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1 发布 |
- 37.5 KB |
- 2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2021学年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同步课时练习 第三十课 我与地坛
2020-2021 学年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同步课时练习 第三十课 我与地坛 【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窥.看(kuī) 祷.告(dǎo) 猝.然(cù) B.炫.耀(xuàn) 坍圮.(pǐ) 譬.如(pì) C.渗.透(shèn) 倔强.(jiàng) 恪.守(kè) D.熨.帖(yù) 隽.永(juàn) 教诲.(huǐ)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缘分 沧桑 翅膀 按排 B.镇静 清纯 嘱咐 羡慕 C.清晰 恍惚 羞涩 安祥 D.步履 坦率 意蕴 竟相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史铁生因双腿残废而变得消沉,他为了逃避而来到地坛,让他体会到生与死的永恒,体会到人的渺小 和自然的伟大与永恒。 B.无论外界环境和参赛条件都极端恶劣,《中国好声音》的歌手们总能够面带微笑、充满信心地完成所有 的比赛项目。 C.当年极为畅销的一本书《墨迹》的作者是凤凰卫视著名主持人曾子墨根据自己的真实生活轨迹写的。 D.时代要求我们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科学的态度,像学习和掌握马克思理论一样,来理解和把握建设有中 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4.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的运用,错误的一项是( ) A.被动挨打的尴尬,疲于奔命的险境,猝不及防....的惊喜,绝处逢生的狂欢,让这支球队在中超联赛首场 就经历了“最长的一天”。 B.在此次专题教育活动中,“察病灶”须严,“找病根”要实,要做全方位、立体式的检查,抽丝剥茧...., 抓住实质。 C.燕国本来就没有多少法家拂士,强将劲卒,因循守旧....,固步自封,燕王喜和燕太子丹又是这般赏罚不 明,亡国是迟早的事。 D.穿过那段斑驳的照壁和其下长势正旺的一大片灰灰菜,几只不知从哪里蹿出来的野猫将他吓得魂不守... 舍.,心惊肉跳。 5.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当地村民戴着面具,高举火把,边歌边舞,一条火龙长绕村道,这是一种古老的 丰收和平安美好 生活的仪式。 ②工匠精神就是专心致志的敬业精神、一丝不苟的严谨精神、精益求精的进取精神,持之以恒的 精 神,造福人类的奉献精神。 ③“低碳生活”这个概念提出的都是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它 了人类因气候变化而对未来产生的担 忧。 A.祈求 坚忍 反应 B.祈求 坚韧 反映 C.企求 坚韧 反应 D.企求 坚忍 反映 【文本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与地坛(节选) ①我在好几篇小说中都提到过一座废弃的古园,实际就是地坛。许多年前旅游业还没有开展,园子荒芜 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记起。 ②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总之,只好认为这是缘分。地坛在我出生前四百多年就坐 落在那儿了,而自从我的祖母年轻时带着我父亲来到北京,就一直住在离它不远的地方——五十多年间搬过 几次家,可搬来搬去总是在它周围,而且是越搬离它越近了。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就 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③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 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 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 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在满 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④自从那个下午我无意中进了这园子,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我一下子就理解了它的意图。正如我在 一篇小说中所说的:“在人口密聚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 ⑤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 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我在那篇小说中写道:“没处可去我便一天 到晚耗在这园子里。跟上班下班一样,别人去上班我就摇了轮椅到这儿来。”“园子无人看管,上下班时间有 些抄近路的人们从园中穿过,园子里活跃一阵,过后便沉寂下来。”“园墙在金晃晃的空气中斜切下一溜荫 凉,我把轮椅开进去,把椅背放倒,坐着或是躺着,看书或者想事,撅一杈树枝左右拍打,驱赶那些和我一样不 明白为什么要来这世上的小昆虫。”“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 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 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 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窸窸窣窣片刻不息。”这都是真实的记录,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⑥除去几座殿堂我无法进去,除去那座祭坛我不能上去而只能从各个角度张望它,地坛的每一棵树下我 都去过,差不多它的每一米草地上都有过我的车轮印。无论是什么季节,什么天气,什么时间,我都在这园子 里待过。有时候待一会儿就回家,有时候就待到满地上都亮起月光。记不清都是在它的哪些角落里了,我一连 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这样想了好几年,最后事情 终于弄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 给我们这个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 的节日。这样想过之后我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不再那么可怕。比如你起早熬夜准备考试的时候,忽然想起有 一个长长的假期在前面等待你,你会不会觉得轻松一点?并且庆幸并且感激这样的安排?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在本文中通篇采用概述式的笔法,选择地坛中极具代表性的一些对象,通过与时间和历史、自然和生 命的对话,深刻地感悟到了生命的真谛。 B.夕阳残照地坛的断壁颓垣,时间的伟力、岁月的无情、宇宙的浩渺、历史的凝重,衬托出个体的微不足道。 C.本文写作风格独特,在内容上打破了抒情、议论与叙事、写景的间隔,以思辨为主导,从始至终自由洒脱而 又饱含情感,容量丰富,内涵饱满。 D.“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一句运用拟人的手法,含蓄深挚地刻画出 作者与地坛的同病相怜及精神交流。 2.文中画线句子“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看似平淡、重复,其实含意丰富。结合文本, 说说你的理解。 3.第⑤段描写了地坛的什么特点?结合第③段的描写,可以看出作者眼中的地坛是怎样的?这折射了作者当 时怎样的心态?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我与地坛(节选) 史铁生 ①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总之,只好认为这是缘分。地坛在我出生前四百多年就座 落在那儿了,而自从我的祖母年轻时带着我父亲来到北京,就一直住在离它不远的地方——五十多年间搬过 几次家,可搬来搬去总是在它周围,而且是越搬离它越近了。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 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②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 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 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 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 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③自从那个下午我无意中进了这园子,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我一下子就理解了它的意图。正如我在 一篇小说中所说的:“在人口密聚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 ④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 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我在那篇小说中写道:“没处可去我便一 天到晚耗在这园子里。跟上班下班一样,别人去上班我就摇了轮椅到这儿来。园子无人看管,上下班时间有 些抄近路的人们从园中穿过,园子里活跃一阵,过后便沉寂下来。”“园墙在金晃晃的空气中斜切下一溜荫 凉,我把轮椅开进去,把椅背放倒,坐着或是躺着,看书或者想事,撅一杈树枝左右拍打,驱赶那些和我一 样不明白为什么要来这世上的小昆虫。”“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 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 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 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窸窸窣窣片刻不息。”这都是真实的记录,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⑤无论是什么季节,什么天气,什么时间,我都在这园子里呆过。有时候呆一会儿就回家,有时候就呆 到满地上都亮起月光。记不清都是在它的哪些角落里了。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 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这样想了好几年,最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 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 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样想过之后我安心多了,眼前 的一切不再那么可怕。比如你起早熬夜准备考试的时候,忽然想起有一个长长的假期在前面等待你,你会不 会觉得轻松一点?并且庆幸并且感激这样的安排? ⑥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这却不是在某一个瞬间就能完全想透的、不是一次性能够解决的事,怕 是活多久就要想它多久了,就像是伴你终生的魔鬼或恋人。所以,十五年了,我还是总得到那古园里去,去 它的老树下或荒草边或颓墙旁,去默坐,去呆想,去推开耳边的嘈杂理一理纷乱的思绪,去窥看自己的心魂。 十五年中,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幸好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四段写别人去上班,是为了写自己的处境。两相对比,突出“我”跟上下班一样摇着轮椅到地坛只是 为了找一个去处消磨时光,逃避现实。 B.第五段划线句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具体表达我弄明白生死问题后轻松而坦然的心境。 C.作者写地坛,充满哲理;写命运,充满激情。本文围绕的核心是有关生命本身的问题:人该怎样来看待 生命中的苦难。 D.本文语言主要具有三个特征,即简洁、形象、朴实,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和美感。作者不仅写了 自己在地坛的所见所闻,也直白地表露了自己的所思所想,旨在用自己于逆境中以全部生命感悟到的宝贵体 验传达给读者。 2.请简要赏析“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这句话。 3.第四段划线处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三、阅读《我与地坛(节选)》,完成下列问题。 文本略 1.第一节最后一段,作者传达给读者的体验是什么?为什么作者“常常要到那园子里去”? 2.第一节最后一段,作者说“十五年中,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幸好有些东西是任谁 也不能改变它的”。哪些东西不能改变?仅仅是这些具体景象本身吗?写出一二条具体的体验。 3.第二节中有一段话:“只是到了这时候,纷纭的往事才在我眼前幻想得清晰,母亲的苦难与伟大才在我心 中渗透得深彻。上帝的考虑也是对的。”其中画线部分有何深刻意蕴? 4.文章最后一句说:“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撤,有过我的车撤的地方也 都有过母亲的脚印。”你如何理解这句话的人生体验? 【拓展阅读】 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两株玉兰树 陈忠实 清明前一日回到老家,到村子背靠的白鹿原北坡上,在父母的坟头烧了一堆被视为阴币的黄纸。尽管明 知这是于逝者没有任何补益的事,然而每年此日不仅不能缺少,甚至早早就泛溢着一种甚为急切的情绪。自 己心里明白,上坟烧纸和跪拜的行为,无非是为消解对父母恩德亏欠太多的负疚心理,获得一种安慰。 天气很好。湿润的风似有若无。西斜的依然明媚的阳光下,原坡和河川满眼都是蓬勃的绿色和黄色,绿 的是返青的麦苗,黄的是盛开的油菜花,间有零星散落在坡梁上的杏花的粉白。 回到老屋小院,便坐在前院闲聊。许是那种负疚心绪得到消解,许是得了这明媚春色的滋润,竟是一种 难得的轻松和平静。记不得是谁颇为惊诧地叫了一声,玉兰树开花了。我便朝大门右侧的玉兰树看去,在树 梢稍下边的一根分枝上,有两朵白花。我的心微微一颤,惊喜得轻叫一声,从坐着的小凳上站起来,几步走 到玉兰树下,久久观赏那两朵玉兰花。那是两朵刚刚绽放的玉兰花,雪白,鲜嫩,纤尘不染,自在而又尽情 地展示在细细的一根枝条上,洁白如玉,便想到玉兰花的名字确属恰切。玉兰树尚不见一片叶子,叶芽刚刚 在枝条上突出一个个小豆般的苞,花儿却绽放了。我久久地看那两朵花儿,竟然不忍离去。玉兰花在我其实 也算不得稀罕,见得也早已多了,之所以发生一缕不寻常的惊喜,是因为这是开在自家屋院里的玉兰花,而 且是我栽植的玉兰树苗,便有了一种情结;还有一种非常因素,就是这株玉兰树苗成长过程的障碍性经历, 曾经让我颇费过一番心思。 几年前我重回原下小院读书写字,一位在灞河滩苗圃打工的乡党,闲聊中听说我喜欢玉兰花,便给我送 来一株不过食指粗的幼苗,我便在大门右侧的围墙根下挖坑栽下了。为了便于浇水和保护,我在玉兰幼苗四 周用砖箍了一圈护栏。得到我的用心守护和浇灌,玉兰树苗日见蹿高,分枝,加粗,蓬蓬勃勃,生机盎然, 我便期待花苞的出现。恰好盼到玉兰树应该发苞开花的树齡,不仅没有开花,失望且不论,等到叶子成形, 我发现了非常的征象,本应是深绿色的叶子,却呈现着浅黄;即使到盛夏烈日暴晒的时候,各种树叶都变得 深绿近青的颜色,我的玉兰树叶反而由浅黄变得几乎透亮了。任谁都会看出这是一种病态的表征。村里乡党 见了,有说是蛴螬咬了树根,有说是缺肥,有说是化肥施多了烧了根,等等。后两种说法不能成立,我栽植 时填的是农家粪土,不缺肥更不会发生烧根的事,倒是蛴螬啃食树根有可能发生,却也无可奈何。我曾扒土 寻找蛴螬,一只也未见到。我就怀疑大约是玉兰树根自身发生了什么病患。 等到第二年,玉兰树仍然是满树病态的黄叶,自然不会开花了。我便有所动摇,这株病态的树会不会自 愈?需得几年才能缓解过来?如果等过几年不仅缓解不了反而病情加重以致枯死了,那我就会白等了。我便 想挖掉它,重植一株。拿着镢头刨挖的一瞬,却似乎听到一种凄婉的求生的哀音,那一片片透亮的黄叶似乎 也幻化成哭相,我便举不起镢头来。突然想到,任它继续存在着,如果真的挨过了病患,当一树健康墨绿的 叶子呈现在小院里的时候,我会获得一种别样的欣慰和鼓舞;如果万一病患发展到使它枯死,再换植一株也 无妨,这株玉兰树便保存下来。约略记得去年夏天回家,玉兰树的叶子变绿了,尽管仍不像正常的叶子那么 深色近青的绿,却不是往年那种透亮的黄色了。我不由得庆幸,它的病情缓解了,更庆幸我握在手里的镢头 没有举起来……今年,这株玉兰树开花了。尽管只有两朵,却是一种美的生命的胜利。看到遭遇过生存劫难 之后开放的这两朵洁白如玉的玉兰花,就不单是通常对所见的玉兰花的欣赏的愉悦了,多了一缕人生况味的 感受。 (有删改) (注)①本文只节选了全文中写玉兰树的一部分,对写广玉兰的部分未选用。 8.下列对散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写上坟烧纸和跪拜的行为,是为了引出下文写“我”要回到老家小屋,表达“我”对生老病 死的思考。 B.作者突然看见玉兰树开花了,内心微颤,惊喜得轻叫一声,这说明他根本没想到这棵玉兰树还会开 花。 C.文章先写玉兰树开花,再写玉兰树的遭遇,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D.文章以“一棵玉兰树”为线索,通过这棵曾经快要病死而今又开花的玉兰树,表达了作者对父母的感 恩与思念之情。 9.第 2 段描写了原坡和河川的景物,请简述这段描写的作用。 10.本文通过玉兰花开表现了作者对人生况味的思考,结合全文,探究本文描写对象“玉兰树”中蕴含的 对生命的感受。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题目。 汴京的星河 叶文玲 孩提时,我有许多美丽的憧憬,天真的梦。那时,我最喜欢看天上的星河。夏夜仰望那缀满星星的夜空, 我会几个小时地坐着发痴,小脑瓜里整个儿盘旋着关于星星月亮的种种神话传说。于是,我总相信月宫里有 嫦娥,早晚有一天会从那影影绰绰的桂花树下飘飘走出,而那璀璨的星星呢,一定是那些调皮的小仙女随意 抛洒的宝石珠贝。我很想什么时候飞上天去,抓住天幕的一角轻轻一抖,让这些明亮得耀眼的珠宝纷纷飞落 下来,穿过云端,落到人间, 傻念头想过万万千,我却从不以为可笑,倒觉得这些记忆,永远像蜜汁一样醇甜。 大概就因为这颗未泯的童心吧,一些别人认为是不算稀奇的事,在我,却总要兴奋得大喊大叫。 现在,我就又想叫喊了:最近,我真的看见了天上落下的星河——那明亮得耀眼的珠宝。 那是在汴京——开封。这个赫赫有名的宋代京都汴梁城,果真又一次牵下了天上的星河,让无数次揣想 过《东京梦华录》笔下灯宵月夕的我,感到如此新奇和庆幸.........。 素享盛誉的汴京,果不负人愿。在月华皎皎的元宵节,它再次以花光满路千门如昼的姿颜,呈现了它非 同寻常的辉煌。 非是我这个初来乍到的外来客言辞夸大,我总觉得在汴京看灯会,别有一番意趣,在灯会中看汴京,别 有一番别处难以得见的古城神韵和京都风光。 这种新奇有趣的感觉缘何而来?是因了那些盏灯,也因了那看灯的人,也因了那挂灯的街。 先说那街。 汴京的街,古今相映成趣,一片繁荣。路这厢,高高耸立起一幢幢现代化大楼;路那厢,则一色是明清 风味的木柱木门木栅,特别是那雕镂朱漆的木窗棂,很能教人想起白话小说中所写的布衣小帽的“市井人 家”。甚至连门口那长垂的竹帘一动,你都会蓦然一惊:是要走出一位肩搭长巾鼻头抹了点白粉的“酒保”, 还是珠钗满头罗裙曳地的“女娇娃”? 且说那人。 也许正月正是“闲月”吧,不大的汴京城竟拥集了这么多的“闲人”。 紧挨着相国寺的小商品市场,设在一条长而又长的窄巷内,天天人头攒动,熙来攘往,那琳琅满目的小 摊和形形色色的顾客,还真像升平鼎盛的北宋“相国寺万姓交易”的盛况呢!那儿,摆着那么多卖各色小吃 的食摊,香气四溢,烟雾腾腾,碗盏丁冬,吆声大作。那个素享盛名的“第一楼”,更是整日价顾客盈门, 座无虚席。这一切,不也大有向以时令小吃著称天下的汴京城遗风么?但是,我晓得,这盛况,这胜景,前 些年是断断没有的,假如没有改革开放的新经济政策带来的繁荣,一向贫寒的豫东农民,能这样衣帽鲜亮 亮、脸上油光光地率领举家老小来开封大饱眼福和口福吗? 今年,到开封游逛的人特别多,逛街的最主要目的,就是来观灯。 再说那灯。 我们抵达之时,虽是正午,却见鼓楼、龙亭这些主要街区,俱已“东风夜放花千树”了。 说也怪,越盼淡月胧明,偏偏日落迟迟,待挨得黄昏近,笑语喧,好心的主人却又劝阻道:此时去观灯, 保准你们挨都挨不到跟前! 纵然心急难耐,也只好耐下心来,远远地站在门口,放眼眺望长街,果然是人潮滚滚,黑压压一片。虽 未亲临,可是一阵阵传来的欢声笑浪,越发教你心痒痒得如痴如醉了。 好容易等到了“灯火阑珊”时。哦,这话儿也许不算准确,已是夜露生凉月横中天了,兴致浓浓的观灯 人,还是一簇簇一队队地蜂拥不绝。 汴京城名不虚传,而汴京人也果有奇术异能!你看那一盏盏巧夺天工的彩灯,真个是收尽了祥云五色荧 煌炫转,那千百盏争奇斗俏的灯,一一地当街密密地排列开来,交相辉映,金光四射。近近地看,真是千姿 百态,大放光华,直教人眼花缭乱;远远地望,只见高高低低,五颜六色,飞旋流转,闪闪烁烁,道它是银 河垂地,一点也不夸张。不信的话,此时你抬头望望中天,平日如练的素月,也悄然失色,端端地消淡了很 多光华。 古人观灯,只能欣赏那奇巧百端的扎灯技艺,点的是蜡烛,糊的是绢纸,纵然巧夺天工,也难经风吹雪 打;而今的灯,有了科学技术辅佐,自然更加高明。你看那腾跃而起的奔马灯浑身通亮,那纵马奔驰的勇士 目光如炬;那能与人对话的机器娃娃灯前趋后仰,憨态可掬;那大书“为民作主”的扇子灯来回穿梭,熠熠 生辉。 呵,怪不得,所有的看灯人都不恋恋于那些只有光色,只亮不转的小灯,却把以上那些巨大的,既有传 统技巧,又有现代化特色的新鲜有趣的大转灯,密匝匝地围了个水泄不通。 一点不错,尽管灯节是古老传统,但人,毕竟是 80年代的人,现代人最仰慕的还是科学技术和现代文 明啊! 兴尽欲归时,在长街的拐角处,却又见到了一幅教我怦然心动的景象——一间小木楼的门窗呀地一声启 开,一根长竹竿软软地伸将出来,竹竿头上,滴溜溜地悬了一盏八角宫灯,那宫灯虽小,款式却玲珑剔透, 做工也极精致细巧。一时间,我没看清灯壁上那悠悠旋转的花卉图样,只觉得像飘过去一簇飞花,一团流 云…… 我看得呆了,循了那挑灯的手望去,恍恍的灯影下,只见是一个穿猩红雪衫的姑娘。许是那衣衫太红, 那灯光太朦胧了,我看不清姑娘的眉眼儿,只见她那笑盈盈的脸蛋儿,被身上那件红衫,手中的那盏红灯, 映照成了一团艳艳的红云…… 那红云,那灯影,久久地晃在我的眼前,直伴着我进入梦境。学科@网 午夜,我果然重温了少年时的梦——我见那闪闪烁烁的星星,都从天河里飞溅下来,变成了“灯雨”, 洒落在汴京城…… (本文有删改) 1.作者的兴奋情绪在文中画横线部分表现为怎样的语言特点? 2.文中画波浪线部分连用 10个“一”,具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3.从结构上分析作品为什么先写街、再写人、后写灯。 4.根据全文,分析作者“感到如此新奇和庆幸”的深层意蕴。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想念地坛 史铁生 想念地坛,主要是想念它的安静。 坐在那园子里,坐在不管它的哪一个角落,任何地方,喧嚣都在远处。近旁只有荒藤老树,只有栖居了 鸟儿的废殿颓檐、长满了野草的残墙断壁,暮鸦吵闹着归来,雨燕盘桓吟唱,风过檐铃,雨落空林,蜂飞蝶 舞,草动虫鸣……四季的歌咏此起彼伏从不间断。地坛的安静并非无声。 一进园门,心便安稳。有一条界线似的,迈过它,只要一迈过它便有清纯之气扑来,悠远,浑厚。于是 时间也似放慢了速度,就好比电影中的慢镜头,人便不那么慌张了,可以放下心来把你的每一个动作都看看 清楚,每一丝风飞叶动,每一缕愤懑和妄想,盼念与惶茫,总之把你所有的心绪都看看明白。因而地坛的安 静,也不是与世隔离。 记得我在那园中成年累月地走,在那儿呆坐,张望,暗自地祈求或怨叹,在那儿睡了又醒,醒了看几页 书……然后在那儿想:“好吧好吧,我看你还能怎样!”这念头不觉出声,如空谷回音。 谁?谁还能怎样?我,我自己。 我常看那个轮椅上的人,和轮椅下他的影子,心说我怎么会是他呢?怎么会和他一块坐在了这儿?我仔 细看他,看他究竟有什么倒霉的特点,或还将有什么不幸的征兆,想看看他终于怎样去死,赴死之途莫非还 有绝路?那日何日?我记得忽然我有了一种放弃的心情,仿佛我已经消失,已经不在,唯一缕轻魂在园中游 荡,刹那间清风朗月,如沐慈悲。于是乎我听见了那恒久而辽阔的安静。 我记得于是我铺开了张纸,觉得确乎有些什么东西最好是写下来。不考虑词句,不过问技巧,也不以为 能拿它去派什么用场,只是写,只是看出有些路单靠腿(轮椅)去走明显是不够。写,真是个办法,是条条 绝路之后的一条路。 只是多年以后我在书上读到了一种说法:写作的零度。我想,写作的零度即对生命意义的叩问,写作出 发的地方即生命固有的疑难,写作之寻求即灵魂的眺望。否则,写作,你寻的是什么根;倘只是炫耀祖宗的 光荣,弃心魂一向的困惑于不间,岂不还是阿 Q的传统?倘写作变成潇洒,变成了身份或地位的投资,它就 不要嘲笑喧嚣,它已经加入喧嚣。尤其,写作要是爱上了比赛,擂台和排名榜,它就更何必谴责什么“霸 权”?它自己已经是了。我大致看懂了排名的用意:时不时地抛出一份名单,把大家排比得就像是梁山泊的 一百零八将,被排者争风吃醋,排者乘机拿走的是权力。 想念地坛,就是不断地回望零度。放弃强权,当然还有阿谈。现在可真是反了!--面要面霸,居要豪居, 海鲜称帝……人呢?名人,强人,人物。可你看地坛,它早已放弃昔日荣华,一天天在风雨中放弃,五百年, 安静了;安静得草木葳蕤,生气盎然。土地,要你气熏烟蒸地去恭维它吗?万物,是你雕栏玉砌就可以挟持 的?疯话。 有人跟我说,曾去地坛找我,或看那一篇《我与地坛》去那儿寻找安静。可一来呢,我搬家搬得离地坛 远了,不常去了。二来我偶尔请朋友开车送我去看它,发现它早已面目全非。我想,那就不必再去地坛寻找 安静,莫如在安静中寻找地坛。现在我看虚空中便有一条界线,靠想念去迈过它,只要一迈过它便有清纯之 气扑面而来。我已经不在地坛,地坛在我。 (有删节) 1.下列对本文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 A.地坛里没有人世间的喧嚣,却不乏大自然四季的歌咏,作者喜爱的正是这种“鸟鸣山更幽”的安静。 B.作者不幸致残,心中十分苦闷,“好吧好吧,我看你还能怎样”一句,是作者从心底发出的对生活的质 问。 C.地坛是作者在痛苦的思索后走向“安静”的地方,是作者写作道路上的一次零度,因此作者想念地 坛。 D.“面要面霸,居要豪居,海鲜称帝”,此句句式整齐,简洁有力,对虚假的不正当竞争给予了批判。 E.地坛在作者心中已成为一种象征,作者想念地坛,实际上是对一种远离尘嚣的精神境界的想念。 2.文中提到“比赛,擂台和排名榜”作用是什么? 3.统观全文,地坛的“安静”具有怎样的特点? 4.结尾处“地坛在我”一句的含意是什么?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完成下面小题。 史铁生的幸运与不幸〈节选) 黄敏兰 史铁生曾经对我说,他一生中的一大遗憾就是没能上大学,要不是因为那场倒霉的病,他肯定会像我一 样在 1977年考上大学。虽然农村生活也给我带来不少疾病,例如淋巴结核、风温热等等,但是毕竟没有像 史铁生的病那样可怕。我等到了恢复高考那一天,所以后来的生活道路也要比他顺利得多。史铁生还说,他 若参加高考,一定会报考英语专业,因为他在学校时英语成绩很好,本人也喜欢英语。我想,那不是太屈才 了吗?如果史铁生不成为文学大师,而是从事其他行业,哪怕是很好的职业,无论对他个人,还是对中国文 学都将是一大遗憾。 史铁生初回北京后的几年,几乎就是在痛苦中挣扎。希望与绝望、生与死的抉择无时无刻不在折磨着他。 人们一般喜欢引用《我与地坛》中的那句名言“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似乎史铁生有着超然于生死的天性。但人们未必知道,他这份迎接死亡的宣言看似洒脱,却是经历了多少痛 苦思考才做出的。我不知道史铁生有多少次试图赴死,但我知道他比绝大多数病人都饱受选择生死的艰难。 史铁生从陕北回京后马上住进友谊医院,是在他父亲的搀扶下艰难地走进医院的。当时他曾暗中发誓 “要么好,要么死,一定不再这样走出来。”没想到一年之后却是被人抬着出院。为什么没治好病也没去死 呢?其中原因很多,一是天使般的大夫的挽救。一位王主任和一名护士长两次将他从死神那里“抢下来”, 王主任后来劝他看书,说:“人活一天就不要白活。”这句话给他指出一条活的路,让他慢慢地做些事,于 是慢慢有了活的兴致和价值感。还有就是朋友的支持和帮助,史铁生说“我没死,全靠了友谊。”朋友们鼓 励他,不时给他带来欢乐和对新生活的期待。 出院后的史铁生成了“待业青年”,前途无望;他母亲不甘心放弃,多次尝试治疗均以失败告终,也引 起他的烦恼。于是他经常失魂落魄地摇着轮椅到家附近的地坛公园,不断地思考生与死的问题。地坛的苍凉 与宁谧让史铁生躁动的心安静下来,让他暂别外界的纷扰,沉迷于精神的畅想、与大自然的交流。静下心来 的他,也能通过观察地坛的人与事思考尘世生活。 更重要的是,在那个洁净的世界里,他找到了灵魂的支柱——上帝(这个概念并非狭义的、具体的“上 帝”)。他不停地与上帝对话,终于在上帝的感召下,使精神得到升华。不幸的史铁生因幸运地走进地坛而 选择了生路。“在人口密聚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若换作人潮密集的 北海、颐和园等名胜景区,即使有动人的美景,也不能符合史铁生的需要。“因为这园子,我常感恩于自己 的命运。” 1.下列对史铁生的回忆与评价,不符合作者意思的一项是( ) A.如果史铁生没有成为文学大师,而是去从事其他的行业,那将是中国文学的一大遗憾。 B.史铁生有着超然于生死的天性,能非常洒脱地面对生死问题,将“死”视作“节日”。 C.善于思考的史铁生要忍受超出常人的痛苦,他比绝大多数病人都饱受选择生死的艰难。 D.一场倒霉的病给史铁生留下了不能上大学的遗憾,也使得他的生活道路变得更加坎坷。 2.下列对史铁生“幸运与不幸”的理解,不符合选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因生病而不能参加高考的史铁生是不幸的,但后来能把握自己的命运,并最终成为文学大师的史铁生是 幸运的。 B.在希望与绝望、生与死的痛苦抉择中挣扎的史铁生是不幸的,但能在宁静的地坛中找到生路的史铁生是 幸运的。 C.住进医院一年后没治好病被抬出院的史铁生是不幸的,但在医生、朋友鼓励下有了活的兴致的史铁生是 幸运的。 D.出院后成了“待业青年”的史铁生是不幸的,但在不甘放弃的母亲再三鼓励下走出烦恼困扰的史铁生是 幸运的。 3.下列说法最符合选文内容的一项是( ) A.四百多岁的地坛宽厚博大,像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容纳了双腿残废、失魂落魄的史铁生,让他感觉有 着宿命的味道。 B.荒芜但并不衰败的地坛草木繁盛,生机勃勃,史铁生从中领悟到生命的内涵,不再恐惧不幸的命运,坦 然面对生与死。 C.史铁生在苍凉与宁谧的地坛中静下心来,通过观察地坛的人与事思考尘世生活,找到了灵魂的支柱,选 择了生路。 D.北海、颐和园等名胜景区因为有动人的美景,无法让史铁生静下心来找到心中的上帝,所以不能符合史 铁生的需要。 4.文中多处直接引用史铁生文章中的话,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5.结合文章内容,谈谈史铁生的人生经历和人生态度对我们有怎样的启示。 【片段写作】 1.《家山》中说,地坛是史铁生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很多文学作品中,某个地方也与某个人物关联密 切。请从《红楼梦》、《红岩》、《平凡的世界》中选一个代表性的地方,结合小说情节,谈谈这个地方与相 关作品中人物的密切关联。要求:符合原著内容,条理清楚。 (提示:潇湘馆与林黛玉;渣滓洞与小萝卜头;黄原与孙少平……) 2.史铁生调动了视觉,嗅觉,味觉描写,展现地坛的博大,深沉而动人的生命力。请你试着运用各种感官, 以一段描写性的文字展现“秋季的雨”,200字左右。 【参考答案】 【基础知识】 1.【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识记现代汉语字音的能力。D项,“教诲”的“诲”应读 huì。词语中加点的字,读 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D项。故选 D。 2.【答案】B 【解析】本题来考查的是识记现代汉语字形的能力。A项,“按排”应为“安排”;C 项,“安祥”应为“安 详”;D项,“竟相”应为“竞相”。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B项。故选 B。 3.【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A项,偷换主语,应在“让他”前加“地坛(的一草一木)”。B 项,“无论”和“都”搭配不当,可把“无论”改为“尽管”。C项, 句式杂糅,要么说“《墨迹》的作者 是……曾子墨”,要么说“《墨迹》是……曾子墨……写的”。故选 D。 4.【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A 项,猝不及防:事情突然发生,来不及防备。 不能用于形容“惊喜”等情绪。B项,抽丝剥茧:丝得一根一根地抽,茧得一层一层地剥。形容分析事物极 为细致,而且一步一步很有层次。结合“抓住实质”“做全方位、立体式的检查”分析,使用正确。C项,因 循守旧:意思是死守老一套,缺乏创新的精神。结合“固步自封”分析,使用正确。D项,魂不守舍:灵魂 离开了躯壳,形容精神恍惚、心神不定。也形容惊恐万分。结合“心惊肉跳”“吓得”分析,使用正确。 故选 A。 5.【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①“祈求”侧重表达对实现愿望的虔诚之情,祈 求的内容可以是具体的,也可以是抽象的。“企求”希望得到,内容多是具体的。作为一种古老的仪式,有 虔诚,崇拜等意味,故选“祈求”。②“坚忍”指在艰苦困难的情况下坚持而不动摇,一般用于形容人的意 志和心理。“坚韧”除了形容人的性格品质外,还可用来指事物坚固有韧性。句子强调的是持之以恒的精神, 故应选用“坚韧”。③“反映”指主体把客体存在的情况原封不动地表现出来,含主动性。“反应”是指机体 受到体内或体外的刺激而引起相应的活动或变化,含有被动色彩。此处“反映”更符合语境。故选 B。 【文本阅读】 一、【答案】1.A 2.①强调了“我家”与地坛实际距离确实很近;②更加充分地表达了“我家”与地坛的彼此缘分之深;③更 加突出了地坛在作者心目中的地位,地坛就是“我家”,是作者的精神家园。 3.第⑤段描写了地坛充满生机活力的特点。作者眼中的地坛荒芜但并不衰败。折射出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和 对人生应该有所作为的信念。 【解析】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手 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 差别,做出判断。本题 A 项,“作者在本文中通篇采用概述式的笔法”错误,文中有不少细节描写。故选 A。 2.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赏析能力。本题可以从地理距离、心理距离、心中的地位三方面分析强调了"我家” 与地坛实际距离确实很近;根据“从我的祖母带着我父亲来到北京,就一直住在离它不远的地方”,“我一天 到晚都耗在园子里”、"无论什么季节,什么天气,什么时间,我都在这园子里呆过”;更加充分地表达了“我 家"与地坛的彼此缘分之深;根据五十多年间搬过几次家,可搬来搬去总在它周围,而且越搬越近了”;更加突 出了地坛在作者心目中的地位,地坛就是"我家" ,是作者的精神家园。根据"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 都准备好了”。 3.此题考查对文意的理解和把握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文章的核心内容,特别是侧重 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文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本题,作者的思想 感情经历了一个从苦闷、绝望到碰撞出一条生路的过程。正是地坛这种包孕着永恒与瞬间、古老与新活、沉 寂与涌动、博大与纤细的双重境界,给了作者的心灵以强烈的震撼。作者感受到的是地坛在看似沉寂、荒凉、 萧瑟、苍幽之下的那种醇厚深重、超然博大的历史沧桑和喧嚣不已、生生不息的生命意味。 二、【答案】1.B 2.“时间”、“身影”使用了“双关”的修辞方法,既让人看到此时的时间,太阳照耀下人的身影,也让人看 到社会发展的时间,自己生命的时间,自身残疾的现实,自身能力的现实。 3.内容:写出了地坛鲜活灵动充满生机,荒芜但并不衰败的特点。结构:①照应第二段对地坛荒芜、破败、 冷落、古旧等特点的描写,并与之形成对比,说明作者的心境发生了变化。②为下文对“生命”、对“生死” 的解读和感悟做铺垫。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 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解答 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B项,“第五段划线句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错误。结合“比如”“这样想过之后我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不再那么可怕”“你会不会觉得……这样的安排” 等分析可知,划线句采用的应是类比手法。故选 B。 2.本题主要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 干意思,如本题“请简要赏析‘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这 句话”,应该从修辞、语言、表现手法、思想感情等方面去考虑。看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方法,写出了什么内 容,表现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有怎样的深刻含义,语言上有怎样的特点。“时间”、“身影”使用了“双关” 的修辞方法。作者残疾之后,地坛公园是他较长时间活动的场所,是这一独特“沉静”的环境,使他活过来, 使他感悟到人生的艰难,从而产生了质的飞跃和超越。这种环境“弥漫”着沉静的“光芒”,是培养他飞跃 超越的土壤。他感受到了“时间”无声无息的流逝,更看到了自己残疾的“身影”。可见,这句话将环境、 时间和个人的遭遇紧紧联在一起,揭示了时间的无情和现实的残酷。同时,也表现了作者不逃避、不懦弱、 勇敢面对现实的坚强意志。 3.本题主要考查景物描写作用分析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第四段划线处的 景物描写有何作用”,渲染……气氛;烘托……心理;交代……时代背景;揭示……地域风貌特征;突出了…… 主题;为某人物的出场安排典型环境;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彰显某人物的性格。要结合具体环境描写来回 答作用。结合语句内容分析,这其实是对生命的感悟,蜂儿、蚂蚁、瓢虫等,都是作者标榜的美好。一切都 如此灵动,丝丝生机跃然纸上。这也是作者在特定的人生背景下对生命,对生活,对一切的畅想,对一切的 深思。应第二段对地坛荒芜、破败、冷落、古旧等特点的描写。“我”从只看到地坛的破败,到发现这里也 有生机,正是这样的变化给了“我”启发。为下文对“生命”、对“生死”的解读和感悟做铺垫。使“我” 在对人生进行思考时得出了比第一阶段显得积极一些的结论:一个人出生了,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 了,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这段景物描写为“我”的思想转变提供了契机。 三、【答案】 1.人怎样活的问题需要一生努力解决。充满生机的古园给作者带来了新生命,使作者重又扬起了生活的船 帆。 2.古园中能给人以启迪的精神财富任谁也不能改变。夕阳映照着古园的坎坷之路,预示着人生道路是光明 的。雨燕把天地叫得苍凉,隐含着落寞的人生必将爆发出无穷的力量。苍黑古柏站立多年,人为什么不能在 寂寞中前进。 3.母亲活着的时候,“我”没能深彻母亲的苦难,现在“我”明白了自己的存在而使母亲遭此苦难,“我” 于心不忍,所以,对母亲的离去也似乎感到一丝安慰。赞美母亲伟大充溢字里行间。 4.母亲对儿子的爱是不张扬的,是默默的,一个人在人生十字路口徘徊而又奋然前行的人,必定蕴藏着母 亲真挚的爱。这是对母亲的忏悔,更是对母亲的礼赞。 【解析】1.这是一道概括文章的内容的题目,要求概括第一节最后一段,作者传达给读者的体验和作者常 常要到那园子里去的原因,注意根据文中的内容作答,第一问注意结合段落中的“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 了,这却不是在某一个瞬间就能完全想透的、不是一次性能够解决的事,怕是活多久就要想它多久了,就像 是伴你终生的魔鬼或恋人”概括;第二问注意结合本段的景物特征概括,景物“充满生机”,使作者重又找 到生活的希望。 2.这是一道分析句子的含义的题目,要求分析“十五年中,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幸 好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的含义,具体解释“哪些东西没有改变”,然后分析其背后的象征意义, 注意通过文中的意象的象征意义,夕阳映照着古园的坎坷之路,预示着人生道路是光明的。雨燕把天地叫得 苍凉,隐含着落寞的人生必将爆发出无穷的力量。苍黑古柏站立多年,人为什么不能在寂寞中前进。对这些 象征意义概括“古园中能给人以启迪的精神财富任谁也不能改变”。 3.这是一道分析句子含义的题目,要求分析“上帝的考虑也是对的”的含义,注意句不离段的原则,同时 注意句中的重点词语,从字面的意思看是“对母亲的离去也似乎感到一丝安慰”,然后结合自身的经历分析 “母亲活着的时候,‘我’没能深彻母亲的苦难,现在‘我’明白了自己的存在而使母亲遭此苦难,‘我’于 心不忍”表达了对母亲伟大的赞美。 4.这是一道分析句子含义的题目,要求分析“上帝的考虑也是对的”的含义,注意句不离段的原则,同时 注意句中的重点词语,此题注意抓住句中的“头一次意识到”“有过我的车撤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分析“对母亲的忏悔,对母亲的礼赞”。 【拓展阅读】 一、【答案】1.C 2.①通过对美好春景的描写,引出下文要描写的对象——玉兰树。②以生机勃勃的春景与下文遭遇过生 存劫难的玉兰树相对比,表达对玉兰树生命的顽强与美好的赞美。 3.①生命是顽强的,在遭遇挫折的时候,不要轻言放弃。这一棵幼小而又带病的玉兰树最终能开花,正 是生命顽强的完美体现。②每一个生命都值得尊重。生命都是平等的,只要它是生命,就应该被尊重。③ 遭遇过生存劫难之后的生命,更显珍贵。 【解析】1.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和分析表现手法的能力。首先通读全篇,把握作品的 主题、手法等,然后对照四个选项,逐一分析比照,最终确定答案。A项,“是为了引出下文写‘我’要回 到老家小屋”分析不当,是为了引出后面对美好春景的描写。B项,“根本没想到”说法过于绝对,由文中 “约略记得去年夏天回家,玉兰树的叶子变绿了”一句可以看出,玉兰树的病情已经有了好转,作者也庆 幸自己没有挖掉它。C项,赏析正确。D项,“表达了作者对父母的感恩与思念之情”错,抒发的是对生命 的思考。故选 C。 2.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的能力。此处主要考查赏析文章景物描写的作用,答题时,除了要把握 这段景物描写的特点之外,还要注意语段的位置及这段景物描写与文章主要描写对象“玉兰树”的关系, 从结构与内容等方面去分析。本段的景物描写,“原坡和河川满眼都是蓬勃的绿色和黄色,绿的是返青的 麦苗,黄的是盛开的油菜花,间有零星散落在坡梁上的杏花的粉白”,是对美好春景的描写,这里交代清 明前后的景物美好,春景无限,就是顺带着要写出下文的玉兰树。第二作者把这里的树木写的峥嵘茂盛, 为写下文的玉兰树的顽强生命力做好的衬托和铺垫。 3.本题考查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要回答某“物”带给你的 思考,首先要准确把握这个“物”的内涵,再从不同的角度解读该内涵。因此,答题前要明确文中玉兰树 的内涵,这主要通过玉兰树的形象来分析,注意抓住“病”与“开花”的关系。同时,还可以结合文中一 些富有哲理的语句,思考这些语句与玉兰树的关系。本文通过玉兰花开表现了作者对人生况味的思考:玉 兰树的生长有着那么多的坎坷,作者自己甚至也差点儿刨了它,然而,就在这“病痛”中,它独自“扛” 了过来。这一棵幼小而又带病的玉兰树最终能开花,正是生命顽强的完美体现。而这种劫后重生,自然更 值得珍惜。这也告诉我们不论多么卑微的生命,都应该得到人们的尊重。因此,作者“多了一缕人生况味 的感受”。 二、【答案】1.①用词夸饰,辞彩绚丽。②运用铺陈、排比语句。③语气急切:用副词“果有”“真个”等 加强语气,用“你看”“你抬头”等表现急于分享的兴奋心情。 2.①连用 10 个“一”将“东京梦华”定格于一个特定的现实场景,使得作品有开有合。②前文渲染的是 “闹”,此处连用“一”凸显的是“静”,形成强烈反差。③前文铺陈的是“繁”,此处聚焦于“一”,梦与现 实交相呼应,让作品余韵十足。 3.①先写街的繁荣做铺垫,引出人潮汹涌。②再写游人众多,为后面观灯受阻理伏笔。③最后写观灯盛况, 把作品推向高潮并点题。④层层铺垫,层层推进。 4.①庆幸遇上了改革开放的好时代,对城市发展新气象感到新奇。②有感于游人众多,人民生活富裕,精 神焕发。③现代科技让汴京灯节重现历史繁华,实现了“我”的“星河梦”。 【解析】1.此题考查文本的语言特色。画线的句子使用了许多色彩绚丽的词语,如“彩灯”、“五色荧煌”、 “争奇斗俏”、“金光四射”、“大方光华”、“五颜六色”、“素月”等,用词夸饰。句式上,运用铺排,采用排 比,如“近近地看……远远地看……”从语气来看,作者较为急切,如副词“果有”“真个”等加强语气, “你看”“你抬头”等表现急于分享的兴奋心情。 2.此题考查考生对语言运用的表达效果的分析。该题重复使用“一”字,详细地描绘了一幅宫灯美人图, 定格于一个特定的现实场景,使得作品有开有合。分析时,要结合文本前后的内容,该段前文渲染的是“闹”, 此处连用“一”凸显的是“静”,形成强烈反差。前文铺陈的是“繁”,此处聚焦于“一”,梦与现实交相呼 应,让作品余韵十足。 3.此题考查考生对结构的把握。考生解答该题时,要注意题干要求考生“从结构上”进行分析,文章开头 通常是总括全文,为下文做铺垫,引出下文;中间部分一般为承上启下,照应某段,为某些情节做伏笔;结 尾部分通常收束全文,照应前文、标题,点题等。文章先写街的繁荣,引出人潮汹涌;再写游人众多,为后 面观灯受阻理伏笔;最后写观灯盛况,把作品推向高潮并点题。文章层层铺垫,层层推进。 4.分析文中句子的深层意蕴。分析文中句子的深层意蕴,包括对句子深层意思的领会,对句子修辞方式、 方法的理解,对句子作用的分析,对作者用意的解说等。分析该句要抓住关键词“新奇”和“庆幸”,分析 作者对什么感到新奇,又为何觉得庆幸。街上,古今相映成趣,现代科技让汴京灯节重现历史繁华,让作者 既感叹城市的新气象;改革开放,让人民生活富裕,精神焕发,使作者庆幸遇到了改革开放的好时代。 三、【答案】1.CE 2.批判现实中文学界争名夺利的喧嚣;表明倡导“安静”回归“零度”的重要性,增强文章的现实性 (或针对性)。 3.远离喧嚣(“地坛的安静并非无声”亦可);不与世隔离;恒久而辽阔;放弃荣华,漠视恭维与强权。 4.以往地坛所代表的那种“安静”已扎根在“我”心中。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A项,从全文看,作者喜爱的不是“这种 ‘鸟鸣山更幽'的安静”,而是一种超越了现实功利的安静,所以结尾才说“地坛在我”。B项,说“好吧好 吧,我看你还能怎样”是“对生活的质问”,不对;下文“谁?谁还能怎样?我,我自己”及其下面一段中 的一连串叩问表明,这句话应是对自己命运的叩问。D项,说引号里的话是“对虚假的不正当竞争给予了 批判”不对,它批判的是世人追逐强权和豪华的心态。故选 CE。 2.本题主要考查分析文本意象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文中提到‘比 赛,擂台和排名榜’作用是什么”,注意从下文“排名的用意”入手结合现实加以考虑。文中提到“比 赛、擂台排名榜”,需要注意从语境入手并联系现实考虑其作用。下文“排名的用意”描述的内容就是 “现实中文学界争名夺利的喧器”的表现,从作者的叙述中可体会到作者的批评态度;文章前面围绕地坛 的“安静”来描述,“安静”自然与此社会现象形成鲜明的对比,自然流露出作者在文学界的主张:倡导 “安静”、回归“零度”。 3.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分析文本内容及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 “统观全文,地坛的‘安静’具有怎样的特点”,既要抓住表面的特点,又要挖掘深层内涵。对于地坛的 “安静”的特点要注意从多角度分析,即从表面的现象特点和内在的深层含义两个角度入手。表面的特点 在文章②③⑥段可找到概括性的语句“喧嚣都在远处”“地坛的安静并非无声”“因而地坛的安静,也不是 与世隔离”“那恒久而辽阔的安静”,提炼关键词即可;内在的深层含义与本文主题相联系,与作者的心境 相契合,即“放弃荣华,漠视恭维与强权”。 4.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的方法如下:语境分析法、关键词分析 法、句子特色分析法、句间关系分析法。首先回归文本找到设题的句子,然后结合前后的语境理解意思。 考查理解词语及语句含义,品味语言表达艺术。本题要用还原法来答题。还原法——还原其“真面目”。 此方法适用于运用了艺术手法(象征意义、比喻意义、双关意义)的文采句。让语言出彩的艺术手法是多 种多样的,恰当运用艺术手法(隐喻、拟人、象征等),使抽象的概念变得形象,直露的意思变得含蓄。 而形象、含蓄的语句却增添了理解、品味的难度,考生应当学会剥离艺术手法,还原本意,领会其所表之 情,所达之意,把它作为理解句子含意的切入点。结合“我想,那就不必再去地坛寻找安静,莫如在安静 中寻找地坛。现在我看虚空中便有一条界线,靠想念去迈过它,只要一迈过它便有清纯之气扑面而来” “想念地坛,主要是想念它的安静”“于是乎我听见了那恒久而辽阔的安静”“有人跟我说,曾去地坛找 我,或看那一篇《我与地坛》去那儿寻找安静”等分析,主要指以往地坛所代表的那种“安静”已扎根在 “我”心中。 四、【答案】1.B 2.D 3.C 4.①便于读者真切直观地了解史铁生的生活经历和内心世界;②增强文章的真实感,说服力;③使文章内 容真实生动。 5.①正确地看待生与死,理性地面对生与死的问题;②善于发挥自己的特长,在任何时候都要充满希望地 看待人生;③人要有尊严地活着;④苦难与不幸往往是对人生的一种磨炼,顽强的人生要能经得起磨炼;⑤ 珍惜亲情与友情,它们是人生中重要的精神支柱。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 能快速找出题目各选项在文章中的对应句子并进行比对,得出正确结论。B 项,“史铁生有着超然于生死的 天性,能非常洒脱地面对生死问题”说法错误,把原句中的“似乎”去掉了,原文第二段说:“似乎史铁生 有着超然于生死的天性。”其次,“能非常洒脱地面对生死问题”过于绝对,原文第二段说的是:“人们未必 知道,他这份迎接死亡的宣言看似洒脱,却是经历了多少痛苦思考才做出的。”故选 B。 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辨析能力。解答筛选文中信息的题目时要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注意 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相对。D 项,“在不甘放弃的母亲再三鼓励下走出烦恼困扰”不符合文意, 概括第四段的意思可知,是地坛给了史铁生生命的感悟,让他走出烦恼困扰。故选 D。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注意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 范围缩小、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A项,“让他感觉有着宿命的味道”分析错误,不是指 “容纳 了双腿残废、失魂落魄的史铁生”,而是指,“我”遇到了地坛时,地坛坐落在那里已经四百多年了,而地坛 恰恰为作者提供了审视人生的空间,给予他感悟人生的氛围。B 项,“荒芜但并不衰败的地坛草木繁盛,生 机勃勃……坦然面对生与死”分析错误,文章中指出“史铁生因幸运地走进地坛而选择了生路”。C 项,原 文第四段的表达是“地坛的苍凉与宁谧让史铁生躁动的心安静下来,让他暂别外界的纷扰,沉迷于精神的畅 想、与大自然的交流。静下心来的他,也能通过观察地坛的人与事思考尘世生活”,与 C项表达的意思最吻 合。D 项,强加因果,“史铁生静下心来找到心中的上帝”是受到地坛宁静的氛围的感悟,与“北海、颐和 园等名胜景区有动人的美景”没有关系。故选 C。 4.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写作特色的能力。这类题,首先要求学生整体阅读文段,理清思路,体会 文章的写作方法。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把握题干的关键信息,最后根据文章内容分析做答。本文是 一篇文学评论,文章中多处直接引用史铁生文章中的话,如,一开始,作者对待生活很悲观,“死是一件不 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要么好,要么死,一定不再这样走出来。”后来,作者 受到地坛的感悟,思想有了很大转变,“在人口密聚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 排。” “因为这园子,我常感恩于自己的命运。” 有了这些引用,读者能真切直观地了解史铁生的生活经历 和内心世界;这些引用使文章内容真实生动,增强文章的真实感,说服力。 5.此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章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先要统观全文,筛选出直接表现作者 观点态度的句子;再分析文章的中心内容,把握作者的基本观点态度;最后通过文中不同观点态度的比较, 提炼作者的观点态度。史铁生遭受身体上巨大的病痛,最后能顽强地战胜病痛,不仅发挥了自己的特长,而 且在任何时候都能充满希望地看待人生。这些对我们都会有启发,我们身体健康,年轻力壮,不应因为生活 稍有不顺或些许挫折而悲观气馁。史铁生由悲观、轻生到理性地面对生死,表明了他在母亲的关心和呵护 下,在特定环境的感悟中,逐步树立了积极的人生态度,他珍惜亲情与友情,它们是人生中重要的精神支柱。 我们要学习史铁生珍惜亲情与友情,热爱自然,发挥自己的特长,积极面对人生风雨和阳光。 【片段写作】 1.【参考例文】 潇湘馆为曹雪芹所著《红楼梦》大观园中一景,位于大观园西路,与怡红院遥遥相对,从其名称上就能 看出这是一处带有江南情调的客舍,是林黛玉客居荣国府的住所。引用舜的潇湘二妃娥皇、女英的典故命 名。潇湘馆多竹,竹的外形,竹的神韵,无一不与林黛玉的性格交融、叠印。真可谓“竿竿翠竹映潇湘”, 竹成了林黛玉绝妙的象征。翠竹“竿竿青欲滴”,修长,仿若林黛玉纤巧婀娜的身段和弱柳扶风的步态,竹 不与群芳为伍,永远清秀质朴,与林黛玉不事浓妆艳抹及清高孤傲的性格相契合;竹秋斗风霜,冬傲冰雪的 不屈风貌,与黛玉的叛逆性格相契合。 “斑竹一枝千滴泪”,竹又映衬着“潇湘妃子”对爱情的执着与以 泪洗面的悲剧命运。 【写作指导】题干要求“从《红楼梦》、《红岩》、《平凡的世界》中选一个代表性的地方,结合小说情节, 谈谈这个地方与相关作品中人物的密切关联”,而这种关系指的是就是前面所说“某个地方也与某个人物 关系密切”,考生要抓住地方与人物之间的内在关联。如孙少平的人生与黄原是密不可分的,孙少平把五 味杂陈的青春献给了黄原;如渣滓洞是小萝卜头生命的重要组成,在《红岩》中小萝卜头的出现是在渣滓 洞中,他在那成长,学习。 2.【参考例文】 孤寂的清秋,只我一人,唯一陪伴我的是这场迟来的秋雨。我松了松衣襟,让雨水同我嬉戏。她是那么 顽皮,轻弹着我的发梢,轻点着我的鼻尖,轻轻地把我引人她的世界。清香的,我呼吸着这花香似的空气; 甜蜜的,我吮吸着这乳汁般的雨。为何你也一人,却如此清香,如此甜蜜?或许生命就该这样吧,哪怕一人 奋斗,也要进步;哪怕再多困难,也要乐观。我微笑着,看着我头顶的秋雨,心底默念,谢谢你,教我如何 面对坎坷的人生。 【写作指导】本题主要考查微写作的能力。写好微写作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考虑:①为什么要写作,即 写作目的;②写给谁或写给谁看,即写作对象;③用什么形式来承载表达的内容;④语言表达。根据写作 目的、写作对象所需要的得体的语言。微写作的语言要求准确、简明、合理、得体。题干要求“请你试着 运用各种感官,以一段描写性的文字展现‘秋季的雨’”,感官是感受外界事物刺激的器官,包括眼、 耳、鼻、舌、身等。大脑是一切感官的中枢。眼睛是视觉,耳朵是听觉,鼻子是嗅觉,舌头是味觉,身体 各个部位是触觉。然后突出“秋季的雨”的特点,如是一把钥匙,它带着清凉和温柔,轻轻地,轻轻地, 趁你没留意,把秋天的大门打开了;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藏着非常好闻的气味;吹起了金色的小喇 叭,它告诉大家,冬天快要来了等。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