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9 发布 |
- 37.5 KB |
- 1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秋 金版学案 历史·必修3(人教版)演练:第五单元 第16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根本原因是( ) A.中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B.辛亥革命的影响 C.十月革命的影响 D.尊孔复古逆流 解析: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资本 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出现了短暂的春天。中国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 行民主政治这是新文化运动发生的经济原因也是根本原因,故选 A 项。 答案:A 2.1916 年担任北大校长后,蔡元培提出了三项管理原则,其第三 项是“容许绝对的学术自由,保证不同理论与观点的自由表达,只要 是言之成理,持之有故”。这实际上( ) A.促进了新思想的传播 B.让传统思想焕发生机 C.使北大出现思想混乱 D.纵容了守旧势力的猖狂 解析:蔡元培担任北大校长时,陈独秀等人正在开展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提倡的民主与科学在当时遭到守旧势力的反对,由此可知 蔡元培的管理原则有利于新思想的传播,故选 A 项。 答案:A 3.新文化运动中,激进的民主主义者为了宣传新道德,将斗争的 矛头直指( ) A.传统的儒家思想 B.北洋军阀政府 C.君主专制制度 D.腐朽的旧式文学 解析:新文化运动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出了“打倒孔家 店”的口号,把斗争矛头直指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传统道德。 答案:A 4.20 世纪初,一些学校的女生已经开始觉醒,抵制学校开设的“烈 女传”……她们以实际行动反抗礼教,争取女性婚姻自由。这种现象 的出现说明( ) A.新文化运动促进了文化的普及和繁荣 B.新文化运动动摇了传统礼教的统治地位 C.新文化运动树立了积极进取的科学精神 D.新文化运动出现了较偏激的思想和行为 解析:题干中的抵制“烈女传”“反抗礼教”等关键信息都是冲击 传统礼教的表现,是新文化运动促进妇女思想解放的结果。故 B 项符 合题意。 答案:B 5.陈独秀在 20 世纪初曾指出,“我们反对孔教,并不是反对孔子 本人,也不是说他在古代社会毫无价值”,不是“因孔子之道之不适合 于今世”,而是因为“今之妄人强欲以不适今世之孔道,支配社会国家, 将为文明进化之大阻力也”。这主要说明陈独秀当时( ) A.认为孔子是近代中国文明进化的最大阻力 B.全面反对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 C.试图建立一个以西方社会为模板的国家 D.强烈反对假借孔教而实施复辟帝制的活动 解析:陈独秀当时反对孔教,是因为“今之妄人强欲以不适今世 之孔道,支配社会国家,将为文明进化之大阻力也”,此处的“妄人” 是指袁世凯,他利用孔教为复辟帝制造势,成为社会进步的最大阻力, 故 A 项错误,D 项正确;陈独秀认为,不是“孔子之道之不适合于今 世”,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仍然有其价值,故 B 项错误;材料未涉 及仿效西方,故 C 项错误。 答案:D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陈独秀说:“愚之信仰共和,必排孔教。”“非独不能以孔 教为国教,定入未来之宪法,且应毁全国已有之孔庙而罢其祀。” 鲁迅在《狂人日记》中借“狂人”之口写道:“我翻开历史一查, 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 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 字是‘吃人’!” 材料二 愚之非难孔子之动机,非因孔子之道之不适于今世,乃 以今之妄人强欲以不适今世之孔道,支配今世之社会国家,将为文明 进化之大阻力也。 ——陈独秀《复辟与尊孔》 (1)从上述材料看,陈独秀和鲁迅都把矛头指向什么?他们为什么 要这样做? (2)材料二中,陈独秀是如何看待孔教的?有何进步意义? 答案:(1)封建礼教。封建礼教是专制统治的思想基础;袁世凯尊 孔复古,企图复辟帝制。 (2)看待:陈独秀认为以孔教为核心的儒学不适应当时的中国,反 对封建文人利用儒学中落伍于时代的思想欺骗人民,儒学已成为社会 进步的阻力。意义:对反对复辟帝制,维护民主共和有进步意义。 基础巩固 1.有学者这样评价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历史事件:“它是在科学 与民主的旗帜下进行的一场思想文化运动,各种各样的‘主义’传入 中国,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该事件是( ) A.维新变法 B.辛亥革命 C.新文化运动 D.五四运动 解析:维新变法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与材料“科学与民主”无 关,故 A 项错误;辛亥革命主张实行民主共和,与材料“科学与民主” 无关,故 B 项错误;新文化运动高举“科学与民主的旗帜”,推动近代 中国思想解放,故 C 项正确;五四运动属于政治运动,而非材料“一 场思想文化运动”,故 D 项错误。 答案:C 2.下图是某历史著作第十九章的部分子目录,该章总标题(?处) 最合适的是( ) 第十九章 ? 一、观念形态的革命 二、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论战 三、科学与民主 四、各色各样的“主义” A.维新变法 B.辛亥革命 C.新文化运动 D.国民大革命 解析:维新变法主张改良,与“观念形态的革命”不符,故 A 项 错误;辛亥革命主张暴力推翻清政府,且对传统文化有一定包容性, 与“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论战”不符,故 B 项错误;子目录中“观念形 态的革命”、“民主与科学”等信息,符合新文化运动,故 C 项正确; 国民大革命的主要任务是反帝反封建军阀,故 D 项错误。 答案:C 3.1916 年,陈独秀说:“共和立宪而不出于多数国民之自觉与自 动,皆伪共和也,伪立宪也,政治之装饰品也。”此时他( ) A.反对民主共和制 B.强调思想启蒙 C.主张开展国民革命 D.高举社会主义大旗 解析:材料说明陈独秀认为当时的共和立宪不是出于民意,不是 真正的共和,陈独秀开展新文化运动,力图促进国人的思想解放,因 此选 B 项。 答案:B 4.在陈独秀看来,“儒者三纲五常之说,为一切道德政治之大源”, “片面之义务,不平等之道德,阶级尊卑之制度”就是“忠、孝、节、 义”,“伦理道德不解决,则政治学术皆枝叶问题。”材料反映出陈独秀 ( ) A.主张伦理道德革命 B.反对封建等级制度 C.主张变革政治学术 D.以立宪反对君主专制 解析:根据题目中“伦理道德不解决,则政治学术皆枝叶问题” 得出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故 A 项正确;B 项表述与题目中“儒 者三纲五常之说,为一切道德政治之大源”不相符,故 B 项错误;C 项表述与题目中“伦理道德不解决,政治学术皆枝叶问题”不相符, 故 C 项错误;D 项表述与题目中“儒者三纲五常之说,为一切道德政 治之大源”不相符,故 D 项错误。 答案:A 5.《新青年》创刊时即大力提倡民主与科学,但其后十余年间所 发表的专门论述民主与科学的文章并不多。尽管如此,“民主”与“科 学”仍然被认为是新文化运动的两大基本口号。这主要因为民主与科 学是( ) A.改造中国的迫切要求 B.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 C.西方兴起的历史经验 D.倡导文学革命的需要 解析:民主和科学反映了当时中国人利用民主和科学改造中国的 迫切要求,尽管新文化运动时期专门论述民主和科学的文章不多,但 它依然被认为是新文化运动的两大基本口号。 答案:A 6.陈旭麓认为:“自今人视之,倡导新文化运动的人们对中西文 化的比较未必算得上百分之百的正确,而存在明显的偏向。”这里“偏 向”主要表现在( ) A.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B.坚决批判专制独裁 C.全盘否定传统文化 D.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 解析:据“未必算得上百分之百的正确”,可知“偏向”是新文化 运动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片面性,故选 C 项。 答案:C 7.有一位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说:“凡道理、智识、文学样样 都该学外国人,才能生存于 20 世纪,做一个文明人。”这反映新文化 运动( ) A.孕育了维新变法思想 B.认同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 C.迈出了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 D.存在全盘肯定西方文化的倾向 解析:根据“凡道理、智识、文学样样都该学外国人,才能生存 于 20 世纪,做一个文明人”可知对西方文化存在全面肯定的态度,故 D 项正确。 答案:D 8.1920 年 8 月,由陈望道翻译的第一版《共产党宣言》在上海正 式公开出版,初版时印了 1 000 本,很快销售一空。到 1926 年 5 月, 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重印达 17 版之多。由此可知,当时( ) A.中国工人阶级力量迅速壮大 B.马克思主义是中国革命指南 C.马克思主义的影响逐步扩大 D.上海是中国工人运动的中心 解析:《共产党宣言》在中国的发行和影响力扩大不能说明书的销 售是工人阶级消费的,故 A 项错误;材料未提及《共产党宣言》对中 国革命的指导,故 B 项错误;从《共产党宣言》进入中国到再版次数 不断增多,说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影响不断扩大,故 C 项正确;《共 产党宣言》在上海出版不能说明上海是工人运动的中心,故 D 项错误。 答案:C 能力提升 9.1919 年 10 月,沈仲九在《五四运动的回顾》中指出:“前清时 候的学生也有做革命事业的,但他们都是离了学生的地位,而且是个 人行动的,若用学生的资格,大家联合起来,去做关系国家社会的事 业,是没有的。”这一变化主要缘于( ) A.学生社会地位的提高 B.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 C.新文化运动解放思想 D.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增强 解析:学生社会地位在 1919 年前后并没有显著的变化或者提升, 故 A 项错误;清政府的统治在 1912 年就已经被推翻,故 B 项错误; 在 1919 年的新文化运动之后,青年学生的民族民主意识极大增强,开 始采取联合的方式去谋求国家独立与民族富强,故 C 项正确;这一时 期,虽然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的确增强,但究其根本原因,则还是 1919 年新文化运动的结果,故 D 项错误。 答案:C 10.下表为《新青年》中所关注的部分重大事件统计数据。由此 可以看出该杂志( ) 历史事件 提及次数 辛亥革命 47 袁世凯称帝 133 世界大战 448 十月革命 287 巴黎和会 87 五四运动 45 A.关注国内外政治局势演变 B.宣传主题是马克思主义 C.成为近代影响最大的报刊 D.关注中国社会生活变迁 解析:由材料中提及次数比较多的“世界大战”“十月革命”“袁 世凯称帝”可知《新青年》关注国内外政治局势,故 A 项正确;材料 强调的是《新青年》关注的重大事件而非具体思想内容,故 B 项错误; 近代影响最大的报刊是《申报》,故 C 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近代重大 事件而非社会生活的变迁,故 D 项错误。 答案:A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题目。 材料一 1916 年 2 月,陈独秀明确指出:晚清以来,在西学东渐 的冲击下,中国为改变自己的落后现状,已经进行了政治制度层面的 改革,但未见奏效,究其原因,是因为国人的伦理价值观念未有根本 改变。他断言:“吾人果欲于政治上采用共和立宪制,复欲于伦理上采 取保守纲常阶级制,以收新旧调和之效,自家冲撞,此绝对不可能之 事。”他认为要使民主站住脚跟,就必须反对儒家纲常之说。所以他认 为,不进行根本价值观念的转变,中国人就没有可能实现民主。 ——周玉萍《新文化运动中启蒙思想家改造 中国国民性思想的思考》 材料二 1917 年 1 月,胡适发表了著名的《文学改良刍议》。这篇 文章成为文学革命“第一个发难的信号”,在中国文坛和思想界引起了 很大的反响。1918 年,鲁迅则以他卓越的短篇小说,“显示了文学革命 的实绩”。但是,在文学革命过程中,部分知识分子盲目地否定中国文 学遗产,盲目地模仿西洋文学,出现了洋八股,硬搬硬套形形色色的 文学上的“主义”。 ——据杨加印、张利满《中华文化与 跨文化交际》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陈独秀的主要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 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文学改良刍议》的核心主 张和鲁迅“显示文学革命实绩”的作品。简要评价“文学革命”的影 响。 答案:(1)中国人伦理价值观没有根本改变是中国政治改革失败的 原因;要实现民主政治必须反对儒家理论常纲;中国需要开启民智。 原因: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民主立宪改革的失败;尊孔复古逆 流;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 (2)主张:要求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作品:《狂人日记》。 影响:成为推动新文化运动的有力武器;为中国文学发展提供了 新的模式(或答“推动中国文学的转型”);对传统文学的批判带有片面 性,产生消极影响。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