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7 发布 |
- 37.5 KB |
- 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30 诗四首归园田居(其三)教案三
《古诗四首》——《归园田居》其三 知识与技能: 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归园田居》这首田园诗;通过对诗歌语言的探究,细 品诗中所表达的诗人的情感;在反复的吟咏之中感受诗歌语言的音乐美;还要学会充分调动 自己的情感、想象去感悟诗人所描绘的诗话的田园。 过程与方法: (一)课前指导:通过图书、网络等多种渠道搜集有关陶渊明的相关资料,帮助学生理解诗 意;搜集有关田园诗的有关资料,让学生能够用一种宽阔的视野来欣赏田园诗作。对于那些 能力强的同学还可以让他们写一写对田园生活的理解。 (二)课堂应该充分体现学生对田园诗以及对田园生活的理解,老师则应做提炼与升华的工 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反复的朗读吟咏,通过对田园诗歌的比较欣赏,真正体会到田园诗给我们带来的巨 大美感,感受田园生活宁静以致远的恬淡旷达。 教学重点难点: 穿过语言的表象领悟陶渊明诗意田园的内涵。 课时安排:1 课时。 教学过程: 前奏:播放歌曲《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同学们听听这首 歌唱出了乡间的什么样的景色和心情?渲染气氛,为学生理解本诗打下基础。 一、导语 在上这节课前,我想请同学们做两个选择题。如果摆在你们面前有两条路: A 做官,名利双收 B 做农民,平平淡淡。 你们会怎样选择?找一二位同学说说自己的看法,教师不作点评。 大家的选择都有各自的理由,但其实我们都在做同一件事:舍与得。舍和得之间充满的 人的一生,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也曾经做过这样的选择,但不同的是,他选择的是做农民。 而且,他这一选择使他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最出名的农民之一。《归园田居》写于做农民后的 第一年后写的。其中,包含了他对自己弃官归家的感想和思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 章,学习陶渊明的舍与得。 二、走进作者: 陶渊明(365--427),东晋著名诗人。一名潜,字元亮,称靖节先生,又自号五柳先生,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著名的隐士,不满于官场的黑暗,“不为五斗米折腰”,隐居农 村。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 41 岁,以后终老农村,死后世人称他为“靖节先生”. “不为五斗米折腰”说的是公元 405 年,陶渊明担任彭泽县令时,郡督邮来县巡察,县吏告 诉他,应该穿戴得整整齐齐地去恭迎郡督邮。陶渊明叹息说:“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 小儿!”即日授印去职 。离开官场回到家园,从事耕读,这首诗描写的就是农家生活。陶渊 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 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 指出重点:陶渊明的这次辞官回家是最后一次,从此再也没有出仕。公元 405 年,陶渊 明 41 岁,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挂 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 组,共五首,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的愉悦心情。课本中 所选是第三首。 三、重点解读: 1、划分节奏: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 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①归园田居:回到田园家乡。《归园田居》共五首,这是第三首 ②晨兴:早起。理:治理。荒秽:杂草丛生。 ③带月:顶着月亮。荷锄:扛着锄头。 ④道狭:道窄。 ⑤沾:沾湿。 ⑥但使:只要让。愿无违:不违反自己的意愿。 种豆/南山/下, 草盛/豆苗/稀。 诗人在南山下种豆,因为不善劳作,豆田里长满了草。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一大早就去锄草,到了月儿初升之时才扛着锄头回家。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归途中,道狭而多草木,以至露水沾湿了我的衣裳。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沾湿衣又有什么关系呢?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从第一句中你读出了什么隐含的信息? 地点、事件,诗人不善管理田地 第二句中可以看出作者的什么品质? 勤劳、辛苦。因为干了一整天。 第三句中的“道”指什么?为何才提起? 指的是回去的路。其实来回是一条路,此时才提起是为了引出“夕露沾我衣”一句。 ★“月夜归耕图” 我虽然独自一人,却有一轮明月相伴。月下的我肩扛一副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 中。皎洁的月光,静谧的田野,青草的芳香,泥土的气息,好一幅迷人的月夜归耕图。如有 “丝竹乱耳”“案牍劳形”,哪有机会和心情欣赏这良宵美景呢? 调皮而又多情的露珠也来助兴,它给辛苦了一天的我以清凉温柔的抚慰。远离官场、远 离喧嚣,按自己意愿生活感觉真好。 ★ 陶诗平淡而又富于情趣,你认为“情趣”表现在什么地方? 陶诗的情趣来自于写意。“带月荷锄归”,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然独自一人,却有一轮明月 陪伴。月下的诗人,肩扛一副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中,这是一幅多么好的月夜归耕图 啊!“夕露沾我衣”,露水调皮而多情,他们给了辛苦一天的诗人温柔的抚慰,诗人就像一个 凯旋的士兵,心情傲然、欣然。 ★ 为什么“衣沾不足惜”? 因为诗人体验到了清静舒心的生活乐趣和自然和谐的人生真谛 。 “但使愿无违”的“愿”指的是什么? “愿”指的是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归隐田园,与黑暗的官场决裂,不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 失去自我。 ★ 赏析“但使愿无违”一句。 “但使愿无违”道出了此诗的主旨,虽然从早到晚辛苦劳作,也难免有“草盛豆 苗稀”的不如意,但折腰锄禾的辛苦远比“为五斗米折腰”的官场生涯轻松愉悦的多。同是 折腰,意义却大相径庭。一是心甘情愿的生存行为,一是违心的人性扭曲。这里暗合了诗人 对田园自由生活的向往,和不愿受世俗污流羁绊的意愿,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憎恶黑 暗官场的人生态度,反映了诗人高洁傲岸淡泊名利的精神品质。 四、解题 1、文章和诗歌的题目就好像一个人的眉毛和眼睛,俗话说:眉目传情。文章的标题往 往也能传达或暗示许多有效信息。提问:“归园田居”这个标题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题 眼是哪个字?明确:“归” 2、提问:既然“归”字是题眼,标题只是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田园生活,那么在这个 明示信息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和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呢?(以“归”字为核心来解读 诗歌) 讨论、明确: ( 1)、从何而归? ( 2)、为何而归? ( 3)、归向何处? ( 4)、归去如何? 五、放配乐朗读录音,寻找相关信息,回答上述问题: 1、明确:官场 2、明确:官场腐败黑暗、尔虞我诈,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 3、明确:田园 他的田园生活是什么样子呢? 诗人如释重负,告别了那个令人压抑的官场,终于来到了向往已久的田园。来到南山脚 下,种下了豆子,但草儿盛,豆苗稀。诗人只好一大早起来就扛着锄头去除草,晚上一直劳 作到与星星为伴……回家的路上,夕露沾湿了衣衫,可解脱了身心束缚的诗人不以为苦,而 深深地体味其中的乐趣。 4、明确:“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写出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与怡然自得。“种 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诗人披星戴月辛勤耕耘,写出了那份 勤劳与执著。 六、提问:你种过地吗?你了解农村吗?请你谈谈你对农民的认识? 明确: (1) 辛苦:(“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结合自己的经历, 详细的描述自己的感受“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2) 充实的生活和丰收的希望: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3)坦然恬淡的心情 :“沾衣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采菊东蓠下,悠然见南山。” (4)朴实的生活,简单的快乐:“暧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鸡鸣桑树巅。”(其一) “时 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其二) (5)淳朴的乡情:“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邻居)。”(其五) 可能普通人只是看到了劳作的艰辛,而陶渊明看到却是诗意的田园,也是他为什么对 农村情有独衷的原因。一个经历过多次仕途生活的发自内心的声音。 七、写作特色: 1、 选材的独特性:农村生活; 2、 平淡的语言,真挚的情感; 3、 诗话的农村生活。 八、拓展讨论: 身处农村的你如何才能常常保持与田园的约会,喜欢农村生活,并能从中找到自己的精神家 园? 九、课程小结: “春无鸟声,夏无蝉声,秋无虫声,冬无雪声,因为四季都有马达轰鸣。”在农村走向 城镇化的今天,在人们都不遗余力冲向城市的时代,在坚固的钢筋混凝土面前,在高度发达 的科技文明面前,这句话深深道出了都市人的无奈。 “麦场、鸣蝉、草帽、锄头、耕牛、 小路……”多么让人留恋的场面呀,常常哼唱《乡间的小路》,常常吟咏《归园田居》,也许 它会洗去烦躁、郁闷,让我们的心灵保持一种宁静与旷达。 十、讨论 陶渊明的归隐,是否可行?在当今时代是否可以提倡? (学生自由发挥,论述有理即可。老师加以适当引导。) 十一、结束语 同学们,陶渊名生活在那个黑暗的社会,选择归隐,他成为文学史上最闪烁的明星之一, 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公平,公正的新社会,国家给我们提供了成功的机会,十年寒窗苦读, 希望大家将来都能够先走出农村,不是不爱,因为爱我们还会再回来建设我们和谐美好的家 园。 十二、作业 1、陶渊明,我想对你说。 2、陶渊明归隐之我见。 要求:任选一题,写一篇小文章。 附:(板书) 归园田居 陶渊明 1、从何而归 2、为何而归 3、归向何处 4、归去如何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