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阶段评估检测六第九单元解析版 人教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1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阶段评估检测六第九单元解析版 人教版

阶段评估检测(六) (第九单元)‎ ‎ (60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共22小题,每小题2分,共44分)‎ ‎1.(2020·宜春模拟)下列有关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是环境容纳量 B.不同种生物的K值各不相同,但每种生物的K值固定不变 C.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可能来自外部也可能来自种群内部 D.“J”型增长中种群数量增长率先增大后减小 ‎【解析】选C。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无环境容纳量;不同种生物的K值各不相同,但每种生物的K值可以随环境的改变而改变;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可能来自外部也可能来自种群内部;“J”型增长中种群数量增长率保持不变。‎ ‎2.(2019·汕头模拟)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 A.田鼠的种群密度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的 B.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大熊猫的最有效措施 C.池塘中的全部鱼、植物和微生物构成群落 D.动物在群落中垂直分层与植物的分层有关 ‎【解析】选C。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入率、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密度的关键因素,A项正确;就地保护就是在原地对被保护的生态系统或物种建立自然保护区以及风景名胜区等。建立自然保护区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B项正确;池塘中的全部动物、植物和微生物构成群落,C项错误;植物的垂直结构为动物提供了食物条件和栖息空间,导致动物也出现垂直分层现象,D项正确。‎ ‎3.如图是某非洲草原斑马的种群个体数量变化曲线,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 14‎ A.K1和K2不同可能是由于季节造成的草生长状态不同 B.a点和c点种群数量相同,二者的年龄组成也相同 C.天敌的大量捕食会导致斑马种群个体数量下降,下降趋势与b~c段相似 D.斑马在草原上分布的空间特征为集群分布 ‎【解析】选B。K1和K2表示不同的环境容纳量,环境容纳量不同可能是由于季节造成的草生长状态不同,A项正确;a点之后种群数量增加,c点之后种群数量减少,因此a点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c点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二者的年龄组成不同,B项错误;天敌大量捕食会导致斑马种群数量减少,减少趋势与b~c段相似,C项正确;斑马在草原上分布的空间特征为集群分布,D项正确。‎ ‎4.某山区实施退耕还林后经过数十年的演替发展成了森林。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 A.实施退耕还林后,可增大部分野生动植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B.实施退耕还林前的农田群落中不存在垂直结构,只存在水平结构 C.在演替过程中,森林阶段群落的分层比灌木阶段群落的分层更为复杂,这种结构可以提高群落利用阳光等资源的能力 D.群落演替到相对稳定阶段后,群落内的物种组成仍会发生变化 ‎【解析】选B。实施退耕还林后,群落演替的大体阶段是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部分野生动植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会增大,A正确。在农田群落的垂直方向上也存在明显的分层现象,因此农田群落具有垂直结构,B错误。森林阶段群落的分层比灌木阶段群落的分层更为复杂,这种结构可以提高群落利用阳光等资源的能力,C正确。群落演替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的物种组成仍处于不断变化中,D正确。‎ ‎5.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捕食者数量的变化与被捕食者数量的变化之间存在负反馈调节 B.食性相同的异种鸟类分布在树林的不同位置能有效减小种间竞争 C.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用于探究农田里昆虫的物种数目 D.K值会随环境条件的破坏而发生变化 ‎【解析】选C。捕食者的数量会因被捕食者数量的增加而增加,而捕食者数量的增加会导致被捕食者数量的减少,因此捕食者数量的变化与被捕食者数量的变化之间存在负反馈调节,A项正确;树林的同一位置的食物有限,食性相同的异种鸟类会因争夺食物而发生种间竞争,因此食性相同的异种鸟类分布在树林的不同位置,能有效减小种间竞争,B项正确;‎ 14‎ 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用于探究农田里具有趋光性的昆虫的种群密度,不能用于调查不具有趋光性的昆虫的种群密度,因此黑光灯诱捕的方法不能用于探究农田里昆虫的物种数目,C项错误;环境容纳量(K值)会随着环境条件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如大熊猫栖息地遭到破坏后,由于食物的减少和活动范围的缩小,其K值就会变小,D项正确。‎ ‎6.(2020·白银模拟)稻飞虱以刺吸水稻的汁液为生,成虫有短翅型和长翅型两种,长翅有利于稻飞虱在水稻发育晚期迁移到适宜生存的环境。研究人员在含糖量不同的封闭环境中饲养稻飞虱若虫(幼虫),探究种群密度对成虫翅型比例的影响,结果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水稻和稻飞虱共同组成生物群落 B.稻飞虱属于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 C.稻飞虱种群在高糖、高密度情况下迁移能力提高 D.水稻与稻飞虱在相互选择中共同(协同)进化 ‎【解析】选A。群落是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A错误;稻飞虱以刺吸水稻的汁液为生,属于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B正确;由柱形图可知,稻飞虱在高糖、高密度情况下,短翅比例下降,长翅比例升高,因此迁移能力提高,C正确;生物进化是共同进化,因此水稻与稻飞虱在相互选择中共同(协同)进化,D正确。‎ ‎7.北京麋鹿苑的部分麋鹿被迁移到湖北石首长江故道地区后,形成新的种群。数年后,石首保护区中的麋鹿,出现了经常到保护区外农田中采食的现象。下列相关叙述合理的是 (  )‎ A.进入石首自然保护区后,麋鹿的种群数量会呈“J”型增长 B.麋鹿进入石首地区后,导致了当地的群落发生初生演替 C.麋鹿的引入,提高了石首地区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 D.麋鹿常到保护区外农田采食,可能是种内斗争增强所致 ‎【解析】选D。题干中麋鹿经常到保护区外农田中采食,说明自然保护区内食物有限,故麋鹿的种群数量不会呈“J”型增长,A项错误;麋鹿进入石首地区后,‎ 14‎ 导致了当地的群落发生次生演替,B项错误;引入麋鹿后不能提高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C项错误;麋鹿常到保护区外农田采食,可能是种群数量较多,种内斗争增强所致,D项正确。‎ ‎8.(2020·衡水模拟)如图为某人工鱼塘的主要能量流动图解,其中a、b、c、d为相关鱼的能量同化量。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鱼种甲和鱼种乙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b+d)/(a+c)100%‎ B.鱼种乙中不同个体在鱼塘不同水层觅食不能体现群落的垂直结构 C.群落中各种群间不存在地理隔离,因而能进行基因交流 D.若除去鱼种乙并增加投放饲料,则鱼种甲的数量会呈现“J”型增长 ‎【解析】选B。据题图分析,鱼种甲和鱼种乙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b/(a+c)×100%,A项错误;鱼种乙中不同个体在鱼塘不同水层觅食,属于种群的空间特征,不能体现群落的垂直结构,B项正确;群落中各种群间不存在地理隔离,但存在生殖隔离,因而不能进行基因交流,C项错误;若除去鱼种乙并增加投放饲料,则鱼种甲的食物非常充足,但是生存空间是有限的,因此鱼种甲在鱼塘中将呈现“S”型数量增长,D项错误。‎ ‎9.(2020·银川模拟)生态学家林德曼对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进行了定量分析,如图为能量流动图解。图中数据的单位为J/(cm2·a)。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生产者和植食性动物间存在信息传递 B.生产者流入分解者的能量为12.5 J/(cm2·a)‎ C.肉食性动物尿液中的能量不属于其同化的能量 D.“未利用”的能量包含在同化量中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中 ‎【解析】选C。生态系统中的信息可来源于同种或异种的生物,也可来自无机环境,生产者和植食性动物间存在信息传递,A正确;第一营养级生产者同化量为464.6 J/(cm2·a),第二营养级同化量为12.6+18.8+29.3+2.1=62.8 J/(cm2·a),生产者流入分解者的能量为464.6-62.8-96.3-293=12.5 J/(cm2·a),B正确;‎ 14‎ 动物尿液中主要是由细胞代谢的终产物构成的,其中含有的能量属于该动物的同化量,动物粪便中所含能量不属于该动物的同化量,C错误;“未利用”就是指同化量中除去自身呼吸消耗、分解者和下一个营养级生物利用之外剩余的能量,D正确。‎ ‎10.“温室效应”是由于人类活动导致的二氧化碳过量排放引起的,其不但会使气候暖化,还溶于水中导致海洋酸化。这两种变化共同影响着海洋生物。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珊瑚礁为许多动植物提供了生活环境,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来看,这构成了一个生物群落 B.珊瑚由珊瑚虫不断增殖堆积而成,因其体内生活着虫黄藻而呈现美丽颜色。据甲图,珊瑚虫与虫黄藻的关系是互利共生 C.乙图表示在酸化的海水中,动物细胞除了通过缓冲物质等的作用,还可以通过主动运输方式直接将多余的H+泵出去,维持酸碱平衡 D.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为此需要世界各国通力合作,这是因为碳循环具有全球性特点 ‎【解析】选A。由“珊瑚礁为许多动植物提供了生活环境”可推知这是一个生态系统,A项错误;虫黄藻为珊瑚虫提供O2和有机物,珊瑚虫为虫黄藻提供CO2和无机盐,因此两者之间为互利共生关系,B项正确;乙图显示氢离子出细胞需要载体蛋白和能量,是通过主动运输出细胞,这对于维持酸碱平衡很重要,C项正确;“温室效应”是由于人类活动导致的二氧化碳过量排放引起的,故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物质循环的特点具有全球性,故为此需要世界各国通力合作,D项正确。‎ ‎11.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B.防治农田害虫,是为了使能量尽量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C.一个生态系统中的全部个体的全部基因构成一个基因库 D.不同生态系统的物种组成和物种丰富度差别不大 14‎ ‎【解析】选B。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A错误;防治农田害虫,使农田中农作物固定的能量尽量少流向害虫,而保留在农作物中被人类利用,从而使能量尽量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B正确;一个种群中的全部个体的全部基因构成一个基因库,C错误;不同生态系统的物种组成和物种丰富度往往差别很大,D错误。‎ ‎12.种植过农作物的土地,闲置数年后逐渐被灌木丛覆盖。该过程中不会发生 ‎(  )‎ A.群落的物种组成逐渐发生改变,空间结构越来越复杂 B.光照、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等影响着群落中生物的分布 C.生物与环境间共同进化,环境对多种种群的容纳量增大 D.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及生物多样性的价值逐渐增大 ‎【解析】选D。群落演替的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逐渐发生改变,空间结构越来越复杂,A正确;该次生演替的过程中,光照、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等均影响着群落中生物的分布,B正确;生物与环境间共同进化,环境会变得更适于生物生存,环境对多种种群的容纳量增大,C正确;该过程中可以提高能量的利用率,不能提高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D错误。‎ ‎13.(2020·济南模拟)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动物种群密度过高或过低对种群的数量增长都会产生不利影响 B.群落的垂直分层是各种群之间及种群与无机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C.由裸岩到森林的群落演替过程中土壤的形成先于植物的演化 D.草原上雄鸟发现危情迅速起飞,以此给雌鸟发出的警报属于行为信息 ‎【解析】选C。动物种群密度过高,种内斗争会加剧,过低容易被环境所淘汰。所以动物种群密度过高或过低对种群的数量增长都会产生不利影响,A项正确;群落的垂直分层是各种群之间及种群与无机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B项正确;由裸岩到森林的群落演替过程中土壤的形成和植物的演化是同时进行的,C项错误;草原上雄鸟发现危情迅速起飞,以此给雌鸟发出警报,因为这种信息是通过特殊的行为实现的,属于行为信息,D项正确。‎ ‎14.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调查草地某种蜘蛛种群密度时,要选择草多的地方,否则结果偏低 B.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强于三北防护林 C.一只猛禽追逐另一只抓握着鼠的猛禽,这两只猛禽属于捕食关系 D.一棵树上不同高度的喜鹊,反映了动物群落的垂直结构 14‎ ‎【解析】选B。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最关键的是进行随机取样,以使所得数据更加接近准确值,A项错误;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多,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大于三北防护林,而营养结构越复杂的生态系统,其自我调节能力越强,B项正确;如果是同一个种群中的一只猛禽追逐另一只抓握着鼠的猛禽,那么这两只猛禽属于种内斗争的关系,C项错误;不同高度的喜鹊是同一物种,该现象不能反映动物群落的垂直结构,D项错误。‎ ‎15.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再次引起人们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关注,大会所倡导的低碳生活获得普遍认同。根据下图所示碳循环的部分过程进行的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 A.生物群落内部进行碳循环的物质形式是有机物 B.参与②过程的生物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C.③过程增强后②过程随之增强,不能通过增强③减少大气中的CO2‎ D.开发太阳能、水能、核能等新能源,可减少人类对①过程的依赖 ‎【解析】选C。生物群落内部只有生产者可以利用二氧化碳进行碳循环,消费者和分解者只能用有机物形式的碳进行碳循环,故A项正确。生物群落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都需要通过呼吸作用将体内的有机物转化为无机物,即释放CO2返回大气中,故B项正确。③过程增加时,大气中更多的二氧化碳被固定在有机物中,同时②过程也增加,但是留在生物群落中的碳的量还是有所增加,因此对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量仍然有帮助,故C项错误。太阳能、水能、核能等新能源是清洁能源,对环境污染小,提供的能量持久。通过开发这些能源可减少人类对于化石燃料的依赖,减少①过程,故D项正确。‎ ‎16.如图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其中“→”表示碳的流动方向。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在碳循环过程中,同时伴随着能量流动 B.由于某种原因造成图中E生物数量大量减少,‎ 14‎ 推测短期内与之相邻的两个营养级生物数量发生的变化是D增多,F减少 C.该生态系统的消费者包括图中的D、E、F、B D.A→C过程中碳主要以CO2的形式进行循环,F→B过程中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进行流动 ‎【解析】选C。物质是能量流动的载体,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物质循环总是伴随着能量流动同时进行的,二者不可分割,A项正确;分析图可知食物链为A→D→E→F,若E生物数量大量减少,则短期内生物数量发生的变化是D增加,A减少,F减少,B项正确;由题意分析已知A是生产者,C是无机环境中的二氧化碳,B是分解者,其余生物是消费者,即D、E、F是消费者,C项错误;A→C过程指的是生产者到无机环境的过程,碳流动形式主要是以CO2形式进行的;F→B过程指的是消费者到分解者的过程,碳元素是以含碳有机物形式进行的,D项正确。‎ ‎17.下列有关生态学原理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我国实施的“二孩”政策可以调节人口的出生率,改变人口的年龄组成 B.农民对某块农田放弃管理后,该农田上进行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C.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可导致大气中CO2的含量上升,引起温室效应 D.蜜蜂通过跳圆圈舞向同伴传递信息体现了信息可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 ‎【解析】选D。我国实施的“二孩”政策可提高人口的出生率,改善目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使人口的年龄组成发生改变,A正确。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B正确。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可导致大气中CO2的含量上升,引起温室效应,C正确。蜜蜂通过跳圆圈舞向同伴传递信息属于信息在种内的作用,没有体现信息在种间的作用,D错误。‎ ‎18.(2020·咸阳模拟)下列关于生态学实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制作生态缸应密闭,放于室内通风、避免阳光直射的地方 B.利用土壤中小动物趋湿、趋光的生活特点,使用诱虫器进行采集 C.研究土壤微生物对落叶的分解作用,对照组土壤应不作处理 D.通过抽样检测法对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进行计数 ‎【解析】选B。制作生态缸应密闭,以防止外界生物或非生物因素的干扰,为了保证各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能够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应将生态缸放置于室内通风、光线良好的地方,但要避免阳光直接照射,A项正确;利用土壤中小动物趋湿、避光、避高温的生活特点,使用诱虫器进行采集,B项错误;研究土壤微生物对落叶的分解作用,自变量是土壤微生物的有无,对照组土壤应不作处理(自然状态),实验组土壤应进行处理,以尽可能排除土壤微生物的作用,C项正确;对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进行计数,应采用抽样检测法,D项正确。‎ 14‎ ‎19.(2019·武汉模拟)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生态环境的保护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森林生态系统中,一种生物大量减少后,其位置可由同一营养级的其他种生物取代 B.湿地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的特点,此为生态系统的直接价值 C.原产于美洲的互花米草入侵江苏沿海一带,并迅速扩散,提高了当地的物种多样性 D.某地大熊猫的栖息地受到严重破坏后,对大熊猫最有效的保护措施是就地保护 ‎【解析】选A。森林生态系统中,一种生物大量减少后,其位置可由同一营养级的其他种生物取代;湿地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的特点,此为生态系统的间接价值;原产于美洲的互花米草入侵江苏沿海一带,并迅速扩散,形成生物入侵,降低了当地的物种多样性;某地大熊猫的栖息地受到严重破坏后,对大熊猫最有效的保护措施是易地保护。‎ ‎20.在水库的上游,将废弃农田和盐碱地改造成大面积芦苇湿地,通过生物降解、吸收,可以有效解决城市生活污水和农业生产对水源造成的污染问题,使水库水质得到明显改善,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 A.湿地中生物种类多样,可利用负反馈调节维持其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 B.从废弃的农田到芦苇湿地的变化,体现了人类的活动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 C.芦苇湿地构成了一个在物质和能量上自给自足的生态系统 D.该湿地不同地段物种组成上的差异是群落水平结构的体现 ‎【解析】选C。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所以可利用湿地中的种类多样的生物间的负反馈调节,维持其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A项正确;芦苇湿地是人类利用废弃农田和盐碱地改造而成的,从废弃的农田到芦苇湿地的变化,体现了人类的活动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B项正确;芦苇湿地在物质和能量上不是自给自足的生态系统,因为有很多来自城市的污染物(有机物)的输入,C项错误;该湿地不同地段物种组成上的差异,是在水平方向上,因地形的起伏、光照的明暗、湿度的大小等因素的影响导致的,是群落水平结构的体现,D项正确。‎ ‎21.根据美国新能源法案,到2020年美国生物乙醇产量将达到1.36×1011L,按此推算玉米种植面积要增加1.52×1010m2,将占用大面积草地、森林等土地。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可能造成区域生态系统的结构单一化,物种丰富度减少 B.当地的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途径不会发生改变 C.利用玉米为原料生产乙醇作为能源,可部分替代化石燃料 14‎ D.若合理规划能源植物的种植,有利于优化农田生态环境 ‎【解析】选B。若占用大面积草地、森林等土地,可能会使玉米成为该生态系统占有绝对优势的种群,人过多的干预该生态系统,将使该生态系统演变为人工生态系统,使得该生态系统的结构单一化,物种丰富度减少,A项正确;人过多的干预该生态系统,将使该生态系统演变为人工生态系统,物种丰富度减少,当地的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途径会发生改变,B项错误;利用玉米为原料生产乙醇作为新能源,可部分替代化石燃料,C项正确;既然是“合理规划能源植物的种植”,所以有利于优化农田生态环境,D项正确。‎ ‎22.(2020·天水模拟)运用生态学原理可以解决实际生产中的问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引进物种一定能增加当地的生物多样性,并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B.“桑基鱼塘”生态系统中将蚕粪喂鱼,实现了生态系统能量的反复循环利用 C.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雄虫的目的是通过提高害虫的死亡率来降低其种群密度 D.建立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的目的是提高大熊猫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解析】选D。引入新物种不一定能增加当地的生物多样性,可能破坏当地的生物多样性,A项错误;能量传递具有单向性,“桑基鱼塘”生态系统中将蚕粪喂鱼,实现了生态系统能量的多级利用,B项错误;用性引诱剂诱杀雄性害虫,使种群的性别比例失调,导致种群的出生率下降,进而降低其种群密度,C项错误;建立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的目的是改善其生存环境,提高大熊猫种群的环境容纳量,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共56分)‎ ‎23.(16分)(2019·咸阳模拟)在很多淡水湖泊中,绿藻和蓝藻等是鲤鱼及沼虾的食物来源,其中沼虾也是鲤鱼的食物。图甲表示某湖泊中绿藻与蓝藻对N、P的吸收量及pH>8时其体内藻毒素含量的差异,图乙表示该湖泊中不同体长鲤鱼的食性比例。 ‎ 14‎ ‎(1)从物质循环的角度看,作为生态系统的淡水湖,其物质循环中的“物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该湖中直接决定绿藻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 ‎ ‎(3)从图乙来看,鲤鱼体长在4.2 cm时,假设该生态系统中存在鲤鱼、小虾、藻类,若鲤鱼获得的能量为28 kJ,则最少需要藻类________kJ。 ‎ ‎(4)为了既能获得经济效益又能治理水体污染,先培养藻类吸收水体中的氮、磷元素,再构建食物链快速去除藻类,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①治理磷元素富营养化的碱性水体,应该选择较理想的藻类是____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②现要投喂鲤鱼去除①中的藻类,投喂鲤鱼的体长应该大于4.2 cm,理由是:此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解析】(1)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的“物质”是指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化学元素。‎ ‎(2)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可见,该湖中直接决定绿藻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 ‎(3)分析图乙可知,鲤鱼体长在4.2 cm时,植食性与肉食性比例为3∶1。假设该生态系统中存在鲤鱼、小虾、藻类,若鲤鱼获得的能量为28 kJ,则有21 kJ来自藻类,7 kJ来自小虾。欲求消耗藻类能量的最小值,则传递效率应按20%计算。可见,若鲤鱼获得的能量为28 kJ,则消耗藻类最少为:(21÷20%)+(7÷20%÷20%)=280(kJ)。‎ ‎(4)①由图甲可知:两种藻类吸收磷元素的量相当,但在pH大于8时的碱性水体中,绿藻体内藻毒素的含量明显低于蓝藻,因此治理磷元素富营养化的碱性水体,选择绿藻较为理想。②由图乙可知:鲤鱼体长大于4.2 cm时,植食性与肉食性比例大于3∶1,即植食性比例高,所以现要投喂鲤鱼去除①中的藻类,投喂鲤鱼的体长应该大于4.2 cm。‎ 答案:(1)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 (2)出生率和死亡率 (3)280 (4)①绿藻 绿藻在碱性水体中藻毒素含量低 ②植食性比例高 ‎24.(12分)(2020·日照模拟)众所周知,毛乌素沙漠是中国四大沙漠之一。三北防护林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以及天然林保护工程和全面治理荒沙行动,极大地改善了毛乌素的生态环境,经过六十年的艰难治理,不毛之地变成了绿洲。回答下列问题:‎ ‎(1)由于不合理开垦,曾经水草丰美的毛乌素地区退化为沙漠,这一历史变迁是________和生物多样性锐减等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缩影。对该地区土壤小动物丰富度进行调查时,‎ 14‎ 可采用______________法。 ‎ ‎(2)沙漠变成绿洲的过程中,要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方面要控制对生态系统干扰的程度;另一方面,应实施相应的____________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稳定。 ‎ ‎(3)在毛乌素沙漠退耕还林还草的过程中,如果植物种类单一,就容易引发病虫害,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解析】(1)由于不合理开垦,曾经水草丰美的毛乌素地区退化为沙漠,这一历史变迁是土地荒漠化和生物多样性锐减等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缩影。若对该地区土壤小动物丰富度进行调查时,可采用取样器取样法。‎ ‎(2)沙漠变成绿洲的过程中,要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方面要控制对生态系统干扰的程度;另一方面,应实施相应物质、能量的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稳定。‎ ‎(3)在毛乌素沙漠退耕还林还草的过程中,如果植物种类单一,就容易引发病虫害,原因是植物种类单一,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简单,抵抗力稳定性弱,因此容易引发病虫害。‎ 答案:(1)土地荒漠化 取样器取样 (2)物质、能量 (3)植物种类单一,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简单,抵抗力稳定性弱,因此容易引发病虫害 ‎25.(15分)林窗主要是指森林群落中老龄树死亡或因偶然因素(如火灾、龙卷风等)导致成熟阶段优势种的死亡,从而在林冠层造成空窗的现象。生态学家对某林窗的生态变化进行了研究,请回答下列问题: ‎ ‎  时间 种群密度   ‎ 第2‎ 年 第4‎ 年 第6‎ 年 第8‎ 年 第10‎ 年 第12‎ 年 艾蒿(株/平方米)‎ ‎5‎ ‎8‎ ‎10‎ ‎6‎ ‎4‎ ‎1‎ 紫荆(株/10平 方米)‎ ‎1‎ ‎3‎ ‎5‎ ‎6‎ ‎4‎ ‎2‎ 樟树(株/100‎ 平方米)‎ ‎0‎ ‎1‎ ‎2‎ ‎5‎ ‎8‎ ‎8‎ ‎(1)判断该林窗内的群落演替为次生演替,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随着时间的推移,艾蒿、紫荆的种群密度逐渐下降,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在调查上述物种的种群密度时,为减少误差应注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若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林窗内林鼠的种群密度,‎ 14‎ 所得数据往往比实际结果偏大,可能的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列举两项)。 ‎ ‎(3)在研究该林窗能量流动过程中,第8年测得植物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中的含碳量为9 690 kg/(hm2·a),被初级消费者摄入的仅为2 070 kg/(hm2·a),还有3 600 kg/(hm2·a)未被利用,则其他部分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中的含碳量。 ‎ ‎【解析】(1)在原有土壤条件保留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通过表格数据分析,随着时间的推移,艾蒿、紫荆的种群密度逐渐下降,原因是樟树这种乔木数量增加,树长大,林窗逐渐关闭,导致林下光照强度减弱,艾蒿、紫荆竞争处于劣势。(2)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常用样方法,为减少误差,应注意随机取样并取平均值。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林窗内林鼠的种群密度时,若林鼠对捕鼠器有记忆、重捕获的机会减少、被标记个体迁出调查区域、标志物脱落,都可能导致所得数据比实际结果偏大。(3)通过分析可知,生产者固定的能量=生产者流向下一营养级+分解者分解利用+呼吸作用利用+未被利用。故第8年测得植物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中的含碳量为9 690 kg/(hm2·a),被初级消费者摄入的仅为 ‎2 070kg/(hm2·a),还有3 600 kg/(hm2·a)未被利用,则其他部分包含植物自身呼吸消耗的有机物及植物的遗体、残枝败叶等。‎ 答案:(1)在原有土壤条件保留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林窗逐渐关闭,导致林下光照强度减弱,艾蒿、紫荆竞争处于劣势 (2)随机取样并取平均值 林鼠对捕鼠器有记忆,重捕获的机会减少、被标记个体迁出调查区域、标志物脱落 ‎(3)植物自身呼吸消耗的有机物及植物的遗体、残枝败叶等 ‎26.(13分)(2019·西安模拟)我国90%以上的水域污染是因水体中的N、P含量过高而引起的富营养化造成的。在这里时常采用生态浮床法、以漂浮材料为载体,将高等水生植物栽植到载体中,通过植物的根系吸收或吸附作用,削减水体中的氮、磷等污染物质,从而净化水质。回答下列问题:‎ ‎(1)水中N、P含量过高,可能引起藻类大量繁殖。藻类属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____________;藻类大量繁殖后,最终会导致水生动植物大量死亡,该变化过程____________(填“属于”或“不属于”)群落演替。 ‎ ‎(2)水中N、P含量过高,通过水体自身的净化作用难以消除N、P的影响,表明此时生态系统的________稳定性遭到破坏,而难以自动修复。 ‎ ‎(3)在水域生态系统中,N、P等元素在________之间进行循环流动。在利用生态浮床治理时,‎ 14‎ 为防止浮床植物中富集的N、P重新进入水体,可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 ‎ ‎【解析】(1)藻类是自养生物,属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生产者。藻类大量繁殖后,最终会导致水生动植物大量死亡,该变化过程属于群落演替。(2)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叫恢复力稳定性。据此可知:水中N、P含量过高,通过水体自身的净化作用难以消除N、P的影响,表明此时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已经遭到破坏。(3)在水域生态系统中,N、P等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进行循环流动。定期收割浮床上的植物,可防止浮床植物中富集的N、P重新进入水体。‎ 答案:(1)生产者 属于 (2)恢复力 (3)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 定期收割浮床上的植物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14‎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