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06 发布 |
- 37.5 KB |
- 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语文课本文言文素材梳理
高考语文课本文言文素材梳理 必修一 ★链接篇目:《烛之武退秦师》 ●【素材点金】 1.在郑国处于危难之际,佚之狐慧眼识英雄,力荐烛之武;烛之武智勇双全,最终不辱使命,说服秦伯退兵,从而在历史上留下凭三寸舌退百万师的千古佳话。没有佚之狐这个伯乐,烛之武这匹千里马就很难脱颖而出。小到单位、企业,大到国家、民族,从长远的眼光看,都应该发现人才,重用人才,为人才施展才华、建立业绩创造良好、宽松的外部环境。 ▲适用话题:伯乐与千里马。 2.烛之武并没有因为郑王以前的冷落而耿耿于怀。他不计前嫌,深明大义,临危受命,慷慨赴死。郑国之安危,亦个人之荣辱也。他不计个人得失,处处为郑国安危着想的爱国主义精神,他义无反顾赴敌营的信心和勇气都让我们敬佩。 ▲适用话题:爱国精神。 3.烛之武的成功来源于他的勇敢。在国家危难面前,烛之武勇挑重担,深明大义,义无反顾;在强秦面前,烛之武不卑不亢,能言善辩,聪慧机智。 ▲适用话题:成功源于勇气。 ●【素材运用】 示例1:因为爱国,烛之武夜缒而出,单身退秦师。那是一个清冷的夜晚,月光像一杯饯行的酒撒到了大地上。因为形势的严峻,周围的空气、每一棵草木似乎都散发着紧张的气息。高高的城墙上,只有你在吃力地向下坠落着。已到暮年的你没有了年轻时的活力,每一个动作都似乎显得有些笨拙。在那堵寂寞的围墙上,你显得是那么无助,但同时一股坚定的力量从你身上散发出来。一切只因为爱国。见到秦伯的你,面对强敌不卑不亢,侃侃而谈。用尽自己的机智与渊博的知识,让秦国与郑人盟,为自己的国家化解了一场危机。后人永远地记住了爱国的你。 示例2:勇气,让烛之武生命飘香!在春秋战国时期,秦晋乃两大强国也。郑曾“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成为秦晋围郑的导火线。一次恶劣的沙尘暴即将袭向郑国。少年怀才不遇的烛之武,对郑伯让他游说秦国这一冒险任务发出了牢骚,好一个真实的烛之武啊!然而就在这复杂的环境、复杂的战争形势下,他毅然答应郑伯,置身卷进一片混乱的沙土中。这是怎样的勇气啊!“夜缒而出”,这几个字让我触目惊心,我的脑海里瞬间闪出无数个问号:难道他不怕摔坏自己的老骨头吗?难道他不怕给自己惹来杀身之祸吗?„„哦!我明白了:在这复杂的情形、复杂的影响中,支撑着他的是勇气。 ★ 链接篇目:《荆轲刺秦王》 ●【素材点金】 1.荆轲身上体现的诚信值得千古流芳。他“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就是为了践行对太子丹的诺言,坚守自己的诚信。“虽千万人,吾往矣”的诚信豪气永留天地之间。 ▲适用话题:选择诚信。 2. “秦舞阳,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忤视”,可以算得上是一个亡命徒了,但是,真正见到秦王后,这个传说中的燕国勇士开始“色变振恐”。秦国群臣当然会怪之,幸亏荆轲随机应变,才没有被秦王及秦国群臣识破。 ▲适用话题:随机应变。 3.太子丹原本想通过刺杀行动来阻止秦国的军事行动,但是最后只落得个“始速祸焉”的命运。天下大事,分久必合。秦国统一天下的形势是当时历史发展的必然,并非个人力量所能改变。太子丹的刺杀行动只是螳臂当车,阻挡不了奔涌而来、滚滚向前的历史大潮。 ▲适用话题:历史大潮不可阻挡。 ●【素材运用】 示例1:你的目光,在黑夜中仍闪耀着灵性,只有你才拥有这样的目光,目光中似乎闪耀着晶莹的东西。荆轲,你流泪了吗?“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啊,悲歌已在易水旁响起,你提着樊将军的人头,拿着用地图包裹好的匕首,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刺秦之路。为什么你要选择刺秦?难道你不知道这是死路一条?难道你不明白燕国必亡已成定局?难道你不清楚有人在深爱着你?不,我想这些你应该都知道,而且比别人更清楚。然而你放弃了可以带着你心爱的人远走高飞的选择,毅然地踏进了虎狼之地的秦国,你洒在秦国宫殿里的热血,渲染了你那光耀尘埃的英雄豪气。你使我明白要选择诚信,遵守诺言。 (2011年大纲全国卷高分作文《诚信》) 示例2:我们需要拥有随机应变的能力。随机应变就是随着情况的变化灵活机动地应付。荆轲和他的助手秦武阳入秦国刺杀秦王,秦武阳进入大殿时,脸色大变,形状惊恐,秦国的群臣都感到奇怪,荆轲笑着说:“秦武阳来自北方蛮夷地区,没有见过天子,故感到震慑。”群臣释然。正是荆轲的随机应变使一场危机得以化解,使自己有机会靠近秦王行刺。假如荆轲没有随机应变的能力,恐怕未靠近秦王,就已被怀疑,导致刺杀任务早早夭折。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事情是人们所意想不到的,因此,拥有随机应变的能力是很重要的,有时它可以化腐朽为神奇。 ★链接篇目:《鸿门宴》 ●【素材点金】 1.在鸿门宴上,刘邦对项羽不辞而别。在我们看来,刘邦礼节上也许不够周全,但是从后来的结果来看,刘邦的行为是明智的。在当时那样一种危机四伏的情形之下,任何的犹豫和迟疑都会招来杀身之祸。成大事者其志不在小,将目标放远,从大局着眼,不拘小节,才能最终获得成功。 ▲适用话题: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2.鸿门宴上项羽要是能够审时度势、当机立断,趁机杀掉刘邦,后来的历史恐怕会得以改写。但是优柔寡断、缺乏远见的项羽一再错失良机,让刘邦趁机溜走,后来落得乌江自刎的下场。随着时间在流逝,人们也许不记得孰是孰非,但人们会记住项羽的勇气、豪气和霸气,记住刘邦的谋略和对时机的把握。 ▲适用话题:把握机会,就能创造历史;错失良机,就有可能遗憾终身。 ●【素材运用】 示例1:静夜,月凉如水。我走在无声的荫荫大道中,大自然的一切都沉默着。俯身,我捡起一片落叶。在斑驳的月影中,我看到身骑白马的刘邦款款走来。穿越时光,他来到了我的面前。他沉默却微笑着,嘴角微微上扬的弧度,折射出千年前的沉稳。一桌暗流涌动、危机四伏的鸿门宴,面对项羽欲除之而后快的昭昭野心,他隐而不发,只是无言地假意臣服。青天白日,乌江畔头,他雄姿英发俯瞰着大势已去的西楚霸王。挥一挥手中的长剑,他在沉默中,向天下宣告是实力让他扼住了强敌的咽喉!没错,成败不是取决于轻视敌人的狂妄之言中,而是决定于金戈铁马无言的运筹帷幄中。沉默的实力,铸就千年的丰碑。 (2011年北京卷高分作文《沉默的丰碑》) 示例2:“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是西楚霸王。刘邦没有他的英勇豪迈,更没有他的儿女情长。他生前是西楚霸王,死后还是西楚霸王。面对着“化石哪解语,作草犹可舞”的虞姬,他只能挥泪掩痛。望着昔日的金戈铁马,在四面楚歌之中一夜崩溃,他泣不成声。他无语,但仍在拼杀。乌江畔,他毅然决然地选择拔剑自刎。鲜血染红了乌江,却依旧沸腾。时间在流逝,可时间的长河中,项羽的精气神正汩汩流进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中。历史为他定格,我们为他高歌,他就是彪炳千古的铁骨英雄。 (2011年安徽卷高分作文《时间在流逝》) 必修二 ★ 链接篇目:《兰亭集序》 ●【素材点金】 1.从王羲之练字的故事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人生启示:一个人只有对自己的事业勤奋,才能取得大成就。没有那种如痴如醉、物我两忘的勤奋精神,很难达到一种超凡入圣的境界。 ▲适用话题:勤奋才能专业。 2.王羲之如果仅仅满足于自己的字写得很好了,就不再向前迈进、超越,那么就不会有独步千古的“书圣”美名。只有不断地创新才能超越前人,成就自我,自成一体。 ▲适用话题:创新。 ●【素材运用】 示例1:勤奋铸就书法大家王羲之的千古美名。我国东晋著名的书法家王羲之,小时候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在“兰亭阁”练字,将兰亭池的水都染黑了,终于练就了“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的书法。他用书法的杰出造诣诠释了勤奋的姿态最美。试想,如果王羲之没有染黑池水之勤,他的字何以能“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如若王羲之没有终年不辍的临帖之勤,他的传世之作《兰亭集序》中的二十多个“之”字,何以能无一雷同?如若王羲之没有躺在床上都在揣摩字体之勤,他何以能走出前人的窠臼,成为独创一体的书圣?怎会成就他“天下行书第一”的美誉?所以说,是勤奋练就了他潇洒豪放的神来之笔,是勤奋成就了王羲之书法大家的千古美名,也是勤奋成就了他书法人生姿态的无比美丽! 示例2:挥洒如椽大笔,他书写入木三分的霸气;泼墨如浪豪情,他成就墨染一方的壮举。矫若惊龙,飘若浮云,笔底波澜,书中骨筋。他以江河为墨,以高山为笔,以苍穹为纸,以大地为砚。仿佛吸纳恒星之阳刚与星月之柔芒,他在刚柔并济中舒展侠骨柔肠;仿佛窃取惊雷之声响与闪电之光亮,他在群星璀璨中初显锋芒。仰观宇宙,俯察品类,恣情天地之中,放浪形骸之外,他用一枝短竹将中华的筋骨与神色定格方寸之上;醉卧兰亭,醒叹世事,他用一篇短序将人生的脉络与真谛陈置于字句之间。 ★链接篇目:《赤壁赋》 ●【素材点金】 1.苏轼胸怀壮志,心系天下,但一直不被君王重用;人生坎坷,屡遭贬谪,但苏轼心态淡定。作好人生的减法,减去心灵上的负担,减去欲望,终成千古名家。 ▲适用话题:作好人生的减法。 2.苏轼并未因为仕途上的不得志而意志消沉、委靡不振。在贬谪之地,他一如既往地关注民生疾苦、心系国家安危,不计较个人的得失。这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磊落坦荡的胸怀和气度就是在今天仍然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苏轼是我们学习的楷模和榜样。 ▲适用话题:心胸坦荡。 ●【素材运用】 示例1: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需要作好人生的减法。适当的减去一些心灵上的沉重负担,减去一些奢侈的欲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所建树。东坡居士,屡遭贬谪,曾为自己怀才不遇而感到消沉郁闷。但当他来到赤壁之上,望过滔滔江水,他释然了。他减去了对功名的奢望,吟出了《赤壁赋》这千古名篇。正因为他减去了心灵的负担,才成就了他豪放的词风,成就了他豪放派代表人物的美称。试想,他若放不下对功名利禄的追求,徘徊于入世与出世之间,他若减不去奢侈的欲望与心灵的负担,他又怎会一心用于诗文创作,为后人留下无比珍贵的文学瑰宝?他又怎会被后人誉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呢?减去心灵上的种种负担,廓清人生的道路,释然面对一切,就能让我们在人生前进的道路上走得从容淡定,走出属于自己的成功之路。 示例2:内心坦荡,享受人生之乐。李白因为内心坦荡,不为权贵摧眉折腰,骑白鹿寻访名山大川,终成无羁无绊之乐;苏轼内心坚守坦荡,不近合得势者,虽一次次遇贬谪,却得游赤壁之闲,与客对饮之乐。苏轼内心坦荡,在赤壁下,参悟人生,终成超然物外之乐。李白、苏轼如果不是内心坦荡,他们怎能将贫穷、挫折、不如意变成生活的装饰物,把生活点缀得更闪耀,享受人生之乐?怎能在人生的“艰险蜀道”与“南蛮荒地”中欣赏飞湍瀑流与掬得一缕清风之乐?李白、苏轼正是因为内心坦荡,他们才能在文学的天空中享受自己的人生之乐。 (2011年江西卷优秀作文《坦荡,成就人生之乐》) ★ 链接篇目:《游褒禅山记》 ●【素材点金】 1.“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堤。”自然万物之中往往蕴含着深刻的哲理,给人以智慧的启迪。由游山洞,作者得出了“尽吾志也而不能志者,可以无悔矣”的结论;由“仆碑”得出了“学者不可以深思慎取”的结论。 ▲适用话题: 可用于“感悟自然”“求学”“深思慎取”“努力”、“最好的风景”、“更上一层楼”“目标 ”“自信”、“盲从” “成功的要素”、“意志”“志、力、物”等话题。 2.王安石把治学处世比做游山,在游览中总结出“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非有志者而不能至”的深刻道理,从而勉励自己和读者在治学、处事、创业的道路上坚定自己的志向,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攀登风光无限的险峰。 ▲适用话题: 1、志当存高远 ;2、尽志无悔; 3、要成就一番事业,要有百折不挠的精神等; 4、 成功,离不开坚定的意志(或志向); 5、 好风景不易到达; 3.王安石在游褒禅山的过程中发现“有碑仆道”,“花”“华”音讹,于是生发出“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的感慨。其实,不仅做学问应深思慎取,在生活中,做人做事都应如此。 ▲适用话题: 1、凡事要深思慎取; 2、不能以讹传讹 4. 在游山途中因轻信随从,半途而废,褒禅山最为奇妙之处能一睹为快,王安石懊悔不已,从而悟出“志”“力”“物”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在生活中,只有远大的志向还远远不够,还要有个人能力和外物的帮助。 ▲适用话题: 1、人要善假于物 ;2、立志、蓄力、借物是做事成功的三要素 ;3、善假于物,但不依赖于物等。 ●【素材运用】 1.最好舒舒服服就能取得成绩,最好不流汗就能登上事业的顶峰,不少人还在做着这样的白日梦。宋代的王安石有句名言:“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朋友,不要在平地观望了,到“险远”处去寻求“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吧。 自信是一种良好的素质,盲从则是可悲的行为。要想不盲从,就得有自信。宋代的王安石也有过一次令他十分后悔的盲从,他曾与四位朋友去游褒禅山的一个山洞,“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本来渐可探得奇景,但有一人害怕了,说“不出,火且尽”,结果,大家退出。退出之后,大家才发现,“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但已“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我们在生活中,不是也经常遇到这种令人后悔的事吗? 2.“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术、虫鱼、鸟兽、往往有得”,纵观古今一切有成就的诗人、作家、思想家、革命家等等,无不愿意亲近自然、融入自然、无不从大自然中有所领悟并获得启示。王安石游褒禅山得出“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王羲之于兰亭聚会,“仰观宇宙之大 俯察品类之盛”,始觉“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毛泽东面对“万类霜天竞自由”的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发出“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历史感慨。 必修三 ★链接篇目:《寡人之于国也》 ●【素材点金】 1.孟子认为梁惠王要想称雄诸侯,必须施行仁政。只有行仁政,才能顺民意,得民心,进而得天下。施行暴政,只会自取灭亡。而施行仁政的措施就是关注民生,休养生息,因地制宜地发展生产。百姓安居乐业,社会长治久安,“王道可成”。此外,国君要常自省,革除虐政、苛政、酷政。孟子始终围绕仁民、富民、养民、教民、利民、保民,抓住百姓和“王道”形成的关系,体现出民为国本的思想,在今天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前总理朱镕基在谈保持农村稳定时说:“土地不能动,负担不能重,治安不能松,态度不能凶。”正是体现了孟子的这一思想,可谓说在了点子上,抓准了要害。 ▲适用话题: 可用于环境与生存、民本思想、坚持可持续发展、主观教育、和谐相处、看问题抓本质、谦虚对己等话题 2.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适用话题:可用于看得见别人的短处,看不见自己的短处。或认识自己,正确地认识自己,发挥自己的长处,做好你自己等话题。 3.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进言者不但要敢于进言,还要讲究进言的艺术。邹忌进谏并未作居高临下的指责,而是从自己的家事说起,现身说法,以已喻人,收到奇效。孟子则巧设譬喻,先扬后抑、欲擒故纵,让对方不知不觉地接受自己的主张。 ▲适用话题:可用于“策略”“成功与手段”“动机与效果”等话题。 4.保护环境与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两千年前,山林湖泊该是很多的,然而孟子已提出“数罟不入海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的主张。他已经意识到滥捕滥伐的危害,告诫人们要注意生态平衡。 ▲适用话题:可用于“环境保护”“生态平衡”“持续发展”等话题。 5.孟子曰:“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这句话用捕鱼的道理生动形象地提醒了人们:只有有远见的人,才能收获更多;贪图眼前利益,只会得不偿失。生活中总是会有人汲汲于眼前的名利,以至于“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而懊悔不已;而真正成功的人往往在别人鼠目寸光之时就看到了远方美景,然后向前迈进。 ▲适用话题:可用于适时放弃眼前利益 (把眼光放长远) 等话题。 ★链接篇目:《劝学》 ●【素材点金】 1.文章运用连续的比喻句论证了学习的重要作用和学习的方法、态度,给人以启示。语言整饬,形象自然,宜读宜诵,适合直接引用或巧妙化用。适用主题:如变通、积累、专心、坚持等。 ▲适用话题:学与思。 2.《劝学》说:“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荀子的劝学篇历来为人传诵,影响颇广,于是在很多人看来,蟹子就是一种非常懒惰、浮躁的动物。而实际情形是不是这样呢?自然界的实际是这样的:蟹子不是“六跪”,而是“八跪而二螯” ;蟹子不但不寄居蛇或鳝鱼的洞穴,而且极其善于挖洞,且洞中必有水,因为蟹子喜欢其洞底的水最好是活水泉眼所在。相反,蛇和鳝根本不会挖洞,鳝鱼经常用蟹子废弃的洞穴,蛇则几乎不喜欢蟹子的洞穴,而是经常杀光老鼠全家住老鼠的窝。于此看来,学识渊博、勤奋好学如荀子者也有知识欠缺之处,也有喜欢主观臆断的一面。 ▲适用话题:如怀疑、自信、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等。 ●【素材运用】 示例1:学与思。学习是思考的基础,思考是学习的延伸。荀子也言:“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学与思只有紧密融合、相互促进,才有可能达到博学精通、智慧明达的境界。真正的学问家,单单占有广博的知识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具备深思明辨的思考能力。这或许也正是荀子所要告诉我们的。 示例2: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谦虚谨慎,细致认真,不可主观臆断,甚至凭空捏造。荀子主观臆断,没做调查研究,就把蟹子当成反面教材,坏了蟹子名誉不算,还让文章的说服力大打折扣,更有损自己的名声,实在有失大家风度。圣人尚且有其欠缺之处,更何况我们常人呢?我们当引以为戒,谨记: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链接篇目:《过秦论》 ●【素材点金】 1.贾谊学识渊博.很有抱负.他的文章峻拔锋利.针贬时弊,淋漓酣畅.对后世散文创作很有影响。鲁迅曾说,他与晁错的文章“皆为西汉鸿文,沾溉后人.其泽甚远”。贾谊也有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相同遭遇,虽有“胸罗文章兵百万”的才华.却遭权贵、老臣嫉妒、毁谤,抱负不得施展,给世人留下了世代的叹碗。他曾针对时弊提出了一套改革政治、法律的主张,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政治家的远见卓识、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改革现实的坚决态度。然而,朝中的那些公卿王侯对他并不宽容,在文帝面前毁谤贾谊“专欲擅权,纷乱诸事”,文帝只得把他贬为长沙王太傅。后转任梁怀工太傅。梁怀王堕马而死.他自恨失职,一年后也忧郁而死.年仅33岁。贾谊常作为怀才不遇、英年早逝的代表被人们提及 ▲适用话题:可用于“反腐倡廉”“民心”“理想与现实”“改革与发展”“怀才不遇”“以人为本关注民生”等话题。 2.“战国七雄”之一的秦国凭借谁的力量灭掉六国,统一天下?拥有整个天下的强大秦朝却二世灭亡,这又是谁的原因?《过秦论》中贾谊在历数了秦统一天下的过程,分析了秦亡的原因后说道:“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是秦的教训,也应是世代为官执政之人的铭言。谁施仁政,谁得民心,谁有天下;反之,谁失民心,谁失天下。任你有坚船利剑、雄兵百万、长江天堑。秦王朝是个例子。对于今天,仍有借鉴作用,如果我们的政府,我们的领导干部不为人民谋幸福,也一样会遭到人民反对的。 ▲适用话题:可用于“得民心者得天下”“反腐倡廉”“关心百姓”“少一点形象工程,多一点民心工程”“创业”“仁政”“人才”“民心”“民生”“国策”“教训”“态度”“赤诚”“诫奢”“仁爱”“以民为本”“民心向背”“勿以出身论英雄”等写作话题或题目中。 ●【素材运用】 秦始皇以其雄才大略,灭六国,一天下,震胡人,收南疆,建大秦帝国,欲百世千世而为王。然而,天下已定,百废待兴,百姓急需休养生息,始皇却不知改弦更张。对百姓,只知刮,而不知养,他繁刑严诛,他赋敛无度,他沉徭重役,以致民难堪重命,遂揭竿而起,将其灭亡。夺天下靠武力,冶天下靠仁义。仁义的核心是爱民、保民、富民,无仁义之人,是谓暴徒;无仁义之君,可谓暴君;无仁义之政,是谡暴政。行仁政者得人心,得人心者得天下,始皇不知变易,“仁义不施”,于是“攻守之势异也。”这是始皇的教训,也是为政者的借鉴。仁者无敌,过去如此,今天也这样。 ★链接篇目:《师说》 ●【素材点金】 1.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适用话题:①做任何事必须有一个准则;②标准不是传统经验的再现,而是遵循规律的必然结果 2.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适用话题:①博采众长者可成大器;②学识的高下不完全取决于年龄的大小;③青出于蓝而胜于蓝;④我们要敢于超越前人 ●【素材运用】 1.《师说》我国魏晋时期形成的门阀制度,造就了特权阶层——上层士族子弟,也导致不从师、耻学于师的恶劣风气的形成。中唐时代,此风气仍然存在,上层“士大夫之族”自己不从师学习,也反对像韩愈那样公然为人师的人,还对别人的从师学习“群聚而笑之”。时任国子监四门博士的韩愈对此恶劣风气深恶痛绝,深切意识到此风气对社会的危害。于是,他勇敢地承担起历史和社会给他的责任,与恶劣风气作起了艰苦的斗争。“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为扭转社会风气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面对恶劣社会风气时,是随波逐流,是洁身自好,还是勇担责任,力除时弊?这恐怕是当今许多人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到底应该怎么做?韩愈给我们做出了表率。勇敢站出来,投入到实实在在的斗争中。哪怕你势单力孤,哪怕你曲高和寡。只要你坚持,你就是一盏灯,黑暗会因你的存在而慢慢淡去...... 2.人生的逆境大约可分四种。一曰生活之苦,饥寒交迫;二曰心境之苦,怀才不遇;三曰事业受阻,功败垂成;四曰存亡之危,身处绝境。处逆境之心也分四种。一是心灰意冷,逆来顺受;二是怨天尤人,牢骚满腹;三是见心明志,直言疾呼;四是泰然处之,尽力有为。韩愈是处在第二、第三种逆境,而选择了后两种心态,既见心明志,著文倡道,又脚踏实地,尽力去为。只这一点他比屈原、李白就要多一层高明,没有只停留在蜀道叹难,江畔沉吟上。他不辞海隅之小,不求其功之显,只是奉献于民,求成于心。有人研究,韩愈之前,潮州只有进士三名,韩愈之后,到南宋时,登第进士就达一百七十二名。是他大开教育之功。在那个耻于从师的年代里,韩愈勇敢地站出来,写下了我国教育史上第一篇论述教育的文章—《师说》 3.互帮互学,方能共同进步。孔子当年就认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韩愈当年也批评了“耻学于师”的风气,提倡“不耻相师”。在今天激烈竞争的年代,有些人暗自发力,以为“留一手”,自己可以脱颖而出,其实封闭自己,只会变成井底之蛙,你虚心求教,必有进步;你帮助别人的同时,也促使自己提高。不要看轻自己,不必自怨自艾,世间很少全才,更少有十全十美的人,只要你有一技之长,你就可能在这方面胜过别人。韩愈不是说过吗,“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又说“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必修四 ★链接篇目:《廉颇蔺相如列传》 ●【素材点金】 1.面对廉颇的挑衅,蔺相如“每朝时,常称病”,半路相逢,甚至“引车避匿”,对于士大夫来说,这无疑是一种耻辱了。但是,当这种“耻辱”有益于维护国家大局的时候,心甘情愿地接受这种“耻辱”,“耻辱”便成了一种荣耀。 ▲适用话题:荣辱本相通。 2.为什么蔺相如不愿与廉颇一争高下?因为蔺相如懂得个人命运与国家的关系。这是何等深刻的大局意识啊!覆巢之下,岂有完卵?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国不在,安有家? ▲适用话题:国亡家难在。 ●【素材运用】 示例1:秦始皇统一天下,修筑阿房宫,筑秦陵墓,显尽奢华和权势,何等荣耀?结果却在史册里遗臭万年,为万世所唾弃。蔺相如贵为国相,在一介武夫廉颇面前却“引车避匿”,用今天的话来说,这是何等窝囊,但是,蔺相如一时的窝囊赢得了廉颇的“负荆请罪”,赢得了赵国的数十年强盛,也赢得了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赞誉。争“荣”者祸国殃民,万年遗臭,受“辱”者光环加身,百代不减,荣和辱就是这样在一定条件下向着相反的方向运动,历史的辩证法就是如此的无情。 示例2:面对廉颇的挑战,蔺相如主动避让,“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因为他懂得国就是家,有国才有家。是的,国就是家。当天灾来临,我们临危不惧,我们众志成城,我们携手并肩一起承担伤痛,一起感受悲哀,一起渡过那捉襟见肘的时期。因为,国就是家。当人祸来袭,我们共同面对,我们共同抗击,我们共同维护社会的稳定,共同保护国家的尊严,共同筑起一道坚固的人墙。因为,国就是家。当荣誉降临,我们相互祝贺,我们相互拥抱,我们相互给予最灿烂的笑容,我们相互拭去最激动的泪水,感受来之不易的光荣。因为,国就是家。 ★链接篇目:《苏武传》 ●【素材点金】 1.苏武牧羊的故事,在中国大地广为流传。一生饱受苦难的苏武,忠于国家,不畏权贵,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中依然选择忠君爱国。凛凛的民族气节,赫赫的民族英雄。两千年过去了,苏武崇高的气节已成为中国人伦理人格的榜样,他将永远成为我们中华民族不朽的丰碑。 ▲适用话题:选择。 2.苏武面对举剑欲杀,稳如泰山;面对赐号称王,毫不动摇;面对荣华富贵,不为利益诱惑,能在北海牧羊十九载,这些都是因为苏武有坚强的信念。 ▲适用话题:坚定信念。 ●【素材运用】 示例1:荒凉的北海,羊群咩咩地叫着,不远处坐着一位手持汉节的人,从黑头到白头,用半生的心血续写着丹青。南方,皇帝一代又一代,然而,谁也不记得你,但你还在遥远的北海上坚持着自己的选择;你手上褪去一层层漆的汉节,是你选择爱国的见证;寒冷的黑夜中取暖的火光,是你选择的伟大人生在燃烧。你可知,你这半生的无悔选择承载起了中华民族永世的骄傲!在生命的天平上,你毫不犹豫地抛弃了个人的荣辱得失,选择了国家的繁荣太平、民族的坚贞气节。正是你和一大批像你这样的人,托起了生命的天平。紧握永恒的绳索,在生命与永恒的拔河中,你的选择给出了永恒的答案。 示例2:苏武如荒野上的一棵红松,保持着自己坚定的信念,永不屈服,宁折不弯。北方寒风凛冽,一望无际的荒野上,他挺胸昂首,手握旄节,远眺南方中原大地,怀念故土;他曾被劝降,他曾被利诱,但他宁死不屈,保持着自己坚定的信念。在那个荒野上,食草饮雪,他忍受着各种屈辱,但凭着自己坚定的信念,凭着一个旄节,忍受屈辱。十九年后,宁折不弯的他最终光荣归国,成为后世传颂的人物。正是因为苏武拥有坚定的信念,他的人生才熠熠闪光。 ★链接篇目:《张衡传》 ●【素材点金】 东汉杰出科学家张衡,在任太史令时,专心研究天文历算。在当时,有种比较先进的天文学说叫浑天说,认为天是浑圆的,像一枚禽卵,天像卵壳,地像卵黄,在天的中间,日月星辰在"卵壳"上不停转动。张衡认为这样的结论不完善。于是他天天观测天象,积累了大量恒星运动的资料并对恒星运动的规律进行了分析研究,制成了浑天仪,继承和发展了前人的浑天说。浑天仪用铜制成,主体是一个球体模型,上刻着恒心、南极、北极、经度、黄道、赤道。仪器上表现的情况同天空中星象出没完全相符。所以取得如此成就,完全由于张衡坚持观测天象的结果。 ▲适用话题:(1)“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写作上“精思傅会”,科学上“致思”“研核”,孜孜不倦,贡献卓越;(2)“从容淡静”,不慕世俗的虚荣,“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大将军“累召不应”,“不慕当世”;(3)品行端正,忧国忧民,作《二京赋》讽谏王侯,整治法度收擒奸党。 ●【素材运用】 (1)有些人,有些事,错过了,就是永远;有些境界,有些雅趣,错过了,就是整个人生。人生就应该有一定的境界,有所向往,没有境界的人生是可悲的的,没有向往的人生是难以辉煌的,境界是一个人所追求的最高艺术。境界不能妥协,因为妥协是双方谈判的艺术。在那个污浊的时代,张衡不可能和那些勾心斗角的权贵谈判,因为境界是不能用来谈判的,也不可能谈判出什么满意的结果。张衡就是因为自己所追求的是高尚的境界,他所向往的是洁净的生活,这就注定了他不会是一个俗人,只能是一个不汲汲于名利的雅士。他的生活注定了不会平庸荒诞,应该是充满追求和雅趣的,因此也注定了他与众不同的“科圣”人生。 (2)平凡而又超俗的境界才为两全。一边是皇上,一边是势力庞大的宦官一族,他该是吐露真相还是隐瞒事实。他没有魏征那样的好运气,面对的是一个政治清明,君主圣明的时代,可以达到不畏强权,直言进谏的境界。张衡面对的是一个政治污浊,小人当道,皇权旁落的时代,以他一个人微薄的力量是不能拯救整个国家的,他首先要保全自己,才能贡献于社会。因为只有顺应时代,才不会为时代所吞噬,所以,平凡而又超俗成了他选择的最明智的境界。因为平凡,他出为河间相;因为超俗,他面对豪族权贵,不再畏惧,“该出手时就出手” 。他整治法律,擒除奸党,顿时,社会上下肃然,百姓称道。所以,平凡而又超俗的境界可以让人在平凡中彰显伟大,在世俗中追求脱俗的高尚境界。 (3)调整目标,成就人生。天涯何处无芳草,何必拘泥一目标。人之所以不同于其他万物,是因为人是有智慧的,人不会像那些候鸟,一意孤行,执拗地去追寻前年的巢穴。张衡就是最好的明证。在古代那个连温饱都难以解决的社会里,能做上一名哪怕是七品芝麻官,对许多人而言也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张衡也不例外。然而,真正做到大官时,她却清楚地看到了自己的致命弱点——太正直。由于正直,他受了一次又一次的白眼;由于正直,他与死擦肩而过。在小人掌权的时代,他意识到。若要想登上高位,又不惹人妒忌,唯一的办法就是不招摇,不显眼。而达到这一目的的方法只有——调整目标。少参与或不参与政治。结果,他苦心钻研科学,终于,候风地动仪这一伟大的科技成果诞生于他手。而仅此一点,就为他赢得了千古美誉,流芳后世。 (4)高境界成就美好人生。“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你,正犹如一朵清白高洁的荷花,傲然绽放在那个黑暗污浊的年代。你通五经,贯六艺,才华横溢,却不屑为权贵低眉折腰。你有你的境界,你有你的追求,你用你的智慧发明了举世瞩目的地动仪。你用你的热忱践行着你的境界,你上疏进谏,心系苍生。你用你的境界锄强扶弱,安抚一方,成就口碑。正是这种高尚的境界,书写了你人生最高的艺术,才成就了你美好的人生。 (5)拒绝诱惑,才能成就大业。历古视今,有多少人面对诱惑的时候,要么俯首,要么拒绝。面对诱惑的挑战,张衡举而不行,辟而不就,召而不应。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因为他不慕名利,才能在诱惑面前岿然屹立,达到宁静致远的人生境界。最终使他在各个科学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成功路上困难重重,诱惑无疑是一朵罂粟,只有摆正最终目标,拒绝诱惑的侵蚀,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 必修五 ★链接篇目:《归去来兮辞并序》 ●【素材点金】 1.陶渊明笑看生活,能在仕途的坎坷中毅然离去,在田园之中放浪形骸,悠然采菊,养成“性本爱丘山”的淡然气质,为历史所铭记。 ▲适用话题:笑看生活。 2.陶渊明的归隐不仅创造了艺术的田园诗世界,而且诗人的生命因此也超越了时代,得到了永恒。从这个意义上说,陶渊明的归隐是极具价值的。没有他的归隐,就没有这影响后世的田园诗歌文学,就没有那一首首脍炙人口的诗篇,就没有“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人生境界。 ▲适用话题:归隐。 ●【素材运用】 示例1:笑看生活,冲出樊笼,复得返自然。陶渊明,至真至美的奇人,独守那一方贫水瘠土,吟风弄月,看花开花落,潇洒倜傥,飘逸率真。曾经,他也是满腔热血的少年,怀着对美好仕途的畅想,进京为官,欲为朝廷效犬马之劳;他也曾向山河大申男儿之志;也曾因百姓疾苦而苦寻救国之道。然而,官场形形色色的恶浊向他扑面而来,他纯净的心不愿有一丝沾染,心系故园的他飘然离去。笑看生活,痛苦之中的他尽力去寻找生活的亮点,他终于冲出樊笼,复得返自然。他没有愤世嫉俗,只是用一颗乐观的心,将偏僻旷远处的清苦寂寞浓缩成沉默和自怡。他的笑写在脸上,刻在生命中,随历史长河流至今天,激励了后世无数人。 示例2:凝望袅袅炊烟,静对悠悠南山。有方宅十亩,草屋八九间,悠哉游哉,何等安闲,这就是享誉文坛百千年的陶渊明。你的归隐的人生如诗般动人美丽。日出之后,你便扛起锄头,奔向南山。在南山,你让鸟鸣作为自己最灵秀的钟声,让浮云作为自己最清悠的雨伞,让流水作为自己最动听的旋律,让清风作为自己最忠诚的伙伴。你一个人面色坦然,高兴就唱,倦了就睡,远离世俗,出泥不染。夜幕降临时,便索性高歌一曲,踏着清露,伴着月光,奔向家园。原来生活是如此这般的清闲。这就是你呀——陶潜。陶渊明归隐的姿态最美,让人知道归隐才是你最理想的归宿。 ★链接篇目:《逍遥游》 ●【素材点金】 1.庄子之所以能够拒绝官位,是因为他有崇尚自由、不愿被尘世的名缰利锁所羁绊的志向。为志倾情,所以他能够像一只蝴蝶一样,能悟自然之道,借助思想的翅膀自由飞舞,成为后世仰慕的大思想家。 ▲适用话题:为志倾情。 2.在楚威王许以高官厚禄的诱惑面前,庄子无欲无望,用委婉的方式拒绝了出仕。生活贫穷困顿,但却鄙弃荣华富贵、权势名利,力图在乱世中保持独立的人格,追求逍遥无待的精神自由,与老子并称“老庄”。庄子主张“无道无为”,主张“无条件的精神自由”,主张绝对自由的人生观,就是要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其思想核心:一切顺乎自然。 ▲适用话题:自由。 ●【素材运用】 示例1:就拿庄子来说吧,他是个地地道道看破红尘的人,学问渊博,思想深远,有着很高的名望,就连楚王都慕名请他为相。可是,他对来使说,他宁愿一生在濮水垂钓,看鱼儿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弋,哪怕穷困潦倒,也不会去做相国。而孔子呢?恰恰相反,明明知道自己“克己复礼”的主张不会被人采纳,却还要带着一群弟子边行边乞,周游列国,苦口婆心地去游说各国诸侯,让他们停止争战,要为民施仁术。一个崇尚自然,一个热衷政治,可他们都是人们两千多年来不可忘怀的名人。你说,这是为什么?其实,不用多想就有了答案:人各有志,为志而倾情。 (2011年重庆卷满分作文《人各有志,为志倾情》) 示例2:自由铸成了庄子千古的“情美”圣像。持竿垂钓的庄子,有人劝他涉世为官,他漠然视之;他孤傲的心灵走不到浑浊的仕途。他为了自由,超然尘世,视楚国相位而不见,跳出浑浊秽气的世俗;他为了自由,独善其身,甘做一棵在清风中独立看守月亮的大树,把持着那洁白的美德,“享受”着逍遥的人生。自由的庄子,一生朝气蓬勃,光霁月明。他面对一池澄清秋水,背对功名利禄,他的心就如同身边流淌的溪水一样清澈、洁净、自由。他超然的心态注定他与仕途无缘。但正是他自由的心态,成就了他逍遥的一生,才使他留下了“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这样汪洋恣肆的逍遥篇章。 ★链接篇目:《陈情表》 ●【素材点金】 1.寸草之心,难报三春之晖。在父母垂暮之年,倘能尽力关照,让他们少受一些痛苦,虽不足以报答养育之恩,但至少问心无愧。李密竭尽孝道,既表达了对皇帝的感激之情,也让我们从中汲取到生命营养,传承了“孝”之传统美德。 ▲适用话题:百善孝为先。 2.《陈情表》中的李密,在为官则飞黄腾达和报恩则平淡为生之间选择了后者。因为他不忘自己自幼失去父母,是祖母的温暖让自己从一个可怜的孩子长大成人,名扬四海。虽然十年寒窗苦读,就是梦想有朝一日为官,而当机会降临了,李密却毅然放弃,向世人展示了可贵的品质——感恩亲情。感恩将李密树为一面旗帜,流芳百世! ▲适用话题:感恩。 ●【素材运用】 示例1:自古以来,圣人就提出忠孝为一个人的做人准则,对待国家要忠心,对待长辈要尽孝道。忠是对一个人的高标准要求,而孝则为做人的基本标准。俗话说“自古忠孝不能两全”,可李密却让忠孝之花开在自己身上。当祖母刘氏卧病在床时,他“臣侍汤药,未曾废离”。当李密不能马上出来做官,而朝廷方面却催逼得很紧时,他很巧妙地解决了这个矛盾,即先尽孝,后尽忠。“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这样“忠孝之花”齐放,仿佛盛开的并蒂莲! 示例2:幸福之花,在感恩的枝头美丽绽放。“忠则《出师表》,孝则《陈情表》”,这两表道尽了人间感恩的真谛,演绎了人世间感恩的传奇。为报刘备三顾茅庐之恩,诸葛亮七出祁山,巧计破敌军,为刘备打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是后人为他写下的诗篇。为报当年的知遇之恩,他用毕生的精力向后人诠释了感恩的真谛。自幼失去父母是李密的不幸,但祖母却用自己的温暖让这个可怜的孩子长大成人,且名扬四方。为官作宰是多少读书人毕生的梦想,十年寒窗不正为一朝为官?然而当这个机会真正来临,李密却不曾忘记自己的祖母,他放弃了这个机会。因为他知道“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在为官和报恩之间他选择了后者,向世人彰显了一首伟大的诗篇——感恩。他们的感恩温暖了自己,感动了后人。那一刻,幸福之花,在他们感恩的枝头灼灼其华。 ★链接篇目:《滕王阁序》 ●【素材点金】 1.《滕王阁序》作为一篇赠序文,借登高之会感怀时事,慨叹身世,是富于时代精神和个人特点的真情流露。王勃一生虽连遭挫折,不免产生人生无常、命运多舛的怨叹,但我们在文中更多地体验到的却是作者渴望济世的抱负和强自振作的意志。希望和失望兼有,追求和痛苦交织,这正是文章的动人之处。作为一篇优秀的骈文,作者调用了对偶、用典等艺术手段,在精美严整的形式之中,表现了自然变化之趣;尤其是景物描写部分,文笔瑰丽,手法多样,以或浓或淡、或俯或仰、时远时近、有声有色的画面,把秋日风光描绘得神采飞扬,令人击节叹赏。其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一联,动静相映,意境浑融,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适用话题:多用于抱负、机遇与命运、表现自我、文字的魅力、勇气与才气等角度 2.勇于并善于表现自己,是当代青年应该具备的一项素质。无必要的谦虚反而是虚伪和懦弱的行为。毛遂自荐,成就了人业;王勃路经腾王阁,毫不推辞,一挥而就,写下了四座惊叹的美文《腾王阁序》,“落霞与孤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这些精彩的语句,使得他在文学史中占有光辉的一席。 ▲适用话题:表现自己 3.正如倘若没有达·芬奇、莎士比亚就没有后来的文艺复兴运动一样,倘若没有王勃的杰出贡献,恐怕就没有盛大辉煌的盛唐气象,就没有生动的大唐山水。如果我们把李、杜、白喻为一只美丽凤凰身上的三支最漂亮的羽毛的话,那么王勃——这位近体诗的先驱者——就是那高高扬起、桀骛不驯的凤头。 王勃,字子安,名列“初唐四杰”之首。王勃的文学主张是崇尚实用,他有感于当时“争构纤微,竞为雕刻”的文风,于是开始了近体诗的创作。令他没有想到的是,在他的努力下,唐代文学竟走向了一段新的里程,掀开了中国古代诗歌崭新的一页。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依然在我们的口中传唱,“滕王高阁临江渚,珮玉鸣鸾罢歌舞”依然在民族的记忆里回响。这位不幸的诗人用他短暂的人生为自己书写下了一个精彩的开始。 ▲适用话题:开创精神 4.“初唐四杰”之首的王勃,没能守住自己的一片净土,他的悲剧永远留在滕王阁穿越时空的闲适与坚强中。 踌躇北山,“有怀投笔,爱宗悫之长风,”可惜“杨意不逢”,只能“扶凌云而自惜”。书生之迂,终惹大怒,龙颜大改,险丢小命。若王勃坚守自己之长,一心为文,何以只留给后世《滕王阁序》一篇雄文? 千里有水千里月,万里无去万里天,人之不同,世物之异。我们应该记住自己的名字,发现自己的可爱,开辟自己的蹊径。 只要坚守自己,历史会替我们弘扬,时代会为我们镌刻,在中华民族的史册上会有我们倚天仗剑的造型! 发现自己的可爱,独辟自己的蹊径。 ▲适用话题:坚守自我 5.他一个少年就已是才华出众的神童,还是一个聚才情与壮志于一身的大文豪,更是一个开初唐近体诗格局,对盛唐乃至我国诗歌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的一代英才,他就是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王子安。读王勃,就要读他的诗与歌,你会读出他精神构造的艺术天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青天碧水,天水相接,浑然一色,相映增辉,构成一幅色彩明丽又浑然天成的艺术画卷,直叫洪州都督拍案叫绝,使无数人为之倾倒。 读王勃,更要读他的抱负与志气。人生路途坎坷失意多慷慨,“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道出了他报国无门的无奈。可坎坷失意并没使他沉沦,“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正是一个有志之士身处逆境而壮志弥坚的真情流露。可怜王勃英年早逝,但他的诗与歌,他的抱负与志气,是他留给我们子孙后辈的最宝贵的遗产。 ▲适用话题:抱负与志气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