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07 发布 |
- 37.5 KB |
- 2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人教版高中语文 第3课 边城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5
《边城(节选)》解读与探究 预习提示 中篇小说《边城》是当代著名作家沈从文(1902—1988)的代表作。《边城》的故事很简 单:湘西茶峒(tónɡ)山城一里外的小溪边,看渡船的老船夫和外孙女翠翠相依为命;茶峒城 里船总顺顺的两个儿子,大老天保和二老傩送,都看上了翠翠。翠翠爱二老傩送,不爱大老天 保。天保失望之下驾船离家,失事淹死;傩送因为哥哥的死在心里对翠翠结了疙瘩,也驾船出 外了。雷雨之夜,老船夫死了,就剩下翠翠一个人。翠翠心里想着的那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 了,也许“明天”回来。 本文节选自《边城》第三至六节。翠翠端午在河边看赛龙舟,巧遇二老傩送。英俊勇敢又 关心体贴人的傩送占据了翠翠的心。但第二年端午天保大老也遇见并且爱上了翠翠,祖父喜欢 天保,却不知道翠翠爱上了傩送,祖孙二人想不到一块,于是发生了矛盾。 这篇小说语言明白晓畅,如诗如画,学习时,第一、深入理解作品的内蕴。沈从文说:“我 的作品能够在市场上流行,实际上等于买椟还珠,你们能欣赏我故事的清新,照例那作品背后 蕴藏的热情却忽略了,你们能欣赏我文字的朴实,照例那作品背后隐伏的悲痛也忽略了。”由 此可见,《边城》所要表达的真正内涵,不在于讲述一个爱情故事,而是在一个动人故事的叙 说中构筑一个象征,还原一个现实的“梦”,完成一种“审美理想”的追求。阅读《边城》必 须牢记作者指示,防止得其皮毛,失其精髓。第二、反复品味语言的含意。《边城》的语言平 淡自然,但“淡极始知花更艳”,平淡的语言中蕴含有极深的情趣。例如对于水、雾、狗、鱼、 渡船、碾坊、白塔等景物的描写,对于端节赛船、捉鸭,中秋男女对歌等风俗的描写,对于傩 送和翠翠河边相会场景的描写,对于爷爷和翠翠的生活习性的描写,看来都是不经意写来,实 际有很深含意,有诗和神话一般的意境,阅读时必须细嚼慢咽,潜思默想,方可神会。 课文解读 三 两省接壤处,十余年来主持地方军事的,知道注重在安辑①保守②,处置还得法,并无特别 变故发生。(①安辑:使协和安宁。辑,和睦。②保守:维持现状。)水陆商务既不至于受战 争停顿,也不至于为土匪影响,一切莫不极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分乐生。这些人,除了家中 死了牛,翻了船,或发生别的死亡大变,为一种不幸所绊倒,觉得十分伤心外,中国其他地方 正在如何不幸挣扎中的情形,似乎就还不曾为这边城人民所感到。[20 世纪的 30 年代,中国外 侮入侵,军阀纷争,战乱频仍,人民正处在“不幸挣扎”中,但湘西边城却是一派太平盛世的 景象,“一切莫不极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分乐生”。小说虚写内地,实写边城,以虚衬实, 为边城营造了一种令人神往的世外桃源的境界。] 边城所在一年中最热闹的日子,是端午,中秋和过年。三个节日过去三五十年前,如何兴 奋了这地方人,直到现在,还毫无什么变化,仍能是那地方居民最有意义的几个日子。[通过 这段文字自然地引出小说重点描写的“端午,中秋和过年”这三个特定节日,课文节选自《边 城》第三至六节,具体描写了三个端午节,第三节从眼前的第三个端午节写起,第四节插叙了 两年前的第一个端午节,第五节插叙上一年的第二个端午节,第六节又回到眼前现实,承第三 节开始叙述第三个端午节,一直写到第十节。] 端午日,当地妇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了个王字①。(①额角 上用雄黄蘸酒画了个王字:民间传说用雄黄蘸酒画个王字可以除病去灾。雄黄,矿物,也叫鸡 冠石,成分是硫化砷,橘黄色,有光泽,可用来制造烟火、农药、染料等,中医也用做解毒杀 虫药。雄黄酒,就是搀有雄黄的烧酒,民间在端午节时饮用。蘸,zhàn,用物沾染液体。)任 何人家到了这天必可以吃鱼吃肉。[穿新衣,画王字,吃鱼肉,体现了端午节在人们心目中的 重要地位。]大约上午十一点钟左右,全茶峒人就吃了午饭,把饭吃过后,在城里住家的,莫 不倒锁了门,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河街有熟人的,可到河街吊脚楼①门口边看,不然就站 在税关门口与各个码头上看。(①吊脚楼:一种临水用木头或木板搭建的房子,临水一面多悬 空。)河中龙船以长潭某处作起点,税关前作终点,作比赛竞争。因为这一天军官、税官以及 当地有身份的人,莫不在税关前看热闹。[赛龙舟,在我国有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是自古 以来楚地民间端午节的主要活动,传说是为了纪念五月五日投泪罗而死的楚国大夫屈原。但据 说,湘西苗族农历五月举行盛大的龙船比赛,主要是为祭祀祖先盘瓠。苗族《漫水神歌》中唱: “人家赛舟祭屈原,我划龙船祭盘瓠。”小说在这里描写边城百姓观看赛龙舟的热闹场面,万 人空巷,官民同乐,表现了一种欢乐和谐的气氛。]划船的事各人在数天以前就早有了准备, 分组分帮,各自选出了若干身体结实、手脚伶俐的小伙子,在潭中练习进退。船只的形式,和 平常木船大不相同,形体一律又长又狭,两头高高翘起,船身绘着朱红颜色长线,平常时节多 搁在河边干燥洞穴里,要用它时,才拖下水去。每只船可坐十二个到十八个桨手,一个带头的, 一个鼓手,一个锣手。桨手每人持一支短桨,随了鼓声缓促①为节拍,把船向前划去。(①缓 促:快慢。)带头的坐在船头上,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手上拿两支小令旗,左右挥动,指挥 船只的进退。擂鼓打锣的,多坐在船只的中部,船一划动便即刻蓬蓬铛铛把锣鼓很单纯的敲打 起来,为划桨水手调理下桨节拍。一船快慢既不得不靠鼓声,故每当两船竞赛到剧烈时,鼓声 如雷鸣,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便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鹳河时水战擂鼓①种种情形。 (①梁红玉老鹳河时水战擂鼓:事见《说岳全传》第四十四回“梁夫人击鼓战金山 金兀术败 走黄天荡”。小说描写金兀术为韩世忠击败,陷入黄天荡中,后掘通老鹳河,引秦淮水得以逃 命。梁红玉,宋朝大将韩世忠的妻子,封安国夫人,世称“梁夫人”。赵炎四年,即公元 1130 年,韩世忠与金兀术战于黄天荡,梁夫人亲自擂鼓助战,金兵终于没能渡江,小说所叙故事本 于此段史事。黄天荡,即今南京东北长江干流。老鹳河,一名鹳河,在今江苏省淮安西北,北 通淮水,南接运河。鹳,ɡuàn。)凡把船划到前面一点的,必可在税关前领赏,一匹红,一块 小银牌,不拘缠挂到船上某一个人头上去,都显出这一船合作努力的光荣。好事的军人,当每 次某一只船胜利时,必在水边放些表示胜利庆祝的五百响鞭炮。[详细地介绍赛龙舟的风俗。 作者用梁红玉擂鼓老鹳河来类比,突出赛龙舟的激烈场面,表现了边城人所向披靡的无限生命 活力;而比赛完了,胜利的队伍可以得到一匹红,一枚小银牌,“不拘缠挂到船上某一个人头 上去”,没有谁计较功劳大小、名利得失,个个“都显出这一船合作努力的光荣”,表现了边 城人的憨厚淳朴。“这一天军官、税官以及当地有身份的人,莫不在税关前看热闹”“ 好事的 军人,当每次某一只船胜利时,必在水边放些表示胜利庆祝的五百响鞭炮”,表现了官民同乐、 军民同乐的和谐氛围。] 赛船过后,城中的戍军长官,为了与民同乐,增加这个节日的愉快起见,便派兵士把三十 只绿头长颈大雄鸭,颈膊上缚了红布条子,放入河中,尽善于泅水的军民人等,自由下水追赶 鸭子。不拘谁把鸭子捉到,谁就成为这鸭子的主人。于是长潭换了新的花样,水面各处是鸭子, 同时各处有追赶鸭子的人。[赛龙舟之后出现了另一个军民同乐的有趣场景,成群的鸭子,跌 落水中,翻筋头,拍翅膀,许多男人跃入水中,竞相追抢,在人与人的激烈竞争之后,我们又 看到了人与动物,人与自然激烈竞争的场面。这使人自信,自豪,感受到自身的力量,同时也 有使人感到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喜悦。端午节流行抢鸭的游戏,不仅湘西有,其他地区也有。 抢鸭的游戏也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古人认为养鸭吉利,可以不断香火。《边城》描写这个风俗 画,为下文描写翠翠和傩送的爱情埋下伏笔。] 船与船的竞赛,人与鸭子的竞赛,直到天晚方能完事。[通过这个句子巧妙地煞住对边城 风俗的叙述,转入对边城人事的叙述。] 掌水码头的龙头大哥顺顺,年青时节便是一个泅水的高手,入水中去追逐鸭子,在任何情 形下总不落空。但一到次子傩送①年过十二岁时,已能入水闭气汆②着到鸭子身边,再忽然冒水 而出,把鸭子捉到,这作爸爸的便解嘲似的向孩子们说:“好,这种事情有你们来作,我不必 再下水和你们争显本领了。”(①傩送:意为傩神送给的,因排行老二,故小说中也称二老。 又因为健壮俊美,人们给他起了个浑名叫“岳云”。傩,nuó,傩神是驱除瘟疫的神。②汆:漂 浮。这里是潜泳的意思。汆,cuān。)于是当真就不下水与人来竞争捉鸭子。但下水救人呢, 当作别论。凡帮助人远离患难,便是入火,人到八十岁,也还是成为这个人一种不可逃避的责 任![这一段主要介绍掌水码头顺顺,同时引出傩送,为第四节描写傩送水中捉鸭,翠翠和傩送 在河边相识张本。小说第二节曾描写顺顺是当地富豪,但“大方洒脱”,“慷慨而又能济人之 急”,是边城德高望重之人。这里又赞美他“帮助人远离患难,便是入火”,也责无旁贷的美 德。从顺顺的为人见出边城民风的善良、淳朴,这里没有贫富贵贱的分别,人和人之间互相帮 助,和睦友爱,大有人人景仰的古代君子遗风。] 天保、傩送两人都是当地泅水划船好选手。[以上是对以往端午节的一般介绍和叙述,下 面转入现实,具体叙述今年的端午节。小说通过这个句子收束上文,又巧妙地带出了天保,为 第五节描写天保捉鸭埋下伏笔。] 端午又快来了,初五划船,河街上初一开会,就决定了属于河街的那只船当天入水。天保 恰好在那天应当向上行,随了陆路商人过川东龙潭送节货,故参加的就只傩送。十六个结实如 牛犊的小伙子,带了香烛鞭炮,同一个用生牛皮蒙好、绘有朱红太极图的高脚鼓,到了搁船的 河上游山洞边,烧了香烛,把船拖入水中后,各人上了船,燃着鞭炮,擂着鼓,这船便如一支 没羽箭①似的,很迅速地向下游长潭射去。(①没羽箭:语出王维《塞上曲》:“林暗草惊风, 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这里是形容船行速度像飞箭一样极快。)[本段描 写端午来临,河街准备赛龙舟的情况。文中特地交代“天保恰好在那天应当向上行,随了陆路 商人过川东龙潭送节货”, 为第九节写傩送来渡口邀翠翠和爷爷去他家里看赛龙船,傩送和翠 翠相识相恋埋下伏笔。] 那时节还是上午,到了午后,对河渔人的龙船也下了水,两只龙船就开始预习种种竞赛的 方法。水面上第一次听到了鼓声,许多人从这鼓声中,都感到了节日临近的欢悦。住临河吊脚 楼对远方人有所等待、有所盼望的,也莫不因鼓声想到远人。在这个节日里,必然有许多船只 可以赶回,也有许多船只只合在半路过节,这之间,便有些眼目所难见的人事哀乐,在这小山 城河街间,让一些人开心,也让一些人皱眉![此段文字描写河两岸龙舟在正式比赛前的预赛, 鼓声给边城的人们带来了“节日临近的欢悦”。值得注意的是,作者不只是描写节日的欢乐, 还描写了节日给边城人们带来的亲人远行未归,不得享受天伦之乐的忧戚,让欢乐的节日也蒙 上一层淡淡的伤愁。] 蓬蓬鼓声掠水越山到了渡船头那里时,最先注意到的是那只黄狗。那黄狗汪汪的吠着,受 了惊似的绕屋乱走,有人过渡时,便随船渡过河东岸去,且跑到那小山头向城里一方面大吠。 [这是一段极其巧妙的过渡文字,作者别具机心地由鼓声把节日的气氛从城里的大河传到城外小 溪的渡头,再由听觉敏锐的黄狗传给天真烂漫的翠翠,自然地回归到对书中主人公翠翠的描写。] 翠翠正坐在门外大石上用棕叶编蚱蜢、蜈蚣玩,见黄狗先在太阳下睡着,忽然醒来便发疯 似的乱跑,过了河又回来,就问它骂它: “狗,狗,你做什么!不许这样子!” 可是一会儿那远处声音被她发现了,她于是也绕屋跑着,并且同黄狗一块儿渡过了小溪, 站在小山头听了许久,让那点迷人的鼓声,把自己带到一个过去的节日里去。[翠翠被蓬蓬的 鼓声迷住了,眼前端午节的鼓声使她引起了对两年前端午节的回忆,小说由此带入第四节。] 第三节介绍茶峒端午节赛龙舟的风俗,叙述了第三个端午节边城人们紧锣密鼓地筹备着龙 舟竞渡的热闹场面,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古风犹存,民风淳朴的边城风光,为第四节描写翠翠和 傩送于第一个端午节在河边相会作好铺垫。 四 还是两年前的事。五月端阳,渡船头祖父找人作了替手,便带了黄狗同翠翠进城,到大河 边去看划船。河边站满了人,四只朱色长船在潭中滑着。龙船水刚刚涨过,河中水皆泛着豆绿 色,天气又那么明朗,鼓声蓬蓬响着,翠翠抿着嘴一句话不说,心中充满了不可言说的快乐。 河边人太多了一点,各人皆尽张着眼睛望河中,不多久,黄狗还留在身边,祖父却挤得不见了。 [叙述两年前祖父带翠翠进城看赛龙舟。“祖父却挤得不见了”,作者又巧妙地用这个句子把祖 父隐去,集中笔墨专写翠翠,同时也激起读者的悬念:祖父突然神秘地消失,他去哪儿了?] 翠翠一面注意划船,一面心想:“过不久爷爷总会找来的。”但过了许久,祖父还不来, 翠翠便稍稍有点儿着慌了。[写出翠翠对祖父的依赖,表现了祖孙难以割舍的深情。]先是①两 人同黄狗进城前一天,祖父就问翠翠:“明天城里划船,倘若你一个人去看,人多怕不怕?” (①先是:在此之前。小说用这个词转入对过去发生的事情的插叙。)翠翠就说:“人多我不 怕。但是只是自己一个人可不好玩。”于是祖父想了半天,方想起一个住在城中的老熟人,赶 夜里到城里去商量,请那老人来看一天渡船,自己却陪翠翠进城玩一天。且因为那人比渡船老 人更孤单,身边无一个亲人,也无一只狗,因此便约好了那人早上过家中来吃饭,喝一杯雄黄 酒。第二天那人来了,吃了饭,把职务委托那人以后,翠翠等便进了城。[补充交代祖父为什 么能放下渡船陪翠翠进城看赛龙船。“祖父想了半天,方想起一个住在城中的老熟人”,说明 翠翠祖孙孤单无助。祖父为了陪翠翠进城看赛龙舟,“赶夜到到城里去商量”,表现了祖父对 孙女的疼爱。祖父念及那人比自己更孤单,请他“过家中来吃饭”,表现了祖父对别人的关心。] 到路上时,祖父想起什么似的,又问翠翠:“翠翠,翠翠,人那么多,好热闹,你一个人敢到 河边看龙船吗?”翠翠说:“怎么不敢?可是一个人玩有什么意思?” [祖父一再说“你一 个人敢不敢看”,暗示这里面有蹊跷。翠翠无心,没有留意。]到了河边后,长潭里的四只红 船,把翠翠的注意力完全占去了,身边祖父似乎也可有可无了。祖父心想:“时间还早,到收 场时,至少还得三个时刻。溪边的那个朋友,也应当来看看年青人的热闹,回去一趟,换换地 位还赶得及。”因此就告翠翠:“人太多了,站在这里看,不要动,我到别处去有点事情,无 论如何总赶得回来伴你回家。”翠翠正为两只竞速并进的船迷着,祖父说的话毫不思索就答应 了。祖父知道黄狗在翠翠身边,也许比他自己在她身边还稳当,于是便回家看船去了。[谜底 揭开了,原来祖父既关心心爱的翠翠,所以带她出来看赛龙船,又挂念顶替管渡的老人,不忍 他失去看赛龙船的机会,于是绞尽脑汁想出一个自以为两全其美的办法。这段心理描写,充分 表现了祖父遇事不仅替自己着想,更能将心比心,替别人着想的高尚品德。而祖父这一离开, 又为下文老二傩送派人送翠翠回家巧妙地埋下伏笔。] 祖父到了那渡船处时,见代替他的老朋友,正站在白塔下注意听远处鼓声。[这段描写应 证了祖父推想的正确。] 祖父喊叫他,请他把船拉过来,两人渡过小溪仍然站到白塔下去。那人问老船夫为什么又 跑回来,祖父就说想替他一会儿,所以把翠翠留在河边,自己赶回来,好让他也过大河边去看 看热闹,且说:“看得好,就不必再回来,只须见了翠翠告她一声,翠翠到时自会回家的。小 丫头不敢回家,你就伴她走走!”但那替手对于看龙船已无什么兴味,却愿意同老船夫在这溪 边大石上各自再喝两杯烧酒。老船夫听说十分高兴,把酒葫芦取出,推给城中来的那一个。两 人一面谈些端午旧事,一面喝酒,不到一会儿,那人却在岩石上被烧酒醉倒了。[几杯烧酒把 顶替的老人“醉倒”了,祖父的热情好客、慷慨大方,使两全其美的如意算盘完全落空。] 人既醉倒后,无从入城,祖父为了责任又不便与渡船离开,留在河边的翠翠便不能不着急 了。[这段文字巧妙地收束了对祖父的叙述,使故事从城外渡船又折回到城里河边,镜头再次瞄 准了翠翠。] 河中划船的决了最后胜负后,城里军官已派人驾小船在潭中放了一群鸭子,祖父还不见来。 翠翠恐怕祖父也正在什么地方等着她,因此带了黄狗向各处人丛中挤着去找寻祖父,结果还是 不得祖父的踪迹。后来看看天快要黑了,军人扛了长凳出城看热闹的,都已陆续扛了那凳子回 家。潭中的鸭子只剩下三五只,捉鸭人也渐渐的少了。落日向上游翠翠家中那一方落去,黄昏 把河面装饰了一层银色薄雾。翠翠望到这个景致,忽然起了一个怕人的想头,她想:“假若爷 爷死了?”[描写翠翠等待祖父的焦急心情。翠翠嘴里说一个人看赛龙船,人多不怕,但祖父真 的离开后,却害怕起来,竟至于“忽然起了一个怕人的想头”,这样的描写准确地表现了一个 正在成长中的年幼女孩害怕失去归依的惶惧。赏读这段文字,要特别品味作者写法的巧妙。小 说描写赛龙船的场景,事件庞杂,人员繁多,如果一一写来,则乱如丝麻,纷无头绪,如果全 然不写,则没头没尾,文不对题。而作者用“河中划船的决了最后胜负”一句话,避开赛龙船 热闹场面的叙述,只从捉鸭的场面写起,而对众人争抢群鸭的高潮也几笔带过,只描写捉鸭的 尾声,点出“潭中的鸭子只剩下三五只,捉鸭人也渐渐的少了”,而且一切都从翠翠观察的角 度落笔,作者用这种手法,不仅避免了与第三节内容重复,节省了大量笔墨,而且将翠翠的视 觉由面渐渐地集中到点,把目光由众人而渐渐地投注到水中的傩送一人。] 她记起祖父嘱咐她不要离开原来地方那一句话,便又为自己解释这想头的错误,以为祖父 不来必是进城去或到什么熟人处去,被人拉着喝酒,一时不能脱身。正因为这也是可能的事, 她又不愿在天未断黑以前,同黄狗赶回家去,只好站在那石码头边等候祖父。[这段文字为下 文描写翠翠留在河边看傩送捉鸭作了必不可少的交代。] 再过一会儿,对河那两只长船已泊到对河小溪里去不见了,看龙船的人也差不多全散了。 [作者又将画面中无关的景和人统统抹去,以突出主要人物翠翠和傩送。]吊脚楼有娼妓的人家, 已上了灯,且有人敲小鞶鼓①弹月琴唱曲子。(①鞶鼓:一种革制的鼓。鞶,pán。)另外一些 人家,又有划拳行酒的吵嚷声音。同时停泊在吊脚楼下的一些船只,上面也有人在摆酒炒菜, 把青菜萝卜之类,倒进滚热油锅里去时发出沙沙的声音。[灯光反衬河面上夜色的朦胧,弹曲 的声音、吵嚷的声音、炒菜的声音反衬河边环境的幽静,作者为傩送和翠翠的相会特意描写这 样一幅朦胧清幽的背景,隐喻了这对情窦初开、春心甫动的恋人之间爱情的朦胧和纯洁。]河面 已朦朦胧胧,看去好像只有一只白鸭在潭中浮着,也只剩一个人追着这只鸭子。 翠翠还是不离开码头,总相信祖父会来找她,同她一起回家。[小说写到这里,河中只有 傩送,河边只有翠翠,向我们亮出了一幅充满诗意的优美图画,两位主人公都位于画面的中心。 说这是画,请看:河中,一个白脸黑发、眼眉秀拔的英俊少年,劈波斩浪,如蛟龙,如游鱼, 他是追鸭呢,还是追河边的姑娘?河边,一个眸子清明如水晶的绝代佳人注视着水面,秋波顾 盼,心旌摇荡,她是等爷爷呢,还是等河中的情郎?此情此景,此画此人,俊男俏女,天作之 合。说这是诗,这画本身就是一首诗,一在岸边,一在水中,两情依依,眼目传神,自然地使 人想起《诗经》里的《兼葭》:“兼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宛在水中央。”翠翠 心爱的人,正在河水中央!] 吊脚楼上唱曲子声音热闹了一些,只听到下面船上有人说话,一个水手说:“金亭,你听 你那铺子陪川东庄客喝酒唱曲子,我赌个手指,说这是她的声音!”另一个水手就说:“她陪 他们喝酒唱曲子,心里可想我。她知道我在船上!”先前那一个又说:“身体让别人玩着,心 还想着你;你有什么凭据?”另一个说:“有凭据。”于是这水手吹着唿哨,作出一个古怪的 记号,一会儿,楼上歌声便停止了。歌声停止后,两个水手皆笑了。两人接着便说了些关于那 个女人的一切,(划线的文字被课本删去)使用了不少粗鄙字眼,翠翠很不习惯把这种话听下 去,但又不能走开。且听水手之一说楼上妇人的爸爸是七年前在棉花坡被人杀死的,一共杀了 十七刀。翠翠心中那个古怪的想头:“爷爷死了呢?”便仍然占据到心里有一会儿。[再次描 写翠翠孤独胆怯的心态。“爷爷死了呢?”小说没有描写翠翠怎样往下想,也许是不敢往下想, 这暗示了翠翠对未来的迷茫和惶惑。小说写吊脚楼妓女的事,为写翠翠误会傩送的好意埋下伏 笔;写杀人之事,为傩送派人送翠翠回家埋下伏笔。] 两个水手还正在谈话,潭中那只白鸭却慢慢的向翠翠所在的码头边游过来,翠翠想: “再过来些我就捉住你!”于是静静的等着。[多么美妙的语言!这个“你”,指鸭子?还是 指傩送?这里的“等”,还是等爷爷吗?不,翠翠在等着心上的人!]但那鸭子将近岸边三丈 远近时,却有个人笑着, 喊那船上水手。 原来水中还有个人,那人已把鸭子捉到手,却慢慢 的踹水游近岸边的。(踹:chuài,踩,蹬。)船上人听到水面的喊声,在隐约里也喊道:“二 老,二老,你真能干,你今天得了五只吧?”那水上人说:“这家伙狡猾得很,现在可归我了。” “你这时捉鸭子,将来捉女人,一定有同样的本领。”[前文写道:“不拘谁把鸭子捉到,谁 就成为这鸭子的主人”,这里傩送又说,这鸭子“现在可归我了”,水上人则更明白地说:“你 这时捉鸭子,将来捉女人,一定有同样的本领。”作者通过这些话语,或用双关,或用比喻, 一再暗示描写捉鸭这个画面的寓意。]水上那一个不再说什么,手脚并用的拍着水傍了码头。 湿淋淋的爬上岸时,翠翠身旁的黄狗,仿佛警告水中人似的,汪汪地叫了几声,表示这里有人, 那人才注意到翠翠。[写翠翠和傩送相会,把我们带入了类似神话的境界。作者采用电影里特写 镜头的描写手法,用翠翠的视线为镜头,让傩送由远而近,由模糊而清晰,由暗处而至明处, 慢慢地出现在翠翠的视野,慢慢地来到翠翠的眼前,在翠翠的翘首企盼中,猛然从水中冒出, 站在了翠翠的面前,这仿佛是来自龙宫的王子,与久候在岸边的仙女约会。]码头上已无别的人, 那人问: “是谁人?” “我是翠翠!” “翠翠又是谁?” “是碧溪岨①撑渡船的孙女。”(①岨:jū。) “这里又没有人过渡,你在这儿做什么?” “我等我爷爷。我等他来好回家去。” “等他来他可不会来,你爷爷一定到城里军营里喝了酒,醉倒后被人抬回去了!”[小说 在字面上写出,傩送对渡船爷爷非常熟悉,不仅知道他爱喝酒,而且知道他爱喝醉酒,甚至还 知道他喝酒的地点在军营,醉了以后会被抬送回家;字里面则是暗示了,傩送虽然不认识翠翠, 但是对于天仙一样美丽的翠翠并不陌生,虽然不曾直面,但早已耳闻,早已心仪。] “他不会。他答应来找我,就一定会来的。” “这里等也不成。到我家里去,到那边点了灯的楼上去,等爷爷来找你好不好?” 翠翠误会了邀他进屋里去那个人的好意,心里记着水手说的妇人丑事,她以为那男子就是 要她上有女人唱歌的楼上去,本来从不骂人,这时正因为等候祖父太久了,心中焦急得很,听 人要她上去,以为欺侮了她,就轻轻的说: “你个悖时①砍脑壳的!”(①悖时:走霉运,运气不好。悖,bèi。)[傩送的一片好心 无端被翠翠误会了。读到此处,方知作者为何在前面写吊楼妓女的事。] 话虽轻轻的,那男的却听得出,且从声音上听得出翠翠年纪,便带笑说:“怎么,你那么 小小的还会骂人!你不愿意上去,要呆在这儿,回头水里大鱼来咬了你,可不要叫喊救命!” [迎头一顿臭骂,好心不得好报,不仅不发火,反而陪上一脸笑,这就是所谓的“爱”吧!爱上 了一个人,无论怎么的也都觉得可爱。“水里大鱼来咬了你”,粗一看,这是傩送故意吓唬翠 翠,可是细一想,“水里”没有“咬人”的“大鱼”呀,大鱼在哪里啦?原来,大鱼即是傩送, 傩送刚从水里出来,傩送就是“大鱼”呀!多么美妙的语言,亏作者想得出来!前面翠翠说: “再过来些我就捉住你!”这里傩送说:“回头水里大鱼来咬了你”,一个说,我捉住你,一 个说,我咬了你——通过精妙的前后呼应,含蓄地写出了两个有情人心气相通,心心相印!小 说写傩送“从声音上听得出翠翠年纪”,这个句子奇妙,说明此时天黑,傩送和翠翠虽然相会, 但却没有相见,都看不清对方容貌,可见两人互生爱慕之心,并非只是一“见”钟情,而是早 已互闻其名,灵犀相通;这样写也为第九节写傩送来渡口邀翠翠和爷爷去他家里看赛龙船,翠 翠却不知来人是谁埋下了伏笔。] 翠翠说:“鱼咬了我,也不关你的事。”[翠翠还不曾意识到,在傩送的心中,关系可大 哩。] 那黄狗好像明白翠翠被人欺侮了,又汪汪地吠起来。那男子把手中白鸭举起,向黄狗吓了 一下,“老兄,你要怎么!”便走上河街去了。黄狗为了自己被欺侮还想追过去,翠翠便喊: “狗,狗,你叫人也看人叫!”翠翠意思仿佛只在告给狗“那轻薄男子还不值得叫”,但男子 听去的却是另外一种好意,男的以为是她要狗莫向好人乱叫,放肆的笑着,不见了。[这里的 描写同样妙极了!前面写傩送的好心被翠翠误会,当成了恶意,而现在翠翠骂人的话却又被傩 送误会,当成了美言。有情相会,竟全是无情误会!但不管怎样的误会,傩送都是“笑”,爱 在心头,笑在眉梢!噫,傩送忽地“不见了”!他怎么丢下翠翠一个人在河边,不管啦?别着 急,请读下文吧,傩送替翠翠想得可周到呢!] 又过了一阵,有人从河街拿了一个废缆做成的火炬,一面晃着一面喊叫着翠翠的名字来 找寻她,到身边时翠翠却不认识那个人。那人说:老船夫回到家中,不能来接她,故搭了过渡 人口信来告翠翠,要她即刻就回去。翠翠听说是祖父派来的,就同那人一起回家,让打火把的 在前引路,黄狗时前时后,一同沿了城墙向渡口走去。翠翠一面走一面问那拿火把的人,是谁 告他就知道她在河边。那人说这是二老告他的,他是二老家里的伙计,送翠翠回家后还得回转 河街。[这里妙就妙在不是傩送送翠翠,而是傩送派了个翠翠不认识的伙计送翠翠。傩送不想送 翠翠吗?不是,翠翠把他当成了坏人,能让他送吗?不认识的生人,翠翠怎么又会让他送呢? 原来傩送帮“伙计”编造的这番言词合情在理,翠翠能有半点怀疑吗?傩送为心爱的人想得多 么精细,多么周详!] 翠翠说:“二老他怎么知道我在河边?” 那人便笑着说:“他从河里捉鸭子回来,在码头上见你,他说好意请你上家里坐坐,等候 你爷爷,你还骂过他!你那只狗不识吕洞宾①,只是叫!”(①吕洞宾:798-?,号纯阳子, 相传为唐代京兆人,是传说中的“八仙”之一,因多做善事,所以歇后语有“狗咬吕洞宾—— 不识好人心”。) 翠翠带了点儿惊讶,轻轻地问:“二老是谁?” 那人也带了点儿惊讶说:“二老你还不知道?就是我们河街上的傩送二老!就是岳云!他 要我送你回去!” 傩送二老在茶峒地方不是一个生疏的名字。[翠翠当然也早就耳闻傩送二老的名字,只是 无缘相会,怎料到今儿见到的竟然就是这个心仪已久的傩送二老!这个句子作者特地单独成段, 表现了翠翠听到傩送二老这个名字时在心中引起的巨大震撼。] 翠翠想起自己先前骂人那句话,心里又吃惊又害羞,再也不说什么,默默地随了那火把走 去。[翠翠一边走路,一边“默默”回味。河边巧遇,傩送在翠翠心里刻下了抹不去的记忆,令 她“又吃惊又害羞”。] 翻过了小山岨,望得见对溪家中火光时,那一方面也看见了翠翠方面的火把,老船夫即刻 把船拉过来,一面拉船①,一面哑声儿喊问:“翠翠,翠翠,是不是你?”(①船拉过来:《边 城》里的渡船是“拉拉渡”,不用篙或桨,而是用手拉着牵连两岸的篾缆过渡。)[爷爷的声音 都哑了!孙女未回来,爷爷怎能不心焦?可以想见,类似的情形,不知喊过多少回了。]翠翠不 理会祖父,口中却轻轻的说:“不是翠翠,不是翠翠,翠翠早被大河里鲤鱼吃去了。”[翠翠 忘了回爷爷的话,她沉浸在相会的场景中,有些神不守舍了。读这段对话,要注意爷爷是“喊”, 说明翠翠和爷爷相距还远,翠翠“轻轻”地说,爷爷是听不见的,翠翠不是回爷爷的话。“翠 翠早被大河里鲤鱼吃去了”,照应前文“回头水里大鱼来咬了你”,暗示着翠翠完全被傩送二 老征服了。]翠翠上了船,二老派来的人,打着火把走了,祖父牵着船问:“翠翠,你怎么不 答应我,生我的气了吗?”[爷爷不理解翠翠,还以为翠翠生他的气呢!] 翠翠站在船头还是不作声。[翠翠还是没有回过神来,翠翠有些忘情了。]翠翠对祖父那一 点儿埋怨,等到把船拉过了溪,一到了家中,看明白了醉倒的另一个老人后,就完事了。但是 另一件事,属于自己不关祖父的,却使翠翠沉默了一个夜晚。[这段心理描写,既写出翠翠对 爷爷的谅解,表现了翠翠的善解人意,又刻画了翠翠沉浸在对傩送、对这个甜蜜时刻的回味和 思念中。从此,翠翠除了想着怎样帮爷爷管渡船,还有了属于自己的另一件事;翠翠的心里除 了爷爷,还装进了另一个人。爱情的种子,在她的心田发芽生根。] 第四节追述了两年前第一个端午节,翠翠在河边看龙舟,巧遇二老傩送。英俊勇敢又关心 体贴人的傩送,窜入了翠翠圣洁无瑕的心灵世界。 端午节赛龙船的场面头绪纷繁,人员庞杂,作者好似剥笋抽茧一样,先将将祖父隐去,再 将赛龙船、捉鸭的热闹场面统统隐去,最后仅留下傩送和翠翠二人居于画面中心,对两人相会 用特写的方法细细描述。这样的叙述方法,使文章既面面俱到,又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五 两年日子过去了。[这个句子承第三节,跳跃式的又回到了眼前现实。] 这两年来两个中秋节,恰好都无月亮可看,凡在这边城地方,因看月而起整夜男女唱歌的 故事,通统不能如期举行,因此两个中秋留给翠翠的印象,极其平淡无奇。两个新年虽照例可 以看到军营里和各乡来的狮子龙灯,在小教场迎春,锣鼓喧阗①大热闹,到了十五夜晚,城中 舞龙耍狮子的镇筸②兵士,还各自赤裸着肩膊,往各处去欢迎炮仗烟火。(①喧阗:形容声音 大。阗,tián。②镇筸:地名,曾是湖南凤凰县的治所。筸,ɡān。)城中军营里,税关局长 公馆,河街上一些大字号,莫不预先截老毛竹筒,或镂空棕榈树根株,用洞硝拌和磺炭钢砂, 一千槌八百槌把烟火做好。好勇取乐的军士,光赤着个上身,玩着灯打着鼓来了,小鞭炮如落 雨的样子,从悬到长竿尖端的空中落到玩灯的光赤赤肩背上,锣鼓催动急促的拍子,大家情绪 都为这事情十分兴奋。鞭炮放过一阵后,用长凳脚绑着的大筒烟火,在敞坪一端燃起了引线, 先是咝咝地流泻白光,慢慢的这白光便吼啸起来,作出如雷如虎惊人的声音,白光向上空冲去, 高至二十丈,下落时便洒散着满天花雨。[这个风俗暗寓了“天女散花”的典故,是吉祥和幸 福的象征。]人人把颈脖缩着,又怕又欢喜。玩灯的兵士,却在火花中绕着圈子,俨然毫不在 意的样子。翠翠同他的祖父,也看过这样的热闹,留下一个热闹的印象,但这印象不知为什么 原因,总不如那个端午所经过的事情甜而美。[小说第三节至第十节是描写三个端午节,这段 文字旁逸斜出,不写端午,而写年节,看似闲笔,却是非有不可。第一、第三节提到“边城所 在一年中最热闹的日子,是端午,中秋和过年”,端午已经写过,此处再补写中秋、过年,前 后照应,周密无际。同时也为后文第十四节写傩送中秋月下唱歌预设伏笔。第二、前面写翠翠 和傩送端午在河边相遇,此时把端午和二人之事暂时搁置,让刚刚燃烧起来的爱情之火忽然熄 灭下来,使文章有波澜有起伏。第三,更重要的是,翠翠觉得这两年的中秋平淡,过年虽然热 闹却“总不如那个端午所经过的事情甜而美”,翠翠在心里常常回味着和傩送初次相遇的情景, 爱情之火从表面看是熄灭了,但翠翠的心里却在熊熊燃烧。小说对中秋和年节的描写,从侧面 写出翠翠对傩送的怀念,为下文情节的发展做了铺垫。] 翠翠为了不能忘记那件事,上年一个端午又同祖父到城边河街去看了半天船,一切玩得正 好时,忽然落了行雨,无人衣衫不被雨湿透。[通过这个句子又巧妙地从眼前转入插叙上年经 历的第二个中秋节。]为了避雨,祖孙二人同那只黄狗,走到顺顺吊脚楼上去,挤在一个角隅 里。有人扛凳子从身边过去,翠翠认得那人正是去年打了火把送她回家的人,就告给祖父: “爷爷,那个人去年送我回家,他拿了火把走路时,真像个山上的喽罗!” 祖父当时不作声,等到那人回头又走过面前时,就闪不知①一把抓住那个人,笑嘻嘻说: “嗨嗨,你这个喽罗!要你到我家喝一杯也不成,还怕酒里有毒,把你这个真命天子毒死!” (①闪不知:突然。) 那人一看是守渡船的,且看到了翠翠,就笑了。“翠翠,你长大了!二老说你在河边大鱼 会吃你,我们这里河中的鱼,现在可吞不下你了。” 翠翠一句话不说,只是抿起嘴唇笑着。[醉翁之意不在酒,翠翠来看船为的只是看二老, 提醒爷爷认喽罗也为的只是认二老,这喽罗果真提到了二老,翠翠“抿起嘴唇笑”,笑在嘴里 甜在心头!] 这一次虽在这喽罗长年口中听到个“二老”名字,却不曾见及这个人。从祖父和那长年谈 话里,翠翠听明白了二老是在下游六百里外沅水中部青浪滩过端午的。但这次不见二老,却认 识了大老,且见着了那个一地出名的顺顺。[有心二老,二老偏不在;无意大老,大老偏在眼 前。小说就这样在巧与不巧之中节外生枝,把故事写得摇曳多姿,曲折离奇。]大老把河中的鸭 子捉回家里后,因为守渡船的老家伙称赞了那只肥鸭两次,顺顺就要大老把鸭子给翠翠。且知 道祖孙二人所过的日子,十分拮据①,节日里自己不能包粽子,又送了许多尖角粽子。(①拮 据:jiéjū,原指鸟衔草筑巢,手足劳累;后比喻经济窘迫。)[顺顺这一回的大方慷慨,可不只 是怜贫惜穷,扶危济困了。] 那水上名人同祖父谈话时,翠翠虽装作眺望河中景致,耳朵却把每一句话听得清清楚楚。 [翠翠眼睛装作观景,耳朵却尖着听顺顺讲话,写得太妙了!翠翠爱上了傩送,怎能不关心顺顺 的态度?翠翠真的长大了。]那人向祖父说,翠翠长得很美,问过翠翠年纪,又问有没有了人 家。[字面写顺顺喜欢翠翠,明眼人一看便知,天保老大爱上翠翠了。]祖父则很快乐地夸奖了 翠翠不少,且似乎不许别人来关心翠翠的婚事,因此一到这件事便闭口不谈。[祖父“闭口不 谈”误了多少好事!为翠翠爱情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回家时,祖父抱了那只白鸭子同别的东西,翠翠打火把引路。[请注意这只白鸭子,傩送 二老捉的是白鸭子,天保大老送的也是白鸭子,第十节写翠翠思索着:“三年六个月的歌—— 谁送那只白鸭子呢?”是二老送白鸭呢,还是大老送白鸭呢?可见,白鸭成了翠翠婚姻的象征。] 两人沿城墙脚走去,一面是城,一面是水。祖父说:“顺顺真是个好人,大方得很。大老也很 好。这一家人都好!”[祖父话里有话。]翠翠说:“一家人都好,你认识他们一家人吗?”[翠 翠一听便明白了,她心里头责怪祖父偏偏把最重要的傩送二老漏掉了。]祖父不明白这句话的 意思所在,因为今天太高兴一点,便不加检点笑着说:“翠翠,假若大老要你做媳妇,请人来 做媒,你答应不答应?”[祖父明白了顺顺的心意,但是不明白翠翠的心思,把自己的想法抖 了出来。]翠翠就说:“爷爷,你疯了!再说我就生你的气!”[翠翠知道祖父想什么,祖父却 不知道翠翠想什么。祖孙二人有了代沟,开始闹矛盾了。] 祖父话虽不再说了,心中却很显然地还转着这些可笑的不好的念头。[翠翠心中的爷爷“这 些可笑的不好的念头”,就是“大老要你做媳妇,请人来做媒”。]翠翠着了恼,把火炬向路 两旁乱晃着,向前怏怏的走去了。[翠翠用这个办法报复爷爷。祖孙俩心里头都有了疙瘩。] “翠翠,莫闹,我摔到河里去,鸭子会走脱的!”[爷爷不怕自个儿摔跤,却怕鸭子走脱 了。天保捉的鸭子在爷爷心目中很有了分量。] “谁也不希罕那只鸭子!”[因为这鸭子不是傩送捉来的,在翠翠心目中却没有了分量。 可爷爷哪里知道,翠翠又怎么好意思开口说明白?爷爷和翠翠缺少交流,想不到一块了。] 祖父明白翠翠为什么事不高兴,便唱起摇橹人驶船下滩时催橹的歌声,声音虽然哑沙沙的, 字眼儿却稳稳当当毫不含糊。[祖父明白了翠翠为什么事不高兴,却并不知道怎样的事才能使 翠翠高兴,于是无意识地唱起了“摇橹人驶船下滩时催橹的歌声”。]翠翠一面听着一面向前 走去,忽然停住了发问: “爷爷,你的船是不是正在下青浪滩呢?”[爷爷的船怎么会下青浪滩呢,而是翠翠的心 下了青浪滩,驶到了傩送身边。傩送正远在六百里外的青浪滩过端午节,爷爷的歌声撩起了翠 翠的情思。] 祖父不说什么,还是唱着。两人都记起顺顺家二老的船正在青浪滩过节,但谁也不明白另 外一个人的记忆所止处。祖孙二人便沉默地一直走还家中。[翠翠的心,爷爷仍然不知道。翠 翠的“记忆”落在二老处,而爷爷的“记忆”落在大老处。爷爷给翠翠带来了烦恼。]到了渡口, 那另外一个代理看船的,正把船泊在岸边等候他们。几人渡过溪到了家中,剥粽子吃。到后那 人要进城去,翠翠赶即为那人点上火把,让他有火把照路。人过了小溪上小山时,翠翠同祖父 在船上望着,翠翠说: “爷爷,看喽罗上山了啊!”[翠翠前面说:“爷爷,那个人去年送我回家,他拿了火把 走路时,真像个山上的喽罗!”翠翠在这里又说:“爷爷,看喽罗上山了啊!”翠翠望着那个 向小山走去的火把,想起那个美好的夜晚,她忘情了!] 祖父把手攀引着横缆,注目溪面的薄雾,仿佛看到了另外一种什么东西,轻轻地吁了一口 气。[祖父对翠翠的心思还是隔雾看花,仿佛明白,仿佛又不明白,朦胧中他“仿佛看到了另外 一种什么东西,轻轻地吁了一口气”。“另外一种东西”指什么,祖父为什么因此叹气呢?小 说在这里没有明说,让我们继续读下去吧,读到第七节自然就明白。但我们从祖父忧郁的神态 中,预感到莫非等待翠翠的婚姻竟是一场悲剧?]祖父静静地拉船过对岸家边时,要翠翠先上 岸去,自己却守在船边,因为过节,明白一定有乡下人来城里看龙船,还得乘黑赶回家去。[祖 父无论在什么时候都是坚守岗位,克尽职守。] 第五节补叙上一年端午节,翠翠想再遇上傩送二老,于是和外祖父进城看龙船竞渡,不巧 二老不在,下了青浪滩,却遇上了大老天宝。天保父亲顺顺喜欢翠翠,祖父也喜欢天保,拿天 宝试探翠翠,但翠翠心念所系全在傩送身上,对祖父的问话着恼,祖父不理解翠翠的心愿,祖 孙二人想不到一块儿,闹起了矛盾。 六 白日里,老船夫正在渡船上,同个卖皮纸的过渡人有所争持。一个不能接受所给的钱,一 个却非把钱送给老人不可。正似乎因为那个过渡人送钱气派有些强横,使老船夫受了点压迫, 这撑渡船人就俨然生气似的,迫着那人把钱收回,使这人不得不把钱捏在手里。但到船拢岸时, 那人跳上了码头,一手铜钱向船舱里一撒,却笑眯眯的匆匆忙忙走了。老船夫手还得拉着船让 别一个人上岸,无法去追赶那个人,就喊小山头的孙女: “翠翠,翠翠,为我拉着那个卖皮纸的小伙子,不许他走!” 翠翠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当真便同黄狗去拦着那第一个下船人。那人笑着说: “请不要拦我!……” 正说着,第二个商人赶来了,就告给翠翠是什么事情。翠翠明白了,更紧拉着卖纸人衣服 不放,只说:“不许走!不许走!”黄狗为了表示同主人的意见一致,也便在翠翠身边汪汪汪 地吠着。其余商人都笑着,一时不能走路。祖父气吁吁的赶来了,把钱强迫塞到那人手心里, 并且搭了一大束草烟到那商人担子上去,搓着两手笑着说:“走呀!你们上路走!”那些人于 是全笑着走了。 翠翠说:“爷爷,我还以为那人偷你东西同你打架!” 祖父就说:“嗨,他送我好些钱。我才不要这些钱!告他不要钱,他还同我吵,不讲道理!” 翠翠说:“全还给他了吗?” 祖父抿着嘴把头摇摇,闭上一只眼睛,装成狡猾得意神气笑着,把扎在腰带上留下的那枚 单铜子取出,送给翠翠。且说: “礼轻仁义重,我留下一个。他得了我们那把烟叶,可以吃到镇筸城!”[《边城》给我 们展示了一个民风淳厚、善良朴实的世界,渡船老人是其中的代表。他摆渡撑船 50 年,忠于职 守,风雨无误。“他从不思索自己的职务对本人的意义,只是静静地很忠实地在那里活下去。” 他忠厚朴实,只靠公家发给的三斗米、七百钱过着简陋的生活,从不收取过往客人的额外的渡 钱。有时感情难却,只好将收入的钱买草烟奉赠过渡客人,买茶叶泡水给过路人随意解渴。这 里描写的情节,就是他一生无数类似事件中的一个片断。] 远处鼓声又蓬蓬的响起来了,黄狗张着两个耳朵听着。[上承第三节对鼓声的描写,小说 从这里开始又回到对第三个端午节的叙述。]翠翠问祖父听不听到什么声音。祖父一注意,知 道是什么声音了,便说: “翠翠,端午又来了。你记不记得去年天保大老送你那只肥鸭子?早上大老同一群人上川 东去,过渡时还问你。你一定忘记那次落的行雨。我们这次若去,又得打火把回家;你记不记 得我们两人用火把照路回家?”[这段语言照应了前面两件事:一是第三节写到,天保恰好在 端午那天“应当向上行,随了陆路商人过川东龙潭送节货”,故参加赛龙舟的就只傩送,为第 九节写傩送请翠翠看龙舟赛埋下伏笔;一是祖父又故意提起去年端午节天保送肥鸭的事,用来 试探孙女的心思。] 翠翠还正想起两年前的端午一切事情哪。但祖父一问,翠翠却微带点儿恼着的神气,把头 摇摇,故意说:“我记不得,我记不得,我全记不得!”其实她那意思就是“你这个人!我怎 么记不得?”[翠翠心里正想起两年前端午和傩送相遇的“一切事情”,不希罕天保送的鸭,故 意说记不得。] 祖父明白那话里意思,又说:“前年还更有趣,你一个人在河边等我,差点儿不知道回来, 天夜了,我还以为大鱼会吃掉你!”[爷爷知道翠翠故意说不记得,所以他也故意说错,把傩 送说的话当成自己说的话。] 提起旧事,翠翠嗤地笑了。[祖父提起去年端午节天保大老送的肥鸭,翠翠“带点儿着恼 的神气”,祖父提起前年端午“大鱼会吃掉你”,翠翠嗤地笑了,对比中表现了翠翠对傩送二 老感情的执着不二。] “爷爷,你还以为大鱼会吃掉我?是别人家说我,我告给你的!你那天只是恨不得让城中 的那个爷爷把装酒的葫芦吃掉!你这种人,好记性!”[翠翠真的以为爷爷记错了,责怪爷爷 “好记性”,怎么连傩送老二说的话也记不起来了。其实,爷爷哪里记不住呢,爷爷是故意逗 翠翠高兴。幽默风趣的对话,表现了祖孙之间深厚的骨肉情。] “我人老了,记性也坏透了。翠翠,现在你人长大了,一个人一定敢上城去看船,不怕鱼 吃掉你了。” “人大了就应当守船哩。” “人老了才应当守船。” “人老了应当歇憩!” “你爷爷还可以打老虎,人不老!”祖父说着,于是,把手膀子弯曲起来,努力使筋肉在 局束中显得又有力又年青,并且说:“翠翠,你不信,你咬。” 翠翠睨着腰背微驼白发满头的祖父,不说什么话。[爷爷说翠翠长大了,翠翠说“人大了 就应当守船呢”,“人老了应当歇憩”,这些话表现翠翠对爷爷的关心,长大了的翠翠想着顶 替爷爷守船了。爷爷说自己不老,但“翠翠睨着腰背微驼白发满头的祖父,不说什么话”,在 翠翠的眼中,爷爷的确老了,应该歇息了。小说通过这些微小、琐碎的生活细节的描写,让人 感到祖孙二人相互关心、相依为命的那分浓浓的亲情。]远处有吹唢呐的声音,她知道那是什 么事情,且知道唢呐方向。要祖父同她下了船,把船拉过家中那边岸旁去。为了想早早的看到 那迎婚送亲的喜轿,翠翠还爬到屋后塔下去眺望。过不久,那一伙人来了,两个吹唢呐的,四 个强壮乡下汉子,一顶空花轿,一个穿新衣的团总儿子模样的青年,另外还有两只羊,一个牵 羊的孩子,一坛酒,一盒糍粑①,一个担礼物的人。(①糍粑:cíbā,把糯米捣碎后蒸熟做成的 食品。)一伙人上了渡船后,翠翠同祖父也上了渡船,祖父拉船,翠翠却傍花轿站定,去欣赏 每一个人的脸色与花轿上的流苏①。(①流苏:装在车马、帐蓬等上的穗状饰物。)[翠翠品味 着做新娘的滋味。]拢岸后,团总儿子模样的人,从扣花抱肚里掏出了一个小红纸包封,递给 老船夫。这是当地规矩,祖父再不能说不接收了。但得了钱祖父却说话了,问那个人,新娘是 什么地方人,明白了,又问姓什么,明白了,又问多大年纪,一起弄明白了。[祖父头昏耳聋, 问了一次又一次,婆婆妈妈,好不容易才听明白。]吹唢呐的一上岸后,又把唢呐呜呜喇喇吹 起来,一行人便翻山走了。祖父同翠翠留在船上,感情仿佛皆追着那唢呐声音走去,走了很远 的路方回到自己身边来。[这一段描写婚嫁,看到别人家办喜事,翠翠有什么表现呢?祖父有 什么表现呢?翠翠非常敏感,听到“远处有吹唢呐的声音,她知道那是什么事情”,“爬到屋 后塔下去眺望”;花轿上了船,翠翠“傍花轿站定,去欣赏每一个人的脸色与花轿上的流苏”; 祖父也非常关心,他问得那么详细,那么具体,唠唠叨叨,没完没了。花轿远去了,翠翠和祖 父都是心向之神往之。这些都说明,翠翠对未来有一种向往,内心里涌动着一种对爱情的骚动; 祖父也许心里想,该为翠翠的事操心了。] 祖父掂着那红纸包封的分量说:“翠翠,宋家堡子里新嫁娘只十五岁。”[祖父的意思是, 翠翠也是十五岁,翠翠也可以做新娘了。] 翠翠明白祖父这句话的意思所在,不作理会,静静的把船拉动起来。[这是以静写动。翠 翠也想做新娘了,但翠翠虽然有了意中人,却八字儿还没有一撇呢。外表“静静”,内心却有 思潮翻滚。] 到了家边,翠翠跑还家中去取小小竹子做的双管唢呐,请祖父坐在船头吹《娘送女》曲子 给她听,她却同黄狗躺到门前大岩石上荫处看天上的云。白日渐长,不知什么时节,守在船头 的祖父睡着了,躺在岸上的翠翠同黄狗也睡着了。[这段文字从侧面烘衬了翠翠对未来迷茫和 惆怅的心情。翠翠听爷爷吹唢呐《娘送女》,但是,翠翠没有娘,翠翠只有爷,翠翠满腹的心 事不好向爷爷倾诉。翠翠望着天上的云,想着自己的心事,她也许感到了未来像云一样渺茫。 祖父为翠翠的未来发愁,心事重重,睡了;翠翠为自己的未来发愁,思绪悠悠,也睡了,“睡 是梦之门”,未来对于翠翠还只是一个梦。] 第六节又回到第三个端午节的前夕,重点写迎婚送亲的花轿来到渡口,撩拨着翠翠内心深 处的情思,激起了她内心感情的波澜,引发了她对未来的憧憬。 这四节小说,时间安排忽而眼前忽而追忆,穿插交错,回环往复,而呼应衔接,天衣无缝, 使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特色鉴赏 (1)穿插交错的结构。就节选部分看,作者以翠翠的心理活动为线索,集中叙述了边城 的三个端午节,文章第三节从边城人准备第三个端午节写起,第四节则转入翠翠的回忆,插叙 前年的第一个端午节,第五节又回到眼前,通过翠翠的回忆,概括叙述了过来两年的中秋和新 年,接着再转入对上年的第二个端午节的叙述,第六节则又承第三节而来,继续开始对第三个 端午节的叙述。小说采用这种穿插交错的叙述方法,使文章前后呼应,榫接卯合,情节集中, 结构紧凑,显得十分谨严而自然。 (2)摇曳多姿的故事。翠翠端午去看赛龙船,原本是在岸边等待祖父,不巧祖父迟迟不来, 却巧遇上了傩送二老,从此两人都在心中种下了情种。到了第二年的端午,翠翠原本是想去会 傩送二老,不巧傩送二老出了远门,却巧遇上大老天保,不巧天保也爱上了翠翠,使这个原本 单一的婚姻故事节外生枝,出现了曲折。不仅翠翠的婚事变化多端,翠翠和爷爷的关系也是很 有戏剧性。爷爷关心翠翠,请人替代管船,陪翠翠进城看赛龙船,又关心顶替的人,跑回去管 船,原想轮换一下,到时候可以来河边接翠翠口回家,不巧,那顶替管船的老头喝了醉酒,爷 爷离不开渡口,两全其美的办法完全落空,让小孙女孤零零在河边苦等。爷爷关心翠翠的婚事, 恰巧天保大老喜欢翠翠,爷爷喜欢天保大老,不巧翠翠不喜欢,相依为命的祖孙俩于是闹起了 矛盾。小说描写的故事本来非常单一,但由于作者巧妙地利用生活中的巧与不巧的矛盾,把故 事写得变化多端,曲折离奇,引人入胜。 问题探究 关于小说《边城》的主题,历来有多种不同的看法,下面列出几种有代表性的观点: (1)牧歌说:《边城》是一篇带有牧歌色彩的乡土小说,小说取材于地处湘川黔三省交界 的边城茶峒,通过叙述了一个纯净、凄美的爱情故事,展现了湘西淳厚朴实的人情世态,健美 古朴的风俗习惯,新奇幽雅的山光水色,是一幅古朴而又动人的湘西风情画卷。 (2)悲剧说。《边城》是一个处处由“偶然”支配的美丽动人而略含凄清的爱情悲剧故事, 叙述的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人事牵连在一起时,各人应有的一分 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3)象征说:《边城》通过叙述一个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从广阔的角度描写了边城淳朴 的民风,象征着作家企图用民族的“过去伟大处”来重塑民族形象、重造民族品德的热切愿望, 以及这个愿望在“堕落趋势”面前显得无可奈何的孤寂与苦闷。 上述看法都有一定道理,请你课外阅读小说《边城》,结合小说内容为这三种说法作一些 分析。 探究思路: 这是一道课外拓展探究题,如果想要真正理解小说深刻的主题,进一步体会《边城》高超 的表现技巧,就必须阅读小说全文。 对小说主题思想的理解,向来见仁见智,通过对各种不同见解的对比研究,可以有效地提 高我们的艺术鉴赏能力。 (1)牧歌说,关注人物活动的舞台和生存的环境。 作者怀着对家乡的深情,对乡亲的挚爱, 写出了湘西淳厚朴实的人情世态,健美古朴的风俗习惯,新奇幽雅的山光水色,是一幅秀美别 致的乡土风情画卷。 沈从文笔下的湘西山城充满了安静活泼、生机盎然的风景美:天朗,风轻, 水清。这个健康、自然、优美的世界,寄托了沈从文深沉而真挚的爱,寄托着他的哀愁、怜悯 和希望。《边城》对湘西的民俗风习作了细致的描绘,具有风俗美:青年男女用对歌的方式在 月夜倾吐爱慕之情;每到端午节,家家锁门闭户到河边、上吊脚楼观赏年轻小伙龙舟竞赛;端 午节在河中捉鸭子;年节夜晚,舞龙,耍狮子,放烟火,使小小的山城沉浸在一片欢乐之中…… 这些山花流水般的风俗画笔,散发着泥土的清香,显示了湘西山城独特的地方色彩。《边城》 中洋溢着人情美。湘西民风古朴而淳厚,老船夫,翠翠,天保,傩送,还有士兵,水手,过往 的商旅,尽管物质条件并不相同,但质朴、纯真、善良的品性却是相同的,都具有一种单纯的 善良、原始的可爱,如祖父、傩送、天宝等,他们表现了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 人性的人生形式”,连当地的首富顺顺也把扶危济困、乐善好施当做不可推卸的责任。这里的 一切,没有受到都市物质文明的污染,单纯寂寞,如梦一般宁静美好。作者采用散文化的叙事 笔调,生活化的人物语言,对边城的风景美、风俗美与人情美作了理想化的表现。小说灵气四 溢,宛如一支优美的田园牧歌,一段古老人性的绝响。 (2)悲剧说,关注人物的命运。在《边城》构筑的爱情神话中,十几年前,翠翠母亲丢下 亲情随恋人而去:十几年后翠翠与二老的这场爱情仍然是亲情换爱情,只不过死者由情人置换 为亲人。十多年前的那场爱情,男女双方用死来获得永生:十多年后的这场爱情,男女双方又 失去了一位亲人。所以,《边城》是一曲凄清的爱情悲剧。究竟是什么构成了一代又一代人的 悲剧?沈从文说是“不凑巧”:“到处是不凑巧。既然是不凑巧,因之素朴的良善与单纯的希 望终难免产生悲剧”。的确如此, 本来应该是个容易圆满起来的故事,在盛行自由恋爱又不计 较门户的苗家,翠翠和二老彼此喜欢,如果一开始就直接表达出来了,好像没有谁会反对;但 偏偏是,两人的心思,要经过许多的环节和曲折才流露出来,这中间,就牵连进许多的人与事。 老船夫最为操心,反被认为弯弯曲曲;大老因为跟二老用唱歌的方式竞争无望,就离家跟船去 了,不料落水而死;哥哥死了,二老的歌也不唱了,翠翠只在梦里朦朦胧胧听过一回,第二天 要真真实实地听,却没等来。因不凑巧而误会,结疙瘩,结果只好是悲剧。但是,这是酿成悲 剧的真正原因吗?不是。除了偶然因素,还有封建宗法和买卖婚姻,或者说是苗族文化和汉族 文化的碰撞。但是,最终起决定作用的还是顺顺及傩送的心理缺陷。 边城的人民是人性美的代表,湘西的人生具有“人与自然契合”的一面,但也“充满了原 始神秘的恐怖”,“野蛮与优美”交织在一起。这种处于待开发状态的原始自在的人性,不可 避免地有其阴暗的一面。翠翠与傩送的悲剧正好把这阴暗的一面暴露出来,那就是边民纯朴健 康人性下潜藏着的几千年来民族心灵的痼疾──信奉天命的迷信思想。他们以为祸患都渊源于 冥冥之中的因果报应,对于一些他们无法解释的祸患,总把它们与人的言行生硬地联系起来, 于是由猜疑、误会而产生隔膜,甚至最终酿成悲剧。正是这一心理痼疾,使顺顺父子不自觉地 充当了悲剧的制造者。先是“船总性格虽异常豪爽,可不愿意间接地把第一个儿子弄死的女孩, 又来作第二个儿子的媳妇”。再是傩送虽然面临爱情与金钱抉择时选择了爱情,却未能向着翠 翠再靠近一步,并只身下了桃源。于是,老船夫对于翠翠的美好将来的希望无形中被顺顺父子 的不自觉的冷漠毁灭了,他的生存意志也随之被摧毁,终于在雷雨之夜完成了他一生的航程。 而翠翠终于只能孤零零地守在渡口,等待不知归期的心上人的归来。傩送什么时候归来?只有 顺顺特别是傩送本人战胜了心灵的痼疾,消除了由迷信导致的隔膜,什么时候有情人才能终成 眷属。然而要抹去这人性的阴暗面着实不易,顺顺特别是傩送本人能否突破这一心理障碍殊难 预料,这一切只能由时间来回答。 (3) 象征说,关注作品的深层意蕴。小说取名“边城”,含意非常深刻。“边城”指的是 湘、川、黔三省交界的一个边境小镇,名叫茶峒。茶峒是苗语地名,“茶”是指汉人,“峒” 是山中盆地的意思,意译成汉语,就是汉人居住的地方。但是“边城”又不只是一个地理概念, 不只是说这是个边地的小城,它同时是一个时间概念,文化概念。“边城”是大城市的对立面, 这是“中国另外一个地方另外一种事情”(《边城题记》)。 尽管《边城》所叙写的故事在当时的湘西也已成了“过去”,因为在“时代大力”的压挤 下,湘西“农村社会所保有的那点正直素朴的人情美,几乎快要消失无遗”,代之而来的是一 种“惟利惟实庸俗人生观”,“做人时的义利取舍是非辨别也随同泯没了”。但是那美好的“人 生形式”毕竟在湘西的一隅存在过。作者描写的正是这个逝去不远的“优美、健康、自然,而 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因此,《边城》的用意在于要跟两种现实进行“对照”:一 是用“边城”人的淳朴、善良、正直、热情跟都市上流社会的虚伪、懦弱、自私、势利、男盗 女娼相对照;二是把湘西社会的“过去”与“当前”相对照,即把过去的“人情美”与今天的 “惟利惟实的庸俗人生观”相对照。在这两种对照中,使人们能够“从一个乡下人的作品中, 发现一种燃烧的感情,对于人类智慧与美丽的倾心,健康诚实的赞颂,以及对于愚蠢自私极端 憎恶的感情”。从而引起人们“对人生向上的憧憬,对当前一切腐烂现实的怀疑”。 严家炎先生指出:“沈从文的长篇《边城》,则蕴蓄着较全书字面远为丰富的更深的意义, 可以说是一种整体的象征。不但白塔的坍塌象征着原始、古老的湘西的终结,它的重修意味着 重造人际关系的愿望,而且翠翠、傩送的爱情挫折象征着湘西少数民族人民不能自主地掌握命 运的历史悲剧。”所以说,《边城》蕴含着表面和深层的两种结构。它的表层结构,是一个处 处由“偶然”支配的美丽动人而略含凄清的爱情悲剧故事。而它的深层结构,则整体地象征着 作家企图用民族的“过去伟大处”来重塑民族形象、重造民族品德的热切愿望,以及这个愿望 在“堕落趋势”面前显得无可奈何的孤寂与苦闷。 训练提高 1.给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注音: (1)原来水中还有个人,那人已把鸭子捉到手,却慢慢地踹水游近岸边的。 (2)在小教场院迎春,锣鼓喧阗大热闹。 (3)且知道祖孙二人所过的日子,十分拮据。 (4)提起旧事,翠翠嗤地笑了。 (5)人老了应当歇憩。 答: 2.请从下面句子后面的括号里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入句中的空格处: (1)这船便如一支没羽箭似的,很迅速地向下游长潭 去。(驶、射、飞) (2)但是另外一件事,属于自己的不关祖父的,却使翠翠 了一个夜晚。(思索、 激动、沉默) (3)翠翠一句话也不说,只是 着嘴唇笑着。(张、闭、抿) (4)祖父气吁吁地赶来了,把钱强迫 到那人手心里。(塞、递、交) (5)玩灯的兵士,却在火花中绕着圈子, 毫不在意的样子。(仿佛、居然、俨然) 答: 3.对下面句子特点、作用和表现手法的分析正确合理的项有: (1)且因为那人比渡船老人更孤单,身边无一个亲人,也无一只狗,因此便约好了那人早 上过家中来吃饭,喝一杯雄黄酒。(运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了渡船老人的孤单。) (2)翠翠不理会祖父,口中却轻轻的说:“不是翠翠,不是翠翠,翠翠早被大河里鲤鱼吃 去了。”(运用反复的手法,表现了翠翠对爷爷失信的责怪。) (3)翠翠却微带点儿恼着的神气,把头摇摇,故意说:“我记不得,我记不得,我全记不 得!”(运用反复的手法,把“不记得”写成“记不得”,也更接近口语,表现了翠翠在爷爷 面前撒娇的神态。) (4)但得了钱祖父却说话了,问那个人,新娘是什么地方人,明白了,又问姓什么,明白 了,又问多大年纪,一起弄明白了。(运用反复的手法,写出了爷爷的问话唠唠叨叨,罗罗索 索,表面看爷爷关心别人家小孩的婚事,实际上反映了爷爷在内心对翠翠婚事的关心。) 答: 4.说明下面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1)中国其他地方正在如何不幸挣扎中的情形,似乎就还不曾为这边城人民所感到。 (2)边城所在一年中最热闹的日子,是端午,中秋和过年。三个节日过去三五十年前,如 何兴奋了这地方人,直到现在,还毫无什么变化,仍能是那地方居民最有意义的几个日子。 (3)(翠翠)站在小山头听了许久,让那点迷人的鼓声,把自己带到一个过去的节日里去 (4)远处鼓声又蓬蓬的响起来了,黄狗张着两个耳朵听着。 (5)船和船的竞赛,人和鸭子的竞赛,直到天晚方能完事。 答: 5.说明下列句子的深刻含义: (1)落日向上游翠翠家中那一方落去,黄昏把河面装饰了一层银色薄雾。翠翠望到这个景 致,忽然起了一个怕人的想头,她想:“假若爷爷死了?” (2)祖父把手攀引着横缆,注目溪面的薄雾,仿佛看到了另外一种什么东西,轻轻地吁了 一口气。 (3)翠翠明白祖父这句话的意思所在,不作理会,静静的把船拉动起来。 (4)祖父同翠翠留在船上,感情仿佛皆追着那唢呐声音走去,走了很远的路方回到自己身 边来。 答: 6.“大鱼咬你”这句话,在课文中多次反复,请找出这些语句,说说作者这样描写有什么 作用? 答: 7.小说第六节末尾写道:“到了家边,翠翠跑还家中去取小小竹子做的双管唢呐,请祖父 坐在船头吹《娘送女》曲子给她听,她却同黄狗躺到门前大岩石上荫处看天上的云。白日渐长, 不知什么时节,守在船头的祖父睡着了,躺在岸上的翠翠同黄狗也睡着了。”请你通读《边城》, 看看小说还在哪些地方描写了翠翠和爷爷的“睡觉”,说说这些描写对于表现人物命运有什么 作用。 答: 8.从下面任选一题,写一篇三四百字的鉴赏短文。 (1)看似平淡最奇谲——《边城》的结构艺术 (2)草蛇灰线,伏延千里——《边城》的照应技巧 (3)一曲悲歌传千秋——翠翠的悲剧简析 (4)是小说也是诗——略谈《边城》中的意象描写 答: 解析与答案 1.答案:踹,chuài。阗,tián。据,jū(防止误读 jù)。嗤,chī。憩,qì。 2.答案:(1)射(照应“箭”)。(2)沉默(“沉默”中包含了“思索”,“激动”程 度过重)。(3)抿(形容少女常用的写法,表现文雅)。(4)塞(照应“强迫”)。(5)俨 然(有一种故意装出的样子)。 3.答案:(3)(4)。(1)用对比(或“衬托”)的方法写出“那人”的孤单,也表现 了老人对别人的关心和同情。(2)运用反复的手法,写出翠翠的忘情,她沉浸在河边与傩送相 会的场景中。(注意上文写爷爷是“喊”,翠翠在这里是“轻轻的说”,翠翠不是回爷爷的话) 4.解析:句子在文中的作用,有的是揭示主旨,即平时所说的文眼;有的是过渡,承前启 后;有的是伏应之笔,前后照应;有的提示下文或归结下文,还有的起煞尾收束的作用等。这 些语句都是文中的重要句子,对于理解文章主题、结构和思路都有很重要的作用,阅读时要细 心体会。 答案:(1)暗示了小说的旨意,作者描写边城宁静和平,人民安居乐业,用以和内地军阀 混战,百姓痛苦形成对照。(2)有总提下文的作用,小说从第三节开始叙述了三个端午节的故 事,而“毫无什么变化”等词语则暗示作品对节日的描写,旨在赞美纯朴的古代民风。(3)这 是一个过渡句,由眼前的端午节转入对两年前的端午节的叙述。(4)这是照应之笔,第三节写 道:“蓬蓬鼓声掠水越山到了渡船头那里时,最先注意到的是那只黄狗。”把这个句子的意思 反复一次,起到前后呼应的作用。(4)作者用这个句子煞住对赛船和捉鸭场面的叙述,把对风 俗的描写转入对人事的描写。“直到天晚方能完事”,突出活动时间之长,为下文描写翠翠和 傩送晚间在河边相会埋下伏笔。 5.解析:古人谈读书,曰:“大凡为文,有字之文浅,无字之文深。读者当于无字处求之, 斯不负作者苦心矣。”这是说,读书不仅要读出文字表层的意义,而且要读出文字里面的意义, 还要在没有文字的地方也能读出意义。沈从文的《边城》文字平淡浅近,甚至淡到“无字句处”, 但不是淡而无味,相反通篇都显出一种摄魂追魄的艺术魅力。对此,阅读时,要从看似平淡之 处读出其内蕴的丰富含义,“斯不负作者苦心”。作品中类似的语句俯拾皆是,在“课文解读” 中大都作了说明,这里再列出几句,以强化这个意识。 答案:(1)翠翠在河边焦急地等待爷爷,爷爷迟迟不来,时近黄昏,落日西沉,于是触景 生情,联想到爷爷也是年近黄昏,好比落日,从而生出一个可怕的想头:“假若爷爷死了?”。 这段描写细腻地刻画一个正在成长中的少女害怕失去归依的惶惧。 (2)这段描写含意很深。首先要注意对雾的描写,暗示祖父对翠翠的心思和翠翠的未来都 还是隔雾看花,仿佛明白,仿佛又不明白。接着要注意“另外一种东西”指什么,祖父为什么 因此叹气呢?小说在这里没有明说,但读到第七节就明白,原来爷爷从翠翠的婚事联想到女儿, 即翠翠母亲的婚事,他担心翠翠像她母亲一样倔强,会不会重蹈母亲的覆辙。从祖父忧郁的神 态中,预感到等待翠翠的婚姻竟可能是一场悲剧。 (3)体会这个句子必须要看出作者是采用了以静写动的手法。祖父说:“翠翠,宋家堡子 里新嫁娘只十五岁。”意思是,翠翠你也是十五岁,翠翠你也可以做新娘了。翠翠知道爷爷的 意思,其实翠翠也想做新娘了,但翠翠虽然有了意中人,却八字儿还没有一撇呢。外表“静静”, 内心却是思潮翻滚。 (4)这个句子要从“无字处”读出意义来,祖父的感情走了怎样的路?翠翠的感情又走了 怎样的路?如果结合第六节末尾和第七节,祖父走的是历史空间,他从翠翠的婚事联想到女儿 当年的婚事。如果结合第四节“爷爷,你的船是不是正在下青浪滩呢?”翠翠走的是地域空间, 翠翠的心也许又飞到了远在六百里外的青浪滩,飞到了傩送的身旁。 6.解析:优秀的作品总是注意前后照应,对一些关键之处,常常多次照应,反复皴染,或 明或暗,隐隐约约形成一条语流,这就是所谓的草蛇灰线之法。《边城》(节选)中,“大鱼 咬你”这句话的反复,便属于这种情况,阅读作品,要能捕捉这样的语句,体会作者用意。 答案:“大鱼咬你”,在课文中反复四次,总的来说,其作用一则前后照应,使故事情节 连贯紧凑;二则据闻一多先生考证,古代鱼是“匹偶”或“情侣”的隐语,这个句子的反复, 象征了翠翠和傩送爱情的发展。具体来说,第一次傩送在河边对翠翠说:“回头水里大鱼来咬 了你”,翠翠说:“鱼咬了我,也不关你的事。”从字面看,写出了傩送对翠翠的关心,表现 他乐于助人的美德,但翠翠把傩送当作了坏人,不领傩送的情。而从字里面看,傩送说的“大 鱼咬了你”,恰与前面翠翠说的“我捉住你”前后照应,暗示了两人灵犀相通。第二次,翠翠 被送回家中,知道河边所遇之人便是傩送,于是回味傩送说过的话,这与前面翠翠说的“不关 你的事”形成对照,说明翠翠开始把自己和傩送关联起来。第三次傩送家的伙计重提傩送的话, 翠翠“抿起嘴唇笑”,表现了翠翠内心对傩送真挚的感情和渴望见到傩送的心情。第四次爷爷 故意说错傩送的话,翠翠纠正爷爷的错误,祖孙二个打趣说笑,骨肉深情,同时也表现了翠翠 对傩送感情的专一挚着。 7.解析:这是一道课外拓展阅读题,旨在进一步掌握文学作品中“草蛇灰线”的表现手法。 《边城》运用了此一表现方法的地方很多,“大鱼咬了你”是一例,“睡觉”这个细节又是一 例。睡觉,常与人的情绪有关,《红楼梦》里多用“睡觉”这个细节来表现人物的忧愁、厌倦、 恼怒、无趣、沮丧等等情绪的变化,《边城》继承并发展了这一表现手法。 答案:小说三次描写睡觉。题中引的是第一次,翠翠想起自己的未来,爷爷想着翠翠的未 来,都觉得渺茫,因而心事重重,于是睡了。翠翠在睡梦中看到了什么呢?第八节写道:“翠 翠温习着两次过节两个日子所见所闻的一切,心中很快乐,好像目前有一个东西,同早间在床 上闭了眼睛所看到那种捉摸不定的黄葵花一样,这东西仿佛很明朗的在眼前,却看不准,抓不 住。”这个细节暗示了翠翠的未来还捉摸不定。第二次是第十四节,“老船夫做事累了睡了, 翠翠哭倦了也睡了”,翠翠“梦中灵魂为一种美妙歌声浮起来了”,做了一个甜甜的梦,爷爷 躺在床上,“张起个耳朵听对溪高崖上的人唱了半夜的歌”,可是他却“张冠李戴”了,爷爷 的误会竟然把翠翠的婚事搅糊了。这里的“睡觉”不再是“红楼”笔法,这是小说的高潮,是 最令人舒心的场面,写的是人物愉快甜蜜的心情,翠翠美好的婚姻近在眼前,差点儿子成为现 实了。第三次在第二十节,在一个雷雨交加的晚上,“祖孙两人便默默地躺在床上听雨声雷声”, 天亮了,翠翠醒来,白塔倒掉了,渡船不见了,爷爷死了,翠翠的美梦破灭了!小说通过三次 “睡觉”的描写,叙述了翠翠婚姻的曲折过程。 8.解析:(1)平淡与奇谲,是一对矛盾,小说写的是一个普通的爱情故事,这是其平淡 之处,但作者是怎样把它写得曲折离奇,引人入胜呢?本文对此作些分析。可参看“特色鉴赏”。 (2)草蛇灰线,是一个比喻的说法,讲的是作家写文章,注意前注后顾,前呼后应,以期文章 细针密线,天衣无缝。但由于这些伏应之笔,断断续续,隐隐约约,不易察觉。因此,阅读时 必须多加注意。《边城》用这种手法的地方很多,可参看第 6、7 题和“课文解读”相关部分。 (3)可从多角度分析,例如翠翠悲剧的意义,翠翠悲剧的原因等。(4)意象描写,是使《边 城》充满诗情画意的原因之一,小说中描写的意象很多,例如对于水、雾、狗、鱼、渡船、碾 坊、白塔等景物的描写,都赋有诗意。有些场景,本身就是一首诗,例如翠翠和傩送河边相会。 但在课文节选的部分,有些尚未充分展开,下面我们以对狗的描写作些分析:阅读《边城》还 要注意狗这个意象,它在小说中,除了起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外,还有深层的含蕴。它陪 翠翠一起出游,一同起居,与翠翠“灵犀相通”。当翠翠被人欺负时,它立即表现出愤怒和反 抗,仿佛和爷爷一样成了翠翠的保护神。作者选取狗这一意象,可能与神话故事盘瓠有关。盘 瓠是一种神犬,苗族与瑶族世代传说着人狗婚配、“神母犬父”的故事,把盘瓠视为自己的始 祖。作者笔下的狗有人性,通人意,豢养狗,溺爱狗,成为苗族的一种习俗,一种文化。作者 描写狗,可能还有一层隐喻义:在这未被“现代文明”异化的世外桃源,不仅人与人互相帮助, 和谐相处,而且人与畜亦能融为一体,和谐相处,以此来影射那个人与人互相倾轧、尔虞我诈、 勾心斗角的所谓“现代文明”的世界。沈从文认为,重建人与自然的原始和谐统一,复原人与 人的原始的温情和爱,是他的作品的题旨之一。 答案;略。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