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9 发布 |
- 37.5 KB |
- 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0届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解题技巧与应试策略
2012届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解题技巧与应试策略 一、现代文阅读回答问题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回答问题要围绕“中心意思”作答,这也是归纳中心意思的意义所在。很多考生总觉得自己回答的内容不少,为什么得不了分,主要原因就在于没有围绕中心答题。每道答案都要争取做到与中心意思联系起来。 2、能用原文作答的不用自己的话回答,答案一定要回归文本。这是一条黄金法则。因为主观阅读题考查的是学生有没有看懂文章,有什么看法,这因为原文是最接近作者写作意图的内容,用原文作答可以避免出现错误观点。中考现代文阅读主要从词语的含义、文章的内容、作者的观点等方面进行考查,这些都是从具体的文章而来,每一个问题都是针对具体的段落或者全篇,有一定的上下文作为答题的依据。总之要将题目回归到文本上来,尽量用原文的语句作答,即使“用自己的话回答”,也要注意抓住文中的关键语句,对文章中重要信息进行筛选、概括或整合,切记答案在文中一定要查有实据,绝不可有主观色彩。如果淡化或脱离文本,就必然导致“空对空”,解题时只能是盲目瞎抓,“跟着感觉走”。 3、联系上下文作答,答案要尽量与文章具体内容结合,这样的答案才能做到充分准确。 例如,题干问某段在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若仅答“承上启下”是远远不够的,答案中要详细出现承上面什么内容,启下面什么内容,为什么需要这样写等等。 4、不用修饰性语言答题。答题时所用的语言应简洁、明了的答案,回答主观阅读题要直来直去,不要拐弯抹角。 二、注意固定题型 阅读题除了考查考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之外,还会考查学生的文体常识。例如,很多对文章结构的认识:开篇作用不外乎引起下文,设置悬念引起读者思考注意,为下文做铺垫等;中间部分文段主要是过渡,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结尾一般是与上文呼应,升华主题;环境描写主要是为了渲染气氛,表现人物心态等;运用修辞都各有固定作用。 三、要学会揣摩答案 揣摩的主要依据就是题干本身,考生一定要严格按照题干本身的语言顺序组织自己的答题语言顺序,看“先问什么,后问什么”,我们就应该“先答什么,后答什么”。另外,还要尤其注意例如“联系文章”、“从第几段来看”等等隐含提示的信息。这些对于答题方向都有暗示作用。 记叙文阅读知识与技巧 中考试卷中的阅读是重头戏,要想尽量少失分,首先要有文体知识。记叙文是中考阅读命题的必考文体。如,记叙文阅读要做到正确的整体感知,就要学会“抓一线带两点”,即抓文章的情感线或思想线,内容要点、结构特点。文章的选材及结构都是为表达中心服务的,抓住了情感线或思想线,表述题就不出现较大的偏差。 理清记叙文的内容: (1)写人为主的记叙文,要把握住人物的外貌、心理、情态、语言、动作、细节,从中体会其个性特征和精神品质。(2)以记事为主的记叙文,要注意弄清人物在事件中的表现,对事件的态度、感情等。(3)以抒情为主的记叙文(包括散文),要注意理解其象征意义,从而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4)弄懂开头、结尾的作用以及标题与文中的关系。开头的作用或是开门见山点明主旨,或是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与环境,或是设置悬念;而结尾的作用往往是概括全篇,升华、深化主题,呼应开头,卒章显志等。(5)此外,还要注意环境描写对人物的 烘托作用。 1.文章体裁:此文是一篇:诗歌、小说、剧本、记叙文(包括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说明文、议论文。 2.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其中最难把握的是事件的经过,如能抓住行文中的标志性词语,就能明确事件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在哪里。 3.如何找主题句:找首段或尾段的议论性、抒情性的句子。 4.文章的内容(中心)如何表述? 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格式: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 5.如何分析文章材料组织的特点: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6.如何划分层次: (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 (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 (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 (4)总分总(掐头去尾) 7.如何分析记叙线索及作用: 线索:(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时间(5)地点(6)作者的情感。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8.如何为文章拟标题? 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作者情感 9.填写读书卡片。 按各项要求从原文寻找,再填写。 10.记叙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其中最难把握的是事件的经过,如能抓住行文中的标志性词语,就能明确事件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在哪里。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倒叙是先说事件的结局或者先说后边的情节,然后再回头叙述开篇或者先前发生的情节,这样叙述可以造成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插叙是在叙述的过程中另外补充一段与叙述的事情相关的文字叙述。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11.语言特色: 结合语境和修辞手法从下列语句中选择: 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 12.写作特点及作用: 写作特点指的是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等。就表达方式来说,记叙文通常是先记叙后议论,兼有抒情、描写和说明。就表现手法来说,主要体现在是否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对照、衬托等。修辞手法常见的有比喻、夸张、排比、对偶、拟人、反复、设问、反问等。 修辞手法的作用: (1)拟人手法 作用: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比喻手法 作用: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夸张手法 作用: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排比手法 作用: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 (5)对偶手法 作用:形式整齐,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6)反复手法 作用: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 (7)设问手法 作用: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反问手法 作用: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注意: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其它的表现手法: 象征手法 作用: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对比手法 作用: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衬托(侧面烘托)手法 作用: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讽刺手法 作用: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欲扬先抑手法 作用: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13.具体词语的含义与作用: 方法: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引申义,比喻义,双关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使不明了的明了化;将比喻、象征还原)。 格式:“××”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 14.句子含义:抓住关键词,分析它的特点及含义,联系上下文再解释。(方法同上) 15.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 (1)承接上文(2)开启下文、总领下文(引出下文)(3)承上启下(过渡)(4)为后文作铺垫、打伏笔(5)照应前文(开头) 16.记叙文中议论的作用: 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17.记叙文中抒情的作用: 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18.描写的种类及作用: (1)肖像描写(2)外貌描写(3)神态描写(4)动作描写(5)语言(对话)描写(6)心理描写(7)景物描写(8)场景描写(9)环境描写(10)细节描写 景物描写的作用:(1)交代背景(2)推动情节发展(3)渲染气氛(4)突出人物性格(5)衬托人物心情 19.散文特点:形散而神不散。 20.小说种类: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小小说。 21.小说三要素:人物、环境、情节。 22.环境的种类及作用: (1)自然环境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衬托人物的心情。 (2)社会环境 交代事件发生的社会背景、时代特征,衬托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23.情节由哪几部分构成:(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24.续写小说结尾。按照小说故事情节发展的规律续写,要简洁含蓄,富有哲理,引人深思。 议论文阅读知识与技巧 通观全篇:阅读一篇议论文,先要看题目,题目一般是文章的论题,或者是文章的中心论点。接着了解文章的中心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同时注意文章的结构和语言。最后通观全篇,思考作者的主张和见解是什么,围绕什么问题展开议论。 一、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二、论证方法: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三、论证方式:立论、驳论。(议论文可由此标准分为立论文与驳论文二大类。) 四、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 1、分析论证方法的作用。 2、分析论据的类型和作用:论据可分为道理论据和事实论据两种类型。答题要点两个方面:(1)、明确论据类型(2)、具体分析作用。 分析文章的论据: 论据有两种,一是事实论据,一是道理论据。作为论据的事实,包括有代表性的确凿的 事例或史实和统计数字等。道理论据往往与论证过程联系得十分紧密而不容易辨认。能够 用来作为论据的道理总是读者比较熟悉的,或者是为社会普遍承认的,它是对大量事实抽 象概括的结果。一篇文章往往综合使用上述两类论据,既摆事实,又讲道理,从而更能令人 信服。 论据与论点的关系,无论是与中心论点或与分论点的关系,都是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所以,规范性答题格式如下:这是……论据,在文中起着证明……(论点,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所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 3、文章提出中心论点的方式: 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在通观全文的基础上,找出中心论点。中心论点是作者的主张。一篇议论文只有一个中 心论点。有时由于论述的问题比较复杂,需要有分论点帮助论证中心论点,这就有了中心论 点和分论点。议论文的中心论点有的是一个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在文章中直接提出来,可能 出现在 ①、文章标题点明中心论点; ②、文章开头提出中心论点; ③、文章结尾归纳出中心论点; ④、文章中间用某个承上启下的句子提出中心论点;(不多见)⑤ 、文章没有直接提出中心论点,但始终围绕……展开论述。 所以,议论文阅读要强化找准“论点”的训练。 4、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 分析议论的方式: 从议论的方式上分,可以把议论文分为立论和驳论(不多见)两种形式。 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 议论文的论点和论据是通过论证组织起来的。论证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 法,是论点和论据之间的逻辑关系的纽带。论点是解决“需要证明什么”,论据是解决“用什么来证明”,而论证则是解决“怎样证明”。常用的论证方法有: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 首先应该了解一般议论文的结构: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分析议论文的论证思路,其实,就是在段落层次的基础上加上一些诸如“首先”、“然后”、“接着”、“最后”一类表承转启合关系的词语。做这样的题目,尤其要注意开头结尾的表述。 开头的内容有:(1)、提出中心论点;(2)、引出论题;以上两个方面,要具体回答出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论题的具体方式,有的是通过名人名言、有的是通过名人佚事、有的是通过趣闻笑话等。 结尾的内容:(1)、深化中心论点,提出……的结论;(2)、重复或强化……的中心论点; (3)、发出……的号召或劝勉人们……;(4)、补充论证了……。(有时候会考查这方面作用,其作用是使论证更严密。) 5、议论文语言特点分析: 议论文语言特点分析的角度比较固定,只有两个角度:(1)语言特点;(2)语体特点。做这类题目,要掌握语言风格的一些关键词:简明平实、形象生动、幽默风趣、含蓄委婉、富有文采等)。而语体特点,就是抓住逻辑严密四个字做文章就可以了。一个应特别注意的事项就是做这类的题目一定要有具体文句支撑,也就是用文章中的例子进行分析。 6、议论文写作特点分析: 议论文写作特点分析的角度比较多,如修辞手法、论证方法、写作手法等。 (1)、修辞:如比喻,可结合比喻特点谈,那就是形象生动;如排比,增强了文章论证的气势;如引用古诗文,使文章富有文采等。 (2)、论证方法:参考论证方法的作用来谈。 (3)、写作方法比较固定,常见的就是:①、举例论证与道理论证相结合(夹叙夹议);②、以……论证方法为主。同样,做这类的题目一定要有具体文句支撑,也就是用文章中的例句进行分析。 7、文段结构作用:(1)引出下文(2)总结前(全)文(3)承上启下。 作为议论文段的作用,必须结合文体特征具体回答。 如,开头段作用往往起着引出中心论点(论题),那么,我们可以参考下面的两个具体答题规范格式的例子使用或变通使用: ①、开头通过写……的事例,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的论题)。 ②、开头通过引用名言,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的论题)。 ③、开头通过引用名人趣事(或……的奇闻趣事),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的论题),也起到吸引读者往下读的作用,增强了论述的趣味性。 结尾段的作用,请参照4“结尾的内容”回答。 说明文阅读知识与技巧 l 中考说明文阅读主要考点 1、考查说明对象及其特征的把握 2、考查对说明中心及说明内容的把握 3.考查对说明结构及说明顺序的理解与把握 4、考查对说明方法的判断及其作用的理解 5、考查对说明语言的理解与分析 理清说明文的主要特点: (1)内容的科学性。说明文是以传授知识为目的,因而说明的内容必须是确凿真实的,必须能如实地反映客观事物,具有高度的真实性和科学性。(2)结构的条理性。事物、事理的本身以及人们对它们的认识都是有一定顺序的,而说明文在组织材料时必须注意根据一定的顺序来安排结构,所以说明文的结构呈现清晰的条理性。(3)语言的准确性。说明文是用以说明事物、事理的,因此其语言必须准确、严密、简明。 一、分类: 1、从说明对象的角度:事物性说明文、事理性说明文。 2、从说明文语言特征:平实的说明文、生动的说明文。 二、说明的顺序: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逻辑顺序的具体分析:主——次、原因——结果、现象——本质、特征——用途、一般——个别、概括——具体、整体——局部。 典型考题:本文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 答题格式:本文使用了 的说明顺序,对 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第一空应该填具体的说明顺序,第二空应该填写具体的事物名称或说明的事理。如果是事理性说明文,但又不能准确表述,可用“事理”、“科学事理”等模糊性的语言表述。) 三、说明的方法: 理清说明文的说明方法: 说明文要把事物的特点、本质介绍清楚,就要使用一些说明方法。 1、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摹状貌、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引资料。 方法 :注意语言标志 举例子:例如、比如、据说…… 列数字:数词(概数、确数) 作比较:“比”、“相当于”、“与……相比”“……是……的几倍(几分之一)…… 打比方: 像、如、仿佛…… 分类别:一类(种)……一类(种)…… 下定义:是、叫作…… 打比方 —— 等同于“修辞手法”中的“ _____ ”, 摹状貌 —— 等同于“表达方式”中的“ ______ ”。 如: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 下定义 VS 作诠释 二者的区别可用图示表示: 下定义:甲是乙,乙是甲;√ 作诠释:甲是乙,乙是甲。× 人是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等动物。(下定义) 笑是一种复杂的神经反射作用。(作诠释) 下定义:要求准确、严密。 作诠释:局部、某一方面的特征介绍。 例子: 1、太和殿俗称金銮殿,高28米,面积2380多平方米,是故宫最大的殿堂。(列数字) 2、裂片中央有突起部分,有的尖锐如刺……(打比方) 3、在建筑技术上,有好多创造,在起重吊装方面更有意想不到的办法。如福建漳州的江东桥……(举例子) 4、按屏的建造材料及其装饰的华丽程度,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分类别) 5、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作比较) 6、人是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等动物。(下定义) 2、常见说明方法的作用。 说明方法的作用答题方法归纳 体现关键词 举例子:具体真切 列数字:准确具体 作比较:突出强调 打比方:形象生动 分类别:条理清晰 下定义:简明准确 如:列数字:准确具体说明_____(说明对象)的_______(特征)。 四、说明文的语言品析: 理清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说明就是把事物的形状、构造、性质、特征、范围、类别、成因、功用等解释清楚,除了对说明对象有准确、深刻的认识外,还必须注意语言准确、简明、通俗、生动。 准确:就是用最贴切的语言,把事物说明白。如要说明事物的形状、位置、数量、范围、性质等,就要注意准确地使用修饰语和限制词。简明:就是要求语言简洁、明白,让读者一目了然。简明应着重突出“明白”,单纯地强调“简洁”而不考虑准确、明白,是片面的。通俗:就是易于读者认识、接受。说明文常常涉及一般人不熟悉或不很熟悉的事物、概念、原理等,这就要求用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地介绍。有些知识又有普及性,说明语言通俗易懂才能在社会上推广这些知识,以发挥其社会效益。生动:就是语言要形象化。语言生动可以增强读者的阅读兴趣和文章的表现力。 1、对整篇说明文的品析,一般从两个角度谈:A、准确;B、形象生动或简明平实。 A、准确。是一般说明文的共同特点。B、形象生动或简明平实。是针对说明文不同风格的角度谈。做这种评析整篇文章语言特点的题干,一定要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谈,比如可以选择一句话为例子。 格式如下:这篇文章充分体现了文章准确(生动形象或简明平实)的特点,如“……”一句,就准确(生动形象或简明平实)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2、对具体篇/句/词的评析,篇/句的作用基本同上。 字词的作用有以下考查形式: A、加点字词有何作用?B、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C、加点词语能否删去? 这种题目往往要结合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有时是体现语言生动性)的特点答题。第二种题型还要在答题中比较二者的区别。第三种题型还要加上“删去后不符合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或与客观事实不符合”之类的表述。 五、说明文写法分析: 1、结合说明方法谈 模式: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的说明方法,说明了……(内容:事物特征或事理),使说明……(作用:参考前面说明方法,明确其作用)。 2、结合修辞手法谈 模式:这是一篇生动说明文,大量地使用了各种修辞手法,说明了……(内容),使文章的说明形象生动。 3、结合表达方式谈 记叙、描写使说明更具体形象;抒情、议论使说明更有感情。那么,从这个角度分析说明文的写法,格式如下:这篇文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除了说明外,还有……(从“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根据内容选择),如……(具体举例),就是……(表达方式)的运用,使说明更具体形象,充满感情。 六、说明语段的作用: 这种题目答题的角度有二: (1)、结构、内容作用:引出下文、承上启下、总结前文。有时在文章在开头,还起着引出说明对象或说明事理的作用。 (2)、结合说明方法谈: 通过……的说明方法,说明了……(事物特征或事理),使说明……(作用)。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