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汕头市金山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广东省汕头市金山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汕头市金山中学2019-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年级语文科试题(2020.4)‎ 命题人:‎ 一、 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生态文明美:当代环境审美的新形态 陈望衡 环境审美观具有历史性。迄今为止,人类主要经历过渔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三种文明类型。这三种文明类型的环境审美观各有其独特属性。当代环境审美的新形态是生态文明美。‎ 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审美兼顾了对象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自然属性是自然美的基础,社会属性即自然物对人的以“居”为核心的生活的意义,这两者的统一实质就是自然的文明化。当代的自然环境审美,自然属性中彰显了生态性,社会属性中强调了生态性之于人的意义,综合起来就是凸显了生态文明的内涵。当代的自然环境审美观认为自然环境美,美在生态文明(以生态为载体的文明)。‎ 生态文明时代前的自然环境审美,强调自然环境中的生命意味。这生命意味的立足点是人的生命,凡是从自然物身上有意识地或无意识地感受到了人的生命,那对象就具有了生命的意味。重视自然的生命意味,虽在某种意义上也就是重视生态,但它们的实质是不同的。一般的重视生命的意味,不会强调生命与生命之间、生命与非生命之间的关系,更不会考虑到地球上诸多生命良性的发展。生态着眼于生命的整体性与相关性,关注的是种群的生命,种群的生命实际上并不是由种群自身所决定的,它受制于与它相关的其他种群生命和非生命的自然条件。生态观对生命的理解较一般的生命观深刻得多。‎ 从生态文明的视界来看自然环境审美,自然环境的美体现在生态与文明的统一即生态文明。生态文明的审美视界较之自然生命的审美视界主要有五个方面不同:第一,强调并凸显自然环境美中的生态性。自然性是自然美得以存在的基础,是其区别于社会美的关键。生态文明视界下的自然环境审美更强调并凸显自然性中的生态性。第二,将人与自然的和谐提升到生态平衡的高度。按生态文明审美观,必须突出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平衡意义。失去生态平衡,就是对美的否定,它迟早会给人类带来灾难。第三,将生命意味的美提升到生态意味的美。生命意味的美让人的审美视界专注于某一生命的形象展现,而生态意味的美则让人的审美视界扩展到生命的联系与网络。生态的网络系统只存在于人的理解与想象之中,它的审美实现呈不断的发散状态。第四,生态审美导入生态公正理念,体现出生态的兼容性。传统审美张扬人的主体性,而在生态文明审美视界下,审美对象的地位受到尊重第五,荒野的审美价值为人们所重视。当荒野被人们接纳并视为生命之根时,其实它已经“人化”了。正是凭借工业文明提供的物质基础和科技成就,加上建立在工业文明基础上的生态文明为人们提供的视野与观念,人们才能欣赏荒野的美。‎ ‎(选自《光明日报》,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渔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是迄今为止人类所经历过的三种文明类型,这三种文明类型的环境审美观各有其独特属性。‎ B.自然的文明化是自然环境审美对象本身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其中,自然属性是自然美的基础,社会属性是自然物对人的以“居”为核心的生活的意义。‎ C.人的生命是生命意味的立足点,凡是从自然物身上有意识地或者无意识地感受到了人的生命,那对象就具有了生命的意味。‎ D.打破生态平衡,就是对美的否定,它早晚会给人类带来灾难。因此,按生态文明审美观,必须突出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平衡意义。‎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环境审美观具有历史性,生态文明美是当代环境审美的新形态。自然环境美,美在生态文明,这是当代自然环境审美观的观点。‎ B.生态观对生命的理解是,种群的生命受制于与它相关的其他种群生命和非生命的自然条件,实际上并不是由种群自身所决定的。‎ C.自然美能够存在的基础和它跟社会美区别开的关键是自然性,生态文明视界下的自然环境审美更强调并凸显自然性中的生态性。‎ D.生命意味的美让人的审美视界扩展到生命的联系与网络,然而生态意味的美却是让人的审美视界专注于某一生命的形象展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当代的自然环境审美视界下,自然属性中彰显了生态性,社会属性中强调了生态性之于人的意义,两者结合则凸显了生态文明的内涵。‎ B.因为生命意味的立足点是人的生命,所以重视自然的生命意味,就是在某种意义上重视生态,因而其实质也无异于生态。‎ C.所谓自然环境审美,从生态文明的视界来看,就是自然环境美在生态文明;自然环境的美,应当体现通常所说的生态与文明的统一。‎ D.传统审美张扬人的主体性,生态审美导入生态公正思想,体现出生态的兼容性,在生态文明审美视界下,审美对象的地位也获得尊重。‎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大自然的智慧 赵大年 蜘蛛天生就会结网捕食。它在体内制造黏性、韧性很高又无色透明的“隐形”蛛丝,选择蛾蝶蚊蝇等飞虫的林间通道巧妙织网,然后躲于暗处,一旦有自投罗网者,信息立刻由蛛丝的颤动传递给蜘蛛,它也会迅速赶到,咬住俘虏,将自制的麻药通过牙齿输入俘虏体内,使其丧失抵抗或逃跑的能力,再放心地把俘虏吃掉。若有多个俘虏撞网,一时吃不完,它就用蛛丝捆绑起来,下顿再吃。要问这些本领和计谋是谁教它的?生物学家也无法仔细解答,只好笼统地说是蜘蛛的本能。其实,人类对于自然界的奥秘知之甚少。聪明人不妨先学习大自然的智慧——我看编织渔网就是从蜘蛛那里学来的。网,真是个改变人生的巨大发明呀!人类自从学会了张网捕鱼,至今已经衍生出多少有形和无形的网啊,公路网,铁路网,航空网,法网,关系网,通信网,互联网——天罗地网!只是忘了感谢蜘蛛。‎ 亚马逊森林大蜘蛛的网可以缠住鸟雀,它再使劲扑棱也挣不断这神秘的蛛丝。经测定,蛛丝的韧性强于钢丝,而且重量轻得多。已经有人在分析蛛丝的成分,都是蛋白质之类的有机物,若能人工合成,可能会是一种用途广泛的新材料。‎ 出于同样的想法,人们发现多种昆虫的外皮又薄又轻又有韧性,譬如蝗虫的“外骨骼”,既能保护内脏和肌肉,又支撑全身,使蝗虫能轻盈地弹跳、飞翔,这种外皮也是很好的材料呀。最近美国科学家研制的“昆虫皮肤”,就是分析了昆虫外皮的成分,取得甲壳素和若干蛋白质的配方,相当容易地进行了人工合成。甲壳素也很容易获取,大量的虾壳、蟹壳、鱼鳞都能变废为宝。这种新材料的强度与铝相当,却轻得多,成本也低得多。加水多少即可决定其柔软度,可制成任何形状,替代塑料,可自然降解,保护环境。由于其生物相容性,在医学上也用途广泛。‎ 荷花莲叶“出淤泥而不染”的特性早就为人所知,我国文人以此比喻君子的品格。德国科学家则仔细审视莲叶的表皮,在显微镜下,这层表皮上有无数乳凸状的颗粒,连水珠都不沾。把炭粉撒在莲叶上,用水一冲,洁净如初。他们按照莲叶表皮的形状制作出一种具有“自洁性能”的薄膜,用于车辆和建筑物表面,一场雨或一阵风就可以清除浮尘,节省了许多人工。‎ 为防野兽伤害,有巢氏教部族学习鸟儿“结木为巢,编堇而寝”,住在树上。燕窝、蜂房的结构完全符合力学原理,现代化的北京奥运会主场馆取名为鸟巢,也是人们向鸟儿学习的一种纪念吧?粗略地想想,人类向大自然学习的事例多矣。冷兵器时代的盔甲和现代装甲战车,大概是学习甲壳动物自我保护之法,譬如乌龟、穿山甲。鱼体内有鳔,充气则浮,排气则沉,潜艇也学了这一招。军人的迷彩服,一如动物的保护色。运动员阻力最小的游泳衣,仿鲨鱼皮。蝶翅美丽的图案移植到花布上,巧夺天工。乌贼也许是施放烟幕的祖师爷。跳蚤肯定是跳高的绝对冠军,它的跳高纪录是自身高度的600倍,已经有人在研究跳蚤的膝关节了。‎ 我写过一篇散文《羡慕蜗牛》,说的是住房困难时突发奇想,蜗牛怎么知道生下来就应该背着一间房呢?此文获奖,是评委对敝人的同情。今天看来,学习蜗牛者大有人在。部队行军带帐篷。成吉思汗远征军的马队带着蒙古包。美国兵带着睡袋,在朝鲜的冰天雪地里钻进睡袋也就冻不着了,可惜他们聪明过了头,既学蜗牛又学蚕——作茧自缚,我们的志愿军只需在睡袋外面帮他们拉上拉锁就足够了,抓个俘虏,举手之劳。‎ 蒲公英给它的孩子们每人一把伞,随风飘去,播种四方。胡杨树给它的种子设计了辐射型的细毛,随风滚转到水土适宜处再扎根生长。蒺藜有点儿霸道,让它的孩子浑身长满倒钩刺,钩住动物的腿脚或人的裤腿,可免费旅行待到你把它摘下,怕扎嘴又不敢吃,扔到地上则“正中下怀”、就地发芽。美哉蒲公英、胡杨、蒺藜,它们共同的智慧,就是不让孩子挤在自己的“福荫”下生活,不要子女跟自己争夺身边这点儿水分、养料、阳光。我们为什么不学习它们的生存理念,偏要拥在闹市的雾霾下买高价房和天天堵车呢?世界大得很,好男儿志在四方,虚心学习大自然的智慧吧,这是一门既古老又时髦的学问——仿生学。‎ ‎(选自《人民日报》)‎ ‎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虾壳、蟹壳、鱼鳞中可提取甲壳素,由它合成的新材料强度与铝相当,却轻得多,成本也低得多。加水后可制成任何形状。‎ B.人类学习自然界中甲壳动物乌龟、穿山甲等的自我保护法,从而发明了冷兵器时代的盔甲和现代装甲战车。‎ C.自然界中跳蚤的跳高纪录是它自身高度的600倍,如果把跳蚤的膝关节研究透彻了,人类的跳高技术可能会提升。‎ D.亚马逊森林大蜘蛛网中的蛛丝成分都是蛋白质之类的有机物,它的韧性强于钢丝,重量比钢丝轻很多,如能人工合成,或可被广泛应用。‎ ‎5.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段“它在体内制造黏性、韧性很高又无色透明的‘隐形’蛛丝,选择蛾蝶蚊蝇等飞虫的林间通道巧妙织网”,这个句子平实地说明了蜘蛛结网的原理和地点。‎ B.作者周大年写过的散文《羡慕蜗牛》,说的是住房困难时他突发奇想,“蜗牛怎么知道生下来就应该背着一间房”,此文之所以获奖,是因为评委对他的同情。‎ C.文章最后一段“蒲公英给它的孩子们每人一把伞,随风飘去,播种四方”一句,综合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地说明了蒲公英种子随风飘散的特点。‎ D.大自然中蕴含着一种既古老又时髦的学问——仿生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大自然的智慧。‎ ‎6.人类有哪些创举是向“大自然的智慧”学习的结果?请结合全文内容举例子说明。(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出关 鲁迅 老子到了函谷关,没有直走通到关口的大道,却把青牛一勒,转入岔路,然而他更料不到当他弯进岔路的时候,已经给探子望见,立刻去报告了关官。所以绕不到七八丈路,一群人马就从后面追来了。那个探子跃马当先,其次是关官,就是关尹喜,还带着四个巡警和两个签子手。‎ ‎“站住!”几个人大叫着。‎ 老子连忙勒住青牛,自己是一动也不动,好像一段呆木头。‎ ‎“阿呀!”关官一冲上前,看见了老子的脸,就惊叫了一声,即刻滚鞍下马,打着拱,说道:“我道是谁,原来是老聃馆长。这真是万想不到的。”‎ 老子也赶紧爬下牛背来,细着眼睛,看了那人一看,含含胡胡地说:“我记性坏……”‎ ‎“自然,自然,先生是忘记了的。我是关尹喜,先前因为上图书馆去查《税收精义》,曾经拜访过先生……”‎ 这时签子手便翻了一通青牛上的鞍,又用签子刺一个洞,伸进指头去掏了一下,一声不响,撅着嘴走开了。‎ ‎“先生在城圈边溜溜?”关尹喜问。‎ ‎“不,我想出去,换换新鲜空气……”‎ ‎“那很好呢!那好极了!现在谁都讲卫生,卫生是顶要紧的。不过机会难得,我们要请先生到关上去住几天,听听先生的教训……”‎ 老子还没有回答,四个巡警就一拥上前,把他扛在牛背上。签子手用签子在牛屁股上刺了一下,牛把尾巴一卷,就放开脚步,一同向关口跑去了。‎ 大家喝过开水,再吃饽饽。让老子休息一会儿之后,关尹喜就提议要他讲学了。老子早知道这是免不掉的,就满口答应。于是轰轰了一阵,屋里逐渐坐满了听讲的人们。同来的八人之外,还有四个巡警、两个签子手、五个探子、一个书记、一个账房和一个厨房。有几个还带着笔、刀、木札,预备抄讲义。‎ 老子像一段木头似的坐在中央,沉默了一会儿,这才咳嗽几声,白胡子里面的嘴唇动起来了。大家即刻屏住呼吸,侧着耳朵听。只听他慢慢地说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大家彼此面面相觑,没有抄。‎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老子接着说,“常有欲以观其窍。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大家显出苦脸来了,有些人还似乎手足失措。一个签子手打了一个大呵欠,书记先生竟打起瞌睡来,哗啷一声,刀、笔、木札,都从手里落在席子上面了。‎ 老子仿佛并没有觉得,但仿佛又有些觉得似的,因为他从此讲得详细了一点。然而他没有牙齿,发音不清,打着陕西腔,夹上湖南音,“哩”“呢”不分,又爱说什么“悁”:大家还是听不懂。可是时间加长了,来听他讲学的人,倒格外受苦。‎ 为面子起见,人们只好熬着,但后来总不免七倒八歪,各人想着自己的事,待到讲到“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住了口了,还是谁也不动弹。老子等了一会儿,就加上一句道:‎ ‎“悁,完了!”‎ 大家这才如大梦初醒,虽然因为坐得太久,两腿都麻木了,一时站不起身,但心里又惊又喜,恰如遇到大赦的一样。‎ 于是老子也被送到厢房里,人们请他去休息。他喝过几口白开水,就毫无动静地坐着,好像一段呆木头。‎ 人们却还在外面纷纷议论。过不多久,就有四个代表进来见老子,大意是说他的话讲得太快了,加上国语不大纯粹,所以谁也不能笔记。没有记录,可惜非常,所以要请他补发些讲义。‎ ‎“来笃话啥西,俺实直头听弗懂!”账房说。‎ ‎“还是耐自家写子出来末哉。写子出来末,总算弗白嚼蛆一场哉啘。阿是?”书记先生道。‎ 老子也不十分听得懂,但看见别的两个把笔、刀、木札,都摆在自己的面前了,就料是一定要他编讲义。他知道这是免不掉的,于是满口答应;不过今天太晚了,要明天才开始。‎ 老子写了整整一天半,也不过五千个大字。‎ ‎“为了出关,我看这也敷衍得过去了。”他想。‎ 于是取了绳子,穿起木札来,计两串,扶着拄杖,到关尹喜的公事房里去交稿,并且声明他立刻要走的意思。‎ 关尹喜非常高兴,非常感谢,又非常惋惜,坚留他多住一些时,但看见留不住,便换了一副悲哀的脸相,答应了,命令巡警给青牛加鞍。作过别,拨转牛头,便向峻坂的大路上慢慢地走去。‎ 不多久,牛就放开了脚步。大家在关口目送着,去了两三丈远,还辨得出白发、黄袍、青牛、白口袋,接着就尘土逐步而起,罩着人和牛,一律变成灰色,再一会儿,已只有黄尘滚滚,什么也看不见了。‎ 一九三五年十二月 ‎(节选自鲁迅《故事新编》,有删改)‎ ‎7.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全文有三处用“一段呆木头”来比喻老子。作者把老子“画”成呆头呆脑的老头子,也似乎“画”出了他的思想过时、呆板、毫无生气。‎ B.小说细腻地描绘了听讲人们的神态,大家听完老子的课后“恰如遇到大赦的一样”,侧面写老子讲得太多,时间太长。‎ C.老子在周朝镐京为官,“打着陕西腔”“夹上湖南音”“没有牙齿”,这些合理想象出来的细节,将人物进一步漫画化。‎ D.老子花了整整一天半时间,写了五千个大字的讲义,用绳子穿起木札,计两串,来敷衍他们。‎ ‎8.这篇小说是如何生动地表现老子学说的深奥、玄虚的?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6分)‎ ‎9.这篇小说为什么要用“老子出函谷关”的典故?请结合文本进行探究。(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9分)‎ ‎(一)课内文言文阅读(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1题。‎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10.下列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 刑人如恐不胜 B.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 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C.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D.非我也,兵也 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11.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15小题。‎ 孔子迁于蔡三岁,吴伐陈。楚救陈,军于城父。闻孔子在陈蔡之间,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将往拜礼,陈、蔡大夫谋曰: “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今者久留陈、蔡之间,诸大夫所设行皆非仲尼之意。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孔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子贡色作。孔子曰:“赐,尔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曰:“然。非与?”孔子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孔子知弟子有愠心,乃召子路而问曰:“《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路曰:“意者吾未仁邪?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知邪?人之不我行也。”孔子曰:“有是乎!由,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齐?使智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 子路出,子贡入见。孔子曰:“赐, 《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贡曰:‎ ‎“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盖少贬焉?”孔子曰:“赐,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赐,而志不远矣!”‎ 子贡出,颜回入见。孔子曰:“回,《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颜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孔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宰。”‎ 于是使子贡至楚。楚昭王兴师迎孔子,然后得免。‎ ‎(选自《史记•孔子世家》,有删节)‎ ‎1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 B.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 C.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 D.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 ‎1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拜”是古人常用的表示礼节的方式,就是行礼叩头,不同的场合用不同的拜礼。“拜”可指授给官职,“拜官”为旧时常用语。‎ B. 《诗》指《诗经》,为我国现实主义诗歌源头;《书》即《尚书》;《春秋》也叫《左氏春秋》,相传为春秋史官左丘明所作,它们与《礼》《乐》合称“五经”。‎ C.弦歌,以琴瑟伴奏而歌诵。古人讲究音乐的教化作用,故而也以“弦歌”指代礼乐教化。现当代大学中常用“弦歌不辍”来表达保持教化育人的精神。‎ D.王子,是个姓氏。源于子姓,出自商朝时期,属于以先祖称号为氏。最早的王子氏,是“子姓朝歌王氏”的后裔,出自第一代始祖王子比干,即商末纣王之王叔。‎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陈国、蔡国大夫的所作所为都违反孔子的心意,且孔子又是贤人,因而当得知楚昭王要派人聘请孔子时,他们考虑到孔子入楚对己不利,就共同调发役徒将孔子围困在野外。‎ B.孔子一行被困在陈国时,粮食断绝。随从一一饿倒,生命危在旦夕,就连被孔子称为最勇敢的子路这时也沉不住气了。而孔子临危不忘义,处变而不惊,用自己的行为为他所倡导的士节写下了形象的注解。‎ C.子路、子贡对孔子“为什么贫困潦倒”的回答,虽然角度不同,但都对孔夫子之道表示质疑,表现了二人“穷”境之中的信仰危机,所以遭到了孔子的批评。‎ D.颜回认为正确的主张不被别人采纳,自己仍坚持下去,这才显出君子的修养。颜回对孔子的回答,做到审时知事而又笃信其道坚守操行,正符合孔子“一以贯之”的思想。‎ ‎15.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5分)‎ 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6-17题。‎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6.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3分)‎ A.首联“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把地点、时间、季节、环境全点出来了。‎ B.颈联通过纯洁美好的生活图景,反映了诗人过安静纯朴生活的理想,同时也从反面衬托出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 C.尾联化用《楚辞•招隐士》“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的典故,诗人觉得“山中”比“朝中”好,洁净纯朴,可以远离官场而洁身自好,所以就决然归隐了。‎ D.全诗格调清新,富于生活气息,于诗情画意中寄托了诗人高尚的情怀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17.请从写景角度赏析颔联。(6分)‎ ‎(四)名篇名句默写(8分)‎ ‎1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明人与人的天资差异本不大,关键在于后天的学习,君子要善于利用学习来弥补自己的不足。‎ ‎(2)韩愈在《师说》中写道,时人在从师学习的问题上,对其子和对自身有不同的态度,对其子“____________”,对自身“____________”。‎ ‎(3)在《琵琶行》中,白居易用谪居期间听到杜鹃、猿猴的叫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表达了一种凄凉之意。‎ ‎(4)李白《蜀道难》一诗中运用夸张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的气氛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4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 杜鹃鸟通常在二月份起就开始夜啼,古诗中有“___________”,年年二月起,它的凄厉悲切的啼声,时近时远。我住的地方附近,有一片树木,那一片树木,晨昏可听到各种鸟鸣,自然每年也少不了杜鹃的“不如归去”的鸣叫,夜半鹃啼大概地发自那里。‎ 据说杜鹃啼到吐血而死,三月份__________的“山踟蹰”,有人叫“映山红”,更多人则叫它为杜鹃花,传说是因杜鹃啼叫吐血而亡后,这花便是它的血化成的。杜鹃鸟开始啼叫,正是各色杜鹃花开得最灿烂,像现在虽已四月立夏,我在浅水湾头,耳边便有它悲悲啼啼的声音,传到山边。看来花虽谢而鸟未亡,可见啼血化花只是美丽的__________。‎ ‎(),据说它不自己营巢,产卵在地上,等到其他鸟类出去觅食,剩下空巢,它就把卵统统放进别人巢中,等别的鸟代它孵育。这自然不是一位好母亲所为。想来小鸟孵出来后,可能还要别人代它喂养到毛翼丰满,能自行觅食为止。这鸟比起乌鸦燕子的母性,显得不负责任,本应________的,好在它能整天悲悲切切引人同情,所以有人说它是杜宇望帝的化身,使“蜀人悲子鹃鸟鸣”哩!‎ ‎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句,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杜鹃花中杜鹃啼 花枝招展 附会 甘拜下风 B.杜鹃枝上月三更 花枝招展 附和 自惭形秽 C.杜鹃花中杜鹃啼 姹紫嫣红 附和 甘拜下风 D.杜鹃枝上月三更 姹紫嫣红 附会 自惭形秽 ‎20.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杜鹃鸟开始啼叫,正是各色杜鹃花开得最灿烂的时候,像现在虽已四月立夏,我在浅水湾头,耳边还有它悲悲啼啼的声音,传自山边。‎ B.杜鹃鸟开始啼叫,正是各色杜鹃花开得最灿烂,像现在虽已四月立夏,我在浅水湾头,耳边便有它悲悲啼啼的声音,传自山边。‎ C.杜鹃鸟开始啼叫,正是各色杜鹃花开得最灿烂的时候,像现在虽已四月立夏,我耳边便有它悲悲啼啼的声音,从浅水湾头传自山边。‎ D.杜鹃鸟开始啼叫,正是各色杜鹃花开得最灿烂的时候,像现在虽已四月立夏,我从浅水湾头,耳边还有它悲悲啼啼的声音,传到山边。‎ ‎2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杜鹃这种鸟从情感上说,还是非常可怜的 B.杜鹃这种鸟从认知上说,是很与众不同的 C.杜鹃这种鸟在动物学上,是不值得恭维的 D.杜鹃这种鸟在生存学上,是很懂得借力的 ‎2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字。(6分)‎ 日本最早的汉诗集《怀风藻》中,咏花诗绝大部分是写梅花的,写樱花的仅有两首。梅花在唐代的长安也是非常受重视的,《全唐诗》中关于“梅”的,多达948首。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暖相气候造成的影响。唐代最初的200年一直是很温暖的,直到公元9世纪初,气候发生显著的改变,成了冷相气候。②_____________________,日本仁明天皇把紫宸殿庭院里原本种的“右橘左梅”,改为“右橘左樱”,用樱花替代了中国流行的梅花。这说明,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导致了日本梅花萎缩、樱花崛起局面的形成。‎ 四、作文(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张爱玲说:“仪式感能唤起我们内心对自我的尊重,也让我们更认真地去过属于我们生命里的每一天。”‎ 在新冠肺炎疫情的特殊时期,学校停课不停学,学生们居家学习。虽然学生们家里没有旗台,没有旗杆,也没有五星红旗,但学校依然会组织学生们每周一早上在家举行庄严的云升旗仪式。‎ 某人吃饭前,总是拿出手机对饭菜拍照,有人说她是让手机先“吃”菜,她说:“你们懂什么,这叫仪式感!”‎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怎样的感触和思考?请你综合以上材料内容及含义,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要求: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汕头金中2019-2020学年度高一第二学期期中考语文答案 ‎1‎ ‎2‎ ‎3‎ ‎4‎ ‎5‎ ‎7‎ ‎10‎ ‎12‎ ‎13‎ ‎14‎ ‎16‎ ‎19‎ ‎20‎ ‎21‎ A D B B B B C C B C D D A C ‎1.A【解析】A项,原文的表述是“迄今为止,人类主要经历过渔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三种文明类型”,“主要”一词说明人类除了经历过这三种文明类型外,还经历过其他文明类型。‎ ‎2.D【解析】D项对“生命意味的美”和“生态意味的美”的理解和分析,与原文第四段中“第三”内容意思不符。‎ ‎3.B【解析】B项,原文第三段为“重视自然的生命意味,虽在某种意义上也就是重视生态,但它们的实质是不同的”。‎ ‎4.B【解析】B项,说法过于绝对,原文材料是“冷兵器时代的盔甲和现代装甲战车,大概是学习甲壳动物自我保护之法,譬如乌龟、穿山甲”.‎ ‎5.B【解析】B项把作者的自谦之词当成了事实,原文表述体现的是作者谦逊的态度。‎ ‎6. 【答案】①编织渔网是人类从蜘蛛织网捕食学来的。②研制的“昆虫皮肤”是分析了昆虫外皮的成分后进行人工合成的。③用于车辆和建筑物表面的薄膜是按照莲叶表皮的形状做出来的。④将蝶翅美丽的图案移植到花布上。⑤古代人民学习鸟儿,住在树上。⑥潜艇是学习鱼体结构仿制的。⑦阻力最小的游泳衣是仿鲨鱼皮制成的。⑧部队行军带帐篷是学蜗牛。(须答出其中的六个点)‎ ‎7.B【解析】B项,“侧面写老子讲得太多,时间太长”错,应为“侧面表现了老子讲得太深奥、迂腐”。‎ ‎8.【答案】(1)人物的语言描写,如引用了老子的言论,还想象了老子在讲学时“打着陕西腔,夹上湖南音”等。(2分)(2)侧面描写,如写众人听老子讲学时的疲倦相,“一个签子手打了一个大呵欠,书记先生竟打起瞌睡来,哗啷一声,刀、笔、木札,都从手里落在席子上面了”,逼真形象。 (2分)(3)环境烘托,小说节选部分的最后一段,写了老子离去时的场景,烘托出缥缈、玄虚之感。(2分)‎ ‎9.【答案】小说用“老子出函谷关”的典故进行故事新编,目的是为了借古讽今(2分)。一方面讽刺人们对名人的盲目崇拜(2分),另一方面也讽刺了当时已病入膏肓的中国社会中人们不切实际、空谈道德(崇尚空谈)的做法(2分)。‎ ‎10.C【解析】C项,指打开粮仓,赈济百姓;出发。A项,都为“尽”。B项,都为“这”。D项,都为“兵器”。‎ ‎11.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孝悌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道路上背着或者顶着东西了。(得分点:庠序,学校;颁白,头发花白,“颁”通“斑”;特殊句式介宾结构后置。每点1分,句意2分。)‎ ‎12.C ‎13.B【解析】与《礼》《易》合称“五经”,而非《礼》《乐》。‎ ‎14.C【解析】C项前半句是对原文“穷”的误解,其中“穷”是“受困在这里”的意思。‎ ‎15.孔子是个贤人,他讥刺抨击的内容都切中诸侯的弊病。(判断句,“所……”、疾各1分,句意2分。)‎ 参考译文:‎ 孔子迁居到蔡国的第三年,吴国军队攻伐陈国。楚国出兵援救陈国,驻扎在城父。听说孔子在陈国、蔡国之间,楚昭王派人聘请孔子。孔子准备前往拜见回礼,陈国、蔡国的大夫谋划说:“孔子是个贤人,他所讥刺抨击的都切中诸侯的弊病。如今他长久滞留在陈国、蔡国之间,众大夫所作所为都违反仲尼的心意。如今楚国是大国,派人前来聘请孔子,倘若孔子在楚国起用,我们这些在陈国、蔡国主事的大夫就危险了。”于是就共同调发役徒将孔子围困在野外。孔子没法行路,断绝了粮食。随从的弟子疲惫不堪,饿得站不起来。但孔子仍讲习诵读,演奏歌唱,传授诗书礼乐毫不间断。子路生气,来见孔子说:“君子也有困厄吗?”孔子说:“君子能固守困厄而不动摇,小人困厄就胡作非为了。”‎ 子贡怒气发作。孔子说:“赐啊,你以为我是个博学强记的人吗?”子贡说:“是的。难道不是吗?”孔子说:“不是啊。我是用一个道理来贯穿自己的全部学说。”‎ 孔子知道弟子们有怨恨之心,就召见子路而询问道:“《诗》中说:‘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却疲于奔命在空旷的原野。’我们的学说难道有不对的地方吗?我们为什么沦落到这个地步?”子路说:“也许我们还不够仁吧?人们不能相信我们;也许我们还不够有智慧吧?人们不肯去推行我们的道。”孔子说:“有这些缘由吗!仲由,我打比方给你听,假如仁者就必定受到信任,那怎么还会有伯夷、叔齐?假如智者就必定能行得通,那怎么还会有王子比干?”‎ 子路出去,子贡进入见面。孔子说:“赐啊,《诗》中说:‘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却疲于奔命在空旷的原野。’我们的学说难道有不对的地方吗?我们为什么沦落到这个地步?”子贡说:“老师的学说极其弘大,所以天下没有国家能容得下您。老师是否可以稍微降低一点标准呢?”孔子说:“赐,优秀的农夫善于播种耕耘却不能保证获得好收成,优秀的工匠擅长工艺技巧却不能迎合所有人的要求。君子能够修明自己的学说,用法度来规范国家,用道统来治理臣民,但不能保证被世道所容。如今你不修明你奉行的学说却去追求被世人收容。赐,你的志向太不远了!”‎ 子贡出去,颜回入门进见。孔子说:“回啊,《诗》中说:‘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却疲于奔命在空旷的原野。’我们的学说难道有不对的地方吗?我们为什么沦落到这个地步?”颜回说:“老师的学说极其弘大,所以天下没有国家能够容纳。即使如此,老师推广而实行它,不被容纳怕什么?正是不被容纳,然后才显现出君子的本色!老师的学说不修明,这是我们的耻辱。老师的学说已经宏大美好却不被采用,这是当权者的耻辱。不被容纳怕什么?不被容纳然后才显现出君子的本色。”孔子高兴地笑道:“有道理啊,颜家的孩子!假使你拥有许多财产,我给你当管家。”‎ 于是孔子派子贡到达楚国。楚昭王兴师动众迎接孔子,孔子然后得以脱身。‎ ‎16.D ‎17.以动写静(动静结合)。明月的清辉从松林间隙照射下来;清冽的山泉,在山石间淙淙流泻,以有声写无声,写出了山间自然景物的幽静。‎ 视听结合(声色结合)。皎洁的月光,在林地上洒满了斑驳的光点,耳边传来清泉淙淙的声响,巧妙地写出了山林的清幽。‎ 俯仰结合。皓月当空,青松如盖,山泉清冽,写出了幽清明净的自然美。(角度1分,针对性分析2分,答对两点可得满分。)‎ ‎18.(1)君子生非异也 善假于物也。(2)择师而教之 则耻师焉。(3)其间旦暮闻何物 杜鹃啼血猿哀鸣。(4)连峰去天不盈尺 枯松倒挂倚绝壁。‎ ‎19.D【解析】①本段强调的是杜鹃鸟夜啼,所以“杜鹃枝上月三更”更合适。②姹紫嫣红:形容各种颜色的花娇艳美丽,和下文“各色杜鹃花”相照应。花枝招展:形容女子打扮得十分俏丽,不可用于花本身。③附会:把没有关系的事物说成有关系,把没有某种意义的事物说成有某种意义。附和:指追随别人。大多用于贬义。由语境可知,应用“附会”。④自惭形秽:因自己不如别人而感到惭愧。甘拜下风:表示真心佩服,自认不如对方。由前文杜鹃和乌鸦、燕子的母性相比,显得不负责任,可知应用“自惭形秽”。‎ ‎20.A【解析】B项缺少“正是”的宾语,且“便”表示的逻辑关系不能与前文的“虽”相对应。C项“便”的错误与B项相同,“从浅水湾头传自山边”不合逻辑,“传自山边”是从山边传来,与“从浅水湾头”矛盾。D项“我从浅水湾头”,表来源的“从”改成表处所的“在”,才能与后文建立顺畅的逻辑关系。“耳边还有它悲悲啼啼的声音,传到山边”不合逻辑,应是从“山边传到”我“所在的浅水湾”。‎ ‎21.C【解析】本段主要是批评杜鹃鸟不负责任。所以C项更合适。‎ ‎22.示例①为什么梅花那么受重视 ②在这种冷相气候的影响下③冷相气候的形成 解析:第①处是问句形式,是对前文出现这种现象的疑问;第②处是后文日本仁明天皇做法的背景;第③处是后文“导致了在日本梅花萎缩、樱花崛起的局面”的原因。‎ ‎23.【题目解析】此题考查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新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是指应考者根据题目要求,分析材料主旨,确定作答文章的主题,及其所要表达的观点。材料由三段话构成,第一段以张爱玲的名言谈仪式感的正面意义,第二三段材料是仪式感在生活中的具体表现,分析时应注意潜在的感情倾向。如第二段中,特殊时期学校组织学生们在家里举行庄严的云升旗仪式,应从“仪式感”对我们的正面影响进行分析。第三段中“总是拿出手机对饭菜拍照”,这种行为在生活中并不讨喜,立意时则可以强调对仪式感的追求应适度而为。综合三段话,立意可以确定为对“仪式感”意义的阐释,以及对“仪式感”的明确态度,也可以具体写生活中的某些仪式感。但最好能从辩证的角度思考,即生活需要“仪式感”,同时又要提防对仪式感的过度使用。‎ 参考立意:‎ ‎①生活需要有仪式感:‎ ‎②仪式感对人有激励作用;‎ ‎③品味仪式下的幸福:‎ ‎④生活需要有仪式感,但不是所有的事情都需要仪式感;‎ ‎⑤生活要郑重,但不要矫情。‎ ‎【评分建议】‎ ‎1.平均分建议44-45分。‎ ‎2.能就仪式感其中一方面的影响谈自己的主张或思考,在42分以上给分:‎ ‎3.能就仪式感的正反两方面影响进行辩证分析的,在45分以上给分;‎ ‎4.观点明确,思考较为深入的,在48分以上给分:‎ ‎5.文章有层次感,议论逻辑性较强,论据较丰富,或能体现思辨性的,在52以上给分。‎ ‎【讲评建议】引导学生综合多则材料,对问题的两个方面进行综合思考,培养辩证思维,避免片面理解而走极端。‎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