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1 发布 |
- 37.5 KB |
- 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3 届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现代文阅读 6(北京)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 2013 届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现代文阅读 6(北京) 1.本大题共 4 小题,共 22 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 17-20 题。 家乡的桥 陈根生 ①苏北平原,枕江俯海,河港交叉。生我养我的如皋古城就浮在这一片波光粼粼之上。 ②有山就有路,有水就有桥,桥是水乡的天使。可不,车水马龙,行人如织,哪一刻离 得开桥?别看这么个小县城,有名有姓的桥就有五十六座!家乡流传着一副对联,至今铭记 不忘。上联是:冒家姐姐看迎春,一(益)人丰乐;下联是:白衣奶奶拜观音,万佛愿修。 这上联指:冒家桥,姐姐桥,迎春桥,一(益)人桥,丰乐桥。这下联指:白衣庵、奶奶庵、 观音堂、万佛庵、愿修庵。二十二个字便巧妙地联结了古城里五座桥、五所庙,而且刻画得 有姿有态、有情有趣,令人拍案叫绝。这副趣联是哪位文人学士的大作已不可考,但字里行 间所倾注的家乡人民对桥的感情,比桥下的水都深都长! ③家乡的桥,每一座都涂抹出一片风景。无论是古朴的砖木桥,还是厚重的石板桥,都 是自然风光、人文景观画框里出色的一笔。桥洞里的水总是缓缓地、静静地,跨着轻盈的碎 步,踏着舒徐的旋律;流着银杏的壮伟、刺槐的蓬勃;淌着楝树的秀丽、杨柳的婀娜。于是 水也妩媚了,桥也风姿了。一位摄影家曾来拍过照,水上桥拱是半个圆,水下倒影是半个圆, 合起来似一轮满月,作品题名“圆洞替月”。现在想起来其实并不贴切,因为水呀,桥呀, 全都影影绰绰在夜色迷茫中,月色氤氲中,改为“月朦胧桥朦胧”不是更逼近一首上乘的诗 么? ④家乡的桥,人们一踏上去就踩在一片烟尘茫茫的历史里,走过桥便翻阅了一份辉煌的 履历。南门红桥得名于一支太平军曾经威风凛凛地经过桥上;北门奉安桥得名于人民群众自 发悼念中山先生;东门集贤桥不是一座普通的石桥,它可是因宋代城里连续出了王维熙、王 观、王觌、王俊、王咸、王正纲祖孙叔侄五代状元、进士而建造的,每一块石板、石条都曾 煊赫一时!西门的雁桥也不是一座普通的木桥,它是石姓三兄弟因隔河来往不便而建的, 取名雁桥表示兄弟友爱如雁,清康熙状元胡任舆写过一篇《雁桥记》,至今读起来每个字都 滴着浓浓的兄弟情。 ⑤家乡的桥呀,桥石上蹒跚过我童年的稚嫩,桥栏上偎依过我青年的幻想,我往昔的岁 月像落叶似的一片片飘落在桥面凹凹的缝缝罅罅里……上小学、中学我走的都是迎春桥,上 大学后在外面转悠了几年,回来依旧走迎春桥。迎春桥是座十六七米长、六七米宽的古老石 桥,东桥堍原先有座低矮的土地庙,小时候有个头疼发热什么的,母亲总在夜深人静时一个 人悄悄到土地庙里烧炷香,然后一路低声喊着“娃儿哎——回来哟!”“娃儿哎——跟妈回家 哟!”喊进了巷子,喊进了家门,一直喊到娃儿的床头,还要我从被窝里抬起昏沉沉的头答 应一声“噢——到家了!”才算灵验。是母爱感动了土地公公、土地婆婆老两口发慈悲,还 是小孩子本来就有耐受性?休息这么半天一夜也就自然痊愈,总之第二天一早就又背上书包 跨过迎春桥上学去了。 ⑥我走在迎春桥上每每怦然心动,更主要是因为桥两边栏杆上嵌着两块条石,一块刻着 六个字:“愿天常生好人”,另一块还是刻着六个字:“愿人常行好事”,多少年风吹雨打下来, 至今仍清晰可见。我每行至此,触目所及,都不免受到一次人生的教诲,仿佛听一位饱经沧 桑的老人站在路边用苍凉而恳切的语调殷殷叮嘱后辈。这“二愿”并不是那位捐银造桥的明 朝知县的创作。宋朝罗大经《鹤林玉露》记载说,豫章的一家旅馆墙壁上有人题了十二个字: “愿天常生好人,愿人常做好事。”后来他的一个叫彭执中的长辈,又受到此语的启示,自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2 己立下一条生活准则:“住世一日,则做一日好人;居官一日,则做一日好事。”……其实, 我又何必如此多言呢!每 当人们急匆匆地赶到岸边,这桥就挺身而出,把两岸连接起来, 替人们排忧解难,静静地,默默地,不要谁道声谢,不望谁报个恩。 17.下列对这篇散文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4 分) A.这篇散文以“家乡的桥”为线索,串起如珍珠般的各个段落,使文章前后勾连,首 尾圆合,浑然一体。 B.文章的第一段,交待了如皋古城枕江俯海,河港交叉的水乡特点,具有总领全文, 暗示主题的重要作用。 C.东门的集贤桥、西门的雁桥的名字都具有深刻的含义,它们记载了一段家族的历史, 表现了浓浓的兄弟情谊。 D.在第六段,作者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赋予了桥人格特征,形象地体现了桥对人们 所起到的道德教化作用。 E.这篇散文文辞优美,意境深远,娓娓道来,耐人寻味,体现出一种清新自然、绚丽 飘逸的风格特点。 18.文章第三段语 言灵动、意境优美,请从修辞的角度对这段文字中画线的句子进行 赏析。(4 分) 19.作者为什么深爱着家乡的桥?统观全文作答。(4 分) 20.“家乡的桥”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许多像“家乡的桥”一 样富有文化底蕴的事物。请另举一个事物,结合你的生活经历或阅读体验谈谈你的体会。(10 分)(提示:可以从美学、历史、人文、道德教化等角度进行评价) 答案:17.(4 分)AD(B 第一段没有总领全文,暗示主题的作用。C 集贤桥没有表现兄 弟情。E 本文风格并不绚丽飘逸) 18.(4 分)要点:①指出修辞手法(1 分);②能结合词句作具体、合理赏析(2 分); ③语言表达通顺(1 分)。 19.(4 分)①家乡的桥给江南水乡的人们提供了交通方便。②家乡的桥景色优美,富 有诗情画意。③家乡的桥记载了家乡的辉煌历史。④家乡的桥记录了作者的成长经历。⑤家 乡的桥记录了感人的亲情。⑥家乡的桥给作者以深刻的教益。(每点 1 分,答出其中四点即 可得满分) 20.(10 分)要点:①(3 分)联想合理;②(5 分)能谈出自己的感悟得 2 分,感悟 深刻、独到得 5 分;③(2 分)语言通顺。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 一 16 题。(本题共 10 分) 晚清学人杨守敬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3 杨守敬(1839 一 1915),湖北宜都人。少年时代聪明好学,刻苦用功。青年时代有两件事 对他影响很大:19 岁时,听谭大勋讲授汪中的《述学》,开始接触乾嘉考据之学;20 岁那年, 偶然得见清人六严缩摹的《舆地图》。便借来临摹,这成为他研究历史地理学的开端。 杨守敬曾经热衷科举,25 岁起先后六次赴京参加会试。虽然名落孙山,但因此结识了 许多名流学人,大大拓展了学术视野。42 岁时,他作为清政府外交官的随员前往日本,这 成为他学术生涯的转折点。在日本四年,他搜访阙佚,爬罗剔抉,收集到我国大量的古籍珍 本,并将它们影印摹刻为《留真谱》。日本人森立之所撰的《清客笔话》,翔实记载了他在日 本访书之事,杨守敬自己也写了《日本访书志》。清政府出使日本大臣黎庶昌也搜集了许多 稀见珍本和国内久已绝迹的古籍残本,与杨守敬志趣相投。因此,当黎庶昌有了编纂《古逸 丛书》的设想时,立即决定请他主持校勘。《古逸丛书》在日本刊印后,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他还擅长书法,对书法理论也很有研究,在日本影响巨大,被尊为“日本书道现代化之父”。 从日本回国的第二年,年已 48 岁的杨守敬第七次参加会试,仍以失败告终,从此绝意 科举,专注学问。杨守敬博览群书,潜心研究,在舆地、版本、目录、金石、小学、经学、 辑佚等学术领域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留下的著作就有 83 种。在杨守敬的学术研究中,舆 地学的成就最为突出。他编撰了舆地学著作 20 多种,这些论著几乎涵盖了中国传统地理学 的各个方面,充分展示了他的杰出才华。 杨守敬的学术代表作是完成于 1904 年的《水经注疏》。明清以来,《水经注》研究成果 很多。杨守敬的这部著作具有全面总结的性质。他对《水经注》中所记裁的 1200 多条水道 进行了详尽的考证;对征引的故实都一一注明出处;对清代学者全祖望、戴震等人的校释也 多有订正。杨守敬既有坚实的考据学基础,又运用了当时地理学的新知识,所以在《水经注》 研究中有所突破,有所创新。杨守敬还编制了古今对照的《水经注图》,图文互证,相得益 彰。 14.下列关于杨守敬日本之行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杨守敬的书法艺术和书法理论研究影响很大,他被尊为“日本书道现代化之父”。 B.杨守敬在日本访书之事被日本人森立之记载在《清客笔话》中。 C.杨守敬校勘《古逸丛书》,体现了他在版本、目录等方面的学术造诣。 D.杨守敬搜访阙佚,收集到我国的古籍珍本《留真谱》,并将它影印摹刻。 15.下列有关杨守敬舆地学研究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杨守敬的《水经注疏》,是在全面总结明清两代《水经注》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完成的。 B.运用当时地理学的新知识,是杨守敬《水经注》研究取得成功的基础。 C.在杨守敬留下的 83 种著作中,有一部分是中国传统地理学方面的研究成果。 D.杨守敬对《水经注》记载的 1200 多条水道进行了详尽考证,还编制了《水经注图》。 16.从文中看,哪几件事对杨守敬的学术生涯产生了重要影响?(4 分) 答案:14.D 15.B 16.(4 分)一点一分 (1)青年时代接触考据学,临摹《舆地图》。 (2)赴京参加会试,结识了许多名流学人。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4 (3)在日本搜访典籍,校勘珍本 (4)第七次会试失败后,绝意科举,专注学问。 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4、15 题。 亚马孙丛林中的雄性蓝蝶带有彩虹般的蓝色光辉,半公里外就能看到。其光辉如此强烈, 有的竟能反射 70%的蓝色光线,远远超过蓝色涂料的反射率。蓝蝶耀眼的光辉,原是一种警 号,使别的雄性蓝蝶在远处就能知所趋避。蓝光越强,示警作用越显著。物竞天择,适者生 存。亿万年的自然选择,使亚马孙蓝蝶翅膀有了如此奇妙的性能。 这种性能,早在一百多年前就被人发现,但其奥秘直到最近才被揭开。原来蓝蝶翅膀上 覆盖着许多微小鳞片(就是触摸蝴蝶翅膀时会沾手的粉),其表面有许多平行的脊状突起物。 观察脊的截面,会发现其中包含着许多平行排列的羽状物。“羽毛”的主干两边生出若干分 支,分支的长度沿主干从根到梢逐渐变短,其结构类似于人造的多层介质反射镜。人造多层 介质反射镜的反射光有很强的方向性:对接近垂直入射的单色光线反射率极高,但对斜入 射光线的反射率很低。令科学家们大吃一惊的是:蓝蝶翅膀的反光却是广角的,可以在很大 范围内看到。这种奇妙性能缘于那些羽状物的分支并非完全位于同一平面内,而是各具 微 不同的倾斜角,使反光的视角大为增加。蓝蝶的翅膀还具有颜色选择性。其羽状物的尺寸 恰好能增强蓝光的反射,而且其分支越多,反光就越强。一种仅有 6 到 8 个分支的蓝蝶翅膀, 仍比蓝色涂料的反光率高出一倍以上。蓝蝶翅膀的反射光颜色随不同的视角 有变化,从 蓝色到紫色,一直延伸到人眼看不见但蓝蝶能看见的紫外线。 目前人们正在研究蓝蝶的反光机理,想仿造应用。比如改善公路上的路标,改善电脑的 液晶显示器。军事部门感兴趣的是仿蓝蝶翅膀的反光结构,将之用于可随环境变换色彩的新 型迷彩伪装;服装公司则设想,仿蓝蝶翅膀做出的具有特殊反光性能的衣料,将使时装展示 台上更加异彩纷呈。最重要的应用当然是有价证券的防伪,因为再先进的复印机也无法印造 出具有精细立体结构的蓝蝶翅膀来。 纽约州立大学的一位昆虫学家说:“蓝蝶做到了工程师们试着做却未能成功的事。”的 确,正在研究中的人造模仿物,在光学性能上仍无法与蓝蝶的翅膀相比。 14.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 分) A.亚马孙丛林中的雄性蓝蝶带有彩虹般的蓝色光辉,能反射 70%的蓝色光线。 B.蓝蝶的翅膀覆盖着羽状物,具有多层的、立体的结构,因此反光具有很强的方向性。 C.蓝蝶的翅膀具有颜色选择性,其羽状物的尺寸可以增强蓝光的反射,其反光强度与 分支数量正相关。 D.在蓝蝶仿生的各类应用研究中,证券防伪的研究最有成效,其技术是最先进的复印 机都无法达到的。 15.通观全文,简要说明蓝蝶翅膀具有的独特光学性能。(5 分) 答案:14.C(A 原文中说“有的”能反射 70%;B 翅膀上覆盖的是“小鳞片”,另外,其反光 不具有很强的方向性,而应该是广角的;D 原文“最重要的应用”不等于是“有成效”,这 只是期待) 15. (5 分)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5 蓝蝶翅膀独特的光学性能是:光线反射率极高,反射光具有广角性和颜色选择性。(整 合 1 段 2 段信息) 4.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16-19 题。 天地苍茫一根骨 庞进 司马迁的祠墓在陕西的韩城市。祠内有他的塑像:束高发,穿红袍,长眉入鬓,双目炯 炯——那眼神,有穿透历史烟云的明晰和超凡入圣的穆然;显著的还有那一袭长及心胸的须 髯,给人一份文人的傲岸和学者的庄重。据说,人受过宫刑,胡须会随之脱光,而这尊塑像, 依然大须飘拂——这大概是民意使然了:你皇上要把一个血性须眉变成一个不男不女的“太 监”,可在我们老百姓的心目中,这个人依然是男子汉,顶天立地,气吞山河的男子汉! 仔细看,司马迁的塑像是稍稍有些斜的,头向北方偏着。一种说法认为,司马迁是在遥 望北方的苏武庙,因为这位在北国牧了十九年羊的汉朝使臣,和司马迁是肝胆相照的僚友。 另一种说法认为,司马迁是在遥望李陵,这位大汉名将的被迫降敌,正是司马迁罹祸的原因 啊。我是倾向于后一种说法的,我甚至觉得“李陵之祸”降临到司马迁的头上,是有某种必 然性的。不错,司马迁是一个有骨气有血性又才华横溢抱负远大的文人,这样的文人在任何 一个朝代,都是社会的良心。当李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践戎马之地”,重创十万敌骑的 消息传到长安时,汉武帝刘彻是笑眯眯的,公卿王侯们也纷纷“奉觞上寿”,好听话说得长 乐宫的麻雀都似乎要变成翩翩起舞的宫女。无料几天后,李陵终因矢尽粮绝,寡不敌众而被 俘降敌。消息传来,全朝廷都哑巴了,刘彻更是“惨怆怛悼”,脸吊得像经了霜的秋茄子。 “你们还有什么话说?”朝堂上,刘彻目扫群臣。群臣或面面相觑,诺诺唯唯;或言李 陵该千刀万剐,夷其九族不足以抵罪。当刘彻对这样的看法眯目点头的时候,我们的太史公 站了出来。他说李陵平时克己奉公,身先士卒,有国士之风。此次出征,孤军奋战,血染寒 山,英勇可嘉。降敌是一时无奈,日后有机会,他还会报效汉朝的。“好你个司马迁,”刘 彻震怒了,“你竟敢替叛贼说话,谁给你的胆量?” 现在看来,司马迁充其量不过是说了几句公道话而己。然而,问题倒不在于公道话本身, 而在于竟然有人敢于站出来说公道话。社会良心和专制强权在这儿发生了深刻的矛盾。在刘 彻的心目中,作臣子的差不多是一群牛马狗,鞭子下驮拉耕作,唯主子鼻息是仰,哪里有你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6 人模人样地站在我的对面说什么公道话的权利? 对武帝刘彻,司马迁曾经抱有幻想。做太史令,他异常勤奋,总想博得武帝的欢心。即 使站出来为李陵辩护,也是见皇上满脸的“惨怆怛悼”,禁不住效一番“款款之愚”。然而, 残酷的现实粉碎了文人的天真,他终于明白了:刚直不阿的书生和专横残暴的帝王是冰和炭、 玉和泥。于是,不再幻想不再幽怨,为了“草创未就”的《史记》,为了“究天人之际,通 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理想和事业,他咬牙吞血,毅然决然地走向了苦难,“就极刑而 无愠色”。至此,司马迁实现了一个转变,一个御用工具向独立人格的转变。从此,一个书 生走到了一个帝王,和这个帝王赖以存在的庞大体制的对立面。你可以摧残我的肉身,但你 摧不毁我的抱负;你可以夺取我的生命,你却打不倒我的精神。我就要谱写一部世上从来没 有的大书,让这个民族记住司马迁,让这个世界记住司马迁!也让你刘彻看看,什么是真正 的文人,什么是文人的肝胆。寒凝春华发,血沃劲草肥。炼狱淬火,司马迁在提升精神的同 时,成就了一根骨头。 好一根骨头啊!即使面对一百个汉武帝,一千次酷刑,一万回磨难,这根骨头也不会酥 软,绝不酥软! 16.下面对原文的理解,不准确的两项是(4 分) A.标题“天地苍茫一根骨”运用了借喻的修辞手法,既体现了司马迁命运的悲剧色彩, 又突出了他的不屈精神。 B.作者对司马迁塑像的描写着重突出了他的眼神和胡须,表现了他的精神风貌,展现 出人们心目中理想化的司马迁形象。 C.对李陵降敌,司马迁陈述己见,是为明辨是非:被俘降敌,实属可耻,但孤军深入, 没有后援,武帝亦有不可推卸之责。 D.“我们的太史公站了出来”句中的“我们”表现了作者对司马迁由衷的敬佩及为我 们的民族有这样的文人而自豪的思想感情。 E.文章活用鲁迅诗句“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说明苦难成就了司马迁, 使他脱颖而出,完成了千古绝唱《史记》。 17.“炼狱淬火,司马迁在提升精神的同时,成就了一根骨头。”其中的“炼狱淬火”使 用了什么修辞手法?(2 分)“提升精神”和“一根骨头”分别指什么?(4 分) 18.作者为什么说“李陵之祸”降临到司马迁头上是有某种必然性?(5 分)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7 19.鲁迅曾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 人,有舍身取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这“脊梁”与“一根骨”异曲同工。试结 合社会生活实际,举例谈谈你对“中国脊梁”的理解。(不少于 200 字)(10 分) 答案:16.(4 分)C E 17.(6 分) 炼狱淬火:比喻(2 分) 提升精神:司马迁由一个御用工具向独立人格的转变。(2 分) 一根骨头:在对理想与事业的执着追求中挺立起来的独立人格。(2 分) 18.(5 分)因为作者认为一个专制强权的社会是不允许人们说公道话的,而司马迁是 一个有骨气、有血性、有社会良心的人,他面对专制强权,敢于站出来说公道话,因此遭遇 灾祸就是必然的。 (强权社会不允许人们说公道话 1 分;骨气、血性,良心 1 分;面对专制强权,敢于站 出来说公道话 2 分;表述 1 分) 19.(5 分)答题要点: ①应写出“中国脊梁”的意思。“脊梁”是一种比喻的说法, 指在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人,在国家民族处于危急时刻挺身而 起的人,以及他们所表现出的气节、操守、人格、品质。(3 分) ②应举出恰当的例子。 (2 分)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9~21 题。 目前,我国“煤变石油”的产业化进程正在有序进行之中。也许有人会问,煤和石油, 一个是黑乎乎的固体,一个是油亮亮的液体,两者从形态上看似乎并无相同之处,为什么要 将煤转化为石油?转化又是怎样实现的?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能源消费需求量越来越大。由于我国对石油进口的依 存度较大,所以国际油价上涨、中东政局变化等因素,都会对我国石油能源安全构成潜在危 险。同时由于石油具有流动性好,便于开采、输送和使用的特点,近年来国内石油消费量的 增幅大大超过了石油产量的增幅。而煤作为能源,与石油同属化石能源,只是由于古植物和 地质条件的不同,最后生成的形态才与石油大不相同。从现有数据看,煤在我国的可开采量 及供应年限远远大于石油。于是有人考虑将煤转化为石油,以满足国内市场对石油的需求。 虽然“煤变石油”需要有足够的投入,但是从经济效益来看,这种考虑还是可行的。基于这 样一些认识,人们开始研究各种转化方式,间接液化技术就是其中较为有效的方法之一。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8 煤的间接液化过程可以分三步进行。第一步制取原料气。把经过适当处理的煤送入反应 器,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通过气化剂使煤不完全燃烧,这样就能以一定的流动方式将煤转化 成一氧化碳和氢气混合的原料气,灰分形成残渣排出。第二步进行催化反应。将制取的原料 气净化,在催化剂作用下,让其发生化合反应,合成类似石油的碳氢化合物。在这个过程中, 催化剂起着关键的作用。早些时候,国外有一家公司曾经研制出一种成分为铁、硅、钾、铜 的产效比较高的催化剂,其所得化合物的组成为:汽油 32%、柴油 21%、石蜡烃 47%。第 三步对催化反应的产物进行进一步的提质加工。就如刚开采出来的石油一样, 经过催化反应出来的油也有很多指标不合格,如十六烷值含量、硫含量、水分以及粘度、 酸度等,所以还需要对它进行处理,使它达到合格标准,满足市场需要。目前,我国的这种 “煤变石油”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大约每四吨煤可产出一吨油。 (摘编自周清 春《煤是怎样变成油的?》) 19.下列关于我国“煤变石油”工程实施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石油消费依赖进口,需求量不断增大,导致石油能源供给出现危机。 B.煤与石油一样,都属于化石能源,但在我国煤的储量要比石油丰富得多。 C.尽管成本相对比较高,但是从经济效益的角度看,煤变石油还是可行 的。 D.“间接液化”等技术的出现,为实现“煤变石油”的目标提供了技术保证。 20.下列对煤的“间接液化技术”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经过适当处理的煤、具有一定温度和压力的反应器,以及气化剂,是制成原料气 的几大条件。 B.催化反应中的化合过程,能够使原料气实现液化,是间接液化技术实施中的一个 重要步骤。 C.使用国外某公司研制的催化剂,那么可以 32%的汽油、21%的柴油和 47%的石 蜡烃。 D.“间接液化”是一个将煤加以气化,经净化后再借催化剂进行化合反应,最终生 成油的过程。 21.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国内石油能源消费存在着潜在的危险,应用煤的“间接液化技术”就是要彻底改 变石油进口的局面。 B.人们更加偏好使用石油,所以国内能源消费中煤炭消费量的增幅,远远小于国内 煤炭生产量的增幅。 C.那些刚从地底下开采出来的石油,要达到合格标准,还有一些成分需要进行必要 的提质加工处理。 D.在目前我国的技术条件下,煤在变成石油的过程中,其自身的损耗实际上大约有四分 之三。 答案:19.A 20.C 21.C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9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