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1 发布 |
- 37.5 KB |
- 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_2021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2
课时作业5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史学界一般认为,纸张的出现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汉。下列各项中最有说服力的是( D ) A.民间传说 B.某家族的家谱记载 C.官方史书记载 D.汉代墓葬里发现的西汉纸张残片 解析:民间传说、某家族的家谱记载、官方史书记载都有一定的主观性,而遗址和墓葬里出土的文物能客观、真实地反映当时的历史史实。故D项符合题意。 2.“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细绢)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渔网以为纸。”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C ) A.据材料能够得出“蔡伦是造纸术的发明者”这一结论 B.材料说明文字记载是我们得出历史结论的首要依据 C.人们的需求是科技进步的原因之一 D.对原料的选择和降低造纸的成本没有关系 解析:“伦乃造意”等字眼意在强调人们的需求、社会的需求是科技进步的原因之一,C正确;蔡伦是改进造纸术,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文字记载是二手史料,并不是我们得出历史结论的首要依据,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对原料的选择和降低造纸的成本当然有关系,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3.公元751年,唐朝军队在中亚败于阿拉伯军队,被俘往阿拉伯的士兵中有不少技术工匠,这次战役客观上促成了中阿之间一次技术转移。这时中国传入阿拉伯的技术应该是( A ) A.造纸术 B.活字印刷术 C.指南针 D.火药与火器 解析:中国造纸术在唐朝时传入阿拉伯,活字印刷术在北宋时才出现;12世纪末13世纪初,指南针传入阿拉伯,然后再传入欧洲各国;火药和火药武器是在12、13世纪传入阿拉伯。在公元751年,火药还未用于军事,故选A项。 4.“(爆炸)声如雷霆,震城土皆崩,烟气涨天”是人们对某次战争场面的描写。这种场面最早可能出现于( C ) A.商周 B.春秋战国 C.唐末宋初 D.元末明初 解析:材料中介绍的是火药的威力,火药最初用于军事是在唐末,故C项正确;其他时间不符合,故排除。 5 5.“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是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B ) 史实 结论 A 西汉发明造纸术 西汉后,纸成为书写的唯一材料 B 指南针于13世纪经阿拉伯人传到西方 为新航路的开辟创造了条件 C 宋代发明活字印刷术 以后,雕版印刷技术不再使用 D 东晋葛洪在《抱朴子》中记载火药配方 东晋广泛制作火药并迅速运用于军事 解析:西汉时,纸还没有广泛使用,故A项错误;指南针于13世纪经阿拉伯人传到西方,为新航路的开辟创造了条件,故B项正确;活字印刷术发明于宋朝,但并不是宋朝唯一的印刷方法,雕版印刷术仍在使用,故C项错误;火药在唐末才被用于军事,故D项错误。 6.从9世纪开始,我国民间印书的风气渐开,著名诗人白居易等人的诗集,都在扬州、越州刊印。据此,下列相关说法合理的是( B ) A.文化兴盛推动科举发展 B.当时刊印技术应是雕版印刷 C.民间印刷技术比官方先进 D.扬州、越州是当时文化中心 解析:由题意可知,时间是在唐朝,结合所学,当时刊印技术是雕版印刷术,所以B正确。 7.唐代节度使冯宿曾奏请朝廷:“剑南两川及淮南道,皆以版印历日鬻于市。每岁司天台未奏颁下新历,其印历已满天下,有乖敬授之道。”材料反映了( C ) A.活字印刷提高印制效率 B.政府厉行重农抑商政策 C.科技进步助推商业活动 D.民间私印动摇统治基础 解析:据材料“唐代……皆以版印历日鬻于市”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活字印刷出现在宋代,故排除A;题干没有体现“重农抑商”政策,故排除B;题干反映了印刷术的进步推动商业活跃,故选C;题干虽然反映民间私印影响政府管理,但还不足以动摇封建统治基础,故排除D。 8.据古籍记载,清朝康熙年间准备了“内府铸精铜活字百数十万,排印书籍”,却在乾隆初年因“无用”而被改铸为铜钱,这从本质上反映了当时的活字印刷术( D ) A.受到统治阶级的抵制 B.技术存在着致命缺陷 C.受到传统观念的制约 D.缺乏市场效益的推动 解析:通过材料“内府铸”可知统治阶级并未抵制,故A项错误;活字印刷术在当时是最先进的印刷技术,故B项错误;传统小农经济下,人们思想保守,制约了活字印刷术的推广,但不是本质上的原因,故C项错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所以,本质问题应该是经济问题,故D项正确。 5 9.培根指出:“印刷术、火药、指南针曾改变了整个世界,变化如此之大,以至于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学派,没有一个显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发明在人类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这里所说的影响主要是指( A ) A.促进了欧洲社会制度的转型 B.奠定了中国文明古国的地位 C.推动了欧洲工业革命的发展 D.打破了世界各地彼此隔绝的状态 解析:印刷术传入欧洲,促进了新教的传播,火药则为资产阶级打破封建堡垒、进行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条件,指南针则促进了新航路的开辟。这一切都推动了西欧社会的转型,即由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演变。 10.在郭守敬的建议下,元世祖派了14位天文学家,在国内27个地点(最南至西沙群岛,最北至北极圈内)进行天文观测。其观测结果为编制《授时历》提供了科学的数据。这说明了( A ) A.国家的扶持促进了古代科技的发展 B.中国古代政府历来重视天文学发展 C.劳动人民是推动科技发展的动力 D.专制统治的强化阻碍了科技发展 解析:根据材料反映的郭守敬在元世祖的支持下进行了全国范围的天文观测,并据此主持编制了《授时历》,说明元政府很重视与农业有关的科技的发展,国家的扶持促进了古代科技的进步。故答案为A项。B、C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材料反映的是政府在科技发展中的推动作用,D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 11.中国古代有许多农谚流传:“立春晴一天,农夫不费力”“岁朝东北风,五禾大熟丰;岁朝西北风,大水害农功”。这说明中国古代农业生产( C ) A.注重农业的理论性总结 B.过度依赖天气变化 C.重视经验的指导作用 D.深受自然灾害影响 解析:材料中说明立春的晴天有利于农耕,东北风会导致大丰收,西北风容易引起水旱灾害,说明古代农业与农民经验总结影响较大,故C正确;材料没有提及理论性总结,故A错误;B中的“过度依赖”表述错误;D中的“自然灾害”说法不符合题意。 12.有人认为中国古代重要的科技发明成果是“墙内开花墙外香”,你认为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D ) A.文化专制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B.闭关锁国政策 C.重农抑商政策 D.封建自然经济和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解析:“墙内开花墙外香”是指中国古代的科技对世界文明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但对本国历史的发展却影响较小,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封建自然经济和君主专制制度的社会环境,故选D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8分,第14题24分,共52分) 5 13.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创新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是推动社会前进的主要力量。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的世界记录》收录的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统计 类别 数学 天文历 法气象 地学 化学 农学 机械 水利 轻工 兵器 项数 22 25 25 9 25 7 7 8 8 材料二: 材料三: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史,圣贤的道德、教诲,祖宗制度的成法,是古代辉煌的象征,同时也是进取的阻力。立论,言必称三代;著文,开篇子曰诗云;行事,祖宗成法不可更改。因循守旧,不思变革,是我们伟大民族的另一种“色彩”。 ——材料均摘自《中西对比500年》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分布领域有何特点?分析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10分) (2)指出材料二中图一、图二发明对欧洲社会的进步、世界文明发展的作用。(10分) (3)根据材料三,分析说明四大发明没有推动中国社会转型的原因。(8分) 答案:(1)主要分布在数学、天文学、地学和农学等与农业有关的领域;与农业有关的科学技术得到发展。原因:古代中国以农业经济为主体,历代统治者重视农业。 (2)火药在欧洲的应用和发展,有利于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力;指南针的使用,使欧洲人开辟了新航路,加强了世界的联系,世界市场开始出现。欧洲人率先进入近代社会,整个世界在其推动下,逐步从古代向近代演变。 (3)封建统治思想的束缚和完备的封建制度;因循守旧、不思变革的保守心理。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勒鲁瓦·古尔亨说:“人们可以接受一种比他们以前所用的语言更简单的语言,可以接受一种较不发达的宗教,可是除非由于战争而暂时倒退,他们绝不会从用犁倒退到用锹。”不仅如此,在传播整套思想体系方面,似乎存在着某种“先天的”不可能性,因为思想体系无疑要受到各种独特的种族特征的限制,可是这些思想体系的点滴片段还是有可能传播的。 古代地中海区域的欧洲人除了发明手推转磨外,他们贡献出的唯一有价值的机械技术是高转筒车,即后来阿拉伯各地普遍使用的“萨吉雅”。可是中国人的发明就多了,这些发明在公元1世纪到18世纪间先后传到了欧洲和其他地区。 ——摘编自[英]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5 材料二:“我们应该注意到这些发明的力量、功效和结果,但它们远不如三大发明那么惹人注目:这三大发明古人并不知道,它们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因为这三大发明改变了整个世界面貌和状态。”英国哲学家、科学家弗兰西斯·培根这一论断的重大意义在于:他富有洞察力地选择的三大发明都起源于中国。然而,这三大发明对中国并没什么作用,相反,却在西方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中国的文明根深蒂固,中国的帝国组织渗透甚广,决不允许这些发明破坏传统的制度与习俗。 ——摘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西方科技交流的特点。(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三大发明在中国和西方产生的不同影响及其启示。(12分) 答案:(1)特点:交流传播片段化,缺少科学理论和思想体系传播;交流具有双向性,以中国科技西传为主;缺乏直接交流,阿拉伯人起了中介的作用。 (2)影响:中国:未能破坏传统制度与习俗,没有引发社会转型,强化了君主专制统治。西方:促进民族国家的建立,促进社会转型;促进欧洲思想解放(宗教改革、文艺复兴),推动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形成(新航路开辟)。 启示:科技作用的发挥与社会环境紧密相关;科技能够加速社会发展,也有可能阻碍社会进步。 解析:(1)根据材料一“在传播整套思想体系方面,似乎存在着某种‘先天的’不可能性……可是这些思想体系的点滴片段还是有可能传播的”得出交流传播片断化,缺少科学理论和思想体系传播;根据材料一“古代地中海区域的欧洲人除了……他们贡献出的唯一有价值的机械技术是高转筒车……可是中国人的发明就多了,这些发明在公元1世纪到18世纪期间先后传到了欧洲和其他地区”得出交流具有双向性,以中国科技西传为主;东西文化交流的使者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是阿拉伯人。 (2)第一小问影响,根据材料二中“中国的文明根深蒂固,中国的帝国组织渗透甚广,决不允许这些发明破坏传统的制度与习俗”得出:中国未能破坏传统制度与习俗,没有引发社会转型,强化君主专制统治。 根据材料二中“在西方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得出:西方促进民族国家的建立,促进社会转型;促进欧洲思想解放(宗教改革、文艺复兴),推动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形成(新航路开辟)。第二小问启示,加强文化交流,科技作用的发挥与社会环境紧密相关;科技能加速社会发展,也有可能阻碍社会进步。 5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