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1 发布 |
- 37.5 KB |
- 2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黑龙江省哈尔滨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下)期末历史试卷(解析版) (2)
2019-2020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一中高一(下)期末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分)《史记•齐太公世家》:“于是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师尚父(即姜尚)于齐营丘。东就国……”这段材料反映了西周时期实行的政治制度是( ) A.宗法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郡国并行制 2.(2分)如表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 ) 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 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情况 宰相人数 北宋(71) 南宋(62) 高级官员 20 8 中级官员 15 10 低级官员 12 8 无官职记录 24 36 A.世家大族影响巨大 B.科举制度功能弱化 C.宰相权力日益下降 D.社会阶层流动加强 3.(2分)从秦至清的两千多年里,许多皇帝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的形势和力量 对比的变化,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 了权力的萎缩或丧失,这种现象实质上是( ) A.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 B.君主专制制度的腐朽 C.君主的权力受到了制约 D.君权至高无上的后果 4.(2分)富兰克林在1787 年宪法通过后动情地说:“在这次会议的进程中,在我对会议的结局怀着希望和忧虑交织的心情中,我曾一再凝望着它(指会议主席华盛顿座椅上装饰性的半轮太阳浮雕)……却无法说出它究竟是上升还是在降落;但是现在我终于有幸得知,它是一轮旭日而不是落日。”对“一轮旭日”理解正确的有( ) A.美国宣布国家独立 B.美国成为邦联制国家 C.美国确立了联邦体制 D.华盛顿当选为美国总统 5.(2分)据《晚清史》记载,1843年以后,广州对英国进出口贸易总值明显下降,而上海则逐年上升,并于1853年超过广州。这一现象与下列近代不平等条约的哪一条款直接相关( ) A.赔款2100万银元 B.允许列强在华投资设厂 C.开放宁波、上海等五处为通商口岸 D.开放苏州、杭州等地为商埠 6.(2分)“日本鬼子野心狼,侵略中国逞凶狂。全国军民齐奋进,打得日寇投了降。”此童谣反映了中国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得到了海外华侨的大力援助 B.进行了正面战场的抵抗 C.加入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D.实行了全民族抗战 7.(2分)英国历史学家理查德•克罗卡特在《五十年战争:世界政治中的美国与苏联(1941至1991)》中强调:冷战是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互动的产物,“必须把美苏关系看作一个互动的过程,而不是一方对另一方的行动过程”。这表明作者认为( ) A.对于冷战美苏都负有一定责任 B.美国的误判和扩张导致冷战对抗 C.冷战是美国对苏联挑战的回应 D.意识形态对立是冷战爆发的根源 8.(2分)《大棋局》中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仅仅25年,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在战后头几十年中十分盛行的世界力量的两极分化已经消失,一股股新的力量在萌动,在发展……以白己的力量、自己的声音,震荡着世界,改变着世界。”材料主要是在说明( ) A.世界多极化的政治格局已经形成 B.世界格局正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C.世界政治局势越来越紧张 D.美苏两极格局已经结束 9.(2分)1947年5月3日开始实施的日本“和平宪法”第九条规定日本不保持陆海空军及其他战争力量,不承认国家交战权。但近年来日本安倍政府一再表达修宪野心,试图重获交战权,使日本成为所谓的“正常国家”。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日本修宪的主要目的是( ) A.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B.获得亚洲地区主导权 C.军事实力持续增长 D.拒绝反思二战的责任 10.(2分)“越顶外交”一词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日本媒体将当时世界某一大国绕过日本率先访问另一国家的外交举动称为“越顶外交”。与“越顶外交”一词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 A.毛泽东访问苏联 B.邓小平访问美国 C.尼克松访问中国 D.周恩来访问印度 11.(2分)《礼记•月令》载,每年正月周天子亲率臣下耕作,称为“藉田”三月王后亲率嫔妃举行采桑养蚕仪式,称为“亲蚕”。后来,历代皇帝、皇后不断举行这样的仪式。这反映了( ) A.周代制度在后代被严格奉行 B.古代政治制度变迁异常缓慢 C.重农抑商从周代始一直推行 D.农桑是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 12.(2分)在古代中国,统治者曾采取过均田、按照田亩的多寡征收赋税等多种措施来阻止土地兼并,但这些措施都没有达到目的,主要是因为这些措施( ) A.遭到大土地所有者的强烈反对 B.没有得到农民的拥护 C.不能从根本上触动土地私有制 D.遭到地方政权的抵制 13.(2分)据记载,清初实施海禁前,“市井贸易,咸有外国货物,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因而各省流行,所在皆有”。这一记载表明当时( ) 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 B.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 C.自然经济受到进口货物的冲击 D.民间贸易发展冲击清廷的统治 14.(2分)明朝时嘉兴石门镇有油坊二十家,“杵油须壮有力者……镇民少,辄暮旁邑民为佣……一夕作佣值二铢而贏”。这一记载反映的实质是当地( ) A.人口特别是劳动力严重不足 B.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C.工商业经济发达 D.商品经济开始渗入农村 15.(2分)16世纪末,西班牙物价水平平均上涨了4倍多,粮价上涨了5倍,英、法、徳等国的物价水平平均上涨了2至2.5倍。一位西班牙人说:“我们这里有个谚语:本地除白银外,所有东西都价格高昂。”这种现象( ) A.造成社会动荡,损害国际贸易 B.由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引起 C.增加生产成本,阻碍经济发展 D.表明西欧已成为世界贸易中心 16.(2分)马克思认为:“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的被剿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对东印度开始进行的征服和掠夺,非洲变成商业性的猎获黑人的场所。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这段话主要强调的是殖民掠夺( ) A.给亚非拉带来了沉重的灾难 B.有利于落后地区旧制度的瓦解 C.为西欧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 D.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 17.(2分)《剑桥欧洲经济史》中写道:“机器都在执行着一种新的纪律。纺工不再在家里无拘无束地摇车纺纱,织工也不再能够像过去那样在家里自由自在地投梭织布了。现在,他们必须在工厂中按照没有生命不知疲倦的机器设备所确定的速度工作。”这一材料可以用来说明( ) A.工厂制的生产模式造就了现代产业工人工作的纪律性 B.机器是新纪律的制定者和执行者 C.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工作环境的改善 D.工业化带动家庭结构转型 18.(2分)英国18世纪人口死亡率明显下降,但1816年以后死亡率上升。1831~1841年,工厂集中的伯明翰每千人死亡率由14.6上升到27.2,利物浦由21上升到34.8.导致上述情况发生的重要原因是( ) A.对外战争频繁 B.工业污染严重 C.自然灾害严重 D.医疗水平下降 19.(2分)如表为1800~1900年欧洲和中国在世界制造业产量中所所占额(% )。据此可知( ) 1800 1830 1860 1880 1900 欧洲 28.0 34.1 53.6 62.0 63.0 中国 33.3 29.8 19.7 12.5 6.2 A.传统手工业在中国越来越占据优势 B.中国所占份额减少缘于制造业衰退 C.工厂的出现加速了欧洲工业化发展 D.工业化是欧洲超越中国的主要原因 20.(2分)据研究,1853年,印度人均消费英国棉纱、棉布9.09便士,而中国是0.94便士。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 A.经济受到鸦片战争的破坏 B.实行保护本国经济的政策 C.经济的发展水平低于印度 D.传统的小农经济根深蒂固 21.(2分)晚清时期清政府实行专利制度,允许企业享有长时间生产经营垄断权。1912年北京政府规定专利保护期限最高为5年。后财政总长周学熙等为其所设公司申请30年的专利权时,未获批准。这反映了民国初期( ) A.建立了系统完善的经济法制体系 B.经济立法鼓励工商业自由竞争 C.中央政府限制官营商业的发展 D.经济法规得以完全遵照执行 22.(2 分)列宁说:“当正面攀登受到阻碍、不能前进到山顶时,就要有勇气走一段困难、危险的下山路,去寻找能够攀登上山顶的新路线。”文中“正面攀登受到阻碍、不能前进到山顶”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具体是指(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发展国家资本主义 C.实行农业集体化 D.实行指令性计划经济 23.(2分)列宁指出:“1921年开春以来,我们提出完全不同的、改良主义的办法来代替原先的行动的办法、方案、方法、制度。所谓改良主义的办法,就是…活跃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审慎地逐渐地掌握它们,或者说,做到有可能只在使它们活跃起来的范围内对它们实行国家调节。”材料中“改良主义的办法”实际上是( ) A.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补充 B.对旧的社会经济结构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C.强调多种所有制经济齐头并进 D.合理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 24.(2分)1930年苏联粮食产量为835.4亿千克,1931年降至694.8亿千克;1930年苏联粮食出口483亿千克,1931年增至518亿千克。这表明苏联( ) A.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贡献 B.农业投入不足造成粮食供不应求 C.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发展速度 D.农业集体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 25.(2分)在历史上的某一时期,苏联流传着一段笑话:美国外交代表团到苏联访问,接待官员陪他们参观“建设的伟大成就”,并且得意地说:“到了下一个五年计划,每个苏联家庭都可以拥有一架私人飞机!”美国人惊讶的问:“他们要飞机干什么呢?”苏联官员说:“当然有用啊……譬如你在莫斯科听说列宁格勒开始供应面包了,你可以马上开着飞机赶去排上队。”这一笑话主要反映了( ) A.苏联人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满 B.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浮夸风 C.当时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D.苏联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26.(2分)1931年经济学家凯恩斯曾把在大街上购物的家庭主妇称为爱国者。他说:“现在我们所需要的,不是勒紧裤带过日子,而是一种发展扩张、积极活跃的精神状态,要多干一些实在事,多买一些东西,多制造一些东西。”从经济学上看,凯恩斯的“消费爱国论”( ) A.没有看到“过剩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必然结果 B.表明消费是生产的动力 C.没有看到消费归根到底取决于生产的品种 D.提倡超前消费,反对勤俭节约 27.(2分)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简单化,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阶级结构却日趋复杂化。后者出现的原因是( ) A.经营者革命 B.福利制度的推行 C.国有化的推行 D.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28.(2分)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出现了新的经济学流派,有人认为该流派就是“对凯恩斯革命的反革命”。下列哪一主张属于该流派的思想( ) A.反对经济全球化 B.通过高福利来消除贫富差距 C.完全肯定国家计划的市场改革 D.加强自由经济成分,减少国有企业的比重 29.(2分)如图为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美国、英国主要工业指标年均增长速度的比较。据此可以推知( ) A.中国原有工业基础很薄弱 B.冷战制约美英工业发展 C.中国重工业发展急躁冒进 D.美英传统工业产业衰落 30.(2分)1960年冬,党中央确定了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在计划管理上注意了综合平衡。该方针作出的背景是( ) A.中共八大正确路线确定 B.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C.国内经济出现严重困难 D.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始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道小题,31题12分、32题14分、33题14分,共40分 31.(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第二次工业开始以后,随着科技的巨大进步,工业生产的迅速发展,特别是重工业的兴起,使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要求的资本也就越来越多,于是股份公司这种早已出现的集资经营方式开始得到广泛发展……此外,资本主义的激烈竞争也加速了大资本吞噬小资本的进程……1873年的经济危机使许多中小企业破产,进一步推动了生产的集中。 ﹣﹣《世界近代史》 材料二:19世纪末的经济发展,再加上海洋运输和铁路上的交通革命,培植出一种真正的世界经济。到1900 年时,欧洲人从阿根廷和澳大利亚进口牛肉和羊毛,从巴西进口咖啡,从智利进口硝酸盐,从阿尔及利亚进口铁矿石,从爪哇进口蔗糖。欧洲资本同样投向了海外,以建设铁路、矿山、电厂和银行。当然,国外市场也为欧洲剩余的制成品提供了市场。欧洲通过其资本、工业及军事能力而在19世纪末统治了世界经济。 ﹣﹣杰克逊•斯皮尔伯格《西方文明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下半期垄断组织产生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末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出现该特点的原因。 32.(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罗斯福新政期间的农业改革被誉为是“在美国试行的最勇敢的社会实验之一”。 材料一:美国自立国以来,农业一直处于自由发展的状态,自由放任的生产经营模式为美国农业带来了巨大繁荣。从1914年到1919年,美国的农产品出口总额增加了2.64倍,玉米、小麦等主要农产品平均价格分别上涨了114.7%和110.3%,农业总纯收入增加了近3倍。20世纪30年代初,农业受到严重打击,农产品生产者价格指数(1967=100)由1928年的64.8下降到1932年的29.5,下跌了55.5%,农场纯收入由61.5亿美元降至20.3亿美元,下降了67%。 材料二:1938年2月通过的《农业调整法》对农业的诸多问题做了规定。美国农业部先后主导建立了国家农业信贷署、农产品信贷公司等机构,负责对处于困境中的农民提供低息贷款、直接补贴及技术支持。政府还动用行政力量,引导农业生产者与农产品加工者之间签订“市场协议”,使他们在最低限度价格、供求总量等方面达成协议,从而达到“保证价格”的目的。新政期间,华莱士(时任美国农业部长)几乎在实施每一项国家干预措施时,都注意与农民进行“协商”,注意培养农民及地方的主动合作精神。 ﹣﹣以上材料摘编自王祖奇《亨利•A•华莱士与罗斯福新政农业改革》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20 世纪上半叶美国农业发展状况的显著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引起变化的主要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新政期间美国农业改革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积极作用。 33.(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英国不仅是工业革命的发源地,而且最早宣布建成“福利国家”。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社会救济是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随着英国圈地运动发展,社会矛盾尖锐。16世纪70年代开始,逐渐形成了以征收济贫税为主的整套济贫制度。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1834年《济贫法修正案》通过,不再无条件救济有工作能力的人,贫困劳工得到救济的唯一办法是参加工作。 ﹣﹣摘编自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 材料二:20世纪初,英国社会贫富分化十分严重,社会矛盾重重。1911年,自由党制定《国民保险法》,国家出面组织各种社会团体实行社会保障。1936年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问世,表明国家干预经济的理论已经成熟,为向福利国家过渡准备了理论基础,第二次世界大战使英国人进一步认识到国家干预经济的重要性。1948年颁布的《国民扶助法》把经济扶助的责任从地方移交给中央。英国政府用全国统一的、集中的福利方式取代旧有的、分散的地方性福利提供方式。福利制度的运作,耗费了大量的政府资金,加重国家负担;税收增加,影响了企业效益和个人收入,劳资矛盾加剧,这一切成为影响国家经济发展的阻力。 ﹣﹣摘编自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 (1)据材料一,指出英国圈地运动和工业革命时期济贫制度的差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英国福利保障制度对国家发展的影响。 2019-2020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一中高一(下)期末历史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分析】本题解答的关键是从“封师尚父(即姜尚)于齐营丘”切入,结合分封制进行思考。 【解答】材料“封师尚父(即姜尚)于齐营丘”反映了分封制。 故选:B。 2.【分析】本题考查科举制的影响。解题的关键是对表格的解读与分析,结合宋朝科举制相关知识解答即可。 【解答】依据表格可知,两宋时期宰相祖辈任官分布有高级官员、中级官员、低级官员以及无官职记录,其中无官职记录人数最多,结合所学可知,宋朝进行科举制改革,使得做官范围大大扩大,社会阶层流动加强,故D项正确。 南宋时期高级官员的数量大大下降,说明世家大族影响削弱,故A项错误。 宋朝科举制度的功能是强化,故B项错误。 表格反映的是两宋时期宰相祖辈任官分布情况,不能得出宰相权力日益下降,故C项错误。 故选:D。 3.【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君主制,要求学生结合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过程和特点来分析。 【解答】A.材料反映的是君主持的特点,而不是中央集权制的特征。 B.中国君主专制制度从秦到清,不可能一直是腐朽的。 C.表面看君主权力是受到了制约,但实际上那些人的权力全部来自君主。 D .之所以出现材料中的现象,是由于君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只是因为君主年幼,行政能力有限,才让大权旁路出现了材料中,乱政和割据的现象。 故选:D。 4.【分析】本题考查美国1787年宪法。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1787年宪法通过后”。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787年宪法通过后”,美国确立了联邦体制,表明“是一轮旭日而不是落日”,故C正确。 美国宣布国家独立是在1776年,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故排除A。 美国成为邦联制国家是1778年,以《邦联条例》的通过为标志,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故排除B。 华盛顿当选为美国总统是在1789年,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故排除D。 故选:C。 5.【分析】本题解答的关键是从1843年以后切入,结合鸦片战争进行思考。 【解答】从材料“1843年以后,广州对英国进出口贸易总值明显下降,而上海则逐年上升,并于1853年超过广州”可知与《南京条约》中开放宁波、上海等五处通商口岸有关。 故选:C。 6.【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抗日战争,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解答】分析题干材料,注意“全国军民齐抗战,打得日寇投了降”,实际是强调打败日本靠的是全国人民,所以其反映的中国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最主要原因是全国人民的抗战。 故选:D。 7.【分析】本题考查冷战,解题的关键是“必须把美苏关系看作一个互动的过程,而不是一方对另一方的行动过程”。 【解答】“必须把美苏关系看作一个互动的过程,而不是一方对另一方的行动过程”表明作者认为对于冷战美苏都负有一定责任,故A正确; BC材料未体现,排除; 美苏国家利益冲突是根源,故D错误。 故选:A。 8.【分析】本题考查多极化趋势,解题的关键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仅仅25年,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在战后头几十年中十分盛行的世界力量的两极分化已经消失,一股股新的力量在萌动”。 【解答】材料说明20世纪70年代,多极化趋势出现,两极格局结束后,多极化趋势加强,故B正确; 世界多极化的政治格局尚未形成,故A错误; CD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B。 9.【分析】本题考查当今日本政治经济发展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有:但近年来日本安倍政府一再表达修宪野心,试图重获交战权,使日本成为所谓的“正常国家”。 【解答】依据材料“但近年来日本安倍政府一再表达修宪野心,试图重获交战权,使日本成为所谓的‘正常国家’”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正确。 BCD均不合题干主旨,排除。 故选:A。 10.【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美关系正常化,要求学生结合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表现来分析。 【解答】A.毛泽东访问苏联应该是在50年代。 B.邓小平访问美国之前,中日已经建交,当时中缅已经建立外交关系,所以不存在越顶外交的特征。 C.在70年代初美国总统尼克松绕开资本主义阵营访问中国,在日本看来,就是越过了日本发展与中国的关系,体现了越顶外交的特点。 D.周恩来访问印度不需要绕过日本。 故选:C。 11.【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经济结构。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学生依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答】从材料看,周天子亲率臣下耕作、王后亲率嫔妃举行采桑养蚕仪式,历代皇帝及皇后,不断举行“籍田”、“亲蚕”仪式可以反映统治者重视农桑,说明了农业(种植业和蚕桑业)在中国古代经济中的主体地位,故D项正确。 材料没有反映周代制度在后世的奉行情况,也没有涉及政治制度,更没有反映抑商的政策,故A,B,C三项错误。 故选:D。 12.【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阻止土地兼并……都没有达到目的”。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封建土地所有制下,土地主要归地主阶级私有,无论是均田制还是按照田亩的多寡征收赋税均没有改变封建土地所有制,所以没有达到阻止土地兼并的目的,故C正确。 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存在是土地兼并失败的主要原因,A、B、D均三项均不是主要原因,故排除。 故选:C。 13.【分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考查清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外贸易),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答】注意本题中的时间信息“清初”,那时的中国仍处于传统社会,不存在资本市场(因为资本市场是近代社会的产物),故排除B项。 自然经济受到冲击是鸦片战争以后才开始的(可联系“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这一知识点帮助判断),故排除C项。 题干材料反映外国货币涌入中国,并没有涉及民间贸易发展冲击清朝统治内容,故D项与题意无关,应排除。 外来货币涌入,这表明中国的对外贸易出超明显,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可知正确选项为A项。 故选:A。 14.【分析】本题考查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与缓慢发展,明中后期,江南地区、纺织业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雇佣关系。 【解答】抓住题中关键句“募旁邑民为佣”,说明当地出现了资本主义雇佣关系,故B正确; A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B。 15.【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新航路,开辟要求学生结合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来分析。 【解答】“我们这里有个谚语:本地除白银外,所有东西都价格高昂”体现出新航路开辟后欧洲的“价格革命”,故B项正确; “价格革命”推动了国际贸易和经济发展,故AC项错误; D项是“商业革命”的表现,故错误。 故选:B。 16.【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新航路开辟,要求学生结合新航路开辟以后殖民扩张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A.材料反映的是对美洲的掠夺,和对非洲的掠夺,没有反应,对亚洲的掠夺。 B.材料没有突出强调制度的瓦解。 C.通过早期的殖民扩张,欧洲列强获得了大量的财富,为资本主义发展积累了必要的原始资本。 D.材料没有突出强调世界各地联系的加强。 故选:C。 17.【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工业革命,要求学生结合工业革命的影响来分析。 【解答】A.从材料中“机器都在执行着一种新的纪律。纺工不再在家里无拘无束地摇车纺纱,织工也不再能够像过去那样在家里自由自在地投梭织布了。现在,他们必须在工厂中按照没有生命不知疲倦的机器设备所确定的速度工作“明显可以看出,机器生产的工厂模式使得工人们不能无拘无束的在家里劳动,必须要按照工厂的机器速度和工厂规定来进行劳动,可以看出工厂制的生产模式造就了现代产业工人工作的纪律性。 B.机器不是纪律的制定者。 C.材料不是强调生产力水平提高对工作环境的影响。 D.材料没有反映出家庭结构的转型。 故选:A。 18.【分析】本题考查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需要掌握第一次工业革命对环境的影响。解题的关键是对题干材料的解读与分析,抓住题干时间“1831~1841年”,结合第一次工业工业的影响解答即可。 【解答】材料中介绍了英国18世纪人口死亡率下降,但是到了1831﹣1841年却反而上升。结合所学可知,1831~1841年是一次工业革命完成时间,因此题干材料的现象是工业革命造成工业污染严重的后果,故B项正确。 AC两项说法不符合历史事实,应排除, D选项与18世纪人口死亡率下降这一情况矛盾,应排除。 故选:B。 19.【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解答】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别图表等历史素材,归纳、概括,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仔细观察图表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项“传统手工业占据优势”,不符合史实;B项具有片面性;C项表述与图表主旨不相符合。D项表述客观,符合史实和题意。 故选:D。 20.【分析】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经济。考查小农经济的特点和评价,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答】根据材料“印度人均消费英国棉纱、棉布9.09便士,而中国是0.94便士”说明中国对英国的棉纱的消费量很低,其根本原因是中国自然经济的抵制。故D项正确。 鸦片战争对中国经济有两方面作用,同时中国小农经济能够实现自给自足,鸦片战争不会使中国棉花的消费量瞬间减少,故A项错误。 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打开国门,开始半殖民半封建社会,中国的民族企业受到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压迫,故B项错误。 该时期中国的经济水平整体上是高于印度的,故C项说法排除掉。 故选:D。 21.【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民国初期政府对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 【解答】材料只涉及到专利问题,并不能说明有了完善的经济法制体系,所以A错误,依据材料专利最高期限为五年,并不是针对官营企业而言的,所以C错误,D项中的完全过于绝对,材料体现专利最高期限为5年并拒绝了周的三十年的申请,有利于防止垄断。 故选:B。 22.【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新经济政策,要求学生结合新经济政策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体现不出迂回的特点。 B.材料的意思是强调要迂回前进,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这应该是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发展国家资本主义是新经济政策的措施表现。 C.农业集体化是斯大林模式的内容。 D.指令性计划经济也是斯大林模式的内容。 故选:B。 23.【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苏俄的新经济政策。 【解答】1921 年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并非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补充,是代替。并非对旧的经济结构的改造,是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纠正;因此AB错误。C是现象。新经济政策是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基础上,把国家无力兴办的企业交给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其实质是合理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 故选:D。 24.【分析】本题考查斯大林模式,重点了解其模式下为工业化积累资金以牺牲农业方式,其后果带来农轻重比例失调,正确评价其模式。 【解答】1928年苏联开始实施工业化建设,从材料可知苏联粮食产量减少而出口增多,反映人民为支持国家出口粮食来换取外汇,支持当时国家工业化建设。因此A项符合; 从材料中无法从粮食出口增加中看到粮食供不应求的现象,故排除B项; 从粮食出口增加来有利于工业化建设,而不是制约工业发展速度,故C排除; 材料中多出口粮食无法体现农民生产积极性问题。故排除D项。 故选:A。 25.【分析】本题考查斯大林模式的影响。透过现象看本质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解答】材料“每个苏联家庭都可以拥有一架私人飞机”说明了苏联的重工业非常发达,而“在莫斯科听说列宁格勒开始供应面包了,可以马上开着飞机赶去排上队”,说明了其生活用品的极度缺乏,也就是其轻工业的极端落后,总的来说说明了苏联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故D正确。 此时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早已经废除,排除A。 B不合题干主旨,排除。 C说法片面,排除。 故选:D。 26.【分析】本题以凯恩斯的言论为内容考查对凯恩斯的“消费爱国论”的分析理解。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分析理解的能力。 【解答】材料反映的是经济学家凯恩斯提倡消费的主张,这表明消费是生产的动力,故B 项正确。其余三项材料均没有体现,也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故选:B。 27.【分析】本题考查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企业所有者退出了经营第一线,对企业的控制力下降,而由专门的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从事经营。 【解答】二战后由于企业的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生产科技含量的增加与生产过程的日益复杂,迫使企业的经营者必须具有很高的管理能力与专业技术。于是企业的所有者退出经营第一线,出现所谓“金领”打工者,这种现象被称为“经营者革命”,“经营者革命”后,使阶级结构日趋复杂,故A正确; B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A。 28.【分析】本题考查货币学派和供给学派,货币学派认为,影响经济的要素是货币的发行量而不是需求。它主张控制货币发行量,反对用扩大政府开支、增加预算赤字手段来对付经济衰退和扩大就业,反对国家过多地干预经济。 【解答】根据所学,战后初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到20世纪70年代出现滞涨等问题,继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减少对经济的干预,增加自由经济的成分,故D正确; 材料未涉及经济全球化,故A错误; 高福利不能消除贫富差距,故B错误; C太过绝对,排除。 故选:D。 29.【分析】本题考查了一五计划,意在考查学生分析图片并与所学知识相结合的能力。 【解答】中国原有工业基础很薄弱,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因此主要工业指标年均增长速度超过英美国家,故A项正确; 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冷战下的东西方对抗不会制约美英工业发展,故B项错误; 中国优先发展重工业是两极格局下巩固国防的需要,并非急躁冒进,故C项错误; 美英传统工业产业年均增长速度不及中国,是因为其已经确立优势地位,达到较高水平,与产业衰落无关,故D项错误。 故选:A。 30.【分析】本题考查新中国经济建设的相关知识。关键词是“1960年冬”。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9年开始,我国出现了建国以来严重的经济困难,面对此局面,党中央对国民经济实行“八字”方针,1956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故C项正确。 AB两项出现于1956年,排除。 D项出现在1958年,排除。 故选: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道小题,31题12分、32题14分、33题14分,共40分 31.【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一小问要结合垄断组织形成的背景来分析,第二小问要结合第二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来分析。 【解答】(1)“第二次工业开始以后,随着科技的巨大进步“可以看出第二次工业革命科技进步的原因,“资本主义的激烈竞争也加速了大资本吞噬小资本的进程“可以看出竞争激烈的原因。 (2)“到1900年时,欧洲人从阿根廷和澳大利亚进口牛肉和羊毛,从巴西进口咖啡,从智利进口硝酸盐,从阿尔及利亚进口铁矿石,从爪哇进口蔗糖。欧洲资本同样投向了海外,以建设铁路、矿山、电厂和银行。当然,国外市场也为欧洲剩余的制成品提供了市场。欧洲通过其资本、工业及军事能力而在19世纪末统治了世界经济“明显可以看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原因要结合书本知识来说,主要包括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展,先是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发展以及殖民扩张的推动。 故答案为: (1)主要原因:科技进步,竞争激烈。 (2)特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展,交通通讯工具的发展,殖民扩张的推动。 32.【分析】本题考查罗斯福新政。(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相关信息从巨大繁荣到严重危机分析概括。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一相关信息,结合所学从自由放任政策和经济危机的影响分析;(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逐句分析概括。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从对农业、对经济危机以及对国家干预经济等方面的影响分析。 【解答】(1)本小问的变化,依据材料一“从1914年到1919年,美国的农产品出口总额增加了2.64倍,玉米、小麦等主要农产品平均价格分别上涨了114.7%和110.3%,农业总纯收入增加了近3倍。20世纪30年代初,农业受到严重打击,农产品生产者价格指数(1967=100)由1928年的64.8下降到1932年的29.5,下跌了55.5%,农场纯收入由61.5亿美元降至20.3亿美元,下降了67%”分析概括即可。第二小问的原因,依据材料一“美国自立国以来,农业一直处于自由发展的状态,自由放任的生产经营模式为美国农业带来了巨大繁荣”,结合所学可以得出长期的自由放任政策为农业发展埋下隐患;依据材料一“20世纪30年代初,农业受到严重打击”,结合经济危机的影响可以得出1929﹣1933年经济危机爆发波及农业。 (2)第一小问的内容,依据材料二“美国农业部先后主导建立了国家农业信贷署、农产品信贷公司等机构,负责对处于困境中的农民提供低息贷款、直接补贴及技术支持”可以得出国家信贷扶持,补贴农业发展;“政府还动用行政力量,引导农业生产者与农产品加工者之间签订‘市场协议’,使他们在最低限度价格、供求总量等方面达成协议,从而达到‘保证价格’的目的”可以得出控制农业产量,减少农产品供应;调节农产品流通领域,稳定农产品价格;“都注意与农民进行‘协商’,注意培养农民及地方的主动合作精神”可以得出培养农民合作意识,促进农业合作关系。第二小问的积极作用,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从促进农业复苏,有助于缓解危机;为国家全面干预经济奠定基础等方面分析。 故答案为: (1)变化:从巨大繁荣到严重危机。 原因:1929﹣1933年经济危机爆发波及农业;长期的自由放任政策为农业发展埋下隐患。 (2)内容:控制农业产量,减少农产品供应;国家信贷扶持,补贴农业发展;调节农产品流通领域,稳定农产品价格;培养农民合作意识,促进农业合作关系。 积极作用:促进农业复苏,有助于缓解危机;为国家全面干预经济奠定基础。 33.【分析】(1)本题考查英国工业革命。此两问,需根据材料一结合英国圈地运动和工业革命时期的历史背景进行分析。 (2)本题考查西方“福利国家”制度。此问,需根据材料二,结合英国福利保障制度进行分析。 【解答】(1)据材料一,“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1834年《济贫法修正案》通过,不再无条件救济有工作能力的人,贫困劳工得到救济的唯一办法是参加工作。”的叙述,可得知英国圈地运动和工业革命时期济贫制度,由无条件济贫变为有条件济贫。圈地运动时期为缓和社会矛盾,工业革命时期为促进资本主义发展则是其背后的原因。 (2)据材料二,“20世纪初,英国社会贫富分化十分严重,社会矛盾重重。1911年,自由党制定《国民保险法》,国家出面组织各种社会团体实行社会保障。”可得知英国福利保障制度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有利于巩固资本主义统治,这是社会的发展进步的表现,但是另一方面,这一制度增加了政府的财政负担,降低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 故答案为: (1)差异:由无条件济贫变为有条件济贫。原因:圈地运动时期为缓和社会矛盾,工业革命时期为促进资本主义发展。 (2)作用: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有利于巩固资本主义统治,是社会的发展进步,增加了政府的财政负担,降低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