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部分地区2020年中考语文解析版试卷精选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苏省部分地区2020年中考语文解析版试卷精选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

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 泰州 ‎(五)阅读苏沧桑的《酿泉》,完成18~21题。(22分)‎ ‎①冬至后小寒前的一个清晨,明强带着我从楚门镇出发进山谷,沿山路盘旋而上。那个小小的酿酒坊,就窝在山坳一棵巨大的香樟树下。‎ ‎②做酒人在木蒸桶底部摊上一块白纱布,倒入浸好的糥米,盖上竹斗笠,打开一大早就开烧的锅炉,蒸汽从木蒸桶下汹涌而上,将糥米“炊”熟,黏度恰到好处。炊饭,拉开了山里村冬酿的序幕。‎ ‎③酿酒坊的老师傅伊海说,要雪白的糯米,一粒坏米都不要。‎ ‎④酿酒坊的总管灵江点点头,对,雪白的糯米,宁可贵点。‎ ‎⑤泉水在一道斜坡下面,一眼泉亘古不断,冬酿用的就是这眼泉。‎ ‎⑥伊海、灵江、全于等七个做酒汉子,在热气蒸腾里默默配合着,最大的七十岁,最小的四十九岁。灵江将铁锹斜插进糥米饭里,用力抬起,翻倒进大木桶里。铁锹收回,在一旁的小水桶里蜻蜓点水般地浸一下,以免糥米太黏,接着又插进糥米饭里。如此反复,使的是巧劲,从六点到十一点,一刻不停。全于用小水桶舀起泉水,淋在糥米饭上,要五桶半冷水,然后舀起温水再淋四遍。他个子高,拎起水桶看着挺省力,但喧嚣的蒸汽声里,还是能听见他气喘吁吁。‎ ‎⑦米好水好,还要手艺好。最要紧的是拌曲。‎ ‎⑧永青伸出粗壮的手臂,将酒母撒到糯米饭上,然后一把一把将糥米饭搂近自己,用手掌连同手腕不停翻炒、抖洒,将结团的饭团揉松。接着,他将糥米饭从缸底沿着缸身搭好,用竹刷子刷平,湿漉漉的糥米饭服服帖帖。然后,他在缸底掏出一个小碗大的窝,轻轻盖上稻草盖子。‎ ‎⑨月亮挂在大樟树上,小屋通往酿酒坊的斜坡上,走来酿酒坊唯一的守夜人,六十九岁的伊海。他走进酿酒坊,蹲下身子,将耳朵贴紧发酵缸,一个缸一个缸地听,捕捉着每一个细微的声音——醪液的发酵声,是那种“节节声”,像初春小雨打在树叶上,很细很急。如果缸料厚了,温度高了,“节节声”便变得波涛汹涌,他就赶紧打开稻草盖子,耙几下,把气排出去。发酵期间的搅拌冷却,俗称“开耙”,是整个酿酒工艺中的关键。一共二十几个缸,耙个把钟头,然后回小屋睡一会儿。有时,醪液泛出酒缸,都来不及舀,他就得每一个钟头都爬起来照看。等酒缸里“潜实”了,他的心才安稳,这时天也亮了。‎ ‎⑩不做酒时,伊海种花。他将一个个废酒坛叠在一起,下面拉个洞,满上土,从山里挖点野花,问农家讨点花技,或从家里找点花籽。家里有一棵龙柏,是他从山里挖来的,种了十五年,一有空,他就修修剪剪,楚门镇来人想买,他不卖。‎ ‎⑪若未完成发酵后,抽灌到巨型酿罐里。三四十天后,先是变成豆青色,再变成琥珀色,变成金黄色则最好。‎ ‎⑫‎ 一日清晨,一只装清酒的井,泛者微微寒光,蓬勃的香气穿透寒意沁人肺腑。伊海捻着酒舀三米长的铁丝长柄,将酒舀伸进埋在地下的酒井里,这是一舀新酒。‎ ‎⑬老张是这七个汉子的老板,但他却时常羡慕这帮老哥们,又恨他们哈事不着急。老章现在做物流了,但放不下酿酒坊,有时会陪明强过来看看。他俩联手把家乡山里村打造成了游客蜂拥而至的世外桃源。山民们得了实惠,常常念叨他们。老章想在镇上开个卖酒的店,把山村的好酒和好山水分享给更多的人。 ‎ ‎⑭做酒的汉子们不关心卖酒的事,只管老老实实把酒做好。‎ ‎⑮老章走上斜坡,踏过大樟树覆在地上的影子,听见了汉子们喧腾的笑声,正在老去的他们,快活得却像一群少年。‎ ‎⑯老章想,日子不就应该是这个样子的吗?‎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注】①醪(láo):未滤出渣子的酒;浊酒。‎ ‎18.结合本文内容,补全酿酒的工艺流程。(4分)‎ 浸米→ →入桶→ →发酵(开耙)→ →入井 ‎19.按要求回答下列两小题。(6分)‎ ‎(1)请为第⑫段中加点词“蓬勃”写一段赏析性批注。(3分)‎ 批注: ‎ ‎(2)结合本文③~⑥段,说说老章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 ‎20.做酒的汉子们是如何“老老实实把酒做好”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21.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和本文第①段,回答问题。(6分)‎ ‎【链接材料】‎ 长的草里是不去的,因为相传这园里有一条很大的赤练蛇。‎ 长妈妈曾经讲给我一个故事听:先前,有一个读书人住在古庙里用功,晚间,在院子里纳凉的时候,突然听到有人在叫他。……后来,老和尚说,这是飞娱蚣,它能吸蛇的脑髓,‎ 美女蛇就被它治死了。‎ 结末的教训是:所以倘有陌生的声音叫你的名字,你万不可答应他。‎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有人认为,链接材料和本文第⑩段在各自的文章中无关紧要,都可以删除。你不赞同 这种观点,请分别陈述理由。‎ 链接材料: 。(3分)‎ 本文第①段: 。(3分)‎ ‎【分析】本文详细叙写了几位做酒汉子“老老实实把酒做好”的过程:炊饭、入桶、淋水、拌曲、发酵、抽灌、入井,表现了他们淳朴、充实、快乐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淳朴的诗意生活的赞美和向往之情。‎ ‎【解答】(18)本题考查对信息的筛选和整合能力。“浸米”是第一个环节,“倒入浸好的糯米”。由“打开一大早就开烧的锅炉,蒸汽从木蒸桶下汹涌而上,将糯米‘炊’热,黏度恰到好处。炊饭,拉开了山里村冬酿的序幕”可概括第二个环节为:炊饭。“‎ 灵江将铁锹斜插进糯米饭里,用力抬起,翻倒进大木桶里”是“入桶”。由“全于用小水桶舀起泉水,淋在糯米饭上,要五桶半冷水,然后舀起温水再淋四遍”可概括为:淋水。由“米好水好,还要手艺好。最要紧的是拌曲”可概括为:拌曲。第⑨段的内容写的是发酵。由“糯米完成发酵后,抽灌到巨型酿罐里”可概括为:抽灌。 (19)本题考查词语赏析和分析人物。第①题,“蓬勃”本义是旺盛繁荣的样子,用“蓬勃”形容酒的香气,赋予了酒以生命力,写出酒香浓郁的特点,表现出酿的酒非常好。第②题,由“他俩联手把家乡山里村打造成了游客蜂拥而至的世外桃源”可见,老章市场意识很强,会做生意,致富不忘家乡。由“老章想在镇上开个卖酒的店,把山里村的好酒和好山水分享给更多的人”可见,老章乐于分享。由“老章想,日子不就应该是这个样子的吗?”可见,老章向往充实、快乐的生活。 (20)本题考查对信息的筛选和概括能力。由“酿酒坊的老师傅伊海说,要雪白的糯米,一粒坏米都不要”“酿酒坊的总管灵江点点头,对,雪白的糯米,宁可贵点”可得出:选雪白的上好糯米,不用坏米。由“泉水在一道斜坡下面,一眼泉亘古不断,冬酿用的就是这眼泉”可得出:用泉水来酿酒。由“如此反复,使的是巧劲,从六点到十一点,一刻不停”及对整个酿酒过程的叙写可得出:重视每一道工序,淋饭时用时长且繁琐。由“他走进酿酒坊,蹲下身子,将耳朵贴紧发酵缸,一个缸一个缸地听,捕捉着每一个细微的声音”“有时,醪液泛出酒缸,都来不及舀,他就得每一个钟头都爬起来照看”可得出:发酵时频繁照看酒缸。由“伊海、灵江、全于等七个做酒汉子,在热气蒸腾里默默配合着,最大的七十岁,最小的四十九岁”可得出:配合默契,各司其职。 (21)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分析能力。此题要求说出语段在文中的作用,以说明不能删去的理由。链接材料出自《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的是美女蛇的故事,这给百草园增加了神秘色彩,更能说明百草园是“我”的乐园,同时,这种神秘故事符合儿童的心理,能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本文第⑩段写的是伊海种花的爱好,这一段内容使人物形象更加丰富,表现了伊海对生活的热爱,这也是酿造好酒的心理根源。 答案: ‎ ‎18.炊饭 拌曲 抽灌 ‎19.(6分)‎ ‎(1)“蓬勃”一词,赋予了酒以生命力,生动地写出了酒香的浓厚和香气四溢的穿透力。‎ ‎(3分)‎ ‎(2)老章是一个有很强的市场意识,会做生意,富了不忘乡邻,乐于分享的人,是一个向往真实而又充实生活的人。 ‎ ‎20.选雪白的上好糯米,不用坏米;用泉水来酿酒;重视每一道工序,淋饭时用时长且繁琐,“开耙”时频繁照看酒缸等; 配合默契,各司其职。‎ ‎21.(6分)‎ 链接材料:增添了文章的神秘色彩;更能说明百草园是我儿时的“乐园”‎ ‎;符合少年儿童的心理,能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3分)‎ 本文第①段:交待了酿酒发酵时伊海的所作所为,使文章前后贯通;通过写伊海的诗意生活,丰富了人物形象;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就是对造好酒的追求,加深了酒的文化底蕴。(3分)‎ 徐州 ‎(五)阅读散文,完成17-21题。(18分)‎ 红朵百合 罗瑞花 当泡桐街的泡桐树下摆满了菜蔬苗和花木苗时,我心里就会激动起来,上班下班,总会停下脚来瞧瞧它们,问问它们的名字、性情。‎ 在一片嫩绿里,竟然摆着几盆花,粉红的绣球、紫色的鸢尾,还有一盆红朵百合。这盆百合像打过“九二零”的芹菜一样高瘦,七片长长的绿叶,两根圆圆的长茎,几个人在围着赏看,都嫌它太高,走了。‎ 但我还是被它绿色长叶中的四个红色花苞吸引了。这四个花苞两大两小,长在一根长长的圆茎上,十字形相对,两个较长,显出即将开放的架势,另两个相对短小,刚打苞。更令人憧憬的是在绿叶中还长出了一根矮的圆茎,仿佛一支向上直立的毛笔,笔头长长的,透着点暗红色,我感觉这也将开出一茎美丽的百合。‎ 戴着斗笠的老妇人走过来,笑着对我说:“我只是种菜苗卖,没想到菜园边野生了这几棵花,它们荫了我的菜,抢了菜的肥料,我要把它们卖了。”‎ 我被老人逗乐了,买下了这盆百合,淋着雨把它抱回了家。‎ 这个暗红色的塑料盆实在太不配我的红朵百合了。我在阳台上找来一个黑底描金的陶盆换上,捧着它摆到阳台的花架上,摆到窗口的桌子上,都觉得高了,又挪到玻璃茶几上与小金鱼缸排在一起,终于觉得妥帖。于是,端着饭碗看它,捧着茶杯看它,甚至握着阅卷笔看它,越看越觉得它就该这样高挑,可以不必弯腰,彼此平视。‎ 改完学生考卷已是晚上零点,家人都睡了。我开了客厅的灯去倒茶,发现茶几上的百合竟然也没睡,那个大的花苞优雅地绽放了。我兴奋地跑去告诉爱人,爱人说他关灯的时候还没见它开啊。噢,我的百合,你是等客厅的灯关了后才开的吗?你是害羞吗?我欣喜不已,睡意全无,坐在百合身边看它。它开得那样热烈,完全绽放成了一个巨大的喇叭,花中的七根花蕊也舒展开来,跟它对称的花包也铆着劲,越来越大,仿佛一个正在被吹进气的气球,慢慢地膨胀。是谁在吹呢?应该是百合自身的生命力吧。即使今天被老妇人卖了,被我移栽了,也阻挡不了它的蓬勃,花的开放是没有理由的,它只为开放。 ‎ 我想起“夜惜衰红把火看”的白居易,想起“故烧高烛照红妆”的苏轼,还有那个“凌晨四点醒来,发现海棠花未眠”的川端康成,不禁笑了,只要花开就没有寂寞 ‎。在这静谧的夜里,花朵绽放得更肆意了,每个花蕊都带上了黄粉,那朵将开未开的花又吹大了点,花瓣没先前那样黏得紧了,有一处已松开,看来,今晚,它是一定要开的了。另外的两个花苞也像两根小蜡烛一样向上挺起,焕发着生命力。‎ 早晨醒来,我直奔百合。呀,第二个红朵真的开了,和第一朵仿佛双胞胎一样,开在花托的两边。我兴奋地回到卧房找来手机,先给整株百合拍照,再给那两个红朵来个特写,我担心我的文字保留不了它的鲜美。‎ 太阳从窗格射进来,我忙把百合搬到窗前的桌子上,我已经明确地感觉到它在积蓄力量准备开第三朵了。它是多么知道安排自己呀,它一朵一朵地开,不急不躁,最大限度地展现自己生命的春天。‎ 在百合的身旁,我也安静下来。现在,我只等第三朵,老四,你睡你的吧。至于另一枝,不着急,春天才刚刚开始呢。‎ ‎(选自《人民周刊》2020年第7期)‎ ‎17. 请简要概括全文的内容。(2分)‎ ‎18. 围绕“红朵百合”,“我”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3分)‎ ‎19. 品析语言。(6分)‎ ‎(1)在一片嫩绿里,竟然摆着几盆花,粉红的绣球、紫色的鸢尾,还有一盆红朵百合。  (从词语运用的角度)‎ ‎(2)它开得那样热烈,完全绽放成了一个巨大的喇叭,花中的七根花蕊也舒展开来,跟它对称的花包也铆着劲,越来越大,仿佛一个正在被吹进气的气球,慢慢地膨胀。(从修辞手法的角度)‎ ‎20. 请简要分析文中画线处引用诗文的作用。(3分)‎ ‎21. 你对文末“现在,我只等第三朵,老四,你睡你的吧;至于另一枝,不着急,春天才刚刚开始呢”这句话是如何理解的?(4分)‎ ‎【分析】本文写“我”在菜摊处意外发现红朵百合,憧憬它开出美丽的花朵,买了回家;晚上,百合开放,“我”兴奋、欣喜;次日,“我”由百合花的次第开放有所感悟,想到人要像花一样不断充实自己,完善自己,合理安排人生,美丽一生。‎ ‎【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章的概括能力。此题可按照什么人什么事的模式作答。本文主要人物是“我”,事件是买回红朵百合及百合开放的过程,“我”的心情也随着百合的开放而愉悦。可据此回答。 (2)本题考查梳理人物情感脉络的能力。仔细读文,提取表现人物情感变化的语句进行概括。由“但我还是被它绿色长叶中的四个红色花苞吸引了”“更令人憧憬的是在绿叶中还长出了一根矮的圆茎,仿佛一支向上直立的毛笔,笔头长长的,透着点暗红色,我感觉这也将开出一茎美丽的百合”可得出:开始时惊喜地发现红色花苞,憧憬圆茎开出美丽的百合。由“我兴奋地跑去告诉爱人”“我欣喜不已,睡意全无,坐在百合身边看它”可得出:夜间绽放时兴奋和欣喜。由“在百合的身旁,我也安静下来”“至于另一枝,不着急,春天才刚刚开始呢”可得出:最后安静下来。 (3)本题考查词句赏析能力。第①题要在理解词语本义、语境义的基础上,体会人物的情感。“竟然”是出乎意料之外的意思,在这里指“我”发现一片菜蔬苗中有花时感到惊喜。第②题要求从修辞角度着手,“它开得那样热烈”是拟人手法,“完全绽放成了一个巨大的喇叭”“‎ 仿佛一个正在被吹进气的气球”是比喻手法,比喻和拟人具有生动形象的表达效果,写的是花朵开放时的形状和蓬勃的生命力。 (4)本题考查引用诗文的作用。引用诗文通常能增加文采,丰富文章内容。此处结合“不禁笑了,只要花开就没有寂寞”可知,写出花开使人没有寂寞,表达了“我”看到百合花开放时的愉悦心情。可据此回答。 (5)本题考查对关键语句的理解。此题要结合对文章主旨的掌握进行分析,尤其注意上下文内容。由“它是多么知道安排自己呀,它一朵一朵地开,不急不躁,最大限度地展现自己生命的春天”可见,红朵百合遵从规律,最大限度地展现自己生命的美好。作者由此受到启发,“在百合的身旁,我也安静下来”,人也要像花一样,合理安排人生,美丽一生。“不着急,春天才刚刚开始呢”就表现了作者的这种感悟。 答案: (1)“我”买回红朵百合和它的开放以及“我”的感受。 (2)开始时惊喜地发现红色花苞,憧憬圆茎开出美丽的百合,夜间绽放时兴奋和欣喜,最后安静下来。 (3)①“竟然”是副词,表示出乎意料,这里表明红朵百合的获得具有偶然性,表现出“我”发现红朵百合时的惊喜之情。 ②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红朵百合花朵的形状和开放时蓬勃的生命力。 (4)丰富文章内容,增添诗情画意,写出花儿开放驱走了诗人内心的寂寞,表达了“我”看到百合花开时的愉悦之情。 (5)红朵百合积蓄力量,遵从规律,不急不躁,最大限度地展现自己生命的美好;人也要不断充实自己,完善自己,合理安排人生,美丽一生。‎ ‎【点评】赏析词语的表达效果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修辞角度;表现手法;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本身:如词语的感情色彩(贬词褒用、褒词贬用),词语的语体色彩(方言、口语、书面语),叠词的节奏韵律美,形容词的生动优美,动词的具体凝练传神…… (2)答题模式:效果词(形象生动、准确传神等)+结合词语的语境义+作者的思想感情。 (3)联系句子所涉及人物的深层感情,有时还要考虑作者的感情。‎ 盐城 ‎(四)文学类文本阅读 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7-21题。(19分)‎ 人间烟火气 王文一 ‎①早晨上班,车载音响的随机循环播放突然唱起了《青花瓷》,“炊烟袅袅升起,隔江千万里……”听到这句的时候正好路过一家早餐店,包子出笼,整个店面都冒着蒸汽,我忽然想起了几十里外那个小村子里的炊烟。‎ ‎②故乡多山,虽不大却也将大地切割得支离破碎,家家户户都藏在山坳里。一条公路沿河而行,在路过村庄的时候,能看到的都只是片瓦只檐,只有偶尔顺着那条进村的小路往里延伸的时候,你才会发现原来村庄的内涵如此丰富,小路可以一直延伸到山沟沟的最深处,而村里的家家户户,就在这小路的两边,挨挨挤挤、泾渭分明地做着邻居。‎ ‎③炊烟是不分彼此的。每到亭午日暮,或者晨光熹微,炊烟都会在家家户户的烟囱上轻轻巧巧地飘出来,这时候无论家宅广阔还是茅檐草舍,无论炊烟出来的渠道是敞亮的琉璃瓦烟囱还是泥坏堆砌的小筒,都不影响大家彼此温柔地打着招呼,然后炊烟融洽地汇聚到一起,变成一抹轻柔的云,低低地飘在村庄的上空。炊烟是不记仇的,就像村里的乡亲,虽然彼此偶尔会有一些口角,但是情绪从来不会隔夜。早晨起来烧火的时侯你招呼我一声,我打趣你一句,情绪很快便随着柴火进了灶膛,一把火烧过,就随着烟气袅无踪迹了。‎ ‎④炊烟是农村最美的一张名片。薄雾轻笼的早晨,一根根或细长或短粗的烟囱里,冒出淡淡蓝蓝的细腻烟雾,这烟雾一缕一缕地汇聚起来,弥漫在农家小院的房舍屋檐上,萦绕在原野的庄稼树木上,更笼罩在整个村子的上空,凝结成一片小云,小村仿若仙境。风吹过,这些仿佛蜃气好像雾霭的轻烟渐淡,最后消散无踪。这时候,村子终于脱去了如纱般的睡衣,彻彻底底清醒了过来。跳脱的鸡,蹒跚的鸭,稳重的牛,以及乱窜的猪狗,上学的稚子,劳作的大人,都在彰显着村庄的活力,生机盎然又醉人眼目。而黃昏的炊烟,又有一种别样的艳丽。红形形的夕阳给小村镀了一层金边,这个时候,从错落有致的房顶袅袅升起丝丝缕缕,在晚霞的照射下,缭绕在炊烟里的小村落,升腾着一种朴实,一种单纯,这烟就像这越发落寞的村落,古朴、恬静、温暖。在炊烟的呼唤下,人们或者行走,或者“突突”地开着蹦蹦车,从山间、田里、河畔顺着村道走回来,炊烟的方向,就是家的方向。‎ ‎⑤乡亲们或许不会关注司空见惯的炊烟,就像他们可能没有关注家里面那个总是起得很早、睡得很晚的女人,那个女人是老婆,是母亲。她们默默地见识着村庄最冷清的晨,熬着村庄最深沉的夜,却从来不会为自己的辛勤和劳累辩驳夸耀。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女人的存在,这些小房子才会按时升腾起炊烟才会有温暖的被窝和可口的饭菜,那是家的味道。‎ ‎⑥难怪中国古代文人无论桀骜还是恬淡,无论身归山野还是向往庙堂,在诗句中总会提及炊烟,悄悄地织构美好。比如陶渊明有“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范成大有“指点炊烟阁莽苍,午餐应可寄前庄”,蔡襄有“孤舟横笛向何处,竹外炊烟一两家”……炊烟就是人,就是家。有炊烟的地方,才是人间。‎ ‎(选自《中国青年作家报》2019年12月17日,有删改)‎ ‎17.文章第①段引用《青花瓷》的歌词有何作用?(3分)‎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根据要求回答问题。(6分)‎ ‎(1)从修辞角度赏析第③段的划线句。(3分)‎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赏析第④段加点词的表达效果。(3分)‎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阅读第①段,分别用本段中的一个词概括早晨炊烟和黄昏炊烟的不同特点。(2分)‎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本文第⑤段与链接材料都写到了妻子(老婆)与母亲,试分析其情感表达的侧重点有何不同?(4分)‎ ‎【链接】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大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莫怀戚《散步》‎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作者为什么说“有炊烟的地方,才是人间”?请联系全文简要作答。(4分)‎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本文由歌曲引出对故乡炊烟的回忆。然后写了炊烟是不分彼此的,体现了邻里相处的融洽;是农村最美的一张名片,体现了农村的美;是家的味道;给人以家的归属感等内容,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炊烟、乡情的喜爱之情。‎ ‎【解答】(1)本题考查文章开头的作用。第①段引用大家都非常熟悉的《青花瓷》的歌词,能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使文章更有可读性;“炊烟袅袅升起”指出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炊烟”的,起到了点题的作用,自然而然引出下文对故乡炊烟的回忆。 (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词语和句子的能力。第①题,“都不影响大家彼此温柔地打着招呼”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炊烟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炊烟之间的亲密,表现了乡亲们和睦、温馨的关系,表达了作者对故乡及其炊烟的喜爱。第②题考查词语的表达效果。解答思路:解词+内容+情感。方法:联系词语本义,结合语境分析词语的含义,以及表达的感情。“跳脱”“蹒跚”“乱窜”是动作描写,具有生动形象的表达效果,写出了鸡、鸭、猪狗的动作特点,表现了它们的勃勃生机,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眷恋。 (3)本题考查学生从文中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从“这烟雾一缕一缕地汇聚起来,弥漫在农家小院的房舍屋檐上,萦绕在原野的庄稼树木上,更笼罩在整个村子的上空”可知,早晨的炊烟是充满生机的;从“在晚霞的照射下,缭绕在炊烟里的小村落,升腾着一种朴实,一种单纯,这烟就像这越发落寞的村落,古朴、恬静、温暖”可知,黄昏的炊烟是朴实、温暖的。 (4)本题考查对作者情感的把握。从“起得很早、睡得很晚”“她们默默地见识着村庄最冷清的晨,熬着村庄最深沉的夜,却从来不会为自己的辛勤和劳累辩驳夸耀”可知,这段话主要表现了妻子、母亲的辛苦付出,不求回报,表达了作者对她们的敬佩、感激之情。“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大的儿子”“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可知,链接材料主要写了母亲、妻子对“我”的依赖和充分的信任,表现了“我”‎ 对家庭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5)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分析能力。从“炊烟是不记仇的,就像村里的乡亲,虽然彼此偶尔会有一些口角,但是情绪从来不会隔夜”可知,炊烟体现了邻里关系的和谐、融洽;从“炊烟是农村最美的一张名片”可知,炊烟体现了乡村的生机、古朴、恬静、温暖的特点;从“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女人的存在,这些小房子才会按时升腾起炊烟,才会有温暖的被窝和可口的饭菜,那是家的味道”可知,炊烟代表了家的味道;从“炊烟就是人,就是家”可知,炊烟带给人归属感。所以,作者说“有炊烟的地方,才是人间”。 答案: (1)①开篇点题;②引出下文对故乡炊烟的回忆;③丰富文章内容,增强文章趣味和可读性。 (2)①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炊烟拟人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炊烟不分彼此,相互融合的情景,表现故乡乡亲们的淳朴、和睦,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炊烟、乡情的喜爱之情。 ②运用动作描写,三个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故乡鸡、鸭、猪狗的自由状态,彰显了乡村的活力和生机盘然,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喜爱与怀念。 (3)早晨炊烟:生机、活力;    黄昏炊烟:朴实、温暖。 (4)本文通过写妻子、母亲默默地为家辛勤付出,表达了对妻子、母亲的敬爱、赞美。《散步》通过写妻子、母亲总是听从“我”的话,体现了妻子、母亲对“我”的信任与依赖,表达了“我”内心的责任感。 (5)①炊烟体现了邻里相处的融洽,哪怕邻里之间发生了摩擦,情绪也不会隔夜,很快就消失了;②炊烟体现了农村的美,清晨淡蓝的细腻烟雾,傍晚则有着一种别样的艳丽,体现了乡村的朴实、单纯;③炊烟体现了家的味道,因为家中有了妻子母亲的默默辛勤付出,房子里才会腾起炊烟,才会有温暖的被窝和可口的饭菜;④炊烟就是人,就是家。无论是身归山野还是向往庙堂,均会给人以家的归属感。‎ ‎【点评】赏析词语的表达效果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修辞角度;表现手法;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本身:如词语的感情色彩(贬词褒用、褒词贬用),词语的语体色彩(方言、口语、书面语),叠词的节奏韵律美,形容词的生动优美,动词的具体凝练传神…… (2)答题模式:效果词(形象生动、准确传神等)+结合词语的语境义+作者的思想感情。 (3)联系句子所涉及人物的深层感情,有时还要考虑作者的感情。‎ 连云港 阅读《儒林外史》选段,完成13~16题。(11分)‎ ‎【甲】话说周进在省城要看贡院,金有余见他真切,只得用几个小钱同他去 看,不想才到“天”字号,就撞死在地下。众人多慌了,只道一时中了恶。行主人道:“想是这贡院里久没有人到,阴气重了,故此周客人中了恶。”金有余道:“贤东,我扶着他。你且去到做工的那里借口开水来灌他一灌。”行主人应诺,取了水来,三四个客人一齐扶着,灌了下去。喉咙里咯咯的响了一声,吐出一口稠涎来。众人道:“好了!”扶着立了起来。周进看着号板,又是一头撞将去。这回不死了,放声大哭起来。‎ ‎【乙】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扎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众人拉他不住,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 ‎13.请简述周进和范进两人之间的关系。(2分)‎ ‎14.周进一到贡院就撞死在地下后,众人都慌了,只道一时中了邪。你赞同众人的判断吗?请说出你的理由。(2分)‎ ‎15.请各用一个字概括周进与范进二人相反的行为表现,不同行为表现的背后有着怎样相同的社会根源呢?(3分)‎ ‎16.范进中举前后,他老丈人胡屠户有不同的表现,请各举两例。(4分)‎ ‎【分析】《儒林外史》是清代吴敬梓创作的长篇小说。全书以写实主义描绘各类人士对于“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一方面真实地揭示人性被腐蚀的过程和原因,从而对当时吏治的腐败、科举的弊端礼教的虚伪等进行了深刻地批判和嘲讽;一方面热情地歌颂了少数人物以坚持自我的方式所作的对于人性的守护,从而寄寓了作者的理想。‎ ‎【解答】(13)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的了解。周进在省城要看贡院大哭之后,几个商人帮助周进捐了个监生。不久,周进凭着监生的资格竟考中了举人。过了几年,他又中了进士,升为御史,被指派为广东学道。在广州,周进发现了范进。为了照顾这个54岁的老童生,他把范进的卷子反复看了三遍,才发现那是一字一珠的天地间最好的文章,于是将范进取为秀才。因此,周进对范进有知遇之恩,二人是师生关系。 (14)本题考查对文段内容的理解。根据“众人多慌了,只道一时中了恶。行主人道:‘想是这贡院里久没有人到,阴气重了,故此周客人中了恶。’”可知,众人以为周进撞死在地下,是因为贡院里久没有人到,周进一时中了邪。这是迷信说法。根据小说中的“我这舍舅本来原不是生意人。因他苦读了几十年的书,秀才也不曾做得一个,今日看这贡院就不觉伤心起来”“他才学是有的,怎奈时运不济!”可知,周进是想到自己苦读了几十年的书,参加科举连秀才都没有考中,看到与科举有关的贡院后,触景生情,因悲伤难抑而晕死过去。 (15)本题考查对比阅读的能力。根据甲文的“这回不死了,放声大哭起来”可以概括出周进的行为表现是“哭”;根据乙文的“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可以概括出范进的行为表现是“笑”。根据小说内容可知,周进和范进都是读书人,都希望通过科举考试改变自己的命运。周进苦读了几十年的书,参加科举连秀才都没有考中,于是伤心难过得大哭;范进考到50多岁,终于考中了举人,喜极而疯。这一哭一笑背后的根源都是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摧残与毒害。 (16)本题考查对名著人物和写法的理解。小说运用对比写法,通过范进中举前后,他老丈人胡屠户有不同的表现来突出了胡屠户的鲜明性格。中举前:从“你如今既中了相公,凡事要立起个体统来。比如我这行事里……”可以看出:胡屠户带点东西来贺他中秀才,给范进立体统教导;从“‎ 范进因没有盘费,走去同丈人商议,被胡屠户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一个狗血喷头……”可以看出:范进因想去参加乡试,没有盘费,去和胡屠户商议,被胡屠户一口啐在脸上痛骂一番;从“出了场,即便回家。家里已是饿了两三天。被胡屠户知道,又骂了一顿”可以看出:在范进瞒着他参加完乡试回家后,胡屠户又骂了一顿范进。中举后:从“遇着胡屠户来,后面跟着一个烧汤的二汉,提着七八斤肉,四五千钱,正来贺喜”可以看出:带着肉和钱来贺喜;从“胡屠户凶神似的走到跟前,说道:‘该死的畜生!你中了甚么?’一个嘴巴打将去”可以看出:听闻范进疯癫,在众人建议下,斗胆一个巴掌将他打醒;从“我每常说,我的这个贤婿,才学又高,品貌又好”可以看出:打醒范进后,又赶紧赔罪,还夸奖女婿才学高品貌好。中举前后分别答出两点即可。 答案: 13.(2分)周进担任广东学道在主考院试时,遇范进考秀才,周进以第一名成绩将范进录取,因此周进对范进有知遇之恩,二人是师生关系。‎ ‎14.(2分)不赞同。理由:周进是想到自己苦读了几十年的书,参加科举连秀才都没有考中,看到与科举有关的贡院后,触景生情,因悲伤难抑而晕死过去。‎ ‎15.(3分)周进是“哭”,范进是“笑”,(1分)一哭一笑背后的根源都是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摧残与毒害。(2分)‎ ‎16.(4分)‎ ‎(1)中举之前①胡屠户带点东西来贺他中秀才,给范进立体统教导。②范进因想去参加乡试,没有盘费,去和胡屠户商议,被胡屠户一口啐在脸上痛骂一番。③在范进瞒着他参加完乡试回家后,胡屠户又骂了一顿范进。(2分)(答出两点即可)‎ ‎(2)中举之后①带着肉和钱来贺喜。②听闻范进疯癫,在众人建议下,斗胆一个巴掌将他打醒。③打醒范进后,又赶紧赔罪,还夸奖女婿才学高品貌好。(2分)(答出两点即可)‎ ‎【点评】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又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 ‎(五)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20~25题。(19分)‎ 拣麦穗 张洁 当我刚刚能够歪歪咧咧地提着一个篮子跑路的时候,我就跟在大姐姐身后拣麦穗了。那篮子显得太大,总是磕碰着我的腿和地面,闹得我老是跌交。我也很少有拣满一个篮子的时候,我看不见田里的麦穗,却总是看见蚂蚱和蝴蝶,而当我追赶它们的时候,拣到的麦穗,还会从篮子里重新掉回地里去。‎ 有一天,二姨看着我那盛着稀稀拉拉几个麦穗的篮子说:“看看,我家大雁也会拣麦穗了。”然后,她又戏谑地问我:“大雁,告诉二姨,你拣麦穗做哈?”我大言不惭地说:“我要备嫁妆哩!”‎ 二姨贼眉贼眼地笑了,还向围在我们周围的姑娘、婆姨们眨了眨她那双不大的眼睛:“你要嫁谁嘛!”‎ 是呀,我要嫁谁呢?我忽然想起那个卖灶糖的老汉。我说:“我要嫁那个卖灶糖的老汉!”‎ 她们全都放声大笑,像一群鸭子一样嘎嘎地叫着。笑啥嘛!我生气了。难道做我的男人,他有什么不体面的地方吗?‎ 卖灶糖的老汉有多大年纪了?我不知道。他脸上的皱纹一道挨着一道,顺着眉毛弯向两个太阳穴,又顺着腮帮弯向嘴角。那些皱纹,给他的脸上增添了许多慈祥的笑意。当他挑着担子赶路的时候,他那剃得像半个葫芦样的后脑勺上的长长的白发,便随着颤悠悠的扁担一同忽闪着。‎ 我的话,很快就传进了他的耳朵。‎ 那天,他挑着担子来到我们村,见到我就乐了。说:“娃呀,你要给我做媳妇吗?”“对呀!”‎ 他张着大嘴笑了,露出了一嘴的黄牙。他那长在半个葫芦样的头上的白发,也随着笑声一齐抖动着。“你为啥要给我做媳妇呢?”‎ ‎“我要天天吃灶糖哩!”‎ 他把旱烟锅子朝鞋底上磕着:“娃呀,你太小哩。”‎ ‎“你等我长大嘛!”‎ 他摸着我的头顶说:“不等你长大,我可该进土啦。”‎ 听了他的话,我着急了。他要是死了,那可咋办呢?我那淡淡的眉毛,在满是金黄色的茸毛的脑门上,拧成了疙瘩。我的脸也皱巴得像个核桃。‎ 他赶紧拿块灶糖塞进了我的手里。看着那块灶糖,我又咧着嘴笑了:“你别死啊,等着我长大。”他又乐了。答应着我:“我等你长大。”‎ 这以后,每逢经过我们这个村子,他总是带些小礼物给我。一块灶糖,一个甜瓜,一把红枣……还乐呵呵地对我说:“看看我的小媳妇来呀!”‎ 我渐渐地长大了。到了知道认真地拣麦穗的年龄了。懂得了我说过的那些个话,都是让人害臊的话。卖灶糖的老汉也不再开那玩笑——叫我是他的小媳妇了。不过他还是常带些小礼物给我。我知道,他真疼我呢。‎ 我不明白为什么,我倒真是越来越依恋他,每逢他经过我们村子,我都会送他好远。我站在土坎坎上,看着他的背影,渐渐地消失在山坳坳里。‎ 年复一年,我看得出来,他的背更弯了,步履也更加蹒跚了。这时,我真的担心了,担心他早晚有一天会死去。‎ 有一年,过腊八的前一天,我约摸着卖灶糖的老汉,那一天该会经过我们村。我站在村口上一棵已经落尽叶子的柿子树下,朝沟底下的那条大路上望着,等着。那棵柿子树的顶梢梢上,还挂着一个小火柿子。小火柿子让冬日的太阳一照,更是红得透亮。那个柿子多半是因为长在太高的树梢上,才没有让人摘下来。真怪,可它也没让风刮下来,雨打下来,雪压下。‎ 路上来了一个挑担子的人。走近一看,担子上挑的也是灶糖,人可不是那个卖灶糖的老汉。我向他打听卖灶糖的老汉,他告诉我,卖灶糖的老汉老去了。‎ 我仍旧站在那棵柿子树下,望着树梢上的那个孤零零的小火柿子。它那红得透亮的色泽,依然给人一种喜盈盈的感觉。可是我却哭了,哭得很伤心。哭那陌生的、但却疼爱我的卖灶糖的老汉。‎ 后来,我常想,他为什么疼爱我呢?无非我是一个贪吃的,因为生得极其丑陋而又没人疼爱的小女孩吧?‎ 等我长大以后,我总感到除了母亲以外,再也没有谁能够像他那样朴素地疼爱过我——没有任何希求,没有任何企望的。‎ ‎(选自《张洁文集》,有删改)‎ ‎20.从文章第一段,你读出一个怎样的“我”?(3分)‎ ‎21.依据文章内容填写,在“我知道,他真疼我呢”之后,“我”对卖灶糖老汉的情感变化。(2分)‎ 依恋——( )——期盼——( )——怀念 ‎22.简要概括卖灶糖老汉这个人物形象。(3分)‎ ‎23.赏析文中画横线的两个句子。(4分)‎ ‎(1)他脸上的皱纹一道挨着一道,顺着眉毛弯向两个太阳穴,又顺着腮帮弯向嘴角。那些皱纹,给他的脸上增添了许多慈祥的笑意。(从描写角度)‎ ‎(2)我那淡淡的眉毛,在满是金黄色的茸毛的脑门上,拧成了疙瘩。我的脸也皱巴得像个核桃。(从修辞角度)‎ ‎24.文中两处提到一个小火柿子,试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3分)‎ ‎25.请探究本文作者表现出的情感意蕴。(4分)‎ ‎【分析】《拣麦穗》是中国著名作家张洁的一篇散文,通过一个小女孩拣麦穗,受到一个卖灶糖老汉无私关爱的故事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天真无邪的童年时光的怀念,对人世间温情的渴望。‎ ‎【解答】(20)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结合第1段语句作答。从“当我刚刚能够歪歪咧咧地提着一个篮子跑路的时候,我就跟在大姐姐身后拣麦穗了”可知“我”生活贫穷;从“那篮子显得太大,总是磕着我的腿和地面,闹得我老是跌跤”可知“我”年纪幼小;从“我看不见田里的麦穗,却总是看见蚂蚱和蝴蝶,而当我追赶它们的时候,拣到的麦穗,还会从篮子里重新掉回地里去”可知“我”天真可爱贪玩。 (21)本题考查内容提炼概括。从第18段“我不明白为什么,我倒是越来越依恋他,每逢他经过我们村子,我都会送他好远”中提炼“依恋”;从第19段“这时,我真的担心了,担心他早晚有一天会死去”中提炼“担心”;从第20段“‎ 有一年,过腊八的前一天,我约摸着卖灶糖的老汉,那一天该会经过我们村。我站在村口上一棵已经落尽叶子的柿子树下,朝沟底下的那条大路上望着,等着”中概括“期盼”;从第22段“可是我却哭了,哭得很伤心。哭那陌生的、但却疼爱我的卖灶糖的老汉”中提炼“伤心”;从第24段“等我长大以后,我总感到除了母亲以外,再也没有谁能够像他那样朴素地疼爱过我---没有任何希求,没有任何企望的”中概括“怀念”。 (22)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第6段“卖灶糖的老汉有多大年纪了?我不知道。他脸上的皱纹一道挨着一道,顺着眉毛弯向两个太阳穴,又顺着腮帮弯向嘴角。那些皱纹,给他的脸上增添了许多慈祥的笑意。当他挑着担子赶路的时候,他那剃得像半个葫芦样的后脑勺上的长长的白发”,从这段文字可知,他年老丑陋,慈祥;从第16段“这以后,每逢经过我们这个村子,他总是带些小礼物给我。一块灶糖,一个甜瓜,一把红枣”中可以看出他纯朴善良,关爱他人;从他总是笑着说话可知他非常乐观;第19段“年复一年,我看得出来,他的背更弯了,步履也更加蹒跚了”,老汉年纪已高,还在为生活奔波,可见他生活艰辛,饱经风霜。 (23)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第①题限定角度为描写。“脸上的皱纹”是肖像描写,形象地写出老汉容颜的苍老;“增添了许多慈祥的笑意”是神态描写,表现了老汉内心的善良慈祥。这句话运用肖像和神态描写,使刻画的人物形象生动传神。第②题限定角度为修辞。“我的脸也皱巴得像个核桃”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将“眉毛拧成疙瘩的皱巴的脸”比作“核桃”,联系上下文,这是“我”在听他说“我可该进土啦”这句话时着急的神情,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我”担心的情态。 (2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第一次出现:第20段“那棵柿子树的顶梢梢上,还挂着一个小火柿子。小火柿子让冬日的太阳一照,更是红得透亮”,这是腊八前一天,“我”等待卖灶糖的老汉时看到的小火柿子。“红得透亮”暗示“我”对老汉到来的期待,也代表了“我”和老汉之间纯净美好的感情。第二次出现:第22段“我仍旧站在那棵柿子树下,望着树梢上的那个孤零零的小火柿子。它那红得透亮的色泽,依然给人一种喜盈盈的感觉”,“孤零零”的小火柿子象征老汉饱经风霜、孤独寂寞的人生,也喻指“我”和老汉共有的孤独感。这是在“我”得知老汉去世后对小火柿子的描写。“喜盈盈”的小火柿子反衬“我”知道老汉去世的悲伤,以乐景写哀情。 (25)本题考查探究情感。张洁的这篇散文,张扬着人性美,情感意蕴很丰富。卖灶糖老汉无私疼爱“一个贪吃的,因为生得极其丑陋而又没人疼爱的小女孩”,在那个贫穷的年代,“我”与卖灶糖老汉之间的故事,体现了人与人之间朴素而美好的感情;年纪已老,饱经风霜的老汉,给“我”的温情和关爱,温暖了那段岁月,因此“我”对在贫穷和寂寞中形成的友情非常珍视,对逝去的老汉异常怀念;第24段“等我长大以后,我总感到除了母亲以外,再也没有谁能够像他那样朴素地疼爱过我---没有任何希求,没有任何企望的”,从这段文字中可以体会到,作者对不带任何希求、没有任何企望的无私之爱的歌颂;对这段往事的回忆,可以体会出作者对天真无邪的童年时光的怀念,对人世间温情的渴望。 答案: 20.(3分)‎ ‎①穷困。生活贫穷,小小年纪就要跟着姐姐捡麦穗。(1分)‎ ‎②幼小。人小篮子大,总是跌跤,拣不了多少。(1分)‎ ‎③天真可爱贪玩。看不到麦穗,总是被蚂蚱蝴蝶吸引。(1分)‎ ‎21.(2分)担心 伤心 ‎22.(3分)①年老丑陋 ②慈祥乐观 ③生活艰辛,饱经风霜 ④内心纯朴善良 ⑤无私关爱他人(答出三点即可)‎ ‎23.(4分)‎ ‎(1)(2分)运用肖像与神态描写,刻画出了人物的苍老与内心的慈祥。‎ ‎(2)(2分)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眉毛拧成疙瘩的皱巴的脸比成核桃,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我”着急担心的情态。‎ ‎24.(3分)‎ ‎①第一次出现,“红得透亮”的小火柿子暗示“我”对老汉到来的期待。‎ ‎②第二次出现,得知老汉去世,以乐景写哀情,“喜盈盈”的小火柿子反衬“我”的悲伤。‎ ‎③“红得透亮”的、经风霜不落的小火柿子代表“我”和老汉之间纯净美好的感情。‎ ‎④小火柿子象征老汉饱经风霜、孤独寂寞的人生际遇。‎ ‎⑤“孤零零”的小火柿子喻示“我”和老汉共有的孤独感。(答出三点即可)‎ ‎25.(4分)‎ ‎①对人与人之间朴素而美好的感情的珍视 ‎②对给了“我”温情与关爱的卖灶糖老汉的怀念 ‎③对天真无邪的童年时光的怀念 ‎④对在贫穷和寂寞中形成的友情的珍视 ‎⑤对不带任何希求、没有任何企望的无私之爱的歌颂 ‎⑥对人世间温情的渴望(答出四点即可)‎ ‎【点评】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的方法: (1)从文章中直接找出表现人物品质、性格等的词语; (2)从他人的相关言行以及人物自身的言行中提炼出体现人物品质、性格等的词语; (3)联系文章所要表现的主题思想,进行综合提炼概括。‎ 苏州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草原日出 ‎[英]多丽丝·莱辛 ‎①那年冬天,每晚睡前,他都对着枕头里面大声喊:“四点半!四点半!”直到确信脑袋已抓牢这三个字,才安然入睡,仿佛一片安眠药突然降临。他脸朝着闹钟的方向,这样醒来后第一眼便能看到它。‎ ‎②早晨四点半,分秒不差,他得意地按下将要响起的闹铃。再躺这最后一秒吧!不,他弹跳而起,如鱼跃水面。冷啊!真冷啊!‎ ‎③出门,带上猎枪和狗。天亮前他得赶完四里路。他在疾行,狗在探路。它们没有经过训练,自由散漫,有时会玩失踪,但却是他最好的同伴。为了几枪射击,他要赶很长的路,有了它们路上就不枯燥了。‎ ‎④他在田埂上跑起来,大步慢跑,扎实前进。这方法是他观察土著人学会的:上身的重量交替落在两脚上,保持慢速、平衡运动,这样不会疲乏气短。当血液从腿部冲上胳膊,他对身体的得意和骄傲油然而生,直到他不得不咬紧牙关,关住那股想大声歌唱的强烈欲望。‎ ‎⑤草原。第一只鸟在他脚边醒来,接着一群鸟冲向天空,鸣叫着宣布新一天的开始。他终于抑制不住,发出狂野的喊叫,然后野兽似的狂奔,他在疯狂中忘我地歌唱生命的愉悦和青春的奢华。‎ ‎⑥突然,他想起了什么:我15岁啦!15岁啦!这话对他来说很新鲜,他满怀兴奋又若有所思,开始用手指感受走过的岁月,像数着鹅卵石,每一块既独立又离不开彼此,每一块都闪烁着奇异的光芒。这就是他:在这片土地上生长了十五年的男孩。陪伴他的有这缓缓的河水,还有这充满挑战的空气:夏日正午,它闷热难耐;冬天早晨,它凛冽刺骨。‎ ‎⑦没有什么他不能做到!他觉得自己将来的生命是伟大而神奇的,完全是他自己的:“世上所有大人物都曾像我现在这样小,所以我也能成为大人物。只要我愿意,我能把世界变成我想要的样子。”‎ ‎⑧他的嗓音充满了紧迫性、真理性和非凡的勇气。他又大声唱起来,歌声沿着河水旁的峡谷回荡,他停下来等待回声,然后又唱:“歌唱吧!这就是他——只要愿意,他就歌唱,这个世界必须响应他!”‎ ‎⑨他等待回声。那些新鲜的想法又回来了,如同有人在回应他、鼓励他。峡谷充满了细软的回声,在小河旁的岩石间来回撞击。突然,传来一种陌生的回声!那声音不是他的,也不是鸟儿的欢唱,也不是流水的叮咚……‎ ‎⑩他从疯狂中清醒了。他呼唤猎狗,狗没有出现。他孤身无援了,不久前他在这里看见一头豹。‎ ‎⑪他不由得握紧了枪,四处张望。灌木丛的尽头,那块憔悴的岩石旁,一只受伤的怪兽,遍身黑毛,黑毛下是片片粗肉……在一团流动的黑压压的东西的围攻下,这些肉正渐渐消失!一头公鹿,喘着气低声尖叫。‎ ‎⑫他朝它跑去。地上全是蚂蚁!又大又壮,对他视而不见,急匆匆地向那公鹿奔去。他屏住呼吸,怜悯和恐惧攫住了他:那公鹿倒下了,抽搐着……‎ ‎⑬他忽然想到可以朝它射击,早点结束它的痛苦。他端起枪,又放下。使他放下枪的是渐渐膨胀的愤怒、痛苦和抗议:如果我没来,它就会这样死去,我干吗要干涉?这样的事情在灌木丛中随时都在发生。活着的东西在痛苦中死去,这是生命的演变规律。他把枪夹在膝间,四肢里痛苦翻涌,他喃喃自语:我阻止不了,我无法阻止,我无能为力。‎ ‎⑭事情就这样,无法改变。‎ ‎⑮‎ 关于命运和未来的认识就这样首次闯进他的生活,“是啊,这就是生命!”生命消逝的那刻,他无法采取任何仁慈的行动!他明白了:这片他生活了十五年的草地是辽阔无垠、无法变更、残酷无情的。他感到痛苦、恶心和愤怒,又为坚忍克己的新认识感到几丝满足。他提醒自己:蚂蚁也要吃东西啊!他泪流满面。‎ ‎⑯公鹿越来越小,最后只剩下一堆白骨,在阳光下泛着白光。哦,是的,太阳刚刚升起。为什么!这短短的几分钟,事情就发生了巨变?他站到骨架前:它趴在矮树丛下。要不是还残留着几小块粉红的软骨碎片,人们会觉得它已在这里躺了多年。骨架四周,蚂蚁衔着肉,渐渐撤退。有几只蚂蚁竟直起身子盯着他,眼里泛着贪婪的光。‎ ‎⑰“滚开!我可不是你们的早餐,无论如何都不是!”‎ ‎⑱他弯下腰,触摸着头颅上的孔穴:那原本是鹿的眼睛!他想起活鹿那水汪汪的眼睛,觉得难以置信。早晨,也许就一小时前,这小生灵还骄傲地踏着大地,抖着犄角,甩着尾巴,嗅着清晨的空气,像国王那样漫步在充满自由的灌木丛中;每片草叶为它生长,纯净的河水供它饮用。‎ ‎⑲但是,谁能意料一头健步如飞的公鹿会被一群蚂蚁困住呢?‎ ‎⑳他好奇地蹲下去,发现它的后肢关节处断了,断裂的骨头相互徒劳地抵触。可能死前它的后肢就受伤了,然后一跛一跛地误入了蚂蚁巢。应该是这样!那么是谁伤了它呢?是它摔了一跤?是它与同类争斗中受了伤?是土著人扔石头伤了它?‎ ‎㉑他想像土著人朝一头公鹿扔石头时,另一幅画面出现了:他看见自己,某个早晨,兴奋地向一头若隐若现的公鹿射击……他无法面对这画面,他只是个小男孩。他低着头,面带愠色,拒绝承认是自己射伤了它。‎ ‎㉒他回家了。他累了,脚步沉重。当他看见自己的家时,皱了皱眉。那只小生灵的惨死让他耿耿于怀,不得安宁。‎ ‎㉓他想:明天早晨,要再去那片灌木丛,好好想一想。‎ ‎(有删改)‎ ‎16. 小说开头两段写出了小男孩怎样的性格特点?‎ ‎17. 小说⑤—⑧段中写小男孩狂奔、歌唱有什么作用?‎ ‎18. 第⑩段画线处设置小男孩呼唤猎狗这一情节是否合理?联系上下文简述理由。‎ ‎19. 细读小说第⑱段,简要分析小男孩当时的心理感受。‎ ‎20. 小说结尾说,小男孩明天早晨要再去那片灌木丛“好好想一想”,他会想些什么?联系全文回答。‎ ‎【答案】16. 天真活泼;坚毅执著、自控力强;勇敢自信。 ‎ ‎17. “狂奔”“歌唱”是小男孩对自己身体得意、骄傲的心理外化,是他相信自己无所不能的表现,这与下文他面对公鹿之死感到无能为力形成对比,为写他思想认识的变化作铺垫。 ‎ ‎18. 合理。与第③段写狗“自由散漫,有时玩失踪”的文字相照应;有利于表现小男孩听到陌生声音后的紧张心理。 ‎ ‎19. 小男孩对公鹿的不幸感到怜悯、伤心,他难以接受这个悲剧。比如弯下腰去触摸公鹿头颅上的孔穴,称之为“小生灵”,想象公鹿的漂亮外形和骄傲、自由、“君临天下”的生活。 ‎ ‎20. 公鹿的死因;自己未来的可能性;大自然生命演变的规律。‎ ‎ 【解析】【16题详解】‎ 这道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与理解。分析时,要结合文章人物的活动环境,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神态描写,尽量从原文中直接摘取对人物的评价性词语。从第(1)段的“每晚睡前,他都对着枕头里面大声喊:‘四点半!四点半!'直到确信脑袋已抓牢这三个字,才安然入睡”可以概括出:天真活泼;从第(2)段的“再躺这最后一秒吧!不,他弹跳而起,如鱼跃水面”可以概括出:坚毅执著、自控力强;从第(2)段的“早晨四点半,分秒不差,他得意地按下将要响起的闹铃”可以概括出:勇敢自信。‎ ‎【17题详解】‎ 这道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根据“当血液从腿部冲上胳膊,他对身体的得意和骄傲油然而生,直到他不得不咬紧牙关,关住那股想大声歌唱的强烈欲望”“没有什么他不能做到!他觉得自己将来的生命是伟大而神奇的,完全是他自己的”可以看出,“狂奔”“歌唱”是小男孩对自己身体得意、骄傲的心理外化,是他相信自己无所不能的表现;根据“活着的东西在痛苦中死去,这是生命的演变规律。他把枪夹在膝间,四肢里痛苦翻涌,他喃喃自语:我阻止不了,我无法阻止,我无能为力”可以看出,小男孩面对公鹿之死感到无能为力,两者形成鲜明对比,为写他思想认识的变化作铺垫。‎ ‎18题详解】‎ 这道题考查对故事情节的理解。根据第(9)段的“突然,传来一种陌生的回声!那声音不是他的,也不是鸟儿的欢唱,也不是流水的叮咚……”和第(11)段的“他不由得握紧了枪,四处张望”可知,本来在高声歌唱,等待回声的小男孩却突然听到了陌生的回声,小男孩呼唤猎狗这一情节既表现了小男孩听到陌生声音后想找到猎狗来给他壮胆的紧张心理,又与第(3)段的“它们没有经过训练,自由散漫,有时会玩失踪,但却是他最好的同伴。为了几枪射击,他要赶很长的路,有了它们路上就不枯燥了”相照应,表明没有经过训练的猎狗“自由散漫”玩去了。‎ ‎【19题详解】‎ 这道题考查通过细节描写体会人物心理的作用。“水汪汪的眼睛”“骄傲地踏着大地,抖着犄角,甩着尾巴,嗅着清晨的空气”“漫步在充满自由的灌木丛中”等语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男孩想象中公鹿的漂亮外形和骄傲、自由、“君临天下”的生活;“小生灵”“国王”运用比喻的修辞,写出了公鹿在小男孩心目中的美好形象。而眼前的公鹿“只剩下一堆白骨”,两者形成鲜明对照,从“他泪流满面”可以看出,小男孩对公鹿的不幸感到怜悯、伤心,他难以接受这个悲剧。‎ ‎【20题详解】‎ 这道题考查对文章结尾的理解。根据第(20)段的“那么是谁伤了它呢?是它摔了一跤?是它与同类争斗中受了伤?是土著人扔石头伤了它?”可知,小男孩首先要好好想一想的是公鹿的死因:究竟是谁伤了公鹿;根据第(22‎ ‎)段的“他回家了。他累了,脚步沉重。当他看见自己的家时,皱了皱眉。那只小生灵的惨死让他耿耿于怀,不得安宁”可知,小男孩要好好想一想的是自己未来的可能性;根据第(13)段的“这样的事情在灌木丛中随时都在发生。活着的东西在痛苦中死去,这是生命的演变规律”“我阻止不了,我无法阻止,我无能为力”可知,小男孩要好好想一想的还有大自然生命演变的规律。‎ 南京 惊叹,由“吁”到“芋”‎ 冯杰 米豆的批注①:‎ ‎“吁”这个感叹词,相当于我们今天的“哇”,朗读时声音可以由低到高再到低,而且拖得较长,是一种惊叹的语气。‎ 在我们北中原殷墟出土的甲骨文里,你就是把全部的龟片翻个底朝天,也找不到这个小小的“芋”字,文字比它本身走来得要更晚一些。‎ 我开始把它的来历想象成一出乡村传奇:‎ 最早,是在很远的一天,我们北中原的先民在田野或荒无人烟之地苦旅,忽然,看到了那种未曾见过的大叶子,于是,发出惊叹的语气词—“吁!”‎ 再于是,这种植物就开始叫“芋”了。这就是它的来历。‎ 当然,还得给汉字戴上一生遮雨的草帽。中国汉字有个规律,凡带草字头的,都是绿颜色的汉字,能发芽的汉字,能种下的汉字。‎ 这是我赋予这种植物诞生记的小引子,自然是禁不起推敲的。我只不过想用文字把它打扮一下,好让芋穿着一面面大绿叶子出场而已。‎ 芋国充满乡土情结而可入画。我是首先看到齐白石画的芋叶,其后,才看到真芋的。在一方小小的邮票上,那芋的肥大枝叶几乎延伸到方寸之外了。滴下的露水,正在深浅分明的墨叶上流淌。一边,还有两只歌唱秋风颂的蟋蟀。‎ 米豆的批注②:‎ 母亲种小芋头,可能是想把喜欢的稀奇食物留在一家人的生活里吧。‎ 初春,母亲常常会在集市上买些小芋头。大的煮热,让我们蘸着小碟子里的白糖吃。小的也不丢,留下来。我看到一小筐里放着一堆小芋头,一个个顶着绿芽。原来母亲要种。‎ ‎10.你学着米豆的批注①,给这里的“吁”写了批注。‎ ‎(3分)‎ ‎ ‎ ‎ ‎ 芋头开始在院子里发芽,抽技时还要随着培土。等到长大时,芋的风姿有点像陆地上生长的荷叶,大叶子在晚风中缓缓摇曳。有串门的人也“吁——”:‎ ‎“你们怎么种了一院子藕啊?”‎ 中国的芋头可能要数广西荔浦芋头最大最好。据说过去都是“贡品”。母亲生前,我们全家坐在一起,看过那个关于刘墉的喜剧,荔浦芋头作为角色在里面出场过。那时,曾有黄昏里开心的笑声。‎ 有一年,我随一个旅行团到过荔浦,专门在一个小火炉前买过一个,双手捧着,边上车边吃,干,面,掉粒,惹得一车人看我的贪相。别人告诉我,桂林那边也有卖的。‎ 等到从桂林回中原,临上车时,想给母亲买个带回去,却怎么也见不到芋头那毛乎乎的影子了。‎ ‎11.受米豆的批注②的启发,你对母亲种荔浦芋头的心理也作了推测。(3分)‎ ‎ ‎ ‎ ‎ 后来冬天,在北中原的小镇菜市场上,见到了这种荔浦芋头,是从南方运来的,我毫不犹豫地买了两个,让母亲尝尝。‎ 母亲嫌太贵。‎ ‎“不贵,芋头都是坐火车来的,那么远。”‎ 母亲还用刀片削下几块,说留下来种种试试吧。她以为还会像过去在集市上买的小芋头呢,一个个都听她的话。‎ 来年,荔浦芋头沉默,都没有发芽。‎ ‎(选自《泥花散帖》,百花文艺出版社2016年1月版)‎ ‎12.看到文中汉字与植物的关系时,米豆和你都很兴奋,你们不禁聊了起来。(4分)‎ 米豆:真有意思,用文字打扮的“芋”是什么样的呢?‎ 你:(1) ‎ 米豆:原来,“芋”的穿戴这么好看啊!还有,带草头的字会发芽生长这一说法很新鲜,让我联想到《小石潭记》中“青树翠蔓”的“蔓”字,我好像看到了碧绿的藤蔓不断牵延垂挂、在风中摇曳的样子。‎ 你:你说得真好,我也想起《陋室铭》中的“苔”字,它让我仿佛看到(2) 。‎ ‎13.普通的植物一旦入了诗画,就特别有神。米豆觉得文中齐白石先生笔下的“芋”很有活 力;小轩读到一首古诗,说其中的“芋”也一样。画家和诗人是怎么做到的呢?你说给他俩听。(4分)‎ 秋日漫兴 ‎[清]沈瑾学 小小一村三十家,家家结个竹篱笆。田角绿擎芋头叶,豆棚黄上丝瓜花。‎ 老牛虽瘦不偷力,浊酒譬无聊免赊。最是网船相识熟,寻常买得贱鱼虾。‎ ‎(选自《新编清诗三百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5年3月版)‎ ‎【分析】文章由想象用“芋”字来命名某种植物的来历说起,交代了对“芋”的特殊感情。齐白石画中的“芋”充满乡土情结。小时候母亲买芋、种芋给家人吃,“芋”是家的温馨,更是母爱。长大后,有一次旅行吃到了荔浦芋头,想买给母亲吃,未能如愿。后来的冬天在北中原的小镇菜市场上,买了从南方运来的荔浦芋头,母亲说贵,母亲用刀片削下几块,说留下来种,结果来年荔浦芋头都没有发芽。‎ ‎【解答】(1)本题考查语气助词的作用。要根据语境,判断人物情感,根据情感来理解语气词的意义与读法。芋的风姿有点。串门的人看到母亲种在院子里的芋“像陆地上生长的荷叶,大叶子在晚风中缓缓摇曳”会感到很惊讶,这里“吁”,相当于现在的感叹词“咦”‎ ‎,声音要由低到高,是上扬的,以表达串门的人是惊讶语气。 (2)本题考查对人物心理的揣摩。要结合人物特点和语言环境来推测人物心理。母亲以前总是把小芋头用来种,这次给母亲买了两个荔浦芋头,母亲嫌贵,她把芋头削下几块,希望来年把芋头种在家里,好让家人不花钱就能经常吃到又大又好的芋头。 (3)本题考查补写对话。要根据文章内容和对话情景进行补写。 ①根据米豆的问话“用文字打扮的‘芋’是什么样的呢”和文中“还得给汉字戴上一笠遮雨的草帽”“芋的风姿有点像陆地上生长的荷叶,大叶子在晚风中缓缓摇曳”你可以回答:“芋”是戴一笠草帽,穿着一面大绿叶子出场的样子。 ②根据米豆对“蔓”的生动刻画和“苔”的特点来描写出“苔”的有关画面:(它让我仿佛看到)青苔慢慢爬上台阶,将一片绿色铺染开来的画面。 (4)本题考查写作手法的运用。根据“在一方小小的邮票上,那芋的肥大枝叶几乎延伸到方寸之外了。滴下的露水,正在深浅分明的墨叶上流淌”,可见齐白石先生用夸张的技法突出“芋”的枝叶肥大、恣意伸展,使人感受到“芋”的蓬勃生机;根据“田角绿擎芋头叶”可知,诗人用“绿”写出了芋叶的颜色和生机,再用“擎”字将芋拟人化,表现出“芋”努力生长的力量。 答案: (1)这里的“吁”,相当于现在的感叹词“咦”,声音由低到高,是上扬的,语气是惊讶的。 (2)母亲想能像以前种小芋头一样,把远方又大又好的芋头种在家里,不花钱就能让家人经常吃到。 (3)①“芋”是戴一笠草帽,穿着一面大绿叶子出场的样子。 ②青苔慢慢爬上台阶,将一片绿色铺染开来的画面。 (4)齐白石先生用夸张的技法突出“芋”的枝叶肥大、恣意伸展,使人感受到“芋”的蓬勃生机;诗人用“绿”写出了芋叶的颜色和生机,再用“擎”字将芋拟人化,表现出“芋”努力生长的力量。‎ ‎【点评】语气助词是助词的一种,用在句中表示停顿和句末强调语气的虚词。在句子中读作时不译舒缓停顿,在句末强调语气或通过排比句重复时增强气势。‎ 淮安 ‎(五)(18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给鸟搬家 刘亮程 ‎①我们家的院子和老陈家的院子中间隔了一小截篱笆,平常两家借点东西都是从篱笆缝里递来递去。‎ ‎②一天,阿健盯住老陈家榆树说,要是把他家的麻雀赶到我们家树上多好。阿健就挤过篱笆缝,往老陈家树上扔土块儿,朝树上喊叫。‎ ‎③怎么才能让鸟在我们家树上也筑窝呢?阿健说。‎ ‎④等你们都长大了,麻雀看见院子里没小孩了,就会来我们家树上筑巢。二伯说。‎ ‎⑤我想现在就让麻雀来我们家树上筑巢。阿健说。‎ ‎⑥那我们想个办法吧,先在树上给鸟做个窝,到时候我会让那棵树上的鸟搬过来住。二伯说。‎ ‎⑦二伯带着张欢、阿健、洋洋和方圆,在院子里做鸟巢。‎ ‎⑧二伯从小库房里找出锯子、斧头和钉锤,用木板钉了一个方盒子,找了一些柔软的干草放进做好的鸟巢。‎ ‎⑨然后,二伯让方圆爬上树,用铁丝把鸟巢绑在最高的树杈上。二伯做木盒的时候,中间隔出了盛放食物的隔档,在里面装了些小米。‎ ‎⑩鸟巢安置后,第二天就有鸟在树上叫了,鸟发现巢里的食物,再叫其他鸟过来吃。‎ ‎⑪过了两天,树上没鸟叫了。二伯说,可能食物吃完了。他让方圆上去又放了一些小米。鸟又在树上叫了,可是,鸟把小米吃完又飞了,没有把我们的木盒当窝的意思。‎ ‎⑫这咋办呢?阿健说。‎ ‎⑬不急,再想办法。二伯说。‎ ‎⑭二伯让方圆爬到老陈家输树上,把窝里的鸟蛋放到我们家树上的鸟巢里。‎ ‎⑮二伯说,我们把鸟蛋移过来,鸟就会跟着过来。‎ ‎⑯可是,鸟没有搬家过来,只是在我们家树上叫了一阵,又回到老陈家树上。二伯只好让方圆把鸟蛋放回老陈家榆树上的旧窝里。‎ ‎⑰二佰的办法失败了。‎ ‎⑱怎么办?阿健、张欢都着急了。再等等。二伯说。‎ ‎⑲不久以后,老陈家树上的鸟巢孵出了小鸟,在树下都能听到小鸟的叫声。‎ ‎⑳二伯又让方圆爬到老陈家树上,把小鸟全拿下来。方圆上树的时候,鸟一阵乱叫。‎ ‎㉑方圆把小鸟装在衣兜里拿下来,五只精光的小鸟,张着嫩黄的小嘴直叫。张欢、阿健都围上去摸小鸟。二伯让方圆赶快把小鸟放到我们家树上的窝里,又放了好多小米进去。然后,我们回到院子。‎ ‎㉒鸟看到自己窝里没有了小鸟,扯着嗓子叫,小鸟也在我们家树上的窝里叫。大鸟听到了,就飞过来,看见自己的小宝宝全搬了家,家里还有好多食物,鸟没办法把小鸟搬回旧巢,只好把我们给它筑的巢当家了。‎ ‎㉓那以后老陈家树上就没鸟了,都落在我们家树上。‎ ‎㉔老陈不知道我们干的事,我们干这些时,都是在他出去的时候,有一次他到街上买了个东西,回来树上的鸟就搬家了,全搬到了我们家树上。老陈望着自己家树上空空的鸟巢,又看看我们家树上的方木盒子,老陈想不通,不知道树上发生了什么。‎ ‎㉕老陈家的两个女儿都出嫁到外地,剩下老陈和媳妇,院子一年四季冷冷清清,只有树上的鸟叫声,现在连鸟叫声也没有了。‎ ‎㉖张欢说,她经常看见老陈朝我们家树上望,还在他们家树下撒小米,招鸟过去。鸟飞过去把小米吃了,就又回到我们家树上。‎ ‎㉗二伯听了,觉得对不住老陈。‎ ‎㉘又过了一两个月,小鸟会飞了。‎ ‎㉙阿健说,他看见两只大鸟又回到老陈家树上的旧窝里了。我们家树上的窝留给长大的小鸟住了。‎ ‎㉚二伯听了说,鸟做得很对呢。‎ ‎㉛现在,老陈家和我们家树上,都有鸟叫了。‎ ‎(选自《一片叶子下生活》,有改动)‎ ‎19. 请结合文章情节,依据示例,完成填空。‎ 扔土块,赶鸟儿过来→________→移鸟蛋,招鸟儿过来→________‎ ‎20. 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②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21. 联系上下文,揣摩第㉖段画线句子,发挥想象,将“老陈”此刻的心理描写出来。(60字以内)‎ ‎22. 文末交代了两家树上都有鸟叫了,作者为什么安排这样的结局?请谈谈你的理解。‎ ‎【分析】本文围绕给鸟搬家,叙写了以下情节:扔土块,赶鸟儿过来;做鸟巢,诱鸟儿过来;移鸟蛋,招鸟儿过来;移小鸟,逼鸟儿过来;最后两家都有了鸟。文章以此呼吁人们关注空巢老人、关注孩童心灵成长。‎ ‎【解答】(1)本题考查内容概括。第一空,结合⑥到⑩段“先在树上给鸟做个窝,到时候我会让那棵树上的鸟搬过来住”可概括;做鸟巢,诱(引)鸟儿过来。第二空,结合⑳到㉒段“大鸟听到了,就飞过来,看见自己的小宝宝全搬了家,家里还有好多食物,鸟没办法把小鸟搬回旧巢,只好把我们给它筑的巢当家了”可概括:移小鸟,逼(迫)鸟儿过来。 (2)本题考查人物描写。①手法判断。结合“挤、扔、喊叫”可知,这都是动词,故可判断是动作描写。②分析。“挤、扔、喊叫”几个动词生动写出了阿健要把鸟儿赶到自己家院子里的树上的过程和情态,符合孩子的心理和行为特点,表现了阿健对鸟儿的渴望,为后文写想方设法把鸟儿引过来作铺垫。 (3)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结合前后文可知,老陈也非常喜欢这些鸟儿,希望这些鸟儿在自己家的树上,否则家里太安静了,会感到寂寞,并且老陈对鸟儿搬家其实有些疑惑,也有对鸟儿搬家的不甘与无奈。运用第一人称,进行心理描写,围绕以上内容表达。示范:发生了什么吗?鸟儿怎么走了呢?没有它们,真是太安静了,太寂寞了呀,唉!不过为了鸟儿着想,搬走就搬走吧! (4)本题考查情节和主题理解。内容上。结合“老陈家的两个女儿都出嫁到外地,剩下老陈和媳妇,院子一年四季冷冷清清,只有树上的鸟叫声,现在连鸟叫声也没有了”等句子可知,老陈夫妇代表着千千万万空巢老人,“老陈家和我们家树上,都有鸟叫了”,鸟儿平衡了邻里关系,空巢老人得到了关爱,大圆满的结局,满足大众的审美需求。结构上,照应前文“阿健想把老陈家鸟引到自己树上筑巢”,使文章结构更加完整。表达主题上,“鸟做得很对呢”,鸟尚且如此,人更应该关注空巢老人、关注孩童心灵成长。点明了主题,升华了主旨。 答案: (1)做鸟巢,诱鸟儿过来     移小鸟,逼鸟儿过来 (2)运用动作描写,用“挤”“扔”“喊叫”‎ 等动词,生动写出了阿健赶鸟儿到自己家树上的过程,表现出阿健的天真可爱,表达出了阿健对鸟儿的喜爱。也为下文想尽办法把鸟儿引过来作铺垫。 (3)示例:鸟儿啊,鸟儿啊,你也离开我这个没人管的老头子啦,我这也挺好呀,住得好好的,换什么地方呢?也罢,也罢,鸟儿大了,有小鸟了,要为小鸟考虑呢。 (4)大圆满结局,满足大众的审美需求,引发读者深入思考,以最后两家都有鸟叫作结局,表现鸟平衡邻里关系,暗示如老陈一样的空巢老人能够得到关爱,表达作者对鸟儿平衡邻里关系的赞美。总结全文,照应前文“阿健想把老陈家鸟引到自己树上筑巢”,揭示文章主旨:呼吁大家关注空巢老人、关注孩童心灵成长。‎ ‎【点评】描写的定义和分类: 1、描是描绘,写是摹写。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的状态具体地描绘出来。这是一般记叙文和文学写作常用的表达方式。描写的作用是再现自然景色、事物情状,描绘人物的形貌及内心世界,使人物活动的环境具体化。 2、描写角度:正面(直接)、侧面(间接)描写; 人物描写分为:语言、动作、神态、心理、肖像等; 景物描写分为: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 描写景物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