俛于上。自是,顾眄日隆,进阶朝议郎,袭 徐国公,赐绯鱼袋...。穆宗即位之月,议命宰相,令狐楚援之,拜中书侍郎、平章事,仍赐金 紫之服。 十月,吐蕃..寇泾原,命中使以禁军..援之。穆宗谓宰臣曰:“用兵有必胜之法乎?”俛对 曰:“兵者凶器,战者危事,圣主不得已而用之。以仁讨不仁,以义讨不义,先务招怀,不 为掩袭。古之用兵,不斩祀,不杀疠,不擒二毛,不犯田稼。安人禁暴,师之上也。如救之 甚于水火。故王者之师,有征无战,此必胜之道也。如或纵肆小忿,轻动干戈,使敌人怨结, 师出无名,非惟不胜,乃自危之道也。固宜深慎!”帝然之。 时令狐楚左迁西川节度使...,王播广以货币赂中人权幸,求为宰相。而宰相段文昌复左右 之。俛性嫉恶,延英(殿)面言播之奸邪纳贿,喧于中外,不可以污台司。事已垂成,帝不 之省,俛三上章求罢相任。俛居相位,孜孜正道重慎名器每除一官常虑乖当故鲜有简拔而涉 克深然志嫉奸邪脱屣重位时论称之。 俛趣尚简洁,不以声利自污。在相位时,穆宗诏撰《故成德军节度使王士真神道碑》, 对曰:“臣器褊狭,此不能强。其子王承宗先朝阻命,事无可观,如臣秉笔,不能溢美。或 撰进之后,例行贶遗。臣若公然阻绝,则违陛下抚纳之宜;僶俛受之,则非微臣平生之志。 臣不愿为之秉笔。”帝嘉而免之。 俛家行尤孝。母韦氏,贤明有礼,理家甚严。俛虽为宰相,侍母左右,不异褐衣时。丁 母丧,毁瘠逾制。免丧,文宗征诏,恳以疾辞。既致仕于家,以洛都官属宾友,避岁时请谒 之烦,乃归济源别墅,逍遥山野,啸咏穷年。 (节选自《旧唐书·列传卷一百二十二》)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孜孜正道/重慎名器/每除一官/常虑乖当故/鲜有简拔而涉克深/然志嫉奸邪/脱屣重 位/时论称之 B.孜孜正道/重慎名器/每除一官/常虑乖当/故鲜有简拔而涉克深/然志嫉奸邪脱屣/重 位时/论称之 C.孜孜正道/重慎名器/每除一官/常虑乖当故/鲜有简拔而涉克深/然志嫉奸邪/脱屣重 位时/论称之 D.孜孜正道/重慎名器/每除一官/常虑乖当/故鲜有简拔而涉克深/然志嫉奸邪/脱屣重 位/时论称之 【答案】D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绯鱼袋,指绯衣和鱼符袋,旧时朝官的服饰。唐朝三品以上紫袍,五品以上绯袍; 而鱼袋是唐、宋时官员佩戴的证明身份之物,唐代五品以上佩鱼符袋。 B.节度使,官职名。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长官,因受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故称“节 度使”。节度使作为军事统帅,主要掌管军事、防御外敌,不负责民政。 C.禁军,是封建时代直辖属于帝王,担任护卫帝王或皇宫、首都警备任务的军队。因 时代、文化与地域的不同,有其他异名同义的名称,如禁卫军、御林军等。 D.吐蕃,公元七至九世纪,我国古代藏族在青藏高原建立的政权。它的实际立国者松 赞干布与唐朝文成公主联姻,因此吐蕃与唐朝经济、文化联系至为密切。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熟记能力。B 节度使渐渐总揽一区的军、民、财、政,所辖区 内各州刺史均为其节制。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萧俛反对不义战争。吐蕃进犯泾原,朝廷派宦官带领禁军前去支援,萧俛对此表示 反对,认为不要轻易发动战争。 B.萧俛本性嫉恨奸邪。王播用金银财宝贿赂宦官宠臣,求取宰相之位,萧俛对此痛恨 至极,力谏无果,自己请辞相位。 C.萧俛为人耿介自清。皇帝让萧俛为王承宗之父撰写碑文,萧俛认为王承宗在先朝违 抗王命,无可观事迹,因此不愿为其父执笔。 D.萧俛追求清静洒脱。萧俛退休后,为避免老部下和朋友逢年过节宴请、拜谒的麻烦, 就回归济源别墅,过着吟咏逍遥的生活。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A 并非“反对派兵支援”,而是认为不要 轻易发动战争。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古之用兵,不斩祀,不杀疠,不擒二毛,不犯田稼。安人禁暴,师之上也。 ②延英(殿)面言播之奸邪纳贿,喧于中外,不可以污台司。 【答案】①古代用兵打仗,不攻打祭祀场所,不杀害患疫病的人,不擒获年老的人,不损坏 农田庄稼。安抚人民,禁绝暴虐,是最好的军队。 ②在延英殿(向皇帝)当面陈述王播的奸邪行贿劣迹,宫廷内外议论纷纷,不应容许这种人 玷污宰相(的名声)。 参考译文: 萧俛,字思谦。在德宗贞元七年(791)考中进士。元和十三年(818),皇甫镈当权, 向宪宗建议,委任萧俛为御史中丞。萧俛与皇甫镈和令狐楚,同年考中进士,他们二人双双 向皇帝举荐萧俛。从此宪宗对萧俛眷顾日重一日,晋升他为朝议郎,承袭徐国公爵位,赐给 他标示五品以上官阶的绯衣、银鱼袋。穆宗即位的当月,下诏大臣议论宰相的任命,令狐楚 举荐萧俛,穆宗授予萧俛中书侍郎、平章事官职,并赐给他标示二品官员的紫衣、金鱼袋官 服。 同年十月,吐蕃进犯泾原,朝廷派宫中使臣率领禁军前往泾原援助。穆宗询问宰相们说: “用兵打仗有必定取胜的法则吗?”萧俛回答说:“兵器是伤人的凶器,打仗是凶险的事情, 圣明的君主迫不得已才用兵打仗。以仁爱之师讨伐残暴凶徒,以正义之军讨伐不义行径,务 必事先以仁德感召、安抚招降,不乘人不备突然袭击。古代用兵打仗,不攻打祭祀场所,不 杀害患疫病的人,不擒获年老的人,不损坏农田庄稼。安抚人民,禁绝暴虐,是最好的军队。 前往援救,紧急之势超过救水火之灾。因此王者的军队,有征讨之举而没有杀伐之事,这就 是必胜之道。如若不克制小的怨愤,轻易地动用干戈,使敌人郁积怨恨,师出无名,不但不 能取胜,反而是自招危难之途。用兵打仗实在应当极其慎重!”穆宗认为这种见解很对。 这时令狐楚降职任西川节度使,王播以钱财广泛行贿得宠有势的宦官,谋求担任宰相, 而宰相段文昌还帮助他。萧俛憎恨邪恶,在延英殿(向皇帝)当面陈述王播的奸邪行贿劣迹, 宫廷内外议论纷纷,不应容许这种人玷污宰相(的名声)。但王播谋求相位的事已快要成功, 皇帝又不醒悟,于是萧俛接二连三呈上奏章请求免去自己的宰相职务。萧俛官居相位,孜孜 不怠地循守恰当的准则,看重、慎守等级称号和车服仪制。每授予一个官职,总是一再考虑 恰当与否,因此少有人被选拔而近乎陷入苛刻严厉,但一心憎恨奸邪,看轻高官显位,当时 的舆论很称赞他。 萧俛崇尚为人质朴、洁身自好,不为名利而玷污自己。在身居相位时,穆宗下诏让他撰 写《故成德军节度使王士真神道碑》,他回答说:“为臣器量狭隘,此事不能勉强。王士真的 儿子王承宗在先朝时拒抗命令,没有可以炫耀的事迹,如果让我执笔撰写,不能违背实情夸 奖。即或写成进献之后,按照例规给我赏赐,臣如公然拒绝,就将违背陛下抚慰进献的适宜 做法;为臣勉强接受,却又不是微臣平素为人所立的志向。微臣不愿意执笔撰写碑文。”穆 宗对他表示嘉许,并且免去他撰写这个碑文的任务。 萧俛在家内尤其注重孝行。母亲韦氏贤明重礼,治家甚严。萧俛即使做了宰相,在母亲 身边侍奉,与未做官时一样。其母故去,他守丧哀伤过度以致身体消瘦,超过通常的规定。 文宗免去他遵制守丧,下诏征召任用,他以有病为由恳切推辞。辞官隐退在家后,因为东都 洛阳的属下官吏、宾朋好友众多,为了躲开逢年过节这些人前来进见问候的烦劳,于是返回 济源别墅,在草野生活中自在度日,在吟诗啸歌中终其一生。 ☆考点二:翻译句子 【高考典例】 1、【2018 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1)积微,月不胜(1)日,时不胜月,岁不胜时。凡人好傲慢小事,大事至然后兴之 务之,如是则常不胜夫敦比(2)于小事者矣。是何也?则小事之至也数,其悬(3)日也博, 其为积也大;大事之至也稀,其悬日也浅,其为积也小。故善日者王,善时者霸,补漏者危, 大荒者亡。故王者敬日,霸者敬时,仅存之国危而后戚之,亡国至亡而后知亡,至死而后知 死,亡国之祸败不可胜悔也。霸者之善著焉,可以时记也,王者之功名,不可胜日志也。财 物资宝以大为重,政教功名反是,能积微者速成。《诗》曰:“德輶(4)如毛,民鲜克举之。” 此之谓也。 (取材于《荀子》) 注释:(1)胜,超过。本句意思是,月不如日重要。(2)敦比:注重从事。本句意思是, 像这样,那么只顾处理大事的就不如注重从事小事的。(3)悬:悬挂,此处意思是存在。(4) 輶:分量轻。 (2)使治乱存亡若高山之与深谿,若白垩之与黑漆,则无所用智,虽愚犹可矣。且(1) 治乱存亡则不然,如可知,如可不知;如可见、如可不见。故智士贤者相与积心愁虑以求之, 犹尚有管叔、蔡叔之事(2)与东夷八国不听之谋。故治乱存亡,其始若秋毫。察其秋毫, 则大物不过矣。 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其金于府。子贡赎鲁人于诸侯,来而 让,不取其金。孔子曰:“赐失之矣。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 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鲁人必拯溺者 矣。”孔子见之以细,观化远也。 (取材于《吕氏春秋》) 注释:(1)且:连词,表示转折。(2)管叔、蔡叔之事:指叛逆之事。 13.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时不胜月 时间:季节 B.仅存之国危而后戚之 戚:为……悲伤 C.智士贤者相与积心愁虑以求之 相与:一同、都 D.取其金,则无损于行 行:行为 【答案】D 【解析】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 B。 【试题点评】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是高考必考内容,所以理解文言实次的意义和用法是必 备知识和能力。这个知识和能力来自于平时的强记与积累,考场则有一些推理方法可供 借鉴,一是联想推断(迁移法),试卷上的较难理解实词实际上都可以在教材中找到范 例。例如“不以外夷见忽”的“见”就可以联想到《孔雀东南飞》中学过的“兰芝初来 时,府吏见叮咛”的“见”。“见”是动作行为偏指一方,“我”的意思,由此可以推断 此句意思是:不因为我是外夷而轻视我。二是结构推断,有些文言句子句式整齐,结构 对仗,常常采用互文修辞格,为我们推理实词意义提供了便利。如“忠不必用兮,贤不 必以”,“忠”“贤”相同,故“用”“以”同义,“重用,任用”之意。三是词性推断, 利用文言句式整齐的格式,对等的位置,可以推理实词的词性,进而推理意义。如“据 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固”,名词,与“地”相同,故“险要的地方”之意。四是 语法推断,根据现代汉语语法,主语、宾语一般都是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是形容 词、动词,定语多是名词,代词充当,状语由副词充当。根据实词在句中位置,先推知 词性,后推知意义。如“信知生男恶,反是生男好”。“信”在动词前,状语,副词,“确 实”之意。 【2019 高考展望】近年高考对文言实词题目的考查从未间断,甚至有日渐重视的趋势。如 加大翻译的分数,增加选择题对文言句意的理解。考生在平时的学习不可放松对文言实 词意义和用法的积累,并加强对文言文的训练。 14.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故善日者王 王者敬日 B.亡国之祸败不可胜悔也 不可胜日志也 C.此之谓也 若白垩之与黑漆 D.察其秋毫 其人拜之以牛 【答案】C 【解析】 【精准分析】题干是“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本题考查理解 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在答题时把实词和虚词含义放回到原文中,结合具 体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是辨析虚词意义和用法的方法。A 项,“日”:作名词,每天的 日常事情;B 项,“胜”:作副词,完,全都。D 项,“其”,作代词,那。C 项,“之”: 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可以不译;助词,表停顿,不译。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 B。 【试题点评】虚词的辨析方法如下,一是关注词性差异。二是把握位置不同。很多虚词的用 法和意义都会随其在句中位置的改变而改变,明确这一点,不仅能在学习的时候做到纲 举目张,事半功倍,答题时也能给我们提供一个更为清晰而高效的思路。三是理解用法 本质。应该说大多数虚词的用法都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只要多积累,多总结,熟练掌握 并不难,但对其中一些虚词的重要用法,如果没有准确、深刻的认识,只看表象而抓不 住其本质特征,便很容易在做题时丢分。四是结合具体语境。考试答题时,面对试卷中 陌生的语段,我们一定要根据“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原则,结合具体语境,在准确 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判断相应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切不可机械、盲目。 15.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事之至也数 小事出现得很频繁 B.大荒者亡 政事很荒疏的国家就会灭亡 C.霸者之善著焉 霸主的功业很显赫 D.赐失之矣 赐,你丢失了机会啊 【答案】D 【解析】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试题点评】正确理解句子是正确翻译的前提,要理解句子,即要分析语境,又要分析句子 本身。这里主要从分析句子本身的角度来说。首先要以易求难,推敲关键词语。多年来 的高考试题表明,要求考生理解并翻译的句子,并非每一个词语都有难度,都不会理解, 而只有一两个词语有较高的难度。从这个意义说,理解句子就是对关键词语的确切认知。 一般说来,这关键词语表现为多义实词或词的形态特点(单音词、双音词)或用法特点 即活用。其次要懂得转换角度,辨析句式特点。有些文句,在实词,虚词方面没有太多 障碍,但要真正说清其含意遇到麻烦,这时就得转换视角,从句式方面作考虑,这样也 许会寻求到正确的理解。再次要烛照全文,求助于左邻右舍。有些文句,仅靠分析句子 本身是不够的,还需要跳出文句,综观全文,求助于“左邻右舍”——上下文。“理解 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这“文中”,强调的就是语境,不论是“理解”还是“翻译”,离 开了具体的语境,往往是要出错的。 16.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德輶如毛,民鲜克举之 ②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 【答案】(1)道德的分量轻得像毛发,民众(却)很少能举动它; (2)你不肯拿回赎金,(从今以后)鲁国人就不肯再替(沦为奴隶的)同胞赎身了。 【解析】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试题点评】从近几年的文言文主观翻译题来看,考查的是对全句的理解,但命题人选择文 句是独具慧眼的。他们往往会选择那些有重要语法现象的文句让考生翻译,同时也将其 列为高考阅卷的采分点,因此,考生必须特别注意这些采分点。在答题时,我们除了把 握句子翻译“信、达、雅”的要求,掌握“留、对、拆、增、删、调”等六种翻译方法 外,还需注意词类活用、特殊句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单音节词、固定结构、修辞 知识等。因此,我们在文言文翻译的备考过程中,重点要从上述角度,揣摩命题者的意 图,从而做到胸有成竹。惟其如此,我们才会事半功倍。 17.以上两则短文都讲到要重视微小的事物。请根据要求作答。 ①分别写出两则短文中能作为中心论点的一个句子。 ②分别为两则短文拟定标题,并简要说明理由。(标题字数限定 2—5 字) 【答案】(1)财物资宝以大为重,政教功名反是,能积微者速成。故治乱存亡,其始若秋毫。 察其秋毫,则大物不过矣。 (2)《积微》短文围绕重视积累微小事物,月不胜日,时不胜月,岁不胜时,最后得出珍惜 每一天的君主就能称王天下的结论。 《察微》短文论证了只有明察秋毫,大事才不会出现过失,作为论据的两个故事,通过“孔 子见之以细”,得出“观化远也”的结论。 【解析】 【精准分析】第①题题干是“分别写出两则短文中能作为中心论点的一个句子”。本题考查 分析和提取短文中揭示中心论点的句子。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 注意筛选文中的句子,先提取短文中的中心论点句,再概括文中的要点,为短文拟定标 题并简要说明理由的能力。通读两则短文,了解短文都讲到要重视微小的事情,做事要 从小处着眼,善于从小的地方发现问题。由此可知第一则短文采用的是先举例分析论证 在得出结论的结构方式,故其中心论点在文后,即“财物资宝以大为重,政教功名反是, 能积微者速成”。第二则短文采用的是先提出论点,在举例分析论证的结构,故其中心 论点在短文的开头:“故治乱存亡,其始若秋毫,察其秋毫,则大物不过矣。”注意字数 有限制。第题题干是“分别写出两则短文中能作为中心论点的一个句子”。本题考查分 析和提取短文中揭示中心论点的句子。第②题题干是“分别为两则短文拟定标题,并简 要说明理由。”本题考查给短文拟写标题的能力。标题是文章的眼睛,能够透过标题知 道短文的内容。两则短文的中心论点分别是:财“物资宝以大为重,政教功名反是,能 积微者速成”和“故治乱存亡,其始若秋毫,察其秋毫,则大物不过矣。”故标题可以 从中提取:第一篇的题目是《察微》;等二篇《明察秋毫》。理由:第一篇通过分析三种 人对比论证。对比论证证明关注日常小事的重要性;第二篇开篇通过比喻说明世间万物 区别非常细微。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试题点评】该题要求考生给议论类文言文段找中心句,并给每段拟个小标题。跟以往简单 地从文言文中筛选整合信息不同。命题不再只是要求考生读懂浅易的文言文,而是对他 们的概括归纳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参考译文】 (1)积少成多之道:一月一记不如一日一记,一季一记不如一月一记,一年一记不如 一季一记。人之情往往不在意小事,大事到来的时候奋起振作。于是常常干不过那些专事小 事的人们。为什么?因为小事情经常发生,其每天发生的概率大,所以日积月累效果很大; 大事情不常发生,其每天发生的概率很低,所以累计的效果并不大。所以善于从每天的日常 事务做起的人可以称王,善于每季统计工作成效的人可以称霸,只会亡羊补牢的人很危险, 荒淫无度不务正业的人必然灭亡。所以王者注重每天每日的事情,霸者注重每个季书发生的 事情,勉强维持的邦国往往是危殆之后才想到难受。而亡国之君直到灭亡的那一天才知道国 破家亡,死到临头才知道自己要掉脑袋。亡国之祸往往是悔不胜悔。霸者之显赫可以以时记 载;王者之功名,每天都记也记不完。财物货宝以大为重,政教功名与之相反一-能积微者 则速成。《诗经 大雅 蒸民》上说: “懿德就像鸿毛,人们却举不动它。”说的就是这的道 理。 (2)假使治乱存亡如同高山与深溪,如同白垩与黑漆,则用不着智慧了,虽愚蠢也可 以了,而治乱存亡则不然,似乎可知,似乎不可知;似乎可见,似乎不可见。所以智士贤者 共同积心处虑来求得,尚且有管叔、蔡叔之事与东夷八国不听之谋,所以治乱存亡,其开始 时如秋毫,察其秋毫,则大事就不会有过错了。鲁国有一道法律,如果鲁国人在外国见到同 胞(遭遇不幸),沦落为奴隶,只要能够把这些人赎回来(帮助他们恢复自由),就可以从国 家获得金钱(的补偿和奖励)。(孔子的学生) 子贡,把鲁国人从外国赎回来,但不(向国 家)领取金钱。孔子说:赐(端木赐,即子贡),这就是你的不对了,从此以后,鲁国(就 没有)人再去赎回自己(遇难)的同胞了。(向国家)领取补偿金,(对你)没有任何损失; 但不领取补偿金,鲁国(就没有)人再去赎回自己的同胞了。子路救起一名落水者,那人感 谢他,送了一头牛,子路收下了。孔子说:"这下子鲁国人一定会勇于救落水者了。” 孔子 能从细小的事情上看到结果,他对事物的发展变化看得多远啊。 2、【2017 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8~12 题。 王充者,会稽上虞人也,字仲任。其先尝从军有功,封会稽阳亭。一岁仓卒国绝,因家 焉.,以农桑为业。世祖勇任气,卒咸不揆于人。岁凶.,横道伤杀,怨仇众多。会世扰乱,恐 为怨仇所擒,祖父汎举家担载,就安会稽,留钱唐县,以贾贩为事。生子二人,长曰蒙,少 曰诵,诵即充父。祖世任气,至蒙、诵滋甚,故蒙、诵在钱唐,勇势凌人。末复与豪家丁伯 等结怨,举家徙处上虞。 建武三年,充生。为小儿,与侪伦遨戏,不好狎侮。侪伦好掩雀、捕蝉、戏钱、林熙, 充独不肯,诵奇之。六岁教书,恭愿仁顺,礼敬具备,矜庄寂寥,有臣人之志。父未尝笞, 母未尝非,闾里未尝让.。八岁出于书馆,书馆小僮百人以上,皆以过失袒谪,或以.书丑得鞭。 充书日进,又无过失。手书既成,辞师受《论语》《尚书》,日讽.千字。经明德就,谢师而专 门,援笔而众奇,所读文书,亦日博多。才高而不尚苟作口辩而不好谈对非其人终日不言。 其论说始若诡于众,极听其终,众乃是之。以笔著文,亦如此焉;操行事上,亦如此焉。不 好徼名于世,不为利害见将。常言人长,希言人短。能释人之大过,亦悲夫人之细非。好自 周,不肯自彰,勉以.行操为基,耻以材能为名。众会乎坐,不问不言;赐见君将,不及不对。 见污伤,不肯自明;位不进,亦不怀恨。贫无一亩庇身,志佚于王公;贱无斗石之秩,意若 食万钟。得官不欣,失位不恨。处逸乐而.欲不放,居贫苦而志不倦。淫读古文,甘闻异言。 世书俗说,多所不安,幽处独居,考论实虚。 充为人清重,游必择友,不好苟.交。所友位虽微卑,年虽幼稚,行苟离俗,必与之友。 好杰友雅徒,不泛结俗材。俗材因其.微过,蜚条陷之,然终不自明,亦不非怨其人。 (王充《论衡·自纪篇》,有删节) 8.对下列各句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岁凶.,横道杀伤 凶:凶险 B.闾里未尝让. 让:责备 C.辞师受《论语》《尚书》,日讽.千字 讽:背诵 D.游必择友,不好苟.交 苟:草率,随便 【答案】A 【解析】此项中的“凶”是年岁不好、遭遇灾年之意。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名师点评】此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单项选择试题,可用代入法,即将 各选项解释代入该句所在的上下文,考查其解释是否合乎该处语境。此外,还可根据平 时所学,看各项实词的解释平时是否学过,是否有道理。也可根据字形分析去揣测。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一岁仓卒国绝,因家焉. 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 B.或以.书丑得鞭 勉以.行操为基 C.处逸乐而.欲不放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D.俗材因其.微过 其.孰能讥之乎 【答案】C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名师点评】此题考查对文言虚词的掌握能力。题中各选项的第一句是文本中的句子,第二 句则是课本中学过的句子,因此可用对比法解答:即先回忆课本中句子里虚词的意义和 用法,再将此带入文本句子去考查,看它们是否相同。 10.下列句子分编为四组,其中全都表现王充美好品德的一组是 ①与侪伦遨戏,不好狎侮 ②礼敬具备,矜庄寂寥 ③以笔著文,亦如此焉 ④贱无斗石之秩,意若食万钟 ⑤幽处独居,考论实虚 ⑥行苟离俗 A.①②④ B.①②⑥ C.③④⑤ D.③⑤⑥ 【答案】A 【解析】回答此题,首先要根据上下文明白题中 6 个句子的意思,考查它们是不是表现了王 充的美好品德;然后紧扣题干中“全都表现王充美好品德的一组”这个要求,运用排谬 法在四个选项寻找正确答案。 【考点定位】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评】题中,“与侪伦遨戏,不好狎侮”的意思是:“(王充)跟同辈的伙伴一起玩, 不喜欢随便打闹。”这属于王充的美好品德。“礼敬具备,矜庄寂寥”的意思是:“(王充) 很懂礼貌,庄重寡言。”这也是讲王充的美好品德。“以笔著文,亦如此焉”的意思是: “(王充)写文章也是如此。”这不属于美好品德,因此凡含此句的选项皆不是正确答案。 由此排除 C、D 两项。“贱无斗石之秩,意若食万钟”的意思是:“(王充)卑贱得连斗石 的俸禄都没有,而心情却与吃万钟俸禄的人差不多。”这也是王充的美好品德。“幽处独 居,考论实虚”的意思是:“(王充)深居简出,考查论证世书俗说的虚实真伪。”这是 美好品德。“行苟离俗”的意思是:“(只要这个人)品行不同于世俗(,王充就同他交 朋友)。”这句讲的不是王充,因而应排除包含此句的选项。 1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才高而不尚/苟作口辩而不好/谈对非其人/终日不言 B.才高而不尚/苟作口辩而不好谈/对非其人/终日不言 C.才高而不尚苟作/口辩而不好谈对/非其人/终日不言 D.才高而不尚苟作/口辩而不好/谈对非其人/终日不言 【答案】C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名师点评】解答文言断句题,应该先将语段的大致意思弄懂,看该语段大致讲了什么内容。 然后以动词为重点分析语段,先找出动词的主语,确定句子中心,再找出宾语(或补语), 在宾语(或补语)之后停顿。有时,也可根据其他断句的标志,比如某些句末和句首的 虚词、某些特殊句式以及对称句式等。 12.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王充极少说别人的短处,而愿意说别人的长处。他为人清高自重,被人诬陷,也不 加辩白。 B.王充幼年时恭顺仁厚,未曾受父母责备鞭打。他追求好名声,喜欢结交杰出高雅的 朋友。 C.王充做官时不计较俸禄的多少和官位的高低,国君和将领召见时他考虑不周到就不 对答。 D.文章从生活、读书、做官等多方面来写王充的为人处事,多采用对偶句式,既使人 物形象鲜明,又言简意赅,富有节奏感。 【答案】B 【解析】题中,B 项错误在于,该项“他追求好名声”的说法同文本中“不好徼名于世”的 说法相悖。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评】解答此题,要仔细阅读各选项文字,然后在文本中找出相关内容,再逐一考查 各选项说法同文本内容是否相符。解答此题,要仔细阅读各选项文字,然后在文本中找 出相关内容,再逐一考查各选项说法同文本内容是否相符。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会世扰乱,恐为怨仇所擒。(3 分) (2)其论说始若诡于众,极听其终,众乃是之。(3 分) (3)淫读古文,甘闻异言。(2 分) 【答案】 (1)又赶上兵荒马乱,怕被仇人捉住。(关键词:会、扰乱、“为……所……”的被动句式, 全句大意。) (2)他的言论初听时似乎很古怪,与众不同,直到把他的话听完了,大家才认为说得很 正确。(关键词:若、诡、是,全句大意。) (3)(王充)爱广泛地阅读古书,喜欢听不同于流俗的言论。(关键词:淫、甘,全句大 意。) 【解析】第(1)句的“会”是恰好碰上、正赶上的意思;“扰乱”是社会不安定、兵荒马乱 之意;“为……所……”表被动。第(2)句的“若”相当于“好像”;“诡”是“诡异、 古怪”之意;“是”作形容词,“正确、对”之意。第(3)句的“淫”是多之意;“甘” 作意动,相当于“喜欢”。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名师点评】作答文言翻译题,要先根据该句所处的上下文读懂大意,然后认真揣摩命题者 在该句中设置的采分点,把每个采分点的意思分析正确,再用规范的现代汉语写出该句 意思。一般来说,命题者设置的采分点多为通假字、多义字、古今异义字和特殊句式, 翻译时一定要把这些地方翻译准确。 【参考译文】 王充,是会稽郡上虞县人,字仲任。他祖上曾从军立有军功,被封为会稽郡的阳亭侯。 才一年,因变乱而失去了爵位和封地,于是就在那里落了户,以种地养蚕为业。曾祖父王勇 好意气用事,结果跟很多人都合不来。灾荒年头,他曾拦路杀伤过人,因此仇人众多。又赶 上兵荒马乱,怕被仇人捉住,于是祖父王汎领着全家肩挑车载家当,准备到会稽郡城去安家, 但中途在钱唐县留了下来,以经商为业。祖父有两个儿子,长子叫王蒙,次子叫王诵,王诵 就是王充的父亲。王家祖祖辈辈好讲义气,到了王蒙、王诵就更厉害了,所以王蒙、王诵在 钱唐县又依仗自己的勇力欺凌别人。后来,又与土豪丁伯等人结下了怨仇,只好全家又搬到 上虞县居住。 建武三年,王充出生。王充小时候,跟同辈的伙伴一起玩,不喜欢随便打闹。小伙伴们 都喜欢捉鸟、捕蝉、猜钱、爬树,只有王充不愿玩这些,王诵对此感到很惊奇。王充六岁时, 家里就教他认字写字,王充恭厚友爱孝顺,很懂礼貌,庄重寡言,有成年人的气派。父亲没 有打过他,母亲没有责备过他,乡邻没有指责过他。八岁进书馆学习,书馆里的小孩子有一 百多人,都因为有过失而脱去衣服受责打,或者因为字写得难看而被鞭打。只有王充的书法 日见进步,又没有什么过失。学完了识字书写课程,就离开了教写字的老师,去学习《论语》 和《尚书》,每天能背诵一千字。读通了经书,品德也修养好了,就又辞别经师而去自己专 门研究,王充一写出文章,就得到许多人的好评,所读的书也一天比一天多。王充才能虽高 但不喜欢随便写作,口才很好可是不好与人谈论对答。不是志同道合的人,他可以整天不说 话。他的言论初听时似乎很古怪,与众不同,直到把他的话听完了,大家才认为说得很正确。 王充写文章也是如此,行事为人和侍奉尊长也是如此。王充不图在社会上出名,不为个人的 利害去求见长官。经常说别人的长处,很少说别人的缺点。他能够原谅别人的大错,也惋惜 别人细小的过失。他喜欢隐蔽自己的才能,不好自我炫耀。尽力把修养操行作为做人的根本, 而羞于靠才能来沽名钓誉。众人聚会坐在一起,不问到自己便不说话;被长官接见时,不问 到自己就不作声。受到污蔑中伤也不愿自我辩解,官位不升迁也不怀恨。穷得连蔽身的简陋 住宅都没有,但胸怀比王公大人还要宽广;卑贱得连斗石的俸禄都没有,而情怀却与吃万钟 俸禄的人差不多。做了官不格外高兴,丢了官也不特别悔恨。处在逸乐之中时不放纵自己的 欲望;处在贫苦的时候也不降低自己的气节。他爱广泛地阅读古书,喜欢听不同于流俗的言 论。当时流行的书籍和世俗传说,有许多不妥当的地方,于是就深居简出,考查论证世书俗 说的虚实真伪。 王充为人清高稳重,结交朋友很注意选择,从不随便与人结交。结识的人地位虽卑微, 年纪虽轻,但只要他的品行不同于世俗,就一定和他交朋友。王充好结交一些有才能有道德 的人,不喜欢滥交一些庸俗之辈。因此,有些庸俗之辈,就抓住王充一些微小的过失,匿名 攻击陷害他,但王充始终不去辩白,也并不因此而怨恨那些人。 【考点剖析】 “翻译句子”就是能将文言文句子译成合乎现代汉语语法规范的白话文。本考点有两个 方面的要求:一是“正确理解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二是“翻译成现代汉语”。“正确理解句 子在文中的意思”,基本包括三层次:一是能读通、读懂,能够概括其主要内容或含义;二 是能够理解分句之间、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三是能够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或在文中所起的 作用。它是高考文言文考查中的一种综合性的考查方式,旨在考查考生是否真正读懂了文章 的内容,进而测试其阅读文言文的真实水平。高考文言文翻译务必坚持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的原则。翻译总的要求是“信”“达”“雅”。“信”即忠实原文,准确不走样。“达”即 自然通达,流畅不滞涩;“雅”即文笔优美,高雅不粗俗。 【命题揭秘】 文言语句翻译题是高考必考内容,其分值在逐年上升。2018 年,所有高考试题都单独 设置了文言文翻译题目。从最近三年高考试卷来看,文言文翻译考点一般设置 2—4 道小题, 6—10 分不等。题型有选择题也有主观题。选择题是选取文言文阅读中语句进行翻译,选择 翻译(理解)正确或错误的一项;主观题是选取文言文阅读中的语句或另外选择古籍中的文 段进行翻译。另外,在“筛选信息”“分析概括”等考点也渗透了对文言文语句翻译的考查。 2019 年高考仍会沿袭上述命题特点。 【备考技巧】 1.熟悉高考,把握规律。 历年高考文言文翻译试题仍是复习的重点。做高考题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熟悉游戏规 则”,所谓“游戏规则”就是命题规律和解题方法。通过对高考题目(尤其是近三年的高考 题)的研究,一方面可以了解高考常考文言文类型及选材范围,另一方面,通过分析近几年 高考试题,可以发现一些文言文翻译的考查热点、考查频率,在备考中有效提高复习效率。 2.积极应对,增强自信。 在高考文言文翻译考查中,一些同学总是想到自己能不能读懂文言文文本,能不能做对 文言文翻译试题。其实,这些担心是根本不必要的,文言文的翻译考查其实是有一定的规律 的。 3.取法于课内,积累于课外。 高考文言文命题以取材于课外的材料为主,很少直接取材于课内。但课本文言文的复习 却很重要,这不仅是因为高考文言文考查的实词、虚词是课本中学过的,还会征引课本中的 文句,更重要的是这是一种语言的积累和文化的积累,是对文明的吸纳。课本文言文是文言 知识的载体,课本的内容一定要认真复习,做到消化吸收,惟有“得法于课内”才能“得益 于课外”。高考命题取材于课外,其解题的依据、方法,乃至于技巧都存在于课内,我们必 须夯实课本,注重积累。 4.掌握文言文语句翻译技巧: (1)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 能文意相对。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 能照顾原文词义。 (2)翻译“六字法”:留、删、换、调、补、变。 第一步,结合上下文语境,了解所译文句大体意思,做到心中有数,并找出句中需要着 重翻译的重点词,一则为理清句意,二则为后面给重点词选择恰当的意思做准备。 第二步,直译求字字落实――留、删、换 ① “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 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②“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主要有①句首:“夫”、“盖”等发语词。 ②句中:起结构作用的助词,如“之”(徐公不若君之美也)等,表提顿作用的助词,如“者” “也”等,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中的“也”。表并列和顺承关系的 连词,如“予与四人拥火以入”中的“以”。③句末:补足音节的助词,如“顷之,烟炎张 天”中的“之”。以上的文言虚词在实际的翻译中,都无须译出,若强译,则属错误。 ③“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①把古代用现在已不用的词用现代汉 语进行替换,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②变单音词为 双音词。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现代汉语以双音词为主,所以在翻译时,要把古汉语中的 单音词变为双音词。 第三步,意译求文从字顺――调、补、变 ① “调”就是调整句式。需要调整的句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特殊句式,一是固定句式。 需调整的特殊句式主要是指倒装句(特殊句式有有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等),翻译时, 要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 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古汉语中还有一些固定句式,如 “不亦……乎”、“无乃……乎”“……孰与……”等,翻译时,要把这些特殊句式按现代汉 语的形式表达出来。 ②“补”,就是增补。①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这就要求我们要对古汉语中的省略 句要有所了解,并能判断一个句子中哪些成分省略了,以便补出;②补出省略了的语句,古 人用笔简约,往往前面说过的话,后面一般就不再重复,而在现代汉语,就要给出。注意: 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③“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为相关文字。这主要是指文言文中 比喻、借代、引用等意义及夸张的说法、委婉地说法、互文地说法等,直译时会不明确。如 “秋毫不敢有所近”(鸿门宴)),直译为“连秋天里野兽的毫毛也不敢接近”就显得不合道 理,而应意译为“连最细小的东西都不敢占有”,才能明确。 【能力训练】 1、【2018 届陕西汉中市高三教学质量第二次检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陈以勤字逸甫,南充人。嘉靖二十二年进士。选庶吉士,授检讨。久之,充裕王讲官, 迁修撰,进洗马。时东宫位号未定,群小多构衅。世宗于父子素薄,王岁时不得燕见..。常禄 外,例有给赐,王亦不敢请,积三岁,邸中窘甚,王左右以千金贿严世蕃,世蕃喜,以属户 部,得并给三岁资。然世蕃常自疑一日屏人语以勤及高拱曰闻殿下近有惑志谓家大人何拱故 为谑语以勤正色曰君安从受此言世蕃默然去裕邸乃安。为讲官九年,有羽翼功,而深自晦匿, 王尝书“忠贞”二字赐之。父丧除,还为侍读学士,掌翰林院。 穆宗即位,以勤自以潜邸旧臣,条上谨始十事。其言揽权、听言尤切。诏嘉其忠恳。穆 宗朝讲希御,政无所裁决,近幸多缘内降得厚恩。以勤请励精修政,帝心动,欲有所举措, 卒为内侍所阻,疏亦留中。四年,条上时务因循之弊,请慎擢.用。帝嘉之,下所司议。高拱 掌吏部,恶所言侵己职,寝其奏,惟都察院议行赃吏一事而已。初,以勤之入阁也,徐阶为 首辅,而拱方向用,朝士各有所附,交相攻。以勤中立无所比,亦无私人,竟阶与拱去,无 訾及之者。及拱再入,与赵贞吉相轧,张居正复中构之。以勤与拱旧僚,贞吉其乡人,而居 正则所举士也,度不能为解,恐终不为诸人所容,力引疾求罢。遂进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 赐敕驰传...归,诏其子编修于陛侍行。后二年,拱被逐,仓皇出国门,叹曰:“南充,哲人也。” 以勤归十年,年七十。复颁上方银币,命于陛驰归赐之,且敕有司存问。又六年卒。赠 太保,谥文端。(选自《明史·陈以勤传》,有删节)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然世蕃常自疑/一日屏人语以勤及高拱曰/闻殿下近有惑志/谓家大人何/拱故为谑语 以勤/正色曰/君安从受此言/世蕃默然去裕邸/乃安 B.然世蕃常自疑/一日屏人语以勤/及高拱曰/闻殿下近有惑/志谓家大人/何拱故为谑语 /以勤正色曰/君安从受此言/世蕃默然去/裕邸乃安 C.然世蕃常自疑/一日屏人语/以勤及高拱曰/闻殿下近有惑/志谓家大人何/拱故为谑语 /以勤正色曰/君安从受此言/世蕃默然去裕邸/乃安 D.然世蕃常自疑/一日屏人语以勤及高拱曰/闻殿下近有惑志/谓家大人何/拱故为谑语/ 以勤正色曰/君安从受此言/世蕃默然去/裕邸乃安 【答案】D 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首先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 其次注意断句题大多集中在对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的考核,还要注意一个事 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 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燕见,指古代帝王退朝闲居时召见或接见臣子,后来泛指朝中官员公事之余的会见。 B.擢,提拔的意思,是指由原来的官职升到更高一级的官职,与“迁”“徙”同义。 C.敕,此处指敕令,是我国古代帝王诏令文书的名称之一,用于任官封爵和告诫臣僚 等。 D.驰传,古代驿站中的马车;驿站是古代官方为传递文书或接待官员往来设置的交通 机构。 【答案】B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以勤恪尽职守,忠诚坚贞。陈以勤在裕王府担任了九年讲官,有辅助、保护裕王 的功劳,但他从来没有炫耀过,因此裕王曾经写“忠贞”两字赐给他。 B.陈以勤上书言事,皇帝嘉许。皇帝朝讲很少驾临,政事无法裁决,陈以勤请求皇上 振奋精神、修明政教,后来又上书请求慎重提升任用官员,都得到皇帝嘉许。 C.陈以勤为人正直,不结党营私。在他入值内阁时,朝廷士大夫各有所依附,相互攻 击。陈以勤中立无所朋比,也不偏私某人,没有诋毁他的人。 D.陈以勤受到皇上厚赐。归乡十年,皇上还赏赐他宫中银币,并且敕令主管官员慰问 他,去世后又被追赠太保。 【答案】B 【解析】这是一道考核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 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题中 B 项,“都得 到皇帝嘉许”错。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穆宗即位,以勤自以潜邸旧臣,条上谨始十事。 ②而居正则所举士也,度不能为解,恐终不为诸人所容,力引疾求罢。 【答案】①穆宗即位,陈以勤以太子旧臣的身份,分条呈上谨慎开始施政的十件事情。②而 张居正又是他举荐的,(陈以勤)揣度不能为他们调停,恐怕最终不会被众人容纳,极 力称病请求罢免官职。 【解析】这是一道考核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题目,答题时注意直译,重点注意句中重点实 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此题注意,潜邸:太子;条:分条;谨始“谨慎开始; 度:揣度;引疾:称病;为……所:表被动。 参考译文: 陈以勤,字逸甫,南充人。嘉靖二十年考中进士。选任为庶吉士,授任为检讨。很久之 后,充任裕王讲官,升任修撰,晋升为洗马。当时,太子的位号还没有确定,小人们多次制 造事端。世宗对于父子之情一向很淡薄,裕王一年时间也难以被召见。正常的俸禄外,按照 规矩还有供给赏赐,裕王也不敢请求。过了三年,府中很窘迫。裕王左右的人用一千金贿赂 严世蕃,严世蕃高兴,因此吩咐户部,得以一起供给三年的财物。但是,严世蕃常暗自怀疑, 一天使其他人回避后对陈以勤和高拱说:“听说太子殿下近来疑心,他说过皇上父亲什么 吗?”高拱故意用一些戏谑的话来回答,陈以勤听后(对严世蕃)正色说:“你从哪里听到 这些话?”严世蕃默然离去,裕王府这才安定下来。陈以勤担任讲官九年,有辅助保护的功 劳,却深深藏匿自己,裕王曾经写“忠贞”两个字赐给他。父丧期满服除,回来后仍担任侍 讲学士,掌管翰林院。 穆宗即位,陈以勤以太子旧臣的身份,分条呈上谨慎开始施政的十件事情。他陈述收揽 权利、听取谏言尤其恳切。皇帝下诏嘉奖他的忠心诚恳。穆宗朝讲很少驾临,政事无法裁决, 身旁受宠的人多因为宫内的降旨获得厚恩。陈以勤请求皇上振奋精神、修明政教,皇帝内心 触动,想有所举动,最终被内侍阻止,奏疏也留在宫中。四年,分条呈上时政因循守旧的弊 端,请求慎重提升任用官员。皇帝嘉奖他,下交有关部门商议。高拱掌管吏部,厌恶陈以勤 说的侵害自己的职分,停止了他的奏疏不用,所用的只有都察院商议施行惩治赃官一事而已。 起初,陈以勤入值内阁,徐阶任 首辅大臣,而高拱刚刚被任用,朝廷士大夫各有所依附, 相互攻击。陈以勤中立无所朋比,也不偏私某人,直到徐阶和高拱离去,没有诋毁他的人。 到高拱再次入内阁,与赵贞吉相互倾轧,张居正又从中间构陷。陈以勤与高拱是旧同僚,赵 贞吉是他的同乡,而张居正又是他举荐的,揣度不能为他们调停,恐怕最终不会被众人所容, 极力称病请求罢免官职。于是,升任为太子太师、吏部尚书,赏赐乘坐驿站快车还乡,诏令 他的儿子陈于陛担任编修侍奉皇上出行。之后两年,高拱被驱逐,仓皇出国都城门,慨叹说: “陈以勤,是明哲保身的人啊。” 陈以勤归乡十年,七十岁了。皇帝又送发宫廷中的银币,命令陈于陛快速回乡赏赐他, 并且敕令主管官员慰问。又过了六年,去世。追赠太保,谥号为文端。 2、【2018 届四川遂宁市高三三诊考试】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俞通海,字碧泉,其先濠人也。父廷玉徙巢。元末,盗起汝、颍。廷玉父子与赵普胜、 廖永安等结寨巢湖,有水军千艘,数为庐州左君弼所窘,遣通海间道归太祖。太祖方驻师和 阳,谋渡江,无舟楫。通海至,大喜曰:“天赞我也!”亲往抚其军。 通海为人沉毅。治军严而有恩,士乐为用。巢湖诸将皆长于水战,而通海为最。从克宁 国,下水阳,因以师略太湖,降张士诚守将于马迹山,舣舟胥口。吕珍兵暴至,诸将欲退。 通海曰:“不可,彼众我寡,退则情见,不如击之。”乃身先疾斗,矢下如雨,中右目,不 能战,命帐下士被己甲督战。敌以为通海也,不敢逼,徐解去。由是一目遂眇。 友谅大举围南昌,从太祖击之。遇于康郎山,舟小不能仰攻,力战几不支。通海乘风纵 火焚其舟二十余,敌少挫。太祖舟胶,友谅骁将张定边直前犯太祖舟。常遇春射中定边,通 海飞舸来援。舟骤进水涌,太祖舟得脱。而通海舟复为敌巨舰所压,兵皆以头低舰,兜鍪尽 裂,仅免。明日复战,偕廖永忠等以七舟置火药,焚敌舟数百。逾二日,复以六舟深入。敌 连大舰力拒。太祖登舵楼望,久之无所见,意已没。有顷,六舟绕敌舰出,飘摇若游龙。军 士欢噪,勇气百倍,战益力。友谅兵大败。师次左蠡通海进曰湖有浅舟难回旋莫若入江据敌 上流彼舟入即成擒矣遂移师出湖水路结衢友谅不敢出,居湖中一月,食尽,引兵突走,竟败 死。是役也,通海功最多。师还,赐良田金帛。 从徐达平安丰,又从克湖州,略太仓,秋毫不犯,民大悦。围平江,战灭渡桥,捣桃花 坞,中流矢,创甚,归金陵。太祖幸其第,问曰:“平章知予来问疾乎?”通海不能语。太 祖挥涕而出。翌日卒,年三十八。太祖临哭甚哀,从官卫士皆感涕。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二十一》) (1)下列对文中加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师次左蠡/通海进曰/湖有浅舟/难回旋/莫若入江据敌/上流彼舟/入即成擒矣/遂移师 出湖/水路结衢 B.师次左蠡/通海进曰/湖有浅/舟难回旋/莫若入江据敌/上流彼舟/入即成擒矣/遂移师 出湖/水路结衢 C.师次左蠡/通海进曰/湖有浅/舟难回旋/莫若入江/据敌上流/彼舟入/即成擒矣/遂移 师出湖/水路结衢 D.师次左蠡/通海进曰/湖有浅舟/难回旋/莫若入江/据敌上流/彼舟入/即成擒矣/遂移 师出湖/水路结衢 【答案】C 【解析】注意“舟”作后句的主语,“入江”“据敌”两种做法,中间断开,“彼舟”作后 句的主语。 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首先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 其次注意断句题大多集中在对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的考核,还要注意一个事 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 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此题注意“舟”作后句的主语,“入 江”“据敌”两种做法,中间断开,“彼舟”作后句的主语。 (2)下列对文中有关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祖,作为帝王庙号使用,多为创基立业者,常见于开国皇帝;另外祖父的父亲也 称太祖。 B.金陵,即现在的南京,史上曾是吴、东晋、宋、齐、梁、陈的都城,被称为“六朝 古都”。 C.“幸其第”中的“幸”特指皇帝亲临某地,“幸其第”的意思就是皇帝到他的宅第 去。 D.卒,在《礼记》中指大夫的死;另外天子死称“崩”,诸侯死称“薨”,士死称“不 禄”。 【答案】A 【解析】祖父的父亲称为曾祖。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俞通海擅长水战,深受太祖信任。他归顺太祖之后,太祖喜出望外,高兴地说“天 赞我也!” B.俞通海作战勇猛,身先士卒。在胥口作战中,自己先带头迅速战斗,结果被敌军射 中右眼。 C.俞通海忠心耿耿,临危不惧。太祖在康郎山遇险,俞通海奋不顾身,全力营救太祖 脱险。 D.俞通海治军严明,关爱百姓。在攻克湖州和攻取太仓以后,秋毫无犯,当地百姓十 分欢悦。 【答案】A 【解析】此时并没有“深受太祖信任”,太祖高兴是因为俞通海有水军千艘。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太祖方驻师和阳,谋渡江,无舟楫。通海至,大喜曰:“天赞我也!” ②从克宁国,下水阳,因以师略太湖,降张士诚守将于马迹山,舣舟胥口。 【答案】①太祖正在和阳驻军,谋划渡过长江,缺少船只。俞通海来到,太祖非常高兴说: “上天帮助我呀!” ②跟从攻克宁国,攻下水阳,乘机用水军平定太湖,在马迹山收降张士诚守将,停船于胥口。 【解析】注意“方”译为“正在”,“师”译为“军队”,“舟楫”译为“船只”,“赞” 译为“帮助”,“从”译为“跟从”,“克”译为“攻克”,“略”译为“平定”,“舣 舟”译为“停船”。 参考译文: 俞通海,字碧泉。他的祖先是濠州人。他的父亲俞廷玉搬迁到巢湖。元朝末年,盗匪起 于汝州、颖州。俞廷玉父子和赵普胜、廖永安等人在巢湖安营扎寨,拥有千艘战舰兵力的水 军部队。他们多次被庐州左君弼困窘,派遣俞通海悄悄地从小道归顺太祖。太祖正在和阳驻 军,谋划渡过长江,缺少船只。俞通海来到,太祖非常高兴说:“上天帮助我呀!”太祖亲自 前往安抚他们的军队。 俞通海为人沉着刚毅,治军严明而有恩德,士兵乐意为他所用。巢湖各将都擅长水战, 而俞通海是最好的。跟从攻克宁国,攻下水阳,乘机用水军平定太湖,在马迹山收降张士诚 守将,停船于胥口。吕珍军队突然来到,诸将想退。俞通海说:“不可以后退,敌方多我们 少,后退的话,那么我方情况就被暴露了,还不如攻击他们。”于是通海自己先带头迅速战 斗,对方箭下如雨,射中他的右眼。不能作战,他命令手下士兵披上自己的盔甲监督指挥作 战。敌人把督战的士兵当作通海了,就不敢逼近,慢慢地退兵离开了。俞通海从此一只眼睛 失明。 陈友谅大力举兵围攻南昌。俞通海跟从太祖攻击敌人。在康郎山相遇,因为船小不能仰 攻大船,太祖军奋力作战差点支持不住。俞通海乘风放火焚烧敌船二十多艘,敌军稍稍受挫。 太祖的船搁浅被围困了,陈友谅的骁勇的将领张定边径直向前冲,进犯太祖的船。常遇春射 中张定边,俞通海乘飞舸前来援战,船只飞速驶来,带动湖水急涌而至,太祖的船只得以脱 险。而俞通海的船又被敌方巨舰压住,兵士都用头抵住敌舰,头盔全咧,才勉强脱险。第二 天再战,俞通海偕同廖永忠等把七艘船装上火药进攻敌舰,焚烧敌船数百艘。过了两天,俞 通海又派六艘战船深入敌方。敌方联合大舰船奋力抵抗。太祖登上舵楼远望,很久都没有看 到什么,料想俞通海的船只已经沉没了。过了一会儿,六艘船绕过敌方的舰船出现,飘飘扬 扬如游龙。军队欢呼,勇气猛增百倍,作战更加奋力。陈友谅的军队大败。太祖军队驻扎在 左蠡,俞通海进言说:“湖水很浅,小船很难周旋,不如进入长江,占据敌方的上游。他们 的船进入,就立刻可以擒拿了。”于是就转移军队驶出湖,在水边和陆地构建栅栏。陈友谅 不敢出来。在湖中停留了一个月,粮食用完,陈友谅带兵突围逃跑,最终失败死去。这场战 役,俞通海军功最多。军队回京,赐予良田金帛。 跟从徐达平定安丰,又跟从攻克湖州,攻取太仓,秋毫无犯,百姓欢悦。围攻平江,大 战灭渡桥,直捣桃花坞,中流箭,伤很重,回金陵。太祖驾临他的府第,问道:“平章知道 我来探问伤情了吗?”俞通海不能说话。太祖挥泪而出。第二天死,时年三十八岁。太祖哭 吊非常悲哀,随从的官员卫士都感动流泪。 3、【2018 届北京市通州区高三模拟考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贤者善人以人,中人以事,不肖者以财。得十良马,不若得一伯乐;得十良剑,不若得 一欧冶①;得地千里,不若得一圣人。舜得皋陶而舜授.之,汤得伊尹而有夏民,文王得吕望 而服殷商。夫得圣人,岂有里数哉? 管子束缚在鲁,桓公欲相鲍叔。鲍叔曰:“吾君欲霸王,则管夷吾在彼。臣弗若也。” 桓公曰:“夷吾,寡人之贼.也,射我者也,不可。”鲍叔曰:“夷吾,为其君射人者也。君 若得而.臣之,则彼亦将为.君射人。”桓公不听,强相鲍叔。固辞让,而桓公果听之。于是乎. 使人告鲁曰:“管夷吾,寡人之雠也,愿得之而亲加手焉。”鲁君许诺,乃使吏鞹②其拳, 胶其目,盛之以.鸱夷③,置之车中。至齐境,桓公使人以朝车迎之。祓以爟火,衅.以牺猳焉, 生与之如国。命有司除庙筵几,而荐之曰:“自孤之闻夷吾之言也,目益明,耳益聪,孤弗 敢专,敢以告于先君。”因顾而.命管子曰:“夷吾佐予!”管仲还走,再拜稽首,受令而出。 管子治齐国,举事有功,桓公必先赏鲍叔,曰:“使齐国得管子者,鲍叔也。”桓公可谓知 行赏矣。凡行赏欲其本也,本则过无由生矣。 孙叔敖、沈尹茎相与友。叔敖游于郢三年,声问不知,修行不闻。沈尹茎谓孙叔敖曰: “说义以听,方术信行,能令人主上至于王,下至于霸,我不若子也。耦世接俗,说义调均, 以适.主心,子不如我也。子何以.不归耕乎?吾将为子游。”沈尹茎游于郢五年,荆王欲以为. 令尹,沈尹茎辞曰:“期思之鄙人有孙叔敖者,圣人也。王必用之,臣不若也。”荆王于是 使人以王舆迎叔敖,以为令尹,十二年而庄王霸。此沈尹茎之力也。功无大乎.进贤。 (取材于《吕氏春秋·赞能》) 【注】①欧冶:春秋时冶工,善铸剑。②鞹(kuò):皮革,这里用如动词,用皮革套住。 ③鸱(chī)夷:大的皮口袋。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舜得皋陶而舜授之 授:任用 B.寡人之贼也 贼:盗贼 C.衅以牺猳焉 衅:血祭 D.以适主心 适:投合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词语的意思。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 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B 项,“贼”,结 合主语“寡人”分析,应解释为“仇敌、敌人”。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君若得而臣之 因顾而命管子曰 B.则彼亦将为君射人 荆王欲以为令尹 C.于是乎使人告鲁曰 功无大乎进贤 D.盛之以鸱夷 子何以不归耕乎 【答案】A (3)下则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桓公不听,强相鲍叔 齐桓公不听,坚持要用鲍叔为相 B.再拜稽首,受令而出 向桓公再拜叩头,接受了命令,而后离开了宗庙 C.声问不知,修行不闻 不熟知学问,不了解美德 D.说以以听,方术信行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 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 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C 项, “知、闻”含有被动的意思,应理解为“名声不为人所知,美德不为人了解”。 (4)将下列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管子治齐国,举事有功,桓公必先赏鲍叔。 ②凡行赏欲其本也,本则过无由生矣。 【答案】①管仲治理齐国,只要做事有功,桓公就一定先赏鲍叔。②凡是行赏,应该赏赐根 本,赏赐根本,过失就无从发出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 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 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1)“治”译为治理,“必”译为一定。(2)“本” 译为根本,“过”译为过失。 点睛: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①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 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②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 好文言文语句的前提。③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 而应该前后推导,认真理解。④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 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 (5)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贤明的人亲善人是根据人的仁德,一般人是根据功业,不才之人则是根据财富。 B.作者认为得到圣人即可得天下,而天下的土地不止千里,所以说“岂有里数哉”。 C.恒公实际不想杀管仲,告诉鲁国的话只是为保全管仲,使他免遭各国杀害而已。 D.沈尹茎曾经认为孙叔敖没有治国的才干,所以就规劝他回去过耕田隐居的生活。 【答案】D (6)本文强调国君成就霸业的两个重要因素分别是什么?请结合原文的具体事例做简要分 析。 【答案】①举荐贤才。鲍叔牙谦虚让人。(或沈尹茎了解孙叔敖,认为他是一个难得的治国 人才,愿自已让出相位,竭力举荐孙叔敖)——为臣者当以举贤为己任。 ②重用贤才。齐桓公不计前嫌,宽宏大量,隆重的迎接礼节使管仲深受感动,从此他尽心辅 佐齐桓公,结果齐国大治。(或楚王派人用王车把孙叔敖接来,用他做了令尹,过了十 二年楚庄王成就了霸业)——君王当善用贤才。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分析、概括。这就要求我们能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内容,并 对文章的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进行分析与判断,进而归纳和概括。也就是说,不仅要能 概括某个事件的发生、发展和所导致的结果或某个(几个)人物的所作所为,还要能揭 示出这个事件的意义,或者某个人物的思想性格,或者某种现象的本质,或者某种观点 等。国君成就霸业的两个重要因素,文本第二节主要论述重用人才;结合第三节内容“此 沈尹茎之力也。功无大乎进贤”内容分析,举荐人才。 参考译文: 贤明的人同人亲善是根据这个人的仁德,一般的人同人亲善是根据这个人的功业,不肖 的人同人亲善是根据这个人的财富。得到十匹好马,不如得到一个伯乐;得到十口宝剑,不 如得到一个欧冶;得到千里土地,不如得到一个圣人。舜得到皋陶就用他治好了天下,汤得 到伊尹就拥有了夏的民众,周文王得到吕望就征服了殷商。得到了圣人,所得土地哪里有里 数的限制呢! 管仲被囚禁在鲁国的时候,齐桓公想用鲍叔牙为相。鲍叔说:“您如果想成就王霸之业, 那么有管夷吾在鲁国,我不如他。”桓公说:“管夷吾是杀害我的凶手,用箭射过我的人, 不能用他。”鲍叔说:“夷吾是为他的君主射人的人,您如果得到他,用他为臣,他也会为 您射别人。”桓公不听,坚持要用鲍叔为相。鲍叔坚辞,最后,桓公终于听从了鲍叔的意见。 于是派人告诉鲁国说:“管夷吾是我的仇敌,希望能得到他,亲手把他杀死。”鲁君答应了, 派官吏用皮革套住管仲的双手,用胶粘上他的眼睛,把他装在大皮口袋里,放在车上给齐国 送去。到了齐国边境,齐桓公派人用朝车来迎接管仲。点起火把拔除不祥,杀了公猪举行血 祭。恢复了他的自由,跟他一起回到国都。桓公命令主管官吏扫除宗庙,设置筵几,把管仲 进荐给祖先,说:“我自从听了夷吾的谈论,目光越发明亮,耳朵越发灵敏。我准备用他为 相,不敢擅自决定,冒昧地以此告请先君。”桓公说完,就回过头来命令管仲说:“夷吾辅 佐我!”管仲退避了几步,向桓公再拜叩头,接受了命令,而后离开了宗庙。管仲治理齐国, 只要做事有功,桓公就一定先赏鲍叔,说:“使齐国得到管子的是鲍叔啊!”桓公可算得上 知道如何行赏了。凡是行赏,应该赏赐根本,赏赐根本,过失就无从发出了。 孙叔敖和沈尹茎彼此交好。孙叔敖到郢都出游了三年,名声不为人所知,美德不为人了 解。沈尹茎对孙叔敖说:“陈说道理能使人听从,所持方策必定能够实行,能使君主上至于 称王天下,下至于称霸诸侯,这方面我不如你。随顺社会,附和世俗,陈说道理调和其中, 以投合君主的心意,这方面你不如我,你何不先回去耕田隐居呢?我将为你在这里奔走。” 沈尹茎在郢都奔走了五年,楚王想用他为令尹。沈尹茎辞让说:“期思有个叫孙叔敖的草野 上民,是个圣人。请您一定要任用他,我比不上他。”于是楚王派人用王车把孙叔敖接来, 用他做了令尹,过了十二年楚庄王成就了霸业。这是沈尹茎的力量啊!功劳没有比举荐贤人 再大的了。 4、【2018 届新疆乌鲁木齐市高三第三次诊断性测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张衡,字建平,河内人也,幼怀志尚,有骨鲠之风。年十五,诣太学受业,研精覃思, 为同辈所推。衡又就沈重受《三礼》,略究大旨。累迁掌朝大夫。高祖受禅,拜司九侍郎。 及晋王广为扬州,衡拜扬州总管掾,王甚亲任之。衡亦竭虑尽诚事之,夺宗之计,多衡所建 也。 以母忧去职,岁馀,起授扬州总管司马,赐物三百段。开皇中,拜开府。及王为皇太子, 拜衡右庶子,仍领给事黄门侍郎。 炀帝嗣位,进位银青光禄大夫,迁御史大夫,甚见亲重。大业三年,帝幸榆林郡,还至 太原,谓衡曰:“朕欲过公宅,可为朕作主人。”衡于是驰至河内,与宗族具牛酒。帝上太 行,开直道九十里,以抵其宅。帝悦其山泉留宴三日因谓衡曰往从先皇拜太山之始逢经洛阳 瞻望于此深恨不得相过不谓今日得谐宿愿。衡俯伏辞谢,奉斛上寿,帝益欢。衡以藩邸之旧, 恩宠莫与为比,颇自骄贵。 时帝欲大汾阳宫,令衡具图奏之。衡乘间进谏曰:“比年劳役繁多,百姓疲敝,伏愿留 神,稍加折损。”帝意甚不平。后尝目衡谓侍臣曰:“张衡自谓由其计画,令我有天下也。” 时齐王暕失爱于上,帝密令人求暕罪失,有人谮暕违制,帝谴衡以宪司皆不能举正,出为榆 林太守。 明年,帝复幸汾阳宫,衡督役筑楼烦城,因而谒帝。帝恶衡不损瘦,以为不念咎,因谓 衡曰:“公甚肥泽,宜且还郡。”衡复之榆林。俄而敕衡督役江都宫。有人诣衡讼宫监者, 衡不为理,还以讼书付监,其人大为监所困。礼部尚书杨玄感使至江都,其人诣玄感称冤, 玄感固以衡为不可。玄感具上其事,江都丞王世充又奏衡频减顿具。帝于是发怒,锁衡诣江 都市,将斩之,久而乃释,除名为民,放还田里。 帝每令亲人觇衡所为。八年,帝自辽东还都,衡妾言衡怨望,谤讪朝政,竟赐尽于家。 临死大言曰:“我为人作何物事,而望久活!”监刑者塞耳,促令杀之。义宁中,以死非其 罪,赠大将军、南阳郡公,谥曰忠。 (节选自《隋书·张衡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帝悦其山泉留宴/三日/因谓衡曰/往从先皇拜太山之始/途经洛阳/瞻望于此/ 深恨不得相过/不谓今日得谐宿愿/ B.帝悦其山泉/留宴三日/因谓衡曰/往从先皇拜太山之始/途经洛阳/瞻望于此/ 深恨不得相过/不谓今日得谐宿愿/ C.帝悦其山泉/留宴三日/因谓衡曰/往从先皇拜太山之始/途经洛阳/瞻望于此/ 深恨不得/相过不谓/今日得谐宿愿/ D.帝悦其山泉留宴/三日/因谓衡曰/往从先皇拜太山之始/途经洛阳/瞻望于此/ 深恨不得/相过不谓/今日得谐宿愿/ 【答案】B 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首先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 其次注意断句题大多集中在对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的考核,还要注意一个事 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 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掾,佐助,后来成为古代官府中属官的通称,类似的还有参佐等。 B.宗族,宗是尊奉同一祖先的人,族是同一家族的人,同宗即同族。 C.太山,即东岳泰山,历史上帝王常有到泰山封禅祭拜天地的传统。 D.宪司,古时御史的别称。因为张衡时任御史大夫,故称其为宪司。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 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 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 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 B 项,“同宗即同 族”有误。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衡勤于学问,为人所重。他 15 岁就进入太学学习,因勤学精思被同辈推重,跟随 沈重学习《三礼》,后受到重用。 B.张衡与帝有旧,恩宠非常。早在杨广镇守扬州时他就辅佐杨广,很受信任;杨广继 位以后还曾留宿他家,君臣尽欢。 C.张衡体恤民情,直言进谏。炀帝想扣建宫室,张衡借机进谏,规劝皇帝爱惜百姓, 惹得皇帝很不高兴,但他并不回避。 D.张衡失宠被杀,结局悲惨。他被贬为平民之后,仍然被皇帝派人监视,因被妾告发 他批评朝政、最终被杀于自己家中。 【答案】C 【解析】这是一道考核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 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题中 C 项,“但他 并不回避”文中无据。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衡亦竭虑尽诚事之,夺宗之计,多衡所建也。 ②有人诣衡讼宫监者,衡不为理,还以讼书付监,其人大为监所困。 【答案】①张衡也尽忠竭力侍奉他,夺取太子之位的计谋,大多是张衡所提出的。 ②有人到张衡那里告修江都宫的宫监,张衡不为他处理,回去以后(却)把状纸交给那个宫 监,那个告状的人更被宫监刁难了。 参考译文: 张衡字建平,是河内人。小的时候就怀有远大志向,有刚直的风骨。十五岁的时候,到 太学去接受学业。他精心研究,深入思考,被同辈人推重。张衡又跟随沈重学习《三礼》, 大致探究其主要的意思,(后来)多次升迁,做到了掌朝大夫。隋高祖受禅登基后,授给他 司门侍郎的官职。等到晋王杨广镇守扬州时,张衡被授予扬州总管掾的官职,晋王很亲近信 任他。张衡也尽忠竭力侍奉他,夺取太子之位的计谋,大多是张衡所提出的。 因母丧离职,一年多后,重新起用被授予扬州总管司马的官职,赐缣采三百段。开皇年 间,被给予开府的特权。等到晋王做皇太子后,授予张衡为右庶子的官职,还兼任给事黄门 侍郎。 隋炀帝继位,张衡升任银青光禄大夫,(又)升迁为御史大夫,很被炀帝亲近看重。大 业三年,炀帝到榆林郡去,回来时到太原,对张衡说:“我想到你家里去拜访,你可以为我 作东道主。”张衡于是疾驰赶到河内,与宗族里的人准备好牛肉美酒。炀帝登太行山,开辟 直路九十里,以便到他家里。炀帝很喜欢那里的山水,留下来饮宴三天,就对张衡说:“以 前跟随先皇帝拜谒泰山的时候,途经洛阳,远望这里,深深遗憾不能相访,没想到今日能够 实现夙愿。”张衡拜伏于地感谢皇上,并举杯祝皇上健康长寿,炀帝更加高兴。张衡因为是 炀帝当藩王时的旧交,恩宠无人可比,很有些骄横贵显。 当时炀帝想扩建汾阳宫,让张衡准备图纸奏上。张衡借机进谏说:“这几年劳役繁多, 百姓疲惫困顿,请您小心谨慎对待,稍微减少这类事情。”炀帝心里很不舒服。后来炀帝曾 看着张衡对侍臣们说:“张衡自以为由 于他的谋划,才使我拥有天下。”当时齐王杨暕在炀 帝面前失宠,炀帝秘密派寻人找杨暕的罪状和过失。有人诬告杨暕违反礼制,炀帝责怪张衡 身为司法官,完全不能检举处理(这些问题),让他出京做榆林太守。 第二年,炀帝又去汾阳宫,张衡(正在)督促劳役修筑楼烦城,趁此机会拜见炀帝。炀 帝厌恶张衡没有消瘦憔悴,认为他不反思自己的罪责,因此对张衡说:“你太胖了,应该暂 且回到郡里去。”张衡(只好)又到榆林郡去。不久(皇帝)命令张衡监督修建江都宫的劳 役。有人到张衡那里告修江都宫的宫监,张衡不为他处理,回去以后(却)把状纸交给那个 宫监,那个告状的人更被宫监刁难了。礼部尚书杨玄感出使到江都,那个人到杨玄感那里喊 冤,杨玄感自然认为张衡的做法不对。杨玄感把这些事详细地报告给了炀帝,江都郡丞王世 充又上奏说张衡常常减少摆设的器具。炀帝于是很生气,把张衡(用枷锁)锁起来拉到江都 的街市上,将要杀他,过了很久才放了他,削除官籍降为平民,放他回老家。 炀帝常常让亲信窥探张衡在做些什么。大业八年,炀帝从辽东回京都,张衡的小妾说他 心怀怨恨,诽谤朝政,炀帝最终赐他在家里自尽。他临死时大声说:“我替别人做了什么事, 还指望久活!”监督行刑的人的塞住耳朵(不听),赶紧下令杀了他。义宁年间,因张衡死于 无辜,追赠他为大将军、南阳郡公,谥号为“忠”。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