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思想品德考点整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中考思想品德考点整合

时 政 热 点 中国航母瓦良格号‎8月10日进行出海航行试验。‎ ‎8月10日‎,中国航母平台进行出海航行试验。按照试验计划,首次出海试验时间不会太长,返回后将继续在船厂进行改装和测试工作。‎ 长三乙火箭成功发射法国W‎3C通信卫星 ‎-‎ ‎“长征三号乙”火箭升空瞬间。 新华社发 据新华社电 ‎2011年10月7日16时21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将法国泰雷兹阿莱尼亚宇航公司制造的W‎3C通信卫星成功送入预定轨道。这是我国首次为欧洲卫星运营商提供发射服务。‎ 天宫一号:中国宫 中国梦 ‎  新华社酒泉9月29日电(新华社记者 王玉山、李清华、赵薇)千年流淌的古老弱水河,在这个秋天的夜晚,目睹了中国人飞天梦想的又一次勇敢起航,见证了中华民族航天史上的又一次壮美腾飞。‎ ‎2011年9月29日21时16分,天宫一号成功发射,浩瀚太空迎来第一座“中国宫”。‎ 十七届六中全会‎10月15日至18日举行 ‎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于‎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全会由中央政治局主持。这是胡锦涛、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李长春、习近平、李克强、贺国强、周永康在主席台上。‎ 此次会议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将重点研究和解决“三个不适应”问题:一是文化水平与综合国力不适应,二是文化发展与经济增长不适应,三是文化发展与国民素质要求不适应。 ‎ ‎ 据专家分析,提交此次会议审议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一稿,料将在精神导向、体制改革、政策措施等多个层面作出重要安排,注重培育主流文化,重振国民精神,部署“文化兴国”战略。 ‎ 神州八号飞船已进入预定轨道发射成功奔向天宫一号 中广网北京‎11月1日消息 神舟八号飞船于北京时间‎11月1日5时58分发射升空,并顺利进入预定轨道。飞船将在两天内与天宫一号进行首次空间交会对接。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武平表示,与以往飞船发射不同,这次交会对接任务要求飞船“零窗口”发射。对接就像火车车厢之间的挂钩连接,航天器对接也是这样的过程,只是更加复杂,更有难度,要让两个重达8吨的航天器严丝合缝,对精度有着非常高的要求。在对接过程中,两者的相对速度要从‎7.8公里/秒降到‎0.2米/秒,神八飞船上有个像手一样的捕获装置,会先伸出来把天宫一号紧紧抓住。两个8吨重的飞行器高精度对接,就像靶场射击,对接机构中小到指甲大小的齿轮和针头大小的接口都要严丝合缝。‎ 中国航母再海试 出海开展相关科研试验 今年8月中国航母平台顺利完成首次出海试验后,按计划返回船厂继续实施改装和测试,目前已完成有关工作,‎11月29日再次出海,开展相关科研试验。‎ ‎“海峡号”高速客滚轮今日将从福建平潭首航台中 平潭“海峡号”客滚轮直航台湾旅游首发团‎11月30日正式起航。30日上午,500多位游客将乘坐“海峡号”从平潭出发,开始为期6天的台湾之旅。标志着平潭至台中航线正式开通。‎ 第24个世界艾滋病日主题宣传活动在北京举行 ‎2011年12月1日 ‎,由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协会、中华医学会、中华预防医学会、中国医师协会、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共同主办的“行动起来 向‘零’艾滋迈进”——2011年世界艾滋病日主题宣传活动”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 考 试 热 点 一、哥本哈根气候峰会 背景材料:‎ ‎1、‎2009年12月7日—18日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世界气候大会。这是继《京都议定书》后又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全球气候协议书,毫无疑问,对地球今后的气候变化走向产生决定性的影响。这是一次被喻为“拯救人类的最后一次机会”的会议。(略)‎ ‎2、中国政府宣布了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到45%的目标。(略)‎ 典型问题:‎ ‎★1、为什么解决气候问题,需要加强国际合作?‎ 要点提示:(1)严峻的资源、环境形势角度:由于人类的过度消耗,自然资源日趋枯竭,物种减少、土地荒漠化、水资源短缺、能源匮乏,对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日趋严重;环境日趋恶化,生态环境被破坏,水资源、大气被严重污染,碳排放严重,气温升高,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2)国际合作的角度:合作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手段,人类面临的重大课题的解决更离不开合作;新的科技革命使各国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相互依存与合作不断增强,经济全球化日益明显;当今世界是个开放的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完全脱离世界而孤立发展;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 ‎★2、我国政府为什么要高度重视节能减排和生态环保工作?‎ 要点提示:(1)这是严峻的资源、环境形势决定的(略)。(2)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客观要求。(3)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4)这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生态文明、低碳社会的迫切要求。(5)中国做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形象,维护国际公共利益。‎ ‎★3、我国实现节能减排和环保,促进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性社会、低碳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经济又好发展的措施?‎ 要点提示:‎ 国家:(1)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教兴国战略,坚持计划生育、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和谐发展之路,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2)加快科技创新,坚持“开源”和“节流”,开发新能源和替代能源,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污染物排放,保护环境。(3)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加大投入,健全节能环保机制,控制高能耗高污染的企业,加大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力度。(4)加强法制建设,健全节能环保的法律法规,严格执法,强化监督管理。(5)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准,树立节能环保意识,倡导绿色消费,选择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6)加大国际间的合作,共同应对资源危机和环境问题。‎ 企业:‎ ‎(1)树立科学发展观, 加快科技创新,坚持“开源”和“节流”,提高节能环保技术;发展循环经济,降低能耗提高资源利用率;推行清洁生产,减少污染物排放,保护环境。(2)加大节能环保投入,进行技术改造,提高员工劳动技能,加大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的力度。(3)坚持可持续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4)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员工的道德水准,树立节能环保意识。‎ 个人(青少年):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和节能环保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意识。从日常生活小事做起,自觉履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义务;如:随手关灯;不用一次性餐具;回收废弃物等;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注重环保购物,倡导绿色消费;积极参与各种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宣传活动;并积极同各种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违法行为作斗争。‎ ‎★4、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文明等对构建和谐社会有何积极意义?‎ 要点提示:有利于依靠科技降低能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循环利用水平,节约资源,保护和改善环境,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有利于倡导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选择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建设生态文明;有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改善人们生存和生活的环境;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5、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有哪些?变暖有何危害?采取什么措施来应对全球气候变暖问题?‎ 要点提示:‎ 原因:人类大量燃烧含碳燃料,向空气中排放CO2过多;植被破坏等等。‎ 危害:全球气温升高,两极冰川融化,会淹没沿海一些平原与城市;全球气候异常,旱涝灾害频繁;物种减少,环境恶化等。 ‎ 措施:减少含碳燃料的使用,尽量使用洁净能源;增加绿色植被,加强国际合作等等。‎ ‎ ★6、产生目前我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环保问题的原因?‎ 要点提示:①没有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节能减排意识淡薄;②人口持续增长,又以高消耗、高污染代价的粗放型增长方式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忽视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③资源环境方面的法制欠健全,执法力度不够。‎ ‎★7、教科书循环使用(地球关灯1小时接力活动)有什么现实意义?‎ 要点提示:(1)有利于促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2)是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基本国策的需要,有利于节约资源,建设生态文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3)有利于培养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4)唤醒人们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8、为节约资源出金点子。‎ 要点提示:空调不低于26度,全国节电上亿度 ;在外就餐要打包,别把节约当口号;电脑不让空运行,两面用纸处处省;灯泡换成节能灯;无人房间灯不亮,人走灯灭成习惯 ;垃圾分类不乱扔回收,利用好再生;不使用一次性木筷等等。‎ ‎★9、为什么要开展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 要点提示: (1)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因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实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2)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需要。因为全面小康社会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个方面,是一个全面发展的综合性目标。 (3)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需要。因为通过城乡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活动的开展,可以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人们的社会责任感。(4)是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要求。(5)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是人民根本利益的代表。(6)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管理民主、乡风文明、村容整洁。‎ 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创新型国家 ‎1、我国为什么要建设创新型国家?‎ 答:(1)当今世界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是人才和科技实力的竞争,是民族创新能力的竞争;(2)如果没有创新,经济和科技就难以发展,我们国家就会永远受制于人(3)在这样的形势面前,创新与否,关系到整个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兴衰成败。‎ ‎2、教材中哪些知识点与创新有关?‎ 答:(1)当今世界竞争的实质是以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2)我国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3)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4)各国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民族创新能力的竞争;(5)能不能迎新,敢不敢创新,是衡量一个人才的重要标准,青少年要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发现。‎ ‎3、请写出一些能体现科技创新词语?新词语涌现说明了什么?‎ 答:(1)IT产业、克隆技术、纳米技术、基因工程、因特网、电子邮件、太空旅游;(2)说明科学技术发展不仅带来了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使世界日新月异,而且对人类的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既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也丰富了人类的生活内容,科学技术造福于人类,推动了人类文明发展……‎ ‎4、怎样才能把我国建设成创新型国家?‎ 答:(1)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2)深化科技教育体制改革,积极推进科技教育,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3)高度重视人才问题,实施人才强国战略;(4)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5、怎样才能提高我们的民族创新能力?‎ 答:(1)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力营造敢为人先的,敢担风险的创新氛围;(2)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真正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大科技投入,完善创新体系。‎ ‎6、新科技革命对我国有什么启示?‎ 答:(1)新的科技革命,对于各国的发展来说,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发展中国家,如果能抓住机遇,扬长避短,集中力量在某些高新技术领域取得突破,也能取得骄人的成绩。(2)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吸收和利用一切先进文明成果来发展自己,缩小同发达国家差距。(3)加速科技进步,把科技进步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地位,使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的素质轨道上来。‎ ‎7、我们怎样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答:(1)加强党的执政能力,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2)树立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3)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4)实施人才强国,可持续发展战略。‎ ‎8、举三个我国高科技发展的例子?近期我国的科技成就?‎ 答:(1)神舟六、七、八号发射成功发射;中国“龙芯一号”CPU研制成功;国际水稻基因组计划第四号染色体测序成功;(2)第一辆磁悬浮列车列试制成功、克隆牛。‎ ‎9、你对中国古代社会取得辉煌的成就有何感想?‎ 答:灿烂的中国古代文明为推动世界文明的进步与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我们青少年要培养自己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自己的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我们要不断创新 ,永不自满,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10、请为我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提几条建议?‎ 答:(1)深化教育和科技体制改革,使科技进步真正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2)进一步完善科技和教育激励机制,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提高科技水平,提高教育质量,造就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的人才,和一大批拔尖的创新人才。(3)促进先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真正依靠科技振兴经济。‎ ‎11、请你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几条建议?‎ 答:参考第10题答案。‎ ‎12、请说说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要性?‎ 答:(1)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2)国际竞争表明,科技进步和创新是增强综合国力的决定性因素;(3)想不想创新,敢不敢创新,关系到整个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 三、成才报国 ‎1、青少年如何培养创新能力?‎ 答:(1)创新的希望在年青人,青少年学生要敢于创新,善于创新,把创新的热情和科学求实的态度结合起来,努力做到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进步。(2)理论联系实际,努力提高自己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在学习中,勤动脑,勤动手,敢于质疑。(4)培养自己正当的好奇心,激发探索的兴趣,创新的热情。‎ ‎2、青少年怎样把自己培养成创新型人才?‎ 答:(1)刻苦学习,努力探索,注重实践,养成勤动脑,勤动手的好习惯。(2)敢于质疑,敢于向传统挑战,向权威挑战,培养敢为人先的精神。(3)要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提高观察能力,创新思维能力。‎ ‎3、请你就“明天的中国为你而自豪”写一篇演说词。‎ 答:我们当代青少年学生是富有崇高的理想,胸怀远大的志向的一代人,我们身上肩负着继往开来,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担。青少年应奋发向上,认真读书,刻苦钻研。我们要顺应时代的要求,努力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综合素质,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争做合格的人才,将来投身祖国的建设,为中华之腾飞而顽强拼搏,艰苦奋斗。‎ ‎4、青少年学生应该如何承担历史使命?‎ 答:(1)树立远理想,热爱祖国,报效祖国;(2)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与时俱进,开拓创新;(3)勇于承担历史所赋予的崇高使命;(4)要有科学文化知识和专项的技能,要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投身到历史的前进大潮中去。‎ ‎7、请为------学校设计一个科技活动方案。‎ 答:(1)活动目的:增强同学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懂得科技对我们生产生活的重要作用。‎ ‎(2)活动形式:科普知识竞赛;小发明;小制作展示;与科技工作者交流。‎ ‎(3)就某一活动设计活动方案。例如:查询资料,遴选考题;组织报名参赛;公布获奖名单;颁奖并作总结发言,阐明本次活动意义。‎ ‎8、请为科技主题班会设计步骤。第一步:观看我国科技发展资料;第二步:请有关专家谈科技进步与创新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第三步:请学生代表谈观看资料和专家介绍的感想;第四步:老师总结,评价学生发言,向学生提出学习要求,努力方向;第五步:全体起立,唱国歌,散会。‎ ‎2011年中考思想品德考点整合 ‎(湖南师大版教材为主)‎ Ⅰ.道德知识 考点1:‎ ‎(一)考点呈现:懂得自尊和知耻,理解自尊和尊重别人是获得尊重的前提,不做有损人格事(B)(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一、二节)‎ ‎(二)考点整合:‎ ‎※1.自尊的含义是什么?‎ 自尊是一种对自己人格的重视和肯定的情感。自尊就是尊重自己,爱护自己,从身体、仪表到行为、心灵,维护自己作为一个人的尊严,不做有损人格的事情,不向别人卑躬屈膝,也不容许别人歧视、侮辱自己。自尊是健康人格的基石,是人的基本心理需要。‎ ‎※2.知耻与自尊的关系 真正有自尊心的人,必定是知道羞耻的人。知耻,是自尊的重要表现。唯有知耻,才有自尊。如果一个人对自己不恰当、不合适的行为不知道惭愧,不感到难为情,那就是不知羞耻,这样的人永远不会有自尊。‎ ‎※3.虚荣的含义、危害 ‎(1)虚荣的含义(自尊与虚荣的区别)‎ 虚荣心是一种追求表面上荣耀、光彩的心理。而自尊是对自身内在价值和尊严的追求,是对自己人格和尊严的肯定与爱护。虚荣与不同于自负,自负是过度地自我肯定。‎ ‎(2)虚荣的危害 虚荣心重的人,常常将名利作为支配自己行动的内在动力,总是在乎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一旦他人有一点儿否定自己的意思,自己便认为失去了所谓的自尊而受不了。‎ ‎4.为什么要尊重他人?‎ ‎(1)自尊的人懂得尊重他人。要赢得他人的尊重,首先要尊重他人。不尊重他人的人不可能赢得他人的尊重。‎ ‎ (2)尊重他人都是自尊的需要,也是自我完善的需要。‎ ‎ (3)我们可以借助他人的态度和反映作为镜子,来更好地认识评价自己,从而培养自尊。‎ ‎5.学会自尊(如何培养自尊)‎ ‎(1)增强自信心,克服自卑心理。自信能增强自尊感,自卑无助于自尊心的形成。‎ ‎(2)不图虚荣,拒绝沾染不良习气,不丧失人格,不做人损人格的事。‎ ‎(3)对人要豁达大度。对待别人的批评与议论,要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对恶意的侮辱和诋毁,要及时予以回击,必要时运用法律武器捍卫自尊。‎ ‎(4)要善于尊重他人,对人有礼貌。尊重他人的劳动,尊重他人的人格。善于欣赏、接纳他人,不做有损他人人格的事情。‎ ‎6. 如何提升自己的自信心?‎ ‎①正确认识自我,发现自我。②悦纳自我,相信自己。③追求成功,培养自信心。④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发现和发挥自己的优势和长处。‎ ‎※7.自立的含义 简单地说,自立就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干。‎ ‎※8.自立的表现 ‎(1)独立地、科学地安排自己的生活,解决自己生活中的问题。例:自己衣服自己洗;父母不在时,自己做饭;自己去超市、书店等。‎ ‎(2)自主地、科学地安排自己的学习,处理自己学习中的问题。‎ ‎(3)自主处理自己所遇到的社会问题,靠自己开创自己的事业。‎ ‎※9.为什么要培养自立能力?‎ ‎(1)培养自立能力为我们走向独立生活与面向社会奠定良好个人素质基础。我们终究要离开家庭和学校,走进社会,经风雨、见世面。‎ ‎(2)自立能力的培养,是我们生活能力的锻炼过程,是养成良好道德品质的过程,是我们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抗挫能力的过程。‎ ‎※10.依赖心理的危害 ‎(1)会使人丧失独立生活的能力和精神,还会使人缺乏生活的责任感,造成人格的缺陷。‎ ‎(2)只想不劳而获,贪图享受,就不能适应社会生活,甚至危害社会和他人,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11.如何培养自立精神和能力?‎ ‎①主动请求父母亲和老师的指导,学会想问题和办事情。②坚持自己的事情自己干,克服依赖思想。③从小事做起,积极锻炼做事的能力。‎ ‎12.为什么要尊重老师?如何尊重老师?(2011年新增的)‎ ‎①学生必须尊敬老师,这是对学生最基本的要求之一。②有了尊敬,才能建立良好的师生感情。  ③学生的成绩是和老师的辛勤哺育分不开的。④尊重老师是义务教育法的规定 我们该如何尊重老师。首先,要在认识上,感情上去理解老师、体贴老师。其次,要尊重老师的劳动。课堂上要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学习中以进取的心态,严谨的风格,参与活动,完成学习任务也是对老师的尊重,有创新意识,对老师的教学提出建议,同样也是尊重老师的一方面。第三,要接受老师的教育,在成长过程,有错误是在所难免的,可关键是能否知错就改,如果能,那既表现出我们的宽广胸怀,也表现出对老师的尊重。第四,要养成使用礼貌用语,主动向老师问好的习惯。如果你主动说了一句‘老师好’,这样不仅反映出你的高尚品格,还增进了师生感情,体现出你文明礼貌的素养。‎ 考点2:‎ ‎(一)考点呈现:知道诚实守信和孝敬父母是做人的根本,能尊敬父母和长辈,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B)‎ ‎(二)考点整合:‎ 能尊敬父母和长辈(B)(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节)‎ ‎1.父母之爱是世间最伟大最无私的爱。‎ ‎①亲情是人世间最美好最真挚的感情,母爱慈祥无私,父爱深沉如山。②父母之爱让我们享受着家庭的亲情和温暖,让我们享受着人世间的美好生活。③父母不但赋予我们的自然生命,更重要的是培育和给予了我们的生命成长和生命幸福与快乐。‎ ‎2.孝敬父母的含义。‎ ‎①孝敬父母就是子女对父母的尊敬、侍奉和赡养,其中最重要的是敬重和爱戴父母。②孝敬父母是子女对父母养育之恩的回报,是子女对父母应尽的道德和法律义务。‎ ‎3.为什么要孝敬父母?‎ ‎①父母赋予我们生命,哺育我们成长,教我们作人做事,为家庭付出很多,他们应得到尊重和回报。②孝敬父母是全人类共同崇尚的美德,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敬父母历来被人称道和尊重,不孝则被人们谴责。③孝敬父母是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要求。赡养和孝敬父母是法律赋予公民的义务,孝敬父母是子女对父母应尽的道德义务和法律义务。④孝敬父母是实现家庭和谐的基础,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家庭和谐才能实现社会和谐。⑤孝敬父母是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要求。‎ ‎4.怎样孝敬父母(孝敬父母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孝敬父母需要付出时间、精力和金钱,需要体现在实实在在的行动中。②孝敬父母要从小事做起,体现在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③孝敬父母表现的具体方面:体贴父母的辛劳;关心父母的健康;了解父母的心意;理解父母的期望、关爱;听取父母的教诲;分担父母的忧虑;不向父母提过分要求;正确处理亲子矛盾。‎ ‎5.如何正确对待和处理亲子矛盾?‎ ‎①正视亲子矛盾:由于生活背景和年龄特征的差异,亲子之间对事物有不同看法和理解,亲子矛盾的产生不可避免。②学会向父母表达:对于自己正确的见解要通过主动向父母沟通、商量的方式寻求父母的理解和支持。③学会让步和道歉:对于亲子意见分歧时,要思考自己的意见是否合情合理,虚心接受父母正确的意见。④学会理解父母:要理解父母的期待,理解父母的关爱,理解父母承受的压力。只有理解父母,才能更好地处理亲子矛盾。⑤注意场合与分寸:与父母交流勾通注意分寸和场合,在尊重父母的前提下与父母就事论事。‎ 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B)(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二、三节)‎ ‎1.诚信的含义是什么?‎ 就是为人诚实,真实不欺,表里如一,信守诺言;就是说话做事不伪装、不虚浮,忠于事实,不掩盖、夸张事情的真相,说话办事实事求是,讲究信用。‎ ‎※2.生活中诚信的复杂性(易错易混点)。‎ ‎①诚信并不意味放弃自己的隐私权;不意味着要说出全部真实,公布自己的全部秘密。②不意味着哥儿们义气;在朋友犯错误时,要敢于提出批评意见,对自己犯错误时,也要勇敢地承认错误。‎ ‎3.诚信的价值(意义或重要性)有哪些?‎ ‎①创造财富:在经济活动中,诚信是一笔无形的资产,是另一种财富。②融洽人际关系:讲究诚信的人,才能树良好的个人信誉,才能赢得别人的信任,才能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不讲诚信的人,则很难被别人接受。③为个人发展创造条件:诚信是个人获得社会认同的重要条件,是个人走向未来的通行证。④总之,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优秀品格的标志,是做人的基本准则。从交往看,诚信才能赢得友谊;从商业看,诚信才能树立起良好的商业信誉;从治理国家看,诚信才能赢得人心。‎ ‎4.我们如何做一个讲诚信的人?‎ ‎①真诚待人讲究公正:讲诚信,需要有一颗真诚的心,实事求是,不说违心话,不做违心事;需要讲究公正,不损害他人的利益。②重视合作友善待人:讲诚信,要求友善待人,不要轻易怀疑别人,学会宽容和原谅,还要成全别人。这样才能更好地合作。③小事也讲诚信:讲诚信,需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要记住答应别人要办的事,努力兑现自己的承诺;在自己和伙伴犯错误时,都要勇敢地承认错误,不要袒护和说假话;不抄袭人家的劳动成果,不舞弊;要尊重别人的隐私;不要打听和传播别人的秘密等。‎ 考点3:‎ ‎(一)考点呈现:体会和谐的共同生活需要相互尊重,以平等的态度与其他民族和国家的人民友好交往,尊重不同的文化与习俗。(C)(七年级下册第第一单元第一、二、三节;九年级第一单元第三节P16、17、P20上的十七大报告内容的一部分)‎ ‎(二)考点整合:‎ ‎1.为什么在公共交往中尊重与宽容别人?‎ ‎①人与人总存在着各种差异,但在人格和法律上都是平等的,每个人都享有同等的权利和尊严。②尊重和宽容是一种美德,是人与人交往的润滑剂;要赢得他人的尊重,必须首先要真诚、宽容、尊重他人。③养成文明礼貌的好习惯,不仅能“走遍天下”,还能造就幸福的人生。‎ ‎2.在公共生活中怎样尊重与宽容别人?‎ ‎(1)一般性要求:①养成宽容地对待不同意见的态度和品质:对待与自己不同意见(看法)时,既要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又要汲取别人意见中的合理成份;既要坚持自己正确的东西,又要善于倾听别人不同的意见;不能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人。②在小事方面学会宽容与尊重:在家庭中,要亲近尊重父母;在学校要尊重老师,与同学融洽相处;学会求同存异和协商解决问题的思想;以尊重的态度与不相识的人交往,在公共场所要意识到他人的存在,不做妨碍他人的事。‎ ‎※(2)在具体生活方面的要求:‎ ‎①与父母相处时:(见“如何正确对待和处理亲子矛盾?”的内容)‎ ‎②与老师相处时:a.尊重老师:尊重老师的人格;尊重老师的劳动。b.坦诚交流:把握时机;语气平和;坦诚相待;注意方式。c.关心老师:关心老师的生活、工作、健康等。‎ ‎③与同学朋友相处时:a.以宽容维护友谊:对朋友的不同意见持宽容态度;宽容还要能容纳朋友的长处和短处;不因朋友成功而心生妒忌,也不应朋友的缺点而歧视朋友。b.朋友也需要尊重:尊重对方的自尊心、平等相待、适度把握交往原则。c.交流创造友谊:积极坦诚的交流有助于加强友谊。d,用关爱传递友谊:患难之中见真情。e.赞扬和鼓励:真诚赞扬对方的优点,鼓励和促进彼此不断进步。f.各国家、各民族的文化具有多样性和丰富性,在交往中,我们要尊重不同文化与习俗,平等地与不同民族和国家进行交往。在与各小数民族交往中做到: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尊重各民族的语言文字。‎ ‎4.如何对待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差异?(如何对待外来文化和民族文化?)‎ ‎(1)面对不同的国家和民族,应采取理解宽容、平等尊重、客观的态度,学会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民友好交往的艺术。具体做到:①随乡入俗,尊重别人的习俗和信仰。②包容别人与我们的差异,不妄加评议。③欣赏别人的特点和长处;④在彼此交往时,表现出友好热情、不卑不亢、自尊自信的态度。‎ ‎(2)有选择地、批判地对待不同文化。①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优秀文化,作为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尊重和加以保护,并善于吸收和借鉴。②有选择、有批判地借鉴和吸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3)做一名友好往来的使者,我们既要以开放的心态尊重不同的文化,还要宣传、弘扬我们的民族文化,让世界了解中国,了解中国文化。‎ ‎5.为什么要维护各民族的团结?‎ 要点提示:(1)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2)有利于巩固国防,保持边疆的稳定;(3)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4)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5)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6)民族团结是国家统一、繁荣昌盛的前提和保证;(7)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也是各民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考点4:‎ ‎(一)考点呈现:知道责任是产生于社会关系之中的相互承诺,理解承担责任的代价和不承担责任的后果,努力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C)(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二、三节)‎ ‎(二)考点整合:‎ ‎※1.责任的含义是什么?‎ 责任就是一个人做某事或以一定方式行为的职责或义务。人必有责,生活在社会中的每个人,都要扮演一定的角色,做与自己的角色相匹配的事情。‎ ‎※2.责任是如何产生的(为什么人人有责、人各有责)?‎ ‎①人必有责:责任产生于社会生活中人们的相互交往中,是人的内在需要。或者说责任产生于社会关系中的相互承诺,包括对他人的承诺、上级的命令、职业要求、法律规定、传统习俗、公民身份、道德原则等。②人各有责:每个人都需要为他人和社会承担一定的责任,人各有责,角色不同,我们承担的责任也不同。人应各负其责。③人有多重角色和多种责任:在社会中,每个人都是多重角色的集合。人的多重角色,必然有多种责任。在不同的场合中,规定了我们不同的角色、身份,同时也负有不同的责任。每个人都是多重角色,也负有多种责任。‎ ‎3.如何理解承担责任的代价与回报?‎ ‎①承担责任的代价:承担责任不仅意味着付出时间、精力和金钱,而且还意味着做不好事情受到责备,甚至受到处罚。②承担责任的回报:承担责任,就必须要履行相应的义务,同时承担责任往往伴随着权利的获得与回报。回报既有有形的物质财富,更有无形的精神财富,如良好的自我感觉、别人的称赞、社会的嘉奖等。③社会责任感的体现:不言代价和回报地履行责任,这种奉献精神,是社会责任感的集中体现。‎ ‎4.为什么要做负责任的公民?‎ ‎①一个国家的人民有责任感,国家就能强大。②一个家庭成员有了责任感,这个家庭就会幸福。③一个人有了责任感,他就能取得事业上的成就,得到社会的尊重与承认。‎ ‎5.怎样学会负责?‎ ‎(1)敢于负责:①要积极(自觉)承担责任,敢于负责,树立负责任的人生态度。②对自己选择了的要义无反顾地承担责任,对有些不是自己选择的而应当承担的责任,仍然要承担责任。③要信守承诺,对自己承诺的事要负责到底。④要勇担过错,对于自己的错误或过失,要勇于承担责任。‎ ‎(2)善于负责:①负责不是鲁莽、蛮干,要学会分析事物因果关系,在智慧和勇气中作出正确选择中负责。②养成先思考后行的习惯。③对自己的错误或过失造成的后果,要勇于承担责任。‎ ‎(3)做负责任的公民:①对别人负责,就是对自己负责,关心他人就是关心自己。②首先做好自己的事,对自己负责;其次,关心他人和帮助他人,对他人负责;最后,要关爱社会、奉献社会,对社会负责;③在具体事务中,要信守承诺;勇担过错;自觉承担责任。‎ 考点5:‎ ‎(一)考点呈现:理解竞争与合作的关系,能正确对待社会生活中的合作与竞争,养成团结合作、乐于助人的品质。(C)(七年级上册第第四单元第一、三节。其中第三节中的“团结”知识适用于“合作”的知识)‎ ‎(二)考点整合:‎ ‎1.合理竞争与不正当竞争 合理竞争是指立足于自己的特长和优点,按照平等、公平、诚实、守信的原则来实现自己的目标,而不是通过不道德的手段为他人的发展设置障碍的竞争。‎ 不正当竞争是指通过压制、打击、败坏他人声誉来突出自己,达到个人的目的的竞争。‎ ‎2.(合理)竞争的积极作用 ‎①合理竞争能提高个人的素质,培养人的进取心,锻炼人的意志力,增强人的创造力,开发潜能,因而对社会发展也有积极作用。②能最大限度地激发个体和团队的潜能,提高个体和团队的学习和工作的效率。③有利于客观地评价自己,发现自己的局限性,提高自己的水平。④能让我们的集体(团队)更富有生气,增添学习和生活乐趣。‎ ‎※3.不正当竞争的危害(或竞争的负面影响)‎ ‎①不正当、不合理的竞争会削弱团队精神,必然会消弱团队精神。②破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甚至损害国家和社会的利益。③不正当的竞争诱使人们违反道德,甚至会触犯法律。④也会促使人们习惯于投机取巧,养成懒惰、自私的坏习惯。⑤过于激烈的竞争会引起人们过分紧张和焦虑,经常失败会使人产生挫折感和自卑感。‎ ‎4.竞争不忘合作(或合作的重要性;或为什么在竞争中要展开必要的合作?)‎ ‎(1)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①合作与竞争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合作之中有竞争,竞争之中有合作。②合作与竞争的和谐交融,会使我们的集体更强大,使我们每个人更快地进步。‎ ‎(2)竞争中不忘合作积极意义(合作的积极意义)‎ ‎①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需要他人的帮助,都离不开集体的力量。合作是共享的基础,共享是合作的必然结果,积极的合作能降低、甚至消除竞争所产生的负面影响。②合作的核心是发扬集体主义精神。我们只有与他人合作,才能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力量,从而有利于培养人们的集体主义和团队精神。③事业的成功离不开团结合作。合作能聚集力量、启发思维、开阔视野、激发创造性,并能培养同情心、利他心和奉献精神。④竞争中有合作,会达成双赢或多赢的结果。‎ ‎5.如何参与竞争(或如何在合作中竞争)?‎ ‎①开展竞争必须基于一定规则,这就是公平,保证竞争的公平与公正性。②反对在竞争中采取不正当手段,包括违背道德良心、触犯国家法律。③要尊重竞争对手,向竞争对手学习,取长补短,携手共进。④我们要善于找准自身的优势,扬长避短,敢与他人竞争。⑤正确认识竞争中的成功与失败,不以成败论英雄。面对竞争的成功,应再接再厉;面对竞争的失败,应总结经验、奋起直追。⑦要发扬团队精神,竞争不忘合作。合作与竞争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合作中存在竞争,竞争需要合作。只有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才能取得事业成功。‎ ‎※6.我们如何面对竞争压力?‎ ‎①要把压力变成动力。②锻炼自己的心理素质。学会面对竞争,不胆怯,不逃避,不让自己被压力所压垮,而是勇敢地迎着压力上。③面对竞争压力,还必须采取正当的方式,坚守自己的人格。④中学生要适应竞争,对各种考试和竞赛要高标准、严要求。‎ Ⅱ.法律知识 考点1:‎ ‎(一)考点呈现:知道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了解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的基本内容;学习在日常生活中自我保护的方法和技能,知道未成年人获得法律帮助的方式和途径,树立自我保护意识,能够运用法律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C)(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二、三节;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二、三节)‎ ‎(二)考点整合:‎ ‎1. 青少年(未成年人)为什么需要法律给予特殊保护(为什么要加强青少年(未成年人)的自我保护?)‎ ‎(1)客观原因:由于生活环境复杂,存在着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因素,侵犯青少年合法权益和损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现象,还时有发生。‎ ‎(2)主观原因:青少年身心尚未成熟,社会经验不足,在面对侵害行为、自然灾害和意外伤害时,自我保护能力弱。‎ ‎(3)当社会、学校、家庭等方面保护缺位时,青少年的自我保护就特别重要了。‎ ‎(4)为了保障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家庭、学校和社会必须对他们予以特殊保护。‎ ‎2.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体现在哪些方面?(对未成年人保护的内容)‎ 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四个方面。其中,司法保护是指司法机关在办理未成年人的违法犯罪案件中,本着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坚持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尊重违法犯罪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以促使其早日改过自新。‎ ‎3.如何提高青少年的自我保护能力?‎ ‎(1)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对自己周围环境和人员,要提高警惕,要有戒备心理,预防不法侵害的发生。‎ ‎(2)不断学习法律知识。了解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相关法律,增强依法保护自我的意识,当自己的人身、财产等受到不法侵害时,要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3)了解自我保护的方法和技巧。学习在不同环境和事件中的应急反映方法和技巧,增强自我保护能力。‎ ‎(4)学会拒绝不良诱惑。要用坚强的意志、清醒的头脑和正确的方法,摆脱不良诱惑的干扰和诱骗,避免其对自己的危害。‎ ‎4.面对不法侵害,你如何进行自我保护?(自我保护的具体方法和技巧)‎ ‎(1)要勇于和善于与不法分子作斗争,机智勇敢灵活地与不法行为作斗争。遇事不怯弱,以免让坏人为所欲为,同时还要注意方法和技巧。‎ ‎(2)具体方法和技巧:①利用周围环境进行自卫和防御。②机智呼叫他人寻求帮助。③采取“呼救法”、“周旋法”、“恐吓法”等及时脱身。④暂时妥协、、记住特征、事后及时报案。⑤人身安全第一,万不得已,也要将损失降到最小,保住最大的合法权益等。‎ ‎5.依法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途径有哪些?‎ ‎(1)维护权益最有力的武器是法律。保护自己、维护权益的首要原则是依靠法律,求助法律。提供法律服务和帮助的机构:有法律服务所、律师事务所、公证处等。‎ ‎(2)依法维护合法权益的手段:诉讼手段和非诉讼手段。‎ 非诉讼手段:非诉讼是我们维护合法权益的有效手段。①主要方式向政府机关的有关部门、司法机关、人民团体、社会团体等方面反映问题,寻求帮助,以解决问题。②或通过政府和司法机关进行调解、仲裁等方式解决纠纷和矛盾,保障自己的权益。‎ 诉讼手段:是维护合法权益最正规、最权威、最有效的手段,是保护公民合法权益的最后屏障。诉讼分为民事诉讼、行政诉讼、刑事诉讼。‎ ‎6.我们身边的不良诱惑有哪些?‎ ‎(1)金钱的诱惑。对待金钱,我们一定要取之有道,通过正当途径来获得。决不能沾染法律禁止的“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等违法行为。‎ ‎(2)游戏的诱惑。不能沉迷于网络游戏,更不能接触不健康的东西。要以丰富的学习、健身、交友等健康活动坚决抵制这一诱惑。‎ ‎(3)黄赌毒与邪教的诱惑。我们要远离黄赌毒与邪教,否则,我们会为之付出沉重的代价。‎ ‎※7.实施正当防卫有什么作用?正确行使正当防卫,应当具备的四个条件是什么?‎ 作用:实施正当防卫是为制止不法侵害,保护合法权益;有利于鼓励公民与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 条件:①只有当正当权益受到不法侵害时,才能实施正当防卫;②只有针对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行为才能实施正当防卫;③实施正当防卫只能针对不法侵害行为实施者本人;④正当防卫不能超过必要的限度。‎ 考点2:‎ ‎(一)考点呈现:知道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己受教育的权利,自觉履行受教育的义务。(B)(九年级全册第三单元第二、三节)‎ ‎(二)考点整合:‎ ‎1.如何理解教育既是公民的权利,也是公的义务?‎ 当今社会正步入知识经济时代和学习型社会,人人教要终身受教育。受教育既是公民的权利,也是公的义务。‎ ‎2.我国法律保障公民受教育权。‎ ‎①公民有从国家接受文化教育的机会,以及获得受教育的物质帮助的权利。②为了保障公民受教育权,国家提供了法律和物质保障。‎ ‎※3.我国义务教育的含义是什么?‎ 是依照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4.义务教育的特征有哪些?‎ ‎(1)强制性:是心国家强制力保障和实施的。(有教育法、义务教育法等作法律保障)‎ ‎(2)普遍性:所有适龄儿童和少年都要接受规定年限的教育。‎ ‎(3)免费性:在义务教育阶段,对学生免收学费。‎ ‎5.青少年如何珍惜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履行受教育的义务?‎ ‎(1)珍惜学习权利和机会,认真完成规定的学业。适龄儿童和少年要按时入学,接受法律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对于正在入学的青少年,要珍惜学习机会,认真履行遵守法律、尊敬师长、完成规定的学业任务。‎ ‎(2)认真履行受教育的义务,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我国在不发达阶段普及义务教育很不容易,父母提供子女接受教育,也不容易。为了自己的发展,为了社会的进步,为了国家的富强,因此我们要珍惜受教育的机会,履行受教育的义务。‎ ‎(3)树立崇高的社会理想,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立志报国的历史使命感。‎ ‎(4)不断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提高自身素质,掌握为祖国为人民服务的本领。‎ ‎(5)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勤于探索,勇于创新,为创建创新型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考点3:‎ ‎(一)考点呈现:知道法律保护公民的生命和健康不受侵害,了解法律对未成年人生命和健康的特殊保护,学会运用法律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和健康,不得侵犯和危害别人的健康、生命和权利。(C)(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一节)‎ ‎(二)考点整合:‎ ‎※1.公民的人身权包括人格权和身份权。‎ 公民的人格权包括生命健康权(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婚姻自主权、隐私权等。公民的身份权包括荣誉权和亲属权。‎ ‎2.法律保护公民的生命健康权。(为什么要尊重生命健康权?)‎ ‎①生命健康权是居于首要地位的人格权,是享有其它人格权的物质基础。②我国法律保护公民的生命健康权,侵犯他人生命健康权要承担法律责任。③我们在努力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生命健康权不受侵害的同时,还要尊重和维护他人的生命健康权。‎ ‎3.公民应如何行使生命健康权?‎ ‎①积极锻炼身体,增强体质。②患病就医,珍视健康。③遭遇非法侵害时,依法自卫和请求法律保护。④不能轻生和自残。⑤不得损害他人的生命健康,尊重他人的生命健康权。‎ ‎4.我们应如何尊重他人的生命健康权?‎ ‎①不殴打他人,不伤害他人。②在他人生命有危险时进行救助。③制止非法侵害他人生命健康权的行为等。④有重大传染病应及时与他人隔离。‎ ‎5.公民最基本的权利是什么?在我国为什么国家保护公民的人身自由权?‎ 在我国,人身权利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人身自由是公民人身权利的最主要的内容,也是公民享有其他一切权利的先决条件。‎ ‎6.我国是如何保护公民的人身自由权利的?‎ ‎①公民的人身由自己支配和控制,非经法定程序不受逮捕、拘禁、搜查和侵犯。②非法限制公民自由行动,侵犯公民人身自由权的要承担法律责任。③公民享有人身自由权时,不得损害他人的人身自由权。‎ ‎7.在我国,未成年人的生命健康权受到特别保护。‎ 未成年人是社会的弱势群体,其心智尚未成熟,国家对未成年的生命健康权予以特别保护。‎ 考点4:‎ ‎(一)考点呈现:了解法律保护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能够自觉尊重他人,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B)(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二节)‎ ‎(二)考点整合:‎ ‎1.人格尊严权利的内容有哪些?‎ 人格尊严权是指公民的名誉和作为一个人应当受到他人最起码尊重的权利,是不容他人侵犯的一种权利。集中表现为名誉权、荣誉权、肖像权、姓名权、隐私权。其它人格权(如生命权、健康权、人身自由权)也从不同方面体现和保障着人格尊严权。‎ ‎2.我国法律是如何维护公民人格尊严权利的?‎ ‎(1)公民享有肖像权。未经本人同意,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使用公民的肖像。‎ ‎(2)我国法律保护公民的名誉权。我国法律禁止用污辱、诽谤、谩骂、嘲讽、讽刺、挖苦、往他人身上泼脏物等方式损害公民的名誉。‎ ‎(3)公民依法享有荣誉权。我国法律禁止非法剥夺公民的荣誉权。我国法律保护公民依法获得的精神与物质奖励、各种荣誉证书、社会荣誉等荣誉权利。‎ ‎(4)公民依法享有姓名权。年满18周岁的公民有权决定、使用、更改自己姓名、艺名的权利。未成年人和精神病患者的姓名权由其法定监护人代其行使。法律禁止任何人干涉、盗用和假冒他人姓名的行为。‎ ‎3.公民如何依法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 ‎①当自己的人格尊严受到侵犯时,要运用法律手段使其停止侵害,赔礼道歉,消除影响、赔偿损失。②当情节和后果严重时,依法追究民事和刑事责任,以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 ‎4.我们在依法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的同时,为什么还要尊重他人的人格尊严?‎ ‎①人格尊严是公民人身权利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受到法律的严格保护。②公民有权利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也有义务在生活中尊重他人的人格尊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一些不经意的言行或许就侵犯了别人的人格尊严。③尊重他人的人格尊严,不仅是我们大力提倡的社会公德,也是一个人讲文明、有修养的表现。所以,公民在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的同时,还要注意尊重他人的人格尊严。‎ 考点5:‎ ‎(一)考点呈现:知道法律保护公民的财产,未成年人的财产继承权和智力成果不受侵犯,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经济权利。(C)(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三节)‎ ‎(二)考点整合:‎ ‎1.财产所有权的含义是什么?‎ 指财产所有人对自己的赐教产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的权利。这里的处分,是指公民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处理财产的权利,包括吃掉、用掉等事实上的处分,也包括赠送、卖给别人等法律上的处分。‎ ‎2.我国法律保护公民的财产所有权 我国法律通过民法、物权法、刑法等法律对公民合法财产的所有权进行保护。‎ ‎3.什么是继承权?‎ 继承权是公民经济权利的一部分。我国公民享有财产继承权,未成年人的财产继承权受法律保护。‎ ‎4.我国公民财产继承的主要形式。‎ 我国公民财产继承权主要是通过法定继承和遗嘱继承两种方式来实现的。‎ ‎5.我国财产继承的顺序和原则是怎样的?‎ ‎(1)继承顺序:按下列顺序继承:第一顺序——配偶、子女、父母;第二顺序——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法定继承中,继承开始后,由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第二顺序继承人不继承。但在遗嘱继承中,在法定继承人范围内,可以不受继承顺序的限制。‎ ‎(2)继承原则:在法定继承中,遗产分配原则主要包括:一般情况下,应当均等分配;特殊情况下,继承人协商同意的,也可不均等分配。对生活有特殊困难的、缺乏劳动能力的继承人,应当予以照顾;对被继承人尽了主要抚养义务或者与被继承人共同生活的继承人,分配遗产时可以多分;有抚养能力和抚养条件的继承人,不尽抚养义务的,可以不分或少分。‎ ‎6.如何理解智力成果权?‎ ‎(1)智力成果权的含义:也叫知识产权,包括法律确认的创造性智力成果的著作权、发明权、专利权、商标权等精神产品权利。当智力成果被采用、发表后,有获得收益(报酬)的权利。这一权利的两个方面:一是只有发明者才能享有,二是发明者享有相应的收益权。‎ ‎(2)中学生及未成年人的智力成果权受法律保护。‎ ‎(3)我国法律保护公民的合法财产,我们要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财产所有权、继承权、智力成果权等。‎ 考点6:‎ ‎(一)考点呈现:知道法律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己作为消费者的权利。(C)(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三节)‎ ‎(二)考点整合:‎ ‎1.消费者的合法权利有哪些?‎ ‎(1)法律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是专门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专门法律。‎ ‎(2)公民依法享有消费权利,包括人身财产安全权;知悉真情权;公平交易权;自主选择权;依法求偿权;人格尊严和民族风俗习惯受尊重权等。‎ ‎2.当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消费者如何维权?(维护消费者的权益的主要方式和途径有哪些?)‎ 作为消费者要提高维权意识,增强法制观念,掌握运用法律手段在内的多种维权方法和途径。①与生产者和销售商直接协商。②协商不成,可向消费者协会投诉。③向有关行政管理部门申诉。④向法院起诉。‎ ‎3.中学生为什么要理性消费、做一个理智的消费者?‎ ‎①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绝大多数的经济生活都属于消费活动,所以做一个理智的消费者,维护我们作为一个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是关注经济生活的重要内容。②我们的购买力基本上是依赖于父母和家庭,经济来源绝大部分是父母给的零用钱。我们怎么使用手中所积攒下来的钱,需要认真思考。‎ ‎4.怎样做一个理智的消费者?‎ 首先,要注意安全消费;其次,要注意健康消费;第三,要注意适度消费;第四,要注意绿色消费,增强环保意识;最后,还要注意依法维权。‎ ‎※5.为什么说经济生活需要法律保障?这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①经济高速发展,生活迅速变化,我们需要良好的经济秩序,经济生活离不开法律的保障。②市场经济越发达,就越需要规范的法律。法制的健全,会使人们的权利和利益得到更充分的保护。‎ 这给我们的启示是:增强维权意识,知法懂法,利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 考点7:‎ ‎(一)考点呈现:知道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树立宪法意识。(B)(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一节)‎ ‎(二)考点整合:‎ ‎1.为什么说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1)从地位上看:宪法是国家的总章程,在国家法律体系中居于首要地位。它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 ‎(2)从内容上看:宪法规定国家生活中的根本问题,如规定国家的国体、政体、根本任务基本国策、社会制度、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权力的运行等国家生活中最根本、最重要的方面。‎ ‎(3)从效力上看:宪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居于首要地位,是我国的根本大法,是其他法律产生的依据,具有最高法律效力,一切法律、法规和地方法规都不得与宪法相抵触。‎ ‎(4)从程序上看:宪法的修改比普通法更为严格。‎ ‎2.如何理解宪法是最高的行为准则?‎ ‎(1)宪法是一切国家机关的最高行为准则。国家工作人员,不得做宪法和法律禁止做的事,不得拒绝做宪法和法律规定做的事,不能做宪法和法律未授权的事。‎ ‎(2)宪法是一切团体和组织以及全体公民的最高行为准则。各政党、武装力量、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全体公民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活动准则,任何人都没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3.为什么要树立宪法意识、维护宪法权威?‎ ‎①在整个法律体系中,宪法居于核心地位,宪法规定国家生活中的根本性、最重要的方面。②宪法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确认和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也规定了公民的基本义务。③宪法就在我们身边,它既是我们生活的基本依据,也是我们行为的最高规范。‎ ‎※4.我们怎样维护宪法的权威和尊严?‎ ‎①保证宪法的实施,是我们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②每个公民都要树立宪法意识,经常检视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宪法规范。③并勇于同违反宪法的行为做斗争。‎ 考点8:‎ ‎(一)考点呈现:知道依法治国就是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管理国家,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树立法制观念。(B)(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一节)‎ ‎(二)考点整合:‎ ‎1.依法治国的政治地位和法律确认。‎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方略写进我国宪法。‎ ‎※2.依法治国的根本原则(包括着含义)是什么?‎ 依法治国,就是要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确立法高于人,法大于权的根本原则,维护法律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权威地位,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 ‎3.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什么?‎ 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宪治国。宪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居于核心和基础,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我们要从尊重宪法、维护宪法开始。‎ ‎4.依法治国的意义是什么?‎ ‎(1)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 ‎(2)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不但要自觉守法,还要求法律的实施和司法公正,要求公民积极行使监督权。而法律的实施和司法公正关系到法律的权威和社会秩序。‎ ‎(3)依法监督法律实施和司法公正,积极监督、维护法律权威,是公民的责任和义务。‎ ‎5.依法治国的关键是什么?‎ 依法治国的关键是依法行政。国家行政机关承担着管理国家公共事务的权力,行政过程是法律实施的最直接体现者。政府能否依法行政,直接关系到法律的权威和老百姓的权利。‎ ‎6.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7.为什么要依法行政?‎ ‎(1)在法治的国家里,各种政府机关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政府能否依法行政,直接关系到法律的权威和老百姓的切身利益。‎ ‎(2)依法行政就是要求各级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严格依法行使权力,依法处理国家各种事务。依法行政的重心和实质是依法治官、依法治权。只有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严格依法行政,有效地维护和保障公民的合法权利,才能把依法治国落到实处。‎ ‎(3)政府管理立法的加强,使政府的行政行为有了明确的法律依据。但在实际工作中,不依法行政的现象还时有发生。行政机关依法决策,行政人员依法管理,切实杜绝滥用权力行为,提高行政执法水平,是今后落实依法行政的长期任务。‎ 考点9:‎ ‎(一)考点呈现:能够自觉守法,维护社会秩序(C)(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二节)‎ ‎(二)考点整合:‎ ‎1.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含义和要求是什么?‎ ‎(1)有法可依:制定完备的法律,使国家和社会生活各方面都有章可循。这是依法治国的前提。‎ ‎(2)有法必依:一切国家机关、政党、社会团体、企事业、武装力量都要严格尊守法律,严格依法办事。‎ ‎(3)执法必严: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要严格执行国家执法权和司法权。‎ ‎(4)违法必究:一切违法行为都必须追究法律责任,任何人都没有超越法律的特权。‎ ‎※2.如何严格依法办事,自觉尊守法律?(也可理解为依法治国的要求,但区别于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1)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确立了法大于人,法大于权的根本原则,维护法律在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权威,要求各项工作都要依法进行,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2)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不但要自觉守法,还要关注法律的实施和司法公正,积极行使公民的监督权。因为法律的实施和司法公正关系到法律的权威和社会秩序。‎ ‎(3)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公民,既有依法监督法律实施和司法公正的权利,也有积极监督、维护法律权威和社会秩序的责任和义务。‎ ‎(4)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严格依法行政。国家行政机关承担着管理国家公共事务的权力,行政过程是法律实施的最直接体现者。政府能否依法行政,直接关系到法律的权威和公民的权利和实际利益。‎ ‎(5)加强法制教育,使公民自觉学法懂法和守法。‎ ‎3.我们青少年如何自觉尊守法律,严格依法办事?‎ ‎(1)尊从法律,树立法大于人,法大于权的根本原则,维护法律在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权威。‎ ‎(2)知法懂法。学习法律知识,做到知法懂法。‎ ‎(3)自觉守法。我们的各种行为要依法进行,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4)自觉关注法律的实施和司法公正,积极行使公民的监督权。‎ 考点10:‎ ‎(一)考点呈现:了解建立健全监督和制约机制是法律有效实施和司法公正的保障,学会行使自己享有的监督权利。(C)(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三节)‎ ‎(二)考点整合:‎ ‎1.为什么要建立和完善法律监督机制(或为什么要求公民要积极行使监督权利?)‎ 建立健全监督和制约机制是法律有效实施和司法公正的保障。没有监督的权力,会导致腐败和被滥用,没有健全的监督制约机制,再好的法律就会是一纸空文。‎ ‎2.我国法律监督的渠道有哪些?‎ 法律监督是广泛的、多渠道的,包括党监督、人民群众的监督、社会组织的监督、法律监督中的检察机关的监督和社会舆论的监督等。‎ ‎3.我们可以通过哪些途径行使监督权?‎ ‎①向人大代表反映情况,表达我们的意见、建议和要求。②通过新闻媒体公开发表自己的意见。③给有关国家机关写信、打电话,或直接向有关人员反映情况。这些监督形式和途径都必须符合法律规定和法定程序。‎ ‎4.我们在行使监督权时必须坚持的总原则是什么?‎ 我们行使监督权,无论采取哪种方式行使自己的监督权,都必须依法进行,都应该而且必须是合乎法律程序和法律规范的。‎ ‎5.中学生要学会依法行使自己享有的监督权利。‎ ‎(1)树立国家主人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我们通过行使监督权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国家和集体的利益。这不仅是公民的法定义务,也是履行社会责任的要求。‎ ‎(2)学习相关法律,了解依法监督的形式和途径,并做到依法实施监督。‎ ‎(3)我们中学生行使监督权,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逐步学会行使监督权利。‎ ‎6、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1)权利与义务具有一致性。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也没有无义务的权利。‎ ‎(2)权利与义务具有合一性。如受教育和劳动 ‎(3)权利与义务具有对等性。如父母只有履行了抚养、教育和保护子女的义务,才有权享受被子女赡养的权利。‎ ‎(4)权利与义务具有制约性。‎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