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复习高三地理湘教版学案自然地理部分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高考复习高三地理湘教版学案自然地理部分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一讲 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考纲解读 ‎1.理解地形对聚落的类型、分布、规模和发展的影响。‎ ‎2.运用材料分析说明地形对交通线路的密度、布局、形态特征和走向的影响。‎ 知识导图 一、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1.聚落的分类:按聚落的性质和规模,可分为城市和乡村。‎ ‎2.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区域 聚落规模 分布 聚居人口 北方平原地区 一般较大 相对集中、呈团聚型、棋盘式格局 较多 南方丘陵地区和山区 一般较小 相对分散 较少 二、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1.影响交通线路分布的因素 ‎(1)自然因素中的地形、气候、水文等。‎ ‎(2)社会经济因素中的人口、资源、城镇分布、工农业生产水平、科学技术等。‎ ‎2.地形对交通线路的影响 ‎(1)地形影响线路密度:我国东部交通线路分布稠密、西部交通线路分布稀疏。‎ ‎(2)地形对交通线路布局和形态的影响 平原 山区 限制因素 较少 较多 线路形态 呈网状分布 呈“之”字形分布,线路曲折 工程造价 较低 较高 ‎(3)地形影响交通线路走向:在山区交通线路一般沿山谷或河流延伸。‎ ‎(4)科技因素使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限制不断降低。‎ 考点一 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1.地形对聚落形态和分布的影响 地形是影响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导因素,其对聚落的类型、分布、规模和发展都具有深刻影响。‎ 影响 表现 原因 典型案例 聚落的形态 平原地区 平原广阔,聚落多呈团聚型 自然条件对聚落形态的制约作用小,聚落往往以某功能区为中心向四周发展 我国北方的村落 丘陵地区 聚落多呈条带状 山区河谷地带城镇发展受地形制约;水乡聚落往往沿河分布和延伸,一方面可获得较好的用水条件,另一方面水运交通便利 我国南方的村落 聚落的区位 平原 城市等聚落发育的理想环境 地势平坦,节省建设投资,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交通便利 我国的城市多分布在地势较低的第三级阶梯上 山区和高原 一般气候寒冷,城市多分布在山间谷地中 地势相对较低,温度条件相对优越;地形、水源等条件好 西宁位于湟水谷地,西安位于渭河谷地,太原位于汾河谷地 热带地区 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 热带的平原地区气候过于湿热,高原上比较凉爽 巴西利亚、墨西哥城等位于热带地区的高原上 ‎2.我国不同地区聚落分布特点 地区 分布特点 西北地区 多分布在绿洲上 青藏高原 多分布在河谷地区 云贵高原 多分布在山间盆地 北方平原地区 规模较大,呈团聚型、棋盘式,人口较多 南方丘陵地区、山区 规模较小,空间分布相对分散,人口较少 ‎3.具体案例分析 半坡村落 丽江古城 塔里木盆地的绿洲 兰州 地形 河谷阶地上 坝子 山前冲积扇、洪积扇中下部 黄河谷地 成因 接近水源,避开洪水 古城西面和北面的山地是抵御秋冬西北风的天然屏障;坝子平坦且东、南两面开阔,利于城市发展;河流纵贯其中,提供稳定充足的水源 地形相对平坦、土壤肥沃,水源条件好,人口集中,农牧业生产较为发达 城区南北两侧山峦对峙,城市主体集中于河谷,并沿河谷向外围扩展,发展成带状城市 ‎[方法规律]‎ 辩证地理解地表形态对城市形成和分布的影响 并不是所有平原上都分布着密集的城市,如巴西亚马孙平原。高原地区城市一般较少,但热带的高原却有着气候较为凉爽的优点,故热带地区高原上的城市往往多于平原,如巴西的城市主要位于巴西高原上而非亚马孙平原上。‎ ‎1.我国许多聚落名称体现了所处自然环境的特点。黄土高原地区有些聚落名为“××川”。《现代汉语词典》解释:川地是山间或河流两边的平坦低洼的土地。据此完成(1)~(2)题。‎ ‎(1)为趋利避害,这些以“川”为名的聚落选址宜 (  )‎ A.紧邻河岸以方便取水 B.接近坡地中部以方便耕作 C.靠近坡地上部以防洪水 D.远离陡坡以避崩塌、滑坡 ‎(2)在农业社会,决定这些聚落发展规模的主导条件是(  )‎ A.河流水量        B.土壤肥力 C.川地面积 D.林木蓄积量 解析: 第(1)题,该题考查地形与河流对聚落的影响、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特点以及从图文资料中获取有效地理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川地是山间或河流两边的平坦低洼的土地,所以紧邻河岸容易受洪涝灾害的影响,故A项错误。黄土高原坡地水土流失严重,坡地中部和上部不适合聚落的分布,故B、C项错误。黄土高原土质疏松,多暴雨,植被破坏严重,陡坡易发生崩塌、滑坡,聚落的选址应避开,故D项正确。第(2)题,该题考查地形等区位条件对聚落的影响、从图文资料中获取有效地理信息的能力。在农业社会,决定川地聚落发展规模的是地形条件,地形越平坦越开阔,农业和聚落的发展受限越小,聚落发展的规模越大,因此选项C正确。‎ 答案: (1)D (2)C 考点二 地形对交通线路的影响 ‎1.影响交通线路分布的因素 影响因素 组成要素 重要因素 自然因素 地形、气候、水文等 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最深刻 社会经 济因素 人口、资源、城镇分布、工农业生产水平、科学技术等 社会经济因素是影响交通线路建设的决定性因素 ‎2.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影响 原则 原因 运 输 方 式 山地、丘陵地区优先发展公路 山地、丘陵地区修建交通干线的成本高、难度大,公路对自然条件的要求较低,成本也较低 河网密布的地区优先发展水运 ‎ 河网密布的地区,天然河道较多,开挖运河方便 线 路 走 向 山区的交通线路一般选择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且线路多呈“之”字形弯曲 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地形等自然条件相对较好,呈“之”字形弯曲可以降低单位距离内的地面坡度 ‎ 平原地区交通线路受限较小,但一般要避开沼泽,少占耕地,少过河,尽量经过村镇、小城市且距大中城市的距离要尽量短些 节约建设成本和少占用土地,保证运输安全 避开断层、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多发地区 ‎ 保证运输安全,减小灾害影响 线 网 密 度 山地、丘陵地区密度较小 ‎ 地形等自然条件不利于人们的生产、生活,人口密度较小,经济比较落后,对运输的需求量不大;修建线路成本高 平原地区密度较大 地形等自然条件优越,人口稠密,经济发达,需运输的客、货量较大;发展交通的自然障碍少 ‎3.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影响 特点 原因 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 公路为主 公路修建成本较低,难度较小 铁路为辅 铁路修建成本高,难度大 交通运输线路的分布 山间盆地、河谷地带密度较大 地势相对和缓 其他地区密度较小 地势陡峻 ‎2.4月28日正式通车的四川雅安—西昌高速公路,穿越了龙门山构造带及安宁河断裂带,沿线多高山、断崖、陡坡、溶洞、深谷。雅西高速公路全长约240千米,其中特大桥23座,大桥168座,隧道25条,桥隧长度占全线总长的55%。下图是雅西高速公路汉源流沙河大桥景观图。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1)雅西高速公路桥隧密布的主要原因有(双选)(  )‎ A.多断崖、深谷      B.多石灰岩溶洞 C.多高山、陡坡 D.多角峰、U形谷 ‎(2)大量桥隧对保障雅西高速公路交通安全的意义主要有(双选)(  )‎ A.减轻冰川的危害 B.减轻冻土的危害 C.减轻山崩滑坡的危害 D.减轻暴雨泥石流的危害 解析: 第(1)题,本题考查影响交通线布局的因素。雅西高速公路沿线经过地区地质构造复杂,多高山、陡崖等复杂地形,因此选择A、C两项。虽然该地也多溶洞,但高山、陡坡断崖等复杂地形影响更大;角峰和U形谷为冰川地貌,该地此种地貌不明显,故B、D项错误。第(2)题,该高速公路沿线地质条件复杂,多雨的气候易造成山崩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桥隧可以保障交通安全,因此选择C、D两项。‎ 答案: (1)AC (2)CD 考向一 影响交通线路分布的区位因素 ‎(2019·新课标全国卷Ⅰ)20世纪50年代,在外国专家的指导下,我国修建了兰新铁路。兰新铁路在新疆吐鲁番附近的线路如图所示。读图完成(1)~(2)题。‎ ‎(1)推测外国专家在图示区域铁路选线时考虑的主导因素是(  )‎ A.河流         B.聚落 C.耕地 D.地形 ‎(2)后来,我国专家认为,兰新铁路在该区域的选线不合理,理由可能是(  )‎ A.线路过长 B.距城镇过远 C.易受洪水威胁 D.工程量过大 ‎[关键点拨] 一般地形与聚落分布是影响交通线选线的主导因素,山地交通线路尽量与等高线平行,尽量穿过比较多的居民点。‎ ‎[听课笔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第(1)题,结合图中等高线分布可以看出,铁路线大致沿1 000米等高线修建,目的是减轻工程建设的难度,故主导因素是地形。第(2)题,图中信息显示铁路线远离聚落(吐鲁番市等),不利于人员和物资的交流,不利于带动城市经济的发展,故我国专家认为兰新铁路在该区域的选线不合理。‎ 答案: (1)D (2)B 考向二 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2019·江苏卷)《桃花源记》中描述:“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据此回答(1)~(2)题。‎ ‎(1)“桃花源”的地形最可能是 (  )‎ A.山间峡谷 B.山前平原 C.山间盆地 D.平缓高原 ‎(2)“桃花源”环境与下列因素紧密相关的是 (  )‎ A.地理位置 B.灌溉系统 C.农业科技 D.水力资源 解析: 第(1)题,根据材料中“林尽水源,便得一山”以及“土地平旷”等相关描述,判断“桃花源”是周高中低的山间盆地。第(2)题,“桃花源”世外桃源式的封闭环境与其居于深山的地理位置密切相关。‎ 答案: (1)C (2)A 交通线路选址与地表形态 ‎1.平原地区是交通线建设的最理想环境,地形平坦,地质条件稳定。因此交通线首选在海拔200米以下的平原地区。‎ ‎2.在山区修建公路、铁路线时,要从以下几点考虑:‎ ‎(1)一般要沿等高线修建,这样可以减少工程量,同时道路平坦,利于车辆行驶安全,而且不易造成水土流失。如图在EF之间修建公路,应选择EHF,而不是EGF。‎ ‎(2)鞍部相对较低,可修建铁路线;河谷地区海拔较低,修建铁路线工程量比较小,适合修建铁路线。‎ ‎(3)如果交通线要穿越等高线,要选择比较稀疏的地方,这里坡度较缓,利于建设和安全。‎ ‎(4)选线时要避开陡崖、地质不稳定的地段。要尽可能少跨越河流,以减少工程投资和保证工程安全。‎ ‎(5)如果要修建隧道,应选择背斜部位来进行。背斜岩层向上拱起,承受垂直压力的能力较强,同时不易积水。‎ ‎1.立足人地协调观,考查地形对聚落的影响 西江千户苗寨是中国最大的苗族古村寨,位于黔东南某断层谷地。层层落落的木质吊脚楼依山而建,呈梯状逐级抬升,与自然和谐共融,成为名副其实的“生态建筑”。下图示意西江千户苗寨吊脚楼分布。据此完成(1)~(2)题。‎ ‎(1)造成河流两岸吊脚楼数量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热量 B.光照 C.降水 D.地形 ‎(2)吊脚楼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融体现在(  )‎ ‎①可就地取材建房且室内冬暖夏凉 ②能获得较多光照且节约建筑用地 ③‎ 底层架空以利于防涝且通风透气 ④底部支柱长短的选择可适应地形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图中河谷北侧地势相对较低,吊脚楼数量多,而南侧地势高,数量少,造成河流两岸吊脚楼数量差异的主要因素为地形。第(2)题,吊脚楼的修建是就地取材,位于河谷地区,依山而建,室内冬暖夏凉,①对。层层落落的分布,可以获得较多的太阳光照且节约建筑用地,②对。底层架空是为了便于修建,而不是为了防涝,③错。底部支柱长短的选择可适应地形,④对。故选B项。‎ 答案: (1)D (2)B ‎2.立足地理实践力,考查地形对交通的影响 读台湾岛地图,据图归纳台湾铁路线的分布特点,并简述其形成原因。‎ 解析: 图示台湾铁路线沿海分布,与地形和经济发展水平有关。‎ 答案: 分布:在台湾岛的边缘(或沿海分布),呈环形分布。原因:台湾岛中部多山地(或地形以山地为主),修建难度大,岛屿边缘地势平坦,易于施工,城市人口主要分布于沿海地区,运输需求大。‎ ‎第二讲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考纲解读 ‎1.认识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和危害 ‎2.能够提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有关措施 知识导图 一、全球气候变化 ‎1.气候变化 ‎(1)含义:一个特定地点、区域或全球的长时间的气候改变。‎ ‎(2)衡量指标:温度、降水量、风等。‎ ‎2.不同时间尺度的气候变化 时期 图示 变化特点 地质时期(距今1万年以前)‎ ‎①波动变化 ‎②冷暖干湿相互交替 ‎③变化周期长短不一 历史时期(近万年以来)‎ 两次较大波动:公元前5000年到公元前1500年为温暖期,15世纪以来为寒冷期 近现代(近一两百年来)‎ ‎①气温呈波动上升趋势 ‎②降水量变化显著(温带地区、热带地区增加,亚热带地区减少)‎ 二、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考点 全球气候变暖 ‎1.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 气温升高是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化的显著特点,导致气温升高的主要原因是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具体分析如下:‎ ‎2.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1)海平面上升 ‎(2)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①对农业的影响 ‎②对工业的影响 ‎③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④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3.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对策 ‎1.气候变化并不一定是人类活动引起的。科学研究发现,在人类未出现之前的地质时期,全球气候就一直处于变化之中,主要表现为冷暖干湿交替,变化周期长短不一。可见,没有人类活动,全球气候照样发生变化。‎ ‎2.气候变化不等于气候变暖。一提到全球气候变化,很多人就自然而然地想到全球气候变暖,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我们在分析全球气候变化时一定要考虑到时间尺度,这就是在地球发展的地质时期、历史时期和近现代,全球气候变化的特点是不同的,如下表所示:‎ 时间 含义 气候变化特点 地质时期 时间跨度最大,变化周期最长的时期 冷暖干湿交替,变化周期长短不一 历史时期 距今一万年以来的时期 全球气候有两次较大波动 近现代 最近一二百年的时期 气温波动上升 由上表分析可知,我们通常所说的全球气候变暖指的是近现代即最近一二百年内的气温升高。‎ ‎3.气候变暖也不是百害而无一利。气候变暖会带来一系列危害,如全球海平面上升,海拔较低的沿海地区将被淹没;动物栖息地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将导致大量物种灭绝;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厄尔尼诺、干旱、洪涝、热浪)频繁发生,扩大某些疫病的传播范围,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等。除了这些危害之外,我们也必须看到,高纬地区气温上升,农作物生长的热量条件得到改善,其产量将增加。 ‎ ‎ 2019年5月2日《中国科学报》:据美国夏威夷冒纳罗亚天文台测定的数据,大气二氧化碳(CO2)浓度日均值将于今年5月初超过400 ppm。下图是CO2浓度曲线(①)与全国温度曲线(②)、黄河流域温度曲线(③)、江苏省温度曲线(④)、喜马拉雅山南麓尼泊尔温度曲线(⑤)比较图。读图回答(1)~(2)题。‎ ‎(1)四个地区气温变化与CO2浓度变化呈(  )‎ A.正比关系       B.正相关关系 C.反比关系 D.负相关关系 ‎(2)各地年平均气温的年际波动不一致说明(  )‎ A.CO2浓度不是影响各地年平均气温波动的唯一因素 B.纬度位置是影响各地年平均气温波动的唯一因素 C.海陆位置是影响各地年平均气温波动的唯一因素 D.海拔高度是影响各地年平均气温波动的唯一因素 解析: 明确图中各条曲线的大致对应关系是解答本题组的关键。第(1)题,图中的CO2‎ 曲线与各地的气温曲线一同走高,显然不是负相关或者是反比的关系,据此排除C、D选项。如果是正比关系,二者应该按照一定的比例关系升高,图中没有显示出这种关系,因此只能是正相关关系,据此排除A项,确定B项正确。第(2)题,海拔、海陆位置、纬度因素都是影响不同地区气温的因素,因此影响不同地区年平均气温波动的因素并不是只有CO2浓度。因此,B、C、D三项都是错误的。‎ 答案: (1)B (2)A 考向一 全球气候变暖的空间分布及原因 ‎(2019·海南卷)全球变暖已经成为全世界共同面临的问题,但就升温幅度而言,北半球比南半球大,高纬度地区一般比低纬度地区大。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四地中升温幅度最大的是(  )‎ A.蒙古高原        B.亚马孙平原 C. 巴西高原 D.长江中下游平原 ‎(2)导致南北半球升温差异最主要的原因是 (  )‎ A.大气成分的差异 B.海陆分布的差异 C.太阳辐射的差异 D.大洋环流的差异 ‎[关键点拨] 本题主要考查全球变暖及获取信息的能力,由题可知,升温幅度北半球大于南半球,高纬度大于低纬度,关键是南北半球海陆分布的差异。‎ ‎[听课笔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第(1)题,材料显示北半球的高纬度地区升温幅度较大,四选项中,巴西高原位于南半球,亚马孙平原位于赤道附近;长江中下游平原和蒙古高原都位于北半球,但蒙古高原纬度较高,故升温幅度最大。第(2)题,本题主要考查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因素。南北半球在大气成分、太阳辐射、大洋环流等方面差异不明显,但与北半球相比,南半球海洋面积广阔,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海洋热容量较大,故南半球升温比北半球升温慢。‎ 答案: (1)A (2)B 考向二 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2019·重庆卷)马尔代夫是以旅游业为支柱产业的著名岛国。该国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有(  )‎ ‎①水土流失 ②雾霾严重 ③珊瑚退化 ④海平面上升 A.①②   B.①④  ‎ C.②③   D.③④‎ 解析: ‎ 本题主要考查区域环境问题的成因。从图中可以看出马尔代夫的陆地以珊瑚礁、岛为主,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一些陆地会被淹没,珊瑚的生存环境受到影响,会造成珊瑚的退化。‎ 答案: D 环境问题的成因、危害及措施的答题思路 ‎(1)成因分析: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一般来讲着重分析人为原因。多数是人类不合理地利用资源和能源造成的,但不要忽略自然原因。明确成因,有助于环境问题的解决。‎ ‎(2)后果与危害。‎ 环境问题带来的后果是什么,给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带来哪些影响,要能准确全面地进行分析。例如温室效应的加强对地理环境、对人类的生产与生活产生的重大影响等。如上题中,马尔代夫的海平面上升及其影响。‎ ‎(3)解决措施:从可持续发展的方面回答。一方面减少人类自身对环境的破坏,另一方面提倡对资源节约利用、持续利用和循环利用。‎ ‎1.立足综合思维,考查全球变暖 ‎(2019·山西联考)图Ⅰ、图Ⅱ分别表明了1960~2019年中国≥10 ℃累积积温为4 500 ℃等值线的经度和纬度迁移规律。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1)1960~2019年中国≥10 ℃累积积温为4 500 ℃等值线的迁移规律是(  )‎ A.整体向南迁移 B.整体向东迁移 C.波动向西北迁移 D.波动向东南迁移 ‎(2)近50年来,下列我国各地地理事物变化可信的是(  )‎ A.天山雪线上升 B.黄河汛期延长 C.华北针叶林面积扩大 D.秦岭山麓可种植甜菜 解析: 第(1)题,读图Ⅰ和图Ⅱ可以发现中国≥10 ℃累积积温为4 500 ℃等值线波动向西北迁移,故选C。第(2)题,中国≥10 ℃累积积温为4 500 ℃等值线向西北迁移体现的是全球气候变暖,由此可知天山雪线上升,故选A。‎ 答案: (1)C (2)A ‎2.立足区域认知,考查全球变暖 下图示意1972~2019年我国西北地区某流域不同朝向冰川面积的变化(单位:km2)。读图回答(1)~(2)题。‎ ‎(1)造成该流域冰川面积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气候变暖 B.地壳抬升 ‎ C.流水搬运 D.风力侵蚀 ‎(2)若该流域冰川面积变化趋势不变,将导致(  )‎ A.冰蚀作用增强 B.绿洲面积增大 C.干旱程度加剧 D.流域面积扩大 解析: ‎ 第(1)题,本题考查全球气候变暖以及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据图中两个年份的冰川面积对比可以得出,2019年冰川面积缩小明显,主要是全球气候变暖,冰川融化造成的,故A项正确。第(2)题,本题考查气候变暖的影响。流域冰川面积变小趋势不变,冰川侵蚀作用减弱,A项错误。冰川面积减小,水资源减少,流域内绿洲面积也会减小,B项错误。冰川面积减小,水资源减少,干旱程度会加剧,C项正确。河流的流域面积与冰川面积变化关系不大,D项错误。‎ 答案: (1)A (2)C ‎第三讲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及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 考纲解读 ‎1.识记不同历史阶段,世界能源生产结构与消费结构所发生的巨大变化 ‎2.理解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数量、质量、分布及开发利用条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应用:分析我国主要自然灾害发生的机制和规律及其危害 知识导图 一、自然资源 ‎1.概念:自然资源是指存在于自然界,在一定的时间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物质与能量的总称。‎ ‎2.分类 ‎(1)按自然属性分类:可分为矿产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 ‎(2)按自我再生的性质分类:可分为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 ‎3.煤炭资源的利用 时期 时间 能源利用 前煤炭时期(“木柴时代”)‎ ‎18世纪中期以前 以木柴、水力等作为基本能源,对煤炭的认识尚处在初级阶段,煤炭的开发利用程度很低,木柴在能源消费中居首位 煤炭时期 ‎18世纪中期至20世纪50年代 以蒸汽机为主要标志的产业革命,促进了煤炭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和使用。煤炭工业的建立和以煤为主的能源体系的形成,对当时世界工业布局和经济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后煤炭时期(“石油时代”)‎ ‎20世纪60年代以来 石油消费量超过了煤炭,煤炭在世界能源中的优势地位逐渐被石油和天然气所取代 ‎4.自然资源在不同历史阶段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历史阶段 农业社会阶段 工业社会阶段 后工业化阶段 对自然资源依 赖程度 强 较强 减弱 起主要作用的资源 气候、水、土地、生物 矿产资源 后天性资源 自然资源对产业布局的影响 自然条件比较好、自然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农业文明才得以发展 矿产资源的储存状况、交通运输的便利程度,是影响生产力布局的重要因素 自然资源在地区发展中的作用下降,后天性资源的地位上升,产业布局对自然资源依赖性逐渐减小,自然资源对经济发展与产业布局的影响日益弱化 举例 地形平坦、气候温暖、水源充足、土壤肥沃的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恒河—印度河流域、两河流域、尼罗河谷地形成了辉煌的古代文明 矿产开发形成了许多工业城市,如煤炭——伯明翰、匹兹堡、淮北;铁矿——鞍山、本溪、攀枝花;有色金属——金昌、铜陵、个旧;石油——大庆、克拉玛依、东营等 以美国“硅谷”为代表的新兴电子工业主要分布在高等教育比较发达的地区 二、自然灾害 ‎1.概念:自然灾害是指发生在地球表层系统中,能造成人们生命和财产损失的自然事件。‎ ‎2.分类:按自然灾害的成因与发生过程,可大致分为地质地貌灾害、气象灾害、生物灾害、海洋灾害等。‎ ‎3.危害:不仅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而且还会带来各种间接损失,甚至影响社会稳定和持续发展。‎ ‎4.中国的洪涝灾害 ‎(1)洪涝灾害频繁发生的原因 ‎①一般来说,洪涝灾害的发生,受气候因素的影响较大。我国大部分地区受季风的影响,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匀,降水量年际变化大,季节分配不均。‎ ‎②不少河流的中下游地势低平,雨季河流排水不畅。‎ ‎(2)夏季风的进退与降水的地区分布 时间 强降水集中地区 原因 春夏之交(4、5月份)‎ 华南地区 夏季风开始盛行,北方冷空气仍较活跃,冷暖空气交替,锋面雨带控制,暴雨时常发生 ‎6、7月份 江淮地区 随着夏季风的向北推进,锋面雨带在此徘徊,形成梅雨 ‎7、8月份 华北、东北地区 随着夏季风的进一步北移,锋面雨带控制本地,出现盛夏暴雨 西南地区 受西南季风影响时降暴雨 ‎8、9月份 东南沿海 受热带气旋,尤其是台风影响,形成狂风暴雨 ‎(3)我国暴雨的特点:季节性、频发性和高强度。‎ 考点一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1.自然资源与能源的关系 自然资源 能源 概念 存在于自然界,在一定的时间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物质与能量的总称 能够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能量的物质或物质运动 举例 土地资源是自然资源,但不是能源 汽油、沼气是能源,但不是自然资源 图示 ‎   ‎ ‎2.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人类活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依据图,结合社会发展历程,不难分析出自然资源利用与社会经济发展存在如下关系:‎ ‎(1)随着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不断降低。‎ ‎(2)人类对自然资源利用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加大,所利用资源的分布空间从地表到地下,利用程度从单一到综合。‎ ‎(3)不同的历史阶段,各种自然资源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也有所不同。如能源在当今社会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3.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自然资源 我国分布 世界分布 合理利用 水资源 夏秋多、冬春少,东多西少、南多北少 就国家而言,巴西最丰富,其次是俄罗斯;就大洲而言,亚洲最丰富,大洋洲最少 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节约用水;防治水污染 土地 资源 东部季风区多耕地,西北内陆多草地,东北、西南地区多林地 耕地多分布在亚洲东部、南部的季风气候区和美洲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区,草地主要分布在热带草原气候区和温带大陆内部 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因地制宜,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防止土地资源被污染或破坏 森林 资源 东北、西南、东南地区 南美洲、非洲等热带雨林气候区和亚欧大陆北部、北美北部的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区 既要重视其经济效益,也要重视其环境效益;利用时要做到采育结合;同时要延长产业链,提高经济效益 矿产 资源 煤炭主要分布在华北、东北,石油主要分布于东北、西北、华北,铁矿分布于辽宁、河北、四川等地 煤炭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北美大陆,石油主要分布在波斯湾沿岸、墨西哥湾沿岸和北海等地区,铁矿主要分布在巴西、印度、澳大利亚等国 开采时要注意不对周围生态环境产生破坏;利用时要充分合理,提高利用率;针对地区分布不均的情况,可合理地进行资源调配 ‎1.(2019·青岛一模)波浪能是一种新能源,我国海域辽阔波浪能资源丰富。波浪能发电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目前尚处于试验阶段。下图示意我国渤海海域波浪能流密度的空间分布。据此完成(1)~(3)题。‎ ‎(1)仅考虑发电效率,最适宜建设波浪能发电站的海域是(  )‎ A.M    B.N   ‎ C.Q    D.K ‎(2)下列海域冬季波浪能资源最丰富的是(  )‎ A.M B.T ‎ C.S D.Q ‎(3)推测未来波浪能发电有广阔发展前景的原因是(  )‎ A.可再生,蕴储量大 B.稳定,无污染 C.目前利用率高 D.分布广,易开发 解析: 第(1)题,图中K海域年均波浪能流密度最大,故最适宜建设波浪能发电站。第(2)题,该区域冬季盛行西北风,受盛行风影响,在陆地的西北岸为迎风岸,海浪较大,陆地的东岸为背风岸,风浪较小,T海域位于西北岸,故冬季波浪能资源最丰富。第(3)题,波浪能清洁、蕴储量大、可再生,故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不足之处是不稳定、开发难度大;材料中提及当前处于试验阶段,故目前利用率低。‎ 答案: (1)D (2)B (3)A 考点二 洪灾的成因及防洪措施 ‎1.影响洪灾形成的主要因素 洪灾的形成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具体内容如表所示:‎ 因素 影响 自然因素 流域状况 降水强度 降水强度大,历时长 汇水速度加快,有利于洪水形成 地面坡度 地面坡度大 土壤含水率 土壤含水率高 植被覆盖率 植被覆盖率低 水系状况 支流多少 支流多,特别是扇形水系 排水速度减慢,容易形成洪水 河道曲直 河道弯曲 河谷坡度 纵向坡度小 入海口 入海口狭窄 人为因素 破坏植被 导致流域汇水速度加快,加剧水土流失和河道淤积,使河流水位升高,河床坡度减小,诱发或加剧洪水 围湖造田 使湖泊对洪水的调节能力减弱 ‎2.洪灾的防治措施(以长江为例)‎ ‎1.我国三种洪水灾害类型的成因及时空分布规律的对比分析 类型 分布地区 发生时间 形成原因 暴雨洪水 东部季风区各大江河的中下游平原地区 ‎4~9月 降水多,且暴雨集中;地势低平,雨季河流排水不畅;人类经济活动不合理 融雪洪水 西部和东北高纬度山区 ‎4~5月融雪洪水,7~8月冰川融水 冬季气温低、积雪多,随气温升高,积雪、冰川融化形成洪水 冰凌洪水 河流从低纬流向高纬且有结冰期的河段,如黄河上游的宁夏、内蒙古河段和部分下游河段及松花江部分河段 初冬河流结冰时和初春河流融冰时 初冬河流封冻时,高纬度的下游河段先封冻,上游河水因水流不畅溢出两岸,或初春河流解冻时,低纬度的上游河段先行开冻,而下游河段仍封冻,上游河水和冰块堆积在下游河床并溢出两岸,形成洪水 ‎2.我国主要的气象灾害 灾害 成因 我国的时 空分布 危害 防治途径 干旱 长时期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 东部地区多发,华北地区多春旱,长江中下游地区多伏旱 造成粮食减产,人畜饮水困难,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安定 改变农业结构,选择耐旱作物,开展农田水利建设等 寒潮 由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大范围的剧烈降温并伴有大风、雨雪、冻害等现象 主要发生在冬半年,由东北到西南依次变弱 使农作物和牲畜受到冻害,交通、通讯和建筑物受到很大影响 发布准确的寒潮消息或警报,及早防护 台风 形成于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的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 每年的夏秋季节,东南沿海的广东、海南、广西、福建、浙江等省区受影响 主要由强风、特大暴雨和风暴潮造成 加强台风的监测和预报,及时发布台风预报和警报 ‎2.‎ 去年4月14日晚,渤海沿岸发生了一次较强风暴潮。这次风暴潮是由低压系统、向岸风共同引起的,海水涌向陆地,给沿岸地区造成较大损失。读图,回答(1)~(2)题。‎ ‎(1)据图所示气压分布状况判断,当时受风暴潮影响最严重的地区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2)在渤海沿岸,能有效抵御风暴潮的措施是(  )‎ A.完善预警系统 B.围海造田 C.修筑沿海堤坝 D.建防护林 解析: 第(1)题,水平气压梯度力由高压指向低压,根据图中等压线的数值可以判断甲、丙、丁三地均吹离岸风,又根据题中所给材料“这次风暴潮是由低压系统、向岸风共同引起的”可以判断甲、丙、丁三地均不是受风暴潮影响最严重的地区。乙地距低压中心近,且位于低压系统的东侧,吹向岸风,受风暴潮影响最严重。第(2)题,完善预警系统无法改变海水涌向陆地的情况;围海造田会加重风暴潮的危害;修筑沿海堤坝可以有效阻止海水涌向陆地,能有效抵御风暴潮;建防护林虽然对风暴潮有一定阻挡作用,但其效果不如修筑沿海堤坝明显。‎ 答案: (1)B (2)C 考向一 自然资源的分布 ‎(2019·课标Ⅲ)一般情况下,海水中的浮游植物数量与营养盐、光照、水温呈正相关,但在不同的季节、海域,影响浮游植物生长繁殖的主导因素不同。下图示意长江口附近海域某年8月浮游植物密度的水平分布。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1)夏季图示海域浮游植物密度自西向东(  )‎ A.递减   B.先减后增 ‎ C.先增后减  D.递增 ‎(2)导致夏季图示海域浮游植物密度水平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  )‎ A.水体营养盐 B.太阳辐射 C.水体含沙量 D.洋流流向 ‎(3)与夏季相比,冬季图示海域浮游植物(  )‎ A.总数量减少,密度高值区向陆地方向移动 B.总数量增多,密度高值区向外海方向移动 C.总数量减少,密度高值区向外海方向移动 D.总数量增多,密度高值区向陆地方向移动 ‎[关键点拨] 该题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根据图中浮游植物密度图例信息,判断出海洋浮游植物密度水平分布规律。‎ ‎[听课笔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第(1)题,本题考查地图相关知识。读图可知,夏季图示海域浮游植物密度自西向东递增,D项正确。第(2)题,本题考查生物资源。图示海域营养盐根本来源是长江携带的泥沙。在河海交汇处河水与海水搅动,营养盐最丰富。C项正确。第(3)题,本题考查海洋生物。长江主要的补给类型为雨水补给。夏季流域内降水丰富、水温较高、光照较强、营养盐丰富,冬季反之,故与夏季相比,图示海域冬季浮游植物总数量减少。冬季河流流量小,高峰值向陆地方向移动,A项正确。‎ 答案: (1)D (2)C (3)A 考向二 自然资源分布规律及原因 ‎(2019·课标Ⅰ)海冰含盐量接近淡水,适当处理后可作为淡水资源。下图示意渤海及附近区域年平均气温≤-4 ℃日数的分布。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1)图示甲、乙、丙、丁四海域中,海冰厚度最大的是(  )‎ A.甲 B.乙 ‎ C.丙 D.丁 ‎(2)下列城市附近海域,单位面积海冰资源最丰富的是(  )‎ A.葫芦岛 B.秦皇岛 ‎ C.大连 D.烟台 ‎(3)推测目前没有大规模开采渤海海冰的原因是(  )‎ A.成本过高 B.破坏环境 C.资源量不足 D.市场需求不足 解析: 第(1)题,读年平均气温≤-4 ℃日数的分布图可知,甲、乙两地年平均气温≤-4 ℃的日数介于20~40之间,丙、丁两地年平均气温≤-4 ℃的日数介于0~20之间。低温期持续时间越长,海冰应当越厚,据此可排除C、D两项;甲地位于渤海内部,远离海岸,海水相对较深,受海洋影响大,虽纬度略高但水温较高,因而结冰期较短且海冰较薄。而乙地位于渤海边缘,靠近大陆,海水较浅,受大陆影响大,虽纬度略低但水温较低,因而结冰期较长且冰层厚。第(2)题,比较四个城市,葫芦岛市附近海域年平均气温≤-4 ℃的日数介于60~80之间,说明当地海冰结冰期最长,厚度最大,因而单位面积的海冰资源最丰富。第(3)题,海冰适当处理后可作为淡水资源,但目前渤海海冰没有大规模开采,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开采难度较大,成本过高。开采海冰基本不会破坏环境,B项错;图文资料显示渤海海冰资源丰富,C项错;周边地区水资源紧张,市场需求量大,D项错。‎ 答案: (1)B (2)A (3)A 考向三 自然灾害的成因 ‎(2019·课标Ⅰ)图a示意某地区地形及M城位置,图b示意M城年内各月气温与降水量。2019年,该地区9、10两月降水量远超常年,M城被水淹80多天,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分析M城水患严重的自然原因。‎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水灾的形成原因。一方面要结合题干要求只从自然原因分析;另一方面结合当地的位置从气候、地形、海水等方面分析其对降水汇集及下泄的影响。‎ 答案: M城靠近河口,距海近,地势低平。全流域径流均汇集到M城附近入海。降水量大而且集中。河水常受海潮顶托,下泄缓慢。‎ ‎1.我国的能源问题 ‎(1)主要表现 ‎①石油供应紧张,长期大量依赖进口的局面难以改变。‎ ‎②世界石油资源主要集中在中东,中国进口石油一半左右来自中东,这些地区政局的不稳定,直接影响到我国石油进口的可靠性。‎ ‎③中国石油进口运输以外国油轮运输为主,增加了石油进口的脆弱性。‎ ‎(2)‎ ‎(3)解决措施 ‎①开源:加大国内资源勘探力度,加强煤炭、石油、天然气的开发利用,积极开发水能资源,加快发展核电,鼓励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优化能源结构。‎ ‎②节流:适度开发,均衡生产,提高能源开采率;推广新技术、新工艺,充分利用经济杠杆促进节能,提高能源利用率;调整产业结构,发展节能产业。‎ ‎③‎ 区际协调:积极开展国际能源资源合作,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建设石油储备基地,保证我国能源的正常供应;将高耗能的产业转移到国外生产,降低能源使用量。‎ ‎2.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1)水资源的时空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 ‎(2)水资源短缺的原因及解决措施 原因 措施 自然 原因 空间分布不均 跨流域调水 时间分布不均 修建水库 气候干旱,水资源总量小 节约用水 人为 原因 人口剧增,工农业生产规模扩大,水资源需求量增大 控制人口增长,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水资源浪费严重 节约、合理使用,水资源市场化,加强管理 水资源污染严重 保护水源、防治污染、净化污水、立法保护 ‎1.立足区域定位,考查自然资源 ‎(2019·山东临沂一模)马略卡岛是世界著名的旅游避暑胜地,岛上常住人口约85万,大约一半居住在首府帕尔马,2009年接待游客多达2 120万。马略卡岛年降水量约400 mm,岛上地下岩层具有很强的渗透性,岩层孔隙储水丰富。近年来,马略卡岛受到水资源日渐短缺的威胁。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推测马略卡岛上的城市用水最主要是(  )‎ A.河湖水 B.雨水 ‎ C.地下水 D.淡化海水 ‎(2)判断马略卡岛城市用水最紧张的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 C.秋季 D.冬季 解析: 第(1)题,该岛年降水量约400 mm,总体降水量不大,且该地纬度和海陆位置决定降水主要是由西风带来的,而城市分布在背风坡,故城市降水更少;图示城市附近河流较短,则河湖水较少;岩层孔隙储水丰富,说明地下水资源丰富,则城市用水主要是地下水。第(2)题,由经纬度及海陆位置可知,该岛属于地中海气候,夏季降水少,补给到地下的水量也很少,则夏季城市用水最紧张。‎ 答案: (1)C (2)B ‎2.立足人地协调论,考查自然灾害 ‎(2019·安阳二模)下图为我国华北地区某山南麓等高线地形图(单位:m)。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图中甲地7、8月份最易发生的自然灾害是(  )‎ A.地震 B.崩塌 ‎ C.山洪 D.干旱 ‎(2)防御甲地春季主要气象灾害的有效措施是(  )‎ A.种植造林 B.拆除库坝 C.禁止开矿 D.抽取地下水灌溉 解析: 第(1)题,华北地区7、8月份为雨季,降水多且集中;河谷由于汇水快,排水通道窄,而在沟谷处易形成山洪灾害。第(2)题,华北地区春季降水少、气温回升快而蒸发强,又正值作物生长季节而需水多,故易出现春旱灾害;可通过抽取地下水进行灌溉,减少灾害损失。‎ 答案: (1)C (2)D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