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9古诗三首教案新人教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9古诗三首教案新人教版

‎9. 三首古诗 教学目标 ‎1.认识“仞、岳”等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裳”,会写“仞、岳”等6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重点)‎ ‎3.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重难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 同学们,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第一单元我们学到了三首古诗,分别是什么呢?(生答)这三首古诗,都表达了一个共同的主题,那就是——天真无邪的童年时光。但是,你可曾想过,在这种和平宁静生活的背后,有边关塞外无数将士在浴血奋战。(我们把表现这些内容的诗,称为“边塞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9课《古诗三首》。‎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齐读三首古诗,找出不认识的字词。‎ ‎2.(出示生字词)着重指导。‎ ‎(1)学生交流识字,轮流读词,师正音。‎ ‎(2)注意区分形近字“摩”和“磨”。‎ ‎3.分小组再次齐读三首古诗。‎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同学们,读完三首古诗,再与前面我们所学的三首关于童年的古诗相比较,你感受到了什么?(没有轻松愉快的感觉,语言比较严肃,注重环境描写。)‎ ‎2.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一首《从军行》,看看这首诗写了哪些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吧!‎ ‎(1)(出示相关资料)了解诗人王昌龄。‎ ‎(2)齐读古诗,结合注释理解诗题“从军行”,初步理解古诗内容。‎ ‎(3)(齐读古诗第一、二句)我们知道,这是一首边塞诗,诗的第一、二句,集中写了边塞之景,诗中描写了哪些边塞的景物呢?(青海、长云、雪山、孤城、玉门关)这些景物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奇丽壮阔,苍凉雄浑)从这两句诗中,你感受到了什么?(讨论探究:‎ 4‎ 抓住重点词“暗”“孤”)这两句诗突出了什么呢?(环境恶劣;战争惨烈;戍边将士的孤立无援)现在我们已经抓住了这两句的主要情感,谁能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青海湖上空连绵不断的乌云使大雪山都变暗了,从这座孤城可以远远望见玉门关。)‎ ‎(4)如果你是戍边将士,此刻你身处这样的环境中,你会想些什么?(快点回家)那么,诗中的将士又在想什么呢?我们一起来体会一下。(齐读第三、四句)第三句主要写了什么?(战士身经百战,连铁甲战衣都磨破了。)然而,即使战争如此惨烈,他们还是在心中暗暗发誓——(不破楼兰终不还),不打败敌人,誓不返回家乡。突出了戍边将士为了保家卫国,置个人安危于不顾,在大敌当前时决心奋战到底的豪情壮志。‎ 四、小结。‎ 诗人在描写战争时,先描绘边塞风光以渲染战争气氛,再集中概括戍边战士长期战斗的艰苦生活及誓死破敌的豪情。从中,我们不难感受到将士们杀敌卫国的英雄气概。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情,试着背诵这首诗吧!‎ 板书设计 从军行壮志豪情 誓死破敌 ‎- 第二课时 -‎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从军行》,在那奇丽壮阔的边塞风光中,感受到了戍边将士誓死破敌的决心和爱国热情。现在,让我们再一次背诵这首诗,体会将士们的英雄气概和豪情壮志。‎ ‎2.接下来我们要来学习另外一首诗——《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背景。‎ ‎1.(出示资料)了解诗人陆游。‎ ‎2.齐读古诗,结合注释初步理解内容。‎ 4‎ ‎3.这首诗的诗题很长,它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时间:秋夜将晓。地点:篱门外。事情:迎凉有感——一阵凉风吹来,心中产生一阵伤感。)所以简单来说,题目交代了这首诗的(创作背景)。‎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这首诗的前两句写了什么景?(漫长的黄河向东流入大海,巍峨的华山直上云天。)从句式上看,你发现这两句诗有什么特点?(句式一致。)这种修辞手法就叫(对偶)。除此之外,这两句诗还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夸张)‎ ‎2.这两句诗写了奇伟壮丽的山河,让我们感受到祖国的美丽。然而,如此大好河山,却沦于敌手,于是诗人笔锋一转,写下(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结合注释,说说你的理解。(宋朝遗民对着这样的河山也只能伤心欲绝,满怀希望地望着南方,盼望南宋朝廷的军队收复失地,如此一年又一年。)‎ ‎3.从哪个词可以看出人民的伤心欲绝?(泪尽)大好河山,沃土千里,人民渴望(和平安定的生活)。然而,他们的愿望却一次次落空,这是多么令人心碎啊!‎ ‎4.自由读诗,体会其中的情感,并背诵全诗。‎ 四、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1.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两首诗,一首写了戍边将士保家卫国的豪情壮志,另一首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现在,我们来学习最后一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看看这首诗又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情感吧。(板书课题)‎ ‎2.(出示资料)了解诗人杜甫。‎ ‎3.了解本诗的创作背景。‎ ‎(出示: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于763年春天。755年,安禄山、史思明起兵反叛,史称“安史之乱”。763年,“安史之乱”结束。流落梓州、过着漂泊生活的杜甫听到叛乱已平的消息,想到终于可以返回日思夜想的家乡,不禁满怀欣喜。于是,以饱含激情的笔墨,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名作。)‎ ‎4.反复诵读,感悟诗情。‎ ‎(1)感悟“悲喜交集”。‎ 由于“安史之乱”,杜甫被迫流落他乡,艰苦备尝。而这时突然传来捷报,诗人回想自己漂泊辛苦和黎民疾苦,不禁“涕泪满衣裳”,这是喜极而泣、悲喜交集的逼真表现。让我们试着体会这种情感,再读诗歌。‎ ‎(2)探寻“喜欲狂”。‎ 4‎ 师:诗人的“喜欲狂”表现在哪里?‎ 生1:他“漫卷诗书”,胡乱地将书籍一卷,再也无心伏案读书了。‎ 师:杜甫是一位“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读书人,这么爱读书的人现在竟无心读书了,这是多么反常的举动啊。从他这种反常的表现中,能感受到诗人的“喜欲狂”。‎ 生2:从“放歌”“纵酒”,也可以看出他“喜欲狂”。‎ 师:杜甫当时已经52岁了。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既要尽情歌唱,又要开怀畅饮,真是“喜欲狂”呀!‎ 师:诗人是为何事、何人而“喜”呢?‎ 生1:他为战争结束了,官军收复了河南河北而喜。‎ 生2:他为老百姓终于可以过上安定的生活而喜。‎ 师:他为战乱平息、国家安定而喜;他为老百姓不再流离失所,终于可以安居乐业而喜。在这“喜”中包含着他浓浓的爱国之情和忧国忧民之情。‎ 五、小结。‎ 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我们看到了古代边关的烽烟四起,感受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体会到了诗人悲喜交集的复杂情感。‎ 板书设计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忧国忧民 失望悲愤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悲喜交集 爱国之情 教学反思 通过反复朗读,使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去理解和感受古诗的内容,在学最后一首诗时,采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结合注释理解内容并体会情感,做到读思结合。‎ 4‎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