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巩义市第四高级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河南省巩义市第四高级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

- 1 - 巩义四中 2021 届高三期中考试 语文试卷 本试卷分阅读题和表达题两部分,满分 15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泰山,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名山,经过悠久的历史积淀形成的泰山文化,寄托了“国泰民 安”的民族意愿,承载了贵和尚中的民族精神,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泰山文化与 黄河、长江一样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同时也有着丰富厚重的文化内涵。 在泰山文化形成的过程中,无论是帝王巡守,还是封禅、祭祀,都把泰山与社稷苍生联 系在一起,希翼和祈求的都是江山永固、国泰民安等。即使是民间信仰的泰山府君和碧霞元 君,也是出手其“护国庇民”,“泰”字之本义,即有大、强、安定之意。只有国家强大安定, 才有人民的安康乐业。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合共生”,与国泰民安一起, 成为泰山文化的一体二翼,“和合共 生”的基术精神,强调“贵和尚中”,即《礼记·中庸》所言:“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 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泰山文化中的“和合共生”,大致包 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天人合一,二是和谐包容。 以“功成受命”“易姓告代”为标识的泰山封禅已经是天人合一的体现,天人合一还在于 泰山神的“灵显昭著,佑庇万民”。其中一个显著的特点是“肤寸成云,霖雨天下”。即所谓 “触石而出,肤寸而合,不崇朝而雨。遍乎天下者,唯泰山云尔”。泰山的祈雨活动,在天人 合一方面是“天心感召”,在官员方面是“遵旨虔祈”,由于与百姓的愿望契合,所以出现“人 心为之安定”等景象。 泰山文化中的和谐包容,本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合”。这种“和合”,既包括了“君 臣父子亲威朋友之合”。也包括了齐、鲁文化之合以及泰山儒释道文化之合,泰山本来就是儒 家思想的渊源之区。儒学一向兴盛,同时,泰山是道教的孕育之地,泰山的佛教虽然处于从 属地位,但普照寺、竹林寺、灵岩寺等佛教寺庙同样得到发展,香火繁盛。 泰山文化中和谐包容的起源,也与李斯《谏逐客书》中的名自“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 其大”有关。“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本意在于虚怀若谷,广纳天下之才,容事容人,康 熙御定《日讲书经解义》卷五《说命上》就称:“古人云,泰山不择土壤,故能成其高,沧海 不择细流,故能成其大,人主不遗葑菲刍荛之言,故能成其圣。”这已经将泰山文化中的包容 精神上升到了治理国家的高度。 “国泰民安”“和合共生”,这种人文理念和价值取向,贯穿于中国人的历史创造之中, 赋予中国人与时俱进,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气魄,促使国人为实现祖国富强、百姓安康和 民族复兴而不断创造历史伟业。(摘编自陈锋《尊崇·社稷·苍生:泰山文化的形成与精髓》)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泰山文化,其有重要的象征意义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与黄河、长江文化同为中华文化 的重要组成部分。 B. 泰山文化的精髓之一是国泰民安,它既体现在帝王巡守、封神、祭祀之中,也体现在 民间信仰上。 C. 泰山文化主要由“国泰民安”与“和合共生”构成,而从泰山文化的形成来看,“国 泰民安”是主体部分。 D. 泰山文化中的“和合”源于传统文化,既包括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包容,也包括了不 同文化的融合。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 2 - A.文章论述泰山文化的两大精髓,整体上采用了总分总的论证结构,层次清晰,逻辑严 密。 B.文章引用《日讲书经解义》卷五语句,意在论证“和谐包容”的泰山文化的内涵已有 提升。 C.文章在论述“和合共生”的泰山文化的内涵时,先论述“天人合一”,再论述“和谐包 容”。 D.文章运用引证、例证、对比、比喻等论证方法,论述了泰山文化的人文理念和价值取 向。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中华泰山,天下泰安”的泰山宣传语,其内涵与“国泰民安”的泰山文化精髓一致。 B.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的豪迈诗句,契合了泰山文化中“和合共生”的理 念。 C.泰山祈雨活动源于泰山神“灵显昭著,佑庇万民”,体现了泰山文化和谐包容的内涵。 D.“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本意在于赞美泰山文化,显示泰山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4-6 题。 材料一: 自 7 月 20 日起,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我国有序推进电影院恢复营业开放。一个多 月的时间,全国电影界攻坚克难,制片企业迅速组织复工复产,开放营业影院有 9200 多家。 电影市场的迅速回暖,充分证明中国电影长期向好的基本面和内在趋势没有改变,电影产业 迅速恢复活力具有坚实的基础。这个坚实的基础,来自广大观众对国产电影的热忱支持和由 衷热爱。广大电影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进一步坚定信心、振奋精神,在继续 积极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前提下,加大国产新片的投放力度,提高有效供给,以创作生产为 中心,多出精品力作,讲好中国故事。只有源源不断给市场提供优质产品,才能进一步保持 和激发观众的观影热情和市场活力。(摘编自明振江《中国电影保持长期向好态势》,《人民日 报》2020 年 8 月 27 日) 材料二: 近年来,《湄公河行动》《战狼 2》《红海行动》等一大批主流类型片,以深刻的思想内涵、 优秀的艺术品质,实现了票房与口碑的双丰收。8 月 21 日,电影《八佰》正式上映,延续了 近年来银幕上优秀主流商业大片的创作模式。 《八佰》聚焦于 1937 年淞沪会战末期,在中华民族危难时刻,在四行仓库这样一个极端 的环境内,在数以百计中外新闻工作者的近距离围观下,“八百壮士”开始了四天四夜的守卫 战。市民们则为枪声所召唤,不只是观战,更是为助战而来。 影片展现的并非缥缈虚空的偶像,而是军民一心、抵御外辱的战争史诗。这种不畏强敌、 众志成城的精神是跨越时空的。今天的观众,依然会被这种精神鼓舞。这是新时代语境下, 对不惧牺牲、同仇敌忾的民族精神的一次全新诠释。历史上,“八百壮士”唤醒的民族情怀, 今天更应该放在更大格局中去珍视。 《八佰》作为国内首部全程使用 Imax 摄影机拍摄的影片,有更大画幅、更高的画质清晰 度,使观众获得沉浸式临场体验。在制作上的心怀敬畏,铸就了《八佰》的高度工业化特征。 从整体呈现来看,导演管虎率领业内顶级制作班底,筹备十年,以 20 万平方米实景拍摄基地 对战场进行了高度还原。从细节打磨来看,弹道的计算、声效的呈现、人物的表情、战术的 调整等,处处体现出不敢苟且的谨慎、勇气和执念。这使得整部影片既具备视听享受的震撼 力,又不畏多次研读的倦怠,显示出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生命力。 - 3 - (摘编自支菲娜《<八佰>:爱国主义的战争史诗》,“光明网”2020 年 8 月 21 日) 材料三: 《八佰》不是我们常见的传统战争片,它的出发点并不始于领导层,而是个体生命,是 千差万别、色彩各异的草根士兵。来自全国各地的士兵们操着各地方言在四行仓库内的弹雨 中呐喊着、嘶叫着,进行着顽强的军事抵抗……在这些士兵中,有的是逃兵,有的吓破胆, 有的是临时入伍的农民,从未扣动过扳机。面对突如其来的弹雨和炮火,他们无所措手足, 他们害怕开枪、害怕杀戮。影片真实呈现了个体生命在巨大的战争机器面前的渺小和无奈。 尽管他们充满“人性的弱点”,但是在民族危亡面前,在炮火和弹雨的一次次洗礼中,他们一 步一步突破自身的怯懦和局限,完成个人脱胎换骨式的升华和转变:从初见死亡时的害怕到 怀抱集束手雷,高呼自己的名号从高楼跃出,跳入敌群;从逃兵班成为护旗班,在敌机的扫 射下集体中弹,挣扎着也不让旗帜倒下…… 值得注意的是,所有走向英雄的升华,都驻足于华夏民族忠孝节义的伦理精神及其文化 传统的外在表象之上:怀抱手雷的壮士们跳向敌群的一刹那高喊的是:娘,我走了,孩儿不 能尽孝了!留给母亲的遗书是八个血写的大字:“舍生取义,儿所愿也!”童子军小湖北的精 神想象是:端午成为赵子龙,身披盔甲,手持长枪,骑着白马,屹立山顶,冲向曹营。对面 的戏台上,武生演员手持刀枪威武亮相,唱的是“七进七出长坂坡”,马精武作为戏班头领神 色悲壮,高举棒槌为对岸的将士击鼓助威…… (摘编自张卫《<八佰>:个体生命汇聚而成的宏大叙事》,《中国电影报》2020 年 9 月 9 日)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中国电影产业迅速恢复活力,充分说明中国电影得到广大 观众的积极支持和由衷热爱,具有坚实的基础。 B.《湄公河行动》《战狼 2》《红海行动》《八佰》等主流电影,以深刻的思想内涵、优秀 的艺术品质,实现了“叫好”与“叫座”的统一。 C.操着各地方言的士兵们在四行仓库的弹雨中呐喊嘶叫着抵抗,反映了《八佰》的创 作是从个体生命出发,展示草根士兵的升华转变。 D.《八佰》中的士兵有的是逃兵,有的未扣动过扳机,面对战争手足无措,这颠覆了战 争题材电影的严肃性,给人一种历史的无力感。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中国电影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多出精品力作,讲好中国故事,才能保持 和激发观众的观影热情和市场活力。 B.《八佰》延续了近年来银幕上优秀主流商业大片的创作模式,无论是主题立意还是艺 术制作层面,都可圈可点且有所突破。 C.《八佰》既是高品质的国产战争片,也是歌颂民族英雄的电影,开创了中国电影从个 体生命出发来“讲好中国故事”的范例。 D.《八佰》作为战争题材的电影,是中国军民抗战的缩影,表现出个体生命在民族危亡 时的英雄壮举,给观众以精神洗礼。 6.材料二和材料三介绍电影《八佰》的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城里乡下 黄大刚 豆花没想到,在农贸市场会遇到兰花,豆花第一次去农贸市场,就像刘姥姥走进大观园。 在乡下,豆花从来不买菜,豆花的菜就在房前屋后,随意翻块地,撒下种子,待菜苗探 - 4 - 出头时,再施些土家肥,人畜的尿粪都是宝贝,这时候派上了用场。有了肥力,菜苗就像火 箭般往上蹿,很快,往高处爬的开了花。结了果。在地上长的,青翠又水灵。自家吃不完, 拔菜时,多拔一些,送给左邻右舍;或有路人经过,也随手塞一把。村人也不客气,给了就 拿。下次,地里有了收获,当然也忘不了给豆花捎带一些。这些事情自然而然,没有谁说声 谢谢,也没有谁计较这个多了那个少了。 现在,一下子面对那么多摊位,摊位上堆满各种各样的新鲜蔬菜,耳边嗡嗡响着嘈杂的 声音,豆花有点晕头转向。 “豆花,豆花。”豆花感觉有人在叫自己,她怀疑听错了,茫然地四顾,看到兰花站在一 个摊位后面,边大声喊着,边向她招手。 “豆花,你来市场干嘛呢?” “买菜啊。” “买菜?”兰花脸上惊奇的表情一览无余。 “哦,亚山媳妇生宝宝了,坐月子,叫我来照顾。” “亚山在哪个单位上班?” “教育局。” “调上来了?原先好像在美亭那边当老师。” “调上来有一年半了。” “豆花,这下你可以解脱了,我不知还要苦到什么时候。” 兰花的羡慕让豆花不安。豆花和兰花姑娘时是好姊妹,或许因为这,两个人同时嫁到了 六角塘村,平时常来常往。前年,听说随老公进城打工了,没想到是到市场卖菜。 “什么解脱,过来带孙子,比在家干活还辛苦。”豆花夸张地苦着脸。 “别说了,有孙子带就是福,我家那小子,家里又穷,人又不着调,不知娶不娶得到老 婆。唉,不说了,买什么菜呢?” 豆花看了看,把几样菜放到了袋子里,豆花也不好意思问价钱,正忐忑着要不要给钱。 在乡下,豆花和兰花互相给菜,从来不收钱。 “总共 15 元。”兰花把菜递给豆花时,很自然地报出了价钱。 “呃呃。”豆花好一会儿才回过神来,手忙脚乱地掏出了钱。 尽管豆花觉得买菜就要付钱,跟谁买都一样,但她还是感到有个东西硌得心里很不舒服。 每次去市场买菜,兰花眼尖,老远就边大声地喊边向她招手,她别无选择。 豆花心里很憋屈,豆花买东西习惯讲价还价,不把价格砍低点,总感觉吃了亏,可跟兰 花买菜,她怎么也开不了这个口。 待豆花走在街道上不用问路的时候,豆花找到了一个市场,这个市场只发早市,是附近 的菜农自个儿挑上来卖的,新鲜,价格又便宜,还可以尽情地砍价,豆花心里畅快极了。 一天,豆花接到一个陌生电话,听到的却是一个熟悉的声音,是兰花。兰花约她喝老爸 茶。茶还没上来,豆花就听出了兰花的弦外之音,兰花说的都是卖菜的不易。兰花说,半夜 三更就得起来去贩菜,就一毛钱跟菜农磨破了嘴皮。兰花说,经常卖到天黑市场没人了,菜 还没卖完,结果辛苦了一整天,本钱还收不回来。 豆花装聋作哑,兰花最后明了说,希望豆花继续每天跟她买菜,反正别人多少,她也多 少,决不多收豆花一分钱。 话已说到这个程度,豆花还有什么理由拒绝呢。 偏偏兰花还有意炫耀跟她买菜的好处,“你在这里买菜绝对放心,告诉你,别的地方,一 斤菜实际有八两就不错了。”一次,豆花把一张 50 元当 10 元给了兰花,第二天买菜时,兰花 把钱找给豆花,不失时机自夸,“哼,要是别人,早收进口袋了。” - 5 - 眨眼春节要到了,豆花坐着儿子的车回老家。路上,儿子说:“妈,你看,兰姨,要不叫 她上车一起走吧。”豆花透过窗玻璃,看到兰花背着个大袋子,躬着腰,费力地往前走着,“走 吧,走吧,车坐不下了。”豆花连声催道。 除夕,豆花正为没有芹菜而发愁。豆花早上托邻居赶集时帮她买芹菜,可邻居要买的东 西太多,竟忘给她买了。这地方的习俗,大年初一,一定要吃芹菜,可能“芹”跟“勤”同 音吧,寄托着美好的寓意。 兰花似乎早有预感,拎着两大把芹菜上门。“哦,好好,多少钱?”豆花要掏口袋。 “自家种的,什么时候要过钱。”兰花嗔怪道。 豆花一愣。感觉脸慢慢地热了起来。 (选自《小小说选刊》2020 年第 11 期)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小说第二段插叙豆花在乡下经历的情形,人们互相送菜是自然而然的事,这和结尾处 兰花在除夕给豆花送去芹菜的情节前后照应,显得叙事严谨。 B.豆花和兰花原本关系很好,后来她和兰花之间产生隔阂,竟然到了看到兰花负重走路 而选择躲避的地步,小说意在说明钱是造成人情冷暖的根源。 C.兰花性格直爽,她对豆花说在她这里买菜绝对放心,一方面固然有炫耀的成分,另一 方面也是希望从守信承诺和对比衬托来挽住豆花这位老主顾。 D.小说善于用修饰语写人物的形象,比如分别用“很自然地”和“手忙脚乱”修饰兰花 报菜价和豆花掏钱,写出兰花习 以为常、豆花意外慌乱的情态。 8.面对兰花,豆花的心理有怎样的变化?请简要分析。(6 分) 9.小说对比叙写在“城里”和在“乡下”的生活状态,这样处理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 文简要分析。(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孟珙,字璞玉,随州枣阳人。四世祖安,尝从岳飞军中有功。嘉定..十年,金人犯襄阳, 父宗政时为赵方将,被檄.援枣阳,临阵尝父子相失,珙望敌骑中有素袍白马者,曰:“吾父也。” 急麾骑军突阵,遂脱宗政。以功补进勇副尉。十二年完颜讹可步骑二十万分两路攻枣阳环集 城下珙登城射之将士惊服宗政命珙取它道劫金人破砦十有八斩首千余级大俘军器以归金人 遁,以功升下班祗应。十四年,入谒制置使...赵方,一见奇之,辟光化尉。丁父忧,制置使起 复之,珙辞,讫葬趣就职,又辞。二年,授主管侍卫马军司公事,一时暂黄州驻扎,朝辞, 上曰:“卿名将之子,忠勤体国,功绩昭著。”珙对曰:“此宗社威灵,陛下圣德,与三军将士 之劳,臣何力之有?”帝问恢复,对曰:“愿陛下宽民力,蓄人材,以俟机会。”帝问和议,对 曰:“臣介胄之士,当言战,不当言和。”赐赍甚厚。兼知光州,又兼知黄州。三年,珙至黄, 增埤浚隍,搜访军实。边民来归者日以千数,为屋三万间居之,厚加赈贷。制拜宁武军节度 使、四川宣抚使兼知夔州。四川制置使陈隆之与副使彭大雅不协,交章于朝。珙曰:“国事如 此,合智并谋,犹惧弗克,而两司方勇于私斗,岂不愧廉、蔺之风乎?”驰书责之,隆之、大 雅得书大惭。大元兵至三川,珙下令应出戍主兵官,不许失弃寸土。权开州梁栋乏粮,请还 司,珙曰:“是弃城也。”栋至夔州,使高达斩其首以徇,由是诸将禀令惟谨。珙以身镇江陵, 珙奏:“襄、蜀荡析,士无所归,蜀士聚于公安,襄士聚于郢渚。臣作公安、南阳两书院,以 没入田庐隶之,使有所教养。”请帝题其榜赐焉。病遂革,乞休致,授检校少师、宁武军节度 使致仕,终于江陵府治,时九月戊午也。是月朔.,大星陨于境内,声如雷。讣至,帝震悼辍 朝,赙银绢各千,特赠少师,三赠至太师,封吉国公,谥忠襄。 (选自《宋书·孟珙传》) 10. 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句是(3 分)( ) - 6 - A. 十二年/完颜讹可步骑二十万/分两路攻枣阳环集城下/珙登城射之/将士惊服宗 政/命珙取它道劫金人/破砦十有八/斩首千余级/大俘军器以归/ B. 十二年/完颜讹可步骑二十万/分两路攻枣阳/环集城下/珙登城射之/将士惊服 /宗政命珙取它道/劫金人破砦/十有八/斩首千余级/大俘军器以归/ C. 十二年/完颜讹可步骑二十万分两路攻枣阳/环集城下/珙登城射之/将士惊服/ 宗政命珙取它道劫金人/破砦十有八/斩首千余级/大俘军器以归/ D. 十二年/完颜讹可步骑二十万分两路攻枣阳/环集城下/珙登城射之/将士惊服宗 政/命珙取它道劫金人/破砦十有八/斩首千余级/大俘军器以归/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 檄,古代最初写在木简上的官方文书,用于晓谕、征召、声讨,“被檄”在本文中是 用檄文晓谕的意思。 B. 制置使,军事统帅,主要负责部署边防军务,控制地方秩序。宋初不常置,南渡后, 因与金作战,设置渐多,一般由秩高望重者来担任。 C. 嘉定是宋宁宗的第四个年号也是最后一个年号。所谓“年号”,是从汉朝初年开始使 用的、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D. 朔,是古人用来标志日期的词语,指农历每月的初一。古人还用“望”“晦”来标记 日期,分别是指农历每月十五和最后一天。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 孟珙身为人子,谨遵孝道。从军时父子离散,他率骑兵冲入敌阵帮助孟宗政脱险,后 来父亲去世,他为父守丧,一再拒绝上级的任命。 B. 孟珙身为将领,作战有方。能够身先士卒,冲锋陷阵,深得军士叹服和朝廷的重用, 后来皇帝也给予他高度的评价。 C. 孟珙身居要职,宽严有度。对因私事而争斗的官员只是当面斥责而己,让他们知羞醒 悟。对擅离职守的手下则严刑处罚。 D. 孟珙为官一方,关心士人。襄、蜀两地动荡不安,士人无处安身,他就在公安、南阳 建造两座书院,使士人有地方受教育。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丁父忧,制置使起复之,珙辞,讫葬趣就职,又辞。(5 分) (2)边民来归者日以千数,为屋三万间居之,厚加赈贷。(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14-15 题。 入洞庭 宋湘 客自长江入洞庭,长江回首已冥冥。 湖中之水大何许,湖上君山终古青。 深夜有神觞正则①,孤舟无酒酹湘灵。 灯前欲读悲秋赋②,又怕鱼龙跋浪听。 【注】①正则:屈原自云名正则,字灵均。②悲秋赋:此处指宋玉的《九辩》,该作揭露 了君王的昏庸,政治的黑暗,小人的险恶抒发了“贫士失职而志不平”的愁绪。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 诗歌一二句重复使用“长江”,三四句重复使用“湖”,这样就把作者离长江、入洞庭、 后中顾长江、前瞻洞庭这一过程写得一气贯穿。 B. “何许”“终古”,一虚一实,不定语气和肯定语气相交织,造成了空间上的纵深感和 时间上的开阔感;“终古”又能自然地引出下文。 C. “深夜”渲染环境的神秘气氛,表示诗人夜深时犹在追想屈原和湘水之神,突出了屈 原的可敬,也为下文“孤舟”上的活动点出时间。 D. “深夜有神觞正则”一句言屈原灵魂不灭,夜间的湖上不时传来神秘的声音,像是神 - 7 - 灵也在为这位忠直之士鸣不平,至今犹在祭奠他。 15. 诗歌表现了诗人的哪些情感?请作简要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古典诗词常以杜鹃表达悲切、凄凉之情或思念之意,如《锦瑟》中的“___________” 和《琵琶行》中的“_______________”。 (2)《诗经•氓》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动作描写,写出了女主人公 和男子短暂的分别后对男子的思念之情,颇有点“望穿秋水”的感觉。 (3)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 概括写出诗人被捕前的全部经历,以示自己艰难遭遇。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19 题。 乡土文化既是一方水土独特的精神创造和审美创造,又是人们乡土情感、亲和力和自豪 感的凭借,更是永不过时的文化资源和文化资本。近年来,我国各地兴起了“乡土文化热”, 乡土文化成了一种时尚文化,( ),使人们在对乡土文化的追寻中,心灵得到放松和净 化,并获得了文化的归属感;作为重要的文化资源和文化资本,春节庙会、清明祭祖、端午 赛龙舟、重阳登高等传统民俗活动__________,展现了乡土文化旺盛、顽强的生命力。乡村 旅游快速发展,传统村落成为人们____________的旅游胜地,民俗体验、乡村写生等成为消 费热点。美丽乡村建设事业蓬勃发展,保持乡土文化、传承乡村特色成为一致共识,一批文 化底藴深厚、充满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景德镇陶瓷、淄博琉璃、潍坊 风筝等乡土工艺品以及泰山皮影、日照农民画等民间艺术已经纷纷走出国门,中国乡土文化 正___________地走向世界。 实践证明,中国乡土文化历经劫难而不亡,_____________而新生,我们完全有理由树立 对乡土文化的自信, 这是文化自信的核心构成,决定着文化自信的深度和广度。 17.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 乡土文化的情结长期存在于人们心底 B. 作一种情结,存在于人们心底 C. 人们让乡土文化成为一种情结 D. 人们把乡土文化作为一种情结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 方兴未艾 趋之若鹜 踌躇满志 饱经沧桑 B. 轰轰烈烈 纷至沓来 踌躇满志 饱经 风霜 C. 轰轰烈烈 趋之若鹜 胸有成竹 饱经风霜 D. 方兴未艾 纷至沓来 胸有成竹 饱经 沧桑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 保持乡土文化、传承乡村特色成为共识,一批文化底蕴深厚、充满地域特色的美丽乡 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 B. 传承乡土文化、保持乡村特色成为共识,一批文化底蕴深厚、充满地域特色的美丽乡 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 C. 传承乡土文化、保持乡村特色成为一致共识,一批文化底蕴深厚、充满地域特色的美 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 D. 保持乡土文化、传承乡村特色成为一致共识,一批充满地域特色、文化底蕴深厚的美 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 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6 分) 研究发现,有氧运动能增加流向与记忆有关的大脑区域的血流量,从而改善记忆力。任 何时候开始锻炼都不会太晚,即使进入老年阶段, ① ,你仍然可以通过适当增加有 - 8 - 氧运动来加以改善。有 30 名被试人员(平均年龄 66 岁)参与了研究, ② ,这两组 人都没有定期锻炼的习惯,也没有记忆障碍的迹象。其中一组每周完成数次有氧运动的任务, 而另一组只进行拉伸和平衡训练,同时保持较低的心率。12 个月后,与拉伸平衡组相比,有 氧运动组流向与记忆有关的大脑区域的血流量增加了。研究开始和结束时进行的记记力测试 显示, ③ ,而拉伸平衡组的成绩提高不明显。 21. 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 过 70 个字。(5 分) 北斗闪耀,泽沐八方。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成暨开通仪式 7 月 31 日上午在北京 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仪式,宣布北斗三号全球卫星 导航系统正式开通并参观北斗系统建设发展成果展览展示,代表党中央向参与系统研制建设 的全体人员表示衷心的感谢、致以诚挚的问候。北斗系统是党中央决策实施的国家重大科技 工程。工程自 1994 年启动,2000 年完成北斗一号系统建设,2012 年完成北斗二号系统建设。 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全面建成并开通服务,标志着工程“三步走”发展战略取得决战 决胜,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拥有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目前,全球已有 120 余个 国家和地区使用北斗系统。 四、写作(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 分) 材料一 某市餐饮烹饪行业协会向本市餐饮企业发出倡议,希望大家通过在店内张贴“一 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等标语,或在店内播放节约粮食的相关视频等活动来营造氛围,共 同制止“舌尖上的浪费”。 材料二 某单位食堂用餐制度规定:食堂管理人员负责监督员工用餐,发现员工有丢弃 米饭、馒头等浪费行为,一次罚款 100 元,办公室当天通知财务从工资里扣除。 以上两个新闻事件在文明中学引起热议,有的为餐饮行业注重道德引领叫好,有的则认 为某单位的规则约束更有价值。为此,文明中学将举办一次辩论赛,正方是“节约粮食,道 德引领更重要”,反方是“节约粮食,规则约束更重要”。请你选择其中一方写一篇辩论词, 为自己的观点进行辩护,并驳斥对方的观点。 要求:结合材料,联系生活,自选立场,确定立意,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 9 - - 10 - 巩义四中 2021 届高三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1.C C 项,“‘国泰民安’是主体部分”错误。结合文本内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 合共生”,与国泰民安一起成为泰山文化的一体二翼”分析可知,“‘国泰民安’是主体部分” 于原文无据。故选 C。 2.D D 项,“对比、比喻等论证方法”错误。结合全文内容分析,文中没有对比及比喻 论证。故选 D。 3.A B 项,“契合了泰山文化中‘和合共生’理念”错误。体现了作者的雄心壮志,与 “泰山文化中和合共生的理念不符”。C 项,“体现了泰山文化和谐包容的内涵”错误。结合文 本内容“天人合一还在于泰山神的‘灵显昭著,佑庇万民’”分析可知,体现的应是“天人合 一”的内涵。D 项,“意在赞美泰山文化”错,原文是“本意在于虚怀若谷,广纳天下之才, 容事容人”。故选 A。 4.D “这颠覆了战争题材电影的严肃性,给人一种历史的无力感”说法不当,曲解原 文。 5.C “开创了中国电影从个体生命出发来‘讲好中国故事’的范例”说法不当。原文 说的是“《八佰》不是我们常见的传统战争片,它的出发点并不始于领导层,而是个体生命”, 并未说其开创范例。 6.①材料二侧重于介绍《八佰》表现的团结抗敌的爱国主义民族精神和艺术制作细节的 严谨。②材料三侧重于介绍《八佰》从个体生命叙事的艺术形式及其表现出的华夏民族忠孝 节义的伦理精神和文化传统。(共 6 分,每点 3 分,意思对即可) 7.B B 项,“意在说明钱是造成人情冷暖的根源”错误。选项对小说的主旨解读有误,二 人的隔阂是因兰花卖菜给豆花要收钱而起,这完全没有乡下互相送菜的浓浓人情味,让豆花 觉得与兰花没有那么亲近。这种隔阂的根源是城里人的生活因牵涉交易而变得疏离。 8.①面对兰花对自己生活的羡慕,豆花感到不安,不想因自己的优裕让豆花自卑。②兰 花收豆花菜钱,豆花一下子不适应,心里不舒服。③兰花老远就招呼豆花买菜,豆花无法选 择又不好意思砍价,心里憋屈。④看到兰花背个袋子走路费力,豆花疏远排斥,冷漠以对, 不愿帮助。⑤兰花除夕送菜还不要钱,豆花为自己的言行而羞愧。(6 分) 9.①突显人际关系和人物形象。豆花和兰花在乡下互相送菜,互不要钱,不计得失;在 城里兰花一心想把菜卖给豆花,爱自夸,豆花则心存芥蒂。②突出主题。在对比中说明在城 里人们的生活因牵涉交易而复杂,在乡下更重视人情,人际关系比较单纯,给读者提供认识 价值。③结构全篇。通过“城里”和“乡下”生活的转换对比,构建全文的叙事结构。(6 分) 10. C 本题中,“完颜讹可步骑二十万分两路攻枣阳”,主语是“完颜讹可”,谓语是“攻”, 宾语是“枣阳”,本句主谓宾齐全,结构完整,不能断开,排除 AB;“宗政命珙取它道劫金人”, - 11 - “宗政”是本句的主语,前面应该断开,排除 D。 本句译为:嘉定十二年,完颜讹可率步、骑兵二十万分两路进攻枣阳,金兵环列在城下, 孟珙登上城墙射敌人,将士们都叹服。孟宗政命令孟珙从别的地方劫杀金人,孟珙攻破敌人 十八寨,斩杀一千多人,缴获大量军器回来。故选 C。 11. A A 项,“檄,古代最初写在木简上的官方文书,用于晓谕、征召、声讨,‘被檄’ 在本文中是用檄文晓谕的意思”说法错误。“被檄”解释错误,放入语境也解释不通,应该是 “被征召”的意思。故选 A。 12. C C 项,“孟珙身居要职,宽严有度。对因私事而争斗的官员只是当面斥责而己, 让他们知羞醒悟。对擅离职守的手下则严刑处罚”说法错误。原文“驰书责之”的意思是“孟 珙立即写信责问他们”,而并非“当面斥责”。故选 C。 13. (1)(孟珙)遭父丧,制置使在服丧期没满时重新起用他,他推辞,制置使让他安 葬父亲后就来任职,他又推辞。(5 分) (2)前来归附的边境百姓每天有千人,孟珙造了三万间房子让他们居住,对他们多加赈 济。 (5 分) 第一句得分点:“丁父忧”,遭逢父亲的丧事;“起复”,重新起用;“辞”,推辞;“趣”, 同“趋”,趋向,奔赴。 第二句得分点:“边民来归者日以千数”,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来归边民日以千数; “居”,让……居住;“赈贷”,救济。 参考译文: 孟珙,字璞玉,随州枣阳人。他的四世祖孟安,曾跟从岳飞,立有战功。嘉定十年(1217 年),金人进犯襄阳,孟珙的父亲孟宗政当时是赵方的部将,孟宗政受檄命去救援枣阳,在阵 前父子离散,孟珙望见敌人骑兵中有一个穿素袍骑白马的人,说“是我父亲。”急忙率骑兵冲 入敌阵,使孟宗政脱险。孟珙因功被补为进勇副尉。嘉定十二年,完颜讹可率步、骑兵二十 万分两路进攻枣阳,金兵环列在城下,孟珙登上城墙射敌人,将士们都叹服。孟宗政命令孟 珙从别的地方劫杀金人,孟珙攻破敌人十八寨,斩杀一千多人,缴获大量军器回来,金人逃 走,孟珙因功升为下班衹应。嘉定十四年,孟珙拜见制置使赵方,赵方- -见到他就认为他是 奇才,任命他为光化尉。(孟珙)遭父丧,制置使在他服丧期没满时重新起用他,他推辞,让 他安葬父亲后就职,他又推辞。端平二年,孟珙被授予主管侍卫马军司公事,暂时在黄州驻 扎,他辞别皇上,皇上说:“你是名将的儿子,忠心、勤勉、体恤国家,功绩昭著。”孟珙回 答:“这是宗社的威灵,陛下的圣德和三军将士的功劳,我有什么能力?”皇上问恢复故土的 事,孟珙回答:“希望陛下放宽民力,积聚人才,等待时机。”皇上问和议的事,孟珙回答:“我 是军人,应该谈论战,不应该谈论和。”皇上给他丰厚的赏赐。孟珙兼任光州知州,又兼黄州 知州。端平三年,孟珙到黄州,增厚城墙、疏导护城河,搜集军事物资,前来归附的边境百 姓每天有千人,孟珙造了三万间房子让他们居住,对他们多加赈济。皇上下制任命孟珙为宁 武军节度使,四川宣抚使兼夔州知州。四川制置使陈隆之与副使彭大雅不和,互相上书向朝 廷告状。孟珙说:“国事这样,把大家的才智和计谋合起来,还怕不能战胜敌人,你们双方却 为私事争斗,难道不愧对廉颇、蔺相如的风骨吗?”孟珙立即写信责问他们,他二人看到书信 后很惭愧。大元兵到三川,孟珙下令应该出兵戌守的主兵官,不许丢弃一寸土地。开州的梁 栋因缺粮,请求回制置司,孟珙说:“这是弃城。”梁栋到夔州,孟珙让高达砍掉梁栋的首级 来示众。于是众将遵守命令,不敢稍有违背。孟珙亲自镇守江陵,孟珙上奏说:“襄、蜀两地 动荡不安,人民流离,士人无处安身,蜀地士人聚集在公安,襄阳士人聚集在郢渚,臣设立 了公安、南阳两座书院,使那些被没收的田舍隶属书院,使士人有地方受教育。”他请皇上题 写榜文赐给书院。他的病加重,请求辞官,他被授予检校少师、宁武军节度使后辞官,在江 - 12 - 陵府治所去世,当时是九月廿六日。九月初一,有颗大星陨落在境内,声音如雷。孟珙去世 的消息传到朝中,皇上震惊,停止朝政而追悼他,赠给他丧葬费银绢各一千多、特赠他为少 师,三次赠官后为太师,封他为吉国公,谥号“忠襄”。 14. B 题中 B 项,“空间上的纵深感和时间上的开阔感”错误,应为“空间上的开阔 感和时间上的纵深感”。故选 B。 15. ① 赞美。“湖中之水大何许”,表现出作者对广阔洞庭的赞美之意。 ② 景仰与缅怀。“有神觞正则”,写神灵祭奠屈原,实为作者在深夜追思忠贞爱国的屈原。 ③ 抑郁不平。因政治黑暗、君王昏庸,作者“欲读悲秋赋”,以抒抑郁不平的愁绪。 ④ 焦虑与无奈。“又怕鱼龙跋浪听”,因小人当道,作者不敢缅怀古人,不敢抒发胸臆, 充满焦虑与无奈之情。(共 6 分,答对三点即可。) 16.(1)望帝春心托杜鹃 杜鹃啼血猿哀鸣 (2)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3) 辛苦遭逢起一经 干戈寥落四周星 17. B 本题中,括号前面分句的主语是“乡土文化”,后面省略了主语,根据语意, 省略的主语也应是“乡土文化”,据此排除 C、D 两项;从语言表达简洁和前后句关联紧密的 角度考虑,括号内句子的主语和前面分句的主语一致,可承前省略,据此排除 A 项。故选 B。 18. B 第一处,轰轰烈烈:形容气魄雄伟,声势浩大。方兴未艾:事物正在兴起、发 展,一时不会终止。此处说的是“传统民俗活动”,后面说这些活动“展现了乡土文化旺盛、 顽强的生命力”,而乡土文化活动不是新生事物,应选用“轰轰烈烈”。 第二处,趋之若鹜:形容许多人争着去追逐某种事物(含贬义)。纷至沓来:纷纷到来;连续 不断地到来。此处是形容人们纷纷到来,没有贬义,应选用“纷至沓来”。 第三处,胸有成竹:比喻做事之前已经有通盘的考虑。踌躇满志:形容对自己的现状或取得 的成就非常得意。根据前后语境,此处是说“中国乡土文化”已经取得了成就,应选用“踌 躇满志”。 第四处,饱经风霜:形容经历过很多艰难困苦。饱经沧桑:形容经历过很多世事变迁。此处 前面说“中国乡土文化历经劫难而不亡”,应选用“饱经风霜”。故选 B。 19. B 题中,画线句子有两处语病:①“保持乡土文化、传承乡村特色”搭配不当,应 改为“传承乡土文化、保持乡村特色”;②“一致共识”成分赘余,删掉“一致”。综合分析, B 项修改最恰当。故选 B。 20.①记忆力已经开始衰退 ②他们被随机分成两组 ③有氧运动组的成绩有显著提高 (6 分) 21. 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成暨开通仪式 7 月 31 日上午在北京举行。自此我国成 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拥有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5 分) 这是一则新闻报道,第一句是新闻导语,概述了主要的新闻事件,后面部分是具体介绍, 只需将事件大体内容填充进去即可。注意不要超过 70 字。 22.【命题背景】 “餐饮浪费现象,触目惊心、令人痛心!”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作出重 要指示,指出要加强立法,强化监管,采取有效措施,建立长效机制,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 为,强调要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切实培养节约习惯,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 氛围。 基于这样一个时代背景,又鉴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思辨性表达,以及实用类 文本写作的重视,命制了这一次的作文题。 【审题指导】 第一部分是材料内容。第一则情境材料是某市餐饮烹饪行业协会对本市餐饮企业发出倡 - 13 - 议,这一倡议旨在引导用餐者从认识上意识到应节约粮食,从而能实现自我约束。第二则情 境材料是某单位食堂用餐制度的相关规定,这一规定明确了浪费粮食的相应处罚措施,强调 用外在力量约束浪费粮食者。 第二部分是任务指令。由“为此,文明中学将举办一次辩论赛”可知,辩论的起点是上 述两个材料,“节约粮食”是写作的核心话题,“更”意味着不否定另一个,而是在二者比 较中选取。文章不能脱离此内容指令。其次,考生必须针对“节约粮食,道德引领和规则约 束谁更重要”这一辩题进行写作,且必须选择其中一方(不可写两者皆重要),辩词中既要为 本方观点进行辩护,又要有驳斥对方观点。说理能自圆其说,且符合社会主义道德、法规。 审题中尤其要注意的是体式指令。写一篇辩论稿,文章语言符合辩论稿的特点,如:我 方观点,对方辩友等。特别说明,辩论的重点不在于最后的结论、最后的输赢,而在于过程 中呈现出来的思辨性。 【拟题参考】 德者,本也 守住星空,护住道德律 以德化民胜过以法治民 道德引领激发粮食节约 道德风向标引领粮食节约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德所不至,法必正之 规则约束更胜道德引领 规则强制更胜道德引领 主席,评委,对方辩友,在座同学: 大家好! 我是来自文明中学 1827 班的李华。今天我将代表我方发言,我方观点是“节约粮食,规 则约束更重要”。 首先让我们来阐释规则约束的概念。规则,是指在某个特定范围内,针对某个特定主体, 人为地规定你能做的和你不能做的事。这些规定形成一定体系,便是规则。规则具有固定性、 强制性、明文性。正是因规则在某特定时段里不能随意改变;在某特定主题中不能有人违乱 规则;人在行动中的每个行为都有相对应的明确规则解释你的行为是否正确,使规则起到了 规范人的行为之结果作用,也就是规则约束。 其次,让我们来谈一谈在我们学校引起热议的“规则约束节约粮食”事件。许多人只看 到了新闻中着重强调的“食堂用餐浪费罚款”,说这个单位多么严苛而忽视民生客观实际,但 大家忽略了最开头的“单位食堂用餐制度规定”,之所以说有罚款,是因为这种浪费粮食的行 为违背了规则,那为什么需要制定罚款规则?因为不制定这样的规则,难免会有不受克制约 束的浪费行为发生,且极易发展成为“风尚”。 那么为什么会产生这种行为?这就涉及到个人道德素质的差异,我们的论题是“规则约 束更重要”,这就暗含着道德引领和规则约束都是节约粮食所需要的,只不过规则约束在粮食 节约中所起作用更大。前不久在各大媒体平台上红极一时的“大胃王”吃播中,主播看似真 的吃下了许多食物,实则是边吃边吐进垃圾桶,浪费了大量食物,为遏制这种浪费现象,广 大网友呼吁各直播平台主播要提升自身道德修养,通过传播一系列“正能量”所营造的节约 氛围,确实能让部分主播改过自新。但相比之下央视对“大胃王吃播”做出的禁令和直播平 台的明文条例限制显得更为有效。正是规则的强制、性固定性,让规则与相对要松懈许多、 易为人所利用改变的道德相比更胜一筹。 由此我还想请问对方辩友:如果道德引领比规划约束更能促进节约粮食的普遍实行,那 么历史中的这些案例又该如何解释:英国等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在上世纪 30 年代遭遇经济危机 打击,一些资本家为保本不惜将农民生产的整箱牛奶倒入河中,浪费了宝贵的营养牛奶,如 果是道德引领更为重要,又缘何需要政府强行制定规划叫停此行为?希望对方辩友能正面对 - 14 - 此问题给予我方合理答复。 综上,我方坚持认为,在节约粮食中更需要规则约束。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点评】 本文在辩论词格式上符合要求,且书写不错。 文章论证思路清晰。从首先阐述规则约束的概念,到以文明中学热议的新闻事件为例分 析论证规则约束的重要性,再到探究浪费现象产生的原因,说明道德引领作用的有限,顺势 再举出“大胃王”事例,进一步论证规则约束比道德引领更重要。这之后,作者乘胜追击, 追问对方。最后重申己方论点。利落。 作者在论证上以立论为主,重心突出;能用好论据,体现了良好的选材意识和辩论中的 以攻为守意识。 当然,作者在语言运用上也存在一些小语病。对于“规则约束”概念的勇敢地做了尝试, 但过于琐碎,还需锤炼。 综合,17+16+17=50 分。 道德风尚标引领粮食节约 亲爱的评委、同学、对方辩友: 大家好! 我是正方一辩辩手。我相信大家都知道“民以食为天”,而今天,我方想告诉大家:节约 粮食,更是以德为领。 求木之长,必先固其根本,欲流之远,必须溯其源头,想明确本次辩论,必先晓其概念。 我方坚持认为“节约粮食,道德引领更重要”。先看节约粮食,面对世界环境问题的大局,粮 食作为最贴近人民生活的民生福祉,其地位与意义之重要,可见一斑。而道德是深入人心、 内里的内心之法,有了道德的引领,社会风尚标的正确方向,节约粮食的意识才能深入人心、 外化为行动、益于社会,国家的粮食利用最大化。 站在个人价值坐标系上,无疑,道德风向标引领能确保航向正确,从而达到节约粮食的 目的。某市餐饮协会发出倡议,希望通过张贴“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标语,播放节约粮 食视频,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制止“舌尖上浪费”便是很好的立风气、树道德的生活实际 体现。古人云,但立直标,终无曲影。只有人们自身意识到节约粮食的现实性与必要性,才 能做到心服“口”服,从源头上自觉、主动形成节约粮食的自我意识。 再者,规则约束是外在的社会管控,治标不治本。试问:如果没有自身道德规范,空有 规则约束,在法律社会盲区,就一定没有人浪费粮食了吗?规则约束就能做到尽善尽美、无 死角全方位规范吗?诚然,道德引领取决于每个人自身素质、传统观念的桎梏,但更多的人 坚持“节约粮食”广而影响之,朝乾夕惕,社会道德就会树立。在任何角落,无需繁琐规则 约束,而节约之风盛行。真正做到慎独,规则约束只是社会运行的外衣,道德引领更重要, 相信聪明的对方,辩友一定不会于此利我方之观点展开辩论。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宋人卢梅坡如是说道,今天我们在此辩论,既要 看到道德与规则的辩证关系,更多的,也要正视粮食节约这一严峻的现实问题。节约无小事, 更是关乎国生、甚至人类命运的大事,身处这样的节点,我们更应以道德风向为引领,内化 于心、外化于行,才能使曾在粮食节约方面做的贡献功不唐捐。 所以,我方坚持认为:节约粮食,道德引领更重要,谢谢大家! 【点评】 文章思路清晰,层次分明。开头引入主题,先明确节约粮食的重要意义和道德引领的概 念、价值。以“风向标”为喻,引试题材料为例,指出道德引领能确定正确方向,并从源头 - 15 - 上解决节约粮食的问题。而后提出规则约束的局限性,从而证明道德引领更有广泛性、影响 力。最后回扣粮食问题的严峻性,升华主题,发出号召。 还值得肯定的是,作者运用了较多古语成语等为文章增色,体现了一定的积累;辩论语 言和技巧运用得比较自如。 建议界定概念部分对“道德引领”做更清晰的阐释,其价值意义放到立论部分展开,避 免重复;立论的角度和层次还可更丰富;另引用名句须准确,如第三段首句的引用欠精准; 倒数第三段后半部分的议论句宜更通顺流畅。 总分:18+16+16=50 分 《人民日报》精华句 今年 10 月 16 日是第四十个“世界粮食日”。“全国粮食安全宣传周”活动于“世界粮 食日”所在的周深入开展,今年的主题是“端牢中国饭碗,共筑全球粮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 中国用全球 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生产的粮食,养活了近 20%的人口,实现了由“吃 不饱”到“吃得饱”进而“吃得好”的历史性转变。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对世界也是一 个巨大贡献。 居安思危,安不忘危。在坚定信心的同时,应当清醒认识到,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 球粮食安全面临诸多挑战,给人们上了一堂生动的“警示课”; 坚决扛稳粮食安全重任,着力夯实粮食安全的基础。 深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加快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产业强,粮食安。 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切实增强节粮减损工作实效。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高度重视节约 粮食。 运用改革办法和法治思维,推动粮食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加强粮食领域国际合作,积极维护世界粮食安全。 如果说“舌尖上的中国”展现了中华饮食博大精深、美不胜收,那么“舌尖上的浪费”, 则呈现了一种丑陋的饮食观,这种是对食物的亵渎。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厉行节约、反对浪费” “厉行节约、反对浪费”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 8 月 11 日,央视新闻联播点名对短视频“吃播大胃王”现象进行了批评。 一些公职人员认为公款吃喝反正不用自己掏腰包,浪费起来不心疼;而一些普通百姓则 认为,大操大办才有面子,菜点得多、酒上得足才有身份;不少大学生花着父母的血汗钱, 糟蹋粮食不以为意,因为他们不事稼穑不知辛苦。 几年前,芬兰央行行长在一次公务接待中,因点了一盘 20 欧元的鹅肝而被迫辞职。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党的优良作风。 越是人到半山、船到中流,越要警惕未富先奢的陷阱;越是形势复杂、任务艰巨,越要 激扬艰苦奋斗的精气神。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党中央近日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作出重要指示, 强调要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切实培养节约习惯,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 俗话说,人无俭不立。勤俭节约不仅是一种生活习惯,更体现着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左 传》有言:“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诸葛亮诫子:“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在 中国人长久以来的价值观里,俭朴不仅是一种行为方式,更是一种大的德行,是培养良好道 德的基础。因为一个勤俭节约的人,一定是一个自知、自律、自省的人。今天我们提倡节约, - 16 - 不仅是要倡导一种健康适度的生活方式,更是要让人们在厉行节约中涵养“恒念物力维艰” 的道德品质,去除骄奢淫逸的不良之风,在举手投足间展现深植于心的素养,去拥抱更美好 的生活。 浪费还是节约,这看似是个人的行为选择,却照鉴着一个社会的文明品质。 “奢靡之始,危亡之渐”。对于国家来说,提倡勤俭节约之风,也要增强危机意识、赓 续艰苦奋斗精神。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