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考记叙文考点之段落的作用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年中考记叙文考点之段落的作用

记叙文考点之段落的作用 教学目标:‎ ‎1. 掌握重要段落(开头、结尾 、中间段)在记叙文中的作用。‎ ‎2. 提高结合文本规范准确答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把握记叙文重要段落作用的答题角度,并且学会灵活使用规范的答题语言;‎ ‎2.在明确赏析角度的基础上,能结合内容具体、准确答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明确目标 明确记叙文中段落作用是一个高频考点,引起学生思想的高度重视,激发学习积极性。‎ 二.考题回放,强调考点 父亲的背影 章中林 ‎①和父亲没有相见已经一年有余了,我常常梦到父亲的那个背影……‎ ‎②去年国庆放假回家,父亲说从镇上到家没有车,他开电瓶车来接我。七十岁的老人了,能开电瓶车吗?望着坐在前面开车的父亲。我看到的是他的背影:他低着头看着前方。脊背突起。根根骨头清晰可辨,上面只裹着一张皮。他扶着方向盘,弯着腰,整个人看上去就像一张犁辕,这还是我那伟岸高大的父亲吗?‎ ‎③父亲年轻的时候,在山里帮人炸石头。我空闲的时候,喜欢到他那里玩耍。那时,我经常看到他挥舞着大铁锤,把石头砸得金星乱飞。这是怎样一个形象呢?也许用个特写就能表现出来:身形高大的父亲,脊背宽阔如门,两腿站立如柱,两臂肌肉暴起,挥舞起铁锤来,带着呼呼的风声。‎ ‎④前些日子,看到库尔贝的一幅油画《采石工》.我才恍然明白我的印象与现实有着不小的偏差。因为那时生活拮据,父亲就和《采石工》中的主人公类似,戴着没有檐的草帽,穿着满是补丁的衣服,鞋子也是破的,连脚后跟都露出来了。这能从父亲当年拍的一张黑白照看出来。‎ ‎⑤这就是残酷的现实,但我还是喜欢父亲那个砸石头的背影:棕色的脊背,绷紧的双臂,高举的铁锤。整幅画面有着无穷的张力和撼人心魂的表现力,谁看了会不对他翘起大拇指呢?但是,眼前的父亲却完全没有了那种气势,委顿矮小,说话都有些不能关风,还怎么和当年那个形象相比较呢?不忍再想,不能再看。‎ ‎⑥回到家,我感冒了。身体软软的,提不起精神。看到父亲挑着一担粪去浇地,我说我来。父亲笑说,你是纸扎的,经不起风。这时,我又看到了父亲的背影:他伸着颈,哈着腰,两手抓着扁担,整个人弯成了一张弓。望着他步履蹒跚,我的眼泪流了出来。身为儿子,我却不能让年迈的父亲颐养天年。‎ ‎⑦走的那天,临出门,父亲叫我等一等,摘些苦柚带着。他说苦袖对我的高血压和高血脂有益,一树的苦柚基本上都被他捎到了我的手里。望着树顶上的苦柚,他还准备爬上树去摘。这么大年纪的人了,危险!我叫嚷着跑到父亲的跟前,想要夺下他的腰篮,但他断然回绝了:别看你比我年轻,但是爬树,我灵活,你不行。‎ ‎⑧倒吊在树上的父亲,就像一只塑科袋挂在树上,迎风飞舞着,似乎随时都会被风吹落。这时我的泪又来了。父亲哪里还有当年的宽阔背脊,人瘦得有些变形,只剩下一手可握的轮廓了。一件夹克被风扬起来,就像被鼓起的风帆,整个人看,上去就像一只蜕皮的蝉一样。那手更是让人不忍直视一黢黑的烧火棍一样,没有一点光泽:皲裂的麻秆一样,没有一点肌肉。这还是父亲吗?眼泪像决堤的洪水一祥淹没了我的视线 ‎⑨一年多来的每一个日子里,我都思念着父亲,忘不了他的背影。无论怎样,我一定要回去看看父亲,和他说一说今天我的工作、我的生活……‎ 想一想:请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文章第一段的作用。‎ ‎【答案】‎ 结构上:它起着启下,和结尾前后响应,统率全篇的作用。‎ 内容上:全文的叙事线索,且从感情上定下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解题思路】‎ 6‎ 考查文段的作用。一般从结构上与内容上这两个角度来回答。开头在文中的作用:结构:点题、引出下文、总领全文、为下文作铺垫、设置悬念。内容:突出人物品质/情感。此文第①段,结构上,“和父亲没有相见已经一年有余了,我常常梦到父亲的那个背影……”开篇点题,统率全篇;内容上,引出对父亲背影的回忆,包含对父亲的感激与怀念,定下了全文的感情基调。且“背影”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 转 身[来^#源:%中教&@网]‎ 李汉荣 ‎①一转身,那个动人的身影就不见了。在人海里,想再次打捞到她,再次与她相遇,哪怕匆匆一瞬,都是不可能了。‎ ‎②在都市、在广场、在车站、在机场、在大街、在超市、在乡野、在人流聚散的地方,我曾经有这种感受:转身,就是永别。‎ ‎③那一次我在北京火车站等车。在拥挤的人流里,我不小心踩了右边的年轻人。我正准备道歉或接受责备,却看见转过来一张文雅谦和的脸,他说:“对不起,我挡着你了。”我竟然被感动了,只顾欣赏这张善良、有教养的脸,只顾欣赏这江南的表情,却忘了对他说声谢谢,把诚挚的心情告诉他。当我忽然记起,正要张口表达,人潮猛然涌了过来,一转身,我已找不到他,只看见攒动的人头,闪动的各色衣服……‎ ‎④还记得那年春天,我一人在秦岭深处行走,山路两旁开满野花:灯芯花、野草莓花、苜蓿花、蒲公英花……路下面的小河,清澈如镜,温柔如绸,淙淙的水声像母亲轻唤谁的乳名。四周的群山,一律被松树、柏树、桦树和茂密灌木覆盖。闻着花香,听着水声,看着山色,我恍然似已进古代,入了那“拈花微笑”的仙境。正在此时,迎面走来一位小女孩,她头上插了几朵野花,手里拿着一束菖蒲,好看的脸上满是羞涩,浑身洋溢着纯真的自然气息。但我不便过分地注意她,我怕她受到惊吓。于是我停下来,给她让路,然后静静地看她远去,欣赏着她的背影,却记不清她的眼睛和脸究竟是什么样子,匆匆的一瞥里只看到“好看”的朦胧感觉。也许,或者是一定的,我这一生只有这一次和她相遇了,只有这一次,在她还是小女孩的时候,我突然感到十分的失落和惆怅。怎么办呢?我想多看她一眼,看仔细些。我想在记忆里逼真地收藏一个像野花一样纯真的秦岭女孩。这也许是她一生里最生动的瞬间,我记起了泰戈尔的诗句:“你不知道你是多么美丽,你像花一样盲目。”我情不自禁地转过身来,沿着小女孩走的方向走着,走到山路转弯的地方,出现了个三岔路口。我已经无法知道小女孩走进了哪一条路径。就那么一转身,她消失在命运的路径,也许就是我此生永远都不能踏上的路径……‎ ‎⑤冬天,已经很冷了,西伯利亚寒流远道而来,遭遇袭击的当然是穷人,最可怜的是乞丐。乞丐不多,但不多的乞丐也常常有力地触动和唤醒我们冬眠的良心。在南大街路口,我看见一位衣服褴褛的中年乞丐。我急忙赶回家,拿上我去年穿过的那件防寒服给他。可是来到南大街,已看不见他,于是我在东大街找他,又在北大街找他,都没有找到。最后我来到丁字路口,还是没有找到他,却遇到了一个老年乞丐,一转身,苦难转换了方向,交换了背影,但苦难的身份没有改变,都是苦难。于是我把防寒的衣服披在了这位贫苦的老人身上,希望他下降的体温能稍稍回升,希望降温的人性能稍稍回升。我由此想到亚洲的穷人,非洲的穷人,全世界的穷人,想到徘徊在文明大街上的那些孤苦身影,一转身,他们到哪里去了?而文明,你能否追上去,轻轻拉起那褴褛的衣襟,或者握着那空空的手,仔细看看他们的眼睛?他们到哪里去了,一转身?‎ ‎⑥一转身,车窗外的河流已经不知去向;一转身,门前的那只鸟不见踪影;一转身,天上的那座虹桥已经悄然消失;一转身,水里的鱼已经没入深渊;一转身,父亲已经走远,新垒的坟上,墓草青青……‎ ‎⑦旭日一转身变成落日,青丝一转身变成白发,爱情一转身变成婚姻,诗一转身变成散文,羊群一转身变成毛衣……等一等,等一等,能否再转回来?‎ 想一想:简要分析文章最后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答案】‎ 结构上:对前文细节描述的一个全面总结在全文中起总结全文的作用;‎ 内容上:他把前文的真实的“转身”瞬间,升华到人生的种种时间变化,然后呼唤人们珍惜爱护当前的“真善美”,使文章主题的进一步深化。‎ 6‎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最后一段在文中的作用。要先熟知最后一段的作用:1.内容上,画龙点睛,点明主旨,深化中心,升华主题。本文结尾段的一串排比句,把前文的真实的“转身”瞬间,升华到人生的种种时间变化,用“等一等,能否再转回来”呼唤人们珍惜爱护当前的“真善美”,深化了文章的主题。2.结构上,总结全文,照应开头,使文章结构更加完整。尾段对前文具体事件做了一个总的概括,起总结全文的作用。 ‎ ‎①总领全文,引出下文;‎ ‎②照应题目;‎ ‎③吸引读者。‎ 三.分析归纳,方法指导 内容上 开头段 ‎①概括具体内容;‎ ‎②开篇点题。‎ 结构上 注意:开头段如果有环境描写,则有点明故事发生的背景、渲染气氛、引出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做铺垫等作用。‎ ‎①承上启下或引出下文;‎ ‎②照应标题、前文;‎ ‎③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中间段 结构上 ‎①概括具体内容;‎ ‎②表达情感,点明中心。‎ 内容上 注意:考虑中间段是否有环境描写,是否考查插叙的作用。‎ ‎①总结上文或全文;‎ ‎②照应标题、前文;‎ ‎③留下悬念,引发思考。‎ 6‎ 内容上 结尾段 ‎①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严谨;‎ ‎②点明中心,升华主题。‎ 结构上 小结归纳:以上从内容与结构两个主要角度分析段落的作用,除了表格中所列作用外,当然还有其它,如:对比,结局出人意料或结尾戛然而止等。掌握了方法,我们就要学会用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 四.小试牛刀,学以致用 一场突如其来的雨 崔立 初秋的某一天,一场雨,来得有点突然,越下越大了。好多人选择了躲雨。大家挤在一旁的奶茶铺廊檐之下,那里并不大的空间,挤了个满满当当。‎ ‎“妈妈,我们去帮一下叔叔吧?”‎ 是一个五六岁孩子的声音。‎ 孩子拽着年轻妈妈的手,指着不远处一个倒伏在地上的人。这是一个乞讨的男人,身上黑乎乎地,像是好久没洗过澡。还有手臂上、脚上,包括裸露在外的身上,直至脸上,有很多疤痕。那些疤痕,触目惊心。每一天,男人都会在附近的某一处,人流穿梭的水泥地上,向路人乞讨。‎ 男人似乎腿脚有些不便。很艰难地,男人想让自己爬起来。但无论多么努力,都显得徒劳。地上下过雨后,是那么的湿滑,男人眼中带着无限的企望,一直瞧着廊檐底下,看得出来,他是那么的希望能和大家一样,躲一会儿雨呢。‎ 许多人都装作没看见,或者说,看见了又如何?男人浑身脏兮兮,而且又不认识,谁又肯为了这么一个素不相识的人,而弄脏自己呢。‎ 年轻妈妈推了推孩子,似乎还挤眉弄眼了一下,看得出来,她没想过要帮那个男人,她想让孩子不要再做什么了。但孩子分明噘起了嘴,又说:“妈妈,那是老师说的,看到需要帮助的人,我们一定要去帮忙……”‎ 年轻妈妈看了眼四周那些一脸淡然的躲雨的人们。年轻妈妈咬了咬孩子的耳朵,像是在劝他,别管闲事了。谁知道,孩子跳了起来,很大声地说:“妈妈,你不是教我,要做一个助人为乐的人吗?”‎ 有些尴尬,年轻妈妈的脸微微红了,看了看雨中的那个乞讨男人,又不是很方便去帮助他。‎ 想了想,年轻妈妈说:“儿子,你等等,我叫你爸爸来帮忙吧。”‎ 孩子拍着手,说:“好啊,好啊,顺便,你让爸爸给叔叔带把伞吧。”‎ 孩子还朝着雨中的乞讨男人,说:“叔叔,你再等一会,我们家住得很近,我爸爸,他很快就来了……”‎ 在孩子说话的间隙,年轻妈妈已打了电话。‎ 6‎ 雨水已经将乞讨男人浇湿了。很意外地,雨水浇过的男人的身子,不那么黑了,还有裸露在外的疤痕,身上的,脸上的,手臂上,竟开始慢慢地脱落了……‎ 很多人看到了,孩子也看到了,孩子竟是一脸惊喜的表情,说:“叔叔,太棒了,太棒了,你看你的那些疤痕,竟然都好了。”‎ 孩子,是在为他高兴呢!‎ 乞讨男人,却像是被惊到了,他没有再等待,孩子父亲赶来的帮助,还有带来的伞。乞讨男人不灵便的脚,一瘸一拐地缓慢移动着,进入了雨幕深处,很快,就不见了。‎ 又一天,雨过天晴,还是在马路边,孩子和他的年轻母亲路过,又看到了那个倒伏在路上的乞讨男人。男人身上依旧黑乎乎的,还有手臂上,脚上,身上,直至脸上,那些触目惊心的疤痕。‎ 孩子惊讶地站在乞讨男人面前,说:“叔叔,你身上怎么又有疤痕了呢?是不是有人欺负你了,所以有了疤痕呢?”‎ 年轻妈妈是想拦住孩子,没拦住。‎ 乞讨男人看了孩子一眼,也看到了周边走过的行人怀疑的目光,乞讨男人脸有些窘,真不知该说些什么。‎ 最后一次,孩子突然哭了,问妈妈:“你看叔叔那么多疤痕,那该有多疼啊!”‎ 那一次,像是真正触动到了什么,乞讨男人的心头,猛地一动。‎ 有很长时间,孩子没有见到乞讨男人。乞讨男人像是消失了一样,不在这条大街出现了。孩子每次左顾右盼地找寻,却见不到。‎ 那一天,孩子上小学了。‎ 门卫室里,一个年轻而又面熟的保安朝着孩子在笑,说:“小朋友,你好!”‎ 孩子也是一脸惊喜:“叔叔……”‎ 想一想:第一段交代大家在廊檐下躲雨,有什么妙处?‎ ‎【答案】 ‎ ‎①结构上:写出环境的恶劣,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②內容上:引出躲雨这件事,为下文写小孩想帮助“乞讨的男人”躲雨做铺垫。‎ ‎ ‎ 燃烧的木棉花 杨春山 ‎①在金沙江、怒江、澜沧江三江并流的地带,木棉花如一位淸逸的隐士,不时把它孤傲的身影投射在江畔的某个地带。金沙江在高山峡谷里穿行。湍急时,江水激荡岸石,雷霆万钧,滚泻奔腾,形成了虎跳峡等壮美的奇观;泙缓时,江水波澜不惊,莹碧如玉,悠悠徐行,衍生了金江古渡等柔和的景致。在一疾一缓之间,具有神性和自由意味的金沙江,让滇西北高原具有了重叠的层次和流动的质感一条江的奔流,会让江岸承受无处不在的冲击,而一条江的静滞,会让江畔拥有云蒸霞蔚的江花。在金沙江沿线绽放的木棉花,聚成了一道绝美的风景。挺立在江岸边的木棉花树,不离不弃地依偎着金沙江,用自己的身影,点缀着江水的寂寞。有了木棉花的点缀,金沙江就拥有了明媚的色彩与春光。木棉花树的俊逸挺拔和金沙江的激情交织碰撞,滇西北高原停驻在人们的视野里。‎ ‎③春会让木棉花隐忍了一年的生机在瞬间绽放,满树的鲜红与艳丽成就了木棉花,成就了它“英雄花”的称谓。一树木棉花,就是一树春夭里绽放的火红与希望。有了木棉花娇艳的容颜,滇西北高原就有了亮丽的底色;有了木棉花的陪伴,一路奔行的金沙江就不再感到疲惫。在金沙江的穿行路线图里,始终有木棉花若隐若现的身影。‎ ‎④除了金沙江边的干热河谷地带,在滇西北的一个个村庄,木棉花树依然有着挺拔不凡的气度。在乡村,一只只在花朵旁驻足的小鸟,一只只在硕大花瓣里穿行的蜜蜂,会让木棉花变得更加生动和温情。五星形的花瓣,紧紧簇拥着蕊的花瓣,让木棉花充满了凝聚的象征意味。选择了乡村的木棉花,把自己的根深深扎进红土地里,用俊俏而大气的容颜,和村庄两相厮守。那些硕大而肥厚的花朵,在喧闹了春光之后,便会被摘下、晒干,成为味蕾上的诱惑。‎ 6‎ ‎⑤有了木棉花,乡村就拥有了另一副容颜。在木棉花树的绿荫下纳凉、聊天,或是做些手里的活计,是村人的最爱。爷爷在世时,曾守过生产队的窝棚多年,院里长着一棵高大的木棉花树。毎年春天木棉花如期绽放,他会把木棉花摘下,晒干后当作枕芯,或是用来做莱,让我们在儿时便享受到了来自木棉花的诱惑。这缕鲜香,至今让我回味,是我在外打拼的日子里不断的一缕乡愁。‎ ‎⑥没有了木棉花,滇西北的金沙江肯定会失去不少美。河湾里的一树木棉花,倒映在河水里,与天空的云彩互相唱和;江岸边的一树木棉花,把笑脸展示在崖畔上,与山林中的飞鸟和鸣;村庄里的一树木棉花,用它的静默付出,温暖农人的朴素生活。给予、奉献、朴实、隐忍,是木棉花的气度,也应该是乡村的气度。‎ ‎⑦木棉花始终在提醒着乡村,只有不断地弘扬美好,摒弃丑陋,才能获得踏实的幸福生活木棉花的美,在目光所及之内,也在目光所及之外,当它的一树花朵开始凋零,褪去了原有的繁华,失去了原有的光泽,它作为美食的历程却才刚刚开始。我们的生命,也应该如木棉花一样,勇敢绽放。‎ ‎⑧蛰居小堿二十多年的时光里,我会在夜晚不时地怀念木棉花。怀念木棉花,其实也是在怀念曾经拥有的乡村生活与气度。那在味蕾上逐渐洇开的淡淡乡愁,那散发出木棉花瓣清香。‎ ‎⑨被木棉花染红的春天是幸福的,有了木棉花的滇西北是幸福的。我们在外行走时略显踉跄的脚步,和故乡的明媚春光里的木棉花相遇之后,开始变得坚实,如同我们凝望故乡时的深情目光。‎ 想一想:请简要分析第⑧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答案】‎ ‎①结构上:总结上文,引出下文。‎ ‎②內容上:写出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怀念及木棉花对作者在人生道路上的陪伴。‎ 6‎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