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9 发布 |
- 37.5 KB |
- 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三同步练习: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Word版含解析
一、选择题 1.有学者指出:“从清朝改革三阶段来看,洋务运动由于士绅保守势力过于强大而遭受失败,戊戌 变法则由于激进改革精英的不当战略而失败,而清末新政是中央权威的急剧流失,由于不适当的分 权化的立宪改革而失败。”从本质上看,这三个阶段改革失败的共同原因是( ) A.缺乏地方实力派的强有力支持 B.顽固势力大大超过了改革势力 C.改革措施背离了时代发展潮流 D.传统君主体制的创新能力减弱 2.乾隆和嘉庆时期学者官员大都热衷于刊印自己的诗集,但道光时期的学者官员大都出版与时政有 关的著作。这种变化说明了道光年间( ) A.经世思想得到发展 B.思想控制逐渐加强 C.传统文化日趋衰落 D.“中体西用”的影响 3.据史载:1873 年,列强使节要求参加同治帝亲政典礼,并要求觐见时采川西礼“折要者三”,廷臣 尤为反对。李鸿章熟悉洋务,主张“礼与时交通”,讨论和交涉的结果是清廷谕令照西礼执行.虽然 事出无奈……皇带的威严却因此大打折扣。这主要说明当时( ) A.东西方风俗仍然存在一定的隔阂 B.西方列张主张与中国平等交往 C.西方文明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 D.“天朝上国”观念仍然根深蒂固 4.1861 年,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提出:“采西学”、“制洋器”要“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 辅以诸国富强之术”。该思想与下列哪一思想一脉相承( )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学习西方的技术 C.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D.倡西学、兴民权 5.1905 年《孙中山在东京留学生欢迎会上的演说》认为,“吾侪不可谓中国不能共和,如谓不能, 是反夫进化之公理也,是不知文明之真价也。……鄙人愿诸君于是等谬想淘汰洁尽,从最上之改革 着手,则同胞幸甚!”由此说明孙中山( ) A.建立了进步力量大联盟 B.首创了民主共和思想 C.借助维新变革挽救危亡 D.主张通过革命实现共和 6.1915 年底,梁启超撰文说:“在现行国体之下,而思以言论鼓吹他种国体,则无论何时皆反对之。” 这说明此时的梁启超( ) ①反对民主共和制,主张君主立宪制 ②思想与时俱进,政治上更趋进步 ③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旗手 ④反对帝制,维护民主共和制 A.①③ B.②③ C.①② D.②④ 7.“从洋务运动、维新变法到资产阶级革命,救亡始终是历史的主题。……但是紧张对的救亡需求 带来了准备的不足,并往往忽视了对封建主义的严峻斗争。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是在很不成熟的状态 下被推上历史舞台的。”这种“不成熟”的核心体现是( ) A.军事准备不足 B.政治经验短缺 C.思想理论肤浅 D.经济基础薄弱 8.“正是有这样的对夷情零碎、模糊的了解,使经世思想家们在鸦片战争之后能够正视对手即来自 异邦的夷人……在西方殖民者入侵压力下开出的“外来药”,较之先前的“古时丹”无疑是变革性的 进步。”文中的“外来药”在当时产生的重大影响是( ) A.动摇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 B.推动了中国人重新认识世界 C.为维新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D.传播资产阶级的思想和文化 9.下列与下图思想主张相一致的是( )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科学与人权并重 D.世道必进,后胜于今 10.维新派指出,洋务运动“利未一见,弊已百出”的根本原因在于“变法不知本原”。维新派所讲 的“本原”是( ) A.专制制度 B.工业经济 C.传统儒家思想 D.民主制度 11.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中写道:“他们不再热衷于讨论民主政治与君主专制的孰是孰 非,而是转到探索民主社会在欧美为何可能,而在中国又为什么屡屡失败。先是戊戌,紧接着是辛 亥,这种悲剧的一再重演,根本原因究竟在哪里呢 ?”这主要表明当时“他们”( ) A.对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认知和反思 B.对欧美文明成果的肯定和赞扬 C.对中国社会进行深刻思考和探索 D.对三民主义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12.史学家郝延平在《守旧与革新》一文中谈道:“中国对西方的称呼由(19 世纪)60 年代前的‘夷务’, 到七八十年代改称‘洋务’和‘西学’为主。”该变化反映了( ) A.中国人对西方认识的逐步深入 B.中国人由仇视西方到崇拜西方 C.由中国中心到西方中心的变化 D.对西方外交政策由对抗到和解 13.“各省谘议员多数北上,集议如何进行立宪之法……其第三次请愿书中,措词则甚激昂……系谓 政府如再不允所请,则吾辈将倡革命矣。更不料清廷因此震怒,立下明谕,勒令代表等出京还里。” 此事件表明( ) A.清政府拒绝进行政治改 B.革命运动拥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C.民主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 D.立宪派依然抱有政治改革幻想 14.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高呼:中国“欲自强,必先致富;欲致富,必首在振工商;欲振工商, 必先讲求学校,速立宪法,尊重道德,改良政治”。其思想核心是( ) A.批判清政府的腐败 B.振兴工商业 C.改革封建政治制度 D.重视传统道德 15.中国近代思想的演进“既不是一江长流,也不止一个洪峰,而是以一个接一个思潮的涨落相继 出现的,然而在这起伏的过程中始终流淌着一个永恒的主题。”这一“主题”是 A.实业救国 B.崇尚科学 C.政治共和 D.民族独立 16.(它)毕竟使中国人看到了另一个陌生的世界,看到了那个世界的 部分,并设法把这部分引进 到中国来,而成为中西文化频繁接触后的当时两者可能结合的一种形式……给僵化的封建文化打开 了缺口。”材料评述的是 A.《海国图志》 B.中体西用 C. 维新思想 D.新文化运动 17.中国早期维新思想的代表人物是 ( ) A.冯桂芬、王韬、李鸿章 B.冯桂芬、王韬、洪仁玕 C.冯桂芬、王韬、康有为 D.冯桂芬、王韬、郑观应 18.1920 年,梁启超赴欧洲考察后写道:“一百年物质的进步,比从前三千年所得还加几倍。我们 人类不惟没有得着幸福,倒反带来许多灾难。好像沙漠中失路的旅人,远远望见个大黑影,拼命往 前赶,以为可以靠他向导。哪知赶上几程,影子却不见了,因此无限凄惶失望。影子是谁?就是这 位‘科学先生’。欧洲人做了一场科学万能的大梦……材料表明梁启超的态度是( ) A.阻止西方科学在中国传播 B.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宣传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 D.质疑以科学为中心的西方文明 19.对近代中国部分著作和报刊中“民主”“共和”两个关键词出现的频率进行统计发现,1893 年~ 1898 年“民主”出现的频率远远高于“共和”的频率。这一现象反映了( ) A.顽固保守势力阻碍新思想的传播 B.民主自由平等的思想已深入人心 C.维新变法思潮成为新思潮的主流 D.同盟会忽视了在国内的思想宣传 20.1901 年 10 月,梁启超在《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一文中提出,“国家者,由人民之合意结契约 而成立者也,故人民当有无限之权,而政府不可不顺从民意。……其为效也,能确立法治之主格, 以保团体之利益。”下列观点不能从材料中反映出的是( ) A.君主立宪 B.以法治国 C.人民主权 D.契约立国 二、非选择题 21.君主与民众的关系,不同时代的人有各自的理解。以下是一组历史上有关君主与民众关系的论 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韩愈认为,在社会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君主,“是故君者出令者也,臣者行君之命而致 之民者也,民者出粟米丝麻、做器皿、通财货 以事其上者也”。按照这样 的分工原则,君主的职分 是治人,臣下是用于治人的工具,民众则要治于人。因此,每一等级都要恪守自己的等级,各守其 职,各尽其责。“君不出令,则失其所以为君。臣不行君之命而致之民;民不出粟米丝麻、作器皿、 通财货 以事其上,则诛 ”。 ——摘编自刘泽华 葛荃主编《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 (1)韩愈对于君民关系持什么观点?你如何评价他的观点? 材料二:有生之初,人各有自私也,人各自利也。天下(指普天下的民众,下同。)有公利而莫或兴 之,有公害而莫可除之。有人者出,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 使天下释其害。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 ——摘编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原君》 材料三: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民不能相治,亦不瑕治,于是共举一民为君。夫曰 共举之,则非君择民,而民择君也。夫曰共举之,则因有民而后有君。君末也,民本也。天下无有 因末而累及本者,亦岂可因君而累及民哉!夫曰共举之,则且必可共废之。君也者,为民办事者也。 ——摘编自谭嗣同《仁学》 (2)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比较黄宗羲与谭嗣同关于君民关系认识的异同点。 参考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D A D C D D D B D D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C A D C D B D D C A 21.(1)韩愈的观点:君权至上,民必须服从君主;君和民有严格的等级划分,各阶层必须 尽其职守;论证了君主盘剥人民的合理性。评价:这个观点是错误的。体现了君主专制下统 治阶级对人民的剥削压迫。(2)认识的同:君主不是天生的,其出现有一定的社会背景;君 主应民众的需求而出现;反对君主专制;君主应为民谋公利。认识的异:黄宗羲出于传统思 想,强调君主个人的道德自觉;谭嗣同受西方近代思想影响,认为君主是人民的选择,民可 废君,具有民主思想。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