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化学三模试卷含解析16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中考化学三模试卷含解析16

‎2016年江苏省泰州市泰兴市黄桥中学中考化学三模试卷 一、第1题-第10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1分,共10分.第11题-第15题,每小题有一个或两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二分,共10分.‎ ‎1.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钢铁生锈 B.豆浆中加入石膏做成豆腐 C.煤的干馏 D.蔗糖灼烧变黑 ‎2.下列属于物质物理性质的是(  )‎ A.木炭能燃烧 B.铁易生锈 C.CO有剧毒 D.氢氧化钠固体在空气中易潮解 ‎3.下列基本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 检查气密性 B.‎ 测量溶液的pH C.‎ 取固体药品 D.‎ 熄灭酒精灯 ‎4.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从化学的角度认识生活中的问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生活污水可向江河湖泊里任意排放 B.铵态氮肥与草木灰混合使用可以明显提高肥效 C.可以用灼烧闻气味的方法区分涤纶和棉纤维 D.皮肤沾上浓硫酸用氢氧化钠溶液中和 ‎5.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从我做起.下列做法不符合这一理念的是(  )‎ A.使用降解塑料 B.推广乙醇汽油 C.减少燃煤使用 D.废旧电池掩埋在土壤中 ‎6.如图是几种微粒的结构示意图,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微粒①易得到电子形成阴离子 B.微粒②和④核外电子排布相同,属于同种元素 C.微粒③易失去电子形成阳离子 D.微粒④带两个单位正电荷 ‎7.下列有关实验现象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加热“铜绿”时,绿色固体会变成黑色固体,管壁出现小水珠 B.镁条燃烧时,产生耀眼的白光,同时生成一种黑色粉末状物质 C.在碘化钾溶液中加入硝酸银溶液,产生黄色沉淀 D.分别蘸有浓盐酸与浓氨水的玻璃棒靠近时,中间有一缕白烟生成 ‎8.新装修房室内存在甲醛(CH2O)、苯(C6H6)等有害物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醛分子中含有水分子 B.甲醛相对分子质量为30 g C.苯中碳元素与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1‎ D.90 g甲醛与39 g苯中的碳元素质量相当 ‎9.分类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常用方法.下列分类中正确的是(  )‎ A.混合物:煤、石油、冰水共存物 B.复合肥料:硝酸铵、硝酸钾、磷酸氢二铵 C.有机物:甲烷、酒精、甲醛 D.合成材料:合金、合成橡胶、合成纤维 ‎10.已知蜡烛的着火点约为190℃,蜡烛的火焰由气态蜡燃烧形成.如图所示,在温度计示数为280℃以上时,快速推动活塞,观察到蜡烛立即熄灭.蜡烛熄灭的主要原因是(  )‎ A.隔绝氧气 B.撤离可燃物 C.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 D.无法判断 ‎11.下列实验不能达到目的是(  )‎ A.用紫色的石蕊试液区别氮气和二氧化碳 B.用水区别CuSO4、NaOH、CaCO3三种白色固体 C.通过测定水和食盐水的沸点不同,来区别水和食盐水 D.实验室用大理石和稀硫酸制CO2气体 ‎12.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下列关于物质结构与性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生铁和钢的性能不同,主要是由于其含碳量不同 B.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不同,是由于构成它们的分子不同 C.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不同,是由于构成它们的碳原子不同 D.金属钠和镁的化学性质不同,主要是由于钠原子和镁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不同 ‎13.下列除去杂质(少量)的方法中,正确的是(  )‎ 选项 物质 杂质 除杂方法 A 氯化钠 硝酸钾 加入适量水,蒸发浓缩、降温结晶、过滤、洗涤、烘干 B 碳酸钙 碳酸钠 加水,过滤,洗涤、干燥 C 铜 氧化铜 滴加过量稀盐酸,过滤、洗涤、烘干 D 硝酸钾溶液 碳酸钾 滴加过量硝酸钙溶液,过滤 A.A B.B C.C D.D ‎14.如图表示是KNO3和NaNO3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t1℃时,两种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一定不相等 B.t1℃时,在50g水里加入15g KNO3固体,充分溶解,得到60g溶液 C.t1℃时,硝酸钾、硝酸钠两物质饱和溶液升温到t2℃后,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D.两种饱和溶液从t2℃降温到t1℃时,析出晶体:硝酸钾一定多于硝酸钠 ‎15.现有工厂丢弃的废铜屑(铜屑表面呈绿色,其中混有少量生锈铁屑).课外活动小组同学欲利用其制取胆矾(CuSO4•5H2O)他们设计了下面的两种制取流程.已知Cu+Fe2(SO4)3═2FeSO4+CuSO4‎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溶液A中的溶质主要为CuSO4、Fe2(SO4)3.‎ B.操作②实验步骤为:蒸发浓缩、降温、过滤、洗涤、干燥等 C.用方法Ⅰ制硫酸铜溶液比方法Ⅱ更符合绿色化学要求 D.误服胆矾可用牛奶和鸡蛋清解毒 ‎ ‎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40分)‎ ‎16.氨水(NH3•H2O)也是常见的碱,是由NH3溶于水形成的溶液.氨水很不稳定,容易放出有刺激性气味的NH3.根据所学知识回答:‎ ‎(1)NH3中N的化合价  ; ‎ ‎(2)氨水的pH  7(填“>”或“<”或“=”);‎ ‎(3)NH3•H2O在水溶液中解离出来的离子有  、  ;‎ ‎(4)打开装有氨水的试剂瓶后闻到刺激性气味,说明分子  .‎ ‎(5)写出NH3•H2O与稀H2SO4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6)将一片干燥的红色石蕊试纸和一片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分别放入两瓶干燥的NH3中,现象是:  .‎ ‎(7)NH3在一定的条件下能跟O2反应,反应过程可用下列示意图表示(注: 表示氮原子,●表示氧原子, 表示氢原子;各物质未配平).请分析在该反应中参加反应的NH3与O2的分子个数之比为  .‎ ‎17.有关物质存在图示的转化关系.已知X为红色的金属单质、Y为气态单质;A、B、D、E为常见的氧化物,C是一种不含金属元素的盐,H可用新制Cu(OH)2加以检验.(部分反应的条件及生成物略去)‎ ‎(1)写出物质的化学式:G  、F  .‎ ‎(2)大气中D含量过高会危害环境,请提出一条降低大气中D含量的措施  .‎ ‎(3)反应④的方程式为:  ;关于④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填字母编号)..‎ A.可实现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 B.能为生命活动提供营养物质 C.可实现化学能转变为热能 D.可保持大气某些物质含量相对稳定 ‎(4)图中转化不属于基本反应类型的有  .(填序号)‎ ‎18.如图1所示的仪器和装置,可用于实验室制取氧气,请回答有关问题:‎ ‎(1)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其气体发生装置可选择图1中的  (填标号)组合.‎ ‎(2)实验室也可以用双氧水来制取氧气,实验时还需加入少量二氧化锰,其作用是  .现要用30%的双氧水溶液配制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6%的双氧水溶液,需要加入水的体积为  mL.‎ ‎(3)在量取水的操作中,当水面接近所需刻度时,应改用图1中的  (填标号)加水至所需刻度.将配制好的溶液装入试剂瓶中,贴好标签.请在如图2所示的标签内填入试剂瓶所要贴的标签内容.‎ ‎(4)实验室制取H2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实验室一般不用镁来代替锌与稀H2SO4反应制取H2的主要原因是  .‎ ‎19.在一定条件下,氨气与氧化铜反应生成红色固体、水及一种气体单质.某兴趣小组用如图1装置探究该反应.已知氧化亚铜(Cu2O)为红色固体,能与稀硫酸反应:Cu2O+H2SO4═CuSO4+Cu+H2O.‎ ‎(1)A处可用加热浓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铵的混合物制取氨气,反应方程式为  ,A处发生装置是  (选填图2装置编号),图2发生装置乙中仪器X的名称是  .‎ ‎(2)装置D和装置  组合证明有水生成,装置E中应盛有的试剂是  .‎ ‎(3)装置F为排水法收集气体,这是利用了气体的  ,实验时应等  时开始收集气体,进一步实验检验出该气体.‎ ‎(4)充分反应后,取装置C中红色固体少许,加入适量稀硫酸,观察到  现象,说明固体物质为单质铜,装置C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20.图甲中A是一种常见的酸,它能与黑色固体B反应,B质量为8克,将NaOH溶液渐渐加入到C中,生成蓝色沉淀E和无色溶液D,蓝色沉淀E的质量与加入NaOH溶液的质量关系如图乙所示,在D中加入Ba(NO3)2溶液能生成一种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 ‎(1)A溶液中溶质的化学式为  ;‎ ‎(2)操作1的名称是  ;‎ ‎(3)C溶液中的阳离子是  ,‎ ‎(4)D溶液中含有什么物质呢?‎ ‎【猜想与假设】小明说:只有硫酸钠;小童说:含有硫酸铜和硫酸钠;你的猜想是  .‎ 大家一致认为小童的说法是错误的,其理由是  .‎ ‎【实验验证】‎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 取少量无色滤液,向其中加入  .‎ ‎  ‎ 你的猜想成立.‎ ‎(5)C溶液中硫酸铜溶质的质量.(写出计算过程)‎ ‎ ‎ ‎2016年江苏省泰州市泰兴市黄桥中学中考化学三模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 ‎ 一、第1题-第10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1分,共10分.第11题-第15题,每小题有一个或两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二分,共10分.‎ ‎1.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钢铁生锈 B.豆浆中加入石膏做成豆腐 C.煤的干馏 D.蔗糖灼烧变黑 ‎【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解:A、钢铁生锈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B、豆浆中加入石膏做成豆腐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煤的干馏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D、蔗糖灼烧变黑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 ‎ ‎2.下列属于物质物理性质的是(  )‎ A.木炭能燃烧 B.铁易生锈 C.CO有剧毒 D.氢氧化钠固体在空气中易潮解 ‎【考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分析】物理性质是指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化学性质是指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而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变化中有新物质生成,因此,判断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的关键就是看表现物质的性质时是否有新物质产生.‎ ‎【解答】解:A、木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属于化学变化,所以木炭能燃烧属于化学性质,故A错;‎ B、铁生锈生成了主要成分是氧化铁的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所以铁易生锈属于化学性质,故B错;‎ C、CO有剧毒是因为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结合,属于化学性质,故C错;‎ D、氢氧化钠固体在空气中易潮解是吸收水分溶解,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性质,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是一对与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有密切关系的概念,联系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来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则掌握起来并不困难.‎ ‎ ‎ ‎3.下列基本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 检查气密性 B.‎ 测量溶液的pH C.‎ 取固体药品 D.‎ 熄灭酒精灯 ‎【考点】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加热器皿-酒精灯;固体药品的取用;溶液的酸碱度测定.‎ ‎【分析】A、根据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用pH试纸测定未知溶液的pH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固体药品的取用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D、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 ‎【解答】解:A、该装置未构成封闭体系,即长颈漏斗与大气相通;无论该装置气密性是否良好,导管口都不会气泡产生,不能判断气密性是否良好,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B、用pH试纸测定未知溶液的pH时,正确的操作方法为用玻璃棒蘸取少量待测液滴在干燥的pH试纸上,与标准比色卡对比来确定pH.不能将pH试纸伸入待测液中,以免污染待测液,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C、取用固体粉末状药品时,应用药匙取用,瓶塞应倒放,图中瓶塞没有倒放,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D、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应用灯帽盖灭酒精灯,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 ‎ ‎4.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从化学的角度认识生活中的问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生活污水可向江河湖泊里任意排放 B.铵态氮肥与草木灰混合使用可以明显提高肥效 C.可以用灼烧闻气味的方法区分涤纶和棉纤维 D.皮肤沾上浓硫酸用氢氧化钠溶液中和 ‎【考点】常见化肥的种类和作用;常见的意外事故的处理方法;水资源的污染与防治;棉纤维、羊毛纤维和合成纤维的鉴别.‎ ‎【分析】A、根据水的污染源分析判断;‎ B、根据铵态氮肥遇草木灰易放出氨气分析判断;‎ C、根据棉纤维和涤纶灼烧的现象分析;‎ D、根据浓硫酸沾到皮肤上的处理方法考虑.‎ ‎【解答】解:A、生活污水能造成水的污染,不可向江河湖泊里任意排放,故A错误;‎ B、由于铵态氮肥遇草木灰易放出氨气,所以铵态氮肥与草木灰混合使用,会降低肥效,故B错误;‎ C、由于涤纶在灼烧时有灰烬,灰烬黑而硬,棉纤维在灼烧时有烧纸的气味,可以用灼烧闻气味的方法区分涤纶、棉纤维.故C正确;‎ D、浓硫酸沾到皮肤上要先用大量的水冲洗,再涂上3%﹣5%的碳酸氢钠溶液,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学会利用化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一些问题的方法是理解答本题的关键.‎ ‎ ‎ ‎5.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从我做起.下列做法不符合这一理念的是(  )‎ A.使用降解塑料 B.推广乙醇汽油 C.减少燃煤使用 D.废旧电池掩埋在土壤中 ‎【考点】防治空气污染的措施;白色污染与防治;常见污染物的来源、危害及治理.‎ ‎【分析】A、根据使用降解塑料有利于保护土壤进行分析;‎ B、根据推广乙醇汽油可以节省石油资源,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汽车尾气的污染进行分析;‎ C、根据减少燃煤使用可以减少温室气体、二氧化硫的排放进行分析;‎ D、根据废旧电池掩埋在土壤中会造成水的污染和土壤的污染进行分析.‎ ‎【解答】解:A、使用降解塑料有利于保护土壤;还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故做法正确;‎ B、推广乙醇汽油有利于减少污染环境物质的排放,故做法正确;‎ C、减少燃煤使用可以减少温室气体、二氧化硫的排放,有利于改善空气质量,故做法正确;‎ D、废旧电池掩埋在土壤中,会造成水的污染和土壤的污染,故做法错误.‎ 故选D.‎ ‎【点评】环境问题是人们关注的热点,也是中考考查的重点,了解常见污染物的来源、危害、防治措施等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 ‎ ‎6.如图是几种微粒的结构示意图,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微粒①易得到电子形成阴离子 B.微粒②和④核外电子排布相同,属于同种元素 C.微粒③易失去电子形成阳离子 D.微粒④带两个单位正电荷 ‎【考点】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 ‎【分析】根据原子结构示意图的特点:金属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少于4,易失去最外层电子形成阳离子;达到8个电子的稳定结构;当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原子;进行解答.‎ ‎【解答】解:A、微粒①最外层电子数为7,所以易得到1个电子,形成阴离子,故A正确;‎ B、微粒②和④的质子数分别为9、12,所以属于不同种元素,故B错误;‎ C、微粒③最外层电子数为1,容易失去1个电子,形成+1价金属阳离子,故C正确;‎ D、微粒④有12个质量,核外有10个电子,所以带两个单位正电荷,故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原子结构示意图含义的理解及解题中应用的能力,难度较小.‎ ‎ ‎ ‎7.下列有关实验现象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加热“铜绿”时,绿色固体会变成黑色固体,管壁出现小水珠 B.镁条燃烧时,产生耀眼的白光,同时生成一种黑色粉末状物质 C.在碘化钾溶液中加入硝酸银溶液,产生黄色沉淀 D.分别蘸有浓盐酸与浓氨水的玻璃棒靠近时,中间有一缕白烟生成 ‎【考点】盐的化学性质;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酸的化学性质.‎ ‎【分析】A、根据加热“铜绿”时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镁条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盐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浓盐酸、浓氨水均具有挥发性,氯化氢气体与氨气反应生成氯化铵固体,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加热“铜绿”时,生成氧化铜、水和二氧化碳,会观察到绿色固体会变成黑色固体,管壁出现小水珠,故选项说法正确.‎ B、镁条燃烧时,产生耀眼的白光,同时生成一种白色粉末状物质,故选项说法错误.‎ C、在碘化钾溶液中加入硝酸银溶液,生成碘化银黄色沉淀,会观察到产生黄色沉淀,故选项说法正确.‎ D、浓盐酸、浓氨水均具有挥发性,分别蘸有浓盐酸与浓氨水的玻璃棒靠近时,氯化氢气体与氨气反应生成氯化铵固体,会观察到中间有一缕白烟生成,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盐的化学性质、常见物质燃烧的现象等即可正确解答,在描述实验现象时,需要注意光和火焰、烟和雾的区别.‎ ‎ ‎ ‎8.新装修房室内存在甲醛(CH2O)、苯(C6H6)等有害物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醛分子中含有水分子 B.甲醛相对分子质量为30 g C.苯中碳元素与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1‎ D.90 g甲醛与39 g苯中的碳元素质量相当 ‎【考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及其计算;元素质量比的计算;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计算.‎ ‎【分析】A.根据甲醛的分子结构来分析;‎ B.根据相对分子质量的单位来分析;‎ C.根据化合物中元素之相比的计算方法来分析;‎ D.根据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该化合物的质量×该元素的质量分数,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A.甲醛分子是由碳原子和氢原子、氧原子构成的,其中不含水分子,故错误;‎ B.相对分子质量的单位不是“g”而是“1”,通常省略不写,故错误;‎ C.苯(C6H6)中,碳元素与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2×6):(1×6)=12:1,故错误;‎ D.90g甲醛中含碳元素的质量为:90g×=36g;39g苯中的碳元素质量为:39g×=36g,故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灵活运用化学式的有关计算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 ‎ ‎9.分类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常用方法.下列分类中正确的是(  )‎ A.混合物:煤、石油、冰水共存物 B.复合肥料:硝酸铵、硝酸钾、磷酸氢二铵 C.有机物:甲烷、酒精、甲醛 D.合成材料:合金、合成橡胶、合成纤维 ‎【考点】有机物与无机物的区别;常见化肥的种类和作用;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判别;合成材料的使用及其对人和环境的影响.‎ ‎【分析】根据物质的分类知识及复合肥料、合成材料的概念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A、煤、石油是由不同种物质组成的,属于混合物;冰水共存物只含有水一种物质,属于纯净物,故选项错误.‎ B、复合肥是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营养元素的化肥.硝酸铵中只含氮一种营养元素,属于氮肥,故选项错误.‎ C、有机物通常指含碳元素的化合物,但二氧化碳、碳酸、碳酸盐除外,甲烷、酒精、甲醛都是含碳的化合物,都属于有机物,故选项正确.‎ D、合金是金属材料;合成橡胶、合成纤维属于合成材料,故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常见物质的分类,完成此题,可以依据物质的组成进行.‎ ‎ ‎ ‎10.已知蜡烛的着火点约为190℃,蜡烛的火焰由气态蜡燃烧形成.如图所示,在温度计示数为280℃以上时,快速推动活塞,观察到蜡烛立即熄灭.蜡烛熄灭的主要原因是(  )‎ A.隔绝氧气 B.撤离可燃物 C.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 D.无法判断 ‎【考点】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分析】灭火的原理有:(1)与空气(或氧气)隔绝.(2)降温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3)清除可燃物;可燃物的着火点是物质本身的一种属性,一般情况下不能改变.‎ ‎【解答】解:蜡烛的着火点约为190℃,蜡烛的火焰由气态蜡燃烧形成.如图所示,在温度计示数为280℃以上时,快速推动活塞,使气态石蜡被赶走,所以观察到蜡烛立即熄灭,故蜡烛熄灭的主要原因是移走可燃物.‎ A、快速推动活塞,使气态石蜡被赶走,所以观察到蜡烛立即熄灭,故蜡烛熄灭的主要原因是移走可燃物,而不是隔绝氧气,故选项错误.‎ B、快速推动活塞,使气态石蜡被赶走,所以观察到蜡烛立即熄灭,故蜡烛熄灭的主要原因是移走可燃物,故选项正确.‎ C、快速推动活塞,使气态石蜡被赶走,所以观察到蜡烛立即熄灭,故蜡烛熄灭的主要原因是移走可燃物,而不是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故选项错误.‎ D、快速推动活塞,使气态石蜡被赶走,所以观察到蜡烛立即熄灭,故蜡烛熄灭的主要原因是移走可燃物,故选项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灭火的原理(清除或隔离可燃物、隔绝氧气或空气、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 ‎ ‎11.下列实验不能达到目的是(  )‎ A.用紫色的石蕊试液区别氮气和二氧化碳 B.用水区别CuSO4、NaOH、CaCO3三种白色固体 C.通过测定水和食盐水的沸点不同,来区别水和食盐水 D.实验室用大理石和稀硫酸制CO2气体 ‎【考点】化学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酸、碱、盐的鉴别.‎ ‎【分析】A、根据二氧化碳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进行解答;‎ B、根据硫酸铜溶于水形成蓝色溶液,而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且形成无色溶液,碳酸钙难溶于水进行解答;‎ C、根据水和食盐水的沸点不同进行解答;‎ D、根据大理石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钙,硫酸钙微溶于水,会附着在大理石的表面,阻止反应进一步进行解答.‎ ‎【解答】解:A、二氧化碳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所以可用紫色的石蕊试液区别氮气和二氧化碳,故A正确;‎ B、硫酸铜溶于水形成蓝色溶液,而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且形成无色溶液,碳酸钙难溶于水,所以可用水区别CuSO4、NaOH、CaCO3三种白色固体,故B正确;‎ C、水和食盐水的沸点不同,所以可通过测定水和食盐水的沸点不同,来区别水和食盐水,故C正确;‎ D、大理石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钙,硫酸钙微溶于水,会附着在大理石的表面,阻止反应进一步进行,所以不能用大理石和稀硫酸制CO2气体,故D错误.‎ 故选:D.‎ ‎【点评】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分析需要鉴别物质的性质,然后选择适当的试剂和方法,出现不同的现象就可以鉴别.‎ ‎ ‎ ‎12.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下列关于物质结构与性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生铁和钢的性能不同,主要是由于其含碳量不同 B.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不同,是由于构成它们的分子不同 C.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不同,是由于构成它们的碳原子不同 D.金属钠和镁的化学性质不同,主要是由于钠原子和镁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不同 ‎【考点】生铁和钢;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碳元素组成的单质.‎ ‎【分析】A、生铁是指含碳量为2%~4.3%的铁合金,钢是指含碳量为0.03%~2%的铁合金;生铁硬而脆,钢韧性较好;‎ B、根据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而一氧化碳是由一氧化碳分子构成进行解答;‎ C、金刚石的碳原子形成正八面体结构,石墨中的碳原子形成平面层状结构;‎ D、金属钠的原子核外11个电子分三层排布,最外层有1个电子;金属镁的原子核外12个电子分三层排布,最外层有2个电子;元素的化学性质与最外层电子数关系密切.‎ ‎【解答】解:A、含碳量越高,硬度越大,生铁含碳量高,表现出硬而脆;由于生铁和钢的含碳量不同,而表现出性质差异;故A正确;‎ B、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而一氧化碳是由一氧化碳分子构成,所以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不同,是由于构成它们的分子不同,故B正确;‎ C、金刚石的碳原子呈正八面体结构,因而金刚石硬度大;而石墨中的碳原子为平面层状结构,因而表现出很软,所以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不同,是由于构成的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故C错误;‎ D、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决定于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由于金属镁原子最外层有2个电子而钠原子最外层1个电子,因此金属钠和镁的化学性质不同,主要是由于钠原子和镁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不同,故D正确.‎ 故选C.‎ ‎【点评】物质的结构和组成决定了物质的性质,物质的结构是指物质微粒的构成,如分子的构成、原子的结构等.‎ ‎ ‎ ‎13.下列除去杂质(少量)的方法中,正确的是(  )‎ 选项 物质 杂质 除杂方法 A 氯化钠 硝酸钾 加入适量水,蒸发浓缩、降温结晶、过滤、洗涤、烘干 B 碳酸钙 碳酸钠 加水,过滤,洗涤、干燥 C 铜 氧化铜 滴加过量稀盐酸,过滤、洗涤、烘干 D 硝酸钾溶液 碳酸钾 滴加过量硝酸钙溶液,过滤 A.A B.B C.C D.D ‎【考点】物质除杂或净化的探究;盐的化学性质.‎ ‎【分析】根据原物质和杂质的性质选择适当的除杂剂和分离方法,所谓除杂(提纯),是指除去杂质,同时被提纯物质不得改变.除杂质题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①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解答】解:A、氯化钠溶液中含有少量的硝酸钾,硝酸钾含量较少,加入适量水,蒸发浓缩,降温结晶,再过滤即可,无需进行洗涤、烘干,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B、碳酸钠易溶于水,碳酸钙难溶于水,可采取加水溶解、过滤、洗涤、干燥的方法进行分离除杂,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C、氧化铜能与过量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铜和水,铜不与稀盐酸反应,再过滤、洗涤、烘干,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D、碳酸钾能与过量硝酸钙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硝酸钾,能除去杂质但引入了新的杂质硝酸钙(过量的),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故选:BC.‎ ‎【点评】物质的分离与除杂是中考的重点,也是难点,解决除杂问题时,抓住除杂质的必需条件(加入的试剂只与杂质反应,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 ‎ ‎14.如图表示是KNO3和NaNO3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t1℃时,两种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一定不相等 B.t1℃时,在50g水里加入15g KNO3固体,充分溶解,得到60g溶液 C.t1℃时,硝酸钾、硝酸钠两物质饱和溶液升温到t2℃后,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D.两种饱和溶液从t2℃降温到t1℃时,析出晶体:硝酸钾一定多于硝酸钠 ‎【考点】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晶体和结晶的概念与现象;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解性和溶解度的关系.‎ ‎【分析】A、据该温度下两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分析解答;‎ B、据该温度下硝酸钾的溶解度分析所加物质是否能全部溶解;‎ C、硝酸钾、硝酸钠的溶解度均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并结合升温前两物质的溶解度分析解答;‎ D、等质量的饱和溶液降低相同的温度,溶解度变化大的析出晶体多.‎ ‎【解答】解:A、由图可知:硝酸钾的溶解度小于硝酸钠的溶解度,若将小于或等于20g的溶质放于100g水中,则两溶液中溶质均能全部溶解,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故错误;‎ B、t1℃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20g,即100g水中最多溶解20g的硝酸钾,所以在50g水里加入15g KNO3固体,最多溶解10g,不能全部溶解,得到60g溶液,正确;‎ C、t1℃时硝酸钾的溶解度小于硝酸钠的溶解度,饱和时质量分数的计算式×100%,即溶解度大则溶质的质量分数大,则硝酸钾的溶质质量分数小于硝酸钠的质量分数;硝酸钾、硝酸钠两物质饱和溶液升温到t2℃后,溶液中溶质、溶剂的质量不变,溶质的质量分数与升温前相等,所以硝酸钠的溶解度大于硝酸钾溶质质量分数,故错误;‎ D、不知两种饱和溶液的质量,无法确定两种饱和溶液从t2℃降温到t1℃时,析出晶体的质量多少,若两溶液相等,则析出晶体质量相等,故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了溶解度概念、饱和溶液中溶解度大则溶质质量分数大、固体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意义,通过本题可以加强学生对固体溶解度的理解,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 ‎ ‎15.现有工厂丢弃的废铜屑(铜屑表面呈绿色,其中混有少量生锈铁屑).课外活动小组同学欲利用其制取胆矾(CuSO4•5H2O)他们设计了下面的两种制取流程.已知Cu+Fe2(SO4)3═2FeSO4+CuSO4‎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溶液A中的溶质主要为CuSO4、Fe2(SO4)3.‎ B.操作②实验步骤为:蒸发浓缩、降温、过滤、洗涤、干燥等 C.用方法Ⅰ制硫酸铜溶液比方法Ⅱ更符合绿色化学要求 D.误服胆矾可用牛奶和鸡蛋清解毒 ‎【考点】物质的相互转化和制备;酸的化学性质;常见中毒途径及预防方法.‎ ‎【分析】A.根据铜绿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水和二氧化碳,氧化铁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铁和水,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操作②是从硫酸铜溶液中获得硫酸铜晶体,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方法1的生成物中有二氧化硫,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胆矾属于重金属盐,能使蛋白质变性,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铜绿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水和二氧化碳,氧化铁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铁和水,硫酸过量,则A中的溶质主要为CuSO4、Fe2(SO4)3、H2SO4,故选项说法错误.‎ B.操作②是从硫酸铜溶液中获得硫酸铜晶体,实验步骤为:蒸发浓缩、降温、过滤、洗涤、干燥等,故选项说法正确.‎ C.制取硫酸铜溶液过程中,方法1有二氧化硫生成,二氧化硫是有害气体,不符合绿色化学的要求,故选项说法错误.‎ D.胆矾属于重金属盐,能使蛋白质变性,误服胆矾可用牛奶和鸡蛋清等富含蛋白质的物质解毒,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理解题意,掌握盐的化学性质、酸的化学性质、物质分离的方法、蛋白质的性质等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 ‎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40分)‎ ‎16.氨水(NH3•H2O)也是常见的碱,是由NH3溶于水形成的溶液.氨水很不稳定,容易放出有刺激性气味的NH3.根据所学知识回答:‎ ‎(1)NH3中N的化合价 ﹣3价 ; ‎ ‎(2)氨水的pH > 7(填“>”或“<”或“=”);‎ ‎(3)NH3•H2O在水溶液中解离出来的离子有 NH4+ 、 OH﹣ ;‎ ‎(4)打开装有氨水的试剂瓶后闻到刺激性气味,说明分子 是不断运动的 .‎ ‎(5)写出NH3•H2O与稀H2SO4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NH3•H2O+H2SO4═(NH4)2SO4+2H2O .‎ ‎(6)将一片干燥的红色石蕊试纸和一片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分别放入两瓶干燥的NH3中,现象是: 干燥的红色石蕊试纸不变色,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色 .‎ ‎(7)NH3在一定的条件下能跟O2反应,反应过程可用下列示意图表示(注: 表示氮原子,●表示氧原子, 表示氢原子;各物质未配平).请分析在该反应中参加反应的NH3与O2的分子个数之比为 4:5 .‎ ‎【考点】碱的化学性质;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书写化学方程式、.‎ ‎【分析】(1)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结合NH3的化学式进行解答本题;‎ ‎(2)碱溶液显碱性;‎ ‎(3)氨水能够电离出自由移动的铵根离子和氢氧根离子;‎ ‎(4)微观粒子的不断运动的;‎ ‎(5)氨水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铵和水;‎ ‎(6)氨水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氨气不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 ‎(7)一定条件下,氨气和氧气反应能生成一氧化氮和水.‎ ‎【解答】解:(1)氢元素显+1价,设氮元素的化合价是x,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知NH3中氮元素的化合价:x+(+1)×3=0,则x=﹣3.‎ ‎(2)氨水(NH3•H2O)也是常见的碱,氨水的pH>7;‎ ‎(3)NH3•H2O在水溶液中解离出来的离子有NH4+、OH﹣.‎ ‎(4)打开装有氨水的试剂瓶后闻到刺激性气味,说明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5)NH3•H2O与稀H2SO4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H3•H2O+H2SO4═(NH4)2SO4+2H2O.‎ ‎(6)将一片有酚酞的干燥纸条和一片有酚酞的温润纸条分别放入两瓶干燥的NH3中,现象是有酚酞的干燥纸条无变化,有酚酞的温润纸条变红色.‎ ‎(7)一定条件下,氨气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NH3+5O24NO+6H2O,‎ 在该反应中参加反应的NH3与O2的分子个数之比是4:5.‎ 故答案为:(1)﹣3价;‎ ‎(2)>;‎ ‎(3)NH4+ OH﹣;‎ ‎(4)是不断运动的;‎ ‎(5)2NH3•H2O+H2SO4═(NH4)2SO4+2H2O;‎ ‎(6)干燥的红色石蕊试纸不变色,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色;‎ ‎(7)4:5.‎ ‎【点评】碱通常具有的性质有: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都是氢氧根离子,溶液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能和酸反应生成盐和水,能和某些非金属氧化物反应等.‎ ‎ ‎ ‎17.有关物质存在图示的转化关系.已知X为红色的金属单质、Y为气态单质;A、B、D、E为常见的氧化物,C是一种不含金属元素的盐,H可用新制Cu(OH)2加以检验.(部分反应的条件及生成物略去)‎ ‎(1)写出物质的化学式:G Cu2(OH)2CO3 、F NH3 .‎ ‎(2)大气中D含量过高会危害环境,请提出一条降低大气中D含量的措施 植树造林 .‎ ‎(3)反应④的方程式为: 6CO2+6H2OC6H12O6+6O2 ;关于④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C (填字母编号)..‎ A.可实现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 B.能为生命活动提供营养物质 C.可实现化学能转变为热能 D.可保持大气某些物质含量相对稳定 ‎(4)图中转化不属于基本反应类型的有 ①④ .(填序号)‎ ‎【考点】物质的鉴别、推断;反应类型的判定;书写化学方程式、.‎ ‎【分析】根据X为红色的金属单质,所以X是铜,氧化物A、B高温的条件下会生成铜,结合常见的还原剂有氢气、一氧化碳、木炭可知,A、B是氧化铜或一氧化碳中的一种,所以D是二氧化碳,E通电会生成气体单质Y,所以E是水,Y是氢气或氧气中的一种,二氧化碳和水反应会生成Y和H,可以判断反应④是植物进行的光合作用,所以Y就是氧气,H就是葡萄糖,C是一种不含金属元素的盐,所以C是一种铵盐,加热的条件下又会生成水、二氧化碳和F,所以C是碳酸氢铵,F就是氨气,铜和二氧化碳、水、氧气反应会生成碱式碳酸铜,然后将推出的各种物质代入转化关系中验证即可.‎ ‎【解答】解:(1)X为红色的金属单质,所以X是铜,氧化物A、B高温的条件下会生成铜,结合常见的还原剂有氢气、一氧化碳、木炭可知,A、B是氧化铜或一氧化碳中的一种,所以D是二氧化碳,E通电会生成气体单质Y,所以E是水,Y是氢气或氧气中的一种,二氧化碳和水反应会生成Y和H,可以判断反应④是植物进行的光合作用,所以Y就是氧气,H就是葡萄糖,C是一种不含金属元素的盐,所以C是一种铵盐,加热的条件下又会生成水、二氧化碳和F,所以C是碳酸氢铵,F就是氨气,铜和二氧化碳、水、氧气反应会生成碱式碳酸铜,一氧化碳和氧化铜在高温的条件下生成铜和二氧化碳,碳酸氢铵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水、二氧化碳和氨气,水和二氧化碳在光照的条件下通过叶绿体会生成葡萄糖和氧气,铜、氧气、水、二氧化碳共同作用会生成碱式碳酸铜,推出的各种物质均满足题中的转化关系,推导合理,‎ 所以G是Cu2(OH)2CO3,F是NH3;‎ ‎(2)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可以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所以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过高会危害环境,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措施有:植树造林;‎ ‎(3)通过推导可知D是二氧化碳,E是水,水和二氧化碳在光合作用的条件下通过叶绿体生成葡萄糖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6CO2+6H2OC6H12O6+6O2,‎ A、二氧化碳、水是无机物,葡萄糖是有机物,通过该反应把无机物合成了有机物,故A正确;‎ B、葡萄糖可以为人体的活动提供能量,故B正确;‎ C、光合作用是将光能转化成了化学能,故C错误;‎ D、该反应吸收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放出了氧气,可以保证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氧气含量的相对平衡,故D正确;‎ 故选:C.‎ ‎(4)反应①是氧化铜与一氧化碳的反应,不属于基本反应类型;反应②是碳酸氢铵的分解反应;反应③是铜和氧气的化合反应;反应④是二氧化碳和水的光合反应,不是基本反应类型;反应⑤是水的分解反应,故填:①④.‎ ‎【点评】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将题中有特征的物质推出,然后结合推出的物质和题中的转化关系推导剩余的物质,最后将推出的各种物质代入转化关系中进行验证即可.‎ ‎ ‎ ‎18.如图1所示的仪器和装置,可用于实验室制取氧气,请回答有关问题:‎ ‎(1)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KMnOK2MnO4+MnO2+O2 ,其气体发生装置可选择图1中的 ABCE; (填标号)组合.‎ ‎(2)实验室也可以用双氧水来制取氧气,实验时还需加入少量二氧化锰,其作用是 催化作用 .现要用30%的双氧水溶液配制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6%的双氧水溶液,需要加入水的体积为 80 mL.‎ ‎(3)在量取水的操作中,当水面接近所需刻度时,应改用图1中的 H (填标号)加水至所需刻度.将配制好的溶液装入试剂瓶中,贴好标签.请在如图2所示的标签内填入试剂瓶所要贴的标签内容.‎ ‎(4)实验室制取H2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Zn+H2SO4=ZnSO4+H2↑ ,实验室一般不用镁来代替锌与稀H2SO4反应制取H2的主要原因是 镁比锌活泼,与稀硫酸反应剧烈得多,不利于收集氢气 .‎ ‎【考点】氧气的制取装置;测量容器-量筒;氧气的收集方法;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用水稀释改变浓度的方法;氢气的制取和检验;书写化学方程式、.‎ ‎【分析】(1)用高锰酸钾制氧气时,反应物是高锰酸钾,生成物是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该反应属于固体加热型,据此写出反应的方程式和仪器即可;‎ ‎(2)从实验室用双氧水来制取氧气,二氧化锰所起的作用;根据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通过计算去分析解答;‎ ‎(3)从滴加少量的液体用胶头滴管;标签中的内容为溶液的名称及其质量分数去分析解答;‎ ‎(4)根据镁比锌活泼,与稀硫酸反应剧烈得多,不利于收集氢气解答.‎ ‎【解答】解:(1)用高锰酸钾制氧气时,反应物是高锰酸钾,生成物是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反应条件是加热,因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KMnOK2MnO4+MnO2+O2;该反应属于固体加热型,所以应选择加热的酒精灯,装药品的试管,固定试管的铁架台,及导出气体的带塞子的导管;‎ ‎(2)实验室用双氧水来制取氧气,加入少量二氧化锰,二氧化锰在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都没有改变,但加快了双氧水产生氧气的速率,所起的作用为催化作用;根据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 ‎ 设需用30%的双氧水溶液质量为X,‎ ‎ 30%×X=100g×6%‎ 解之得:X=20g 所以需加水的质量为100g﹣20g=80g 水的体积为:80g÷1g/ml=80ml;故答案为:催化作用 80;‎ ‎(3)在量取水的操作中,当水面接近所需刻度时,滴加少量的液体用胶头滴管;将配制好的溶液装入试剂瓶中,标签中的内容为溶液的名称及其质量分数;故标签中的内容应为:双氧水 6%;‎ ‎(4)实验室用锌和稀H2SO4反应制取H2的化学方程式为:Zn+H2SO4=ZnSO4+H2↑;实验室不宜用镁来代替锌与稀H2SO4反应制取H2,主要原因是:镁比锌活泼,与稀硫酸反应剧烈得多,不利于收集氢气;‎ ‎ 故答案为:(1)2KMnOK2MnO4+MnO2+O2↑;ABCE;(2)催化作用;80;(3)H;; (4)Zn+H2SO4=ZnSO4+H2↑;镁比锌活泼,与稀硫酸反应剧烈得多,不利于收集氢气.‎ ‎【点评】本题综合考查了学生的基本实验能力,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装置选择、实验基本操作等知识,只有综合理解化学知识才能够正确的解答.‎ ‎ ‎ ‎19.在一定条件下,氨气与氧化铜反应生成红色固体、水及一种气体单质.某兴趣小组用如图1装置探究该反应.已知氧化亚铜(Cu2O)为红色固体,能与稀硫酸反应:Cu2O+H2SO4═CuSO4+Cu+H2O.‎ ‎(1)A处可用加热浓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铵的混合物制取氨气,反应方程式为 (NH4)2SO4+2NaOH=Na2SO4+2NH3↑+2H2O ,A处发生装置是 丙 (选填图2装置编号),图2发生装置乙中仪器X的名称是 烧瓶 .‎ ‎(2)装置D和装置 B 组合证明有水生成,装置E中应盛有的试剂是 浓硫酸 .‎ ‎(3)装置F为排水法收集气体,这是利用了气体的 难溶于水 ,实验时应等 导管口产生连续均匀地气泡 时开始收集气体,进一步实验检验出该气体.‎ ‎(4)充分反应后,取装置C中红色固体少许,加入适量稀硫酸,观察到 液体没有变成蓝色 现象,说明固体物质为单质铜,装置C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NH3+3CuON2+3Cu+3H2O .‎ ‎【考点】实验探究物质的性质或变化规律;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酸的化学性质;书写化学方程式、.‎ ‎【分析】(1)根据实验室常用硫酸铵固体和生石灰共热制取氨气,因此需要加热解答;‎ ‎(2)根据无水硫酸铜遇水变蓝,浓硫酸具有吸水性解答;‎ ‎(3)根据氨气的性质及收集气体时的注意事项解答;‎ ‎(4)根据NH3与CuO在高温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氮气、铜或水,配平即可.‎ ‎【解答】解:‎ ‎(1)硫酸铵与氢氧化钠混合研磨,两者反应生成硫酸钠、氨气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H4)2SO4+2NaOH=Na2SO4+2NH3↑+2H2O.反应是固液加热型,A处发生装置是丙,图2发生装置乙中仪器X的名称是烧瓶;‎ ‎(2)无水硫酸铜遇水变蓝,装置D和装置B组合证明有水生成,浓硫酸具有吸水性,装置E中应盛有的试剂是浓硫酸;‎ ‎(3)装置F为排水法收集气体,这是利用了气体的难溶于水,实验时应等导管口产生连续均匀地气泡时开始收集气体,进一步实验检验出该气体.‎ ‎(4)充分反应后,取装置C中红色固体少许,加入适量稀硫酸,观察到液体没有变成蓝色,现象,说明固体物质为单质铜,NH3与CuO在高温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氮气、铜或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NH3+3CuON2+3Cu+3H2O.‎ 答案:‎ ‎(1)(NH4)2SO4+2NaOH=Na2SO4+2NH3↑+2H2O,丙,烧瓶.‎ ‎(2)B,浓硫酸.‎ ‎(3)气体难溶于水; 导管口产生连续均匀地气泡.‎ ‎(4)液体没有变成蓝色,2NH3+3CuON2+3Cu+3H2O ‎【点评】本考点主要考查了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气体的制取装置和收集装置的选择,同时也考查了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实验设计等,综合性比较强.气体的制取装置的选择与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的条件有关;气体的收集装置的选择与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有关.本考点是中考的重要考点之一,主要出现在实验题中.‎ ‎ ‎ ‎20.图甲中A是一种常见的酸,它能与黑色固体B反应,B质量为8克,将NaOH溶液渐渐加入到C中,生成蓝色沉淀E和无色溶液D,蓝色沉淀E的质量与加入NaOH溶液的质量关系如图乙所示,在D中加入Ba(NO3)2溶液能生成一种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 ‎(1)A溶液中溶质的化学式为 H2SO4 ;‎ ‎(2)操作1的名称是 过滤 ;‎ ‎(3)C溶液中的阳离子是 H+、Cu2+ ,‎ ‎(4)D溶液中含有什么物质呢?‎ ‎【猜想与假设】小明说:只有硫酸钠;小童说:含有硫酸铜和硫酸钠;你的猜想是 氢氧化钠和硫酸钠 .‎ 大家一致认为小童的说法是错误的,其理由是 硫酸铜溶液是蓝色的 .‎ ‎【实验验证】‎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 取少量无色滤液,向其中加入 ‎ 溶液变红 ‎ 你的猜想成立.‎ ‎ 酚酞试液 .‎ ‎(5)C溶液中硫酸铜溶质的质量.(写出计算过程)‎ ‎【考点】物质的鉴别、推断;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酸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分析】根据物质间反应的规律以及物质的颜色,来确定物质的名称;操作1是分离硫酸钠溶液和氢氧化铜蓝色沉淀的一种方法;根据物质的反应程度确定物质的类别;根据氧化铜的质量计算出硫酸铜的质量.‎ ‎【解答】解:(1)在D中加入Ba(NO3)2溶液能生成一种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所以D溶液中一定存在硫酸根离子,E是蓝色沉淀,则是氢氧化铜,那么C是硫酸铜,D是硫酸钠;黑色固体为氧化铜,酸为稀硫酸,故填:H2SO4;‎ ‎(2)操作1是分离难溶性固体和液体的一种方法,是过滤;故填:过滤;‎ ‎(3)由于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开始没有产生沉淀,故溶液中含有氢离子;产生蓝色沉淀,故C中含有铜离子;故填:H+、Cu2+;‎ ‎(4)【猜想与假设】D是无色溶液,故D中一定不含有硫酸铜,由于加入的是氢氧化钠,故还可能是氢氧化钠和硫酸钠的混合物,故填:氢氧化钠和硫酸钠;硫酸铜溶液是蓝色的;‎ ‎【实验验证】要证明含有氢氧化钠,可以取反应后的D溶液,加入酚酞试液,溶液变红,故填:酚酞试液;溶液变红;‎ ‎(5)设由CuO生成的CuSO4的质量为x CuO+H2SO4=CuSO4+H2O ‎80 160‎ ‎8g x x=16g 答:硫酸铜的质量为16g.‎ ‎【点评】本考点考查了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和质量分数的计算,是考试计算题中经常出现的题型.做题时要注意:化学方程式要写正确,始终不要忘记质量守恒定律.‎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