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部编版初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考测试卷01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2021学年部编版初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考测试卷01

‎2020-2021学年部编版初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考测试卷01‎ 考试范围:初一上1-2单元 一、选择题(25小题,共50分)‎ ‎1.北京周口店猿人遗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主要是因为在这里 A.发现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最早的古人类 ‎ B.发现了人类最早使用的石器 C.北京人和山顶洞人曾在此生活过 ‎ D.发现了原始农业的遗存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北京周口店猿人遗址”所学知识可知,北京人和山顶洞人活动的地区都在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C正确;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最早的古人类是云南省元谋县发现的元谋人,排除A;人类最早使用的石器目前已知的是在东非原始人栖息地发现的粗糙石器,排除B;北京周口店遗址没有发现原始农业遗存,排除D。故选C。‎ ‎2.下图是骨针和装饰品,它反映了山顶洞人 A.知道定居生活 B.注意防寒 C.开始种植 D.懂得爱美 ‎【答案】D ‎【解析】题干给出的图片反映的是山顶洞人制作的骨针和装饰品,它反映了山顶洞人懂得了爱美。山顶洞人生活在距今约三万年北京周口店附近的山顶洞穴里,他们使用打制石器,但已经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用骨针缝制衣服,懂得爱美和死后埋葬,D符合题意;山顶洞人还没有开始过定居生活,A不符合题意;图片装饰品没有体现防寒,B不符合题意;山顶洞人不会种植,C不符合题意。所以ABC不符合题意,故选择D。‎ ‎【点睛】‎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山顶洞人的生产生活状况。‎ ‎3.小敏听生物老师说人是高级动物,她举起手问老师:“那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究竟是什么?”生物老师的回答应该是 A.有无语言 B.会不会使用火 C.会不会制造和使用工具 D.能否直立行走 ‎【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起了决定作用,会不会制造和使用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故C符合题意;ABD表述不合题意。故此题选C。‎ ‎4.越来越多的遗址的出土,再次论证我国是世界上农业的起源中心之一,原始农业的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有 ‎①农作物的种植 ‎②饲养家畜 ‎③聚落的出现 ‎④磨制工具的发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原始社会时期,①农作物的种植,②饲养家畜,③聚落的出现,④磨制工具的发展等现象的出现,标志着原始农业的兴起和发展,综上所述①②③④都符合题意,故选D;排除ABC。‎ ‎5.距今约6000年前,活动在黄河流域一带的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中,最有可能吃到的粮食作物是 A.小麦 B.米饭 C.小米 D.玉米 ‎【答案】C ‎【解析】依据课本所学可知,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即小米的国家,生活在距今约五六千年,陕西西安半坡村(黄河流域)的半坡原始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和木制的耒耜、骨器,种植粟。C符合题意;小麦不是半坡居民主要种植的农作物,A不符合题意;生活在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居民种植水稻,最有可能吃到米饭,B不符合题意;半坡居民时期我国还没有开始种植玉米,D不符合题意。综上可排除ABD,故选择C。‎ ‎6.英语单词“china”的意思是“瓷器”,早在几千年前,我国某个地方的原始居民就已懂得烧制彩陶,这个地方是 A.北京山顶洞 B.云南元谋 C.西安半坡 D.余姚河姆渡 ‎【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距今约6000年的半坡原始居民会制作彩陶,陶器是那时人们日常生活的主要工具,半坡原始居民生活在西安半坡,故C符合题意;距今约3万年的山顶洞人已经能够人工取火,不会制作彩 陶,故A不合题意;元谋人生活在距今约170万年前,不会制作彩陶,故B不合题意;生活在余姚河姆渡的河姆渡原始居民会制作黑陶,故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C。‎ ‎7.丰富多彩的神话传说,体现了我们先祖的创造力和智慧。据神话传说,以下搭配错误的是 A.伏羲——发明船只 B.仓颉——创造文字 C.嫘祖——擅长纺织 D.伶伦——制作音律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伏羲根据天地万物的变化,发明创造了八卦,并教会了人们渔猎的方法,同时他还是中医学的创始人,但是他没有发明船只,发明船只的是黄帝,BCD都是正确的,故选A。‎ ‎8.传说时代“三过家门而不入”的著名治水英雄 A.尧 B.舜 C.鲧 D.禹 ‎【答案】D ‎【解析】依据题文中“三过家门而不入、治水英雄”结合所学可知,大禹带领人民治理洪水,三过家门而不入,与题意相符。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9.中国历史上的“家天下”是从夏朝开始的,开创了中国近四千年王位世袭之先河。它始于 A.禹传位给伯益 B.禹传子 C.舜传位给禹 D.商汤灭夏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禹死后,儿子启继承了禹的位置,从夏朝开始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开创了中国近四千年王位世袭之先河,B符合题意;禹没有传位给伯益,A排除;舜传位给禹反映的是禅让制,C排除;商汤灭夏建立商朝,D排除。故选择B。‎ ‎10.俗话说:“故土难离”,但商朝却曾多次迁都。最后使商朝都城稳定下来、国力逐渐强盛起来的一次迁都是 A.启迁都阳城 B.盘庚迁殷 ‎ C.周平王迁都洛邑 D.周武王迁都镐京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约公元前1600年,汤建立商朝,都城建在毫。商朝受战乱、环境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多次迁都,商朝盘庚把都城迁到殷,此后保持了相对的稳定。选项B符合题意;约公元前2070年,禹结束部落联盟局面,建立夏王朝,都城是阳城,A排除;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将国都从镐京东迁洛邑,‎ 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东周时期,C排除;约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通过牧野之战推翻商朝统治,建立西周,定都镐京,D排除。故选B。‎ ‎11.暴君亡国,明君兴政。参照这一标准,下列四人中,与其他三人明显不同的一位是 A.商汤 B.商纣 C.周文王 D.周武王 ‎【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商汤是建立商朝的君主,周文王重视发展农业生产,任用贤人姜尚等,国力逐步强大,周武王灭商,建立周朝,三者都是明君。商纣王是商朝末年荒淫无道的国君,是历史上著名的暴君。所以B符合题意,ACD排除。故选择B。‎ ‎12.“封建亲戚,以藩屏周。”说明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的主要目的是 A.分割诸侯的兵力 B.保证国家的兵源 C.巩固周王室的统治 D.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 ‎【答案】C ‎【解析】“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意思是,通过分封制封立亲戚让他们在自己的土地上建立邦国,以各邦国来保卫周王室,因而可知“封建亲戚,以藩屏周”说明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的主要目的是巩固西周统治,C符合题意;分封制是分封诸侯,不是分割诸侯的兵力,A不符合题意;保证国家的兵源、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不是分封制的最主要的目的,BD不符合题意。综上可排除ABD,故选择C。‎ ‎13.根据史料记载,公元前841年,发生了一件惊人的国人暴动时间,与国人暴动有关的国王是 A.商纣王 B.周幽王 C.周厉王 D.周平王 ‎【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公元前841年,周厉王与民争利,引起“国人暴动”,周厉王逃亡,所以C项符合题意;A项是商朝的末代暴君,B项是西周的末代君主,D项是东周开国君主。由此分析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 ‎14.下图是出土于湖南宁乡炭河里的商代青铜器精品,它是 A.司母戊鼎 B.人面纹方鼎 C.四羊方尊 D.大盂鼎 ‎【答案】C ‎【解析】根据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出土于湖南宁乡炭河里的商代青铜器中的四羊方尊是精品,C符合题意;司母戊鼎是世界上现存最大最重的青铜器,A不符合题意;人面纹方鼎在1959年于湖南宁乡出土,但不是青铜器中的精品,B不符合题意;大盂鼎在陕西出土,D不符合题意。所以AB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 ‎15.古代时人们常以“钟鸣鼎食”来形容贵族之家的奢侈生活,由此可见,鼎的主要用途除了祭祀外还用作 A.装饰品 B.乐器 C.饮食 D.盛水器 ‎【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原始社会末期,我国已出现青铜器。到了夏朝,青铜器种类逐渐增多。商朝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青铜器生产规模大,品种多,工艺精美。著名的青铜器有巨大的司母戊鼎和造型奇特的四羊方尊等,西周青铜器种类更加丰富,大量用于祭祀,据“钟鸣鼎食”可知,鼎的主要用途除了祭祀外,还有食器,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 ‎16.根据图表判断甲骨文最原始的造字方法是 A.会意 B.象形 C.形声 D.假借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图表中的“文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朝时期,人们把文字刻在龟甲或兽骨上,叫做甲骨文。甲骨文使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多种造字方法。象形是最原始的造字方法,用图形、线条把物体的外形特征勾画出来,甲骨文中约40%都是象形字。题干图表中的文字“日、田、人、水”都属于象形字。因此甲骨文最原始的造字方法是象形,故选B。‎ 点睛:解答本题的第一步先判断题干图表中的文字“日、田、人、水”都属于象形字,是用图形、线条把物体的外形特征勾画出来,据此判断正确答案。‎ ‎17.春秋时期,首先成为霸主的是 A.晋文公 B.齐桓公 C.楚庄王 D.勾践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齐桓公任用管仲,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同时改革军制,组建了强大的军队,管仲帮助齐桓公成就霸业,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B正确;晋文公、楚庄王、勾践是春秋时期的 霸主,但不是首先称霸的,排除ACD。故选B。‎ ‎18.春秋时期,齐桓公并国三十;晋献公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楚庄王并国二十六;秦穆公并国十二;到战国初期,西周初年的将近一百个国家仅余十几个。由此可知,诸侯争霸 A.阻碍了社会经济进步 B.导致了井田制的瓦解 C.促进了国家局部统一 D.推动了边疆地区开发 ‎【答案】C ‎【解析】由于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各诸侯国为了自身的利益相互展开争斗;民族间的矛盾也有所发展。在争霸过程中,有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加快了统一的步伐。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故C符合题意;材料不是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论述诸侯争霸的影响,排除A;导致了井田制的瓦解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排除B;材料不是说明诸侯争霸对于边疆地区开发,排除D。故选C。‎ ‎19.战国初期,被韩、赵、魏三家瓜分的是 A.晋国 B.齐国 C.宋国 D.吴国 ‎【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战国初年,晋国卿大夫中的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稍后齐国大夫田氏,取代原来的国君,建立田氏齐国。由此可知,战国初期,被韩、赵、魏三家瓜分的是晋国,故选A。‎ ‎20.“纸上谈兵”的故事来自于 A.城濮大战 B.桂陵之战 C.马陵之战 D.长平之战 ‎【答案】D ‎【解析】战国时期秦赵两国进行了长平之战,赵军主帅赵括用书上所学的理论与秦军展开正面交锋,结果因为不变通中了秦军的埋伏,赵军大败,赵国元气大伤,“纸上谈兵”的典故由此而来,D正确;城濮大战是春秋时期晋楚两国争霸的战役,相关的成语典故有退避三舍,A排除;桂陵之战、马陵之战是战国时期齐国打败魏国的战役,相关的成语典故有围魏救赵,BC排除。故选D。‎ ‎21.改革是社会进步永恒的主题,战国时期,在各国掀起的变法运动中效果最显著的是 A.商鞅变法 B.吴起变法 C.李悝变法 D.管仲改革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战国时期,秦孝公作用商鞅变法,使秦国成为各诸侯国中实力最强大的国家,这次变法是变法运动中效果最显著的,故A符合题意;吴起变法、李悝变法效果均不如商鞅变法,管仲改革是在春秋,故BC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A。‎ ‎22.都江堰是闻名世界的水利工程,下列关于都江堰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由李冰主持建造 ‎②修建于西周时期 ‎③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④至今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都江堰是闻名世界的水利工程,修建于战国时期的秦国,②表述错误;由李冰主持建造,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至今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仔细审查①③④符合题意,故此题选C。‎ ‎23.王国维说:“自周之衰,文王、周公势力之瓦解也,国民之智力成熟于内,政治之纷乱乘之于外,上无统之制度,下迫于社会之要求,于是诸于九流各创其学说。”他意在说明 A.分封制的崩溃 B.世袭制的合理性 C.兼并战争的后果 D.百家争鸣的原因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政治之纷乱乘之于外,上无统之制度,下迫于社会之要求,于是诸于九流各创其学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犁牛耕的广泛使用,井田制、分封制逐渐瓦解,社会进入大变革时期,在思想领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D符合题意;AB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故选择D。‎ ‎24.“光盘行动”,就是提倡人们在吃饭就餐时不剩饭菜,养成节俭的良好习惯。在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中,提倡节俭、批判贵族奢侈浪费的是 A.孟子 B.墨子 C.庄子 D.韩非子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墨子思想可概括为十项主张,即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天志、明鬼、非命。其中“节用”是指反对奢靡,提倡节俭,因而符合题意,故B项正确;孟子主张仁政治国,A不符合题意;庄子主张无为而治,C不符合题意;韩非子主张法治,建立中央集体的封建国家,D不符合题意。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 ‎25.中国古代某位思想家曾经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这位思想家应该属于哪一学派 A.法家 B.道家 C.儒家 D.墨家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主张得民心,这就是儒家“仁”的学 说,故C符合题意。法家主张严刑,道家主张无为,墨家主张非攻,故AB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C。‎ 二、非选择题(4小题,共50分)‎ ‎26.观察下列两幅图片,回答下列问题。(12分)‎ ‎(1)他们分别是我国哪一原始居民的房屋?(4分)‎ ‎(2)这两种房屋的名称分别是什么?(4分)分析一下产生差异的原因。(2分)‎ ‎(3)人类走出洞穴盖房定居有什么重大意义?(2分)‎ ‎【答案】(1)半坡原始居民;(2分)河姆渡原始居民。(2分)‎ ‎(2)图一:半地穴式圆形房屋,(2分)图二:干栏式建筑;(2分)主要是由于地理环境的不同所造成的差异(或北方的气候相对寒冷干燥,半地穴式建筑可以用来保暖;南方比较潮湿和炎热,干栏式建筑可以防潮、通风,而且可以避免一些动物对人的危害)。(2分)‎ ‎(3)走出洞穴定居,使人们进一步摆脱了对自然的依赖和束缚,改善了生存环境,扩大了活动空间,提高了生活质量,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2分)‎ ‎【解析】(1)依据所学可知,图一是干栏式房屋,图二是半地穴式房屋,它们分别是半坡原始居民和河姆渡原始居民居住的房屋。‎ ‎(2)第一问依据所学可知,图一是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图二是干栏式建筑;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由于地理环境的不同所造成的差异。北方的气候相对寒冷干燥,半地穴式建筑可以用来保暖;南方比较潮湿和炎热,干栏式建筑可以防潮、通风,而且可以避免一些动物对人的危害。‎ ‎(3)依据所学可知,走出洞穴定居,使人们进一步摆脱了对自然的依赖和束缚,改善了生存环境,扩大了活动空间,提高了生活质量,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 材料二: 在黄陵县城北 1 公里的桥山之巅,有一座被称为“中国第一陵”的陵墓,千百年来,每逢清明, 来此拜谒祭陵的人络绎不绝。轩辕庙气势雄伟,庙院内有大殿,门额上悬挂着写有“人文初祖”四个字的大匾。庙前区气势恢宏,面积约 10 000 平方米的广场地面,选用 5 000 块大型鹅卵石铺砌,象征中华民族的五 千年文明史。‎ 材料三:尧知子丹朱之不孝,不足以授天下,于是乃权授舜。授舜,则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则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尧曰:“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 ‎(1)材料一和材料二共同称赞的是哪一位历史人物?(2分)与这一位历史人物共同被尊称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是谁?(2分)‎ ‎(2)材料一中的“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与哪个战役有关?(2分)这一战役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分)‎ ‎(3)材料三反映的是一种什么制度?(2分)‎ ‎(4)上述材料中的“轩辕”“尧”“舜”都具有什么样的优良品质?(2分)‎ ‎【答案】(1)黄帝。(2分)炎帝。(2分)‎ ‎(2)涿鹿之战。(2分)逐鹿之战,结束了部落时代的历史,各部落的人都愿归顺轩辕,一致拥戴他为盟主。中华民族开始形成了,从此以后,人们都尊称轩辕黄帝为中华民族的始祖。(2分)‎ ‎(3)禅让制。(2分)‎ ‎(4)勇敢,生活俭朴,克己爱民,以身作则,大公无私等。(答出两点即可,2分)‎ ‎【解析】(1)根据“材料一: 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黄陵县”可得出是黄帝;根据所学可得出黄帝与炎帝共同被尊称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 ‎(2)涿鹿之战,距今大约4600年前,黄帝部族联合炎帝部族,与蚩尤所进行的一场大战。根据所学可概括得出,逐鹿之战,结束了部落时代的历史,各部落的人都愿归顺轩辕,一致拥戴他为盟主。中华民族开始形成了,从此以后,人们都尊称轩辕黄帝为中华民族的始祖。‎ ‎(3)根据“尧知子丹朱之不孝,不足以授天下,于是乃权授舜”可得出是禅让制。禅让制是指统治者生前把首领之位让给别人,“禅”意为“在祖宗面前大力推荐”,“让”指“让出帝位”。‎ ‎(4)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概括得出他们都表现出勇敢;生活俭朴,克己爱民,以身作则,大公无私等精神品质。‎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周顷王(前619年—前613年),继位时,竟致于无钱办理周襄王的丧事,他只得派人去向鲁国讨钱。鲁国国君鲁文公派使者送钱到都城,才安葬了襄王,这时已经是襄王死后第二年的2月了。‎ 材料二:‎ 材料三:(孝公)三年,卫鞅说孝公变法修刑,内务耕稼,外劝战死之赏罚,孝公善之。…十二年,作为成阳,筑冀阙,秦徙都之。并诸小乡聚,集为大县,县一令,四十一县。为田开阡陌。‎ ‎——《史记》卷五《秦本纪》‎ ‎(1)材料一说的是哪一时期的情况?(2分)这一时期的社会政治有何特点?(2分)‎ ‎(2)材料二中的图片反映了春秋时期经济领域出现了什么新变化?(2分)有什么积极影响?(2分)‎ ‎(3)材料三中“为田开阡陌”指的是什么措施?(2分)商鞅变法起到了什么历史作用?(2分)‎ ‎【答案】(1)春秋时期。(2分)周王室衰微,诸侯崛起。(2分)‎ ‎(2)出现了铁农具和牛耕。(2分)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农业精耕细作)。(2分)‎ ‎(3)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2分)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力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为秦统一全国奠定基础。(2分)‎ ‎【解析】(1)依据题干“前619年—前613年”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被称为春秋时期。又依据题干分析可知,周王室衰微,已无力控制诸侯。诸侯国势力崛起,各自为政,不再定期向天子纳贡,致使周王室在财政上陷入困境,甚至要依靠诸侯国的经济支持。‎ ‎(2)依据题干图片结合所学可知,图一的铁农具和图二被装上鼻环的铜牛,说明春秋时期已经出现铁农具和掌握牛耕技术。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 ‎(3)依据所学可知,“开阡陌”是指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商鞅推行一系列变法措施,是秦国的国力大增,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2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如下图 材料二 老子的思想具有极其强烈的思辩色彩。比如他说:“祸兮,福之所倚;祸之所伏”“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长短相形”等。‎ 材料三 韩非是先秦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他的法治思想对秦王朝的建立起了很大的作用。‎ 材料四 墨子的思想体系有两大核心,一是“兼相爱,交相利”,即所谓;①________二是反对“攻伐无罪之国”,即所谓②________________‎ ‎(1)材料一图中人物是谁?(2分)请说出他有代表性的思想言论。(2分)‎ ‎(2)如何理解材料二中的“思辨色彩”?(2分)最能体现这种思辨色彩的著作是哪一部?(2分)‎ ‎(3)材料三中的“法治思想”的内容是什么?(2分)‎ ‎(4)材料四中①和②的内容分别是什么?(4分)‎ ‎【答案】(1)孔子。(2分)核心思想是“仁”,提出“仁者爱人”,将“仁”作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政治上主张以德治国,实行德政;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等。(答出一点即可,2分)‎ ‎(2)从正反两方面考虑问题,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2分)《道德经》。(2分)‎ ‎(3)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2分)‎ ‎(4)①“兼爱”(2分) ②“非攻”(2分)‎ ‎【解析】(1)仔细观察图片可知,图中人物是孔子,春秋晚期的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核心思想是“仁”,提出“仁者爱人”,将“仁”作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政治上主张以德治国,实行德政;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等。‎ ‎(2)根据材料二中“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可知老子的思想具有极强的思辨色彩是指他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最能体现老子的思想思辨色彩的著作是记录他学说的《道德经》。‎ ‎(3)根据材料三“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他的法治思想对秦王朝的建立起了很大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韩非是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主张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4)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墨家主张“兼相爱,交相利”,意思是要人们和平相处,互利互患。即所谓①兼爱,二是反对“攻伐无罪之国”,即所谓②非攻。要求对待别人就像对待自己一样,人与人之间互助互爱;坚决反对以大欺下、以强凌弱的战争。‎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