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7 发布 |
- 37.5 KB |
- 1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西省名校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 语文
·1· 2021 届高三第二次江西名校联考 语文 试卷满分:150 分考试时长:150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 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文学期刊不仅是短篇小说的阵地,也是中篇小说的阵地,甚至现在文学期刊多半都偏爱中篇小 说。也许我们把短篇小说和中篇小说放在一起来讨论一番,才能更好地体会到短篇小说的独特价值。 短篇小说与中篇小说是两个极其相近的小说样式,区分二者的外部标准就是篇幅的长短,目前一般 是将两万字以下的称为短篇小说,两万字到十万字的称为中篇小说,十万字以上的则是长篇小说了。 无论是短篇小说还是中篇小说,基本上都由两大材料组成,一是故事因素,二是艺术意蕴。短篇小 说和中篇小说除了篇幅有长短外,它们对材料的倚重又有所不同,中篇小说主要发挥了故事因素的 优势,而短篇小说则有赖于艺术意蕴的把握。这种差异正是短篇小说在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更准 确地说,是短篇小说在发展过程中分化出了一个新的小说文体:中篇小说。在现代文学诞生之初并没 有中篇小说的说法,刊登在文学期刊上的小说统称为短篇小说。 短篇小说是“五四”新文化的先驱们从西方引进的新文体,它不同于中国古代的小说。中国古 代小说是一种“说书人”的情景模式,是讲故事的“章回体”。先驱们彻底反传统的决心也体现在对 文体的取舍上。他们有一个明确的思想:文学是进行思想启蒙的有力武器,但他们不主张用旧的文 学样式来进行启蒙,在他们看来,用旧瓶装新酒的方式是无法有效推广新思想的,于是他们便将西方 短篇小说文体引入中国。胡适当年在推广短篇小说的《新青年》上专门写过一篇文章《论短篇小说》, 他给短篇小说是这样定义的:“短篇小说是用最经济的文学手段,描写事实中最精彩的一段,或一方 面,而能使人充分满意的文章。”胡适所说的短篇小说显然是针对传统小说的“故事化”叙事和“说 书人”情景模式而提出的一种新叙事,它不追求故事的完整性,只是利用一个场面、一段对话、一种 心理或瞬间情感流动来结构小说。从当时发表的短篇小说也能看出作家们多半都是借鉴了西方小说 的叙述手法和表现方式。 胡适在短篇小说的定义中一是强调“最经济的文学手段”,二是强调“最精彩的一段”,二者缺 一不可。在创作实践中,作家们才发现,“经济”和“精彩”这两个词真是考量一个人的功力。于是, 功力不够的作家,或者不愿在这方面下苦力修炼的作家顾不上经济不经济,只图把故事讲圆满。另 一方面,中国的读者习惯于从小说中看故事,突然让他们从情节完整、曲折的古典小说转向片段化、 情绪化的现代短篇小说,他们还很不适应,读起来觉得很不过瘾。所以,短篇小说风头正健时,不断 有读者抱怨短篇小说太“平淡”了。读者的习惯爱好也助长了作家讲故事的行为。为了把故事讲充 分就不得不拉长篇幅,于是短篇小说在这些作家笔下变得越来越长,一般来说,三万字上下是讲述 一个完整故事的时间长度。当如此长度的小说越来越普遍并深受读者喜欢时,人们干脆将其命名为 中篇小说。中篇小说表面看上去是抢去了短篇小说的风头,但细究起来,其实是中篇小说把短篇小 说逼到了绝境:既然故事因素的长处被中篇小说占去了,短篇小说就必须在艺术意蕴上做文章。 ·2· (摘编自贺绍俊《短篇小说对于当代文学的意义》)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认为要想更好地体会短篇小说的独特价值,就必须把短篇小说和中篇小说放在一起来讨论。 B.文章认为短篇小说不具备故事的完整性,而是利用场面、对话、心理或瞬间情感流动来结构小说。 C.文章认为功力不够和不愿下苦力修炼使有些作家顾不上经济不经济,而是致力于把故事讲圆满。 D.文章认为“中篇小说”这种新小说文体产生的原因是它迎合了中国读者从小说中看故事的口味。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首先论证了短篇小说和中篇小说的主要不同点,接着又详细论证了它们产生的背景和原因。 B.文章引用胡适《论短篇小说》对小说的定义,论证了新文化先驱们在小说文体领域反传统的决 心。 C.文章第三段从作家个人原因和中国读者阅读习惯两个层面论证了中篇小说如何脱胎于短篇小 说。 D.文章从中国古代小说和西方小说两个角度对短篇小说进行了阐释,既有中国立场又有西方视野。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在现代文学诞生之初,作家在创作小说的时候并没有以创作短篇还是中篇的意识去进行文学创 作。 B.既然先驱们认为文学创作不应“旧瓶装新酒”,那么小说之外的文体也应有形式和内容层面的革 新。 C.中篇小说能从短篇小说中独立出来并且成为新的小说文体,可以说是充分发挥了小说的故事因 素。 D.借鉴了西方小说叙述手法和表现方式的中国现代短篇小说,摆脱了中国古代小说创作原则的影 响。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材料一: 数字技术赋能城市治理,需要在理念上从数据驱动转向用户需求驱动,促进政府决策和公共服务 的精细化、智能化。在推进新时代城市治理数字化、智能化和现代化的过程中,有两类问题需重点 关注。 其一,数字治理工具的基础是公众在日常生产生活中所产生的个体行为和移动大数据,其应用 必然面临着提升政府效能与保护公众隐私之间的矛盾。对大数据技术可能带来的个体行为监视、个 人隐私保护缺失,已成为国际社会关于数字技术发展的一个核心伦理问题和关键治理议题。在提升 政府治理效能和保护公众隐私之间寻求平衡,除了从制度层面加强个人信息安全的法律保护之外, 地方政府还应积极回应民生诉求。研究发现,地方政府在疫情防控中对居民诉求的积极回应有助于居 民了解健康码等技术在复工复产方面的有用性,增进居民对政府的信任感,进而缓解使用中对隐私 问题的顾虑,提升广大人民群众对数字治理工具的接受度。 其二,数字技术在城市治理中的应用必然要应对“数字鸿沟”可能带来的新的社会公平问题。许 多数字治理工具都依托于智能手机,而部分不会操作或无能力购买使用智能手机的弱势群体的需求 很容易被忽视。调查显示,在老年人和本科以下教育程度的群体中,不能熟练使用智能手机小程序 的比例较高。数字治理工具如能更好地考虑到不同人群在掌握数字技术和获取信息能力上的差异, 特别是积极回应弱势群体诉求,努力弥合数字鸿沟,必将推动城市治理与公共服务供给更加精细和 包容,使每个市民尤其是弱势群体都能享受到城市发展的红利,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福祉,促进社 会公平与和谐。 ·3· (摘自刘志林、陈济冬《数字技术使城市治理更好回应人民关切》,《光明日报》2020 年 9 月 21 日) 材料二: 城市数字治理是城市治理与数字治理的最新“融合”,区别于传统城市治理,跳出单纯依靠技术 更新提升城市治理水平的窠臼,强调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在城市治理重要作用基础上,倡导政府城 市治理职能基于数字化“再整合”,通过数字化方式逐步弥合城市治理不同部门间“信息鸿沟”,打 通各个单位“数据孤岛”,最终破解城市治理难题。以治理对象数字化为基础,实施机构改革全面整 合“放管服”改革、政府实体大厅、网上大厅、政府信息公开、政务公开、政府网站和政府热线等 多项工作内容,在政府网站即可实现政策信息“一网通查”、市民留言“一网通答”和政务事项“一 网通办”,是未来城市发展和治理新的模式和思路。 (摘自张文君《数字治理引领城市未来发展新方向》,《光明日报》2020 年 11 月 5 日) 材料三: 城市数字化发展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化工程项目,其发展需要激发内生驱动力量,通过数字竞争 力各构成要素之间的自我调节、优化实现持续发展。各地在数字化过程中,应认清所处的发展阶段 和发展的优劣势,避免盲目跨越式发展。借助城市群发展力量,结合城市群中各个城市的特征和资 源优势推进区域一体化发展,一方面促进城市之间的合作联动,支撑城市群的科学发展、跨越式发 展;另一方面,各具特色的城市在数字化转型中错位互补,更有利于城市聚焦优势资源,打造特色鲜 明的数字标杆城市。 (摘自何超《大数据发展:加快数字中国建设进程》,《社会科学报》第 1713 期) 4.下列对数字治理与城市发展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城市治理大量运用数字技术,在推进新时代城市治理数字化、智能化和现代化的过程中起着积 极作用。 B.城市数字治理需要把城市治理和数字治理真正融合起来,这样才能解决城市发展中存在的治理 难题。 C.城市数字化发展要认清自己所处的发展阶段和优劣势,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不走跨越式发 展之路。 D.数字治理运用于城市,还需更好地回应人民关切,比如要解决好提升政府效能和保护公众隐私 的矛盾。 5.下列对材料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居民在掌握数字技术和获取信息能力上存在差异,这就容易形成“数字鸿沟”,要弥合“鸿沟”, 就要提升城市治理与公共服务质量。 B.地方政府在疫情防控中越是积极回应居民诉求,越是能增加居民对健康码等技术有用性的理解, 越能增进居民对政府的信任感。 C.在未来城市发展和治理新模式下,我们将来可以实现政策信息的“一网通查”、市民留言的“一 网通答”和政务事项的“一网通办”。 D.数字化过程中借助城市群推进区域一体化发展,既能促进城市之间合作联动,又能在数字化转型 中实现错位互补,聚焦优势资源。 6.数字技术在城市治理中的运用需要注意什么问题?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湖州:词语 胡桑 我的湖州在词语之中。 很小的时候,我刚会写字。我在石灰墙上用红砖碎片划出两个词:湖州、杭州。我把从大人们嘴 ·4· 里听来的声音通过语文知识转化为文字。但我不知道杭州在南、湖州在北,也不知道我属于杭州还 是属于湖州。那时候,湖州和杭州一样,只是一种陌生的身份和归属。地理和行政于我是难以感觉的 东西。 后来上中学,行政的观念渐渐输入我的意识。带着一种对外部世界的遐想,我激动地去写信, 写给偶尔发现的远方朋友,从远方的城市邮购一些杂志或者什么物品。在寄信人一栏,我详细而谨 慎地写上我的地址: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新联乡孟西村东升。(那时候新市镇还没有兼并新联乡)我 会在“省”和“县”之间植入一个添加物:“市”。这对邮寄并没有多少裨益。可是,在我这里,湖 州是个奇怪的概念。一个必不可少的余数。这个神秘的余数让我体验到缥缈的感觉。对我而言,湖 州的引力场比德清的更为强大,让我的神经末梢往那个方向生长。德清是经验上的时光,湖州是词 语中的历险。我热衷于虚构和幻觉,对真实的经验深恶痛绝。因此,湖州成为一个恰到好处的车站, 我在那里向远方出发。 我在文字中、在湖州的郊区提前来到湖州。所以我的双脚踏上湖州的街道时,它已成为我的故 地。我从一本学校发的乡土教材《湖州——太湖南岸的明珠》里,找到了流淌在“湖州”这个词语 里的记忆。这里是春申君的故土。“战国”就成为我可以触摸的一件东西。我偏爱遥远的事物,又在 寻找遥远与近处的关联,那是我想象的结点。湖州正好是这个结点上的时空机器,我在它的两面自 如地穿梭。沈约、孟郊、苏轼、姜夔以及其他一些名字,我在书上读到他们。感到他们是一种进入 历史的权力,同时也是一种亲近高处的仪式。苏轼们代表了一种令人向往的高处,无论是生活的乐 趣、人品还是对历史的用处。正是这种高处,让我的身体和意识蠢蠢欲动。我想自己后来去北方和 寄居于文字,和这些名字有很大关系。沈约和孟郊是湖州武康人。苏轼"乌台诗案”的发生地在湖州。 而晚年姜夔久寓湖州。他的词里会经常出现“吴兴”这个词。(古代的湖州时常叫作吴兴,这全凭统 治者的心血来潮)尤为令人迷醉的是隐居湖州的张志和笔下的湖州:“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緘 鱼肥。青箸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西塞山就在湖州城外。这位“烟波钓徒”的一首《渔歌 子》让湖州成为出名的世外桃源。 湖州是个不大的城市。即使是城市化如此疯狂的现代,湖州依然是一个清静的不过 20 余万人口 的小城,在繁闹的长三角偏居一隅,成为一块与商业若即若离的化外之地。在我后来的阅读中,湖 州总会如同一道白光照亮我的眼睛。我在随笔《果皮上的疤痕》里写过自己如何想象中国的城市, 我这样写湖州:“想象湖州,因为柯平、沈方和祖籍湖州的北岛。”这三人均为当代诗人,代表着湖州 在我心目中的另一种高度。 我的意识早就游走在湖州的大街小巷。除了阅读,我当然还有一本《浙江地图册》,其中有一张 比例尺很小的湖州街道图。我在上面寻找骆驼桥、铁佛寺和飞英塔的确切位置。它们的面目在我脑 海里已经异常清晰,虽然我至今未与它们谋面。 我来到湖州,是在高中毕业的那个夏天。我要去“远方”(西安)。我选择在苏州坐火车,到湖 州订车票。我见到了弧线形的狭窄的街道,湖州浸在绵绵细雨里,一副湿润的样子。自那时候起,湖 州就是个湿漉漉的词。今年春节我去湖州,晚上雨再一次和我相见。我写了一首诗,题目和雨水有 关:《湖州:一个湿漉漉的晚上》。唐诗、宋词里(我忽然记起来北宋词人张三影也是湖州人)的湖 州在我的意识里继续绵延。湖州成为一个湿漉漉的词语,一个和水伴生的词语。 湖州,我一再提及这个词语。一个美丽的词语。然后意识中就出现雨的景象。这个被雨水打湿 的词语,在我这里,永远无法干掉。写到这里,我才发现,“湖州”这两个汉字中,“湖”字的偏旁是 三点水,那是“太湖”的缩写,水的右边是我的姓氏,永远暗示我和这个词的姻亲关系。 我口袋中揣着“湖州”这个湿漉漉的词语,走在文字的路上,我大概是个幸福的人。我喜欢水, 喜欢词语,喜欢南方(这是最近的事情)。湖州是这些事物的三位一体。 (有删改) ·5·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说在寄信人一栏里自己会在“省”和“县”之间添上“市”,意在表明“我”与湖州之间关 系的亲密。 B.文章提到“古代的湖州时常叫作吴兴”,虽加深了湖州的历史底蕴,但“我”似乎并不喜欢这个 称呼。 C.文章写两好到湖州都是雨天,说它昼“湿漉漉的词”,这样能化抽象为具体,峻者更好地感受湖 州。 D.文章引用随笔《果皮上的疤痕》里想象湖州的文字,是有意突出湖州在“我”作品中至高无上 的地位。 8.本文对苏轼等与湖州相关的历史人物的讲述用了不少笔墨,对此你如何理解?(6 分) 9.本文按照两个时间行文,一个是“我”成长的时间:很小的时候一上中学一高中毕业的那个夏天。 一个是历史的时间:古时的湖州——现在的湖州。请结合文本说说这样安排的好处。(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乔允升,字吉甫,洛阳人。万历二十年进士。除太谷知县。以治行高等..征授御史。历按宣、大、 山西、畿辅..,并著风采。三十九年,大计京官。允升协理河南道,力锄匪类。而主事秦聚奎、给事 中朱一桂咸为被察者讼冤。察疏犹未下,允升虑帝意动摇,三疏别白其故,且劾吏部侍郎萧云举佐察 行私,事乃获竣,云举亦引去。寻迁顺天府丞,进府尹。齐、楚、浙三党用事,移疾..归。天启初,起 历刑部左、右侍郎。三年,进尚书。魏忠贤逐吏部尚书赵南星,廷推允升代。忠贤以允升、南星党并 逐主议者允升复移疾归既而给事中薛国观劾允升主谋邪党诏落职闲住崇祯初,召拜故官。时讼狱益 繁,帝一切用重典。允升执法不挠,多所平反。二年冬,我大清兵薄都城,狱囚刘仲金等百七十人破 械出,欲逾城,被获。帝震怒,下允升及左侍郎胡世赏、提牢主事敖继荣狱,欲置之死。中书沈自 植乘间摭劾允升他罪,章并下按问。副都御史掌院事易应昌以允升等无死罪,执奏再三,帝益怒, 并下应昌狱,镌佥都御史高弘图、大理寺卿金世俊级,夺少卿周邦基以下俸,令再献。弘图等乃坐 允升绞,而微言其年老可念。帝谓允升法当死,特高年笃疾减死,与继荣俱戍边,世赏赎杖为民。尚 书胡应台等上应昌罪,帝以为轻。杖郎中徐元嘏于廷,镌应台秩视事,应昌论死。四年四月,久旱求 言,多请缓刑,乃免应昌及工部尚书张凤翔、御史..李长春、给事中杜齐芳、都督李如桢死,遣戍边 卫。允升赴戍所,未几死。允升端方廉直,扬历中外,具有声绩,以诖误获重谴,天下惜之。 (节选自《明史•乔允升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忠贤以允升为南星党/并逐主议者/允升复移疾归/既而给事中薛国观劾允升主谋邪党/诏落职闲 住/ B.忠贤以允升为南星党并逐主议者/允升复移疾归/既而/给事中薛国观劾允升主谋邪党/诏落职闲 住/ C.忠贤以允升为南星党并逐主议者/允升复移疾归/既而/给事中薛国观劾允升/主谋邪党诏落职闲 住/ D.忠贤以允升为南星党/并逐主议者/允升复移疾归/既而给事中薛国观劾允升/主谋邪党诏落职闲 住/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高等,也称高第,旧时指各级考试或者官员政绩考察列入优等。 ·6· B.畿辅,畿指京畿,辅指京城附近的地方,合指京都周围的地区。 C.移疾,也称移病,旧时指官员向皇帝上书称病,请求辞官离职。 D.御史,秦代开始设立的官职,负责监察官吏,一直延续到清朝。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乔允升才能出众,政绩卓著。任太谷知县因政绩考核优等被提拔为御史,巡査京郊等地,都以风 采出名。 B.乔允升秉公办事,性情坚毅。发现秦聚奎等人蒙冤,多次上书皇帝表明原因,后得到皇帝的支持 和肯定。 C.乔允升性格刚宜,执法不屈。崇祯初年诉讼案件繁多,刑罚过重,乔允升坚持公平办案,平反很多 案件。 D.乔允升受累获罪,戍边去世。皇帝因京城囚犯越狱事大发雷霆,乔允升被罚戍边,因年高有病, 不久去世。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中书沈自植乘间摭劾允升他罪,章并下按问。 (2)允升端方廉直,扬历中外,具有声绩,以谨误获重谴,天下惜之。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4〜15 题。 十一月二十六日松风亭下梅花盛开(节选)苏轼 松风亭下荆棘里,两株玉蕊明朝瞰①。 海南仙云娇堕彻②,月下縞衣来叩门。 酒醒梦觉起绕树,妙意有在终无言。 先生独饮勿叹息,幸有落月窥清樽。 [注]①瞰(tun):初升的太阳。②砌:台阶。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前两句写梅花开放在荆棘丛中,朝阳映射明洁如玉,饱含作者的欣喜之情。 B.诗人在歌咏梅花时,着力于正面描写和具体刻画,突出了梅花的独特个性。 C.第五、六句写诗人酒醒绕树,对花妙意存心,却终而无言,表达深沉的思绪。 D.第七、八句写诗人强作排遣口吻,独把清樽,对此名花,领取这短暂的欢愉。 15.清朝评论家汪师韩称:海南仙云娇堕砌,月下縞衣来叩门”两句非常“传神”。请赏析这两句诗的 妙处。(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⑴王湾《次北固山下》中表示时间交替、匆匆不可待的两句诗“ 、 ” 给人一种积极、乐观、向上的感觉。 (2)荀子《劝学》中,以人出行千里打比方,从反面说明积累重要性的句子是“ 、 ” ⑶杜甫《登高》中“ ”一句,写出落叶飘零天边、纷纷扬扬的场景;“ ”一句,表 明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多。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19 题。 9 月 22 日,第三个“中国农民丰收节” 。在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 ·7· 键之年,特别是经历新冠肺炎疫情和严重洪涝灾害冲去的这一年,丰收来之不易,意义。丰收不仅关 系着中国人的口粮、饭碗,而且为国家应对风险挑战提供了信心和底气。有了丰收的“成绩单”,农 业基本盘才能牢牢稳住,经济社会稳定发展才会有坚实基础。党的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 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三农”工作,专门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不是增加了农民群众的责任感和 使命感,而是强化了他们的获得感和幸福感。穰穰满家,丰收后的农民分外欣喜。这样的喜悦需要 全国人民共同分享,把幸福通过节日传遍千家万户。亿万农民庆丰收、成果展示晒丰收、社会各界 话丰收、全民参与享丰收、电商促销促丰收等 的活动已经陆续展开,“中国农民丰收节”已 经成为中国乡村的文化符号。丰收的喜悦,写在 的景色里,更写在亿万农民的笑容里。在广 大农民喜迎丰收的欢歌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即将如期实现,中华民族千百年 来“民亦劳止,治可小康”的愿景必将变为现实。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如约而至 非同寻常 各具特色 五彩斑斓 B.不期而至 非同凡响 各具特色 五光十色 C.如约而至 非同凡响 别具匠心 五光十色 D.不期而至 非同寻常 别具匠心 五彩斑斓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专门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不仅强化了农民群众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也增加了他们的获得感和 幸福感。 B.专门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不是强化了农民群众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而是增加了他们的获得感 和幸福感。 C.专门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不仅增加了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也强化了他们的责任感和 使命感。 D.专门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不是增加了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而是强化了他们的责任感 和使 19.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画波浪线句子中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 分) A.我们要保护好黄河,否则,多灾多难的黄河怎么能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 B.王勃的“落霞与孤鹫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勾勒出一幅宁静致远的画面,被奉为写景的精妙 之句。 C.人,不能低下高贵的头,只有怕死鬼才乞求“自由”。 D.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山上。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 不超过 15:个字。(6 分)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勤俭节约的光荣传 统,尽管现在生活条件好了, ① 。中国一直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问题。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 来,党中央始终把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正是因为国家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中 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粮食安全有着可靠保障。不管社会如何发达, ② ,是实现一切发展 目标的根基。因此,在生产环节,我们要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推进粮食播种、田间管理、收 购、运输和储存等全链条的节约;③ ,我们要培养节约习惯,倡导文明健康消费风尚,在全社 会形成以节约为荣、浪费为耻的文化氛围,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消费习惯。 21.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 80 个字。(5 分) ·8· 截至 2020 年 11 月 17 日凌晨,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已在轨飞行 116 天,飞行 里程:超过 3 亿千米,距离地球约 6380 万千米。探测器姿态稳定,能源平衡,部分分系统完成自检, 各系统工作:内正常。在轨飞行期间,天问一号已经完成三次中途修正和一次深空机动等飞控工作。 11 月初,着陆巡视器进入舱和火星车的多个分系统完成首次在轨自检,结果正常。天问一号计划于 2021 年 2 月到达火星,实施火星捕获,2021 年 5 月择机实施降轨,着陆巡视器与环绕器分离,软着 陆火星表面,火星车驶离着陆平台,开展巡视探测等工作。 四、写作(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据报道,某省中考体育分数即将跟语文、数学、外语一样都是 100 分,消息传出,引来了巨大 的争议。有人认为“重视国民身体素质,身体才是硬道理",有人认为“进一步提高体育分值,会让 学校、家庭更重视体育",有人认为“此举可以解决体育教学被边缘化的问题",有人认为“如果各校 围绕体育考试科目进行训练,会形成新的应试科目",有人认为“此举很可能使孩子们成为教育试错的 牺牲品",有人认为"体育成绩不好不能上高中影响教育公平"…… 对此,你是怎么看的?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 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命感。 2021 届高三第二次江西名校联考 语文详细解析 ·9· 1.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意的能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 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A 项,原文“也许我们把短篇小说和中篇小说放在一起来讨论一番”,“也许”是一种可能性不是必 要条件;B 项,原文“不追求故事的完整性”,不追求不等于不具备;C 项,原文是“功力不够的作 家,或者不愿在这方面下苦力修炼的作家顾不上经济不经济”,原文是选择关系不是并列关系。 2.B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 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 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引用定义是为了阐释短篇小说的两个主要构成要素。 3.D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整合文中信息进行推断的能力,这类题目 解答时,首先要通读全文明确论述话题;然后筛选出每一段的关键句,尤其是首尾段中心句,整体 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最后将选项信息归位,与原文比对理解,找出答案。原文 是“作家们多半都是借鉴了西方小说的叙述手法和表现方式”,借鉴西方小说的叙述手法和表现方 式不等于摆脱中国古代小说的创作原则的影响。 4.C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找出选项中 的表述在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然后结合上下文认真揣摩理解,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 内容逐一比对,寻找细微的差别确定答案。原文是“避免盲目跨越式发展”,不是“不走跨 越式发展之路”。 5.B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本进行整体的 把握,又要对文本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 每一个重点,对文本的内容、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材料一原文“研究发现, 地方政府在疫情防控中对居民诉求的积极回应有助于居民了解健康码等技术在复工复产方 面的有用性,增进居民对政府的信任感”,选项是“地方政府在疫情防控中越是积极回应居 民诉求,越是能增加居民对健康码等技术有用性的理解”,原文没有这种“积极”程度上的 正相关关系。 6. ①从理念上,要注意实现从数据驱动转向用户需求驱动的转变,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政府决策和 公共服务的精细化、智能化; ②从运用上,要注意实现城市治理与数字治理的深度“融合”,这样才能弥合城市治理不同部门间 ·10· “信息鸿沟”,打通各个单位“数据孤岛”,最终破解城市治理难题; ③从发展动力上,城市数字化发展需要激发内生驱动力量,通过数字竞争力各构成要素之间的自我 调节、优化实现持续发展。(每答对一点得 2 分。其他合理答案,可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本内容、筛选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本,整体把握内 容大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 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具体操作时要对相关文本进行层次的划分,筛选文中的 有效信息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本题要求结合材料分析数 字技术在城市治理中的运用需要注意什么问题,先明确答案分散在三则材料之中,要求考生从中筛 选有效信息,分条整合,用简洁文字表述。 7.D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赏析作品内涵、品味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引用 随笔《果皮上的疤痕》里想象湖州的文字是为了表明湖州在我心中的另一个高度。 8. ①苏轼、姜夔等人与湖州发生的关联增加了文章的历史厚重感和文化底蕴;②对苏轼等人的讲述 代表着湖州在“我”心中的一个高度;③苏轼等人与湖州的关联和自己后来选择去北方以及寄居于 文字有莫大的关系,表明这些古人对“我”产生了深深的影响。(每答对一点得 2 分。其他合理答 案,可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把握文本的艺术特色,再结 合具体内容说清楚表达效果。题干信息说“本文对苏轼等与湖州相关的历史人物的讲述用了不少笔 墨”,首先应该找到相关历史人物的表述,其次分析这些表述在内容上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最后把 这些表述和文章主旨关联起来。第一,关于湖州的文章加入了不少历史人物,这些历史人物都来自 中国古代文学史,有些还如雷贯耳,因此这为文章增添了历史厚重感和文化底蕴;第二,关于这些 历史人物的叙述表达的是作者的人生价值取向即“苏轼们代表了一种令人向往的高处,无论是生活 的乐趣、人品还是对历史的用处”;第三,正是由于这些人居于高处,和湖州有关联,和文学史有 关联,所以作者才选择去“去北方以及寄居于文字”,表明这些人对作者的影响。 9. ①成长的时间线构成行文的基本线索,使文章结构清晰;②历史时间的存在让湖州具有了纵深 感和厚重感,更好地交代了“我”在词语中喜爱“湖州”的两个原因;③成长时间和历史时间的安 排增加了文本的丰富性,也强化了其共同的连接点“湖州”一词给予我的精神意义。(每答对一点 得 2 分。其他合理答案,可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探讨作者创作意图的能力。作者采用“成长时间”线和“历史事件”线,显然 ·11· 体现了作者对于文本思路的考量,是构思经营用心之处,“成长时间”线贯穿全文,关于湖州的叙 述围绕此线展开,使得文章结构非常清晰;“历史事件”线上串联历史人物的叙述、“古时”“现 在”的对比,让湖州在时间积淀的背景下显得更加富有历史纵深感和文化厚重感,顺理成章地交代 了喜爱湖州的原因;不同层面时间线的交织,使得文章富于变化,内涵丰富,凸显了湖州作为两种 时间层面连接点的重要意义。 10.A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理解文言文,尤其是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的能力。忠贤以 允升为南星党(魏忠贤认为乔允升是赵南星的同党),意思完整,应该和下文断开,故 B 错误,又 因为“允升主谋邪党”是“劾”的宾语,所以不能断开,故 C、D 错误。 原句标点:忠贤以允升为南星党,并逐主议者,允升复移疾归。既而给事中薛国观劾允升主谋邪党, 诏落职闲住。 11.D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理解文言实词中文化意义的能力。“御史” 一职在秦之前已有。 12.B 解析:本题是对阅读材料相关内容分析综合的考查,重点在于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 要点。蒙冤的不是秦聚奎等人而是被察者。 13. (1)中书沈自植乘机搜集材料弹劾乔允升其他罪行,奏章一并下发查究审问。 (2)乔允升端庄清廉正直,在朝廷内外任官,都有声誉政绩,因失误而遭重罪,天下人都怜惜他。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能力。理解是文言文翻译的基础,而理解的准确性往往取决于对文中实 词、虚词、词类活用、句式的理解和掌握。在翻译时一定要注意语境,逐一译出重点词语,然后调 整句式和结构。得分点:(1)“乘间”“摭”“劾”“按问”各 1 分,句意通顺 1 分;(2)“端 方”“扬历中外”“诖误”“谴”各 1 分,句意通顺 1 分。 【参考译文】 乔允升,字吉甫,洛阳人。万历二十年进士。授官太谷知县。因政绩优异,被征召授官 御史。先后巡按宣、大、山西、京郊地区,都以风采出名。三十九年,考核京城官员。乔允升协助 治理河南道,极力铲除行为不端的人。而主事秦聚奎、给事中朱一桂都为被察办的人诉讼冤情。察 办的奏疏还没有下发,乔允升担心皇帝心意动摇,三次上疏分别表明原因,而且弹劾吏部侍郎萧云 举辅佐审察时以私心行事,事情才得以结束,萧云举也引咎辞职而去。不久升任顺天府丞,升府尹。 齐、楚、浙三党专权,他上书称病辞职回乡。天启初年,起用他先后任刑部左、右侍郎。三年,升 尚书。魏忠贤驱逐吏部尚书赵南星,朝廷推荐乔允升取代任职。魏忠贤认为乔允升是赵南星同党, ·12· 一并驱逐提议的人,乔允升又上书称病归家。随后给事中薛国观弹劾乔允升主持谋划邪党,下诏落 职闲住。崇祯初年,召乔允升任原官。当时诉讼案件更繁多,皇帝一切采用重刑。乔允升执法不屈, 平反很多案件。二年冬,我大清兵逼近京城,狱囚刘仲金等一百七十人砸开刑具出狱,想翻过城墙, 被捕获。皇帝震怒,将乔允升及左侍郎胡世赏、提牢主事敖继荣关入牢狱,想置他们于死地。中书 沈自植乘机搜集材料弹劾乔允升其他罪行,奏章一并下发查究审问。副都御史掌院事易应昌以为乔 允升等人无死罪,再三坚持上奏。皇上更加生气,连易应昌一起下狱,降佥都御史高弘图、大理寺 卿金世俊的官阶,夺去少卿周邦基以下的俸禄,命令再次审讯。高弘图等人将乔允升判罪绞刑,而 隐微提及他年纪老了可以顾念。皇帝说乔允升按刑法应当处死,只是年高多病减去死罪,与敖继荣 等人都戍守边关,胡世赏赎罪杖责为民。尚书胡应台等人上奏易应昌罪状,皇帝以为太轻。在朝廷 上杖打郎中徐元嘏,降胡应台俸禄就职办事,易应昌处以死刑。四年四月,长久大旱寻求直言,多 次请求缓刑,才免除易应昌以及工部尚书张凤翔、御史李长春、给事中杜齐芳、都督李如桢死罪, 流放边地戍守。乔允升赶往边地戍所,不久死去。乔允升端庄清廉正直,在朝廷内外任官,都有声 誉政绩,因失误而遭重罪,天下人都怜惜他。 14.B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时归纳内容要点、评价作品思想内容、作者观点态度和表达 技巧的能力。B 项,不是着力于正面描写,而是着力于侧面烘托;也不是具体刻画,而是采取遗貌取 神、虚处着笔的手法,故选 B。 15. ①盛开的梅花仿佛是婀娜的海南仙子,驾着仙云,穿着白衣,于深夜降临在寂静的阶前,在月 下轻叩着诗人的门扉。(2 分)②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联想),(1 分)把盛开的梅花比作素衣仙 子(1 分),赋予梅花无限情韵,渲染了梅花的独特风姿,(1 分)表达了自己对梅花的喜爱之情。 (1 分)(其他合理答案,可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作者奇思妙想令人赞叹,首先把盛开的梅 花比作婀娜的海南仙子,分别写出梅花的颜色和韵致,其次想象梅花不是原地开放,而是驾云而来, 并且月下叩门,比喻新巧,想象奇特。 16. (1)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 (2)(故)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 (3)无边落木萧萧下 艰难苦恨繁霜鬓 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型默写, 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或给出下句写上句的直接型默写。本题是理解型默写,解答此类试题时,首先 ·13· 要把握限定的情景,判断出所要默写的句子;接着,默写要注意字形,不能写错字、别字,而字形 与字义分不开,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本题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跬”“至”“萧”“繁” “鬓”,每空 1 分,错别字或漏字、添字等均不能得分。 17.A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和使用成语的能力。不期而至:指事先没有约定而意外到来;如约而 至:指按照约定准时到达。“中国农民丰收节”是事先规定好的日期,所以用“如约而至”。非同 凡响:形容文艺作品不同一般;非同寻常:形容人和事物不同一般。文中“中国农民丰收节”不是 文艺作品,故用“非同寻常”。别具匠心:指在技巧和艺术方面具有与众不同的巧妙构思;各具特 色:指各有自己的特色,互不相同。文中罗列种种不同的活动,表现的是各种活动的特点,不是说 人的构思,故用“各具特色”。五光十色:形容色彩鲜艳,式样繁多,如:展览的宝石五光十色, 令人眼花缭乱;五彩斑斓:多用来形容事物表面的视觉效果,表述事物的色彩丰富。横线后有“景 色”一词,因此不用“五光十色”。故选 A。 18.C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和修改病句的能力。按照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叙述方式,应当先说 “获得感和幸福感”,再说“责任感和使命感”,由此排除 A、B 项,而 D 项的“不是……而是……” 关联词语使用不当,应该使用递进关系的“不仅……也……”。故选 C。 19.A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A 项,表特殊含义,运用比喻;B 项,表直接引 用;C 项,表否定讽刺;D 项,表强调。 20.①但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仍需坚持 ②粮食安全始终是重中之重 ③在消费环节 (每答对一点得 2 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补写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整体阅读文段,在初步感知大体内容的基础上, 结合具体语境,根据上下文的句子结构、内容、逻辑关系等来分析、推理、判断应该填出的内容; 还要注意语言音节上的和谐。本文段主要讲有关“节约”的话题。第一空前有表示让步关系的连词 “尽管”,那么空格处要填的就是表示转折意的句子,联系话题不难推出应填“但勤俭节约的传统 美德仍需坚持”;第二处空格前有表条件关系的连词“不管”,承接上文联系下文可知空格处应填 结果句“粮食安全始终是重中之重”;第三处空格属于文段最后两重意思的后者,由“在生产环节” 和“消费习惯”不难得出应填和“生产环节”相对应的“在消费环节”。 21. 截至 2020 年 11 月 17 日凌晨,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在轨飞行 116 天,飞行里 ·14· 程突破 3 亿千米,期间完成飞控和自检工作,将按计划实施火星捕获和巡视探测等工作。(意思对 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在作答时,首先要通读文段,了解文段的内容;其次要根据文段 内容划分层次,把每个层次的关键信息勾画出来;再次找出关键词句,概括信息要点,依照字数要 求,决定取舍;最后按题目要求,选择最佳句式恰当表达,注意语言表达的简明、连贯。本题关键 信息:2020 年 11 月 17 日凌晨、天问一号探测器、在轨飞行时间和里程、飞控和自检、火星捕获和 巡视探测。 22.【写作指导】本题考查写材料作文的能力。写材料作文,首先要读懂材料,抓住主旨,注意材料 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 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即所谓抓住主旨;其次要选择角度,准 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 意。 审题:这则材料是富含思辨意味的材料,从有利的角度,首先,体现了“五育并举”中“体” 这一 极的意识,具有明显的回应时代的精神,其次,引起了包括社会、家庭、学校的全方位的重视,最 后落实到学生学校生活,引导学生思考“体育课被边缘化”这一习常话题;从不利的角度讲,首先, 旧应试没有完全去除,又形成了对新应试的担忧,其次,不成熟的举措很可能导致学生成为牺牲品, 最后,对产生的新的教育不公平的担忧。该材料提供的是学生身边的话题,容易拉近考生和材料的 距离,使得考生有话可说有文可写,并且具有强烈的思辨意识,在考查辩证思维方面具有优势。 立意:①身体好是一切的基础;②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③提高国民身体素质;④在政策层面重视 体育;⑤体育科目新应试不可取;⑥体育带来的教育不公平;⑦探讨学生是否会成为教育试错的牺 牲品……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