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6 发布 |
- 37.5 KB |
- 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_2021学年高中历史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4
6 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中共八大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一个良好开端,其依据是八大( C ) A.确立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思想 B.颁布了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 C.正确分析了主要矛盾的变化 D.确立了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 解析:中共八大对当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作出正确分析,并据此确定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故答案为C项。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的是1945年的中共七大,排除A项;颁布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是1954年一届全国人大,排除B项;确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的是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排除D项。 2.周恩来在中共八大上指出:“应该根据需要和可能,合理地规定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把计划放在既积极又稳妥可靠的基础上,以保证国民经济比较均衡地发展。”由此可见中共八大( A ) A.对我国国情有正确认识 B.缺乏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 C.找到共产主义建设道路 D.注重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 解析:根据材料“合理地规定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以保证国民经济比较均衡地发展”等信息可知中共八大坚持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这是对我国国情的正确认识,A项正确。材料反映中共对国情的正确认识,而不是缺乏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找到共产主义建设道路的信息,而是强调中共对国情的正确认识,排除C。材料强调中共对国情的正确认识,没有涉及注重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信息,排除D。 3.“四十七年前的五月十六日这一天,一场席卷中国大地的政治运动爆发了。它无论是从广度还是深度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灾害超越了任何一场战争,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浩劫。”导致此浩劫的主要原因是( C ) A.国际形势的日益恶化 B.反党集团的推动和利用 C.指导思想出现重大失误 D.个人崇拜的发展和推动 解析:四个备选项均是“文化大革命”浩劫的推动因素,其中“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是根本原因,C项说法与此要点最符合,故选C。 4.仔细观察下列图片,中国共产党和人民从中得出的深刻教训不包括( D ) 6 A.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必须深入持久地进行民主法制教育 C.必须完善国家的宪法和法制 D.阶级斗争必须常抓不懈 解析:图片反映的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情况。A、B、C三项均是“文化大革命”的教训。阶级斗争必须常抓不懈的说法是错误的,故D项符合题意。 5.“十一届三中全会使重新确立的正确的思想路线和政治路线有了组织上的保证,一大批老一辈革命家重新回到党中央的领导岗位。”这里的“组织保证”指( C ) A.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B.把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C.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D.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解析: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思想路线,故排除A项;把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是政治路线,故排除B项;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形成是思想路线和政治路线的组织保证,故选C项;实行改革开放是我国的历史性转变,不是组织保证,故排除D项。 6.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我国多领域“拨乱反正”。以下属于政治路线拨乱反正的是( A ) A.提出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 B.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C.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 D.提出了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解析:“文革”时期,大搞经济斗争,国家政治经济乱作一团,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属于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故A正确;B属于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C是中共十二大会议确定;D是中共十五大提出。 6 7.1980年,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特作出决议:撤销中发(68)152号文件(即八届十二中全会公报)中加给刘少奇同志的罪名和对他的处理决议,恢复刘少奇同志作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人之一的名誉。该决议( A ) A.体现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B.彻底否定了“文革”时期的“左”倾错误 C.表明政治路线拨乱反正的完成 D.标志着思想路线拨乱反正的开始 解析: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恢复刘少奇同志的名誉,这体现了“文革”结束后党中央的实事求是的精神,故A正确;材料只反映了恢复刘少奇同志的名誉,没有涉及其他“左”倾错误,故B错误;恢复刘少奇同志的名誉,这并不等于政治路线拨乱反正的完成,故C错误;1978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已经开始了思想路线拨乱反正,故D错误。 8.下图是著名漫画家华君武的作品《欢腾的葬礼》,据此可知当时( C ) A.人民欢庆“文化大革命”宣告结束 B.纠正了“大跃进”的“左”倾错误 C.实现了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 D.确立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解析:该漫画作于1979年,反映“左”倾错误结束。1976年“文化大革命”宣告结束,故A错误;“大跃进”的“左”倾错误在1958年,故B错误;“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纠正了“左”倾错误,实现了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故C正确;漫画不能反映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故D错误。 9.1980年,邓小平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讲话中指出:“从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方面来说,主要的弊端就是官僚主义现象,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家长制现象,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现象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该讲话的发表( D ) A.标志着改革开放事业的起步 B.反映出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完善 C.开启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D.体现了党对新时期民主政治建设的初步构想 解析: 6 根据材料可知,邓小平认为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存在官僚主义、权力集中、家长制、终身制等特权现象,改革就要从这些弊端着手,体现了党对新时期民主政治建设的初步构想,即革除领导体制中的弊端,故D项正确。A项改革开放事业始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材料没有涉及法律的制定,无法推断法律体系的完善,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开启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而是强调党对新时期民主政治建设的初步构想,排除C。 10.“十年‘文革’不讲法制,这个教训是极其深刻的”,1980年邓小平提议修改宪法。1982年12月,全国人大公布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有学者称“八二宪法”是建国后“迄今为止最好的一部宪法”。该学者的评价主要是基于“八二宪法”( C ) A.与《共同纲领》性质完全一致 B.将“依法治国”首次写入宪法 C.为改革与稳定提供了法律保障 D.标志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 解析: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新时期经济建设需要法律保驾护航,为此对1954年的宪法进行修订,产生了修订的1982年宪法,故C项正确;“八二宪法”主要是为改革开放服务,五四宪法主要是三大改造服务,二者的性质并不是完全一致,故A项错误;将“依法治国”首次写入宪法是1999年九届人大二次会议,故B项错误;标志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是十一届三中全会,故D项错误。 11.20世纪末,我国第一次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载入宪法。某报评论:“这是中国关于未来治国方略和政治走向上的一个公开宣示。”将这一治国方略写入宪法的会议是( C ) A.第一届全国人大 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C.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 D.中共八大 解析:1999年,九届人大二次会议将“依法治国”写入宪法,故选C。A是颁布1954年宪法;B不涉及法律制定和修改;D与材料时间不符合。 12.最近两年“村务监督委员会”“村民监督小组”“村民理财小组”等名字不断涌现。这些称呼来源于各地农村,虽然名称不同,但性质一样,都是村务监督机构。这反映出( C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得以健全 B.以法治国理念深入广大农村 C.基层民主制度逐步走向完善 D.村民已真正实现了自治 解析:根据题干中“村务监督委员会”“村民监督小组”“村民理财小组”可知,这些都是基层民主制度的体现,说明基层民主制度逐步走向完善,所以C正确;A、B与题干无关;D中“自治”表述错误。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6分,第14题26分,共52分) 13.政治制度创新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表现。请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探究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历史。 6 材料一: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不差的。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辛亥革命后试图模仿西方民主制度模式建立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并没有实现中国人民要求独立、民主的迫切愿望,很快就在中外各种反动势力的冲击下归于失败。 ——《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 材料三:要扬弃那些落后的、腐朽的,不合时宜的、与人类文明潮流相违背的东西,与时俱进地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 ——吴思、李晨《起点:亲历中国改革开放》 请回答: (1)材料一认为明清时期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请举史实说明。(4分)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模仿西方民主政治模式失败的原因。(8分) (3)概括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与时俱进建设中国特色政治文明的举措。(6分) (4)综合上述探究,谈谈你对中国古代至近现代以来政治制度模式的认识。(8分) 答案:(1)史实: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 (2)原因: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基础薄弱;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打击;专制主义传统深厚;教育水平低下,民主意识淡薄;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 (3)举措:完善三大民主制度;建设基层民主;1982年修改宪法;1999年,“依法治国”写入宪法。 (4)认识:政治制度是经济基础决定的;从国情出发,选择合适政体,不能照搬别国模式;与时俱进地推行政治改革,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解析:(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从明朝废丞相,设内阁以及清朝设军机处回答。 (2)依据材料二“在中外各种反动势力的冲击下归于失败”的信息和所学从近代中国经济、政治、思想以及社会性质思考回答。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从改革开放以来民主政治建设事实可知建设基层民主、1982年修改宪法以及1999年,“依法治国”写入宪法。 (4)依据材料和所学可知政治制度是经济基础决定的、从国情出发,选择合适政体,不能照搬别国模式以及与时俱进地推行政治改革,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我很早以前,就想写一部中国政治制度史。一则我认为政治乃文化体系中一要目。尤其如中国,其文化精神偏重在人文界。更其是儒家的抱负,一向着重修齐治平。要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绝不该忽略中国传统政治。……再则我认为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纵使有些可以从国外移来,也必然先与其本国传统,有一番融合媾通,才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否则无生命的政治,无配合的制度,决然无法长成。……就历史经验论,任何一制度,绝不能有利而无弊。任何一制度,亦绝不能历久而不变。历史上一切以往制度俱如是,当前的现实制度,也何尝不如是。我们若不着重本身人事,专求模仿别人制度,结果别人制度势必追随他们的人事而变,我们也还得追随而变,那是何等的愚蠢。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6 概括材料中史学家钱穆的一个观点,结合中国近现代史史实论证其科学性。(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26分) 答案:示例: 观点:结合中国国情(或者尊重我国历史传统)学习外国政治制度。 论证:中国近现代出现了几次“专求模仿别人制度”的事件,均以失败告终。譬如:康梁等维新派照搬西方的君主立宪制,孙中山等革命派照搬西方的民主共和制度,都没能在中国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新中国成立初期,刻意模仿斯大林体制,初期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最终不适合我国的国情。 中国近现代史上也出现了一些将外国成功经验和“本国传统”融合媾通,从而获得成功的实践。譬如:新中国成立初期,汲取西方民主政治建设的经验,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改革开放后,我国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等。 解析:本题是开放性试题,学生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得分。解答本题可分两步:第一步,明确论证观点。材料中钱穆观点众多,譬如儒家抱负与传统政治;结合中国国情学习外国政治制度;政治制度的双面性;中国历代政治的沿革等,这一步重点是从自身擅长处选择观点,为下一步论证奠定良好基础。第二步,科学条理论证。论证时学生注意两点,一是紧扣试题要求,譬如“运用中国近现代的史实”,不能选用古代史或世界史史实作为论据等;二是“史论结合、史实准确”,论证逻辑严密,科学条理。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