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7 发布 |
- 37.5 KB |
- 6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三年高考2019高考历史试题分项版解析 专题02 近代中国反侵民主(含解析)
专题02 近代中国反侵民主 考点一: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2018年高考 01.(2018年北京卷文综历史5)1903年,林纾编译的《伊索寓言》出版,书中有一则故事:狮王与群兽立约,羊由狼管辖,兔子由狗管辖,彼此友好,和平共处。兔子感叹说,我期待这一天很久了,但真能实现吗?故事后的按语说:“今有盛强之国,以吞灭为性,一旦忽言弭兵,亦王狮之约众耳?!弱者国于其旁,果如兔之先见耶”林纾意在 A. 提醒中国人警惕被侵略瓜分的危险 B. 颂扬人类社会弱肉强食的生存法则 C. 呼吁世界列强承担保护弱国的责任 D. 鼓动中国民众推翻清政府残暴统治 【答案】A 【点睛】选择题一般会提供较为明确的时间信息,但有的题目其时间要素不是显性的,而是包含在题目的题干、材料或材料出处甚至是题目的释文当中。这就要求考生必须充分利用题目的表述,运用所学知识,结合教材,正确提取题目中有效的时间信息,确定其所述历史现象的时间。本题的解题关键之一是时间“1903年”,学生解题时可结合20世纪初中国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进行分析,有助于得出正确答案。 67 02. (2018年全国Ⅰ卷文综历史5)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制定舆论宣传策略,把中国和日本分别 “包装”成野蛮和文明的代表,并运用公关手段让许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宣称,清政府战败“将意味着数百外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对此,清政府却无所作为。这反映了 A. 欧美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 B. 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 C. 清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 D. 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 【答案】C 点睛:“现实的问题历史考”一直是高考命题的思路,本题以甲午战争期间清政府与日本在舆论宣传策略方面态度差异的对比,引导考生认识外交宣传在引导国际舆论方面的重要性,认识到在国际环境局势复杂多变的今天,只有首先抢占舆论制高点,才能快速反应,掌握主动权,沉着应对。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简化材料信息,本题材料可简化为“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大肆进行舆论宣传并得到了欧美舆论的支持,而清政府则无动于衷”。 03.(2018年全国Ⅱ卷文综历史5)5. 19世纪70年代,针对日本阻止琉球国向中国进贡,有地方督抚在上奏中强调:琉球向来是中国的藩属,日本“不应阻贡”;中国使臣应邀请西方各国驻日公使,“按照万国公法与评直曲”。这说明当时 A. 日本借助西方列强侵害中国权益 B. 传统朝贡体系已经解体 C. 地方督抚干预朝廷外交事务决策 D. 近代外交观念影响中国 【答案】D 【解析】题干中地方督抚上奏的内容中认为,中国使臣应邀请西方各国驻日公使,“按照万国公法与评直曲”,说明当时清朝的地方督抚已经注意按照国际法来处理中日之间的交涉问题,这明显体现了近代的外交观念,故选D;题干中没有说到日本是借助于西方列强侵害中国的权益,故A与题意不符;由“日本阻止琉球国向中国进贡”可知,当时琉球国还在向中国进贡,维持着朝贡关系,故B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地方督抚的上奏只是在行使其职权,对政府提出建议,而不是干预朝廷外交事务,故C的说法不符合题意,所以排除。 67 名师点睛:中国外交近代化是指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过程中,中国一方面试图通过自身的力量赶走外国侵略者获取独立,另一方面认同接受西方文明,外交上从消极排斥与抵抗、蒙昧无知中丧失主权,转变为接触与适应、尝试改变弱势处境,再到主动争取国际社会主体权资格、追求建立平等新型外交的历史演变过程。 04.(2018年天津卷历史5)清政府官员曾要求外商具结承诺:“懔遵钦定新例,不敢夹带鸦片。倘查出本船有一两鸦片,愿将夹带之犯,听凭天朝官宪即行正法,船货全行没官;若查无夹带鸦片,应求恩准照常进埔贸易。良歹分明,情甘帖服。”这表明当时 A. 政府对于禁烟态度坚决 B. 禁烟政策得到各国政府公认 C. 鸦片贸易已实现合法化 D. 走私鸦片不再享有治外法权 【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中“要求外商具结承诺”“愿将夹带之犯,听凭天朝官宪即行正法,船货全行没官”“良歹分明,情甘帖服”等信息可以看出,清政府官员对夹带鸦片的人依法加以惩处,对夹带鸦片的船货尽数没收,体现了清政府禁止鸦片流毒,维护民族尊严的决心,故A项正确;材料中反映的是清政府官员要求外商的具结承诺,无法得出得到各国政府的公认,故B项排除;材料中禁止外国商人带鸦片来华,可得出鸦片贸易在当时是不合法的,故C项排除;是否“享有治外法权”在材料中无体现,故D项排除。 【名师点晴】具结是旧时对官署提出表示负责的文件,即对自己的行为愿意承担法律责任的表示。鸦片战争前夕,林则徐在广州采取了“缴烟、具结”的外贸政策,旨在断绝外来鸦片,这反映了当时清政府对于禁烟态度的坚决,究其原因是清政府为了统治的长治久安。因此在解题的过程中通过题干中的具结分析当时政府官员的态度,即可获取正确答案。 【试题分析】试题以清政府官员坚决禁烟态度为切入点,考查学生的分析与理解能力,弘扬了民族精神,是对学生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考查。 2017年高考 01. (2017年天津卷5) 19世纪后,许多国家尤其沿海国家无可选择地与海洋联系在一起。但近代中国发展海军并未真正认识这一世界大潮,而始终局限于对西方列强炮舰政策的本能反应,呈现出“海患紧则海军兴,海患缓则海军弛”的状态。这体现出近代中国 A.自觉意识到发展海军的重要性 B.主动与世界联系在一起 C.发展海军呈现被动和短视现象 D.发展海军顺应历史大潮 【答案】C 67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文字史料,提炼有效信息并进行解释的能力。据题干“19世纪后,许多国家尤其沿海国家无可选择地与海洋联系在一起。但近代中国发展海军并未真正认识这一世界大潮,而始终局限于对西方列强炮舰政策的本能反应,呈现出“海患紧则海军兴,海患缓则海军弛”的状态。”再结合时代背景可知,近代中国发展海军知识被动的接受和本能的反映,民意认识到发展海军是世界的潮流,排除ABD;发展海军知识一种被动和短视的现象;故本题选D项。 【考点定位】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列强的侵略和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中国人民的反抗 【名师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文字史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逻辑思维能力的能力。本题近代中国海军的发展为切入点,深入考查考生的阅读史料,提炼有效信息并进行解读的能力,因此这启示我们在备考中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历史解释能力。 02.(2017年全国新课标3卷文综历史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近代中国接触的西洋“除了强大的武力,尚有别具一格的政治组织、经济力量、高度文化,一旦彼此短兵相接,中国的藩篱为之突破,立国基础为之震撼”。面对这“旷古未有的变局”,中国“应付的困难就从此开始了,但前途放大光明、得大幸福的希望亦即寄托在这个大变化上”。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等 围绕材料,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答案】近代中国由于闭关锁国而落后于世界发展大势,东西方的列强竞相侵略中国,在巨大的变故面前中国人前赴后继不断的探索救国之路,由军事而政治,由政治而思想文化,由探索的主体,由资产阶级而至无产阶级,最终走上了光明之路。 明清之际,中国衰落,西学东渐之势渐强,鸦片战争迫使中国人开始主动向西方学习军事技术,中体西用成为主流。但后来的一系列中外战争的失败使后继的先进的中国人再次觉醒,进而掀起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资产阶级革命运动,不仅学习西方的军事,更重要的是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但由于中国的特殊国情,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无法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最终历史选择了无产阶级来完成任务,从而走上了社会主义的道路。 67 【考点定位】近代中国的反抗与探索 【名师点睛】本题是本试卷考查知识最多的题目,它几乎涵盖到了整部中国近代史,考查的能力水平高。解决本题首先要读懂材料内容,归纳出中心观点,然后再依据这个观点进行阐述。其次要选准论据,这个论据要准确而典型,影响大。材料短短的几句文字高度概括了中国近代史上的“旷古未有的变局”的原因及影响,学生围绕着这个观点进行整合答案即可。 03.(2017年江苏卷单科历史22)(12分) 民国年间,许多知识分子忧国忧民,思考国家的发展道路。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地球的面皮有限,而列强的欲望无穷。在这个情势下,亚洲人民只有三条道路可走。其一,是效法列强的武备以自救,代表是日本,以武力自救,“卖灵魂以得邦国”,不是值得我们赞美的;其二,是因不肯效法而沦为列强的奴属,代表是印度;其三,是凭着自己的天才,另去创造一条新道路。彷徨于这两条歧路之间,而又未能另自创出一条新道路者,则有我们的中国。 帝国主义在我国所发生的不幸结果,我们都已知道。远者如鸦片战争及它的结果,近者如英国强占威海卫,俄国强占大连湾,德国强占胶州湾。在这丑恶的两条道路外,我们能另想出一条自尊而又能自救的新道路吗?这条新道路是可以找到的,但却不是容易找到的。 ——摘编自陈衡哲《西洋史》(1924年)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说明日本和印度所走的是什么道路,指出二者走上不同道路的共同背景。(3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19世纪后期中国史的相关知识,就材料中作者提出的中国“道路”问题写一篇小论文。(9分)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 【答案】 (1)道路:日本:积极自救后侵略扩张。 印度:不积极自救沦为殖民地。 背景:遭受西方列强侵略。 67 (2)略 【解析】 【考点定位】近代中国民主革命•民主革命的道路•探索 【名师点睛】历史小论文正文结构需要具备四要素:论点、论据、论证、结论。 1.论点是论文阐述的具体观点,相当于文章的主题和小标题,要明确、简练、不能含糊费解。 2. 论据服务于论点,一般用题目所给材料,相关历史事实或自己的拓展性思考来说明论点; 3. 论证是用理论(文明史理论)做指导,选取典型的事例或运用严密的逻辑分析来阐述和证明论点。 4.结论是对全文进行扼要概括或总结。 2016年高考 01.(2016年江苏单科卷历史9)下表是1894~1914年英、日等国占中国对外贸易总值的百分比。 年份 英国 日本 其他国家 1894 69.49 6.26 24.25 1900 62.99 11.20 25.81 1905 55.71 14.04 30.25 1910 50.89 16.14 32.97 1914 48.31 20.39 31.30 对表中数据解读正确的是( ) A.《马关条约》签订后日本加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B.对英贸易比重降低表明英国国际地位的明显下降 C.这一阶段帝国主义列强的经济侵略以商品倾销为主 D.对其他国家贸易比重变化折射出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答案】A 67 【解析】试题分析:依据表格中“1894——1914年”日本对中国贸易的数字明显呈上升趋势,说明日本对中国经济侵略的加剧,故A项正确;此时,英国仍然是过激强国,对英贸易比重降低不能说明英国国际地位下降,故B项错误;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帝国主义列强的经济侵略以资本倾销为主,故C项错误;晚清中国国际地位比较低下,故D项错误。 【考点定位】近代中国民主革命•1840——1900列强侵华•《马关条约》 【名师点睛】会区分资本输出和商品输出的区别,商品输出,主要是通过签订不平等条约,取得各种特权,掠夺原料和向中国倾销商品,或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和原料,剥削中国人民。资本输出:是列强用过剩资本对其他国家进行投资或贷款,在中国具体表现为争做中国债主,抢夺修筑铁路权,争夺路矿和办厂权。如图所示: 02.(2016年全国新课标1卷文综历史29)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 A. 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 B. 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 C.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 D.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 【答案】C 【考点定位】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1900年间的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甲午中日战争 67 【名师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本题以甲午中日战争为切入点,深入考查了考生对洋务运动的认识和理解。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的一次近代化改革,其改革的内容主要表现在洋务企业和军事国防上,在洋务运动中洋务派建成了北洋海军在内的三支海军,当时中国的军事实力相对于日本来讲是占据上风的,所以某些西方人士对中国的获胜抱积极态度。但洋务派只是从表面上进行了改革,内里还是封建专制制度。所以表面强大,是实际还是不堪一击。其失败的最根本原因就是没有对封建专制制度进行变革,这就决定了洋务运动最终必然失败。由此就要求学生在备考过程中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掌握决定事物发展的本质条件,从而对历史问题进行正确分析。 03.(2016年上海卷单科历史19)当某条约的若干条款传出后,光绪皇帝发出“台湾割则天下人心皆去,朕何以为天下主!”的哀叹,台籍京官及举人纷纷声言“与其生为降虏,不如死为义民!”该条约应是( )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马关条约》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解答本题关键就是理解光绪帝所说的这句话·“台湾割则天下人心皆去,朕何以为天下主!”。中国近代台湾离开祖国的怀抱是在甲午中日战争战败之后,甲午战争后中日签订《马关条约》,从此台湾脱离祖国的怀抱,直到抗日战争胜利之后才回到祖国的怀抱,因此本题选择D选项。 【考点定位】中华民族的觉醒与抗争·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马关条约》 【名师点睛】台湾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230年。当时三国吴王孙权派1万官兵到达“夷洲”(台湾),吴人沈莹的《临海水土志》留下了世界上对台湾最早的记述。隋唐时期称台湾为“流求”,隋王朝曾三次出师台湾。到宋元时期,汉族人民在澎湖地区已有相当数量。元、明两朝政府在澎湖设巡检司,负责巡逻、查缉罪犯,并兼办盐课。明朝后期开拓的规模越来越大。在战乱和灾荒的年代,明朝政府的福建当局和郑芝龙集团曾经有组织地移民台湾。16世纪荷兰殖民者占领台湾,郑成功带领中国军民收复台湾,成为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受到广大人民的敬仰。1684年,清政府设置分巡台厦兵备道及台湾府,隶属于福建省。 04.(2016年上海卷单科历史20)右表中的内容摘自中国近代的一部论著,它应该是( ) A.魏源的《海国图志》 B.严复的《天演论》 67 C.梁启超的《瓜分危言》 D.孙中山的《建国方略》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首先我们要明确材料中给出了三种权力的归属问题,把中国的这三项权力被哪些国家瓜分写的直截了当,因此很明显是梁启超的《瓜分危言》,选择C选项。《海国图志》是介绍外国的文化和制度的一本书,是由古文写成,因此排除A选项;《天演论》是介绍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的一本书,不涉及到权力的瓜分,排除B选项;D选项《建国方略》是孙中山对革命之后的政府的规划,都是政治上的安排,不是分析国内外形式和权力划分的,因此也排除。 【考点定位】中华民族的觉醒与抗争·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时务报》与《天演论》 【名师点睛】中国在近代真正产生民族危机感是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之后,这之前的中国人没有意识到中国同西方的差距,但是当被自己的邻国日本打败之后受到了深深的刺激。由此也产生了一系列的思想和运动,最有名的就是戊戌变法。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维新派救亡图存的一次伟大尝试,其中不仅包括梁启超、康有为这样的政治家,还有像严复这样的科学思想家。 05.(2016年上海卷单科历史33)“苟可致富强者,儿自为之,吾不内制也”。 “变法乃素志,同治初即纳曾国藩议,派子弟出洋留学,造船制械,凡以图富强也。若师日人之更衣冠,易正朔,则是得罪祖宗,断不可行。”从材料来看,慈禧的意思是( ) A.有条件地支持变法 B.希望清王朝复兴 C.祖宗之法不能变 D.反对洋务运动 【答案】A项3分,B、C项1分,D项0分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根据材料的描述“变法乃素志,同治初即纳曾国藩议,派子弟出洋留学,造船制械,凡以图富强也。”说明慈禧太后是在一定程度上支持变法的,但是她要求“苟可致富强者,儿自为之,吾不内制也”,也就是说制度上不能改变,因为是“得罪祖宗,断不可行。”因此A选项最准确;B选项没有反映出条件;C选项不满足材料含义;D选项错误,材料不是针对洋务运动,只是用洋务运动来举例。 【考点定位】中华民族的觉醒与抗争·清末新政·新政的举措 67 【名师点睛】我们往往对慈禧太后的印象都是冥顽不化,因循守旧。其实她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支持中国进行改革的,但这种改革是有一定限制的。清朝末年实行了一系列的措施,我们往往称之为清末新政。新政中涉及到了预备立宪,建立新式学堂,学习西方的制度等等。但这都是一种被迫的改变,而且为时已晚,没有起到根本性的作用。 06.(2016届福建漳州平和县一中高三上期末历史试卷27)义和团被帝国主义勾结清政府剿杀于血泊之中。义和团运动的失败,导致了清廷媚外虐民面目的充分暴露,使中国人民对清廷的态度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更多的人走上了反清的革命道路。对该材料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A.义和团运动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 B.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C.资产阶级民主运动由此兴起 D.义和团运动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发展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从题中关键信息“义和团运动的失败,导致了清廷媚外虐民面目的充分暴露,使中国人民对清廷的态度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更多的人走上了反清的革命道路”可知,义和团运动失败,使中国人民认清了清政府专制卖国的本来面目,拥护、支持清廷的态度变成反对、推翻清廷的态度,即有利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发展,答案为D。A选项说法错误;B选项是《辛丑条约》的影响;C选项不是义和团运动的影响。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义和团运动 07.(2016届江西五市八校高三第二次联考文综试卷30)1894年《申报》写到:以我堂堂天朝幅员之广大,人民之多,财赋之厚,兵卒之精,十倍于尔。尔乃不自量力,轻启兵端是不明乎大小之势矣……我正宜乘机惩戒日本,规覆琉球,乃可一劳永逸。该认识( ) A.正确分析了这场战争爆发时的形势 B.反映了中国舆论界盲目自大的心态 C.高度肯定了洋务运动的作用 D.有利于坚定抗日信心 【答案】B 【解析】 67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 08.(2016年上海卷单科历史38)租界见闻(11分) 1886年8月7日,《纽约时报》发表文章,对上海租界作了如下描述: 租界之内,三国(指英、美、法)享有独立的行政权力。美国和英国的租界联合起来,成立了类似于市政府的工部局,还有由纳税人选举产生的议会。法租界则有法国人建立的公董局。世界上很少有城市的市政管理像上海这样运转良好。 上海警队(巡捕房)的组织相当完善,警力充足。警官包括欧洲人、印度人和清国人。欧洲人穿着规范的伦敦制服,印度人的警服介于伦敦和印度服装之间,而清国人的警服几乎与他们的传统服装没有区别。 我们对一个城市还能有什么更多的要求呢?这里有很好的下水道,有清洁的供水系统和完善的照明系统,个人财产也受到了良好的保护,人们没有失窃和失火之苦,居民们可以在路况极好的街道上舒适地行走。 问题: (1)根据材料,该文作者对上海租界有哪些印象? (3分) (2)你如何看待该文作者对上海租界的描述?(8分) 【答案】(1)水平1:能从材料中提取完整的信息 ·租界内行政管理自成一体;租界警队组织完善;拥有比较完善的公共管理设施。 水平2:能从材料中提取部分信息 其他答案。 (2)水平l:能根据文本作者的立场、视角等对文本进行评价 ·作者对上海租界的描述有其符合事实的一面。在西方人的管理下,租界内出现了近代城市供水网络、公共照明系统以及公共道路系统,治安保障机制比较完备,客观上促进了上海城市建设的现代化。但是由于作者外国人的身份,他对租界的市政管理大加赞美,却忽视了以工部局为代表的“独立的行政权力”,是脱离中国政府行政管理和法律管辖的殖民政权,对中国主权造成了严重侵害。租界内的公共管理系统虽然完善,但主要是为了保障外国人生活的安全与与舒适。这些都表明租界乃“国中之国”的事实。 67 水平2:仅能对文本的内容进行分析 水平3:没有结合文本材料回答问题 其他答案。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本题的关键就是概括出材料的基本内容,要求学生提炼的语言要精炼,抓住要领。材料第一段讲述的是作者对上海租界政治权利的认识,第二段讲述的是对上海租界警队的看法,第三段是对上海租借的公共设施的描述。围绕这三个方面来概括和分析即可。最后要标明作者对待上海租界的整体态度。 【考点定位】上海历史的变迁·近代上海市政的变迁·上海开埠与租界的市政 【名师点睛】租借和租借地是有区别的。租界是指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国家强迫半殖民地国家在其通商口岸或城市划出的作为外侨居留、贸易的一定区域,是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对半殖民地国家进行侵略的据点。“租借地”是指帝国主义国家强迫半殖民地国家将其划定的地区强行“租借”。租期25年至99年不等。近代中国第一块“租借地”出现在胶州湾〔今青岛〕。“租界”和租借地直接由帝国主义各国管理,是半殖民地旧中国的地区性殖民地。 09.(2016年新课标3卷文综历史4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近代以来,在列强的压力下,中国被迫开放了一系列通商口岸。自1898年至1910年,清政府又主动开设了30余个商埠。 67 图9 清末自开商埠分布示意图 ——据严中平等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编》等 从材料中提取一个有关自开商埠的信息,并加以简要分析。 评分要求:所提取信息明确清晰,必须源自材料;(3分)论据准确,史实引用合理,围绕所提取的信息;(6分)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3分) 示例:集中于沿海地区。沿海地区已有众多被迫开设的通商口岸,交通相对便利、经济相对发展;自开商埠,可分洋人之利,且可利用便利条件,促进地区发展,并抵御外侵。 【解析】本题是一道开放性试题。主要考查自开商埠与约开商埠的不同,考查角度新颖。意在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以及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解答时可结合甲午中日战争大背景来解答。首先要提取归纳材料中的一个主题,然后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观点必须明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特别要注意,理由一定要能够充分说明观点。 【考点定位】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潮流.甲午中日战争·通商口岸 【名师点睛】本题是本套试卷中的最大亮点,类似于2013年高考新课标1卷41题。以自开商埠为切入点,深入考查到了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以及论证和探讨问题等多种能力,典型的体现出新课标高考改革的理念。本题的命制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近代化史观为指导,以教材知识为依托,较好的考查了考生的综合能力。解答时一定要注意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本题启示:41题每年都会变,所以复习备考时,不要刻意追求押题,对广大师生来说首先要有新课程的理念;其次要尽量的多做开放性试题,既可培养考生应变的能力,又可以培养各种题型的基本的解题技巧及格式。 67 考点二: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抗日斗争 2018年高考 01.(2018年全国Ⅱ卷文综历史7)美国记者曾生动地记述抗日根据地:“如果你遇见这样的农民——他的整个一生都被人欺凌,被人鞭笞、被人辱骂……你真正把他作为一个人来对待,征求他的意见,让他投票选举地方政府……让他自己决定是否减租减息。如果你做到了这一切,那么,这个农民就会变成一个具有奋斗目标的人。”这一记述表明,抗日根据地 A. 农民的抗日热情得到激发 B. 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 C. 国民革命的任务得以实现 D. 排除了国民党的影响 【答案】A 【解析】由题干中的“真正把他作为一个人来对待,征求他的意见,让他投票选举地方政府”、“让他自己决定是否减租减息”说明在抗日根据地中国共产党使得农民摆脱了原来“被人欺凌、被人鞭笞、被人辱骂”的处境,农民获得了很多的自由和权利,这样就获得了农民的拥护,并激发了他们抗日的热情,故选A;由“是否减租减息”可以看出地租还要交的,所以B不符合题意,故排除B;由题干中的“抗日根据地”可以得出,这是抗日战争时期,而国民革命是在抗日战争爆发之前,故排除C;D在题干材料中不能体现,故排除。 名师点睛: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赢得民众的支持,是与其一直把民族利益和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有直接关系的,这一题考查了“执政为民,立党为公”这一时政热点。考生在做题时充分利用“抗日根据地”这一信息,然后确定时间,再结合所学与材料信息,就可以排除掉三个选项,也可以直接选,所以这一题还考查了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家国情怀等历史核心素养。 02.(2018年北京卷17)有同学以14年抗战为题材,制作了“抗战史事示意图”(图7),其中五个序号代表五个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67 ① “宝岛回归”②“家园沦陷”③“血战台儿庄”④“全民族抵抗的枪声”⑤“中共七大召开” A.①②③④⑤ B. ④③⑤①② C. ②③④⑤① D. ②④③⑤① 【答案】D 【解析】 【考点定位】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抗日战争 【名师点睛】1931年,侵华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后,完全侵占中国东北,并成立伪满洲国,此后陆续在华北、上海等地制造事端、挑起战争,国民政府则采取妥协政策避免冲突扩大。1937年7月7日,日军在北平附近挑起卢沟桥事变,中日战争全面爆发。1941年12月7日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后,12月9日重庆国民政府正式对日宣战。1945年8月15日,日本向同盟国无条件投降。抗战时间从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开始算起,至1945年结束,共十四年抗战。 03.(浙江省嘉兴市2017年9月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教学测试历史试题)下表是对同一事件的不同来源的历史叙述。据此判断最可信的历史事实是 记述 出处 邓管带英勇指挥,炮击日舰吉野,向它冲去,不料船尾中了敌舰所放的鱼雷。邓管带见致远行将沉没,愤然投入海中。 谷玉霖,来远舰炮手, 1946年5月18日口述 67 “致远”驶出队列追击已经快要沉没的“赤诚”,被日舰包围攻击了10分钟,水密舱进水导致倾覆。 《芝罘快邮》(外商报刊),1894年10月1日报道 敌忽以鱼雷快船直攻“定远”,尚未驶到,“致远”开足机轮即将来船攻沉。倭船以鱼雷轰击“致远”,旋亦沉没。 《大东沟战况析》,李鸿章1894年10月7日报告 A. 致远舰与敌舰吉野同归于尽 B. 致远舰因中敌舰鱼雷而沉没 C. 致远舰冲向敌舰,最后沉没 D. 邓世昌自乱阵型,被围攻而沉 【答案】C 【解析】李鸿章的报告和谷玉霖的回忆均提到致远舰冲向吉野号战舰后沉没,说明这一事件比较客观真实,故C项正确;吉野号并没有沉默,故A项错误;表格中只有一处材料说明致远舰因中敌舰鱼雷而沉没,不足以采信,故B项错误;邓世昌自乱阵型,被围攻而沉只是外国报纸一方提及,不足以采信,故D项错误。 04.(河南省2018届高三4月普通高中毕业班高考适应性考试文综-历史试题)下图为19世纪末日本所绘漫画《李鸿章大头痛》:拿着十字架的外国传教士已救不了病入膏肓的李大人了,日本已经兵临城下,中国人用镰刀等农具应战。该漫画表明 A. 洋务运动开展出现窘境 B. 甲午战争中国面临危机 C. 清政府遭受众列强瓜分 D. 日本与列强的斗争加剧 【答案】B 【解析】“拿着十字架的外国传教士已救不了病入膏肓的李大人了,日本已经兵临城下,中国人用镰刀等农具应战”说明甲午战争中国面临危机,B正确;A、C和D不符合材料史实,排除。 2017年高考 01.(2017年江苏单科卷历史9)1937年8月,毛泽东强调要“发挥红军的特长”,创建根据地,开展游击战,钳制与消灭敌人。在此原则指导下,人民军队 A.粉碎了第三次“围剿”B.变敌后为抗日的战场 C.赢得长征的伟大胜利D.取得台儿庄战役大捷 67 【答案】B 【考点定位】近代中国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抗日战争 【名师点睛】八路军在华北的战略展开,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太原失守以前,八路军主要是以游击战和游击运动战直接在战役上配合友军作战,以少部兵力进行发动群众和组织群众武装的工作;太原失守以后,八路军各师主力分别在晋察冀、晋东南、晋西北和晋西南开展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争,实现了在山西的战略展开;1938年4月以后,八路军实行大幅度分兵,向河北、豫北平原、山东、冀热边和绥远等华北广大敌后区域发展游击战争,开辟了广大的敌后战场。 02.(2017年北京卷17)17、有同学以14年抗战为题材,制作了“抗战史事示意图”(图7),其中五个序号代表五个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 “宝岛回归” ②“家园沦陷” ③“血战台儿庄” ④“全民族抵抗的枪声” ⑤“中共七大召开” A. ①②③④⑤ B. ④③⑤①② C. ②③④⑤① D. ②④③⑤① 【答案】D 【解析】 67 试题分析:“宝岛回归”于1945年8月,“家园沦陷”指的是1931年的九一八事件,“血战台儿庄”于1938年,“全民族抵抗的枪声”于1937年7月,中共七大召开于1945年4月。D正确。抗战时间从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开始算起,至1945年结束,十四年抗战。 【考点定位】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抗日战争 【名师点睛】1931年,侵华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后,完全侵占中国东北,并成立伪满洲国,此后陆续在华北、上海等地制造事端、挑起战争,国民政府则采取妥协政策避免冲突扩大。1937年7月7日,日军在北平附近挑起卢沟桥事变,中日战争全面爆发。1941年12月7日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后,12月9日重庆国民政府正式对日宣战。1945年8月15日,日本向同盟国无条件投降。抗战时间从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开始算起,至1945年结束,共十四年抗战。 03. (2017年全国新课标1卷文综历史30)陕甘宁边区在一份文件中讲到:“政府的各种政策,应当根据各阶级的共同利害出发,凡是只对一阶级有利,对另一阶级有害的便不能作为政策决定的依据……现在则工人、农民、地主、资本家,都是平等的权利。”这一精神的贯彻 A.推动了土地革命的顺利开展 B.适应了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 C.巩固了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 D.壮大了反抗国民党政府的力量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陕甘宁边区为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共中央所在地和抗日根据地,再根据“”应当根据各阶级的共同利害出发” “现在则工人、农民、地主、资本家,都是平等的权利”,可见有利于团结全民族一切力量抗战,土地革命发生在1927-1937年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国民革命发生在1924-1927年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都属于国内革命战争而非民族战争,排除AC;当时的首要任务是打败全民族共同敌人——日本侵略者,而不是反抗国民党政府,,排除D;故B项正确。 【考点定位】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抗日战争。 【名师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本题以陕甘宁边区的文件为切入点,深入考查了考生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认识和理解。2016年全国Ⅰ卷30小题同样考察了抗日战争,可见抗日战争在近几年的高考中是一个热点问题,可以说每年必考。但是相对2016年全国Ⅰ卷30小题,本题的难度有所下降,明确突出了全民族抗战这一特征。这就说明学生在备考中要关注热点,保持对相应热门问题的关注和研究。 67 04.(2017年全国新课标2卷文综历史30)抗日战争胜利后,山东根据地已有农会、工会、妇女会、青年团、儿童团等中国共产党的群众组织,成员达404万人,占根据地总人口的27%;中共党员占总人口的1%左右,几乎村村有党员,这反映出 A.革命工作的中心开始转移 B.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已经形成 C.统一战线范围进一步扩大 D.国共力量对比变化趋势加强 【答案】D 【考点定位】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抗日战争·影响 【名师点睛】抗日战争带来的影响不仅仅表现在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还表现在抗日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力量的巨大发展,具体表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控制的区域以及拥护支持中国共产党的人民群众队伍的扩大。整个抗战过程,就是国共力量对比发生变化的过程。抗战结束时国共力量对比的变化趋势更加明显。材料反映的就是这种逐渐加强的变化趋势,这种变化为民主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05.(2017年天津卷8)1938年,中共中央机关刊物《解放》周刊连续发表文章,总结七年来党在东北抗日游击战争中的经验教训,其根本经验的第一条便是“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分裂则败,联合则胜’,成为铁一般的定律”。这是中国共产党总结东北抗日斗争经验教训的第一次尝试。材料反映了中国共产党 ①总结全面抗战的经验教训 ②在东北地区长期坚持抗日斗争 ③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准备 ④强调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C 67 【考点定位】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侵华日军的罪行和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 【名师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文字史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逻辑思维能力的能力。本题中共的抗战为切入点,深入考查考生的阅读史料,提炼有效信息并进行解读的能力,学生可以运用排除法进行,因此在备考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历史解释能力和学习和解题方法。 2016年高考 01.(2016年新课标Ⅰ卷文综30)1943年8月,国民党颁布《抗战期间宣传名词正误表》,把“亲日派”“长征时代”“争取民主”“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归为“谬误名词”,禁止刊载,这反映了国民党 A.努力缓和与其他党派的关系 B.竭力塑造战时政府的形象 C.与中共争夺抗战的领导权 D. 力图维护一党专政的局面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了抗日战争的相关内容。“把‘亲日派’‘长征时代’‘争取民主’‘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归为‘谬误名词’,禁止刊载”,特别是把“争取民主”归为“谬误名词”体现了可知体现了国民党维护一党专政的用意,无助于缓和与其他党派的关系,也和塑造战时政府形象无关,所以A项和B项错误;国民政府是当时中国名义上的全国政府,抗日战争爆发后,共产党为团结抗日表示接受国民政府的领导,所以抗战领导权掌握在国民党手中,所以C项错误。国民党禁止刊载相关名词体现了其控制舆论,思想专制、力图维护一党专政的局面,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D项。 【考点定位】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抗日战争 【名师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本题以抗日战争为切入点,深入考查了考生对国民党一党专政的认识和理解。本题涉及到了国共关系,契合了当前海峡两岸、祖国统一的时政热点。在国民大革命中,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一次合作;在抗日战争中,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在当前形势下,为早日实现海峡两岸的统一,呼吁国共实现第三次合作的呼声不绝于耳。这就要求学生在备考中要时刻关注时政热点,保持对相应热门问题的关注和研究。 02.(2016年新课标3卷文综历史30)图4是1932年出产的一款火柴上的图案。据此可知,当时中国 67 图4 A.民族火柴工业举步维艰 B.新的营销方式得到采用 C.开始兴起实业救国思潮 D.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抗日战争,具体是九一八事变后的局部抗战。做此题的关键是要抓住关键时间点“1932年”和主旨“抗敌”等信息,联系到九一八事变,局部抗战开始。在这一大背景下,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民族火柴工业也不例外。应该选D。民族火柴工业举步维艰,新的营销方式得到采用从材料中体现不出来,所以排除AB。19世纪末就已经开始兴起实业救国思潮,所以排除C。 【考点定位】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潮流.抗日战争.九一八事变 【名师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逻辑思维和读图理解能力。本题以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的热点,以民族火柴工业为切入点,正体现了新课标以多种载体考查考生能力的命题思路。做此题的关键是要抓住关键时间点“1932年”和主旨“抗敌”等信息,再联系教材内容,答案就呼之欲出了。这启示我们平时复习备考时加强对历史基本史实的掌握,特别是加强对考生的解题能力的训练,一定要掌握给出“时间”类试题的解法,必须要从这些时间中联系到相关历史事件。这类试题在高考选择题中比重很大,最能考出考生的历史学科基本功。 03.(2016年海南卷单科历史20)1942年,中共中央规定:“一切尚未实行减租的地区,其租额照抗战前租额减低百分之二十五”“在游击区及敌占点线附近,可比二五减租还少一点,只减二成、一成五或一成。”这一规定旨在 A打击封建地主经济 B加强各阶层的抗日大联台 C.削弱国民党在敌后的势力 D纠正王明“左”倾路线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信息体现的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减租减息运动,其目的是为了团结各阶层人民抗日,不是为了打击封建地主经济,所以本题答案为B项,排除A项和C项;王明“左倾”错误被纠正是在整风运动上,故D项错误。 【考点定位】近代中国民主革命•抗日战争•中共土地政策 67 【名师点睛】本题以1942年中共中央的某项规定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时期的土地政策的理解和认识,意在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逻辑推理能力。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实施了“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团结了各阶层共同抗战。“抗日战争”作为长效热点和教材主干知识,一直是全国和各地方高考试卷的高频考点,我们在复习备考时不得不重视。 04.(2016年上海卷单科历史35)右侧漫画表达的主旨应是( ) A.日本军国主义野心勃勃,妄图控制中国 B.英美等国态度暖昧,按兵不动 C.中国奋起反抗,站在反法西斯斗争的前沿 D.中日战争一触即发 【答案】C项3分,A、B项1分,D项0分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历史材料的能力。材料给出的是一幅漫画,首先我们要看到时间是在1937年10月,这个时期中国刚刚进入全面抗战阶段,因此材料反映的是中国与法西斯顽强斗争的一幕,C选项最恰当。漫画中旁边的人表示的就是英美等国,因此也反映出当时英美的暧昧态度,但这不是材料主体;A选项虽然没有错误,但是不能反映出中国的态度;D选项根本没抓住材料的要旨,是错误的一项。 【考点定位】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名师点睛】中国抗战胜利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统一战线的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在1931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使中国大片土地沦失,华北危机、中华民族危机之际,1936年经过双十二事变(西安事变)国共第二次合作,初步形成。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全国抗日战争终于爆发了,参加统一战线的不仅有农民、工人、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还包括除了汉奸、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投降派以外的一切政治力量。1937年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时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05.(2016届江西五市八校高三第二次联考文综试卷)从1939年初起,国民党政府陆续编写了《游击队整顿训练大纲》《游击战纲要》等文件和书籍,分发给各战区、各军事学校,用于研讨游击战;还在南岳举办了游击干部训练班。这表明( ) A.国民党政府放弃了正面战场抗战 B.当时国共两党加强了军事合作 67 C.国民党政府认识到敌后游击战的价值 D.国民党抗战战绩卓著 【答案】C 【解析】 考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的反抗·国民党与正面战场 06.(2016届广东清远高三上期期末文综历史试卷)1942年2月蒋介石出访印度,英国舆论认为中国“以远东眼光共保合作,为惟一解决英属地途径”,美国舆论认为蒋“动员印度之庞大潜力,则所予同盟国之帮助,实不可限量”。中国领导人的这次印度之行( ) A.有利于中印关系发展 B.有利于提高中国国际影响力 C.促进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建立 D.推动中印共同反攻抗战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由材料可以看出,英美舆论都对蒋介石出访印度给予了高度评价,这说明中国领导人的 这次印度之行,有利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故选B;题干主旨在于反映英美舆论对蒋介石出访印度给予了高度评价,有利于反法西斯同盟国的合作,因此中印关系不是主旨,故A错误;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建立是在1942年元旦,发生在蒋介石这次印度之行之前,故C错误;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抗日战争。 07.(2016届云南师范大学附中高三下第七次月考文综历史试卷)1935年徐悲鸿说:“艺术家即是革命家,救国不论用什么样的方式,苟能提高文化,改造社会,就充实国力了。欧洲哪一个复兴的国家,不是先从文艺复兴着手呢?” “七七”事变后,徐悲鸿积极宣传抗战和以画人为主写实主义主张。材料反映出的文化观是 ①文化是时代的声音 ②文化的丰富性是由文化的多样性构成的 67 ③注重文化社会效益 ④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①③④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理解与分析的能力,依据题干中“‘七七’事变后”可知是在抗日战争时代的背景下绘制,①符合题意;②④的表述不合题意,因为题干中仅是阐释了绘画与时代的关系,也无民族性与世界性的阐释;由“艺术家即是革命家,救国不论用什么样的方式,苟能提高文化,改造社会,就充实国力了”突出了文化的时代作用,③符合题意,据此分析可知①③符合题意,故选B。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抗日战争·中国军民的抗日 08.(2016届宁夏银川普通高中高三4月质检文综历史试卷)恩格斯说:“没有那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比较近代以来,两次中日战争中国一胜一败的结局,抗日战争对中国进程最重要的“补偿”是( ) A.刺激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B.加速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进程 C.壮大了人民的力量 D.赢得世界各国人民的同情和支持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材料解析能力。“中国革命进程”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没有那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说明每一次“灾难”在某种程度上都具有一定的进步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抗日战争中中共领导的人民力量不断发展壮大,对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具有重大的进步意义,故C项符合题意。A选项说法不准确,刺激一词应该适用于抗战胜利之前近代化的过程;B选项说法没错,但是没有C选项合适;D选项不符合“补偿”。 考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的反抗·意义与影响 考点三:太平天国运动 2018年高考 01.(江苏省扬州市2018届高三考前调研测试历史试题)李剑农在《中国近百年政治史》写道:“因为太平军所占领的,只有各都会城镇;纵使有些乡区地方,也在他们的政令管辖之下,但当军事扰攘之时,人民心理对太平军尚怀反感;这种制度,实无施行的可能。”这段材料 A. 体现了农民阶级反封建的愿望 67 B. 反映该制度无法施行的客观因素 C. 表明该制度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D. 揭示了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源 【答案】B 02.(四川省成都市2018届高三第三次诊断性检测文综历史试题)据文献记载,英国选择福州作为通商口岸,“意在武夷山茶”,但开放近9年,福州港茶叶外销量仍然极低。直到1853年,福州的茶叶贸易才开始兴盛,到19世纪六七十年代达到鼎盛,与上海、武汉合称为中国三大出口茶市,并长期居第一。导致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 机器制茶业兴起 B. 海关关税的降低 C. 国内政局的变动 D. 国际茶市的扩大 【答案】C 【解析】19世纪六七十年代达到鼎盛的原因是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从广西开始到达长江流域,破坏了当时的经济发展,让福州的茶叶贸易得以兴盛,C正确;此时茶叶制造仍然是手工,A错误;海关关税依然没有降低,B错误;国际产业市场没有体现出扩大的信息,D错误。 03.(湖南省G10教育联盟2018届高三下学期4月联考文综历史试题)下表是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湘军182名显要成员的出身和晋升情况。由此可知清末 A. 阶层流动方式有悖传统 B. 科举选官体系完全崩溃 C. 长江以南地区动荡不安 D. 社会流民问题十分严重 67 【答案】A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仔细分析表格数据的特点,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军功是湘军成员晋升的主要途径这一特点出发,即可排除其他不符合题意或说法过于绝对的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04.(2018年徐州市高三历史第二次模拟测试)近代美国传教士罗孝全说:“上帝的旨意真是奇妙!前次(中国)与外国开战的结果,是出人意外的使中国得以开放。如今,倘这次革命能推翻偶像崇拜而开放,将使基督教的福音传遍中国,其结果岂非同样的奇妙!”罗孝全评论的“这次革命” A. 借助了西方宗教来发动民众 B. 维护了西方列强的在华利益 C. 提高了全体国民的民族意识 D. 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答案】A 【解析】太平天国运动利用拜上帝教发动群众,拜上帝教是西方基督教和中国儒家大同思想的融合,A正确;B是《辛丑条约》影响;C是五四运动;D是新文化运动。 2017年高考 01.(湖南省长沙市一中2017届高考模拟试卷(二)文综历史试题)清代捐输(即由士民报效,向国家捐献财物,政府对捐输人给予奖励)盛行。按旧制,捐输人须赴部领照,款项归户部拨用。咸丰以来,政府同意户部发空白文武职衔及贡、监生执照给地方省府,捐输人可直接在地方缴纳财物。出现这一变化是因为 A. 西方国家进一步加剧对华侵略 B. 绅商群体的经济实力发展壮大 C. 农民起义对清政府财政的冲击 D. 晚清政府面临严重的吏治腐败 【答案】C 67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每有战事用兵或者赈灾及大型工程时,经常实行捐输,咸丰年间,太平天国等农民起义频发,对清政府财政的冲击较大,故政府同意捐输人可直接在地方缴纳财物,便于及时解决财政和军事需要,故C选项正确;西方国家进一步加剧对华侵略在甲午战争后,故A选项错误;虽然绅商群体是捐输的主要群体,但材料反映的捐输制度的变化与绅商经济实力发展之间没有直接联系,故B选项错误;捐输制度本身就是清朝吏治腐败的表现,材料主旨是反映捐输制度的变化,不是严重的吏治腐败,故D选项错误。故选C。 02.(河北省武安市第三中学2017届高考考前保温测试文综历史试题)洪仁玕颇具深意地说,凡“万方来朝,四夷宾服及夷狄戎蛮鬼子,一概轻污之字,皆不必说也”,使用这些“轻污字样,是口舌取胜之事,不是经纶实际”。而左宗棠的幕僚骆秉章则将原来的《英吉利夷船入寇记》改为《洋务权舆》了。这表明了 A. 近代学习西方思潮的萌发 B. 中国人改善外交环境的愿望 C. 农民领袖思想觉悟的提高 D. 傲岸自大的观念开始起变化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透过现象发现历史本质的能力。材料信息是洪仁干和骆秉章不提倡称西方为“夷狄戎蛮鬼子”,这说明部分中国人夜郎自大的观念已经发生了变化,故D项正确;A项的标志是林则徐、魏源新思潮的萌发;B项范围太大;骆秉章不是农民领袖,故C错误。 03.(福建省泉州市2017届高三适应性练习(三)文综历史试题)洪仁玕《资政新篇》建议:“兴各省新闻官。其官有职无权,性品诚实不阿者。官职不受众官节制,亦不节制众官,即赏罚亦不准众官褒贬。专收十八省及万方新闻篇有招牌图记者,以资圣鉴,则奸者股栗存诚,忠者清心可表,于是一念之善,一念之恶,难逃人心公议矣。”这反映了 A. 通过舆论强化对官员的监督 B. 允许民间新闻出版的自由 C. 开创中国人自办报刊的先河 D. 体现分权制衡的民主思想 【答案】A 点睛:本题解题时姓氏容易错选B或D选项,其原因在于姓氏混淆了“新闻出版的自由”与“新闻监督”的概念;没有正确认识“分权制衡”的思想内涵和表现。 2016年高考 01. 67 (2016年江苏卷历史6)有学者认为,《天朝田亩制度》在晚清思想史中具有独特性,显示了传统思想里从未有过的一种组合,即“财产共有与权力全面控制的组合”。在这种思想的“组合”过程中,没有对其产生影响的是( ) A.农民起义中的“均贫富”思想 B.基督教平等思想 C.《礼记·礼运》中“大同”思想 D.“中体西用”思想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天朝田亩制度》主张体现以平均地产为核心的平均主义思想,故A项“有影响”,不符合题意;太平天国运动吸取基督教的思想,故B项“有影响”,不符合题意;太平天国运动中“拜上帝教”是吸收儒家大同思想,故C项“有影响”,不符合题意;“中体西用”思想是洋务派思想主张,故D项“没有对其产生影响”,符合题意。 【考点定位】近代中国民主革命•太平天国运动•《天朝田亩制度》 【名师点睛】本题从《天朝田亩制度》角度考查太平天国的思想。以洪秀全为教主的拜上帝会的创立,其主要思想理论来源是梁阿发编写的通俗布道书《劝世良言》。它并没有全面、系统地介绍基督教教义,而又不时援引中国传统观点来印证《圣经》。拜上帝教的思想来源于三个部分:1.中国儒教教义。 2.中国农民的大同思想。3.西方基督教教义。 02.(2015年江苏卷历史6)某学者说:“农民造反者……长歌涌入金陵,开始建造人间小天堂,曾是他们的喜剧;天京陷落……则是他们的悲剧。”“他们”从“喜剧”走向“悲剧”的根本原因是( ) A.定都天京的战略失误 B.“人间小天堂”的腐朽享乐 C.绝对平均的社会纲领 D.“农民造反者”的社会角色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源是由于小农经济出身农民阶级局限性所致,因为农民阶级不是新的生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胜利,故D项正确;“长歌涌入金陵”,定都天京后孤军北伐,是失败的主观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故A项错误;“腐朽享乐”导致内部矛盾尖锐,以致发生内讧,这是领导者被胜利冲昏头脑,进取心逐渐衰退的表现,但不是根本原因,故B项错误;《天朝田亩制度》主张绝对平均,在当时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空想,但这是农民阶级的局限性的表现之一,故C项错误。 【考点定位】近代中国民主革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67 【名师点睛】从客观上分析,主要由于太平天国发生在中国已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的时代,它所要对付的敌人,不但有掌握全国政权、作为封建势力中心的清朝统治者,而且还有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者。因此所遇到的敌人相对来说汐比较强大。从主观上分析,由于太平天国还只是一次没有先进阶级领导的农民战争,是农民阶级局限性决定的。 03.(2016届安徽省蚌埠市高三下期中历史试卷)19世纪中期,英国人看穿了天国,认为其虚弱无力、不堪扶持,所以《泰晤士报》严正表示,“叛军”已经成为“阻挡我们摘取金苹果的龙,最终英国政府作出了‘选边’的决定”。此处“选边”的含义是 A.没有太大作用了,干脆淘汰 B.保持中立,静观其发展 C.没有利用价值了,让其靠边站 D.放弃中立,参与镇压“叛军”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是“天国”干脆淘汰,与材料中“英国政府作出了‘选边’的决定”不符,故A项错误;保持中立,与材料中“英国政府作出/了‘选边’的决定”不符,故B项错误;让其靠边站,与材料中“英国政府作出了‘选边’的决定”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中“叛军已经成为阻挡我们”“英国政府作出了‘选边’的决定”表明参与镇压,故D项正确。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太平天国运动·英国的态度 04.(2016届云南省师范大学附中高三下第七次月考文综历史卷) 有学者认为:如果排除革命史观的需要,太平天国除了推翻腐朽的清王朝实现改朝换代以外,它不可能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社会革命,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几乎没有任何的实际意义,他们的使命就是破坏和与保守派的腐化相对立。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太平天国运动不能提出完整正确的社会改革方案 B.太平天国集团的内部争斗削弱了向心力和战斗力 C.中国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错失战略发展机遇期 D.中国社会没有产生新的社会生产力和新社会力量 【答案】D 【解析】 67 【名师点晴】综合评价太平天国运动: 1、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意义 太平天国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它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和重大的历史意义。 第一,太平天国起义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震撼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加速了清王朝的衰败过程。 第二,太平天国起义是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具有不同以往农民战争的新的历史特点。 第三,太平天国起义还冲击了空子和儒家经典的正统权威,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 第四,太平天国起义还有力的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给了侵略者应有的教训。 第五,在19世纪中叶的亚洲民族解放运动中,太平天国起义是其中时间最久、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一次,他和亚洲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汇合在一起,冲击了西方殖民主义者在亚洲的统治。 2、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失败的原因 A、从主观上看: 第一,农民阶级不是新的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他们无法克服小生产者所固有的阶级局限性,因而无法从根本上提出完整的正确的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无法制止和克服领导集团自身腐败现象的滋长,也无法长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削弱了太平天国的向心力和战斗力。 第二,太平天国是以宗教来组织发动群众的,但是拜上帝教不是科学的思想理论,它不仅不能正确指导战争,而且给农民战争带来了危害。 第三,太平天国也没能正确对待儒学。 第四,太平天国不能把西方国家的侵略者与人民群众区别开来,对西方侵略者还缺乏理性的认识。 B、从客观上看: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起来,联合镇压太平天国。 3、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失败的教训: 太平天国起义及其失败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具有伟大的革命潜力。但它自身不能担负起反帝反封建取得胜利的重任,单纯的农民战争不可能完成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重任。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太平天国运动·评价 67 05.(2016届山西高三下第一次适应性考试文综历史)中国步入世界的进程中,太平天国起到了一个正面作用。如果没有太平天国这个插曲,中国融入世界还会晚若干年。这里强调的是太平天国运动 A.打击了满洲贵族的专制统治 B.提倡发展资本主义,顺应世界潮流 C.是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D.激发了汉族士大夫致力于自救变革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题干对太平天国运动持肯定态度,太平天国运动打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清廷开展了洋务运动,对促进中国的近代化进程、推动中国融入世界发挥了积极作用。故选A。 考点:就带中国的民主革命·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 【名师点睛】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腐朽统治,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由于受时代和阶级的局限,农民阶级作为小生产者的代表,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06.(2016届江西赣州市十三县(市)高三下期中联考文综历史卷)有学者认为:如果排除革命史观的需要,太平天国除了推翻腐朽的清王朝实现改朝换代以外,它不可能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社会革命,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几乎没有任何的实际意义,他们的使命就是破坏和与保守派的腐化相对立。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太平天国运动不能提出完整正确的社会改革方案 B.太平天国集团的内部争斗削弱了向心力和战斗力 C.中国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错失战略发展机遇期 D.中国社会没有产生新的社会生产力和新社会力量 【答案】D 【解析】 67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太平天国运动·评价 07.(2016届广东肇庆市高三第三次统一检测文综历史试卷)有学者认为太平天国是传统民变的特殊标本,也是中西碰撞的旁生枝节。这反映了太平天国运动 A.是一场旧式的农民起义 B.旨在化解西方入侵带来的危机 C.阻碍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D.发生于近代中国文明转型初期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旧式的农民起义只能表明“太平天国是传统民变的特殊标本”,故A项错误;旨在化解西方入侵带来的危机,只能表明是“中西碰撞的旁生枝节”,故B项错误;太平天国运动《资政新篇》主张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制度,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是传统民变的特殊标本,也是中西碰撞的旁生枝节”可知,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故D项正确。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太平天国运动 考点四:辛亥革命 2018年高考 01.(2018年江苏卷文综历史8)8. 近代四川有一首民谣:“自从光绪二十八年把路办,银子凑了万万千,也有官的商的款,最可怜的庄稼汉,一两粮也出这项钱。要办路因为哪一件?怕的是外国占路权。”与该民谣相关的历史事件 A. 导致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 B. 加速清朝政府的垮台 C. 促使五四爱国运动的发生 D. 推动国民革命的兴起 【答案】B 【解析】“光绪二十八年”是1902年,“要办路因为哪一件? 怕的是外国占路权”指的是保路运动。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四川的保路运动为武昌起义提供了条件,从而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故B项正确;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于1851年,故A项错误;五四运动发生于1919年,故C项错误;国民革命运动兴起于1924年,故D项错误。 67 02.(河南省中原名校2018届高三高考预测金卷文科综合历史试题)罗荣渠的《现代化新论》认为:“辛亥革命使无所不包的普遍王权的一元结构突然解体后,不但没有产生出一个现代型国家,而是分裂出大大小小的传统型权力中心,形成严重的政治权威危机。”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是( ) A.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 B. 儒家伦理纲常的价值体系没有被打破 C. 中国社会结构没有重新分化组合 D. 帝国主义国家分别扶植各自的代理人 【答案】A 【解析】材料指出,虽然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政体,但却分裂出大大小小的传统型权力中心,形成严重的政治权威危机,说明由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传统的专制特权思想根深蒂固,故A正确;BD不属于主要原因,根源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排除;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国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C表述错误,排除。 03.(广东省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8届高三5月三模文综历史试卷)1908年8月27日清朝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其中第三条规定:“凡法律岁经议院议决,而未奉诏命批准颁布者,不能见诸施行”;1911年11月3日清朝颁布《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其中第三条规定:“皇帝权以宪法规定为限”。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立宪改革取得重大成果 B. 革命形势的迅速发展 C. 民主共和趋势不可避免 D. 南北议和的策略需要 【答案】B 【解析】从《钦定宪法大纲》的规定来看,皇帝权力凌驾于法律之上;从《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来看,皇帝的权力由宪法规定,受到法律的制约。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革命形势的迅速发展,特别是武昌起义的爆发以及各省纷纷响应,清政府不得不作出让步以维护统治。故答案为B项。联系所学当时的社会状况可知,其他三项不符合史实,不是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排除A、C、D项。 04.(甘肃省兰州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考前最后冲刺模拟历史试题)著名学者茅海建说:清朝的官员,尤其是中央政府的官员,后来大多成了民国的官员。北京政府似乎只是换了一块招牌,内部人员没有太多的变化。……晚清官员弃旧朝而投新朝,自然有着生计的原因,但他们在做政治选择时,并没有太多的思想痛苦。这主要说明 A. 辛亥革命促进了思想解放 B. 民国建立犹如王朝更替 67 C. 清朝覆灭契合了众人心理 D. 儒家忠义观念荡然无存 【答案】C 【解析】材料“晚清官员弃旧朝而投新朝……他们在做政治选择时,并没有太多的思想痛苦”反映了清朝覆灭对于清朝官员来说早有心理准备,故不需经过“思想痛苦”而加入民国政府,这说明清朝覆灭契合了众人心理,故C正确;材料主旨并不是说明辛亥革命促进了思想解放,而是强调清朝官员对于清朝灭亡早有心理准备,故A错误;中华民国是资产阶级共和国,与清朝的性质不能等同,故B错误;“晚清官员弃旧朝而投新朝”并不能说明儒家忠义观念的“荡然无存”,故D错误。故选C。 05.(安徽省A10联盟2018届高三最后一卷文综历史试题)国会政治是民初国人将西方近代民主制度用于中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实践。在君主集权制度颠覆之初,国人普遍接受了“民国”应当“主权在民”的近代政治理念。但国会政治在民初仅仅实施了13年,就在近乎举国一致的声讨声中寿终正寝。材料反映了( ) A. 北洋军阀否定“主权在民”理念 B. 共和制度不适应中国的国情 C. 国人缺乏现代民主政治意识 D. 近代中国社会政治转型艰难 【答案】D 【解析】根据“国会政治是民初国人将西方近代民主制度用于中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实践……但国会政治在民初仅仅实施了13年,就在近乎举国一致的声讨声中寿终正寝”,表明国会政治的政治实践失败,近代中国社会政治转型艰难,D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北洋军阀否定“主权在民”理念,排除A;BC选项不符合“国人普遍接受了‘民国’应当‘主权在民’的近代政治理念”,排除。 2017年高考 01.(2017年海南卷单科历史10)1910年,清政府设立资政院“以立议院基础”。资政院议员部分由皇帝钦定,部分由选举产生。其职责包括议决国家军政大师、审议财政预算和修订法律等,议决事项须“具奏,恭候圣裁”。此次改革 A.实践了英国式君主立宪制 B.加强了皇帝个人的独裁统治 C.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 D.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答案】C 67 【考点定位】近代民主主义革命•清末预备立宪•预备立宪的实质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考生对晚清预备立宪的认识,考查考生提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时空意识和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晚清在内忧外患的形势下,清政府逐渐意识到“变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1901年,清政府终于宣布实行“新政”。之后又推出“预备立宪”。试图通过法律的变革和“宪政”的允诺最终实现“皇位永固”。事实证明,这些举措加剧了中央与地方、满汉之间、阶级之间的矛盾,引起了社会的极大混乱,加速了它的覆灭。但是,清末修律客观上奠定了中国近代法制的基础,基本完成了从古代法制向近代法制的转变。 02. (四川省遂宁市高中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教学水平监测(期末)历史试题)文学家沙汀在闸忆故乡在辛亥革命后服装的变化时说:“那时,人家把辛亥革命称为光复,意思是兴汉灭清。男的一般装束是用黑绫子、黑纱帕包头,后头吊半截,说是给崇祯皇帝(明朝末代皇帝)戴孝。”这作为个案可以反映 A. 民族主义被民众狭隘理解 B. 民权主义获得广泛认同 C. 民众的审美情趣发生变化 D. 民生主义最为当时所需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通过现象分析本质的能力。解题时需要注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兴汉灭清”,即辛亥革命推翻满清政府,重新建立汉族政权,反映的本质问题就是民族主义被民众狭隘理解了,因此选A。民权主义材料没有体现,B不选;C项是对材料的曲解;D项中的民生主义与材料无关。 考点:20世纪中国重大理论成果·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民族主义 【名师点睛】此题为材料型选择题。此类题目是材料解析题的客观答法。多在题干中提一则或数则材料,要求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透过材料发现其背后的历史真实,按照题干的指向和要求,找出正确选项。解答材料解析型选择题一般分三步进行:第一,通过看引文的出处和其他有关信息,确定材料所涉及的历史知识;第二,抓住关键词,读懂材料,弄清材料内容及相关的人物或事件。第三,搞清备选项的内涵及与题干的关系,找出符合题目要求和历史事实的备选项。读懂材料是解答本题型的关键。 67 03.(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6月月考文综历史试题)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的兴中会上第一次发出“振兴中华”的号召;不久后,康有为、梁启超等发动变法维新运动,也提出振兴中国的问题;后来,义和团运动中农民爱国英雄们也提出“振兴中国”的口号。这表明 A. 民权意识开始不断觉醒 B. 革命纲领内容具有继承性 C. 救亡图存成为时代潮流 D. 推翻清政府成为大势所趋 【答案】C 04.(湖北省襄阳市第五中学2017届高三第一次适应性考试(5月)文科综合历史试题)《临时约法》没有赋予总统解散国会的权力,但规定了临时参议院对总统、内阁有质问、弹劾的权力。这样国会处于绝对安全的地位,而总统、内阁的地位极不稳固。这说明《临时约法》 A. 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B. 行政权和立法权之间缺乏有效的制衡 C. 实践了主权在民的政治思想 D. 制定的根本的目的是限制袁世凯的权力 【答案】B 【解析】题干的大意是:《临时约法》给了国会对总统和内阁的制约权力,但是没有给总统对过会的制约权力,所以国会代表的立法权与总统和内阁代表的行政权之间没有形成互相制约的关系,故B符合题意;题干只提到了行政权和立法权之间的关系,不能体现三权分立,故A排除;C在提高中没有体现,故与题意不符而排除。 05.(2017年天津卷13)(20分)民法是规定公民和法人的财产关系以及跟它相联系的人身非财产关系的各种法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并无现代意义的民法,编纂民法典之议始于19世纪末。1902年光绪帝下诏参酌外国法律,改订律例。1908年始编纂民法典,引进了西方民法典的立法理念和编纂方法,于1910年完成《大清民律草案》,但未及正式施行。 ——摘编自《中国民法典草案建议稿》 材料二 67 1954—1956年,新中国着手起草第一部《民法典草案》。此后,由于发生“整风”“反右”等政治运动,民法典起草工作被迫中断。1962—1964年,虽完成《民法典草案(试拟稿)》,但因“四清运动”而中断。以上只是表面原因,关键原因则是不具备其赖以存在的经济社会条件。 ——摘编自梁慧星《制定民法典的设想》等 材料三 1979年,我国第三次起草民法典,但经济体制改革刚刚开始,条件还不具备。1985年,随着改革开放日益深入,民事生活越来越活跃,客观上迫切需要制定一部全面调整各种民事关系的基本法律,于是1986年颁布民法通则。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确定了改革开放的方向。随后,与之相适应的担保法、合同法等单行法相继制定。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与国际接轨,民法典的起草加快。2017年3月1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并提出争取2020年形成统一的民法典。 ——摘编自梁慧星《中国民法典编纂的几个问题》等 (1)依据材料,概括《大清民律草案》的特点。(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编纂民法典之议始于19世纪末”的国内背景,并指出民法典“未及正式施行”的直接原因。(6分) (2)依据材料二,概括两次民法典起草工作中断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的“经济社会条件”。(4分) (3) 依据材料三,归纳改革开放以来编纂民法典的基本历程。(4分)这一历程反映了怎样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国推动形成统一民法典的有利因素。(4分) 【答案】(1)参照西方法律编纂(2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民族危机加深,出现维新变法运动;西方思想文化进一步传播(4分)。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2分)。 (2)政治运动的干扰;经济社会条件不具备。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4分)。 (3)改革开放后开始起草民法典;80年代改革开放深入,颁布民法通则;90年代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制定相应的单行法;21世纪后,适应全球化的需要,加快起草,2017年通过民法总则(4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发展需要,民法典加快制定、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益成熟;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健全。(4分)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文字史料,提炼有效信息并进行解释的能力。据材料一“1902年光绪帝下诏参酌外国法律,改订律例。1908年始编纂民法典,引进了西方民法典的立法理念和编纂方法 67 ”可知《大清民律草案》的特点是:参照西方法律编纂;对于第二小问“编纂民法典之议始于19世纪末”的国内背景考生抓住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即可得出答案;第三小问民法典“未及正式施行”的直接原因主要结合题干中的时间可得出答案。 (3)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文字史料,提炼有效信息并进行解释的能力。据材料三中的几个时间节点即可得出答案;对于第二小问考生则需要考生归纳概括史料得出;对于第三小问中考生则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归纳:如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 【考点定位】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的影响;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和祖国统一·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的影响;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和祖国统一·改革开放以来的民主和法制建设·法制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影响 【名师点睛】本题围绕近现代中国的法制建设,设置三段材料,综合考查到了考生的多种能力,符合新课标高考的考查理念,又契合了当代关注法制建设的热点。第(1)(2)问实际上考查到了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述的能力。第(3)问则考查到考生对历史现象的概括分析能力。一般而言与前面几个设问联系密切,因此,一定要注意这一问答案与前面答案的协调。 2016年高考 01.(2016年北京卷文综17)一种名为“人造自来血”的补药曾在近代中国流行。图9和图10分别是1911年10月和11月刊登在《申报》上的广告。这两则广告的变化折射出 图9 图10 ①革命党人把广告当作发动武昌起义的宣传工具 ②民国成立后商人积极投身中国政治变革的浪潮 ③商人利用时局巨变及时调整营销策略 ④民主共和已成为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 67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①错误,因为武昌起义的时间是1911年10月10日,也就是11月起义已经结束,排除A项和D项;②项不选,通过图片中的广告只能看出时局变动,但不能说明商人投入政治变革中,排除A项和B项;③正确,武昌起义后,清政府土崩瓦解,民主共和成为历史的趋势,商人抓住这个变局将广告由“本世纪的贫血症之良药”改为了“专制与共和之过渡”,所以③④正确,故本题答案选C项。 【考点定位】近代中国民主革命·辛亥革命·影响 【名师点睛】本题是图片类历史选择题,解读此类题目目时要最大要从图片(包括图片的标题、内容、出处)最大程度获取有效信息,将所得信息融入课本相关知识,并综合题干的要求分析判断选项,从而得出正确答案。如本题要将广告中的广告词和辛亥革命等知识结合起来,才能大胆地排除掉①革命党人把广告当作发动武昌起义的宣传工具。 02.(2016年新课标3卷文综历史29)1903年,张之洞等拟《奏定学堂章程》,其中规定禁止使用“团体”“膨胀”“舞台”“影响”“组织”“运动”“报告”“观念”等新名词,其根本目的在于 A.抵制维新思想的传播 B.保证民族语言的纯洁性 C.反对向西方学习 D.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清末新政,如何对待中学和西学的问题。材料中列举的这些词都是外来词,禁止使用从根本上来说是为了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应该选D.保证民族语言的纯洁性只是表象,并不是根本目的。排除B。张之洞属于洋务派,主张中体西用,并不反对学习西方,也不抵制维新思想传播,只是限制维新思想,比如曾写过《劝学篇》,排除AC。 【考点定位】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潮流.辛亥革命.清末新政 【名师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逻辑思维和理解能力。本题以西学新名词为切入点,考查考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正体现了新课标高考能力定位的命题思路。本题反映的逻辑现象是“西学新名词----保证民族语言的纯洁性----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解题思路是“表象—实质”。这启示我们平时复习备考时加强对考生的解题能力的训练,一定要掌握根本目的类试题的解法,一般规律就是维护统治。 03.(2016年海南卷单科历史16)1898年6月11日,清廷颁布《明定国是诏》,其中“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这说明戊戌变法 67 A.侧重提倡务实之风 B兼具改良与革命的色彩 C.试图通过妥协减少变革阻力 D.与洋务运动的宗旨并无不同 【答案】C 【考点定位】中国民主革命•戊戌变法•定国是诏 【名师点睛】本题以《明定国是诏》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戊戌变法的理解和认识,意在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说明类”的选择题的解答技巧是把握“现象——本质”的逻辑关系,关键是弄清逻辑关系。本题材料反映的现象是“圣贤义理之学”是根本,“博采西学以救空疏迂谬之弊。”,这实质上说明维新派为了推行变法采用了妥协的手段。“说明”类的选择题在新课标高考中比例比较高,老师一定指导学生多做训练。 04.(2016年海南卷单科历史17)1903年,《大公报》刊文称:“江南之新学国民及留学生多剪去辫发,以为不如此则形式上有缺点也。乃今年乡试而伊等又复假装辫发,依然入场乡试。然伊等称自由讲民权者,实不敌其功名心也。”这表明 A.科举制度仍有较强的生命力 B.新式教育与科举已融为一体 C.发式成为区别新旧学的标志 D旧制度制约社会观念的变革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由材料时间信息可知,A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新式教育与科举融为一体,故B项错误;C项说法错误,故可以排除;材料反映的现象科举制度影响的结果,所以本题答案为D项。 【考点定位】中国民主革命•清末新政•科举制的废除 【名师点睛】本题以《大公报》的刊文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晚清教育制度的理解和认识,意在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表明类”的选择题的解答技巧是把握“现象——本质”的逻辑关系,关键是弄清逻辑关系。本题材料反映的现象是“剪辫的新国民和留学生,为参加科举考试仍然要戴上假辫子”,这实质上说明科举制度对社会观念转变的迟滞作用。本题契合社会转型和创新意识,是一道非常不错的好题。 67 05.(2016年上海卷单科历史24)“国体初建,民权未张,是以野心家竞欲覆民政而复帝制……所幸革命之元气未消,新旧两派皆争相反对帝制自为者,而民国乃得中兴。”这段文字写于( ) A.19世纪中期 B.19世纪末期 C.20世纪初期 D.20世纪中期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解答本题关键是读懂材料,材料中给出的是中国近代的复辟帝制运动。根据文中作者的描述,可知道作者是反对复辟帝制的。复辟帝制是发生在辛亥革命之后,有代表性的是袁世凯复辟和张勋复辟,它们发生的时间是1911-1920年这个时间段,因此这段文字写于20世纪初期,本题选择C选项。 【考点定位】中国民主革命的转折·民国初年的社会与政局·二次革命与护国运动 【名师点睛】材料中这段文字是来源于孙中山的《民权初步》,是孙中山针对当时的张勋复辟而写的一篇呼吁性的文章。在辛亥革命失败之后,孙中山又领导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一系列民主事业的运动。后期又提出了新三民主义,与共产党合作开展了北伐运动。孙中山先生一生都为革命事业奔走呼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06.(2016年上海卷单科历史34)1912年12月某报载“女士大骂参议员”一文,写道:“当民军起义时代……女子牺牲生命财产,与男子同功,何以革命成功,竟弃女子于不顾?女子亦组织中华民国之重要分子,二万万女同胞,当然与男子立于平等之地位。……即袁大总统不赞成女子有参政权,亦必不承认袁为大总统。”这则新闻说明( ) A.女性的平等意识日益增强 B.女性载辛亥革命中做出了贡献 C.部分女性反对袁世凯上台 D.女性争取参政权的道路艰难曲折 【答案】D项3分,A、B项1分,C项0分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中很明显是在强调女权的问题,是借着“女士大骂参议员”这一话题来说明女性意识在提高。但是这种女性意识的提高是受到很多传统观念限制的,因此在追求女性平等的道路上十分艰辛,A选项最准确。C选项说法过于绝对,材料中说“袁大总统不赞成女子有参政权,亦必不承认袁为大总统。”因此女性的态度是有条件的接受,不是完全反对。 67 【考点定位】中华民族的觉醒与抗争·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名师点睛】女性解放的尺度是社会解放的天然尺度。世界女权主义的兴起是在20世纪20年代开始的,分为三个阶段。有代表性的人物就是女权主义家波夫娃。中国的女权主义是舶来品,是从西方的女权主义和女权运动中汲取经验,逐步发展自己的女权主义。中国的女权主义往往体现在教育和语言上,尤其是教育最能体现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 07.(2016届江西赣州市十三县(市)高三下期中联考文综历史卷)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参议院决定采用沪军都督府的红、黄、蓝、白、黑五色旗为国旗,以共进会的十八黄星旗为陆军旗,以孙中山战友陆皓东设计的青天白日三色旗为海军旗。这说明( ) A.民主团结意识增强 B.革命阵营达成协议 C.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民主平等成为共识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华民国成立及其相关状况。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参议院决定国旗、陆军旗、海军旗分别是五色旗、十八黄星旗和三色旗。注意这些旗帜原先分别是属于沪军都督府、共进会及孙中山战友陆皓东设计的,这说明革命阵营内部存在斗争,但终达成妥协,B项符合题意,正确;A项易误选,五色旗代表五族共和的意义等,但这并不能从题干材料中反映出来,排除;材料信息没有提及共和观念,排除C;材料信息没有提及民主平等,排除D。故选B。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中华民国成立及其相关状况 08.(2016届山西重点中学协作体高三第二次模拟文综历史试卷)文学家沙汀在回忆故乡——川西北的绵阳在辛亥革命后服装的变化时说:“那时,大家把辛亥革命称为光复,意思是兴汉灭清。男的一般装束是用黑绫子、黑纱帕包头,后头吊半截,说是给崇祯皇帝(明朝末代皇帝)戴孝。”这反映( ) A.辛亥革命推动移风易俗 B.“民族主义”思想已影响到民众 C.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D.反封建、反帝国主义成为思想主流 【答案】B 【解析】 67 考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辛亥革命·弊端 09.(2016届四川宜宾县高三第一次适应性测试文综历史试卷)“俄罗斯之顽固腐败,欧洲文化不能改易之,国人志士掷无数头颅而不能改易。因中国确立共和之故,举数十朝之帝政,仅以三数日之变动而推翻之,且毫无阻力焉,中国为之也。”在此,孙中山旨在强调辛亥革命( ) A.成为中国近代化的里程碑 B.开辟了人类历史新纪元 C.推动俄国二月革命的爆发 D.促进了十月革命的胜利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俄罗斯之顽固腐败……国人志士掷无数头颅而不能改易”和“因中国确立共和之故,举数十朝之帝政,仅以三数日之变动而推翻之,且毫无阻力焉,中国为之也”可以分析出是中国的辛亥革命推动了俄国二月革命推翻了封建沙皇的统治,故本题答案选C项。A项不能体现材料的主旨;B项材料不能体现;D项错误,十月革命推翻的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不是推翻封建沙皇。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影响 考点五: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 2018年高考 01.(2018年全国Ⅰ卷文综历史6)五四运动后,出现了社会主义是否适合中国国情的争论,有人反对走如俄国式的道路,认为救中国只有一条路,就是 “增加富力”,发展实业;还有人主张“采用劳农主义的直接行动,达到社会革命的目的。”这场争论 A. 确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B. 使思想界认清了欧美的社会制度 C. 在思想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 67 D. 消除了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方式上的分歧 【答案】C 【解析】解题时要重点理解材料关键信息的含义。“采用劳农主义的直接行动,达到社会革命的目的”即走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五四运动后,关于社会主义是否合适中国国情的争论,出现了走资本主义道路和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两条路线。通过这场争论,宣传了马克思主义,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使大多数人得到幸福,从而在思想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故C项正确;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开辟于20世纪20年代末,故A项错误;这场争论没有涉及欧美的社会制度,故B项错误;五四运动后,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方式上仍有分歧,“消除”一说太绝对,故D项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唯物史观和周年问题,2019年是五四运动爆发100周年,今年考查也是意料之中。马克思主义成为2018年高考历史试题的“鲜亮底色”,突出了高考历史命题的政治性。本题切入了时代政治生活中的“四个自信”中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得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历史结论。 02.(2018年全国Ⅲ卷文综历史6) 6. 1920年,一些人撰文批评工读互助等社会改良活动,认为“零零碎碎的救济”“无补大局”,主张对社会进行“根本改造”,走进工厂,深入工人群众。这表明当时 A. 民主与科学观念广泛传播 B. 实业救国运动如火如荼 C. 马克思主义影响日益增强 D. 批判传统礼教成为共识 【答案】C 点睛: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相关内容,解题的关键在于对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相关知识的掌握,并结合材料进行分析。 03.(山西省大同市与阳泉市2018届高三5月联合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下表为不同报刊对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 新闻来源地 报道的主要内容 北京《晨报》 青岛问题当以死争,被拘同学应宜营救,此罢课之第二理由也 67 天津《大公报》 北京学界之大举动曹汝霖宅之焚烧 日本《大阪朝日新闻》 北京烧打起排日学生的暴动 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 火烧曹汝霖宅是事件的导火线 B. 学生在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C. 波及全国所有的大中型城市 D. 学生展开盲目的排日行为 【答案】B 【解析】“同学应宜营救”“学界之大举动”“排日学生”的信息说明五四运动中学生发挥了重要作用,B正确;五四运动导火线是巴黎和会外交失败,A错误;C中波及全国不符合材料主旨信息;D中盲目说法是日方观点。 04.(湖南省岳阳市2018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卷)林毓生在《五四:多元的反思》中认为:“‘五四’个性解放思潮所向往的自由说到底是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文艺家所标榜的‘人格自由’,而绝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由即‘政治自由’。”该学者认为五四运动 A. 未能彻底地变革中国社会 B. 标榜民主却忽略民族危机 C. 激进有余而政治变革不足 D. 政治主张理想化而忽略实际 【答案】C 【解析】材料并未涉及五四运动是否彻底地变革中国社会,故A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五四运动标榜民主,故B错误;“人格自由,而绝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由即‘政治自由’”说明作者认为五四运动激进有余而政治变革不足,故C正确;材料信息也无法体现五四运动政治主张理想化,故D错误。故选C。 2017年高考 01.(2017江苏卷单科历史8)1922年9月,中共机关刊物《向导》发文指出,在军阀割据的现状下,战乱是不可避免的,只有建立“统一全国的中央政府,然后国内和平才能够实现”。这表明,“打倒军阀”正在成为 A.人民的迫切愿望 B.国民政府的执政理念 C.知识分子的共识 D.全体国民的共同选择 【答案】A 67 【解析】材料中“统一全国的中央政府,然后国内和平才能够实现”与当时中国人民“统一中国、实现和平”的愿望相符合,故A项正确。当时是北洋军阀执政时期,故B项错误;知识分子是通过思想改造中国,共识也无从体现,故C项错误;全体国民说法绝对,故D项错误。 【考点定位】近代中国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共产党成立 【名师点睛】设问以“反映”“表明”形式呈现的说明反映型选择题解题技巧。其解法有一定的规律可循: 1.要准确提炼题干材料和选项的语意侧重点,把握其渗透出来的情感、态度。 2.认真阅读题干材料,仔细区分选项之间的差别,合理的推断。 3.要把各选项变成问题逐一“拷问”题干材料,找到语意上与题干材料最为接近的一项。 02.(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6月月考文综历史试题)《每周评论》在评价某一历史事件时指出:“它是‘学生牺牲的精神’、‘社会裁制的精神’、‘民族自决的精神’的结合,是民意与正气的表示,也是中国国民的创举”。该事件 A. 开启十四年抗战的历程 B. 动摇了专制思想的统治地位 C. 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D. 推动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答案】C 【解析】由“它是‘学生牺牲的精神’、‘社会裁制的精神’、‘民族自决的精神’的结合”可以看出体现的是五四运动,A项是九一八事变不符合题意;B项是新文化运动,不符合题意;C项正确,五四运动无产阶级登上中国的历史舞台,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D项是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名师点睛】由“它是‘学生牺牲的精神’、‘社会裁制的精神’、‘民族自决的精神’的结合,是民意与正气的表示,也是中国国民的创举”结合所学可知考查的是五四运动,结合所学进行判断即可。 03.(陕西省黄陵中学2017届高三4月月考(高考全国统一全真模拟二)文综-历史试题)五四运动爆发后,直系军阔吴佩孚发给大总统徐世昌通电:“大好河山,任人宰割,稍有人心,谁无义愤?彼莘莘学子,激于爱国热忱而奔走呼号,前赴后继,以草击钟,以卵投石,……如必言直言者有罪,讲演者被逮捕,则是扬汤止沸,势必全国骚然!”这说明吴佩孚 A. 同情并支持学生的进步思想 B. 表面支持实质反对学生行为 C. 施压北洋政府实现争权夺利 D. 欺编舆论积聚政治升迁资本 【答案】A 67 04.(2017届江苏省扬州市学业水平第三次模拟试卷)费正清说:“这是一个大约12个二十几岁年轻人参加的会议。会议是在上海法租界的一所女子学校(暑假放假)里召开的,成员们担心巡捕的监视,乘火车转移到(嘉兴南湖)湖上的一所游艇中继续讨论。”材料中所说的会议 A. 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形成 B. 使得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C. 成为中共历史上重要的转折点 D. 给思想紊乱的中共指明了方向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相关内容,旨在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由“成员们担心巡捕的监视”可知这是一次秘密会议,结合选项内容和所学知识可知应为中共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共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故选B。ACD不符合题意。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共一大的召开 05.(河北省石家庄市2017届高三毕业班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甲午战败之后,满族人士寿富、盛昱等人的言论已超越“满汉畛域”,呼吁各民族团结御侮;民国建立后,人们有意识使用“中华”一词来命名各种事物,政党、团体等都是如此;五四时期,“中华民族”概念更是贯穿于言论和行动中。这体现了 A. 满汉民族差异已经消失 B. 近代思想与社会政治具有联动性 C. 政权变更引发民族认同 D. 资产阶级政党主导了思想的变迁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由于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国人在救亡图存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民族国家的理念,体现了近代思想与社会政治具有联动性,B项正确。满汉民族差异已经消失的说法错误,且与题干无关,排除A。是由于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国人在救亡图存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民族认同,排除C。D项是对题干的片面解读,排除。综上所述,本题答案为B。 2016年高考 01.(2016年上海卷单科历史26)被称为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的重要事件是( ) A.辛亥革命胜利 B.五四运动爆发 C.中国共产党诞生 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答案】C 【解析】 67 【考点定位】中国民主革命的转折·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名师点睛】在历史学习中有一些事件的地位和影响是定了性的,比如本题的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此外还有遵义会议,它是党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这类的定性的历史知识一定要牢牢的记住,没有任何的词汇和历史事件能够顶替。不管是选择题还是问答题都是唯一的答案,是必须背下来的知识。 02.(2016届湖南省益阳市高三4月调研文综历史试卷)在纪念五四运动一周年时,胡适说,“在变态的社会国家里面,政府太卑劣腐败了,国民又没有正式的纠正机关(如代表民意的国会之类),那时候,干预政治的运动,一定是从青年的学生界发生的。”他提醒学生说:“我们不要忘记:这种运动是非常的事,是变态的社会里不得已的事,但是他又是很不经济的不幸事。”在这里,胡适强调 A.五四运动的爆发的必然性 B.政府的专政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C.中国缺乏民主政治的土壤 D.学生应该用理性务实的方式救国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中“他提醒学生说:“我们不要忘记:这种运动是非常的事,是变态的社会里不得已的事,但是他又是很不经济的不幸事。”可知,胡适不赞成学生牺牲学业的罢课行动即学生应该用理性务实的方式救国。本题选D。A项材料中没体现;B与材料信息不符;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五四运动 03.(2016届四川宜宾县高三第一次适应性测试文综历史试卷)五四运动后,鼓吹新思潮的刊物有400多种。新思潮中既有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又有各种各样被称为“社会主义”的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思想流派。这时的情况是,“帝国主义压迫的切骨之痛,触醒了空泛的民主主义的噩梦”,“所以,学生运动倏然一变而倾向于社会主义”。这说明当时 A.学生运动放弃游行示威方式,转向进行理论思想宣传 67 B.进步学生抛弃不切实际的空想,走上了切实可行的道路 C.新思潮庞大混杂而无主流思想 D.进步人士开始放弃资产阶级思想,转而向往社会主义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主流。“帝国主义压迫的切骨之痛,触醒了空泛的民主主义的噩梦”,帝国主义的侵略促使中国人民的民族、民主意识觉醒,“所以,学生运动倏然一变而倾向于社会主义”,故D项正确;A、B、C都与“学生运动倾向于社会主义”的信息不符合。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五四运动 04.(2016届广西桂林崇左市高三第一次联合调研文综历史卷)1921年中共“一大”上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纲领》(英文译稿)中规定:“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由劳动阶级重建国家,直至消灭阶级差别;……废除资本私有制,没收一切生产资料,如机器、土地、厂房、半成品等,归社会所有。”对上述材料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 A.中国共产党是新型的革命政党 B.党纲通过宣告中国共产党诞生 C.中共以反帝反封建为主要任务 D. 中共缺乏对中国国情正确认识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反帝反封建的主要任务是1922年中共二大提出的。中共一大的纲领仅仅是最高的革命纲领,所以本题答案就是C。A选项说法正确,在当时共产党是不同于资产阶级政党的;B选项符合题意;D选项说法正确因为当时中国共产党才刚刚建立。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共产党纲领》 05.(2016届福建漳州八校高三下期第三次联考文综历史试卷)“自从1914年爆发第一次帝国主义世界大战和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在地球六分之一的土地上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以来,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起了一个变化。”由材料可推知( ) A.十月革命被中国资产阶级认可 B.中国社会主义革命运动渐成主流 C.中国的民主革命进入了新阶段 D.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取得胜利 67 【答案】C 【解析】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五四运动的影响 【名师点睛】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异同 项目 新民主主义革命 旧民主主义革命 不同点 领导阶级 无产阶级 资产阶级 指导思想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君主立宪、民主共和 群众基础 广泛 不广泛 革命结果 取得胜利 失败,没有改变社会性质 革命范畴 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相同点 社会性质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革命任务 反帝反封建 革命性质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06.(2016届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历史试卷)1924年教育社会学家陈启天在《国家主义与国民教育的改造》一文中说:“自从五四运动以来一切教育的材料均起了一个大大的改变:人人以为有国家色彩的教材太狭隘,不如采用含有世界色彩的教材;记述战事的教材太残酷,不如采用歌颂和平的教材较合人道;培养爱国思想的教材太危险,不如培养文化的教材可赞赏。”从材料可以得出( ) A.五四运动增强了国人的民族观念 B.军阀政府试图通过教材控制青年的思想 C.巴黎和会淡化了国人的世界意识 D.民国时期的文化教育具有半殖民地色彩 【答案】A 67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认为:“自从五四运动以来一切教育的材料均起了一个大大的改变”,说明反帝爱国的五四运动增强了国人的民族观念,使国人对民族主义有了新的认识,从而引起教材内容的变化,故A项正确。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五四运动的意义 07.(2016届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历史试卷)1922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分析了中国的政治经济状况,指出“各种事实证明,加给中国人民(无论是资产阶级、工人、农民)最大的痛苦的是资本帝国主义和军阀官僚的封建势力的统治,因此反对那两种势力的民主主义革命运动是极有意义的。”中共二大的分析 A.指出了中国革命的性质是社会主义革命 B.认识到资产阶级在革命中的重要地位 C.提出发动工人运动是当前工作的中心 D.提出了革命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提到,1922年,“加给中国人民(无论是资产阶级、工人、农民)最大的痛苦的是资本帝国主义和军阀官僚的封建势力的统治,因此反对那两种势力的民主主义革命运动是极有意义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中共二大认识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因此资产阶级在革命中有重要地位,故B项正确。当时中国革命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故A项排除。工作的中心是发动工农运动,且材料未涉及工作的中心,故C项排除。提出了革命的最高纲领在中共一大,故D项排除。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中共二大 考点六:新民主主义革命(国民革命、土地革命战争、解放战争,不含抗日战争) 2017年高考 01.(2018年北京卷文章历史6)国民革命失败后,苏共领导人曾认为,中国红军不可能在农村有所作为,只能等待时机配合城市工人暴动。但是,毛泽东成功探索出一条中国革命的独特道路。对这一探索历程表述准确的是 A. 南昌起义→遵义会议→《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B. 中共“七大”→“工农武装割据”→敌后游击战 67 C. 秋收起义→“工农武装割据”→中共“七大” D. 遵义会议→井冈山道路→《论持久战》 【答案】C 【解析】解题时可根据材料“中国红军不可能在农村有所作为”“毛泽东成功探索出一条中国革命的独特道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目主要考查的是中国共产党对革命道路的探索历程,解答时结合所学知识逐项分析即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昌起义发生于1927年,遵义会议召开于1935年长征途中,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是毛泽东于1930年写的文章,阐明“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排除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共七大召开于1945年,而“工农武装割据”提出于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的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排除B。结合所学,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共发动多次武装起义以挽救革命,在秋收起义受挫后毛泽东改向井冈山进军,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探索出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前夕中共七大召开又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提供了可靠的保证,故C正确。结合所学,遵义会议召开于1935年长征途中,井冈山道路是在1927年秋收起义受挫后毛泽东探索出的革命道路,《论持久战》是毛泽东于1938年创作的关于抗日战争的文章,排除D。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革命的历程,题目难度不大,但是关键在于考生在复习中要建构历史知识体系,厘清历史发展脉络,理解历史事件的前后联系。如本题只要学生在复习中理清了中共党史的脉络,就很容易得出正确答案。 02.(2018年北京卷文综历史7)下图取材于1945年一幅名为《端赖合作》的漫画,该漫画反映出 A. 国共联合进行淞沪会战,抵抗日军进攻 B. 《双十协定》是重庆政治协商会议的成果 67 C. 重庆谈判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以建立 D. 抗战胜利前后国人对和平前景充满期盼 【答案】D 【点睛】通过上述分析,解答此类题型时,准确判定主题寓意是关键。考生要能通过画面文字、人物形态、画面事物构成及相关事物的异同对比等,结合所学知识准确地判定其所含的真实信息,进而明确漫画的本质主题寓意。 03.(2018年全国Ⅱ卷文综历史6)6. 1923年底,孙中山认为,“俄革命六年成功,而我则十二年尚未成功,何以故?则由于我党组织之方法不善,前此因无可仿效。法国革命八十年成功,美国革命血战八年而始得独立,因均无一定成功之方法,惟今俄国有之,殊可为我党师法。”其意在 A. 走苏俄革命的道路 B. 放弃资产阶级代议制 C. 加强革命的领导核心 D. 改变反封建的斗争目标 【答案】C 名师点睛:这一题考查考生综合理解材料意思的能力。题干材料中外关联,综合性较强,孙中山的话涉及俄国、法国、美国革命成功的历史经验,而又对俄国与法美存在不同的态度,需要考生综合中外历史知识全面考量,才能深刻理解孙中山讲话的内在含义,一定程度上考查到了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历史核心素养。 04.(2018年江苏文综历史10)10. 下图是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兵力对比图。由此可知,人民军队兵力总数占据优势始于 67 A. 全面内战爆发时 B. 战略反攻开始前 C. 三大战役进行中 D. 渡江战役结束后 【答案】C 【解析】由图中数据可知,共产党兵力开始具有优势是在1948年11月。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48年11月正是三大战役进行之中,故C项正确;全面内战爆发是在1946年,故A项错误;战略反攻开始于1947年,故B项错误;渡江战役结束是在1949年,故D项错误。 点睛:2018年高考试题注重对革命文化的弘扬,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引导学生理解和认同革命文化。本题就是以革命文化为基础命制的,考查到了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等核心素养。 05. (2018年天津卷文综历史9) 9. “(本次大会)向全世界与全中国的劳动群众,宣布它在全中国所要实现的基本任务,即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宪法大纲……中华苏维埃政权所建设的是工人和农民的民主专政的国家。”这次大会的召开地点位于右图中 A. ① B. ② 67 C. ③ D. ④ 【答案】D 【解析】依据题干中“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宪法大纲”“中华苏维埃政权”等信息可以判断出此次大会应该是1931年冬在江西瑞金召开的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宣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制定宪法大纲,据此分析可知④符合题意,故D项正确;①②③地点均不合题意,故A、B、C项排除。 【名师点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建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劳苦大众当家作主的新型国家,是中国共产党建立人民政权的探索和尝试,可以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次伟大预演,是今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雏形,这里是共和国的摇篮,这里就是江西的瑞金。 2017年高考 01.(2017江苏卷单科历史9)中国的近代高等教育从无到有,逐步发展。依据下图(局部)可以推断:影响高等学校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A.经济政治B.文化传统C.人口密度D.地理环境 【答案】A 【解析】地图显示的时间是1936年,图示中专科以上学校主要分布在南京和沿海地区,这与当时国民党政府执政以及中国经济发展布局有很大关系,故A项正确。文化传统、人口密度和地理环境,均不是材料中体现主旨,故B、 C和D项均错误。 【考点定位】近代中国民主革命•国共十年对峙•国民政府成立 67 【名师点睛】历史地图展示了过去人们的活动空间、进程和特征,包含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在题干中把历史地图作为重要的命题材料,并依据历史地图提供的主体信息而设计若干选项,这样的试题构成可称为历史地图型材料选择题。抓住历史地图中关键性地名、国家和区域分界线等有效信息,调动和运用所掌握的历史知识,与试题的相关信息建立正确的联系,并作出综合性判断,从而选出最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 02.(2017年北京卷文综历史16)毛泽东曾说:“本人信仰共产主义,主张无产阶级的社会革命。惟目前的内外压迫哦,非一阶级之力所能推翻,主张用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及中产阶级左翼合作的国民革命,实行中国国民党之三民主义。”这一论述 A.阐明了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理论 B.说明了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理由 C.指明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 D.提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纲领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没有具体阐述新三民主义理论的内容,排除掉A。根据材料“惟目前的内外压迫哦...左翼合作的国民革命,实行中国国民党之三民主义”即可知是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理由,B正确。工农武装割据不与国民党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党外合作,不符合材料,CD错误。 【考点定位】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革命统一战线 【名师点睛】注意比较革命统一战线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要异同点。 相同点:都是中国共产党倡导,并推动实现的;都采取国共合作的形式;都适应历史发展,促进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发展;都由于国民党反动势力的破坏而告终。 不同点:历史背景不同——革命统一战线建立前中国处于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前,日本大举侵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具体内容不同——革命统一战线为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同时保持共产党政治、思想和组织上的独立,新三民主义成为合作的政治基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两党在民族矛盾上升时的协调行动,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武装受法律保护,有更大的独立性;影响不同——革命统一战线时期,年幼的中国共产党,因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错误,使蒋介石、汪精卫公开背叛并大肆屠杀工农群众,大革命失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使逐渐成熟的中国共产党坚持领导,人民革命力量得到空前发展,为民主革命奠定了基础。 03.(2017年新课标Ⅲ卷文综历史30)1949年,渡江战役即将发起时,英国军舰擅自闯入长江人民解放军防线。人民解放军奋起反击,毙伤英军百余人,并要求英、美、法等国的武装力量“迅速撤离中国的领水、领海、领土、领空”。人民解放军的这一行动 67 A.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阵营 B.是对列强在华特权的否定 C.切断了西方国家对国民党的军事援助 D.反映出“另起炉灶”外交政策的确立 【答案】B 【考点定位】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渡江作战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的能力要求很高,它不仅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基本要求,同时也考查了学生对备选项内容的分析甄别能力。如果学生的记忆准确,本题可以通过排除法答对,但如果有一个知识点的时间记忆出错,就会出现失误。本题容易错选D项,这也是出题者为学生设置的一个陷阱,D项与材料内容有很高的相似度,但通过时间可以把其排除。 04. (2017年新课标Ⅰ卷文综历史4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在专制王权下的法国,国王曾自视为民族的代表,路易十四声称“朕即国家”“朕即民族”,启蒙思想家主张人民主权,抨击君主专制,阐述了与之相适应的民族思想:一个民族可以没有国王而将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相反,一个国王若无国民则不存在,更不必说治理国家了,甚至表示“专制之下无祖国”,在法国大革命中,人们认为法兰西民族的成员不仅居住在同一地域、使用相同的语言,而且相互之间是平等的,全体法国人组成法兰西民族,一般认为,法国大革命是法兰西民族诞生和民族主义形成的标志。 ——摘编自李宏图《西欧近代民族主义思潮研究》 材料二 盖民族主义,对于任何阶级,其意义皆不外免除帝国主义之侵略。其在实业界,苟无民族主义,则列强之经济的压迫,致自国生产永无发展之可能。其在劳动界,苟无民族主义,则依附帝国主义而生存之军阀及国内外之资本家,足以蚀其生命而有余。故民族解放之斗争,对于多数之民众,其目标皆不外反帝国主义而已。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1924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法国大革命对近代民族主义形成的促进作用。(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民党“一大”《宣言》中的民族主义与近代法国民族主义内涵的相同之处,并说明不同之处及其产生的原因。(17分) 67 【答案】(1)启蒙思想的广泛传播;君主专制被推翻;等级制度被废除;《人权宣言》宣布了天赋人权和公民平等。 (2)相同:追求民主与平等。 不同:法国民族主义是反对国内专制;国民党“一大”《宣言》中的民族主义突出反对帝国主义。 原因:封建专制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是法国社会主要矛盾,争取主权在民是主要任务;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是中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争取民族独立是主要任务;中国共产党和苏俄的影响。 【解析】(1)根据题干信息后“启蒙思想家主张人民主权,抨击君主专制,阐述了与之相适应的民族思想”, “法国大革命是法兰西民族诞生和民族主义形成的标志”,可见法国大革命推动了启蒙思想的广泛传播,君主专制被推翻,等级制度被废除,再结合所学知识,大革命中的《人权宣言》宣布了天赋人权和公民平等。 (2)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者都属于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相同之处都追求民主平等。第二小问可从斗争对象、革命目标的角度概括不同之处。第三小问结合当时中国和法国的社会主要矛盾、近代中国国民革命的时代背景,分析不同之处产生的原因。 【考点定位】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国民大革命;近代西方民主思想与实践·法国大革命·法国大革命对近代民族主义形成的促进作用 【名师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本题以民族主义为主题,考察了国民党“一大”《宣言》中的民族主义与近代法国民族主义。既符合新课标高考的考查理念,又契合了民族主义这一热点问题。本题难点在于对材料信息的提取以及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这体现了当前高考长淡化教材意识,注重能力考查的趋势。这就要求学生在备考中,在夯实基础的前提下注重自己相应能力的提高,不能拘泥于教材,而应该在熟练掌握教材的基础上发展进一步的能力。 05.(2017年新课标Ⅲ卷文综历史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近代中国接触的西洋“除了强大的武力,尚有别具一格的政治组织、经济力量、高度文化,一旦彼此短兵相接,中国的藩篱为之突破,立国基础为之震撼”。面对这“旷古未有的变局”,中国“应付的困难就从此开始了,但前途放大光明、得大幸福的希望亦即寄托在这个大变化上”。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等 围绕材料,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67 【答案】近代中国由于闭关锁国而落后于世界发展大势,东西方的列强竞相侵略中国,在巨大的变故面前中国人前赴后继不断的探索救国之路,由军事而政治,由政治而思想文化,由探索的主体,由资产阶级而至无产阶级,最终走上了光明之路。 明清之际,中国衰落,西学东渐之势渐强,鸦片战争迫使中国人开始主动向西方学习军事技术,中体西用成为主流。但后来的一系列中外战争的失败使后继的先进的中国人再次觉醒,进而掀起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资产阶级革命运动,不仅学习西方的军事,更重要的是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但由于中国的特殊国情,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无法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最终历史选择了无产阶级来完成任务,从而走上了社会主义的道路。 【解析】材料内容反映了中国近代落后于西方各国,遭受列强侵略,面对这“旷古未有的变局”中国人 奋起反抗,“除了强大的武力,尚有别具一格的政治组织、经济力量、高度文化,一旦彼此短兵相接,”这些内容表明无论是在政治上、经济上还是思想文化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并且这些成果有了最佳的结合点后就争取到了最后的胜利即是取得了民族独立并走上了现代化的道路。学生可以依据近代中国人求解放、求现代化的过程中的典型事件进行史论结合来整理答案。回答时要注意事件的典型性与重大性,不要乱用知识点。 【考点定位】近代中国的反抗与探索 【名师点睛】本题是本试卷考查知识最多的题目,它几乎涵盖到了整部中国近代史,考查的能力水平高。解决本题首先要读懂材料内容,归纳出中心观点,然后再依据这个观点进行阐述。其次要选准论据,这个论据要准确而典型,影响大。材料短短的几句文字高度概括了中国近代史上的“旷古未有的变局”的原因及影响,学生围绕着这个观点进行整合答案即可。 2016年高考 01.(2016全国新课标2卷文综历史29)1930年,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英山县水稻单位面积产量增加二三成,有的甚至达到五成,出现“赤色区米价一元一斗,白色区一元只能买四五升”的情况。这主要是因为根据地 A.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高 B.红军英勇奋战保卫农民生产 C.政府主要精力用于增产 D.人民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 【答案】A 67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材料中介绍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英山县的粮食大丰收。在红色地区粮食之所以能够价格那么低,很重要的就是在红色区域实行了土地革命,做到了农民有田可以种,这就大大促进了农民的生产热情,因此创造了这样的局面,所以A选项正确。B选项材料没有体现红军对农民生产的保护;C选项说法错误,政府当时的主要经历是巩固苏区,开展土地革命;D选项说法错误,人民并没有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很多物资还是匮乏的,依旧处于被封锁中。 【考点定位】近代中国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土地革命 【名师点睛】中国近代史按照革命的领导阶级可以分成两个阶段:旧民主主义和新民主主义。新民主主义其实也可以分为几个阶段:五四运动之后中共成立,在1923-1927年是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经常被称为国民革命阶段;1928-1933年经常被称为土地革命阶段,其实也是反围剿阶段;1934-1936年这一阶段是长征阶段。之后就是抗日战争阶段和解放战争阶段。我们往往忽略的就是土地革命阶段的一些历史事件。这段历史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就是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以及在革命根据地开展的土地革命。教材中在秋收起义之后着重介绍了土地革命的内容,因此要引起重视。 02.(2016年天津卷文综历史9)国民政府与美国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后,中共中央于1947年2月1日发表声明:“对于1946年1月10日以后,由国民党政府单独成立的一切对外借款,一切丧权辱国条约及一切其他上述的协定谅解……本党在现在和将来均不承认,并决不担负任何义务。”这一声明 A.说明中共“另起炉灶”方针开始实行 B.是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体现 C.结束了旧中国屈辱外交的历史 D.认为国民党政府是在出卖国家利益 【答案】D 【考点定位】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解放战争。 【名师点睛】本题可以从时间上寻找突破口,任何历史事件都发生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条件限定语就是对选择项在时间、程度、空间等方面的限定,因此时间概念的判断在审题时至关重要。只要能够判断出BCD都是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而题干涉及时间是1947年解放战争时期,排除后即可得出结论。 03.(2016年海南卷单科历史19)毛泽东在一篇文章中说: “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阎,打倒贪官污吏,打倒土豪劣钾,这几个政治口号,真是不翼而飞,飞到无数乡村的青年壮年老头子小孩子妇女们的面前,一直钻进他们的脑子里去,又从他们的脑子里流到了他们的嘴上。”该文描述的这一现象表明 A.中国革命目标与民众需求相一致 B.国民党在农村调整扶助农工政策 C.中共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日益成熟 D.中国革命性质开始发生根本转变 【答案】A 67 【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信息“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阎,打倒贪官污吏,打倒土豪劣钾”体现的是国民革命运动时期现象,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国民党的农村政策,故B项错误;此时中国革命的性质仍然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故D项错误;这些口号得到乡村农民的认同,所以本题答案为A项。 【考点定位】新民主主义革命•国民革命运动•国民革命影响 【名师点睛】本题以毛泽东的一篇文章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国民革命运动的理解和认识,意在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新民主主义革命”作为教材的主干知识,历来是全国卷和各地方历史高考的高频考点。对该知识点的讲解,一是要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旧民主主义革命相同点和不同点,二是要掌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分期及各自阶段特征。 04.(2016年上海卷单科历史23)右图反映了近代中国关税总收入的明显变化,其主要原因是( ) A.改订新约运动 B.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C.民族经济发展 D.北伐战争爆发 【答案】A 【解析】 【考点定位】中国的土地革命与抗日救亡运动·南京国民政府的内政与外交·改订新约运动 67 【名师点睛】关税自主是一个国家独立自主制定本国关税,管理本国的海关和处理海关收支的权力。关税自主也是一个国家主权独立的标志。1912年帝国主义国家以中国不能如期偿还外债为借口,将中国所有关税完全移交外国银行,这样就使中国的海关行政权、海关税率、关税收支与保管等业务完全被列强所掌握。北洋政府曾数次努力试图实行关税自主,但均以失败而告终。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初期在关税政策上实行的重大措施。与各国重订新约,后分别与西方各国缔结了《关税条约》、《友好通商条约》等新约,各国基本承认了中国有完全的关税自主权。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民才真正获得关税自主权。 05.(2016年上海卷单科历史25)《古城新情调》一文写道:解放就是光明的到来,解放亦是生活的向上,王府百货店挂起了庆祝和平解放的大标语。文中情景发生于( ) A.淮海战役胜利后 B.辽沈战役胜利后 C.渡江战役胜利后 D.平津战役胜利后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题目中反复出现的词汇就是“解放”,再根据选项的情况,我们明确这是解放战争中的一幕,解决问题的关键就是到底是哪场战役。问题的突破口就是“王府百货”,“王府百货”就是现在北京市的王府井大街,因此是北京城的一景,因此可以确定是平津战役,本题选择D选项。 【考点定位】中国人民解放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三大战役” 【名师点睛】中国近代史中的解放战争三大战役各自有各自的特点:辽沈战役是三大战役中最早开始的;淮海战役最能体现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平津战役中的和平解放北平被人称道。对于渡江战役来说,渡江战役彻底摧毁了国民党的防线,国民政府彻底倒台。这几场战役都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战役,参与人数和战争规模都刷新了历史记录。 06.(2016届福建连江县尚德中学高三3月模拟文综历史)在1930年6月11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通过了由李立三起草的《目前政治任务的决议》(即《新的革命高潮与一省或几省首先胜利》),决定发动武汉、南京、上海等地暴动,提出“会师武汉”、“饮马长江”,并认为中国革命一爆发就会“掀起全世界的大革命”。这表明 A.当时还没有找到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 B.共产党内的右倾错误依然存在 C.共产党内部在革命道路的选择上存在分歧 D.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的指导出现了重大失误 【答案】C 【解析】 67 试题分析:材料提到,1930年,《新的革命高潮与一省或几省首先胜利》,结合八七会议和工农武装割据史实可知,共产党内部在革命道路的选择上存在分歧,故C项正确。当时还中共已经找到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即工农武装割据,故A项错误。李立三的主张属于共产党内的“左”倾错误,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的指导出现了重大失误,故D项排除。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国共的十年对峙·工农武装割据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相关知识,属于备考重点,学生需全面掌握。“工农武装割据”是毛泽东提出的关于中国革命新道路理论的一个科学概念。它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战略阵地的三者密切结合。当时共产党内部在革命道路的选择上存在分歧。 07.(2016届吉林省吉林市普通中学高三下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卷)郭廷以的《近代中国史纲》记载:“香港罢工工人组织运输队随军服务,沿途农民踊跃协助。蒋(介石)曾谓,进入湖南后,‘一路民众欢迎……农民协会组织最为整齐,将来革命成功,湖南当推第一。’”这段文字记载了下列哪一事件 A.近代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 B.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C.国民党围剿红军 D.中华民族全民族抗战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阅读史料,提炼有效信息及知识迁移的能力。依据题干中“香港罢工工人”、“农民协会组织最为整齐,将来革命成功,湖南当推第一”等信息可以看出这是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B符合题意, ACD均在时间上不合题意。故选B。 考点: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新民主主义革命·北伐战争 08.(2016届江西五市八校高三第二次联考文综试卷)“一时间,从通都大邑到穷乡僻壤,从垂暮老人到黄髫稚子,无不喊出‘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废除不平等条约’‘工农兵联合起来’的口号。”报据上述表述可以推断,该时期指的是 A.新文化运动时期 B.五四运动时期 C.国民大革命时期 D.土地革命时期 【答案】C 【解析】 67 试题分析:“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可见是与“打倒列强、除军阀”的国民革命有关;新文化运动主要是批判传统儒家文化,排除A;五四运动主要是工人、学生、商人的斗争,排除B;土地革命战争属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革命对象主要是国民党,排除D。因此选C。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国民大革命 09.(2016届天津十二区县重点学校高三下毕业班联考(二)文综历史卷)1935年6月中旬,红军一、四方面军在川西汇合,实力增强,中共中央进一步突出了“占领川陕甘三省,建立三省苏维埃政权”的战略设想,这一设想包含的意图主要是( ) A.接通苏联,获取援助 B.积蓄力量,准备反攻 C.打破围剿,开始长征 D.主动出击,国共合作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从1935年可知是红军长征时期,故占领川陕甘建立苏维埃政权是因其地理位置靠近苏联,便于获得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援助,故A项正确;红军长征时期损失重大,即使占领川陕甘也不具备反攻的能力,故B项错误;红军长征开始于1934年,故C项错误;国共由对峙转为合作转折点是1936年西安事变,故D项错误。 考点:新民主主义革命——国共十年对峙(红军长征) 10.(2016届湖南湘西自治州高三第二次质检文综历史试卷)蒋介石在1945年8月28日、29日的日记中写道:“政治与军事应整个解决,但对政治之要求予以极度之宽容,面对军事则严格统一,不稍迁就”,而“政令军令之统一”则是一切问题之“中心”。这段材料表明国民党 A.阴谋发动内战 B.坚持一党专政 C.抢夺抗战果实 D.破坏国共合作 【答案】B 【解析】 考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解放战争•国民党一党专制 11.(2016届湖南省岳阳市高三教学质检(二模)文综历史试卷)国民党编写的战史对于某阶段战略失误做出如下检讨:“当时的战略观念系以扩大占领地域为目的,故平均使用兵力,同时向多方面发展……此为战略构想上的最大之失误”。这次“战略失误”后,国民党 A.邀请毛泽东赴重庆谈判 B.撕毁政协会议协议挑起内战 67 C.对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 D.重点进攻山东和陕北解放区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解放战争的相关内容,旨在考查学生结合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战略观念系以扩大占领地域为目的,故平均使用兵力,同时向多方面发展”可知是国共内战期间,重庆谈判在内战爆发前,当时内战已经爆发,所以AB与题干时间均不符合,排除。国民党检讨的即是全面进攻,平均使用兵力,所以C与题干不符,排除。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国民党检讨全面进攻的战略后开始向山东和陕北解放区进行全面进攻,所以选D。 考点:中国近代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解放战争 12.(2016年浙江卷文综历史38)决定社会走向、影响发展进程的,是历史的合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6分) 材料一 20世纪40年代后半期的中国,几乎每年都有重大事情发生。学者金冲及独具慧眼从1947年入手,写成《转折年代》。 该著作以近乎白描的手法再现了1947年的中国社会面貌: 有一份杂志刊载了一幅中美贸易的漫画,画的是长嘴鹳在一只长颈瓶里喝水,对蹲在旁边的猫说:我们是平等的,都可以自由地在这瓶里喝水; 1月至8月。天津歇业工厂竟达132家,尚未宣告歇业的厂家,也多坐待油尽灯干。上海最大的纺织厂申新各厂开工纱机,尚不足抗战前1936年57万锭之数; 晋西北山地农民许多穷困及破产,虽然有些地方农民已分得若干山地,但非常零碎,没有系统、普遍和彻底。目前的任务就是要有计划的去组织这样一个群众运动,并正确地把这个运动领导到底。 ——摘编自《转折年代——中国的1947年》 材料二 1947年12月,毛泽东饱含激情地说:“人民解放军的主力已经打到国民党统治区域里去了。……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是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学者陈晓麓认为,毛泽东的话“富有历史感地把新民主主义的胜利,看成整个民主革命的胜利。辛亥革命是旧民主主义革命,但它的事业在北伐战争中得到了延伸,在解放战争中得到最后的胜利。” ——摘自毛泽东《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陈晓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阅读材料一,联系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国民党统治后期国统区经济在“内”、“外”两个层面发生的变化。(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列举并说明1947年中国共产党在经济、军事上所采取的重要举措及意义。(8分) 67 (3)材料二所说的“在北伐战争中得到了延伸,在解放战争中得到了最后的胜利”的“辛亥革命事业”指的是什么?充分利用材料提供的信息并结合所学,概括说明中国共产党人是以何种方式实现了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并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8分) (4)联系材料与所学,请您用一句话来概括近代以来中国革命的经验。(2分) 【答案】(1)内:国民党发动内战,造成经济发展极大破坏;恶性通货膨胀政策,使民族工业遭到致命打击;官僚资本依靠国家权力压迫民族工业,使其陷入困境;繁重的捐税负担,给民族工业发展造成极大困难。 外:通过《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等不平等条约,美国商品大量输入中国,排挤国货;美国资本输出几乎完全垄断中国市场,造成民族工业发展困境。 (2)经济:解放区进行土改;一亿多农民分到土地,极大激发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军事: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战略反攻序幕。 (3)反帝反封建。以无产阶级的领导取代资产阶级的领导,提出彻底的民主革命纳,组建统一战线,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4)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经过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道路,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 【解析】 第(3)问,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史料及分析归纳的能力,第一小问的解答紧扣所学知识,解放战争的胜利是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胜利,据此分析归纳即可,第二小问的解答需要紧扣“实现了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从无产阶级专政的领导、革命道路的探索等方面分析归纳即可。 第(4)问,属于开放性试题,试题难度不大,但是解题时需要紧扣所给史料以及上面试题的解答等方面分析归纳即可,经验的分析归纳需要首先紧扣“中国共产党”,其次综合中国共产党的相关史实及题干信息,可以归纳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胜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67 考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民国时期经济的发展;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解放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 【名师点晴】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以及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本题围绕中国共产党在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探索,设置两段材料,综合考查到了考生的多种能力,符合新课标高考的考查理念,又契合了当代热点。第(1)、(3)、(4)问考查到了考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既需要史料信息,还需要所学知识。第(2)问较为简单,紧扣主题,联系所学知识即可。试题告诉我们,高考并不神秘,有了坚实的基础知识,是高考顺利的前提,在平时的训练过程中一是需要总结解题的技巧与思路,一是需要对基础知识有精准的理解与运用。 67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