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潮特级教师教学设计范文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观潮特级教师教学设计范文

观潮特级教师教学设计范文 【篇一】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 、 通过自学能正确地拼读注音的生字, 学会7 个生字; 读 写部分词语; 读通课文, 理清课文的顺序, 初步学会分段。 2 、 学习课文第一段, 根据上下文理解“若隐若现、 平静”等 词语的意思; 了解观潮胜地的景物及江面的特点; 体会人们等 待钱塘江大潮到来时的心情;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 能用自己的话介绍潮来前的观潮胜地的情况。 〖教学过程〗 一、 生活导入, 揭示课题 同学们, 你们到过江边吗? 你们可知道, 大江大海不仅有风 平浪静的时候, 还有波涛汹涌的时候, 由于月 亮和太阳的吸 引力的作用,水面会发生定时涨落的现象, 这就叫作“潮” 。 板书“潮” 。 一位曾亲眼看见潮水涨落的人, 把他的所见所闻生 动地描绘了出来。 板书“观” 。 学生说说课题的意思。 生: 观看潮水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观潮》 这篇课文, 生读 课题。 二、 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1 、 自由读课文: 师: 请同学们打开书本, 自由朗读课文, 注意读准字音, 读 通句子。 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是按怎样的顺序写 的? 2 、 读后交流: (1)指名读生字, 同桌互相检查生字的读音。 师: 想读好生字, 得先过词语关。 谁来读读黑板上的这些词 语(齐读 、 同桌互读、 开火车读) (2)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生: 讲的是人们到钱塘江观潮的事 (3)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师: 作者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呢 生: (潮来前、 潮来时、 潮退后。 ) 三、 学习课文, 感悟特点 1 学习第一段, 掌握两个“观” 字的不同之处 师: 同学们有没有发现第一自然段有个字和我们的课题是一样 的? 生: “观” 字 师: 是啊, 那这两个观字的意思一样吗 生: 不一样, 课题观潮的观字是看的意思, 第一段中天下奇 观的观字是景观、 景色的意思。 师: 非常好, 你能区分不同语境下字的不同意思。 那天下奇 观的意思相信你们也能理解了吧, 是呀, 就是全天下奇特而又 少见的壮丽景色。 过渡: 那钱塘江大潮的景色到底有多奇特壮丽, 请同学们自由 读第二段。 1 、 默读课文第二段: 给你留下很深印象的是什么? 为什 么? 2 、 交流: 读潮来前的句子, 体会其特点: ①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 生: 从卧这个字, 我感受到钱塘江特别的宽广。 师: 你读书 真细心, 注意到句子中的动词。 ②江面很平静, 越往东越宽, 在雨后的阳光下, 笼罩着一层 蒙蒙的薄雾。 生: 我从这句话感受到, 江面十分宁静美丽。 师: 是啊这时 的江面就像仙境一般。 ⑶ 读人们的句子, 体会心情: ①江潮还没来, 海塘大堤早已人山人海。 生: 我从这句话知道了来看潮的人很多很多 师你能想一个词形 容人很多的场面吗? 生: 摩肩接踵。 师: 你真注意积累词语。 ②大家昂首东望, 等着, 盼着。 生:我从这句话中感受到大家都特别期待潮的到来。 师: 昂首东望是什么样的, 你能演示一下吗? 师: 你加上动作读读这句话吗? 全班齐读。 3 、 欣赏课件: 盐官的风光。 师: 同学们想跟观潮人去看看涨潮前的景色吗? 现在请欣赏盐 官镇的美丽景色 4 、 师小结, 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二段。 师: 刚才同学们不仅看到潮来前江面的美丽景色, 也感受到观 潮人期待的心情, 现在我们一起带着感受, 再读一读第二段。 5 、 说话练习: 师:今年的观潮日又来了,古镇盐观迎了前来观潮的各地朋友, 潮还没来, 可大堤上已是人山人海, 你是一名中央电视台的播 音员,你怎样将眼前的情况介绍给观众朋友呢? (提示: 可以利用第二段课文内容。 ) ⑴ 学生展示。 ⑵ 及时评价。 a 你们可真是一名优秀的播音员。 b 听了你的 报道, 老师也真想去看看这壮观的景色。 6 、 小结: 刚才同学都说得很好, 我们在作介绍时可以充分 利用课文内容, 将它变为自己的语言。 7 、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师: 让我们再一次走进盐官镇, 走进这美丽的钱塘江, 请同 学们读第二段。 四、 小结学习, 留下问题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 我们已了解了潮来前, 江面是(板书;风 平浪静) 人们(昂首东望, 人山人海)。 板书: 人山人海。为 什么称海宁潮为“天下奇观”呢? 下节课学习。 五、 练习提高, 拓展延伸 1 、 写一写生字和词语。 书写指导:盐、 昂、 震 2 、 搜集有关潮的资料。 第二课时〖课时目标〗 1 、 学习课文第三四段, 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品读句子, 感受潮的雄伟气势。 2 、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3 、 4 自然段, 积累语 言。 3 、 通过同伴互助的学习, 根据所学的课文, 用自己的话来 介绍钱江潮, 发展语言。 4 、 激发学生对家乡的自豪感以及热爱大自然、 热爱祖国江 山的思想感情。 5 、 拓展阅读, 初步了解对潮的一般写法; 让学生学会搜集 信息, 激起对潮文化的探究。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在上一节课我们已学了课文的第一二段, 了解了海宁市盐官镇 是观潮的好地方,农历的八月十八是观潮的好日子。在潮来前, 江面很平静, 笼罩着薄雾, 人们在大堤上等着盼着。 看来人 们都爱去钱塘江看潮, 那为什么自古以来, 钱塘江大潮被称为 “天下奇观”? 这节课我们就去揭开这个谜团。 二、 品文赏潮 1 、 读文: 自由读课文 3、 4 段, 哪些地方能体现钱塘江 大潮是“天下奇观”? 找到句子后与同伴交流一下, 选择你最感 兴趣的句子, 读一读。 2 、 品文: 读后交流: (1) 让学生充分交流学习所得: 读句子──谈体会到的──再 读句子。 (2) 选择你喜欢的句子读一读──交流朗读 ①我特别喜欢这个句子。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 逐渐 拉长, 变粗, 横贯江面。 ” 师: 读得不错。 白线“拉长, 变粗, 横贯江面” , 气势越来 越大,你的心情越来越(引导生回答出读书时的感受, 教师相 机板书: “一条白线” ,进而引导学生读出这种感受, 之后班内 齐读) ②我特别喜欢这个句子。 “再近些, 只见白浪翻滚, 形成一道 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 师: 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多么壮观! 一丈是 3.3 米, 两 丈多高,相当于我们三、 四层楼那么高, 三四层楼那么高的浪 横贯整个江面,直扑过来, 那将是怎样的一幅画面, 来, 把 它的壮观读出来!(学生自由练读之后分组比赛读, 然后齐读) ③我特别喜欢这个句子。 “浪潮越来越近, 犹如千万匹白色战 马齐头并进, 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 好 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 师: 喜欢这句的举手。 (学生全体举手) 师: (教师也举手) 再加上我一个, 我也特别喜欢。 多精彩 的语句呀! 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 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声音如同山崩地裂。 (教师板书: 浩浩荡荡 山崩地裂)不过, 要把它读好还真不容易。 我们在下边也再准备一遍, 待会儿我 们来比赛,看谁读得更棒,看谁把这种雄伟的气势给读出来了。 (指名学生个别赛读, 教师加以鼓励, 为朗读进步者、 优秀 者鼓掌。 ) 师: 你们读得真不错, 能让我试试吗(教师朗读这一句, 学 生热烈的掌声响起。 ) 师: 谢谢鼓励, 该你们齐读了, 让我为你们喝彩, 行吗(引 导学生有感情地齐读) ④我特别喜欢这句。 “午后一点左右, 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 好像闷雷滚动。 ” 师: 闷雷滚动的声音是什么样儿的谁来学学看。(鼓励引导学 生学学这种声音: 轰隆隆) 师表扬: 还学得真像, 雷的声音比较的沉闷, 我们一起学学 看。 (师生一齐模拟: 轰隆隆„„) 师进一步引导这声音作者用哪个词来的? (闷雷滚动)(教师 相机板书: 闷雷滚动) 师: 课文中用这个词语来形容潮水的声音, 用得多形象啊! 我 们一块儿来读读这个句子。 (学生齐读) 师: 读得真好, 再来一遍, 闭上眼睛, 想象一下。 (学生 闭眼齐背) ⑤我特别喜欢这一句。 “过了一会儿, 响声越来越大, 只见东 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 人群又沸腾起来。 ” 师: 人群又沸腾起来。 看到那条白线, 人们怎么沸腾的? 咱 们来演演看, 好吗? 师: 准备, 开始! (学生: 跳着, 叫着, 挥舞着手, 有的喊: “噢! ” 有的喊: “快看, 潮来啦! ” ) 师: 哇, 同学们都沸腾了! 刚才这场面还可以用一个词形容, 就在这个自然段里。 (学生很快就能说出: 人声鼎沸。 ) 师: 来, 我们读出这种沸腾的感觉来。 (学生一起读) 2、刚才通过朗读,我们已初步感受到了潮来时的雄伟壮观,可 是却把观潮的顺序给打乱了, 现在请大家认真听老师读一段话, 看看谁有本事能听出文中是用哪几个词把潮来时的顺序写清楚 的? ①师读: (午后一点左右) , 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 好像 闷雷滚动。 (过了一会儿) , 响声越来越大, 只见东边水天 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 那条白线(很快地) 向我们移来, (逐渐) 拉长、 变粗, 横贯江面。 (再近些) , 只见白浪 翻滚, 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水墙。 (浪潮越来越近) , 犹如 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 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那声音如同 山崩地裂, 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括号中的词语教师在读时, 故意有意识地加以强调。 ) (课件出示) 请学生动笔做:( ) , 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 好像闷雷滚动。 ( ) ,响声越来越大, 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 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 那条白线( ) 向我们移来, ( ) 拉 长、 变粗, 横贯江面。 ( ) ,只见白浪翻滚, 形成一道两 丈多高的水墙。 ( ) , 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 浩 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 好像大地都被震得 颤动起来。 经过个人独立思考后班内交流: 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写潮来时 的情景的? (由远到近)一起再读读这段文字。 ②师: 刚才我们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已经想象出了潮来时的画 面, 那么, 潮来时, 到底是怎样的呢? 我们一起来观看录像。 (录像播放潮来时的壮观画面。 ) ③录像是老师的一个朋友拍的, 他普通话不好, 想请同学们帮 忙配一下音, 行吗? 配音的时候最好能激情洋溢地朗诵出来, 行吗?学生自由练习背诵, 之后教师鼓励能背诵的起立! (学 生全体起立) 师: 真有信心! 给你们配上录像好吗? 师: 配着录像, 现在就让我们带着对钱塘江大潮的无限赞叹之 情来背诵这些描写潮水的精彩语句。 生: 有感情地看录像背诵 师: 背诵得多有感情啊! 我们仿佛站在钱塘江畔, 和作者一 起感受到潮水越来越近, 声音(越来越响) , 浪头(越来越 高) , 气势(越来越大) 。 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天下奇观)! 我们为之自豪, 为之(骄傲) ! 3、 自主品读“潮去后” 的“奇” 。 ①潮来时的钱塘江真可谓“天下奇观” !那么潮来之后呢? 现在 大家再认真的把课文默读一遍, 看看你又会有哪些新的发现? 抓住要点, 师适时点拨: 指名回答: 我觉得大潮过后的景象也可以称为奇观, 因为: 霎 时时间短暂, 潮头却已西去, 潮水奔腾之快。 就是余波涌来, 也使江面风号浪吼, 江水平静后, 江水已涨了两丈来高, 都 可以看出潮来之猛,气势之大。 指导学生朗读。 (适时板书: 漫天卷地 风号浪吼) ② 教师适时点拨感悟: “漫天卷地、 风号浪吼” 等词义及其景 象。 ③教师提问: “恢复” 一词能去掉吗? 为什么? (引发学生联 系前文) ④引导再次激情朗读这一部分。 4、 回归整体, 美读感悟“奇” 。 教师激情: 刚才我们仿佛追随作者一起身临其境地去观赏了一 次大潮, 钱塘江大潮! 它的壮丽、 它的雄奇, 令我们叹为观 止, 使我们深深折服! 真不愧为“天下奇观” , 名不虚传! 让 我们再次投入地捧起书读好课文,回味“观潮” 中的这美、这壮、 这奇吧! (学生再次有感情朗读课文) 【篇二】 讲述有关钱塘海潮来由的传说: 忠勇的吴国大将伍子胥,因吴 王夫差听信谗言疑心他谋反, 被迫自杀。 死后, 其悲愤仍不 可遏止, 于是便乘着素车白马在钱塘江上奔腾吼叫, 形成汹涌 澎湃的钱塘潮。 1. 初步感知。 齐读后, 提问: 文章题目 叫“观潮”, 那么作 者看到了 哪些画面? 2. 细部研读。 (1) 学生依据自 己对四个文段的喜爱程度自 由读。 读到自 己 喜欢的文段时, 大声朗读, 尽量读出体悟到的情味; 若对这 一文段兴趣不大, 可小声读或凝神静听。 (2) 具体分析课文。 第 1 段 海潮图 找出表现海潮雄豪景象的关键词:“伟观”、“势极雄豪”。听读。 请 一位同学朗读, 其他同学边听边试将听到的语言转化为头脑中 的形象。 品读, 体味语言。 请同学们找出自己特别欣赏、 喜 爱的语句, 并简单加以评点。 师点拨。 如: 银线,写出远眺 海潮的形态、 颜色、 光泽。玉城雪岭, “城”、“岭” 表现出潮 水渐近时, 潮头之高大, 如坚固的城墙、 高耸的山岭扑面而 来、 连天涌来, 其形状、 态势让人心惊。“玉”、“雪” 则写出 了 潮水翻涌, 洁白如雪, 晶莹似玉的浪花状貌, 给人以美而 壮观之感。 吞天沃日, 试换作“遮天蔽日” 如何?“遮”、“蔽” 只 表现将天空、太阳遮掩住, 虽然水势之盛也可想见, 但偏于静 态的状态描写。“吞”、“沃” 则写出了 潮头的翻腾、 激卷, 仿 佛能将广袤无垠的天空包孕于口 , 似乎敢与太阳炙射大地的万 丈光焰相抗衡, 直上九霄冲荡日头, 其动感、 气势、 情味均 较“遮”、“蔽” 更胜一筹。 齐读这段壮阔浩荡的文字, 试着将它 背下来。 课外延伸, 积累语言。 我们熟知的大家们笔下的钱江潮 如:百里闻雷震, 惊清来似雪。 ——孟浩然八月 涛声吼地来, 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刘 禹锡欲识潮头高几许?月 山浑在浪花中。 鲲鹏上击三千里, 组 练长驱十万夫。 ——苏轼 播放音像材料视听结合, 感受“交响 钱塘潮”。 小结: 本段突出了 自然的伟力美。 第 2 段 演习图 这是一场古代的水军演习, 能说说它给你的印象吗?请以“我看 到了 一场 的水军演习 ” 答问, 并以文中关键词句证明你的看 法。 通过对语言分析得出:这是一场船只众多、 阵势变化多样、 将士功夫过硬、 声势浩大、 战斗激烈、 让人回味无穷的水军 演习。 请全体男生齐读此段。 第 3 段 弄潮图 蔚蓝的大海, 蕴蓄着无穷的力量; 滔天的巨浪, 汹涌的海潮 更是带来了 大海深处的磅礴伟力, 而 800 年前我们的吴中好 儿男们就上演了 一幕精彩绝伦的弄潮表演。 这样的解说,也许 能代表大家喜欢这个文段的理由, 不过粗略了 些。 ——请具 体说说这幅画面在哪些地方吸引了 你。 如: 披发纹身。 原始, 野性, 张扬出勃发的生命力, 极富 地方色彩。 争先鼓勇 , 溯迎而上。 面对强劲狂暴的潮头,毫 无惧色地争先主动迎击, 谁说吴越之地只是婉约灵秀, 在这些 弄潮儿身上, 我们分明看到的是豪气冲天的英雄本色。 小结: 第 2、 3 段表现了人的精神美。 第 4 段 观潮图 问: 你如何看待这个文段?可否将它删去?由人多(车马多) 、 物 价上涨、 席地不容闲突出人们观潮热情之高。 侧面烘托出江潮 之壮美、 表演之精彩。 小结: 如果说海潮图是自然以它的壮美征服了 我们, 那么演 习图和弄潮图则可说是人以它面对自然伟力的勇敢、 自信、 拼 搏的精神和高超的技艺震撼了 我们, 更有那“满郭人争江上望” 的观潮盛景构成了 吴地特有的风俗人情, 堪称地域的风情美。 本文题为《观潮》, 是观赏钱塘江潮水的雄伟壮观景象。通过 阅读课文,你观赏到了 哪些雄伟图景呢?作者又是如何描绘的? 请用“我观赏到了 图, 作者通过(用) ” 的句式说话。 要求每个 同学都要在小组内部大声说出来, 然后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全班 交流。 说话交流情况大约如下: 我观赏到了 一幅“怒潮图” /“潮来盛况图” /“涨潮盛景图”,作者用 “仅如银线” 写出了 远眺之景, 继而用“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从 形状、 颜色, 写出了 潮水渐近的雄伟气势; 作者用“大声如 雷霆, 震撼激射”, 从声音的角度描绘了 浙江潮的震耳欲聋之 势;作者用“吞天沃日”,借夸张手法,极言潮水来势之雄豪。作 者从形、 声、 色、 势四个方面, 描绘了 钱塘江潮之“伟”。 我观赏到了 一幅“教阅水军图” /“水军演习图”, 作者用“艨艟数 百” 写出了 演习阵容之壮观。 用“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并有 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 如履平地”, 写出了 阵势变化多 端, 驾舟本领高超, 水军技艺娴熟; 通过描写“黄烟”、“人物”、 “水爆”, 显示了 演习 的逼真, 场面的宏大;“烟消波静, 一 舸无迹”, 由动而静, 展示了 水军威力。 我观赏到了 一幅“吴儿弄潮图” /“力争上游图”, 作者用“善” 字总 写吴儿本领高超,“数百” 突出人数众多; “披发文身” 写古老的 民风民俗; “溯迎而上”, 使健儿“争先鼓勇” 之态, 跃然纸上; “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表现了 人与自然搏斗的勇敢精神; “腾身 百变, 而旗尾略不沾湿”, 使健儿获胜之态, 活灵活现。 我观赏到了 一幅“万人观潮图”, 作者用“四马塞途”,“席地不容 闲”, 侧面烘托浙江潮之盛。 八百多年过去了 , 人事已非, 而钱塘海潮盛景依旧。 如果你 是观潮盛典的直播现场主持, 请根据学完本课后的印象,用自 己的语言向观众介绍、 评述最打动你、 最吸引你的一幅画面或 一个瞬间。 给自己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一颗善于体察的心灵, 一种善于 感悟的诗情, 做一个亲近自然、 热爱社会人生的人! 【篇三】 《观潮》 教学设计 一、 教材分析 《观潮》 是一篇文质兼优的写景文章。 作者寓情于景, 通过 对农历八月十八日的钱塘江大潮雄奇壮丽, 气势非凡, 景观的 描绘,抒发了 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思想感情。本文的教学,不 但要使学生增长见识, 学习作者的观察及表达方法, 受到语文 能力的训练,还要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 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 思想感情。 (一) 课始, 以“声” 激情诱趣。 好的作品默默地看与朗朗地读又与有音乐烘托伴奏的朗诵, 对 人的感官的刺激作用,带给人的内心体验都是不同的。 文章描 绘了 钱塘江大潮来前的风平浪静与潮来时的惊涛浪吼形成鲜明 对比, 尤其绘声绘色地描述了 潮水由远推近, 有如排山倒海 之势, 雷霆万钧之力。 为了充分发挥作品的感染力, 用雄浑 有力的交响乐伴以激情昂然的朗诵, 使学生入其境, 动其情。 准备一段由缓慢抒情到急促激越再到平缓渐弱的交响曲。 以“舒 展缓慢” 吻合潮来前的平静; 以“欢乐抒情” 衬托人们观潮的喜 悦心情; 以“雄壮激昂”, 烘托大潮的磅礴气势。 (二) 课中以“像” 释疑解惑。 学生生活在繁华的城市, 许多孩子没有到过海边, 更无从目睹 这样雄伟壮丽的大潮之景观。 对于没有见过的事物, 又无类似 经历可以借鉴, 不仅给理解课文带来障碍, 也给展开想象造成 困难。 因此, 需运用电教手段, 声像同步, 视听结合, 创 设情境, 提供感知, 发展情感, 促进理解。 根据课文内容, 从《神州风采》 里的“海宁观潮” 一片中截取有 关片断, 按潮来时开始还是风平浪静到有声无“形”, 然后“水天 相接的地方出现一条白线”; 渐近, 拉长变粗, 横贯江面”; 再 近, 白浪翻滚, 如同一道城墙”; 更近, 犹如“战马飞奔, 坦 克轰鸣” 的顺序组接。 录制两遍。 第一遍按由远及近, 将潮 水的“如线”、“横贯江面”、“如墙”、 如“万马奔腾” 的四个画面各 定格 6 秒,以便使学生有时间看清楚并将实际景象与课文里的 文字描述在头脑中“衔接对号” 。 第二遍不定格, 使学生对大潮 由远及近的推进变化、 发展有一个连贯、 完整的印象, 以加 深感受。 (三) 以“读” 促思通文。 朗读是理解内容的基础, 也是检查理解的手段, 更是以文悟道 的途径。《观潮》 从声、形、 色三方面描绘赞美了被称为天下 奇观的钱塘江大潮, 形象鲜明, 富于感染力。 有感情地诵读 既有助于理解课文, 又能更好地受到感染。读, 应求形式多样, 不同的读法有不同的作用和效果, 要根据不同段落的学习内容、 训练任务、 教学目 的选择适当的读法。 默读, 利于思考; 朗 读, 助于理解; 齐读, 训练面大; 自由读, 灵活主动; 个 别读,“以点带面” 便于指导。 读, 又不能走形式, 明确读的 目的, 提出读的要求, 求得读的成效。 要以读引思, 以思促 读, 读思结合。这堂课的教学, 采用下列读法: 课始: 教师范读激情; 课中: 自学时默读, 理解中自由读, 理解后感情朗读; 课尾:个别读、 齐读相结合。 (四) 优化课堂结构。 教学结构力求体现“教为主导、 生为主体、 学为基础、 思为核 心、‘道’ 贯其中” 的整体优化结构型。 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 生的主体作用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 做到“三动” 和“三个保证”。 三动: 动脑思考; 动口读说; 动手画批。 三个保证: 在学习的中心阶段, 即高潮处, 关键处, 难点、 重点处, 保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读、 去思、 去议; 保证 学生各抒己见, 畅所欲言; 保证学生自始至终在课堂上过着愉 快的精神生活。 (五) 教学的重点、 难点及处理方法。 1. 教学重点: 潮来时的壮丽景象是教材的重点部分, 也是教学的主要内容。 引导学生重点理解好这一段。 突出重点的方法: (1) 理清作者观察和表达的顺序。 懂得作者是按照“极远—渐近—再近—更近” 的顺序观察和描述 的。 (2) 理解作者的表达途径和方法。 懂得作者是从声音、 形状、 颜色这三方面将大潮雄伟奇特的景 象生动地描绘出来,从中体会作者赞美“天下奇观” 的思想感情。 (3) 重点理解比喻句。 引导学生分清本体与喻体, 即把什么比作什么, 在理解的基础 上体会它们的作用,懂得这样比的真正含义。 (4) 运用电教手段——录像, 创造情境, 激发情感。 放录 像—画批—讨论—朗读多种教学手段优化组合。 将看、 想、 说、 读有机结合。 做到“图”“文”“视”“听” 互补;“听”、 “说”、“读”、“思” 互促。 2. 教学难点: 由于学生没有感性认识作基础, 对文中的一些描述如:“水天相 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 “形成一道六米多高的白色城墙”, “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等不易理解, 易产生疑惑: 这是怎样的一种景象? 真是这样吗? 因而对于 作者基于真实, 富于生动的表现方法也不易体会。 因此只有让 学生如临其境感受大自然的巨大威力, 才能很好地理解体会作 者生动形象的语言表现力。 突破难点的方法: (1) 借助录像, 提供感性材料, 帮助理解内容, 释疑解难。 (2) 朗读和品味词句相结合, 朗读中品味, 品味后朗读。 二、 教学要求 1. 通过本课教学, 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雄伟壮丽的自然景 观,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2. 按时间顺序给课文分段, 正确概括段意。 3. 动用电教手段, 把学生带入情境, 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展开想象, 促进朗读。 4. 结合课文理解“横贯” 、 “天下奇观” 、 “人声鼎沸” 、 “风号 浪吼” 、 “涨”等词语及比喻句。 教学用具: 钱塘江大潮录像带(3 分钟) 音乐录音带(2. 5 分钟) 词语 卡片。 教学时间: 三、 教学过程 (一) 激趣释题, 教师朗诵课文。 目的: 激发学生对新课的兴趣, 同时创设情境, 激情入境, 让 作品感染学生, 训练听、 思、 说能力。 教学手段: 用音乐 伴朗诵。 用谈话法引出课题: 同学们, 你们到过江边吗? 你们可知道, 大江大海不仅有风 平浪静的时候, 有波涛汹涌的时候, 还有由于月亮和太阳的吸 引力的作用, 水面会发生定时涨落的现象, 这就叫作“潮”。 板书“潮”。 一位曾亲眼看见潮水涨落的人, 把他的所见所闻生动地描绘了 出来。 板书“观”。 范读课文。 听读思考。 下面请你们听一听他的描绘。 请你们听的时候注意: 他看到的 是怎样的一次大潮?按照他描述的顺序, 使你在头脑中出现了 几个画面。教师在音乐的伴奏下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读后学生逐 一回答问题。 根据回答板书钱塘江大潮, 天下奇观。 追问: “天下奇观” 的“观” 当什么讲? 什么叫“天下奇观” ? (二) 理清文路, 分段精读。 目的: 知道作者是按照“潮来前、 潮来时、 潮过后” 的时间顺 序写的, 并按照这一顺序正确地给文章划分段落。 理解各段主 要内容, 并能抓住要点准确概括段意。 步骤: 1. 理清文路, 划分段落。 请大家打开书, 快速默读一遍课文, 看看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 写的, 可以分为几段? 2. 分段细读, 学习第一段。 方法: 默读。 要求: 边默读边思考: 作者在这一段里交代了什么? 主要描 写了什么? 学生应弄懂, 交代了观潮的时间——农历八月十八日早晨; 观 潮地点——海宁县盐官镇的海塘大堤上, 描写了 观潮人的心情 ——急切地等待; 观潮的场面——人山人海;潮来前江面的景 象——平静、 雾蒙蒙。(这是主要的)要求学生抓住主要意思 概括段意。 学习第二段。 目的: 理解作者由远及近, 从声、 形、 色等方面描述了大潮 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象,从中感受大自然的美与力, 激发学生 赞美、 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手段: 录像 教学方法: 质疑探索法、 组织讨论法、 总结归纳法和边议边 读。 教学形式: 学生自学、 小组议论、 全班讨论三种教学形式相 结合。 ①指名学生读第二段。 要求其他学生边听边思考: 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大潮来时的景 象的? 又是从哪几方面来描述的?读后引导学生依次讨论这两 个问题。 通过讨论明确: a. 作者是按照远—稍近—再近—更近的顺序写大潮中景象的。 b. 作者是从声音、 形状、 颜色这三方面来描述大潮的。 ②启发质疑。 让学生提出初读时不懂的问题。 ③引导学生观看录像。 释疑解惑, 帮助理解, 边看边引导“图”“文” 对号。 ④导入学生自学。 刚才你们看了 钱塘江大潮的录像, 现在再来看看作者是怎样把 大潮那种惊心动魄、奇异壮观的景象生动、 形象而又逼真地描 述出来的, 请你们仔细地阅读, 很好地体会一下。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 小组议论。 ⑤组织学生讨论。边讨论边自由读。需讨论明确下列问题: a. 大潮从远处出现, 人们看到了什么? 这是把什么比作什 么? 为什么这样比? b. “横贯” 是什么意思? c. “形成一道白色城墙” 是什么景象? 这样比, 说明了什么? d. “千军万马齐头并进, 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千万辆坦克同 时开动, 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 是怎样的景象?这里把什 么比作什么? 这样比, 表现出什么? e. 大潮由远及近, 从声音、 形状上的发展是怎样的? f. 刚听到大潮的声音时人们是什么心情? 刚看到大潮的样子 时, 人们是什么心情?大潮越来越近时, 人们闻其声、 见其 形后心情又怎样? ⑥理解后朗读。指名学生读, 其他学生看录像听读。 再次感受 大潮的美与力, 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⑦概括段意。谁能用一句话把潮来时声音、 形状由远及近的发 展表述出来。学习第三段。 ①指名学生读。 ②理解“风号浪吼”、“涨” 等词的意义。 ③抓住主要内容概括段意。 ④小结 如果你是一个观潮者, 面对如此壮观的景象, 你会感到怎样? 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小结: 是啊, 同学们还曾记得吧, 那 神奇美丽的五彩池;雄伟壮丽的瀑布;四季如画的小兴安岭;还 有这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 这就是我们可爱祖国的山山水水, 我们怎能不感到自豪, 作者也正是把这种热爱与自豪之情蕴含 在文章的字里行间。 (四) 再读全文。 方式: 指两名学生读第一、 三段, 全班齐读第二段。 展开全部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