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综试题历史部分分单元汇编及答案详解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文综试题历史部分分单元汇编及答案详解

‎2013年高考文综试题(历史部分)分单元汇编及答案详解 甘肃庆阳第三中学小雷助考工作室 雷会军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2013年••新课标全国卷Ⅰ•24题)24.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循西周的分封制度 ‎ C A、B两项与题干无关。考古结果反映的是战国时期阶级关系的变化,战国时期随着经济发展年,各国在政治上进行了改革,削弱旧贵族的势力,确立了新兴地主的统治。C正确,D错误。‎ ‎(2013年••新课标全国卷Ⅰ•41题)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比较图9、图10,提取两项有关汉唐间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解析:从地图上行政区划变化与地理地形的关系提取相关信息,并结合从汉朝到唐朝中国政治经济发展变化的相关知识作答。‎ 参考答案:示例一:信息:汉代的州集中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唐代的道南北分布大体平衡。说明:汉唐间南方社会经济有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唐朝中期以后,经济中心开始南移,中央政府也加强了对南方的统治。‎ 示例二:信息:汉代州名与唐代道名有很大的不同。说明:汉代的州划分不太注重山川地理形势,唐代的“道”划分突破了山川地理形势,说明于汉代相比,中央集权有所加强。‎ ‎(2013年••新课标全国卷Ⅱ•41题)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材料 ‎ 提取材料中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建筑与政治关系的角度进行中英比较。‎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图片和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以及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相关知识概括作答。‎ ‎ 参考答案:太和殿高大雄伟,象征着皇权至上,体现了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白金汉宫工整威严,显示了在君主立宪制下国王享有尊贵地位;唐宁街10号首相府平实朴素,却是英国的行政中枢。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制度,既体现了民主的风格,又保留了历史传统。(8分)历史上的一些建筑可视为物化的政治制度,直观的权力结构和有形的政治文化,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的政治制度。‎ ‎(2013年••新课标北京卷•12题)12.四川省博物馆藏有一块文字残缺的《九域守令图》石碑,其中一段碑文是:“至于□国,天下分而为七。□并四海,变易古制,始为□县,更□、□分裂,至□灭陈,天下方合为一。” “□”处缺失的文字应该是 A.周 B.秦 C.汉 D.唐 ‎ B 从题中的信息“始为县”,说明这个朝代开始设立郡县,与B项秦朝相符合。‎ ‎(2013年••新课标北京卷•13题)13.读图7,判断下列各项表述正确的是 图7 中国古代部分都城示意图 A.汉武帝在②颁布推恩令 B.北魏孝文帝从③迁都到②‎ C.②和④先后是两宋的都城 D.明太祖在①废除了丞相制度 C 从地图可以看你出,图上①处为西安,②处为开封,③为平城,④临安(杭州)。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汉的都城在长安(西安),北魏孝文帝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北宋都城为开封,南宋都城在临安,明朝都城在南京。故C正确,A、B、D错误。‎ ‎(2013年••新课标北京卷•41题)41.东汉后期和唐朝前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县城数量表(单位:座)‎ ‎ 时间 区域 东汉后期 唐朝前期 黄河流域 ‎765‎ ‎669‎ 长江流域 ‎342‎ ‎611‎ ‎(2)概述上表反映的县城数量及分布的变化,阐释导致变化的历史原因。(10分)‎ ‎ 解析:第一问变化根据图表分析概括。原因根据东汉至唐朝政治经济发展变化的情况作答。‎ ‎ 参考答案:(2)变化:从东汉后期至唐朝前期,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县城数量总体有所增加。东汉后期,县城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数量较少;唐朝前期与东汉后期相比,黄河流域县城数量减少,长江流域数量增加。‎ ‎ 原因:①这一时期,北方战乱频仍,人口大量南迁,黄河流域县城数量减少。②人口南迁加速了南方的开发,使南北经济差距缩小,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南方县城数量增加。③隋唐时期,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县城总体数量增加。‎ ‎(2013年••新课标重庆卷•5题)5.《明史》记载,太祖“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又仿宋制置殿阁大学士”,“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至仁宗而后,诸大学士“品位尊崇,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由此表明,明朝内阁 A.在明太祖时期已正式设立 B.在明成祖时期开始参与国是 ‎ C.大学士在明仁宗后是丞相 D.大学士可正式统率六部百司 B 明太祖时设殿阁大学士以备皇帝顾问,明成祖时正式设立内阁,A错误;由题干信息“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可知B正确;由题干信息“品位尊崇,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可以看出明仁宗时内阁获得票拟权,但不称丞相,有宰相之实而无宰相之名,C错误;张居正时大权尽归内阁,位在六部之上,但无权统领六部,六部仍对皇帝负责,D错误。‎ ‎(2013年••新课标福建卷•13题)13.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亲率大军号称80万屯兵江北,周瑜率兵数万布防江南,大战(参见图6)一战即发。时值隆冬季节,北风呼啸。周瑜忧心忡忡,孔明密曰:“欲破曹公,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这里“东风”指 ‎ ‎ 图6 ‎ A.自西北吹向东南的风 B.自东南吹向西北的风 C.刘备统领的孙刘联军 D.增援的船只及燃烧品 ‎ ‎ B 根据历史常识可知,曹操在西北方,孙刘联军在东南,孙刘联合攻曹应该借东南风才能成功。 ‎ ‎(2013年••新课标福建卷•14题)14.《春秋繁露》曰:“大富则骄,大贫则忧……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以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在此,董仲舒提出的治国理念是 A.上下相安利国益民 B.强制去富以抑其骄 C.竭力济贫以抚其忧 D.劫富济贫以均贫富 A 题干表述的是让富者不因冨而骄,贫者不因贫而忧,均调财富,达到上下相安的状态,故选A。‎ ‎(2013年••新课标广东卷•12题)12.战国以前,“百姓”是对贵族的总称;战国以后,“百姓”成为民众的通称。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分封制的加强 B.宗法制的衰落 C.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D.井田制的推行 B 战国时代,贵族地位下降,平民地位上升,原有的宗法制难以为继,B正确。A、D两项是西周时期的政治状况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符合战国的发展状况,与题意无关。‎ ‎(2013年••新课标海南卷•2题)2.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不仅是周朝分封制的基础,对后世也有深刻影响。这表现在 A.一夫多妻习俗长期延续            B.皇位继承“立嫡不以长”‎ C.诸子平等的财产继承权            D.婚姻中的“门当户对”‎ B 西周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故B正确。‎ ‎(2013年••新课标江苏卷•3题)3. 某学者评唐朝三省制时指出:“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这里所谓“违制”的论断,主要指皇帝背离了 A. 诏令须由政事堂议决的制度 B. 门下省执掌诏令草拟的职能 C. 中书省监察地方政务的惯例 D. 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的定制 A 根据题干“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的规则,可知唐代三省运作虽以服从君主专制为前提,但基本上仍以政事堂决议为主。B、D两项表述正确,符合史实但与题意无关,C不符合唐代史实。‎ ‎(2013年••新课标江苏卷•5题)5. 光绪《大清会典》载:“谕军机大臣行者,既述,则封寄焉。 凡有旨存记者,皆书于册而藏之,届时则提奏。 议大政,谳(审)大狱,得旨则与。材料说明军机处 A. 地处内廷,专管军务 B. 参与政务,秉旨办事 C. 设有官衙,机构完备 D. 专理刑狱,职能单一 B A、D两项认为军机处专管军事或刑狱表述不全面,C项与军机处无府衙无随吏的事实相违背。排除A、C、D三项,C正确。‎ ‎(2013年••新课标山东卷•9题)9.《周礼·考工记》载:建造王城,九里见方,四周各三门,南北和东西大道各九条,宫城之左为宗庙,右为社稷,前为朝,后为市。它体现的主要思想是 A.中央集权 B.中正有序 C.敬天法祖 D.君权神授 B 儒学主张建筑中正有序,故有建筑平面布置的方整对称,昭穆有序,从而形成都城、宫城及建筑群体严格的中轴对称布局形制。《周礼·考工记》记载的建筑正好符合中正有序的特点,故选B。‎ ‎(2013年••新课标山东卷•11题)11.自秦汉至宋元,中国政治制度变革的总体趋势是 A.地方政府的自主性逐渐被削弱 B.国家行政权逐渐转移到君主手中 C.宰相逐渐退出权力中心 D.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逐渐被打破 A 中国政治制度变革的总体趋势是不断地方的自主权力,加强中央权力;不断削弱丞相的权力,加强皇帝的权力。自秦汉至宋元侧重点是不断地方的自主权力,加强中央权力;明清时期的侧重点是不断削弱丞相的权力,加强皇帝的权力。据此分析A正确。‎ ‎(2013年••新课标山东卷•12题)12.图5文字节选自一则清代档案史料。其撰拟者应是 嘉庆二十一年七月初六日内阁奉上谕:和世泰等奏,口英咭唎国贡使连日演习礼仪极为敬谨,……即派苏楞额、广惠各载原品顶戴沿途伴送,钦此 图5‎ A.中书省 B.内阁 C.军机处 D.礼部 ‎ C 雍正时设立军机处,皇帝统揽军国大权,军机大臣跪受笔录,负责起草诏令并发布传达,故选C。 ‎ ‎(2013年••新课标上海卷•5题)5.有学者认为,自中国古代进入文明社会,先后出现了“方国联盟”等三种政治统治模式。据此,与右图匹配的正确选项是 A.郡县制度、封邦建国 B.行省制度、封邦建国 C.行省制度、郡县制度 D.封邦建国、郡县制度 D 人类进入文明时代,商周时代实行方国联盟制度。西周时候,为加强对辽阔疆域的统治,以宗法制为基础,实行分封制,即“封邦建国,以藩凭周”。将宗室、功臣、先代贵族分封到各地做诸侯。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实行县制。秦统一以后,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推广郡县制。元朝开始实行行省制度。A、B、C三项相关制度时间顺序颠倒,故应选D。‎ ‎(2013年••新课标上海卷•6题)6.唐王朝为改善民族关系,曾对西部地区的少数民族实行和亲。这里所说的少数民族是 A.匈奴 B.吐蕃 C.鲜卑 D.女真 B 唐朝的时候,为加强与吐蕃(今天的西藏地区)的关系,唐太宗答应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的请求,派文成公主入藏与松赞干布结婚,以加强汉藏联系;后来,金城公主又入藏与尺带朱丹成婚,汉藏关系进一步加强。故应选B。‎ ‎(2013年••新课标上海卷•7题)7.历史课上,讨论中国古代的官制演变,同学们征引史料,各抒己见。‎ 甲说:方镇太重,君弱臣强……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 乙说:天下之兵,本于枢密,有发兵之权而无握兵之重。‎ 丙说:置中书省以治内,分行省以治外,……而天下事方如指掌矣。‎ 丁说:……青海军兴,始设军机房,领以亲王大臣。‎ 其中涉及宋代文官体制的史料是 A.甲说、乙说 B.甲说、丙说 C.甲说、丁说 D.乙说、丙说 A 甲说反映的是为改变五代以来的藩镇割据局面,宋初采取“杯酒释兵权”的策略,解除了朝中大将的兵权;乙说反映的是宋代为加强君主专制,设枢密院以分割丞相的兵权。丙说是元朝的行省制度;丁说是清朝的军机处的设置。故B、C、D错误,应选A。‎ ‎(2013年••新课标上海卷•10题)10.2012年10月以来,考古工作者在青龙镇遗址发现了唐宋房屋基址等遗迹,出土了大量铜器、铁器和瓷器等文物。据此推测当时上海地区的县级治所名称是 A 嘉兴 B 松江 C 华亭 D 上海 C 上海历史悠久,已有两千多年历史。上海,战国开始建城。“申城”是上海地区最早的城市。后来申城城址几经变迁,地名已经过多次更改。三国时期更名为“华亭”,唐朝设县,元朝朝廷批准上海镇建独立县。明代在华亭、上海地区设立松江府。清代设立苏松太道(中后期依其驻地又俗称为上海道)。由上可知,唐时,上海治所应在华亭。故应选C。‎ ‎(2013年••新课标上海卷•11题)11.按政权建立年代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A 契丹、金、北宋、元 B北宋、契丹、 金、元 ‎ C北宋、金、契丹、元 D契丹、北宋、金、元 D 契丹建于916年;北宋建于960年;金建于1115年;元建于1206年。故应选D。‎ ‎(2013年••新课标上海卷•36题)36.“无为”与“有为”(12分)‎ 材料一:秦灭六国,……此乃古代贵族封建势力之逐步崩溃,……直至汉兴,始为中国史上平民政权之初创。……然在平民政府创建的过程中,却屡次有“封建”思想之复活。……平民政府的……思想则为“无为而治”,“无为”之实则为“因循”。‎ ‎——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二: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当此之时,网疏而民富,役财骄溢,或至兼并,豪党之徒,以武断于乡曲。‎ ‎——司马迁《史记•平准书》‎ 问题:‎ ‎(1)你如何理解材料“‘无为’之实则为‘因循’”的说法?(4分)‎ ‎(2)汉初七十余年的“无为”给汉武帝留下怎样的历史遗产?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汉武帝的“有为”?(8分)‎ 解析:第(1)小题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解答。这主要从汉朝所实行的制度上来看,大部分沿用了秦朝的制度,如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等,正如人们常言“汉承秦制”。第(2)小题第一问历史遗产从汉初实行的政策及其效果来分析作答。第二问有为从汉初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如内部的土地兼并,外部的民族关系。为解决这些问题,汉武帝必须要有所作为。‎ 参考答案:(1)汉承秦制,如皇帝制度、中央官制、郡县制等都是因循。但又不完全承秦制, 如沿袭周朝的分封制,造成郡国并行的局面,且政令实施宽简 舒缓,与秦的急切苛刻全然不同。 ‎ ‎(2)汉初休养生息,社会经济复苏,财富日臻丰厚,为汉武帝的“有为”提供了经济基础。但汉初的王国势力依然膨胀, 贫富分化、土地兼并等民生问题严重,有待汉武帝解决。针对王国势力,汉武帝颁布了“推恩令” ,大体解决了汉初郡国并行带来的负面影响。又设刺史制度,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督和控制。有关汉初一来的民生问题,汉武帝未能“有为” ,如未采纳董仲舒的“限田” 、官吏不得经商货殖等建议。‎ ‎(2013年••新课标四川卷•11题)11.法国史学家谢和耐说,中国“是一个面积可与整个欧洲相匹,具备近3000年有记载历史的国度”,“任何对它的有效论述都必须涉及确切的时间和地点,再不许奢谈什么‘永恒不变’中国了”。他强调的是 A.中国历史比欧洲历史更加复杂 B.中国有确切记载的历史长达3000年 C.中国历史不存在任何不变的成分 D.研究中国历史要注意时空的复杂性 D “任何对它的有效论述都必须涉及确切的时间和地点,再不许奢谈什么‘永恒不变’中国了”这句话说明研究中国历史要注意中国历史发展的时间和空间的复杂性,不能用不变的观点看待中国历史,选D。任何一国的历史发展都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中国有确切纪年的历史是从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开始的,至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历史都是发展的不存在不变的成分。A、B、C三项错误。‎ ‎(2013年••新课标天津卷••12题)12.(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刘邦接受了皇帝的称号,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地方行政系统仍是郡、县、乡、亭、里。郡有郡守、郡尉等,分掌政治、军事、监察之权。县分大小,万户以上设县令,万户以下设县长。 ‎ ‎ ——樊树志《国史概要》‎ ‎(1)材料一反映了汉初哪些政治制度?指出其渊源。(5分)‎ 材料二 ‎“汉高祖……矫秦县之失策,封建王侯, 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这些受封的诸侯王和列侯都是“有土之爵”,在其封地上享有两大特权:一是“自置吏”,二是“得赋敛”。‎ ‎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2)依据材料二,说明汉初“矫秦县之失策”的措施及具体内容,(4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措施导致的后果。(2分)‎ 材料三 汉武帝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为列侯,而由皇帝制定这些侯国的名号,分别隶属于汉郡。淮南王刘安谋反,“国除为九江郡”;衡山王刘赐谋反,“国除为郡”。又颁布律令,规定王国官员地位低于一般官员,限制人们与诸侯王交游。从此,王国与汉郡无异。‎ ‎ ——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主编《新编中国通史》‎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5分)并分析其意义。(2分)‎ 解析: 第(1)小题第一问提取材料中关键信息“接受了皇帝的称号”“ 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 地方行政系统仍是郡、县、乡、亭、里”,即可概括的出答案;第二问根据第一问的制度内容寻找历史渊源。第(2)小题“措施”根据材料“……矫秦县之失策,封建王侯,……”概括得出;“内容”需根据材料“自置吏”,“得赋敛”,从两方面来概括;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后果”即可。第(3)小题 第一问,结合材料三概括列举即可,但切忌太繁琐;第二问,围绕国家统一和加强集权方面来分析。‎ 参考答案:(1)政治制度: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渊源:承袭秦制。‎ ‎(2)措施:分封诸侯王国。‎ 内容:受封王侯在封地上可以自行任命官员、收取赋税。‎ 后果:王侯权力过大,危害中央集权。‎ ‎(3)措施:颁布推恩令分割王国封地;剥夺犯法诸侯王封地,改为郡县;颁布律令加强对诸侯的防范。‎ 意义: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中央集权得到加强,巩固了国家统一。‎ ‎(2013年••新课标浙江卷••14题)14.以下是周代世系略图,它透漏出的相关制度信息有 ‎ ‎ ‎①禅让制 ②分封制 ③世官制 ④宗法制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D 禅让制是原始社会的部落首领继承制度。世系略图反映的是周代分封制和宗法制的相关内容,同时这种制度也是世代世袭的,因此①错误,②③④正确,选D。‎ ‎(2013年••新课标浙江卷••15题)15.公元前221年,秦完成统一大业。读右图判断,符合秦灭六国先后顺序的部分排列是 A.②③①⑤                         B.②①⑤⑥      ‎ C.①③⑤④                         D.④③⑤⑥‎ ‎ A 秦灭六国的顺序为韩、赵、魏、楚、燕、齐,与图中序号相对应的是②④③①⑥⑤,只有A项符合。故选A。‎ 第二单元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2013年••新课标全国卷Ⅱ•32题)‎ ‎32.公元前340年,雅典一下层女子因亵渎神灵被控犯罪,按法律当处死。辩护人用动情的言辞质问:“难道你们忍心让这位阿芙罗狄特(古希腊美丽女神)的弟子香消玉殒吗?”这打动了陪审团,经投票,陪审法庭判其无罪,这反映出在古代雅典 A.民主原则贯穿司法过程 B.妇女享有广泛政治权利 C.法律注重保护平民权益 D.司法审判缺乏严格程序 ‎ A 材料体现了审判过程中的集体决策,具有民主性。B、C、D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选A。(2013年••新课标安徽卷••19题)19.伯利克里时代,雅典通过的一项法律规定:“对一切不相信现存宗教者和一切神明持不同见解者,立即治罪。”根据这项规定,有些人遭到陪审法庭的审判。这表明 A.雅典公民权利神圣不可侵犯 B.雅典公民只尊奉神明的意志 C.雅典民主制不能保障言论自由 D.伯利克里排斥“持不同见解者”‎ C 从法律规定可以看出雅典法律限制公民的的言论自由,不能保障公民的言论自由,故C正确。A、B、D三项与题意不符。‎ ‎(2013年••新课标重庆卷•10题)10.公元前5世纪的一天,全体雅典公民集会于卫城。人们对泰米斯托克利言论纷纷,说这位民主派领袖、反波斯英雄正变得专横跋扈,并将他的名字划在碎陶片或贝壳上,最终他得票过半而遭放逐海外。由此可见,古代雅典民主是 A.直接民主 B.民主派专有的民主 C.代议制民主 D.大多数居民的民主 A 题干反映的场景是陶片放逐法,这是雅典直接民主的体现,A正确。‎ ‎(2013年••新课标广东卷•18题)18.雅典的陶片放逐法规定,每年召开特别的公民大会,投票决定将那些严重威胁民主政治的人流放海外。据此,下列行为中可能使公民遭到流放的是 A.不按时参加公民大会 B.不同意授予外邦人公民权 C.为赢得个人政治声望资助贫穷公民 D.拒绝参加城邦举行的戏剧表演 C 按照规定,破坏民主,严重威胁民主政治的人将被流放海外,C的做法具有拉选票,破坏选举的嫌疑,所以有可能被流放,选C。‎ ‎(2013年••新课标广东卷•18题)18.雅典的陶片放逐法规定,每年召开特别的公民大会,投票决定将那些严重威胁民主政治的人流放海外。据此,下列行为中可能使公民遭到流放的是 A.不按时参加公民大会 B.不同意授予外邦人公民权 C.为赢得个人政治声望资助贫穷公民 D.拒绝参加城邦举行的戏剧表演 C 按照规定,破坏民主,严重威胁民主政治的人将被流放海外,C的做法具有拉选票,破坏选举的嫌疑,所以有可能被流放,选C。‎ ‎(2013年••新课标海南卷•9)9.在梭伦上台前,雅典全邦分成不同派别。山区的人多主张采行极端民主制;平原地区的人多主张极端寡头制;海滨的人多主张“中间性的混合制”。这反映了当时雅典 A.平民与贵族的政治对立不可调和    B.工商业者的政治要求最为激进 C.公民的经济生活影响政治意愿      D.公民的政治诉求未能充分表达 ‎ 雅典人按照地形地域划分为不同派别,不同派别的经济生活不同,政治主张和诉求也不同,故C正确。‎ ‎(2013年••新课标江苏卷•13题)13. 右侧为古代雅典居民结构的比例图,观察图示信息,对于雅典民主与居民的政治联系,下列叙述准确的是 A. 雅典超半数的居民拥有公民权 B. 雅典民主的社会基础为自由民 C. 少数奴隶主贵族独享雅典民主 D. 外邦人享有雅典最广泛的民主 B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古代雅典的民主是本城邦男性公民的民主,故排除C、D两项;由题干中的图片信息可以看出当时雅典总人口约40万,自由民只有16.8万,拥有公民权的居民更少,因此A项中“超半数”的说法与题意不符。‎ ‎(2013年••新课标上海卷•4题)4.如要撰写一篇有关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上半叶欧洲历史与文化的文章,最恰当的标题是 A.雅典民主政治的繁荣 B.罗马帝国统治的兴衰 C.希腊城邦时代的来临 D.克利斯提尼改革始末 A 考察古代雅典的民主政治。“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上半叶”正是雅典民主政治的繁荣时期。克利斯提尼改革是在公元前6世纪末。罗马帝国在公元前1世纪才建立,二者时间都不符。公元前8世纪,希腊已开始进入城邦时代,故B、C、D三项不合题意。选A。‎ ‎(2013年••新课标四川卷•8题)8.1927年中国一部中学历史教科书写道:“假使中国是一个民治之国,而又适有一个有才干有计谋的政界人物,在民国四年的夏间,来把反抗日本作为他的主要政策,一般的人民,还有不欢迎他为元首的吗?在同样情形之下,伯里克利此时乃做了雅典的领袖。”这里的“同样情形”不包括 A.雅典公民普遍好战 B.伯里克利才能杰出 C.雅典实行民主政治 D.雅典面临外邦威胁 C 题干中所描述国家面临的情景为实行民治(民主)、有一个有才干有计谋的政界人物、面临外敌入侵的威胁。这三种情形在伯里克利时代的雅典同样具备,B、C、D正确,排除,选A。‎ ‎(2013年••新课标浙江卷••20题)20.“尽管罗马法律在妇女继承财产上做了严格限制,但一些聪明人往往能找到法律的漏洞……随着罗马在地中海地区的扩张,妇女们也开始占有大宗财产。……许多妇女管理着家庭的财政事务和大地产。”这段话表明 A.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逐渐与男子平等 B.罗马法关于财产关系的规范不够严密 C.妇女的财产继承权富有自然法的精神 D.妇女的财产占有体现公民法的灵活性 ‎ B 题中所述“一些聪明人往往能找到法律的漏洞”,由此妇女才开始获得或掌管财产。故选B。‎ 第三单元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2013年••新课标全国卷Ⅰ•27题)27.1688年,英国议会迎立荷兰执政威廉为国王,并拥立他的妻子玛丽(詹姆士二世的女儿)为女王,目的是 ‎ A.加强英国与荷兰的友好关系 B.否定王位世袭男性优先原则 ‎ C.通过双王相互牵制防止独裁 D.为光荣革命披上合法的外衣 D 因为光荣革命是资产阶级新贵族与信仰英国国教的旧贵族联合发动的宫廷政变,既延续世袭君主制的传统又使资产阶级得到国家政权。A、C项表述错误,B项世袭男性优先在光荣革命后又有表现。‎ ‎(2013年••新课标全国卷Ⅱ•33题)33.华盛顿在1787年3月至麦迪逊的信中说:“凡是有判断能力的人,都不会否认对现行制度进行彻底变革是必需的。我迫切希望这一问题能在全体会议上加以讨论。”这里所说的“彻底变革”是指 ‎ A.革除联邦体制的弊端 B.建立三权分立的共和体制 ‎ C.废除君主立宪制 D.改变松散的邦联体制 ‎ D 从题干可知,华盛顿希望改变现行的政治体制,由所学知识得出在1787年宪法颁布以前美国的政治体制是松散的的邦联体制,故D。‎ ‎(2013年••新课标全国卷Ⅱ•34题)34.19世界晚期德国的现代化进程中,经济突飞猛进与政治民主发展滞后形成巨大反差。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 A.皇权与贵族结盟掌握政权 B.国家分裂阻碍政治民主化 C.经济发展消解政治改革诉求 D.对外战争影响国内民主进程 ‎ A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德国统一后,建立封建贵族与资产阶级联合掌权的君主立宪制国家,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德国1871年就完成了统一,而且此时德国也没有进行对完战争,B、D错误,C项不符合事实,选A。‎ ‎(2013年••新课标安徽卷••36题)36.(2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 材料一 ‎ 1649 年1月,英国国王查理一世在审批中被控诉为“对本届议会及其所代表的人民发动了叛逆和邪恶的战争”。查理一世拒绝答复这些指控,并在法庭上辩护道:“我是你们的国王,你们法定的国王!......我拥有上帝对我的委托,这是出自古老的合法血缘,我绝对不会背叛我的出身,绝不回答一个非法的新权威的提问!相对于这里担任我的所谓的审判者的人来说,我才是真正地更能代表我的子民的自由。”‎ ‎ ——摘编自[英]布伦达·拉尔夫·刘易斯《君主制的历史》‎ ‎ 材料二 ‎ 近代民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不论在单个国家,还是在全世界,都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动荡的而反复的过程。西方近代民主制度的重要目标之一在于废除政治强制,遵守政治生活和公共生活中共同的规则,以宪法的方式获取政治资源,一开始表现为思想家的构想,然后,政治局借助群众的力量将其细化为若干改造现行政治生活的要求。这种要求起初可能是温和的、建设性的、改良性的,以后却可能变得撤退。再者,胜者或暂时胜者一方将其形式化、法律化,固定为一种永久性的、历史行的进步。‎ ‎——摘编自应克复《西方民生史》‎ ‎(1)依据材料一,概括查理一世所宣扬的观点,指出当时因果政治面临的焦点问题。(10分)‎ ‎(2)运用所学知识,结合材料二,论述西方近代民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一个“长期的、动荡的面又反复的过程”。(16分)‎ ‎36、解析:第(1)小题根据材料一中“我拥有上帝对我的委托“这是出自古老的合法血缘,我绝对不会背叛我的出身,绝不回答一个非法的新权威的提问!”“我才是真正更能代表我的子民的自由。”可以看出其观点是君权神授,皇位世袭和皇权至上的观点,根据材料“对本届议会及其所代表的人民劳动发动了叛逆和邪恶的战争”可看出交点问题。第(2)小题根据材料二的提示从“长期和“动荡反复”两个角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参考答案:(1)①观点:君权神授,皇位世袭,君权至上。‎ ‎②因果政治面临的焦点问题:国王厉行专制,资产阶级新贵族代表的议会要求限制王权,双方展开争权斗争 ‎(2)①西方民主制度的建立是长期的过程。17、18世纪英法启蒙思想中思想家对民主有了各种的描绘,他们反对君主专制,提出了三权分立、君主立宪等构想,这些构想在17、18和19世纪逐步变为现实,如英国1689年首次建立了君主立宪,美国在1787年首次建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②西方民主制度的建立又是个动荡和反复的过程,如法国在1789年爆发资产阶级革命到1875年最终以立法的形式建立起共和制度的过程中经历了共和制、君主专制、君主立宪制的反复。‎ ‎(2013年••新课标北京卷•21题)21.俄国在19世纪曾与西欧国家发生过两次大的战争。在这两次战争中,“俄国的士兵在1855年和在1812年时一样勇敢地作战”,但战争的结局大为不同,并对俄国和欧洲的历史造成了很大影响。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①1812年战争的胜利挫败了拿破仑称霸欧洲的野心 ‎②1812年战争巩固了十二月党人对现存制度的信念 ‎③1855年战争前赫尔岑等人提出了解放农奴的主张 ‎④1855年战争的失败迫使沙皇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 B 1855年战争的失败动摇了十二月党人对现存制度的信念,②表述错误,排除含②的选项,B正确。‎ ‎(2013年••新课标北京卷•22题)22.1871年德意志帝国成立时,有人讽刺说,这个帝国是由一只大猛兽、半打狐狸和十几只耗子组成的。这个比喻形象地说明了当时帝国内各邦实力的差距。但在这个帝国中 A.各邦代表组成立法机构中的联邦议会 B.各邦代表组成立法机构中的帝国议会 C.帝国政府向帝国议会负责 D.各邦共同推举帝国首相 ‎ A 德国议会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两部分组成,联邦议会议会的议员由各邦代表组成,联邦议会的主席由国王任命的宰相担任,德国政府对皇帝负责,首相由皇帝任免,B、C、D错误,A正确。‎ ‎(2013年••新课标广东卷•20题)20.有人在1877年号召民众为当前政体的形式和宪法的完整性而战,并指出这是1789年革命的继承者同旧制度特权等级的残余及罗马神权政治代理人之间的斗争。“当前政体”是 A.君主专制 B.君主立宪制 C.共和制 D.无产阶级专政 C 根据1789年革命这个信息可知题目考查法国宪法和政体。1877年法国的宪法是1875年通过的《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政体是1871年实行,《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确立的共和制政体,选C。‎ ‎(2013年••新课标海南卷•10)10.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国会有权宣战,招募陆军,建立和维持一支海军,有权征召民兵,以 行联邦法律、镇压叛乱和击退入侵;总统是合众国陆军、海军和征调为合众国服役的各州民兵的总司令。这些规定体现了 A.军权高于行政权                  B.分权与相互制衡 C.总统权力至上                    D.国会处于权力中心 ‎ B 1787年宪法规定议会和总统分别掌握不同的国家权力,体现了分权与相互制衡,故选B。‎ ‎(2013年••新课标海南卷•11)11.1811年,英国政府准备对美战争,派人拿着议会批准的100万英镑军费的批文前往英格兰银行要求预付,银行审计长发现上面未盖国王印章,拒绝支付。此事反映出当时英国 A.议会不能支配政府财政            B.国王掌控实权 C.银行担心政府违约失信            D.宪政制度确立 D 议会不能支配政府财政这结论和材料有冲突;国王掌控实权又和1689年权利法案史实相违背;银行是否担心政府违约失信在材料中有没有说明,A、B、C三项与题意不符,D正确。‎ ‎(2013年••新课标海南卷•28题)28.(13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法国在大革命后的近一个世纪内,君主制与共和制的斗争此起彼伏,国家政体变动频繁。‎1870年9月4日,巴黎人民通过革命推翻了法兰西第二帝国,建立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但共和制仍然前途未卜。当时国民议会中派别林立,有君主派、温和共和派、激进共和派、小资产阶级民主派等,各派之间展开错综复杂的斗争。‎1875年1月30日国民议会以353票对352票确定了选举共和国总统的方法,意味着确认了共和制。随后,主张君主制的议员越来越多地转而支持共和制,并且君主派已是资产者的派别。国民议会通过了5部宪法性法律,合称为第三共和国宪法或1875年宪法。‎ ‎    ——摘编自郭华榕《法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1875年宪法规定,总统为国家元首、政府首脑,由国民议会两院依绝对多数票选出,拥有统率军队、任命内阁各部部长和一切军政要员、解散众议院等权力。总统的命令须经由各部部长副署。国民议会由参议院与众议院组成.众议员由直接普选产生,参议员由间接选举产生。内阁向议会负责,内阁总理须由议会多数党领袖担任,议员可以兼任内阁官职。‎ ‎    ——摘编自洪波《法国政治制度变迁——从大革命到第五共和国》‎ ‎(1)根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说明法国1875年宪法得以通过的原因。(7分)‎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政体与美国相比有何不同。(6分)‎ ‎  28.解析:第(1)小题根据材料一、二及法国共和政体确立的相关知识概括作答。第(2)小题根据材料二及美国、法国共和制确立的相关知识概括作答。‎ 参考答案:(1)共和制逐渐获得广泛支持;国民议会中力量对比发生有利于共和派的变化;君主派与共和派之间不存在根本利益上的冲突;宪法吸收了各派意见,借鉴了英美经验。(7分)‎ ‎(2)具有总统制和议会制双重特色;权力重心在议会,总统由议会选出,权力相对较小,总统之下设有内阁。(6分)‎ ‎(2013年••新课标江苏卷•16题)16. “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社会结构,经济的持续增长造成中等阶级与工人阶级力量的壮大,贵族、大地主的地位与经济实力都大为下降了,但他们仍把持政治权力,造成权力分配与社会力量对比高度脱节的状态。”为了解决这种“状态冶,英国在政治上 A. 发动光荣革命,与新贵族阶层妥协 B. 颁布《权利法案》,确立了议会主权 C. 建立内阁机构,限制国王的行政权 D. 改革议会制度,中等阶级更多参政 D 光荣革命发生于1688年,《权利法案》颁布于1689年,内阁制形成于18世纪早期,均早于工业革命爆发的时间“18世纪60年代”,故排除A、B、C三项。工业革命使英国工业资产阶级经济实力增强,他们希望改变政治上的无权地位,1832年英国进行了议会改革,资产阶级获得了政治权利,所以D项正确。‎ ‎(2013年••新课标山东卷•15题)15.‎1788年7月10日,纽约某报纸以《船讯——号外》为题发布通告:万世联合船主的幸福船,已载着十三包“联合、和平和友谊”进港,……愚蠢船主的船已载着地方偏见、不和的种子等出港。它赞美的是 A.联邦体制 B.分权制衡原则 C.共和制度 D.主权在民原则 A 1787年美国宪法建立了联邦制,联邦制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权力,是美国由松散走向联合,B、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2013年••新课标上海卷•16题)16.1640年英国革命和1789年法国革命发生的背景有所不同,但诱因相似,即 A 征税问题 B宗教问题 C民族问题 D战争问题 A 1640年,英国国王查理一世被迫召开议会,会上新贵族立即向国王提出惩处他的宠臣和停止没有经过议会同意的非法税收等要求,遭到拒绝成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导火线。1789年法国国王路易十六召集已经停止了175年的“三级会议”来筹款,阴谋未能得逞,企图镇压第三等级代表,引发巴黎人民第一次起义,法国大革命爆发。故应选A。‎ ‎(2013年••新课标四川卷•12题)12.美国史学家班克罗夫特叙及“列克星顿的枪声”时,绘声绘色地描述了殖民地民兵同英军的对峙交火,十分肯定地指出,随着指挥官一声令下,英军士兵首先向民兵开了枪。随之,“各殖民地带着同样的冲动,飞快地拿起了武器;他们同仇敌忾,互相发誓要‘准备应对这一极端事件’,整个大陆万众一心,高呼‘不自由,毋宁死’”。对这一颇具文学色彩的描述,下列怀疑合理的是 ①列克星顿之战确有其事吗?②各殖民地居民对英国的敌视态度是一致的吗?‎ ③能肯定是英军首先开枪吗?④“不自由,毋宁死”是“万众一心”的声音吗?‎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D 列克星顿枪声属于客观存在的史实,不容置疑。①怀疑不合理。“随着指挥官一声令下,英军士兵首先向民兵开了枪。随之,“各殖民地带着同样的冲动,飞快地拿起了武器;他们同仇敌忾,互相发誓要‘准备应对这一极端事件’,整个大陆万众一心,高呼‘不自由,毋宁死’”是美国史学家班克罗夫特基于历史史实对这一事件的主观描述,②③④怀疑合理。‎ ‎(2013年••新课标四川卷•13题)13.(28分)权力监督与制约是政治领域的重要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从西周就开始了权力监督的制度建设。秦汉时期已有大量相关法规,如关于官吏任用与铨选的《置吏律》、关于官吏调任与监察的《效律》和考核官吏为政情况的《上计律》等。唐朝时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专门的行政法典——《唐六典》,首次以法典的形式为行政监督提供了完备的法律根据。在此基础上,宋朝不仅大量充实各项监察法规,诸多行政制度也体现了权力监督理念,如在人事任用上通过了“避亲法”、“避嫌法”等回避制度约束官员权力。明清两朝也制定了专门的行政法典和比较完善的监察法,对监察考课机关的职掌权限、官员的条件及责任义务等做出详细的规定。(据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宋英宗欲擢王畴为枢密副使,封驳官钱公辅认为王畴“素望浅”,不宜擢升。英宗不仅不采纳其意见,反而贬钱公辅为滁州团练使。(据贾玉英《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发展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权力监督的突出特点。(6分)根据材料一、二分析古代中国权力监督的作用与局限。(6分)‎ 材料三 英国政治制度史大事记(部分)‎ ‎1215年 《大宪章》限制王权,保障贵族特权,保护部分骑士与市民的利益 ‎1265年 孟福尔议会召开。英国议会产生的标志 ‎1628年 《权利请愿书》‎ ‎1689年 《权利法案》‎ ‎1832年 《议会改革法案》‎ ‎19世纪50年代 责任内阁制趋于完备 ‎19世纪中叶 两党制度形成 5. ‎ 第二次议会改革 ‎19世纪晚期 内阁权力膨胀,人称议会“第三院”‎ 1. 第三次议会改革 ‎1911年 《阿斯奎斯法案》,上院权力进一步削弱 ‎1701年 《王位继承法》‎ ‎1721年 沃波尔主持内阁会议,开创了多数党领袖组阁的先例 ‎1747年 君主不再行使立法否决权 ‎1948年 议会通过《人民代表法案》,确立“一人一票”制度 ‎(2)根据材料三,指出近代英国限制王权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事件。(4分)说明近代英国政治体制的权力制衡关系。(8分)‎ ‎(3)英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呈现出鲜明的渐进性、灵活性等特点,任选其一结合史实予以说明。(4分)‎ ‎13.解析:第(1)小题第一问根据材料一概括作答;第二问根据材料一、二分析概括。第(2)小题第一问根据材料三图表概括;第二问依据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的相关知识作答。第(3)小题根据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的相关知识回答。‎ 参考答案:(1)特点:权力监督制度建立时间早;制定了相关的监察法律法规;相关法规不断发展完善;在其他行政制度上也有相应举措。(6分,每点2分,任答3点即可)‎ 作用: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治腐败。(2分)‎ 局限:在皇权专制制度下,监察制度服务并受制于皇权,实际效能有限。(4分)‎ ‎(2)重要事件:通过《权利法案》;通过《王位继承法》;开创多数党领袖组阁先例;君主不再行使立法否决权。(4分,每点1分)‎ 权力制衡关系:议会掌握立法权,拥有对内阁的行政监督权;内阁掌握行政权,通过控制立法提案权、财政权等手段控制议会;选民通过投票制衡执政党,进而制衡内阁;两党轮流执政,反对党制衡执政党。(8分,每点2分)‎ ‎(3)渐进性:许多机构和制度通过渐变的方式逐步确立和完善。如下议院权力扩大、选举权逐步扩大、内阁制度完善等。(2分)‎ 灵活性:不受单一成文法的限制,根据形势发展不断进行调整以适应时代需要。如工业革命后随着阶级关系的变化实行议会改革,适时调整选举权范围;再如通过一系列惯例,促成内阁制的形成与完善等。(2分)‎ ‎(2013年••新课标四川卷•13题)13.(28分)权力监督与制约是政治领域的重要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从西周就开始了权力监督的制度建设。秦汉时期已有大量相关法规,如关于官吏任用与铨选的《置吏律》、关于官吏调任与监察的《效律》和考核官吏为政情况的《上计律》等。唐朝时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专门的行政法典——《唐六典》,首次以法典的形式为行政监督提供了完备的法律根据。在此基础上,宋朝不仅大量充实各项监察法规,诸多行政制度也体现了权力监督理念,如在人事任用上通过了“避亲法”、“避嫌法”等回避制度约束官员权力。明清两朝也制定了专门的行政法典和比较完善的监察法,对监察考课机关的职掌权限、官员的条件及责任义务等做出详细的规定。(据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宋英宗欲擢王畴为枢密副使,封驳官钱公辅认为王畴“素望浅”,不宜擢升。英宗不仅不采纳其意见,反而贬钱公辅为滁州团练使。(据贾玉英《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发展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权力监督的突出特点。(6分)根据材料一、二分析古代中国权力监督的作用与局限。(6分)‎ 材料三 英国政治制度史大事记(部分)‎ ‎1832年 《议会改革法案》‎ ‎19世纪50年代 责任内阁制趋于完备 ‎1215年 《大宪章》限制王权,保障贵族特权,保护部分骑士与市民的利益 ‎1265年 孟福尔议会召开。英国议会产生的标志 ‎1628年 《权利请愿书》‎ ‎1689年 《权利法案》‎ ‎1701年 《王位继承法》‎ ‎1721年 沃波尔主持内阁会议,开创了多数党领袖组阁的先例 ‎1747年 君主不再行使立法否决权 ‎19世纪中叶 两党制度形成 5. ‎ 第二次议会改革 ‎19世纪晚期 内阁权力膨胀,人称议会“第三院”‎ 1. 第三次议会改革 ‎1911年 《阿斯奎斯法案》,上院权力进一步削弱 ‎1948年 议会通过《人民代表法案》,确立“一人一票”制度 ‎(2)根据材料三,指出近代英国限制王权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事件。(4分)说明近代英国政治体制的权力制衡关系。(8分)‎ ‎(3)英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呈现出鲜明的渐进性、灵活性等特点,任选其一结合史实予以说明。(4分)‎ ‎13.解析:第(1)小题第一问根据材料一概括作答;第二问根据材料一、二分析概括。第(2)小题第一问根据材料三图表概括;第二问依据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的相关知识作答。第(3)小题根据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的相关知识回答。‎ 参考答案:(1)特点:权力监督制度建立时间早;制定了相关的监察法律法规;相关法规不断发展完善;在其他行政制度上也有相应举措。(6分,每点2分,任答3点即可)‎ 作用: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治腐败。(2分)‎ 局限:在皇权专制制度下,监察制度服务并受制于皇权,实际效能有限。(4分)‎ ‎(2)重要事件:通过《权利法案》;通过《王位继承法》;开创多数党领袖组阁先例;君主不再行使立法否决权。(4分,每点1分)‎ 权力制衡关系:议会掌握立法权,拥有对内阁的行政监督权;内阁掌握行政权,通过控制立法提案权、财政权等手段控制议会;选民通过投票制衡执政党,进而制衡内阁;两党轮流执政,反对党制衡执政党。(8分,每点2分)‎ ‎(3)渐进性:许多机构和制度通过渐变的方式逐步确立和完善。如下议院权力扩大、选举权逐步扩大、内阁制度完善等。(2分)‎ 灵活性:不受单一成文法的限制,根据形势发展不断进行调整以适应时代需要。如工业革命后随着阶级关系的变化实行议会改革,适时调整选举权范围;再如通过一系列惯例,促成内阁制的形成与完善等。(2分)‎ ‎(2013年••新课标天津卷••11题)11.凯末尔说:“我们希望成为一个现代化国家,我们的头脑愿意接受现时代思想,但我们仍得保持自身不变。”为此他推行的改革有 ‎①废除政教合一 ②用拉丁字母拼写土耳其语 ③走苏俄发展道路 ④大力发展农业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A 在凯末尔领导下,土耳其实现独立。为了实现现代化,凯末尔推行改革,①②都是其改革的内容,④不是;独立后的土耳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不可能走苏俄道路,③错误,故答案选择A项。 ‎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2013年••新课标全国卷Ⅰ•29题)29.现代化是晚清 历史发展的一个趋向,最能体现这一趋向的是 A.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 B.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C.鸦片战争——戊戌变法——甲午战争 D.太平天国运动——中法战争——辛亥革命 ‎ B 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探索现代化的历程经历了器物之变(洋务运动)→制度之变(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思想之变(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三个阶段的历程。‎ ‎(2013年••新课标全国卷Ⅰ•30题)30.1928年中共六大通过的《政治议决案》指出:各省自发的农民游击战争,只有和“无产阶级的城市的新的革命高潮相联结起来”,才可能变成“全国胜利的民众暴动的出发点”。这反应当时中共中央 A.主张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B.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模式 C.重视农民战争与城市暴动的结合 D.认为农民阶级是取得革命胜利的主导 ‎ B 由题干信息“各省自发的农民游击战争,只有和‘无产阶级的城市的新的革命高潮相联结起来’,才可能变成‘全国胜利的民众暴动的出发点’”可知当时中共中央坚持以城市为中心进行革命,农民的游击战争必须配合城市革命,选B。‎ ‎(2013年••新课标全国卷Ⅱ•29题)29. 1877年,清政府采纳驻英公使郭嵩焘的建议,在新加坡设立领事馆。此后,又在美国旧金山、日本横滨、神户、大阪及南洋华侨聚居的商埠设立了领事馆,这反映了清政府 A.力图摆脱不平等条约的约束 B. 外交上开始出现制度性变化 C.逐步向近代外交转变 D. 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 C 接受外国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和在外国设立领事馆,派驻领事,反映了清政府的外交由传统向现代外交转变。‎ ‎(2013年••新课标全国卷Ⅱ•30题)30.抗日战争期间,湖北省政府曾发布《湖北省减租实施办法》,在农村推行“减租”为内容的土地改革并取得一定成效,但未得到国民党中央的肯定。这表明当时国民党中央 A. 放弃了对农村原有土地制度的保护 B. 阻止地方政府进行土地政策的调整 C. 无力趁制地方政府的行为 D. 无意改变农村的生产关系 ‎ D “减租减息”是1937年中共在洛川会议上提出的,在湖北农村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未得到国民党中央的肯定,说明尽管已经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但当时国民党中央无意改变农村的生产关系,选D。‎ ‎(2013年••新课标安徽卷••13题)13.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写到:“康有为以为望变法于朝廷,其事颇难。然各国之革政,未有不从国民而起者,故欲倡之于下,以唤起国民之议论,振刷国民之精神,使厚蓄其力,以待他日之用。”这说明 A.康梁意识到启发民智的重要 B.戊戌变法没有借鉴外国经验 C.康梁认为变法不能依靠朝廷 D戊戌变法是发展民众的运动 A 从题干可知,康有为认为依靠朝廷变法难以成功。各国变法成功的原因在于唤起民众。只有唤起民众议论才能昌天下,说明他认识到启发民众的重要。故选A。‎ ‎(2013年••新课标安徽卷••14题)14.同盟会成立初期,孙中山指出:“现代文明国家最难解决者,即为社会问题,实较种族政治两大同一重要,我国虽因工商业尚未发达,而社会纠纷不多,但为未雨绸缪,不可不杜渐防微,以谋人民全体之福利。欲解决社会问题,则平均地权之方法,乃实行之第一步。”由此可见 A.中国工商业不发达难以实现民生主义 B.民族民主革命比实现民生主义更主要 C.民生主义的目标是为人民全体谋福利 D.实现民生主义先要付出封建土地制度 C 从题干可知,孙中山认为社会问题是现代国家最难解决的问题。中国虽然社会问题不多,但应该提早解决社会问题实现民生主义,为人民谋福利。解决民生问题首先必须平均地权。题干没有提及对封建土地制度的态度,故A、B、D三项不符合题意。‎ ‎(2013年••新课标安徽卷••16题)16.图4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一副漫画。符合其主题的是 ‎①日本企图从海上封锁中国 ②抗日战争开始进入相持续阶段 ‎③中国抗战牵制了日军主要兵力 ④侵略扩张使日本陷入战争泥潭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D 从漫画可以看出,日本深陷中国大陆不能自拔,说明中国抗战牵制了日军主要兵力,侵略扩张使日本陷入战争泥潭,故D正确。‎ ‎(2013年••新课标北京卷•17题)17.一位美国学者指出,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美国只是“给予联军以道义上的支持和合作”,却在战后获得了很多权益。其中一项权益是 A.获得军费赔偿 B.进驻北京使馆区(界)‎ C.在华开设工厂 D.在沿江口岸自由航行 D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中国只给英法两国赔偿军费,设立使馆界是1901年《辛丑条约》的规定,在华开设工厂的权利是美国在1895年《马关条约》获得的,美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只通过《天津条约》获得的。A、B、C错误,D正确。‎ ‎(2013年••新课标北京卷•19题)19.中国共产党曾提出“赞助建立全中国统一的民主共和国”。当“全中国统一的民主共和国建立之时,苏维埃区域即可成为全中国统一的民主共和国的一个组成部分,苏区人民的代表,将参加全中国的国会,并在苏区实行与全中国一样的民主制度。”中国共产党提出这一主张有利于 A.推动国民革命不断深入 B.创立苏维埃革命根据地 C.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夺取解放战争最后胜利 ‎ C 材料表明中国共产党愿意接受国民党中央的统治,与国民党再次合作,这有利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013年••新课标重庆卷•8题)8.抗战时期国共两党再度合作。其间,双方虽经多次激烈斗争,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终究没有倒下,其首要因素是 A.民主人士的从中斡旋 B.共产党的努力工作 C.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 D.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D 由于日本侵略,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阶级矛盾降为次要地位,这使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以维持。‎ ‎(2013年••新课标重庆卷•13题)13.(20分)新疆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到了19世纪,沙俄逐渐形成了夺取南疆喀什噶尔的基本构想:在经济上,替俄国资产阶级在这一亚洲心脏地区开辟其他列强不易进入的销售市场;在政治上,把它变成俄国控制下同英国角逐中亚的前哨阵地,进可以经帕米尔、克什米尔威胁英属印度,退足以阻遏英国向北的扩张。19世纪60年代,俄国正经历着巨大的社会变动。60年代中叶,沙俄还计划对伊犁和乌鲁木齐实行军事占领。‎ ‎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沙俄侵华史》‎ 材料二 1877~1882年,左宗棠连续五次上书清政府请求新疆建省。1877年7月,当西征军一举规复吐鲁番之际,他向清政府提出“设行省、置郡县”,指出:“伊古以来,中国边患西北恒剧于东南”,“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西北臂指相连,形势完整,自无隙可乘”。1844年11月17日,清政府正式发布新疆建省上谕:“新疆底定有年,绥(安定)边辑(和睦)民,事关重大,允宜统筹全局,厘定新章。……添设甘肃新疆巡抚、布政使各一员。”‎ ‎ ——摘编自沈传经、刘泱泱《左宗棠传论》‎ ‎(1)根据材料一指出南疆喀什噶尔对俄罗斯的战略价值。(4分)以及俄国对新疆侵略计划的变化。( 2 分)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俄国方面分析引起这一变化的原因。(4 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左宗棠提出的新疆建省的理由。(4 分)‎ ‎(3)综合以上材料.简析清政府在新疆建省的历史意义(6 分)‎ ‎13.解析:第(1)小题依据材料一概括作答。第(2)小题依据材料二概括作答。第(3)小题中央政府对边疆的管辖的意义一般从国家统一、管理边疆和巩固国防等角度作答。‎ 参考答案:(1)价值:在亚洲心脏地区的销售市场;同英国角逐中亚的前哨阵地。‎ 变化:从南疆喀什噶尔扩大到伊犁和乌鲁木齐。‎ 变化原因:农奴制度被废除,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拓展市场、领土扩张的愿望更加迫切。‎ ‎(2)西北边患严重;新疆战略地位重要。‎ ‎(3)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有利于抵御外来侵略;有利于加强对新疆的管辖。‎ ‎(2013年••新课标福建卷•20题)20.“中国为酷爱和平之民族,过去四年余之神圣抗战,原期侵略者之日本于遭受实际之惩创后,终能反省……不料残暴成性之日本,执迷不悟,且更悍然向我英美诸友邦开衅……兹特正式对日宣战”。这一告示发表的历史背景 A.九一八事变爆发 B.全面抗战开始 C.太平洋战争爆发 D.国共合作宣言公布 C 由“中国四余年神圣的抗战”可知告示发表于1941年,英美对日宣战的原因是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C项符合题意。‎ ‎(2013年••新课标广东卷•15题)15.“革命,革命,剪掉辫子反朝廷;独立,独立,中国岂是鞑子的!”这首歌谣反映了当时 A.革命的主要目的是移风易俗 B.民族主义思想已影响到民众 C.民族区域自治思想深入人心 D.反对帝国主义成为思想主流 B 反朝廷即反对满洲贵族的统治,这是三民主义中民族主义的内容,歌谣中出现反朝廷说明民族主义思想已经影响到普通民众,B正确。‎ ‎(2013年••新课标广东卷•16题)16.20世纪30年代前期,“左”倾错误领导人把反对资产阶级同反帝反封建并列,企图毕其功于一役,使中国革命遭受巨大损失。“左”倾错误的表现有 A.把民族资产阶级作为革命对象 B.坚持国民革命路线 C.放弃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 D.实行工农武装割据 A B、D两项属于正确的革命路线,排除。C是右倾错误。只有A项符合题干“左”倾错误领导人把反对资产阶级同反帝反封建并列,故选A。‎ ‎(2013年••新课标海南卷•14)14.武昌起义后全国有15省先后宣布独立,各省先后担任最高军政长官(都督)者背景不尽相同,其中新军将领13人,革命党5人,咨议局议长3人,巡抚3人,布政使1人,提督1人,督练公所总参议1人。据此可知辛亥革命 A.具有广泛社会基础                B.具有明显的妥协性 C.属于资产阶级革命                D.属于自上而下的革命 B 从革命后各省最高军政长官成分构成上来看前朝故吏占了绝大多数,说明在辛亥革命后权力分配上资产阶级向旧势力妥协,B项正确。辛亥革命不具备广泛社会基础,因为没有包含其他中下阶级,A项错误;因为革命党人占的人数过少,而且材料中并没有体现出资产阶级的利益,C项不符合题意;辛亥革命没有发动群众,无中下层民众参与,排除D项。‎ ‎(2013年••新课标海南卷•17)17.1941年2月,以美国总统罗斯福代表身份来华的居里正式向蒋介石声明:“美国在国共纠纷未解决前,无法大量援华。中美间的经济、财政等问题不可能有任何进展。”这表明当时美国 A.以中国内部纠纷为由拒绝对华援助  B.反对国民党采取的反共政策 C.敦促国共两党放弃各自的政治主张  D.借助援助促成国共两党全力抗日 ‎ D 美国对华援助属于外交活动,国家利益是外交的根本出发点。1937年以后日本对中国和东南亚的大规模侵略严重损害了美国在这一地区的利益,为了维护自身利益,美国希望国共两党解决纠纷,共同抗日,并以此作为援助的条件,D项符合题意。‎ ‎(2013年••新课标江苏卷•22题)22. (13 分)不同的历史时期,国共两党合则有利于民族的利益,分则有损民族的利益。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见下侧示意图)‎ 材料二 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对华全面侵略,最致命的错误是大大低估了中国民众内部深深蕴藏着的那种无穷无尽的力量,特别是当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关头时那种万众一心的民族凝聚力。 日本侵略者眼中看到的只有武器而看不到人。 他们只从两国军事力量的对比出发,以为只要给中国有力的“一击”冶,只需要几个月就可以使中国屈服。可是,他们的算盘完全打错了,结果大大出乎他们意料,深深地陷入中国全民族抗战的泥淖中无法自拔。‎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三 孙先生手创之中国国民党,历尽艰辛,无数先烈前仆后继,终于推翻帝制,建立民国。 光辉业迹,已成定论。 国共两度合作,均对国家民族作出巨大贡献。 首次合作,孙先生领导,吾辈虽幼,亦知一二。 再次合作,老先生主其事,吾辈身在其中,应知梗概。 事虽经纬万端,但纵观全局,合则对国家有利,分则必伤民族元气。 今日吾弟在台主政,三次合作,大责难谢。 ……评价历史,展望未来,应天下为公,以国家民族利益为最高准则,何发党私之论! ‎ ‎——1982 年 7 月 24 日《廖承志致蒋经国先生信》(节选)‎ 请回答:‎ ‎(1)指出材料一反映的当时中国所处的政治状况。 为了深入地推进革命,国共两党发动了哪一重大军事斗争? 结合所学知识,辩证地指出国民革命运动的结局。 (5 分)‎ ‎ (2)综合材料一、二,指出日本侵略者对中国形势的错误估计。 材料二提及“民族凝聚力”深刻影响了这场反侵略斗争,举例说明这种“凝聚力”在政治、军事上的主要表现。 (4 分)‎ ‎(3)书信往往带有浓厚的亲情、乡情,反映写信者的诚挚愿望。 据材料三,指出作者的政治愿望。 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有利于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积极因素。 (4 分)‎ 解析:第(1)小题第一问可根据图片右下角文字提示作答;第二、三问根据设问结合所学知识作答。第(2)小题第一问根据材料中的信息“低估了中国民众内部深深蕴藏着的那种无穷无尽的力量,特别是当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关头时那种万众一心的民族凝聚力”“ 只从两国军事力量的对比出发”作答;第二问可根据设问结合所学知识作答。第(3)小题第一问可根据材料三中的信息“合则对国家有利”“ 以国家民族利益为最高准则”作答;第二问可根据设问结合所学知识作答。‎ 参考答案:(1)状况:军阀割据;国民党在南方建立革命根据地。‎ 斗争:国共联合发动北伐战争。‎ 结局:动摇了(或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统治;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国民大革命失败(或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 ‎(2)错误估计:日本认为国民革命失败导致内战纷争忽视中国再次的凝聚团结;日本认为军事上强于中国,忽视中国人民的斗志。‎ 主要表现:①政治上:国共两党合作,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②军事上:国民党组织正面战场抗战,共产党领导敌后抗日,战略上相互配合。‎ ‎(3)政治愿望:国共再度合作,实现民族的复兴。‎ 积极因素:两岸同胞的民族感情;国共合作的历史传统;海峡两岸交流日趋频繁(或“九二共识”等)。‎ ‎(2013年••新课标山东卷•13题)13.1923年,陈独秀说:“五四运动虽然未能达到理想的成功,而在此运动中最努力的革命青年,逐接受世界的革命思潮,由空想而实际运动,开始了中国革命之新的方向。”陈独秀所说的“中国革命之新的方向”指 A.武装革命 B.无产阶级革命 C.民族革命 D.国民革命 ‎ B 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她发生于十月革命后,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方向—无产阶级革命。‎ ‎(2013年••新课标上海卷•17题)17.对于鸦片战争,有人称为中英战争,有人称为通商战争,也有人称为夷匪犯境,其中淡化了历史认识中价值判断的表述是 A中英战争 B鸦片战争 C通商战争 D夷匪战争 A 淡化价值判断是对历史史实不做任何价值倾向判断,掩盖历史事件的本质。鸦片战争是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而发动的一场侵略战争,简单的把其认为是中英战争,掩盖了其侵略本质。故应选A。‎ ‎(2013年••新课标上海卷•23题)23.①各使馆境界以为专与住之处,并独有使馆管理,中国民人概不准在界内居住。②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上海等五处港口。③大清大皇帝允许以天津郡城海口做为通商之埠。④(朝鲜国)像中国所修贡献典礼,嗣后全行废除。以上条款引自中国近代四个不平等条约,按签订的时间先后顺序为 A①②③④ B②④③① C②③④① D③④②①‎ C ①为1901年签订的《辛丑条约》的内容。②为1842年签订的《南京条约》所规定的内容。③为1860年签订的《北京条约》的内容。④‎ 为1895年签订的《马关条约》所规定的内容,根据时间排序, C正确。‎ ‎(2013年••新课标上海卷•24题)24.右侧日记最可能写于 A1361年 B1895年 C1907年 D1913年 C 解答此题关键是对材料的理解,材料中有“立宪、议院”等字眼,对此“昌言无忌、屡见诏旨”,反映的正是清末新政时期的内容。故应选C。‎ ‎(2013年••新课标上海卷•27题)27.右图是中共历史上一次代表大会的盛况,此次大会召开与 A抗日战争初期 B抗日战争胜利前期 C解放战争时期 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 B 图中有一关键地方“在毛泽东思想的旗帜下胜利前进和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次大会召开于 抗战胜利前夕的1945年4——5月,确立毛泽东思想为中共的指导思想。故应选B。‎ ‎(2013年••新课标上海卷•28题)28.三大盟国此次进行战争之目的在于制止及惩罚日本的侵略,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领土,列如满洲,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国,此处的三大国联盟是 A美国、英国、中国 B美国、英国、苏联 C美国、苏联、中国 D英国、苏联、中国 A 1943年11月,中、美、英三国在开罗召开会议,通过了《开罗宣言》,规定:“‎ 制止及惩罚日本的侵略,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领土,列如满洲,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国”。故应选A。‎ ‎(2013年••新课标上海卷•33题)33.1870年清朝大臣崇厚出访法国。他受邀参观巴黎下水道工程后,觉得曾被无数法国人踩在脚下,这是法国政府的蓄意羞辱。事实上,法方为了展示城市建设成果,只安排各国皇室的贵宾参观此工程。同一天还有两位来自巴西的王子也同样进入下水道进行了参观。对此,今人解读最接近史实的是 A 崇厚没有理解法国政府的用意 B崇厚希望“师夷长技以制夷”‎ C 崇厚对外情况是无知的 D崇厚自认为受了“胯下之辱”,有失身份 C 长期的“天朝上国、华夷之辨”思想的影响,使中国人昧于世界大势,盲目自大,处处防范、提防,以致出现材料中崇厚的这种荒唐认识。故最佳应选C。‎ ‎(2013年••新课标上海卷•34题)34.以下对上海租界的描述中,最能说明租界为“国中之国”的事实是 A 租界内公园禁止让华人入内,引发华人抗议 B 美英等国联手成立了工部局 C 租界内租地建屋、开设店铺等事,须先由外国领事发给执照。‎ D租界有下水道、自来水、路灯和平整的街道 B 租界是近代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在中国获得的特权而建立起来的,在租界内,列强实施内部自治管理,并不由租借国派遣总督,而是成立市政管理机构——工部局,担任市政、税务、警务、工务、交通、卫生、公用事业、教育、宣传等职能,兼有西方城市议会和市政厅的双重职能。工部局实际上是自治政府,这使租界实际上成了“国中之国”。故最佳应选B。‎ ‎(2013年••新课标四川卷•4题)4.史学家陈旭麓指出,19世纪40年代、60年代和90年代是中国社会从古代到近代变革过程中前后相接的三个历史环节。贯穿这三个历史环节的主题是 A.反抗封建专制与建立君主立宪的统一 B.批判传统与全面引进西方文化的统一 C.发展资本主义与建立民主共和的统一 D.反抗西方侵略与学习西方文化的统一 ‎ D 19世纪40年代,西方列强开始侵略中国,从此中国人民开始反侵略与学习西方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历程,所以D正确。中国并没有建立君主立宪制,批判传统与全面引进西方文化的统一、发展资本主义与建立民主共和的统一两项史实出现于20世纪初,A、B、C错误。‎ ‎(2013年••新课标四川卷•6题)6.图1是一幅题为《日本的泥脚》(1938年)的漫画。导致画中情形的重要因素有 图1‎ ‎①八路军发动百团大战 ②美国向日本投放原子弹 ‎③国民党正面战场的顽强抗战 ④共产党敌后战场的有力牵制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C 漫画反映了1938年日本在中国陷入困境,原因是抗战前两年(1937年和1938年),国民党正面战场的顽强抗战和共产党敌后战场的有力牵制。百团大战发生于1940年8月,美国向日本投放原子弹发生于1945年8月,①②与题干时间1938年不符。‎ ‎(2013年••新课标天津卷••13题)13.(2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从德国打了败仗,“公理战胜强权”,这句话几乎成了人人的口头禅。……德国倚仗着他的学问好,兵力强,专门侵害各国的平等自由,如今他打得大败,稍微懂得点公理的协约国,居然打胜了。这就叫做“公理战胜强权”。‎ ‎——《独秀文存》‎ ‎(1)材料一中,陈独秀评论的是哪一重大历史事件?为什么中国人非常关注这一事件?(4分)‎ 材料二 ‎ 1918年11月,北京大学举行集会。胡适在演讲中说:“这一次协商国所以能大胜,全靠美国的帮助。美国所以加入战国,全是因为要寻一个‘解决武力’的办法。”“如今且说美大总统所主张,协商各国所同声赞成的‘解决武力’的办法……”‎ ‎ ——彭明《五四运动史》‎ ‎(2)材料二中的“协商国”主要指哪些国家?胡适为什么说“协商国所以能大胜,全靠美国的帮助”?美国提出了怎样的“解决武力”的办法?(5分)‎ 材料三 ‎ 在北京大学1918年11月所组织的演讲中,李大钊说:“我老老实实讲一句话,这回战胜的,不是联合国的武力,是世界人类的新精神。不是那一国的军阀或资本家的政府,是全世界的庶民。……这新纪元的世界改造,就是这样开始。资本主义就是这样失败,劳工主义就是这样战胜。”‎ ‎ ——《北京大学日刊》‎‎1918年12月6日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李大钊演讲的题目。演讲中提到的“新纪元的世界改造”指的是什么?演讲反映中国思想界发生了什么变化?(6分)‎ ‎(4)综合上述材料,分别概括陈独秀、胡适、李大钊的观点,(3分)并分析当时的国内背景。(4分)‎ 解析: 第(1)小题第一问,提取题干关键信息:“德国打了败仗”“稍微懂得点公理的协约国,居然打胜了”可知,反映的事件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问回答出中国与该事件的联系即可。第(2)小题第一问“协商国”应该是指协约国,简要列举其成员即可;第二问主要是回答美国在一战中发挥的独特作用;第三问结合所学一战相关知识回答即可。第(3)小题第一问,提取根据题干材料信息:“是世界人类的新精神。……,是全世界的庶民。……劳工主义就是这样战胜”,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二问根据材料“这是世界历史的新纪元”,由此可以联想到俄国十月革命;第三问,伴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新文化运动的阵营发生了分裂。第(4)小题第一问围绕一战胜利的原因,不同历史人物总结了不同原因,根据材料概括即可;第二问当时的“背景”可以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分析。‎ 参考答案:(1)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战。原因:因为中国是一战的战胜国。‎ ‎(2)主要国家:英、法、俄等国。‎ 原因:战争前期美国向协约国提供了大量物资;美国参战,大大增强了协约国的实力。‎ 办法:美国总统成尔逊提出“十四点原则”。‎ ‎(3)题目:《庶民的胜利》。‎ 新纪元的改造:俄国十月革命。‎ 变化: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向苏俄学习,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 ‎(4)观点:陈独秀:协约国的胜利是“公理战胜强权”;胡适:“美国的帮助”使协约国取得胜利;李大钊:一战的胜利是“庶民的胜利”。‎ 背景:北洋政府时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无产阶级队伍壮大;新文化运动解放人们思想。‎ ‎(2013年••新课标浙江卷••17题)17.近代一位有识之士曾说:“一国所得,诸国安然而享之;一国所求,诸国群起而助之,是不啻驱西洋诸国,使之协以谋我。”上述言论针对的是这反映出 A.领事裁判权    B.片面最惠国待遇 C.居住及租地权     D.“门户开放”政策 ‎ B 材料实际上说明了“一国获利,各国均沾”的原则,这是片面最惠国待遇的相关内容,故选B。‎ ‎(2013年••新课标浙江卷••19题)19.右图是‎1945年7月7日颁发的纪念章。作为史料,可以用来佐证 ‎①全面抗战爆发的时间                 ②新四军的发展壮大 ‎③抗日根据地的斗争                   ④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      ‎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B 根据题干中所给信息“‎1945年7月7日”及图片中的文字信息“抗战八年纪念”和“冀鲁豫第六军分区”可得出抗战爆发的时间和抗日根据地的抗战,①③两项正确。‎ 第五单元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2013年••新课标江苏卷•19题)19. 列宁在某次演讲时说:“这个革命的意义首先在于我们将拥有一个苏维埃政府,……被压迫的群众将亲自建立政权,旧的国家机构将被彻底打碎,而新的管理机构即苏维埃组织将建立起来。”这里所说的“革命”是指 A. 二月革命推翻沙皇专制 B. 公开发表《四月提纲》‎ C. 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D. 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 由“这个革命的意义首先在于我们将拥有一个苏维埃政府,……被压迫的群众将亲自建立政权,旧的国家机构将被彻底打碎,而新的管理机构即苏维埃组织将建立起来。”可知该革命为十月革命,C项正确。B、D两项与“旧的国家机器将被彻底打碎”不符,排除。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开始实行于1918年,此时苏维埃政权早已建立,与题干中“苏维埃组织将建立”不符,D项错误。‎ ‎(2013年••新课标上海卷•18题)18.英国政府于1802年推出的第一部《工厂法》。1860年代相关立法的保护范围扩大到“有雇佣劳动的任何地方”,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被雇佣者的境遇。推动英国工厂法等社会立法的直接原因是 A经济结构的变化 B城市化运动的发展 C工人斗争的压力 D工业产值超过农业 C 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矛盾也日益激化。工人的生活状况并没有因经济的发展而得到相应的改善,相反却更困苦,工人阶级为改善自身生活条件而进行不断的斗争,于是出现题干中所说的情况。故应选C。‎ 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2013年••新课标全国卷Ⅱ•31题)31. 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各高校遵照中央政府要求开设公共必修课,思格斯所著《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成为指定教科书,文化部还举办了以“从猿到人”等为宣传主题的大型科学知识展览会。其主要目的是 A.构建与国家政权相适应的意识形态 B.确定马克思主义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C.用科学文化知识破除封建迷信思想 D.探索引导宣传舆论工作的全新形式 ‎ A 国家指定公共必修课教科书是为了控制意识形态,以构建与国家政权相适应的意识形态。‎ ‎(2013年••新课标安徽卷••17题)17.从1950年到1957年,中国人的平均寿命从36岁延长到57岁。学龄儿童的入学率同期从25%增至50%,进入大中学校的人数也大量增加。这主要取决于 A.人们对健康和教育的重视 B.教育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 C.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完善 D.社会主义制度的逐步建立 D 从1950年到1957年中国社会最显著的变化是通过三大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这一时期所取得的成就都与这一变化密切相关。‎ ‎(2013年••新课标北京卷•20题)20.图8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某时期政权组织结构示意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图8‎ ‎①接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会议的领导 ②具有新民主主义政权性质 ‎③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履行职权 ④领导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 A 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会议的地位可知此政权是1954年一届全国人大召开前的政权,具有新民主主义政权的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制定于1954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于1956年,③④错误,选A。‎ ‎(2013年••新课标福建卷•21题)21.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中国战士高唱“雄纠纠,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入朝参战。入朝部队的称呼是 A.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 B.东北野战军 C.中国人民解放军 D.中国人民志愿军 D A是国共合作后国民党对西北工农红军的改编。B、C属于解放战争时期共产党领导的部队。‎ ‎(2013年••新课标江苏卷•9题)9.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前,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要求接送在港民主人士,进入解放区,参加筹备新政协。 据统计,从 1948 年 8 月到 1949 年 8 月,共安排秘密北上的民主人士 20 批,其中有 119 人参加了政协会议。 中共的这一举动主要是为了 A. 团结民主人士共同筹建新中国 B. 恢复民主党派的各级组织 C. 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 D. 协商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 A 紧扣这一举动的时间,新中国成立以前。 C项发生于1956年,D项一五计划制定于1953年,排除C、D两项, B项与题干无关。‎ ‎(2013年••新课标上海卷•29题)29.1949年9月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国家,这是因为①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名族的人民民主专政。②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时代。③完成了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④确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等制度。‎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D 解答此题可用排除法:第③项为三大改造时期的内容,《共同纲领》并没有规定。故凡含有此项的均不对,A、B、C三项均可排除。故应选D。‎ ‎(2013年••新课标天津卷••8题)8.毛泽东说:“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革命,在一定历史时期中所采取的国家形式,只能是第三种形式…… 这是一定历史时期的形式,因而是过渡的形式。”这里所说的国家形式是 A.民主主义国家 B.新民主主义国家 C.资本主义国家 D.社会主义国家 B 结合所学知识,“过渡”时期中国的国家性质是新民主主义国家,所以答案为B项。‎ 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2013年••新课标安徽卷••18题)18.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发表关于中美关系的演说:“我们必须做的事情是寻求某种办法——我们能够有分歧而不至于成为战争中的敌人。”据此判断 A.中美已经建立外交关系 B.中美两国仍然互相敌视 C.中美关系出现重大转机 D.中美两国成为战略同盟 C 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正常化。1979年中美建交。所以A错误,B、D两项不符合史实。‎ ‎(2013年••新课标广东卷•17题)17.右示材料说明当时 中间地带有两部分:一部分是指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广大经济落后的国家,一部分是指以欧洲为代表的帝国主义国家和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这两部分都反对美国的控制。在东欧各国则发生反对苏联控制的问题。‎ ‎ ——毛泽东 A.中美关系已经实现正常化 B.中国已有反霸统一战线构想 C.中国积极参与不结盟运动 D.中国奉行“一边倒”外交政策 B 从材料可以看出,这是毛泽东时期实行的既反苏又反美,“两个拳头打人”‎ 的外交政策,材料反映了毛泽东的意图是在美苏之外拉拢反苏反美的中间力量,建立反对霸权主义统一战线的构想,A正确。‎ ‎(2013年••新课标江苏卷•11题)11. 据新华社对 1972 年 1-9 月外交情况的统计,中国接待外国官员和政府代表团三十多起,访问中国的有来自世界五大洲的政府代表团和各界人士。 到 1972 年底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达 88 个,和 1969 年底相比,三年内翻了一番。 材料表明中国 A. 重点建立与亚非的外交关系 B. 开始独立自主地步入国际舞台 C. 切实推进新型区域外交合作 D. 打破美国孤立遏制的外交僵局 D A项发生于1955年亚非会议之后,B项开始于1954日内瓦会议之后,C项描述的史实出现于改革开放之后,A、B、C均不符合题干中 “1972年”这个时间前提条件, D项最符合题意。‎ 第八单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2013年••新课标全国卷Ⅰ•34题)34.图6中①②③④分别是不同时期的欧洲局部图。符合德国历史发展进程的是 A.③②④① B.④③①② C.①④③② D.④①②③‎ C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66年普鲁士打败奥地利,迫使奥地利与匈牙利组成奥匈帝国①,第一次世界大战奥匈帝国战败,根据巴黎和会的决议奥匈帝国分解为奥地利、匈牙利和捷克斯洛伐克三国,如④所示。1938年3月德国吞并了奥地利,接着入侵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其疆域迅速扩大,如图③所示。二战德国战败,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波兰等国独立,德国则由英、法、美、苏四国分区占领,其后分裂为西德(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东德(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故以时间先后为序应该是①④③②,答案选C。‎ ‎(2013年••新课标重庆卷•11题)11.硝烟散尽,反思长存。在世界人民反战和平运动不断高涨的形势下,1950年召开了第二届世界保卫和平大会。这次大会 A.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发表了《罗素—爱因斯坦宣言》‎ C.决定成立世界和平理事会 D.确立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C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周恩来1953年周恩来出访印度、缅甸时提出的,《罗素—爱因斯坦宣言》是爱因斯坦和罗素在955年发表的,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基于对世界形势发展的判断,确立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A、B、D三项与题意不符。‎ ‎(2013年••新课标重庆卷•12题)12.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试图对“世界史·中国梦”这一主题进行探究,经过查阅资料、分析比较和讨论总结,大家认识到:“中国梦”的本质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和社会和谐,它符合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与人类的进步紧密相连。因此,“中国梦”‎ ‎①有别于近代主要西方国家的大国之梦 ②同冷战时期苏联的大国之梦基本一致 ‎③有助于推动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发展 ④意味着中国对人类的贡献将越来越大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C “‘中国梦’的本质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和社会和谐,它符合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在国与国关系上,中国梦坚持不称霸,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②错误,排除含②的选项,C正确。‎ ‎(2013年••新课标福建卷•24题)24.冷战期间,美国政府的一份秘密报告认为,(美国)实力上的优势,正处于最严重的危险之中……冷战事实上是一场维系着世界的生死存亡的真正战争。该报告认为 A.全面“热战”不可避免 B.要用“热战”代替冷战 C.冷战实际上是一场“热战” D.冷战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D 题干表明了冷战和热战一样也是一场关系世界生死存亡的真正战争,美国实力上的优势正面临着最严重的挑战,D正确。‎ ‎(2013年••新课标广东卷•23题)23.杜鲁门在敦促国会尽早通过马歇尔计划的特别咨文中说:“要使经济复兴获得成功,必须采取某种对付内部和外部侵略的保卫性措施。”此后采取的“保卫性措施”是建立 A.联合国 B.欧洲共同体 C.华沙条约组织 D.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 D 从题干“要使经济复兴获得成功”可知,该措施是保证经济方面的,故可先排除本身就属于经济的B。从题干“杜鲁门”和“马歇尔计划”可知,该措施属于资本主义阵营,属于社会主义阵营的C亦可排除。从题干“杜鲁门在敦促国会尽早通过马歇尔计划”可知,题目所述时间必在1948年以前,A早在二战结束前后便已决定成立,与设问“此后”,即1948年后不符合,故选D。‎ ‎(2013年••新课标海南卷•20题)20.1948年,苏联针对美、英等国分裂德国的措施,切断西柏林与其他美英法占领区的水陆交通,美、英则向西柏林大规模空运物资。这一局面持续近一年之久。这次危机反映出冷战的基本特征是 A.苏联在对峙中处于攻势地位        B.美国交替采用对抗与缓和政策 C.两德为美苏争夺的前哨阵地        D.双方既对抗又避免直接军事冲突 ‎ D 冷战初期美国在美苏对峙中处于攻势地位,A项表述错误;题干材料体现美国针对苏联的封锁采取了针锋相对的对抗措施,B项与题干不符;C项表述不符合冷战的概念。‎ ‎(2013年••新课标海南卷•21题)21.一般认为,1952年法国学者在分析当时世界格局时,提出“第三世界”一词。这里的“第三世界”是指 A.不属于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的国家 ‎ B.两个超级大国及其他发达国家之外的国家 C.既不属于“北约”也不属于“华约”的国家 D.尚未获得独立的亚非拉地区国家 A 1952年正处于冷战时期,当时的世界格局是美苏冷战两极格局,那么“第三世界”就是在一定意义上能和两大阵营抗衡的势力,所以A正确。华约的国家还有一些不是发达国家,B项错误。A项包含C项;D项尚未独立还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就无法称得上一股较大的世界政治势力,也无法余量大阵营抗衡。‎ ‎(2013年••新课标江苏卷•20题)20. 历史地图是展现前人活动与地理空间结合的重要史料。 观察右侧地图,理解准确的是 A. 冷战风云笼罩,造成分裂与对抗 B. 柏林被分区占领,局部热战出现 C. 美苏操纵欧洲,北约与华约对峙 D. 德国实现统一,西欧走向联合 ‎ A 1949年在美国和苏联的支持下,德国分裂,A正确。德国分裂属于冷战,排除B项。北约与华约对峙开始于华约组织成立的1955年,德国统一是1990年,西欧开始走向联合发生于1951年,与图片提示时间1945—1949年不符,C、D两项错误。‎ ‎(2013年••新课标上海卷•35题)35.某学者写道:战后发生的许多事情是“无法全部装在冷战这个盒子里的”。冷战分割了世界,不过冷战只是这个世界的一部分,与之并存的还有经济、民族、宗教等问题。冷战无疑对这些问题产生影响,而这些问题反过来又影响了冷战。对这段话的最佳理解是 A 冷战是时代的中心,而非时代本身 B 经济、民族、宗教等问题影响了冷战的态势 C 冷战即是时代的中心,又是时代本身 ‎ D 冷战分割了世界,影响了经济、民族宗教等问题 A 二次大战后,由于国家利益、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影响,美苏两国的关系,由战时的同盟关系逐渐演变为敌对关系,冷战局面由此形成。双方的重点在欧洲,而在亚洲则表现为热战。冷战是战后国际关系格局的突出特点,表现的主要是两大阵营的对峙关系,除此以外,双方内部关系、新兴民族国家关系也是当时国际关系的重要内容,正如题干所言。故最佳应选A。‎ ‎(2013年••新课标四川卷•10题)10.1960年,联合国正式通过了《反殖民主义宣言》,尽管没有国家投票反对,但是还是有法国、葡萄牙、西班牙等国投了弃权票。这些国家弃权的主要原因在于 ①不愿意放弃过去的殖民利益 ②已感受到非殖民化趋势 ③希望建立新的国际政治体制 ④更专注于同苏联的冷战 A.①④ B.①② C.②③ D.③④‎ B 1960年前后,广大亚非国家纷纷进行反殖民主义的斗争,法国、西班牙、葡萄牙等国已经感受到非殖民化的潮流不可阻挡,但他们又不愿放弃过去既得的殖民利益,所以才在表决时做了弃权的选择。‎ ‎(2013年••新课标浙江卷••22题)22.越是高度的概括,越容易引起争议。对20世纪历史的概括,下列说法中争议最少的可能是 A.帝国主义战争,社会主义革命,第三世界崛起,经济、科技和文化大发展 B.帝国主义战争和社会主义革命,冷战和走向多极化,和平、改革与发展 C.两次世界大战,两种制度,两极格局,多极化趋势,革命和改革,和平与发展 D.一战和二战,冷战及局部战争,殖民体系瓦解,经济、科技和文化大发展 ‎ C 对历史的概括越是高度概括争议越多,概括越具体争议越少,比较四个选项,C项最具体,所以正确。‎ 第九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2013年••新课标全国卷Ⅱ•25题)25.汉唐制定土地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发展,宋代一改此法,“不抑兼并”。据此可知宋代 A.中央集权弱化 B.流民问题严重 C.土地兼并缓和 D.自耕小农衰退 ‎ D 宋代“不抑兼并”,即放任土地兼并。土地兼并严重,必然导致自耕农手中的土地减少。B项中的流民问题严重,不能从材料中直接得出,失去土地的自耕农,一般情况下不会选择流亡,而是选择从自耕农变成佃农。A项与材料及史实不符,C项与题干冲突。‎ ‎(2013年••新课标全国卷Ⅱ•26题)26.明朝有人描述在广东大灰岭所见:“盖北货过南者,悉皆金小轻细之物:南货过北者,悉皆盐铁粗重之类。过南者月无百驮,过北者日有数千。”这表明当时 A. 岭南经济发展程度高于北方 B.岭南是商人活动的主要地区 C. 以物易物是商贸的主要方式 D.区域差异造成长途贸易兴盛 ‎ D 题干表明了由于区域间物产差异导致长途贸易兴盛。商人的足迹遍布全国各地,A、C两项与题意无关,排除A、B、C三项。‎ ‎(2013年••新课标安徽卷••12题)12.图2是据有关资料绘制的汉唐间安徽境内水利兴修统计示意图。它反映了这一时期 A.安徽农业生产居全国领先水平 B.安徽农业生产总体呈发展态势 C.长江流域为农业生产重要区域 D.我们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 B 题干所列为汉唐时期安徽水利工程统计,没有和其他地区比较的信息,从题干中无法得出A、C两项结论。我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是唐朝中期安史之乱以后,D项错误。故B项正确。‎ ‎(2013年••新课标北京卷•14题)14.1985年,一艘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沉船被发现,船上载有景德镇生产的青花瓷。该船沉没的时间最早应为 A.北宋中期 B.元末明初 C.明末清初 D.鸦片战争时期 ‎ C 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于1602年,此时正是明朝末年,故选C。‎ ‎(2013年••新课标重庆卷•2题)2.白寿彝《中国通史》指出:“自北魏产生,经历隋唐的均田制,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国家所有的田制。”在这一“田”制下 A.土地全部归国家所有 B.土地都可以自由买卖 ‎ C.农民只需向国家缴纳赋税 D.无主荒地由国家重新分配 D ‎ ‎ 封建制下土地所有制形式有三种:即国家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农民土地所有制(自耕农),均田制只是对国家所掌握的的土地及无主荒地进行分配,所授土地,农民只能使用,不得买卖,农民除了要向国家交纳赋税之外,还需承担徭役,故D正确,A、B、C错误。‎ ‎(2013年••新课标重庆卷•4题)4.宋代文献记载,真宗时,“诏商旅自京[携]便钱至诸州者,所在即给付,无得稽滞。按,太祖开宝三年置便钱务(机构),许民入钱左藏(国库),给以券,于诸州便换。”文中“便钱”是 A.自由流通的支票 B.中国最早的纸币 C.国家发行的债券 D.兑换货币的凭证 D 由题干信息“诏商旅自京[携]便钱至诸州者,所在即给付,无得稽滞”可知,便钱是货币兑换的凭证,主要用于对换货币。其余三项在题干中无法体现,D正确。‎ ‎(2013年••新课标福建卷•15题)15.《唐六典》记:“工巧业作之子弟,一入工匠后,不得别入诸色”;《新唐书》载:“细镂之工,教以四年;车路、乐器之工,三年;平漫刀矟(长矛)之工,二年……教作者传家技。”这表明唐代工匠 ‎①频繁更换工种 ②长期在官府作坊干活 ③职业是世袭的 ④是临时工人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B 从材料“工巧业作之子弟,一入工匠后,不得别入诸色”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判断②③正确,④错误。材料中的“四年……三年……二年”是国家对不同工种技能学习年限的规定,再联系前面反映的“职业世袭”,就不会理解为频繁更换工种了。故选B。‎ ‎(2013年••新课标广东卷•13题)13.东汉初年桓谭上书说:“(重本抑末)此所以抑并兼、长廉耻也。今富商大贾,多放钱货……收税与封君比入。”据此推论合理的是 A.东汉初年金融业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B.东汉初年商人与封君勾结,中央集权削弱 C.东汉初年商人经济实力强,桓谭建议厉行重农抑商 D.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基本政策,桓谭描述的现象不存在 C 题干信息“(重本抑末)此所以抑并兼、长廉耻也。今富商大贾,多放钱货……收税与封君比入。”说明东汉商品经济发展,商人实力增强,建议实行重农抑商,抑制兼并,C正确。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于明朝中后期,A项错误。B项题干中没有反映。D项不符合史实。‎ ‎(2013年••新课标海南卷•1题)1.商代甲骨卜辞中,有大量“受禾”、“求年”、“有足雨”的内容。这反映了当时 ‎   A.农业生产已是重要的经济活动      B.农业的收成与祭祀活动密切相关 C.巫师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组织者      D.自然环境恶化影响农业生产 A 甲骨卜辞中的“受禾”、“求年”、“有足雨”信息,反映了对农业生产的记载,说明农业生产已是当时重要的经济活动。B、C、D三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 ‎(2013年••新课标海南卷•5题)5.唐初征收赋税时,钱币与绢布、粮食并收,财政收入以贯、匹、石等为单位计算;到南宋时,赋税征收以钱币为主体,以“贯”为单位计算。这表明南宋 A.商品经济快速发展                B.农业手工业地位下降 C.重农抑商政策松弛                D.经济控制逐步加强 A 南宋时期国家对经济的控制有所放松,商品经济快速发展,商税成为国家税收的主要来源,但重农抑商是封建社会的主要经济政策,农业和手工业在国民经济中仍处于主要地位。故A正确,B、C、D错误。‎ ‎(2013年••新课标海南卷•8题)8.图1反映的是 A.“小国寡民”的生活图景 B.小农经济的生产形式 C.儒教“夫为妻纲”的伦理观念 D.“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关系 ‎ B 图1反映的是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的生产形式,故B正确。‎ ‎(2013年••新课标江苏卷•1题)1. 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 1950—1951 年河南辉县发掘了 5座大型魏墓,1 号墓出土铁器 65 件,其中农具占 58 件,包括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 材料说明战国时期 A. 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 B. 成套铁农具有利农业精耕细作 C. 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 D. 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 B 从材料中“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可知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广泛使用,农业生产工具改进提高了精耕细作水平,B正确。A、C、D三项材料中没有体现。‎ ‎(2013年••新课标江苏卷•4题)4. 清前期《望江南百调》唱道:“扬州好,侨寓半官场,购买园亭宾亦主,经营盐、典仕而商,富贵不归乡。”材料反映了 A. 仕商身份界限完全打破 B. 商业发展改变社会风气 C. 地方商业均由官员经营 D. 政府摒弃传统抑商政策 B A、D不符合明清加强重农抑商政策的史实,C项夸大了官员经商现象。‎ ‎(2013年••新课标山东卷•10题)10.《汉书·食货志》记载:“贾人有市籍,及家属,皆无得名田,以便农。敢犯令,没人田货。”该禁令的主要目的是 A.限制商人经营范围 B.增加赋税收入 C.加强商人户籍管理 D.保护小农经济 D “贾人有市籍,及家属,皆无得名田,以便农。敢犯令,没人田货。”这句话意思是商人及其家属不得购买田地,以保护农民利益,如有违反,没收田地及财物。可以看出此规定是为了防止商人凭借经济实力兼并土地,保护小农经济,D正确。‎ ‎(2013年••新课标四川卷•2题)2.纺织业在商代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下列选项中可以支持这一判断的是 A.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禅衣 B.纺织家黄道婆创立的新式纺车 C.甲骨文中关于祭祀蚕神的内容 D.《说文解字》中有关纺织产品的字 C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禅衣和《说文解字》中有关纺织产品的字反映的是汉代纺织业发展的史实,纺织家黄道婆创立的新式纺车反映的是元代纺织业发展的成就,A、B、D三项不符合题意,C正确。‎ ‎(2013年••新课标天津卷••2题)2.“从宋代起,棉花开始成为一种重要纺织原料……到了元代,丝、麻、棉鼎足而三,明代以后,棉花的重要性超过麻。”出现这些变化的前提条件是 A.政府的大力推广 B.棉纺织技术的改进 ‎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棉花成为经济作物 B 元代黄道婆全面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促进了棉纺织业的迅速发展,棉花种植的推广,故选择B项。‎ ‎(2013年••新课标浙江卷••16题)16.唐文宗太和六年(832年),宰相王涯上奏:“商人乘马,前代所禁。近日得以恣其乘骑,雕鞍银鉴,装饰焕烂,从以童骑,骋以康庄,最为僭越,伏请切令禁断。” 以下对当时商人地位的判断,错误的是 A.经济地位优越                      B.政治地位低下 C.遭受全社会的鄙视                  D.实际上没有自由民的平等地位 ‎ C 唐代商品经济繁荣,商人获得较多社会财富,A项正确;在封建社会中,商人位于“士农工商”四个阶层的最底层,B、D两项正确;而C项遭受全社会的鄙视过于绝对且范围太大,所以错误。故选C。‎ 第十单元 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2013年••新课标安徽卷••20题)20.“图说历史”是解读历史的一种方式。图5地图中白色区域的不断扩大,反应了 A.天主教的传播 B.西方人眼中的世界 C.罗马帝国的扩张 D.“日不落帝国”形成 ‎ B 1500年以前,世界各地之间彼此孤立,相互隔绝。新航路开辟以后,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加强。解此题关键是抓住核心时间1500年。‎ ‎(2013年••新课标北京卷•37题)37.(34分)计时——记时——纪史 材料一 公元前431年,底比斯军队入侵普拉提亚。关于此事发生的年代,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记为:征服优波亚后缔结“三十年和约”的第15年,即阿尔哥斯的克里西斯担任女祭司的第48年,斯巴达的埃尼希亚斯担任监察官之年,雅典的执政官皮托多鲁斯的执政任期内……‎ 公元前431年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有如下记法:周考王十年,秦躁公十二年,魏文侯十五年,赵襄子四十五年等。‎ ‎(1)概括材料反映的古代纪年特点。(2分)结合所学,分析这一特点所反映的历史状况。(6分)‎ 格林尼治时间大事记 ‎1840年前 格林尼治时间由英国的格林尼治天文台(1675年建)制定,但其影响力有限,英国各地城镇仍遵守地方时间 ‎1847年 英格兰和苏格兰铁路时刻表采用格林尼治时间,以克服计时不同给交通造成的混乱局面 ‎1851年 ‎600万游客乘火车到伦敦参观世界博览会,首次体验标准时间体系 ‎1880年 格林尼治时间成为全英国唯一的、法定的时间标准 ‎1884年 英法美德俄日等25国在华盛顿召开会议,确定经过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经线为本初子午线,据此确定格林尼治时间为国际标准时间 ‎(2)阅读上表,对格林尼治时间成为国际标准时间的历史进程划分阶段并说明理由。(4分)分析国际标准时间形成的历史条件。(8分)‎ 材料二 1874年法国传教士在上海徐家汇建立了观测台,19世纪80年代这一观测台利用上海法租界内的信号塔开始报告正午时刻,为外国船只服务。这一时间标准被称为“海岸时”。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控制下的清朝海关采用“海岸时”,使用的是东经120º的时刻。此后“海岸时”逐渐被铁路、航运、邮政、电报等行业采用,并延及京奉等铁路沿线和长江流域。1918年,北洋政府将全国划分为5个时区,1927年将北京时定为标准时。1929年国民政府以南京时为标准时,每天通过电报和广播发布;上海、天津、南京、北平等地的车站、码头、银行、机关及市区街道多设标准钟。与此同时,汽笛、午炮或寺庙的钟声等报时方式仍在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将东八区区时定为北京时间。‎ ‎(3)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解读从“海岸时”到北京时间在近现代中国的变化历程。(14分)‎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37.解析:第(1)小题特点依据材料一文字概括;历史状况根据先秦时期的政治发展状况作答。第(2)小题依据材料一图表概括,并结合近代史知识分析条件。第(3)小题根据材料二并结合近代中国人对海洋的认识相关知识作答。‎ ‎(1)特点:没有通行、统一的纪年方式。‎ 历史状况:当时各区域政治分裂,邦国林立;经济交流范围相对狭小;文化发展相对多元。社会缺乏对统一纪年的需求。‎ ‎(2)阶段和理由:第一阶段:1880年前,格林尼治时间成为英国标准时间;第二阶段:1880~1884年,英国标准时间成为国际标准时间。‎ 历史条件:①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发展,现代交通、通迅的出现,产生了确立统一标准时间的需求和技术条件。②19世纪中后期,世界市场逐步形成,世界各地人员和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往来范围不断扩大,对制定国际标准时间的需求日益迫切。③英国是当时政治、经济大国,在全球拥有众多殖民地,具有强大的国际影响力,在确定标准时间和推动其国际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3)示例1:19世纪70年代“海岸时”由来华传教士提出,首先在租界使用,目的是满足西方人在华活动需要。20世纪初,在西方列强掌控下的清朝海关握有发布标准时间的权力,表明清政府开始接受标准时间,并将其应用于新兴行业。辛亥革命后制定标准时间的权力先后由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掌控,一般以首都时间为标准。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标准时间被越来越多的行业和人群所采用。上述材料表明,标准时间的引入最初带有殖民色彩。后来它由通商口岸、东南沿海不断向内陆扩展,对经济发展和百姓生活影响越来越大。但中国近代的半殖民地性质、传统的经济形态和复杂的社会地理环境,使标准时间的普及曲折、缓慢。‎ 示例2:标准时间在近代中国的传播由点及面,影响由弱到强,既是西方殖民扩张的产物,也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20世纪之前中国现代化程度较低,“海岸时”发布者为传教士;用于天文与航海,在通商口岸有一定影响。20世纪初,伴随着西方列强势力的扩张和中国现代化事业的深入,列强控制的中国政府部门——海关成为标准时间的发布者;标准时用于铁路、航运、邮政等行业;影响到铁路沿线及长江流域等地的居民生活。民国年间,中国与国际进一步接轨,标准时间的发布者变成国家,原来采用的地方时也随之调整;借助先进通讯技术,标准时间开始在全国范围使用:其影响已深入到大中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与此同时,由于近代中国发展不平衡,传统的计时方式依旧在偏远地区使用。‎ 示例3:标准时间在近代中国的传播由点及面、影响由弱到强。从发布者角度看:19世纪70年代是传教士,20世纪初是西方列强控制的海关,辛亥革命后依次变为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从传播地域看,由通商口岸、沿海大城市逐渐向内陆扩展。从使用范围看,首先为西方人在华活动服务,后逐渐应用于中国近代新兴的航运、铁路、工矿、通讯等行业,对民众生活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从其对社会发展的作用看,标准时间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积极作用逐渐凸显,但由于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传统的计时方式依旧在中国偏远地区使用。‎ ‎(2013年••新课标北京卷•40题)40.海洋是人类活动的重要舞台。‎ 时间 历史资料 ‎1831~1836年 达尔文进行环球航行考察 ‎1840年 利物浦至波士顿之间的轮船航班开通 ‎1858~1864年 瑞典地质学家伊雷克先后对北极斯匹兹卑尔根岛进行了3次考察,并绘制了详细地图 ‎1859年 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 ‎1869年 连接地中海和红海的苏伊士运河开通 ‎1869年 英国至印度海底电缆开通 ‎(1)以“海洋与人类文明进步” 为题,从上表中选择恰当的材料进行论述。(8分)‎ ‎40、解析:依据图表中的相关材料进行分析论述。‎ 参考答案:(1)①海洋考察推动了人类文明进步。例1:达尔文通过海洋考察扩大了视野,获得了新知,写出《物种起源》,提出优胜劣汰的生物进化论,对当时基督教的世界观形成极大挑战与冲击。例2:伊雷克对北极进行3次科学考察,绘制出地图,增进了人类对北极地区的了解。‎ ‎②人类科技进步也推动了对海洋的利用与开发。例1:利物浦至波士顿之间轮船航班的开通,使工业革命成果应用于全球交通领域,有利于克服海洋的阻隔,促进了经济发展,便利了社会生活。例2:英国至印度海底电缆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海洋对人类区域的阻隔,缩短了交往时间,有利于信息传播。‎ ‎(2013年••新课标福建卷•22题)22.图7,8,9是关于纽约得名后英荷关系的漫画。其突出反映了 图7 图8 图9‎ A.英荷争当世界霸主 B.英国想方设法压制荷兰 C.荷兰不满英国制裁 D.荷兰想独霸贸易市场 ‎ B 从漫画材料信息可以判断,该漫画反映主题是英、荷之间关于北美殖民地(纽约)的贸易纠纷,英国采取贸易保护政策,压制荷兰,故B项正确,D项明显错误;材料只反映局部争端,无法反映争当世界霸主,A项程度用词不当。图片中有反映荷兰的不满,但不是主题,而且用“制裁”也不合适。故最佳选项是B。‎ ‎(2013年••新课标广东卷•38题)38.(27分)有学者在研究世界经济贸易关系时提出了以下论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早在13、14世纪,连接欧亚非地区的世界贸易网已经形成,欧洲在其中一直处于边缘地位。这不仅因为欧洲的经济总量远远无法与亚洲的中国、印度相比,还由于欧洲人在从亚洲输入香料、丝绸、瓷器、棉织品等商品时,能向亚洲销售的产品极少,多数情况下只能以金、银等贵金属交易,欧洲的贵金属货币日益紧缺。16世纪欧洲在世界经济贸易中的这种处境开始改善。但一直到18世纪 ‎,原有的世界经济贸易格局仍没有改变。随着欧洲人越来越广泛深入地融入和利用既存的经济贸易体系,并在其中发挥日益增大的影响力,到19世纪欧洲终于成为世界经济贸易的中心。‎ ‎——据《白银资本》等 ‎(1)根据材料,13到18世纪,在世界经济贸易中居优势地位的是哪个地区?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6世纪欧洲在世界经济贸易中处境开始改善的主要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与18世纪相比,19世纪欧洲和中国在世界经济贸易中的相对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分析促成这一变化的政治、经济原因。(12分)‎ ‎(3)结合史实说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9分)‎ ‎38.解析:第(1)小题第一问从材料中“早在13、14世纪,连接欧亚非地区的世界贸易网已经形成,欧洲在其中一直处于边缘地位。这不仅因为欧洲的经济总量远远无法与亚洲的中国、印度相比”可得出答案为亚洲;第二问结合设问“16世纪”和“开始改善”以及所学知识可得出1500年前后新航路开辟和16—18世纪的殖民扩张。第(2)小题第一问作答把握好从欧洲和中国两个角度;第二问根据所学知识列出政治和经济两个方面的原因即可。第(3)小题根据二战后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相关知识作答。‎ 参考答案:(1)亚洲;改善原因:开辟新航路,殖民扩张,得到大量的贵金属,并在国家贸易中获得丰厚利润。(6分)‎ ‎(2)变化:欧洲上升;中国下降。(2分)‎ ‎ 原因:欧洲建立资本主义政治体制;(2分)进行工业革命;对外殖民扩张;充分利用既有的经济贸易体系;(3分)中国仍坚持封建专制统治;(2分)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遭受西方侵略。(3分)‎ ‎(3)二战后初期在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关贸总协定基础上,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3分)建立了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欧盟等,区域集团化趋势不断加强;(3分)冷战结束、世界贸易组织建立,越来越多国家融入世界市场,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3分)‎ ‎(2013年••新课标江苏卷•14题)14. 西班牙在美洲的主要黄金来源地是新格林纳达。 到 1600 年,从这里出口了 400 多万盎司的黄金。 新格林纳达的黄金产量逐步上升,到 18 世纪,其产量约为 16 世纪产量的三倍。这些黄金的流入直接导致西班牙 A. 国力增强,确立世界霸主地位 B. 资本积累,引发本国工业革命 C. 贸易发达,成为世界市场中心 D. 物价上涨,冲击封建生产关系 D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虽从美洲掠夺了大量金银,但并未将其转化为资本积累,而是用于向英荷等国购买昂贵的奢侈品,排除B项;金银大量输入,引起“价格革命”,金银价值下降,物价暴涨,依靠固定地租为生的封建地主地位下降,资产阶级实力上升,加速了封建制度的衰落,故选D项;A、C两项符合17、18世纪的英国和荷兰,不符合当时的西班牙,排除。‎ ‎(2013年••新课标上海卷•12题)12.15至16世纪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变化,如君主专制的建立、文艺复兴运动的发展和宗教改革的兴起等显示了 A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B 西欧社会的转型 C 国际政治体系的初建 D 整体世界的形成 B 15世纪是西欧发展的一个重要时代,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与发展,西欧社会发生了一系列变化:首先是思想文化领域的变化——文艺复兴运动兴起;接着是新航路开辟、宗教改革、君主专制的确立,西欧社会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体现了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变。故应选B。欧洲资本主义最早确立是17世纪40年代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国际政治体系开始建立的标志是1815年建立的维也纳体系,整体世界也即世界体系最终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A、C、D三项与题干要求时间不符,排除。‎ ‎(2013年••新课标上海卷•13题)13.以下为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的航海路线图,其中1497年至1498年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进行航海探险的目的地是 C 1497年,达·伽马从葡萄牙出发,沿非洲西海岸越过好望角,继续沿着非洲东海岸,穿过印度洋,到达印度,即③。故应选C。‎ ‎(2013年••新课标上海卷•22题)22.欧洲资本主义的发生与发展大致经历了资本原始积累,自由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对外扩张方式各有侧重以下能对应的是 A商品输出→资本输出→早期殖民 B早期殖民→资本输出→商品输出 C早期殖民→商品输出→资本输出 D商品输出→早期殖民→资本输出 C 随着资本主义的萌芽与发展,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新航路的开辟,西方国家开始了早期的殖民扩张。伴随着殖民扩张,资本的原始积累也发展起来;工业革命的进行,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商品输出成为对外扩张的主要方式,资本主义也进入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随着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资本主义的对外扩张由商品输出为主变为资本输出为主。故应选C。‎ ‎(2013年••新课标天津卷••4题)4.有国外学者说,如果世界结束于1820年,一部此前300年全球经济史的主体就会是东亚;只有结尾的简短一章可能提到遥远的大西洋沿岸。这里的“结尾的简短一章”主要指的是 A.新航路开辟 B.西方早期殖民扩张 C.工业革命 D.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确立 C 题干中假设的环境涉及的时间是1520—1820年,根据题干“结尾的简短一章”应该是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与此相关的只有C项。A项是15、16世纪;B项是16世纪;D项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故正确答案为C项。‎ ‎(2013年••新课标天津卷••14题)14.(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汤申家族最重要的收入来源是出租牧羊场。16世纪初,该家族出租了16个牧羊场。……汤申家族还按照资本主义方式从事经营活动。1516年,该家族养羊数量达1.8万只,从中得到了丰厚的收入。‎ ‎——摘编自沈汉《英国土地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汤申家族拥有的牧场较多,可能与当时英国什么经济运动有关?汤申家族属于哪个社会阶层?(4分)‎ 材料二 单位:蒲式耳/英亩 年份 小麦 稞麦 大麦 燕麦 ‎1660‎ ‎12.8‎ ‎14.1‎ ‎13.9‎ ‎13.1‎ ‎1760‎ ‎25.5‎ ‎25.0‎ ‎30.9‎ ‎38.3‎ ‎ 1660年代至1760年代,英国东部地区发生了农业技术革命。其中一项新技术叫做“四区轮作制”,即分别在农场的四块土地上种植芜菁、小麦、萝卜、大麦,四年里轮流更换,不让任何地块休闲,同时又能保持地力。‎ 右表是对1660年和1760年英国东部粮食产量的一种估算。‎ ‎ ——摘编自《历史研究》2012年第3期 ‎(2)材料二中的“四区轮作制”能推行,需以什么样的土地关系为前提?指出英国农业技术革命所产生的结果。(4分)‎ ‎(3)综上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土地关系和农业生产的变化对英国社会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影响。(6分)这对当前我国农业发展有何借鉴意义?(2分)‎ 解析:第(1)小题第一问,根据材料关键词“出租牧羊场”和“养羊”即可联想到教材知识中的“圈地运动”;第二问根据材料“按照资本主义方式从事经营活动”,可知其身份应该是新贵族。第(2)小题第一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二问结合表格内容回答。第(3)小题第一问土地关系的变化主要涉及材料一中的圈地运动,农业生产方式和农业产量的变化主要结合材料二,根据以上两方面信息,找准角度从三个方面阐述其影响。第二问主要结合当今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目前中国农业面临的困局来回答。‎ 参考答案:(l)经济运动:圈地运动。社会阶层:新贵族。‎ ‎(2)前提:大土地所有制。结果:粮食产量大幅增加。‎ ‎(3)影响:圈地运动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劳动力和资金;大农场的形成有利于农业技术革命;农业产量的提高有利于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 借鉴意义:农业走规模化经营道路更能适应现代化需要。‎ 第十一单元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2013年••新课标全国卷Ⅰ•40题)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国是最早利用海洋的国家之一,殷墟即发现了来自南海乃至阿曼湾的海贝。齐国借助“边海”的地理条件,发展“鱼盐之利”,成为春秋战国时最为富庶的国家。汉代“海上丝绸之路”雏形即已出现,魏晋而后,僧人“附商舶”西行“求法”,成为佛教东传的重要方式。宋元时代指南针等远洋航行工具的使用,使海外贸易达到鼎盛,明朝前期,在郑和下西洋的背景下,出现了一批重要的航海著作,如《瀛涯胜览》《星槎胜览》《西洋番国志》等,记录海行见闻 ,反映当时东南亚、印度以及阿拉伯、东非等地的风土人情、山川形胜。明后期,郑若曾针对倭寇等问题,在《筹海图编》中明确提出“海防”的主张:“欲航行于大洋,必先战胜于大洋。”而明、清政府常常采用“海禁”的办法。到鸦片战争前,“各省水师战船,均为捕盗缉奸而设”。‎ ‎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文》等 ‎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中国被卷入世界市场体系,通商口岸不断增加。魏源认为海运“优于”‎ 河运者有四利:利国、利民、利官、利商。1842~1846年,茶出口增长一倍,丝的出口增长将近五倍;1846~1856年,差出口有增长55%丝的出口增长三倍多,海关税收从1861年的490余万两增加到1902年的3000余万两。1866年,左宗棠创办福州船政局,附设福州船政学堂。1868年,江南制造总局制造的第一艘近代海轮“惠吉”号下水,1872年轮船招商局成立,“使我内江外海之利,不致为洋人占尽”。1885年,海军衙门设立。随着西方商品与资本输出的扩大,部分国人提出与列强进行“商战”。1904年,张謇上奏朝廷,请准各省成立海洋渔业公司,购置新式渔轮,发展海洋渔业。19世纪60年代后,清政府与英法等国签订条约,允许百姓出国,“毫无禁阻”,仅南洋地区,就有中国移民500万人。‎ ‎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等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古代海洋利用的特点。(10分)‎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晚清海洋利用的主要变化及启示。(15分)‎ 解析: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洋务运动相关知识作答。‎ 参考答案:(1)从沿海利用到远洋开拓;先进技术应用于航海;以经济、文化交流为主,和平利用;以民间交流为主;海洋意识不足。‎ ‎(2)主要变化:在西方冲击下海禁政策失效,政府被动参与海洋利用;海洋权益的各方面都受到西方列强的干预控制;通商口岸增加,海外贸易拓展;对海洋重要性的认识逐步深入;海洋管理机构逐步建立,试图建立有效的海防力量;海外移民、留学成为重要现象,对国内影响加深。‎ 启示:加强海洋领土及海权意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 ‎(2013年••新课标安徽卷••15题)15.图3显示以下年份外国资本、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在中国产业资本总额中所占比例。据此分析,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民族资本主义处于初步发展阶段 B.民族资本依然受到外国资本挤压 C.国民政府的官僚资本体系开始崩溃 D.国际局势决定着中国产业资本发展 B 从民族资本在1936年所占比例超过了官僚资本和外国资本可知民族资本发展迅速,A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27—1937年是中国民族资本发展的黄金时期,也是官僚资本急剧膨胀的时期,C错误。内因是事物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排除D。‎ ‎(2013年••新课标北京卷•18题)18.1893年,有位官员上奏朝廷说:“近来体察沿海各口商务情形,洋纱一项进口日多,较洋布行销尤广。江、皖、川、楚等省,或有难销洋布之区,更无不用洋纱之地。”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洋纱洋布主要在通商口岸使用 B.进口洋布在中国销售市场萎缩 C.长江流域传统织布业逐渐消失 D.民族织布业大量使用进口洋纱 D “洋纱一项进口日多”“ 江、皖、川、楚等省,或有难销洋布之区,无不用洋纱之地”说明民族织布用洋纱,传统织布业并未逐渐消失,D正确,C错误。A、B两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 ‎(2013年••新课标重庆卷•6题)6.图1数据来源于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导致1843~1852年英国制造品输华值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图1 1838~1852年英国制造品输华值(年平均数) 单位:镑 A.鸦片耗去了中国对英国制造品的支付能力 ‎ B.英国制造品遭到中国自然经济的顽强抵抗 C.英国制造品输入太多超过中国的购买能力 ‎ D.中国征内地税限制了英国制造品在华销售 B 从图表可以看出,1843—1852年英国制造品输华数量下降,说明英国的商品受到自然经济的顽强抵抗,B正确。‎ ‎(2013年••新课标福建卷•19题)19.表1是1912——1915年外资在华创办工厂数量变化表。影响变化的因素除一战外,还包括 表1‎ 年份 ‎1912‎ ‎1913‎ ‎1914‎ ‎1915‎ 工厂数(家)‎ ‎46‎ ‎46‎ ‎12‎ ‎2‎ A.自然经济最终解体 B.实业救国开始兴起 C.国货运动的推动 D.新文化运动的直接冲击 C 据题干材料反映的时间1912-1915,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判断A、B、D三项时间不符合,C项符合。判断选项是否正确要注意其程度用词“最终”、“开始”、“直接”等。‎ ‎(2013年••新课标广东卷•39题)39.(25分)历史认识是人们对历史事物的描述、看法和评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 材料一:对于洋务运动,当时的人颇有批评,以下看法较具代表性:‎ 刘锡鸿 中国空虚不在无船无炮,而在无人无财,此皆政教之过也;西洋技巧文字,似不可纷纷讲求,致群鹜于末,而忘治道之本;不思整饬纪纲(纲常伦理),而惟骛心于凶器之末何欤?‎ ‎——《刘光禄遗稿》‎ 郭嵩焘 西洋立国以政教为本;日本仿行西法,大小取法泰西,月异而岁不同;(中国专注于造船、制器、练兵)考求洋人末务而忘其本,自以为安。‎ ‎——《伦敦与巴黎日记》‎ 材料二:20世纪70年代,洋务运动被全面否定,曾经提出洋务运动具有一定积极意义的学者被扣上“崇洋媚外”的帽子,受到批判。80年代初出现了一股研究洋务运动的热潮,尽管在一些问题上争论较大,但洋务派引进西方技术符合时代潮流、有利于中国近代化的观点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据《洋务运动研究的回顾》等 ‎(1)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什么?它是对鸦片战争前后出现的哪一思想的发展?(4分)‎ ‎(2)‎ 刘锡鸿和郭嵩焘都批判洋务运动舍本逐末、但他们的主张并不相同。根据材料一对此加以分析。(10分)‎ ‎(3)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从时代背景分析20世纪七八十年代对洋务运动评价发生变化的原因。(8分)‎ ‎(4)通过以上问题的回答,你认为历史认识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3分)‎ ‎39.解析:第(1)小题结合早期洋务思想和洋务思想的内容作答即可。第(2)小题结合所学知识,把握好刘锡鸿和郭嵩焘各自观点角度作答即可。从刘锡鸿“中国空虚不在无船无炮……而忘治道之本;不思整饬纪纲(纲常伦理)”可知,其为顽固派,拒绝承认西方的先进而死守“三纲五常”。从郭嵩焘“西洋立国以政教为本……(中国专注于造船、制器、练兵)考求洋人末务而忘其本”可知,其为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的制度。第(3)小题根据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三个方面作答。第(4)小题作答时把握好历史环境的各主要要素即可。‎ 参考答案:(1)指导思想:中体西用。(2分)发展:“师夷长技以制夷”。(2分)‎ ‎(2)刘锡鸿认为西方技艺是“末”;中国的纲常伦理是“本”;主张整饬纲常伦理,反对洋务派专注于学习西方技术的做法。(5分)‎ 郭嵩焘认为西方技术是“末”;西方政教是“本”;日本明治维新全面学习西方,国力增强;反对洋务派只学习西方科技,主张不仅学习西方技术还要学习西方制度。(5分)‎ ‎(3)“文化大革命”时期,以阶级斗争为纲;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双百”方针恢复;实行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8分)‎ ‎(4)认识者的立场、思想观念、所处时代环境等。(3分)‎ ‎(2013年••新课标海南卷•15)15.图2为某国1919年对华进出口贸易分区示意图,该国是 图2‎ A.日本            B.德国        C.苏俄           D.法国 A 1919年苏联正在反抗国内外敌人,国内物资短缺,不可能对华大量出口。德国在一战中战败,德法两国都在一战中受到重创,1919年暂时无力卷土重来从经济上侵略中国。唯有日本在一战中经济实力增强,离中国也很近,侵略中国具备实力和条件。故A正确,B、C、D错误。‎ ‎(2013年••新课标海南卷•27题)27.(13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 据统计,1858~1911年间全国民族资本所设立的资本在1万元以上的民用工矿企业有953家,创办资本总额为2亿多元。而1901~1911年就设立了650‎ 家工矿企业,资本总额为1.4亿多元,其中江苏162家,湖北82家,广东54家,四川42家,直隶37家,浙江36家,奉天(今辽宁)30家,福建22家,安徽21家,山东20家,湖南11家,江西10家。各主要工业部门具体发展情况见下表。‎ ‎ ‎ ‎1901~1911年 数量(家)‎ 资本额(万元)‎ 纺织业 ‎82‎ ‎1332.1‎ 缫丝业 ‎70‎ ‎556.9‎ 面粉业 ‎53‎ ‎786.8‎ 火柴业 ‎28‎ ‎130‎ 水电业 ‎60‎ ‎3813.8‎ 机器业 ‎20‎ ‎352.1‎ 矿冶业 ‎73‎ ‎2272.9‎ ‎    ——摘编自杜恂诚《民族资本主义与旧中国政府》‎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901~1911年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6分)‎ ‎(2)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01~1911年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特点形成的原因。(7分)‎ ‎27.解析:第(1)小题根据材料并结合近代以来民族工业发展的相关知识概括作答。第(2)小题根据近代以来民族工业发展的相关知识概括作答。‎ 参考答案:(1)发展速度快;各部门发展不平衡,以轻工业为主;地区发展不平衡,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民族资本力量弱小,对外国资本依赖性较强。(6分)‎ ‎(2)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鼓励发展工商业;实业救国思潮兴起;轻工业投资少、见效快;长江流域和沿海地区受西方经济影响较深;受到外国资本的挤压。(7分)‎ ‎(2013年••新课标江苏卷•8题)8. 下表从一个方面反映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 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A. 全面抗战运输物资的需要 B. 帝国主义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 C.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促进 D. 《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的签订 C 题干图表反映了1928—1935年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这一时期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实施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促进经济较快发展,C正确。全面抗战爆发于‎1937年7月7日,帝国主义放松对华经济侵略发生于一战期间,《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签订于1946年,A、B、D三项与题干时间不符。‎ ‎(2013年••新课标上海卷•19题)19.在关于现代化内涵的讨论中,同学们提出①政治上的民主化和法治化②经济上的工业化和市场化③思想上的理性化④社会生活的变化等核心要素。以下归纳最完整的是 A①③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D 现代化也叫近代化,以生产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为主要标志。 一般认为近代化就是指资本主义化。其内容有:政治上的民主化、法治 化;经济领域上的工业化、商品化;思想上的理性化、科学化;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心理态度的多元化等各个方面。近代化的过程就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变迁过程,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故应选D。‎ ‎(2013年••新课标上海卷•21题)21.1872年,“机械螺丝(厂)”创与简村堡陈启沅(源),名曰“丝偈”,以其用机器也……以其交洋人也“ 材料中的螺丝厂最可能坐落于 A北京附近 B广州附近 C西安附近 D成都附近 B 解答此题有两个关键因素:一是时间1872年,正是民族企业的产生时期;二是人物陈启源,近代民族资本家,在广东创办近代企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答案为B。‎ ‎(2013年••新课标四川卷•3题)3.下表是1620年和1850年江南八府一州城乡人口统计。据此判断,这一时段该地区 年代 城镇人口(万人)‎ 农村人口(万人)‎ ‎1620‎ ‎300‎ ‎1700‎ ‎1850‎ ‎720‎ ‎2880‎ A.基本实现了城市化 B.城市经济规模扩大 C.农业经济日益凋敝 D.人口增速全国领先 B 从图表可以看出这一时段江南城镇人口增加,说明城市经济规模扩大,选B。‎ ‎(2013年••新课标四川卷•5题)5.美国银行家杨格在《1927至1937年中国财政经济情况》中说:“美国有意识的抬高银价。……已在中国酿成无法忍受的困苦。”面对这一“困苦”,南京国民政府采取的重大举措是 A.实行“币制改革” B.鼓励华侨投资国内产业 C.发起提倡国货运动 D.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A 美国抬高银价,扰乱了中国的金融市场,在中国酿成无法忍受的困苦。为摆脱困境,国民政府实行“币制改革”,其余三项不符合题意。‎ ‎(2013年••新课标四川卷•7题)7.图2是一幅民国时期的商品广告。据此可知 图2‎ A.民国时期的广告都借助了明星代言 B.当时影视明星具有崇高的社会地位 C.这一广告突出了对产品功效的宣传 D.明星代言得到普通民众的广泛认同 C 企业做广告的目的就是为了突出对产品功效的宣传,以吸引消费者。其余三项表述过于绝对。‎ ‎(2013年••新课标浙江卷••38题)38.阅读材料,加深对历史上江南经济变化的认识。(26分)‎ 材料一 松江府 ‎“壤地广袤不过百里而遥,农亩之入非能有加于他郡邑也。所由供百万之赋……全赖此(棉织)一机一杼”。‎ 苏州府 ‎“郡城之东,皆习机业。……计日受值”;盛泽镇“俱以桑蚕为业”。‎ 嘉兴府 王江泾镇“多织绸,收丝缟之利,居者可七千余家……”‎ 湖州府 ‎“俗皆织绢”;“唯湖以委……官赋私负成取足焉”;南浔镇“烟火万家”。‎ ‎——摘编自明清史志资料 材料二 ‎1840年后,长江三角洲的村镇无不受到开埠所带来的影响。时人有诗:蚕事乍毕丝事起,乡农卖丝争赴市。……小贾收买交大贾,大贾载入申江(上海)界,申江鬼国正通商……番舶来银百万 中国商人皆若狂。今年买经更陆续,农人纺经十之六,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栗。‎ ‎——摘编自明清史志资料 材料三 马克思在1853年就预言:“与外界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在英国的努力下被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过程。”马克思在这里是用来“暴力”一词,这无疑是侵略的同义词。但他并没有用侵略和被侵略来概括全部中外关系……把侵略同侵略带来的社会变化分开来,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总要思想。‎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指出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说明农业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关系。阅读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江南经济的主要变化。(10分)‎ ‎(2)仔细阅读材料二中的诗歌,结合时代大背景,分析长江三角洲的村镇经济发生的重大变动。(7分)‎ ‎(3)阅读材料三按照“把侵略同侵略带来的社会变化分开来”的思路,概括19世纪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对中国经济的影响。(9分)‎ ‎ 解析:第(1)小题第一问基本特点和第二问关系根据所学知识作答;第三问根据材料一概括作答。第(2)小问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并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作答。第(3)小题注意分析题目要求“按照‘把侵略同侵略带来的社会变化分开来’的思路”,实际上是要求从侵略(弊端)和社会变化(益处)作答。‎ 参考答案:(1)基本特点:精耕细作、男耕女织、自给自足,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的小农个体经营。‎ 关系:在封建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时期,农业经济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在封建社会后期,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变化:由小农个体经营转变为作坊生产,并产生了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与被雇佣关系,即学界所说的“资本主义萌芽”。‎ ‎(2)变动:1842年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放五处通商口岸,英国打开中国市场,迅速掠夺中国的资本(纱布),大量劳动力步入手工制造业行列,搁置农业,卖粮换钱变为买布换钱,开始赚取所谓的“外汇”(实为中国赔款)。‎ ‎(3)影响:列强侵华期间,逼迫清政府签订种种条约,割地赔款,掠夺资本,严重遏制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使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百姓负担加重,人民生活苦不堪言。‎ 巨大的财政压力迫使清政府广开税源,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使得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发展。‎ 第十二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013年••新课标全国卷Ⅰ•35题)35.有俄罗斯学者认为,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属于新版的苏俄新经济政策。这一认识的依据是两者都 A.处于相似的国内外经济环境 B. 面临着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 C. 巩固了农村的集体所有制经济 D. 促进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 B 材料强调了中国改革开放与新经济政策的共同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二者发生的时代背景明显不同,“新经济政策”时期苏俄实行的是农民土地私有制,也为真正开始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A、C、D三项错误。“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利用商品、市场、货币关系,实现向社会主义逐步过渡,而中国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也面临着如何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故B项是二者的共同点。‎ ‎(2013年••新课标重庆卷•9题)9.表1根据国家统计局《新中国五十年》的数据编制,其中的数据变化反映了这一时期我国 ‎ 表1 1957~1960年经济统计资料(部分) 单位:亿元 年份 工业总产值 重工业产值 轻工业产值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 ‎1957‎ ‎704‎ ‎317‎ ‎387‎ ‎537‎ ‎1958‎ ‎1083‎ ‎580‎ ‎503‎ ‎566‎ ‎1959‎ ‎1483‎ ‎867‎ ‎616‎ ‎497‎ ‎1960‎ ‎1637‎ ‎1090‎ ‎547‎ ‎457‎ A.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出现问题 B.经济体制改革拉开序幕 C.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开始进行 D.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 A 从图中可以看出,这一时期国家重点发展工业,对农业有一定忽视,经济建设指导思想出现问题,A正确。经济体制改革拉开序幕是1978年,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开始于1953年,国民经济形势好转开始于1962年,后面三项都不正确。‎ ‎(2013年••新课标海南卷•23题)23.我国“一五”计划实施过程中,民用工业企业中分别有50个部署在东北地区,32个部署在中部地区;国防工业企业中的大部分部署在了中、西部地区。国家调整工业布局的主要目的在于 A.充分利用原有工业基础            B.推动经济均衡发展 C.打破西方对华经济封锁            D.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 B 国防工业企业中的大部分部署在了中、西部地区,西部地区在民国时期并没有什么工业基础,所以A项错误;题干材料中并没有提到西方,C项不正确;建国之初西部地区的劳动力资源与全国相比并不占优势,排除D项。工业企业在东、中、西部均衡分布,目的在于推动全国经济均衡发展,所以B项正确。‎ ‎(2013年••新课标海南卷•25题)25.1983年4月国务院在《关于城镇劳动者合作经营的若干规定》等文件中规定:允许个体工商户购买机动车船从事客货运输,允许长途贩运和批量销售;个体户可以起字号、刻图章,在银行开立账户等。这一措施 A.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B.实现了城乡之间的人员交流 C.活跃了城乡商品市场              D.建立起市场经济新格局 ‎ C A项与题意无关,城乡之间人员交流在古代城市兴起后就出现了,B项错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1992年十四大以后逐步建立的,排除D项。‎ ‎(2013年••新课标江苏卷•10题)10.“高产卫星”是“大跃进”时期常用词。有人以《人民日报》为例做统计,“高产卫星”一词1957年未有文章使用,1958年共85篇,1959年共15篇,而1960年只有1篇,并且还是“陕西长安县的一个学习组说1958年种的‘三亩六分高产卫星田’不尊重‘庄稼生长的规律’了”,下列对“大跃进”的准确认识有 ‎①“大跃进”只在农业领域展开 ②“高产卫星”折射“大跃进”浮夸盛行 ‎③1958年“大跃进”快速推进 ④1960年基层队“大跃进”有所反思 A.①②③ B. ②③④ C.①③④ D. ①②④‎ B 大跃进典型现象包括农业上大放高产卫星和工业上大炼钢铁,①错误,排除含①‎ 的选项,B正确。‎ ‎(2013年••新课标江苏卷•12题)12. 右图反映了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情况。 “甲线段”所示时期的经济高速增长,主要得益的经济理论是 A. 社会主义的高度计划经济 B. 自负盈亏的分配管理制度 C.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D. 和平与发展的世界形势观 C 甲线段是20世纪90年代初,此时经济高速增长与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搞好市场经济,以及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密切相关,故选择C。‎ ‎(2013年••新课标山东卷•14题)14.20世纪50年代,中苏两国对中国的某一新生事物产生了不同看法。前者认为它是“中国加速社会主义建设,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形式”;后者则认为20—30年代的苏联类似尝试,但“在经济上是不合理的”。“它”是指 A.土地改革 B.“一五”计划 C.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D.人民公社 D 根据“新事物”“加速社会主义” “在经济上是不合理的”可知D正确。A、B、C三项苏联有类似的尝试,而且经济上也是合理的,排除。‎ ‎(2013年••新课标上海卷•30题)30. 右图主题与下列口号精神相近的是 A人又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B公共食堂好 吃饭不花钱 B自愿又互利,发展合作社 D联产承包制,走上富裕路 A 从图片内容和文字说明来看,反映的是1958年“大跃进”时的“浮夸”之风,这正与“人又多大胆,地有多大产”思想一致。故应选A。‎ ‎(2013年••新课标天津卷••9题)9.天津著名中药企业达仁堂如今已有百年历史。20世纪50年代纳入国家集中统一管理后,原有分号与其全部脱钩,达仁堂只管生产,不管销售。在20 世纪90 年代中期的发展中,该企业曾一度“拔剑四顾心茫然”。造成其“茫然”的主要原因是 A.集中统一管理使企业失去活力 B.企业产品质量下滑 C.企业失去分号,力量削弱 D.企业尚未适应市场经济 D 根据题干“20世纪50年代纳入国家集中统一管理”,说明当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政府集中统一管理使企业失去活力,企业效益下滑都是其原因;但就20世纪90年代来说,主要是中国开始逐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因当时的达仁堂难以适应新兴的市场经济,故出现“茫然”的心态,故选D。‎ 第十三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2013年••新课标重庆卷•14题)14.(3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赵武灵王(前325 ~ 前299年在位)与肥义谋胡服骑射。国人皆不欲,公子成(赵武灵王的叔父)曰:臣闻中国者,蛮夷之所则效也。今王舍此而袭(穿)远方之服,臣愿王熟图之也!王曰:夫服者,所以便用也;制国有常,利民为本。吾国东有齐、中山,北有燕、东胡,西有楼烦、秦、韩之边。今无骑射之备,则何以守之哉?而叔顺中国之俗,恶变服之名,非寡人之所望也。公子成听命,乃赐胡服。于是始出胡服令,而招骑射焉。‎ ‎——摘编自司马光《资治通鉴》 ‎ 材料二 凯末尔采取的一项激进措施,就是取消费兹帽,代之以西式礼帽。费兹帽是一种红色圆柱形的帽子,是当时穆斯林土耳其人的特殊服饰。他认为,土耳其人的这种装束是非常不合时宜的,是一种与现代文明社会格格不入的打扮,土耳其的社会(世俗化)改革必须从服装入手。他说:“自认为是文明的土耳其共和国人民,必须用他们的思想和他们的精神状态,用他们的家庭生活和他们的生活方式,来表明和证明他们是文明的。”‎ ‎——摘编自钱乘旦《沉疴猛药―土耳其的凯末尔改革》 ‎ 材料三 文化大革命时期”国防绿”、“海军蓝”是中国城乡居民追求的色彩。那时期,穿一身“国防绿”、腰间系一条帆布大板带、肩背军挎包成为青年男女尤其是大中专学生追求的一种时尚。20 世纪80 年代,色彩鲜艳、款式时髦的服装逐步在大众中流行。毛皮大衣、羽绒服、西服、呢大衣等各种服装充分展现穿着者的风采与魅力。民众受西方现代文化的影响较大,中国服饰正式走向了多元化。‎ ‎——摘编自陈志华、朱华《中国服饰史》‎ ‎(1)根据材料一,归纳赵武灵王颁布胡服令的目的及其关于服饰的基本观点。(6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胡服骑射改革的时代背景。(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凯末尔为什么认为“土耳其的社会改革必须从服装人手”; (2分)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凯末尔改革的政治前提。(2分)概括凯末尔改革对土耳其社会发展的重大影响。(4分)‎ ‎(3)根据材料三,归纳中国民众的服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因素。(8 分)‎ ‎(4)综合以上材料,请你提炼其中蕴含的主题并进行简要论证。(4分)‎ ‎14.解析:第(1)小题第一、二问根据材料归纳概括;第三问结合战国时期社会转型变化的相关知识归纳作答。第(2)小题第一问根据材料二归纳,第二、三问结合凯末尔改革的相关知识作答。第(3)小题第一问结合材料归纳,第二问结合文化大革命相关知识作答。第(4)问根据三则材料概括主题并简要论证。‎ 参考答案:(1)发展骑兵,增强军事力量;服饰应利民、便用;服饰须因时势而变。处于社会转型的大变革时期;战争频仍,各国追求富国强兵。‎ ‎(2)费兹帽等装束非常不合时宜,与现代文明社会格格不入。民族独立战争的胜利,土耳其共和国的建立(或“凯末尔革命”的成功)。推动了社会的世俗化,促进了社会的现代化。‎ ‎(3)由单一服饰到多元化服饰。改革开放;经济和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民众思想观念变化;外来文化影响。‎ ‎(4)【评分参考】略。‎ 第十四单元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2013年••新课标全国卷Ⅰ•31题)31.有些学者认为,美国总统胡佛并不是自有放任政策的典型代表,他对经济进行了有限的干预,且为后来的罗斯福新政提供了借鉴。胡佛采取的干预措施是 A.斡旋劳资双方达成保持工资水平和不罢工的协议 B.通过霍利——斯幕特法以提高关税和保护国内市场 C.发起自愿减少耕地运动以维护农产品价格 ‎ D. 成立复兴金融公司向一些银行和公共工程贷款 ‎ D 材料中“他对经济进行了有限的干预,且为后来的罗斯福新政提供了借鉴”强调了胡佛直接干预经济的举措,D正确。A、C两项是政府通过政策调整间接促进经济复兴的措施,B项是用贸易壁垒缓解经济危机的措施,A、B、C三项错误。‎ ‎(2013年••新课标安徽卷••21题)21.图6是1950-1989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变化曲线图。对图中②时段解读正确的是 A.美国经济出现“滞胀”现象 B.“新经济”得以快速发展 C.美国经济处于“黄金时期” D.国家干预经济得到强化 ‎ A 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经历了五个阶段:经济繁荣发展(1945—1970),经济滞胀(1970—1980)、经济复苏(1980—1992)、再度繁荣(1992—2001)、再度衰退(2001年9·11事件以后),第一阶段强化国家干预经济,导致了70年代的滞胀,1992年以后新经济(知识经济)得以快速发展,B、C、D不符合题意。‎ ‎(2013年••新课标北京卷•23题)23.图9是1933年刊登在《华盛顿星报》上的一幅漫画,用以宣传当时美国政府的某项措施。位于画面中间的人物代表美国政府,“NRA”是“全国复兴管理局”的缩写。这项措施旨在 ‎ 图9‎ A.恢复银行信誉 B.鼓励建立工会 C.加强社会保障 D.调整劳资关系 ‎ D 从图示可以看出政府在劳资冲突中处于居中调解的作用。‎ ‎(2013年••新课标海南卷•19)19.美国在先进的科技和管理的推动下,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国民收入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的340亿美元增加到1929年的830亿美元。其带来的结果是美国 A.消费不足问题更加突出            B.加紧占领殖民地取得海外市场 C.成为世界第一工业强国            D.财政支出主要用于生产领域 ‎ A 美国国民收入在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前国民收入增加到830亿美元,生产不断增加导致产品相对过剩,消费问题突出,最终引发了1929—1933年的大危机,B、C、D三项在题干中没有体现。‎ ‎(2013年••新课标江苏卷•23题)23. (15 分)世界经济大危机动摇了人们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信心,而罗斯福勇敢地面对这场危机,开辟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其经验教训令人深思。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见下图 材料二 也许更重要的差别是罗斯福的个人风格———他灿烂的微笑、他技艺高超的口才、他生动感人的智慧———都使他赢得了人们的广泛喜爱,而与施政计划的具体内容没有太大关系。 ……罗斯福成功的许多因素应归结于他的人性魅力。 从就职演说开始(他告诉美国人“我们唯一应该畏惧的应该是‘畏惧’本身,他就向不断增长的绝望氛围中注入了强大的乐观情绪。 他是美国第一个充分利用广播、利用“炉边谈话的方式向人们阐释其施政方针并充分赢得民众信任的总统。‎ ‎———(美)布林克利《美国史》‎ 请回答:‎ ‎(1)运用统计方法对历史资料进行数量分析,是史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 观察材料一曲线图,列举 20 世纪 20 年代末至 30 年代中期影响美国失业率变化的重大事件。 (2 分)‎ ‎(2)材料二认为罗斯福成功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材料二以人物心理活动的哪种表现来说明罗斯福让人们重拾信心的? 与其他研究方法相比,材料二的研究视角有何新意? (3 分)‎ ‎(3)据材料三表格中的内容提示,结合所学知识,在表格中①与②位置,各举出一个史实,所举史实要能印证表格前一栏的观点。 (2 分)‎ ‎(4)多角度论述是对历史事实进行立体因素考察,并对事实尝试做出不同侧面的多层次解释,形成一系列的视角分析。 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多角度论述“新政的机遇与挑战”这一主题。 (8 分)‎ ‎(要求:论述角度多重,层次分明;注重史论结合,行文流畅;250 字左右。)‎ ‎23.解析:第(1)小题根据图片从美国经济大危机的影响和罗斯福新政的举措两个角度作答。第(2)小题第一问可根据材料二中的信息“罗斯福成功的许多因素应归结于他的人性魅力”作答;第二问可根据材料中的信息“注入了强大的乐观情绪”作答;第三问为开放性的探究题,言之有理即可。第(3)小题可根据设问结合所学知识作答。第(4)小题为开放性的探究题,言之有理即可。‎ 参考答案:(1)事件:世界性经济大萧条(或经济大危机);罗斯福新政。‎ ‎(2)因素:罗斯福优秀的人格魅力。表现:乐观情绪。‎ ‎ 新意:注重人文精神,使历史形象更立体、丰富(或开阔史学研究的视野)。‎ ‎(3)史实:①整顿金融体系(或监督工业生产,调整农业生产,以工代赈等)。②经济危机未能完全消除(或缓和劳资矛盾有限,保障措施不全面,劳工社会地位依然低下等)。‎ ‎(4)依据考生的史实与史识酌情赋分。‎ ‎(2013年••新课标山东卷•29题)29.(16分)美国杜邦公司的历史是两个多世纪以来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缩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片断一 初创 ‎1802年,从法国购进机器,在特拉华州的威尔明顿市郊创建了火药厂,生产黑色火药。不 久,法国订单便源源不断到来。‎ ‎1805年,美国军方宣布,其所需火药将全部由杜邦火药厂生产。‎ 片断二 发展 ‎1902年,建立东部实验室,它是美国最早的工业实验室之一。‎ ‎1903年,建立中央实验站,并利用其在化学方面的研究成果生产清漆和其它非炸药类产品。‎ 片断三 转型 ‎1920年,关闭了威尔明顿市郊的火药厂。‎ ‎1922—1925年,研发出快干型耐磨亮漆,用于汽车生产;制造出成本低廉且耐用的塑胶产品。‎ ‎1929—1943年,发明尼龙;研制出可用于音像磁带、雨衣、不粘锅等产品的新型涂料。‎ ‎1958年,成立公司国际部。此后,海外投资持续增长。‎ ‎ ——据胡国成《美国现代化工之父——杜邦》等 ‎(1)据片断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况说明杜邦火药厂初创时期利用了哪些有利条件。(4分)‎ ‎(2)据片断二,指出杜邦公司的发展反映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哪些特点。(4分)‎ ‎(3)据片断三,概况指出杜邦公司自1920年起进行了哪些战略调整,并说明其历史背景。(8分)‎ ‎29.解析:第(1)小题根据材料一并结合近代美国发展的相关知识作答。第(2)小题根据材料二并结合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作答。第(3)小题战略调整根据材料三作答,历史背景用一战、二战后美国和世界发展的相关知识作答。‎ 参考答案:(1)利用工业革命提供的有利契机,采用机器生产;当时战争不断,火药市场广阔(若从殖民扩张或美国西部开发等角度作答,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2)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化学工业等新兴工业部门兴起。‎ ‎(3)①由军用生产为主转向民用生产为主(或由火药生产为主转向化工行业的多个领域)。原因:一战后,出现了和平局面;美国经济进入繁荣时期。‎ ‎②扩大海外市场,增加海外投资。原因: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二战后确立了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2013年••新课标上海卷•26题)26.以下言论出自于1933年3月 富兰克林·罗斯福就任总统时发表的演说,其中最能体现其“新政”实质的是 A我们唯一值得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 B现在就行动起来……我愿意提供这样的领导 C捷径一切努力通过国际经济调整来恢复同世界各地的贸易。‎ D把一切形式的交通运输和其他明确属于公共事业的设施置于国家计划和监督之下 D 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就是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D项最能体现这一特点。故应选D。‎ ‎(2013年••新课标天津卷••7题)7.下图中,美国汽车产量1933年发生了较大变化。其主要原因是 A.消费者购买力下降 B.厂家生产能力下降 C.政府限制汽车生产 D.汽车销售价格上涨 A 根据题干关键时间“1933年”,再结合大危机和罗斯福新政的相关史实,即可选出答案为A项。经济危机发生后,物价上涨,货币贬值,人们的购买力低下,导致了消费市场的低迷,其余三项不合史实。‎ 第十五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2013年••新课标全国卷Ⅰ•33题)33. 1952年,苏共领导人马林科夫在十九大的政治报告上指出:“今年谷物的总收获量达到80亿普特,而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小麦总收获量比1940年增加了48% 。以前认为是最尖锐、最严重的问题--谷物问题,就这样顺利地解决了,彻底而永远地解决了。”这一论断。‎ ‎ A. 与实际情况完全相符 B. 成为加快工业化的依据 ‎ C. 是对农业改革的肯定 D. 是对斯大林模式的维护 ‎ D 根据材料判断当时处于斯大林执政晚期,马林科夫认为永远解决粮食问题与苏联当时事实不符,农业改革是赫鲁晓夫改革的重点,A、C错误。这一错误的论断不可能成为加快工业化的依据,只是为了维护斯大林模式,排除B,D项正确。‎ ‎(2013年••新课标全国卷Ⅱ•35题)35.1931年,斯大林说:“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50—100年。我们应当在10年内跑完这段距离。”这一思想 ‎ A.完全符合当时的苏联国情 B.推动了苏联经济模式的形成 ‎ C.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致 D.延续了新经济政策的精神 ‎ B 斯大林的言论表明苏联要加速实现工业化,这一思想推动苏联做出了迅速实现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决策,并最终推动了苏联经济模式—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2013年••新课标北京卷•16题)16.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史实 结论 A 宋代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宋代以后雕版印制技术基本不再使用 B 考古发现唐长安城中的坊建有坊墙 唐代城市中普遍实行坊市制 C ‎19世纪中期,英国生活资料及生产原料进口占其进口总额的95%,约50%的工业产品销往国外 英国已经成为典型的外向型经济国家 D ‎1951~1955年,苏联对农业的投资由年均200亿卢布增长到409亿卢布 苏联工农业发展失衡的局面得以改变 ‎ C A、B、D 三项所提供的史实过于片面,无法支撑相应的结论,选C项。‎ ‎(2013年••新课标福建卷•38题)38.(3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增加财富、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真正和唯一的基础只有一个,这就是大工业。如果没有资本主义的大工厂,没有高度发达的大工业,那就根本谈不上社会主义,而对于一个农民国家来说更谈不上社会主义了……不挽救重工业,不恢复重工业,我们就不能建成任何工业,而没有工业,我们就会灭亡而不成其为独立国家。‎ ‎ ——摘自《列宁全集》‎ 材料二 苏维埃国家在原则上不能靠采取劫掠殖民地或战败国人民一类的龌龊办法吸收工业化资金的。至于借用外债的这种办法,苏联却没有加以利用的机会,因为资本主义国家拒绝贷款给苏联。‎ ‎ ——摘自《斯大林选集》‎ 材料三 党知道战争日益逼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因此我国共产党也就拒绝了“通常的”工业化道路,而从发展重工业开始来实行国家工业化。‎ ‎ ——摘自《斯大林选集》‎ 材料四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基本上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从1953年起,我们就要进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了,准备以20年时间建成中国的工业化……但是首先重要并能带动轻工业和农业发展的是建设重工业;《论十大关系》实际上是思考开辟一条跟苏联有所不同的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八大进一步确定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目标,即“尽可能迅速地实现国家工业化”……实现国家工业化是中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 ‎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历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时苏维埃政权为什么要实行快速工业化战略。(9分)(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十月革命胜利后苏维埃政权是如何为工业化打基础并找到资金的。(10分)‎ ‎(3)材料三中所说的“通常的”工业化道路是什么?结合材料二、三,以英国为例加以说明。(8分)‎ ‎(4)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明新中国初期工业化的基本设想,并分析这一设想与苏联的工业化道路有何不同。(9分)‎ 解析:第(1)小题根据材料一及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知识作答。第(2)小题根据材料二及二战前苏联经济改革的相关措施作答。第(3)小题根据材料二、三作答。第(4)小题根据三则材料相关信息及所学知识作答。‎ 参考答案:(1)苏维埃政权是当时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处于敌对势力包围中;经济技术落后,国防薄弱;如不快速发展重工业、实现工业化,经济、技术就不能独立,政权将被扼杀。‎ ‎(2)实行企业国有化、农业集体化;政府把国有企业利润集中收缴;征收农业税,以艰苦奋斗、厉行节约等方式筹集工业化资金。‎ ‎(3)从发展轻工业开始。殖民掠夺(海外扩张)进行原始积累;第一次工业革命到第二次工业革命(从轻工业到重工业);逐步实现工业化。‎ ‎(4)设想:借鉴苏联经验,优先发展重工业,尽快实现工业化。‎ 不同:不片面强调发展重工业,要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农业的关系,走一条与苏联不同的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 ‎(2013年••新课标广东卷•22题)22.针对曾把农民出售粮食和其它农产品视为投机倒把并予以惩办的做法,某国领导人指出:“投机倒把活动,如果从政治经济学意义上来理解,那它和‘正当’贸易就区分不开来。”体现该领导人这一观点的措施是 A.允许农民进行商品交换 B.推行农业集体化 C.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 D.实行余粮征集制 A 从题干“投机倒把活动……那它和‘正当’贸易就区分不开来”可知,该领导人赞成“投机倒把”,即自由贸易,与新经济政策相符,故选A。B项是斯大林时期实行的,C项是罗斯福新政的内容,D项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排除B、C、D三项。‎ ‎(2013年••新课标海南卷•18)18.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权颁布法令,宣布一切土地为全民财产,禁止土地买卖、出租等。粮食税颁布后的1922年,全俄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颁布了《土地劳动使用法》,允许出租土地和使用雇佣劳动。该政策的出台和实施表明 A.以往的土地法令被彻底废除        B.农村个体经济的合法地位得到承认 C.农业改革进一步发展              D.商品经济的主导地位得到巩固 第十六单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2013年••新课标全国卷Ⅰ•32题)32. 1950年,法国提出欧洲应该超越国家的藩篱联合起来。这一提议得到联邦德国等国家的支持,但英国等一些国家反对成立超国家的机构,只有法、德、意等六国实现了联合。六国率先实现联合的直接原因是这些国家 A. 屡遭战争重创 B. 社会制度相同 C. 发展水平相似 D. 历史上关系紧密 ‎ A 二战是西欧国家经历的又一次大规模的战争,西欧国家在屡遭战争重创之后逐渐丧失了世界中心地位。在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下,西欧国家只有通过联合才能摆脱大国的控制和实现欧洲的振兴与重新崛起。A项是欧洲走向联合的直接原因,B、C、D项是欧洲国家能够实现联合的重要条件。‎ ‎(2013年••新课标海南卷•22题)2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区域合作组织相继成立。其中以“通过共同的商业政策,促进国际贸易限制的逐步废除”“汇集各国的资源以维护和增进和平与自由”为主要目标的是 A.欧洲经济共同体     B.亚太经合组织 C.北美自由贸易区     D.欧洲联盟 ‎ A 题干所属的区域组织的目标与欧共体相符,A正确;亚太经合组织和北美自由贸易区并没有逐步废除国际贸易限制的目标,B、C两项错误;欧洲联盟是政治经济一体化组织,与题干经济一体化不符,排除D项。‎ ‎(2013年••新课标天津卷••10题)10.右图所反映的经济组织,其突出特征是 A.成员国政治经济一体化 B.成员国经济技术合作多样化 C.成员国经济发展均衡化 D.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优势互补 D 根据图片中的国旗样式,可知涉及到美国、加拿大、墨西哥,所以该组织为北美自由贸易组织,它是世界上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形成的组织,故选D项。A项是欧盟;B项是亚太经合组织;C项表述错误。‎ ‎(2013年••新课标天津卷••10题)10.右图所反映的经济组织,其突出特征是 A.成员国政治经济一体化 B.成员国经济技术合作多样化 C.成员国经济发展均衡化 D.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优势互补 D 根据图片中的国旗样式,可知涉及到美国、加拿大、墨西哥,所以该组织为北美自由贸易组织,它是世界上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形成的组织,故选D项。A项是欧盟;B项是亚太经合组织;C项表述错误。‎ 第十七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2013年••新课标全国卷Ⅰ•25题)25.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 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 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 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 C 宋代朱熹首次把《论语》、《孟子》、《中庸》和《大学》一起合称为“四书”并为其作注。随着程朱理学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四书集注》也成为科举考试对儒家思想解读的标准答案。孟子的地位迅速提高,孔孟之道成为儒学精神的核心表达,C正确。其余三项均不符合题意。‎ ‎(2013年••新课标全国卷Ⅱ•24题)24. 司马迁著《史记》时,文献关于黄帝的记述内容不一甚至荒诞,有人据以否宁黄帝的真实性。司马迁游历各地,常常遇到人们传颂黄帝的事迹。有鉴于此,他从文献中“择其言尤雅者”编成黄帝的事迹列于本纪之首。这一撰述过程表明 A.《史记》关于黄帝的记录准确可信 B.传说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历史真实 C.历史文献记录应当与口头传说相印证 D.最完整的历史文本记录的历史最真实 ‎ C 从材料可以看出司马迁非常注意收集民间历史故事,并将故事与文献相对比,“‘择其言尤雅者’编成黄帝的事迹列于本纪之首”说明C正确,A、B两项材料中无法体现,D表述过于绝对。‎ ‎(2013年••新课标全国卷Ⅱ•27题)27.清代有学者说:“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这表明 A.小说成为一种新的宗教传播载体 B.小说的兴起冲击了封建等级观念 C.市民阶层扩大推动世俗文化发展 D.世俗文化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 ‎ C 明朝商品经济发展促进了市民阶层的扩大,出现了新的温煦为题材,推动了世俗文化的发展。小说通俗易懂,深受各阶层的喜爱,有推动了小说的推广,是小说比儒、释、道三种思想传播更广。‎ ‎(2013年••新课标全国卷Ⅱ•28题)28. “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京剧艺术中人物的脸谱 ‎ A.真实再现了客观历史 B.固化了大众的历史认知 ‎ C.正确评断了历史人物。 D.提升了历史人物的价值 ‎ B 题干反映了京剧艺术中人物脸谱的设计影响了人们对历史的认知,B符合题意。‎ ‎(2013年••新课标安徽卷••37题)37.(3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 后(武则天)欲以武三思为太子……二人(狄仁杰与王方庆)同辞对曰:“……姑侄与母子孰亲?陛下立庐陵王(武则天儿子李显),则千秋万岁后常亨宗庙;三思立,庙不袱(新死者附祭于先祖)姑。”后感悟,即日遣徐彦伯迎庐陵王于房州。王至,后匿王帐宁,召见仁杰语庐陵事。仁杰敷请切至,涕下不能止。后乃使王出,曰:“还尔太子”‎ 材料二 ‎ 中国的县志中有丰富的女性资料,它们清楚地表明,妇女的贞节是当地荣誉的象征……对风俗的描述,列女志的前言,甚至许多地方志的编纂体例都清楚地显示,女性贞节是向外部世界描绘地方道德标准的总共和价值观的组成部分。来自长江下游的一些例子很有说服力,七中有如下描写:“欲称闺门卸鲁(指文教兴盛之地)盖西川清淑之气所独钟,抑亦程朱之教泽。”‎ ‎ ——邓小南等《中国妇女史读本》‎ 材料三 中国妇女解放的要求,不但是精神上的,而且是身体上的。……我以为按照中国妇女地位,再决定“男女平等”这个问题之前,更要紧的问题,是决定女子也是个“人”我们中国的诗礼人家,有客来访时,若男主人不在家,女主人必定隔着门帘回答说:“我家里没有人”。这就是中国的妇女不自算是个“人”的铁证。所以总过妇女,第一必须取得法律家所谓“自然人”的资格,然后才能够说道别的问题,才能够说到和别人同等权利。‎ ‎ ——陈独秀《我的妇女解放观》(‎1921年3月8日)‎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使武则天“感悟”的历史因素。(6分)‎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程朱理学何以对女性贞节作为地方道德标准产生影响。(9分)‎ ‎(3)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清末民初有关妇女解放的主要史实,并对上述三则材料所反映的妇女地位分别进行辩证解读。(15分)‎ ‎37、解析:第(1)小题根据材料武则天立儿子为太子,而没有立侄子武三思可看出是宗法制度家天下观念的影响和人心所向,再根据材料武则天在狄仁杰的劝说下改变了观念可看出狄仁杰对她的影响。第(2)小题结合所学知识从程朱理学自身、地位和社会几个角度来回答。第(3)小题第一问从材料三中概括,第二问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 参考答案:(1)父系血缘政治、宗法制和礼乐制的传统;狄仁杰的劝说;人心所向等。‎ ‎(2)①程朱理学本身强调存天理灭人欲,重视人的品质,节操;②宋以后理学成为官方哲学,并成为地方的教化工具。元以后成为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这些使得程朱理学在地方迅速推广;③宪法社会下,重男轻女是普遍现象程朱理学符合了人们的观念和传统。‎ ‎(3)主要史实:中华民国成立后颁发一系列社会法令,主张婚姻自由、禁止缠足等 辩证解读:①材料一时唐朝时期。国风开放,虽然重男轻女是传统观念,但对妇女的要求还不是很严格,武则天可以揽权。她虽有皇帝之尊,但仍受宗法制的制约。‎ ‎②材料二反应的是宋以后受程朱理学的影响,对妇女的要求更加严格,并逐渐僵化,女性地位更加低下,妇女的身心受到封建礼教的摧残。‎ ‎③材料三反应的是近代中国受西方文化的影响,逐渐破除了对妇女的歧视,女性地位开始提高,但总体来说,女性的社会地位仍然很低。‎ ‎(2013年••新课标安徽卷••37题)37.(3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 后(武则天)欲以武三思为太子……二人(狄仁杰与王方庆)同辞对曰:“……姑侄与母子孰亲?陛下立庐陵王(武则天儿子李显),则千秋万岁后常亨宗庙;三思立,庙不袱(新死者附祭于先祖)姑。”后感悟,即日遣徐彦伯迎庐陵王于房州。王至,后匿王帐宁,召见仁杰语庐陵事。仁杰敷请切至,涕下不能止。后乃使王出,曰:“还尔太子”‎ 材料二 ‎ 中国的县志中有丰富的女性资料,它们清楚地表明,妇女的贞节是当地荣誉的象征……‎ 对风俗的描述,列女志的前言,甚至许多地方志的编纂体例都清楚地显示,女性贞节是向外部世界描绘地方道德标准的总共和价值观的组成部分。来自长江下游的一些例子很有说服力,七中有如下描写:“欲称闺门卸鲁(指文教兴盛之地)盖西川清淑之气所独钟,抑亦程朱之教泽。”‎ ‎ ——邓小南等《中国妇女史读本》‎ 材料三 中国妇女解放的要求,不但是精神上的,而且是身体上的。……我以为按照中国妇女地位,再决定“男女平等”这个问题之前,更要紧的问题,是决定女子也是个“人”我们中国的诗礼人家,有客来访时,若男主人不在家,女主人必定隔着门帘回答说:“我家里没有人”。这就是中国的妇女不自算是个“人”的铁证。所以总过妇女,第一必须取得法律家所谓“自然人”的资格,然后才能够说道别的问题,才能够说到和别人同等权利。‎ ‎ ——陈独秀《我的妇女解放观》(‎1921年3月8日)‎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使武则天“感悟”的历史因素。(6分)‎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程朱理学何以对女性贞节作为地方道德标准产生影响。(9分)‎ ‎(3)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清末民初有关妇女解放的主要史实,并对上述三则材料所反映的妇女地位分别进行辩证解读。(15分)‎ ‎37、解析:第(1)小题根据材料武则天立儿子为太子,而没有立侄子武三思可看出是宗法制度家天下观念的影响和人心所向,再根据材料武则天在狄仁杰的劝说下改变了观念可看出狄仁杰对她的影响。第(2)小题结合所学知识从程朱理学自身、地位和社会几个角度来回答。第(3)小题第一问从材料三中概括,第二问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 参考答案:(1)父系血缘政治、宗法制和礼乐制的传统;狄仁杰的劝说;人心所向等。‎ ‎(2)①程朱理学本身强调存天理灭人欲,重视人的品质,节操;②宋以后理学成为官方哲学,并成为地方的教化工具。元以后成为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这些使得程朱理学在地方迅速推广;③宪法社会下,重男轻女是普遍现象程朱理学符合了人们的观念和传统。‎ ‎(3)主要史实:中华民国成立后颁发一系列社会法令,主张婚姻自由、禁止缠足等 辩证解读:①材料一时唐朝时期。国风开放,虽然重男轻女是传统观念,但对妇女的要求还不是很严格,武则天可以揽权。她虽有皇帝之尊,但仍受宗法制的制约。‎ ‎②材料二反应的是宋以后受程朱理学的影响,对妇女的要求更加严格,并逐渐僵化,女性地位更加低下,妇女的身心受到封建礼教的摧残。‎ ‎③材料三反应的是近代中国受西方文化的影响,逐渐破除了对妇女的歧视,女性地位开始提高,但总体来说,女性的社会地位仍然很低。‎ ‎(2013年••新课标北京卷•15题)15.秦汉以来儒家思想不断发展。下列属于吸收外来文化因素、阐释儒家思想的著作是 ‎①《春秋繁露》 ②《四书章句集注》 ③《儒林外史》 ④《孔子改制考》‎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B 《春秋繁露》和《儒林外史》都是依据本土文化对儒家思想的阐释。《四书章句集注》是朱熹结合印度佛教对儒家思想做出的阐释,《孔子改制考》是康有为结合西方政治学说对儒家思想所做的解释,故B项正确。‎ ‎(2013年••新课标重庆卷•1题)1.我国古代有一位学者,运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理论,为君主专制统治提供了“天命攸(所)归”的神学依据。该学者应该是 A.韩非子 B.孟子 C.董仲舒 D.朱熹 C 韩非子主张法治和建立中央集权,孟子主张仁政,董仲舒提出“天人合一,君权神授”的观点,朱熹主张“存天理,灭人欲”,A、B、D三项不符合题意,C正确。‎ ‎(2013年••新课标福建卷•16题)16.朱熹在《漳州劝农文》中说:“请诸父老,常为解说,使后生弟子,知所遵守,去恶从善,取是舍非,爱惜体肤,保守家业”。在此,朱熹 A.教诲后生弟子遵从“三纲五常” B.告诫乡亲去恶从善以“慎思明辨”‎ C.灌输以农兴业思想以存“天理” D.劝导百姓遵循一种“理性”的生活秩序 ‎ D 材料没有反映“三纲五常” 、“ 以农兴业”,可以排除A、C选项。 “去恶从善”只是材料反映的部分内容;结合所学,可以判断材料的主题围绕着朱熹的“理”,即劝导百姓遵循一种“理性”的生活秩序。故选D。‎ ‎(2013年••新课标福建卷•17题)17.清末传教士明恩溥记述:“促使中国学子年复一年地坚持科举考试,有的直到九十高龄终于拿到文凭方可罢休,有的则死于这一过程中。功名利禄一类是无法说清楚的……九十高龄之后,即便考中又怎么样?唯一的解释是他天生具有忍耐的禀赋。”该材料 A.批判学子追求功名利禄 B.表明科举制下学子的愚昧无知 C.折射出学子的价值取向 D.反映出科举制失去人才选拔功能 C 据材料“功名利禄一类是无法说清楚的”排除A项;材料不能反映B、C两项。从材料“学子年复一年地坚持科举考试……”可以判断C项符合。‎ ‎(2013年••新课标广东卷•14题)14.有位古代思想家认为:通过读书等外在手段来明理自然是好,但“不识一个字,亦须还我堂堂地做个人”,重要的是先确立仁义这一根本。这位思想家可能是 A.孔子 B.董仲舒 C.朱熹 D.陆九渊 D 通过读书明理自然好但不是一个字亦须还堂堂正正做人,说明“仁义”“理”自在我心。这是心学的观点,心学的代表人物陆九渊和王阳明,选D。‎ ‎(2013年••新课标海南卷•4题)4.唐玄宗时,令宫女为前方将士缝绵衣。一兵士于短袍中得诗:“沙场征战客,寒苦若为眠。战袍经手作,知落阿谁边。蓄意多添线,含情更着绵。今生已过也,结取后身缘。”玄宗得知后,将作诗宫女嫁给该兵士,这一故事主要反映的是当时 A.佛教因缘观念影响深入            B.诗歌成为表达爱情的方式 C.官营手工业因战争衰败            D.社会风气比较开放 D 题干反映了唐代社会风气比较开放,宫女有恋爱结婚的自由并得到皇帝的支持。A、B、C三项与题意不符。‎ ‎(2013年••新课标海南卷•6题)6.朱元璋认为,“礼乐者,治平之膏粱;刑政者,救弊之药石”,“刑政二者,不过辅礼乐为治耳”。这表明他 ‎ A.强调严刑峻法的统治方式          B.重视礼乐制度的教化作用 ‎ C.宣扬休养生息的政治主张          D.兼采儒法二家为统治思想 ‎ B “礼乐者,治平之膏粱;刑政者,救弊之药石”指出礼是太平盛世治国良策,刑是乱世安邦的良方。“刑政二者,不过辅礼乐为治耳”表明刑政二者是礼乐治国的辅助,礼乐最重要。说明朱元璋重视礼乐制度的教化作用。‎ ‎(2013年••新课标江苏卷•21题)21. (12 分)家训宗规伦理以儒家思想为主体,通过家国意识同构,旨在实现社会和谐,体现了民族传统道德思想与规范。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有子(孔子弟子)曰:“孝弟(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论语·学而》‎ 材料二 约之二:吾族务要恪遵祖训,以伦理为纪纲,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和顺;一家雍睦(和睦),端由于此。 即同宗相处,须要安分守己,尊莫凌卑,强莫欺弱;卑幼者不许冒犯长上,富贵者宜怜穷困。 循规蹈矩,宗族称孝,乡党称弟(悌)。‎ ‎——何兹全《中国文化六讲·训约十四条》‎ 材料三 宣圣谕。 圣谕曰:“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 毋作非为。冶此六事乃太祖高皇帝(朱元璋)曲尽做人的道理,件件当遵守。 能遵守的便是好人。有一件不曾遵守便是恶人。 愿我一族长幼会集祠(堂)中,敬听宣读,悉心向善,皆作好人,有过即改,共为盛世良民,贻子孙无穷福泽。 ‎ ‎——明《虎墩崔氏族谱·族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仁的根本是什么? 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有关仁的政治主张。 (3 分)‎ ‎(2)历代许多家训体现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伦理。 据材料二,归纳儒家伦理的主要内容。(3 分)‎ ‎(3)儒家的伦理思想深刻影响中国社会。 据材料三,指出明代统治者与民众对儒家伦理所持的态度及其各自的做法。 (3 分)‎ ‎(4)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儒家伦理在中国历史上所起的积极作用。 (3 分)‎ ‎ 解析:第(1)小题第一问依据材料一中“孝弟(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作答;第二问可根据设问结合所学知识作答。第(2)小题可根据材料中的信息“一家和睦”“同宗相处”作答。第(3)小题的“态度”可根据材料三中的信息“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冶此六事乃太祖高皇帝(朱元璋)曲尽做人的道理”作答;“做法”可根据材料三中的信息“宣圣谕”“ 一族长幼会集祠(堂)中,敬听宣读,悉心向善”作答。第(4)小题根据设问结合所学知识作答。‎ 参考答案:(1)根本:孝悌。政治主张:为政以德(以德治民或德治);实施仁政。‎ ‎(2)主要内容:家庭和睦;宗族团结;乡里和谐。‎ ‎(3)态度:崇尚儒家伦理。做法:统治者提倡;民众遵守。‎ ‎(4)积极作用:维系家庭家族和睦;维护政治、社会稳定;传承民族道德,影响思想文化发展。‎ ‎(2013年••新课标山东卷•16题)16.下列关于李贽思想与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都具有思想启蒙意义 B.都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 C.都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愿望 D.都宣扬了个性自由和解放 C 李贽是封建士大夫的代表,其思想并不代表资产阶级,C项表述错误,A、B、D三项正确。‎ ‎(2013年••新课标浙江卷••12题)12.在人类文明史上,许多思想家对后世产生影响常常是通过教育途径。下列思想家中属于私学培养人才的有 ‎①孔子            ②韩非            ③朱熹           ④亚里士多德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D 孔子首创私学,在此之前都是官府垄断教育,①错误,故选D。‎ 第十八单元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2013年••新课标全国卷Ⅰ•26题)26.有学者说,在古代雅典,“政治领袖和演说家根本就是同义词”。这一现象是雅典 A.政治体制的产物 B.社会矛盾缓和的反应 C.频繁改革的结果 C.思想文化繁荣的体现 A 演说家的演讲易于鼓动雅典公民,由于雅典实行直接民主,公民拥护就将演说家的演讲变为公民大会的决策,最终影响古希腊民主政治的走向,因此演说家能成为政治领袖是雅典政治体制的产物,A项正确。‎ ‎(2013年••新课标江苏卷•15题)15. 某学者评价启蒙运动说:“‘进步’‎ 实际上已经成为哲学家的一种意识形态,他们坚信自然科学将会让人类更有力地支配整个世界,而人类理性则引领每个人走向自由,并建立起一个繁荣、公正、平等的社会。”引文所想表达的深层含义是 A. 理性思考引领社会进步 B. 哲学意识支配世界繁荣 C. 近代科学追求王权公平 D. 启蒙运动倡导阶级平等 ‎ A 由题干中“人类理性则引领每个人走向自由,并建立起一个繁荣、公正、平等的社会”可知A项为正确选项;B项与题干中“人类理性则引领每个人走向自由,并建立起一个繁荣、公正、平等的社会”不符;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启蒙运动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思想解放运动,它反对封建专制,主张建立资本主义制度。C、D两项不是启蒙运动的主张。‎ ‎(2013年••新课标上海卷•15题)15.革命实践与政治理论往往相辅相成。为“光荣革命”后英国君主立宪制提供理论支持的是 A 霍布斯 B 洛克 C 伏尔泰 D 卢梭 B 洛克,英国早期启蒙思想家,首先提出分权思想,主张君主立宪制,国家的立法权、行政权和处理外交事务的权利应分属议会和君主。光荣革命后的英国政治体制就体现了这一思想。故应选B。‎ ‎(2013年••新课标上海卷•31题)31.古罗马诗人维吉尔称“这里还有其他一些人(希腊人),……讲铸造出充满生机的铜像,造的比我们高明……在法庭上比我们更加雄辩,……但是,罗马人,你记住,你应当用你的权威统治万国。这将是你的专场,你应当确立和平秩序。“对此段话的最佳理解是 A罗马人有着自己的法律和政治成果 B希腊人有着突出的艺术和哲学成就 C罗马人的艺术和哲学成就胜与希腊人 D罗马人比希腊人更擅长运用政治权威 D 希腊对后世的贡献在于民主政治方面,罗马在于法制建设方面。罗马是通过不断的对外扩张逐渐建立起来的,罗马法律也逐渐完善。从材料的含义看,它既看到了希腊的优点,也看到了罗马的优点,强调罗马要发挥优点。从选项的表述和题干的要求看,D项最符合题意。故最佳应选D。‎ ‎(2013年••新课标上海卷•32题)32 在15世纪,斯特拉斯堡(今法国东北部城市)的印刷出版物中50%以上属于宗教书籍。10%属于古典书籍。从1500年至1520年,在该市的印刷出版物中古典书籍上升到总数的33%而宗教相关书籍下降为总数的27%,对上述变化的最佳理解是 A人文主义精神昌盛 B天主教地位有所下降 C学者推崇古典作品 D中国印刷术引入欧洲 A 受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与发展等因素影响,14—16世纪兴起了文艺复兴运动。文艺复兴运动的核心是人文主义,强调以人为中心,重视人的作用,把人从宗教神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所以出现题干中所叙述的现象。故最佳应选A。‎ ‎(2013年••新课标天津卷••3题)3.孟德斯鸠认为,共和政体是全体人民或仅仅一部分人民握有最高权力的政体;君主政体是由单独一个人遵照固定的和确立了的法律执政;专制政体是按一个人的意志行使权力。他主张实行的政体是 A.民主共和 B.贵族共和 C.君主立宪 D.君主专制 C 孟德斯鸠是启蒙运动时期的重要人物,根据启蒙运动相关知识即可选出答案C项。‎ ‎(2013年••新课标浙江卷••39题)39.1750——1850年是西方文明突飞猛进的重要阶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6分)‎ 材料一 ‎1775年北美爆发独立战争,1789年法国爆发大革命,西方民主政治开始在欧美大国确立。法国学者托克维尔进行研究,先后写成《论美国的民主》和《旧制度与大革命》,提出了许多发人深省的见解。‎ 材料二 ‎……商品的低廉价格,是它(资产阶级)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最顽强的仇外心理的重炮……它创立了巨大的城市……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随着资产阶级即资本的发展,无产阶级即工人阶级也在同一程度上得到发展……基督教思想在18世纪被启蒙思想击败……‎ ‎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1848年)‎ 材料三 在1750年,中西方的差距并不大;到了1850年,双方的差距不含天壤之别。这不仅是中西方的差距,也是东西方的差距。到19世纪中期,印度完全沦为殖民地,埃及岌岌可危,地跨欧亚非的奥斯曼帝国风雨飘摇,伊朗横遭列强干涉。‎ 关于中西方差距拉大的原因,学术界现有三大基本观点:①主要是中国落后了;②关键是西方腾飞了;③在中国落后的同时,西方腾飞了。‎ ‎——据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等整理 ‎(1)这一阶段前,西方已开始变革。试列举14—16世纪意大利、16世纪德国和17世纪后期英国出现的变革事件,并分别概括其历史意义。(9分)‎ ‎(2)近年来,一些学者注重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的角度研究历史。参考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用“五位一体”的思路概括这一阶段西方历史发展的特征。(11分)‎ ‎(3)关于中西方差距拉大的原因,您赞成材料三中的哪种观点?简要说明理由。(6分,只列观点,不说理由不得分)‎ 解析:第(1)小题根据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相关知识作答。第(2)小题根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从五个角度分析作答。第(3)小题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 参考答案:(1)事件: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 意义:①文艺复兴形成了思想解放,打破了封建神学的枷锁,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的发展,促进了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震撼了科学界和思想界。动摇了封建神学的基础。②宗教改革称沉重打击了欧洲统治的支柱天主教会,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道路,为欧洲走向现代社会创造了条件。③启蒙运动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冲击着欧洲的封建统治。为资产阶级取得统治地位提供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准备。推动了法国大革命的爆发,传播了自由、平等思想。鼓舞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成为人们追求解放的思想武器,推动了人类历史发展进程。‎ ‎(2)①经济:商品经济发展,进入资本主义经济的时代。②政治: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工人阶级随之崛起。③文化:各种资本主义启蒙思想交相辉映,异彩纷呈。④社会:社会处于资本主义的上升阶段,封建主义的衰败阶段。⑤生态:由于片面发展经济,生态环境受到了极大的破坏。‎ ‎(3)赞同①的观点。理由:中国在明清之际采取“海禁”、“闭关锁国”、“重农抑商”等政策将中国的资本主萌芽扼杀在摇篮里,使其发展异常缓慢。‎ 赞同②的观点。理由:牛顿经典力学、达尔文进化论、爱因斯坦相对论……近代以来科学技术一直处于辉煌时代。‎ 赞同③的观点。理由:中国在明清之际采取“海禁”、“闭关锁国”、“重农抑商”等政策将中国的资本主萌芽扼杀在摇篮里,使其发展异常缓慢。科技、政治、文化等也逐渐衰落。与此同时,西方由于思想解放运动,近代自然科学产生并发展。政治经济发展也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第十九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2013年••新课标重庆卷•3题)3.某中学生参加电视节目的知识竞赛,有一道关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题,他很难确定其中表述正确的选项,向你电话求助。你应帮他选择 A.“司南”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 B.“蔡侯纸”是中国古代最早的纸 C.火药在唐代开始应用于军事 D.活字印刷书籍的出现始于元朝 C “司南”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西汉时中国发明了造纸术,东汉的“蔡侯纸”是对造纸术的改进;唐朝中期发明了火药唐朝末年火药开始应用于军事;唐朝中期,出现了雕版印刷术,北宋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A、B、D正确,C错误。‎ ‎(2013年••新课标海南卷•3题)3.下面是汉字“律”的四种字体,其中直接取代篆书而流行的字体是 ‎                        A               B              C             D C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取代篆书而流行的字体为隶书,四个选项中项A是篆书,B项是楷书,C项是隶书,D项是行书,故A、B、D三项错误,C项正确。‎ ‎(2013年••新课标海南卷•7题)7.下列中国古代科技著作中,成书于汉代的是 A.《本草纲目》       B.《齐民要术》 C.《九章算术》      D.《石氏星表》‎ C 《本草纲目》是明朝李时珍所著,《齐民要术》是北魏农学家贾思勰所著,《九章算术》是东汉时期的一部数学著作,《石氏星表》是战国时期的天文学著作,故A、B、D三项与题意不符。‎ ‎(2013年••新课标海南卷•26题)26.(12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在中国古代,天文和历法一直受到高度重视,天文学家和君主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们是官方政府机构不可或缺的人员。至公元1851年,历代政权颁行了100余部历法,《夏小正》是中国最古老的历书,形成于公元前5世纪左右,包含了许多关于气候、星象及物候方面的叙述,按一年十二个月的顺序排列。古代的历法,现在名为“农历”或“阴历”,仍决定人们欢度“春节”以及“中秋”、“端午”等节日的具体日期。‎ 天象观测有助于制定更为准确的历法。古代史书中有着连续的有关日食、月食与星象变化的记录,并从政治角度解释这些现象。史书明确记录了公元前186年吕后当政时发生了一次日食,但现代天文学研究表明,所记日食绝不可能发生。日食记录居然因政治上的原因而有所增减:统治者残暴,记载的日食现象就多;统治者开明,日食便很少发生。‎ ‎    ——摘编自李约瑟《中华科学文明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重视天文历法的表现。(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影响中国古代天文学科学性的因素。(6分)‎ ‎26.解析:第(1)、(2)两小题均可以根据材料并结合概括分析作答。‎ 参考答案:(1)多种天文观测仪器制造与改进;丰富的天象观测记录;不断完善的历法;中央政府支持、组织,设置专门机构。(6分)‎ ‎(2)将天象变化与现实政治相联系,天人感应思想;注重实用性,理论探讨不足。(6分)‎ ‎(2013年••新课标江苏卷•2题)2. 从甲骨的刻符、青铜器的铭文,到笔画详备的楷书,缀连成一幅生动的文字史画卷。 观察右侧图片,可以得出的准确认识是 A. 楷体汉字形态直接演化于甲骨文 B. 楷体汉字飞舞飘逸便于抒情达意 C. 甲骨文字是不可识读的刻画符号 D. 甲骨文具有现今文字的某些特征 D 楷体汉字是由隶书直接演化而来的,飞舞飘逸的是行书和草书的特点,楷书具有规范工整的特点,甲骨文如今大多已可识读,用排除法可知A、B、C不正确,C正确。‎ ‎(2013年••新课标上海卷•3题)3.商代青铜冶炼技术日臻完善,留下了众多青铜礼器。这表明商朝人已将其用于他们最看重的 A.经济生产 B.政治活动 C.艺术审美 D.日常交往 B 商周时期是我国的青铜时代,青铜的冶炼技术已相当先进。而这些青铜器都是用于朝廷大典、祭祀等重要政治活动。由于青铜的质地、韧性等因素,青铜器很少应用于农业生产领域。故应选B。‎ ‎(2013年••新课标上海卷•8题)8.以下是三种史著的目录,按顺序与之对应的作者是 上世史 中国之中国 自黄帝以迄秦之一统 中世史 亚洲之中国 自秦统一后至清代乾隆一统 近世史 世界之中国 自乾隆末年以至今日 周纪 秦纪 汉纪 魏纪 晋纪 隋纪 唐纪 五帝本纪第一 夏本纪第二 殷本纪第三 ‎……‎ 老子韩非列传 仲尼弟子列传 商君列传 A.司马迁、司马光、梁启超 B.司马光、司马迁、梁启超 C.刘知几、司马迁、梁启超 D.司马迁、章学诚、梁启超 A 从给的三种史著的体例看:第一个应是《史记》的体例纪传体;第二个应是《资治通鉴》的体例国别体;而第三个应是近代史上梁启超的一种新的历史分期法。实际上,我们只要认定第一个是司马迁的《史记》、第二个是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结合选项的特点,可将B、C、D三项排除掉。故应选A。‎ ‎(2013年••新课标上海卷•14题)14.“习华言,易华服,读儒书,……以博中国人之信用,其教始能推行。”他是 A 元世祖 B 北魏孝文帝 C 利玛窦 D 马可波罗 C题干所反映的是利玛窦为了在中国顺利传教,学习中文,读儒家经典,适应中国的风俗习惯,逐渐博得中国人的信任,基督教才得以让中国人认可,在中国推行。故应选C。‎ ‎(2013年••新课标四川卷•1题)1.书法以自由多样的线条艺术表现情感和意境。下列作品把书法的写意性发挥到极致的是 A B C D D 清梁同书说“气须从熟中来,有气则自有势,大小长短,下欹正,随笔所至,自然贯注成一片段。”所以气势还需从用笔的精熟中来。若用笔滞凝,神情呆板,拘谨不畅,则必无势可言,贯气更谈不上了,所以书法艺术得势才能得力,得力才能得气,得气才能得神,草书之作全在神驰情纵,得心应手之间写出精神和气质来。笔势是多变的,“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崩浪雷奔”、“百钧弩发”,这些在书法中常见的形容词都是在捉摸不定的动态中以物喻情的。正是因为草书章法无固定不变之状,所以见之可以自由想像、思游云天。D为草书,据此判断D正确。‎ ‎(2013年••新课标天津卷••1题)1.右图为《岛夷志略》片段。从其内容判断,该著作的出现应不晚于 A.秦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 C 结合所学的史地知识, 唐宋年间,许多历史地理著作将西沙和南沙群岛相继命名为“九乳螺洲”、“石塘”、“长沙”、“千里石塘”、“千里长沙”、“万里石塘”、“万里长沙”等。宋元明清四代,以“石塘”、“长沙”为名记述南海诸岛的书籍多达上百种。故答案为C项。‎ ‎(2013年••新课标浙江卷••13题)13.司马迁的《史记》记载了商王的世系,但长期以来并不能确定该记载是否真实。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殷墟甲骨文的发现,证实《史记》的记载基本上是正确的。这说明 A.考古资料比文献材料更真实          B.历史记载不存在纯粹客观性 C.历史记载必须经过考古发现证实     D.考古发现是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 ‎ D A项说法正确但与题意不符,B项历史记载秉承还原历史真相为原则,所以存在纯粹客观性,C项与事实不符,D项最符合题意。故选D。‎ 第二十单元 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 ‎(2013年••新课标全国卷Ⅰ•28题)28.恩格斯称赞一位近代科学家的研究成就是“自然科学的独立宣言”,他指的应是 A.哥白尼的“日心说”否定了宗教神学崇信的“地心说”‎ B.伽利略创立的试验科学推动了近代科学的发展 C.牛顿创立经典力学完成了科学史上的划时代飞跃 D.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颠覆了关于人类起源的传统观念 A 材料中“自然科学的独立宣言”是指欧洲近代自然科学从宗教神学中脱离出来而成为独立发展的学科体系,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哥白尼的“日心说”最早否定了宗教神学崇信的“地心说”,宣告了科学的独立,选A项,B、C、D三项均晚于A项。‎ ‎(2013年••新课标广东卷•21题)21.被宗教人士评论为“让上帝远离了这个世界,降低了人类在其中的独一无二性”的学说是 A.伏尔泰的天赋人权说 B.达尔文的进化论 C.马丁·路德的新教学说 D.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B 本题考察的是考生对进化论意义的理解。进化论打破了上帝造人说,与材料中“让上帝远离了这个世界”的表述相符,故选B。本题考察的是考生对进化论意义的理解。进化论打破了上帝造人说,与材料中“让上帝远离了这个世界”的表述相符,故选B。‎ ‎(2013年••新课标江苏卷•17题)17. “根据这一理论,将时间和空间说成是绝对的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对这两种范畴的测量通常随着观察者的运动而改变。 ……对于门外汉来说,这些观点———通常用不能理解的数学公式解释———表明科学已经达到了能被人类所知的界限。上述“理论”的主要意义是 A. 开创了以实验为基础的近代科学 B. 预见海王星存在的准确性 C. 弥补经典力学对时空认识的不足 D. 发现能量辐射的运动原则 ‎ C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这一理论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相对论的提出有效弥补了牛顿经典力学对时空认识的不足,故C项正确。A项是伽利略的贡献,B项为牛顿经典力学的贡献,D项为量子力学的贡献,三项均不符合题意。‎ ‎(2013年••新课标上海卷•9题)9.小张打算赴法国参观巴黎大学,他从网上搜集了有关中世纪西方大学的信息。其中正确的是 A.大学兴起于公元8世纪 B.大学出现了自由探索的世俗教育 C.大学授课的语言以古希腊语为主 D.大学教师的待遇远低于神职人员 B 中世纪西方大学兴起于11世纪,随着城市的兴起而发展起来;大学授课的语言以古拉丁语为主;中世纪西方大学具有自治性质,有教师和学生组成行会,不交赋税,也不服兵役。故应选B。‎ ‎(2013年••新课标四川卷•9题)9.1925年,美国田纳西州的中学教师斯科普斯因在课堂上讲授达尔文进化论而被判有罪。该州还立法禁止教师传授任何有违背圣经上帝造人的学说。此法在该州一直适用到1967年。据此可知 A.1967年后美国开始接受进化论 B.斯科普斯言论违背美国的宗教信仰自由 C.进化论冲击了美国的基督教信仰 D.田纳西州的立法行为违反了美国宪法 C 立法禁止传播进化论说明进化论的传播冲击了美国的基督教信仰,引起了教会的不满,其余三项与题意无关。‎ 第二十一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2013年••新课标全国卷Ⅱ•40题)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有不少学者对爱因斯坦的学说持怀找态度.1919年,英国科学家爱丁倾时日全食的观侧结果证实了爱因斯坦的理论,引起巨大直动.份界范国的爱因斯坦热接踵而至。荷兰、捷克斯洛伐克、奥地利。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等国先后邀请他前往讲学。在中国,梁启超发起成立的讲学社甘拟遨请爱因斯坦来华讲学.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亦发出遨请.并得到其本人应允.蚤然爱因斯坦因故未能成行,但相对论却在中国广泛传播,从1917年到1923年,各种报刊登载相对论的论著、译文、通讯、报告和文献不下百篇,出版译著15种左右。‎ ‎——摘编自阿尔布雷希特·福尔辛《爱因斯坦传》等 ‎ 材料二 ‎ 爱因斯坦热在中囚方兴未艾之际,正是国内东方丈化与西方丈化问越论战正酣之时。以梁启超为代表的部分知识分子认为,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史两种不同类型的文明,前者以道德丈明为核心.后者以科学精神为核心,梁启超前往欧洲考察一年多,1920年田国后写道:“一百年物质的进步.比从前三千年所得还加几倍.我们人类不推没有得着幸福,倒反带来许多灾难,好像沙漠中失路的旅人,远远望见个大黑影,拼命往前赶,以为可以靠他向导,那知赶上几程,影子却不见了,因此无线凄惶失望,影子是谁?就是这位‘科学先生’。欧洲人做了一场科学万能的大梦,到如今却叫起科学破产来……‎ 我们可爱的青年啊,立正!开步走!~大海对岸那边有好几万万人,愁着物质文明破产,哀哀欲绝的喊救命,等着你来超拔他哩!我们自天的祖宗、三大圣(孔子、老子、墨子)和愈多前辈,眼巴巴盼望你完成他的事业,正在他的精神来加保佑你哩。“‎ ‎——摘编自李喜所、元青《梁启超传》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爱因斯坦热兴起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中国知识界对西方科学的态度,并予以评析。(17分)‎ 解析:第(1)小题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新文化运动前后相关知识分析作答。第(2)小题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新文化运动对中国思想界的影响作答。‎ 参考答案:(1)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科学带动技术和生产的发展,引起人们对科学的重视;相对论的提出是科学领域的重大革命;观测结果证实了爱因斯坦的理论;大战结束有利于相对论传播。(8分)‎ ‎(2)态度:普遍欢迎,引进宣传。‎ 评析:西学东渐及新文化运动的结果;提升中国的科学水平及民众的科学素养,有助于弘扬科学精神。(6分)‎ 态度:质疑“以科学为中心的西方文明”。‎ 评析:西方近代文明暴露出弊端。一战教训;有一定合理性,有助于反思科学与人类文明的关系;高估了传统文化的价值,将西方文明、物质文明与科学等同起来,不利于新文化运动,助长保守思潮。(11分)‎ ‎(2013年••新课标重庆卷•7题)7.清廷兵部左侍郎王茂荫进呈咸丰皇帝一书:“其书版在京,如蒙皇上许有可采,请饬重为刊印,使亲王大臣家置一编,并令宗室八旗以是教,以是学,以知夷难御而非竟无法可御。”此书很快进入清朝最高决策层的视野,所提出的主张在洋务运动中付诸实践。该书最有可能是 ‎ A.《四洲志》    B.《海国图志》 C.《天演论》     D.《资政新编》‎ B 洋务运动的特点是“师夷长技”, 《四洲志》介绍西方地理,《海国图志》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天演论》提出了进化论的观点,《资政新篇》第一次在中国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作为封建统治着代表的洋务派不会对此感兴趣,故只有B项符合题意。‎ ‎(2013年••新课标福建卷•18题)18.1900年张之洞《劝学篇》出版英译本。英国媒体称,这标志着“长期以来习惯于孔夫子的陈词滥调下变得死气沉沉的中国人,终于在时代的现实面前苏醒过来”。评论认为《劝学篇》‎ A.顺应时代潮流 B.是对传统文化的全面否定 C.指出中国未来之路 D.主张抛弃孔夫子中国才能觉醒 A 据所学知识,选项B、D应属于1915年开始的新文化运动,与材料时间1900年不符;从选项B“全面否定”、 D“ 抛弃”这些程度词看也与材料思想不符。材料“在时代的现实面前苏醒过来”反映了“顺应时代潮流”,但还没达到“指出中国未来之路”的程度。故选A。‎ ‎(2013年••新课标海南卷•12)12.魏源说:“变古愈尽,便民愈甚,虽圣王复作,必不舍条编(明代税制)而复两税(唐代税制)。”与这一思想差异最大的是 A.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B.祖宗之法不足守 C.变者天下之公理                  D.托古改制 ‎ D 考查材料的阅读理解能力,魏源强调圣王复作,也不舍明代税制,而回到唐代税制,强调历史发展的进步,不学习古人,四个选项都强调变法,但A、B都强调变法和材料意思一致;D强调借助古人来进行变法,与题干材料思想差异最大,故选D。‎ ‎(2013年••新课标海南卷•13)13.1875年,郭嵩焘奏称:“西洋立国有本有末,其本在朝廷政教,其末在商贾,造船、制器,相辅以益其强,又末中之一节也……将谓造船、制器,用其一旦之功,遂可转弱为强,其余皆可不问,恐无此理。”这一认识 A.是中体西用论的具体表述          B.对洋务派思想有所突破 C.反映了顽固派的政治主张          D.奠定维新变法的思想基础 B 材料中“用其(造船、制器)一旦之功,遂可转弱为强,其余皆可不问,恐无此理。”说明只学习西方技术就可以使国家富强这是没有道理的。这一思想对“中体西用”的洋务思想有所突破,所以A项错误B项正确。顽固派的政治主张是排斥西方一切事物,与洋务派对立,C项不符合题意。郭嵩焘是早期维新派代表人物,早期维新思想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康梁维新思想奠定了维新变法的思想基础,D项错误。‎ ‎(2013年••新课标海南卷•16)16.从鸦片战争到新文化运动,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了曲折的历程。整个过程体现了近代中国 A.学习西方就是对封建制度的不断否定 B.学习西方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动力 C.内忧外患交织促进了学习西方的深化 D.发展资本主义是学习西方的主要目的 ‎ C 鸦片战争以后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空前激化,促使中国人不断向西方学习,中国有识之士向西方学习则经历了器物、制度、文化的不断深化的过程,所以C正确;中国人民向西方学习的历程反映了反侵略求民主的的愿望,而不单单是发展资本主义或者反对封建制度。A、B、D都不全面。‎ ‎(2013年••新课标江苏卷•6题)6. 1909 年,《京华百二竹枝词》曰:“报纸于今最有功,能教民智渐开通。 眼前报馆如林立,不见‘中央’有‘大同’(‘中央’、‘大同’均为当时报纸名称)。”这一描述表明 A. 报纸宣传成为变革根本动力 B. 描述者倡导报纸产业多元化 C. 描述者肯定报纸的教化功能 D. 报纸舆论受到专制政府控制 C 依据题干中“能教民智渐开通”可知近代报纸有教化功效。A、B、D三项题干中没有体现。‎ ‎(2013年••新课标江苏卷•7题)7. 一位学者评价说:“当时知识分子不但没有全盘反传统,而且使不少被尘封或淹没了的传统重现光芒。 例如,不登大雅之堂的白话小说,成了中国文学史的重要内容;作为传统文化的民间文学,第一次真正进入了大学的学术殿堂。”这一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 A. 反对旧道德崇尚现代文化 B. 混淆了先进与落后的界限 C. 充分肯定了文言文的价值 D. 存在对旧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D 传统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对旧文化全盘否定,‎ 本则材料却指出白话小说和民间文学得到发扬光大,体现出新文化运动一定程度上传承和创新了旧文化。‎ ‎(2013年••新课标山东卷•28题)28.(20分)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文化教育领域发生了重大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表1为1902~1904年译书统计简表。‎ 表1‎ 国别 译书类别 英 美 日 其他 总计 百分比 哲学宗教 ‎10‎ ‎2‎ ‎23‎ ‎2‎ ‎37‎ ‎7.0‎ 文学艺术 ‎8‎ ‎3‎ ‎4‎ ‎11‎ ‎26‎ ‎4.9‎ 史地 ‎8‎ ‎10‎ ‎90‎ ‎20‎ ‎128‎ ‎24.0‎ 社会科学 ‎13‎ ‎3‎ ‎83‎ ‎37‎ ‎136‎ ‎25.5‎ 自然科学 ‎10‎ ‎9‎ ‎73‎ ‎20‎ ‎112‎ ‎21.0‎ 应用科学 ‎3‎ ‎3‎ ‎24‎ ‎26‎ ‎56‎ ‎10.5‎ 杂录 ‎5‎ ‎2‎ ‎24‎ ‎7‎ ‎38‎ ‎7.1‎ 总计 ‎57‎ ‎32‎ ‎321‎ ‎123‎ ‎533‎ ‎—‎ 百分比 ‎10.7‎ ‎6.0‎ ‎60.2‎ ‎23.1‎ ‎—‎ ‎100.0‎ ‎ ——据左玉河《从四部之学到七科之学》‎ 材料二 表2为京师大学堂专业设置简表。‎ 表2‎ 科目 专业 备注 经学科 周易、论语、春秋、理学等 各科预科阶段均须 开设的课程:‎ 经学大义 人伦道德 中国文学 外国语 体操 政法科 政治、法律 文学科 中外史学、地理、文学等 商 科 银行及保险、关税等 格致科 算学、化学、物理等 农 科 农学、林学等 工 科 机器、造船、电气等 医 科 医学、药学 ‎——据1904年《奏定大学堂章程》‎ ‎(1)据表1,说明这一阶段译书活动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形成原因。(8分)‎ ‎(2)据表2,说明京师大学堂的专业与课程设置如何体现了“中体西用”的办学思想。试从经济和政治两个方面,分析其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8分)‎ ‎(3)基于以上分析,概括指出文化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4分)‎ ‎28.解析:第(1)小题第一问根据材料一分析概括作答;第二问根据所学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社会变化的相关知识作答。第(3)小题第一问根据材料二分析概括作答;第二问根据所学知识作答。第(3)小题根据所学知识作答。‎ 参考答案:(1)特点:地域上,重视翻译日本相关著作;内容上,重视翻译人文社会科学著作。‎ 原因:①甲午战争失败,促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转向日本寻找救亡的道路;②洋务运动破产,让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仅仅引进西方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不可能使中国真正走上富强的道路,转而重点关注西方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若从清未新政角度作答,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2)表现:①经学大义等课程列为预科基础课程,大学阶段设置经学科,体现了“中体”思想;②设置工科、格致等科,学习近代化学、物理、电气等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体现了“西用”思想。‎ 影响:①经济上,从推动中国经济现代化发展角度作答,言之有理即可得分。②政治上,从“以经学维护清政府的统治,不利于政治民主化的发展”、“培养了一大批具有新思想的知识分子,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任一角度作答,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3)文化教育既是一定社会发展的产物,又对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2013年••新课标上海卷•25题)25.保守派、维新派和激进派都有机会争一日之短,以后拖着长辫,心里眷念帝制的老先生于思想激进的新人物并作讨论,同席笑谴,这一场景最有可能发生于 A洋务运动时期 B戊戌变法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 D新文化运动时期 D 新文化运动时期提倡“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激进派即指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主导力量——资产阶级激进派。故应选D。‎ ‎(2013年••新课标上海卷•38题)38.同文馆之辩(14分)‎ ‎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京师同文馆的设立给当时的士大夫阶层带来了很大冲击。因此,同文馆的办学举措引发清廷内部的争论。1867年,保守派代表人物倭仁上奏道:‎ ‎ 天文、算学为益甚微,西人教习正途,所损甚大……立国之道,尚礼仪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今求之一艺之末而又奉夷人为师,无论夷人诡谲, 未必传其精巧,即使教者诚教,学者诚学,所成就者不过术数之士,古今来未闻有恃术数而能起衰振弱者也 天下之大,不患无才。知以天文算学,必须讲习,博采旁求,必有精其术者,何必夷人,何必师事夷人?‎ 问题:‎ (1) 倭仁反对同文馆哪些办学举措?理由是什么?(6分)‎ (2) 假设你参与当时的论辩,将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8分)‎ 解析:第(1)小题第一问举措可根据材料“天文、算学为益甚微,西人教习正途,所损甚大”、 “奉夷人为师”等归纳其内容。第二问理由可根据材料“立国之道,尚礼仪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 夷人诡谲, 未必传其精巧”、“ 古今来未闻有恃术数而能起衰振弱者也。天下之大,不患无才”等内容总结其原因。第(2)小题首先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可从国际大势、国内形势及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外交等方面分析归纳。同时要注意自圆其说。‎ ‎ 参考答案:(1)反对的举措:同文馆开设天文、算学课程;聘请西人教授科举出身人员。‎ 理由:①国家的根基在礼仪和人心,不在洋人的“术数”和“技艺”。②洋人未必真心实意地传授他们的知识。③中国也有能胜任此类课程的人才。 ‎ ‎(2)师夷长技,培养科技人才是晚清的时代要求,而道德人心对于一个国家也非常重要。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暴露了清政府严重的统治危机,可谓“千古未有质变” ,师夷长技成为时代要求。 当时的洋务事业需要培养大量的科技人才,同文馆的课程设置有其紧迫性。然而,道德人心亦是立国之本,不重视道德人心,片面强调科技和科技人才,虽有“长技”而不能真正自强。‎ ‎(2013年••新课标上海卷•40题)40.严复笔下的进化论(25分)‎ ‎ 中国近代思想家严复将赫胥黎的作品译成中文发表。以下两栏材料,分别选自赫胥黎原著直译本与严复译本大致对应的段落,阅读并回答问题。‎ ‎ 原著直译文 ‎ 在生物界,这种宇宙过程(cosmicprocess)最典型的特征之一就是生存斗争,即每一个个体和整个环境的竞争,其结果就是选择。也就是说,那些存活下来的生命形态,总体上最适合于某个时期存在的各种条件。因此,就这一点而言,也就仅仅就这一点而言,它们是最适者。‎ ‎ 严复译文 ‎ 以天演为体,而其用有二:曰物竞,曰天择,此万物莫不然,……物竞者,物争自存也,以一物以与物物争,或存或亡,而其效则归于天择。天择者,物争焉而独存。……与其所遭值之时与地,及凡周身以外之物力,有其相谋而相剂者焉。……斯宾塞曰;“天择者,存其最宜者也。”夫物既争存矣,而天又从其争之后而择之,一争一择,而变化之事出矣。‎ 严复按语一:物竞,天择二义,发于英人达尔文,斯宾塞者……本天演著《天人会通论》,举天、地、人、形气、心性、动植之事而一贯之,其说尤为精辟宏富,其第一书以发明天演之旨 ,第二书以天演言生学(生物学);第三书以天演言性灵(心理学);第四书以天演言群理(社会学);第五书乃考道德之本源,明政教之条贯,而以保种进化之公例要术终焉。鸣呼!欧洲自由生民以来,无此作也。‎ 严复按语二:夫既以群为安利,则天演之事,将使能群者存,不群者灭;善群者存,不善群者灭。赫胥黎……言群理,所以不若斯宾塞之密也。‎ ‎ ‎ 问题:‎ (1) 严复翻译此书与哪次重大历史事件的刺激有关?(2分)‎ (2) 比较上述材料,概括严复译本(包括按语)与赫胥黎原著的内容差异。(8分)‎ (3) 你如何理解严复笔下的进化论?(15分)‎ 解析:第(1)小题结合当时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作答。第(2)小题注意明确严复翻译此书的目的:维新变法,救亡图存,必然有时代的烙印。第(3)小题解答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严复的个人经历;②严复的立场;③严复翻译的目的;④中国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当时的国内外环境。‎ 参考答案:(1)甲午战争或第一次中日战争或甲午战败。‎ ‎ (2)严复并未忠实翻译赫胥黎的作品,在译文中加上了斯宾塞的观点以及按语,以阐述自己的观点;严复的翻译深深打上了当时中国社会的时代烙印,赫胥黎将进化论的使用限定于自然界,严复则将其扩展至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相较赫胥黎的观点,严复更倾向于斯宾塞的观点。 ‎ ‎(3)严复笔下的进化论,综合了赫胥黎和斯宾塞的观点,给西方进化论打下了中国烙印。严复在翻译进化论的时候,并没有完全忠实于进化论的原文,而是结合斯宾塞的观点并加进了自己的理解。因为严复生活的时代西方列强不断侵略中国,中华民族的民族危机日益严重。严复是维新派代表人物,他通过翻译进化论,解放人们的思想,唤醒人们对戊戌变法的支持,通过翻译天演论达到挽救国家和民族的目的。‎ ‎(2013年••新课标天津卷••5题)5.“不识国民之原理,不通世界之大势,不知政治之本原……而仅摭拾泰西皮毛,……遂乃自足。”上述言论应当是 A.顽固派对洋务派的批评 B.洋务派对顽固派的批评 C.洋务派对维新派的批评 D.维新派对洋务派的批评 D 19世纪中期以来,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是资本主义。面对民族危机的加深,先进的中国人主张向西方学习,而此时的洋务派却设想通过学习先进技术来维护封建制度 ,由“而仅摭拾泰西皮毛”可知,它指的是洋务运动仅学习西方的皮毛,即单纯学习西方的技术,而没有变革相应的社会制度;故答案选择D项。顽固派是不可能主张顺应世界潮流,向西方学习的的,排除A和B项;洋务运动促进了早期维新思想的产生,C项不符合史实。‎ ‎(2013年••新课标天津卷••6题)6.据《中国报学史》统计,武昌起义胜利后半年内,全国报纸由100多家迅速发展到500多家,总销量达到4200万份。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人们关心社会变革,希望了解世界变化 B.《临时约法》规定有言论、出版等自由 C.大力提倡白话文使阅读报纸的人数激增 D.人们普遍赞成民主共和,反对君主专制 A 根据题干,报纸种类增加,销量增多,说明报纸有广泛的需求市场,结合当时的社会实际,答案为A项。《临时约法》并没有真正的深入实施,排除B项;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与题干所示时间武昌起义胜利后半年内不符,C项错误;D项中“普遍”太绝对化,不符合史实。‎ ‎(2013年••新课标浙江卷••18题)18.据《中国近代报刊史》,《时务报》初创时,每期只销4000份左右,半年后增至7000份,一年后达到13000份,最多时销达17000份,创造了当时国内报纸发行量的最高纪录。这一现象说明 A.通俗性报刊广受普通民众欢迎       B.《时务报》开创了国人办报的先例 C.维新派有效利用新式媒介开启民智   D.国人所办的报纸市场需求量极大 ‎ C 《时务报》是由维新派创办的用于传播维新思想的近代报刊,A项所说的“通俗性”是新文化运动后期白话文普及的效果。B项国人办报的先例是《昭文新报》。D项与史实不符合,当时文化还没有普及,大部分国人还不识字,更别说大量阅读文言文报纸了。故选C。‎ 第二十二单元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第二十三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2013年••新课标海南卷•24题)24.1958年4月,《人民日报》发表《大规模地搜集全国民歌》的社论,各地报刊纷纷开辟民歌专页、专栏,仅半年时间,全国正式出版的民歌集就近800种。数月内旅客们在上海列车段“旅客意见簿”上写下的诗歌达5300多首。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 A.新中国文化教育水平迅速提高      B.社会经济发展推动了文化进步 C.政治活动强烈影响到文化艺术      D.社会主义的文学创作空前繁荣 ‎ B 1958年八大二次会议通过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中国开始了政治、经济上的大跃进,政治经济活动对文化艺术产生强烈影响,B正确;A项错在“迅速”二字;B、D两项与题意无关。‎ ‎(2013年••新课标四川卷•14题)14.(24分)课程变化与时代发展紧密相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2年四川军政府令:“前清小学教科书,凡有尊儒崇满清及不合共和国宗旨等课,分别订正。”9月又饬废止读经,禁用清朝会典律系等为教科书。高初等小学加授缝纫课,高小改中国文为国文,中国史为本国史,格致课改为理科,增设英语,又饬注意体操、音乐、图画、手工等科。(据贾大泉《四川通史》卷七)‎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12年四川小学课程指导思想的突出变化,并分析其积极作用。(6分)‎ 材料二 ‎(2)图4所示教材出现在新中国哪一时期?(2分)当时教材所呈现的特色主要是由哪些原因造成的?(4分)‎ 材料三 ‎20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高中历史教材对工业革命的影响表述为三个方面:促使社会生产力迅速提高,巩固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统治基础;使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展开疯狂的殖民掠夺,使东方从属于西方。现行高中历史教材大多表述为: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促进了相关国家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并推动其进行民主化改革和法制化建设。工业革命促进了城市化进程和科学教育的发展,促进了科学共产主义的产生。工业革命使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成为社会的两大阶级。工业革命推进了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的形成,密切了国际交流,促进了先进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的传播,扩大了工业文明对世界的影响。(据高中历史教材整理)‎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两个时期高中历史教材关于工业革命影响的表述体现了何种不同的历史观?(4分)说明现行高中教材对工业革命影响的表述反映了哪些方面的时代要求?(8分)‎ ‎14.解析:第(1)小题第一问从材料一中概括作答;第二问结合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历史发展的相关史实作答。第(2)小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文革的相关知识作答。第(3)小题根据材料三并结合相关知识作答。‎ 参考答案:(1)变化:从重儒家经典向突出共和国宗旨转变。(2分)‎ 作用:有助于提高国民素质,有助于宣传和维护民主共和。(4分)‎ ‎(2)文革时期。(2分)‎ 主要原因:在“以阶级斗争为纲”思想指导下,教学内容与阶级斗争紧密相关;开展“教育革命”“开门办学”,教材呈现出与工厂、社队紧密联系的内容。(4分)‎ ‎(3)(12分)史观:前者主要是阶级斗争史观。(2分)后者主要是文明史观、整体史观、现代化史观。(2分,任答其一即可)‎ 方面: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不断完善;“科教兴国”战略的深入贯彻;全球化进程加快,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国际交流与国际合作进一步加强。(8分,每点2分)‎ 第二十四单元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2013年••新课标安徽卷••22题)22.“反对用具体形象反应显示,而主张用抽象的语言——颜色和几何图形来表现艺术家主观心灵”,体现该主张的美术流派属于 A.新古典主义 B.浪漫主义 C.现实主义 D.现代主义 ‎ D 现代主义的特点是“反传统”和“反理性”,主张艺术家的“自我感受”和“自我表现”,符合题意要求。‎ ‎(2013年••新课标福建卷•23题)23.贝多芬历经法国大革命前后欧洲社会剧变,给后人留下震撼人心的音乐史诗。对其《第三(英雄)交响曲》解读有误的是 A.作品充满时代气息 B.作品有田园风光般的抒情 C.作品含蓄地献给一位无名英雄 D.作品具有英雄史诗般的雄伟气势 B 依据所学知识可以直接判断:A、C、D项解读均符合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B项“田园风光般的抒情” 题干信息“法国大革命前后欧洲社会剧变”明显不对应,也不符合史实。故解读有误的是B。‎ ‎(2013年••新课标广东卷•19题)19.欧洲某个时期崛起了一个富有的阶级,他们成为教会之外新的艺术资助人。于是,艺术家创作的重点转向宗教题材以外的、表达人物内心的肖像画。这里的“艺术家”是 A.文艺复兴时期画家 B.19世纪现实主义画家 C.法国印象主义画家 D.20世纪现代主义画家 A 创作的重点转向宗教题材以外,侧重于表达人物内心世界,说明作品肯定人,突出人的个性,这是文艺复兴时期文艺作品的特点,A正确。‎ ‎(2013年••新课标江苏卷•18题)18. 右侧框内所叙内容为某美术流派具有的一些特征。 下列作品中属于该流派的是 A. 《自由引导人民》 B. 《拾穗者》 C. 《向日葵》 D. 《格尔尼卡》‎ D A项是浪漫主义派别的代表作品,B项为现实主义派别的代表作品,C项为印象画派的代表作品,三项均与题干不符。D项为现代主义派别的代表作品,题干描述的作品特点与现代主义派别相符合,故选D项。‎ ‎(2013年••新课标浙江卷••23题)23.音乐电视起源与美国。刚传入拉丁美洲时,当地的节目主持人把西班牙语和英语夹杂一起说,引起了“外国文化入侵”之类的批评。但是到20世纪90年代,人们注意到音乐电视使拉美国家之间就此更加关注,文化共享的程度也增加了。据此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A.拉美和美国的现代化相互促进       B.科技的进步促进文化交流 C.殖民主义的历史影响依然存在       D.电视是影响较大的传播工具 ‎ ‎ A 根据题意可得出B、C、D三项结论,拉美的现代化程度大大低于美国,不可能相互促进A项表述错误,选A。‎ ‎ 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 ‎(2013年••新课标全国卷Ⅰ•45题)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 ‎1901年1月29日,慈禧太后以光绪帝名义在西安发布变法诏谕:“我中国之弱,在于习气太深,文法太密。庸俗之吏多,豪杰之士少……误国家者在一私字,困天下者在一例字,至近之学西法者,语言文字、创造机械而已,此西艺之皮毛,而非西政之本源也”。“舍其本源而不学,学其皮毛而又不精,天下安得富强耶?”“‎ 著军机大巨、大学士、六部、九卿、出使各国大巨、各省督抚,各就砚在情形,参酌中西政要,举凡朝章国故、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政时政,当因当革,当有当并,或取诸人,或求诸己,如何而国势始兴,如何而人才始出,如何而度支始裕,如何而武备始修,各举所知,各抒所见”。以奕劻、李鸿章、荣禄等人为督办政务大臣,以刘坤一、张之洞为参与政务大臣,共同负责主持行政工作。在随后五年左右的时间中,改革逐步推行。史称“清末新政”。‎ ‎ 据《清德宗实录》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新政与戊戌变法的共同之处。(6分)‎ ‎(2) 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两次改革的结果差异很大,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并指出清末新政的实质(9分)‎ ‎45、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概括。‎ 参考答案:(1)向西方学习;自上而下的改革;侧重制度改革。‎ ‎(2)原因:改革主导者不同;地方实力派对改革的认识与支持程度不同;推行过程不同;面临的国内外情势不同。‎ 实质:维持专制统治,抵制革命。‎ ‎(2013年••新课标全国卷Ⅱ•45题)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 材料 唐前期,继续推行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在此基础上,进行租庸调制,“有田则有租(田租),有家则有调(纳绢布等),有身则有庸(每丁每年服力役二旬,若不服役则纳布帛等代替)”。庸和调在整个国家财政中占据重要地位。唐中期以后,随着人口增加,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急剧崩坏,租庸调制难以维持。“有幼未成丁,而承袭世资,家累千金者,乃薄赋之;又有年齿已壮,而身居穷约,家无置锥者,乃厚赋之,岂不背谬!”‎ 百姓举家逃亡,规避赋税,被称为“客户”。‎ 公元780年,唐期推行两税法:以国寒时政开支所需为总额,所谓量出以制入”。所有民户在现居地登记,根据时产情况定户等,按户等高低交纳赋税 “户无主客,以见居为薄;人无丁中,以贫畜为差”。分夏秋两季征收,“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结果“斌不加欲而增入.版籍不造而得其虚实,贪吏不诚而奸无所取。自是轻重之权,始归于朝廷。”每户负担并未增加,对户口的掌握也更为准确,“天下便之”‎ ‎ ‎ ‎ ——摘编自白寿弃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1)报据材料,概括指出两税法改革的背景。(6分)‎ ‎(2)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税法与唐前期的赋役制度相比有哪些积极作用。(9分)‎ ‎45.解析:第(1)小题根据材料概括作答。第(2)小题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作答。‎ 参考答案:(1)土地兼并严重,户口不实,贫富两极分化,国家财政紧张。(6分)‎ ‎(2)简化了税制,扩大了纳税面;朝廷收入增加;促进商品经济发展;从以人丁为主到以财产为主,税赋负担相对公平。(9分)‎ ‎(2013年••新课标福建卷•41A题)‎41A.[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故治国者欲民之农也。国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也,则众力不足也……事商贾,为技艺,皆以避农战;民以此为教,则粟焉得无少,而兵焉得无弱也……苟能令商贾技巧之人无繁(多),则欲国之无富不可得也。‎ ‎ ——摘自《商君书》‎ 材料二 在梭伦改革后的80年间,雅典社会就逐渐采取了一个它在以后数百年中都遵循着的发展方向。在梭伦以前的时代盛行的农村高利贷,以及地产的无限制的集中,都受到了节制。商业以及靠奴隶劳动日益大规模发展起来的手工业和工艺,都成了流行的职业……‎ 由货币、奴隶以及商船构成的财富日益增加,但是,这些财富已经不是仅仅用来购置地产,它已经变成了人们所追求的目的本身了。‎ ‎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1)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商鞅与梭伦所采取经济政策的主要指导思想。(6分)‎ ‎(2)据材料一,概括“事商贾”带来的危害。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在梭伦改革后的80年间,雅典社会就逐渐采取了一个它在以后数百年中都遵循着的发展方向”?(10分)‎ 解析: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作答。‎ 参考答案:(1)商鞅;重农抑商;梭伦:农商并重。‎ ‎(2)导致农业劳动力减少,影响农业生产和兵源;难以实现富国强兵,在诸侯争霸中将处于不利地位。逐步消除贵族特权,为雅典民主政治和工商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2013年••新课标海南卷•29题)29.(12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民国建立之后,中国货币制度混乱,货币种类繁多,铜币贬值,地方钞券滥发无度。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期间,世界市场白银价格猛涨,中国白银大量外流,国内通货紧缩,货物滞销。1933年,南京国民政府决定实施“废两改元”,统一币制,确立银本位,但辅币、纸币仍未统一。1935年11月,国民政府宣布币制改革:自本年11月4日起,以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所发行之钞票定为法币;所有完粮纳税,及一切公私款项之收付,概以法币为限,不得行使现金;并规定其他发行银行原有流通市面的钞票,逐渐以中央钞票换回,凡手中持有的银币或生银应到指定银行兑换;确立法币外汇本位制,改革后的法币与英镑、美元挂钩。到1936年底,法币的国币地位得以确立。‎ ‎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民政府实行币制改革的原因。(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国民政府币制改革的作用。(8分)‎ ‎29.解析:此题依据材料和有关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经济改革措施的知识概括作答。‎ 参考答案:(1)国内货币制度混乱;世界经济危机波及到中国;巩固统治,发展经济。(4分)‎ ‎(2)遏制白银外流,稳定金融;促进了经济和贸易发展;有利于缓解经济危机影响;加强了政府的经济控制力,推动国家垄断资本形成;与世界经济联系加强,增加了对外国资本的依赖。(8分)‎ ‎(2013年••新课标江苏卷•24A题)24A.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 分)‎ 孝文帝改革就其深度、广度和影响而言,可与商鞅变法相媲美。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东方文化较高诸邦,……以受古代文化之积染既深,种种因袭牵制,改革非易,……秦人在文化上之历史,较之东方诸国,亦远为落后,故转得为种种之创新。 其实商鞅变法之重要内容,在东方各国,本已早为推行,商鞅不过携带东方之新空气,使西方人迎头赶上一步。 而结果则后来居上,新制度之创建,惟秦为最有功焉。 ———马非百《秦集史》‎ 材料二 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 ……民族根柢,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 孝文以仰慕中国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 其于制度,亦多所厘定。 ———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 材料三 北魏在中原建立以后,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即如何处理这一广大地区的民族关系,其中包含如何对待汉族的先进生产方式、汉族的文化问题。 是继续保存拓拔氏旧的社会制度和旧有的文化习惯,还是捐弃旧俗,接受先进的文化,在新的历史环境中获得新生,北魏的统治者必须作出抉择。 ———白寿彝《中国通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的有利条件。 这些条件使秦国变法呈现怎样的特点? (4 分)‎ ‎(2)据材料二,归纳孝文帝“迁都冶对改革的作用。 从材料看,孝文帝“改革之心冶坚定的原因是什么? (3 分)‎ ‎(3)据材料三,与商鞅变法相比,孝文帝改革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 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影响改革效果的基本因素。 (3 分)‎ ‎24.A.解析:第(1)小题第一问可根据材料一中的信息“东方文化较高诸邦,……以受古代文化之积染既深,种种因袭牵制,改革非易”“ 商鞅不过携带东方之新空气”作答;第二问可根据材料一中信息“西方人迎头赶上一步。 而结果则后来居上,新制度之创建,惟秦为最有功焉”作答。第(2)小题第一问可根据材料二中的信息“革异旧俗”作答;第二问可根据材料中信息“魏初风俗至陋”“孝文以仰慕中国文化”“ 改革之心,可谓勇矣”作答。第(3)小题第一问可根据材料三中信息“面临的最大问题即如何处理这一广大地区的民族关系”作答;第二问为开放性的探究题,言之有理即可。‎ 参考答案:(1)条件:东方诸国的变革经验;落后的秦国受传统束缚较少。‎ 特点:注重创建新制度;变法彻底,功效明显。‎ ‎(2)作用:减少改革阻力,为彻底移风易俗(如禁鲜卑语、讲汉话等)创造条件。‎ 原因:北魏风俗落后,迫切需要改革;孝文帝仰慕汉族文化,改革热情高。‎ ‎(3)问题:民族关系问题(或鲜卑族与汉族文化的差异)。‎ 因素:对外来先进文化的学习与借鉴;改革者的信心与勇气。‎ ‎(2013年••新课标江苏卷•24A题)24A.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 分)‎ 孝文帝改革就其深度、广度和影响而言,可与商鞅变法相媲美。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东方文化较高诸邦,……以受古代文化之积染既深,种种因袭牵制,改革非易,……秦人在文化上之历史,较之东方诸国,亦远为落后,故转得为种种之创新。 其实商鞅变法之重要内容,在东方各国,本已早为推行,商鞅不过携带东方之新空气,使西方人迎头赶上一步。 而结果则后来居上,新制度之创建,惟秦为最有功焉。 ———马非百《秦集史》‎ 材料二 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 ……民族根柢,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 孝文以仰慕中国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 其于制度,亦多所厘定。 ———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 材料三 北魏在中原建立以后,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即如何处理这一广大地区的民族关系,其中包含如何对待汉族的先进生产方式、汉族的文化问题。 是继续保存拓拔氏旧的社会制度和旧有的文化习惯,还是捐弃旧俗,接受先进的文化,在新的历史环境中获得新生,北魏的统治者必须作出抉择。 ———白寿彝《中国通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的有利条件。 这些条件使秦国变法呈现怎样的特点? (4 分)‎ ‎(2)据材料二,归纳孝文帝“迁都冶对改革的作用。 从材料看,孝文帝“改革之心冶坚定的原因是什么? (3 分)‎ ‎(3)据材料三,与商鞅变法相比,孝文帝改革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 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影响改革效果的基本因素。 (3 分)‎ ‎24.A.解析:第(1)小题第一问可根据材料一中的信息“东方文化较高诸邦,……以受古代文化之积染既深,种种因袭牵制,改革非易”“ 商鞅不过携带东方之新空气”作答;第二问可根据材料一中信息“西方人迎头赶上一步。 而结果则后来居上,新制度之创建,惟秦为最有功焉”作答。第(2)小题第一问可根据材料二中的信息“革异旧俗”作答;第二问可根据材料中信息“魏初风俗至陋”“孝文以仰慕中国文化”“ 改革之心,可谓勇矣”作答。第(3)小题第一问可根据材料三中信息“面临的最大问题即如何处理这一广大地区的民族关系”作答;第二问为开放性的探究题,言之有理即可。‎ 参考答案:(1)条件:东方诸国的变革经验;落后的秦国受传统束缚较少。‎ 特点:注重创建新制度;变法彻底,功效明显。‎ ‎(2)作用:减少改革阻力,为彻底移风易俗(如禁鲜卑语、讲汉话等)创造条件。‎ 原因:北魏风俗落后,迫切需要改革;孝文帝仰慕汉族文化,改革热情高。‎ ‎(3)问题:民族关系问题(或鲜卑族与汉族文化的差异)。‎ 因素:对外来先进文化的学习与借鉴;改革者的信心与勇气。‎ ‎(2013年••新课标山东卷•35题)35.(10分)【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宋人话本中很多故事涉及王安石变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王安石微服赴江宁,遇一老妪喂鸡豕,唤“啰,啰,啰,王安石来!”鸡豕俱来就食。问其故,老妪曰:自王安石为相公,立新法扰民。妾孀居二十年,也要出免役、助役等钱,钱既出而差役 如故。妾本以桑麻为业,……今桑麻失利,只得蓄猪养鸡,等候吏胥里保来征役钱,或准与他,‎ 或烹来款待他,自家不曾尝一块肉。故此民间怨恨新法,入于骨髓。‎ ‎ ——据《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 ‎(1)据材料,概括说明王安石变法过程中出现了哪些问题。(6分)‎ ‎(2)研究王安石变法时,你如何看待宋人话本的史料价值。(4分)‎ ‎ 解析:第(1)小题根据材料概括作答。第(2)小题依据唯物史观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的原理以及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作答。‎ 参考答案:(1)免役法等新法加重了人民负担;用人不当,出现了官吏扰民现象;新法引起了民间不满。‎ ‎(2)话本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当时的社会状况,具有一定史料价值;话本属于文学作品,有艺术加工成分,须用其他史料印证。‎ ‎(2013年••新课标上海卷•20题)20.这个国家刚刚与英国和法国打了一仗,输的一败涂地,以致名怨沸腾,人民甚至可以在每个劳动者的前额上看出那些情感的外在表现,而矛盾焦点直至该国最棘手的问题。据此推断这个国家将要发生 A明治维新 B农奴制改革 C洋务运动 D南北战争 B 考察近代国际关系。1853 ——1856年,英法与俄国因争夺巴尔干半岛的控制权而爆发的一场战争,战争以俄国的失败而结束。战争加剧国内矛盾,引发俄国农奴制危机,导致1861年农奴制改革。故应选B。‎ ‎(2013年••新课标上海卷•37题)37.“他们”(12分)‎ 他们不可以被买卖,但他们仍旧是不自由的,没有主人的同意不能离开土地。如果变更给新主人,他们也随之被转让,他们有权耕作自己的数英亩土地,作为其一生劳作的回报,他们每星期要在主人的辖地上劳作数日,还得修缮主人的道路,桥梁和围墙。当他们结婚、继承父辈的田产或使用当地的磨坊时,要向主人纳税,到了圣诞节和复活节,也得付些钱款。他们用粮食、水果、蜂蜜、鸡蛋、家禽等食物按比例支付一年的收成。在和平无事的安宁岁月里,他们常常经营市集。‎ 问题:‎ (1) 材料中的“他们”是指哪一种人?说明判断的理由。(8分)‎ (2) 结合材料概括“他们”所处时代的经济形态特征。(4分)‎ 解析:第(1)小题解题首先要明确材料所反映的是什么时候哪一地区的社会情况,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反映的是中世纪西欧的社会状况,故需结合这一时期的相关知识进行回答。第(2)小题要从材料反映的经济关系、社会关系等方面去回答。‎ 参考答案:(1)‎ 农奴。他们与主人之间有人身依附关系如他们不可以被买卖,人身不自由,主人不同意不能离开,随主人转让。他们与主人之间是依靠权利与义务(契约,法律关系)来维系的:如有权耕作自己的数英亩土地,但要在主人的辖地上劳作或有权继承父辈的田产,使用当地的磨坊,但要向主人纳税。 ‎ ‎(2)他们有权耕作自己的土地;使用当地磨坊时,要向主人纳税,他们常常经营市集,如此可知,庄园有农业,手工业和集市交换,大体上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经济实体。‎ 选修二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2013年••新课标全国卷Ⅰ•46题)46(15分)近代杜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科一 夫西人设立新闻纸馆,上以议国家之得失,下以评草野之是非,可以知四方之物价,可以悉外国之情形,原为有益之举。今宜仿而行之,惟不准议朝廷得失。凡外国物价,外国情形,及中国人而被外国人欺凌者,或传教不公道者,皆可写入新闻纸,布告各国,咸使闻知,使归曲于彼;且以见中国百姓痛恨洋人,必将激而生变。庶彼君臣闻之,惕然知惧,比饬令彼国公使领事,自行约束。‎ ‎ ——《李鸿章附呈潘司丁日昌条说》(1867年)‎ ‎19世纪70年代后,维新派开始办报。他们在办报实践中提出,报纸必须“宗旨高而定” ,“思想新而正”,“材料富而当’,“报事确而速”.严复强调办报须“一举足不能无方向,一著论则不能无宗旨“。有维新人士倡言:“无古今中外变法必自空谈始。故今日中国将变未变之际,以扩张报务为第一义。阅报之多寡,与爱力之多寡有正比比;与阻力之多寡有反比例。”梁启超提出:“所贵乎报馆之著述者,能以语言文字开将来之世界也。”并说:“去塞求通,厥道非一,而报馆其导端也……阅报愈多者,其人愈智;报馆愈多者,其国愈强。”‎ ‎—摘编自方汉奇《中国近代报刊史》‎ ‎(1)比较材料一、二,概括指出洋务派与维新派在办报宗旨、任务、目的方面的认识有何不同。(9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戊戌变法前报纸在推动近代中国民主进程中的作用。(6分)‎ ‎46、解析:第(1)小题根据材料分析概括。第(2)小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戊戌变法的相关知识作答。‎ 参考答案:(1)宗旨:洋务派强调对外宣传,维新派注重政治属性。‎ 任务:洋务派强调披露洋人事务,维新派倡导为维新变法服务。‎ 目的:洋务派意在维护朝廷并警示洋人,维新派强调利用报纸传播新思想,改变国人的精神面貌。‎ ‎(2)逐步冲破封建专制的言禁,拓展了国人视野;进行救国图存和启蒙思想的宣传,有助于开启民智;为社会变革作舆论准备。‎ ‎(2013年••新课标全国卷Ⅱ•46题)46. (15分)近代杜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 材料 县设六十议灵,是谓县议员;府设六十议员,是谓府议员;省设六十议员,是谓省议员,县议员于秀才中选择其人,公举者平民主之……府议员于举人中选择其人,公举者秀才主之......省议员于进士中选择其人,公举者举人主之……公举法:凡男子二十岁以上,除喑哑盲聋以及残疾者外,其人能读书明理者,则于以公举之权……兴革之事,官有所欲为,则谋之于议员,议员有所欲为,亦谋之于官,皆以叙议之法为之,官与议员意合,然后定其从违也。从违既定,乃由县详府;府议员意合,则由府详省;省议员意合,则详于君;君意合,则书名颁行;意不合,则令其再议.若事有不能衷于一是者,‎ 别视议员中可之者否之者之人数多寡,而以人多者为是,所谓从众也,推之,凡军国大政,其权虽出于君上,而度支转饷,其议先询诸庶民,是真为政者矣。‎ ‎ ——何启、胡礼垣:《新政论议》(1895年)‎ ‎(1)概括指出材料中民主设计方案的主要原则。(10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该方案在中国近代民主进段中的意义。(5分)‎ ‎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作答。‎ ‎ 参考答案:(1)议员选举和科举功名相联系;选举权与被选举权有一定限制;仿行宪政,议事原则自下而上,少数服从多数;军国大政仍归君主。(10分) (2)进行制度设计;为之后的政治改革提供了思想资源。(5分)‎ ‎(2013年••新课标福建卷•42B)42B [选修2——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欧洲今日政治之进化,其动力全在十八世纪之末,而以诸大家发明学理之功最高焉。英之陆克(今译洛克)、法之孟德斯鸠、卢梭其最著也。同人就日本人所谓书中三先生学说重译、编辑,以成是编,聊为吾中国政治进化之前驱云耳。‎ ‎ ——摘自《清议报》(1901年)‎ 材料二 卢梭学说,于百年前政界变动最有力者也,而伯伦知理(欧洲政治思想家)学说,则卢梭学说之反对也。二者孰切真理?曰:卢氏之言,药也;伯氏之言,粟也。痼疾既深,固非恃粟之所得瘳(病愈)。然药能已(治愈)病,亦能生病,且使药证相反,则旧病未得豁,而新病且滋生,故用药不可不慎也。‎ ‎ ——摘自梁启超《新民丛报》(1903年)‎ ‎(1)材料一中“学理”指什么?指出“同人”对卢梭等人思想的看法。(6分)‎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实际,如何理解梁启超“用药不可不慎”的观点?(10分)‎ 解析:第(1)小题根据材料一概括作答。第(2)小题根据材料一、二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实际概括作答。‎ 参考答案:(1)启蒙思想,指引当时中国政治变革。‎ ‎(2)梁启超认为,治病要对症下药,一种新思想的引进要切合国情;共和制不适合当时国情;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才是出路。但梁启超的君主立宪思想在当时中国是行不通的。‎ ‎(2013年••新课标海南卷•30题)30.(12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 查《临时约法》,原为临时政府而设,自公布施行以来,于兹已二十阅月矣,其于国家之根本组织,固系因《约法》施行之结果而粗具规模;然于国家之政治刷新,要亦因《约法》施行之结果而横生障碍。综计临时期内,政府左支右绌于上,国民疾首蹙额于下,而关于内治外交诸大问题,利害卒以相悬,得失仅以相等,驯至国势日削,政务日隳,而我四万万同胞之憔悴于水深火热之中者且日甚。凡此种种,无一非缘《约法》之束缚驰骤而来……夫以吾国幅员之广漠,人户之众多,交通之隔绝,革命而还,元气凋丧,欲持急起直追之策,以谋闾阎一日之安,纵遇事假以便宜,犹恐有所未逮;何况《临时约法》限制过苛。因而前参议员干涉太甚,即无内忧外患之交迫,必且穷年累月莫为功。‎ ‎    ——袁世凯《致众议院咨请增修约法案文》(‎1913年10月16日)‎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上述文件出台的背景,并概括指出袁世凯对《临时约法》的看法。(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袁世凯对《临时约法》的看法。(5分)‎ ‎30.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作答。‎ 参考答案:(1)背景:袁世凯控制了政权;得到立宪派、旧官僚和列强的支持。‎ ‎    看法:《临时约法》限制过苛,制约了总统权力,阻碍政府施政和国家发展。(7分)‎ ‎(2)评析:袁世凯对《临时约法》的看法说明了他反民主野心;目的是废除《临时约法》;为复辟帝制制造舆论,阻碍民主共和进程。(5分)‎ ‎(2013年••新课标山东卷•36题)36.(10分)【历史——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辛亥革命爆发后,山东巡抚孙宝琦曾致电清内阁,阐述对时局的看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顷者,宪法信条,业经颁布,君权削尽,仅存皇位,而各省不知信从,反多独立。……重以土匪峰起,列强环伺,瓦解瓜分,危在旦夕。……今日各省民情,如决江河。然察其所为,决非种族相仇,实渴望共和政体。……依臣愚见,莫如毅然改计,俯顺舆情,实行公天下,宣布共和。‎ ‎ ——孙宝琦致内阁电(‎1911年11月11日)‎ ‎(1)概括指出孙宝琦的电文反映了哪些史实。(6分)‎ ‎(2)结合史实,说明清政府是如何应对“各省民情”的。(4分)‎ 解析:第(1)小题依据材料概括作答。第(2)小题根据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作答。‎ 参考答案:(1)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实行预备立宪;武昌起义爆发后,各省纷纷宣布独立;帝国主义伺机扩大对华侵略;实行共和成为大势所趋。(答出三个要点即可)‎ ‎(2)起初,清政府拒绝实行共和,派兵镇压革命军;后来,迫于革命形势发展,清帝不得不宣告退位。‎ 选修三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2013年••新课标全国卷Ⅰ•47题)47.(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越南战争使美国的政界、军界高层在后来进行战争决策时“形成一种新的共识:美国只应把动用军事力量作为最后一种手段;只有当美国国家利益明显受到影响时方可这样做试;只有当获得公众强有力的支持时才能这样做;只有在有可能相对较快地以较小代价取得胜利时才能这样做。”‎ ‎—摘编自哈佛·西提可夫《越战的战后影响》‎ 材料二 ‎ 1990年12月,海湾战争“沙漠风暴”行动发起之前,美国总统乔治·布什表示:“你们尽管放心,倘若需要采取军事行动,绝不会出现另一个越南。”‎ ‎—摘编自威廉·黑德等编《回顾越南战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海湾战争没有成为“另一个越南”的原因。(9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两次战争的结果对国际关系的影响。(6分)‎ ‎ 47.解析: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分析。‎ ‎ 参考答案:(1)美国吸取越南战争教训,确定战争决策的原则;越南战争实际上是美国与越南极其支持者的较量,海湾战争是多国部队与单一国家的较量;越南战争是美国发动的战争,海湾战争是联合国授权的行动;海湾战争是高科技战争。‎ ‎ (2)越南战争:推动美苏关系走向缓和;有利于世界多极化趋势。‎ ‎ 海湾战争:强化了美国的唯一超级大国地位;是中东地区的局势更加复杂化。‎ ‎(2013年••新课标全国卷Ⅱ•47题)47.(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 材料 ‎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反法西斯盟国组成军事法庭,在德国纽伦堡和日本东京分别对战犯进行了审判,该审判原则于‎1946年12月11日经联合国大会通过,1950年,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据此制定了《纽伦堡原则》,其内容有:‎ 从事构成违反国际法的犯罪行为的人承担个人责任,并因而应受惩罚。‎ 违反国际法应受处罚的罪行是:(一)反和平罪:计划、准备、发起或进行侵略战争获破坏国际条约、协定或承诺的战争;(二)战争犯罪:违反战争法规定或习惯,出于某种目的或在占领区内,实施包括但不限于谋杀、虐待或奴役平民居民,谋杀、虐待战俘;(三)反人道罪:对任何平民居民进行谋杀、生物实验、放逐和其他非法人道行为,或基于政治、种族、宗教背景的迫害,而此类行为已实施或此类迫害已执行或此类行为与任何反和平罪或任何战争犯罪相关联。‎ ‎ ——摘编自何勤华《纽伦堡审判》‎ ‎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惩处的战争责任对象有何不同。(5分)‎ ‎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纽伦堡原则》的意义。(10分)‎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作答。‎ 参考答案:(1)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以国家为惩处对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增加了对战犯个人(及组织等)的惩罚。(5分) (2)对国际法有所发展和创新;为处理有关战争问题提供了国际法依据;有利于清算法西  斯的战争罪行;有助于警示后人,维护和平;保护了人权。(10分)‎ ‎(2013年••新课标海南卷•31题)31.(12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罗斯福总统发表演说,就自己的想法放了一个试探气球。他说:在世界上横行霸道的瘟疫,现在蔓延开了;爱好和平的国家应该同世界各国一致行动起来,防止疫症蔓延。可是他的演说在国内引来的却是一片反对声。报上的评论、私人的来信,都骂他是战争贩子:“把侵略者隔离起来吗?”“这种口吻太像威尔逊了!”罗斯福后来告诉一个朋友说:“你一心想领导人们前进,回头一看,跟着的却一个也没有。真可怕啊!”罗斯福确实变得小心多了。他不像丘吉尔那样,在茫茫黑夜中独自大声疾呼,他必须留在比武场上继续奋战,不让群众意见与自己距离太大。1941年,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国民众群情激愤,一致支持政府对法西斯国家宣战。‎ ‎    ——摘编自威康·曼彻斯特《光荣与梦想》‎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全面侵华后美国民众反对卷入战争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38年至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罗斯福政府针对法西斯侵略采取了哪些重大外交行动,这些行动起到什么作用。(6分)‎ ‎  31.解析:根据材料并根据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相关知识作答。‎ 参考答案(1)第一次世界大战代价巨大,使民众记忆深刻,不愿意再卷入美洲以外的国际争端;1929生经济危机爆发后,民众专注于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国内问题。(6分)‎ ‎(2)行动:通过租借法案,苏德战争爆发后宣布支持苏联,发表大西洋宪章。(3分)‎ ‎      作用:根据国际形势变化,引导美国民众,逐步走上与法西斯进行斗争和反法西斯国家联合的道路。(3分)‎ ‎(2013年••新课标山东卷•37题)37.(10分)【历史——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1938年7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参事室对中国抗战将面临的国际形势做过预测。阅 读材料,回答问题。‎ ‎①苏俄不会单独出兵;②英国将在远东进行妥协外交;③美国不会单独干涉远东问题;‎ ‎④国联无力干涉。‎ ‎——据鹿锡俊《国民政府对欧战及结盟问题的应对》‎ ‎(1)试分别说明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参事室做出上述预测的依据。(8分)‎ ‎(2)概括指出当时苏、英、美三国的政策对远东局势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分)‎ 解析:根据一战后国际关系格局演变的相关知识作答。‎ 参考答案:(1)①的依据:苏联担心德国东侵,将战略重心放在欧洲。‎ ‎②的依据:英国为维护自身利益,对法西斯国家推行绥靖政策。‎ ‎③的依据:美国为避免卷入国际争端,实行“中立政策”。‎ ‎④的依据:从“国联制度设计缺陷”、“英法控制国联,实行绥靖政策”、“国联不能制止战争的具体事例”任一角度作答,言之有理均可得分。‎ ‎(2)纵容了日本在中国的侵略,恶化了远东局势。‎ ‎(2013年••新课标上海卷•39题)39.战争与和平的抉择(12分)‎ ‎1990年10月3日德国重新统一,标志着德意志民族进入新的历史阶段。然而,德国的近代以来的历史发展断裂巨大,某些模式一去不复返了。以“战争与和平的抉择”为主题,叙述德国20世纪以来的发展之路。‎ 解析:本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解答。第一,恰当划分20世纪以来德国的历史发展阶段,这主要以两次世界大战为基点进行划分:一战前;两次大战之间;二战后到统一前;统一以后几个时期。第二,回答每一个时期时,要结合这一时期的德国国内外形势、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回答。第三,分析每一阶段德国所采取的政策对德国历史发展所产生的影响,认识德国历史发展的曲折性。第四,综合分析,得出结论:和则两利,战则两伤;两利才能共赢,共赢才能发展。‎ 参考答案: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德国在现代化进程中受到其军国主义传统和国家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双重影响,采取军事扩展的方式走上强国之路,挑起一战。一战后《凡尔赛和约》把所有战争罪责推给德国一方,对其严惩,埋下了民族复仇情绪。在世界经济危机的催化下,希特勒纳粹政权再次将德国和世界推向战争的深渊。二战后德意志民族对以往的强国之路进行了根本反思, 同时战后的国际格局如雅尔塔体制和冷战格局,为德国的重新崛起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德国努力探索与欧洲国家共同发展的共赢模式,通过法德和解,加入欧共体和欧盟以及实现两德统一等,终让国家走上和平发展之路。‎ ‎(2013年••新课标浙江卷••21题)21.“戴维营协议”是阿、以关系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成为“以土地换和平”的成功范例。下列各项中,属于“戴维营协议”的重要文件是(    )‎ A.巴以临时和平协议                ‎ B.埃叙共同防御协定 C.《关于签订一项埃及同以色列之间的和平条约的纲要》‎ D.《关于在被占领土上巴勒斯坦临时自治政府安排的原则宣言》‎ ‎ C 戴维营协议于‎1978年9月17日在美国华盛顿签署。包括《关于实现中东和平的纲要》和《关于签订一项埃及同以色列之间的和平条约的纲要》两份文件,C正确。‎ 选修四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2013年••新课标全国卷Ⅰ•48题)48.(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韩愈是唐中后期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当时皇帝崇信佛教,耗资大量财富。韩愈力加谏阻:“佛本夷狄之人,与中国言语不通,衣服殊制,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止君臣之义,父子之情。” 当时士大夫热衷于辞藻绮丽、对仗工整但空洞无物的骈体文,朝廷亦将之作为选才重要标准。韩愈首倡“古文运动”,主张文章应仿先秦散文,“‎ 文以载道”。在他看来,由尧、舜、禹、汤、文王、武王、孔子、孟子依次相传的“道”,在孟子死后失传,他承担起了重续“道统”的责任。‎ 韩愈提倡的“道统”就是孔孟的仁义道德思想,同事也做了一些新的阐释。他一面讲博爱,一面又讲“义”。他说的“义”,主要是指“君臣、父子之道”,旨在论证儒家的仁义道德是惟一合法思想,为其反佛提供理论根据。韩愈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摘编自卞孝萱等《韩愈评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韩愈提倡古文运动的背景。(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韩愈对儒家发展的作用。(7分)‎ ‎ 48.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作答。‎ ‎ 参考答案:(1)唐朝由盛转衰;空洞的骈体文流行;佛教盛行,华夏传统受到冲击。‎ ‎ (2)排斥佛学,弘扬儒学;提出“道统”论,承上启下;成为宋代理学的先声。‎ ‎(2013年••新课标全国卷Ⅱ•48题)48.(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 材料一 ‎ 中国古代有功臣配享制度,即一个皇帝逝去后,要在已故臣僚中选取功勋卓著的大臣陪祀其庙庭,功臣配享皇帝,是朝廷对该大臣的最高评价,北宋神宗时,王安石“变风俗,立法度”,主导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改革。哲宗绍圣初年,诏“王安石配享神宗皇帝挺”。南宋建炎处,有人提出“自绍圣以来,学术政事败坏残酷,致祸好社稷,起源实出于安石”。于是,“罢安石配飨神宗庙庭”。‎ ‎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 ‎     《宋史》记熙丰(宋神宗年号熙宁、元丰)事实者,成于南渡以后史官之手, 而元人因而袭之,皆反对党之言,不可征信.今于其污蔑荆公(王安石)处,皆——详辩之……荆公不仅为中国大政治家,亦为中国大文学家。‎ ‎                                        ——摘自梁启超《王荆公》(1908年)‎ ‎(1)根据材料一,分别指出两宋对王安石的评价及其主要理由。(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梁启超重新评价王安石的目的及采用的方法 。(9分)‎ ‎ 解析:第(1)小题根据材料一概括评价的内容并分析理由。第(2)小题根据材料二及王安石变法的相关知识作答。‎ ‎(2013年••新课标福建卷••48题)41C.[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 大革命失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逐步找到了一条推动中国革命走向复兴和胜利的道路。结合图15,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 材料一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 ‎ ——毛泽东《西江月·□□□》(1928年秋)‎ 材料二 风云突变,军阀重开战。洒向人间都是怨,一枕黄梁再现。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 图15‎ ‎ —— 毛泽东《清平乐·蒋桂战争》(1929年秋)‎ 材料三 宁化、‎ 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 ‎ ‎ ——毛泽东《如梦令·元旦》(1930年1月)‎ ‎(1)根据材料一,将“西江月”后□□□处省去的内容填写完整并指出该词创作的历史背景。(6分)‎ ‎(2)上述毛泽东诗词展现了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场景。从材料二、三中找出相关的词句并以此论证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10分)‎ 解析:第(1)小题根据材料一分析作答。第(2)小题从材料二、三中找出相关信息并论证作答。‎ 参考答案:(1)井冈山;秋收起义后,创建革命根据地,击退敌军进剿。‎ ‎(2)军阀重开战(蒋桂战争)——军阀混战,为红军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分田分地真忙——土地革命,唤起民众。路隘林深苔滑(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直指武夷山下等)——偏远农村是敌人统治的薄弱地区,红军有回旋余地。‎ ‎(2013年••新课标海南卷•32题)32.(12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        卢梭出身于手工业者家庭,是启蒙思想家中最激进的一位。“到大革命爆发,卢梭更是被激进派奉为祖师,罗伯斯比尔把他的《社会契约论》当做圣经天天诵读”。“各个派别的政治活动家也往往引用他的片言只语为自己辩护”。拿破仑曾说:没有卢梭,就没有法国革命。革命期间,他的雕像摆放在国民议会大厅。在法国大革命以后的100多年间,卢梭的思想还继续鼓舞或推动了不少国家或民族进行争取自身权利的斗争。‎ ‎    ——摘编自王养冲、王令愉《法国大革命》等 材料二 法国大革命的亲历者贡斯当在反思大革命时指出:“卢梭珍爱一切自由的理论,却为所有的暴政提供了借口。”当代英国学者哈耶克分析道:“法国大革命曾经试图为增进个人的权利而树立法治,但其目标并未实现,原因在于大革命的一种致命信念,即既然所有的权力都已置于人民手中,一切用以防止权力滥用的保障措施也就不再必要了。”英国哲学家罗素甚至认为,“希特勒是卢梭的一个结果”。也有论者批评他是典型的政治理想主义者。‎ ‎    ——摘编自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对卢梭的不同评价及其理由。(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对卢梭评价存在不同观点的原因。(4分)‎ ‎  32.解析: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相关知识作答。‎ 参考答案:(1)赞赏卢梭:崇尚自由平等,反映时代要求;具有平民色彩;为法国革命提供理论武器,推动大革命爆发;对后世影响巨大。(6分)‎ 批评卢梭:理论缺陷易导致暴政;理论过于理想化。(2分)‎ ‎(2)时代不同;立场不同;分析方法不同;占有资料不同。(4分)‎ ‎(2013年••新课标江苏卷•24B题)24B.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0 分)‎ 克伦威尔和拿破仑是欧洲近代革命的杰出人物。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克伦威尔在他建立新模范军的时候,不论阶级出身和社会地位,一律论功行赏,但后来当平等派提出普选权的要求时,克伦威尔却竭力加以反对。 他在一次向议会发言时说,穷人就是坏人,并且说,如果共和国注定要受苦受难的话,那么在富人之下受苦,比在穷人之下受苦更好一些。 ———王觉非《欧洲史论》‎ 材料二 拿破仑认为,法国发生革命不是因为法国渴望自由,而是因为要求平等。 他所了解的平等是法律上所保证的同样的公民权利,而不是公民生活的同样的社会经济条件。 因此他就决定用自己的法典确保公民权利的平等。 ……他消灭了政治自由,把他所了解的“平等冶巩固下来,编成了法典。 ———(苏联)塔尔列《拿破仑传》‎ 材料三 克伦威尔对爱尔兰和苏格兰的征讨均以胜利而结束。 以后,爱尔兰的土地被英国占领军没收,大部都落入英国高级军官之手。 克伦威尔等人都成了爱尔兰的大土地所有者。‎ ‎——刘祚昌《世界史(近代史编)》‎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克伦威尔平等观的变化。 分别指出前后平等观产生的原因。 (3 分)‎ ‎(2)据材料二,归纳拿破仑对政治“平等”的理解。 材料二认为“平等”被拿破仑法典巩固下来,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拿破仑法典“巩固冶平等带来的深远政治影响。 (4 分)‎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克伦威尔平等观的主要政治倾向,并分析立法途径与革命战争对资产阶级文明扩展的价值。 (3 分)‎ ‎24B.解析:第(1)小题第一问可根据材料一中信息“新模范军的时候,不论阶级出身和社会地位”“ 平等派提出普选权的要求时,克伦威尔却竭力加以反对”作答;第二问可根据相应的时代背景作答。第(2)小题第一问可根据材料二中信息“平等是法律上所保证的同样的公民权利”“用自己的法典确保公民权利的平等”作答;第二问可根据设问结合所学知识作答。第(3)小题第一问可根据材料中信息“在富人之下受苦,比在穷人之下受苦更好在富人之下受苦,比在穷人之下受苦更好”和材料三中信息“土地被英国占领军没收,大部都落入英国高级军官之手土地被英国占领军没收,大部都落入英国高级军官之手”作答;第二问可根据设问结合所学知识作答。‎ 参考答案:(1)变化:先提倡平等,后来反对普选权(或主张贫富有别)。‎ 原因:前因:建立新模范军(推翻封建王权),以“平等”激励革命;后因:反对平等派,需要以“不平等”维护其独裁和富人利益。‎ ‎(2)理解:平等是法律上的同样的公民权;平等是革命的目标(或用法典确保公民平等权)。影响:法典巩固了资产阶级革命成果;法典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立法规范。‎ ‎(3)政治倾向:满足社会上层(如富人、高级军官)的利益。‎ 价值:冲击封建统治,维护资产阶级利益;客观上传播革命思想。‎ 选修五 探索历史的奥秘 ‎(2013年••新课标江苏卷•24C题)24C. [探索历史的奥秘](10 分)‎ 文物作为人类活动的遗存,承载着重要的历史信息。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三星堆共出土了 1720 件珍贵文物。 按其功能分类,我们可将它们分为:祭祀品,共 105 件,主要是青铜器,其中较大型的樽和罍,其功能可能有两个方面,主要用于祭祀天神、地神和祖先,同时也可当作生活用品,比如装酒、粮食等;生产工具,共 124 件,主要是石器和玉石,其中有斧、凿、錾、刀等;兵器,共 127 件,主要是青铜器,还有石器和玉器,其中有青铜戈、玉戈、玉刀;生活与装饰,这方面数量最多,共 1364 件,其中有青铜器、金器、玉器、石器、陶器、骨器、象牙器,以玉器为主,占 615 件。 除上述四种类型外,还有 80 根大象牙,……另外,还有当时的货币———铜贝 4662 枚。 还有数以吨计的陶片未计算在内。‎ ‎———摘自冯学敏等《点击三星堆》‎ 材料二 举世瞩目的三星堆考古发现,向我们揭示了三千多年前古蜀王国绚丽多彩的社会生活情形,展现了一个湮没的内陆农业文明的辉煌。 ……三星堆考古发现提供的不仅仅是珍贵的资料,更重要的是将使学术界重新审视中华文明,世界文明发展史上将因之而谱写新的灿烂篇章。‎ ‎ ———黄剑华《古蜀的辉煌》‎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释读三星堆文物所蕴含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信息。 (5 分)‎ ‎(2)推测是一种对未知现象作尝试性、合理性解释的思维方法。 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推测古蜀国部落为什么会有大量“象牙冶、“铜贝冶和“数以吨计的陶片? (3 分)‎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三星堆考古发掘的意义。 (2 分)‎ ‎24C.解析:第(1)小题信息可根据材料一中相关内容作答。第(2)小题可从大象牙的来源、货币的功能和陶片的作用等角度作答。第(3)小题可根据设问结合所学知识作答。‎ 参考答案:(1)信息:政治:神权政治(或神权王权一体);阶级分化(或贫富分化);‎ 经济:农业和手工业较发达;‎ 军事:有部落战争;‎ 文化:精神生活丰富(或有审美要求)。‎ ‎(2)推测:大量“象牙”说明古蜀国自然生态适合大象生存(或可能与远处部落有象牙交易等);“铜贝”说明有了一定程度的商品经济(或有一定水平的制币工艺等);“数以吨计的陶片”说明居住在该地的部落人口较多(或部落存在时间较长等)。‎ ‎(3)意义:反映了古蜀王国的社会生活(或揭开了古蜀王国的历史之谜);三星堆文明是中华文明的源头之一,在人类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选修六 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2013年••新课标海南卷•33题)33.(12分)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材料 重庆大足石刻始于初唐,兴于晚唐、五代,盛于两宋,现存约5万余尊,以佛教造像为主。石刻中的“牧牛”“醉酒”“养鸡女”等雕像,是生产和生活的生动表现,有一尊观世音菩萨像,菩萨不披袈裟,头着花冠,身饰缨络,颇似一尊宋代仕女像;另一尊母子像,母亲头包青丝帕,坦胸露乳,怀抱一男孩作喂奶状。这种头包丝帕的习俗,至今仍在大足边远农村地区沿袭。而“父母恩重经变图”共10组雕像,包括怀孕、临产、喂奶、母子同床等画面,并刻偈语:“三千条律令,不孝最为先,人间遭辟历(霹雳),地狱饮洋铜。”‎ 在一处接连开凿的三个洞窟中,居中一洞为佛像,佛左右侍立十大菩萨;左为道君洞,太上老君像高洁古朴,左右侍立“大法”“真人”14尊像;右为文宣王洞,孔子头戴束巾,左右侍立颜回、仲由等十大弟子。‎ ‎    ——摘鳊自刘长久等《大足石刻研究》等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大足石刻所体现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大足石刻特点形成的原因。(6分)‎ ‎33.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教材相关知识概括作答。‎ 参考答案:(1)佛教中国化明显,儒家文化色彩浓厚;反映普通百姓生活;典型的地域特征;三教造像并存。(6分)‎ ‎(2)中国文化兼容并蓄;佛教传播的需要,佛教自身变化;造像受世俗价值观和社会生活的影响;三教合流。(6分)‎ ‎(2013年••新课标江苏卷•24D题)24D. [世界文化遗产荟萃](10 分)‎ 埃及有句谚语:“世人怕时间,时间怕金字塔。”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佚名建筑师以精确的算术设计,建造了这座世界上最大的、重达 625 万吨的石块建筑物。 这座陵墓总共用了 200 万块石头,其中的一些在原地采集,但大多数则从更远的尼罗河上游地区获取,趁洪水季节搬运到吉萨来。 ———(美)马修斯等《西方人文读本》‎ 材料二 1991 年,埃及古物局的学者在胡夫金字塔东 2. 4 公里发现了金字塔街,在其金字塔南数百米和大狮身人面像的东南,发现了金字塔建设者的墓。 ……1994 年,美国筹备了一个基金会,恢复发掘这座消失了的城市。 美国学者莱赫奈尔说,这座消失了的城市曾经居住过至少 5 万人,而或许多至 10 万人,‎ 其中包括建筑胡夫大金字塔的建筑家、工匠、面包师和普通劳动者。 ———刘文鹏《埃及考古学》‎ 材料三 在考察金字塔的建造过程中,今天的人们往往不易想象当时的历史背景,社会、政治和经济条件,过多地拘泥于技术问题的探讨而忽视了古埃及人所具有的最伟大的力量。‎ ‎———王瑞珠《世界建筑史(古埃及卷)》‎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与金字塔建造技术水平相关的信息。 (4 分)‎ ‎(2)据材料二,概括金字塔考古的新发现,并说明其价值。 (4 分)‎ ‎(3)材料三提出的考察金字塔建造的视角是什么?(2分)‎ ‎24D.解析:第(1)小题根据材料一中信息“精确的算术设计”“世界上最大”“重达625万吨的石块”“大多数……从更远的……地区获取”作答。第(2)小题第一问可根据材料二中信息“发现了金字塔建设者的墓”“消失了的城市”作答;第二问根据第一问的答案作答。第(3)小题根据材料三中信息“想象当时的历史背景”“拘泥于技术问题”作答。‎ 参考答案:(1)信息:设计恢宏;计算精确;巨石采集;运输科学。‎ ‎(2)新发现:金字塔修建者的墓地;修建者生活的城市遗址。‎ 价值:有助于了解修建者的社会分工和生活状况。‎ ‎(3)视角:技术;历史背景。‎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