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2-26 发布 |
- 37.5 KB |
- 2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上期末专项复习十二 课内外文言文阅读专题及答案解析
七年级上册期末专项复习十二 课内外文言文阅读专题及答案解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选段,完成小题 (甲)《诫子书》 诸葛亮 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漫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乙)《吕氏春秋》 孙叔敖疾,将死,戒其子曰:“王数封我矣,吾不受也。为我死,王则封汝,必无受利地。楚、越之间有寝之丘①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荆②人畏鬼,而越人信禨③。可长有者,其唯此也。”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孙叔敖之知,知不以利为利矣。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 (注)①寝之丘:含有陵墓之意。②荆:楚国的别称。③禨(jī):迷信鬼神和灾祥。 1.下列对句中字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淫慢则不能励精 励:振奋 B.险躁则不能治性 治:修养 C.孙叔敖疾 疾:疾病 D.王数封我矣 数:多次(或屡次)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 A.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 B.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 C.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 D.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 3.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诫子书》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的总结,他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B.《诫子书》文短意长,言简意赅,主旨是勉励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燥。 C. "孙叔敖之知”表现在两个方面:楚王多次封赏他,他不受;他教导儿子,让儿子接受利地。 D.乙文告诉我们:做事要有远见,做人不可贪心不足,别人看不上的东西才能长久保有。 4.将甲文选段中画横线的子翻成现代汉语。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客有问陈季方:“足下①家君太丘,有何功德而荷天下重名?" 季方曰:"吾家君譬如桂树生泰山之阿②,上有万仞之高,下有不测之深;上为甘露所沾③,下为渊泉所润。当斯④之时,桂树焉⑤知泰山之高,渊泉之深,不知有功德与无也!" (注释)①足下:对人的敬称,多用于同辈之间。②阿:山脚。③沾:浸润。④斯:这⑤焉:怎么 5.甲文选自《_____》,南朝宋临川王_____(人名)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 6.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陈太丘与友期行(_______) (2)尊君在不(_______) (3)元方入门不顾(_________) (4)吾家君(_________) 7.元方从哪些方面去反驳他父亲的友人的? 8.阅读甲、乙两文,从陈元方、陈季方兄弟俩的话语中,你可以读出他们与父亲怎样的关系?请结合两则短文加以分析。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陈太丘与友期行》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田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论语》十二章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1)陈太丘与友期行____ (2)元方入门不顾____ (3)学而不思则罔____ (4)好之者不如乐之者____ 10.下列各组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可以为师矣/为人谋而不忠乎 B.博学而笃志/人不知而不愠 C.学而时习之/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D.吾日三省吾身/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11.对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讲的是“学”和“思”的关系,这是孔子所提倡的一种学习方法。 B.客人所说的“尊君”和元方所说的“家君”意思相同,都指陈太丘,在文中互换位置并不影响阅读。 C.古人讲究“仁义礼智信”,元方指责客人“无信、无礼”,这让客人很惭愧。 D.“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讲的是有关修身的。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人保持自己的志向的重要性。 12.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2)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 (郭伋)始至行部①,到西河美稷②,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道次迎拜。伋问:“儿曹何自远来?”对曰:“闻使君到,喜,故来奉迎。”伋辞谢之。及事讫,诸儿复送至郭外,问“使君何日当还?”伋谓别驾从事③,计日告之。行部既还,先期一日,伋为违信于诸儿,遂止于野亭④,须期乃入。其为人若此。 (节选自《后汉书·郭伋传》) (注释)①郭伋(jí)始至行部:郭伋刚担任并州牧,首次出巡。行部:出巡。②西河美稷:地名。③别驾从事:部下官吏,相当于随行秘书。④野亭:郊野外的亭子。 13.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元方入门不顾 顾:回头看 B.伋辞谢之 谢:道歉 C.及事讫 讫:完毕 D.先期一日 期:约定的日期 14.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儿曹何自远来?”对曰:“闻使君到,喜,故来奉迎。” (2)伋为违信于诸儿,遂止于野亭,须期乃入。 15.从甲、乙两文的故事中,你得到了哪些启示?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甲)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乙) 司马温公[1]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2],迨能倍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终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注)(1)司马温公:即司马光。(2)下帷绝编:像董仲舒和孔子读书时那样专心和刻苦。 16.解释下列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 (1)不亦说乎 (2)人不知而不愠 (3)温故而知新 (4)患记问不若人 (5)众兄弟既成诵 (6)温公尝言 1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恰当的一项是( ) A.或终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B.或终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C.或终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D.或终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1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 19.孔子和司马光在治学方面有哪些相同之处?请结合两文内容,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后面小题 (一)《论语·十二章》(节选)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始。”(《为政》)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二)《史记·孔子世家赞》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衹回①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②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注释)①祗回:徘徊,流连。②六艺: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2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人不知而不愠____ (2)不能去云____ (3)学而不思则罔____ (4)孔子布衣____ 21.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2. 请联系实际,谈谈你对“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体会。 23.请结合(一)(二)两段选文,说说学者敬仰孔子的原因。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文)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乙文)东坡与小妹、黄山谷①论诗。妹曰:“轻风细柳,淡月梅花。中加一字作腰,成五言联句,以何字为妙?”坡捻须云:“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妹颔首云:“佳矣,犹未也。”黄曰:“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妹颔首云:“佳矣,犹未也。”坡问:“然则妹将何说?”妹莞尔,轻云:“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二人抚掌称善。 注释:①黄山谷:黄庭坚,字鲁直,北宋文学家、书法家。 24.请用/为下面的句子划停顿。(停两处) 谢 太 傅 寒 雪 日 内 集 25.解释下列加点字。 (1)撒盐空中差可拟(________)(2)未若柳絮因风起(________) (3)犹未也(________) (4)以何字为妙(________) 26.试一试,翻译下列句子。 (1)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2)二人抚掌称善。 27.细读甲乙两文,回答: (1)刻画两位才女时,其写作手法有何相同之处? (2)赏析苏小妹“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这句话的妙处。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①为博士②耶!但当涉猎③,见往事④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 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 母,结友而别。 ①治经:研究儒家经典 ②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③涉猎:广泛浏览群书,不作深入探究,粗略的阅读。④见往事:了解历史。 (乙)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28.解释下列的词语。 ①及鲁肃过寻阳 及:_________ ②即更刮目相待 更:_________ ③静以修身 静:_________ ④淫慢则不能励精 励:_________ 29.翻译下列句子。 ①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②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30.两文劝说的内容有什么异同? 异: 同: 31.读了这两篇短文后,你受到了怎样的启发,请就其中一个方面谈谈自己的认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昔吴起①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期返而食。”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起之不食以俟②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③?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注释]①[吴起]战国时著名的军事家。②[俟]等待。③[欤]句末语气词。 32.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 ①陈太丘与友期行______________ ②相委而去______________ ③故人来,方与之食______________ ④恐其自食其言也______________ 3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②昔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 34.读了[甲]段和[乙]段之后,你一定对“守信”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请结合文段内容谈谈你对“守信”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选自《论语》) (乙)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①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选自[清]彭端淑《为学》,内容有删减) (注释):①恃:凭借。 35.解释下面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好之者不如乐之者____ ②三军可夺帅也____ ③人之为学有难易乎____ ④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____ 36.翻译下面句子。 (1)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2)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37.乙文意蕴丰富,它带给你哪些启示?(至少说两点)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甲)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乙)两牧竖①入山至狼穴,穴中有小狼二。谋分捉之,各登一树,相去数十步。少顷,大狼至,入穴失子,意甚仓皇。竖于树上扭小狼蹄、耳,故令嗥;大狼闻声仰视,怒奔树下,号且爬抓。其一竖又在彼树致小狼鸣急。狼闻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彼,跑②号如前状。前树又鸣,又转奔之。口无停声,足无停趾,数十往复,奔渐迟,声渐弱;既而奄奄③僵卧,久之不动。竖下视之,气已绝矣! (注释)①牧竖:牧童。竖,童仆。②跑:兽类用足扒土。同“刨”。③奄奄:气息微弱的样子。 38.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两狼之并驱如故/故令嗥 B.目似瞑,意暇甚/意甚仓皇 C.狼不敢前/跑号如前状 D.相去数十步 一狼径去 39.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②竖下视之,气已绝矣! 40.比较阅读(甲)(乙)两文,下面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 A.甲文主要表现狼的贪婪、凶残、狡诈和愚蠢;乙文则从大狼身上体现伟大的母爱。 B.甲乙两文在刻画狼时,都运用了动作和神态描写。 C.甲文表现狼的狡诈时主要写两狼配合,一明一暗地“诱敌”;乙文中开篇写“谋分捉之”,以下从狼的侧面处处体现了“谋”的结果。 D.两文的语言都简练而生动,都运用了比喻和描写。 41.同是人与狼的较量,屠户与牧竖对狼的做法,你更赞同哪一种?为什么? 阅读下列两则文言短文,回答问题。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日:“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课文《陈太丘与友期行》) (乙)郭伋始至行部①,到西河美稷②,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道次迎拜。饭问:“儿曹何自远来?”对曰:“闻使君到,喜,故来奉迎。”仅辞谢之。及事讫,诸儿复送至郭外,问“使君何日当还”。伋谓别驾从事③,计日告之。行部既还,先期一日,伋恐违信于诸儿,遂止于野亭④,须期乃入。其为人若此。 (选自《后汉书·郭伋传》,略有改动) (注)①行部:出巡。②西河美稷:地名。③别驾从事:部下官吏。④野亭:郊野外的亭子。 42.解释加点词语。 (1)太丘舍去___________(2)尊君在不______________ (3)先期一日____________(4)儿曹何自远来_______________ 43.写出下列句子中“之”字指代的内容。 (1)计日告之_____________(2)下车引之________________ 4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2)及事讫,诸儿复送至郭外。 45.(甲)(乙)两文告诉了我们一个同样的道理: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及解析 1.C 2.D 3.C 4.不内心恬淡就无法明确志向,不摒除杂念和干扰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解析】 1.C.有误。“疾”,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生病。 2.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的前提是对文意的领会。首先通读全文,了解文意,依据语境断句。可借助标志性词语断开比较明显的地方,分清谓语动词的界限,注意对称句式,常见虚词的位置及词性及一些固定句式。由易到难,由大到小,层层划分。本句可根据句子成分断句,这是五个主谓句,一是“孙叔敖死”,二是“王果以美地封其子”,三是“子辞”,四是“(子)请寝之丘”,五是“(子)至今不失”。另外注意“而”和“故”的位置。故选D。 3.C.有误。由“必无受利地”可知,他教导儿子,让儿子不要接受利地。 4.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此句中的得分点有:淡泊,内心恬淡;明,明确;致,达到;远,远大目标。 【点睛】 参考译文: 甲: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乙:孙叔敖病危,临死前,告诫他的儿子说:“楚王多次封赏我,我没有接受。假如我死后,楚王就会封赏你,你一定不要接受肥沃的封地。楚国和越国交界的地方有个名叫寝之丘的地方,这地方贫瘠,而且名字寓意不好。楚国人敬畏鬼神,而越国人信鬼神以求福。可以长时间享有的,大概只有这个地方。”孙叔敖死后,楚王果然用肥沃的土地封给他的儿子,孙叔敖的儿子推辞了,请求楚王把寝之丘封给自己,所以到现在也没有失掉这块封地。孙叔敖的智慧,在于明白不把世人所认为的利益作利益。懂得把别人所厌恶的作为自己所喜欢的,这就是有道的人比普通人高明的原因。 5. 《世说新语》或《世说新语笺疏》 刘义庆 6. (1)相约同行 (2)同“否” (3)回头看 (4)我 7.元方是从信用和礼貌两个方面反驳他父亲的友人的。从信用方面,是父亲的友人失约在先;从礼貌方面,是父亲的友人当着元方的面骂元方的父亲。所以在两个方面他都站不住跟脚,根本没有资格指责谩骂元方的父亲。(答出两方面即可) 8.陈元方、陈季方兄弟俩非常尊敬和爱戴自己的父亲,维护父亲尊严。甲文友人当着元方的面指责其父时,陈元方极力维护父亲,批评对方的不是;乙文中陈季方对父亲的评价很高,用泰山之高、深渊之深来衬托父亲学问之高和懂得之多。从这些均可看出兄弟俩对父亲的感情之深。 【解析】 5.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积累。《世说新语》是由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 6.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的意思。课外文言文的词语解释既要充分调动知识积累,回忆该词的常用义,还要结合上下文来判断。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期,相约;行,同行。尊君在不:你的父亲在吗?不,同“否”相当于疑问词“吗”。元方入门不顾: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顾,回头看。吾家君:我的父亲。吾,我的。 7.本题考查对文言文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理解相关词句,把握文章的思路。“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是从信用方面反驳父亲的友人失约在先;“对子骂父,则是无礼”是从礼貌方面反驳父亲的朋友对子骂父的无理。 8.本题考查比较阅读的能力。细读两文,疏通文意可知,甲文中陈元方用“无信”和“无礼”来对父亲的客人进行斥责,有理有据。元方用机智和果敢的行动维护了父亲的尊严,可以看出他非常尊敬和爱戴自己的父亲。乙文中季方并没有直接回答客人的问题,而是巧用比喻,从“吾家君譬如桂树生泰山之阿”看出他用生长在泰山顶上的桂树来比喻父亲。既不失轻重,避免了炫耀之嫌,又突出了父亲的学问和德行,可见他对父亲非常敬重。 出处:《世说新语》 作者:刘义庆 朝代:南朝宋 参考译文: 甲: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正午,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乙:有人问陈季方说:“您的父亲太丘,有什么功德,而担负了天下如此好的声名?”季方说:“我的父亲就好像生长在泰山山腰的一株桂树,上面是万丈高的陡壁山峰,下面有无法测量的深渊;树顶被甘露沾湿,树根为泉水滋润,在这样的时候,桂树又哪里会知道泰山有多高,深渊有多深?所以我不知道我爸爸有什么功德。” 9. (1)约定 (2)回头看 (3)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4)以……为快乐 10.C 11.B 12.(1)友人感到惭愧,下车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进了家门。 (2)替人谋划事情是不是尽心竭力呢?与朋友交往是不是诚信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 【解析】 9.考查文言实词。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注意古今异义词,期:约定。顾:回头看。乐: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快乐。 10.A.成为、作为/替。 B.表并列/表转折。 C.都是作代词。 D.每天/天。 故选C。 11.B.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家君: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虽都指陈太丘,但是互换位置就不恰当了。故选B。 12. 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理解和翻译能力。翻译文言句子,首先要理解整篇文章的文意,弄清句子前后的语境,做到句不离篇。其次要注意句中的关键字词,要翻译准确,不可遗漏。第三尽量直译,不便直译就要意译,注意特殊句式、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古今异义等问题。第四句子要通顺,语气要连贯,结构要完整,注意句子中省略内容,在不影响句子原意的前提下,可增加少量字词来疏通句子。注意关键词:引:拉。顾:回头看。省:反省。谋:策划,出谋献计。传:老师所授的知识。 【译文】 甲文,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正午,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乙文,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君子吗?”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被外物所迷惑,五十岁能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当(别人的)老师了。”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有害。” 孔子说:“多么贤德啊,颜回!一碗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不改变他(爱好学习)的乐趣。多么贤德啊,颜回!” 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枕着它睡,乐趣也在这当中。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我来说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样。” 孔子说:“几个人同行,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发现他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对照着改正自己的缺点。” 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子夏说:“博览群书并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13.B 14.(1)“孩子们为什么远道而来?”(孩子们)回答说:“听说使君到来,(我们很)高兴,所以来这里欢迎。” (3)郭伋认为(进城)失信于孩子们,于是在野外亭中留宿,必须(等到)约定日期才进城。 15.示例:①做人要有礼貌;②要勇于改正错误;③要容许别人改正错误;④成人要为儿童做表率;⑤对儿童也要说话算数;⑥做人要言行一致。 【解析】 13.B.伋辞谢之 谢:感谢。故选B。 14.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理解及翻译能力。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注意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连贯;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以及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等特殊句式的翻译。注意:闻:听说。故:所以。野亭:郊野外的亭子。期:约定日期。 15.本题考查感悟启示。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两文内容的基础上来谈即可。甲文从客人对子骂父的角度可以得出:做人除要讲求信用外还要讲礼貌;从“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可以得出,做人要做到知错就该,更要给人改错的机会。从乙文郭伋守信可以得出做人要讲信用,言行一致,特别是面对孩子时,更要做孩子的好榜样。 【参考译文】 甲: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出行,约定在中午。过了中午还没到,陈太丘不再等候就离开了。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七岁,在门外玩耍。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现在已经离开了。”朋友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出行,却丢下别人自己走。”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您没到,这是不讲信用(的表现);对孩子骂他父亲,这是没礼貌(的表现)。”朋友惭愧,下车去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大门。 乙:郭伋刚担任并州牧,首次出巡。到达西河美稷,有数百名儿童,各自骑着竹马,在道旁停留拜迎。郭伋问:“孩子们为什么远道而来?”(孩子们)回答说:“听说使君到来,(我们很)高兴,所以来这里欢迎。”郭伋向他们表示感谢。等到事情办完后,孩子们又将他送到城外,问道:“使君什么时候再回来?”郭伋告诉了部下官吏,算好了日子告诉他们。巡视后返回,比预计日期提前了一天,郭伋认为(进城)失信于孩子们,于是在野外亭中留宿,必须(等到)约定日期才进城。他做人就是这样。 16.(1)同“悦”,愉快(2)生气,恼怒 (3)旧的知识(4)担心(5)已经(6)曾经 17.C 18.(1)只学习却不思考,便会迷惑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得。 (2)(由于司马光)读书时下的力气多,收获就长远,(所以)他精读和背诵过的书,就能终身不忘。 19.治学态度:勤奋苦学。治学方法:学思结合。(结合文章内容,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1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实词的解释,是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只有对重点字词解释正确了,才能进一步理解句子,弄清全文大意。其中要特别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现象、一词多义的理解。其中,说:通假字,yuè,同“悦”,愉快的意思。故:旧的知识(形容词用作名词)。 17.本题考查句子停顿。作答时,一定要在正确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根据前后词语之间的语义联系来划分停顿。有了一定的积累以后可以根据语感直接作答。这句话的意思是:在半夜睡不着觉的时候,吟咏读过的文章,想想它的意思,收获就会非常大!据此可划分停顿为:或终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故选C。 18.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注意以下关键词:罔(wǎng):通“惘”,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殆(dài):这里指有害。本意:危险。乃:于是,就。 19.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学而》中孔子第一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对于知识,“学”只是一个认识过程,“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必须“学”与“习”统一起来。第二句话讲的是学习乐趣。志同道合的人来访可以增进友谊,并且可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第三则讲学习与思考的的辩证关系。乙文记叙了司马光刻苦读书的经历,他由于读书时下的力气多收获就大,精读和背诵过的书,就能终身不忘。他们都能勤奋学习,并能做到学思结合。 【点睛】 译文: 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地去复习,不也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得。” 司马光幼年时,担心自己记诵诗书以备应答的能力不如别人,所以大家在一起学习讨论时,别的兄弟会背诵了,就去玩耍休息;(司马光却)独自留下来,专心刻苦地读书,一直到能够背的烂熟于心为止。(因为)读书时下的工夫多,收获大,(所以)他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就能终身不忘。司马光曾经说:“读书不能不背诵,当你在骑马走路的时候,在半夜睡不着觉的时候,吟咏读过的文章,想想它的意思,收获就会非常大! ” 20. (1)生气,恼怒 (2)离开 (3)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4)平民百姓 21.孔子说:“懂得学的人比不上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比不上以此为乐的人。” 22.示例:孔子虚心向别人学习的精神十分可贵,但更可贵的是,他不仅以善者为师,而且以不善者为师,这其中包含着深刻的哲理。他的这段话,对于指导我们处世待人、修身养性、增长知识,都是有益的。 23.因为孔子讲求良好的学习方法,有谦虚的学习态度和大度宽厚的待人胸怀,所以,学者都很敬仰他。 【解析】 20.这道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课内重点文言实词需要平时的积累识记,并且活学活用,学会从课内到课外的迁移。考试时,也可先理解整句话的大意,再来推断加点词的含义。 (1)大意: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愠:生气,恼怒。 (2)大意:舍不得离开。去:离开。 (3)大意: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迷惑而无所得。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4)大意:孔子是一个平民。布衣:平民。 21.这道题考查的是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翻译时,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这句话的重难点词语有:好,喜欢、爱好;乐,以……为乐。 22.这道题考查对文言语句的理解。这句话表现了孔子自觉修养,虚心好学的精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无论什么时间,都应该谦虚地向别人学习,自己就能够不断地提高。一方面,择其善者而从之,见人之善就学,是虚心好学的精神;另一方面,其不善者而改之,见人之不善就引以为戒,反省自己,是自觉修养的精神。 23.这道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被人们奉为圣人是有原因的。从文段一“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等语句可以看出,孔子讲求良好的学习方法;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可以看出,孔子有虚心好学的态度;从“人不知而不愠”等语句可以看出,孔子具有宽厚待人的胸怀。这些都是读书人敬仰孔子的原因。从文段二“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②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可以看出,上自天子,下至凡夫俗子,所有的读书人都很敬重他。 【点睛】 甲文译文: 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 孔子说:“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望文生义,迷惑而无所得,只是思考却不学习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孔子说:“多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乙文译文: 太史公说:《诗经》上有句话:“巍峨的高山可以仰望,宽广的大道可以循着前进。”我虽然不能到达那里,但是心中一直向往它。我读孔子的书,由推理可以知道他的为人。到了鲁国,看到孔子的祠堂、他的车子、衣服和礼器,许多儒生在他家里按时演习礼仪,我徘徊留恋,舍不得离开。天下的君王以及贤人是很多的,(他们大多是)当时的荣耀,死后就完了。孔子是一个平民,传到十几代,读书的人都尊崇他。从天子王侯,到全国研究六经的人,都以孔子的学说作为准则,孔子可以说是道德学问最高尚的人了! 24.谢 太 傅 /寒 雪 日 /内 集 25. (1)大体 (2)趁、乘 (3)还 (4)用 26.(1)不一会雪下的急了,谢太傅高兴的地问:“这纷纷飘落的白雪像什么呢?” (2)(苏东坡、黄庭坚)二人(都)拍手称好。 27.(1)都运用了语言描写,对比手法,与他人进行对比。突出其才情。 (2)“扶”字使无形的风仿佛有了知觉,使其人格化了,而且与细的搭配别出心裁,形象地描绘出轻风徐来,柳枝拂然的柔态,给人以一种柔美之感。 “失”字表现出了特定情境中(月下)的物(梅花)的特征,具有不映不隐的朦胧美,恬静的月亮已经辉满大地,梅花自然没有白天那么显眼。在月光照映下,也就黯然失色了。这样,就勾画了月色和梅花相互交融的情景,增强了这一首诗的感染力。 【解析】 24.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这句话大意是:谢太傅在一个寒冷的雪天,把家人聚会在一起。题干要求停顿两处,故停顿是:谢太傅/ 寒雪日/ 内集。 25.这道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课内重点文言实词需要平时的积累识记,并且活学活用,学会从课内到课外的迁移。考试时,也可先理解整句话的大意,再来推断加点词的含义。 (1)大意: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差:大体。 (2)大意: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因:趁、乘。 (3)大意:还不够美。犹:还。 (4)大意:用哪个字好呢?以:用。 26.这道题考查的是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翻译时,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第一句重难点词语有:俄而,不久,一会儿;骤,急;欣然,高兴的样子。第二句重难点词语有:抚,拍;善,好。 27.(1 )这道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写作手法的理解。从人物描写来看,两文都重点运用了人物的语言(对话)描写。从表达技巧来看,甲文将胡儿和谢道韫进行对比,乙文将苏轼、黄山谷和苏小妹进行对比,从文章内容来看,两文分别是为了突出谢道韫和苏小妹的才情。 (2)这道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鉴赏能力。赏析时,需要结合诗句的具体语境。轻风徐来,柳枝拂然,“扶”字与“轻”、“细”相宜,并且把风人格化,恰到好处描绘出了柳枝的柔态,给人以一种柔美之感。恬静的月亮,清辉洒满大地,梅花自然没有白天那么显眼。在月光照映下,也就黯然失色了。一个“失”字,勾画了月色和梅花相互交融的美景,增强了诗句的表达效果。 【点睛】 甲文译文: 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忽然间,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乙文译文: 传说有一天,苏小妹、苏东坡和黄山谷三人在一起讨论诗句。苏小妹说:“轻风细柳,淡月梅花,两句中间各加上一个字,作为诗的‘腰’,成为五言联句,用哪个字好呢?”苏东坡捋着胡子说:“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苏小妹说:“还算好。不过,还不够美。”黄山谷接着吟道:“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苏小妹说:“是个佳句,但是仍然没用上理想的字。”这时苏东坡忍不住了,问:“那么妹妹,用哪个字好呢?”苏小妹轻轻一笑,说:“我用的是:‘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苏东坡、黄山谷听了,一起鼓掌称好。 28. ①到 ②另外 ③摒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④励,振奋。 29.①你说事务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以为大有益处。 ②学习必须身心宁静,才智必须经过学习,不学习就不能使自己的才学广博起来,没有志向就不能使自己的学识有所成就。(意对即可) 30.异:甲:孙权劝说吕蒙身处要职应多学习。乙:诸葛亮写这封信的用意是告诫儿子要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并注意珍惜光阴,勉励他刻苦学习。同:两文都劝说珍惜时间好好学习。(意对即可) 31.言之成理即可(可就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志向、目标、修身、养德等其中一个方面谈自己受到的启发或教育) 【解析】 28.考查重点字词。①及鲁肃过寻阳:当鲁肃到寻阳的时候。及:到。 ②即更刮目相待:就重新另眼看待了。更:重新,另外。 ③静以修身: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静:摒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④淫慢则不能励精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励:振奋,振作。 29.考查文言文翻译句子的能力。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孰:谁。广:增长。 30.考查内容理解。相同点:甲文的内容是:吴主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学习的故事。乙文诸葛亮写诫子书的用意是希望儿子珍惜时间,刻苦学习,学有所成。所以共同点都是劝说珍惜时间好好学习。不同点:甲文写了孙权用自己读书的体会,现身说法,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开始学习,其才略很快就有了惊人的长进。乙文诸葛亮告诫儿子要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31.考查内容理解甲文侧重谈学习,乙文侧重谈品行。所以,我们可以从学习的角度谈体会,也可以从养成良好品德的方面谈体会。例如从吕蒙的身上,我们可以得到要热爱学习、珍惜时间、虚心听取他人建议的启示。乙文启示我们节俭,修身养性,以此培养自己的品德,志存高远。例如:我们学习要有明确的目标.学习目标是学生学习的努力方向,正确的学习目标能催人奋进,从而产生为实现这一目标去奋斗的力量.没有学习目标,就象漫步在街头不知走向何处的流浪汉一样,是对学习时光的极大浪费。 (3) 【点睛】 译文: 甲: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事务,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学官吗!我只是让你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务繁多,谁像我?我经常读书,自己觉得获益很多。”吕蒙于是开始学习。当鲁肃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一起谈论议事,鲁肃十分吃惊地说:“你现在的(军事方面和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原来的那个吴县的(没有学识的)阿蒙了!”吕蒙说:“读书人(君子)分别几天,就重新另眼看待了,长兄你认清事物怎么这么晚呢?”鲁肃就拜见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为朋友后分别了。 乙: 有道德修养的人,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勤奋学习。如果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修养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逐渐消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困守在自己穷困的破舍里,到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32. ①约定 ②丢下,舍弃 ③才 ④害怕,担心 33.①正午已过(朋友)还没来,太丘不再等候,自己先离开了,太丘离开后,那个朋友才到。 ②有一回吴起出门,遇到老朋友便留老朋友吃饭。 34.守信,是为人之道。守信之人,可使三军信服;不守信之人,则连七岁小儿都瞧不起他。 【解析】 32.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1)陈太丘与友期行: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出行。“期”是一词多义:约定;期待;期限;日期。 2)相委而去:陈太丘不再等候就离开了。“委”是一词多义:丢下,舍弃;推脱;积聚;末。 3)故人来,方与之食:老友来了,才同他一起吃饭。“方”是一词多义:才;方向;方圆。 4)恐其自食其言也:怕自己说了话不算数啊。“恐”是一词多义:怕;恐惧;恐吓。 33.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①中,中午。至,到。舍,放弃。去,离开。乃,才。②昔,曾经。故,旧的,原来的。止,使动用法,使…停止。食,吃饭。 34.本题考查内容分析。【甲】结合“‘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可知,无信之人不会受到他人的尊重,包括七岁小儿。【乙】结合“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可知,诚信可以让三军信服,是成功的基础。看法:诚信是为人之本,守信的人不仅会受到他人尊重,而且成为自己事业的基础,不守信的人则会受到大家的指责,即是是孩子也瞧不起。 【点睛】 译文: 【甲】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出行,约定在中午。过了中午还没到,陈太丘不再等候就离开了。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七岁,在门外玩耍。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现在已经离开了。”朋友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出行,却丢下别人自己走。”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您没到,这是不讲信用(的表现);对孩子骂他父亲,这是没礼貌(的表现)。”朋友惭愧,下车去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大门。 【乙】从前吴起外出,遇到了老友,就留他吃饭。老友说:“好,到时再回来吃饭。”吴起说:“(我在家)等待您一起吃饭。”老友到了夜晚还没有来,吴起不吃饭等候他。第二天早晨,(吴起)让人去找老友,老友来了,才同他一起吃饭。吴起不吃饭而等候老友的原因是:怕自己说了话不算数啊。他坚守信用到如此程度,这是能使军队信服的缘由!要使军队信服,(作为将领)不守信用是不行的! 35. ①以……为乐 ②改变 ③做 ④想要,打算 36.(1)广泛地学习并且坚定志向,恳切的发问并且思考当下的问题,那么仁德就在这其中了。 (2)贫穷的那个僧人从南海回来了,把(这件事)告诉富有的那个僧人。 37.①要确立目标。②要付诸行动。③“难易之事”并无定准,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化难为易。 【解析】 35.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平时注意多积累归纳,加强对文言文中重点实词、重点虚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现象的理解与识记,并学会迁移运用。“乐”,意动用法,以……为乐;“夺”,古今异义,意为“改变”。做题时要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 36.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此句中重点的词有: (1)笃,坚定;仁,仁德。 (2)自,从;以,把。此句为省略句。 37.本题考查谈启示的能力。首先要理解乙文内容,然后联系实际来谈启示。“吾欲之南海”,告诉我们要确立目标;“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从反面告诉我们要付诸行动;“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贫者自南海还”告诉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化难为易。 【点睛】 译文: 甲: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快乐的人。” 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平民百姓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子夏说:“博览群书并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思考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乙: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肯做,那么困难的事情也变得容易了;如果不做,那么容易的事情也变得困难了。人们做学问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肯学,那么困难的学问也变得容易了;如果不学,那么容易的学问也变得困难了。四川边境有两个和尚,其中一个贫穷,其中一个富裕。穷和尚对有钱的和尚说:“我想要到南海去,你看怎么样?”富和尚说:“您凭借着什么去呢?”穷和尚说:“我只需要一个盛水的水瓶一个盛饭的饭碗就足够了。”富和尚说:“我几年来想要雇船沿着长江下游而(去南海),尚且没有成功。你凭什么去!”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了,把到过南海的这件事告诉富和尚。富和尚的脸上露出了惭愧的神情。 38.B 39.(1)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增加笑料罢了。(2)牧童从树上下来看大狼,它的气息已经断绝了。 40.D 41.示例:我更赞同甲文中屠户的做法。因为屠户面对的是恶狼,被迫自卫,除恶务尽,杀狼是正当的;而乙文中两牧竖“杀狼”则出于一种无聊的残忍,张扬的是人性中恶的一面。 点拨:本题属于开放性题,在回答时,首先要把握住文章的主旨,只有在正确把握主旨的前提下,才能够保证自己的观点不会偏离方向,也才能使自己在陈述观点时能够自圆其说。 【解析】 【分析】 参考译文:甲:一个屠夫傍晚回家,担子里面的肉已经卖完,只有剩下的骨头。路上遇见两只狼,紧跟着走了很远。 屠夫害怕了,把骨头扔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了。另一只狼仍然跟着他。屠夫又把骨头扔给狼,后面得到骨头的狼停下了,可是前面得到骨头的狼又赶到了。骨头已经扔完了。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夫。 屠夫非常困窘急迫,恐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屠夫看见田野里有一个打麦场,打麦场的主人把柴草堆积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似的)。屠夫于是跑过去靠在柴草堆的下面,放下担子拿起屠刀。两只狼不敢上前,瞪着眼睛朝着屠夫。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夫的前面。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夫突然跳起,用刀砍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屠夫刚想要走,转身看见柴草堆的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打算要钻洞进去,来攻击屠夫的后面。身子已经钻进去了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夫从狼的后面砍断了狼的大腿,也把狼杀死了。屠夫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这种方式来诱惑敌方。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 乙:两个牧童走进山林里(恰好)走到一个狼窝前,窝里有两只小狼,(两个牧童)谋划着各抓一只。(他们又)各自爬上一棵树,两棵树相距几十步远。过了一会儿,大狼回来了,它钻进狼窝看见小狼不见了,神情十分惊慌。一个牧童在树上扭小狼的脚和耳朵,让它哀号;大狼听到小狼的叫声,仰头看见了(牧童和小狼),愤怒地冲到树下,一边嚎叫一边连爬带抓(着树干想爬上去)。(这时)另一个牧童也在另一棵树上扭着另一只小狼的脚和耳朵令它急急地哀嚎;大狼听到另一只小狼的哀嚎后停下来四处张望,看见另一棵树(上的小狼和牧童),它又放弃这棵树奔跑向另一边,(它)边刨土边嚎叫像刚才一样。第一棵树上的小狼又叫,它又回身奔向第一棵。口中叫个不停、脚下奔跑不止,来来回回跑了几十趟,跑得渐渐慢了,叫声渐渐弱了;不一会儿,(就累得)奄奄一息,直挺挺地倒在地上,过了许久,便一动不动了。牧童爬下树一看,大狼已经断了气。 38.A项的“故”解释为:原来/所以;B项的“意”解释为“神情”,词义和用法相同;C项的“前”解释为:上前/以前;D项的“去”解释为:距离/离开。故选B。 39. 要求学生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义为辅。重点字词:“变诈”欺骗手段;“已”,已经。 40.要求学生结合文本内容选项即可。甲文“其一犬坐于前”运用了比喻修辞,乙文没有采用比喻修辞。故选D。 41.要求学生结合文本主旨分析。必须从故事入手,我们要先理清故事的大意,感知故事的情节,抓住问题关键,谈出自己独到的见解。更赞同甲文中屠户的做法,因为屠户面对的是恶狼,被迫自卫,除恶务尽,杀狼是正当的;而乙文中牧童“杀狼”则出于一种无聊的残忍,张扬的是人性中恶的一面。 42. (1)离开 (2)同“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 (3)约定的期限 (4)从 43. (1)代指迎送郭伋的孩子们。 (2)代指陈元方。 44.(1)那友人感到很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大门。 (2)等到事情办完,孩子们又送(他)到城郭外。 45.做人要讲信用 【解析】 42.考查文言实词。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去”:离开。“不”:同“否”,表询问。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而“自”在现代汉语中也有“从”的意思,所以说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43.这是一道文言虚词的辨析题,注意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还要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命题的方式基本是一句课本中,一句文本中的,如果课本的不熟悉根本无法作答。答题时首先明确课本的虚词的含义,然后把课本中的代入到文本中的句子当中,看手法通顺,即所谓的代入法。如“计日告之”:计算日程,告诉了他们。之:他们,指迎送郭伋的孩子们。“下车引之”: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之:代指陈元方。 4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引”:拉。“顾”:回头。“及”:等到。“讫”:结束。还有“诸儿复送至(于)郭外”省略句的翻译。 45.要答好此题,首先要阅读好两篇文言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并要注意议论抒情的语句,充分把握内容,然后归纳出两文的中心,看看两文共同表明什么主要观点。如可分析“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伋谓别驾从事,计日告之。行部既还,先期一日,伋恐违信于诸儿,遂止于野亭,须期乃入”等句,从“做人要讲信用”等角度作答。 【点睛】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一)译文: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二)译文: 郭伋刚到任时巡行部署,到西河郡美稷县,有几百儿童,各骑着竹马,在道旁拜迎。郭伋问:“孩子们为什么自己远来。”孩子们回答说:“听说使君来到,很高兴,所以来欢迎。”郭伋辞让致谢。等到事情办完,孩子们又送到城郭外,问“使君哪一天能回来”。郭伋叫别驾从事计算日程,告诉了他们。巡视回来,比原定日期早一天。郭伋怕失信于孩子们,于是在野外亭中歇宿,等到预定日期才进城。郭伋做人就是这样说到做到。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