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全国大纲卷广西卷语文试题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全国大纲卷广西卷语文试题解析

‎2013年高考全国大纲卷(广西卷)语文试题解析 第Ⅰ卷(30分)‎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女红(gōng) 安土重迁(zhòng) 商埠(fǔ) 花团锦簇(cù)‎ B、莅临(lì) 大放厥词(jué) 挟制(xié) 蔫头呆脑(yān)‎ C、懦弱(nuò) 年高德劭(shào) 两栖(qī) 沁人心脾(qìn)‎ D、遽然(jù) 精神抖擞(sǒu) 坍陷(tā) 一柱擎天(qíng)‎ 答案解析:A、商埠(bù)女红(gōng):旧时指女子所做的纺织,缝纫,刺绣等工作和这些工作的成品。安土重迁(zhòng):在一个地方住习惯了,不愿轻易搬迁。形容留恋故乡。‎ B、大放厥词:原指铺张词藻或畅所欲言。现用来指大发议论(今多含贬义),即脱离实际地吹牛皮。蔫头呆脑(niān): 没精打采的样子。‎ C、年高德劭(shào):劭,美好。年纪大,品德好。‎ D、坍陷(tān) 一柱擎天:比喻能够独力担当天下重任。也比喻泛指山势雄拔。 ‎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 ‎2013年高考全国大纲卷(广西卷)语文试题解析 第Ⅰ卷(30分)‎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女红(gōng) 安土重迁(zhòng) 商埠(fǔ) 花团锦簇(cù)‎ B、莅临(lì) 大放厥词(jué) 挟制(xié) 蔫头呆脑(yān)‎ C、懦弱(nuò) 年高德劭(shào) 两栖(qī) 沁人心脾(qìn)‎ D、遽然(jù) 精神抖擞(sǒu) 坍陷(tā) 一柱擎天(qíng)‎ 答案解析:A、商埠(bù)女红(gōng):旧时指女子所做的纺织,缝纫,刺绣等工作和这些工作的成品。安土重迁(zhòng):在一个地方住习惯了,不愿轻易搬迁。形容留恋故乡。‎ B、大放厥词:原指铺张词藻或畅所欲言。现用来指大发议论(今多含贬义),即脱离实际地吹牛皮。蔫头呆脑(niān): 没精打采的样子。‎ C、年高德劭(shào):劭,美好。年纪大,品德好。‎ D、坍陷(tān) 一柱擎天:比喻能够独力担当天下重任。也比喻泛指山势雄拔。 ‎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 客厅墙上挂着我们全家在桂林的合影,尽管照片有些褪色,但温馨和美的亲情依然历历在目。‎ 历历在目 解释 历历:清楚,分明的样子。指远方的景物看得清清楚楚,或过去的事情清清楚楚地重现在眼前。‎ B、为了完成在全国的市场布局,我们三年前就行动了,特别是在营销策略的制订上可谓处心积虑。‎ 处心积虑 【基本解释】 存着某种想法,早已有了打算。亦形容用尽心思地谋划(贬义)。‎ C、沉迷网络使小明学习成绩急剧下降,幸亏父母及时发现,并不断求全责备,他才戒掉了网瘾。‎ 求全责备 【基本解释】求、责:要求;全、备:完备,完美,齐全。‎ 对人或对人做的事情要求十全十美,毫无缺点。是指苛责别人,要求完美无缺。‎ 用法:后面不能带宾语,与此类似的还有“漠不关心”。‎ D、他在晚会上出神入化的近景魔术表演,不仅令无数观众惊叹不已,还引发了魔术道具的热销。‎ 出神入化 [解释]神、化:指神妙的境域。极其高超的境界。形容文学艺术达到极高的成就。‎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波士顿马拉松赛的两声爆炸,无疑给大型体育比赛的安保工作敲响了警钟,如何 确保赛事安全,成为组织方必须面对的新难题。‎ B、对那些刻苦训练的年轻运动员,即使他们在比赛中偶尔有发挥失常的情况,依然应该受到爱护,绝不能一棍子就把人打倒。‎ 暗换主语,最后分句的主语不是“他们”。‎ C、这次大会的志愿者服务工作已经完成了,我们咀嚼、体味这一段经历,没有失落感,有的只是在平凡事务中享受奉献、成长与幸福。 ‎ ‎ 搭配不当,“咀嚼、、、、经历”不搭配;成分残缺,可改为“有的只是在平凡事务中奉献、成长的幸福感”。‎ D、深陷债务危机的希腊和西班牙,失业率已经超过20%,主要是由于这两个国家经济衰退和实施大规模财政紧缩政策所导致的。‎ 句式杂糅,去掉“是由于”或“所导致的”。‎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岳麓书院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 , , , , ,特别是各处悬挂的历代楹联,散发出浓郁的文化气息。‎ ‎①院落格局中轴对称、层层递进 ‎②给人一种庄严、幽远的厚重感 ‎③它集教学、藏书、祭祀于一体 ‎④主体建筑头门、大门、二门、讲堂、御书楼集中于中轴线上 ‎⑤门、堂、斋、轩、楼,每一处建筑都很古朴 ‎⑥讲堂布置在中轴线的中央,斋舍、专祠等排列于两旁 A、②③④⑥⑤①   B、②⑥④①⑤③  C、 ③①④⑥⑤② D、 ③②⑥④①⑤‎ ‎③句总写其特点,并紧承上句;①句总写院落的布局,④⑥句分写,并且⑥紧承④,⑤句写建筑风格,②句写建筑给人的感受,并与下句衔接紧密。‎ 二、(9分,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大多数环境学论著认为,人类大量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导致全球气温上升,而全球变暖将使地球两极的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进而给人类的生存造成威胁。但是,荷兰学者克罗宁博格所著的《人类尺度:一万年后的地球》一书中的观点,似乎可以让人稍稍缓解一下在气候变暖问题上的紧张感。作者的基本观点是:当下发生的所有气候变化,从地球的立场出发,都是“正常运作”。大自然的变化类似于四季交替,只不过是它的时间尺度要长得多。根据作者的描述,大自然的“春天”是在一万年以前开始的,那时,天气已开始转暖,曾经覆盖了当今人类广泛活动区域的冰层逐渐在阳光下融化,海平面上升,而人类祖先的生活方式则开始从渔猎转向定居农业。到现在,人类已经处在“夏季”,因此我们没有必要担心气温上升可能会带来的危害。“夏季”终将过去,这也是自然规律,只不过是要再等待一段漫长的时间,“秋季”‎ 才会来临。那时海平面将会下降,而今天人们因为气温上升所引发的讨论也将随之结束。‎ 克罗宁博格面对当前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以及由此造成的极端天气频发、荒漠化加重、物种灭绝加速等情况,之所以显得十分淡定,在于他看待这一问题时使用了与众不同的时间尺度。通常人们只考虑几十年或几百年的事情,并且一直在用这种人类的尺度去衡量大自然,结果每个人都为现在的气候最大值紧张不已。其实,这在克罗宁博格看来只不过是大自然循环中出现的“一丝波纹而已”。‎ 如果我们超越现阶段人类思考问题的尺度,观察一个漫长的周期,情形也许就不会那么令人沮丧了——那就是一万年的时间尺度,为什么要一万年的时间尺度?因为人类现在所处的地质时代开始于一万年以前;地质学的知识也告诉我们,类似于我们现在所处的温暖期一般不会超过一万年;大约一万年前爆发的火山目前都处在活动期等等。与地质学应用的时间尺度相比,人类的尺度就不那么适用了。这也难怪他要嘲讽因为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而变得异常焦虑的人们,“为什么要大张旗鼓地围着小周期内出现的现象团团转”?‎ ‎《人类尺度:一万年后的地球》这本书的观点有助于提升人类面对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所带来的挑战的勇气,正像作者所说的那样:穿着熊皮、拿着石斧的石器时代的人类尚且知道如何在冰期生存下来,我们难道无法运用现代高科技去解决海平面上升一米带来的后果吗?当然,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即使人类的活动对于全球气候变暖的作用微不足道,我们也不能从此以后就不加节制地去排放温室气体。大量地消耗资源和排放二氧化碳已经严重破坏了自然生态和人类的生存环境,所以克罗宁博格也表示,“我们应该节约能源”以保护有限的资源。‎ ‎(摘编自俞金尧《全球气候变暖与人类的活动无关吗?》)‎ ‎5、下列关于本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是导致全球变暖的罪魁祸首,这已经成为大多数环境学论著的观点,但是克罗宁博格对此并不认同。‎ B、温室气体使全球变暖,并由此造成地球两极冰川融化的现象,从地球的立场出发,这实际上属于大自然的“正常运作”。‎ C、全球变暖会导致一系列灾难性的后果,例如极端天气频发、荒漠化加重、物种灭绝加速,这给人类的生存造成了威胁。‎ D、面对当前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克罗宁博格并没有使用“人类的尺度”来衡量这一问题,所以他显得十分淡定。‎ B、这是克罗宁伯格的观点,并不是原文的看法。‎ ‎6、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克罗宁博格对地球的未来作 出了预测,并以此为基础,从地质史上的火山爆发以及气候变化等自然进程的角度进行了论证。‎ B、克罗宁博格认为,如果我们超越现阶段人类思考问题的尺度,从一个漫长的周期来观察温室效应的话,那么可能就不会如此焦虑了。‎ C、《人类尺度:一万年后的地球》向二氧化碳排放与气候变暖二者密切相关的观点提出了挑战,为我们思考气候的变化提供了新的角度。‎ D、大量地消耗自然资源会严重破坏人类的生存环境,这是无法回避的事实,所以克罗宁博格也表示“我们应该节约能源”。‎ A、是以“大自然变化的时间尺度”为中心展开论述。‎ ‎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大自然的“春天”降临之前的远古时期,气候异常寒冷,广大区域都覆盖着冰层,因此人类的祖先当时并没有采取定居农业的生活方式。‎ B、通常人们只考虑几十年或几百年的事情,克罗宁博格却改变了研究的视野:他不考虑明年,也不考虑一百年后的事,而是将目光投向了一万年以后。‎ C、克罗宁博格采用一万年的时间尺度来观察、分析地球气候变暖的问题,这并不意味着地质学上的时间尺度都是以一万年为单位的。‎ D、石器时代的人类能在冰期中生存下来,与今天我们试图解决海平面上升带来的问题相比,虽然形式不同,实质都是积极利用知识应对危机的表现。‎ B、“他不考虑明年,也不考虑一百年后的事”‎ 说法是不对的。‎ 三、(9分,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 杜慧度,交趾人也。本属京兆。曾祖元,为宁浦太守,遂居交趾。父瑗,字道言,仕州府为日南、九德、交趾太守。初,九真太守李逊父子勇壮有权力,威制交土,闻刺史腾遁之当至,分遣二子断遏水陆津要。瑗收众斩逊,州境获宁。除龙骧将军。遁之在州十余年,与林邑累相攻伐。遁之将北还,林邑王范胡达攻破日南、九德、九真三郡,遂围州城。时遁之去已远,瑗与第三子玄之悉力固守,多设权策,累战,大破之。连捷,故胡达走还林邑。乃以瑗为龙骧将军、交州刺史。卢循窃据广州,遣使通好,瑗斩之。义熙六年,年八十四,卒。慧度,瑗第五子也。初为州主簿,流民督护,迁九真太守。瑗卒,府州纲佐以交土接寇,不宜旷职,共推慧度行州府事,辞不就。七年,除使持节、督交州诸军事、交州刺史。诏书未至,其年春,卢循袭破合浦,径向交州。慧度乃率文武六千人距循,禽循长史孙建之。循虽败,余党犹有三千人,皆习练兵事。六月庚子,循晨造南津,命三军入城乃食。慧度悉出宗族私财,以充劝赏。慧度自登高舰,合战,放火箭雉尾炬,步军夹两岸射之。循众舰俱然,一时散溃,循中箭赴水死。斩循及父嘏[gǔ]‎ ‎,并循二子,传首京邑。封慧度龙编县侯,食邑千户。高祖践阼,进号辅国将军。其年,率文武万人南讨林邑,所杀过半,前后被抄略,悉得还本。林邑乞降,输生口、大象、金银、古贝等,乃释之。慧度布衣蔬食,俭约质素,能弹琴,颇好《庄》、《老》。禁断淫祀,崇修学校,岁荒民饥,则以私禄赈给。为政纤密,有如治家,由是威惠沾洽,奸盗不起,乃至城门不夜闭,道不拾遗。少帝景平元年,卒,时年五十。‎ ‎(节选自《宋书·杜惠度传》)‎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宁浦太守,遂居交趾 遂:于是。‎ B、分遣二子断遏水陆津要 遏:禁绝。‎ C、与林邑累相攻伐 累:屡次。‎ D、以交土接寇,不宜旷职 旷:空缺。‎ B、遏:阻止。‎ ‎9、以下各组句子中,表明杜瑗、慧度父子军政才干的一组是 ‎①多设权策,累战,大破之 ②窃据广州,遣使通好,瑗斩之 ‎③乃率文武六千人距循 ④放火箭雉尾炬,步军夹两岸射之 ‎⑤一时散溃,循中箭赴水死 ⑥禁断淫祀,崇修学校 A、①②③ B、①④⑥ C、②④⑤ D、③⑤⑥‎ 答案】B ‎【思路点拨】②说的是杜瑗杀了占据广州的卢循所派遣的使者,属于立场问题;⑤说的是卢循战败被杀,以上两句均与表现杜瑗、杜慧度父子的军政才干无关。‎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瑗处事果决而有计谋。他担任太守时两次平定骚乱,先是斩杀作乱的九真太守李逊,境内得到安宁;继而与玄之击退来犯的胡达,使之退回林邑。‎ B、杜惠度为人谦逊而顾大局。杜瑗死,府州官吏推举慧度主持州府事,他未接受;而当卢循来犯,虽然任命他的诏书尚未到达,他还是率众抗敌。‎ C、杜慧度一心向公而又谙熟战略。与卢循决战前,为激励将士他拿出家族全部财产作为奖励;交战时他又巧用火攻烧毁敌方一应战舰,大获全胜。‎ D、杜慧度生活俭朴,治事有方。平日里他布衣蔬食,只管弹弹琴,读读《庄》《老》。而为政却细致绵密,犹如治理家庭;遇上饥荒,常以私人薪俸赈济灾民。‎ ‎【答案】D ‎【思路点拨】D项错在“只管弹弹琴”的表述。根据文意,原文只是说杜慧度“能弹琴”。‎ 第Ⅱ卷(120分)‎ 四、(23分)‎ ‎11、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六月庚子,循晨造南津,命三军入城乃食。‎ ‎⑴六月庚子这天,卢循清晨到达南津,命令三军攻入城内才能吃饭。(“造”“入城”“乃”各1分,大意2分。)‎ ‎(2)由是威惠沾洽,奸盗不起,乃至城门不夜闭,道不拾遗。‎ ‎⑵从此声威恩泽及于全境,邪恶偷盗之事不再发生,以至于城门夜也不关闭,路不拾遗。(“威慧”“奸盗”“乃至”各1分,大意2分。)‎ 沾洽 基本解释: 1.雨水充足。 2.普遍受惠。 3.犹融洽。 4.渊博。‎ ‎【参考译文】‎ 杜慧度,交阯人。原籍本属京兆。曾祖父杜元,担任宁浦太守,于是移居交阯。父亲杜瑗,字道言,官居州府,任日南、九德、交阯太守。起先,九真太守李逊父子勇武威严,有权力,威震交阯地区,听说刺史滕逊之要来,分别派遣两个儿子截断水陆要道,不让他上任。杜瑗聚集兵众,杀了李逊,交阯境内获得了安宁。授龙骧将军。滕逊之在交阯十多年,与林邑多次相互攻伐。滕逊之即将北还京都,林邑王范胡达攻破日南、九真、九真三郡,于是包围州城。这时滕避之离去已经很远,杜瑗与第三个儿子杜玄之尽力固守城池,多设权谋计策,数次交战,大败敌军。范胡达逃回林邑。于是朝廷任杜瑗为龙骧将军、交阯刺史。卢循占据广州,派遣使者来修好,杜瑗将使者杀了。义熙六年,杜瑗八十四岁逝世。杜慧度是杜瑗的第五个儿子。起初任州主簿,流民督护,迁任九真太守。杜瑗逝世,州府的主管和辅佐官员认为交阯与敌境相邻,不宜旷废职务,共同推举杜慧度执掌州府事务,他推辞不去任职。义熙七年,授使持节、督交州诸军事、广武将军、交州刺史。任职诏书还未送到,就在这年春天,卢循攻占了合浦,直向交州进军。杜慧度于是率领文武官员与军队六千人抵抗卢循,交战时生擒卢循的长史孙建之。卢循虽然失败,但还有余党三千多人,都习兵练武,熟习军事。六月庚子,卢循清晨出兵到南津,命令三军攻进城才能吃饭。杜慧度全数拿出宗族的私人财物,用来充当奖励犒赏的费用。杜慧度亲自登上大型战船指挥。当两军相遇时,他施放火箭和雉尾火炬,步军在两岸夹射,卢循各船都燃烧起来,一下子就溃散了,卢遁本人也中箭投水而死。杜慧度斩了卢遁和他的父亲卢嘏,并且斩杀了他的两个儿子,传送首级到京都。朝廷封杜慧度为龙编县侯,食邑一千户。高祖登基,杜慧度进号为辅国将军。这一年,他率领文武官兵一万人南下讨伐林邑,被消灭的敌人超过半数,前后被抢掠的财物,都夺了回来。林邑乞求投降,送上牲畜、大象、金银、古贝等,于是被释放。杜慧度穿布衣,吃素菜,生活节俭,简单朴素,会弹琴,很喜爱《庄子》《老子》。禁止不合礼制的祭祀,修建学校,每当灾荒年岁百姓饥饿。就用自己的俸禄来救济。处理政事细致周密,就好像管理家庭一样,因此他恩威皆重,奸盗的事不再发生,甚至于城门在夜间不必关闭,路不拾遣。少帝景平元年逝世,时年五十岁,‎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客从 杜甫 客从南溟来,遗我泉客珠①。珠中有隐字②,欲辨不成书。‎ 缄之箧笥久③,以俟公家须。开视化为血,哀今征敛无。‎ ‎[注]①泉客珠:指珍珠。泉客,传说中的人鱼,相传它们流出的眼泪能变为珍珠。②佛教传说,有些珠子中隐隐有字。③箧笥:指储藏物品的小竹箱。‎ ‎(1)这首诗讲述了一个故事,请简述这个故事。(4分)‎ ‎【答案】有客人从南方来,送我珍珠;珍珠里隐约有字,想辨认却又不成字;我把它久久地藏在竹箱里,等候官家来征求;但日后打开箱子一看,珍珠却化成了血水,可悲的是我现在再也没有什么可以应付官家的征敛了。‎ ‎(答出故事梗概的,给2分;答出“欲辩不成书”意思的,给1分;答出“哀今征敛无”的,给1分。意思答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章思想内容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此诗大约是公元七六九年(唐代宗大历四年)杜甫在长沙所作。这是一首寓言式的政治讽刺诗。杜甫巧妙地、准确地运用了传说,用“泉客”象征广大的被剥削的劳动人民,用泉客的“珠”象征由人民血汗创造出来的劳动果实。此诗通过泉珠化血的故事,对统治者搜刮民脂民膏的酷行,作出血泪的控诉。‎ ‎(2)从全诗看,“珠中有隐字”、珍珠“化为血”各有什么寓意?(4分)‎ ‎①“珠中有隐字”,寓意为百姓心中有难言的隐痛。‎ ‎②珍珠“化为血”,寓意为官家征敛的实为平民百姓的血汗。‎ ‎(答出“珠中有隐字”寓意的,给2分;答出珍珠“化为血”寓意的,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章思想内容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有隐字”‎ ‎,因为隐约不清,所以辨认不出是个什么字。珠由泪点所成,它是如此模糊,却又如此清晰。作者意在警告统治阶级应该看到他们所剥削的一切财物其中都含着人民的血泪。“化为血”,就是化为乌有,说化为血,更能显示出人民遭受残酷剥削的惨痛。原有的财物,被剥夺一空,而公家的征敛,仍有有增无减,而今再没有什么东西可供搜刮的了。‎ ‎1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题作答;如果两题都答,则按第一小题计分)(5分)‎ ‎(1)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定乎内外之分, ,斯已矣。(《庄子·逍遥游》)‎ ‎ ,望帝春心托杜鹃。 ,蓝田日暖玉生烟。(李商隐《锦瑟》)‎ 不畏浮云遮望眼, 。(王安石《登飞来峰》)‎ ‎(2)寡助之至, 。多助之至, 。(《孟子·公孙丑下》)‎ 高余冠之岌岌兮, 。芳与泽其杂糅兮, 。(屈原《离骚》)‎ ‎ ,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答案】‎ ‎⑴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辩乎荣辱之境   庄生晓梦迷蝴蝶  沧海月明珠有泪   自缘身在最高层 ‎ ‎⑵亲戚畔之  天下顺之  长余佩之陆离  唯昭质其犹未亏   乱花渐欲迷人眼(错字,则该空不得分。)‎ ‎【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能力层级为A级。考查名句名篇,命题范围一般会在大纲要求的范围内命题。但是我们看到,今年的高考中,初中名篇、古诗词也出现了,说明命题的视野拓宽了,这一点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答对一空给1分,有错别字则该空不给分。如果两题都答,则按第(1)题评分。]‎ 五、(2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林肯中心的鼓声 木心 搬到曼哈顿,与林肯中心几乎接邻,听歌剧,看芭蕾,自是方便,却也难得去购票。‎ 开窗,就可望见林肯中心露天剧场之一的贝壳形演奏台。那里每天下午、晚上,各有一场演出。废了室内的自备音响,乐得享受那大贝壳中传来的精神海鲜。节目是每天和每晚更换的:铜管乐、摇滚乐、歌剧清唱、重奏,还有时髦得名称也来不及定妥又变了花样的什么音乐。我躺着听,边吃边喝听,比罗马贵族还惬意。但夏季没过完,我已经非常厌恶那大贝壳中发出来的声音了:不想“古典”的日子,偏偏是柔肠百转得 惹人腻烦;不想摩登的夜晚,硬是以火爆的节奏乱撞耳膜。不花钱买票,就这样受罚了。所以每当雷声起,电光闪,阵雨沛然而下,我开心,看你们还演奏不!‎ 可惜不是天天都有大雷雨,只能时候一到,关紧窗子。如果还是隐隐传来,便开动自己的音响与之抗衡,奇怪的是,但凡抱着这样心态的当儿,就也听不进自选的音乐。可见行事必得出自真心,强求是不会快乐的。‎ 某夜晚,灯下写信,那大贝壳里的频率又发作了,看看窗外的天,不可能下雨,窗是关紧的,别无良策,管自己继续写吧……乐器不多,鼓、圆号、低音提琴,不三不四的配器……管自己写吧……‎ 写不下去了——鼓声,单是鼓声,由徐而疾,疾更疾,忽沉忽昂,渐渐消失,突然又起翻腾,恣肆癫狂,破石惊天,戛然而止。再从极慢极慢的节奏开始,一程一程,稳稳地进展……终于加快……又回复凝重的持续,不徐不疾,永远这样敲下去,永远这样敲下去了,不求加快,不求减慢,不求升强降弱,唯一的节奏,唯一的音量……其中似乎有微茫、偶然的变化,变化太难辨识,却使听觉出奇地敏感,出奇敏感的绝望者才能感觉到它。之后鼓声似乎有所加快,有所升强……后又加快升强,渐快,更快,越来越快,越来越快……快到不像是人力击鼓,但机械的鼓声绝不会有这“人”味,是人在击鼓,是个非凡的人,否定了旋律、调性、音色,各种记谱符号。这鼓声引醒的不是一向由管乐、弦乐、声乐所引醒的因素,人,除了历来习惯于被管乐、弦乐、声乐所引醒的因素之外,还确有非管乐、弦乐、声乐所能引醒的因素,‎ 它们一直沉睡着,淤积着,荒芜着,原始而古老。在尚无管乐、弦乐、声乐伴随时,这些因素出现于打击乐,在漫长的遗弃废置之后,被今晚的鼓声所引醒,显得陌生新鲜。这非音乐的鼓声使我回到古老的蛮荒状态,更接近宇宙的本质。这鼓声接近于无声,最后仿佛只剩下鼓手一个人,而这人必定是遒劲与美貌、粗犷与秀丽浑然一体的无年龄的人——真奇怪,单单鼓声就可以这样顺遂地把一切欲望击退,把一切观念敲碎,不容旁骜,不可方物,把它们粉碎得像基本粒子一样分裂飞扬在宇宙中……‎ 我扑向窗口,猛开窗子,鼓声已经在圆号和低音提琴的抚慰中作激战后的喘息,低音提琴为英雄拭汗,圆号捧上了桂冠,鼓声也将息去——我心里发急,鼓掌呀!为什么不鼓掌,涌上去,把鼓手抬起来,抛向空中,摔死也活该,谁叫他击得这样好啊!‎ 我激动过分,听众在剧烈鼓掌,尖叫……我望不见那鼓手,只听得他在扬声致谢……掌声不停……但鼓声不起,他一再致谢,终于道晚安了,明亮的大贝壳也转为暗蓝,人影幢幢,无疑是散场。‎ 我懊丧地伏在窗口,开窗太迟,没有全部听清楚,还能到什么地方去听他击鼓,冒着大雨我也步行去的。‎ 我不能荏弱得像个被遗弃的人。‎ 又不是从来没有听见过鼓声,我是向来注意各种鼓手的,非洲的,印度的,中国的……然而这个鼓手怎么啦,单凭一只鼓就使人迷乱得如此可怜!我承认他是个幸福的人,我分不到他的幸福。 ‎ ‎ (有删改)‎ ‎14、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 ‎(1)我不能荏弱得像个被遗弃的人。‎ ‎(1)①现场鼓手的演奏结束了,“我”因不能再次听到鼓声和听众一起疯狂而失落;②受到鼓声的鼓舞,“我”希望能过上一种新鲜有活力的生活。(每答出一点给1分。意思答对即可。)‎ ‎(2)我承认他是个幸福的人,我分不到他的幸福。‎ ‎(2)①鼓声让“我”相信,这个鼓手是近于自然的,因而也是幸福的;②作为听众,“我”被鼓手的鼓声所吸引,却不能分享他击鼓时的愉悦,这让我感到有些遗憾。(每答出一点给1分。意思答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理解句子的含意,切记不可脱离具体的语境,而任意发挥。同时要注意通过句子的表面含意探求其深层含意,还要注意句子的位置,结合其作用进行综合考虑。(1)句前面写“我”不能再次听到鼓声,产生了懊恼的心情,下面写自己由鼓声中得到的生活的感悟。(2)句位于文章末尾,自然具有总结全文,点明主旨的作用。这句话表面是说相信鼓手是幸福的,从深层次讲是“我”己不能像鼓手一样幸福而产生的遗憾。‎ ‎15、文章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描写鼓声?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用排比的手法,表现鼓声的节奏和声音由缓转急、不断强化的过程;②用夸张的手法,表现鼓手技艺的高超,极大地渲染鼓声非凡感染力;③用对比的手法,表现“我”的感情激动和是失落的变化,以此突出鼓声对“我”的影响。(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本题主要考查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产生的效果。回答此类题目有两种思路。可以指出一种手法,接着进行分析,分点作答;也可以指出所有的手法,再集中进行分析。总起来看,第一种答题思路更显得条理清晰。这里,在描写中运用了多种手法,如排比、夸张、对比等,指出手法后,分析其作用即可。‎ ‎16、林肯中心的鼓声唤起了“我”的哪些感悟?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鼓声打破了“我”所习惯的管弦乐和声乐的表现方式,让“我”重新感受到打击乐的原始魅力;②鼓声唤醒了“我”精神中一直沉睡、淤积着和荒芜着的因素,让“我”认识到它们的陌生和新鲜;③鼓声打破了欲望和观念的束缚,让“我”体会到重回自然的自由和幸福,表达了“我”寻求精神动力的愿望。(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解析】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回答本题,首先要锁定答题区域,即5-10段,抓住重点句子进行理解。如“写不下去了”“我扑向窗口”“我激动过分”“我懊丧地伏在窗口”“我不能荏弱得像个被遗弃的人”写出了自己听到鼓声的内心感受的变化,“我承认他是幸福的,我分享不到他的幸福。”写出了我对幸福的渴望。‎ ‎17、对林肯中心的演出,“我”表现出哪些情感变化?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初来曼哈顿,“我”对能够免费享受林肯中心丰富多样的音乐而感到舒心惬意;②不久,“我”对从林肯中心传出的、不合意愿却又不得不听的音乐感到痛苦和厌恶;③最后,“我”被林肯中心的鼓声所吸引,震撼,甚至为之疯狂。(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回答此题,首先要梳理出文章的思路,文章先写自己来到曼哈顿,听到林肯中心的音乐的感受,接着写自己慢慢对这种音乐产生了厌倦及痛苦的感受,接着写鼓声出现,并极力描写鼓声的特点,并从鼓声得到的人生的启迪。‎ 六、(15分)‎ ‎18、下面是某杂志编辑部收到的一封读者来信的部分内容,有五处用词不当,请指出并改正,要求修改后语言得体,语意连贯。(5分)‎ 我是一位退休的先生,长期以来一直自费订阅贵刊。我之所以如此,除了它内容丰富、知识性强之外,也有一点就是它格调高雅。因为贵刊今年第1期刊载的《烟酒与健康》一文不仅与你们一贯的风格明显不合,况且还有一些科学性错误,让我大感意外。‎ ‎【答案】① “一位”改为“一个”; ②“先生”改为“医生”或其他职业性称谓;  ③“也”改为“还”;④“因为”改为“不过”; ⑤“况且”改为“而且”。 ( 每改出一处给1分;只指出问题而未作修改或修改错误,均不给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克酌情给分。)‎ ‎19、把下面这个长句改写成几个较短的句子,可以改变语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教练在赛后分析会上对我在比赛中的表现进行的深入剖析,使我对自己在这次比赛中由于骄傲自大、轻视对手导致的严重失误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并作出了坚决改正错误,争取在下一次比赛中取得好成绩的保证。‎ ‎【答案】我在这次比赛中出现了严重失误,赛后分析会上,教练对我比赛中的表现进行了深入剖析,我进一步认识到失误的原因在于我骄傲自大、轻视对手,并保证坚决改正错误,争取在下一次比赛中取得好成绩。(写出4个或4个以上短句,给3分;写出3个短句,给2分;表达流畅,给1分。改变原句意思不给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符合原意,可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变换句式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长句变短句,要准确把握句子的原意,在变换前认真分析句子的构成元素,分清主次,提取主要信息,作为句子的主干句。在找出主干句的基础上,分析句子的其他成分,应当按照怎样的顺序排列组合,才能使所改写的句子既能够准确的表达原意,又能使句子的表达通常连贯,合乎逻辑。‎ ‎20、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一句话,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6分)‎ 平和犹如绿叶,春天衬万紫千红却无妒意,秋天托累累硕果而不张扬。‎ ‎【参考答案】历史宛如长河,平静时波澜不惊却藏险滩,汹涌时怒涛翻滚而蕴缓流 谦逊犹如星光,白日虽隐匿身姿却无怨言,黑夜擎万盏明灯而不夸耀。(比喻贴切,给2分;句式与示例相同,给2分;语句通顺,给2分。)‎ ‎【思路点拨】模仿原句,先要分析、确认原句的句式特点、修辞方法,尤其是分句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然后依样画“葫芦”,若是续后句或补上句,还要考虑上下文语意的照应和文路的一致。‎ 七、(60分)‎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4月29日‎,尚先生把手机落在了出租车上。他随后拨打那部手机,对方接听后立即挂断。他又发短信表示,愿意出2000元“买”回手机。一小时后,尚先生收到回复,说要归还手机。见面后才知道,捡到手机的人是一位年轻人。尚先生要酬谢他,但对方交还手机后就转身离去了。‎ 当天晚上,记者联系到那位年轻人,年轻人说:“我本来无意归还,但看到手机里的照片和信息,发现机主刚刚给芦山地震灾区汇去一大笔捐款,很受感动。我不能见利忘义,不能用贪心对待爱心。我也要像尚先生那样多一些真诚和友善。”‎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一、审立意。 ‎ 这是一篇故事类材料作文。材料涉及的主题是个人修养方面的。是一个常规话题:拾到物品后是否归还。材料中涉及到两个人:丢物品的人尚先生,拾物品的年轻人。我们要揣摩出题的意图:本题是褒扬一些精神的,是什么精神呢?应该说出题者主要褒扬的是尚先生的“爱心”、“真诚”和“友善”,之所以会出现物归原主的好结局,关键是“感动”。 ‎ 所以,我们在审题时一定要抓住关键词,审出“正能量”,由此立意才可高远、深刻。 ‎ 综上,从尚先生的角度选立意: ‎ ‎1、爱心温暖心田 ‎ ‎2、友善 社会的正能量 ‎ 从年轻人的角度立意:‎ ‎1、榜样的力量。 ‎ ‎2、善良是攻打贪心的利器。‎ ‎3、利与义。 ‎ 二、审文体。‎ 可以写记叙文,写自己的“爱心”与“善”(生活的体验,感动,要真实,有细节)。写议论文,论点最好由材料引出,表达自己对榜样,商量,付出等的看法,要注意层次清晰,论据充足,围绕论点有深度地议论。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作文时不能脱离材料含意,中心要鲜明,能彰显正能量。‎ ‎ ‎ 七、(60分)‎ ‎21、(60分)略 第一等(20-16分)‎ 第二等(15-11分)‎ 第三等(10-6分)‎ 第四等(5-0分)‎ 基 础 等 级 内 容 ‎20‎ 分 符合题意 中心突出 内容充实 思想健康 感情真挚 符合题意 中心明确 内容较充实 思想健康 感情真实 基本符合题意 中心基本明确 内容单薄 思想基本健康 感情基本真实 偏离题意 中心不明确 内容不当 思想不健康 感情虚假 表 达 ‎20‎ 分 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严谨 语言流畅 字迹工整 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完整 语言通顺 字迹清楚 基本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基本完整 语言基本通顺 字迹基本清楚 不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混乱 语言不通语病多 字迹潦草难辨 发 展 特 征 深刻 丰富 较深刻 较丰富 略显深刻 等 级 ‎20‎ 分 有文彩 有创意 较有文彩 较有创意 略显丰富 略有文彩 略有创意 个别语句有深意 个别例子较好 个别语句较精彩 个别地方有新意 说明:‎ ‎(1)基础等级评分,“题意”项主要看选择角度是否符合材料内容及含意涉及的范围。选中心角度和重要角度的属于“符合题意”。与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沾边的套作,在第三等及以下评分,“发展等级”不给分。‎ ‎(2)发展等级评分,不求全面,可根据“特征”4项16点中若干突出点按等评分。‎ 深刻:①透过现象深入本质;②揭示事物内在的关系;③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丰富:④材料丰富;⑤论据充足;⑥形象丰满;⑦意境深远;‎ 有文彩:⑧用词贴切;⑨句式灵活;⑩善于运用修辞手法;(11)文句有表现力;‎ 有创新:(12)见解新颖;(13)材料新鲜;(14)构思新巧;(15)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16)有个性特征.‎ ‎(3)缺标题扣2分;不足字数,每少50个字扣1分;每一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标点错误多的,酌情扣分。‎ ‎(4)套作、文体不明确的适当扣分。抄袭的,“基础等级”在第四等级内评分,“发展等级”不给分。‎ 爱,为人之本 ‎ ‎ 德国席勒有句名言:“爱使伟大的灵魂更伟大。”这则材料告诉我们:爱,不仅使伟大的灵魂更伟大,爱还可以感化、可以传递。尚先生向灾区捐款这一爱心举动不仅感化了那位拾到手机的年轻人,让年轻人归还手机的同时,也学会了传递真诚和友善。同时这则材料也向社会传递了正能量;爱,是为人之根本。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  爱是什么?爱是为人之本!“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这是母亲对孩子的爱;“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这是情人之间的爱;“我死后,把我的骨灰带回故乡……把它埋了,坟头上种上一颗苹果树,让我最后报答家乡的土地,报答父老乡亲”,这是游子对故乡的爱;“锦绣河山收拾好,万民尽作主人翁”,这是赤子对国家的爱,“地球无爱则犹如坟墓,”正是这多姿多彩的爱,汇成了博爱这股洪流,诠释了爱的含义。‎ ‎  爱是什么?爱如果是雪域高原,那么胡忠、‎谢晓 君夫妇会不顾一切地攀登。在那片高原上,他们用爱心培育着那些孩子,不求回报,孩子们的笑脸即是他们最大的欢愉。他们是雪域绽放的并蒂雪莲;与那些虐打孩子的老师相比,他们的灵魂更加高尚。有人问,心灵在哪里?心灵不在它生活的地方,但在他所爱的地方。胡忠,谢晓君夫妇的心灵就在他们所爱的雪域高原上!‎ ‎  爱是什么?爱不是大难来了各自飞,爱是对周围人的关心、爱护、是的,不是地震来了的范跑跑;爱是地震来了,怀抱六只电脑,身背三个单反,手提一只小乌龟冲出去的“最美室友”黄昱舟,为难见真情,危难时刻他一个人拯救全宿舍的财产。对比网上报道的那些向室友投毒、残杀室友的学生,黄昱舟的行为感动了同学,更感动了全社会,传递着大爱的正能量。‎ ‎  爱是什么?爱是与时间赛跑,是与生命抗争,爱是工作到生命最后一刻的林俊德,斯人已逝,但那震撼人心的一幕永远定格在人们的心中;危病中,在众人的搀扶下,挪向数步之外的办公桌,开始了一生最艰难也是最后的冲锋……与时间赛跑,他完成了生命中最后的冲锋。生命有限,爱无限,在林老师面前,那些想着挖掘国家财产,不择手段谋求利益的贪官显得多么的猥琐,直至低到尘埃!‎ ‎  爱是什么?胡忠、谢晓君夫妇,黄昱舟同学,林俊德院士淋漓尽致地给予了阐述,他们默默奉献,一心给予,不求回报,无怨无悔,这就是爱;这就是恒古永恒的爱!‎ ‎  爱是什么?爱是为人之本!爱无垠,让我们感动于生活中每一个爱的细节,从生活的点滴做起,让社会开遍爱的鲜花,世间撒满爱的芬芳吧!‎ ‎  阅卷评分:内容20分,语言20分,发展20分,总分60分 ‎  高考满分作文点评:‎ ‎  这是一篇阅卷专家组评定的标杆范文。文章之所以被评定为标杆作文,由以下几点特色决定。‎ ‎  1、排比、引用的修辞手法;本文开头就引用德国诗人席勒的名言来说明爱的力量,在第二自然段不仅用排比,还引用古今外名人名言验证主题。最重要的一点是,该考生在全文都用了设问问句排比“爱是什么”来层层论证“爱,是为人之本”这一主题。‎ ‎  2、正反比论证手法;该考生在列举事例时采用正反比对比论证;比如在举胡忠、谢晓君夫妇时,与那些虐打孩子的教师对比;在列举最美室友时,与范跑跑对比;在列举林俊德事例时,与那些贪官对比,更凸显这些正面人物灵魂的高贵,从而体现主题“爱,是为人之本。”‎ ‎  3、事例与时俱进,本文事例有最近两年感动中国的人物,还有前不久雅安地震中的最美室友。事例不老套,贴近生活,散发浓浓的人情味。‎ ‎  得分两点:妙用修辞手法,事例与时俱进。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