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丹东市2021届高三10月阶段测试 语文 Word版含答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辽宁省丹东市2021届高三10月阶段测试 语文 Word版含答案

www.ks5u.com ‎2021年丹东市高三年级阶段测试 语文试题 本试卷由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组成 总分150分 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让世界粮食问题成为衍生热点,也让国人对中国的粮食安全战略关注度提高。危机总是验证一个战略“行不行”“好不好”的最好契机,把中国的粮食问题掰开揉碎,在危机的聚光灯前“照一照”,有两个字很醒目,一个字是“藏”,一个字是“紧”。悟透了这两个字,不仅会夯实信心,也能给人以启迪。‎ ‎“藏”,是“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藏”。当然也包括藏粮于库。一个“藏”字,体现了我们在粮食问题上的智慧。曾经我们只知道把粮食藏在农民的小粮仓、藏在国家的大粮库,但粮食藏不了多长时间,时间一长就不能食用,变成陈化粮,新粮压旧粮,这样藏在库里太浪费。既要藏粮,又不要浪费,怎么办?就要把握好库里粮、地里粮和土里粮的平衡,库里粮好理解,地里粮也好懂,就是正在生长的粮,什么是土里粮呢?说白了,就是有可以种粮的地,还包括水、肥、种、具。说到这里,藏粮于地的意思就很明白了,就是要保持足够的粮食生产能力,并且,这种能力在急需时可以马上启动。18亿亩耕地红线绝不能被各种忽悠给忽悠了!‎ 而“藏粮于技”呢?就是发展促进粮食生产的技术,把粮食的生产能力藏在技术里。这技术包括硬技和软技,所谓硬技,指的是高产优质品种选育、土壤改良、农机农具革新等,这些都直接作用于粮食生产。所谓软技,指的是生产形式、经营方式、管理模式、农艺传承、市场能力等,以确保粮食种下后能收获最多、效益最大。有了硬、软两方面的技术储备,只要老天爷不发大的脾气,粮食就能做到急需时能马上生产,生产了一定能丰收,丰收了一定能增收。‎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本质上是始终保持粮食的生产能力。有了这两“藏”我们不仅在粮食安全上能保持主动权,在决策上也有更大的腾挪空间,而且在国际博弈上有稳固的战略后院。‎ 既然讲“藏”,就不适合太推开天窗说亮话。因此,强调“藏”‎ - 14 -‎ ‎,就还有一种字面意思需要我们心领神会,这是应对复杂国际形势的需要,也是战略博弈的基本要不。中国文化向来崇尚藏而不露,其实这也是市场竞争的常态。对我们这样一个14亿人口的大国来说,把实力藏一藏、藏好了,就能进退有据。‎ ‎“紧”?就是紧张、抓紧、不放松、紧平衡。‎ 所谓紧张,就是“紧张谁”的意思,就是把这个东西当头等大事,当作不能有闪失的事,当作一失万无的事。粮食就是这个紧张的对象,这些年我们国家在粮食上实现的“十六连丰”,除了“地”与“技”上的能力,上上下下对粮食工作“紧张”,是我们主观能动性的体现。‎ 所谓抓紧,主要指抓“两个积极性”,一是政府抓粮的积极性,二是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就是在粮食生产上,一定要让地方政府和农民都“政治上有荣誉,经济上有实惠”。‎ 所谓不放松,就是时时刻刻都要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这根弦在粮食不够的时候要绷紧,在粮食充裕的时候也不能松,特别是在粮食连年丰收的时候,更要防止思想滑坡、政策滑坡、工作滑坡。这之中,思想滑坡是第一面骨牌,任何时候都不能倒。这是粮食安全上最沉重的警示,也是一切工作最深刻的启示。‎ 所谓紧平衡,既是对我们的粮食供求的一种现状描述,也是粮食供求的一种理想状态。不平衡肯定是不好的,紧缺和太多都不好,虽然多的烦恼比少的痛苦要好,但甜蜜的烦恼毕竟也是烦恼。但紧平衡就不是这样,它总体保持平衡,不会有大缺大余,既保证了稳定供应,又没有供大于求,同时又给市场以一定的张力,向供需双方都发送信号,给生产者的积极性以一定的鼓励和刺激,为消费者的承受力增加一些预期和韧性,也能引导更多资源投向粮食产业。同时,对国际市场也是一个明里暗里的讯息,价格合适我就买一点,让自己的土地歇口气:价格不合适我就不要了,大不了让自己的地再辛苦点:如果太贵了,我还可以卖一点,赚一笔钱。这就是紧平衡的主动!‎ ‎(选自2020年09月16日《中国青年报》)‎ 材料二:‎ 可以说,历史上的任何盛世都没有做到像如今这样物质极大丰盈,不怕买不到,只怕想不到。坐在家里,轻点鼠标,千山万水外的农产品,都能风雨兼程地给你送来。‎ 但与此同时,在一些人心目中,对粮食问题出现了一些认识偏差,亟待纠正。‎ 一个是粮食一般商品论。认为粮食与其它农产品、甚至工业品一样,都是一般商品,这犯了颠覆性错误。这些年来,舌尖上的浪费现象非常严重,确实到了“触目惊心、令人痛心”‎ - 14 -‎ 的程度。对全社会来说,粮食降格为一般商品,而且还是价格偏低的商品,人们又怎么会打心里爱惜粮食、悯农崇农呢?粮食不是一般的商品,一旦成为一般商品,那它一定会以它固有的特殊方法证明给你看,它不一般!只是这样的证明过于激烈,毕竟饿肚子的感觉才走了40年。‎ 一个是粮食国际购买论。这些年,一些人认为,不需要种那么多根食,只要有钱,哪里买不到粮食?对粮食尤其是主粮,必须始终坚持我们的新型粮食安全战略不动摇。一个新冠肺炎疫情就导致了国际贸易链的问题、导致多国囤粮。到了危急关头,你买不利,即使买得到,你也运不到。何况,国际战略博弈不一定讲究成本核算。你的对手,尤其是强势对手,为了消耗你,不讲道义原则,不讲市场规则。只讲丛林法则。而我们对国际购买形成了市场和心理依赖。撂荒了“自给”的物质和心理基础,危急时候必会手忙脚乱。‎ 一个是粮食比较效益论。这种观点认为,生产粮食比较效益不高,我们为什么不发展自己的比较优势产业呢?在他们看来,招商引资搞发展,搞工业、搞项目、搞城市化建设,就业多、税收高、发展快,而且增长数字、政绩数字很亮眼,综合效益很明显。而抓粮食呢?不但对一地的就业、税收、发展没有显著的增加作用,而且还要多花钱,政绩作用也不明显。如果每个地方的决策者,都这么想、这么做,大家都不抓粮食,都等着别人去抓粮食,我们工业、城市、发展肯定会耀眼,但饿着肚子恐怕欣赏不了这“耀眼”!‎ 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粮食和农业,粮食安全性命攸关,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天。‎ ‎(选自2020年09月16日《中国青年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近年来我国在粮食上实现“十六连丰”,关键在于决策者与执行者对粮食工作的“紧张”。‎ B.如果粮食供需总体平衡,会给供需双方发送一定的信号,从而为市场带来一定的张力。‎ C.材料的论述,观点鲜明,由“藏”到“紧”,主次分明,层次清晰,层层递进。‎ D.两则材料分别以新冠疫情和当今时代物质的极大丰盈为背景展开论述,很有现实意义。‎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思想滑坡是第一面骨牌,确保粮食安全首先要防思想滑坡。‎ B.粮食如果成为商品,可能会产生非常严重的后果,如饥饿梦魇重现。‎ C.紧平衡是粮食供求的一种理想状态,让我们在国际市场上具有主动性。‎ D.国际战略博弈不一定讲究成本核算,“杀敌一千自损八百”也并非不可能。‎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不符合材料一所提倡的观点的一项是(3分)‎ A.2019年12月,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确保粮食安全,坚守耕地红线。‎ B.将粮食长期藏于农民的小粮仓和国家的大仓库,积谷防饥,进退有据。‎ - 14 -‎ C.发展促进粮食生产的“硬技”与“软技”,用科技创新抢占粮油加工制高点。‎ D.五年来,我国没有出现大面积“卖粮难",粮食供求总体上保持平衡状态。‎ ‎4.同一话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加以论述,材料一与材料二论述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 ‎5.请结合材料一,阐释“藏”与“紧”的内涵。(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6~9题。‎ 歌声 吴伯箫 ‎(1)感人的歌声留给人的记忆是长远的。无论哪一首激动人心的歌,最初在哪里听过,哪里的情景就会深深地留在记忆里。环境,天气,人物,色彩,甚至连听歌时的感触,都会烙印在记忆的深处,像在记忆里摄下了声音的影片一样。‎ ‎(2)我以无限恋念的心情,想起延安的歌声来了。‎ ‎(3)延安的歌声,是革命的歌声,战斗的歌声,劳动的歌声,极为广泛的群众的歌声。列宁在纪念《国际歌》的作者欧仁·鲍狄埃的文章里说:“一个有觉悟的工人,不管他来到哪个国家,不管命运把他抛到哪里,不管他怎样感到自己是异邦人,言语不通,举目无亲,远离祖国,——他都可以凭《国际歌》的熟悉的曲调,给自己找到同志和朋友。”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国际歌》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共同的声音,共同的语言。我们也可以这样看延安的歌。‎ ‎(4)回想从冼星海同志指挥的《生产大合唱》开始吧。那定一九三九年夏初一个晚上,在延安城北门外西山脚下的坪坝上。煤气灯照得通亮。以煤气灯为中心,聚集了上万的人。印象中仿佛都是青年人。少数中年以上的人,也是青年人的心情,青年人的襟怀和气魄。记得那时候我刚刚从前方回到延安,虽然只出去四五个月,也象久别回家那样,心里热呼呼的,见到每个人都感到亲热。不管认识不认识,见到谁都打招呼。会场上那些男的,女的,都一律穿着灰布军装,朴素整洁,打扮得都那样漂亮。大家说说笑笑,熙熙攘攘,象欢度快乐的节日一样。是的,正是欢乐的节日,是第一个五四青年节。就是在那天晚上,我们听了伟大的领袖毛泽东同志那篇有名的报告:《青年运动的方向》。‎ ‎(5)说的这时候,是报告完了,热烈的鼓掌、欢呼以后,大家正极兴奋的时候。那真是“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只是大家酣醉的幸福里,那里还想不出这样恰当的形容文字。每个人都咀嚼、回味报告里的深刻意义和警辟的语句,同时等候大合唱开始。‎ - 14 -‎ ‎(6)露天会场。西边是黑黝黝的群山,东边是流水汤汤的延河,隔河是青凉山。南边是隐隐约约的古城和城上的女墙。北边是一条路,沿了延河,蜿蜒过蓝家坪,狄青牢,直通去三边的阳关大道。‎ ‎(7)合唱开始,大概已经是夜里十一点了。‎ ‎(8就在那样不平凡的时刻,在那个可纪念的地方,我第一次听见唱:‎ 二月里来,好风光,‎ 家家户户种田忙。……‎ ‎(9)冼星海同志指挥得那样有气派,姿势优美,大方:动作有节奏,有感情。随着指挥棍的移动,上百人,不,上千人,还不,仿佛全部到会的,上万人,都一齐歌唱。歌声悠扬,淳朴,像谆谆的教诲,又像娓娓的谈话,一直唱到人们的心里,又从心里唱出来,弥漫整个广场。声浪碰到群山,群山发出回响:声浪越过延河,河水演出伴奏:几翻回荡往复,一直辐散到遥远的地方。抗日战争的前线后方,有谁没有听过,没有唱过那种从延安唱出来的歌呢?‎ ‎(10)延安唱歌,成为一种风气。部队里唱歌,学校里唱歌,工厂、农村、机关里也唱歌。每逢开会,各路队伍都是踏着歌走来,踏着歌回去。往往开会以前唱歌,休息的时候还是唱歌。没有歌声的集会几乎是没有的。每次唱歌,都有唱有和,互相鼓舞着唱,互相竞赛着唱。有时简直形成歌的河流,歌的海洋,歌声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接唱,联唱,轮唱,使你辨不清头尾,摸不到边际。那才叫尽情的歌唱哩!‎ ‎(11)唱歌的时候,一队有一个指挥,指挥多半是多才多艺的,既能使自己的队伍唱得整齐有力,唱得精采,又有办法激励别的队伍唱了再唱,唱得尽兴。最喜欢千人、万人的大会上,一个指挥用伸出的右手向前一指,唱一首歌的头一个音节定定调,全场就可以用同一种声音唱起来。一首歌唱完,指挥用两臂有力地一收,歌声便戛然停止。这样简直把唱歌变成了一种思想、一种语言、甚至一种号令。千人万人能被歌声团结起来,组织起来,踏着统一的步伐前进,听着统一号令战斗。‎ ‎(12)延安歌声,也有传统,那就是陕北民歌。‎ ‎(13)“信天游”唱起来高六悠远,“蓝花花”唱起来缠绵、哀怨。那多半是歌唱爱情,诉说别离,控诉旧社会剥削压迫的。时代变了,延安的歌就增加了新的曲调,换上了新的内容。‎ - 14 -‎ ‎(14)延安唱的歌很快传到各抗日根据地,后来又传到一个接一个的解放了的地区。日本投降以后,哪里听到延安的歌声,哪里就快要解放了。延安的歌声直接变成了解放的先声,譬如《三大纪律,八项注意》那首歌吧,从苏区唱起,一直就是红军、八路军、新四军和人民解放军的先遗部队。哪个地方的人民最痛苦,哪个战场上的战斗最艰巨,这首歌就先到哪里。听见这首歌,连小孩子都知道人民的救星来了,毛主席的队伍来了。它是黑夜的火把,雪天的煤炭,大旱的甘霖。人们含着笑又含着喜欢的眼泪听这首歌。听见声音,仿佛同时看见了队伍,看见队伍两旁拥挤着欢迎队伍的人群。人群里,年长的是大娘,大爷,同年的是大哥,大嫂,兄弟,姊妹,都是亲人。又仿佛队伍同时是群众,群众又同时是队伍,根本分不清。这首歌,唱一千遍,听一万遍,我都喜欢。‎ ‎(5)这里就不说我喜欢的那首唱遍世界的歌——《东方红》了。那是标志着全国人民对伟大领袖衷心爱戴的歌,又是人民群众自己创作的歌。谁不喜欢呢?从心里,从灵魂的深处。‎ ‎(1961年10月1日)‎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三段引用了列宁对《国际歌》的评价,并将《国际歌》与延安的歌联系起来,表明了延安歌声的根本性质。‎ B.文章详细描写冼星海指挥《生产大合唱》的姿态、动作,意在突出指挥在战斗中极其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C.与“信天游”、“蓝花花”不同,延安的“歌声”有了新的曲调、新的内容:歌唱革命,歌唱领袖,歌唱抗战,歌唱生产。‎ D.文章通过写延安军民纵情高歌的感人情景,热情讴歌了延安光荣的革命传统和革命作风,是对延安精神的礼赞。‎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擅长运用比喻来描写歌声:“声音的影片”“谆谆的教诲”“黑夜的火把”等,化无形为有形,突出了延安歌声的鼓动力量。‎ B.文章写“歌声”,在句式上具有鲜明的特点:短句较多、停顿较多,构成短促有力、酣畅明快的节奏,便于表达欢快的感情。‎ C.作者对四首歌的联想,进行了繁简得体、富于变化的组织安排:《国际歌》的联想简要而含蓄,中间两首则作了有情有景的铺陈和穿插。‎ D.文章抒情自然、朴实,寓抒情于叙述之中,把抒情与叙述、描写融为一体,字里行间充满了饱满深厚、纯真挚诚的感情。‎ ‎8.文章叙写听毛泽东同志报告《青年运动的方向》的相关内容,目的何在?(4分)‎ ‎9.从文章谋篇布局的角度,分析题目“歌声”是如何统摄全文的。(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 1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韩世忠,字良臣,延安人。风骨伟岸,目瞬如电。早年鸷勇绝人。年十八,以敢勇应幕乡州,挽强驰射,勇冠三军。‎ 崇宁四年,西夏以重兵次嵩平岭,世忠独部敢死士殊死斗,敌少却。顾一骑士锐甚,跃马斩之,敌众大溃。经略司上其功,童贯董边事,疑有所增饰,止补一资,众弗平。‎ 绍兴四年,金人与刘豫合兵,分道入侵,帝手札命世忠饬守备,图进取,辞旨恳切。世忠受诏,感泣曰:“主忧如此,臣子何以生为!”遂自镇江济师俾统制解元守高邮候金步辛亲提骑兵驻大仪当敌骑伐木为栅自断归路。会遣魏良臣使金,世忠撤炊爨,绐良臣有诏移屯守江,良臣疾驰去。世忠度良臣已出境,即上马令军中曰:“视吾鞭所向。”于是引军次大仪,勒五阵,设伏二十余所,约闻鼓即起击。良臣至金军中,金人问王师动息,具以所见对。聂儿孛堇闻世忠退,引兵至江口。世忠传小麾鸣鼓,伏兵四起,旗色与金人旗杂出,金军乱,我军迭进。敌被甲陷泥淖,世忠麾劲骑四面蹂躏,人马俱毙。世忠复亲追至淮,金人惊溃,相蹈藉,溺死甚众。捷闻,群臣入贺,帝曰:“世忠忠勇,朕知其必能成功。”沈与求曰:“世忠连捷以挫敌锋,厥功不细。”帝曰:“第优赏之。”于是部将董旼、陈桷、解元、呼延通等皆峻擢有差。‎ 世忠尝戒家人曰:“吾名世忠,汝曹毋讳‘忠’字,讳而不言,是忘忠也。”岳飞冤狱,举朝无敢出一语,世忠独撄桧怒。又抵排和议,触桧尤多,或劝止之,世忠曰:“今畏祸苟同,他日瞑目,岂可受铁杖于太祖殿下?”嗜义轻财,赐赍悉分将士,所赐田输租与编户等。然知人善奖用,成闵、解元、王胜、王权、刘宝、岳超起行伍,秉将旄,皆其部曲云。解兵罢政,卧家凡十年,澹然自如,若未尝有权位者。晚喜释、老,自号清凉居士。‎ 节选自(《宋史·韩世忠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遂自镇江济/师俾统制解元/守高邮候金/步卒亲提骑兵驻大仪/当敌骑伐木为栅/自断归路。‎ B.遂自镇江济师/俾统制解元守高邮/候金步卒/亲提骑兵驻大仪/当敌骑/伐木为栅/自断归路。‎ C.遂自镇江济/师俾统制解元守高邮候金/步卒亲提骑兵驻大仪/当敌骑/伐木为栅/自断归路。‎ D.遂自镇江济师/俾练制解元守/高邮候金步卒/亲提骑兵/驻大仪/当敌骑/伐木为栅/自断归路。‎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三军,古时指的是步军、水军、骑兵或步军、车军、骑军,也是国家军队的总称。‎ B.讳,文中意即避讳。是指人们说话写文章时不直接说出或写出君主或尊亲的名字。‎ C.部曲,本来是指古时军队的编制单位,通常借指军队。文中是“部下”的意思。‎ - 14 -‎ D.释,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省称,亦指佛教。佛教传入我国后,与儒、道并称三教。‎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韩世忠勇猛绝人。尚未及冠,便因挽强弓、善骑射而勇冠三军:在抗击西夏与金的斗争中,骁勇善战,不畏强敌。‎ B.韩世忠深受信任。强敌入侵时,皇帝曾亲笔致书,委以重任:大败金军后,皇帝没有听信小人的谗言,肯定其忠勇。‎ C.韩世忠为人正直,敢作敢当。在抵排和议及岳飞蒙冤等事情上,韩世忠仗义执言,不因畏祸而苟同,也不依附秦桧。‎ D.韩世忠好义轻财,知人善任。所受赏赐,全部分发给将士,与士卒同甘苦:许多后辈在他的任用提拔下成长为勇将。‎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会遣魏良臣使金,世忠撒炊爨,给良臣有诏移屯守江,良臣疾驰去。(4分)‎ ‎(2)沈与求日:“今世忠连捷以挫其锋,厥功不细。”帝曰:“第优赏之。”(4分)‎ ‎14.选文主要记载了绍兴四年韩世忠大败聂儿孛董率领的金兵而立功的事迹,请简要概括其获胜的原因。(3分)‎ ‎(二)古代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和汤叔度雪 杨万里 道得闲来尽未闲,颇缘幽事扰心间。‎ 卧听雪作披衣起,不待天明带月看。‎ 更觉梅枝殊摘索,只惊蓬鬓却羁单。‎ 飞花岂解知人意,风里时时戏作团。‎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由标题可知,此诗为就雪唱和之作,全诗以“雪”为核心,将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 B.月夜看雪,写出了诗人盼雪赏景的急切心情,-连串动词的使用使意境灵动活泼。‎ C.颈联写诗人突然被雪中寒梅不畏严寒而绽放的景象所感染,表明了诗人傲岸的人格。‎ D.诗人分别用听觉感知、聚焦特写以及拟人等手法,把月夜下雪的景象写得鲜活生动。‎ ‎16.尾联中的“人意”指的是什么?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 14 -‎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每空1分)‎ ‎(0)高适的《燕歌行》开篇体现盛唐边塞诗汉唐情结的句子是“ , ”,由此流露诗人的英雄意识。‎ ‎(2)六国为秦国所灭的历史教训,是许多文学家关注的话题:苏润在《六国论》中不仅分析了六国灭亡原因,还劝谏“为国者 ”;杜牧在《阿房宫赋》中也指出“ ”,就足可以抵抗秦国。希望后世以史为鉴,不要重蹈覆辙。‎ ‎(3)归有光在《项脊轩志》中借对庭中枇杷树“ , ”的描写,抒发物是人非的感慨。‎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都江堰是历史的遗存,既能防洪,又能灌溉,2200多年过去,仍旧生机盎然,堪称人类利用大自然的神话。因为它的出现,岷江一改水患频繁的故辙,从此浩浩流淌在成都平原的千里沃野,默默滋养着天府之国的代代子民;它输送的汩汩清流甚至永久性的灌溉了中华民族——有了它,才有诸葛亮、刘备的雄才大略,才有李白、杜甫的川行化章。难怪道教尊李冰为“妙源清君”,这也暗合了老子“上善若水”的文化精髓吧。在都江堰,一直都流淌着两条河,明的是岷江, 。‎ 仁立水边,听着震耳欲聋的涛声,望着清幽的水跳跃奔流,心与波涛一同律动,我被那至清的水融化了,与晶莹和透明合而为一。‎ 一想到黄河将成为泥河、长江将成为黄河、淮河将成为黑水河,众多我们赖以生息的湖泊和近海频频告急,我仿佛是那快要窒息的鱼,无处安身,何处有生命之泉?何处有可供自由呼吸、可供安枕的绿洲?‎ 好在都江堰有。‎ 原生态的都江堰干净、持久,李冰“分四六、平涝旱”的科学治水方法,使它从容运转,成为几千万人民的生命甘露:李冰的众多后任,追踪李冰的足迹, ,使它青春永驻,稳稳当当地造福千年。诸葛亮、高俭、卢翊、阿尔泰、丁宝桢……这些确保天府之国旱涝保收的官员们,生前也许没有立过德政碑,但后人有情。如今,他们就矗立在伏龙观前堰功道两侧,供人瞻仰。都江堰成就了他们,他们与都江堰同辉。‎ ‎18.下列句子中引号的用法与划线句引号用法一致的是(3分)‎ A.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地挂过去,叫做“发扬国光。‎ B.人类在“足不出户”的时代就能够测算出遥远的星星的体积、温度及运动方式。‎ - 14 -‎ C.古人对写文章的基本要求是有物有序,“有物”指要有内容,“有序”即要有条有埋。‎ D.我孩子时候,在斜对门的豆腐店里确乎终日坐着个杨二嫂,人都叫伊“豆腐西施”。‎ ‎19.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句子,使语段语意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我仿佛快要窒息,无处安身,失去生命之泉,没有可供自由呼吸、可供安枕的绿洲。”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原文表达效果更好?(4分)‎ ‎21.下面文段在表达、书写等方面有四处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规范、准确、流畅。(4分)‎ 国庆长假,①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在全国增开了多趟列车,②满足游客出行。③随着西部大环线旅游热的持续升温,④更多的人选择乘坐高铁和火车欣赏西部奇特壮美的风光。⑤今年国庆与中秋双节合一,⑥商务部监测显示,⑦10月1日至8日,全国零售和餐饮重点监测企业销售额约为1.6万亿元,⑧日均销售额比去年“十一”黄金周增长4.9%。⑨黄金周消费的数据显示出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巨大的内须潜力,⑩反射着中国经济的活力和韧性。‎ ‎22.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5分)‎ 运用VR(虚拟现实)技术立体化呈现的赵孟頻山水画《鹊华秋色》、全过程智能控制的咽拭子采样机器人、大数据赋能的个性化在线学习系统……9月4日,从“京交会”变身而来的2020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在北京开幕。由商务部和北京市政府共同主办的服贸会是专门为服务贸易搭建的国家级、国际性、综合型大规模展会和交易平台,与进博会、广交会一道成为中国三大对外开放展会。此次服贸会的主题是“全球服务,互惠共享”,体现了中国坚定开放合作的一贯主张。当前,全球经济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巨大,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上升,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秩序受到冲击。如何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国际秩序变局,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问题。中国举办规模盛大的服贸会,就是向全世界展示中国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的信念和决心。‎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成语“熟视无睹”,意思是虽然经常看到,却跟没有看见一样:“司空见惯”也有某事常见,不足为奇的意思。民间也有“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身在福中不知福”等类似俗语。生活中确实有一些人对身边的美好事物没有感觉,对自己得到的一切满足都认为是理所应当。‎ - 14 -‎ 针对这种现象,班级准备召开一次班会,主题是“感受身边的美好”。请你为这次班会写一篇演讲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切合身份;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 ‎1.D.(A.“关键在于”错,“十六连丰”原因还有“地”与“技”的能力,二者无主次;B.“从而”前后逻辑关系颠倒;C.无主次,也非层层递进)‎ - 14 -‎ ‎2.B.应为粮食一旦成为一般商品,才会产生后文的结果。‎ ‎3.B.原文材料一关于“藏”的观点是把握好“藏粮于库”“藏粮于地”“藏粮于土”的平衡,选项B观点片面。‎ ‎4.①材料一,从正面论述中国粮食安全发展的智慧:一在于“藏”,二在于“紧”。‎ ‎②材料二,从反面论述应警惕关于粮食的认识偏差,批驳了“粮食一般商品论”“粮食国际购买论”“粮食比较效益论”。(每点2分,共4分)‎ ‎5.“藏”一是指把握好库里粮、地里粮和土里粮的平衡,尤其要有可以种粮的地,急需时可马上启动,即“藏粮于地”;二是指把粮食的生产能力藏在发展、促进粮食生产的技术里,急需时能马上生产,即“藏粮于技”,二者本质上是保持足够的粮食生产能力;三是指为应对复杂国际形式和战略博弈,隐藏实力。(4分,两点2分,3点4分)‎ ‎“紧”一是指紧张粮食,抓紧“两个积极性”,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二是指达到粮食供求的理想状态---紧平衡。(2分)‎ 答案:‎ ‎6.B(“突出指挥在战斗中的重要作用”错。)‎ ‎7.A(“声音的影片”并不是突出延安歌声的鼓动作用。)‎ ‎8.(1)展现延安军民“意气风发,斗志昂扬”的精神面貌,赞颂其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交代延安“歌声”的时代背景,赋予延安歌声深刻的时代内涵:团结军民,统一思想,坚定方向;引领青年的革命理想,鼓舞青年的革命热情。(每点2分)‎ ‎9.全文以“歌声”为线索,以四首歌的联想作为开拓散文意境的脉络,层层深入的 抒写延安“歌声”的内涵,凸显文章主旨。(2分)‎ ‎(1)以《国际歌》的联想,深刻揭示了延安“歌声”与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之间的 关系,抒写出延安“歌声”具有《国际歌》昂扬雄浑、激越深沉的基调。(1分)‎ ‎(2)唱《生产大合唱》时群情激昂、威震河山的现场氛围,体现了延安“歌声”所具 有的团结军民,统一思想,坚定方向的时代精神。(1分)‎ ‎(3)以《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联想,表现延安“歌声”所蕴蓄的无往而不胜的革 命精神。(1分)‎ ‎ (4)借《东方红》的联想,由衷歌颂伟大的领袖、伟大的党,把全文推向抒情的高潮,深化了主旨。(1分)‎ ‎(意思对即可)‎ ‎10. B.‎ ‎11. A.古时的三军一般指上军、中军和下军,也指左军、中军和右军或前、中、后三军。‎ ‎12. B.“没有听信小人的谗言”于文无据。/“董边事”中“董”意为“管理、治理”,选项理解有误。‎ ‎13.(1)适逢朝廷派魏良臣出使金国,韩世忠撤掉炊具,哄骗魏良臣说已接到诏书令转移驻守长江,魏良臣急忙骑马离去。(“炊爨”“绐”“屯守”各1分,句意1分)‎ ‎(2)沈与求说:“现在世忠连连获胜,挫伤了敌人的锐气,他的功劳不小啊。”皇上说:“应该依次给予优厚的奖赏。”(“挫其锋”“厥功”“第”各1分,句意1分)‎ ‎14.(1)誓死为国效力,自断后路。‎ ‎(2)亲力亲为,勇猛作战。‎ ‎(3)巧设计策,善用战略战术。‎ ‎(每点1分)‎ ‎【文言文译文】‎ - 14 -‎ 韩世忠,字良臣,延安人。他身材伟岸,目光如电。早年勇猛过人,能骑没有驯服的马驹。占卜的人说他将官至三公,他很生气,认为是侮辱自己,将那人痛打一顿。韩世忠十八岁时,以胆大勇敢应乡州招募,隶属于兵籍。他挽强弓骑马射箭,勇冠三军。‎ 绍兴四年,金人与刘豫合兵,分路南侵。皇上亲笔致书韩世忠,命他整饬防备,图谋进取,言辞恳切。韩世忠接受诏书,感动地哭着说:“主上如此忧虑,臣子怎敢偷生呢!”于是从镇江率领军队渡过长江,派统制解元守高邮,等候金的步兵;自己亲自指挥骑兵驻大仪,抵挡敌人骑兵,韩世忠命令士兵砍伐树木作为栅栏,自己断绝退路。适逢朝廷派魏良臣出使金国,韩世忠撤掉炊具,哄骗魏良臣说已接到诏书令移守长江,魏良臣急忙骑马离去。韩世忠估计魏良臣已离境,便立即上马,对将士下令说:“看我的鞭子指向行事。”于是率领军队驻扎在大仪,布下五阵,在二十多处设下埋伏,相约听到鼓声即发动攻击。魏良臣到金军中,金人问宋的动静,魏良臣详细地把所见到的情况都说了。聂儿孛堇听说韩世忠撤退,带领军队到江口。世忠挥小旗鸣鼓,伏兵四起,世忠军旗的颜色与金人的旗帜相混杂,金军混乱,我军不断推进。敌人披甲陷入泥潭,世忠指挥精骑兵四面践踏,将金人马都踩死。世忠又亲自追击到淮水,金兵惊慌溃逃,相互践踏,溺死者很多。‎ ‎ 捷报传来,群臣入朝庆贺,皇上说:“世忠忠诚勇敢,朕知道他必定成功。”沈与求说:“从建炎以来,将士未曾与金人迎战一次,现在世忠连连获胜,挫伤了敌人的锐气,他的功劳不小啊。”皇上说:“应该依次给予优厚的奖赏。”于是部将董旼、陈桷、解元、呼延通等都分别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 韩世忠曾告诫家人说:“我的名字叫世忠,你们不要避讳“忠”字,避讳而不再说,这是忘忠啊。”岳飞蒙受冤狱,满朝没有人敢说一个不字,唯独韩世忠直言触怒秦桧。他又抵制排斥和议,触怒秦桧之处尤其多,有人劝阻他,韩世忠说:“现在害怕祸患苟且赞同,他日死后,怎能在太祖殿上接受铁杖呢?”‎ ‎ 韩世忠好义轻财,皇上的赏赐全部分发给将士,所受赐的田地同编户同等交租。然而他 知人善用,成闵、解元、王胜、王权、刘宝、岳超起于行伍,挥将旗指挥的,都是他的部下。‎ 他解除兵权,罢去官职,在家闲居共十年,淡然自如,好像未曾身居权位。晚年喜好佛教、‎ 老子学说,自号清凉居士。‎ ‎15.C.对诗意理解错误。这一联是指诗人由雪中的梅花联想到自己羁旅孤单的处境。‎ ‎16. ①为就雪和诗之事而心绪不宁。诗歌首联表明自己平日里看似悠闲,其实心中因记挂着“幽事”而扰乱心间。‎ ‎②羁旅孤寂之情。诗歌颈联梅枝攒雪之景,触发了鬓发蓬乱的诗人对自己羁旅孤单处境的忧烦。(每点3分)‎ ‎17.(1)汉家烟尘在东北 汉将辞家破残贼 ‎ (2)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使六国各爱其人 ‎(3)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今已亭亭如盖矣 ‎18.D.(A、表示否定或者讽刺 B、表示特殊含义 C、表示突出强调 D、表示特定称谓)‎ ‎19. ①暗的是流水孕育的文化(只答“暗的是文化”得1分)‎ ‎②日复一日地(继续)疏浚、修缮(治理、保护)都江堰, ‎ ‎20. ①原文运用比喻,将我比作“快要窒息的鱼”,更能生动形象地表现清水对我的重要,且与后文的“生命之泉”衔接更为紧密。(2分)‎ ‎②原文两个问句连用,两个“何处”连问,突出了清泉和绿洲频频告急,我们将无处安身的现状,增强忧患之情,引人思考;引出下文都江堰及为都江堰做出贡献的人们,上下文衔接更为紧密自然。(2分)‎ ‎21.(1)语句②,修改为“满足游客出行需求”或“方便旅客出行”;‎ ‎(2)语句④,修改为“更多的人选择乘坐火车欣赏西部奇特壮美的风光”;‎ ‎(3)语句⑨,“内须潜力”修改为“内需潜力”;‎ ‎(4)语句⑩,修改为“折射着中国经济的活力和韧性”。‎ - 14 -‎ ‎22.2020年9月4日,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在北京开幕。本次交易会由商务部和北京市政府共同主办,主题为“全球服务,互惠共享”,彰显了中国外开放的信念和决心。‎ ‎(举行时间、主办者或影响、主题、展会名称,各1分,语言简洁流畅1分)‎ ‎22.(1)2020年9月4日(2)由商务部和北京市政府共同主办的(3)以“全球服务,互惠共享”为主题的(4)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在北京开幕,彰显了中国对外开放的信念和决心。‎ 举行时间、主办者或影响、主题、展会名称,各1分,语言简洁流畅1分)‎ - 14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