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第01课沁园春长沙(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第01课沁园春长沙(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

第 01 课 沁园春 长沙 ·知识概览· 【作者简介】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国人民的领袖, 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 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1949 至 1976 年,毛泽东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领导人。他对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被称为毛泽东思想。因毛泽东担任过的 主要职务几乎全部称为主席,所以也被人们尊称为“毛主席”。毛泽东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 物之一,《时代》杂志也将他评为 20 世纪最具影响 100 人之一。主要著作有《毛泽东选集》《毛泽东文集》 《毛泽东诗词》,代表作品有《矛盾论》、《实践论》、《论持久战》、《沁园春·雪》等。 【重点理解】 这首词作于 1925 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毛泽东直接领导了 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这年深秋,毛 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期间,重游橘子洲,写下了这首词。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环境。抒情主人公在深秋时节,独自一 人伫立在橘子洲头,望着湘江水向北奔流不息。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一个“看” 字,总领七句。远望群山,重重叠叠的树木遍染红色。近看湘江,满江秋水碧绿澄澈,船只争相行驶。仰 望天空,雄鹰有力地翱翔。俯视水中,鱼儿欢快地畅游。宇宙万物都在这秋天里生气勃勃地自由舒展。这 几句,诗人描绘了在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为下面 的抒情提供了背景、烘托了气氛。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面对这一派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诗人思绪万千,不禁发问: 广阔无垠的大地呀,谁才是主宰你消长兴衰命运的真正主人呢?这一问道出了诗人的雄心壮志,表现了他 的博大胸怀。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橘子洲曾是诗人与众多革命同志聚会的地方,它见证了许多不 平凡的岁月。旧地重游,自然引起诗人对往昔生活的回忆。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一个“恰” 字,总领七句。正值青春年少的同学们,意气风发,才华横溢,激情奔放,敢说敢做,革命斗志十分旺盛。 面对祖国大好河山,指点评论,经常在一起讨论国家大事,写出激浊扬清的文章,把主宰一方的军阀统治 者看得如粪土一般。这几句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还记得吗?当年我们一同到江心游泳,尽管风高浪急,连船只 行进也很困难,但我们这些人却以同汹涌的急流拼搏为乐。这里以设问结尾,实际上是对“谁主沉浮”的 巧妙回答。 这首词上片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谁主 沉浮”的问题。下片回忆了往昔的峥嵘岁月,表现了诗人和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 壮志豪情。形象含蓄地给出了“谁主沉浮”的答案──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 者、敢于改造旧世界的青年革命者。 一、《沁园春·长沙》赏析(向明) 1.万山红遍,一派壮丽秋景 从美学上讲,崇高美表现于外在方面,体现为高大、辽阔、巍峨、宏伟等壮丽景象。德国哲学家康德 把崇高分为两类:数学的崇高,如高山的体积;力学的崇高,如暴风雨的气势。俄国文艺批评家车尔尼雪 夫斯基也说:“一件事物较之与它相比的一切事物要巨大得多,那便是崇高。”孔子也把“大”与崇高联系 起来,赞叹:“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这种巍峨、博大、壮阔的崇高美,在 毛泽东诗词中,以对山川景物的描绘体现得最为鲜明。《沁园春长沙》就是其中最优秀的篇什之一。 这首词上半片着重写景。“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一开始,作者便把自己置于秋水长天的 广阔背景之中。同时也把读者带进了一个高远的深秋境界里。远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作者不仅看 到了眼前岳麓山的枫林,也可能联想到了北京香山的黄栌,和祖国无数山岳中由绿变红的乌柏、水杉、槭 树、槲树、黄连木……那一重重山,一层层树,让自然之神彩笔一抹,晕染得一片嫣红,比二月笑放的春 花还要艳丽,比六月飘舞的彩霞更加瑰奇。近观:“漫江碧透,百舸争流。”秋水澄澈,秋江碧波,脚下的 湘江,在秋天更加清澈晶莹,如碧绿的翡翠,如透明的水晶。江面上,千帆竞发,百舸争渡,静中有动, 生气勃勃。仰视,“鹰击长空”,万里无云的秋空,雄鹰奋振健羽,自由飞翔。俯瞰,“鱼翔浅底”,因透明 而清浅见底的江里,鱼群摆动鳍尾,任意遨游。作者以短短四句诗,描绘出一幅立体的寥廓万里、绚丽多 彩的江南秋景,宛如当代岭南画派大家关山月浓墨重彩的彩墨山水图。不愧为“驱山走海置眼前”(李白《当 涂赵炎少府粉图山水歌》),“咫尺应须论万里”(杜甫《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的大手笔。它与作者的另一 首词《沁园春雪》所描绘的“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风光,均是雄奇伟丽的全景式风景画。 2.风华正茂,一段峥嵘岁月 崇高美表现于内在方面,则为伟大高尚心灵的反映。古罗马的朗吉弩斯在《论崇高》一文中,就提出 崇高是“伟大心灵的回声”。这首词的下半片着重抒情,正是这种伟大心灵回声的抒发。这种抒发,首先是 通过回忆引出的。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作者想起当年曾和同学、朋友,在橘子洲一带散步、游泳,畅 论天下大事的情景,回忆起那一段难忘的峥嵘岁月。 这首词写于 1925 年深秋。大约是在毛泽东同志离开湖南前往当时革命活动的中心广州时所写的。毛泽 东同志从 1911 至 1925 年,曾数度在长沙学习、工作和从事革命活动。这期间,国内外发生了许多重大事 件,如辛亥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等,都是影响世界形势的 巨大变革。这样的岁月,如历史群山中耸峙的一座又一座峥嵘的高峰。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在这峥嵘岁月里,作者和他的同学如蔡和森、何叔 衡、张昆弟等立志救国的知识青年,正值青春年少,神采飞扬,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热情奔放。诗人巧 妙地化用了《庄子·田子方》中“夫至人者,上窥青天,下潜黄泉,挥斥八极,神气不变”的意境,来形 容新时代的青年从旧思想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自由奔放的胸襟。(挥斥,自由奔放的意思。方遒,正当旺盛 有力的意思。过去有人解释“挥斥”为批判驳斥,“方遒”为专家权威,是不准确的。)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这是对“峥嵘岁月”“挥斥方遒”的进一步具体化。面对 “万山红遍”的美景,他们既赞叹锦绣河山的壮美,又悲愤大好河山的沉沦。于是,发表激浊扬清的文章, 抨击黑暗,宣扬真理,鄙视当时的“万户侯”──军阀如粪土。在这一时期,毛泽东同志在长沙组织了湖 南学生联合会、新民学会,开办了平民夜校、文化书社和湖南自修大学,参加了反对袁世凯称帝、领导了 驱逐张敬尧等军阀的活动。特别是创办《湘江评论》,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为 1921 年中国共产党的成 立,在湖南地区做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这些既是“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的具体 内容,又是写作这首词的时代背景。了解这个背景,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体会词中闪耀着的革命者崇高心灵 的美的光芒。 3.中流击水,一腔拿云心事 “少年心事当拿云。”(李贺《致酒行》)诗人和同伴们的拿云心事,从“携来百侣曾游 ”到“粪土当 年万户侯”,可说是直抒胸臆,尽情倾吐,如长江大河,滔滔而下,气势磅礴,痛快淋漓。在结尾时“到中 流击水,浪遏飞舟”,则是采取象征手法,形象地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 “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一种解释认为“击水”为游泳,在激流中奋臂划水,掀起的浪花甚至阻挡了 飞速前进的船舶。我总感觉这一意境与作者赞扬“百舸争流”的精神不太符合。我倾向于“中流击水”即 “中流击楫”的转化。《晋书·祖逖传》:祖逖“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 后来“中流击楫”就成了立誓复兴祖国的代词。在这里正表示诗人要在新时代的大潮里,乘风破浪,鼓桨 前进,立誓振兴中华的壮志豪情。使人读后仿佛听到了一颗爱国爱民的赤心,在怦怦跃动,从而感受到一 种伟大胸怀所反映出的崇高美。 我国古典诗词的艺术表现手法,很讲究情与景的交融。刘勰说:“繁采寡情,味之必淡。”(《文心雕龙》) 谢榛说:“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以数言而统万形,元气浑成,其浩无涯矣。”(《四溟诗话》) 这首词较好地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前半片虽着重写景,却处处景中寓情。“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既是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又寄寓着 诗人火热的革命情怀。红色象征革命,象征烈火,象征光明,“万山红遍”正是作者“星火燎原”思想的形 象化表现,是对革命与祖国前途的乐观主义的憧憬。“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则是作者 对自由解放的向往与追求。“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感叹,则由写景直接转入抒怀,自然带出 下半片的抒情乐章。 下半片虽着重抒情,但也不乏情中含景之处。“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以峥嵘形容岁月,新颖、形象, 将无形的不平凡的岁月,化为一座座有形的峥嵘的山峰,给人以巍峨奇丽的崇高美。“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也是一幅奋勇进击、劈波斩浪的宏伟画面。可以说,《沁园春长沙》的崇高美,是以情为经线,景为纬线, 交织而成的。它不仅使我们得到欣赏壮丽秋景的艺术享受,也使我们从诗人昂扬炽烈的革命情怀中,汲取 奋发前进的信心和力量。 (选自《毛泽东诗词鉴赏》,河北人民 1990 年版。有删节) 二、《沁园春长沙》艺术赏析(刘志刚) 诗人公木用“重在写景,景中有情”和“重在抒情,情中见景”分别概况上下篇的艺术特色。 上片,开篇便点出“独立”二字,这就是说,那一派山红江碧、鹰击鱼翔的寒秋景色,都是经过一个 焦点而集中起来的,这个焦点便是独立在橘子洲头的诗人。其次,诗篇中所描绘的这一派色彩鲜明的秋景, 并不是纵目所及,顺手涂抹,而是经过艺术的概括,所以才把这些特征性的景物,联成为一个生气活泼的 有机体,意趣盎然,全无肃杀之气。最后,决不是为景而景;诗人从“万类霜天”中以力透纸背之笔揭示 出“竞自由”的自然奥秘,并从而向之发出“谁主沉浮”的哲理性诘问,这是对宇宙,也是对社会的挑战, 这就造成了不仅是美丽的,而更是深刻的诗的意境。 至于下片,乃是“重在抒情,情中见景”,情主景宾。不过,仍然存在着一个情与景的关系问题。既然 是往事的追忆,自然是抒情,为什么还要见景呢?因为:第一,这追忆是由今游引起的,当年“携来百侣 曾游”,正是同在眼前这一特定环境,眼前景物就不能不同当年往事联系起来。其次,今日“独立”,当年 “携游”,时间变了,情况不同,指点江山,击水飞舟,正是往昔的具体景象。第三,有了这些具体景象, 又通过这些具体景象,才得显现出当年的豪放气概和战斗精神,并从而反映了现实,又评价了生活。此所 谓“融景入情,寄情于景”。 (选自《毛泽东书法诗词鉴赏》,内蒙古人民 2003 年版) 三、《沁园春长沙》书法艺术赏析(刘志刚) 此幅作品大约书写于 1954 年,是毛泽东书法的代表作,书家认为这是毛泽东诗词墨迹中最晚的作品, 也是最成熟,最高的作品,也是我们所见墨迹中最后的丰碑。 诗墨写在两页红界信笺上,共 15 行。毛泽东笔势飞动,迅疾便捷,但字字独立,整篇冲和淡雅,疏朗 流畅,字字珠玉,起下承上,左顾右盼,尽得自然之美;脱尽剑拔弩张之势,却筋骨老健,艳美洒落,结 字小疏,字间多不连,但气脉通畅,墨润有余,瘠肥合宜,无奇大奇小之字,无奇重奇轻之笔,无欹斜取 势之墨,如百侣少年,风华正茂,风度翩翩,漫步缓行于湘江之岸,却胸怀大志“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字字润美,飞逸奇雄,骖鸾跨鹤,飘飘欲飞。此幅作品圆笔兼用方笔,藏锋为主,兼施露锋,结体用笔潇 洒古淡,极尽江左风流,囊括北碑筋骨,精能疏淡,典雅悠然,处处含蓄,耐人寻味。布局疏密有致,有 行无列,行间紧密,几与字间空白相当,结体用笔外柔内刚,“标拔志气,辅藻情灵”。全幅一百多字,笔 势和墨色随着书情而变化,时而高昂,时而舒缓,使整幅书作气韵贯通又结构完美。 (选自《毛泽东书法诗词鉴赏》,内蒙古人民 2003 年版) 【难点探究】 1.在这首写秋景的词中,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怀? 【探究】在多数古典诗词中,“秋”总是与“悲”“愁”等情感联系在一起。如“悲哉秋之为气也”“秋风萧 瑟天气凉”“万里悲秋常作客”“秋风秋雨愁煞人”等,而这首词写的虽是寒秋景物,诗人的情感却是豪迈 昂扬的。在诗人笔下,秋虽然给人“寒”的感觉,但却是一派“万类霜天竞自由”的欣欣向荣的景象。面 对祖国的大好河山,青年毛泽东抒发了改天换地的壮志豪情,发出了“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浩叹, 为“寒秋”景象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情感。这值得引导学生在写作时借鉴、学习。 2.这首词的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特点是怎样体现出来的? 【探究】融情入景、情景交融是写景抒情诗文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即在景物描写中自然而然地融入作者的 思想感情,“物皆著我之色彩”(王国维语),而不是写景和抒情“两张皮”。这首词的上片,虽然也是一般 地写秋,但这秋景却全是诗人眼中景,打上了诗人鲜明的情感烙印。无论是树叶经霜变红似染过的“万山”, 还是湘江中百舸争流的场面,或是搏击长空的雄鹰和水中自在来往的游鱼,都是经诗人眼中筛选过的景物, 并经过诗人眼光折射出来。这些景物不像古人眼中的秋景,给人的感觉不是“悲”,不是“愁”,而是“万 类霜天竞自由”的热烈、喜人的场面,诗人传达给读者的是一种乐观、昂扬向上的情绪。 3.这首词的语言极富表现力,具体表现在哪里? 【探究】本词用语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如“万”字摹出了群山叠嶂之态,“遍”字绘出了红色的彻底, “漫”字写出了江水满溢之状,“争”字活现出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用“击”而不用“飞”,准确地表现 了雄鹰矫健翱翔的姿态;用“翔”而不用“游”,精当地描绘出游鱼在水中轻快自如、像鸟一样盘旋的情态。 4.用自己的话描述这首词所描写的湘江秋景,看看诗人主要通过哪些意象来表现自己的情感和思绪;词的 下片转到“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围绕“同学少年”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怀? 【探究】上片通过寒江、霜天(气候),万山(层林尽染),湘江(碧透、百舸争流),飞鹰、游鱼(万类霜 天竞自由)等意象,形象地表现了诗人对自然和社会的乐观态度和壮志豪情。下片写了意气风发、挥斥方 遒、激扬文字、指点江山、击水中流、浪遏飞舟的同学少年,表现了“同学少年”以天下为己任、改造旧 世界、创造新天地的战斗精神。 5.欣赏毛泽东的诗词和书法作品,你有怎样的心得? 【探究】毛泽东既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又是一位有着鲜明个性和独特风格的诗人、书法家。 毛泽东创作的诗词,大多有他自己的书法手迹留世,从中可以看出毛泽东诗人的豪情、书法家的狂放和政 治家的浪漫高度统一。 ·能力提升· 【课内练习】 一、基础知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橘.子洲(jǘ) 湘.江(xiānɡ) 漫.江(màn) 百舸.(ɡě) B.惆怅.(chànɡ) 寥.廓(liào) 苍.茫(cānɡ) 携.来(xié) C.百侣.(lǔ) 峥.嵘(zēnɡ) 茂.盛(mào) 遒.劲(qiú) D.阻.止(zǔ) 遏.制(è) 竞.争(jìnɡ) 沉.浮(chén) 2.下列各组词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指点 书生义气 挥诉方遒 风华正茂 B.苍茫 鱼翔浅底 浪遏飞洲 峥嵘岁月 C.霜天 百舸争流 独立寒秋 激扬文字 D.廖廓 橘子州头 漫江碧透 层林尽染 2.C【解析】A 项,“书生义气”中“义”应写作“意”,“挥诉方遒”中“诉”应写作“斥”;B 项“浪遏飞 洲”中“洲”应写作“舟”;D 项,“廖廓”中“廖”应写作“寥”,“橘子州头”中“州”应写作“洲”。 3.下列各组词语中,对加点的词在本课中的解释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挥斥方遒.(强劲) 指点..(指责) 漫.(满)江 B.浪遏.(阻止)飞舟 主.(主宰)沉浮 携来.(到来) C.恰.(正值)同学少年 激扬..(激浊扬清) 万户侯...(此指大军阀、大官僚) D.峥嵘..(不平凡) 岁月稠.(多) 粪土..(浇粪的土) 3.C【解析】A 项,指点:评论。B 项,来:衬字,无义。D 项,粪土:视……如粪土。 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①这幅图画湖岸汀渚,枯木棘竹,气象萧疏,江天__________,鸳鸯游宿其中,境界静谧清幽。 ②历时一年打造,一尊骑着骏马、神采飞扬的朱元璋雕像,日前出现在明孝陵大金门前。这尊雕像“麻 子马脸”,奇骨贯顶,但难掩__________风发、指点江山的伟人风采。 ③在 2017 年的全国新能源推广会上,专家们指出,逐步推广使用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减少使用污染环 境的能源,是有效__________环境恶化的正确选择。 A.寥廓 义气 遏制 B.寥廓 意气 遏制 C.辽阔 意气 遏止 D.辽阔 义气 遏止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年过不惑的杰克·罗恩先生,积二十年之功成功创作了大型壁画《天堂之火》,终于在巴黎画坛崭. 露头角...。 B.分手的时候,你我风华正茂....,可是现在,双鬓已染秋霜。 C.1925 年的秋天,年轻的毛泽东独自站在橘子洲头,看到那到处漫山遍野....的火红的秋叶,想起当年在 此求学的生活,不禁心潮起伏。 D.登上仰慕已久的泰山,同学们眼界大开,他们一会儿俯瞰脚下的云雾松柏,一会儿举目仰望远处的 落日归鸟,指点江山....,心情澎湃。 5.B【解析】A 项,“崭露头角”一般指青少年显露才华和本领, 此处用错对象。C 项,“漫山遍野”与“到 处”重复。D 项,“指点江山”指评论国家大事 。此处望文生义。 6.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历史如潮,橘子洲上的江风吹落了多少春华秋实 ②当毛泽东临江作赋、踌躇满志的时候 ③物换星 移,血雨腥风的史篇早已离我们远去 ④眼前只见欲一睹领袖风采的游人如织 ⑤谁会相信中国的命运就掌 握在这个书生意气的青年手中 A.②⑤③④① B.②⑤①③④ C.①③④②⑤ D.③④①②⑤ 6.B【解析】②⑤句回答毛主席诗句所提出的问题;①③④是感慨历史兴亡的文字,①感慨历史,紧承上文, ③④感慨物换星移。注意标点符号。 7.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为适应人民群众对高校招生信息公开工作的新要求,进一步推进高校招生“阳光工程”,教育部决 定大力推进高校招生信息公开工作,增强社会对招生工作的监督。 B.食品安全,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政府应该对假冒伪劣和黑心食品坚决进行查处, 并且让不法分子付出昂贵的代价。 C.网络购物之所以如此蓬勃兴起,原因很多,包括新一代互联网技术的推动,传统企业电子商务的转 型,以及消费者年龄结构的年轻化和消费习惯的变化等等。 D.习近平主席带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接过历史的接力棒,以稳健扎实、积极进取推进各项工作, 一项项重大举措陆续出台。 8.将下面几个句子用一个单句的形式表述出来。 《走近毛泽东》这部片子,是为了纪念毛泽东诞辰 110 周年而特别摄制的。该片在毛泽东逝世 27 年后, 首次把他既是一代伟人又是性情中人的一面展示出来。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为了纪念毛泽东诞辰 110 周年而特别摄制的《走近毛泽东》这部片子在毛泽东逝世 27 年后,首次把他既 是一代伟人又是性情中人的一面展示出来。 【解析】首先确定单句的主干:主语“《走近毛泽东》这部片子”,谓语部分“首次把他既是一代伟人又是 性情中人的一面展示出来”。其他信息可作为句子的枝叶部分。 9.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在形式上以行为单位,分行的主要依据是节奏,而不是内容。 B.《沁园春 长沙》,“沁园春”是词牌名,它从形式上规定了词的字数、平仄等,与内容无关;“长沙” 是标题,揭示了有关内容。 C.词是我国古代一种可以配乐歌唱、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又名长短句、诗余、曲子词等,它始于唐, 盛于宋。 D.古人按字数把词分为小令(58 字以内)、中调(59—90 字)和长调(91 字以上);但无论多少字,都分为 上下两阕。 9.D【解析】“都分为上下两阕”错。 10.某班举行毛泽东诗词朗诵比赛,请你做主持人,现请你写一个开场白,用来渲染气氛,营建良好的环 境氛围。不少于 150 字。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 1~5 题。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 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 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1.这首词上阕写暮秋景色,词中哪些词语突出了秋色之深?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两句中,“击”和“翔”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结合语句的含意进行简要 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上阕“看万山红遍”以下各句,下阕“恰同学少年”以下各句,是铺叙,也就是古人所说“赋、比、兴” 手法中的“赋”。此处使用“赋”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首词为我们塑造了青年毛泽东什么样的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沁园春·长沙》采用了异色相衬的描写手法,描绘了一幅山红江碧的绚烂画面。在你所背诵过的古诗 中能否找到类似的画面?请默写其中一首,并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上阕写暮秋景色,“红遍”和“尽染”两个词中的“遍”和“尽”字,突出了秋色之深。 2.“击”字生动形象地刻画了雄鹰在天空翱翔的样子,给人以力量感;“翔”字准确细腻地表现了鱼在水中 自由自在生活的情趣,给人以美的享受。 3.词人使用铺陈、排比的手法,先抒发了对美好秋景的赞美之情,后回忆了“同学少年”的激情岁月。这 样写,使词句连贯直下,非常有气势,为抒情、议论营造了充足的背景气氛。 4.这首词塑造了一个风华正茂、意气奔放、指点江山、胸怀天下、粪土当年万户侯的青年英雄形象。 5.示例:(1)白居易《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这首词别出心裁地以“江”为中心下笔,又通过“红胜火”和“绿如蓝”,异色相衬,展现了鲜艳夺目的江 南春景,表达了词人对江南的热爱。 (2)杜甫《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这首诗以江碧衬鸟翎的白,碧 白相映生辉;以山青衬花葩的红,青红互为竞丽。以色彩鲜明、清新怡人的美好风光反衬诗人强烈盼望归 家的心情,抒发了长久旅居他乡的感慨。 4.本题考查对词中抒情主人公形象的理解、把握。可以采用“摘引法”,从词中找出能体现词人形象特点的 语句,然后加以概括。 5.本题考查对描写手法的分析。首先默写符合题干要求的古诗,再作分析;分析时抓住表示不同颜色的词, 分析其互衬的效果。 【课外拓展】 (一)阅读下面两首词,回答 1~3 题。 忆秦娥 忆秦娥 娄山关 李 白 毛泽东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 秦楼月,年年柳色,霸陵伤别。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 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 1.从下面列举的词语中选择最恰当的填入《忆秦娥·娄山关》中的空格处。 月 泣 却 越 血 霞 咽 冷 画 2.两首词都通过景物描写渲染气氛,但所渲染的气氛并不相同,请加以概括说明。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两首词的结尾都通过写景来抒情,气象宏大,但所抒发的感情不同。请概述其感情的不同之处。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月、咽、越、血 2.李词的景物描写渲染了一种凄凉、冷落、伤感的气氛;毛词渲染的是一种紧张、激烈、悲壮的战斗气氛。 3.李词结尾抒发了一种怀古伤今的悲壮之情;毛词抒发的是红军战士越过天险娄山关时的那种豪迈雄壮的 感情。 (二)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 1~2 题。 卜算子 咏梅 陆 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卜算子 咏梅 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1.对两首词的词意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驿外”“断桥”“黄昏”“更著风和雨”,写出了梅花所处环境的荒凉、恶劣,写出了受到打击的情 景。 B.“一任群芳妒”,表现出陆游人格独高,决不与争宠邀媚、阿谀奉承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谗毁、坚 贞自守的傲骨。 C.毛泽东的词用“飞雪”“悬崖”“百丈冰”,写出了梅花凌风傲雪,不畏严寒的品质。 D.“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意为当春天来临,百花盛开之时,梅花虽已凋谢,但凋落的花瓣 处在万花丛中,仍露出欣慰的笑容。 2.下列对两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两首词均以写景入手,通过景物描写很好地渲染了气氛,为梅花形象的塑造提供了有效的背景。 B.两首词都表现出梅花不与百花争春,甘愿自己经风着雨,也要保持高尚品德的优秀品格。 C.陆游的词以物喻人,托物言志,表达了绝不媚俗的忠贞;毛泽东的词则表现了与群芳同春、积极向 上的思想。 D.毛泽东词中的梅花是威武不屈的,迎着严寒冰雪,傲然挺立,坚持真理的革命者形象;陆游词中的 梅花则是封建士大夫既保持节操,又消极无奈情景的写照。 【答案】 1.D 2.D (三)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 1~4 题。 水调歌头 重上井冈山 毛泽东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 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 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1.词的开头两句在词中具有怎样的作用?请结合全词简要说明。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词主要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概括本词写景的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①紧扣题目,交代了游览的地点;②点明了自己远大的志向,为下面的抒情做铺垫。 2.这首词采用了写景抒情和直抒胸臆的表现手法,抒发作者只要有志向、敢攀登,世上就没有难事的壮志 豪情。 3.抓住“故地”的“新颜”来写,描绘了一幅欢快而充满生机的画面。 4.抒发了作者自信、豪迈、乐观的壮阔情怀,充满了对革命事业必胜的信念。 4.此句写了诗人重上井冈山过程中的所思所感,“不须看”表达了诗人欢快的情绪和豪迈的气概。 (四)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 1~5 题。 浪淘沙 北戴河 毛泽东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1.词中的景物描写是抒情的前提和基础,它可以概括,也可以具体;可以描绘实景,也可以虚拟想象。词 中描写的是一幅什么样的景?“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倾注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联想与想象是诗歌的两只翅膀。作者由上阕秦皇岛外白浪滔天、一片汪洋之景,联想到了什么?为什 么会产生这样的联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词的主旨句是哪一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觉得这首词和作者的《沁园春·雪》在表现内容和表现手法上有何异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恰似一幅生动、传神的剪影,简括而鲜明地勾勒出曹孟德当年策马扬鞭、 登山临海的雄姿。你是怎样理解“挥鞭”一词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概括描写了壮阔的海景,倾注了对人民大众无限关切的思想情感。 2.联想到一千多年前曹操登碣石山观海的历史往事和那首《观沧海》诗。会产生这样的联想,主要是由于 都是望眼前的大海。 3.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4.从表现的内容看,上阕都描写了壮阔的景象,下阕都评古论今,而重在论今。两词都运用了评古论今的 手法,但《沁园春·雪》具体描绘实景,而本词是概括描绘虚景。 5.“挥鞭”是一个典型的蕴藏丰饶的动态意象,作为片断过程,它概括了人物驰骋沙场、南征北战的戎马 生涯;作为瞬间动作,它显示了人物沉雄豪放、威猛勇武的性格特征。 3.解答此题首先应明确何为“主旨”,任何人写作总有其目的,都是为传达某种思想,表达某种情感,表现 某种理趣。这种通过文学作品的具体内容表达出来的某一思想意见,就是作品的主旨,往往也是作者本人 的观点。其次,应明确“主旨句”常常出现的位置,一般来说,主旨句常常出现在作品(诗词)的起首或结 尾部分。再次,“主旨句”在性质上大都是抒情或议论的句子。 4.分别分析诗歌的内容和手法,进行比较可知其异同。 5.此题考查诗词中关键词的赏析。诗歌语言讲究以少总多,一字传神。鉴赏关键词时应联系全词的主旨, 从遣词、造句、修辞等不同方面仔细揣摩、推敲来理解作者炼字炼意的技巧,同时注意名词“鞭”的象征 义,及动词“挥”的动态、力度。 ·典型例题· 【真题展示】 (2016 年江苏高考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10~11 题。 八声甘州 辛弃疾 夜读《李广传》,不能寐。因念晁楚老、杨民瞻①约同居山间,戏用李广事,赋以寄之。 故将军饮罢夜归来,长亭解雕鞍。恨灞陵醉尉,匆匆未识,桃李无言。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 落魄封侯事,岁晚田间。 谁向桑麻杜曲,要短衣匹马,移住南山?看风流慷慨,谈笑过残年②。汉开边、功名万里,甚当时、健 者也曾闲。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轻寒。 注:①杨民瞻,辛弃疾的友人。②杜甫《曲江三章》其三:“自断此生休问天,杜曲幸有桑麻田,故将移 住南山边。短衣匹马随李广,看射猛虎终残年。 10.本词上阙选取了李广的哪些事迹?这样选材有什么表达效果?(5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下阙寄寓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6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0.第一问:霸陵受辱亭尉,射虎中石,功高难封侯。第二问:通过对这些事迹的提炼铺陈, 营造了英雄晚景落魄的氛围,暗寓了作者有相似的境遇。 11.化用杜诗,回应朋友邀约同居山间的盛情,赞赏朋友的高风;借李广自比,表达了对南宋当局的不满; 结句融情于景,抒写了壮志难酬的悲凉。 载:“自汉击匈奴而广未尝不在其中,而诸部校尉以下,才能不及中人,然以击胡军功取侯者数十人,而 广不为后人,然无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者何也?”劳苦而不得功勋,英勇而反遭罢黜,进一步说明朝政之黑 暗。 11.词的下片专写作者自己的感慨。要搞清楚诗句所用的典故和作者借以表达的感情。比如 “桑麻杜曲”指的是杜甫《曲江三章》中的第三首,再联系诗前小序中的“晁楚老、杨民瞻 约同居山间”一语,结合注释的解释进行分析。 【模拟试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1~2 题。 点绛唇 感兴 王禹偁 雨恨云愁,江南依旧称佳丽。水村渔市,一缕孤烟细。 天际征鸿,遥认行如缀①。平生事②,此时凝睇,谁会凭阑意。 【注】王禹偁(chēng):巨野(今属山东)人。在朝为官敢于直言讽谏,屡受贬谪。曾贬黄州,又 迁蕲州(今属湖北)病死。北宋最早改革文风的诗文家,由于他直言敢谏而屡遭贬谪。 ①如缀:排列成行很整齐,如连缀在一起。②平生事:这里指向来所追求的功名事业。 1. 下列对词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雨恨云愁”一句词人运用比喻的手法,借景抒情,写江南多云多雨令人感到惆怅,以表现作者的 心绪。 B. “江南依旧称佳丽”一句表明作者眼中的江南仍有着美丽的景象,“依旧”暗寓了今昔之感,透露 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绪。 C. “水村”两句抓住江南水乡最富地方特色的景物进行细致刻画,展现了一片明丽、温馨的景象。 D. “天际”两句承上片写景而来,视角由低而高,转向空中。诗人用“天际征鸿”来反衬自己的碌碌 无为,以物衬人。 E. 词人遥见“天际征鸿”触发了“平生事”的联想,并将“平生事”凝聚在对“天际征鸿”的睇视中, 含蓄而深沉。 2. 整首词抒发了词人哪些情感,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AC 2. ①壮志难酬的惆怅;借天边鸿雁展翅高飞,表现肖己屡遭贬谪,不能大展宏图的苦闷②知音难觅的抑郁: “谁会凭阑意"的感叹表达了词人心志无人可诉的痛苦。③客居异乡的孤独:词人賦异乡江南雨云以“恨” “愁”,足见心中郁积着深沉的愁闷。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