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学军中学高考模拟试卷语文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杭州学军中学高考模拟试卷语文

杭州学军中学高考模拟试卷语文 2018-05-28‎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 ‎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明人范钦历经宦海沉浮后,在两湖深处修筑了书楼,舍径窅曲,林木翳(yì)然。我常常从城市的另一端走来,赴一场与书楼相晤的精神仪式,凝神相望,楼阁脉脉,心灵相契(qì),一如如己。‎ B.“我们要在爬坡过炊的节(jiē)骨眼上逞英豪!”这句昔日让在场群众热血奔涌的铿(kēng)锵之言,现在听来,依旧令人血脉贲张。这种蔑视困苦的霸气,分明是屹立在天地间的沛然正气!‎ C.枝头刚摆脱寒意的料峭,春天的心韵就在村庄田野渐次舒展。岛的歌喉活跃起来,撩(liāo)动林涛的琴弦,唤醒睡眼惺忪(sǒng)的土地;花香在微风中弥漫,芬芳着人们憋屈了一冬的呼吸。‎ D.哨声响起,考辛斯一溜(liū)烟跑到队友中间,捋(luō)起袖子上了场,并在开场不久就利用罚球为美国打破得分荒。原来赛前他一直在思考如何配合队友,以犄角之势撕开对手的防线。‎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题。‎ 赵家璧策划如此大型的出版,在当时堪称创举,对新文学也是开天辟地的事情。堪与媲美的抑或只有那郑振铎主编的“世界文库”。【甲】1935年的《文学》月刊上曾有一篇评论文章,把《世界文库》与《中国新文学大系》并称为当时的“两大工程”——姚琪《最近的两大工程》。‎ ‎【乙】赵家璧当年提出《大系》的编辑设想是希望“把民六至民十六的第一个十年间(1917-1927)关于新文学理论的发生、宣传、争执,以及小说、散文、诗、戏剧主要方面所尝试得来的成绩”整理出来。这一工作得以成功进行,也因为得到了新文学届的元老级人物的鼎力相助,每集的编者基本上都是一时之选。【丙】《诗集》原来准备请郭沫若主编,但被当时国民党的图书杂志审查会否决了,“理由”是郭沫若写过骂蒋介石的文章,结果只好临阵换将,以朱自清顶替(参见赵家璧《话说〈中国新文学大系〉》,《新文学史料》,1984年第1辑)。但也算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因为从学理和谨严的意义上说,朱自清的编选尤其是导言的写作显然要更加中规中矩。‎ ‎2.文段中加点的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堪称 B.抑或 C.鼎力相助 D.一时之选 ‎3.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3分)‎ A.甲 B.乙 C.丙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这件事有多严重?一种源自通讯设备制造行业的业内共识是:在重要元器件严重依赖进口、无“芯”之痛长期未能得到解决的现实下,美国对中兴的禁售令近乎于“一剑封喉”。‎ B.在今天,城市应被看作是社会权利、历史文化最大限度的集中,更意味着要拥有摩天大厦和繁华市场,它已成为文明的推手,将人类的文明经验不断演变为真实可感的符号。‎ C.当代城市的社会结构、生活理念、生存方式,以及价值取向和情感追求正在发生深刻变革,一些作家与时俱进,聚焦城市生活热点,创造了都市题材长篇小说创作呈现强劲之势。‎ D.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魏玉山认为,数字化阅读的发展提升了国民综合阅读率和数字化方式接触率,整体阅读人数持续增加,但也带来了图书阅读率增长放缓的新趋势。‎ ‎5.词云图是将网络文本中的关键词依照出现频率的高低,通过字形大小、色彩差异等手段予以突出的文字图。下图是某网站社会热点论坛上部分文章关键词的英文版云图,你从这些词的联系中发现人们的讨论可能主要涉及到哪些问题?请用简洁得体的语言表达你的发现,不超过80字。(4分)‎ ‎(注:education-教育,school-学校,child-儿童,young-青少年,family-家庭,learn-学习,home-家)‎ 我发现在这个网站上:‎ ‎6.有人要为三行诗《家书》拍摄MTV,请你为影片拟写一段画外音。要求:①运用第三人称,想想合理,有心理描写;②语言连贯、准确、生动;③不少于100个字。(5分)‎ 家书 上学路上拾起一瓣法国梧桐叶 却不经意翻译出它泛黄的脉络 秋凉,添衣,勿忘,盼归 二、现代文阅读(共30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10分)‎ 文儒 李伟 ‎“文儒”型知识阶层出现于我国的中古时期。作为一个合成词,“文儒”的基本含义是指“儒学博通而文词秀逸”,从词义本身而言,“文儒”应为“文”和“儒”两大概念的综合。“文”与“儒”的结合以儒学所推崇的礼乐文化为文化渊源,并兼容政治性、思想性和文学性,同时又与儒学在历史发展中显示出的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思想胸襟密切相关。这是我国古代特有的政治功利、文学审美和思想学术三者融通的文化基础,更是我国关于“文”之理念有别于西方纯文学观念的文化根源。‎ ‎“文儒”型知识阶层中的典型代表人物多集政治高位、文坛宗伯和学林领袖等多重身份于一身,作为一个特殊的知识阶层,其发展历史经历了不同的阶段,每一阶段都有各具风采的典型士人,这些典型士人所产生的历史作用深刻体现出“文儒”发展的嬗变轨迹,并展示了不同的时代文化风采。‎ 南北朝后期是“文儒”思想观念初步成熟的关键时期,这与当时南北方的统治者重视文化建设密不可分。具有典型象征意义的事件是当时南北方的政权纷纷成立各种文化机构,延揽儒生和文人。虽然此时的“文儒”还未形成一个影响广泛的知识阶层,但他们依托于文馆制度,积极响应君主文化建设的号召,通过编纂大型书籍、创作礼乐文章和写作个人文集等各种形式,深刻参与到当时国家的政治文化制度建设中来。‎ 盛唐时期是“文儒”型知识阶层从思想观念走向现实化的时期,大量“文儒”型士人不断涌现,以张说、苏珽为代表的具有广泛影响的文化人物深刻影响着当时著名文人的创作和思想。李白、王维、杜甫等都是盛唐时期的大诗人,无不受“文儒”型知识阶层的影响,苏颋之于李白“广之以学”的建议和张九龄对王维政治生涯与诗歌创作的影响都是如此,杜甫作为饱受儒学思想濡染的诗人,更是对“文儒”非常崇拜,其献三大礼赋的行为透露出的正是希望效法“文儒”而参与制礼作乐的政治期待。‎ 两宋儒学的嬗变强化了“文儒”文化影响的普遍性,重塑了我国宋代及以后文人的文化身份和思想观念。正如王水照先生所言,宋代文人兼具政治主体、学术主体和文学主体的“三位一体”。究其根源,正是盛中唐以来“文儒”型知识阶层在时代影响、学术转型和政治形势作用下的分化流变所致。个体文士作为“文儒”,虽然总体上是“三位一体”,但个性风格差别很大,如王安石之政治功利、苏轼之风流潇洒与二程之儒者敦厚,正说明“文儒”到此时已成分化之势,呈现出更为复杂多样的综合形态。‎ 宋代以后,中国进入“近世”时期,古典文明逐渐形成较为固定的格局模式,其中体现于文人形态方面,则是明清时期的“文儒”型知识阶层大致延续两宋模式。在遭逢时代变迁与政治浮沉的特殊背景下,他们会适当调适思想心态,寻求自我精神的安顿之所。‎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7年1月8日,有删改)‎ ‎7.下列选项中关于“文儒”型知识阶层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出现于中古时期的“文儒”型知识阶层的基本含义是指“儒学博通而文词秀逸”的文士,是“文”和“儒”两大概念的综合。‎ B.“文儒”型知识阶层在历史上是一个特殊的阶层,多为同时在政治领域、文学领域和学术领域里取得巨大成就的人。‎ C.“文儒”型知识阶层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每一阶段都有各具风采的典型士人,体现出“文儒”发展的嬗变轨途。‎ D.明清时期的“文儒”型知识阶层大致延续两宋模式,在特殊时期,他们会适当调适自我,寻找自我精神的安顿。‎ ‎8.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我国“文”之理念有别于西方纯文学观念的文化根源就在于“文”与“儒”的结合以儒学所推崇的礼乐文化为文化渊源,并兼容政治性、思想性和文学性。‎ B.“文儒”思想走向初步成熟正是因为当时南北统治者重视文化建设,南北政权成立各种文化机构招揽人才,“文儒”通过各种文学活动参与国家文化建设。‎ C.文章第四段举杜甫为例,是想说明杜甫作为盛唐时的著名文人,希望能够制礼作乐,希望能够参与政治为国家效力,这在其献三大礼赋的行为中有所体现。‎ D.宋代“文儒”三位一体的产生从根本上说是由盛中唐以来“文儒”型知识阶层变化所致,王安石、苏轼和二程作为宋代“文儒”兼具政治、学术和文学主体,但各具特色。‎ ‎9.根据全文内容概括“文儒”型知识阶层在三个不同历史阶段的特点。(4分)‎ ‎(二)阅读下面文字,回答第10-13题。(20分)‎ 榆树 汪曾祺 侉奶奶住到这里一定已经好多年了,她种的八棵榆树已经很大了。‎ 侉奶奶怎么会住到这样一个地方来呢(这附近住的都是本地人,没有另外一家侉子)?她是哪年搬来的呢?你问附近的住户,他们都回答不出,只是说:“啊,她一直就在这里住。”好像自从盘古开天地,这里就有一个侉奶奶。‎ 侉奶奶的家是两间草房。独门独户,四边不靠人家,孤零零的。她家的后面,是一带围墙。围墙里面,是一家香店的作坊,香店老板姓杨。侉奶奶家的左右都是空地。左边长了很高的草。右边是侉奶奶种的八棵榆树。‎ 侉奶奶靠给人家纳鞋底过日子。侉奶奶手劲很大,纳的针脚很紧,她纳的底子很结实,大家都愿找她纳。也不讲个价钱。给多,给少,她从不争。多少人穿过她纳的鞋底啊!‎ 侉奶奶一清早就坐在门口纳鞋底。她不点灯。除了下雨下雪,她很少在屋里(她那屋里很黑),整天都坐在门外扎锥子,抽麻线。有时眼酸了,手困了,就停下来四面看看。‎ 侉奶奶吃得真是苦。她一年到头喝粥。三顿都是粥。平常是她到米店买了最糙最糙的米来煮。侉奶奶也吃菜。她的“菜”‎ 是她自己腌的红胡萝卜。啊呀,那叫咸,比盐还咸,咸得发苦!——不信你去尝一口看!‎ 侉奶奶的八棵榆树一年一年地长大了。香店的杨老板几次托甲长丁裁缝来探过侉奶奶的口风,问她卖不卖。榆皮,是做香的原料。丁裁缝来一趟,侉奶奶总是说:“树还小咧,叫它再长长。”‎ 人们私下议论:侉奶奶不卖榆树,她是指着它当棺材本哪。‎ 榆树一年一年地长。侉奶奶一年一年地活着,一年一年地纳鞋底。‎ 侉奶奶的生活实在是平淡之至。这些捉蚂蚱的孩子一年比一年大。侉奶奶纳他们穿的鞋底,尺码一年比一年放出来了。‎ 使她的生活发生一点变化的是——‎ 有一个乡下人赶了一头牛进城,牛老了,他要把它卖给屠宰场去。这牛走到越塘边,说什么也不肯走了,跪着,眼睛里吧嗒吧嗒直往下掉泪。有人报给甲长丁裁缝。他出面求告了几家吃斋念佛的老太太,凑了牛价,把这头老牛买了下来,作为老太太们的放生牛。这牛谁来养呢?大家都觉得交侉奶奶养合适。丁甲长对侉奶奶说,这是一甲人信得过她,侉奶奶就答应下了。这养老牛还有一笔基金,就交给侉奶奶放印子。从此,侉奶奶就多了几件事:早起把牛放出来,尽它到草地上去吃青草。一早一晚,牵到河边去饮。晚上,牛就和她睡在一个屋里。牛卧着,安安静静地倒嚼,侉奶奶可觉得比往常累得多。她觉得骨头疼,半夜了,还没有睡着。‎ 不到半年,这头牛老死了。侉奶奶把放印子的摺子交还丁甲长,还是整天坐在门外纳鞋底。‎ 牛一死,侉奶奶也像老了好多。她时常病病歪歪的,连粥都不想吃,在她的黑洞洞的草屋里躺着。有时出来坐坐,扶着门框往外走。‎ 一天夜里下大雨。瓢泼大雨不停地下了一夜。很多人家都进了水。丁裁缝怕侉奶奶家也进了水了,她屋外的榆树都浸在水里了。他赤着脚走过去,推开侉奶奶的门一看:侉奶奶死了。‎ 丁裁缝派人把她的侄子牛叫了来。‎ 得给侉奶奶办后事呀。侉奶奶没有留下什么钱,牛也拿不出钱,只有卖榆树。‎ 丁甲长找到杨老板。杨老板倒很仁义,说是先不忙谈榆树的事,这都好说,由他先垫出一笔钱来,给侉奶奶买一身老衣,一副杉木棺材,把侉奶奶埋了。‎ 侉奶奶安葬以后,榆树生意也就谈妥了。杨老板雇了人来,把八棵榆树都放倒了。新锯倒的榆树,发出很浓的香味。‎ 杨老板把八棵榆树的树皮剥了,把树干卖给了木器店。据人了解,他卖的八棵树干的钱就比他垫出和付给牛的钱还要多。他等于白得了八张榆树皮,又捞了一笔钱。‎ ‎(本文有删节)‎ ‎10.赏析画线句子。(4分)‎ ‎11.这个篇小说塑造了侉奶奶怎样的形象特点。(4分)‎ ‎12.侉奶奶养牛一事在文中有什么作用?(6分)‎ ‎13.这篇小说主要塑造了侉奶奶这一人物形象,题目为什么不是“侉奶奶”而是“榆树”?(6分)‎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40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8题。(共20分)‎ ‎《水村琴趣》序 ‎(清)朱彝尊 凝土以为器,有虞氏尚之矣。至周而陶旊有工,曰甗、曰盆、曰甑、曰鬲、曰庾、曰簋,中县中膊,辨及髺垦薜暴①之微,宜其废鼐鼎以利其用。然必历千年,而柴、汝、官、哥、定始行焉。刊石以为碑,夏后氏先之矣。至周而岐阳有鼓,至汉而鸿都有经,宜其推石而镌之木。然必俟张参书壁之后,又久而镂板方兴焉。其于文也亦然,《南风》之诗、《五子》之歌,此长短句之所由昉也。汉《铙歌》、《郊祀》之章,其体尚质。迨晋、宋、齐、梁,《江南》、《采菱》诸调,去填词一间尔。诗不即变为词,殆时未至焉。既而萌于唐,流演于十国,盛于宋。‎ 予尝持论,谓小令当法汴京以前,慢词则取诸南渡。锡山顾典籍不以为然也。魏塘魏孝廉独信予说,频与予唱和。词成,掩其名示人,见者或疑予所作。予既归田,考经义存亡,著为一书,不复倚声按谱。而孝廉好之不倦,所填词日多,里之人疲于传写,乃刊行之。水村者,孝廉之居,因以为字。元赵子昂氏尝为钱处士以水墨写为图者也。琴趣者,取诸涪翁词集名也。‎ 夫词,自宋元以后,明三百年无擅场者。排之以硬语,每与调乖;窜之以新腔,难与谱合。至于崇祯之末,始具其体。今则家有其集,盖时至而风会使然。特工如孝廉者不可多得然则孝廉之词力追南渡作者虽由其才亦遇其时夫然而后工也。孝廉将为岭表之游,豆蔻之花,桄榔之树,蕉耶、扶荔之果,青鸡、白鹇、孔翠之鸟,蝴蝶之茧,凡以资琴趣材者,一惟孝廉驱使之。予耄矣,君归尚思歌以侑酒。‎ ‎[注]①髺垦薜暴:指陶器的折足、损伤、破裂、突起等问题。‎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宜其推石而镌之木 推:推行。‎ B.此长短句之所由昉也 昉:始。‎ C.明三百年无擅场者 擅场:技艺高超出众。‎ D.凡以资琴趣材者 资:提供。‎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此长短句之所由昉也 B.里之人疲于传写 佯狂不知所之者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C.琴趣者,取诸涪翁词集名也 D.盖时至而风会使然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况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手段先言陶器和木刻的演变过程,是为了论证文章的发展兴盛也是需要经历长期的历史演变的。‎ B.作者曾经以词作闻名,但在辞官回乡之后,转而研究经书义理的存亡,不再醉心于填词。‎ C.作者在文中肯定了魏孝廉效法南渡慢词的创作原则,也赞同其借山水景物寄情的创作风格。‎ D.作者认为词的创作应依循古法,要有一定的思想内容,符合词的词律和词谱,不能违背词自身特色。‎ ‎17.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特 工 如 孝 廉 者 不 可 多 得 然 则 孝 廉 之 词 力 追 南 渡 作 者 虽 由 其 才 亦 遇 其 时 夫 然 而 后 工 也 ‎1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予尝持论,谓小令当法汴京以前,慢词则取诸南渡。(4分)‎ ‎(2)排之以硬语,每与调乖;窜之以新腔,难与谱合。‎ ‎(二)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小令,完成19-20题。(8分)‎ 清江引·秋居 吴西逸 白雁乱飞秋似雪,清露生凉夜。扫却石边云,醉踏松根月,星斗满天人睡也。‎ ‎19.此曲中“扫却石边云,醉踏松根月”两句历来为人称道,颇值得把玩,这两句诗中最富有变现力的是、这两个字。(3分)‎ ‎20.有人说此曲存在多处不恰切:题为“秋居”,却写“秋似雪”,而且也只是酒后的露宿,谈不上“居”。你同意这个说法吗?请结合诗句阐明你的理由。(5分)‎ ‎(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1-22题。(6分)‎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论语·为政》)‎ 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礼记·祭义篇》)‎ 子路问于孔子日:“有人于此,夙兴夜寐,耕耘树艺,手足胼胝,以养其亲,然而无之名,何也?”孔子曰:“意者身不敬与?辞不逊与?不顺与?”(《荀子·子道》)‎ ‎21.根据所供材料,在《荀子》选文的横线上各填入一个合适的字。(2分)‎ 然而无之名,何也?‎ 意者身不敬与?辞不逊与?不顺与?‎ ‎22.上述三个材料对孝子提出了一个共同的要求,请予以概括。结合当今非常普遍的老人空巢现象,谈谈你对古人这一思想的认识。(4分)‎ ‎(四)古诗文默写。(6分)‎ ‎2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论语》)‎ ‎(2)天高地迥,;,识盈虚之有数。(王勃《滕王阁序(并诗)》)‎ ‎(3),;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杜牧《阿房宫赋》)‎ ‎(4)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苏轼《赤壁赋》)‎ ‎(5)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韦庄《菩萨蛮》)‎ 四、作文(60分)‎ ‎24.阅读下面的文字,按照要求作文。(60分)‎ ‎“文学死了吗?”“文学会死吗?”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此类问题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学术界的激烈探讨。‎ 有人认为,当今社会人们的阅读热情不减反增,追问此类问题乃杞人忧天。‎ 有人认为,娱乐方式的多样化使阅读文学作品的人越来越少,文学势必消亡。‎ 也有人认为,文学对人类而言意义特殊,只要我们还有幻想,文学就永不会死去。‎ ‎【注意】①题目自拟,观点自定。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