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9 发布 |
- 37.5 KB |
- 3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辽宁省实验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
辽宁省实验中学2018-2019学年度下学期期中阶段测试 高二生物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有关生物变异和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物种是生物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 B. 基因重组导致杂合子Aa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产生新的基因型 C. 花药离体培养过程中,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均有可能发生 D. 用二倍体西瓜给四倍体西瓜授粉,则四倍体植株上会结出三倍体无籽西瓜 【答案】C 【解析】 A、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种群是生物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A错误; B、等位基因分离导致杂合子Aa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产生新的基因型,B错误; C、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均有可能发生,但不能发生基因重组,C正确; D、用二倍体西瓜给四倍体西瓜授粉,则四倍体植株上会结出三倍体有子西瓜,将该三倍体西瓜再种植后才能得到三倍体无籽西瓜,D错误。 2.关于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基因突变可以是一段DNA序列的发生改变,因此也是一种染色体结构变异 B. 在染色体数目变异中,可发生以染色体组或个别染色体为单位的变异 C. 基因突变与染色体结构变异都导致碱基序列的改变,前者所涉及的数目比后者少 D. X射线可引起基因突变也可导致染色体畸变 【答案】A 【解析】 基因突变可以是一段DNA序列的发生改变而导致的基因结构的改变,一般不会导致染色体结构变异,A错误;在染色体数目变异中,既可发生以染色体组为单位成倍的增加或减少的变异,也可发生以个别染色体为单位的变化,B正确;基因突变是基因中个别碱基对的变化,涉及的碱基对数目少,不会引起基因的数目变化;染色体变异涉及的碱基对数目变化多,会引起基因数目和排列顺序的变化,C正确;X射线可引起基因突变也可导致染色体畸变,D正确。 3. 许多化学药剂可以导致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野生型水稻用甲磺酸乙酯( EMS)处理获得雄性不育突变体,且雄性不育基因与可育基因是一对等位基因。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判断雄性不育基因的显隐性最简便的方法是让该突变体自交 B. 若让EMS处理导致基因多个碱基对缺失,引起的变异为基因突变 C. 若让该雄性不育突变体再经人工诱变则不能恢复为野生型 D. 若该雄性不育突变体为一条染色体片段缺失所致,则雄性不育基因为显性基因 【答案】B 【解析】 雄性不育突变体不能产生正常的雄配子,故不能自交,A错误;若让EMS处理导致基因多个碱基对缺失,引起的变异为基因突变,B正确;由于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若让该雄性不育突变体再经人工诱变则可能恢复为野生型,C错误;由于不育基因与可育基因是一对等位基因,所以经诱变后,显性的可育型基因随那段染色体的缺失而消失了,剩下的是隐性的不育基因,所以不育基因一定为隐性基因,D错误。 【考点定位】基因突变与染色体变异。 4.下列有关“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的原理和秋水仙素诱导染色体加倍的原理一致 B. 改良苯酚品红染液的作用是固定和染色 C. 固定和解离后的漂洗液都是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 D. 在高倍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细胞从二倍体变为四倍体的过程 【答案】A 【解析】 低温诱导和秋水仙素都能抑制细胞有丝分裂时纺锤体的形成,使子染色体不能移向细胞两极,从而引起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A正确;改良苯酚品红染液的作用是染色,不是用于固定,B错误;固定是用卡诺氏液,只有解离后的漂洗液是清水,C错误;观察细胞染色体数目变化的实验需要解离,经过解离过程后细胞均是死细胞,所以观察不到二倍体变为四倍体的变化过程,D错误。 5. 有关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有3种以上的生理系统参与维持体内环境稳态 B. 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失调与外界环境无关 C. 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有限 D. 稳态有利于参与其调节的器官保持机能正常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调节下,循环、呼吸、循环、泌尿系统直接参与维持体内环境稳态,A正确。外界环境的剧烈变化会引起内环境失调,B错。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有限,外界变化剧烈或自身调节功能障碍,内环境稳态会被破坏,C正确。稳态的实质是内环境理化性质保持在相对平衡状态,是细胞代谢的正常条件,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内环境稳态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能力。 6.最新研究发现白癜风的致病根源与人体血清中的酪氨酸酶活性减小或丧失有关。当编码酪氨酸酶的基因中某些碱基改变时其表达产物将变为酶A。下表显示酶A与酪氨酸酶相比可能出现的四种情况,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比较指标 ① ② ③ ④ 患者白瘢风面积 30% 20% 10% 5% 酶A氨基酸数目/酪氨酸酶氨基酸数目 1.1 1 1 0.9 A. ①④可能是因为控制酪氨酸酶合成的mRNA中的终止密码子位置改变 B. ②③中氨基酸数目没有改变,对应的mRNA中碱基排列顺序也不会改变 C. ①使tRNA种类增多,④使tRNA数量减少,②③中tRNA的数量没有变化 D. ①④中碱基的改变导致染色体变异 【答案】A 【解析】 【分析】 基因突变是指DNA分子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基因突变后转录形成的mRNA的碱基序列发生改变,导致翻译形成的蛋白质中的氨基酸序列改变,进而使生物性状发生改变;碱基对替换往往引起mRNA上的一个密码子变化,碱基对的增添或缺失往往引起多个密码子的变化。 【详解】由表格信息可知,①④基因突变导致控制合成的蛋白质的氨基酸数目改变,因此基因突变可能导致了控制酪氨酸酶合成的mRNA中的终止密码子位置改变,A正确;②③中酶A 的氨基酸数目没有发生变化,但是患者白瘢风面积发生改变,即基因控制合成的酶的种类发生变化,说明发生了基因突变,对应的mRNA的碱基序列发生改变,B错误;基因突变改变的是mRNA上的密码子,不改变tRNA的种类,C错误;①④中碱基的改变,可能是碱基对的增添或缺失造成的,属于基因突变,D错误。 【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基因突变的概念,基因突变与性状改变之间的关系,旨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并学会应用相关知识分析表格信息进行推理、判断。 7.下列关于染色体组、单倍体和二倍体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一个染色体组中不含同源染色体 B. 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个体叫二倍体 C. 单倍体生物体细胞中不一定只含有一个染色体组 D. 诱导多倍体最常用的方法是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答案】B 【解析】 【分析】 1.染色体组: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它们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携带着控制生物生长发育的全部遗传信息。2.二倍体:由受精卵发育而成,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包括几乎全部动物和过半数的高等植物,如人、果蝇、玉米等。3、单倍体由配子发育而来,体细胞中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的个体。如果某个体由本物种的配子不经受精直接发育而成,则不管它有多少染色体组都叫“单倍体”。 【详解】一个染色体组中不含同源染色体,每条染色体的形态各不相同,A正确;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个体,体细胞含有几个染色体组就叫做几倍体,B错误;由配子发育而来的个体称为单倍体,因此含有一个染色体组一定是单倍体;但单倍体不一定含有一个染色体组,如四倍体产生的配子形成的单倍体含有两个染色体组,C正确;诱导多倍体形成的常用方法是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种子或幼苗,抑制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纺锤体的形成,导致细胞染色体组加倍,D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染色体组、单倍体、二倍体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8.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的是 ①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②血红蛋白、O2 和葡萄糖 ③葡萄糖、CO2和胰岛素 ④激素、DNA聚合酶和氨基酸 A. ①③ B. ③④ C. ①② D. ②④ 【答案】A 【解析】 【分析】 人体的细胞外液(血浆、淋巴、组织液)构成了人体的内环境,凡是血浆、淋巴、组织液的成分,都是内环境的成分。内环境的成分:1、可以存在的物质:①营养成分:氧气、水、无机盐、葡萄糖、甘油、脂肪酸等。②调节成分:激素、维生素、抗体、组织胺、神经递质等。③代谢废物:二氧化碳、尿素等。2、不应存在的物质:①只存在于细胞内的物质:血红蛋白及与细胞呼吸、复制、转录、翻译有关的酶等。②由细胞内合成后直接分泌到体外:消化酶等。③不能被吸收的物质:纤维素等。 【详解】内环境组成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①正确; 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中,不属于内环境成分,②错误;葡萄糖、CO2和胰岛素均属于内环境成分,③正确;DNA聚合酶存在于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成分,④错误。因此①③属于内环境的成分,②④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了内环境的组成成分,正确区分哪些物质属于或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9.下列与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和与DNA复制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活的R型细菌与S型细菌的DNA混合后转化为S型细菌的实质是一种基因重组 B. 活的R型细菌与S型细菌的DNA混合在固体培养基上培养只长出S型菌菌落 C. 用32P标记的噬菌体在不含32P的大肠杆菌内增殖3代,具有放射性的噬菌体占1/4 D. 含有300个碱基对的DNA片段,其中一条链上A+T =35%,该DNA片段在第3次复制时,需要780个胞嘧啶脱氧核苷酸 【答案】B 【解析】 【分析】 将S型细菌的DNA与R型活细菌混合培养,其后代有R型细菌和少量S型细菌,说明有少部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这是由于S型细菌遗传物质整合到了R型细菌的基因组中进行表达的结果,这属于基因重组;用32P标记的噬菌体在大肠杆菌内增殖3代,产生8个噬菌体,由于DNA分子复制是半保留复制,所以具有放射性的噬菌体总数为2个;某DNA片段有300 个碱基对,其中一条链上A+T比例为35%,则整个DNA分子中A+T的比例也为35%,进而可推知C=G=195,则第三次复制该DNA片段时,需要鸟嘌呤脱氧核苷酸=195×4=780个。 【详解】A. 活的R型细菌与S型细菌的DNA混合后转化为S型细菌,本质上是基因重组,A正确; B. 将S型细菌的DNA与R型活细菌混合培养,其后代有R型细菌和S型细菌,B错误; C. 用32P标记的噬菌体在不含32P的大肠杆菌内增殖3代,具有放射性的噬菌体占2/2n即1/4,C正确; D. 含有300个碱基对的DNA片段,其中一条链上A+T =35%,则推知C=195,该DNA片段在第3次复制时,需要780个胞嘧啶脱氧核苷酸,D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生物生理过程中一些计算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识记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过程,掌握DNA分子复制的方式,掌握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的应用,并能运用其延伸规律进行计算。 10.生物体内的DNA常与蛋白质结合,以DNA—蛋白质复合物的形式存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真核细胞染色体和染色质中都存在DNA—蛋白质复合物 B. 真核细胞的核中有DNA—蛋白质复合物,而原核细胞的拟核中没有 C. 若复合物中的某蛋白参与DNA复制,则该蛋白可能是DNA聚合酶 D. 若复合物中正在进行RNA的合成,则该复合物中含有RNA聚合酶 【答案】B 【解析】 【分析】据题干“DNA常与蛋白质结合,以DNA-蛋白质复合物的形式存在”可知,该题是考查染色体(质)的成分以及DNA的复制和转录过程等,都存在DNA-蛋白质复合物,据此回答各个选项。 【详解】真核细胞的染色质和染色体是同一物质在不同时期的两种存在形式,主要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都存在DNA-蛋白质复合物,A正确;真核细胞的核中含有染色体或染色质,存在DNA-蛋白质复合物,原核细胞的拟核中也可能存在DNA-蛋白质复合物,如拟核DNA进行复制或者转录的过程中都存在DNA与酶(成分为蛋白质)的结合,也能形成DNA-蛋白质复合物,B错误;DNA复制需要DNA聚合酶、解旋酶等,因此复合物中的某蛋白可能是DNA聚合酶,C正确;若复合物中正在进行RNA的合成,属于转录过程,转录需要RNA聚合酶等,因此复合物中的某蛋白可能是RNA聚合酶,D正确。 【点睛】解答此题要理清染色体的成分,明确复制和转录过程中存在酶的催化,酶能结合到DNA模板链上,且相关酶的成分是蛋白质,从而才能正确判断BCD三个选项。 11.下列关于病毒的叙述,错误的是 A. 从烟草花叶病毒中可以提取到RNA B. T2噬菌体感染宿主细胞后,经逆转录得到相应的DNA C. 患艾滋病是由于HIV的感染 D. 阻断病毒的传播可降低其所致疾病的发病率 【答案】B 【解析】 【分析】 病毒是一类结构十分简单的微生物,它由蛋白质的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根据病毒侵染的细胞不同分为三类:专门侵染动物的病毒叫动物病毒,如:SARS病毒、禽流感病毒等;专门侵染植物的病毒叫植物病毒,如:烟草花叶病毒;专门侵染细菌的病毒叫细菌病毒,又叫噬菌体。 【详解】烟草花叶病毒是RNA病毒,可以提取到RNA,A正确;T2噬菌体侵染的是大肠杆菌,经过DNA的复制得到相应的DNA,B错误;HIV主要攻击人的T淋巴细胞,使人患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艾滋病。C正确;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都可以降低传染病的发病率。D正确。 【点睛】回答此题的关键是要明确病毒的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特点。 12.下列关于探索DNA 是遗传物质的实验,叙述正确的是 A. 格里菲思实验证明DNA 可以改变生物体的遗传性状 B. 艾弗里实验证明从S 型肺炎双球菌中提取的DNA 可以使小鼠死亡 C. 赫尔希和蔡斯实验中离心后细菌主要存在于沉淀中 D. 赫尔希和蔡斯实验中细菌裂解后得到的噬菌体都带有32P 标记 【答案】C 【解析】 格里菲思证明了S型菌中存在转化因子,能够使R型菌转化为S型菌,但没有提出转化因子是什么,A错误;艾弗里没有利用小鼠,是将肺炎双球菌在培养基中培养,根据菌落特征进行判断,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B错误;赫尔希和蔡斯实验中离心的目的是让上清液析出重量较轻的T2噬菌体颗粒,沉淀物中留下被感染的细菌,C正确; 32P标记亲代噬菌体的DNA ,复制形成的子代噬菌体中有的带有32P标记,有的不带有32P标记,D错误。 【考点定位】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证据,要求学生理解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以及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13.在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过程中,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发挥了重要作用。下列与该噬菌体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 T2噬菌体也可以在肺炎双球菌中复制和增殖 B. T2噬菌体病毒颗粒内可以合成mRNA和蛋白质 C. 培养基中的32P经宿主摄取后可出现在T2噬菌体的核酸中 D. HIV与T2噬菌体的核酸类型和增殖过程相同 【答案】C 【解析】 【分析】 1、噬菌体的结构:蛋白质外壳(C、H、O、N、S)+DNA(C、H、O、N、P)。2、噬菌体的繁殖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3、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结论:DNA是遗传物质。 【详解】T2噬菌体只能侵染大肠杆菌,不能侵染肺炎双球菌,所以不可以在肺炎双球菌中复制和增殖,A错误;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活,所以在T2噬菌体病毒颗粒内不可以合成mRNA和蛋白质,需要借助宿主细胞来合成mRNA和蛋白质,B错误;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其DNA进入细菌并作为模板控制子代噬菌体的合成,复制及表达需大肠杆菌提供原料、酶和ATP,所以培养基中的32P经宿主摄取后可出现在T2噬菌体的核酸中,C正确;HIV的核酸是RNA,T2噬菌体的核酸是DNA,因此HIV与T2噬菌体的核酸类型不同,二者核酸类型不同,增殖过程也不相同,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要求考生识记噬菌体的结构特点及其繁殖过程,掌握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过程及结论,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14.下列关于生物体内基因表达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每种氨基酸都至少有两种相应的密码子 B. HIV的遗传物质可以作为合成DNA的模板 C. 真核生物基因表达的过程即是蛋白质合成的过程 D. 一个基因的两条DNA链可转录出两条相同的RNA 【答案】B 【解析】 一种氨基酸对应有一种至多种密码子决定,A错。HIV的遗传物质为单链RNA,可以逆转录生成DNA,B正确。真核生物基因表达的过程包括转录生成RNA和翻译合成蛋白质,C错。一个基因的两条DNA链可转录出两条互补的RNA,但转录是以基因一条链为模板的,D错。 【考点定位】基因表达 【名师点睛】明确基因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过程是解题关键 15.下列关于真核细胞中转录的叙述,错误的是 A. tRNA、rRNA和mRNA都从DNA转录而来 B. 同一细胞中两种RNA和合成有可能同时发生 C. 细胞中的RNA合成过程不会在细胞核外发生 D. 转录出的RNA链与模板链的相应区域碱基互补 【答案】C 【解析】 根据中心法则,RNA都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转录而来,A正确;根据转录过程中的碱基配对原则,不同RNA形成过程中所用的模板DNA是不同的,所以两种RNA的合成可以同时进行,互不干扰,B正确;真核细胞的线粒体和叶绿体为半自主性细胞器,其中也会发生RNA的合成,C错误;转录产生RNA的过程是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的,因此产生的RNA链可以与相应的模板链互补,D正确。 【考点定位】转录 【名师点睛】熟知真核细胞中基因表达的过程以及遵循的原则是正确解答该题的关键。 16.下列有关基因型、性状和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A. 两个个体的身高不相同,二者的基因型可能相同,也可能不相同 B. 某植物的绿色幼苗在黑暗中变成黄色,这种变化是由环境造成的 C. O型血夫妇的子代都是O型血,说明该性状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 D. 高茎豌豆的子代出现高茎和矮茎,说明该相对性状是由环境决定的 【答案】D 【解析】 基因型完全相同的两个人,可能会由于营养等环境因素的差异导致身高不同,反之,基因型相不同的两个人,也可能因为环境因素导致身高相同,A正确;在缺光的环境中,绿色幼苗由于叶绿素合成受影响而变黄,B正确;O型血夫妇的基因型均为ii,两者均为纯合子,所以后代基因型仍然为ii,表现为O型血,这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C正确;高茎豌豆的子代出现高茎和矮茎,是由于亲代是杂合子,子代出现了性状分离,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D错误。 【考点定位】基因、环境、性状 【名师点睛】结合“基因型+环境=性状”对各个选项进行分析时,注意各项描述个体间的异同是基因型决定的,还是环境变化引起的。 17.下列关于真核生物遗传物质和性状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始终等于DNA的数目 B. 有丝分裂有利于保持亲代细胞和子代细胞间遗传性状的稳定 C. 细胞中DNA分子的碱基对数等于所有基因的碱基对数之和 D. 生物体中,一个基因决定一种性状,一种性状由一个基因决定 【答案】B 【解析】 正常情况下,一条染色体含一个DNA,在细胞分裂时,由于DNA复制,一条染色体含两个DNA,A错。体细胞有丝分裂生成的子细胞含有一套与母细胞相同的染色体和DNA,保证亲代细胞和子代细胞间遗传性状的稳定,B正确。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判断,有的DNA片段不是基因,故细胞中DNA分子的碱基对数大于所有基因的碱基对数之和,C错。生物体中,一个基因可能决定多种性状,一种性状可能由多个基因决定,D错。 【考点定位】遗传分子基础 【名师点睛】没弄清染色体、DNA和基因关系是做错该题的主要原因。 18.某种物质可插入DNA分子两条链的碱基对之间,使DNA双链不能解开。若在细胞正常生长的培养液中加入适量的该物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随后细胞中的DNA复制发生障碍 B. 随后细胞中的RNA转录发生障碍 C. 该物质可将细胞周期阻断在分裂中期 D. 可推测该物质对癌细胞的增殖有抑制作用 【答案】C 【解析】 某物质可插入DNA分子两条链的碱基对之间,使DNA双链不能打开,说明该物质会阻碍DNA分子的解旋,因此会阻碍DNA分子的复制、转录和抑制细胞增殖,A、B、D均正确;因DNA分子的复制发生在间期,所以该物质可将细胞周期阻断在分裂间期,C错误。 19.关于蛋白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A. rRNA能参与蛋白质的生物合成 B. DNA和蛋白质是染色体的主要组成成分 C. 人体血浆中含有血浆蛋白 D. 核糖体上合成的蛋白质不能在细胞核中发挥作用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的知识点是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过程,染色体的组成,蛋白质的分布、功能及发挥功能的场所等知识,旨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 【详解】核糖体是合成蛋白质的场所,而rRNA是核糖体的组成成分之一,A正确;染色体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B正确;血浆的主要成分是水,约占90%,其次为血浆蛋白,约占7%,还含有一些其他物质如无机盐、葡萄糖及代谢废物等约占3%,C正确;细胞核内DNA分子的复制需要DNA聚合酶,转录需要RNA聚合酶,DNA聚合酶和RNA聚合酶都是在细胞质中核糖体上合成的蛋白质,二者都是通过核孔进入细胞核,参与DNA分子的复制和转录的,即核糖体上合成的蛋白质能在细胞核中发挥作用,D错误。 20.Qβ噬菌体的遗传物质(QβRNA)是一条单链RNA,当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后,QβRNA立即作为模板翻译出成熟蛋白、外壳蛋白和RNA复制酶(下图所示),然后利用该复制酶复制QβRNA。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QβRNA的复制需经历一个逆转录过程 B. QβRNA的复制需经历形成双链RNA的过程 C. 一条QβRNA模板只能翻译出一条肽链 D. QβRNA复制后,复制酶基因才能进行表达 【答案】B 【解析】 由题意知Qβ噬菌体的遗传物质(QβRNA)是一条单链RNA,且可直接作为模板进行翻译(即+RNA),不含逆转录酶,复制时直接以RNA为模板进行复制:先以+RNA为模板合成-RNA,此时正负链之间是结合在一起的(即双链RNA形式),再以双链中的立即作为模板翻译出成熟蛋白、外壳蛋白和RNA复制的示意图.Qβ噬菌体的遗传物质(QβRNA)是一条单链RNA,且可直接作为模板进行翻译(即+RNA),复制时直接以RNA为模板进行复制:先以+RNA为模板合成-RNA,此时正负链之间是结合在一起的(即双链R的-RNA为模板合成新的+RNA,A错误,B正确;由图可知,一条模板可翻译多条肽链,C错误;由题意知,QβRNA可直接翻译出蛋白质,D错误;答案是B。 【考点定位】DNA复制 【名师点睛】知识拓展: 1、DNA复制过程中,DNA分子独特的双螺旋结构提供了精确的模板,通过碱基互补配对,保证了复制准确无误地进行。2、复制过程中,脱氧核苷酸序列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也可能发生差错即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基因突变。这种稳定性与可变性的统一,是生物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和根本原因。 3、复制简记:1个主要场所(细胞核),2种时期, 3个过程,4个条件。 21.人或动物PrP基因编码一种蛋白(PrPc),该蛋白无致病性。 PrPc的空间结构改变后成为PrPsc(朊粒),就具有了致病性。PrPsc可以诱导更多的PrPc转变为PrPsc,实现朊粒的增殖,可以引起疯牛病。据此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朊粒侵入机体后可整合到宿主的基因组中 B. 朊粒的增殖方式与肺炎双球菌的增殖方式相同 C. 蛋白质空间结构的改变可以使其功能发生变化 D. PrPc转变为PrPsc的过程属于遗传信息的翻译过程 【答案】C 【解析】 朊粒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不能整合到宿主的基因组中,A正确;PrPsc可以诱导更多的PrPc转变为PrPsc ,实现朊粒的增殖,而肺炎双球菌的增殖方式是分裂增殖,因此两者的增殖方式不相同,B正确;PrPc无致病性,但PrPc的空间结构改变后成为PrPsc(朊粒)就具有了致病性,可见蛋白质空间结构的改变可以使其功能发生变化,C正确;PrPc转变为PrPsc的过程中仅仅是空间结构发生改变,并没有发生遗传信息的翻译过程,D错误. 【考点定位】中心法则及其发展 22.结合下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生物的遗传信息储存在DNA或RNA的核苷酸序列中 B. 核苷酸序列不同的基因可表达出相同的蛋白质 C. 遗传信息传递到蛋白质是表现型实现的基础 D. 编码蛋白质的基因含遗传信息相同的两条单链 【答案】D 【解析】 【分析】 中心法则:(1)遗传信息可以从DNA流向DNA,即DNA的复制;(2)遗传信息可以从DNA流向RNA,进而流向蛋白质,即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后来中心法则又补充了遗传信息从RNA流向RNA以及从RNA流向DNA两条途径。 【详解】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因此生物的遗传信息储存在DNA或RNA的核苷酸序列中,A正确;由于密码子具有简并性,因此核苷酸序列不同的基因可表达出相同的蛋白质,B正确;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因此遗传信息传递到蛋白质是表现型实现的基础,C正确;编码蛋白质的基因含两条单链,但其碱基序列互补,因而遗传信息不同,D错误。 【点睛】本题结合图解,考查中心法则及其发展,要求考生识记中心法则的主要内容及后人对其进行的补充和完善,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23.某种寄生虫寄生在人体淋巴管内,会造成下肢肿胀,这是由于肿胀处( ) A. 细胞间隙积聚液体 B. 细胞不能接受氨基酸 C. 细胞不能对脂肪进行分解 D. 细胞外液Na+浓度是细胞内液的12倍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以“某种寄生虫寄生在人体淋巴管内”为情境,考查学生对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及其关系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正确理解内环境不同成分间的转化关系是解题的关键。 【详解】某种寄生虫寄生在人体淋巴管内,会造成淋巴回流受阻,使细胞间隙液(组织液)单向渗入淋巴管内受阻,造成细胞间隙积聚液体,进而引起下肢肿胀,A正确;某种寄生虫寄生在人体淋巴管内,不会影响细胞接受氨基酸,也不会影响细胞对脂肪进行分解,B、C错误;正常情况下,细胞外液Na+浓度明显高于细胞内,因此细胞外液Na+浓度是细胞内液的12倍不会造成下肢肿胀,D错误。 【点睛】引起组织水肿的原因,分析归纳如下: ①过敏反应导致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强,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 ②营养不良,摄入蛋白质不足,导致血浆蛋白含量降低,血浆渗透压降低,从而导致血浆中的水分大量进入组织液造成水肿。 ③毛细淋巴管阻塞,组织液中蛋白质等不能渗入毛细淋巴管而使组织液浓度升高,吸水造成水肿。 ④局部组织细胞代谢旺盛,导致代谢产物增加,引起组织液浓度升高,吸水造成水肿。 ⑤肾炎使血浆蛋白随尿液排出体外,血浆浓度降低,水分大量进入组织液,造成水肿。 24.在用基因工程技术构建抗除草剂的转基因烟草过程中,下列操作错误的是 A. 用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切割烟草花叶病毒的核酸 B. 用DNA连接酶连接经切割的抗除草剂基因和运载体 C. 将重组DNA分子导入烟草体细胞中 D. 用含除草剂的培养基筛选转基因烟草细胞 【答案】A 【解析】 【分析】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能够识别双链DNA分子的某种特定核苷酸序列,并且使每一条链中特定部位的两个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断裂。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步骤主要包括四步:①目的基因的获取;②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③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④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 【详解】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只能切割特定的脱氧核苷酸序列,而烟草花叶病毒的核酸是核糖核苷酸,A错误;构建基因表达载体时,需要用限制酶切割得到抗除草剂基因和切开运载体,再用DNA连接酶将两者连接形成重组DNA,B正确;基因表达载体构建好之后,需要将重组DNA 分子导入受体细胞(烟草细胞),C正确;基因工程的最后一步是目的基因的检测和鉴定,可以用含有除草剂的培养基筛选转基因烟草细胞,D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工程相关知识,包括基因工程的工具、操作步骤等知识点,相关内容不仅需要考生识记,还需要考生理解,特别是A选项,要求考生掌握限制酶的特点,明确限制酶只能切割特定的脱氧核苷酸序列,不能切割核糖核苷酸序列。 25. 人体某蛋白质在细胞中合成后必须经过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进一步加工方能分泌到细胞外。欲通过转基因技术使编码该蛋白的基因得以表达最终获得成熟蛋白,下列适于充当受体细胞的是 A. 大肠杆菌 B. 酵母菌 C. 噬菌体 D. 质粒 【答案】B 【解析】 A、大肠杆菌细胞中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没有内质网、高尔基体等其它复杂细胞器,因此不能对该蛋白进行加工,因此不适用,A错误; B、酵母菌属于真核生物,其细胞中具有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等结构,能够对分泌蛋白进行合成并加工,因此可用作为受体细胞,B正确; C、噬菌体属于病毒,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合成蛋白质,因此不能用作受体,C错误; D、质粒为小型环状DNA,不能作为目的基因的受体,一般在基因工程作为载体,D错误 【考点定位】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技术 26. 某地区一些玉米植株比一般玉米植株早熟、生长整齐而健壮,果穗大、籽粒多,因此这些植株可能是 A. 单倍体 B. 三倍体 C. 四倍体 D. 杂交种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单倍体表现为高度不育,三倍体和四倍体等多倍体植株表现为茎秆粗壮、果穗大、籽粒多,但发育较慢,而该玉米植株比一般玉米植株早熟,故最可能是杂交种,D项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育种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理解各种育种方式的优缺点。 27. 下列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不合理的是( ) A. 发生在生物体内的基因突变,有可能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 B. 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和基因突变的方向 C. 自然状态下得到的四倍体西瓜与二倍体西瓜不是同一物种 D. 两个种群间的生殖隔离一旦形成,这两个种群就属于两个物种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发生在生物体内的基因突变,有可能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A正确;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不能决定基因突变的方向,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B错误;自然状态下得到的四倍体西瓜与二倍体西瓜存在生殖隔离,两者不是同一物种,C正确;两个种群间的生殖隔离一旦形成,这两个种群就属于两个物种,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 28.下列关于育种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诱变获得的突变体多数表现出优良性状 B. 诱变育种和杂交育种均可形成新的基因 C. 自然条件下,三倍体与二倍体能进行杂交 D. 用物理因素诱变处理可提高突变率 【答案】D 【解析】 基因突变具有多害少利性,所以诱变获得的突变体多数表现出不良性状,A错误;诱变育种可以产生新的基因,而杂交育种只能产生新的基因型,不能产生新的基因,B错误;三倍体不能形成正常的配子,所以不能与二倍体杂交,C错误;诱变育种可以提高基因突变频率,常用的诱变因子有物理因子、化学因子等,D正确。 29.现用高秆抗病(AABB)品系和矮秆不抗病(aabb)品系培育矮杆抗病(aaBB)品系,对其过程分析正确的是 A. F2中出现重组性状的原因是F1雌雄配子随机结合带来的基因重组 B. 选种一般从F3开始,因为F3才有能稳定遗传的矮杆抗病品系 C. 通常利用F2的花粉进行单倍体育种,可以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D. F1中虽未表现出矮杆抗病的性状组合,但已经集中了相关基因 【答案】D 【解析】 【分析】 杂交育种是将两个不同性状的个体进行杂交,将优良性状组合到同一个体的方法,所以用高杆抗病(AABB)和矮杆不抗病(aabb)的两种小麦作亲本,能培育矮杆抗病(aaBB)的良种小麦。高杆抗病(AABB)和矮杆不抗病(aabb)杂交后代F1为AaBb,F1AaBb自交后代为高杆抗病:高杆不抗病:矮杆抗病:矮杆不抗病=9:3:3:1。 【详解】F2中出现重组性状的原因是F1产生配子时发生了基因重组,A错误;F2出现了性状分离,因此选种一般从F2开始,B错误;通常利用F1的花粉进行单倍体育种,可以明显缩短育种年限,C错误;高杆抗病(AABB)品系和矮秆不抗病(aabb)杂交后代F1为AaBb,F1中虽未表现出矮杆抗病的性状组合,但已经集中了相关基因,D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杂交育种原理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将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单倍体育种和多倍体育种等方式的原理识记并理解。 30.普通小麦中有高杆抗病(TTRR)和矮杆易感病(ttrr)两个品种,控制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分 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实验小组利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了如下三组实验,下列关于该实验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A 组和 B 组都利用了杂交的方法,目的是一致的 B. A 组 F2 中的矮秆抗病植株Ⅰ可以用于生产的占 1/3 C. B 组 F2 中的矮秆抗病植株Ⅱ可以直接用于生产 D. C 组需大量处理高秆抗病植株才有可能获得矮秆抗病植株 【答案】C 【解析】 A 组和 B 组都利用了杂交的方法,目的都是为了把矮秆抗病的性状组合,A对; A 组F1高秆抗病(TtRr)能产生矮秆抗病植株(ttRR和ttRr),比例是1:2,A 组 F2 中的矮秆抗病植株Ⅰ可以用于生产的占 1/3,B对;. B 组 F2 中的矮秆抗病植株Ⅱ是单倍体,不可以直接用于生产,C错;由于突变是不定向的,故C 组需大量处理高秆抗病植株才有可能获得矮秆抗病植株,D对。 31.科研人员利用基因工程育种的方法获得了一种只含有有抗虫基因A的品种甲,一种含有抗虫基因A和B的品种乙,基因分布情况如图所示。已知只含A或B基因的植株抗虫较弱(弱抗虫),同时含有A和B基因的植株抗虫较强(强抗虫),不含A和B基因的植株对虫没有抗性(不抗虫)。不考虑突变和交叉互换,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基因工程所用的运载体上应有限制酶能识别的核序 B. 甲品种植株与乙品种中③植株杂交,子代中强抗虫植株占1/4 C. 乙品种中③植株自交,子代中强抗虫:弱抗虫:不抗虫=9:3:4 D. 甲品种植株自交和乙品种中②植株自交,都会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 【答案】D 【解析】 基因工程所用的运载体上应有限制酶能识别的脱氧核苷酸序列,A错误;甲品种植株产生的含A和不含A配子的概率各为1/2,乙品种中③植株产生的只含B配子、同时含AB配子的概率各为1/4,二者杂交,子代中强抗虫植株(同时含有A和B基因)占1/2(A)×1/4(AB) +1/2(不含A)×1/4(AB) +1/2(A)×1/4(B)=3/8,B错误;乙品种中③植株自交,子代中强抗虫(同时含有A和B基因)∶弱抗虫(只含有A或B基因)∶不抗虫(不含A和B基因)=9∶6∶1,C错误;不考虑突变和交叉互换的情况下,甲品种植株和乙品种中②植株各产生两种比值相等的配子,所以甲品种植株自交和乙品种中②植株自交,都会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D正确。 32.下图为某哺乳动物减数分裂过程简图,其中A〜G表示相关细胞,①〜④表示过程。图中精原细胞的基因型是AaXbY(不考虑交叉互换与基因突变)。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过程①发生DNA的复制和相关蛋白质的合成 B. 若产生的G细胞基因组成为aXb,则处于后期C细胞的基因组成aaXbXb C. 若产生的G细胞基因组成为AaXb,则是由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异常造成的 D. 该动物减数分裂某时期的一个细胞中可能存在两个Y染色体 【答案】C 【解析】 【分析】 减数分裂过程:(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类似于有丝分裂)。 【详解】过程①表示从精原细胞到初级精母细胞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发生DNA的复制和相关蛋白质的合成,A正确;经过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的复制,导致一条染色体上的两条染色单体上的基因相同,因此若产生的G细胞基因组成为aXb,则处于后期C细胞的基因组成aaXbXb,B正确;精原细胞的基因型是AaXbY(不考虑交叉互换与基因突变),经过减数第一次分裂等位基因应该分离,最终产生的精子的基因型不含有等位基因,而若产生的G细胞基因组成为AaXb,含有等位基因A、a,说明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异常造成的,C错误;含有Y染色体的次级精母细胞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可以含有两个Y染色体,D正确。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减数分裂过程,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33.M基因编码含63个氨基酸的肽链。该基因发生插入突变,使mRNA增加了一个三碱基序列AAG,表达的肽链含64个氨基酸。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M基因突变后,参与基因复制的嘌呤核苷酸比例增加 B. 在M基因转录时,核糖核苷酸之间通过碱基配对连接 C. 突变前后编码的两条肽链,最多有2个氨基酸不同 D. 在突变基因的表达过程中,最多需要64种tRNA参与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M基因突变后,虽然mRNA中A碱基的增加,由于基因是双链,所以参与基因复制的嘌呤核苷酸数量和嘧啶核苷酸是对等的增加,A错误;在M基因转录时,核糖核苷酸之间通过磷酸二酯键连接,B错误;插入3个碱基转录的出的3碱基要么在原有mRNA中某两个密码子之间,要么在某个密码子的三个碱基内部,导致翻译的新肽链与原肽链只有1个氨基酸不同或者2个氨基酸不同,其余位置上的氨基酸都相同的结果,C正确;在突变基因的表达过程中,最多需要61种tRNA参与,D错误。 考点:基因突变和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34. 分析下图肝细胞与甲、乙、丙三种细胞外液的物质交换关系,叙述错误的是 A. 肝细胞、甲、乙三部位O2浓度大小关系为乙>甲>肝细胞 B. 乙中的葡萄糖通过甲进入肝细胞需穿过3个磷脂双分子层 C. 甲、乙、丙维持稳定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一体液一免疫调节 D. NaHCO3与乙中产生的乳酸反应,使乙pH稳定在7.35-7.45 【答案】D 【解析】 氧气运输过程中,经自由扩散由血浆扩散到组织液,又由组织液扩散到细胞,故O2浓度大小关系为乙>甲>肝细胞,A正确;乙中的葡萄糖通过甲进入肝细胞要通过一层毛细血管管壁细胞,为两层膜,又穿过一层肝细胞膜,所以共3层膜,即3个磷脂双分子层,B正确;甲、乙、丙维持稳定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C正确;乳酸是由肌细胞无氧呼吸产生的,场所应为细胞质基质,并非血浆,D错误。 【考点定位】内环境稳态的相关知识 【名师点睛】本题以图形作为信息的载体,考查了内环境稳态的相关知识,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正确区分甲、乙、丙所代表的成分以及所参与的调节过程。首先根据图示判断出甲、乙、丙分别为组织液、血浆和淋巴,氧气运输过程中,由血浆扩散到组织液,又由组织液扩散到细胞,故O2浓度逐渐减小;乙中的葡萄糖进入肝细胞要通过一层毛细血管管壁细胞和一层肝细胞膜,所以共3层细胞膜;稳定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pH稳定则依赖于缓冲物质的调节。 35.如图表示人体内的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①〜③分别代表血液、淋巴和组织液,它们属于人体内环境 B. 人体剧烈运动后,①中的pH将会由弱碱性变成酸性 C. ①中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D. 当人体出现过敏时,③中的液体可能会增多 【答案】A 【解析】 图中①代表血浆,而不是血液,A错误;人体剧烈运动后,一开始pH将会由弱碱性变成酸性但由于①血浆中存在缓冲物质,最后使得血浆中的pH保持相对稳定,B正确;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C正确;当人体出现过敏时,血浆细胞壁通透性增大,血浆中的液体会大量流入组织液,而使得③中的液体可能会增多,D正确。 【考点定位】内环境的组成;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名师点睛】理清脉络,弄清内环境三个成分之间关系 36.人类脆性X综合征是引起智力低下的一种常见遗传病,该病的发生与存在于X染色体上的FMR1基因中CGG/GCC序列重复次数(n)多少有关。当基因中n<50(基因正常)时表现正常;当n>200时,男性全部患病,女性纯合子也全部患病,但女性杂合子因FMRl基因中CGG/GCC序列重复次数(n)的不同等原因,约50%患病,50%表现正常。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导致出现脆性X综合征出现的根本原因是染色体变异 B. 甲病的遗传方式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C. Ⅱ-7与一个FMR1基因正常的女性婚配,其后代患脆性X综合征的概率为1/4,性别一定为女性 D. 若I-2为FMRl变异基因(n>200)的杂合子,Ⅱ-9的FMRl基因正常,Ⅲ-13同时患甲病和脆性X综合征的几率为1/9 【答案】C 【解析】 【分析】 基因突变是指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改变。根据题意可知,脆性x综合征属于伴X染色体遗传,图中1和2生了个患该病的男孩,说明该病为X染色体隐性遗传;患甲病的3号和4号生了一个不患甲病的10,则该病为显性遗传,又由于父亲患病而女儿表现正常,因此该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详解】根据人类脆性X综合症是由只存在于X染色体上的FMR1基因中特定的CGG∥GCC序列重复而导致的,可推知导致出现脆性X综合症的变异类型是基因突变,A错误;根据3号和4号患甲病而其女儿10号正常,说明甲病的遗传方式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B错误;由于与7号婚配的女性FMR1基因正常,不含突变基因,所以其后代的男性均正常,其后代有1/2是女孩,且女性均为杂合子,又由于女性杂合子约50%患病,50%表现正常,因此其后代患脆性X综合征的概率为1/2×1/2=1/4,性别一定为女性,C正确;设甲病的致病基因为A,脆性X综合征的致病基因为b,则I1的基因型为aaXBY,I2为FMRl变异基因(n>200)的杂合子,则I2的基因型为aaXBXb,所以II8为1/2aaXBXB和1/2aaXBXb;II9的FMRl基因正常,则II9的基因型为1/3AAXBY和2/3AAXBY;Ⅱ8和II9婚配,后代的Ⅲ13是男性,患甲病的概率是1-2/3×1/2=2/3,患脆性X综合征的几率为1/2×1/2=1/4,所以Ⅲ13同时患甲病和脆性X综合征的几率为2/3×1/4=1/6,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突变的概念,遗传病发病率的计算公式,基因的表达,遗传家系图遗传病类型的判断,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综合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7.下列有关变异与育种的叙述中,有几项是错误的( ) ①DNA分子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和替换不一定都是基因突变 ②某植物经X射线处理后未出现新的性状,则没有新基因产生 ③二倍体植株的花粉经离体培养后可得到单倍体水稻,稻穗米粒变小 ④三倍体植物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联会紊乱,不能产生正常配子,不能由受精卵发育而来 ⑤通过杂交育种能培养出具有杂种优势的新品种 ⑥在由Aabb和aaBB培育出aabb的各种育种方法中,最简单快捷的方法是单倍体育种 ⑦诱变育种能按人的意愿获得优良性状 A. 二项 B. 三项 C. 四项 D. 五项 【答案】D 【解析】 ①DNA分子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和替换不一定都是基因突变,如突变发生在非编码区,则没有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①正确;经X射线处理后未出现新的性状,可能形成新基因,如AA突变成Aa,②错误;二倍体植株的花粉经脱分化与再分化后得到的单倍体植株高度不育,③错误;三倍体植物可由二倍体植株和四倍体植株杂交形成的受精卵发育而来,④错误;杂交育种能将优良性状集中同一个个体中,因此通过杂交育种能培养出具有杂种优势的新品种,⑤正确;两个亲本的基因型是Aabb和aaBB,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要培育出aabb最简单的方法是杂交育种,⑥错误;诱变育种的原理是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所以不能按人的意愿获得优良性状,⑦错误,故D正确。 38. 考古学家发现,长尾巴恐龙是目前已知体形最大的窃蛋龙,其前肢具有流苏状羽毛,头上有 像母鸡一样的冠毛,拥有驼鸟般细长的双腿,前肢有尖锐的爪子,与鸟类有密切渊源,科学家 戏称其为“来自地狱的鸡”。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窃蛋龙的翅膀由于长期不用而逐渐退化,形成前肢 B. 窃蛋龙的基因库与鸟类的基因库存在一定的相似性 C.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不同种类的窃蛋龙应构成一个种群 D. 在窃蛋龙进化历程中,基因型频率逐渐发生改变是其进化的实质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翅膀长期不用而逐渐退化成前肢”是拉马克的用进废退学说,不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A错误;凶“窃蛋龙与鸟类有密切渊源”且该恐龙前肢和尾巴都有羽毛,头顶有鸡冠,所以两者的基凶库应存在一定的相似性,B正确;不同种类的窃蛋龙不一定构成一个种群,C错误;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凶频率的定向改变,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进化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题中所给资料,理清进化中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39. 基因流指的是遗传物质在种间和种内群体间的传递和交换,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种群之间的基因流被地理隔离所阻断是形成新物种的唯一途径 B. 基因流发生的时间和发生的强度将会显著影响物种形成的概率 C. 不同物种间的基因流可以极大地丰富自然界生物多样化的程度 D. 由于地理隔离阻止种内群体基因流可以导致生殖隔离逐渐形成 【答案】A 【解析】 种群之间的基因流被地理隔离所阻断并不是新物种形成的唯一途径,如低温诱导多倍体植物的形成,A错误;基因流发生的时间和发生的强度将会显著影响物种形成的概率,B正确;不同物种间的基因流可以产生多种多样的生物类型,属于极大地丰富自然界生物多样化的程度;C正确;由于地理隔离阻止种内群体基因流可以导致生殖隔离逐渐形成,D正确。 【考点定位】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40.1870年的英国曼彻斯特地区,桦尺蠖种群的基因型频率如下:SSl0%、Ss20%、ss70%,黑色基因S对浅色基因s为显性。工业发展导致树干变黑这一环境条件下,假如树干变黑不利于浅色桦尺蠖的生存,使得种群中浅色个体每年减少10%,黑色个体每年增加10%,那么1871年桦尺蠖的S基因、s基因的频率分别是 A. 23%、77% B. 34.4%、65.6% C. 20%、80% D. 30%、70% 【答案】A 【解析】 【分析】 (1)基因频率:指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率。计算基因频率的方法:①定义公式法:某基因频率=(纯合子个体数×2+杂合子个体数)/个体总数×2,②基因型计算法:某基因频率=纯合子基因型频率+1/2杂合子基因型频率;(2)基因型频率:指不同基因型的个体在全部个体中所占的比率,即基因型频率=该基因型的个体数目/该种群个体总数。 【详解】树干变黑不利于浅色桦尺蠖的生存,使得种群中浅色个体每年减少10% ,黑色个体每年增加10%,假设该种群中共有100个个体,1870年该种群中SS、Ss、ss的个体数依次为10、20、70,1871年SS、Ss、ss的个体数依次为11、22、63,则S基因频率=(11×2+22)/(11+22+63)×2≈23%,s基因的频率=1-S基因频率≈77%。 故选:A。 二、非选择题 41.某自花传粉二倍体植物(2n=20)的花色受非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基因A/a 和B/b控制,基因A对a完全显性,基因B对b不完全显性。已知基因A可以将白色物质转化为红色色素,BB可以将红色色素彻底淡化为白色,Bb将红色色素不彻底淡化为粉红色。将一株纯合的红花植株和一株白花植株(aaBB)杂交产生的大量种子(F1)用射线处理后萌发,F1植株中有一株白花,其余为粉红花。请回答下列问题: (1)关于F1白花植株产生的原因,科研人员提出了以下几种假说: 假说一:F1种子发生了一条染色体丢失; 假说二:F1种子发生了一条染色体部分片段缺失; 假说三:F1种子一条染色体上的某个基因发生了突变。 ①经显微镜观察,F1白花植株___________时期四分体的个数为10个,可以否定假说一; ②已知4种不同颜色的荧光可以对A/a和B/b基因进行标记。经显微镜观察,F1白花植株的小孢子母细胞(与动物的初级精母细胞相同)中荧光点的数目为___________个,可以否定假说二。 (2)现已确定种子萌发时某个基因发生了突变。 ①有人认为:F1种子一定发生了A→a(或其他不能将白色物质转化为红色物质的基因)的隐性突变。该说法是否正确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专家认为:F1种子中另一对基因发生了一次显性突变(突变基因与A、B基因不在同一条染色体上),突变基因的产物可以抑制A基因的功能,但对a,B,b无影响。若假设正确,F1白花植株自交,子代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减数第一次分裂四分体时期(前期) (2). 8 (3). 不正确 (4). 当发生b→B的显性突变时,基因型为AaBB的植株也开白花/A突变为其他等位基因也有可能 (5). 红花:粉红花:白花=3:6:55 【解析】 【分析】 本题结合各种色素的合成途径,考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及应用,要求学生掌握基因自由自合定律的实质,能根据题干信息判断基因型及表现型之间的对应关系,再根据题中具体要求答题,注意逐对分析法的应用。 【详解】(1)①出现四分体是减数分裂前期的重要特征,因此用显微镜观察四分体应在F1白花植株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此植物共有20条染色体,可形成10个四分体。如果观察到F1白花植株有10个四分体,说明没有丢失染色体;如果F1种子发生了一条染色体丢失,只会观察到9个四分体。②由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染色体进行复制,其上的基因也复制,导致染色体上的基因加倍,因此用4种不同颜色的荧光对A、a和B、b基因进行标记,经显微镜观察,F1白花植株的小孢子母细胞(与动物的初级精母细胞相同)中荧光点的数目为8个,可以否定假说二,说明F1种子没有发生染色体片段缺失,否则荧光点的数目会小于8个。 (2)①F1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而白花植株的基因型为aaB_或A_BB,因此,F1植株中有一株白花的原因可能是发生了A→a的隐性突变,导致F1植株的基因型由AaBb(粉色)变为aaBb(白色),也可能是发生b→B的显性突变,导致F1的基因型由AaBb(粉色)变为AaBB,而基因型为AaBB的植株也开白花。因此有人认为F1种子一定发生了A→a的隐性突变,该说法不正确。 ②据题意可知,另外一对基因与与A、B基因不在同一条染色体上,因此这三对等位基因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设另一对等位基因为C、c,据题意F1种子中另一对基因发生了一次显性突变,且突变基因的产物可以抑制A基因的功能,但对a,B,b无影响,因此F1白花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Cc,结合题意“突变基因的产物可以抑制A基因的功能,但对a,B,b无影响”可知F1白花植株自交产生的后代植株的基因型、表现型及所占比例为:红色基因型为A_bbcc,所占比例为3/4×1/4×1/4=3/64,粉色基因型为A_Bbcc,所占比例为3/4×1/2×1/4=3/32,白色基因型分别为A_BBC_、A_BbC_、A_BBcc、A_bbC_、aaB_C_、aaB_cc、aabbC_、aabbcc,所占比例为1-3/64-3/32=55/64,因此若假设正确,F1白花植株自交,子代表现型及比例为红花:粉红花:白花=3:6:55。 【点睛】解答本题需要学生根据题干中各种色素的合成途径,判断粉色、红色、白色植物个体的基因型,据题意“已知基因A可以将白色物质转化为红色色素,BB可以将红色色素彻底淡化为白色,Bb将红色色素不彻底淡化为粉红色”可判断红色植株个体的基因型为A_bb、粉色植株个体的基因型为A_Bb,白色植株个体的基因型为aa_ _、A_BB。 42.请根据下图回答有关遗传信息传递和表达的问题。 (1)图一为细胞中合成蛋白质的示意图,该过程的模板是 _______(填序号),图中②③④⑤的最终结构是否相同?__________________。 (2)图二表示某DNA片段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①-⑤表示物质或结构,a、b、c表示生理过程。在图二中属于遗传信息表达过程的是__________(填序号)过程,a过程所需的酶有解旋酶和DNA聚合酶,在图二c中能特异性与②结合的是_________。写出图中的一段由②指导合成的多肽链中的氨基酸序列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能用到的密码子:AUG-甲硫氨酸、GCU-丙氨酸、AAG-赖氨酸、UUC-苯丙氨酸、UCU-丝氨酸、UAC-酪氨酸) (3)若图二②中一个U替换成了C,合成的多肽链中氨基酸序列没有变化,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① (2). 相同 (3). b、c (4). tRNA(或转运RNA或⑤) (5). 甲硫氨酸—丙氨酸—丝氨酸—苯丙氨酸 (6). 一种氨基酸可能对应多种密码子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一:图示表示细胞中多聚核糖体合成蛋白质的过程,其中①是mRNA,作为翻译的模板;②③④⑤都是脱水缩合形成的多肽链,控制这四条多肽链合成的模板相同,因此这四条多肽链的氨基酸顺序相同。分析图二:①是DNA,a表示DNA的自我复制过程,需要解旋酶和DNA聚合酶;②是mRNA,b表示转录过程;③是核糖体,④是多肽链,⑤是tRNA,c表示翻译过程。转录主要是在细胞核内,以DNA一条链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RNA的过程。翻译是在核糖体中以mRNA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以tRNA为转运工具、以细胞质内游离的氨基酸为原料合成蛋白质的过程。 【详解】(1)图一中①是mRNA,作为翻译的模板;②③④⑤都是脱水缩合形成的多肽链,控制这四条多肽链合成的模板相同,因此这四条多肽链的氨基酸顺序相同。 (2)遗传信息的表达是指转录、翻译形成蛋白质的过程,即图二中的b、c;a表示DNA的自我复制,需要解旋酶和DNA聚合酶。②是mRNA(密码子),能与⑤(tRNA)特异性的结合。mRNA 上相邻的三个碱基组成一个密码子,密码子决定氨基酸,所以由②指导合成的多肽链中氨基酸序列是甲硫氨酸-丙氨酸-丝氨酸-苯丙氨酸。 (3)一种氨基酸可能对应多种密码子,因此若图二②中一个U替换成了C,合成的多肽链中氨基酸序列没有变化。 【点睛】本题结合细胞中多聚核糖体合成蛋白质的过程图,考查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过程,要求考生熟记翻译的相关知识点,准确判断图中各种数字的名称,并能准确判断核糖体的移动方向。要求考生明确以同一mRNA为模板翻译形成的蛋白质具有相同的氨基酸序列。 43.如图表示番茄植株(HhRr)作为实验材料培育新品种的途径。请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通过途径2、3获得幼苗的过程都应用了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该技术依据的生物学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通过途径3、4培育品种C、D所依据的遗传学原理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途径4与途径1相比,途径4能创造自然界从未有过的新性状,其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 (3)要尽快获得稳定遗传的优良品种应采用途径________,该过程中秋水仙素的作用机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品种B与途径3中由叶肉细胞培养的幼苗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________。 【答案】 (1). 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2). 染色体变异、基因突变 (3). 基因突变能够产生新基因 (4). 2 (5). 抑制细胞分裂时形成纺锤体 (6). 0 【解析】 【分析】 1、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示为番茄植株(HhRr)作为实验材料培育新品种的途径,其中途径1是杂交育种;途径2是单倍体育种,该途径中将花粉培养成单倍体幼苗需要采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途径3为多倍体育种,该途径中将叶肉细胞培养成幼苗需采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途径4是诱变育种。 【详解】(1)途径2是用花药离体培养后再用秋水仙素处理,得到品种B ,属于单倍体育种,其应用的生物学原理是染色体变异;途径3的育种方法先将叶肉细胞离体后经植物组织培养获得幼苗,然后再经秋水仙素处理获得品种C。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依据的生物学原理是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2)途径3培育品种C的育种方法称为多倍体育种,所获得的品种C属于四倍体品种,其遗传学原理是染色体数目变异。途径4是诱变育种,原理是基因突变,与杂交育种相比,途径4能创造自然界从未有过的新性状,其根本原因是基因突变能够产生新基因。 (3)要尽快获得稳定遗传的优良品种,应采用的育种方法是单倍体育种,即图中途径2。秋水仙素能抑制细胞分裂前期纺锤体的形成,从而使染色体数目加倍。 (4)途径3中幼苗的基因型是HhRr,品种B是单倍体育种形成的纯种,基因型不可能为HhRr,即通过两种途径培养得到的幼苗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0。 【点睛】本题将几种不同的育种方法结合在一起,考查了学生的识图、析图能力,训练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准确判断图解中各种育种方法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44.果蝇的繁殖能力强,相对性状明显,是常用的遗传试验材料。 (1)果蝇的某一对相对性状由等位基因(N/n)控制,其中一个基因在纯合时能使合子致死(注:NN、XNXN、XNY等均视为纯合子)。有人用一对果蝇杂交,得到F1代果蝇共185只,其中雄蝇63只。 ①控制这一性状的基因位于________染色体上,成活果蝇的基因型共有________种。 ②若F1代雌蝇仅有一种表现型,则致死基因是_______,F1代雌蝇基因型为_______。 ③若F1代雌蝇共有两种表现型,则致死基因是___________。 (2)果蝇的灰体(E)对黑檀体(e)为显性。在没有迁入迁出、突变和选择等条件下,一个由纯合果蝇组成的大种群个体间自由交配得到F1,F1中灰体果蝇8400只,黑檀体果蝇1600只。F1中Ee的基因型频率为______,亲代群体中灰体果蝇的百分比为______。 【答案】 (1). X (2). 3 (3). n (4). XNXN、XNXn (5). N (6). 48% (7). 60% 【解析】 【分析】 本题是对伴性遗传、纯合致死、自由交配方式后代的基因型频率的计算和基因频率计算的综合性考查,回忆伴性遗传的相关知识、自由交配的方式后代的基因型频率的计算方法和基因频率的计算方法,然后分析题干获取信息,结合问题进行解答。 【详解】(1)①由题意知,一对果蝇杂交,得到F1代果蝇雌性:雄性=2:1 ,因此该果蝇的个体中雄性一半致死,该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且雌性亲本是杂合子,杂交后的基因型有四种,比例是1:1:1:1,其中一种雄性基因型致死,因此成活果蝇的基因型共有3种。②如果F1代雌蝇仅有一种表现型,则雌果蝇的基因型为XNXN或 XNXn,无XnXn,XNXN 没有致死,致死基因应该是n。③如果F1代雌蝇共有两种表现型,则是杂合子和隐性纯合子,致死基因是N。 (2)该种群符合遗传平衡定律的使用条件,且该种群中,F1中黑檀体果蝇基因型比例ee=1600÷(1600+8400)×100%=16%,因此e的基因频率是40%,E的基因频率是1-40%=60%,Ee的基因型频率为2×40%×60%=48%;由于亲代果蝇是纯合体,基因频率是A=60%,a=40%,因此亲代群体中灰体果蝇的百分比为60%。 【点睛】对伴性遗传的相关知识、自由交配的方式后代的基因型频率的计算方法和基因频率的计算方法的综合理解把握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是解题的关键,本题主要考查分析题干获取信息、并根据信息进行推理判断的能力。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