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大庆市实验中学2020届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黑龙江省大庆市实验中学2020届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大庆实验中学高三寒假“战疫”线上教学语文综合测试(一)‎ ‎2020.03‎ 本试题共22题,满分150分,共8页;考试结束后,上交答题卡。‎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答题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上、试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任何文化都以时空认知为起点。根据宇宙大爆炸学说,宇宙因爆炸而生成,时间得以同时生成。这个时间,是自然时间。人类在自然时间范围内,为了标记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给自己拟订一种“纪序”参照系,这就是定义时间。今天人们所“感知”的日期,就是一种全球约定的定义时间。定义时间在自然时间面前只是一个微量,但它已作为一种文化基因融入人类生活,成为一种不可替代的文化符号。甲子,是世界时间文化中的一种独特定义。从1911年发现的六十甲子表甲骨来看,甲子作为一个确定的记述系统用于定义华夏时间,至迟在殷商时期已然完备。天干源于纪日,地支源于一年十二个月,用日、月与地球的视运行关系来记述人类活动时间,就是甲子时间纪序的本质。甲子纪序,是先民对自然时间关系的一种客观摹写,体现了一种朴素的自然取时思想。‎ 关于时间的本质,柏拉图认为时间是理念永恒性的摹本,亚里士多德认为时间既不是运动,又不能脱离运动,是运动的数。伽利略指出,时间具有各向同性、均匀性和无限性。后来,爱因斯坦提出时空不是互相独立而是一个整体的四维空时连续流。至此,时间在其永恒与无限的直观视界中,与运动、空间的同一性本质得到了最权威的认定。而研究者发现,甲子既定义了时间与运动的同一性,也定义了时间的永恒性和无限性,同时又定义了时空一体性。细究甲子的定义内涵,其所体现出来的时间观念与现代科学对时间本质的描述非常一致。‎ - 27 -‎ 不同的民族,因其不同的生存环境而形成不同的生存模式,从而也形成不同的文化模式及价值选择。时间文化的形成,同样受到了不同的价值选择路径的影响;这种不同的时间文化又会“反哺”于社会生活,形成不同的文化效应。在西方,时间作为本体论问题成为思想与探究的主要对象。这种对“时间是什么”的连续追问与解答,直接导致了以哥白尼革命为标志的近代科学的诞生,并为牛顿经典力学时空观的建立提供了条件。也正是由此,时空与运动才成为当代科学最为关注的前沿问题,并引发了新一轮宇宙时空探索的科学时尚。可以说,当今科学主宰世界的文化潮流,其起点就是“时间”问题的解决。在中国,“天人合一”观念把人“放大”到与天地齐一,天地的存在与人事的价值目标相互统一。这种与西方迥异的思维方式,正源于古代中国长期持续存在的宗法血缘共同体的历史实践。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天由最初的外在实体逐渐转向与人相互共生的关系性存在,这培育和预设了中国人特有的时间观念。‎ ‎(摘编自肖世洪《甲子对时间本质的定义》)‎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定义时间最初是用来标记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现在已成为不可替代的文化符号。‎ B. 我国从商代开始采用甲子作为确定的时间记述系统,这已经得到了考古学的证明。‎ C. 西方对时间本质的认识历经两千多年的演进,形成了具有科学权威性的时间观念。‎ D. 价值选择路径会影响时间文化的形成,而不同的时间文化会产生不同的文化效应。‎ ‎2. 下列对于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区分了自然时间和定义时间,并以定义时间为立论的基础展开进一步论证。‎ B. 文章通过类比论证,指出甲子体现的时间观念与现代科学的时间观念非常一致。‎ C. 文章在围绕时间文化展开论述时,指出了中西方时间观念乃至思维方式的差异。‎ D. 文章依次讨论了甲子纪序的本质、文化效应及其定义内涵,逐层深入,结构严谨。‎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自然时间在宇宙形成之初并不存在,这是依据宇宙大爆炸学说而得出的基本观点。‎ B. 甲子纪序客观摹写了自然时间关系,甲子属于定义时间,而不在自然时间范围内。‎ C. 西方对时间作为本体论问题关注,是为了建立近代科学体系和经典力学时空观。‎ D. “天人合一”观念所培育和预设的特有时间观念,可以“反哺”当代中国社会生活。‎ ‎【答案】1. B 2. D 3. D ‎【解析】‎ ‎【1题详解】‎ - 27 -‎ 此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解析此类题,要将选项与涉及的原文信息进行比对,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品味语意是否改变,推理判断是否合理。本题是选出“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项内容“我国从商代开始采用甲子作为确定的时间记述系统,这已经得到了考古学的证明”,与原文第一段有关。原文讲“甲子作为一个确定的记述系统用于定义华夏时间,至迟在殷商时期已然完备”,是从1911年发现的六十甲子表甲骨来看的,并不代表“已得到考古学的证明”,而且“至迟在殷商时期已然完备”,与答案“商代开始采用”的表述也不尽相同。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要划出与选项相关的关键句,根据关键句,迅速串联上下文内容,从而理清文章思路,然后依据自己掌握的论点、论据和论证知识认真比对分析,把握文本主要内容及其观点。本题选择“下列对于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项,要关注“依次”,因为它是对前后内容有要求的词汇。“依次讨论了甲子纪序的本质、文化效应及其定义内涵”,讨论的内容已确定了先后顺序。从文章整体上看,依次论述的应是“甲子纪序的本质、定义内涵及其文化效应”,选项表述的论述顺序有误。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筛选并整合信息、把握文中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如题干要求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A项,见第一段“根据宇宙大爆炸学说,宇宙因爆炸而生成,时间得以同时生成。”宇宙和自然时间同时产生;B项见第一段“人类在自然时间范围内,为了标记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给自己拟订一种“纪序”参照系,这就是定义时间。”“甲子纪序,是先民对自然时间关系的一种客观摹写”可以看出“甲子纪序作为一种定义时间,仍属于自然事件的范围内”;C项见最后一段“在西方,时间作为本体论问题成为思想与探究的主要对象。这种对‘时间是什么’的连续追问与解答,直接导致了以哥白尼革命为标志的近代科学的诞生,并为牛顿经典力学时空观的建立提供了条件。”“建立近代科学体系和经典力学时空观”是“西方对时间作为本体论问题的关注”造成的结果而非目的。“为了”表示目的。故选D。‎ - 27 -‎ ‎【点睛】解答此类试题的步骤是: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时才会心中有数。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第三步,将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从试题到文本,要就文论文,直至找出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切勿主观。设题的误区一般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7月11日,我国第一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雪龙2”号在上海顺利交付。这标志着我国极地考察现场保津和支撑能力取得了断的突破。‎ 据“雪龙2”号总设计师吴刚介绍,它是全球第一艘采用船艏,船艉双向破冰技术的极地科考破冰船,具备全回转电力推进功能和冲技破冰能力,可实现极区原地360°自由转动。双向破冰均具有以2-3节船速连续破1.5米冰加0.2米积雪的能力,舰部破冰能实现在20米当年冰冰脊(含4m堆积层)加20厘米雪层不被卡住,可实现无限航区包括极区航行和作业。‎ 该船融合了国际新一代考察船的技术、功能需求和绿色环保理念,县备全球航行能力,能满足无限航区要求,在极区大洋安全航行。“雪龙2”号作为科考破冰船,装备有国际先进的海洋调查和观测设备,能实现科考系统的高度集成和自洽,在极地冰区海洋开展物理海洋、海洋化学、生物多样性调查等科学考察,进而成为我国开展极地海洋环境调查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础平台。‎ 这艘极地科考船交付后,将正式加入我国极地考察序列,开展船载科考设备调试等工作,计划今年下半年和“雪龙”号极地考察破冰船共同执行我国第36次南极考察任务。‎ ‎(摘编自陆雪苑《我国首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考破冰船“雪龙2”号今交付使用》,《人民日报》2019年7月11日)‎ 材料二:‎ 今天上午,中国第35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完成考察任务,顺利返回上海码头。中国第35次南极考察队于2018年11月2日从上海出发,先后4次穿越西风带,总航程30800余海里,其中冰区航行2102海里,历时131天。‎ 今年1月19日,在阿蒙森海密集冰区航行中,“雪龙”号因受浓雾影响与冰山碰撞,船艏桅杆及部分舷堵受损,无人员受伤,船上设备运行正常。科考期间,考察队克服了碰撞冰山后带来的各种困难,在科学考察方面取得了多项成果。‎ - 27 -‎ ‎“雪龙”号极地考察船是中国第三代极地破冰船和科学考察船,是中国目前最大的极地考察船,也是中国唯一能在极地破冰前行的船只,能以1.5节航速连续冲破1.2米厚的冰层(含0.2米雪)。自1994年10月首次执行南极科考和物资补给运输任务以来,“雪龙”号已先后22次奔赴南极、9次驶向北极,执行科学考察与补给运输任务。到今年为止,“雪龙”号服役时间已达25年,足迹遇布五大洋,创下了中国航海史上多项新纪录。‎ 此外,记者从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了解到,“雪龙2”号今年也将完成交付,并开始执行极地考察任务。“雪龙2”号将成为未来我国开展极地海洋环境与资源研究的重要基础平台。‎ ‎(摘编自解敏《克服碰撞冰山困难,“雪龙”号安全返回上海码头》,东方网2019年3月12日)‎ 材料三:‎ ‎“中国‘雪龙’号实施的救援近日占据各大媒体的头条,各国媒体对中国在南极活动的报道相较几个月前更中立了。”在这一连串牵动人心的遇险和救援行动中,中国“雪龙”号扮演了迄今当之无愧的主角。这是一艘中国科考船,肩负着前往建立中国第四个南极科考站的任务,但收到“绍卡利斯基院士”号的受困求救信号后,“雪龙”号义无反顾前往出事海城,以其科考船的能力面时已被俄船验证的破冰难度和各种风险。“雪龙”号这次救援表现了中国的国际合作精神的一个缩影,表明了中国社会对自己尽国际义务所持态度。中国人很愿意自己的国家融入国际社会,成为负责任的成员。‎ 中国在极地位置争先赛中属于后来者,但其对南极的兴趣随着经济实力的提升而持续增长。最新的科考站将是中国在南极洲的第五个科考站,这也将超过一些先于中国进入南极的国家。能取得这样的进展,归功于中国持之以恒地投入巨资参与极地勘探和研究外,还得益于美英等国因资金受限以及将科研勘探让位于其他国际事务而回撤。‎ 一项国际条约暂停了所有针对南极洲的领土诉求,事实上将其划为科学保护区。中国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主任秦为稼在上月召开的极地年会上表示:“这为快速发展中国的极地基地提供了宝贵机会。”新西兰梅西大学讲师马克·兰藤嘉说:“中国将是少数几个在南极洲地区拥有多个基地的国家之一。这表明,中国已经成为南极洲的主要力量。”‎ ‎(摘编自王晓雄译《外媒:“雪龙”号出发,中国也加入极地权力游戏》,《环球时报》2017年11月9日)‎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标志着我国极地考察现场保障和支撑能力取得了新突破的“雪龙2”号交付后,将独立执行我国第36次南极考察的任务。‎ B.‎ - 27 -‎ ‎ “雪龙”号科学考察船自首次科考以来,已经创下了中国航海史上多项新纪录,其装载的相关设备,都是全世界最先进的。‎ C. 外媒称,中国虽然是极地争先赛的后来者,但取得的成就超过了先进入的国家。这主要是英美等国因资金紧张造成的。‎ D. 救援俄罗斯考察船有很大的破冰难度和各种风险,但中国“雪龙”号科考船义无反顾前往救援,充分体现了国际合作精神。‎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雪龙2”号是全球首次采用艏、艉双向破冰技术,具备全回转电力推进功能、冲撞破冰能力和全球航行能力的极地破冰船,能满足无限航区要求。‎ B. “雪龙”号服役时间已达25年,足迹遍布五大洋,曾22次奔赴南极,9次驶向北极,是我国执行极地科学考察与补给运输任务的重要基础平台。‎ C. 随着经济实力的提升,中国对南极的兴趣更浓,不断投入巨资,先后建起了五座科考站,已经成为拥有基地最多的国家和南极洲勘探和研究的主要力量。‎ D. “雪龙”号扮演了时俄罗斯“绍卡利斯基院士”号救援的主角,这表明了中国对自己尽国际义务的态度,愿意融入国际社会,成为一个负责任的成员。‎ ‎6. 这三则材料都是围绕中国极地科考船展开的,各自的侧重点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4. D 5. C ‎ ‎6. 材料一,侧重介绍了我国自主建造的第一艘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考察船“雪龙2号”的设计理念、性能,以及即将执行的任务。材料二,侧重介绍了南极科考船“雪龙号”的船载装备,科技含量,以及完成科考任务的情况,重在功能。材料三,侧重介绍了南极科考船“雪龙号”科考对于中国发展的现实意义,以及救援俄罗斯考察船所表现出的中国负责任态度和担当国际义务的能力。‎ ‎【解析】‎ ‎【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A项,曲解文意,“将独立执行我国第36次南极考察的任务”理解有误,原文是“和‘雪龙’号极地考察破冰船共同执行我国第36次南极考察任务”。‎ B项,无中生有,原文没有谈到“其装载的相关设备,都是全世界最先进的”这一事实。‎ - 27 -‎ C项,“超过了先进入国家。这主要是英美等国因资金紧张造成的”错误。结合“中国在极地位置争先赛中属于后来者,但其对南极的兴趣随着经济实力的提升而持续增长。最新的科考站将是中国在南极洲的第五个科考站,这也将超过一些先于中国进入南极的国家。能取得这样的进展,归功于中国持之以恒地投入巨资参与极地勘探和研究外,还得益于美英等国因资金受限以及将科研勘探让位于其他国际事务而回撤”分析可知,“超过了先进入的国家”将未然变已然;主要归因于别国资金紧张与原文不符,主因应从中国角度概括。‎ 故选D。‎ ‎【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C项,“已经成为拥有基地最多的国家”将未然变已然,且以偏概全,与文意不符,原文的表述是“中国将是少数几个在南极洲地区拥有多个基地的国家之一”。故选C。‎ ‎【6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结合“7月11日,我国第一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雪龙2’号在上海顺利交付。这标志着我国极地考察现场保津和支撑能力取得了断的突破”“据‘雪龙2’号总设计师吴刚介绍,它是全球第一艘采用船艏,船艉双向破冰技术的极地科考破冰船,具备全回转电力推进功能和冲技破冰能力,可实现极区原地360°自由转动”“该船融合了国际新一代考察船的技术、功能需求和绿色环保理念,县备全球航行能力,能满足无限航区要求,在极区大洋安全航行”“这艘极地科考船交付后,将正式加入我国极地考察序列,开展船载科考设备调试等工作,计划今年下半年和‘雪龙’号极地考察破冰船共同执行我国第36次南极考察任务”等分析可知,材料一侧重介绍了我国自主建造的第一艘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考察船“雪龙2号”的设计理念、性能,以及即将执行的任务。结合“科考期间,考察队克服了碰撞冰山后带来的各种困难,在科学考察方面取得了多项成果”“自1994年10月首次执行南极科考和物资补给运输任务以来,‘雪龙’号已先后22次奔赴南极、9次驶向北极,执行科学考察与补给运输任务”“‘雪龙2’号今年也将完成交付,并开始执行极地考察任务。‘雪龙2‎ - 27 -‎ ‎’号将成为未来我国开展极地海洋环境与资源研究的重要基础平台”分析可知,材料二侧重介绍了南极科考船“雪龙号”的船载装备,科技含量,以及完成科考任务的情况,重在功能。结合“这是一艘中国科考船,肩负着前往建立中国第四个南极科考站的任务,但收到‘绍卡利斯基院士’号的受困求救信号后……号这次救援表现了中国的国际合作精神的一个缩影,表明了中国社会对自己尽国际义务所持态度。中国人很愿意自己的国家融入国际社会,成为负责任的成员”分析可知,材料三侧重介绍南极科考船“雪龙号”科考对于中国发展的现实意义,以及所表现出的责任态度和担当国际义务的能力。‎ ‎【点睛】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身。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⑴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⑵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来源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个人的名字 刘亮程 人的名字是一块生铁,别人叫一声,就会擦亮一次。一个名字若两三天没人叫,名字上会落一层土。若两三年没人叫,这个名字就算被埋掉了。上面的土有一铁锨厚。这样的名字已经很难被叫出来,名字和属于他的人有了距离。名字早寂寞地睡着了,或朽掉了。名字下的人还在瞎忙碌,早出晚归,做着莫名的事。‎ 冯三的名字被人忘记五十年了。人们扔下他的真名不叫,都叫他冯三。‎ 冯三一出世,父亲冯七就给他起了大名:冯得财。等冯三长到十五岁,父亲冯七把村里的亲朋好友召集来,摆了两来酒席。‎ - 27 -‎ 冯七说,我的儿子已经长成大人,我给起了大名,求你们别再叫他的小名了。我知道我起多大的名字也没用——只要你们不叫,他就永远没有大名。当初我父亲冯五给我起的名字多好:冯富贵。可是,你们硬是一声不叫。我现在都六十岁了,还被你们叫小名。我这辈子就不指望听到别人叫一声我的大名了。我的两个大儿子,你们叫他们冯大、冯二,叫就叫去吧,我知道你们改不了口了。可是我的三儿子,就求你们饶了他吧。你们这些当爷爷奶奶、叔叔大妈、哥哥姐姐的,只要稍稍改个口,我的三儿子就能大大方方做人了。‎ 可是,没有一个人改口,都说叫习惯了,改不了了。或者当着冯七的面满口答应,背后还是冯三冯三的叫个不停。‎ 冯三一直在心中默念着自己的大名。他像珍藏一件宝贝一样珍藏着这个名字。‎ 自从父亲冯七摆了酒席后,冯三坚决再不认这个小名,别人叫冯三他硬不答应。冯三两个字叙进耳朵时,他的大名会一蹦子跳起米,把它打出去。后来冯三接连不断灌进耳朵,他从村子一头走到另一头,见了人就张着嘴笑,希望能听见一个人叫他冯得财。‎ 可是,没有一个人叫他冯得财。‎ 冯三就这样蛮横地踩在他的大名上面,堂而皇之地成了他的名字。夜深人静时,冯三会情悄地望一眼像几根枯柴一样朽掉的那三个字。有时四下无人,冯三会突然张口,叫出自己的大名。很久,没有人答应。冯得财就像早已陌生的一个人,五十年前就已离开村子,越走越远,跟他,跟这个村庄,都彻底的没关系了。‎ 为啥村里人都不叫你的大名冯得财,一句都不叫。王五爷说,因为一个村庄的财是有限的,你得多了别人就少得,你全得了别人就没了。当年你爷爷给你父亲起名冯富贵时,我们就知道,你们冯家太想出人头地了。谁不想富贵呀。可是村子就这么大,财富就这么多,你们家富贵了别人家就得贫穷。所以我们谁也不叫他的大名,一口冯七把他叫到老。‎ 虚土庄没有几个人有正经名字,像冯七、王五、刘二这些有头面的人物,也都一个姓,加上兄弟排行数,胡乱地活了一辈子。他们的大名只记在两个地方:户口簿和墓碑上。‎ 你若按着户口簿点名,念完了也没有一个人答应,好像名字下的人全死了。你若到村边的墓地走一圈,墓碑上的名字你也不认识一个。似乎死亡是别人的,跟这个村庄没一点关系。其实呢,你的名字已经包含了生和死。你一出生,父母请先生给你起名,先生大都上了年纪,有时是王五、刘二,也可能是路过村子的一个外人。他看了你的生辰八字,捻须沉思一阵,在纸上写下两个或三个字,说,记住,这是你的名字,别人喊这个名字你就答应。‎ 可是没人喊这个名字,你等了十年、五十年。你答应了另外一个名字。‎ 起名字的人还说,如果你忘了自己的名字,一直往前走,路尽头一堵墙上,写着你的名字。‎ - 27 -‎ 不过,走到那里已到了另外一个村子。被我们埋没的名字,已经叫不出来的名字,全在那里彼此呼唤,相互擦亮。而活在村里的人互叫着小名,莫名其妙的为一个小名活着一辈子。‎ ‎(节选自《虚土》)‎ ‎7.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中的村庄名为“虚土”,增强了故事的虚构性,而且具有很强的象征意味,让人联想到“虚空”“虚幻”等词语。‎ B. 冯七请亲朋好友喝酒吃饭,想让村里人喊儿子冯三的大名“冯得财”。可无论父子俩怎样努力,却不被村民认可。‎ C. 虚土庄的人们相互之间都只叫对方姓氏加上排行数而成的小名,他们的大名多数都是“榆木”“木叉”等不正经的名字。‎ D. 作者在文中有不少直接的议论,形象而生动,如以“生铁”被“擦亮”设喻,既新奇又契合村民生活的特征,让人印象深刻。‎ ‎8. 村里没有一个人叫冯三的大名,这一现象背后折射出村民怎样的心理?请根据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9. 有人称《虚土》为“散文化小说”,请根据节选部分分析其“散文化小说”的特点。‎ ‎【答案】7. C 8. ①从俗/从众心理。村里人都习惯叫别人小名,不叫别人户口簿上的正式名字,这是一种惯性,体现了村民从俗/从众的心理。②狭隘自私心理。冯三大名冯德财,村民害怕村里财富都被冯家得去而自己受穷,提防、戒备不叫冯三的大名,这是一种狭隘自私的心理。③封闭的心理。村里的人互叫着小名,在村子里生活一辈子,计较着村里的财富被别人得去,从没有想过走出去创造财富或者把村外的财富引进来。④冷漠的心理。冯三渴望名字被“擦亮”,自己可以“大大方方”做人,村里人根本不理睬,不会彼此呼唤、互相擦亮,是一种冷漠的心理。 ‎ ‎9. ①淡化情节。小说只有冯七大摆酒席,冯三自叫大名,王五爷细说原因等生活片段的叙写,没有引人入胜的故事,甚至没有完整的情节链。②虚化人物。小说主要人物是冯三,但缺少个性化的特征,除了大名叫冯得财外,与村中其他人并没有大不同。③营造意境。摆脱对人物生活现实的叙写,着力于对风土习俗的描绘以及人物精神世界的刻画,营造出一种迷蒙的氛围。④抒情性议论情味浓。小说语言叙事性弱化,多人物心理描写和作家直接的议论,具有很强的抒情性和议论性。‎ ‎【解析】‎ ‎【7题详解】‎ - 27 -‎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本题中,C项,“他们的大名多数都是‘榆木’‘木叉’等不正经的名字”错误,原文说“虚土庄没有几个人有正经名字”是说没有几个人会被别人叫他们大名,并非“榆木”“铁叉”等名字不正经。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分析人物心理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村里没有一个人叫冯三的大名,这一现象背后折射出村民怎样的心理?请根据小说内容简要分析”,然后要到文中找到冯三的大名是什么,村民为何会一直喊冯三,而不喊他的大名,根据这些内容进行概括。答题时注意梳理文章的情节,尤其是根据人物的言行来分析人物的心理。如“村里人都习惯叫别人小名,不叫别人户口簿上的正式名字”“冯三大名冯德财,村民害怕村里财富都被冯家得去而自己受穷,提防、戒备不叫冯三的大名”“村里的人互叫着小名,在村子里生活一辈子,计较着村里的财富被别人得去,从没有想过走出去创造财富或者把村外的财富引进来”“被我们埋没的名字,已经叫不出来的名字,全在那里彼此呼唤,相互擦亮”等内容,以及冯三渴望名字被‘擦亮’,自己可以‘大大方方’做人,村里人根本不理睬,不会彼此呼唤,互相擦亮,由此可以折射出村民的从俗、狭隘自私、封闭、冷漠等心理。‎ ‎【9题详解】‎ 此题考核分析文章的文体特征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有人称《虚土》为‘散文化小说’,请根据节选部分分析其‘散文化小说’的特点”,然后要回顾散文和小说各自的特点,再看本文虽然为小说,却有哪些散文的东西。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情节和环境,散文的要素主要有形散神聚、意境深邃、语言优美。从文中来看,本文虽然是小说,但没有完整的情节,主要是冯七给儿子冯三摆酒席、冯三半夜喊自己大名以及王五爷述说不喊冯三大名的原因,淡化了情节;从形象上来看,本文的主人公是冯三,但冯三并没有鲜明突出的个性,虚化了人物形象;本文小说的特征淡化了,却在散文意境的营造以及抒情议论手法的运用上更为突出。考生可以从淡化情节、虚化人物、重视营造意境、抒情性味浓等方面分析。分析的时候要明确本文的体裁,即小说,淡化情节并不是没有情节,人物虚化不是没有人物,是群像。‎ - 27 -‎ ‎【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题,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的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特征等。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文言文,完成各题。‎ 邵嗣尧,字子昆,山西猗氏人。康熙九年进士,授山东临淄知县。有惠政,以忧去。十九年,服阕,补直隶柏乡。兴水利,减火耗,禁差扰,民安之。县人大学士魏裔介为嗣尧会试座主,家人犯法,严治之,不少贷。又有旗丁毒殴子钱家入县庭势汹汹嗣尧不稍屈系之狱移文都统讯主者主者不敢承县论如法。值岁饥,或言勒积粟家出粟,嗣尧曰:“人惟不积栗,故岁饥则束手,吾方蕲令积粟家获厚利,何勒为?”已而蠲粟者众,岁不为灾。有言开滏阳河通舟楫者,巡抚于成龙使嗣尧往相度,期尧力持不可,谓:“此河旱潦不常,未可通舟楫。即或能通,恐舟楫之利归商贾,挑濬之害归穷民矣。”事遂寝。‎ 盗杀人於县界,立捕至,置之法、或毁于上官,以酷刑夺职。尚书魏象枢奉命巡视畿辅,民为申诉,事得白。于成龙复荐之,补清苑。嗣尧益感奋自励,屡断疑狱,人以包孝肃比之。二十九年,尚书王鹭荐嗣尧清廉慈惠,行取,擢御史。三十年,出为直隶守道,持躬清介,苞苴杜绝。遇事霆发机激,势要惮之。所属州县,肃然奉法。‎ 三十三年,江南学政缺,圣祖谕曰:“学政关系人材,朕观陆陇其、邵嗣尧操守学问俱优,若以补授,必能秉公校士,革除积弊。”时陇其己卒,遂命期尧以参议督学江南。既莅事,虚衷衡校,论文宗尚简质,著四书讲义,传示学者。甫试三郡,以积劳遘疾卒。身无长物,同官敛赀致赙乃得归葬。士民思之,为立祠肖像以祀焉。‎ 圣祖澄清吏治,拔擢廉明,近畿尤多贤吏,如彭鹏、陆陇其及嗣尧,当时皆循名上达,闻於天下。鹏及陇其自有传。又有卫立鼎、高廕爵、靳让,治绩亦足媲美。‎ ‎(选自《清史·邵嗣尧列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又有旗丁毒殴子/钱家入县/庭势汹汹/嗣尧不稍/屈系之/狱移文/都统讯主者/主者不敢承/具论如法。‎ B.‎ - 27 -‎ ‎ 又有旗丁毒殴子/钱家入县庭/势汹汹/嗣尧不稍屈/系之狱/移文都统讯主者/主者不敢承/具论如法 C. 又有旗丁毒殴子钱家/入县庭/势汹汹/期尧不稍屈/系之狱/移文都统讯主者/主者不敢承/具论如法 D. 又有旗丁毒殴子钱家/入县/庭势汹汹/嗣尧不稍屈/系之/狱移文都统讯主者/主者不敢承/具论如法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服阕,父母死后,为人子者要服丧三年以报答养育之恩,服丧期满,叫释服、服阕。‎ B. 火耗,封建社会里官府仓库因保管不善,常发生火灾,火灾造成的的损失叫火耗。‎ C. 苞苴,原指包装鱼肉等用的草袋,也指馈赠的礼物,文中指他人用来行贿的财物。‎ D. 致赙,吊唁时赠送礼物给丧家以助人治丧,我国民间至今保留着这样的风俗习惯。‎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邵嗣尧执法公正,不畏权贵。旗人家丁仗势欺人,殴打借钱的穷苦百姓,气势嚣张,不可一世,邵嗣尧依法严惩。‎ B. 邵嗣尧为民请命,敢于直言。有人建议开凿滏阳河来通航,巡抚于成龙派遣他前往考察,他分析利弊,最终阻止。‎ C. 邵嗣尧学识渊博,操守坚正。圣祖乾隆正是看中这一点,才选拔他出任江南学政。任上,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D. 邵嗣尧为官清廉,两袖清风。他出任直隶守道,拒绝一切馈赠贿赂,以至于身后的葬礼都是同僚集资帮助打理的。‎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盗杀人於县界,立捕至,置之法。或毁于上官,以酷刑夺职。‎ ‎(2)人惟不积粟,故岁饥则束手,吾方蕲令积粟家获厚利,何勒为?‎ ‎【答案】10. C 11. B 12. C ‎ ‎13. (1)强盗在县界杀人,(邵嗣尧)立即逮捕他,依法处置。有人在上官那里诋毁他,(邵嗣尧)因为滥用酷刑的罪名被革职。‎ ‎(2)只有人们不税累粮食,所以遇到饥荒就束手无策,我刚刚让积累粮食的人家获得丰厚的利润,为什么要强迫呢?‎ ‎【解析】‎ ‎【10题详解】‎ - 27 -‎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断句题还可以抓住一定不能断开的地方,用排除法做题。比如本题,“又有旗丁毒殴子钱家”的意思是又有旗人的家丁殴打借钱的穷人。句中“旗丁”是主语,“毒殴”是谓语,“子钱家”是宾语,所以应在“子钱家”之后停顿,排除A、B项。“入县庭”指的是“旗丁”来到县庭。故应在“县庭”后停顿。排除D项。断句后,疏通语意为:又有旗人的家丁殴打借钱的穷人,来到县庭,依旧气势汹汹。邵嗣尧丝毫不畏惧他的嚣张,将他逮捕,关入大牢,发移文给都统讯问家丁的主人,主人不敢承认,都按照律法处罚。语意合乎语境。故选C。‎ ‎【1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平常的学习中,考生在平时学习中应多多识记积累相关的知识,应有意识的进行分类识记,比如科考类、官职升迁贬谪类、官职名称类等等。B项,“火耗银子”指的是地方官从百姓那儿征税征费,会收到大量的散碎银子,这些银子经熔化后铸成大锭时,会产生一些损耗,叫火耗。火耗是要加到百姓头上的。开始时加收火耗还遮遮掩掩,后来也就是在明中叶——吴承恩生活的那个时代稍前,朝廷明文规定在赋税之外另收火耗,使之合法化。故选B。‎ ‎【1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微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C项,张冠李戴,“圣祖乾隆”错误,应该是是圣祖康熙。故选C。‎ ‎1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能力。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注意特殊句式和虚词,把握语境推断。第一句关键点:“置之法”:“依法处置”;“毁于上官”:“在上官那里诋毁他”;“以酷刑”:“因为滥用酷刑的罪名”;“夺职”:“被革职”。第二句关键点: “岁饥”:“荒年”;“蕲”:“要求,求”;“何……为”:“为什么要……呢”;“勒”:“强迫”。‎ - 27 -‎ ‎【点睛】解答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要点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还有细节方面容易出题,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特别是细节处,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参考译文:‎ 邵嗣尧,字子昆,山西猗氏(今山西省临猗县)人。康熙九年中进士,授任为山东临淄知县。(在任时)有造福百姓的仁政,因为丁忧离职。康熙十九年,守孝期满,补任直隶柏乡,兴修水利,减少“火耗”,禁止差役民扰,老百姓安居乐业。本县人大学士魏裔介是邵嗣尧参加会试时的主试官,他的家人处犯律法,邵嗣尧严惩不贷。又有旗人的家丁殴打借钱的穷人,来到县庭,依旧气势汹汹。邵嗣尧丝毫不畏惧他的嚣张,将他逮捕,关入大牢,发移文给都统讯问家丁的主人,主人不敢承认,都按照律法处罚。正值那一年粮食歉收,有人建议强迫有积粮的人家拿出粮食,邵嗣尧说:“只有人们不积累粮食,所以遇到饥荒就束手无策,我刚刚让积累粮食的人家获得丰厚的利润,为什么要强迫呢?”不久很多人捐粮,那年也就没有出现大饥荒。有人建议开凿滏阳河来通航,巡抚于成龙派遣邵嗣尧前往考察,邵嗣尧极力坚持,认为不可,说:“这条河旱涝没有规律,不适合通航。即使或许能够同行,恐怕通航的利益都归了商人,清除淤塞,开通河道,都由穷苦百姓来承担了。”于成龙听从了他的意见,这件事就停了。‎ 强盗在县界杀人,邵嗣尧立即逮捕他,依法处置。有人在上官那里诋毁他,邵嗣尧因为滥用酷刑的罪名被革职。尚书魏象枢奉命巡视京城附近的地区,百姓为邵嗣尧申诉,事情才得以清楚。于成龙再次举荐他,补任清苑。邵嗣尧倍加感动振奋,自我激励,审断多起有疑问的案子,人们把他比作包公。康熙二十九年,尚书王骘举荐邵嗣尧,表扬他清正廉洁,慈爱惠民,调拔进京,擢升为御史。康熙三十年,出任直隶守道,清正耿直,严以律己,馈赠贿赂全部拒绝。处理事情,雷厉风行,权贵们都害怕他。他所管辖的州县官员,尽职尽责,奉公守法。‎ - 27 -‎ 康熙三十三年,江南学政位置空缺,圣祖说:“学政关系到人材,我看陆陇其、邵嗣尧的操守和学问都优秀,如果将这个职位补授给他们中任何一人,他们一定能乘持公正,考评人才,革除长期以来积累的弊端。”当时陆陇其已经去世,于是就命令邵嗣尧凭借参议的身份担任江南督学。邵嗣尧上任后,不固执已见,衡量考评人才,谈论文章崇尚简洁质朴,著有四书讲义。供学习的人传看。三郡考试刚开始,邵嗣尧因积劳成疾病逝,邵嗣尧身无分文,同僚集资,安葬了他。士人百姓思念他,为他建祠庙,画肖像来祭祀他。‎ 圣祖澄清吏治,提拔廉洁正直的官吏,靠近京都的官员大多是贤明的管吏,如彭鹏、陆陇其和邵嗣尧,当时他们美好的名声不仅传到了圣上的耳朵里,而且天下闻名。彭鹏和陆陇其各自的传记。还有卫立鼎、高廕爵、靳让等人治理的成绩可以和他们相媲美。‎ ‎(选自《清史·邵嗣尧列传》)‎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杭州春望 白居易①‎ 望海楼明照曙霞,护江堤白踏晴沙。‎ 涛声夜入伍员庙,柳色春藏苏小家。‎ 红袖织绫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②。‎ 谁开湖寺西南路,草绿裙腰一道斜。‎ ‎【注】①白居易:中唐诗人,时任杭州刺史。②柿蒂:丝织品上的花纹;梨花:梨花春,酒名。‎ ‎14. 下列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全诗紧扣题目中的“望”字,遥望海天瑰丽的景色,近观城内风物人情,远近结合,错落有致。‎ B. 颔联用典故写春景,上句气象雄浑,下句旖旎动人,不但呈现了眼前景象,而且引人展开联想。‎ C. 颈联色彩词语的运用,描绘了当时社会的繁荣景象,也暗含对统治者追求奢侈浮华生活的批判。‎ D. 这首诗和《钱塘湖春行》一样,表现了作者对杭州风景的欣赏、赞美以及任职于此的悠然自得。‎ ‎15. 请简要说明本诗尾联的妙处。‎ ‎【答案】14. C 15.‎ - 27 -‎ ‎ 尾联运用比喻手法,把湖寺西南的小路比作“裙腰”,形象地写出了小路的细长蜿蜒、翠绿葱茏,暗含了把西湖比作一位着绿裙的妩媚秀丽的佳人之意,巧妙地表达了对西湖的喜爱、赞美之情。诗人故意发问,既引发读者联想,富有情趣,又照应了题目中的“春”字。‎ ‎【解析】‎ ‎【14题详解】‎ 此题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能力,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题中C项,“对统治者追求奢侈浮华生活的批判”无中生有,诗中没有依据。‎ ‎【15题详解】‎ 此题考核诗歌的艺术手法的能力,要求分析诗歌尾联的妙处,注意从内容、情感、手法和结构上的作用的角度进行分析。诗歌末联又把目光移到远处,写最能代表杭州山水之美的西湖,结足春意。“湖寺”指孤山寺;“西南路”指由断桥向西南通往湖中到孤山的长堤,即白沙堤,简称白堤。“裙腰”这个绝妙的比喻,不仅写出了春日白堤烟柳葱茜,露草芊绵的迷人景色,而且把从远处俯瞰西湖的景象写得非常逼真生动,同时,写裙腰,自然使人联想到裙,宛若看到彩裙飘逸如湖面的水光波影;由裙,又自然使人联想到妩媚秀丽的西湖,岂非美丽少女的化身? 从结构上照应“春”。‎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离骚》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刻画出一个高冠长佩、品行高洁的高士形象,成为许多人心中屈原的标准形象。‎ ‎(2)针对魏晋名士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用了一句话来批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赤壁赋》中,苏轼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东下时的军容之盛。‎ ‎【答案】 (1). 高余冠之岌岌兮 (2). 长余佩之陆离 (3).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4). 齐彭殇为妄作 (5). 舳舻千里 (6). 旌旗蔽空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识记的能力。要求考生课下多读名篇,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解答此类试题时,如果是情境默写,一定仔细斟酌提示语;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注意重点字词:岌,诞,殇,舳,舻,旌,蔽。‎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2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春节前夕,习近平主席考察调研北京市时,他特意来到快递服务点,看望仍在工作中的快递小哥。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群众游行”中,快递小哥的身影出现在美好生活方阵,成为今日中国发展画卷中的一道亮丽风景。‎ ‎“平凡孕育伟大。”快递小哥成明星,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老舍说过:“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脱离劳动创造, 一夜暴富,或者靠歪门邪道等捷径来致富,到头来只能是 。‎ ‎ 的世界靠劳动来创造,一切美好的生活靠奋斗来创造,对快递小哥的推崇和赞许,擦亮了“劳动最光荣,劳动最美丽”的底色价值。‎ ‎“你当清洁工是人民的勤务员”,刘少奇同志当年在人民大会堂接见时传祥时说,“我当主席也是人民的勤务员,这只是革命分工的不同。”全社会都崇尚劳动,崇尚奋斗, 起来的逐梦力量就将奔腾不息,社会前进的步伐就会更加铿锵有力。‎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奢望 竹篮打水一场空 五彩斑斓 汇聚 B. 盼望 火烧眉毛顾眼前 万紫千红 会聚 C. 希望 泥菩萨过河难自保 五光十色 荟聚 D. 企望 鲁班门前弄大刀 琳琅满目 聚集 ‎18. 下列各句中引号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群众游行”中,快递小哥的身影出现在美好生活方阵。‎ B. “平凡孕育伟大。”快递小哥成明星,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C. 老舍说过:“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 D. “你当清洁工是人民的勤务员”,刘少奇同志当年在人民大会堂接见时传祥时说,“我当主席也是人民的勤务员,这只是革命分工的不同。”‎ ‎19. 文中划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对快递小哥的推崇和赞许,擦亮了“劳动最光荣,劳动最美丽”的底色价值。‎ B. 对快递小哥的赞许和推崇,填补了“劳动最光荣,劳动最美丽”的价值底色。‎ C. 对快递小哥的推崇和赞许,填补了“劳动最光荣,劳动最美丽”的底色价值。‎ D. 对快递小哥的赞许和推崇,擦亮了“劳动最光荣,劳动最美丽”的价值底色。‎ ‎【答案】17. A 18. B 19. D ‎【解析】‎ - 27 -‎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和正确运用词语(熟语)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词语(熟语)的含义,从成语的使用对象、范围、感情色彩等方面区别,然后分析词语(熟语)所在的语境,从中选择一个最合乎语境的词语(熟语)。‎ 希望:一般的愿望。对象可以是别人或自己,也表示某种可能性。‎ 盼望:期望达到某种目的的心情更急切,语意比“希望”重;对象可以指事物,也可以指人。‎ 奢望:过于主观的幻想或者说是黄粱之梦,有些不切实际,通常情况下难以变成事实。另外“希望”“盼望”是美好的,“奢望”一词则带有贬义色彩。‎ 企望:企图盼望。强调一种企图。‎ 根据语境“一夜暴富,或者靠歪门邪道等捷径来致富”,显然不切实际,难以实现,所以选用“奢望”。‎ 竹篮打水一场空:比喻白费力气,没有效果,劳而无功。侧重于用的方法不合适。‎ 火烧眉毛顾眼前:比喻事情急迫,先行救急。‎ 泥菩萨过河难自保:比喻连自己也保不住,怎么顾得上别人。‎ 鲁班门前弄大刀:在鲁班门前舞弄斧子。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不自量力。‎ 结合语境前句“脱离劳动创造,奢望一夜暴富,或者靠歪门邪道等捷径来致富”的意思,此处是说这样的结果只能落空,所以选用“竹篮打水一场空”。‎ 五彩斑斓:指多种颜色错杂而繁多耀眼,形容颜色多,色彩错杂、灿烂且耀眼。‎ 万紫千红:形容百花齐放,色彩艳丽;多指繁盛的春色,也比喻事物丰富多彩。‎ 五光十色:形容色彩鲜艳,花样繁多,颜色光彩鲜艳多色。‎ 琳琅满目:意思是满眼都是珍贵的东西。形容美好的事物很多。‎ 语境强调世界是错杂耀眼的特征,所以选用“五彩斑斓”。‎ ‎“汇聚”:汇,众水汇合。强调从各个不同的地点、方向集中到一起由少到多融合成为一个整体,常用于“物”。‎ 会聚:会,聚合。聚集之后就各自分散开来。强调各方会合后,各自仍独立存在。常用于“人”。“汇聚”有融入的意义,聚集之后何为一体不分散。‎ 荟聚:指杰出的人物或精美的东西会集,聚集。使用对象是人或物。‎ 聚集:集合;凑在一起。表示类之间的关系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语境的对象是“逐梦力量”,强调全社会崇尚劳动,崇尚奋斗的逐梦力量凑在一起的意思,所以选用“聚集”。‎ - 27 -‎ 故选A。‎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标点符号是高中生必须掌握的内容,也是高考常考考点,复习中要注意熟悉标点符号的种类,了解高考常考题型,掌握各种标点符号的用法、作用、及书写位置,能给现代文、文言文加标点,对错、漏标点能加以改正或补出。‎ A项,“游行”后的引号要放在“周年”之后。改为: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群众游行中,快递小哥的身影出现在美好生活方阵。‎ C项,句末问号要放在引号里面。改为:老舍说过:“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 ‎ D项,第一个逗号要放在引号里面。改为:“你当清洁工是人民的勤务员,”刘少奇同志当年在人民大会堂接见时传祥时说,“我当主席也是人民的勤务员,这只是革命分工的不同。”‎ 故选B。‎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和修改。应先浏览划线句,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 本题,‎ 例句错误有二:一是词序不当,“赞许和推崇”是两个动词构成的联合式短语,这两个动词用先后顺序,应改为“推崇和赞许”;二是搭配不当,“擦亮”和“底色价值”不能搭,应把“底色价值”改为“价值底色”。‎ A项,与例句错误相同。词序不当,“赞许和推崇”是两个动词构成的联合式短语,这两个动词用先后顺序,应改为“推崇和赞许”;搭配不当,“擦亮”和“底色价值”搭配不当,应改为“价值底色”。‎ B项,词序不当,“赞许和推崇”是两个动词构成的联合式短语,这两个动词用先后顺序,应改为“推崇和赞许”。‎ C项,词序不当,“赞许和推崇”是两个动词构成的联合式短语,这两个动词用先后顺序,应改为“推崇和赞许”。“填补”和“底色价值”搭配不当。‎ 故选D。‎ ‎【点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 - 27 -‎ 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20.下面是我国颁布的“冬奥会申办标志”,请写出该标志中除英文之外的构图要素及其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100个字。‎ ‎【答案】构图要素:中国书法“冬”字、滑雪运动中的人物形态和滑道、数字“2022”、奥运五环。‎ 图形寓意:①书法“冬”字、滑雪人物、滑道巧妙结合,突显“冬奥会”主题、展现运动活力,彰显中国文化魅力。②“冬”字下方两点顺势融为2022,点明举办时间。与奥运五环的组合凸显了奥林匹克精神。‎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具体考查徽标题。解答此类题目,1.要认真审题,整体看图。2.注意细节,图中数字、字母、文字的变形之处往往是作者想要着力表现的内容,也是答题要点所在。3.描述徽标构成要素,概括画面内容要全面。4.揭示深层寓意,比如变形之处想要强调的内容,徽标体现的地域性特色等。本图标是北京申办2022年冬奥会的标识,首先可以看出的就是一个“冬”,这个字是由中国书法表现的,体现出中国文化特色。再仔细观察,“冬”字笔画之间又像是冰雪运动的滑道,表现冬奥会的运动项目。冬字上半部分还像一个运动中的人,在滑道上舞动,体现运动的活力和激情。冬字下半部分和“2022”的“2”相合,又传递出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所以,在罗列构图要素的时候,就要注意到“冬”、滑雪人物、滑道、数字“2022”、五环。在分析寓意的时候,要注意从中国文化的魅力、冬奥会的主题、冬奥会的精神三方面来考虑:能体现中国文化魅力的,当然是书法“冬”字;能体现冬奥会主题的,是图中滑雪的人与滑道;能凸显奥林匹克精神的,是“冬”字下方的两点融为2022,以及奥运五环的象征意义。‎ - 27 -‎ ‎21.以下是《红楼梦》中描写“湘云醉卧”的一段文字,请在下列横线上填写一组四字词,展现这一幅诗意的画面及史湘云的性格。要求:主题鲜明,语言简洁生动。‎ 果见湘云卧于山石僻处一个石凳子上,业经香梦沉酣,四面芍药花飞了一身,满头脸衣襟上皆是红香散乱,手中的扇子在地下,也半被落花埋了,一群蜂蝶闹穰穰的围着他,又用鲛帕包了—包芍药花瓣枕着。……湘云口内犹作睡语说酒令,唧唧嘟嘟说……‎ 卧具:青石为床、 ① ‎ 睡态:香梦沉酣、 ② ‎ 环境:红香满身、 ③ ‎ 性格: ④ 、 ⑤ ‎ ‎【答案】①落花为枕②憨态可掬(娇憨可爱、睡语酒令)③蜂围蝶绕④随性适意⑤豪放旷达(豪兴宛在)‎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此题综合考查语言表达准确、简明、生动的能力。考查形式别具一格,富有创意。解答此题时,首先要认真阅读所给文段,把握文段的主要内容;其次要认真审读题干,明确题干提出的答题的要求有四:一是填写一组四字词;二是展现这一幅诗意的画面及史湘云的性格(要了解史湘云的性格,还要课外阅读《红楼梦》;三是主题鲜明;四是语言简洁生动。再次要认真审读答题的形式,明确其答题的角度分别是“卧具”“睡态”“环境”“性格”,根据角度的限定在文段中找到相关语句,并把找出的语句加以压缩,以符合题干四字格式的要求。‎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0年春,新冠肺炎疫情汹涌而至,城市实行管控,学校推迟开学,街道行人寥寥,小区闭门禁行……这是你正在面对的世界,你从未想到,也不曾预见。你原先的计划被打乱,你现在的生活被调频。于是有人陷入迷茫惶恐,有人感到人生无常……‎ 但是,此时此刻,相关专家正在研究病理,寻求规律;白衣天使正争分夺秒抢救患者,捍卫生命;社区工作者正不厌其烦测温登记,守护门关……‎ 作为高三学子,面对突如其来的现实和不确定的未来,你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要积极乐观地面对人生的风雨 - 27 -‎ 大仲马曾说过:人生是一串由无数小烦恼组成的念珠,达观的人是笑着数完这串念珠的。“扫把姐”张秀芳只是一名普通的环卫工人,可她在工作之余,竟“舞”起了扫把,丝毫不因工作繁重而束缚自己。且不论她在网络上爆红,单是她这一份积极心态,就值得我们去学习。‎ 乐观是什么?这个问题其实很容易回答。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淡然是乐观,罗隐“今朝有酒今朝醉”的豁达是乐观,刘禹锡坚信“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坚持是乐观……也许古人离我们太远,那我们就从日常生活琐事中来挖掘何为乐观吧。乐观是面对考试失利却不沮丧反而更加努力向前,乐观是走向社会感到迷茫却不放弃反而更加坚韧地面对生活,乐观是看见夕阳西下却不感叹时间飞逝反而坚信明天会更美好。‎ 乐观是一种美好的心态。当你发现自己拥有这种心态并能一直保持下去时,遇到的困难都能迎刃而解。“扫把姐”张秀芳不正是一个很好地例子吗?‎ 那么真要做到乐观处事是很困难的吗?苏轼,屡遭贬谪,饱经沉浮,却始终保持着达观性情。贝多芬以乐观的心态面对着残酷的现实,尽管身患残疾,仍不卑不亢。“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他扼住了,也创造了属于自己的辉煌。相比他们所遭受的挫折,所遇到的障碍,我们所经历的不过是沧海里的一粒细小的砂砾罢了,考试失利值得轻生吗?工作不顺利值得轻生吗?我们为何不向这些伟人学习,学习如何更乐观、更豁达地生活?‎ 可总有些人,因为一些事,一些可以以一种更好的姿态去面对的事,他们偏偏选择了消极对待。项羽,一代霸王,却在败兵之际选择自刎乌江,留下千古憾事。韩信被囚后,郁郁不得志,最终死于未央宫。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尽管他们都拥有过人的才能,但他们都过不去消极这道坎。一念之间,他们选择了遗憾的深渊,令后人唏嘘惋叹。‎ 罗曼·罗兰曾说:我们幸福与否,决不能凭借我们获得了或者丧失了什么,而只能在于我们自身怎么样。虽然“扫把姐”爆红网络,但希望她不被世俗烦扰心绪,仍能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虽然我们每个人都遇到大大小小的挫折,但希望我们都能以乐观的心态面对人生!‎ ‎【解析】‎ ‎【详解】审题要点:‎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则材料作文,考生在审题时要注意全面把握所给材料,概括出材料的主旨,根据所给材料主旨确定自己作文的立意。本次作文由提示语和要求两个部分组成。要抓住分析材料的内容和主旨,结合自己的感悟和思考来作文。‎ 审题过程:‎ - 27 -‎ 所给的材料属于社会焦点事件。一共有两段文字,第一节写的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的打乱了正常的生活节奏,以及人们面对这种突如其来的事情和不确定的未来的消极表现;第二节首先指出专家、医生、社区工作者等隔行恶业的人积极应对突如其来的疫情的现实。据此我们分析:面对生活中的一些突发事件,一定要具备迎接明天和未来的勇气,这就要求我们时刻保持一颗镇定自若的心去迎接变数的到来。众所皆知,变数或意外总是在不经意间出现,人生中许许多多的苦难看似可怕,其实只要我们足够坚强、无所畏惧,就一定能战胜疫情,战胜生活中是困难。当然,这首先需要我们在疫情来临时要沉着冷静地应对,要积极寻找解决困难的办法,人们要团结协作,互相支持鼓励,要在管理好自己的生活的同时,也要积极的奉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立意:‎ 遇到问题时要沉着冷静面对,灵活调整计划,避免迷茫或恐慌;‎ 要用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中出现的困难;‎ 感恩他人的奉献精神,在自己有余力的时候尽力帮助他人,共渡难关;‎ 要有忧患意识,提高面对风险的能力和意识,做好充足的准备。‎ 行文结构:‎ 议论文的结构较为常见的是并列式、层进式和对比式。此题可采用层进式的结构行文,首先通过分析材料由此自己的观点;然后采用层进的方式进行论述,层进式注意分论点的提取,如此题可围绕“人们要用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突如其来的事情”这一中心论点,接着分析论证积极乐观面对困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然后论证怎样积极乐观地面对困难。最后结合现实中遇到困难就畏惧退缩的现象,重申中心论点,总结全文。‎ ‎【素材】一位成功女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说:“在我22岁的时候。我的母亲因病去世了;在我30岁的时候,我的父亲因癌症去世;在我32岁的时候,我的老公有了外遇,和我离婚了;在我34岁时,我再婚,可是在35岁那一年,医生告诉我因为自己到了高危年龄,这一生都无法生育孩子了。父母早逝、婚姻破裂、孤独终老,这种种变数接二连三地给了我沉重的打击。可是我清醒地知道,对于这些根本无法挽救和弥补的变数,悲痛是于事无补的,绝望只会继续毁掉我的后半生,我应该活得更精彩。所以我开始全心打拼事业,一点点创立了自己的公司。现在,虽然事业有成,仍无法弥补我所不能得到的天伦之乐,但至少我的生命实现了它应有的价值。我只想对大家说:在任何情况之下,无论你遭遇了什么,生活仍旧要继续,而且它也仍旧存在着光明和美好,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去将生活的另一面美好发掘出来。”这位女士的话很朴实,却道出了人生的一大哲理:无论怎样,太阳都会照常升起;无论怎样,我们都必须将精彩的生活进行到底。‎ - 27 -‎ 在英国,有一位老人乘船远行,没想到轮船在通过英吉利海峡的时候,突然遭遇暴风雨。一时间,轮船上的旅客被吓得惊声尖叫。而这位老人却只是跪在甲板上祷告。她的面容安详,未见半点惊恐之色。在风浪归于平静、船只平安脱险之后,朋友们非常奇怪地问老人:“刚才的情况那么可怕,您为什么好像一点都不害怕呢?”老人看看海面,笑着对朋友说:“我有两个女儿,大女儿戴安娜已经离开人世,先我一步去了天堂;二女儿玛利亚就居住在英国。刚刚我就在祷告,我对上帝说:上帝呀,如果今天你要接我去天堂,明天我就可以去看我的大女儿戴安娜;如果今天你将我留在了船上,那么明天我就可以去看我的二女儿玛利亚。无论我今天遭遇了什么,明天的太阳依然会照常升起,只是我要以不同的方式与不同的人一起生活而已。既然如此,我为什么要害怕呢?”这位老人,面对变数时从容自若,令人折服,更令人感叹。无论怎样,明天的太阳依然会照常升起。在世事面前,我们永远无法左右“事与愿违”,但生活依旧,人生照常在继续。此刻,所有哀怨、悲愤、恐慌、不甘等情绪发泄都无济于事。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从容接受变数,而后在变数中努力寻求新的突破。‎ ‎“事与愿违”不可怕,从容面对才能无所畏惧。‎ 不管你此时面临怎样的境遇,都走的是命运既定的运行轨道。当然,我们最好把自己的人生与这正常运行的轨道进行完美契合。“今天我一旦失业,明天我该如何去生活?”“今天我一旦一无所有,该如何面对惨淡至极的人生?”“今天我一旦失去了健康,又该如何度过余生?”‎ 以上种种问题,我们可能都想过或经历过,面对不能预测的变数和痛苦,我们或者烦躁不安,或者郁郁寡欢。每当遇到以上问题时,总会以为自己撑不下去,或者活不过明天,然而,我们还是咬牙坚强地度过惨淡的“今天”,还能够感受到明天的温暖阳光。‎ 实际上,当我们以为自己的人生从此陷入无边的痛苦或黑暗时,世界上还同时存在着快乐和温暖;当我们以为自己已经痛得不能呼吸,再也不会看到希望的时候,我们可能会从一朵花儿身上嗅到希望的芬芳。心境的变化,直接导致我们是否能快乐地生活。如果我们总是将自己的心门关闭,拒绝温暖阳光的照拂,那么,我们的生活将会蒙上灰尘,再也无法感受到阳光雨露;如果我们选择打开心门,就会感受到阳光的温暖、雨露的滋润。‎ 人人都有软弱的时候,只看他有没有方法使自己平安地度过这阵心绪上的低潮。假如你有力量,够坚强,就会发现总有峰回路转的一天。当你没想大门外是寒冷可怕的世界时,你好应开门出去看看,是否真的如此。如果你有信心,你对前途是否有困难或危险了。每人心中都应有两盏灯,一盏是希望的灯光;一盏是勇气的灯光。有了这两盏灯,我们就不怕海上的黑暗和风涛的险恶了。‎ - 27 -‎ ‎【点睛】材料作文准确审题立意的方法:①从抓关键句入手。有的材料为突出中心,有时会在材料中设置关键句(开头句、结尾句、反复出现的句子),抓住这些关键句,就能把握材料主旨,准确理解材料,正确立意。②从分析原因入手。任何事物的产生、变化和发展,都有其内在或外在的原因。因此,阅读分析材料的因果联系,从原因切入立意,是行之有效的方法。③从材料情感倾向入手。有的材料在叙述、说明或评论某个事物时,明显地流露出作者的情感倾向,这样我们可从材料的情感倾向入手来审题立意。④从辨明关系入手。任何事物是相互联系的。事物间的关系主要有依存关系(如学与问)、主次关系(如奉献与索取)、取舍关系(如自卑与自强)和条件关系(如继承与创新)等。‎ ‎ ‎ - 27 -‎ ‎ ‎ - 27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