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专题28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专题28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学案】

导学案28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及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一、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背景 ‎(1)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国民经济仍处于停滞状态,人民生活没有改善。‎ ‎(2)1978年5月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3)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内容 ‎(1)思想路线: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2)政治路线: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3)经济路线:确定今后党和国家的工作要以经济建设 为中心。‎ ‎3.意义 ‎(1)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 ‎(2)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二)经济体制改革 ‎1.农村改革 ‎(1)经济体制: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 ‎①出现:安徽凤阳小岗村率先实行,最初是群众自发的,并非政府倡导。‎ ‎②实质:实现了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确立了土地集体所有制基础上的以户为单位的家庭承包经营的新型农业耕作模式。‎ ‎(2)管理体制:撤销人民公社和生产大队,建立乡、镇政府和村民委员会。‎ ‎2.城市改革 ‎(1)开展:1984年以后全面展开;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2)内容:‎ 管理体制 ‎ 实行政企分开 所有制 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分配体制 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背景:‎ ‎①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改革开放面临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改革进入关键时期。‎ ‎②1992年初,邓小平的“南方谈话”,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 ‎(2)过程:‎ 提出目标 ‎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确立框架 ‎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完善理论 中共十五大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初步建立 ‎95%以上的商品资源实现市场配置,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 ‎(3)建设成就:‎ ‎①经济增长:年均9%的增长速度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 ‎②人民生活:不但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从总体上已达到小康水平。‎ 二、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一)新时期中国的对外开放 ‎1.开放原因 ‎(1)从历史角度而言,是吸取历史经验教训的结果,关闭国门一定会脱离世界发展的大势。通过对外开放,利用和吸收外国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以加快我国的发展。‎ ‎(2)从世界角度而言,对外开放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国际化、全球化的必然趋势,是世界各国发展经济的基础战略。‎ ‎(3)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改革目标看,只有对外开放才能紧跟世界先进水平,推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完成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 ‎2.具体形式 ‎(1)利用国外的资金和技术是对外开放的重要形式。‎ ‎(2)扩大商品和服务贸易是对外开放的基本形式。‎ ‎(3)兴办经济特区是适合中国国情的对外开放的特殊形式。‎ ‎3.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 从1978年底到1992年,这个阶段实际上是一个放权、让利、减税来培育市场经济因素的阶段 第二阶段 ‎1992年到2001年,这个阶段实际上是一个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阶段 ‎ 第三阶段 从2001年至今,这个阶段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经济体制与国际规则全面接轨 ‎(二)对外开放过程 ‎1.创办经济特区 ‎(1)设立:我国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岛作为经济特区。‎ ‎(2)特点:以吸收和利用外资为主,实行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导的多元化经济所有制形式,经济活动以市场调节为主。‎ ‎2.开放沿海港口城市:1984年国家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3.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1985年以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相继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4.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海和其他地区的开放城市中,划出一定区域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 ‎5.开发和开放浦东:1990年决定开发,浦东新区成为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三)对外开放的特点及意义 ‎1.特点 从经济特区到沿海开放城市,再到内陆省会开放城市,从东部到中西部的对外开放格局,具体特点可概括为“点、线、面、全、多、宽”。‎ ‎(1)“点”是指经济特区。经济特区是中国开放时间最早、开放层次最高的地区。经济特区的成功创办产生了强烈的辐射作用,引来开放的高潮。‎ ‎(2)“线”是沿海开放城市和沿海经济开放区。到1992年,沿海经济开放区已从南到北连成片,形成了沿海经济开放地带。‎ ‎(3)“面”是指我国对外开放由沿海地区、经济特区向内地延伸。‎ ‎(4)全方位:指对世界所有类型的国家开放。我们坚持在平等互利原则的基础上,同世界上所有国家和地区发展多种形式的双边和多边的经贸合作关系。‎ ‎(5)多层次:指对外开放经历了由东到西、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沿海到内地逐步推进的过程,形成了全国性的以沿海开放地带、沿江开放地带、沿边开放地带和内地省会城市为代表的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 ‎(6)宽领域:指我国不仅在经济领域对外开放,也在科 学、教育、文化等领域对外开放。‎ ‎2.意义 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适应了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全球化趋势。‎ ‎1.(2019·河北衡水中学高三二调)“21世纪始于中国的1978年”,这是英国专栏作家马丁雅克不久前做出的断言。那一年“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始从平均主义向市场经济走出了尝试性的一步……它创造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历史。中国的转变已经使世界的重心东移”。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使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C.1978年党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的决策为世界和平做出了贡献 D.1978年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使我国建立起市场经济 解析 根据材料“21世纪始于中国的1978年”“开始从平均主义向市场经济走出了尝试性的一步”‎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改革开放,使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故B项正确,C项排除;1992年中共十四大决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A项错误;21世纪初中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D项错误。‎ 答案 B ‎2.(2019·怀化高三统考)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一家人种几亩田地的土地经营模式,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在国外一个人就能做好的事情,就能种的田地,到了中国却需要几个人,甚至几十个人来完成。这样的低效率自然造成了农民的贫苦。这反映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A.符合自给自足的农业传统 B.造成土地所有权的分散 C.亟需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D.忽略了人口众多的国情 解析 材料是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局限性方面的表述,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下,土地所有权属于集体所有,而不是个体所有,故B项错误;据材料“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到了中国却需要几个人,甚至几十个人来完成。这样的低效率自然造成了农民的贫苦”可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局限性显现,亟需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故C项正确;D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 答案 C ‎3.据报道,21世纪初,“我国95%以上的商品价格都由市场来调节,国家定价的商品不足5%。其中,农产品生产的指令性计划已全部取消,工业品生产的指令性计划只局限于木材、黄金、卷烟、食盐和天然气5种”。这说明(  )‎ A.国家经济计划已经被废止 B.国有企业改革取得了进展 C.市场经济体制已基本建立 D.农业生产私有化取得成功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95%以上的商品价格都由市场来调节”“农产品生产的指令性计划已全部取消”“工业品生产的指令性计划只局限于……5种”可知,这一时期,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起来,故C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材料未反映国有企业改革和农业生产私有化,排除B、D两项。‎ 答案 C ‎4.(2019·开封市高三教学质量调查)2018年12月18日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见下图)。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5000多年文明史、13亿多人口的大国推进改革发展,没有可以奉为金科玉律的教科书,也没有可以对中国人民颐指气使的教师爷”。下列对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探索的叙述,不符合史实的是(  )‎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获得了生产经营自主权 B.农村改革的突破性进展推动了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 C.对外开放政策的实践首先是从设立经济特区开始的 D.中共十四大勾画出了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解析 考查了学生分析和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由史实可知A、B、C项的说法符合史实。中共十四大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但是在中共十四大上并没有勾画出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在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要使市场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下对资源的配置起基础作用。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这个决定勾画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使中共十四大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和基本原则具体化。‎ 答案 D ‎5.(2019·衡阳质检)1978年后,中国实行了改革开放,迅速使得中国融入了世界,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观察下面三幅图片,这说明了在改革开放新时期(  )‎ A.中国在区域组织中扮演重要角色 B.西方大国放弃了敌视中国的政策 C.中国积极引导区域合作的新模式 D.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增强 解析 ‎ 从图示信息来看,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性和地区性组织,在国际事务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故答案为D;世贸组织是全球性国际组织,排除A项;B项无法由材料得出,排除;上合组织是区域合作的新模式,但C项不能涵盖材料总体信息,不是对材料完整、全面、准确的解读,排除C项。‎ 答案 D 命题点一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 史料实证 史料一 用农民的话来说,“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完成国家的,交足集体的,剩多剩少全都是自己的”,农民取得了对农产品的实际支配权。所以说这种办法“责任明确,利益直接,方法简单,群众放心”。‎ ‎——摘自《中学历史教学参考资料》‎ ‎⇨解读:史料一强调了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变了人民公社时期“一大二公”的做法,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史料二 到1979年,集体农业活动的组织方面正发生一场意义更为深刻的变化。在中国最贫困的省份,中国领导阶层开始了“生产责任制”的某些尝试。……到1983年底,甚至这些集体农业的痕迹,也大量从中国农村消失了。‎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下卷 ‎⇨解读:史料二中“某些尝试”主要指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集体农业的痕迹”指人民公社下的集体生产。‎ 史料三 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不得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得改变土地用途,不得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 ‎——摘编自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推进 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解读:史料三强调了农村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原则、形式,农村的土地流转没有改变土地的所有制性质。‎ ‎【探究1】 根据史料一,指出农村生产责任制改革产生了怎样的变化。‎ 试答:变化:生产资料的公有制没有改变,只是在经营方式和产品分配方式上有所变化。‎ ‎【探究2】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史料二中率先“尝试”变革的“中国最贫困的省份”有哪些。这种变革主要针对什么问题?有何重大历史意义?‎ 试答:省份:安徽、四川。针对问题:针对当时人民公社体制的弊端。意义: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探究3】 根据史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土地流转对我国当前农村改革发展的意义。‎ 试答:意义:既保持承包关系稳定,又搞活了土地的使用;推动农村改革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让农民得到更多实惠;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推动我国农业的现代化。‎ ‎■ 历史理解 ‎1.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为什么首先从农村突破 ‎(1)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健康发展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而农村改革又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能否得到健康发展。‎ ‎(2)新中国成立以来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在农村中失误的危害远远大于城市,且已关系到农民的温饱问题,必须首先在农村进行改革。‎ ‎(3)农村中一些思想束缚打破较早的地区,当地农民和地方领导已经大胆地开始进行改革试验,农村已出现了改革势在必行的趋势。‎ ‎2.简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的原因、特点及其实质 ‎(1)原因:‎ ‎①人民公社体制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严重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②农业生产发展十分缓慢,严重影响了国家的现代化建设。‎ ‎③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改革开放、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方针。‎ ‎(2)特点:它以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为前提,坚持了农村的社会主义制度;它把集体统一经营和家庭分散经营有机结合起来,既发挥了集体统一经营的优越性,又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它是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伟大创举。‎ ‎(3)实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质上是对农村生产关系进行的调整,是从根本上解放农村生产力。‎ ‎■ 素养提升 把握唯物史观,力求“辩证看待”‎ 练习1 (2019·广州模拟)1978年,安徽小岗村18家农户决定分田到户,揭开了中国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序幕。2006年1月,该村决定重新走上合作经济的道路,规划了“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红色旅游、着力办好工业园”的发展战略。这个变化说明(  )‎ A.分田到户不利于中国农业现代化 B.分田到户不适合当时生产力水平 C.分田到户没有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D.走合作之路是历史的倒退和否定 解析 分田到户打破了人民公社“吃大锅饭”的体制,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从而推动了农业的发展,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水平,是与当时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故B、C两项错误;随着经济的发展,这种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形式不利于农业生产技术的使用和推广,束缚了农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不利于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因而走合作经济的道路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并不是历史的倒退和否定,故A项正确,D项错误。‎ 答案 A ‎【思维升华】 辩证地评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上题考查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局限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虽使农村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也要看到农村经济的社会化、商品化程度还很低,跟不上工业化发展要求,面对现实问题,仍需开拓思路,探索新的改革措施,所以要历史地、辩证地评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从当时来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使传统农业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方向发展。‎ ‎(2)从长远来看:恢复了小农经济的单干模式,限制了农业生产的规模和机械化;小块田地分散经营,增加了农业生产的管理成本;土地产权不明确,土地关系混乱。‎ 命题点二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 史料实证 史料一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 ‎⇨解读:史料一强调了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经济的手段,并指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 史料二 1955年11月国家正式印制使用的粮票,具有“第二货币”的美称。改革开放后,粮票被国家陆续收回销毁。这样粮票也变成了历史文物。‎ ‎⇨解读:史料二强调了粮票和股票是不同时代、不同经济体制下的产物。‎ ‎【探究1】 如何认识史料一中的观点?‎ 试答:认识:邓小平认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强调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并不矛盾,也不是社会性质的本质区别。‎ ‎【探究2】 根据史料二指出,粮票的废除和股票的发行说明了什么问题。‎ 试答:问题:粮票的使用是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粮票的废除和股票的发行说明计划经济体制开始发生改变,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 历史理解 全面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从原因上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实践发展的客观要求。‎ 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20世纪50年代所建立起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强调国家对整个经济活动实行高度集中管理,其弊端越来越明显,日益制约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 改革实践的必然选择 ‎30多年的改革实践证明,要使社会主义经济充满生机和活力,就必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从根本上破除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 理论探索的科学结论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问题,形成了邓小平理论 ‎(2)从特点上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有机融合。‎ 具体表现为:‎ 所有制 结构上 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等多种所有制经济长期共同发展,不同经济成分还可以自愿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 分配 制度上 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宏观 调控上 国家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与市场两种手段的优势 ‎(3)从实践意义上看:这是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 ‎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②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调动各种积极因素,加速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有利于促进社会共同富裕。‎ ‎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是我国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重要举措,有利于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 素养提升注重历史解释,挖掘“深层隐含”‎ 练习2 (2019·临沂高三统考)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规定“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代了1982年宪法中的“国家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实行计划经济”的说法。这典型地说明(  )‎ A.完成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过渡 B.中国民主制度的重建与完善 C.中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D.社会经济发展推动法制建设 解析 当时中国还未过渡到市场经济,A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到民主制度的建设,B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C项错误;1993年宪法修正案规定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取代原有的计划经济,体现出了经济发展对法制建设的影响,D项正确。‎ 答案 D ‎【思维升华】 新时期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特点 ‎(1)由群众自发到政府推动、推广,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从个别地区先行试点到全国逐步推广。‎ ‎(3)从农村起步,迅速向城市推进。‎ ‎(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另外,关于经济体制改革,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认识到经济体制的改革是一个逐步开展的过程;二是认识到改革过程中伴随着思想的解放;三是要注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过程,1992年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初步建立。‎ 命题点三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 史料实证 史料一 根据统计,从1979年建立深圳市到1984年底止,深圳市与外商签订的各种协议、合同共达3 382项,协议投资总额193亿港元,实际投入使用的外资46.8 亿港元。其中特区内所占的比重都在80%左右。‎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资料》‎ 史料二 开放不再是沿海地带的“特权”,从青藏高原到额尔古纳河,各地都在探索开放的适当形式。随着贯穿欧亚的第二座大陆桥在阿拉山口接轨,当年的丝绸之路再次成为经济往来的重要纽带。西藏同胞在通往尼泊尔、印度的大小山口摆起了货摊。它是西藏走出封闭、走向世界的起点。‎ ‎【探究1】 依据史料一,回答经济特区创办对我国经济发展有何积极作用。‎ 试答:作用:经济特区有利于吸引和利用外资、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 ‎【探究2】 根据史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我国对外开放形成了怎样的格局。‎ 试答:格局:我国已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这个体系的形成,标志着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 历史理解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家在设立经济特区时,为什么首选广东、福建等沿海地区 ‎(1)近代以来,对外开放较早,历史上与海外有着密切联系,便于吸收外资。‎ ‎(2)近代民族工业兴起较早,有着重要的工业基地。‎ ‎(3)海陆交通便利。‎ ‎(4)广东、福建等地是著名的侨乡,靠近港、澳、台,便于联系。‎ ‎■ 素养提升 追溯家国情怀,把握“现实未来”‎ 练习3 (2019·太原高三期末)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在河北保定的雄县、容城县、安新县设立国家级新区“雄安新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其意义比肩浦东、深圳。下列关于雄安新区说法错误的是(  )‎ A.优势在于国家宏观政策的支持 B.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C.该新区高新技术基础雄厚 D.燕赵大地又一个“春天的故事”‎ 解析 雄安新区是继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之后又一具有全国意义的新区,它处于京津冀腹地,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但该地区高新技术相对落后,故选C。‎ 答案 C ‎【思维升华】 雄安新区——21世纪中国改革开放的新战略 雄安新区的设立,彰显了国家对京津冀城市优化协调发展和深化改革的决心,意义重大。南部有深圳,中部有浦东,北部有雄安,雄安新区的设立给中国经济的新发展、新腾飞插上了翅膀,成为中国北方乃至全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相信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雄安新区都将为社会热点。基于此,在历史高考复习中,雄安新区的发展一定会被列为重要内容。无论是宏观方面,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展开,还是微观方面,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机制创新、新城市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经济政策调整等,都可能会成为高考的命题点。‎ 题源史料——大领悟 史料 (摘自安徽高考)‎ ‎——金勇进主编《数字中国》‎ ‎(1)分析史料所示中国新时期外贸状况形成的主要原因。(高考原题)‎ 试答:原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改革开放的政策;计划经济体制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结合史料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新时期外贸的发展与古代有何不同。(高考原题)‎ 试答:不同:新时期政府积极推动,外贸持续快速增长;古代外贸受官府控制,不同时期发展不平衡。‎ ‎(3)结合史料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新时期外贸的发展与近代有何不同。(高考原题)‎ 试答:‎ 不同:新时期外贸从社会发展的内在需要出发,顺应了经济全球化趋势,具有主动性;近代外贸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环境中曲折发展,具有被动性。‎ 微课说法——大提能 定位:对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掌握不全面 典例 费正清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说:“毛及其同僚依靠组织方式上的变化,通过大规模的劳力动员,以实现农业奇迹;邓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尽管在类型上二者十分不同——来提高农业生产率。”材料中所说的两次“组织方式”改变(  )‎ A.都是在农民完全自愿基础上 B.都改变了农村土地经营方式 C.都得益于农业生产合作社 D.都实现了土地归农民所有 解题悟法 ‎ 定时空: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毛泽东、邓小平执政时期 抓关键:毛泽东和邓小平对农村生产关系调整的相同之处 析选项:‎ 历史追问 根据上题结合所学知识思考,邓小平在农村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与毛泽东时期的人民公社体制相比有何变化。‎ 试答:变化:经营方式上,农业集体生产变为分户经营;分配制度上,“大锅饭”(平均主义)变为自负盈亏;商品流通,由国家指令调配变为逐步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查错补短 ‎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本质上是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运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而人民公社化运动则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运动从根本上改变了土地所有权,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变了土地的使用权(经营权)。‎ 名家评史——大收获 观点1 ‎ 邓小平促使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批准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这是当时对经济改革最全面的阐述。它既包括宏观理论分析,也概述了为全面扩大市场铺路的措施。《决定》采纳了邓小平“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说法,宣布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不在于搞不搞计划经济,而在于是否实行公有制。社会主义的目标不是平均主义,而是共同富裕。‎ ‎——[美]傅高义《邓小平时代》‎ ‎【问题设置】 有人说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是“去苏联模式”,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理解这一观点?‎ 试答:理解:这种观点有一定的道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否定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肯定权力下放(扩大经营管理自主权);重视经济规律。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把增强企业活力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实行政企职责分开,建立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 观点2 (现代)中国经济转型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起点是对传统计划经济体制进行修补与完善。虽然市场调节的重要性得到肯定,但这时市场的引入仅仅是作为计划经济体制的补充而已。1985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改革模式,标志着中国经济转型的推进和目标的转换。之后,中国启动了大规模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992年,中共十四大正式明确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改革方向和目标。中国经济改革转入到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阶段。2003年,中国明确宣布建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经济转型初步完成。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改革从经济领域逐步扩展到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等领域。‎ ‎——摘编自翟商《论中国经济转型的 阶段性与目标转换》‎ ‎【问题设置】‎ ‎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经济转型经历了哪几个阶段?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经济转型的主要特点。‎ 试答: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对传统计划经济体制进行修补与完善;1985年以后,建设“有计划的商品经济”;1992年以后,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03年以来,经济转型初步完成,并逐渐扩展到其他领域。特点:从目标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过程看,具有渐进性与阶段性;从手段看,对内改革与对外开放并行。‎ ‎1.(2018·全国卷Ⅲ)中国乡镇企业行业分布表(单位:万个)‎ 年份 农业 工业 建筑业 交通运输业 商、饮、服务业 ‎1982‎ ‎29.28‎ ‎74.92‎ ‎5.38‎ ‎9.58‎ ‎17.01‎ ‎1988‎ ‎23.28‎ ‎773.52‎ ‎95.58‎ ‎372.55‎ ‎623.23‎ 上表中的数据变化说明,这一时期我国(  )‎ A.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 B.城乡一体化逐步实现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建立 D.工业结构趋于合理 解析 从材料信息看,1982年与1988年相比,乡镇企业中从事农业的企业数量有所减少,而从事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及商、饮、服务业的企业数量大幅增加,这说明这一时期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故选A;材料无法体现城乡一体化情况,城乡一体化至今尚未实现,排除B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是在21世纪初,C项错误;材料只涉及乡镇企业,无法体现工业结构的合理与否,排除D项。‎ 答案 A ‎2.(2018·天津高考)‎ 京津塘高速公路是第一条经国务院批准并部分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建设的跨省、市高速公路,1987年12月动工。这条高速公路的修建能够得到世界银行贷款,主要是因为改革开放后我国(  )‎ A.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B.将天津设为沿海开放城市 C.恢复世界银行席位 D.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解析 世界银行成立初期的宗旨是致力于战后的欧洲经济复兴,后来则转向全球性的发展援助,为成员国提供长期贷款和技术援助。中国的京津塘高速公路的修建能够得到世界银行贷款,主要是因为改革开放后我国恢复了世界银行席位,故选C;中国于1991年加入亚太经合组织,排除A项;天津成为沿海开放城市与修建京津塘高速公路能够得到世界银行贷款无必然关系,排除B项;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排除D项。‎ 答案 C ‎3.(2018·天津高考)中国共产党分别于1956、1969、1982、1992年召开第八、九、十二、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下表是对这四次大会政治报告中出现的前10个高频词的次数统计。其中与党的十二大相对应的一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 中共十二大的主题是“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材料信息看,①中“社会主义”“人民”“国家”“阶级”出现次数较多,这与中共八大召开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相符,故①为中共八大;②中“社会主义”“建设”“经济”“人民”出现次数较多,这反映了改革开放之初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国情,故②为中共十二大;③中“经济”“社会主义”“建设”“发展”出现次数较多,而“阶级”一词出现次数减少,这与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符;④中“阶级”“革命”出现次数最多,反映了当时受“阶级斗争”影响较大,故④应为“文革”时期召开的中共九大。故选B。‎ 答案 B ‎4.(2017·全国卷Ⅰ)1990年,一份提交中央的报告说,理论上的凯恩斯主义和实践中的罗斯福新政,实际上是把计划用作国家干预的一种手段,从那时候起,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成为世界经济体制优化的普遍趋势。据此可知,该报告的主旨是(  )‎ A.肯定国家干预经济的发展模式 B.阐明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必要 C.主张摆脱传统经济模式的束缚 D.剖析西方经济体制的实质 解析 ‎ 本题主要考查现代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相关知识。根据题中的时间信息“1990年”并结合所学可知,此时中国的改革开放正进入一个关键时期,该报告中认为,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成为世界经济体制优化的普遍趋势,其实质是主张摆脱传统计划经济模式的束缚,倡导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选C。‎ 答案 C ‎5.(2016·全国卷Ⅲ)1980年与1975年相比,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减少6 884万亩,总产量却增加674亿斤;棉花播种面积减少53万亩,总产量增加652万担;油料作物和甜菜播种面积共扩大3 626万亩,其总产量分别增加70%和150%。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 A.农民生产自主权的扩大 B.农业生产技术有了革命性的改变 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完成 D.国家取消对农副产品的统销政策 解析 与1975年相比,1980年我国粮食、棉花、油料作物和甜菜的产量大幅提高,这与1978年底开始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有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故选A;此时农业生产技术并没有发生革命性的变化,排除B项;1980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刚刚处于起步阶段,排除C项;D项发生在1985年,排除。‎ 答案 A 资料 中共四大土地政策的演变的史实及认识 ‎(一)史实:‎ 中国共产党依据革命和建设不同时期社会矛盾的变化,制定了符合当时革命和建设实际的土地政策,对中国革命和建设产生了重大作用。‎ ‎1.反封建的土地政策:‎ ‎(1)1931年春,毛泽东总结土地革命的经验,制定了一条完整的土地革命路线: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2)1947年,中共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3)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到1952年底,全国基本完成土地改革,3亿多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到了土地。我国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被彻底废除了。‎ ‎2.抗日的土地政策: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在根据地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 ‎3.建立公有制的土地政策:1953年,为适应工业化要求,党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采取“自愿互利”的原则,积极引导农民走合作化道路,将农村包括土地在内的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4.改革开放的土地政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村普遍实行了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017年,中共中央决定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再延长30年。‎ ‎(二)认识:‎ ‎1.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制定了不同的土地政策,体现了立足国情、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理和工作方法。‎ ‎2.中共根据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在维护农民根本利益的前提下调整政策,体现了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 ‎3.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家自立的基础,农业的兴衰成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全局,要彻底改变我国农业基础薄弱的现状,必须走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道路。‎ ‎4.农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体现了局部与整体的辩证关系。‎ ‎5.搞好农业发展和农村工作,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它体现了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的原则。‎ ‎6.国家决定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再延长30年,是党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的具体表现。‎ ‎7.中央召开有关会议,研究部署农业和农村问题,体现了政府行使组织领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等国家职能。‎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