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专版)2020学年高中生物第二章第二节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学案浙科版必修3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浙江专版)2020学年高中生物第二章第二节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学案浙科版必修3

第二节 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              1.神经元是构成人体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其基本特 性是受到刺激后会产生神经冲动并沿轴突传送出去。‎ ‎2.神经纤维膜上去极化、反极化和复极化的过程,即 为动作电位。‎ ‎3.静息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是由K+外流形成的。动 作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是由Na+内流形成的。‎ ‎4.动作电位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以局部电流的形式 向前传导的。兴奋在一条离体的神经纤维上可以双 向传导。‎ ‎5.突触的结构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 部分。‎ ‎6.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方式是反射。‎ ‎7.人体安静时主要由肝脏、肌肉、脑等组织的代谢过 程释放热量,运动时人主要依靠增加肌肉活动来增加热量。皮肤是主要的散热器官。‎ 考试内容 必考 加试 神经 系统 的结 构与 功能 ‎(1)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区别 ‎(2)神经系统的作用 ‎(3)神经元的种类、主要结构及特性 ‎(4)动作电位的概念 ‎(5)神经冲动的产生、传导与传递 ‎(6)反射的概念、过程及结构基础 ‎(7)大脑皮层的功能 ‎(8)体温调节的方式和过程 a a a a b a a a a a b b a a 神经系统概述 一、神经系统的重要作用 ‎1.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区别 30‎ ‎(1)神经调节比体液调节更迅速,更准确。‎ ‎(2)体液调节往往是在神经系统的影响下进行的。‎ ‎2.神经系统的作用 ‎(1)通过感觉器官接受体内、外刺激,作出反应,直接调节或控制身体各器官、系统的活动。‎ ‎(2)通过调节或控制内分泌系统的活动来影响、调节机体各部分的活动。‎ 二、神经元是构成人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 ‎1.神经元的结构 一般包含胞体、树突、轴突三部分。树突是胞体发出的短突起,轴突是胞体发出的长突起。‎ ‎(1)特性:神经元是一种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后,产生神经冲动,并且沿轴突传送出去。‎ ‎(2)神经纤维:轴突是胞体发出的长突起,称神经纤维。‎ ‎2.神经 神经是由许多神经纤维被结缔组织包围而成的。各神经纤维间具有绝缘性。‎ 三、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形式——反射 ‎(1)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刺激感受器所发生的规律性反应。‎ ‎(2)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3)反射弧的结构及功能:‎ ‎①如图是反射弧结构,请填出A~E各部分名称。‎ A.感受器;B.传入神经元;C.反射中枢;D.传出神经元;‎ E.效应器,由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组成。‎ ‎②在膝反射中,反射中枢就是传入神经元与传出神经元之间的突触。反射弧中任何一个环节受损伤,反射活动都不能实现。‎ ‎(4)反射类型:‎ ‎①简单反射:如瞬目反射、瞳孔反射、膝反射、屈反射等,其中膝反射是仅由一个感觉神经元和一个脊髓的运动神经元组成的二元反射弧完成的反射。‎ ‎②复杂反射:如跨步反射、直立反射、性反射等。‎ 30‎ 四、动作电位的产生实例分析 ‎1.动作电位 神经冲动就是动作电位,神经冲动的传导就是动作电位的传播。‎ ‎2.动作电位的产生实例 ‎(1)实验材料及实验处理:‎ 实验材料:蛙的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 实验处理:电刺激(适当强度)。‎ ‎(2)实验现象:‎ 实现现象1:腓肠肌收缩。‎ 实验现象2的图像呈现:‎ ‎(3)实验结论:‎ 实验结论1:刺激部位产生了神经冲动,冲动是可以传播的,当神经冲动传播到神经末梢后,再从神经末梢传到肌肉,引起肌肉的收缩。‎ 实验结论2:刺激坐骨神经时,产生一个负电波,负电波沿着神经传导;神经冲动就是动作电位,神经冲动的传导就是动作电位的传播。‎ ‎1.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相比哪个更迅速,更准确?有什么意义?‎ 提示:神经调节比体液调节更迅速,更准确,体液调节往往是在神经系统的影响下进行的。通过神经调节可以对身体内外的变化迅速作出反应。‎ ‎2.一个完整的反射活动仅靠一个神经元能完成吗?至少需要几个?‎ 提示:不能。一个完整的反射至少需要两个神经元才能正常完成,大多数反射活动需要三个或三个以上神经元参与,反射活动越复杂,参与的神经元越多。‎ 反射弧的结构及功能 30‎ 反射弧结构 功能 结构破坏对功能的影响 感受器 将内外界刺激的信息转变为神经兴奋 无感觉无效应 传入神经元 将兴奋由感受器传入反射中枢 无感觉无效应 反射中枢 对传入的兴奋进行分析与综合 无感觉无效应 传出神经元 将兴奋由反射中枢传出至效应器 有感觉无效应 效应器 对内外界刺激作出相应的应答 有感觉无效应 ‎(1)传入神经元与传出神经元的判定方法:①看神经节(传入神经元的胞体),有神经节的是传入神经元;②看突触结构;③看脊髓灰质结构,与前角(膨大部分)相连的为传出神经元,与后角相连的为传入神经元。‎ ‎(2)与传入神经相连的是感受器(由神经末梢组成,里面没有突触),与传出神经元相连的是效应器(由运动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组成,相连接处叫突触)。‎ ‎(3)最简单的反射弧是二元反射弧,反射中枢就是传入与传出神经元之间的突触。‎ ‎(4)中间神经元有可能是抑制性神经元,它释放的递质抑制下一个神经元的兴奋。‎ ‎(5)相应的反射都需要适当的刺激作用于感受器上,反射弧任何环节受损,反射都不能进行,刺激别的地方可能引起效应器发生反应,但不能称为反射。‎ 神经冲动的产生与传导(供选考学生使用)‎ ‎1.负电位的形成和恢复过程——动作电位 动作电位是神经纤维的去极化、反极化和复极化的过程。如下图所示:‎ ‎(1)极化状态:细胞膜内外的各种离子浓度是不等的,膜内钾离子浓度高,膜外钠离子浓度高。神经细胞膜在静息时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小,膜内的钾离子不断向膜外扩散,而膜内的负离子则不能扩散出去。膜外的钠离子也不能扩散进来,此时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称为极化状态。此时的膜电位称为静息膜电位(静息电位)。‎ ‎(2)反极化状态:当神经细胞受到刺激后,钠离子通道会立即开放,短时间内钠离子大量涌入膜内,变成了膜内为正电位,膜外为负电位的状况,此时的膜电位称为动作电位。‎ ‎(3)复极化:动作电位产生后钠离子通道关闭,钾离子通道 30‎ 开放,钾离子涌出膜外,使得膜电位又恢复到原来外正内负的状态。‎ ‎2.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1)方式: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种信号叫神经冲动。‎ ‎(2)过程:神经纤维上受刺激部位和邻近未受刺激的部位之间形成局部电流。这个局部电流会刺激没有去极化的细胞膜,使之去极化,也形成动作电位。这样,兴奋不断地以局部电流形式向前传导,将动作电位传播出去。‎ ‎(3)特点: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主要特点是双向的、非递减性、绝缘性。‎ ‎1.极化状态的离子基础是什么?反极化状态的离子基础是什么?‎ 提示:极化状态电位是外正内负,此时膜上Na+通道关闭, K+通道开放,K+顺浓度梯度外流至平衡形成静息电位。反极化状态电位是外负内正,当神经细胞受到刺激后,Na+通道会立即开放,K+通道关闭,短时间内Na+大量涌入膜内,变成了膜内为正电位,膜外为负电位的状况。‎ ‎2.结合右图探究①②③处单独刺激时,电表指针的偏转次数及方向。‎ 提示:‎ ‎(1)刺激①:‎ 偏转次数:2次。偏转方向:先向左偏转再向右偏转。‎ ‎(2)刺激②:‎ 偏转次数:0次。偏转方向:不偏转。‎ ‎(3)刺激③:‎ 偏转次数:2次。偏转方向:先向右偏转再向左偏转。‎ ‎1.动作电位的产生机理 30‎ 注:①在动作电位形成和恢复的过程中Na+浓度始终是膜外高于膜内,K+浓度始终是膜内高于膜外,浓度差是由NaK泵来维持的,NaK泵不断地从外吸收K+而泵出Na+,这是主动转运的过程。‎ ‎②Na+通道受刺激后开放的早,关闭的快;K+通道开放的迟,关闭的慢。‎ ‎2.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机理和特点 ‎(1)传导的机制:‎ ‎ (2)兴奋在神经元上双向传导,膜外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反,膜内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同。如图所示:‎ ‎(3)传导具有绝缘性:一条神经包含许多神经纤维,各条神经纤维上传导的兴奋基本上互不干扰。‎ ‎(4)不衰减性:动作电位在传导过程中,电位变化总是一样的,不会随着传导距离的增加而衰减。‎ 突触的信号传递(供选考学生使用)‎ ‎1.结构基础[据图填空]‎ ‎(1)突触的结构:‎ 30‎ ‎ (2)其他结构:D.轴突; E.线粒体; F.突触小泡;G.突触小体。‎ ‎2.传递过程 神经冲动→轴突末梢→突触小泡释放化学递质→化学递质经扩散通过突触间隙→化学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引起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动作电位。‎ ‎3.传递特点 ‎(1)特点:单向传递。‎ ‎(2)原因 ‎1.据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传递信息图解回答问题: ‎ ‎(1)突触前膜分泌化学递质的方式是什么?是否消耗能量?化学递质穿过几层生物膜?‎ 提示:胞吐,消耗能量,0层。‎ ‎(2)突触前膜释放的化学递质是否属于内环境的成分?说明理由。‎ 提示:是。因为化学递质要经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突触间隙内的液体是指神经细胞间的组织液,因此释放的化学递质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3)突触后膜上受体的化学本质是什么?化学递质与受体的结合是否具有特异性?‎ 提示:受体的化学本质是糖蛋白。化学递质与受体的结合具有特异性。‎ ‎(4)兴奋在突触中传递的过程中,信号的转变方式是什么?‎ 提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2.填表比较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   类型 项目   ‎ 兴奋在神经 纤维上的传导 兴奋在神经元 之间的传递 30‎ 结构基础 ________‎ ________‎ 形式 ________‎ ________‎ 速度 ________‎ ________‎ 方向 ________‎ ________‎ 提示:神经元(神经纤维) 突触 电信号 化学递质 快 慢 双向 单向 ‎1.突触的结构 ‎ 结构 ‎2.兴奋在两个神经元间的传递过程 在此过程中,突触处的信号转换:前膜电信号变成化学信号,后膜化学信号变成电信号。‎ ‎3.传递特点 ‎(1)单向传递:由于化学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所以兴奋只能单向传递。‎ ‎(2)总和:兴奋性递质引起后膜去极化,形成小电位,这种电位不能传播,但随着递质与受体的结合增加,电位可加大,达到阈值后形成一个动作电位。‎ ‎(3)突触延搁:由于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要发生信号转换,所以速度要比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慢。‎ ‎4.化学递质的种类和去向 ‎ ‎(1)种类 ‎(2)递质的去向:迅速分解或被重吸收到神经末梢或扩散离开突触间隙,为下一次传递做好准备。‎ 大脑皮层的功能(供选考学生使用)及体温调节 ‎1.语言功能区[填表]‎ 白洛嘉区 韦尼克区 位置 大脑左半球额叶后部 大脑左半球颞叶后部与顶叶和枕叶相连接处 损伤病 可以听,可以说,不能理解语言 30‎ 表达性失语症(能理解语言,不能说完整的句子,不能书面表达思想)‎ ‎2.运动区(中央前回)和体觉区(中央后回)‎ ‎(1)躯体运动区:‎ ‎(2)躯体感觉区:‎ ‎3.体温调节  , ‎ 相 对 平 衡 ‎1.能理解语言,不能说完整的句子,不能书面表达思想,是大脑皮层的哪个区域有损伤?‎ 提示:表达性失语症区,即白洛嘉区。‎ ‎2.体温的相对恒定是靠什么来维持动态平衡?‎ 提示:产热与散热的动态平衡。‎ ‎1.大脑皮层的运动区对躯体运动的支配特点 ‎(1)具有精细的机能定位,即一定部位的皮层刺激引起一定肌肉的收缩。从运动区的上下分布来看,其定位安排是身体的倒影,下肢代表区在顶部,上肢代表区在中间,头面部肌肉代表区在底部。‎ ‎(2)对躯体运动的调节支配具有交叉的性质,即一侧皮层主要支配对侧躯体的肌肉。如大脑皮层右侧的运动区损伤或病变,则身体左侧相应的躯体运动出现障碍。‎ ‎(3)皮层代表区的大小与躯体的大小无关,而与躯体运动的精细复杂程度有关。运动愈精细而复杂的肌肉,其代 表区愈大,手与五指运动在大脑皮层所占区域与整个下肢所占区域相等。‎ ‎2.体温调节的机理 30‎ 以曲线、图示为载体,考查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产生与传导 ‎[例1] 在离体实验条件下单条神经纤维的动作电位示意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a~b 段的Na+内流是需要消耗能量的 B.b~c 段的Na+外流是不需要消耗能量的 C.c~d段的K+外流是不需要消耗能量的 D.d~e段的K+内流是需要消耗能量的 ‎[思路点拨]‎ ‎ ‎ ‎[精讲精析] 本题考查神经冲动的产生过程,意在考查对该知识的理解能力以及从图中获取信息与处理信息的能力。a~b 段和 b~c 段分别表示动作电位的产生过程,此时Na+内流,顺浓度梯度进行,该过程不消耗能量。c~d段和 d~e段表示恢复静息电位的过程,此时 K+外流,该过程也不消耗能量。答案为C。‎ ‎1.右图是神经纤维上动作电位传导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根据abcd的波形可判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从右向左传导的 B.a处神经细胞膜内的钾离子浓度因钾离子大量外流而低于膜外 C.b处发生去极化,其机理是钠离子通道打开引起钠离子大量内流 30‎ D.d处膜内外的钠钾浓度恢复到原来状态与神经细胞膜上的钠钾泵关系密切 解析:选B 根据波形d处前有超极化可知d处复极化,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从右向左传导的;a处静息电位是K+外流导致的,但K+浓度始终是膜内高于膜外;b处发生去极化,其机理是钠离子通道打开引起钠离子大量内流;复极化成静息电位的大小由K+浓度差决定,K+浓度差由钠钾泵来维持。‎ 以图示为载体,考查突触的信号传递(供选考学生使用)        ‎ ‎[例2] 如图为突触结构模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在a中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信息传递需要能量 B.①中内容物释放至②中主要借助于突触前膜的选择透性 C.②处的液体为组织液,含有能被③特异性识别的物质 D.①中内容物使b兴奋时,兴奋处外表面分布着负电荷 ‎[思路点拨]‎ ‎[精讲精析]‎ 选项 分析 A项正确 图中a为突触小体,在突触小体中电信号转变为化学信号,在传递过程中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 B项错误 ‎①是突触小泡,其内容物为化学递质,释放到②突触间隙中是借助于突触前膜的胞吐作用,体现了膜的流动性,而不是选择透性 C项和D 项正确 突触间隙为组织液,突触后膜上含有受体,若递质使突触后膜兴奋,则兴奋部位的电位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 ‎(1)化学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后,即被相关酶分解或被转移,不能长时间存在于突触间隙,也不会进入突触后膜。‎ ‎(2)化学递质虽然是小分子有机物,但释放的过程为胞吐,体现细胞膜的流动性(此过程消耗能量),最终由突触后膜的糖蛋白识别。‎ 30‎ ‎2.下图表示当有神经冲动传到神经末梢时,化学递质从突触小泡内释放并作用于突触后膜的机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化学递质存在于突触小泡内可避免被细胞内其他酶系破坏 B.神经冲动引起化学递质的释放,实现了由电信号向化学信号的转变 C.化学递质与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上相应的离子通道开放 D.图中离子通道开放后,Na+和Cl-同时内流 解析:选D 化学递质存在于突触小泡内,可因突触小泡膜的保护而避免被细胞内水解酶等破坏;化学递质经突触前膜释放,实现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根据题图可以看出,化学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可引起突触后膜上相应离子通道开放;若化学递质为兴奋性化学递质,则引起Na+通道开放,Na+内流,若化学递质为抑制性化学递质,则引起Cl-内流。‎ 以结构图为载体,考查反射与反射弧 ‎[例3] 人体膝反射的反射弧结构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神经元乙的活动可受大脑皮层的影响 B.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兴奋会引起屈肌收缩 C.若刺激神经元甲的Ⅰ处会引起伸肌收缩,这种现象不属于反射 D.若刺激神经元甲的Ⅰ处,则可在Ⅱ处和Ⅲ处记录到膜电位变化 ‎[思路点拨]‎ ‎[精讲精析] ‎ 30‎ 神经元乙的细胞体位于脊髓中,脊髓属于低级反射中枢,其活动可受到高级反射中枢大脑皮层的控制;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兴奋,释放的递质会导致神经元乙无法产生动作电位,所以屈肌舒张;所谓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刺激感受器发生的规律性反应,刺激神经元甲的Ⅰ处会引起伸肌收缩,但由于不是对刺激感受器的反应,反射弧不完整,不属于反射;刺激神经元甲的Ⅰ处,该点会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在该神经纤维上可以进行双向传导,所以在Ⅱ和Ⅲ处均可记录到膜电位的变化。答案为B。‎ 反射弧中传入神经元和传出神经元的判断 ‎(1)依据神经节的位置判断:神经节是传入神经元细胞体集中的地方,传入神经元上有神经节,而传出神经元上则没有。‎ ‎(2)依据感受器与效应器判断:与感受器相连的是传入神经元,与效应器相连的是传出神经元。‎ ‎(3)根据突触判断:兴奋的传递方向如图“”向右传。‎ ‎(4)根据脊髓灰质结构判断,与前角(膨大部分)相连为传出神经元,与后角相连为传入神经元,如图:‎ ‎(1)误认为只要效应器反应就是反射。若反射弧不完整,刺激后尽管能够引起效应器的活动,也不属于反射。‎ ‎(2)误认为只要有刺激就可引起反射。事实上,反射的进行需要接受适宜强度的刺激,若刺激过弱,则不能引起兴奋的产生。‎ ‎3.右图所示为反射弧结构模式图,在a、c处分别放置电位计,b处给予适宜刺激。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骨骼肌收缩,发生反射活动 B.骨骼肌不收缩,无反射活动 C.骨骼肌收缩,并在a、c处均测到电位变化 D.骨骼肌收缩,a处测到电位变化,c处未测到电位变化 解析:选D 反射是动物体或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而在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故刺激b处,c处不能测到膜电位变化,a处能测到膜电位变化;刺激b处,虽然肌肉能收缩,但由于未经过完整的反射弧,不能称为反射活动。‎ 以概念图为载体,考查体温调节 30‎ ‎[例4] 下图所示为人体体温调节示意图,根据图示过程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人体的冷觉或热觉是在大脑皮层形成的 B.增加产热主要是骨骼肌通过厌氧呼吸完成 C.当机体受到炎热刺激时,体内的散热机制为图中的E和F D.体温调节中最主要的散热器官是皮肤 ‎[思路点拨]‎ ‎[精讲精析] 人体的冷觉或热觉是在大脑皮层形成的,体温调节中枢主要在下丘脑。骨骼肌进行厌氧呼吸是一种克服暂时缺氧的应急措施。答案为B。‎ ‎4.下图是人体体温调节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 ‎(1)从反射弧的结构上看,①和②属于__________,③属于____________。在反射弧中,皮肤血管、立毛肌和分布在其上的神经末梢等属于____________。‎ ‎(2)在寒冷环境中,皮肤血管会__________,同时骨骼肌会________________。‎ ‎(3)神经和内分泌都可以对体温进行调节,在这两种调节方式中,是以__________调节为主。‎ ‎(4)人体的体温之所以保持相对恒定,是由于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两个过程相对平衡的结果。‎ 解析:解题的关键点在于对①②③结构的判断和对效应器的理解。①②是连接感受器和神经中枢之间的传入神经元;③属于传出神经元;皮肤血管、立毛肌和分布在其上的神经末梢等属于效应器。‎ 答案:(1)传入神经元 传出神经元 效应器 (2)收缩不自主收缩(战栗) (3)神经 (4)产热 散热 30‎ ‎ ‎ ‎[课堂回扣练习]‎ ‎1.下列膜电位变化的示意图中,能正确表示神经纤维由静息状态转化为兴奋状态的是(  )‎ 解析:选D 静息状态时外正内负,兴奋状态时外负内正。‎ ‎2.若在图甲所示神经的右侧给予一适当的刺激,则电流表偏转的顺序依次是(  )‎ A.②→①→②→③      B.②→③→②→①‎ C.③→②→①→② D.③→②→①‎ 解析:选A 刺激作用于神经的右侧,兴奋未传到b时,a、b处膜外均为正电位,如②,兴奋传到b时,b处膜外变成负电位,如①,再传到ab中间时,b恢复如②,再传到a,a处膜外变成负电位,如③。‎ ‎3.蛙的神经元内、外Na+浓度分别是15和120 mmol/L。在膜电位由内负外正转变为内正外负过程中有Na+流入细胞,膜电位恢复过程中有Na+通过NaK泵排出细胞。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Na+流入是被动转运、排出是主动转运 B.Na+流入是主动转运、排出是被动转运 C.Na+流入和排出都是被动转运 D.Na+流入和排出都是主动转运 解析:选A 神经元上动作电位是由Na+的内流造成的,顺浓度梯度,此过程没有消耗能量,为被动转运,而恢复静息电位时,Na+通过NaK泵排出,逆浓度梯度,需要消耗能量,所以为主动转运。‎ ‎4.下图表示一段离体神经纤维的S点受到刺激而产生兴奋时,局部电流和神经兴奋的传导方向(弯箭头表示膜内、外局部电流的流动方向,直箭头表示兴奋传导方向),其中正确的是(  )‎ 30‎ 解析:选C 神经纤维上的静息电位是外正内负,当受到有效刺激后,改变了膜的通透性,钠离子大量内流,刺激点变为外负内正。局部电流方向是由正电荷流向负电荷,所以在细胞膜内是由刺激点向两边流动,在细胞膜外却流向刺激点,兴奋的传导方向与细胞膜内的局部电流方向相同,C项符合题意。‎ ‎5.将灵敏电流计连接到下图1神经纤维和图2突触结构的表面,分别在a、b、c、d处给予足够强度的刺激(a点离左右两个接点距离相等),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分别刺激a、d点时,指针都偏转1次 B.分别刺激b、c点时,指针都偏转2次 C.由于a点离两个接点距离相等,所以刺激a点时理论上指针不偏转 D.分别刺激a、b、c、d处,指针偏转1次的现象只发生在刺激d点时 解析:选A 根据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特点可知,刺激a点指针不偏转(不会出现电位差);刺激b点时,因为兴奋传至两电极所需时间不同,所以指针会出现2次偏转;根据兴奋在突触上的传递特点(单向传递)可知,刺激c点时,两电极均会出现电位变化,但时间不同,所以出现2次偏转;刺激d点时,只有右侧电极出现电位变化,故指针偏转1次。‎ ‎6.右图表示枪乌贼离体神经纤维在Na+浓度不同的两种海水中受刺激后的膜电位变化情况。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 A.曲线a代表正常海水中膜电位的变化 B.两种海水中神经纤维的静息电位相同 C.低Na+海水中神经纤维静息时,膜内Na+浓度高于膜外 D.正常海水中神经纤维受刺激时,膜外Na+浓度高于膜内 解析:选C 本题通过图示的方式显示了Na+内流引发动作电位的原理。未刺激时电位相同,所以两种海水中神经纤维的静息电位相同。在两种海水中,均是膜外的Na+浓度高于膜内,只是在正常海水中,膜外和膜内的Na+浓度差高于低Na+海水中的浓度差。在受到刺激后,由于正常海水中膜外和膜内的Na+浓度差较大,所以Na+迅速内流引发较大的动作电位,对应于曲线a,所以曲线a代表正常海水中膜电位的变化。‎ 30‎ ‎7. 右面为某种反射弧示意图,结合下述实验回答问题:‎ ‎(1)电激(即用电刺激)E,结果A发生运动反应;电激B,结果A反应而E无反应。这表明图中的A是________,E是__________,而B和D分别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2)给你提供必要的实验用具,如电刺激设备、电位测量仪等,请设计实验方案,以探究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和在相邻两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特点(是双向的还是单向的),并预期可能的实验结果及结论。‎ a.探究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方法步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果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探究冲动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方法步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果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正常情况下,你认为神经冲动在一个完整反射弧中的传递是__________的,决定这一传递特点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是单向的,据题干信息,可判断A为效应器,E为感受器。(2)探究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特点时,需在神经纤维上某一点给予刺激,检测其两侧是否有电位改变;探究神经冲动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特点时,需在一神经元上给予刺激,在另一神经元上检测电位变化,然后交换刺激与电位检测位置,观察两次刺激的膜电位变化。(3)神经冲动在神经元之间是单向传递的,是由化学递质的储存、移动方式决定的。‎ 答案:(1)效应器 感受器 传出神经元 传入神经元 ‎(2)a.方法步骤:电激①处,观察A的变化,同时测量②处的电位有无变化 结果和结论:若A有反应,且②处电位改变,则说明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若A有反应而②处无电位变化,则说明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单向的  B.方法步骤:先电激①处,测量③处电位变化。再电激③处,测量①处的电位变化 结果和结论:若两次实验的检测部位均发生电位变化,说明冲动在神经元间的传递是双向的;若只有一处电位改变,则说明冲动在神经元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3)单向 冲动在突触中的传递是单向的 30‎ ‎[课下综合检测(一)]‎ 一、基本要求专练 ‎1.人和高等动物对环境的各种变化能迅速作出反应。这主要依靠(  )‎ A.内环境       B.神经系统 C.内分泌系统 D.循环系统 解析:选B 人和高等动物对变化做出反应主要依靠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反应快而激素调节慢。‎ ‎2.下列对神经系统的组成及相关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坐骨神经中有许多条神经纤维 B.神经系统中有支持(胶质)细胞 ‎ C.突触后膜受前一个神经元树突末梢的支配 D.支配骨骼肌的运动神经元细胞体位于脊髓 解析:选C 神经元一般包含胞体、树突、轴突三部分,轴突是胞体发出的长突起,又称为神经纤维,许多神经纤维集结成束,外面包着结缔组织,就成为一条神经;人的神经系统是由几百亿到上千亿个神经细胞以及为数更多的支持细胞(即胶质细胞)构成的;突触后膜受前一个神经元轴突末梢的支配;运动神经元的胞体位于脊髓,它发出轴突支配骨骼肌纤维。‎ ‎3.人和高等动物的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相比,神经调节的更迅速、更准确的原因是(  )‎ A.神经系统能控制内分泌系统 B.神经调节通过体液运送来调节机体 C.神经调节的信息是神经冲动,神经冲动有专门的传递途径 D.神经系统有感受刺激的结构 解析:选C 神经调节的信息由神经细胞发出神经冲动,神经冲动沿着神经系统内的路径快速传递到特定的效应器,并使效应器作出准确的反应。‎ ‎4.下列关于动作电位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神经冲动就是动作电位 B.神经元细胞受到适宜的刺激后会产生动作电位 ‎ C.产生动作电位的为一类可兴奋细胞 D.刺激蛙的坐骨神经产生的正电波是动作电位 解析:选D 神经冲动就是动作电位;动作电位可以是神经细胞受适宜刺激后产生的;神经细胞是一种可兴奋细胞;刺激蛙的坐骨神经产生的负电波是动作电位。‎ 30‎ ‎5.【加试题】以枪乌贼的粗大神经纤维作材料,如图所示。图中箭头表示电流方向,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在a点左侧刺激,依次看到现象的顺序是1、2、3、4‎ B.在b点右侧刺激,依次看到现象的顺序是1、3、2、4‎ C.在a、b两点中央刺激会出现1或4现象 D.在a、b两点中央偏左刺激,依次看到现象的顺序是1、3、2、4‎ 解析:选D A、B选项可以根据课本图形推测;静息时神经纤维细胞膜电位是外正内负,当刺激时电位变成外负内正,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是相同的,因此在a、b两点中央刺激,则冲动同时到达a、b两点,指针不偏转;在a、b两点中央偏左刺激,则a点先变成负电位,而b点后变成负电位,因此正确顺序应该是1、2、3、4。‎ ‎6.(2015·浙江10月学考)以蛙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为材料,在适宜条件下进行实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电刺激坐骨神经,腓肠肌不收缩 B.电刺激坐骨神经,同时腓肠肌收缩 C.电刺激腓肠肌,腓肠肌收缩 D.电刺激腓肠肌,肌膜上测不到动作电位 解析:选C 电刺激坐骨神经,腓肠肌会收缩;电刺激坐骨神经,由于兴奋的传导、传递需要时间,腓肠肌不会同时兴奋;电刺激腓肠肌,可在肌膜上引起动作电位,该动作电位传播到肌纤维内部,引起肌肉收缩。‎ ‎7.下列能正确表示神经纤维受刺激时,刺激点膜电位由静息电位转为动作电位的过程是(  )‎ A.①→④        B.②→③‎ C.③→② D.④→①‎ 解析:选D 静息状态下神经纤维膜外为正电位,膜内为负电位,受刺激后,电荷分布为外负内正。‎ ‎8.下图为反射弧结构示意图,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伸肌肌群内既有感受器也有效应器 30‎ B. b神经元的活动可受大脑皮层控制 C.若在Ⅰ处施加一个有效刺激,a处膜电位的变化为:内负外正→内正外负→内负外正 D.在Ⅱ处施加刺激引起屈肌收缩属于反射 解析:选D 依据突触的结构可判断图中Ⅰ所处神经元为传入神经元,Ⅱ所处神经元为传出神经元,伸肌肌群中既有传入神经元的神经末梢(感受器),也有传出神经元的神经末梢(效应器);脊髓等低级中枢的活动可受脑中相应高级中枢的控制;因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可双向传导,若在Ⅰ处施加一个有效刺激,则a处将由静息电位(内负外正)变为动作电位(内正外负),后又恢复静息电位(内负外正);在Ⅱ处施加刺激引起屈肌收缩不属于反射,因为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 ‎9.膝反射进行时,伸肌收缩的同时屈肌舒张。下图为膝反射示意图,其中①~④表示结构。请据图回答:‎ ‎(1)结构②表示________,膝反射的效应器是________。‎ ‎(2)在A点给予适宜强度的电刺激,电位表指针会偏转________次。‎ ‎(3)用适宜电流刺激图中的________(填“伸肌”或“屈肌”),可产生膝反射。‎ ‎(4)若用药物阻断A处的兴奋传导,再用适宜强度的电流刺激B处,则结构③________(填“能”或“不能”)测到动作电位,结构④上________(填“能”或“不能”)测到动作电位。‎ 解析: (1)由题干示意图可知膝反射中伸肌是效应器,②表示的是突触。(2)在A点给予适宜强度的电刺激,电流会2次经过电位表,电位表指针会偏转2次。(3)伸肌既是感受器也是效应器,用适宜的电流刺激伸肌,可以产生膝反射。(4)若用药物阻断A处的兴奋传导,再用适宜强度的电流刺激B处,则结构③上能检测到动作电位,结构④上不能检测到动作电位。‎ 答案:(1)突触 伸肌 (2)2 (3)伸肌 (4)能 不能 ‎ 二、发展要求专练 ‎10.右图为神经元动作电位的示意图,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a阶段膜内的K+浓度低于膜外 30‎ B.b阶段的电位变化是Na+主动转运所致 C.c阶段膜内的Na+浓度低于膜外 D.d阶段的电位变化是K+内流所致 解析:选C a阶段膜内K+浓度高于膜外;b阶段的电位变化是Na+通过通道蛋白内流所致,是不需要消耗能量的过程;d阶段的电位变化是K+外流所致。c阶段膜内Na+浓度低于膜外是正确的,理由是动作电位的产生是某个位点,在这个位点上,膜内Na+浓度高于膜外,而从整个神经细胞来说仍然是膜外高于膜内。‎ ‎11.下图①~⑤依次表示蛙坐骨神经受到刺激后的电位变化过程。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图①表示甲、乙两个电极处的膜外电位的大小与极性不同 B.图②表示甲电极处的膜处于去极化过程,乙电极处的膜处于极化状态 C.图④表示甲电极处的膜处于复极化过程,乙电极处的膜处于反极化状态 D.图⑤表示甲、乙两个电极处的膜均处于极化状态 解析:选D 蛙坐骨神经受到刺激后的电位变化过程包括去极化、反极化和复极化。根据图示信息知,图①电流表指针不偏转,说明甲、乙两个电极处的膜外电位的大小与极性相同;由于②电流方向为甲→乙,所以图②中乙为受刺激部位,而甲为静息部位,甲电极处的膜处于极化状态,乙电极处的膜处于去极化状态;与图②类似,图④电流方向为乙→甲,说明乙部位已经恢复为静息电位,甲电极处的膜处于去极化状态,乙电极处的膜处于极化状态;图⑤电流表指针不偏转,说明甲、乙两个部位均恢复为静息电位,即甲、乙两个电极处的膜均处于极化状态。‎ ‎12.关于神经动作电位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动作电位随刺激强度的增大而增大 B.膜电位因受到一定刺激而变成内正外负 C.动作电位的传导是一种依赖于细胞膜对相关离子通透性变化的现象 D.复极化过程指反极化的电位逐渐恢复至静息电位水平 解析:选A 动作电位的大小,与离子进出神经细胞膜的数量有关,而与刺激强度无关。一定刺激使得膜电位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即产生动作电位;动作电位是由于Na+通道开放,依赖于细胞膜对离子的通透性变化;复极化是动作电位恢复为静息电位的过程。‎ 30‎ ‎13.在一条离体神经纤维的中段施加电刺激,使其兴奋。下列四项表示刺激时的膜内外电位变化和所产生的神经冲动传导方向(横向箭头表示传导方向)。其中正确的是(  )‎ 解析:选C 神经纤维静息时的膜内外电位是外正内负,当接受刺激后,膜内外的电位变成外负内正。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由兴奋部位向未兴奋部位双向传导。‎ ‎14.如下图所示,当神经冲动在轴突上传导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丁区发生K+外流和Na+内流 B.甲区与丙区可能刚恢复为静息电位状态 C.乙区与丁区间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是从乙到丁 D.图示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有可能是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 解析:选A 神经纤维静息电位为外正内负, 动作电位为外负内正。图示中乙区外负内正,则乙区兴奋,甲区与丙区可能刚恢复为静息电位状态;乙区与丁区间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是从乙到丁;丁区外正内负,是K+外流所致。‎ ‎15.蝎毒能选择性地破坏钠离子通道的开放。用适量的蝎毒处理蛙坐骨神经,给予一定刺激并测量,膜电位的变化是(  )‎ A.有去极化、无复极化 B.无去极化、有复极化 C.无去极化、无复极化 D.有去极化、有复极化 解析:选C 钠离子通道与动作电位的产生有关,适量的蝎毒处理蛙坐骨神经,会抑制去极化过程的发生,也就没有复极化。‎ ‎16. 动作电位的产生与细胞膜离子通透性的变化直接相关。细胞膜对离子通透性的高低可以用电导(g)表示,电导大,离子通透性高,电导小,离子通透性低。下图表示神经细胞接受刺激产生动作电位过程中,细胞膜对Na+和K+的通透性及膜电位的变化(gNa+、gK+分别表示Na+、K+的电导)。请据图回答问题。‎ ‎(1)细胞膜对离子通透性与分布的控制很可能是通过控制细胞膜上的________________来实现的。‎ 30‎ ‎(2)接受刺激时,细胞膜对Na+、K+的通透性分别发生了怎样的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动作电位产生时,膜内电位如何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根据该过程中膜电位的变化和离子通透性的变化可以推测,动作电位的产生主要是由哪种离子如何变化造成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静息时,K+外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受刺激后,Na+内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形成动作电位。‎ 答案:(1)载体 (2)对Na+的通透性迅速增加,并且增加的幅度较大;对K+的通透性缓慢增加,并且增加的幅度较小 (3)由负电位变成正电位 Na+通过细胞膜快速内流 ‎17. 科学研究表明:细胞外液中K+浓度会影响神经纤维静息电位的大小,而细胞外液中Na+浓度几乎不影响;但细胞外液中Na+浓度会影响受刺激神经膜电位的变化幅度和速率。请根据以下提供的材料和用具设计实验证明。要求写出实验思路,预测实验结果并分析预测结果。‎ 材料和用具:测量电位变化的测量仪器、刺激器、生理状态一致的枪乌贼离体神经纤维若干、正常海水、低K+海水、高K+海水、低Na+海水、高Na+海水等。(注:不同海水的渗透压相等但K+或Na+浓度不同)‎ ‎(1)实验思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预测实验结果:‎ ‎①在不同K+浓度的海水中,按静息电位绝对值由大到小排序,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在下边的坐标中画出不同Na+浓度海水中枪乌贼离体神经纤维受刺激后的膜电位变化曲线(假设在正常海水中静息电位是-70 mV)。‎ 30‎ ‎(3)分析预测结果:‎ ‎①在不同K+浓度的海水中,静息电位如此排序,这是因为在不同K+浓度的海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同,造成静息电位不同。‎ ‎②在不同Na+浓度海水中神经纤维受刺激后的膜电位变化曲线呈现图中所示结果,是因为在不同Na+浓度的海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同,造成电位变化的幅度和速率不同。‎ 解析:动物生理实验一般要对生物材料的初始状态进行测定,而神经纤维的初始状态一般指静息状态。静息电位的大小取决于细胞内外的K+的浓度差,与Na+无关,而动作电位的高低取决于Na+的浓度差,与K+无关。‎ 答案:(1)①将枪乌贼离体神经纤维分成5组,分别放到正常海水、低K+海水、高K+海水、低Na+海水、高Na+海水中 ②一段时间后,分别测量、记录枪乌贼离体神经纤维的静息电位 ③分别给予这5组枪乌贼离体神经纤维相同的适宜刺激,再测量、记录枪乌贼离体神经纤维的电位变化 ‎(2)①低K+海水>正常海水>高K+海水 ‎②如右图。说明:a为正常海水、b为低Na+海水、c为高Na+海水。要求:三条曲线起点即-70 mV基本相同,低Na+海水与正常海水比较,电位变化幅度要小,上升的速率要慢,恢复的时间要更长,高Na+海水则相反。曲线要注明起点、高度、斜率、时间等。‎ ‎(3)①K+外流的量 ②Na+内流的量和速率 ‎[课下综合检测(二)]‎ 一、基本要求专练 ‎1.【加试题】一个病人可以理解语言,但不能正确表达思想,他的大脑皮层可能的受损部位是(  )‎ A.中央前回       B.中央后回 C.白洛嘉区 D.韦尼克区 解析:选C 中央前回主要控制躯体运动,中央后回主要控制感觉;白洛嘉区主要控制语言表达,韦尼克区主要控制理解。‎ 30‎ ‎2.【加试题】刺激一个人的中央前回的顶部,可以会引起(  )‎ A.同侧下肢运动 B.对侧下肢运动 C.同侧下肢麻木 D.对侧下肢麻木 解析:选B 中央前回主要控制躯体运动,而且控制对侧的躯体运动。‎ ‎3.人在‎36 ℃‎下工作,主要的散热方式是(  )‎ A.传导 B.对流 C.出汗 D.辐射 解析:选C 当环境温度达‎35 ℃‎以上时,人体只能通过出汗的方式散热。‎ ‎4.下列有关体温调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恒温动物的体温是恒定不变的 B.体温增高都是由于细胞代谢产热增加引起的 C.皮肤里的冷觉感受器兴奋后,兴奋传入下丘脑就会产生冷觉 D.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同时还对某些腺体活动具有调节功能 解析:选D 体温相对恒定是机体产热量与散热量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体温升高可能是细胞代谢产热增加或身体散热减少引起的;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感觉中枢在大脑皮层;下丘脑是内脏活动调节的较高级中枢,同时,还控制其他一些内分泌腺。‎ ‎5.右图表示某人在休息及运动时血液流经四种器官的速率。根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休息及运动时,脑的血流量基本不变 B.运动时人体血量增加 C.饭后立即运动,消化器官血流量减少,不利于食物的消化吸收 D.运动时骨骼肌产热量增加,皮肤血管血流量增加有利于散热 解析:选B 由题意可知休息及运动时,脑的血流量基本不变。图中显示的是血液流经器官的速率,据此不能判断血液总量的多少。运动时骨骼肌产热量增加,皮肤血管血流量增加有利于散热。‎ ‎6.【加试题】下列有关大脑皮层功能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言语中枢在左右大脑半球对称分布 B.中央后回是躯体的运动中枢 C.中央前回是躯体的感觉中枢 D.电刺激大脑皮层某区域会引发特定的反应或感觉 解析:选D 人脑与语言有关的韦尼克区、白洛嘉区都位于左半球;中央后回是躯体的感觉中枢;中央前回是躯体的运动中枢;大脑皮层是躯体的感觉、运动中枢,电刺激大脑皮层某区域会引发特定的反应或感觉。‎ 30‎ ‎7.小白鼠是恒温动物,当环境温度明显降低时,其体温仍能保持相对恒定。为了探究调节体温的中枢是否为下丘脑,某校生物兴趣小组制定了以下实验方案:‎ 实验假设:下丘脑是调节体温的主要中枢。‎ 材料用具:略 ‎①取两只性别与年龄相同的成年小白鼠,并标记为甲、乙;‎ ‎②用一定的方法破坏小白鼠甲的下丘脑,小白鼠乙不做处理作为对照;‎ ‎③把小白鼠甲置于‎10 ℃‎环境中,小白鼠乙置于‎30 ℃‎环境中作为对照,在相对安静的条件下观察24 h,每隔4 h分别测量一次体温,并做好记录。‎ 预期结果与结论:‎ ‎①若小白鼠甲的体温发生明显改变,小白鼠乙的体温保持相对恒定,则假设成立;‎ ‎②若甲、乙两只小白鼠体温均保持相对恒定,则假设不成立。‎ 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该兴趣小组设计的实验方案有些不妥之处,请提出4条改进意见:‎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同学认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可在同一只小白鼠身上进行,你是否赞同这个观点?并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假设成立,下丘脑是其调节体温的中枢,下面给出了四个坐标曲线图,表示小白鼠的代谢状况与环境温度的关系(其中横轴表示环境温度,纵轴表示小白鼠的耗氧量或酶的反应速率)。则符合小白鼠甲生理状况的是________;符合小白鼠乙生理状况的是________。‎ 解析:(1)实验设计中要遵循平行重复原则、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等。(2)本题也可作自身对照,先做不破坏下丘脑的实验,再做破坏下丘脑后的实验进行自身前后对照得出结论。(3)小白鼠是恒温动物,由于下丘脑的调节,正常小白鼠乙体内温度不会随外界温度的改变而变化,因此酶促反应速率不会随温度的改变而变化;当破坏小白鼠甲的下丘脑时,失去下丘脑的调节作用,耗氧量和酶促反应速率会随温度的改变而变化。‎ 答案:(1)a.应增加两组小白鼠的数量,避免因偶然因素导致实验结果不准确甚至实验失败 b.甲、乙两组小白鼠的健康和生理状况应该一致 30‎ c.实验前应先测定甲、乙两组小白鼠的体温 d.甲、乙两组小白鼠应置于相同的较低温度(比如‎10 ℃‎)环境中 ‎(2)赞同,先做不破坏下丘脑的实验,再做破坏下丘脑后的实验进行自身前后对照 ‎(3)BD AC 二、发展要求专练 ‎8.右图为突触结构模式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在a中实现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该信息传递需要能量 B.①中内容物以被动转运的方式释放至②中 C.兴奋传递时,②处的组织液含有特异性受体 D.①中内容物使b兴奋时,兴奋处外表面分布着正电荷 解析:选A 题图所示为一突触,在此处电信号将转换成化学信号(递质),然后再转换成电信号。在该过程中,化学递质的释放(胞吐)与膜电位(离子的出入)的变化,需要细胞代谢为其提供能量。‎ ‎9.神经冲动在两个神经元之间传递时,以下生理活动不会发生的是(  )‎ A.生物膜的融合和转化 B.离子通道的开放和关闭 C.ATP的合成和水解 D.信号分子与突触前膜上受体的识别和结合 解析:选D 神经冲动在神经元间的传递是通过细胞膜以胞吐的方式释放化学递质到突触间隙,被突触后膜上的受体识别,激活突触后膜离子通道的开放和关闭,引起下一个神经元神经冲动的产生,这个过程消耗能量,自然发生ATP的合成与水解。注意受体在突触后膜上,不在突触前膜。‎ ‎10.刺激某一个神经元引起后一个神经元兴奋。当给予某种药物后,再刺激同一个神经元,发现神经冲动的传递被阻断,但检测到突触间隙中化学递质的量与给予药物之前相同。这是由于该药物(  )‎ A.抑制了突触小体中化学递质的合成 B.抑制了突触后膜的功能 C.与递质的化学结构完全相同 D.抑制了突触前膜化学递质的释放 解析:选B 神经元之间神经冲动的传递是由突触前膜释放的递质通过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引起。经过药物处理后,发现神经冲动的传递被阻断,但突触间隙中化学递质的量与处理前未发生变化,因此该药物处理只能是抑制了突触后膜的功能。‎ ‎11.下图为突触的结构示意图,在a、d两点连接一测量电位变化的灵敏电流计,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30‎ A.图示结构包括3个神经元,1个突触 B.如果刺激甲,丙会兴奋,则兴奋处外表面呈负电位 C.突触后膜上“受体”的化学本质是脂质 D.若ab=bd,电刺激c点,灵敏电流计的指针偏转两次 解析:选B 图中有3个神经元,2个突触;如果刺激甲,会引起丙的兴奋,则兴奋处外表面呈负电位;突触后膜上“受体”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电刺激c点,兴奋不能传到乙,灵敏电流计的指针偏转一次。‎ ‎12.如图表示人体神经元的结构。以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发生反射时,神经冲动在Ⅱ上以局部电流的形式双向传导 B.神经冲动传到Ⅲ部位时,电信号转变为化学信号 C.只有兴奋时,Ⅲ才能合成化学递质 D.突触一般不含有Ⅰ部位的结构 解析:选B 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可以双向传导,但是在反射弧上,由于突触的存在,神经冲动只能以局部电流的形式从感受器传到效应器。神经冲动传到Ⅲ部位时,引起化学递质的释放,电信号转变为化学信号。Ⅲ处合成的化学递质有兴奋型和抑制型。突触有轴突—胞体型和轴突—树突型两种类型。‎ ‎13.下图表示三个神经元及其联系。其中“”表示树突到胞体再到轴突及末梢,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和丙可与感受器相连,图中共有3个完整的突触 B.若在f点施加一强刺激,则f点的膜电位变为外正内负,并在b点可测到电位变化 C.对该反射弧来说,大脑皮层对其活动不会产生影响 D.若在e点施加一强刺激,则f点不会测到电位变化,而下一神经元的兴奋将会加强 解析:选A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是双向的,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即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或轴突,由于题干中给出了“‎ 30‎ ‎”表示从树突到胞体再到轴突及末梢,故此图中反射弧兴奋的传导方向应该有三条途径:①abcg,②aedg,③hfedg。通过传导的三条途径可知,甲与丙可与感受器相连,图中有3个完整的突触;若在f点施加一强刺激,f点的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而非外正内负,而且b点不能测到电位变化;大多数反射弧的活动均受大脑皮层的控制,有的反射弧不受大脑皮层控制(如蛙的搔扒反射),题中并未明确此反射弧所完成的反射名称,故无法断定其活动是否受大脑皮层的影响;在e点施加一强刺激,兴奋可以传到f点。‎ ‎14.下图Ⅰ、Ⅱ、Ⅲ表示神经调节反射弧的部分结构示意图,相关描述正确的是(  )‎ A.图Ⅰ中a为神经末梢,与图Ⅱ中c及图Ⅲ中g为同种结构 B.图Ⅰ中a为神经末梢,与图Ⅱ中d及图Ⅲ中g为同种结构 C.图Ⅰ中b为突触后膜,只能是图Ⅲ中e结构 D.兴奋在图Ⅰ、Ⅱ、Ⅲ中的传递方向分别为a→b、d→c、e→g 解析:选A 图Ⅰ中a为神经末梢,b为突触后膜,突触后膜既可以是树突,也可以是胞体膜或轴突;图Ⅱ中d为突触后膜(或下一神经元胞体或树突或轴突),兴奋在Ⅰ、Ⅱ、Ⅲ中的传递方向为Ⅰ:a→b,Ⅱ:c→d,Ⅲ:e→g或g→e。‎ ‎15.肌肉受到刺激会产生收缩,肌肉受刺激前后肌细胞膜内外的电位变化和神经纤维的电位变化一样。现取两个新鲜的神经—肌肉标本,将左侧标本的神经搭在右侧标本的肌肉上,此时神经纤维与肌肉细胞相连接(实验期间用生理盐水湿润标本),如图所示。图中②④指的是神经纤维与肌细胞之间的接头,此接头与突触结构类似。刺激①可引起右肌肉收缩,左肌肉也随之收缩。请回答:‎ ‎(1)①②③④中能进行兴奋传递的是________(填写标号);能进行兴奋传导的是________(填写标号)。‎ ‎(2)右肌肉兴奋时,其细胞膜内外形成的___________电流会对③的神经纤维产生___________作用,从而引起③的神经纤维兴奋。‎ ‎(3)直接刺激③会引起收缩的肌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兴奋传递是指兴奋在神经肌肉之间或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是依靠释放化学物质(如乙酰胆碱)来进行的(由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是单向传递的;而兴奋传导是在同一细胞(或神经纤维)内依靠局部电流的作用进行的(电信号→电信号),故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所以,刺激神经纤维③,兴奋会分别传导到左、右肌肉使之收缩。‎ 30‎ 答案:(1)②④ ①③ (2)局部 刺激 ‎(3)左肌肉和右肌肉 ‎16.神经突触后膜的小电位可叠加,达到一定阈值后会引发动作电位。某研究小组为验证此现象,进行了以下四组实验(如图)。‎ ‎(说明:实验条件适宜,实验过程中材料保持正常活性;每次刺激强度适宜且相同)‎ ‎①给A连续两个刺激(间隔稍长);‎ ‎②给A连续两个刺激(间隔很短);‎ ‎③给B一个刺激,(间隔稍长)再同时给A、B一个刺激;‎ ‎④给A、B交替连续多个刺激(间隔很短)。‎ 记录每组实验中的突触后膜电位变化,只有④产生动作电位。‎ 请回答:‎ ‎(1)实验预测:参照①②将③④的突触后膜电位变化画在以下坐标系中。‎ ‎(2)实验分析:②中突触后膜小电位________(填“能”或“不能”)传播,小电位叠加是因为突触前膜释放的________累加作用于突触后膜,主要引起________离子通道开放增多,导致电位变化增大。‎ ‎(3)若刺激神经元的C处,________(填“能”或“不能”)在A、B上测到电位变化。‎ 解析:(1)根据①②可以推知,给B一个刺激,电位会有小的波动,(间隔稍长)再同时给A、B一个刺激时,电位会有与给A连续两个刺激大致相当的变化。给A、B交替连续多个刺激(间隔很短),会出现小电位叠加,达到一定阈值后会引发动作电位,所以曲线图如答案所示。(2)由于②中突触后膜没有产生兴奋,所以②中突触后膜小电位不能传播。产生动作电位是由于突触前膜释放的化学递质累加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钠离子大量内流。(3)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只能由突触前膜经突触间隙传向突触后膜,据图分析,A、B神经元是突触前神经元,C是突触后神经元,所以刺激神经元的C处不能在A、B上测到电位变化。‎ 答案:(1)‎ ‎(2)不能 乙酰胆碱/(化学)递质 钠/Na 30‎ ‎(3)不能 30‎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