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7 发布 |
- 37.5 KB |
- 1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云南省昆明市云南师大附中2020届高三适应性月考(八)(解析版)
云南省昆明市云南师大附中2020届高三适应性月考(八)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中心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存在于所有的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 B. 对染色体的平均分配起着重要作用 C. 主要组成成分是磷脂和蛋白质 D. 每个中心粒均由两个中心体组成 【答案】B 【解析】 【分析】 中心体是动物或低等植物细胞中一种重要的无膜结构的细胞器,每个中心体含有两个中心粒,这两个中心粒相互垂直排列;中心体与细胞分裂过程中纺锤体的形成有关。 【详解】A、中心体存在于动物细胞和低等植物细胞中,A错误; B、中心体与细胞分裂过程中纺锤体的形成有关,而纺锤体可以牵引染色体运动,因此中心体对染色体的平均分配起着重要作用,B正确; C、中心体是无膜结构的细胞器,不含磷脂,C错误; D、每个中心体由两个中心粒组成,两个中心粒互相垂直,D错误。 故选B。 2.细胞呼吸是重要的新陈代谢反应,其原理广泛应用于生产实践,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使用具有透气性的创可贴可避免伤口感染 B. 给盆栽花卉适时松土可促进根系的生长 C. 稻田及时排水能防止幼根的细胞产生乳酸 D. 利用酵母菌和醋酸杆菌生产时应控制通气 【答案】C 【解析】 【分析】 常考的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 1、用透气纱布或“创可贴”包扎伤口:增加通气量,抑制致病菌的无氧呼吸。 2、酿酒时:早期通气--促进酵母菌有氧呼吸,利于菌种繁殖,后期密封发酵罐--促进酵母菌无氧呼吸,利于产生酒精。 3、食醋、味精制作:向发酵罐中通入无菌空气,促进醋酸杆菌、谷氨酸棒状杆菌进行有氧呼吸。 4、土壤松土,促进根细胞呼吸作用,有利于主动运输,为矿质元素吸收供应能量。 5、稻田定期排水:促进水稻根细胞有氧呼吸。 6、提倡慢跑:促进肌细胞有氧呼吸,防止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使肌肉酸胀。 【详解】A、由于氧气的存在能抑制厌氧病菌的繁殖,所以使用具有透气性的创可贴可以避免厌氧病菌的繁殖,从而有利于伤口的痊愈,A正确; B、给盆栽花卉适时松土,可增加土壤的氧气含量,促进根系的有氧呼吸,为矿质元素吸收供应能量,有利于根的生长,B正确; C、稻田需要定期排水,如果稻田中的氧气不足,水稻根部会因细胞无氧呼吸产生大量的酒精而不是乳酸,对根有毒害作用,C错误; D、酵母菌通过无氧呼吸产生酒精,醋酸菌是好氧菌,因此利用酵母菌和醋酸杆菌生产时应控制通气,D正确。 故选C。 3.适宜温度和光照下,在缺少某无机盐的“完全培养液”中培养水稻幼苗,植物叶片显出缺绿症状,当补充镁盐时,培养一段时间后,上述症状消失,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补充镁盐后该幼苗叶肉细胞内NADPH的合成速率降低 B. 该实验说明镁是构成水稻幼苗叶绿素分子的必需元素 C. 该实验说明无机盐对于维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有重要意义 D. 该实验的对照组可用含该无机盐的完全培养液培养植株 【答案】A 【解析】 【分析】 根据题干信息分析,适宜条件下,在缺少某无机盐的“完全培养液”中培养水稻幼苗,植物叶片显出缺绿症状,说明缺少的无机盐使得叶绿素合成减少;而补充镁盐时,培养一段时间后,上述症状消失,说明镁是构成叶绿素的重要元素。 【详解】A、补充镁盐后该幼苗叶肉细胞内缺绿症状消失,说明叶绿素含量增加了,则叶肉细胞光反应产生NADPH的速率将增加,A错误; B、根据以上分析可知,该实验说明镁是构成水稻幼苗叶绿素分子的必需元素,B正确; C、该实验中缺镁导致植物叶片显出缺绿症状,进而影响了光合作用的进行,说明无机盐对于维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有重要意义,C正确; D、实验组用的是缺少某无机盐的“完全培养液”,因此对照组可用含该无机盐的完全培养液培养植株,D正确。 故选A。 4.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生长素可在幼芽细胞中由色氨酸转变而来 B. 脱落酸主要分布在将要脱落器官和组织中 C. 赤霉素主要通过促进细胞增多而使植株生长 D. 乙烯在植物的各个部位细胞中均有合成 【答案】C 【解析】 【分析】 五类植物激素的比较: 名称 合成部位 存在较多的部位 功能 生长素 幼嫩的芽、叶、发育中的种子 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位 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蔬果 赤霉素 未成熟的种子、幼根和幼芽 普遍存在于植物体内 ①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②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 细胞分裂素 主要是根尖 细胞分裂的部位 促进细胞分裂 脱落酸 根冠、萎蔫的叶片 将要脱落的器官和组织中 ①抑制细胞分裂②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 乙烯 植物的各个部位 成熟的果实中较多 促进果实成熟 【详解】A、生长素是由色氨酸经一系列的反应转变成的,可以合成与植物幼嫩的芽、叶、发育中的种子等部位,A正确; B、脱落酸主要分布在将要脱落的器官和组织中,B正确; C、赤霉素主要通过促进细胞伸长而使植株生长,C错误; D、乙烯在植物的各个部位细胞中均有合成,主要分布于成熟的果实中,D正确。 故选C。 5.下列关于染色体变异和基因突变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染色体数目变异可发生于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过程中 B. 染色体结构变异往往会引起基因结构发生改变 C. 碱基对的替换可能会使基因中的氢键数目减少 D. 基因突变可以发生在乳酸菌、噬菌体和人体中 【答案】B 【解析】 【分析】 可遗传的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 (1)基因突变是指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这会导致基因结构的改变。 (2)基因重组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非等位基因重新组合,包括两种类型,①自由组合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随着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也自由组合;交叉互换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四分体),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的交叉互换而发生重组。 (3)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结构变异(重复、缺失、易位、倒位)和染色体数目变异。 【详解】A、基因体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均可发生在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A正确; B、染色体结构变异包括重复、缺失、易位、倒位,一般不会引起基因结构发生改变,B错误; C、不同的碱基对氢键的数量可能不同,因此碱基对的替换可能会使基因中的氢键数目减少,C正确; D、基因突变具有普遍性,乳酸菌、噬菌体和人体细胞都可以发生基因突变,D正确。 故选B。 6.现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草鱼种群数量变化,并建立种群数量随时间变化的数学模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若种群的大于1,则可判断该种群以“J”型曲线增长 B. 若种群的增长率小于1,则种群数量会不断下降 C. 若种群增长符合“S”型曲线,则种群数量一定不会超过K值 D. 若误将重捕个体中未标记个体记作标记个体,则估算的种群数量会偏小 【答案】D 【解析】 【分析】 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曲线:指数增长函数,描述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种群数量增长的“S”型曲线:是受限制的指数增长函数,描述食物、空间都有限,有天敌捕食;同一种生物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环境遭受破坏,K值可能会下降;而当生物生存的环境改善,K值可能会上升。 【详解】A、若种群的大于1,该种群也不一定以“J”型曲线增长,因为“J”型曲线的应该大于1且一直保持不变,A错误; B、种群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若种群的增长率小于0时,则种群数量会不断下降,而种群增长率大于0小于1时,种群数量会不断增加,B错误; C、若种群增长符合“S”型曲线,则种群中个体数量将在K值左右上下波动,即种群数量有可能会超过K值,C错误; D、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为:种群中的个体数=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标志后重新捕获数,因此若误将重捕个体中未标记个体记作标记个体,则估算的种群数量会偏小,D正确。 故选D。 7.将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放入渗透压较低的溶液中,可使其逐渐吸水涨破,红细胞破裂后释放出血红蛋白,此时光线更容易透过红细胞悬浮液,液体由不透明的红色溶液逐渐变澄清,肉眼即可观察到,这种现象称为溶血,溶血时间与水分进入红细胞的速度有关。回答下列问题: (1)水分通过细胞膜进入红细胞方式属于_________________(填主动或被动)运输。 (2 )有观点认为:低温会使水分通过细胞膜的速率减慢。请以羊血为材料,以溶血现象作为观察实验指标,设计实验验证这一观点。(要求:写出实验思路并预期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被动 (2). 实验思路:取若干相同生理状态的羊的成熟红细胞均分为甲、乙两组,分别将甲、乙两组置于低温和正常温度条件下进行实验,将两组红细胞同时放入相同等量的低渗溶液中,观察甲乙两组红细胞溶血所需的时间;结果:甲组溶血所需时间较长,乙组溶血所需时间较短。 【解析】 【分析】 哺乳动物和人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和具有膜结构的细胞器,只有细胞膜一种生物膜。根据题干信息分析,将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放入渗透压较低的溶液中,发生了溶血现象,即红细胞逐渐吸水涨破,释放出血红蛋白,此时不透明的红细胞稀释液变成红色透明。 【详解】(1)水分进入红细胞的方式为被动运输。 (2)该实验的目的是验证低温会使水分通过细胞膜的速率减慢,则实验的自变量是温度,因此实验应该设计甲、乙两组(含有等量的相同生理状态的红细胞),分别在低温和正常温度下进行实验,将两组实验的红细胞同时放入相同的等量低渗溶液中,观察甲、乙两组红细胞溶血所需的时间;由于该实验是验证性实验,而低温会使水分通过细胞膜的速率减慢,因此该实验的结果是甲组溶血所需时间大于乙组。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溶血发生的机理,明确实验的目的是验证低温会使水分通过细胞膜的速率减慢,找出实验的自变量和因变量,进而根据基本原则设计和预测实验结果。 8.谷氨酸是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但是过量堆积在神经元之间又会成为神经毒素,引起神经元的损伤、衰老及死亡。请回答下列问题: (1)兴奋传来时,突触前神经元会释放谷氨酸,谷氨酸经扩散通过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使突触后膜电位变为____________(填内正外负、内负外正)。上述过程体现细胞膜的功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答出两点)。 (2)当突触间隙中谷氨酸积累过多时,持续作用会导致______________过度内流,使突触后神经元因渗透压__________________而膨胀损伤甚至涨破。 (3)研究发现,雌性激素等甾体类激素可以防护某些神经毒素的毒性,从而发挥对神经元的保护作用。雌性激素的化学本质属于脂质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它在人体中可以通过_______________运输来发挥保护神经元的作用。 【答案】 (1). 内正外负 (2). 控制物质进出细胞、进行细胞间的交流 (3). 钠离子 (4). 升高 (5). 固醇 (6). 体液 【解析】 【分析】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需要通过突触结构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其具体的传递过程为: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根据题干信息分析可知,谷氨酸是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可以使得突触后神经元兴奋,但是过量堆积在神经元之间又会成为神经毒素,引起神经元的损伤、衰老及死亡。 【详解】(1)当谷氨酸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使突触后神经元的膜电位由静息电位变成动作电位,即膜内外电位由外正内负变成外负内正;该过程涉及到了钠离子内流,因此体现了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细胞和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的作用。 (2)当谷氨酸在突触间隙中过度积累时,会不断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导致钠离子过度内流,导致突触后神经元的细胞内渗透压升高,进而导致突触后神经元吸水膨胀损伤甚至涨破。 (3)脂质包括脂肪、磷脂和固醇,雌性激素属于脂质中的固醇;雌性激素是一种人体激素,在人体中可以通过体液运输来发挥保护神经元的作用。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相关知识点,了解突触的结构以及兴奋传递的机理,并能够根据题干信息和提示分析谷氨酸过度积累导致神经元的损伤、衰老及死亡的原因。 9.森林火灾会对当地生态系统产生严重影响。请回答下列问题: (1)当气候干旱时,森林中的植物会扩展根系,以保证水分供给,这种现象反映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能力。 (2)火灾初期,强度较弱的“地面火”对森林生态系统是有利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广泛种植的按树人工林十分易燃,容易导致林火蔓延,人工林与天然林相比的最主要区别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故抵抗力稳定性较差。 (4)火灾后,该地群落的演替类型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除自然演替外,人类应辅以有效的方法,使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尽快恢复到正常状态。 【答案】 (1). 自我调节 (2). 能烧掉枯枝落叶,促进物质循环 (3). 生物种类比较单一 (4). 次生演替 (5). 结构与功能 【解析】 【分析】 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叫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抵抗力稳定性:指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恢复力稳定性:指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影响。 【详解】(1)由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因此当气候干旱时,森林中的植物会扩展根系,以保证水分供给,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 (2)适当的“地面火”能够烧掉枯枝落叶,实质上是加速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因此对对森林生态系统是有利的。 (3)人与天然林相比,人工林的生物种类比较单一,营养结构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差,故抵抗力稳定性较差。 (4)森林火灾后发生的是次生演替;除自然演替外,人类应辅以有效的方法,使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尽快恢复到正常状态。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相关知识点,明确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则自我调节能力越强,抵抗力稳定性越高。 10.某二倍体植物自然状态为自花传粉,其种子的子叶黄色对绿色为显性,子叶的圆形和皱形显隐性未知,现用子叶圆形黄色和圆形绿色植株作亲本杂交,F1的种子子叶中出现的表现型及比例为:圆形黄色:皱形黄色:圆形绿色:皱形绿色=3:1:3:1。请回答下列问题: (1)子叶圆形和皱形中,显性性状是_______________,其遗传符合_____________________定律。 (2)请从亲本或F1中选择实验材料,设计一个杂交实验来验证黄色和绿色、圆形和皱形在遗传上符合基因自由组合定律。(要求:写出实验思路、预期实验结果并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圆形 (2). 分离 (3). 实验思路:选择亲本中圆形黄色与子一代中的皱形绿色杂交,观察后代的表现型及其比例;预期实验结果:后代表现型及比例为圆形黄色︰皱形黄色︰圆形绿色︰皱形绿色=1︰1︰1︰1;结论:黄色和绿色、圆形和皱形在遗传上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解析】 【分析】 根据题干信息分析,假设控制颜色和形状的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为A、a和B、b,现用子叶圆形黄色和圆形绿色植株作亲本杂交,F1的种子子叶中出现的表现型及比例为:圆形黄色︰皱形黄色︰圆形绿色︰皱形绿色=3︰1︰3︰1,即后代圆形﹕皱形=3︰1,黄色︰绿色=1︰1,说明子叶圆形对皱形为显性性状,且亲本中圆形黄色植株基因型为AaBb,圆形绿色植株基因型为Aabb。 【详解】(1)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子叶圆形对皱形为显性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 (2)验证控制两对相对性状的两对等位基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可以用测交实验的方法,即选择亲本中圆形黄色(AaBb)与子一代中的皱形绿色(aabb)杂交,观察后代的表现型及其比例;由于该实验是验证性实验,实验的结论应该是黄色和绿色、圆形和皱形在遗传上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即A、a和B、b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则AaBb可以产生四种比例相等的配子,其与aabb测交应该产生四种比例相等的后代。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及其实质,能够分别统计子一代两对性状的分离比,判断子叶形状的显隐性关系和亲本的基因型,进而利用所学知识结合题干要求分析答题。 【生物——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 11.酒精是应用广泛的工业产品,可通过发酵技术进行生产。为提高生产效率,工厂不断改进技术手段,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甘蔗常作为酒精生产原料,酵母菌则作为酒精发酵菌种,但酵母菌不含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酶,故不能分解甘蔗渣。 (2)若要回收再利用这种酶,则应采用____________________技术。20世纪70年代,在这一技术的基础上,又发展了细胞固定化技术。图是制备固定化酵母细胞的流程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固定酵母细胞固定化多采用____________________法固定,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流程中① 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该固定化技术除了用海藻酸钠作载体外,还可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物质(答出1种)。 【答案】 (1). 分解木质素、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的 (2). 固定化酶 (3). 包埋 (4). 细胞相对比较大,难以吸附和结合 (5). 酵母细胞的活化 (6). 明胶、琼脂糖、醋酸纤维素等 【解析】 【分析】 制备固定化酵母细胞的实验步骤为:酵母细胞的活化→配制CaCl2溶液→配制海藻酸钠溶液→海藻酸钠溶液与酵母细胞混合→固定化酵母细胞,因此图中①表示酵母细胞的活化。 【详解】(1)甘蔗榨汁以后还有大量的蔗渣废弃物,主要成分为木质素、纤维素和半纤维素,但是酵母菌无法直接利用,原因是其不含能分解木质素、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的酶。 (2)利用固定化酶技术可以回收再利用这种酶。由于细胞相对比较大,难以吸附和结合,因此一般常用包埋法固定酵母细胞;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中①表示酵母细胞的活化。包埋法固定细胞是将微生物的细胞均匀地包埋在不溶于水的多孔性载体中,常用的载体有明胶、琼脂糖、海藻酸钠、醋酸纤维素和聚丙烯酰胺等。 【点睛】阅读题干可知本题是生物技术与实践中的固定化酶技术和细胞固定化技术相关知识,难度不大,根据问题涉及的具体内容,回忆相关知识点结合问题要求进行回答。 【生物——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 12.生产中可利用植物细胞的全能性进行植物组织培养,图是该技术的流程图,据图回答: (1)细胞全能性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①中切下植物组织后首先要进行_______________。取材时一般需要切取含有_______________的部分,原因是这部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中长成完整植株的过程,常分为两种途径:一是诱导幼苗先生根、后长芽,二是同时诱导幼苗生根、长芽。两种途径的分化培养基中,最主要的区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成分及比例不同。由“①”至“长成幼苗”的过程,又称为细胞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过程。 【答案】 (1). 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 (2). 消毒 (3). 形成层 (4). 易于诱导形成愈伤组织 (5). 激素 (6). 离体培养 【解析】 【分析】 植物组织培养的基本原理是细胞的全能性,离体的植物器官、组织或细胞先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愈伤组织的细胞排列疏松而无规则,是一种高度液泡化的呈无定形状态的薄壁细胞;愈伤组织继续进行培养,再分化成根或芽等器官,最终发育成完整的植物体。 【详解】(1)细胞的全能性是指已分化的细胞具有的发育成完整生物个体的潜能。 (2)图中①中切下来的外植体(离体的植物组织、器官或细胞)需要先进行消毒;取材时一般需要切取含有形成层的部分,因为这部分易于诱导形成愈伤组织。 (3)根据题意分析,植物组织培养的两种途径中,一个是先生根、后长芽,一个是同时生根、长芽,两者主要取决于培养基中激素的种类及其浓度配比。由“①”至“长成幼苗”的过程为植物组织培养过程,又称为细胞离体培养过程。 【点睛】植物组织培养应该注意的问题: (1)无菌:植物组织培养成功的关键是避免微生物的污染,所有实验用具要严格灭菌,接种过程进行严格的无菌操作。 (2)取材:外植体的遗传特征、取材位置都会影响愈伤组织的再分化能力。 (3)营养比:培养基中必须含有植物生长发育所需要全部营养物质,其中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用量的比例对器官的生成起决定作用。 (4)光照时期:愈伤组织培养最初避光培养,后期见光培养。 (5)培养顺序:试管苗培养,要先进行生芽培养,再进行生根培养,试管苗培养要在光照条件下进行。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