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秋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师文档:第19课 赏析示例 过小孤山大孤山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秋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师文档:第19课 赏析示例 过小孤山大孤山

www.ks5u.com 第19课 赏析示例 过小孤山大孤山 倘若这个世界有回轮,倘若能够推开岁月尘封的门,就让我们穿越清、明、元,一路走到南宋。或许我们会和着凄婉的宋词,悄悄地走进月华如水的沈园,吟哦着《钗头凤》,去感受那段在江南的烟雨里忧伤了千年的爱恋。或许我们会听着悲慨的《书愤》《示儿》,毅然踏上铁马冰河的战场,去找寻作者“报国欲死无战场”的深深伤痛。或许我们还会顺着如练的澄江,去探访山苍苍,水茫茫,静立水中央的小孤山、大孤山。‎ ‎1.作家作品 陆游(1125—1210),南宋诗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陆游在散文上著述颇丰,而且很有造诣。其中记、铭、序跋之类,或叙述生活经历,或抒发思想感情,或论文说诗,此类最能体现陆游散文的成就,同时也如在诗中一样,不时表现着爱国主义的情怀,如《静镇堂记》《铜壶阁记》等。其他如《澹斋居士诗序》等文,则表现了陆游对文学的卓越见解。陆游认为创作重在内在修养而不在于外在形式的观点,对他所说的“功夫在诗外”作了进一步的发挥。陆游还有一些别具风格的散文如《烟艇记》《书巢记》等,写乡居生活之状,淡雅隽永,颇似富有情味的小品文。‎ ‎2.背景解读 陆游幼年时经历过北宋末至南宋初的战祸,对故土沦丧,人民涂炭极感痛心。曾参加科举考试,因谈论恢复中原而被罢官。宋孝宗乾道五年(1169),陆游被起用为夔州(今重庆奉节)通判。第二年闰五月,他由故乡山阴(今浙江绍兴)出发,至十月二十七日抵达任所。他一路上观秀丽山水,探幽奇绝境,访先贤遗迹,采民俗风情。且行且记所见所闻,感慨万千,精于抒情的他写成日记体游记《入蜀记》。本文是他路过小孤山和大孤山时所写的两篇日记。‎ 日记体游记——《入蜀记》‎ ‎《过小孤山大孤山》选自《陆游集·入蜀记》,是作者在宋孝宗乾道六年(1170)8月1日和8月2日的两则日记。是时,陆游被起用为夔州(今重庆奉节)通判,由故乡山阴(今浙江绍兴)出发赴任。一路沿长江逆流而上,历尽两岸奇山异景,途中作者以日记纪行,集成日记体游记《入蜀记》。《入蜀记》共六卷,是中国第一部长篇游记。‎ ‎3.文化常识 ‎【西梁】就是西梁山,在安徽和县南,与东梁山隔江相对。东梁山,在安徽芜湖东北。两山合称天门山。例如:大孤状类西梁,虽不可拟小姑之秀丽,然小孤之旁,颇有沙洲葭苇,大孤则四际渺弥皆大江,望之如浮水面,亦一奇也。‎ ‎【栗里】古地名,也称栗里原、栗里铺,在江西九江西南。例如:州治德化县,即唐之浔阳县,柴桑、栗里,皆其地也;南唐为奉化军节度,今为定江军。‎ ‎1.字音识记 ‎①烽燧(suì)  ②潦缩(lǎo)  ③翠蔓(màn)‎ ‎④营葺(qì) ⑤开霁(jì) ⑥葭苇(jiā)‎ ‎⑦溯流(sù) ⑧迥异(jiǒnɡ) ⑨渺弥(mí)‎ ‎2.辨形组词 ‎3.一词多义 ‎(1)过 过烽火矶(动词,经过)‎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名词,过错)‎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副词,过于)‎ 裘马过世家焉(动词,超过)‎ 闻大王有意督过之(动词,责备)‎ 若欲见子敬,可别过之(动词,拜访)‎ ‎(2)凡 凡江中独山(副词,凡是)‎ 凡三往,乃见(副词,共)‎ 巨是凡人(形容词,平凡)‎ ‎(3)信 信造化之尤物也(副词,实在,诚然)‎ 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名词,信使,这里指媒人)‎ 低眉信手续续弹(动词,随意)‎ 言必信,行必果(动词,讲信用)‎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动词,相信)‎ 欲信大义于天下(动词,通“伸”,伸张)‎ ‎(4)拟 上干云霄,已非它山可拟(动词,比,比拟)‎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动词,准备,打算)‎ 复举剑拟之,武不动(动词,比划)‎ ‎4.词类活用 ‎(1)皆名天下(名词用作动词,名闻)‎ ‎(2)愈近愈秀(形容词用作动词,靠近)‎ ‎(3)掠江东南去(名词作状语,向东南)‎ ‎(4)岸土赤而壁立(名词作状语,像墙壁一样)‎ ‎5.古今异义 ‎(1)与江山相发挥 古义:辉映。‎ 今义:把内在的性质或能力等充分表现出来。‎ ‎(2)盖江西路也 古义:长江的西路。‎ 今义:省名。‎ ‎(3)其间一日阻风不行 古义:不能行进。‎ 今义:不可以。‎ ‎(4)实以四日半溯流行七百里云 古义:流,水流;行,行走。‎ 今义:传播很广或盛行。‎ ‎(5)信造化之尤物也 古义:特异之物,在这里指风景最优美的地方。‎ 今义:指优异的人或物品。(多指美女)‎ ‎6.指出下列文言句式的类型 ‎(1)此山当是其一也(判断句)‎ ‎(2)信造化之尤物也(判断句)‎ ‎(3)若稍饰以楼观亭榭(状语后置句)‎ ‎(4)东坡先生所谓“舟人指点岸如赪”者也 ‎(判断句)‎ ‎(5)其间一日阻风不行(省略句,被动句)‎ ‎1.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游记,作者依次记叙了哪些主要景点?记叙的重点是什么?‎ 提示:这篇散文,作者依经历的景色逐渐展开,顺次写烽火矶、孤石、澎浪矶、小孤山、大孤山。重点写峭拔秀丽的小孤山。写大孤山,则突出它四周江水的浩渺无际,重点写湖口分开的两江水浑浊与清澈的不同。‎ ‎2.本文的景物描写有哪些特点?试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提示:①多角度写景。在写景的过程中,作者善于改变观察角度和观察点来进行描绘,将一幅幅立体可感的山水风景画展现在读者面前。如写烽火矶时,有舟中的远望,有“抛江过其下”的近观,又有一石“杰然特起”的特写镜头。写小孤山亦有“自数十里外望之”的远望,“愈近愈秀”的近视,“冬夏晴雨”不同时刻的变化。特别是对小孤山的描写,观察角度和观察点的灵活多变,充分地展现了山水景物的千姿百态。②写景重点突出。写小孤山着墨最多,作者借登临览胜的机会,较详细地描写景物,而且还写庙宇传说、前人诗咏、近人事迹,内容丰富。③运用对比法、比较法,如写小孤山,则以金山、焦山、落星山比较,写大孤山则以小孤山比较,写水,则动静、缓急、清浊,对比鲜明,写出江与山的特色。④语言洗练,用字恰当,风格清丽,给读者很好的艺术享受。‎ ‎3.陆游是在先遭到罢免官职,后又被重新起用的人生际遇中做出这篇文章的。联系时代背景,解读作者所描绘的山川景物中蕴含的韵味和深意。‎ 提示:陆游此次出任夔州通判,是从一个罢官家居的人重新被起用的,因此,在一路跋涉之中,尽管山川景物奇绝,也不能不在山川登临中深寓感慨,有所寄托。文中融情于景,足见作者心迹的地方有两处。一是写孤石。“又有一石,不附山,杰然特起,高百余尺……”‎ 山有万状,石有万种,作者为什么偏写“不附山,杰然特起”之石呢?一种孤傲之情油然而生。二是写“俊鹘抟水禽”而去。“俊鹘抟水禽”这本是一种自然的生存现象,算不上是怪异景色,而作者却将其作为一景写入文中。“甚可壮也”一句中,作者所伤怀的恐怕不仅仅是“俊鹘抟水禽”吧?联系陆游的抱负及其前半生的经历,这种心情是不难理解的。‎ ‎1.课文主旨 本文通过描绘小孤山大孤山的景物特色,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以及对国家破败、故园风雨如磐的痛绝,也流露出作者对军幕生活的渴望以及爱国忠君之情。‎ ‎2.结构图示 ‎3.写法赏析 ‎(1)情景共生,议论抒情 本文由自然景色转向庙宇,破败的景象让作者联想到江山破碎。国家的破败,故园的风雨如磐,令作者痛心。作者在描绘欣赏美景的时候,郡县沿革的情况、地形防戍也没逃过作者的眼睛,这是爱国之心的自然流露。在记述山川景物、名胜古迹的过程中,随时融合抒情和议论,使写景记游具有了思想深度。‎ ‎(2)妙用对比,用典鲜明 陆游在记述山川景物、名胜古迹的过程中,将小孤山与大孤山进行了对比。通过对比,所写景物的特征更为鲜明,如“‎ 大孤状类西梁,虽不可拟小姑之秀丽,然小孤之旁,颇有沙洲葭苇,大孤则四际渺弥皆大江,望之如浮水面”。同时,将有关的传闻逸事、前人诗句都信手拈来,还随笔写出郡县沿革、地形防戍等情况,丰富了作品的内容,同时亦为景物添彩生色,使一景一物似乎都带有诗的灵气,文的雅致,神话的氛围,历史的积淀,诗文传说与胜景相互映发,更为引人入胜。‎ ‎4.课文译释 过小孤山大孤山 矶,水边突出的岩石。及:等到。抛江:抛锚停船于江中。‎ 嵌岩窦穴:裂缝的岩石和各式岩洞。嵌,形容山石如张口的 信:副词,诚然。造化之尤物:自然界风景最优美的地方。‎ 造化,这里指天地、自然界。尤物,特异之物,这里指风 思训画〈长江绝岛图〉》。估客,贩货的行商。漫狂,纵情、放荡。世俗将澎浪转称彭郎,将小孤转称小姑,并传说彭郎为小姑婿。‎ 于是,就。乃:副词,才。“开帆入天镜”:引自李白《下寻 阳城泛彭蠡寄黄判官》。意思是开船进入明亮如镜、水天 古今异义 一、知识讲解 ‎“古今异义”‎ 是指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和用法不同的词语。这种意义和用法的差异是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形成的,大致包括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词义弱化、词义强化、感情色彩变化几种。‎ 二、实战演练 指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义。‎ ‎(1)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琵琶行》)‎ 古义:母亲。‎ 今义:称呼跟母亲辈分相同、年纪差不多的无亲属关系的妇女。‎ ‎(2)沛公居山东时(《鸿门宴》)‎ 古义:崤山以东。‎ 今义:山东省。‎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烛之武退秦师》)‎ 古义:出使的人。‎ 今义:出门时带的包裹。‎ ‎(4)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古义:遵守约定。‎ 今义:限制。‎ ‎(5)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古义:表示地位低下,见识短浅。‎ 今义:表示品德低下。‎ ‎(6)东家有好女,可怜体无比(《孔雀东南飞》)‎ 古义:可爱,褒义词。‎ 今义:令人怜悯之意,多含贬义;也作“怜悯”讲。‎ ‎(7)读书欲睡,引锥刺其股(《战国策》)‎ 古义:大腿。‎ 今义:臀部、屁股。‎ ‎[课内素材]‎ ‎“位卑未敢忘忧国”,同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意思相近,虽然自己地位低微,但是从没忘掉忧国忧民的责任,它的主旨就是热爱祖国。它总结了中华民族热爱祖国的伟大精神,揭示了人民与国家的血肉关系。我们不求轰轰烈烈,只要立足自身的岗位辛勤工作了,多奉献,不添乱,就是爱国,就是忧国。热爱祖国有不同表现,创造物质财富、精神财富,捍卫民族尊严,为国争得荣誉,维护祖国统一,发扬民族美德,等等,都值得赞美。‎ ‎[拓展阅读]‎ 一生不作牛衣泣 易 明 钱钟书先生在《谈艺录》一书中说:“放翁诗余所喜诵,而有二痴事:好誉儿,好说梦。”这里,钱先生不乏讥讽,当出于对陆游及其诗歌的研究而从严谨的治学态度出发的,何况从钱先生《谈艺录》和《宋词选注》中关于陆游的论述来看,他对陆游及其诗歌的评价亦有前后不一的地方,不宜细究。然而,“誉儿”“说梦”倒确是陆游之“好”。“好说梦”,大抵是匡扶社稷、恢复中原之“梦”,是书生笔端剑气的愤世之“梦”,是屈辱偏安时政和奢靡痿痹世风的先觉之“梦”、醒世之“梦”;至于“好誉儿”,陆游诗集中充斥着大量的寄儿、示儿之作,反映出作为父亲的陆游对子女的教诲、期望、褒扬,爱怜深切。其实,综观陆游生平“喜诵”之“痴事”,远非止此,他性好山水、痴花恋草、结友金兰,且诗若泉涌、语无遮挡,这也是他磊落飒爽、豪放不羁的性格使然。‎ 谢灵运有云:“山水,性之所适。”陆游家乡山阴(今浙江绍兴),山川清丽、钟灵毓秀。会稽山、镜湖、兰亭、禹迹寺、若耶溪、山阴道……著称于世,自小就濡染了山水之“好”。加上诗人一生遇合不偶,颠沛流离,得意时纵情山水,失落时寄情山水,与山水结下了不解之缘。陆游一生钟情山水,遇到稍纵即逝的美景良辰,更是坐花醉月,秉烛夜游。由于“喜论恢复”,为当权者所嫉恨,屡遭贬谪,因而足迹遍天下,江、浙、闽、赣、川等当时偏安小朝廷的大部分疆域,都留下了他迁谪的身影。诗人追踪先贤胜迹,抚今追昔,诗词篇章喷薄而出。“细雨骑驴入剑门”为其“自画像”,虽然带点戏谑,但更多的是睥睨古今的自信和纵横天下的豪情。‎ 陆游爱花,日久成痴。开遍成都诸家园林的海棠,海云寺“‎ 一树千苞”的茶花,临安深巷叫卖的杏花,更有那故乡镜湖边的临水桃花,都是他的羁旅良友,穷途佳人。陆游尤爱梅花,一生写了一百六十多首咏梅诗词,翻翻《剑南诗稿》,所涉梅花诗,就达四百余首,足见爱梅之深。他的咏梅诗词中,尤以《卜算子·咏梅》最为人所熟知。陆游为何如此爱梅?许是“独标高格”的梅花最契合诗人性情。陆游一生“许国虽坚”,但“朝天无路”,受尽当权者的排挤与打击,但他坚持自己的主张,从不动摇,哪怕因此而遭讥讽,丢官帽,断生计,始终不屈不挠,就像他说的“一生不作牛衣泣,万事从渠马耳风”。从陆游开始,梅花便成了士大夫节操坚贞的象征。陆游还在《花时遍游诸家园》一诗中说“为爱名花抵死狂”,爱花不仅成痴,而且疯狂,纵观古今,能望其项背者鲜也。‎ 陆游好交友,无论仕宦文武还是方外僧道,无论名流雅士还是落魄书生,乃至江湖侠客,深山隐逸,只要性情契合,便不拘一格,倾心交往。他虽说始终反对朝廷的“和戎”政策,并对以出卖抗金英雄为晋身之阶的权贵进行了坚决的斗争,显示出壁垒分明的政治主张,但对于品行端良的朋友,并不苛求主张同一,显示出他宽容的胸怀。陆游曾试图劝说范成大积极筹措,蓄力反攻,但范成大权位日高,深知朝廷对金求和政策的牢不可破,故对抗金这一“雷池”不敢轻越一步。即使这样,也没有影响他们情谊日笃的交往。海棠盛开的季节,范成大常常与幕僚诗友在制置司西园设宴观花,锦亭美酒,舞衫琵琶,座上必邀陆游。两人虽为上下主宾,但全无官场俗套,吟诗作句,唱酬不绝,每每篇章一出,士大夫争相吟诵,一时洛阳纸贵,传为佳话。‎ ‎“淡交如水,久而不坏”是陆游一生不变的交友原则。他与辛弃疾,两人都是名震当时影响深远的文坛巨擘,都有救国救民恢复中原的志向,都亲历过雕弓宝马的生活,都曾因主张抗金被朝廷长期投闲置散,性格特点和政治主张上的相似,使他俩引为莫逆。陆游晚年赋闲二十年,后来甚至饲禄也不再向朝廷申请了,忍饥裁句,枵腹读书,均能排遣自如。他在镜湖边上的那几间茅草房年久失修,在风雨中摇摇欲坠。辛弃疾豪侠仗义,多次向陆游提出为他建一栋“精舍”‎ ‎,皆为陆游坚拒。其实,早在三十年前,陆游任职嘉州时,朋友晁公武欲以别墅相赠,他也婉言谢绝了,性情如此。‎ 与陆游至交终生的,同僚中除上文涉及的,还有周必大、韩元吉、杨万里、张季长、朱熹,名士中有谭德称,隐士中有师伯浑,释道方外之士也不少。‎ 陆游虽然爱国抗敌的政治主张始终如一,对卖国求荣的人和事也进行了坚决的斗争,但他的性格也有其双重性,比如说他既佩服“奉命于危难之间”的诸葛亮,又佩服擅长黄老之术的安期生;既以邦国济世为己任,又相信老庄学说的释道精神;既希望效法吐哺周公,又以“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为精神皈依。这种看似摇摆、反复、矛盾的思想,交织郁结于诗人内心,表现出深沉的愤懑和痛苦。陆游壮年入川,九年间做过幕宾,任过小吏,皆不得志,常常花前纵饮,月下畅言,终于被朝廷以“宴饮颓放”罢归。按常情受到这种打击,表面总该有所收敛才是,但他不仅不思悔改,反而自号“放翁”,公然叫板。这就是陆游之所以成为陆游的关键,放言无忌,酣畅淋漓。‎ ‎【赏析】 陆游虽然仕途蹭蹬,命运多舛,但他并不消沉颓唐,个人荣辱从未放在心上,只念念不忘请缨杀敌。但是朝廷上的派系倾轧,使他没有建功立业的机会,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他只能赋诗言志,发泄自己的感慨。透过他的诗句,我们看到了陆游内心的隐痛。‎ 学习至此,请完成课时作业19‎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