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0 发布 |
- 37.5 KB |
- 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人教A版选修1-13-2立体几何中的向量方法第5课时(含答案)
§3.2.5 综合问题 【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是高二的学生,学生已经具备空间向量与立方体几何的相关知识,前面已经运用向量解决了 一些立体几何问题,本节课是进一步通过坐标与向量来解决立体几何的一些综合问题。由此我们可以继续 讨论如何利用已知条件适当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展示向量方法与坐标方法相结合的优越性。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进一步体会空间向量在解决立体几何问题中的广泛作用,再次熟悉立体几何中的 向量方法“三步曲”;继续讨论如何利用已知条件适当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展示向量方法与坐标方法相结 合的优越性;对立体几何中的三种方法(综合法、向量法、坐标法)的联系进行分析与小结. (2)过程与方法:在解决问题中,通过数形结合与问题转化的思想方法,加深对相关内容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把立方体几何几何转化为向量问题优势,培养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 坐标法与向量法结合. 【教学难点】: 适当地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及添加辅助线.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一、复习引 入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前面的例题从整体上归纳解题过程,留给学生一定 时间,使其通过思考能明确认识“三步曲”各阶段的主要任务,并能简明 地叙述出来,为对本节后续内容的整体把握作准备坐标法。 立体几何中的向量方法可以归纳为三步:( l )把几何问题转化为向 量问题;( 2 )进行向量运算;〔 3 )由向量运算解释几何问题。 有助于加强学生对 解题通法的整体认 识. 二、问题与 探究 一、问题探究 问题 1 :阅读课本上的例 4 ,请你找出其中的已知条件和求解问 题.这些求解问题能用向量方法解决吗? 学生独立阅读并分析题意,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 性,需要证明直线与平面平行、垂直和计算二面角,而这些问题都可以利 用向量解决. 问题 2 :从例 4 的已知条件和求解问题看,你认为应怎样把问题向 量化?如果建立坐标系,应怎样建立?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己知条件中有“三条线段两两垂直且彼此相等”这 一条件,使学生由此联想到选择这些线段所在直线为坐标轴、以线段长(正 方形边长)为单位长度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并意识到这是适合本题的坐 标化方法.教师要求学生写出点 P , A ,B,C , D , E 的坐标.并进一 步写出 PBPA, 等的坐标. 问题 3 :考虑例 4 ( 1 ) ,要证PA∥平面EDB,应如何入手? 教师从“PA∥平面EDB”出发,启发学生考虑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 定条件,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发现 PA 与EG有平行关系,从而自然地想到 写出 的坐标,并由=k 证出PA∥EG ,进而证出PA∥平面EDB。 问题 4 :考虑例 4 ( 2 ) ,要证PB⊥平面EFD,应如何人手? 通过阅读题目,使学生 明确题中所给出的条 件和求解的问题,从需 要完成的任务理出本 题可以用向最解决的 大体思路. 初步建立已知条件与 求解内容两者间的联 系,使学生意识到通过 把向量坐标化解决问 题,培养他们结合题中 条件建立适当坐标系 的能力. 找出这条直线的过程 可以锻炼直觉观察能 力;证明两线平行可以 巩固对直线的方向向 量、共线向量等概念的 理解. 找出这两条直线的过 教师从“PB⊥平面EFD出发”,启发学生考虑直线与平而垂直的判 定条件,让学生讨论:应证明 PB 与哪些线段垂直,用向量方法怎样证? 在讨论的基础上,由学生自己写出主要证明过程,即PB⊥EF(已知) · =0, ⊥ , PB⊥DE PB⊥平面EFD 问题 5 :考虑例 4( 3 ) ,求二面角C-PB-D的大小,应如何 人手? 教师从“计算二面角 C 一 PB 一 D 的大小”出发,启发学生如何找出 相应的平面角,让学生讨论:哪个角是二面角 C 一 PB 一 D 的平面角, 用向量方法怎样计算它的大小? 教师引导学生考虑:点 F 的坐标对计算是否垂要?怎样利用题中条 件确定点 F 的坐标? 让学生通过讨论写出确定点 F 坐标的过程,再进一步考虑并表达通 过 cos ∠EFD= 计算∠EFD 的过程 问题 6 :考虑例 4 后的思考题. 学生结合刚讨论过的例题,对思考题进行思考和讨沦,教师适当点拨 引导.注意不要就题论题,而要透过例题看到解题中的基本想法. 二、问题解答 解:如课本图所示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点 D 为坐标原点,设 DC=1 (1)证明:连结 AC,AC 交 BD 于点 G,连结 EG (1,0,0), (0,0,1), 1 1(0, , )2 2 A P E 依题意得 )02 1,2 1( ,的坐标为故点 是此正方形的中心,所以点 是正方形,因为底面 G G ABCD 程可以锻炼分析已知 条件以及看图能力;证 明直线间的垂直关系 的过程可以巩固对两 非零向量的 “数量积 为 0 ”的几何意义的认 识。 计算二面角的大小,首 先要找出其平面角,转 而 计 算 平 面 角 的 大 小.计算角的大小时, 向量是非常有力的工 具.解决这个问题可以 巩固对运用向量方法 求角度的掌握. 思考题 1 可以使学生 进一步体会向量方法 中坐标化对简化计算 所起的作用.思考题 2 可以加强不同方法之 间的联系. )2 1,0,2 1(),1,0,1( EGPA且 EGPAEGPA //2 ,即所以 EDBPAEDBEG 平面且平面而 , EDBPA 平面所以, // C A D B O E )1,1,1(),0,1,1(2 PBB)证明:依题意得( 02 1 2 10),2 1,2 1,0( DEPBDE 故又 DEPB 所以 , , EDEEF PBEF 且 由已知 EFDPB 平面所以 的平面角。是二面角故 )可知由()解:已知( DPBCEFD DFPBEFPB ,2,3 )1,,(),,,( zyxPFzyxF 则的坐标为设点 PBkPF 因为 ( , , 1) (1,1, 1) ( , , ) x y z k k k k 所以 kzkykx 1,,即 0 DFPB因为 0131 )1,,()1,1,1( kkkk kkk所以 3 1k所以 )6 1,6 1,3 1( FE所以 2 1 3 1 6 1 3 6 6 6 )3 2,3 1,3 1()6 1,6 1,3 1( cos FDFE FDFEEFD因为 .60,60 的大小为即二面角所以 DPBCEFD 三、小结立体几何中的不同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归纳,了解各种方法的特点及联系,认识到应根据 问题的条件选择合适的方法,而不是生搬硬套. 加深对不同方法(综合 法、向量法、坐标法) 的特点和联系的认识. 三、训练与 提高 1,练习题 3 。 (解略) 2,如图,四面体 ABCD 中,O、E 分别是 BD、BC 的中点, 2 BDCDCBCA 2 ADAB (I)求证: AO 平面 BCD; 学生进行提高训练 应用. )3 2 3 1 3 1( ,,的坐标为点F )2 1,2 1,0(的坐标为又点E (II)求异面直线 AB 与 CD 所成角的余弦值。 解:(I)略 (II)以 O 为原点,如图建立 空间直角坐标系,则 (1,0,0), ( 1,0,0),B D 1 3(0, 3,0), (0,0,1), ( , ,0), ( 1,0,1), ( 1, 3,0).2 2C A E BA CD . 2cos , ,4 BACDBA CD BA CD 异面直线 AB 与 CD 所成角的余弦值为 4 2 。 四、小结 解决立体几何问题的三种方法: 1, 综合方法; 2, 向量方法; 3, 坐标方法。 反思归纳 五、作业 习题 3.2 A 组 9、10、 12 题。 练习与测试: (基础题) 1,过正方形 ABCD 的顶点 A ,引 PA ⊥平面 ABCD ,若 PA AB , 则平面 ABP 和平面CDP 所成的二面角的大小是( ) A.30 B. 45 C. 60 D.90 答:B 2,设P是60 的二面角 l 内一点, ,PA PB 平面 平面 ,AB为垂足, 4, 2,PA PB 则AB的长为 ( ) A.2 3 B.2 5 C .2 7 D. 4 2 答:C 3,如下图,已知空间四边形 OABC,其对角线为 OB、AC,M、N 分别是对边 OA、BC 的中点,点 G 在线段 MN 上,且分 MN 所成的定比为 2,现用基向量 、 、 表示向量 ,设 =x +y +z , 则 x、y、z 的值分别为 x C A B O D y z E A.x= ,y= ,z= B.x= ,y= ,z= C.x= ,y= ,z= D.x= ,y= ,z= 解析: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答案:D 4.在正方体 ABCD—A1B1C1D1 中,棱长为 a,M、N 分别为 A1B 和 AC 上的点,A1M=AN= a,则 MN 与平面 BB1C1C 的位置关系是 A.相交 B.平行 C.垂直 D.不能确定 解析:因为正方体的棱长为 a,故面对角线 A1B=AC= a.而 A1M=AN= a,所以 M、N 分别是 A1B 和 AC 上的 三等分点.在 B1B、BC 上各取点 E、F,使得 B1E=BF= a. 则 = + + . 但 = - = - = ( - )= , D 1 C 1 B 1 C D B A A 1 E F = - = - = ( - )= , ∴ + = + = + =0, ∴ = ,即 MN∥EF, ∴MN∥平面 BB1C1C. 答案:B (中等题) 5,如图,在长方体 ABCD—A1B1C1D1 中,已知 AB= 4, AD =3, AA1= 2. E、F 分别是线段 AB、BC 上的点,且 EB= FB=1,.求直线 EC1 与 FD1 所成的余弦值. 解:以 1, ,DA DC DD 分别为 , ,x y z 轴建立坐标系,则 E(3,3,0)、 C1(0,4,2)、 D1(0,0,2)、F(2,4,0).从而 1EC =(-3,1,2)、 1FD = (-2,-4,2) 所以直线 EC1 与 FD1 所成的余弦值为 11,cos FDEC = |||| 11 11 FDEC FDEC = 14 21 6,在直三棱柱 111 CBAABC 中,底面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90ACB ,侧 棱 21 AA , ED, 分别是 1CC ,与 BA1 的中点,点 E 在平面 ABD 上的射影是 ABD 的重心 G ,(1)求 BA1 与平面 ABD 所成角的正弦值;(2)求点 1A 到 平面 ABD 的距离. 解:建立如图的空间直角坐标系,设 1( ,0,0)A a , 则 1(0, ,0)B a , ( ,0,2)A a , (0, ,2)B a , (0,0,2)C , ∵ ED, 分别是 1CC ,与 BA1 的中点, ∴ (0,0,1), ( , ,1)2 2 a aD E ,∵G 是 ABD 的重心, 5( , , )3 3 3 a aG ,∴ 2( , , )6 6 3 a aEG , ( , ,0)AB a a , z G E D C 1 B 1 A 1 C B A x y (0, , 1)AD a ,∵ EG 平面 ABD , , ,EG AB EG AD 得 2a ,且 BA1 与平面 ABD 所成角 EBG , 6| | 3EG , 1 1 32BE BA , 2sin 3 EGEBG BE , (2) E 是 BA1 的中点, 1A 到平面 ABD 的距离等于 E 到平面 ABD 的距离的两倍, ∵ EG 平面 ABD , 1A 到平面 ABD 的距离等于 2 62 | | 3EG . 小结:根据线段 BA1 和平面 ABD 的关系,求点 1A 到平面 ABD 的距离可转化为求 E 到平面 ABD 的 距离的两倍. (难题) 7,如图,在棱长为 1 的正方体 ABCD—A1B1C1D1 中,E、F 分别是 D1D、BD 的中点,G 在棱 CD 上,且 CG= CD, H 为 C1G 的中点,应用空间向量的运算方法解决下列问题. (1)求证:EF⊥B1C; (2)求 EF 与 C1G 所成的角的余弦; (3)求 FH 的长. 分析:本题主要利用空间向量的基础知识,证明异面直线垂直,求异面直线所成的角 及线段的长度. 解:如图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 O-xyz,D 为坐标原点 O,依据已知有 E(0,0, ),F( , ,0), C(0,1,0),C1(0,1,1),B1(1,1,1),G(0, ,0) (1)证明: =( , ,0)-(0,0, )=( , ,- ), =(0,1,0)-(1,1,1)=(-1,0,-1), 由 · = ×(-1)+ ×0+(- )×(-1)=0, 得 ⊥ , ∴EF⊥B1C. (2)解: =(0, ,0)-(0,1,1)=(0,- ,-1),| |= = , 由(1)得| |= = , 且 · = ×0+ ×(- )+(- )×(-1)= , ∴cos〈 , 〉= = . (3)解:∵H 是 C1G 的中点, ∴H( , , ),即(0, , ). 又 F( , ,0), ∴FH=| |= = . 8,已知正四棱柱 1 1 1 1ABCD A B C D , 11, 2,AB AA 点 E 为 1CC 的中点,点 F 为 1BD 的中点, (1)证明: EF 为异面直线 1 1BD CC与 的公垂线; (2)求点 1D 到平面 BDE 的距离. 解:(1)以 1, ,DA DC DD 分别为 , ,x y z 轴建立坐标系, 则 (1,1,0)B , 1(0,0,2)D , (0,1,1)E , 1 1( , ,1)2 2F , 1 1( , ,0)2 2EF , 1 (0,0,2)CC , 1 (1,1, 2)BD , ∴ 1 10, 0EF BD EF CC , ∴ EF 为异面直线 1 1BD CC与 的公垂线. (2)设 (1, , )n x y 是平面 BDE 的法向量,∵ (1,1,0)DB , (0,1,1)DE F E 1 1 1 1 D C B A D C B A ∴ 1 0n DB x , 0n DE x y , (1, 1,1)n , 点 1D 到平面 BDE 的距离 1| | 2 3 3| | BD nd n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