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1 发布 |
- 37.5 KB |
- 1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高考政治二轮复习高分突破第一篇专题22社会发展规律与社会历史的主体教案
第22课时 社会发展规律与社会历史的主体 [备考导航] 考点 知识条目 考试要求 真题分布 社会发展的规律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c 判断题(2017,4月,T10) 选择题Ι(2018,4月,T30、2017,11月,T31、2018,11月,T31) 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和普遍规律 c 判断题(2016,10月,T9、2016,4月,T10、2018,11月,T10) 选择题Ι(2017,4月,T31) 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a 社会历史的主体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b 选择题Ι(2017,4月,T31、2016,4月,T32) 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b 选择题Ι(2017,4月,T31、2016,4月,T32、2018,11月,T31)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c) 1.(2017·4月浙江选考,10)现阶段,不尊重知识与人才的观念仍然存在,并影响着经济社会发展。这表明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 解析 不尊重知识与人才的观念仍然存在,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并影响着经济社会发展,体现了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故正确。 答案 T 2.(2018·4月浙江选考,30)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宪法,确定为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的指导思想,对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具有规范、引领、推动和保障作用。这表明( ) ①物质生活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的最主要内容 ②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③适合先进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推动社会进步 ④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 材料强调社会意识的变化及反作用,①与题意不符;②③④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故选B。 答案 B 3.(2017·11月浙江选考,31)中华各民族经过迁徙、杂居、通婚和其他各种形式的不断交流,逐渐形成了共同的文化心理特征。这表明( )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B.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C.社会意识对于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D.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解析 中华各民族经过迁徙、杂居、通婚和其他各种形式的不断交流,逐渐形成了共同的文化心理特征,可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A入选;D表述错误,排除;B、C表述正确但与题意无关。 答案 A 名师指津 正确理解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体现。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中,社会存在的决定作用是第一位的,社会意识的反作用是第二位的。历史唯物主义既反对抹杀社会意识反作用的形而上学机械论,又反对将这种反作用夸大的历史唯心主义。 人类社会的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和普遍规律(c) 时政追踪 十九大报告指出: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政治制度模式,政治制度不能脱离特定社会政治条件和历史文化传统来抽象评判,不能定于一尊,不能生搬硬套外国政治制度模式。要长期坚持、不断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法治化、程序化,保证人民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巩固和发展生动活泼、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4. (2018·11月浙江选考,10)人们创造历史的第一个或最基本的活动是物质资料生产活动。( ) 解析 物质资料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们创造历史的第一个或最基本的活动。 答案 T 5.(2016·4月浙江选考,10)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 解析 人类社会的两个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故正确。 答案 T 6.(考查政治认同)中共十九届二中全会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根据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形势新任务,有必要对我国宪法作出适当的修改。其历史唯物主义依据是( ) 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B.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C.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D.上层建筑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解析 宪法属于上层建筑的内容,因此排除A、B两项;材料中“根据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形势新任务,有必要对我国宪法作出适当的修改”,说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所以C项入选,排除D项。 答案 C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b) 时政追踪 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 7.(2017·4月浙江选考,31)2017年,浙江加快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从服务、政策、制度、环境等方面优化政府供给,实现“群众和企业到政府办事最多跑一次”,达到百姓、企业和政府共赢,这一改革( ) ①彰显人民主体地位 ②坚持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 ③顺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上层建筑变革的要求 ④符合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 题意反映的是优化政府供给方面的改革,这一改革符合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的客观要求,故选③排除④,①②表述正确且符合题意,本题可用排除法选A。 答案 A 8.(2016·4月浙江选考,32)从明星涉毒到路边猜瓜子诈骗,因“朝阳群众”举报而被警方处理的案件不胜枚举。近日,一只名为“武林好大妈”的队伍在杭州武林街道成立,数千位好大妈分布在各个社区,成为杭州版的“朝阳群众”。这佐证了( ) ①人人都是历史的推动者 ②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③人民群众的动机、目的决定了历史发展 ④坚持群众路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成功的重要保证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 本题考查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路线。材料强调“朝阳群众”“武林好大妈”的作用,②④符合题意;①说法不符合实际,排除;③是唯心史观,排除。 答案 D 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b) 时政追踪 十九大报告指出: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我们要坚持把人民群众的小事当作自己的大事,从人民群众关心的事情做起,从让人民群众满意的事情做起,带领人民不断创造美好生活! 9.(2018·11月浙江选考,31)为解决百姓就医难、就医烦、就医远等问题,H市政府根据“最多跑一次”的理念,积极推动医院实施挂号少排队、检查少跑腿、付费更便捷、住院更省心等举措,让患者和家属“少跑腿”“不跑腿”“就近跑”。政府推动医院改革( ) ①体现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 ②证明了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 ③坚持了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④佐证了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 政府根据“最多跑一次”的理念,积极推动医院改革,体现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①符合题意;政府从人民群众利益出发推动医院改革,让患者和家属“少跑腿”“不跑腿”“就近跑”,坚持了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③符合题意。 答案 A 易错点1 错误理解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提醒 一方面,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但社会意识并不是与社会存在在变化发展上具有完全同步性,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另一方面,社会意识具有双重性,其作用要具体分析。 矫正训练1 (考查科学精神)幸福感是人们对生活满意程度的一种心理体验,它以一定的物质财富为基础,但在现实生活中,幸福感的提升与物质财富的增加并不一定同步。这说明( )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③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④社会意识的变化独立于社会存在的变化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 “幸福感是人们对生活满意程度的一种心理体验,它以一定的物质财富为基础”,说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①正确。“幸福感的提升与物质财富的增加并不一定同步”,说明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②正确。③材料体现不出。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是第一位的,④观点错误。 答案 A 易错点2 混淆两大社会基本规律 提醒 经济体制方面的改革体现了生产关系要适合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政治体制改革和意识形态的变化体现了上层建筑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的要求。 矫正训练2 要实施“中国制造2025”,必须坚持创新驱动和绿色发展,必须坚持和完善科技要素参与分配的制度。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看,其依据在于( ) A.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B.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时会促进生产力发展 C.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消除社会基本矛盾 D.人们应该尊重规律、利用客观规律 解析 “科技要素参与分配”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故坚持和完善分配制度是生产力决定的,体现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故B符合题意。A、D不属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C说法错误,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答案 B 易错点3 适合上层建筑的经济基础推动生产力发展 提醒 上层建筑只有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才能促进生产力发展。 矫正训练3 (考查科学精神)简政放权作为改革的“先手棋”和转变政府职能的“当头炮”,极大地激发了市场活力、发展动力和社会创造力。读漫画,对简政放权认识正确的是( ) ①作为生产关系的调整,简政放权能促进生产力发展 ②简政放权通过变革上层建筑以适应经济基础发展 ③简政放权是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的价值选择 ④简政放权是解决我国基本矛盾的根本途径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解析 简政放权变革了上层建筑,目的是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同时表明简政放权作为一种价值选择,遵循了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是正确的价值选择,故②③符合题意,可以入选;①说法错误,简政放权涉及的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④说法错误,解决我国基本矛盾的根本途径是发展生产力。本题答案选C。 答案 C 易错点4 夸大人民群众的作用 提醒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但不是创造社会历史的源泉,不能决定社会历史的性质。 矫正训练4 (考查科学精神)从唯物史观看,尊重劳动和劳动群众是因为( ) ①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和社会发展的基础 ②劳动贡献是衡量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程度的根本尺度 ③劳动群众能根据自己的意愿自由地创造历史 ④劳动群众的根本利益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一致的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 ①从劳动的地位出发解释为什么要尊重劳动,入选;劳动群众的根本利益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一致的,所以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就是尊重劳动和劳动群众,④入选。劳动贡献是衡量人生价值的根本尺度,②排除;劳动群众不能根据自己意愿自由地创造历史,夸大了人的能动性,排除③。 答案 B 1.本课时选考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考查,往往以党和国家的重大部署、名人名言、各项改革、生活热点等为背景,题型既有判断题也有选择题和综合题。备考时要在准确理解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明确其具体适用情景。 [名师归纳] 社会发展规律相关理论的判断与运用 (1)从领域和侧重点上把握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的运用 ①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是哲学基本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中的体现,因此材料必须是关于社会方面的,不能是自然界的。②当材料强调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精神层面上出现一些变化,这是在强调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③若强调精神层面的变化超前或滞后于社会发展、或精神层面的变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则需运用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2)例证辨别生产关系的变革与上层建筑的变革 经济体制改革,如所有制体制调整、分配制度的改革、土地制度的改革等一般属于生产关系的变革;政治体制改革如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法律法规的完善、思想观念的解放等则属于上层建筑的变革。 【例1】 (考查科学精神)要实施“中国制造2025”, 必须要坚持和完善科技要素参与分配的制度。其依据在于( ) A.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对抗性的 B.上层建筑要适合经济基础的状况 C.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消除社会基本矛盾 D.生产关系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状况 解析 本题考查社会基本矛盾。科技要素参与分配的制度属于生产关系范畴,其深化改革的依据在于生产关系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状况,D正确,B排除;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非对抗性的,A错误;社会基本矛盾是客观的,不能消除,C错误。正确答案为D。 答案 D [变式训练] 1.(考查政治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取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看,是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属于( ) ①思想认识,将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②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起推动作用 ③上层建筑,服务于经济基础,推动社会进步 ④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促进作用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 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落后的、反动的、非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促进作用,属于上层建筑范围,能够服务于经济基础,促进社会发展,③④正确,故选B项;①错误,只有正确的思想认识才能促进实践的发展;②不选,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属于上层建筑,不属于生产关系范畴。 答案 B 2.本课时选考对人民群众地位和作用的考查,常以古诗词、名人名言、漫画、现实热点事例(如党和政府维护人民利益、发挥人民群众作用的具体事例)等为背景材料,题型以依据类、说明类、认识类、启示类等为主,难度一般,复习时要以背景材料的关键信息判断是否考查本知识点。 [名师归纳] 关键词法确定人民群众的考查点 出现“人民群众”“执政为民”“与群众相结合”“以人为本”“关注民生”等信息时,一般要想到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要坚持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要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例2】 (考查政治认同)2018年浙江省新增财力七成以上投向民生,千方百计改善百姓生活质量,满足群众对幸福的“获得感”。这说明( ) ①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②调整上层建筑以适应经济基础的状况 ③ 坚持了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④社会对个人的满足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解析 财政投向民生属于生产关系改革,不是上层建筑改革,故排除②;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奉献,故排除④;所以正确答案为A。 答案 A [变式训练] 2.(考查科学精神)四十年来改革实践证明,改革既要有顶层设计,又要尊重基层群众的首创精神。尊重基层群众的首创精神,从唯物史观角度看是因为( ) ①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②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③群众观点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工作方法 ④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 之所以要尊重基层群众的首创精神,是因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①②④正确;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工作方法,③表述错误。 答案 D 土地“三权分置” 农村重大改革 注:把左栏的“信息提取”与右栏的“信息解读”通过“连线”形式一一对应。[创新预测] 1.(考查科学精神)农村“三权分置”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通过制度创新推动农业发展方式根本转变,再一次推动农村生产力大释放,从而确保改革红利最大释放并用之于农。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看,这表明( ) ①实践基础上的制度创新是农村改革的先导 ②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状况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③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 ④农村体制改革是人民利益与社会规律性内在统一的要求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解析 农村“三权分置”改革,坚决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将承包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通过制度创新推动农业发展方式根本转变,这表明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状况就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农村体制变革是人民利益与社会规律内在统一的要求,②④符合题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农村改革的先导,①说法错误;③与材料主旨内容不符。 答案 D 2.(考查科学精神)某地作为全国33个农村土地改革试点地区之一,正在逐步完成从“确权到人”到“确权到户”的制度转变,从而更好地让集体土地入市流转,使农户更好地分享工业化收益。这一做法表明( ) A.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经济基础 B.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C.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状况 D.改革的目的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解析 某地通过农村土地改革,完成了从“确权到人”到“确权到户”的制度转变,使农户更好地分享工业化收益,这一做法表明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C正确;A本身说法错误;材料强调的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关系,而不是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关系,排除B;D说法错误,改革的目的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答案 C 3.(考查科学精神)农村“三权分置”改革要尊重农民意愿,坚持农民主体地位,维护农民合法权益,把选举权交给农民,发挥其主动性和创造性,加强示范引导,不搞强迫命令、不搞一刀切。 结合材料,运用《生活与哲学》的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从社会历史主体的角度,分析农村“三权分置”改革为什么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 解析 本题要求从社会历史主体的角度,分析农村“三权分置”改革为什么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属于原因类题型。回答本题可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以及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角度组织答案。 答案 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必须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因此农村“三权分置”改革必须充分尊重农民意愿,把选择权交给农民,发挥其主动性和创造性。② 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成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农村“三权分置”改革要重视发挥广大基层干部群众的首创精神、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广泛参与,是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一切依靠群众的客观要求,坚决维护和保障农民的利益。 课时检测 一、判断题(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填T,错误的填F) 1.任何社会意识都会有其社会存在的根源。( ) 解析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故正确。 答案 T 2.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发展。( ) 解析 前对后错,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答案 F 3.贯穿人类社会发展始终的矛盾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 解析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发展始终的矛盾。 答案 F 4.杰出人物创造了历史。( ) 解析 是人民群众创造了历史。 答案 F 5.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决定社会历史的性质。( ) 解析 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 答案 F 二、选择题 6.(考查科学精神)从变“面上掌握”为“精准到人”,从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从变“固定受益”为“精准进退”,中国共产党创新提出的精准扶贫政策,以每年减贫1 300万人的成就,书写了人类反贫困斗争史上“最伟大的故事”。这告诉我们( ) ①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 ②社会意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自主变化的 ③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如实正确反映 ④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 材料表明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①④符合题意;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自主变化,②说法错误;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能动反映,而不是如实正确反映,社会意识也有先进和落后之分,③说法错误。 答案 B 7.(考查公共参与)伴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关注发展质量、增加民生福祉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在城市形象宣传中,“幸福”“活力”“生态”等成了常见的宣传语。这说明( ) A.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 B.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C.语言的变化决定意识的变化 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 解析 “幸福”“活力”“生态”等宣传语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是对社会物质生活的反映,体现了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A项符合题意。B、D两项分别强调了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及作用,不符合题意。语言的变化反映了意识的变化,意识的变化由物质的变化决定,C项说法错误。 答案 A 8.(考查政治认同)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会上强调:我们将继续清除一切侵蚀党的健康肌体的病毒,大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以全党的强大正能量在全社会凝聚起推动中国发展进步的磅礴力量。这表明( ) A.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 B.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C.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D.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 解析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内容表明先进的社会意识正确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用,故C正确,D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发展,故A不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上层建筑的反作用,不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故B不符合题意。 答案 C 9.(考查科学精神)专家指出,根据我国的现实,建立起能够保证消费稳步增长的长效机制,首先要进行分配领域的改革,特别是要解决贫富两极分化的问题。这是因为( ) ①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②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的客观要求 ③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④改革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 分配领域的改革属于生产关系的变革,我国进行分配领域的改革是因为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①正确;分配领域的改革不属于上层建筑的变革,②不选;根据我国的现实,首先要进行分配领域的改革,这说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③正确;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④不选。 答案 B 10.(考查政治认同)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法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人的自由平等。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是因为( ) A.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B.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C.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 D.生产力是生产方式中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 解析 政治体制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是因为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能为经济体制改革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故选B项;政治体制不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A项不选;C、D两项与题意不符。 答案 B 11.(考查政治认同)宁要微词,不要危机;宁要“不完美”的改革,不要不改革的危机。这是因为( ) A.改革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B.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C.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非对抗性矛盾 D.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解析 宁要“不完美”的改革,不要不改革的危机,突出改革的重要性,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强大动力。 答案 D 12.(考查政治认同)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是事关全局的重大政治改革,是国家监察制度的顶层设计。在北京市、山西省、浙江省及所辖县、市、市辖区设立监察委员会,行使监察职权。从历史唯物主义看,设立监察委员会是( ) ①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直接动力和制度保障 ②完善上层建筑以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举措 ③调整生产关系以促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战略部署 ④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 设立监察委员会并不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直接动力和制度保障,①不选;设立监察委员会是完善上层建筑的表现,这是完善上层建筑以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举措,②正确;设立监察委员会不属于生产关系的调整,③不选;设立监察委员会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④正确。 答案 C 13.(考查政治认同)唐太宗曰:“为君之道,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 腹饱而身毙。”下列论断中,与上述观点蕴含一致价值内涵的是( ) ①公正无私,一言而万民齐 ②圣人治天下,体民之情,遂民之欲 ③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④天下之治乱,不在万民之忧乐,而在一姓之兴亡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 材料观点蕴含的哲理是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②③与之相符。④与之恰好相反。①强调的是要公正无私。 答案 C 14.(考查政治认同)习近平指出,反恐怖斗争要坚持专群结合、依靠群众,深入开展各种形式的群防群治活动,筑起铜墙铁壁,使暴力恐怖分子成为“过街老鼠、人人喊打”。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看,这是因为( ) ①社会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 ②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③矛盾具有普遍性,要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④价值观对人们改造世界具有正确的指导作用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解析 反恐怖斗争要坚持专群结合、依靠群众,①②符合题意;③材料没有体现;价值观有正确与错误之分,④错误。 答案 A 15.(考查政治认同)读漫画《形势一片大好而且越来越好》。从哲学角度看,漫画中的某部门领导人( ) A.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B.违背了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C.坚持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D.坚持一分为二地看问题 解析 从材料可知某部门领导不听群众意见,隐瞒问题,其做法违背了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的要求,没有真正为民着想、替民谋利,所以B项切合题意,A、C、D三项不符合材料要求。 答案 B 16.(考查政治认同)习近平指出,责任重于泰山, 事业任重道远。我们一定要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夙夜在公,勤勉工作,努力向历史、向人民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这表明,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 ) A.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B.坚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 C.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D.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解析 B、C、D三项与题意无关,A项符合题意。 答案 A 三、综合题 17.(考查科学精神)大国关系是影响国际形势发展的重要因素。对抗与冲突和你输我赢、你兴我衰的零和博弈,是冷战前大国关系的主要特征,大国之间的冲突和对立甚至导致了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灾难。冷战结束后,以亦敌亦友、挑战与利益同在、竞争与合作并存为特征的新型大国关系逐渐浮出水面。世界越来越需要大国之间抛弃零和思维。 结合材料,运用《生活与哲学》的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角度,说明大国之间为什么需要抛弃零和思维? 解析 本题知识限定范围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设问指向是说明大国之间为什么需要抛弃零和思维,属于原因类题目。冷战结束以后大国之间亦敌亦友、挑战与利益同在、竞争与合作并存的关系是一种社会存在,决定了社会意识的变化,所以大国之间要抛弃零和思维;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继续坚持零和思维不符合大国各自的利益,不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所以我们要摒弃这种错误的思维方式。 答案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冷战结束以后大国之间亦敌亦友、挑战与利益同在、竞争与合作并存的关系代替了冲突和对立的关系,要求大国之间抛弃零和思维;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继续坚持零和思维不符合大国各自的利益,不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