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通市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苏省南通市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江苏省南通市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构建新时代的工艺文化 徐艺乙 中国传统手工艺历史悠久,在各个时期的社会生活中都发挥了巨大作用,有的通过批量生产以满足基本生活需要,有的通过修旧利废以满足某些特殊需求,有的通过精工细作以传达某种情感或精神……因此,可以说中国有源远流长的手工艺文化,它几乎横跨中国社会的所有历史时期。这一文化的突出特征是人民群众广泛地参与到传统手工艺的创造过程中,根据自己的生活需要开展造物活动;制作者与使用者共同探讨传统工艺产品的制作、使用规范,研究手工艺技术的相关学问;传统手工艺人在社会上广受尊重,传统手工艺的相关文化知识与评价标准深入人心;工艺故事广泛流传等等。如今,在党和国家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背景下,如何开创工艺文化的新时代成为摆在全体手工艺人、相关研究者和管理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理清中国传统手工艺发展脉络是深入认识文化传统的重要前提。中国传统手工艺,曾被叫做传统工艺、工艺美术、手工艺等,但其实质从未改变,核心指向人与技的和谐统一。传统手工艺曾是构成中国人生活方式的物质基础,承载文明,传承文化,传播工艺之美。有上千年历史的中国传统手工艺,在汉代、宋代、明代都曾历经辉煌。近代以来,传统手工艺在外来文明冲击下一度衰弱,但上世纪50年代以来,在党和政府领导下,在相关政策扶持下,传统手工艺开始恢复并取得发展。上世纪90年代,传统手工艺发展开始转型。一部分因各种原因离开原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因舍不得放下老本行,再度组织了新的传统手工艺企业,或以个人工作室的名义继续生产传统手工艺品,但规模较小,产能有限,只能生产少量传统手工艺品以满足部分人的特殊需求。1997年5月,为促进传统工艺美术事业的繁荣与发展,国务院颁布《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此后,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事业逐步迈入新阶段。回顾历史,让我们更加珍惜“振兴传统工艺”的时代浪潮,明确未来工艺之路的发展方向。‎ - 26 -‎ 构建新时代的工艺文化,人才问题不可忽视,因为手工艺品绝不只是可供交易的商品,也不只是手艺人技艺的表现,还蕴含着创作者的品德修养、价值理念等。进入新世纪,国家启动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传统手工艺及从业者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保护对象,被纳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从而得到多方保障,中国传统手工艺重获新生。很多身怀绝技的手艺人被认定为国家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且开始收徒,使传统手工艺事业后继有人。近年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持续开展,许多参加研培计划的院校还积极探索乡村振兴、精准扶贫等工作,努力通过振兴传统工艺帮助贫困地区家庭脱贫致富。此外,一些地方开始尝试现代学徒制,一些职业院校开始招收传统手工艺传承人群,帮助他们提高学历水平。这些举措使中国传统手工艺重要性得到强化,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到保护工作中,为有效传承传统手工艺探索出新路径。‎ 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将过去处于自然状态的手工艺知识体系化,隐性知识显性化、系统化成为可能。所以,顺势而为,加强传统手工艺相关学科专业建设和理论、技术研究,也是构建新时代工艺文化的途径之一。‎ 总的来说,构建属于新时代的工艺文化,振兴中国传统手工艺事业,不仅需要加强对传统的重新认识,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工艺精品,还需大力培养传统手工艺人才,普及工艺文化相关知识,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力。新时代的手工艺必须与时俱进,与当代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同步,才能逐渐研究、恢复并重建中国人健康、雅致的绿色生活方式。‎ ‎(《人民日报·美术副刊》‎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传统手工艺历史悠久,传统手工艺文化几乎横跨中国社会所有历史时期。‎ B. 解放后,传统手工业开始恢复,上世纪90年代初,传统工艺美术事业迈入了新阶段 C. 中国传统手工艺重要性得到强化得益于中央政策、地方尝试和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 D. 新时代的手工艺必须和当代社会以及科技发展同步,否则手工艺发展很可能倒退。‎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篇通过介绍传统手工艺在各个历史时期众多作用以及手工艺文化突出的特征,概述了我国手工艺悠久的历史,并引出如何开创工艺文化新时代这一话题。‎ B. 第二段回顾历史,分别写到古代社会手工业的辉煌、近代以来受到的冲击、上世纪90年代起传统手工业的发展和转型,这些都为下文论证构建新时代工艺文化张本。‎ C. 进入新世纪,由于国家出台的政策、地方院校的支持、手工艺人才的增多等因素,才促使我国生发出构建新时代工艺文化这一设想并大胆付诸实施。‎ D. 文章最后总结振兴传统手工业的做法,认为要加强对传统的认识,强调了与时俱进这一精神,并简单谈到振兴手工业对中国人生活的影响,收束有力。‎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和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26 -‎ A. 无论是传统手工艺还是新时代的手工艺,都应强调人与技的和谐统一,都能承载文明,传播手工艺之美。‎ B. 我们觉得手工艺品之美,是因为手工艺品是可供交易的商品,它们身上具有相当大的商业潜在价值。‎ C. 我国古代科学技术长期领先世界,这使得传统手工艺技术具备了知识体系化、显性化和系统化的特点。‎ D. 可以设想,一些公共文化机构通过开展传统工艺展演、体验、讲座、培训等活动,一定会给当地带来巨大的经济收入。‎ ‎【答案】1. D 2. B 3. A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D项,“否则手工艺发展很可能倒退”错误。结合“新时代的手工艺必须与时俱进,与当代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同步,才能逐渐研究、恢复并重建中国人健康、雅致的绿色生活方式”分析,“否则手工艺发展很可能倒退”推断错误,于文无据。故选D。‎ 点睛:解答此类题的步骤是: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第三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B - 26 -‎ 项,“这些都为下文论证构建新时代工艺文化张本”错误。结合“理清中国传统手工艺发展脉络是深入认识文化传统的重要前提”“近代以来,传统手工艺在外来文明冲击下一度衰弱,但上世纪50年代以来,在党和政府领导下,在相关政策扶持下,传统手工艺开始恢复并取得发展”等分析,写近代以来受到的冲击,不是为下文论证构建新时代工艺文化张本,是为了理清中国传统手工艺发展脉络。故选B。‎ ‎【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B项,“是因为手工艺品是可供交易的商品,它们身上具有相当大的商业潜在价值”错误。结合“因为手工艺品绝不只是可供交易的商品,也不只是手艺人技艺的表现,还蕴含着创作者的品德修养、价值理念等”分析,“是因为手工艺品是可供交易的商品,它们身上具有相当大的商业潜在价值”强加因果。C项,“这使得传统手工艺技术具备了知识体系化、显性化和系统化的特点”错误。结合“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将过去处于自然状态的手工艺知识体系化,隐性知识显性化、系统化成为可能”分析,原文是“……成为可能”。D项,“一定会给当地带来巨大的经济收入”错误。结合“努力通过振兴传统工艺帮助贫困地区家庭脱贫致富”“这些举措使中国传统手工艺重要性得到强化,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到保护工作中,为有效传承传统手工艺探索出新路径”等分析,“一定会给当地带来巨大的经济收入”推断错误。故选A。‎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王阿贵 蒋光慈 城南,有两间破败的茅屋。茅屋前边是S纱厂;后边是麦田;左边有几座荒墟的坟墓,看起来异常凄凉。‎ ‎“这样热,他们在工厂里做夜工,也不知怎么受得了呵!”‎ 不受也要受!‎ ‎“唔,王阿贵开除了……”‎ 人们说南道北的当儿,茅屋内的王阿贵正病卧在床上,这两间破败的茅屋,冬天,异常地寒冷;夏天,异常地燥热。‎ 今天早晨,他一进工厂大门时,矮胖的工头张金魁即将他喊住:‎ ‎“你被开除了,你要反对厂主,请到别的厂去,在我们厂里,哼哼,对不起……‎ - 26 -‎ 他很顺服地走出工厂大门,头也不转一下。他今年十九岁,做了八九年了,有什么面目回家去呢?“父亲五十多,害着痨病;母亲,替人洗洗补补衣服,也混不到几个钱。还有一个五六岁不中用的小妹妹!一家都指望我,现在,怎么办呢?”‎ 他顺着一条路走,走走又回头,回头又走走,消磨了一个上午,炎热的太阳如火一般地烤人,他看见路旁有块石头,也不问烫不烫,就坐下了,地上一只小蚂蚁寻得一块白馍样的食物,忽然遇到黑色的蚂蚁抢夺。小蚂蚁大为愤怒,与黑色的蚂蚁厮杀起来,小蚂蚁虽小,却毫不惧怕,倒也敌得过敌人,他见着小蚂蚁这种英勇,不禁暗暗称赞。‎ 他不禁后悔道:“为什么没有反抗?为什么不拾起石头向着张金魁的脑壳摔去?为什么……”他重新坐下来。他拾起小小的草杆,将黑色的蚂蚁隔开来,慢慢地然而很气愤地将它捣死,这时他觉得非常地痛快。‎ 当阿贵踉跄地走到家的时候,父亲王兴盛出门推小车了,留在家中的是母亲与小妹妹。母亲的两个眼眶烂得如红枣子肉一样,眼水不断地流。有时她想象阿贵将来成人了走好运,能挣几个钱,为她买件好衣服穿穿,买几斤肉吃吃,或者她的女儿阿蓉将来寻得有钱的婆家,可以靠女婿养活……‎ 她今天坐在门口补衣服,忽然听到走向她来的脚步声:‎ ‎“你,你怎么了?病,病了吗……”‎ 但是阿贵没有回答,进屋后直挺挺地躺下,如死人一般。‎ ‎“阿贵!我的儿!”她停一忽又哭着说道:“你怎么开到这个样子?……你……”‎ 到了晚上,阿贵的父亲王兴盛推了半天的小车子,只得了四角小洋的代价,却遇到了灾祸:飞来的汽车,险一点儿把他的车连人都冲倒了。巡捕怒冲冲地给他几棒,然后才开口骂他为什么不让路,为什么这样笨……可怜的王兴盛已被汽车把魂都骇掉了,哪还有胆量讲理!他就这样地白白地吃了毒打!唉!他没有反抗的力量,他只有很可怜地痛哭!‎ 当他推着小车子走到离家不远的当儿,迎头遇着相识的工人,老王是很和气的人,与人说话总是带着满脸笑容。今天肩背上虽有重伤,但他一见着这个工人向他打招呼,也即刻笑道:‎ ‎“呵!阿四,下工了?”‎ ‎“不,不是,我今天没有上工。你知道吗?你的儿子被厂里开除了。”‎ ‎“什么呀?”老王脸变了。‎ ‎“你儿子被开除了。”‎ - 26 -‎ 他感到天大的灾祸落到他身上了,当他走到门口的时候,他的小车子向门旁边一竖,不做声不做气地走进屋内,同没有看见屋内的人一样。躺在竹床上的阿贵还没有醒来。阿蓉见着她的爸爸今天回来不高兴的样子,也不敢上前亲近他,只远远地向他望着。这时他的老婆正在烧晚饭。‎ ‎“回来了?今天推了多少钱?”‎ 老王用双手接着自己的头,两眼向地上望着,如木头一样坐着不动,她高声地问他一句:‎ ‎“你,你今天到底怎么着?”‎ 老王还是不答。她看见这种神情,知道又有什么不好的事情发生了,便不敢再问他,她几乎也变成痴呆的人了。‎ ‎“你还不知道吗?”‎ 老王抬起头来,忽地很苦丧地问了这一句,这可把他的老婆骇了一跳,她停止了哭,两眼看着她的丈夫,半晌才反问一句:‎ ‎“我还不知道什么呢?”‎ 老王重新又把头低将下来,这时屋内已经暗黑了,深深地陷入沉寂的空气里,沉寂里只闻着阿贵在竹床上翻身的声音,阿蓉见着她的爸爸和妈妈的这种样子,不敢多说一句话,“妈!我饿了,我要吃饭……”‎ 阿蓉的话将沉寂无声的空气打动了,老王随着阿蓉的话音说道:‎ ‎“你还不知道吗?阿贵被厂里开除了。”‎ 他的老婆听了他的话,沉吟了半晌,似答非答地叽咕了一句:‎ ‎“呵!阿贵被厂里开除了!”‎ ‎“妈!妈!我饿了,我要吃饭呀!”‎ ‎(选自《最后的微笑》,有删改)‎ ‎4.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人们说南道北地谈论天气热、做夜工的工人只好忍受,侧面写出S纱厂工人遭遇悲惨。‎ B. 两间破败的茅屋、几座荒墟的坟墓,极其简单的环境描写,营造出异常凄凉的氛围。‎ C. 老王如木头一样坐着不动,母亲眼眠烂得如枣子肉,这是从外貌角度写出了生活艰辛。‎ D. 文中母亲想象将来有好衣服穿、有几斤肉吃,写出了阿贵的母亲对未来依然有憧憬。‎ ‎5. 文中画线句表达了“王阿贵”什么样的心理?‎ ‎6. 小说多处写了阿蓉,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 ‎【答案】4. A 5. “王阿 - 26 -‎ 贵”捣死蚂蚁后的反抗心理得到满足;把内心对张金魁的怨恨发泄在蚂蚁的身上,愤怒发泄后的释然;他决定了蚂蚁的命运,就像厂领导决定他的命运一样,找到做人的存在感等。 ‎ ‎6. 文章通过写阿蓉是一个“一个五六岁不中用的小妹妹”,来表现“王阿贵”负担之重,生活的艰辛;通过阿蓉的眼睛来写爸爸、妈妈的表现及“妈!我饿了,我要吃饭……”,凸显家庭生活的贫苦和艰辛,表现社会下层人民生活的不易。写母亲对女儿阿蓉将来的想象,表现在痛苦不堪的生活中,阿贵的母亲对未来依然有憧憬,乐观面对生活。‎ ‎【解析】‎ ‎【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A项,“侧面”错误。结合“这样热,他们在工厂里做夜工,也不知怎么受得了呵!”“不受也要受”等分析,这是从正面来写S纱厂工人遭遇悲惨。故选A。‎ 点睛:这道题综合性比较强,既涉及到了对文中字词句段的理解,也涉及到了对文章主旨的探究,还涉及到了对文章结构、手法的把握。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1)快速通读全篇,抓住中心句关键句理清全文结构。(2)认真品读重要段落,抓住关键段把握全文情感主旨。(3)吟咏精读主体段落,抓住表现形式鉴赏评价语言与情旨。(4)细致咀嚼重要语句,抓住关键词句揣摩挖掘作者情感内蕴。(5)对照选项一一排除得出答案。考生可以按照上述方法逐一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理解及理解文章重要句子含意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的方法如下:语境分析法、关键词分析法、句子特色分析法、句间关系分析法。首先回归文本找到设题的句子,然后结合前后的语境理解意思。结合“他不禁后悔道:‘为什么没有反抗?为什么不拾起石头向着张金魁的脑壳摔去?为什么……’”分析,“王阿贵”捣死蚂蚁后的报复心理得到满足,把内心对张金魁的怨恨发泄在蚂蚁的身上,愤怒发泄后的释然;结合“他重新坐下来。他拾起小小的草杆,将黑色的蚂蚁隔开来,慢慢地然而很气愤地将它捣死”分析,他决定了蚂蚁的命运,就像厂领导决定他的命运一样,找到做人的存在感等。‎ ‎【6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小说多处写了阿蓉,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其实是考查分析阿蓉这个人物在文中的作用等。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从侧面衬托(反衬)出主要人物的性格 - 26 -‎ ‎(形象);引出主要人物,推动情节的发展;贯穿全文,作为线索;暗示(揭示)小说的主旨。结合“父亲五十多,害着痨病;母亲,替人洗洗补补衣服,也混不到几个钱。还有一个五六岁不中用的小妹妹!一家都指望我,现在,怎么办呢?”分析,写阿蓉的年幼无知,主要为了表现“王阿贵”生活负担之重,生活的艰辛不易等。结合“或者她的女儿阿蓉将来寻得有钱的婆家,可以靠女婿养活……”分析,表现在艰辛的生活中,阿贵的母亲对未来依然有憧憬。结合“阿蓉见着她的爸爸今天回来不高兴的样子,也不敢上前亲近他,只远远地向他望着”“阿蓉见着她的爸爸和妈妈的这种样子,不敢多说一句话,‘妈!我饿了,我要吃饭……’”“阿蓉的话将沉寂无声的空气打动了”等分析,写“王阿贵”失业给家庭带来的巨大打击,凸显家庭生活的贫苦和艰辛,表现社会下层人民生活的不易。‎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记者:说起传统伦理道德,最有代表性的一句就是我们都耳熟能详的子曰:“父母在,不远游”。如今,这一条古训已被年轻人的前程和年轻人身在其中的激烈竞争冲得无影无踪。也许嘴里还哼唱着“常回家看看”的歌曲,而双脚走在了离家千万里的路上。‎ 当我把话筒从老年人转到他们的子女、当今的中青年人面前时,我听到了无奈的声音。‎ ‎——(出录音)‎ 毛女士:我在东直门卖货早晨起得挺早的,下班回来又挺晚的,一天挺辛苦的。离我妈还挺远,基本上一个月回去一次,这边也离不了,孩子面临上高中,一天的家务活也挺重,回来得做,总觉得对我妈他们有点欠缺吧,就是有心无力,就这样,没有办法。‎ 陈先生:你看,我吧,跟我父母住一个院里,他是南房,我是东房,离着也就那么五六米,但就是没时间过去。说没时间过去是瞎话,总归,亲生父母无所谓,就不过去了,有一搭无一搭了。工作非常忙,四十多了,也是身体上不适吧,太疲劳了,懒得过去了,并不是咱不孝顺。‎ 记者:有人形容说,孩子像风筝,亲情是拴住风筝的线,线的终端握在父母的手中,而当我采访了一位22岁的大学生之后,我不敢肯定,那条拴风筝的线是不是断了。‎ ‎——(出录音)‎ 记者:你想过怎么做算是孝顺父母?‎ 大学生:平时没想过这种事情。‎ 记者:你假期的时候是怎么安排的?‎ - 26 -‎ 大学生:因为有学校的安排,还有对自己今后发展的安排,要上一些辅导班,经常会放假就不回家了。‎ 记者:你知道你父母怎么想吗?‎ 大学生:不知道,他们肯定想我,但想到什么程度就不知道了。‎ 记者:反过来说,你想不想你父母呢?‎ 大学生:平时没有空闲时间想。父母把生命给了你以后,尤其到了这种时候,大家都独立了,谁对谁都没有太大的依赖性了。‎ 记者:你平时和你父母是什么联系方式?‎ 大学生:打电话。半个月打一次吧。‎ 记者:说些什么?‎ 大学生:没什么好说的。‎ 记者:你没说让他们注意身体啊?‎ 大学生:这个,我想得很少。‎ 记者:你的那些同学呢?‎ 大学生:有的人一个学期都不给家里打电话。‎ 记者:写信吗?‎ 大学生:也不写。因为,他们有的从小学就开始在学校住校了,独立生活已经非常习惯了,对父母、对家的概念已经不那么清晰了。‎ 记者:那你的概念呢?‎ 大学生:现在也不是特别清楚吧。‎ ‎——(录音止)‎ 记者:这位大学生的回答很让我惶恐。十年后,当他要承担老年人物质赡养和精神赡养责任的时候,他的父母亲会是怎样的境遇呢?或许社会学教授周孝正的一席话会让他一些模糊的概念清晰起来。‎ ‎——(出录音:社会学教授周孝正)‎ 周孝正:创新的前提是保守。保守什么?应该是保守人类文明的成果。孝顺父母当然是人类优秀的文明成果,它是维持一个社会、一个家庭、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文明的可持续发展的最主要的一种价值观念。有些年轻人觉得我们要有个性,我们要独立,你独立是一种形式,问题是你独立,你干嘛?你是把这种文明给独立到断了代,你的父亲母亲都不管?这种独立是没有价值的。‎ - 26 -‎ ‎(节选自《白发的期盼》)‎ ‎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中,孝顺很重要,它是维系家庭发展的价值观。‎ B. 目前社会,只有大学生觉得自己工作忙,常以此为借口,懒得去看父母。‎ C. 有人把孩子比作风筝,风筝的线握在父母手中,目前风筝的线似乎断开了。‎ D. 有些大学生平时没有空闲想家里的事情,他们觉得人和人没有太大依赖。‎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记者采访的人群中,很多人对老人的精神需求抱着无所谓的态度。‎ B. 年轻人应该是老人“精神赡养的承担者,但他们的亲情观念十分淡薄。‎ C. 年轻人独立其实没有价值,这种独立完全分割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 D. 文中大学生并不清楚他们会成为父母精神赡养的主体以及他们要承担的义务。‎ ‎9. 部分大学生“亲情淡薄”,根据材料,给这些大学生提一些建议。‎ ‎【答案】7. B 8. C ‎ ‎9. 假期时候,应该先去看望父母,然后再做自己的事情;站在父母的角度,去感受和理解父母;多打电话或写信问候父母,多和父母沟通等;要牢记孝顺父母,不能盲目追求独立和个性等。‎ ‎【解析】‎ ‎【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B项,“只有大学生觉得自己工作忙,常以此为借口,懒得去看父母”错误。结合“当我把话筒从老年人转到他们的子女、当今的中青年人面前时,我听到了无奈的声音”“毛女士:我在东直门卖货早晨起得挺早的……就是有心无力,就这样,没有办法”“陈先生:你看,我吧,跟我父母住一个院里……懒得过去了,并不是咱不孝顺”等分析可知,当今的很多中青年人也觉得自己工作忙,常以此为借口,懒得去看父母。故选B。‎ ‎【8题详解】‎ - 26 -‎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及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C项,“年轻人的独立其实没有价值,这种独立完全分割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错误。结合文本内容“有些年轻人觉得我们要有个性,我们要独立,你独立是一种形式,问题是你独立,你干嘛?你是把这种文明给独立到断了代,你的父亲母亲都不管?这种独立是没有价值的”分析,“年轻人的独立其实没有价值”“这种独立完全分割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颠倒条件和结果的关系,篡改文意。故选C。‎ ‎【9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及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本题答案来源于材料,但高于材料,现有材料是寻找解决实际问题的依据,但现有材料的原句绝不是最佳答案,更不是最佳答案的全部,这就考查了考生真正读懂多文本的内涵、联系社会生活现实而解决实际问题的高层次能力。结合“平时没想过这种事情”“因为有学校的安排,还有对自己今后发展的安排,要上一些辅导班,经常会放假就不回家了”分析,假期时候,应该先去看望父母,然后再做自己的事情;结合“不知道,他们肯定想我,但想到什么程度就不知道了”“打电话。半个月打一次吧”“没什么好说的”“这个,我想得很少”“有的人一个学期都不给家里打电话”等分析,多跟父母沟通,感悟亲情;结合“平时没有空闲时间想。父母把生命给了你以后,尤其到了这种时候,大家都独立了,谁对谁都没有太大的依赖性了”“他们有的从小学就开始在学校住校了,独立生活已经非常习惯了,对父母、对家的概念已经不那么清晰了”等分析,牢记孝道,不能盲目追求独立和个性等。‎ ‎【点睛】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身。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⑴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⑵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来源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 二、古诗文阅读 - 26 -‎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伶官传序 欧阳修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10. 对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原:推究 B. 函梁君臣之首 函:用盒子装 C. 抑本其成败之迹 抑:抑制 D. 举天下之豪杰 举:全 ‎11. 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吾其还也 B. 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 劳苦而功高如此 C. 系燕父子以组 虽董之以严刑 D. 数十伶人困之 蚓无爪牙之利 ‎12. 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B. 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C. 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 26 -‎ D. 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13. 下列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晋王将死之前,留有遗憾,他告诫儿子,务必要为父亲报仇雪恨。‎ B. 晋王的仇敌很多,有些仇敌甚至是原先故旧,所以他报仇的意愿很强烈。‎ C. 庄宗得天下之前,谨记父志,勤勤恳恳,意气风发,看不出乱象。‎ D. 庄宗宠幸伶人,最终导致了百姓的反抗,导致身死国灭的悲剧发生。‎ ‎14.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2)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3)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答案】10. C 11. C 12. B 13. D ‎ ‎14. (1)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闲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 ‎(2)人生中的祸患常常是从细微的事情中积淀下来的,人的智慧和勇气常常被自己所溺爱的事物所困,难道只有宠爱伶人才会这样吗?‎ ‎(3)认真的兴办学校教育,反复用孝悌的道理教化百姓,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背着或头顶着东西奔走在道路上了。‎ ‎【解析】‎ ‎【10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C项,“抑”,结合“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皆自于人欤”分析,“抑制”错误,应该译为还是、或者。句意:或者说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故选C。‎ ‎【1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对于文言虚词类题目,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解答此题时,需要逐项分析。A项,语气副词,表示祈使语气,一定、千万;副词,表示委婉地商量,还是。B项,连词,表转折;连词,表并列。C项,介词,用。D项,代词,他;助词,的。故选C。‎ ‎【12题详解】‎ - 26 -‎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是先疏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则”是连词,就,前面应该断开,排除C项、D项。“遣从事以一少牢”的目的是“告庙”,不应该断开,排除A项。句意:此后出兵,就派随从官员用猪、羊各一头祭告祖庙,请下那三支箭,用锦囊盛着,背着它走在前面,等到凯旋时再把箭藏入祖庙。故选B。‎ ‎【1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D项,“最终导致了百姓的反抗”错误。结合“,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等分析,庄宗不是一朝而蹈死地的,他也有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他最后死在自己宠幸的伶人手里。故选D。‎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1)“忧劳”,忧虑辛劳;“兴”,使动,使……兴旺;“逸豫”,安闲快乐;“亡”,使动,使……灭亡;“之”,助词,的;“理”,道理。(2)“积”,积累;“于”,介词,从;“忽微”,极细小的东西;“而”,连词,表并列;“所溺”,沉溺迷恋的人或事物;“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状语后置句);“岂……哉”,难道……吗;“独”,只是。(3)“谨”,谨慎,这里指认真从事;“庠、序”,都是学校,商代叫序,周代叫庠;“教”,教化;“申”,反复陈述;“之”,代词,指百姓;“以”,介词,用;“孝”,尊敬父母;“悌”,敬爱兄长;“义”,道理;“颁白”,头发花白;“颁”,同“斑”;“负”,背着东西;“戴”,顶着东西;“于”,介词,在;“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状语后置句)。‎ ‎【点睛】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①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②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语句的前提。③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前后推导,认真理解。④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 参考译文:‎ - 26 -‎ 唉!国家兴盛与衰亡的命运,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于人事吗?推究庄宗得天下和他失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了。‎ 世人说晋王将死的时候,拿三支箭赐给庄宗,告诉他说:“梁国,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扶持建立起来的;契丹与我订立盟约,结为兄弟,他们却都背叛晋而归顺梁。这三件事,是我的遗憾;给你三支箭,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的愿望。”庄宗接了箭,把它收藏在祖庙里。此后出兵,就派随从官员用猪、羊各一头祭告祖庙,请下那三支箭,用锦囊盛着,背着它走在前面,等到凯旋时再把箭藏入祖庙。‎ 当庄宗用绳子捆绑着燕王父子,用木匣装着梁君臣的首级,进入太庙,把箭还给先王,向先王禀告成功的时候,他意气骄盛,多么雄壮啊。等到仇敌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平定,一个人在夜间呼喊,作乱的人便四方响应,他仓皇向东出逃,还没有看到叛军,士卒就离散了,君臣相对而视,不知回到哪里去。以至于对天发誓,割下头发,大家的泪水沾湿了衣襟,又是多么衰颓啊。难道是得天下艰难而失天下容易吗?或者说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都是由于人事呢?《尚书》上说:“自满招来损害,谦虚得到好处。”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闲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 因此,当庄宗强盛的时候,普天下的豪杰,都不能跟他抗争;等到他衰败的时候,几十个伶人围困他,就自己丧命,国家灭亡,被天下人讥笑。人生中的祸患常常是从细微的事情中积淀下来的,人的智慧和勇气常常被自己所溺爱的事物所困,难道只有宠爱伶人才会这样吗?‎ ‎(二)古诗词鉴赏(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诸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5.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写景运用视听结合和远近结合的方法,一个“哀字,为全诗奠定感情基调。‎ B. 颔联写出秋天的典型特征,运用叠词“萧萧”和“滚滚”,使落木和长江更形象化。‎ - 26 -‎ C. 颈联“常作客写出诗人漂泊不定的生存状态,照应了后句独登台”,凸显孤独。‎ D. 尾联“艰难苦恨”正是诗人一生的写照,作者写此句反映出他的无奈和激愤之情。‎ ‎16. 从全诗看,引发作者悲情原因有哪些?‎ ‎【答案】15. B 16. 首联,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明写猿声之哀,也表现心中之哀。颔联,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颈联,“独登台”“常作客”“百年”“悲秋”,诗人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生出无限悲愁之绪。尾联对结,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 ‎【解析】‎ ‎【1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B项,“使落木和长江更形象化”错误。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故选B。‎ 点睛:诗歌鉴赏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16题详解】‎ - 26 -‎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此诗前四句写登高见闻。首联对起。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夔州向以猿多著称,猿的哀鸣声,可能引发作者的悲情。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颈联,“独登台”,则表明诗人是在高处远眺,这就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常作客”,指出了诗人飘泊无定的生涯。“百年”,本喻有限的人生,此处专指暮年。“悲秋”两字写得沉痛。秋天不一定可悲,只是诗人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生出无限悲愁之绪。尾联,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本来兴会盎然地登高望远,此时却平白无故地惹恨添悲,诗人的矛盾心情是容易理解的。‎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1)李白在《蜀道难》中形容剑阁地势险要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屈原在《离骚》中用植物比喻自己操行高洁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商隐在《锦瑟》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怅然若失的感受。‎ ‎【答案】 (1).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2). 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3). 扈江离与辟芷兮 (4). 纫秋兰以为佩 (5). 此情可待成追忆 (6). 只是当时已惘然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标”“逆”“扈”“辟”“纫”“惘”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三、语言文字运用及名著阅读(本题共6小题,20分)‎ ‎18.依次填入句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1)但是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________。‎ ‎(2)《我与地坛》中对母亲心理的细腻描写,《一滴眼泪换一滴水》中爱丝梅拉达喂水的感人场面的描写,________,丰富多样,活灵活现,惟妙惟肖。‎ - 26 -‎ ‎(3)周朴园这个人可以说是坏到家了,他对侍萍的思恋、怀念,便成了他后半生用来________、经常咀嚼的一种情感了。‎ A. 浅尝辄止 浓墨重彩 自欺欺人 B. 敷衍了事 笔走龙蛇 庸人自扰 C. 浅尝辄止 笔走龙蛇 庸人自扰 D. 敷衍了事 浓墨重彩 自欺欺人 ‎【答案】A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浅尝辄止:是略微尝试一下就停下来。指不深入钻研。敷衍了事:是指对一件事情不认真,马马虎虎,草草了事。结合“研究”“都有独到的发现”“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等分析,选用“浅尝辄止”。浓墨重彩:指绘画或描述着墨多。形容着力描写,也形容醒目突出,分量重。笔走龙蛇:形容书法笔势雄健活泼。结合“喂水的感人场面的描写”分析,选用“浓墨重彩”。自欺欺人:指欺骗自己,也欺骗别人。现指“就是明明知道真相,却骗自己也骗别人,一般指不肯面对事实。庸人自扰:自己找自己麻烦,泛指本来没有问题而自己瞎着急或自找麻烦。结合“周朴园”“坏到家”等分析,选用“自欺欺人”。故选A。‎ ‎【点睛】正确运用成语,要弄清楚一下几种类型的错误: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二、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三、看成语的褒贬感情色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四、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五、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六、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 ‎19.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写作,要有语言创新意识。常见的汉字只有两三千个,但是如何组合应用却没有止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如果只会借鉴不思创造,语言修养很难提高,也就无法展开写作个性。‎ ‎①优秀作品的语言有借鉴价值 ②有些词句的妙用让人拍案叫绝 ③有创新意识的作者,才有可能让笔下的文字散发出无穷的魅力 ④在我们读过的作品中 ‎ - 26 -‎ ‎ ⑤有些语言的精美令读者刻骨铭心 ⑥成功的表达无不体现了作者的创新精神 A. ③④⑤②①⑥‎ B. ①⑤②③⑥④‎ C. ③④②⑤⑥①‎ D. ①②⑤⑥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性。此类题目要在快速阅读整段文字,初步感知大体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根据上下文的句子结构、逻辑顺序等来分析推理、判断。结合“有些词句”“有些语言”分析,都是我们读过的作品中的一些表现,④应该在②⑤前面;结合“但如果只会借鉴不思创造”分析,分析六句话内容,①应该为末句。综合分析C项正确。故选C。‎ ‎20.下列对联与相关场所对应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春露秋霜本枝衍百世 蓣繁藻洁俎豆祝千秋 ‎②竹韵松涛清自远 风台月榭悄无言 ‎③殿宇辉煌人杰地灵千古迹 神功浩荡民安物阜万家春 ‎④近贤门之居容光必照 遵海滨而处明德惟馨 A. ①祠堂 ②庙宇 ③宅第 ④园林 B. ①宅第 ②庙宇 ③园林 ④祠堂 C. ①祠堂 ②园林 ③庙宇 ④宅第 D. ①宅第 ②园林 ③庙宇 ④祠堂 ‎【答案】C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的能力。以对联的形式考查。解答此类试题,需要理解对联的意思,主旨对联中的关键词语,分析判断对应场所。①句中“本枝”喻子孙,“衍”同“延”,指绵延不绝。“俎豆”指宴客用的器具,引申为祭祀意。②“竹韵松涛”“风台月榭”为园林之景。③“殿宇”写庙宇。④“贤门之居”说宅第,“明德惟馨”说主人美德。故选C。‎ - 26 -‎ ‎21.科学家罗勒尔曾提出一种激励模式(如图请你用简洁语言概括表述这种激励模式(50字左右)。‎ ‎【答案】示例:用激励激发努力,如果又有正确的方向和必备的技能,势必产生绩效,而公平地评价绩效又能使人感到满足,从而形成自觉的努力。‎ ‎【解析】‎ ‎【详解】此题考核图文转换能力,本题是科学家波特尔与罗勒尔曾提出一种激励模式图,模式图中主要叙述了:激励、努力、绩效、公平评价、满足和自觉努力等要素,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是用激励来激发努力,如果方向正确,并且具备必要的技能就会产生绩效,公平的评价会使人满足,人们便会自觉努力,答题是注意分析每个程序所起的作用,最后按照图中的程序进行表述,表述的过程中对方向正确和技能完备就会产生绩效,尽量用准确的语言表述出来,模式图中其他的内容按照模式图中箭头的方向进行叙述,注意叙述要符合题目要求。‎ ‎22.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材料一:‎ 阅读《红楼梦》“宝玉挨打”选段,分别写出说话的对象。‎ ‎(1):“先打死我,再打死他,岂不干净了!”‎ ‎(2):“你替珠儿早死了,留着珠儿,免你父亲生气,我也不白操这半世的心了。”‎ ‎(3):“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疼。”‎ ‎(4):“你从此可都改了罢!”‎ 材料二 阅读《三国演义》第36回选段,分别写出说话的对象。‎ 玄德曰:“昔(5) 曾为备言: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今所云莫非即伏龙、凤雏乎?”庶曰:“凤雏乃泉阳 (6) 也,伏龙正是 (7) 。”‎ 在选段(1)(2)(3)(4)(5)(6)(7)处填上相应的人名。‎ ‎(1)________ (2)________ (3)________ (4)________‎ - 26 -‎ ‎ (5)________(6)________ (7)________‎ ‎【答案】 (1). 贾母 (2). 王夫人 (3). 宝钗 (4). 黛玉 (5). 水镜先生 (6). 庞统 (7). 诸葛孔明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识记文学名著的主要内容、叙述文学名著的故事情节的能力。本题以选择题的形式进行考查,解答时,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然后结合平时积累进行思考、解答。回答此题,要根据平时对课外著作阅读的记忆,根据题目要求选择。题干要求在空白处填上人名,需要结合材料内容分析。结合“先打死我,再打死他,岂不干净了!”分析,这是贾母知道“宝玉挨打”后说的话;“你替珠儿早死了,留着珠儿,免你父亲生气,我也不白操这半世的心了”是王夫人说的;“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疼”是宝钗知道“宝玉挨打”后,探望宝玉时说的话;“你从此可都改了罢!”是林黛玉在“宝玉挨打”后去探望宝玉时劝说宝玉的话。结合“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泉阳”分析,是刘备被蔡瑁追杀后逃到水镜先生庄上,后来刘备离开的时候时候水镜先生说的,“凤雏”指庞统;“伏龙”指诸葛亮。‎ 四、写作(60分)‎ ‎23.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生活中处处有对话。与自然对话,可以领悟生命的真谛;与智者对话,可以得到生活的智慧;与书籍对话,可以开拓自己的眼界……‎ ‎【答案】与书对话 米哈伊尔·巴赫金认为生活其本质就是对话,与对话相反的是独语。每一次的对话都使人受益匪浅。‎ 与书本对话可以使人的身心得到释放,乌申斯基说过书籍是人类思想的宝库。不同于与他人的对话,与书本对话时无须担心是佛说错话,没有与其他人对话时的劳累,反倒是无比轻松的。与书本对话时一种思想上的享受,无止境的遨游在书的海洋里,如同一块海绵汲取着其中的养分,不断地提高自己。‎ 一本书,高歌前唐金戈铁马,浅吟晚清雁落平沙;轻唱和熙阳春白雪,颂扬金秋硕果繁华。‎ ‎“书,你是什么?”我轻轻地问。‎ - 26 -‎ 书略一深思便答:“仲尼厄而作《春秋》,我是意志的化身;屈原放逐,乃赋《离骚》,我是生命的精华;左丘失明,厥有《国语》,我是光明的向往;孙子膑脚,《兵法》修列,我是智慧的结晶,不韦迁蜀,世传《吕览》,我是历史的遗产。”‎ 我又问:“你包含了什么?‎ 书意味深长地说:“我有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的惬意;我也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品质;我还有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的生机;我更有着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志气!”‎ 我接着问:“你又经历过什么?”‎ 书答:“我历经千年之风尘,也凝聚了文化之精华。我见证了华夏文明千年之沧桑,锻炼了中华不朽的精神与意志。回顾历史,源远流长,红军长征的脚步没有止息,侵略者的步伐却停滞不前;展望未来,前程似锦,九三阅兵的恢宏气势振奋人心,裁军的承诺歌颂了令人向往的和平!”‎ 我惊喜地说:“与你为友,同你畅谈,我仿佛能洞穿亘古的岁月,能奔走在时光的阡陌。我仿佛又回到了1949年,听到了那天安门城楼上雄浑的声音,如万均雷霆,向世界宣告了中华的觉醒!你用文字编成乐谱,我仿佛听到了那阳春白雪,那余音绕梁的弦音,《梁祝》的故事如同它的乐曲一般哀伤悠长,成为了中外闻名的千古绝唱。”‎ 我又说:“谢谢你,书。你用坚实的臂膀,把我托出沮丧的泥塘,拭去我脸上的泪滴,教我变得坚强。你给予了我想象的翅膀,使我能够写出天马行空的文章;你送给了我深邃的思想,使我的思绪在面对问题时如滚滚大江;你告诉我要注重平常的积累,而不是临阵磨枪!你是千千万万的人在心灰意冷时拯救他们的希望之光,你让他们重新变得斗志昂扬!”‎ 馥郁书香,伴我成长;书中宝藏,不可斗量!‎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写作的能力。这是一则材料作文,考生在审题时要注意全面把握所给材料,概括出材料的主旨,根据所给材料主旨确定自己作文的立意。本作文题目由两个部分组成,提示语和要求。要抓住关键句进行分析。本材料阅读理解起来比较简单,有明确具体的写作指向。写作考场作文的第一步是审题,即审读题干要求和审读材料内容。材料重点在于引导考生思考对话的作用及价值,这就要求考生要把握材料的内容,明确材料的中心话题,在中心话题的指引下进行立意作文。‎ - 26 -‎ ‎【审题】结合材料“生活中处处有对话”分析可知,对话的普遍存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对话,如同学之间的对话,师生之间的对话,与陌生人的对话,朋友之间的对话,与书本上的文学人物对话,与伟大诗人词人对话等;东西方对话,中美对话,中德对话,两岸对话等。材料中说“可以领悟生命的真谛”“可以得到生活的智慧”“可以开拓自己的眼界”等,也就是强调对话的收获,如真理、智慧、友谊、温暖等。“对话”一般都是带有一定的目的,有彼此交流的过程,并且应该达成一定的意向,有一定的收获、感悟。“对话”与一般的“漫谈”不同,其指向性比较明确,必须围绕一个或几个问题进行讨论;而“漫谈”则比较散漫,没有一定的中心或主题。“对话”在文体上比较宽松。可以写成议论文,阐明对话的意义、方式、指明对话的目的等;可以写成记叙文,记叙某次和某人对话的过程;可以写成散文,有一定的叙事因素,有一定的感情色彩,有一定的议论深度等。‎ 参考立意:正确认识“对话”的作用;生活中,需要重视“对话”;沟通的价值;善于与万物“对话”,理解它们,促使自己进步;敞开心扉,学会接纳外物等。‎ 行文结构:如结合材料内容分析引出话题“学会与四季对话”。然后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论述,如春,是四季的开始,是青春的季节,是梦想的时代,和春对话是那样的愉快,充实;夏,是奋斗的时代,是追求理想的时代,与你的对话就是为了让心中充满你的热烈的能量;秋,是个成熟的季节,与你低声交谈,为你挑选你最符合理想的果实;冬,是一位严厉的法官,追求到理想的人会被给予在房屋中度过温暖的冬天的权利,而那些没有让理想成为现实的人,则会同房外的树木一样忍受寒风的抽打,暴雪的覆盖等。最后可以写自己的看法或感悟,如对话,一直正在进行,与自然对话可以明白生命的真谛。‎ ‎【素材】与智者对话,可以得到智慧;与生活对话,可以感受温暖;与自然对话,可以领悟生命的真谛;与树木对话,可以学会面对困难!‎ 对话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方式,它不仅仅局限于人与人之间,只要你用心去交流,就可以与万物对话。‎ 与一个人对话你会明白许多哲理;与自然对话可以明白生命的真谛;用心去对话你会懂得如何让人生精彩。‎ 米哈伊尔·巴赫金认为生活其本质就是对话,与对话相反的是独语。每一次的对话都使人受益匪浅。‎ 与书本对话可以使人的身心得到释放,乌申斯基说过书籍是人类思想的宝库。不同于与他人的对话,与书本对话时无须担心是佛说错话,没有与其他人对话时的劳累,反倒是无比轻松的。与书本对话时一种思想上的享受,无止境的遨游在书的海洋里,如同一块海绵汲取着其中的养分,不断地提高自己。‎ - 26 -‎ 有人问古希腊犬儒学派创始人安提斯泰尼:“你从哲学中获得了什么了?”他回答:“同自己谈话的能力。”纵观古今伟大的是想家无不在与自己进行着对话,他们从与自己的对话中得到启发,不断地升华自己的思想境界,抛去杂质达到人类纯粹思想。‎ 对话丰富了人的情感,活跃了人的知识,在现代社会中人应该多与有益的人或事物对话,使思想是这时间的流逝不断升华,做一个有思想的人。‎ 一本书,高歌前唐金戈铁马,浅吟晚清雁落平沙;轻唱和熙阳春白雪,颂扬金秋硕果繁华。‎ 对话,是人与人沟通的方式,可以增进彼此的了解并有所收获。‎ 人与人之间重要的交流工具就是语言,奇妙的对话可以交流跟家打动人,精妙的语言给人带来美的享受触动人心的。在我们的生活中,不恰恰缺少了这样的对话吗 与阳光对话。我常常会站在阳台上,看着阳光像花一般绽放在我的身旁,我似乎嗅到了世界的温暖,我的心也开始与阳光对话,是阳光告诉我,生命是温暖的,因为有温暖的人,温暖的事像清澈的溪水抚过心间,是阳光告诉我,你要记得珍惜那些温暖,将它们放在内心最柔软的地方,和心脏一起跳动,你才会感受生命的美好,感谢阳光,感谢每一次与阳光的对话,我想我会一直珍藏着每一份温暖,永久……‎ 我想我们的人生中还有许多对话,与花儿对话,感受世界的美好;与鸟儿对话,感受生活的灵动;与大山对话,感受生命的沉稳……‎ 生命在我们的每一次对话和交流中,获得了生命中最纯真的感动,生命这张白纸也更加显现出它的五彩缤纷,我们的生活也在每一次的对话中,充满幸福与快乐,那么让我们对话吧,获得生命的感动,装进人生的背包,看苍山碧水,花开花落。‎ ‎【点睛】材料作文应先辨清材料的表达方式,是叙事类、说明类,还是描写类;然后针对不同类型的材料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进行立意。特别要抓住关键句进行分析。本材料阅读理解起来比较简答,有明确具体的写作指向。材料作文的审题很重要: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 - 26 -‎ ‎ ‎ - 26 -‎ ‎ ‎ - 26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