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6 发布 |
- 37.5 KB |
- 1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山东省2020届高考压轴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高考模拟试题 历史试题 本试题卷共8页,19题。全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考号等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孝文帝曾下诏曰:“乡饮礼废,则长幼之叙乱。孟冬十月,民闲岁隙,宜于此时导以德义。可下诸州,党里之内,推贤而长者,教其里人父慈、子孝、兄友、弟顺、夫和、妻柔。”这说明孝文帝 A.以三长制维护社会秩序 B.注重对民众的道德教化 C.运用律法强化基层治理 D.注意保障农民劳动时间 2.唐朝人物画背景简洁,而宋代人物画多绘有符合客观实际的场景,邓椿《画继》中评一幅画说:“朱门半开,一宫女露半身于户外,以箕贮果皮作弃掷状,如鸭脚、荔枝、胡桃,一一可辨。”对宋代人物画这一特点最为合理的解释是 A.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 B.统治政策的宽松 C.受到理学观念的影响 12 D.文人画日益盛行 3.据清代《徽州府志》记载,徽州府开垦荒山的棚民,在租山之始,预交地租银达数百两,租佃期限“或十年,或十五年,或二十至三十年”。耕垦山场的劳动者,“一棚之人不下数十”,多是外地“随时短雇帮伙工人,春来秋去,往返无定,多少不一”。这反映出当时 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人身依附关系强化 C.雇佣劳动得到普及 D.商品经济获得发展 4. 上表是《申报》早期的部分内容。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一些媒体人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B.清政府利用社会舆论推动近代化 C.进行政治变革逐渐成为各界的共识 D.时政新闻报导成为报刊杂志主流 5.1912年2月,上海商务总会改名为上海总商会,要求实行官商平等行文,民间商会代替前清时代以官控商的体制,反对政府苛捐杂税,为商民请命。据此可知 A.北洋政府积极鼓励发展民族经济 B.政治变革推动了社会观念的进步 C.实业救国思潮开始成为时代主流 D.民族资本摆脱了封建势力的控制 6.《新青年》创刊之初,陈独秀虽举起“科学”“人权”的大旗,却宣称“批评时政,非其旨也”。1920年,陈独秀发表《谈政治》,明确宣布:“我承认用革命的手段建设劳动阶级的国家,创造那禁止对内对外一切掠夺的政治法律,为现代社会第一需要。”这说明陈独秀 A.其主张从思想启蒙转向了政治改造 B.推动了新文化运动阵营的集体性转型 C.率先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 12 D.正确分析了中国近代社会的主要矛盾 7.1930年上半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大多数人认为建立根据地是把革命限制在固定的地区,是典型的割据观念。8月,中共六届三中全会明确规定:当前第一等重要的任务是建立巩固的阵地,创造并且巩固红军,进而占领一个或几个工业政治中心。这表明当时中共中央 A.放弃了城市中心论主张 B.依据社会主要矛盾变化调整工作方针 C.存在明显的“左”倾错误 D.确立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指导地位 8.新中国成立之时,共有448.8万多共产党员,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共计15万人,占3.34%;其中大学专科以上的只有1.4万人,仅占0.3%;小学程度的124.1万,占27.65%;文盲309.7万,占69%。这表明 A.新中国的建设面临着挑战 B.农民是民主革命的领导力量 C.面向工农的教育势在必行 D.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尤为迫切 9.1953年,周恩来在外事工作会议上说:“两大阵营的对立当然是基本的,但当前的矛盾主要表现在战争与和平、民主与反民主、帝国主义与殖民地以及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四个方面。我们政策的基本点是敢于在制度不同的国家间实行和平共处和和平竞赛。”这表明新中国 A.放弃了“一边倒”外交政策 B.有意淡化外交领域的意识形态色彩 C.正式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已经打破美国孤立中国的外交僵局 10. 上表是“三五”计划、“四三方案”的主要内容摘录。由此可见,“四三方案” 12 A.强调工业的区域均衡布局 B.注重人民生活的改善 C.开始大规模引进国外技术 D.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 11.古希腊阿里斯托芬的喜剧《云》中,斯特瑞普西阿德斯让儿子斐狄庇得斯向苏格拉底学习逻辑,从而在法庭上胜诉,驱逐了前来向自己要债的债主。斯特瑞普西阿德斯回家后在宴会上被儿子暴打,斐狄庇得斯还向众人证明“儿子打父亲”是合理的。阿里斯托芬意在 A.宣扬戏剧的社会教化功能 B.扩大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 C.揭露和批判民主政治弊端 D.维护社会伦理和城邦秩序 12.16世纪以前,英国人认为拉丁语是有教养的标志。17世纪时,拉丁语被认为与罗马教廷有关,所以是“兽”的语言,在有关文学创作、科学研究、历史与道德的讨论中本国语言日益盛行,各领域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这表明当时英国 A.宗教秩序与世俗秩序实现了分离 B.民族国家意识得到加强 C.否定封建专制王权成为社会共识 D.追求理性成为时代潮流 13.18世纪30—50年代,印度棉布的大量出口使手工纺织业生产大大发展。不少地区乡村和城市的很大一部分居民,以织布为主要职业。英国东印度公司则通过印度包买商收购纺织品。这表明印度纺织业 A.已经成为当时支柱产业 B.得到了英国政府的扶植 C.在工业革命中大大发展 D.被卷入到世界市场之中 14.从华盛顿到富兰克林·罗斯福,美国总统对国会议案的否决次数非常少。但二战后,杜鲁门总统否决国会议案180次,搁置否决70次。杜鲁门总统这一举措 A.巩固了总统的行政中心地位 B.背离了联邦宪法的基本精神 C.表明冷战政策缺少民意基础 12 D.体现了行政权力扩大的趋势 15.1948年,美国对苏联的出口额尚有2700多万美元,到1952年锐减到只有1.5万美元。这说明 A.苏联拒绝接受美国的马歇尔计划 B.美国因国内市场扩大减少了出口 C.美苏两国冷战对峙态势不断升级 D.苏联经济恢复减少对美国的进口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题,共55分。 16.(14分)钱穆先生说:“论中国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代。”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的军队主要分禁军、厢军。禁军是北宋的正规军,被称为“天子之卫兵,以守京师,备征戍”。宋初将各地军队中精壮者抽调朝廷成为禁军,不及等者留本地作为地方军,虽间或出戍外地,但很少进行军事训练,主要从事工役或杂役,厢军因而也称“役兵”。 ——摘编自王曾瑜《宋朝兵制初探》 材料二 宋太祖创禁军更戍法,轮流更戍他地,更戍以指挥为单位,通常一次以三年为期,家属不得随行,到期回原驻地,拣选精壮士兵补充上一级禁军,淘汰老弱士兵降充下一级禁军或厢军或退役。禁军更戍分为屯驻禁军、驻泊禁军与就粮禁军。此外,首都开封的禁军称为在京禁军,仍按原禁军编制及更戍制轮戍外地。 ——摘编自白寿彝《史学二十讲》 (1)指出材料中宋初采取的军事措施。(6分) 12 (2)指出王安石变法是如何克服宋初军事方面的弊端的。(8分) 12 17.(12分)唐宋是我国古代福利制度的成熟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宋时期,仓储建设更加普及。宋太祖于乾德初年下令各州县广设义仓,真宗、仁宗二朝又添设常平仓、惠民仓等。唐代官方常设性福利机构种类较多,最具代表性的是专门对鳏寡孤独、老弱病残救助的“悲田养病坊”。宋代设立专门收养遗弃婴儿的“举子仓”“慈幼局”。唐宋时期出现民间自发形成的以慈善救济为主旨的“乡约”,凡遇水火、盗贼、疾病、死丧等天灾人祸,乡约之人会对受灾之人施以援手。 ——摘编自邓云特《中国救荒史》 材料二 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时,正值国内灾荒不断,社会动荡不安之时,他多次表示对华洋义赈会慈善事业的支持。民国建立伊始,即设置内务部,内设救济与社会福利司,下设民政司,掌管贫民赈恤,罹灾救济等慈善事业。1921年孙中山介绍苏俄社会救助经验时说:“以教以养,责在国家。”主张利用国家资本,借助行政的力量重新调节财富,建立福利国家。1924年1月孙中山提出《感化并收容游民土匪提案》,要求国家对于游民、土匪除用惩服方法之外,须设法加以感化及收容,使其获得有益于社会的工作。 ——摘编白杨琪《孙中山的社会福利思想探析》 (1)概括材料一中唐宋时期福利制度的特点。(6分) (2)指出材料二中孙中山福利观的主要内容。(6分) 12 18.(14分)四明公所事件是19世纪发生在上海法租界,由于征地筑路迁坟引起的法租界公董局与宁波同乡会之间的流血冲突事件,前后共有两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第一次四明公所案后,经过近4年交涉,1878年8月15日署理上海道褚心斋与法国驻福州调署上海总领事勒梅尔签署一份协议,该协议从法律上确立了四明公所对法租界内地产的永久、合法的所有权。 1898年法国驻沪总领事再次向上海道及四明公所提出扩展租借、征用公所土地的要求,遭拒后,7月16日悍然动武。 7月29日,(上海道)蔡钧将1878年中法协议内容照会法国驻沪总领事白藻泰,指出此案责任在法方,拒绝白藻泰的扩界要求。白藻泰对英国报纸《字林西报》刊登1878年中关于四明公所协议文件表示抗议,认为此事系两国往来商办密件,载入报纸“殊堪诧异”。 1899年4月13日,清政府在公使团的要求下,因蔡钧“对租界扩充事态强硬不协”,将其免职,改李光久为新任。在中法关于此案谈判进入尾声之际,法租界问题遭到英美德的反对,蔡钧等也借助英国人的抗议拒绝签署有关扩大上海法租界的协定,主张“法租界展拓一层,拟与英美租界请办之事随同协商”。法方暂时搁置与清政府的谈判。 在英国撤销反对法租界扩界以及北京公使团合谋的情况下,清政府和上海当局的“以夷制夷”策略完全陷于被动……总理衙门不得不无条件接受……上海法租界的总面积由19世纪60年代初第一次扩界后的1023亩增加到2135亩。由此案引发的法租界扩界问题至此解决。 ——摘编自朱炜《上海“四明公所”抗法事件始末》 (1)此案的发生有何缘由?(6分) 12 (2)此案的第二次解决体现了清政府对外关系的哪些特征?(8分) 19.(15分)下表是英国女性在各行业的就业比例(%)表(1787—1865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2 表格反映出英国女性在不同行业就业的变化情况,指出其中的一种变化趋势,并加以阐述。(15分) 12 全国高考模拟试题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 2.C 3.D 4.A 5.B 6.A 7.C 8.A 9.B 10.B 11.D 12.B 13.D 14.D 15.C 二、非选择题 16.(1)措施:编练禁军作为正规军;推行更戍法;弱化地方军。(6分) (2)措施:王安石变法以“将兵法”取代“更戍法”,改变了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的局面;推行“省兵”措施,主要淘汰厢军中的老弱病残;推行“保甲法”强化了地方治安,节省了开支;推行“保马法”减轻了政府负担;“军器监法”促进了兵器的生产。(8分,任答四点即可) 17.(1)特点:仓廪制度不断完善;官办福利机构和民间慈善事业相结合;覆盖范围广。(6分) (2)内容:利用国家资本,借助行政的力量建立福利国家;重视民间慈善事业的发展;进行法制化和制度化建设。(6分) 18.(1)直接:法国在上海法租界内征地筑路迁坟引起;(3分)根本: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主权遭到严重破坏。(3分) (2)特征:具有鲜明的半殖民地化色彩;体现出一定的近代外交理念;以夷制夷,利用帝国主义国家在侵华问题上的矛盾;妥协退让,不能有效维护国家利益;地方有一定的外交自主性。(8分,任答四点即可) 19.示例一: 趋势:英国女性在高强度行业中的就业率下降。(3分) 阐释:工业革命以来,大机器生产广泛使用。女性在从事工业生产中,经济地位逐渐独立,公平意识和权利观念也不断觉醒。同时,英国资产阶级民主和法制建设日趋完善,保障妇女儿童的法律得以实施,这就使得女性的一些权益得到保障,在高强度的一些 行业如矿业中就业率下降。(12分) 示例二: 12 趋势:工业革命以来,女性走出家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社会角色。(3分) 阐释:工业革命兴起,工厂大量出现,对劳动力的需求不断增长,为妇女走出家庭,从事工业生产提供了重要条件。同时,资产阶级民主和法制建设也日趋完善,为女性就业和发展提供了相应的制度保障,并且社会进步也使女性公平意识和权利意识不断加强,这些都有助于妇女更多地走上社会,发挥更重要的社会作用。(12分) 12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