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考地理新探究大一轮检测:第14讲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课后作业(人教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高考地理新探究大一轮检测:第14讲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课后作业(人教版)

‎            ‎ 一、选择题 研究土壤水分的空间分布特征对农业生产、植被恢复和土地的合理利用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下图为黄土高原某沟壑区不同坡度和坡向的土壤水分含量剖面分布图。读图,回答1~2题。‎ ‎1.甲图表明,随着坡度的增加(  )‎ A.土壤剖面相同深度含水量增加 B.土壤的总储水能力提高十分显著 C.地表径流下渗补给的能力降低 D.降水后形成的地表径流减少明显 ‎2.从土壤水分条件看,黄土高原沟壑区植被生长条件较好的是(  ) ‎ A.阳坡 缓坡       B.阳坡 陡坡 C.阴坡 陡坡 D.阴坡 缓坡 解析:第1题,根据甲图信息,土层深度相同,坡度越大,土壤含水量越小,由此说明土壤水分大多来自地表径流的下渗。因此,图示说明随坡度增加,地表径流下渗补给的能力降低。故选C。第2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黄土高原植被生长条件与水分条件息息相关。根据乙图可知,到达一定深度后,同一深度,阴坡的含水量较大;根据甲图可知,同一深度,坡度缓的地方含水量较大。故选D。‎ 答案:1.C 2.D ‎(2019·北京海淀区模拟)下表为我国甲、乙两山基带的气象要素及雪线高度资料表。读表,回答3~4题。‎ 甲山(海拔7 782 m)‎ 乙山(海拔7 435 m)‎ 南坡 北坡 南坡 北坡 基带 气象 要素 海拔/m ‎1 100‎ ‎2 920‎ ‎1 229‎ ‎1 848‎ 年均温/℃‎ ‎16.1‎ ‎7.9‎ ‎7.4‎ ‎2.8‎ 年降水量/mm ‎2 276.6‎ ‎512.1‎ ‎96.1‎ ‎519.2‎ 雪线高度/m ‎4 750‎ ‎5 000‎ ‎4 350‎ ‎3 980‎ ‎3.据表中可以推断(  )‎ A.甲山北坡相对高度大于南坡 B.甲山南坡的垂直带谱最丰富 C.乙山南坡的河流补给以雨水为主 D.乙山的森林蓄积量大于甲山 ‎4.与乙山相比,甲山雪线分布特点形成的主导因素是(  )‎ ‎①纬度位置 ②山体海拔 ‎③水汽来源方向 ④人类活动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解析:第3题,据表中资料推断,甲山北坡相对高度小于南坡,甲山南坡的垂直带谱最丰富;乙山南坡的河流补给应以高山冰雪融水为主,乙山的森林蓄积量小于甲山。第4题,甲山南坡降水多于北坡→南坡为迎风坡→雪线南坡低于北坡;乙山北坡降水多于南坡→北坡为迎风坡→雪线北坡低于南坡。与乙山相比,甲山雪线分布特点形成的主导因素是纬度位置、水汽来源方向。‎ 答案:3.B 4.C ‎(2019·西安中学摸底)下图是陆地自然植被类型分布与水热条件关系图。读图,回答5~6题。‎ ‎5.下列对图示自然植被分布影响因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沿X方向热量增加 ‎ B.沿X方向降水增加 C.沿Y方向热量增加 ‎ D.沿Y方向降水增加 ‎6.甲、乙表示的自然植被类型可能是(  )‎ A.热带草原 温带落叶林 B.热带草原 亚热带硬叶林 C.热带雨林 温带落叶林 D.热带雨林 亚热带硬叶林 解析:第5题,依据图示自然植被类型的分布状况可以判断,沿X方向热量减少,沿Y方向降水增加。第6题,结合上题分析可推断出甲为热带草原、乙为温带落叶林。‎ 答案:5.D 6.A ‎(2019·太原模拟)某高山苔原带海拔2 140~2 220 m处,近几十年来草本植物入侵严重且区域差异明显。图Ⅰ示意该山苔原带不同海拔和坡度条件下的草本入侵程度,图Ⅱ示意不同土壤颗粒含量随草本入侵程度的变化。据此回答7~8题。‎ ‎7.草本植物入侵面积最大的区域位于(  )‎ A.较低海拔处的陡坡 B.较高海拔处的陡坡 C.较低海拔处的缓坡 D.较高海拔处的缓坡 ‎8.随着草本植物的入侵,土壤(  )‎ A.孔隙增大,水分增加 B.孔隙减小,水分减少 C.孔隙减小,水分增加 D.孔隙增大,水分减少 解析:第7题,图示重度入侵和全入侵,主要分布在海拔 2 160 m 以下、坡度28°以上区域,则A正确。第8题,土壤中沙粒越多,土壤空隙越大,水分越容易被蒸发,而土壤含水量越少。图示随着草本植物的入侵,土壤沙粒含量减少,粉粒和黏粒含量增加,则随着入侵,土壤孔隙减小、水分增加。‎ 答案:7.A 8.C ‎(2019·江西八校联考)贡嘎山位于四川西部,下表示意该山东坡某海拔范围由低到高(Ⅰ~Ⅳ)‎ 四种植被垂直带某年10月时的生物量及其分配构成。读表回答9~11题。‎ 乔木层 ‎(%)‎ 灌木层 ‎(%)‎ 草本层 ‎(%)‎ 总计生物量 ‎(吨/公顷)‎ Ⅰ ‎98.25‎ ‎1.62‎ ‎0.13‎ ‎233.49‎ Ⅱ ‎97.87‎ ‎2.08‎ ‎0.05‎ ‎524.55‎ Ⅲ ‎97.41‎ ‎2.45‎ ‎0.14‎ ‎415.81‎ Ⅳ ‎—‎ ‎95.06‎ ‎4.94‎ ‎20.86‎ ‎9.该海拔范围内物种优势最显著的是(  )‎ A.苔原 B.草本 C.灌木 D.乔木 ‎10.植被带Ⅲ是(  )‎ A.常绿阔叶林带 B.山地针叶林带 C.高山灌丛带 D.高山草甸带 ‎11.推断导致植被带Ⅱ、Ⅲ生物量高于Ⅰ的主要因素是(  )‎ A.光照 B.气温 C.降水量 D.土壤 解析:第9题,表中信息显示该海拔范围内乔木层所占的比重最大,且总计生物量也最大,则乔木是优势最显著的物种。第10题,该山地位于四川西部,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其基带应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植被带Ⅲ乔木层占比大,应是森林带;但海拔较高,不可能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则是山地针叶林带。第11题,“由低到高(Ⅰ~Ⅳ)”,说明“Ⅱ、Ⅲ”位于半山腰,而“Ⅰ”位于山麓地带;由于地形的抬升作用,海拔较高处的降水会多于山麓地带,生物量较大。气温应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光照与坡度有关,材料中没有体现坡度信息,土壤在同一山坡差别不大。‎ 答案:9.D 10.B 11.C 二、非选择题 ‎12.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林线是指高纬度地区或高山,由于低温(大约与最热月平均气温7 ℃等温线相吻合)、风及土壤等条件而不能形成森林的界线。一般纬度越低,林线越高;中高纬地区降水越少,林线越高。下图示意我国某区域林线高度的分布状况。‎ ‎(1)描述图中林线的分布特征。‎ ‎(2)分析青藏地区林线向北凸出的原因。‎ ‎(3)在林线附近多生长针叶林,试分析针叶林的生长习性。‎ ‎(4)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推测Q地区的林线高度会如何变化,试说明理由。‎ 解析:(1)描述多条等值线的分布特征时,一般从变化趋势、疏密状况、极值位置及弯曲方向等方面去考虑。(2)青藏地区林线向北凸出的原因,主要从地势及降水条件去分析。(3)针叶林的生长习性主要根据林线附近的自然环境特点去分析。(4)Q地区林线高度的变化,取决于水热状况的变化,气候变暖,热量条件及水源条件都会有所改善,因而林线会上升。‎ 答案:(1)林线高度由南向北降低,且疏密分布较均匀;最高值出现在西藏南部地区;南部大体由南向北凸出,北部大体由北向南凸出。‎ ‎(2)西部受西南暖湿气流的影响;东部受东南季风带来的暖湿气流的影响,降水较多,林线较低;中部降水少,林线高。‎ ‎(3)耐寒、耐旱、耐贫瘠。‎ ‎(4)上升。气温升高,热量条件有所改善;冰雪融水增多。‎ ‎13.(2019·莆田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山顶苔藓矮曲林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热带季雨林等在山顶或山脊,受山地特殊环境影响(山顶效应)演化形成的植被类型,也被称为“雾林”。其树木弯曲变形、低矮且粗壮(图b);枝干或叶片上密布有附生的苔藓植物。鉴于其生存环境的独特性和分布的特殊性,近年来备受关注,有关专家呼吁应加强保护。图a示意中国南方山顶苔藓矮曲林分布。‎ ‎(1)山顶苔藓矮曲林又被称为“雾林”,试对此作出合理解释。‎ ‎(2)分析山顶苔藓矮曲林生长缓慢、“矮曲”的原因。‎ ‎(3)推测我国山顶苔藓矮曲林分布高度的东西向变化及原因。‎ ‎(4)说明加强山顶苔藓矮曲林保护的原因。‎ 解析:(1)从水汽、降温角度分析即可。(2)树木生长慢一般可从气候(光热)、土壤角度分析;“矮曲”又体现在“长不高”“弯曲”上,一般矮与气温、曲与风力有关。(3)山顶苔藓矮曲林分布在山顶,而由我国地势分布的东西差异可知其分布高度自东向西升高。(4)可从该林存在的意义、破坏后不易恢复,以及破坏严重角度分析。‎ 答案:(1)植被茂密,蒸腾作用和保湿作用大,空气湿度大;地面辐射强,散热快,空气中的水汽易凝结成雾;山地复杂的地形有利于水汽上升,冷凝成雾。‎ ‎(2)由于潮湿多雾,日照少,气温低,热量少,土层浅薄、贫瘠,植物生长缓慢。在强烈山风的持续作用下,树木弯曲变形甚至匍匐地面;冷湿使得植物向上生长受阻。‎ ‎(3)变化:自东向西升高(或自西向东降低)。‎ 原因:山顶苔藓矮曲林是受山顶效应影响形成的,我国自东向西地势升高(或我国自西向东地势降低),所以其分布高度也随之升高(或降低)。‎ ‎(4)山顶苔藓矮曲林生长环境恶劣,生态脆弱;人类活动不当(转为农业用地、采药等)的威胁日益严重;具有保持水土、涵养水源、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环保功效;生存环境独特,具有较高的科研价值。‎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