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红桥区2017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天津市红桥区2017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天津市红桥区2017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1. 美国总统威尔逊曾这样说道:“金融领导地位将属于我们,工业首要地位将属于我们,贸易优势将属于我们,世界上其他国家期待着我们给以领导和指引。”美国实现这一意图是在 A. 威尔逊时期 B. 罗斯福时期 C. 杜鲁门时期 D. 肯尼迪时期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美国世界经济领导地位的确立。‎ 题干所指金融、工业、贸易的领导地位在杜鲁门时期得以实现。1944年,西方国家以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基础确立布雷顿森林体系,以美国为中心的世界金融体系形成;1947年,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成立,以美国为主导的世界贸易体系形成。此时杜鲁门在任,他于1945年就任美国第33任总统。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冷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战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确立。‎ ‎【名师点睛】本题可以结合二战后两极格局以及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二战后的美国因为其经济、军事、科技实力无可匹敌而成为全球性的超级大国,充当着资本主义的霸主;而苏联成为横跨欧亚大陆的社会主义强国,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美国为达成世界霸主目的,在政治上实行遏制苏联的“冷战”政策,在经济上建立了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2. “特别是1996年起,美国经济连续增长了112个月,年实际增长率达到4%,而且与此同时保持着较低的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基本实现了经济学家们梦想的零通货膨胀率下的充分就业水平”。材料中所属现象主要得益于 A. 国家干预的加强 B. 混合经济的完善 C. 第三产业的兴起 D. 信息技术的推动 ‎【答案】D ‎【解析】‎ - 19 -‎ ‎【详解】根据所学,90年代,美国进入到“新经济”的发展时代,信息技术的不导数据发展,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故D项正确;AB项与90年代不符合,排除;C项是表现,不是原因,排除。‎ ‎3. 1981—1987年,政府将1/3的国有企业转为私有,国企职工减员60万,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由11.5%下降到1988年的6.5%。这可能发生于 A. 两极格局下的联邦德国 B. 处于经济滞胀时期的英国 C. 经济体制改革时期的中国 D. 戈尔巴乔夫改革期间的苏联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1981—1987”、“1/3的国有企业转为私有”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种情况应该出现在经济滞胀时期的英国,为了应对滞胀,英国由国家过多干预项经济自由主义转变,出现“多市场、少政府”的趋势,故选B;两极格局下的联邦德国建立了“社会市场经济”,没有进行大规模的国有化改革,也就不存在“1/3的国有企业转为私有”,排除A;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虽然在20世纪80年代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但改革的目标是扩大国有企业自主权,而非转变为私有,排除C;戈尔巴乔夫时期的苏联在经济上主要是重视科技进步对经济的促进作用,但各项经济改革措施均没能奏效,排除D。‎ ‎4. 下图所示国际机构成立的初衷是 A. 实行“凯恩斯计划”‎ B. 致力于战后的欧洲经济复兴 C. 促进国际贸易自由化 D. 为成员国提供短期贷款和技术援助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从图标中“word bank ”可以明显看出,该组织是世界银行,世界银行最初主要致力于战后西欧经济复兴,后转向为发展中国家提供长期贷款和技术援助,帮助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凯恩斯计划是英国财政部顾问凯恩斯拟订的“国际清算同盟计划”,故A项排除;促进国际贸易自由化则是“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签订的目的,故C项排除;为成员国提供短期贷款和技术援助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故D项排除。故B项正确。‎ - 19 -‎ 考点: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世界银行·职能 ‎5. 下图中,一个科威特人脚穿网球鞋,背驮电视机,穿过满是欧美消费品的街道。图片反映了 ( )‎ ‎①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 ‎②全球性的文化渗透 ‎③发展中国家是经济全球化最大受益者 ‎④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有力的推动者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图中没有跨国公司的信息,④错误,发展中国家是经济全球化最大受益者说法本身就是错误的,发达国家才是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③错误;从网球鞋、电视机、满是欧美消费品的街道,说明各国货物充斥科威特市场,这是经济全球华的结果,也包含了发达国家的文化渗透。‎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6.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政府让各地组建了数千个拖拉机站。每个站配备一批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大提高,但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农业并没有明显增产。造成这一后果的主要原因是 A. 农村缺少机械操作员 B. 农业正在进行集体化 C. 农民缺乏生产积极性 D. 农庄没有土地所有权 ‎【答案】C - 19 -‎ ‎【解析】‎ 试题分析:A项的表述与题目中的信息“每个站配备一批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大提高”不符,故排除;B项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故排除;题目中随着苏联“一五”计划的深入,农业并没有明显增产的现象反映了斯大林模式下,国家片面发展重工业,从农民那里拿走的东西过多,导致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严重阻碍了农业的发展的史实,故C项表述正确;D项的表述与苏联的土地归国家或集体所有的史实不符,故排除。‎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模式”•特点 ‎7. “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这段话意在强调 A. “知行合一” B. “致良知” C. “格物致知” D. “心外无物”‎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用功学习时间长了,一旦通达就一切明朗(彻底明白)了,那么事物外表,里内,精粗,我全知道,而我心中全部的事情将没有不明白的,这个说的就是格物,也就是知道事物的本质及所有,这属于宋明理学格物致知的认识论,故选C。‎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程朱理学 ‎8. 中国古代书法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种书体,属于国家强力推行的是 A. 隶书 B. 小篆 C. 楷书 D. 行书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文字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政治的体现,服务于政治。秦朝统一后,秦始皇“书同文、车同轨”,把七国文字统一为小篆,这不仅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也巩固了统一。所以本题答案为B项。隶书、楷书和行书都出现与小篆之后,故 A项、C项和D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古代中国文学艺术•古代书法艺术 ‎9. “他承认人为万物尺度,同时认为是理性而非感觉才是人最重要的品质。反对真理的相对性,他认为人们能够发现独立于人类欲望之正确和公平的恒久原则。在教育方法上,他反对死记硬背,而是不断地提出问题让人们去思考。”下列选项属于材料中“他”主张的是 - 19 -‎ A. 人的感觉是万物尺度 B. 教育使人认识美德 C. 人非达到目的工具 D. 法律是理性体现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是理性而非感觉才是人最重要的品质”、“不断地提出问题让人们去思考”等信息可知,“他”是苏格拉底,苏格拉底提出“美德即知识”,认为教育可以是人认识自己灵魂之内已有的美德,故B项正确;普罗泰戈拉主张人的感觉是万物尺度,故A项错误;康德提出人就是人,而不是达到任何目的的工具,故C项错误;孟德斯鸠主张法律是理性的体现,故D项错误。‎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信息“是理性而非感觉才是人最重要的品质、不断地提出问题让人们去思考”,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 ‎10. 加尔文主张,人能不能得到上帝的拯救完全取决于上帝,但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成功,可以窥测上帝的拯救。此主张 A. 否定了因信称义的宗教主张 B. 有利于维护罗马天主教的统治 C. 激励人们去追求和实现个人价值 D. 反对世俗统治者剥夺教会的权力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的是达尔文的先定论的主张,为资产阶级追求财富,努力奋斗提供了理论依据,激励人们去追求和实现个人价值,故C项正确;加尔文并没有否定因信称义,排除A;其主张冲击了罗马天主教的统治,排除B;D项与材料 无关,排除。‎ ‎11. 某学者认为:他们摆脱了对上帝的恐惧,但是仍然对神表现出尊敬的态度。他们嘲笑六天创造世界的观念,但是仍然相信宇宙是上帝按照理性计划设计的完美结合的机器,是人类水久居住的场所。“他们”是 A. 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家 B. 宗教改革的发起者 C. 启蒙运动时期的思想家 D. 进化理论的倡导者 ‎【答案】C ‎【解析】‎ - 19 -‎ 试题分析:AB两项中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均以人文主义为指导思想,与题目中的信息“理性”不符,故排除;题目中的信息“他们摆脱了对上帝的恐惧......但是仍然相信宇宙是上帝按照理性计划设计的完美结合的机器”反映了启蒙运动期间反对教权主义和倡导理性主义的思想,故C项的表述正确;D项中的“进化论”有力挑战了封建神学创世说,与题目中的信息“他们......相信宇宙是上帝按照理性计划设计的完美结合的机器”不符,故排除。‎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起源和发展•启蒙运动•思想主张 ‎12. 下图为1878年天津首发的中国第一套邮票中的一枚。与该邮票设计理念无关的是 ( )‎ A. 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B. 近代西方文化影响 C. “师夷长技”的思想 D. 兴民权、倡新学、救亡图存思想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近代通讯的变化与西方思想传入之间的关系。邮票中有龙的图案,这是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结果,A项不符合题意;近代邮政事业是从西方传入中国的,是中国学习西方文明的产物,B、C两项不符合题意;邮票是清政府发行的,不可能体现兴民权的理念,故D符合题意。 ‎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新思想的萌发与中体西用·内容 ‎【详解】‎ ‎13. 1899年初,中国进口了几部马可尼无线电报机,安装在两广总督督署、威远等要塞以及南洋舰队舰艇上,用于军事指挥。要知道,在同一年,马可尼才刚刚说服英国邮政部建立了一个无线电报站,英国无线电通讯业务方才起步。这反映了 ‎①中国应用无线电报基本与西方同步 ②中国在科技上处于领先地位 ‎③中国仍处于学习器物阶段 ④世界市场的发展 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④ D. ③④‎ - 19 -‎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在同一年,马可尼才刚刚说服英国邮政部建立了一个无线电报站,英国无线电通讯业务方才起步”,说明①正确;中国是引进外国先进科技成果,不能说明②正确;1899年发生在戊戌变法后,先进的中国人已经提出学习西方制度,③错误;中国引进外国先进科技成果说明中外交流加强,世界市场的发展,④正确。故选C。‎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通讯工具的进步。‎ ‎14. 19世纪90年代,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和严复为代表的一批知识分子,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封建专制制度进行了批判。下列各项,属于当时梁启超所言的是 A. “法这天下之公器,变者天下之公理”‎ B. “设邮使,开矿务,可谓之变事,而不可谓之变政”‎ C. “物尽天择,适者生存”“世道必进,后胜于今”‎ D. “冲决君主之网罗,冲决伦常之网罗”‎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冲决君主之网罗,冲决伦常之网罗”是梁启超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言论,故选D;A是梁启超主张维新变法的主张,不是批判封建专制制度,排除;B是康有为的主张,C是严复的主张,排除。‎ ‎15. 《新青年》创刊时即大力提倡民主与科学,但其后十余年间所发表的专门论述民主与科学的文章并不多,尽管如此,“民主”与“科学”仍然被认为是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口号,这主要因为民主与科学是 A. 西方兴起的历史经验 B. 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 C. 改造中国迫切要求 D. 倡导文学革命的需要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中国当时的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内有封建主义的剥削,外有帝国主义的压迫,民族危机严重,继续探索救国之路。但是辛亥革命创立共和后以失败告终,使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民主思想传播和反对封建礼教的重要性。因此“民主”与“科学”口号虽然所发表的文章论述的不多依然成为基本的口号。据以上分析,答案为C。其它均错误 - 19 -‎ 考点:新文化运动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背景。新文化运动中提出了“民主”与“科学”的口号,反对传统道德。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和影响等也需要掌握。‎ ‎【详解】‎ ‎16. 2016年10月31日,中国国民党主席洪秀柱在拜谒中山陵的祭文中说道:“洪怀总理,中山先生”。称孙中山为总理是因为 A. 他是兴中会的总理 B. 他是中国同盟会的总理 C. 他是中华民国的总理 D. 他是国民政府的总理 ‎【答案】B ‎【解析】‎ ‎【详解】1905年,孙中山联合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的成员在日本东京成立了中国同盟会,孙中山当选为同盟会的总理,因此称孙中山为总理,故选B,排除A;孙中山担任过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总统,排除C;孙中山没有担任过国民政府的总理,排除D。‎ ‎17. 毛泽东说:“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革命,在一定历史时期中所采取的国家形式,只能是第三种形式…… 这是一定历史时期的形式,因而是过渡的形式。”这里所说的国家形式是 A. 民主主义国家 B. 新民主主义国家 C. 资本主义国家 D. 社会主义国家 ‎【答案】B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了学生对毛泽东思想相关内容的了解以及解读材料的能力。从材料中可知毛泽东所叙述的这种国家形式是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产生,是一种过渡的国家形式,选项中符合材料要求的只有B项,即新民主主义国家。而其余三项中的民主主义、社会主义、资本主义等并不一定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产生且不是过渡的社会形式。‎ ‎18. “走向世界丛书”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出版,所收著作记录了近代国人亲历西方的见闻感言,如容闳的《西学东渐记》、康有为的《欧洲十一国游记》等,反响极大。该丛书的出版 ‎①展现了近代国人走出国门、了解世界的历程 ‎②改变了近代中国闭关锁国、盲目自大的局面 ‎③为中国改革开放、融入世界提供了历史借鉴 ‎④开创了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新局面 - 19 -‎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所收著作记录了近代国人亲历西方的见闻感言”可以看出①正确;②错误,该丛书的出版时间是20世纪80年代,不是近代;③正确,出版近代中国亲历西方的见闻感言是可以问80年代后的中国改革开放和融入世界提供历史借鉴的;④错误,该丛书的出版不是外交的表现;故本题答案选C项。‎ 考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改革开放·对历史的借鉴 ‎19. “墨子号”量子卫星于2016年8月16日1时40分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中国开始跨入太空时代始于 A. 将“东方红一号”成功送入预定轨道 B. “神舟号”宇宙飞船的成功发射 C. 第一颗实用通信广播卫星升空 D. 中国正式掌握卫星回收技术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知识的识记能力,比较简单。结合所学知识,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搭载长征一号运载火箭从甘肃酒泉卫星发射场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开始跨入太空时代,故A正确。其它选项与题意不符,排除。‎ 考点: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科技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东方红一号”‎ ‎20. 1952年,中央有关部门选定在北京海淀区建设“学院区”,统一集中建立第一批(八所)高等学府,这八大学院所处的一条从南到北的主干路因此被命名为学院路。“八大院校”的建立 A. 形成了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B. 为即将开展的经济建设培养人才 C. 反映了教育战线的全面拨乱反正 D. 体现了“科教兴国”的国家战略 ‎【答案】B ‎【解析】‎ - 19 -‎ ‎【详解】根据材料时间可以看出,此时正是要开展工业化建设的时期,国家设立一批高等学府,为工业化建设的开展准备了人才,故B项正确;A项是1965年,排除A;材料与拨乱反正无关,排除C;“科教兴国”是1995年提出的,排除D。‎ ‎21. 20世纪20年代,斯大林指出:“我们的工业和我们的经济现状决定暂时不能不向农民征收这种额外税……我们的政策应当是逐渐缩小这种‘剪刀差’,使它一年一年地接近起来……从而在几年以后完全取消对农民的这种额外税。”这一表述主要意图是 A. 强调苏联恢复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紧迫性 B. 强调不均衡发展工农业的正确性 C. 指出推行社会主义农业集体化的必要性 D. 说明加快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正确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我们的工业和我们的经济现状决定暂时不能不向农民征收这种额外税”可知苏联当时的社会经济现实决定了苏联只能通过牺牲农业的方式发展工业,所以斯大林的表述是在强调不均衡发展工农业的必要性和正确性,故选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符合当时的经济发展要求和工人农民的利益,已经被废除,排除A;斯大林的表述是指出发展工业的必要性,而非推行农业集体化的必要性,排除C;斯大林的表述是在强调不均衡发展工农业的必要性和正确性,而非加快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正确性,排除D。‎ ‎22. 孟子发扬孔子开创的儒学,主张涵养“浩然之气”,倡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后世影响极大。孟子这些言论所强调的是 A. 努力完善个人品德 B. 坚持个人独特性格 C. 勇于突破礼制束缚 D. 敢于反抗专制暴政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孟子“浩然之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思想体现的是对个人品德的要求,所以本题答案为A项。材料体现不出个人独特的性格,故B项错误;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想家们反对礼教的束缚,主张反抗专制制度,故C项和D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百家争鸣•孟子 ‎23.‎ - 19 -‎ ‎ 朱熹曾解释过“存灭理,灭人欲”论:“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明代李贽批判“存天理,灭人欲”的虚假说教,强调人正当的私欲。由此可见,李贽的批判主要忽视了 A. 思想内容的辩证性 B. 时代背景的复杂性 C. 历史发展的曲折性 D. 人物评价的特殊性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阅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考查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从材料中朱熹对“存灭理,灭人欲”的解释,饮食 和山珍海味的关系,夫妻和三妻四妾的关系辩证地论证了天理和人欲的关系,而李贽则对“存 灭理,灭人欲”思想的大肆批判,反映了李贽对朱熹思想中的辩证性的否定,故选A。 ‎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宋明理学 ‎24. 中国古代天文机构是政府的重要部门,从事天象观测的人员都是朝廷官员,甚至有人担任高官并拥有特殊的政治地位。民间私藏和研习天文学书籍被严厉禁止。对这一现象的认识,正确的是 A. 造成古代天文学研究长期落后 B. 天文知识有助于发展农业生产 C. 观测天象会打破对君权的迷信 D. 统治者信奉君权神授维护统治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中国古代天文机构是政府的重要部门,从事天象观测的人员都是朝廷官员,甚至有人担任高官并拥有特殊的政治地位”来看,古代中国的统治者非常重视天文观测,其原因是统治者信奉君权神授,以此维护统治。故答案为D项。中国古代天文学并非长期落后,排除A项;统治者不是从有利于农业生产的角度重视天文观测的,排除B项;C项与材料不符,政府天文机构可以观测天象,排除。‎ ‎25. 17世纪来华传教士曾将《论语》《大学》等译为拉丁文在欧洲出版,19世纪中期传教士理雅各又将多部儒家经典译成英文,在西方引起轰动。这表明 A. 儒家思想被西方学者普遍接受 B. 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方引起关注 C. 中西文化交流限于传教士之间 D. 儒家思想推动了西方政治革命 ‎【答案】B ‎【解析】‎ - 19 -‎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19世纪中期传教士理雅各将多部儒家经典译成关文,在西方引起轰动”可以看出此时期西方关注中国的传统文化,故本题答案选B项。A项中“普遍接受”绝对化了;C项是对材料的曲解,传教士成为了中西文化交流的传播者;D项中“政治革命”材料中没有体现。‎ 考点:文化交流·东学西渐·中国传统文化的外传 ‎26. 有启蒙思想家曾说,“如果是同一个人,无论他是为贵族利益还是为人民利益,在运用这三种权力,也就是制定法律的权力,执行公众决定的权力和对个人事务审判的权力,那么就会终结所有的东西。”该思想旨在 A. 避免专制独裁 B. 实现人民主权 C. 遵守社会契约 D. 建立法治社会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如果是同一个人,在运用这三种权力,就会终结所有的东西,说明权力不能集中在一个人手中,必须避免专制独裁,故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人民主权,故B项错误;材料与社会契约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法治,故D项错误。所以答案选A。‎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启蒙运动·启蒙思想 ‎27. 科学史上不乏富有传奇色彩又留下深刻启迪的故事。伽利略在比萨斜塔进行了重物自由下落实验,牛顿因苹果从树上坠落而产生万有引力的灵感,爱因斯坦设想孪生兄弟中的一个以光速作太空旅行后将会比未旅行的兄弟更年轻。三人相关理论告诉我们:‎ A. 科学发展以否定前人理论为前提 B. 科学理论是在批判中向前发展的 C. 三人共同奠定了现代物理学基础 D. 生物学发展终于打破了神学桎梏 ‎【答案】B ‎【解析】‎ - 19 -‎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现代科技的发展,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根据所学,伽利略创立了自由落体定律,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学说,牛顿在研究伽利略自由落体定律基础上提出了万有引力,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对牛顿力学进行了补充发展,可见科学理论是在批判中向前发展的,符合题意的是B项,A项表述过于绝对,C项中的“共同”,D项中的“终于打破了”表述均不符合史实。‎ 考点:近现代科学理论•物理学•相对论 ‎28. 1903年,《大公报》刊文称:“江南之新学国民及留学生多剪去辫发,以为不如此则形式上有缺点也。乃今年乡试而伊等又复假装辫发,依然入场乡试。然伊等称自由讲民权者,实不敌其功名心也。”这表明 A. 科举制度仍有较强的生命力 B. 新式教育与科举已融为一体 C. 发式成为区别新旧学的标志 D. 旧制度制约社会观念的变革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移风易俗。‎ 结合材料,“江南之新学国民及留学生”剪去辫发从形式上表明其追求自由与民权,但在科举考试之时却又假装依然留有辫发入场考试,这说明科举考试的规定使得知识分子不得不收敛新思想以求取功名,可见旧的科举制度制约了新观念的传播。其它选项均不符合史实。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 考点:中国民主革命•清末新政•科举制的废除 ‎【名师点睛】本题以《大公报》的刊文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晚清教育制度的理解和认识,意在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表明类”的选择题的解答技巧是把握“现象——本质”的逻辑关系,关键是弄清逻辑关系。本题材料反映的现象是“剪辫的新国民和留学生,为参加科举考试仍然要戴上假辫子”,这实质上说明科举制度对社会观念转变的迟滞作用。本题契合社会转型和创新意识,是一道非常不错的好题。‎ ‎29. 1902年梁启超回信给康有为:“至民主、扑满、保教等义真有难言者,弟子今日若面从先生之诫,他日亦必不能实行也,故不如披心沥胆一论之。今日民族主义最发达之时代,非有此精神,绝不能立国……唤起民族精神者,势不得不攻满洲。”这反映了 A. 清末新政加剧清政府统治危机 B.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 梁启超与革命派主张基本一致 - 19 -‎ D. 梁启超有革命排满倾向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中是梁启超给康有为的信,信中说“唤起民族精神者,势不得不攻满洲”,体现出他的排满思想,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新政是在1905年开始的,A选项排除;B选项错误,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是辛亥革命的影响;C选项错误,梁启超大部分认同康有为的观点,只是提出了自己的态度,所以与革命派主张并基本不一致。‎ ‎30. 毛泽东在一篇文章中说:“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阎,打倒贪官污吏,打倒土豪劣钾,这几个政治口号,真是不翼而飞,飞到无数乡村的青年壮年老头子小孩子妇女们的面前,一直钻进他们的脑子里去,又从他们的脑子里流到了他们的嘴上。”该文描述的这一现象表明 A. 中国革命目标与民众需求相一致 B. 国民党在农村调整扶助农工政策 C. 中共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日益成熟 D. 中国革命性质开始发生根本转变 ‎【答案】A ‎【解析】‎ 材料信息“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打倒贪官污吏,打倒土豪劣绅”体现的是国民革命运动时期的现象,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国民党的农村政策,故B项错误;此时中国革命的性质仍然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故D项错误;这些口号得到乡村农民的认同,所以本题答案为A项。‎ ‎【考点定位】新民主主义革命•国民革命运动•国民革命影响 ‎【名师点睛】本题以毛泽东的一篇文章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国民革命运动的理解和认识,意在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新民主主义革命”作为教材的主干知识,历来是全国卷和各地方历史高考的高频考点。对该知识点的把握,一是要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二是要掌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分期及各自阶段的特征。‎ ‎3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代世界的三个相隔很远的地区,在大约同一时候都开展着高度的哲学活动。当希腊人正在探讨物质世界的性质、印度思想家正在思考灵魂和神的关系时,中国的圣人正试图去发现人类社会和贤明政治的根本原则。‎ - 19 -‎ ‎——伯恩斯《世界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希腊人“探讨物质世界的性质”时的精神核心。孔子提出了哪些“人类社会和贤明政治的根本原则”?‎ 材料二 这种氛围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十八世纪占支配地位的观念:科学方法是研究社会活动和自然现象的惟一可行的方法。由于具有自然属性的世界正在被人认识,因此启蒙思想家认为具有社会属性的世界很快也可以用科学的方法去认识,这已成为一种共识。‎ ‎——【美】罗伯特·E·勒纳《西方文明史》‎ ‎(2)据材料二,分析启蒙运动的起因。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时期“理性”思想的变化。‎ 材料三 达尔文主义对西方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政治上,这是俾斯麦以血和铁统一德国的时期。各国的民族主义赞美者认为达尔文主义给了他们支持和正当理由。经济生活中,这是自由经营和粗鲁的个人主义的时期。舒适的、心满意足的上、中层阶级激烈反对国家为促进较大的社会平等而作出的任何干预。19世纪后期也是殖民地扩张的黄金时期。有人争辩说,殖民地是强国的繁荣和生存所必需的;还有人争辩说,按照世间的成就判断,诸土著民族软弱、低劣,需要优越的、较强大的欧洲人的保护和指导。‎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全球通史》‎ ‎(3)依据材料三,概括指出达尔文主义产生了怎样的社会影响?‎ 材料四 晚清以降,国人科技意识因“师夷”而增长。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冲决专制制度和伦常之网罗,接引“西学”以启蒙。进入民国,各主要报刊加入对《临时约法》的大讨论,民主与科学思想得以倡扬。北洋军阀上台,妄图复古倒退,陈独秀等奋起反击,掀起新文化运动。‎ ‎——据李侃等《中国近代史》整理 ‎(4)关于新文化运动的起因,有学者侧重于从晚清以来西学东渐的演变历程分析。请你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答案】(1)希腊:人文精神(反对迷信,强调人价值、人的决定作用)。‎ 孔子:提出了“仁”、“礼”。‎ ‎(2)起因:科学与知识进步促成启蒙运动。‎ 变化:从肯定人性、尊重人的价值发展到提倡科学与自由平等。(从崇拜人性发展到崇拜理性)‎ ‎(3)影响:促进了民族主义运动的发展;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殖民扩张提供了理论武器(借口)。‎ - 19 -‎ ‎(4)“师夷长技”促进了对西方先进技术的学习;维新派传播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革命派提出三民主义思想,辛亥革命和《临时约法》促进了民主与科学思想的传播,为新文化运动的掀起创造了条件。‎ ‎【解析】‎ ‎【详解】(1)希腊:根据“当希腊人正在探讨物质世界的性质、印度思想家正在思考灵魂和神的关系时”可得出是人文精神(反对迷信,强调人的价值、人的决定作用)。孔子:根据所学可得出其提出了“仁”、“礼”。‎ ‎(2)起因:根据“科学方法是研究社会活动和自然现象的惟一可行的方法”可得出科学与知识进步促成启蒙运动。变化:根据所学可得出从肯定人性、尊重人的价值发展到提倡科学与自由平等。‎ ‎(3)影响:根据“政治上……经济生活中”等信息可得出促进了民族主义运动的发展、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根据“有人争辩说,殖民地是强国的繁荣和生存所必需的;还有人争辩说,按照世间的成就判断,诸土著民族软弱、低劣,需要优越的、较强大的欧洲人的保护和指导。”可得出为殖民扩张提供了理论武器(借口)。‎ ‎(4)根据“晚清以降,国人科技意识因“师夷”而增长”得出“师夷长技”促进了对西方先进技术的学习;根据“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冲决专制制度和伦常之网罗”得出维新派传播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根据“进入民国,各主要报刊加入对《临时约法》的大讨论,民主与科学思想得以倡扬”可得出革命派提出三民主义思想,辛亥革命和《临时约法》促进了民主与科学思想的传播,为新文化运动的掀起创造了条件。‎ ‎3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社会契约思想是经历了中世纪漫长的反专制、反宗教愚昧,提倡人性、争取个性解放的文艺复兴运动和追求信仰自由的宗教改革运动,以及反封建专制、要求建立政治自由的启蒙运动的浪潮中逐渐催生、渐次发展起来的。……从此,对人类智慧的信仰代替了对上帝的信仰,公民的概念取代了臣民的概念,自由契约观念取代了人身依附观念。这些观念重新肯定了人的价值和尊严,其实质是对人本身的关注,人的生命、安全、财富、自由与平等。‎ ‎——杨国栋《社会契约理论的历史回溯、思想评价及宪政意蕴》‎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社会契约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价值。‎ 材料二 ‎ - 19 -‎ ‎ 社会契约绝不是要消除自然的平等状态,相反,它是用道德和法律上的平等代替了自然状态所加之于人类身体上的不平等;这样,不管人类在力量与智力上是如何的不平等,人类也可以凭借契约和权利来实现平等的状态。‎ ‎——卢梭《社会契约论》‎ ‎(2)据材料二,指出社会契约论的核心思想。‎ 材料三 在社会契约论看来,国家只不过是一种政府与人民之间的契约,契约确立了作为统治者的政府和被统治者的人民的权利与义务关系。这种契约的成文形式就是宪法。……现代宪法的一个核心特征就是同时强调对政府权力的限制。现代宪法对个人权利的保障体现了社会契约论的精神,从某种意义上说,宪法实际上是政府与人民之间订立的一项契约。因为一个合法的政治社会应基于人民的同意,这种同意应在人们为建立政府而达成的社会契约中反映出来。‎ ‎——蒋永甫《现代国家构建:社会契约的维度》‎ ‎(3)据材料三,指出社会契约精神在现代国家建构中是如何体现的?综上,谈谈契约精神和社会进步的关系。‎ ‎【答案】(1)背景:反封建专制斗争;思想解放运动的推动。‎ 价值:促进人们思想观念转变;推动了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 ‎(2)思想:强调道德和法律;追求平等。‎ ‎(3)体现:制定宪法;限制了政府的权力;保障个人权利。‎ 关系:契约精神有利于促进了社会文明,社会进步又推动契约精神发扬光大。‎ ‎【解析】‎ ‎【详解】(1)背景:根据“社会契约思想是经历了中世纪漫长的反专制、反宗教愚昧,提倡人性、争取个性解放的文艺复兴运动和追求信仰自由的宗教改革运动,以及反封建专制、要求建立政治自由的启蒙运动的浪潮中逐渐催生、渐次发展起来的”得出反封建专制斗争;思想解放运动的推动。价值:根据“重新肯定了人的价值和尊严,其实质是对人本身的关注,人的生命、安全、财富、自由与平等”得出促进人们思想观念转变;推动了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 ‎(2)思想:根据“用道德和法律上的平等代替了自然状态所加之于人类身体上的不平等”得出强调道德和法律;追求平等。‎ ‎(3)体现:根据“这种契约的成文形式就是宪法”得出制定宪法;根据“强调对政府权力的限制。现代宪法对个人权利的保障体现了社会契约论的精神”得出限制了政府的权力;保障个人权利。综合材料内容并结合所学可知契约精神和社会进步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契约精神有利于促进了社会文明,社会进步又推动契约精神发扬光大。言之有理即可。‎ ‎3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19 -‎ 材料 玄奘(602-664),为寻求准确的佛经文本,西行“求法”,历经艰辛,十余年中,行程数万里,游历百余国,回国后,他译出佛经1300多卷,精炼而准确。由他口授而成的《大唐西域记》一书,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典籍。‎ 鉴真(688--763),深明佛学,50余岁时,受日本邀请,发愿东渡。他排除千难万险,历时12年,经6次努力,最终到达日本。鉴真东渡,对日本的佛学、建筑、雕塑、医药、艺术乃至日常生活,都产生了很大影响。‎ ‎---------据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等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 观点:中国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贡献 论述:中国古代的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和印刷术四大发明经丝绸之路传到欧洲。这一传播促进了欧洲的社会发展,火药的传入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指南针促进了地理大发现;造纸术和印刷术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提供了条件。‎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是一道开放题,抓住的就是主要问题,忽略次要问题,所以把我的主线就是对比两者的主要共同点,得出来就是中国文化与对外交往。可围绕着中国文化的贡献,或者中国与外国的往来。只要符合材料所叙述的基本内容,符合基本含义即可。‎ - 19 -‎ 考点:中国古代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对外贸易与交流;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科技成就·四大发明 ‎ ‎ - 19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