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9 发布 |
- 37.5 KB |
- 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一单元课时优案2沁园春长沙2习题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上册
课时优案2 沁园春·长沙(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沁园春·长沙》这首词上阕主要是写景抒情,下阕主要是回忆往事,用诗中的“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把这首词的上阕和下阕联系起来,从“谁主沉浮”的设问到“粪土当年万户侯”的豪情,再到“到中流击水”的壮志,鲜明地彰显出诗人少年时期的 ,含蓄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 )。 诗中运用对比手法,把诗人心忧天下和人民的生活处于 之中的情景与祖国的大好河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强烈的对比反差展现了人民无法做江山主人的悲哀,诗人在 ,充分显露出要改造旧天地,建立新世界的决心和胸怀。从湖南农村走出的一个农民的儿子,到是一位“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负重之人,再到“埋骨何须桑梓地”的有志之士,最后能够“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血性青年。作为一个青年,能够把祖国放在心中,以天下为己任,其爱国之情,在文中展现得 。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蹉跎岁月 水深火热 弦外之音 淋漓尽致 B.峥嵘岁月 生灵涂炭 弦外之音 酣畅淋漓 C.峥嵘岁月 水深火热 字里行间 淋漓尽致 D.蹉跎岁月 生灵涂炭 字里行间 酣畅淋漓 答案 C 解析 ①峥嵘岁月:形容不平凡的年月。蹉跎岁月:把时光白白地耽误过去,指虚度光阴。根据语境,应选“峥嵘岁月”。②水深火热:比喻百姓生活异常艰难痛苦。生灵涂炭:形容政治混乱时期人民处于极端困苦的境地;生灵,指百姓、人民。前文语境中有“诗人心忧天下和人民”,故用“水深火热”。③字里行间:指文章的某种思想感情没有直接说出来,而是通过全篇或全段文字透露出来。弦外之音:比喻言外之意,即在话里间接透露而没有明说的意思。根据语境“充分显露”可知,应选“字里行间”。④淋漓尽致:形容文章、谈话表达得十分透彻、充分;也形容暴露得彻底。酣畅淋漓:形容非常畅快、舒适;常指文章绘画、文艺作品感情饱满,笔意流畅,情感得到充分抒发。语段强调“表达得十分透彻、充分”,故用“淋漓尽致”。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正是需要千千万万个这样胸怀崇高理想肩负起主宰大地的重任的热血青年 B.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正是需要千千万万个这样胸怀崇高理想的热血青年肩负起主宰大地的重任 6 C.正是需要千千万万个这样胸怀崇高理想的热血青年,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肩负起主宰大地的重任 D.正是需要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肩负起主宰大地的重任的千千万万个这样胸怀崇高理想的热血青年 答案 B 解析 注意句子成分关系和句间的逻辑顺序。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一个从湖南农村走出的农民的儿子,到是一位“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负重之人,再到“埋骨何须桑梓地”的有志之士,最后能够“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血性青年。 B.从湖南农村走出的一个农民的儿子,到是一位“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负重之人,再到“埋骨何须桑梓地”的有志之士,最后成为能够“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血性青年。 C.一个从湖南农村走出的农民的儿子,到能够“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血性青年,再到“埋骨何须桑梓地”的有志之士,最后成为“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负重之人。 D.从湖南农村走出的一个农民的儿子,到能够“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血性青年,再到“埋骨何须桑梓地”的有志之士,最后是一位“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负重之人。 答案 C 解析 原句有三处错误:一是“从湖南农村走出的一个农民的儿子”多层定语语序不当,据此排除B、D两项;二是“到是一位‘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负重之人,再到‘埋骨何须桑梓地’的有志之士,最后能够‘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血性青年”逻辑顺序不当,据此排除A项;三是“最后”后缺少动词“成为”,排除A项。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上阕中描写近景并使用动静结合手法的诗句是“ , ”。 (2)《沁园春·长沙》下阕起到过渡作用的诗句是:“ , ”。 (3)《沁园春·长沙》中体现“书生意气”的诗句是:“ , , ”。 (4)李白《行路难》中“ , ”两句,表现了与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一样的豪情壮志。 (5)毛泽东《沁园春·长沙》、范仲淹《岳阳楼记》中都写到了天空与水中的生物活动的情状,毛泽东“独立寒秋”,看到的是“ , ”,范仲淹则是在春和景明中看到“ , ”。 答案 (1)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6 (2)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3)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4)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5)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沙鸥翔集 锦鳞游泳 1.[鉴赏诗歌的形象]词的上阕主要写景,作者主要选取了哪些典型景物?描绘出一幅怎样的画面? 答: 答案 (1)上阕主要选取了层层叠叠的群山、树叶经霜变红似染过的层林、清澈见底的湘江、争相行驶的百舸、搏击长空的雄鹰、水中自在来往的游鱼等景物,进而由点到面,拓展到生机勃勃的万物。(2)诗人通过远眺、近观、仰视、俯瞰,由点到面,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生机盎然、色彩绚丽的秋景图。 2.[鉴赏诗歌的语言]用语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是本词的一大特点,试仿照示例完善下面的表格。 精妙用词 分析鉴赏 万山红遍 “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 层林尽染 (1) 漫江碧透 “漫”字写出了江水溢满之状,“透”字表现出江水碧绿清澈。 百舸争流 “百”字写舸之多,“争”字则给碧绿无尘的江面增加了昂扬奋进的气氛,活现了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 鹰击长空 (2) 鱼翔浅底 “翔”字本来是形容飞鸟盘旋的状态,用在这里描写鱼在水中自如游动的神态,形象生动。 答案 (1)“层”字表现出树林的重重叠叠和茂盛,“染”字写出层林在秋天里色彩浓重,活画出枫林仿佛人工染成的一样的壮美景色。(2)“击”字准确地描写了雄鹰展翅的迅猛有力、拍打翅膀的矫健以及勇猛的雄姿。 3.[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试从情景交融的角度赏析本首词上阕。 答: 答案 6 词的上阕写秋景,打上了词人鲜明的情感烙印。无论是树叶经霜变红似染过的“万山”,还是湘江中百舸争流的场面,或是搏击长空的雄鹰和水中自在来往的游鱼,都是经词人眼中筛选过的景物。(找出词中景)这些景物给人的感觉不是“悲”“愁”,而是“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热烈、喜人的场面。(分析景的特点)因为词人要抒发的是改天换地的壮志豪情,这是一种乐观、昂扬、向上的情绪。本词就是这样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知人论世,把握诗歌情感) 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忆秦娥·娄山关① 毛泽东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②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1935年2月 [注] ①“忆秦娥”是词牌名。“娄山关”又名太平关,遵义市北大娄山脉中段,遵义、桐梓交界处,古称天险,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1935年,红军经娄山关北上,准备于泸州与宜宾之间渡过长江;但在红花园与黔军遭遇,黔军仓皇应战,败退关口,红军沿盘山道猛烈攻击,直到傍晚时分,才把这座雄关控制在手中,使大部队顺利通过。这一仗意义重大,战斗结束不久,毛泽东即写下这首不朽之作。②漫道:莫道。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开篇“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两句,极其简炼地介绍了娄山关之战的时间与景候特点,营造了一种壮烈的抒情氛围。 B.“马蹄声碎,喇叭声咽”两句,以“碎”形容马蹄声,表明马蹄声急而低;以“咽”描绘不怎么嘹亮的喇叭声,暗示了战斗的壮烈。 C.下阕“真如铁”三字,通过“铁”这一物象的坚硬、沉重,艺术地把“艰辛”具体化、形象化,突出了夺取娄山关这一战役的艰难。 D.本词以景结笔,极有情味。“苍山如海,残阳如血”两句,这既是真实写照,也让人联想到红军战士的鲜血,流露出无尽的感伤。 答案 D 解析 “也让人联想到红军战士的鲜血,流露出无尽的感伤”错。“如海”“如血”,虽感苍凉,更觉遒劲;虽感凄清,更觉豪健。它展现出了红军不畏艰险、胸怀博大的崇高形象。 2.这首词表现了怎样的主题思想?请结合作品简要回答。 答: 答案 本词描写了红军长征中征战娄山关的紧张激烈场景,表现了抒情主人公面对失利和困难从容不迫的气度和博大胸怀。 解析 注释是分析本词主题思想的一个很好的抓手,由此入手,结合词句不难分析出战争场景的“紧张激烈”和作者气度之从容不迫、胸怀之博大,再简要结合作品回答即可。 白话诗歌 6 凛冽的西风正猛烈地吹着,大雁鸣叫,霜晨残月。霜晨残月,马蹄声零碎而又纷杂,军号声声沉郁低回。 不要说群山起伏像钢铁般难以逾越,而今让我们重振旗鼓向前。重振旗鼓向前,茫茫青山如大海,夕阳光华赤如血。 二、(2019·广西钦州市高一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3~4题。 秋思① 陆游 利欲驱人万火牛②,江湖浪迹一沙鸥。 日长似岁闲方觉,事大如天醉亦休。 砧杵敲残深巷月,井梧摇落故园秋。 欲舒老眼无高处,安得元龙百尺楼③。 [注] ①本诗写于嘉泰三年,这年陆游七十九岁,居住在山阴故乡。②火牛:古代火攻的一种战具,双角绑上利刃,尾巴绑上易燃物点燃令其冲向敌军,最早春秋时齐将田单破燕军时用了火牛。③元龙百尺楼:汉末许汜去下邳看望陈登(字元龙),见面时,谈的却都是“求田问舍”(买地买房子)的琐屑小事。陈登素有扶世济民的志向,不理睬他,自卧高处的大床上,让许汜卧下床。后来刘备对许氾说:“我要是陈登,当卧百尺楼上,让你以地为床。”后遂用“元龙百尺楼”借指抒发壮怀的登临处。 3.下列对诗歌内容的概括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江湖浪迹一沙鸥”中的“沙鸥”这一意象和杜甫的《旅夜书怀》中的“天地一沙鸥”中的“沙鸥”特征相同。 B.诗歌的颔联写到“事大如天醉亦休”,可见诗人整天惦记国家大事,有时甚至借酒浇愁,以致有度日如年的感觉。 C.“砧杵敲残深巷月”采用视听结合的手法,将妇女的砧杵捣衣之声与月亮的残缺之形结合,表现了诗人落寞的心境。 D.诗歌的尾联,借陈元龙的典故,写出诗人内心的矛盾:闲居在家却又欲获高位而不得。 答案 C 解析 A项,“沙鸥”意象特征不同,本诗是“闲适”的象征,杜诗是“凄苦漂泊”的意象;B项,由颔联第一句可知,产生度日如年的感觉的原因是“闲”,因无所事事而度日如年;D项,“欲获高位而不得”错误,诗人借陈元龙的典故表达的是心系国家、忧国忧民的情怀。 4.此诗写秋日所感,表现了作者过着闲适生活但又不安的矛盾心情,试结合全诗做具体的分析。 答: 6 答案 虽然诗人赞美沙鸥闲逸,但又说闲时度日如年;虽说国家事大如天,醉后亦休,但又闻砧杵声而生感,见梧桐叶落而念故园之秋。他要放眼远望,而又无楼可登。 解析 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考查诗歌的情感。分析诗歌的情感注意以诗歌的抒情方式、注释、标题和诗中的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为突破口,答题时先答出情感,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解说。此题要求结合全诗分析作者的矛盾心情,注意抓住“矛盾”二字分点作答,需揣摩“万火牛”与“沙鸥”,“醉亦休”“安得”等的内涵,以及用典的寓意。 白话诗歌 利欲驱使人东奔西走,如同万头火牛奔突一样;倒不如做个江湖人,浪迹天涯,像沙鸥那样自由自在。 一日长似一年,闲暇无所事事的时候才感觉如此;即使是天大的事,喝醉了也就无事了。 在捣衣棒的敲击声中,深巷里的明月渐渐西沉;井边的梧桐树忽然摇动叶落,方知故乡也是秋天了。 想极目远眺,苦于没有登高的地方;怎么才能像陈登站在百尺楼上,高论天下大事呢。 6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