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1 发布 |
- 37.5 KB |
- 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四年级下语文一课一练部编语文4下 类文阅读-3 天窗
类文阅读-3 天窗 风景谈(节选) 茅盾 如果你同意,二三十棵桃树可以称为林,那么这里要说的, 正是这样一个桃林。 花时已过,现在绿叶满株,却没有一个桃子。半盘旧石磨, 是最漂亮的圆桌面,几尺断碑,或是一截旧阶石,那又是难得 的几案。现成的大小石块作为凳子,而这样的石凳也还是以奢 侈品的姿态出现。这些怪样的家具之所以成为必要,是因为这 里有一个茶社。 桃林前面,有老百姓种的荞麦,也有大麻和玉米这一类高 秆植物。荞麦正当开花,远望去就像一张粉红色的地毯,大麻 和玉米就像是屏风,靠着地毯的边缘。太阳光从树叶的空隙落 下来,在泥地上,石家具上,一抹一抹的金黄色。偶尔也听得 有草虫在叫,带住在林边树上的马儿伸长了脖子就树干搔痒, 也许是乐了,便长嘶起来。 “这就不坏!”你也许要这样说。可不是,这里是有一般 所谓“风景”的一些条件的!然而,未必尽然。在高原的强烈 阳光下,人们喜欢把这一片树荫作为户外的休息地点,因而添 上了什么茶社,这是这个“风景区”成立的因缘,但如果把那 二三十棵桃树,半爿磨石,几尺断碣,还有荞麦和大麻玉米, 这些其实到处可遇的东西,看成了此所谓风景区的主要条件, 那或者是会贻笑大方的。中国之大,比这美得多的所谓风景区, 数也数不完,这个值得什么?所以应当从另一方面去看。 (选自《中国最美的散文世界最美的散文 经典珍藏版》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1.选择合适的词填空。 ①A.姿势 B.姿态 体育老师耐心纠正同学们做操的( )。 同学们斗志昂扬,准备以全新的( )迎接新学期的到 来。 ②A.强烈 B.剧烈 他扭伤了脚,感到一阵阵( )疼痛。 ( )的光束可能引起烧伤。 2.隙:部首查字法,先查部首 ,再查 画。 3. 文 中 描 写 的 茶 社 里 的 桌 面 、 几 案 、 凳 子 分 别 是 、 、 和 。 4. “中国之大,比这美得多的所谓风景区,数也数不完, 这个值得什么?所以应当从另一方面去看。”这句话运用 的表达方式,表明作者的态度是 。 5.仔细阅读文中画线的句子,想一想这个“风景区”成立 的因缘是什么? 【参考答案】 1. ①AB ②BA 2. 阝十 3. 半盘旧石磨 几尺断碑,或是一截旧阶石 现成的大小 石块 4. 疑问 认为这里的风景值得留恋 5.茶社单纯有那些简陋的物品构不成美丽的风景,因为有 了人们乘凉的活动才成了风景区,人是这里最美的风景,人类 的精神活动使这里的风景变得生动,给人鼓舞及奋进的力量。 屋顶上的月光(节选) 夏夜,一家人在房顶睡觉是常有的事。在房顶睡觉,特别 凉爽,比闷在屋子里睡舒服多了。母亲收拾着枕头,被单,我 们姐妹顺着梯子早早爬上房顶。 屋顶上的月亮,从一弯新月,到一轮满月,我看着它缺圆 盈亏。不变的,是月亮的光芒,莹白,安详,静静的,柔柔的, 自高远的夜空倾泻下来。 屋顶的月光,就这样无声无息流淌着。妈妈与我们轻声地 说着话。她讲嫦娥的故事,我似乎看到了月亮上的桂花树,闻 到了随着月光飘来的桂花香;她讲牛郎织女的故事,我仿佛看 到浅浅的银河微波涌动,听到院子里葡萄架下的耳语……妈妈 的故事真多啊! 月色朦胧,在妈妈的话语中,我们姐妹不知不觉睡着了。 半夜觉得夜凉了,忽然醒来,睁眼看到妈妈正轻轻地为我们盖 上薄被。月光下,年轻的妈妈,真的好美啊,柔和的脸上带着 笑音,眼睛特别亮。她的动作很轻,仿佛是怕惊扰了我们的好 梦。我觉得自己快要融化在月光中,融化在妈妈深深的爱里面 了。 多年以后,我离开故乡,读到席慕容的诗《乡愁》:“故 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月亮的晚上响起……”我的眼 前,是屋顶上的月光,亮堂堂的。月光下的母亲,依然年轻。 (选自《思维与智慧》 2012 年第 19 期) 1.从短文中找出两个 ABAC 式的词语,再仿写两个。 2. 短 文 中 妈 妈 在 月 光 下 给 我 们 讲 的 故 事 是 、 。 3.文中省略号的作用是( ) A.表示话未说完 B.表示列举事物的省略 C.表示 语言中断 4.阅读短文,判断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1)因为故乡屋顶的月光莹白、安详,所以作者一直怀 念至今。 ( ) (2)姐妹俩在屋顶不知不觉第睡着了,是因为妈妈讲的 故事很无聊。( ) (3)“她的动作很轻,仿佛是怕惊扰了我们的好梦。” 这是一个比喻句。 ( ) (4)短文表面上写屋顶的月光,实际上表达了作者对母 亲的怀念。( ) 5.读了这篇短文,你有什么感想?写一写吧。 【参考答案】 1.无声无息 不知不觉 不伦不类 不好不坏 2.嫦娥奔月 牛郎织女 3.B 4.(1)×(2)×(3)×(4)√ 5.读了短文,我感受到了作者对童年的怀念,以及妈妈对 孩子深沉的爱。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