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开封市五县联考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河南省开封市五县联考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1 - 开封市五县高一期末联考卷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 本试卷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写在答题卡上。 3.所有答案填在答题卡上,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作为士人的苏轼,为何要躬耕?倘若细究起来,大概有以下几种因缘。 苏轼是以检校尚书水部员外郎充任黄州团练副使之职贬居黄州的。谪黄之初的经济状况, 何忠礼先生做过专门的研究。何先生说,检校官为非正式任命的加官,而检校尚书水部员外 郎实乃贬官的代名词。作为加官,是没有俸禄的,仅有一些额外收入。“检校尚书水部员外 郎”这一虚衔没有现金收入,唯一福利就是可以得到一些官酒,喝完酒之后,卖掉酒囊可得 些许现金。至于团练副使是否有收入,历来众说纷纭。困境的另一方面来源于家庭成员众多。 苏轼到黄州后不久,一家老小在苏辙的护送下也来到黄州。其家庭人口数量,虽比不过富家 巨室,然有二十余口。正因为收入锐减,加之食口又多,“平生未尝作活计”的苏轼,在以 前阔绰的时候,“俸入所得,随手辄尽”,而今“禄廪相绝,恐年载间,遂有饥寒之忧,不 能不少念”。 苏轼内心一直存在着归隐躬耕的夙愿,只是没有找到合适的机会而已。早在熙宁年间倅 杭时期,他就曾经萌生过此种念头。《径山道中次韵答周长官兼赠苏寺丞》诗中有“欲求五亩 宅,洒扫乐清净”的表达。“五亩宅”即孟子笔下的“五亩之宅”,是古代农耕的一种理想 模式。苏轼当时希望能够得到五亩宅地,表明他归隐躬耕的愿望早就存在,绝非一时的心血 来潮。被贬黄州之后,苏轼的处境变得艰难,他试图借助陶渊明来宽慰自己,经常口诵手抄 渊明诗文。不过,陶渊明虽然归隐之后生活也较为艰难,但毕竟有自己的田产,而苏轼仅是 一员迁客。后来,好友马梦得深知他处境的艰难及内心的夙愿,出手相助,给他谋得一大片 荒地。苏轼苦盼的机会终于来临,他绝无推辞的理由。 苏轼所得之地,在离黄州府治东边不远的东坡。“东坡”这个名称,注定在苏轼的思想 深处要撞击出悠远的历史回音,因为苏轼的偶像白居易被贬忠州后,曾在东坡经营,且东坡 有文化美名。在古代士人中,苏轼极为仰慕陶渊明和白居易。若言志向及经历,苏轼更接近 - 2 - 白居易,而非陶渊明。白居易本有经世济民的远大抱负,因政治而遭贬。在被贬忠州前,他 已是声名远扬;被贬之后,能够随遇而安,抱持积极的生活态度。就此而言,白居易非常契 合苏轼。在现实的操作层面上,学陶渊明难,学白乐天易。因为陶渊明简直就是神一般的存 在,而白居易要容易学得多,毕竟他更有人间烟火味。苏轼正是将白居易作为小目标、将陶 渊明作为大目标来对待的。苏公在黄州,正与白公在忠州相似。忠州东坡与黄州东坡,虽地 隔千里,但文化机缘一线牵。苏轼追慕白居易,向往其东坡生活,爱屋及乌,黄州的东坡, 也就成为他理想的栖居之所。文化机缘虽非苏轼躬耕东坡的决定性因素,倘若换成南坝西沟 北陂之类,处境艰难且长期有躬耕心愿的苏轼也会前往耕种,但是否能像在东坡躬耕这样干 劲十足、意兴盎然,还真得打个问号。因此,文化机缘给苏轼欣然前往东坡耕种,应该带来 了一定的精神加持。 (摘编自王兆鹏、陈朝鲜《论苏轼躬耕东坡的原因和意义》)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为加官的团练副使没有现金收人,再加上食口众多,苏轼生存生活处境艰难。 B. 归隐躬耕是苏轼被贬官黄州失去“阔绰”的生活后为缓解衣食之忧才产生的想法。 C. 孟子农耕理想以及田园诗人陶渊明的归隐追求是苏轼躬耕夙愿产生的最主要原因。 D. 马梦得出手相助,给苏轼谋得东坡之地,为他归隐躬耕提供了必要条件。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借用何忠礼的相关研究,论证了苏轼被贬黄州时收入的微薄及处境的艰难。 B. 文章引用《径山道中次韵答周长官兼赠苏寺丞》中诗句的目的是阐明苏轼早有归隐夙愿。 C. 文章借用陶渊明与白居易的对比,阐明了在苏轼心中白居易比陶渊明有着更高地位。 D. 文章从苏轼的处境、追求以及与白居易的文化机缘等三个方面阐释其“躬耕”原因。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苏轼被贬黄州后处境艰难,所以他就随遇而安,过田园耕读生活,让自己乐观豁达。 B. 苏轼口诵手抄陶渊明诗文,表明了他对陶渊明的仰慕之情,要借之来宽慰自己。 C. 在经世济民的追求与遭贬经历上,苏轼与白居易更接近,与陶渊明的距离稍远。 D. 苏轼躬耕的地方叫“东坡”,和白居易曾经经营的地方同名,这促使他安心躬耕。 【答案】1. D 2. C 3. A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 - 3 - 如本题“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的是“正确的一项 是”,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A 项,“作为加官的团练副使没有现金收入”错误,由原文“检校官为非正式任命的加官,而 检校尚书水部员外郎实乃贬官的代名词。作为加官,是没有俸禄的,仅有一些额外收入。‘检 校尚书水部员外郎’这一虚衔没有现金收入,唯一福利就是可以得到一些官酒,喝完酒之后, 卖掉酒囊可得些许现金。至于团练副使是否有收入,历来众说纷纭”可知,团练副使并非加 官,加官指的是“检校尚书水部员外郎”,且团练副使是否有收人,原文只是说“历来众说 纷纭”,所以本文的作者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A 错误。 B 项,“归隐躬耕是是苏轼被贬官黄州失去‘阔绰’的生活后……才产生的想法”错误,由第 三段“苏轼内心一直存在着归隐躬耕的夙愿,只是没有找到合适的机会而已。早在熙宁年间 倅杭时期,他就曾经萌生过此种念头”可见,他归隐躬耕思想产生已久,只是没有特定环境 让他去实施。B 错误。 C 项,“最主要原因”无中生有,由原文“古代士人中,苏轼极为仰慕陶渊明和白居易。若言 志向及经历,苏轼更接近白居易,而非陶渊明”可知,文中只是说“苏轼极为仰慕陶渊明和 白居易”,但并没有表明“主要原因”;由原文“‘五亩宅’即孟子笔下的‘五亩之宅’, 是古代农耕的一种理想模式。苏轼当时希望能够得到五亩宅地,表明他归隐躬耕的愿望早就 存在,绝非一时的心血来潮”可知,提到了苏轼诗歌中化用孟子的“五亩之宅”,但并没有 表明“主要原因”。 D 项,正确。 故选 D。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 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 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 点和论证的方法。 C 项,“在苏轼心中白居易比陶渊明有着更高地位”的说法错误,由原文“若言志向及经历, 苏轼更接近白居易,而非陶渊明。白居易本有经世济民的远大抱负,因政治而遭贬。在被贬 忠州前,他已是声名远扬;被贬之后,能够随遇而安,抱持积极的生活态度。就此而言,白 居易非常契合苏轼。在现实的操作层面上,学陶渊明难,学白乐天易。因为陶渊明简直就是 神一般的存在,而白居易要容易学得多,毕竟他更有人间烟火味。苏轼正是将白居易作为小 - 4 - 目标、将陶渊明作为大目标来对待的。苏公在黄州,正与白公在忠州相似”可知,“苏轼极 为仰慕陶渊明和白居易”只是“志向及经历,苏轼更接近白居易”,白居易更契合苏轼“在 现实的操作层面上”,学白居易更容易些,并没有谁地位更高的问题。C 错误。 故选 C。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 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 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 A 项,强加因果,由原文“白居易本有经世济民的远大抱负,因政治而遭贬。在被贬忠州前, 他已是声名远扬;被贬之后,能够随遇而安,抱持积极的生活态度”可知,“随遇而安”是 白居易被贬后的态度,“田园耕读”是苏轼的夙愿,被贬黄州只是给他提供了一种机缘。A 错 误。 故选 A。 【点睛】解答此题时要在原文中找对应句。先在选项中选定需要“定位”的关键词语,依据 选定的“关键词”寻找、确定选项在原文中的对应句。然后首先将题干与选项进行对比,看 题干问的是什么,选项回答的是什么,看看是不是考查答非所问类试题。如果题干中出现“不 属于”“不能说明”这类词,考查的就是这类题;如果题干中仅出现“不符合原文意思(理 解不正确)的一项是”,则可以不考虑此步骤。其次将选项与对应句进行比较,比较选项和 对应句时,应找到二者表述存在差异的地方,符合原文意思的是正确选项,否则是错误选项。 最后选项与选项进行比较,选出错误或者最恰当的一项。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从乡村群众患病找“赤脚医生”,到现在签约家庭医生提供上门服务;从缺医少药看病 难,到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立……我国医药卫生事业蓬勃发展。新中国成立初期, 全国只有医疗卫生机构 3670 个,医疗床位 8.5 万张,卫生技术人员 50.5 万人。医疗设备极 其简陋,医疗技术水平低下,人民群众得不到基本的医疗卫生保障。现在,情况发生了翻天 覆地的变化。目前,我国医疗卫生机构总数达 99.7 万个,医疗卫生机构床位 840 万张,卫生 技术人员达 952.9 万人。70 年来,我国人民健康水平显著提高,主要健康指标优于中高收入 国家平均水平。目前,居民人均预期寿命从新中国成立前的 35 岁上升到 77 岁。我国医疗技 - 5 - 术能力和医疗质量水平持续提升。“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迅速,远程医疗服务全面推开, 覆盖所有县域医共体,所有三甲医院都开展了远程医疗服务。国际权威医学期刊《柳叶刀》 对全球 195 个国家和地区医疗质量和可及性排名显示,1995 年我国位列第 110 名,2015 年提 高到第 60 名,2016 年提高到第 48 名,是全球上升幅度最大的国家之一。 (摘编自《健康中国步履稳健》,《人民日报》2019 年 6 月 4 日) 材料二: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提出实施健康扶贫工程。卫生健康部门 进一步细化措施,将妇幼健康作为重要内容。一是推进妇幼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优先保障 贫困地区妇女儿童。实现了新生儿疾病筛查项目覆盖所有贫困地区:加强贫困地区出生缺陷 防治,启动实施遗传代谢病救助项目和先天性结构畸形救助项目,截至 2018 年底累计救助出 生缺陷患儿 1.3 万名,拨付救助金超过 1.5 亿元。二是加强对患病贫困妇女儿童的救治保障。 通过确定定点医院、诊疗方案和单病种收费标准,加强对农村贫困家庭患有儿童白血病、先 天性心脏病等大病进行集中救治,并逐步扩大救治病种。对患有慢性疾病的农村贫困人口实 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加强健康管理和指导。对患有重病的农村贫困人口提高医疗保障水平, 实行倾斜性保障政策,提高报销比例,采取“一站式”结算,切实减轻医疗费用负担,有效 防止因病致贫返贫。 (摘编自《中国妇幼健康事业发展报告(2019) 》) 材料三: “中国采取了历史上最勇敢、最灵活、最积极的防控措施。” 在 2 月 29 日发布的《中国世界卫生组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联合考察报告》中, 这一表述令人印象深刻。这是 25 名来自德国、日本、美国等 8 国和世界卫生组织的专家,通 过对中国 9 天的实地考察得出的一致结论。 联合考察组外方组长、世卫组织总干事高级顾问布鲁斯·艾尔沃德博士近日在新闻发布 会上,谈了实地考察后的感受:中国的方法是目前我们唯一知道的、被事实证明成功的方法。 基于对生命的尊重与保护,中国展现的强大动员能力、果断的执行能力以及利他主义的集体 意愿,给考察组留下深刻印象。 让专家们印象深刻的,还有中国充分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5G 等技术手段救治病人的 努力。此外,为了挽救生命,中国在医疗设备等领域的巨大投入也获得了联合考察组的认可。 短短数日,超过 4 万名医护人员驰援湖北。考察报告里说,中国人表现出的真诚和奉献精神 深深感动了联合考察组所有成员。 - 6 - (摘编自《实地考察后,国际专家一致肯定中国说明了什么?》,央视新闻客户端) 材料四: 自 2020 年 1 月 20 日起,我国政府建立起来的防控疫情体系正在发挥巨大的作用。在经 过持续近三周的防控下,我国新冠肺炎疫情出现积极向好态势。 面对如此巨大的公共卫生灾难,我国充分展现了中国力量、中国速度,更体现了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但是,我们也深刻认识到,我国公共卫生体系仍存在短板。 因此,未来我国将强化公共卫生法治保障,全面加强和完善公共卫生领域相关法律法规 建设,认真修改完善传染病防治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要从保护人民健康、保障 国家安全、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把生物安全纳入国家安全体系,系统规划国家生物安 全风险防控和治理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国家生物安全治理能力。要尽快推动出台生物安全法, 加快构建国家生物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制度保障体系。 (摘编自《新冠肺炎疫情出现积极向好态势 我国公共卫生体系改革在路上》,《经济参考报》) 4. 下列对我国现行“公共卫生服务”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在我国逐步建成,为百姓健康保驾护航,我国人民身体健康 水平优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B. 70 年来,我国医疗技术能力日益提高,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远程医疗服务的推开,公 共卫生服务整体水平正不断提升。 C. 对患有慢性疾病的农村贫困人口实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从而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这是 维护我国人民健康、落实健康扶贫工作的重要举措。 D. 面对突发新冠肺炎疫情,我国依托现有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运用多种措施控制疫情蔓延, 短时间内疫情已出现积极向好态势。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床位和卫生技术人员的数量都有了突飞猛进的增 长,为居民人均预期寿命的大幅提高做出了贡献。 B. 为了打赢脱贫攻坚战,卫生健康部大力推进妇幼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优先保障贫困地区 妇女儿童,已经满足贫困地区人民的健康需求。 C. 在中国进行 9 天实地考察之后,世卫组织对中国防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多方面工作都给 予了高度的评价,盛赞中国对生命的尊重与保护。 D. 我国对新冠疫情采取了多种防控措施,体现了中国力量、中国速度和中国制度的优越性, 同时也提醒人们深入思考公共卫生体系存在的问题。 - 7 - 6. 前三则材料各自表述的重点是什么?请分别加以概括。 【答案】4. A 5. B 6. ①材料一:我国医疗技术能力医疗质量水平持续提升,人民健康水平显著提高。 ②材料 二:我国实施健康扶贫工程,加强对患病贫困妇女儿童救治。 ③材料三:中国在新冠疫情 中采取灵活积极防控措施,得到联合考察组的肯定和称赞。 【解析】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做这种题,通常是先整体把握文意,获取作者的观点 或态度;然后对照选项在文中提取相关信息,加以细致比对后判断正误即可。常见错误点和 设题类型做到心中有数,表述不一致的未必就是错的,一定要深入细致分析比较,灵活理解 变通思考。总之要静下心来耐心地仔细地推敲和琢磨。要做好此类型,平时应该积累易错类 型及常见问题,比如判断绝对,时态有误,杂糅、遗漏、多余信息,偷换概念等等。 A 项,“我国人民身体健康水平优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有误,由原文“70 年来,我国 人民健康水平显著提高,主要健康指标优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可知,是“主要健康指 标”优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而不是“人民身体健康水平”。A 错误。 故选 A。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选项的内容不一定是原材料中句子的照搬,可 能是在原句的基础上,加以变通、转换,甚至添加了出题者或客观或主观的理解。要解答好 这类题目,首先要做到对材料的熟悉,以便解题时迅速找到其在材料中的相关区域,进而进 行比较、分析、推断;其次,要清楚选项都是在文中句子基础上进行的合理的变通,绝不是 凭空进行的,所以找到原来的句子,联系上下文筛选信息、推敲选项;将选项和原文信息进 行比较时,掌握一些常见的设错方式很有必要,从而使思维变得更加敏捷,提高解题速度和 准确率。 B 项,“已经满足贫困地区人民的健康需求”于文无据,由原文“卫生健康部门进一步细化措 施,将妇幼健康作为重要内容。一是推进妇幼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优先保障贫困地区妇女 儿童。实现了新生儿疾病筛查项目覆盖所有贫困地区”可知,原文只是说“推进妇幼重大公 共卫生服务项目优先保障贫困地区妇女儿童,实现了新生儿疾病筛查项目覆盖所有贫困地 区”,并没有说“已经满足贫困地区人民的健康需求”。B 错误。 故选 B。 - 8 -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方法有:(1)整体阅读语言材 料。把握语言材料的内容要点,即明确文中透露的信息点。(2)根据题干要求,对照语言材 料进行搜索阅读,查找与题干相对应的信息源,辩别真伪,筛选所需信息。(3)在阅读的过 程中理清文章的结构和作者的思路,将文章前后进行比照、勾连,归纳出文章大意。这是整 体感知文本内容的操作过程。整体感知的直接体现就是对文章内容的概括,概括准确是整体 感知正确的表现,是深入解读的基础。整体感知的环节,对以往“字词句篇、语法修辞面面 俱到”,“肢解式的模式分析”是一次革命,也是“学生主体地位”理念的贯彻与落实。 由原文“从乡村群众患病找‘赤脚医生’,到现在签约家庭医生提供上门服务;从缺医少药 看病难,到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立……我国医药卫生事业蓬勃发展”和“70 年来, 我国人民健康水平显著提高,主要健康指标优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目前,居民人均预 期寿命从新中国成立前的 35 岁上升到 77 岁。我国医疗技术能力和医疗质量水平持续提升” 可知,材料一的重点是:我国医疗技术能力医疗质量水平持续提升,人民健康水平显著提高; 由原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提出实施健康扶贫工程。卫生健康 部门进一步细化措施,将妇幼健康作为重要内容。一是推进妇幼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优先 保障贫困地区妇女儿童”和“二是加强对患病贫困妇女儿童的救治保障”可知,材料二的重 点是:我国实施健康扶贫工程,加强对患病贫困妇女儿童救治;由原文“中国采取了历史上 最勇敢、最灵活、最积极的防控措施”和“专家们印象深刻的,还有中国充分运用大数据、 人工智能、5G 等技术手段救治病人的努力。此外,为了挽救生命,中国在医疗设备等领域的 巨大投入也获得了联合考察组的认可”可知,材料三的重点是:中国在新冠疫情中采取灵活 积极防控措施,得到联合考察组的肯定和称赞。 【点睛】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归纳,首先浏览选项标敏感点,敏感点就是题干要求的“内 容”“艺术特色”等。其次回归原文找对应句,根据选项内容回归原文寻找对应句,筛选信 息类要注意是否改变了原文判断,评价赏析类的选项要特别关注标注的敏感点是否有原文依 据。最后排除定答案,根据“知识性错误”优先的原则,先将有“知识性错误”的选项挑选 出来,然后再考虑赏析不当的选项,最后确定答案。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农历八月,是庄稼人一年中美好的时光。不冷不热,也不饥:走到山野里,手脚时不时 就碰到了果实上。秋收已经拉开了序幕:打红枣、割小麻、摘豇豆、下南瓜……庄稼人孙少 - 9 - 安的心情和这季节一样好。真是他自己也难以相信,几年前他梦想过的一种生活,現在开始 变成了現实。一群人穷混在一起的日子终于结束了,庄稼人的光景从此有了新的奔头。 谁说这责任制不好?看看吧,他们分开オ一两个月,人们就把麦田种成了什么样子啊!秋 庄稼一眼就増添了多少成色!庄稼人不是在地里种庄稼,而是象抚育自己的娃娃。最使大伙畅 快的是,农活忙完,人就自由了,想干啥就能干啥;而不必象生产队那样,一年四季把手脚 捆在土地上,一天一天磨洋工,混几个不值钱的工分。庄稼人也愿意活得自由啊!谁愿意一年 到头牛马般劳动而一无所获呢?人们在土地上付出血汗和艰辛,那是应该收获欢乐和幸福, 而不是收获忧虑和苦痛的…… 少安感到,他父亲的脸上也显出了他过去很少看见的活色。一年多前,当他像现在一样 把队分开的时候,父亲曾多么担心他栽跟头呀!好,现在老人放心了,因为上面有人支持让这 样搞哩! 在他们这个责任组时,父亲实际上成了领导人。二爸一开始不愿“走资本主义道路”, 牛着不出山,他没办法,父亲就到田家圪崂吼着骂了一通,二爸也就无可奈何的被吆起身了。 对于二爸来说,大队的常年基建队已经解散,他要是不在责任组劳动,就没处去干活了--归 根结底,他是农民,还拉扯着三个娃,不劳动一家人吃啥呀? 少安家里眼下还没有什么大变化。老祖母八十二岁,仍然半瘫在炕上;母亲头发已经半 白,但也没什么大病,照常象过去一样门里门外操劳;弟弟少平还在村里教书,今年二十ー 岁,完全成了大人:小妹兰香去年考入了原西县高中--让全家骄傲的是,她考高中考了全县 第三名。 他们家里最大的煎熬,仍然是他大姐一家。罐子村实行责任组后,他姐夫王满银就跑了 出去。说是做生意,可这二流子两手空空,谁知到什么地方瞎逛荡去了。政策一宽,社会一 松动,有些农民已经开始脱离土地,向外地和城镇流去。这些人大部分出去就是靠カ气和手 艺挣钱:也有些人鬼知道靠什么手段谋生呢。他们村金俊文的大儿子金富,半年前就出走了, 至今都杳无音讯,连家里人也不知道他在哪里。 少安知道,他姐夫屁股一拍走了以后,那个家就又得靠姐姐一个人来操磨了。猫蛋今年 八岁,已经在罐子村小学上二年级;狗蛋也已经六岁,明年就该上学了。可是他们不务正业 的父亲丢下他们和母亲不管,一个人到外面逛世界去了--真是作孽! 孙少安自己的家庭仍然是幸福的。他和秀莲从结婚到现在,一直保持着热烈的恋爱。据 说有了孩子,两口子感情就要减少一些,而分散给了孩子。但是虎子降生以后,他两个的感 情似乎倒更深了。是啊,仔细地品味,人生是多么美妙,又是多么神秘--这样一个活蹦乱跳 - 10 - 的小东西,竟是两个人共同创造的!他和她,通过这个娃娃,更意识到他们是完全融合在一起 了。当他们共同疼爱孩子的时候,相互看一眼对方,心间就会淌过那永不枯竭的、温暖的感 情的热流。 有孩子以后,秀莲就更不讲究自己的穿戴,经常是一身带补钉的衣服。少安记得他很小 的时候,那时还年轻的母亲就是穿着这样一身缀补钉的衣裳。像土地一样朴素和深沉的母亲 啊!想起来就让人温暖,让人鼻根发酸。少安很喜欢妻子这身打扮,他希望自己的儿子也能记 住这样一个母亲的形象…… 责任组实行以后,所有组的麦田比往年生产队种得又好又快;而且秋田也比往年多锄了 一遍。金家湾和田家圪崂毗邻的地块,庄稼看起来明显地有了高低之差。东拉河西岸的劳动 热情空前地高涨。孙少安尽管还是名义上的生产队长,但实际上田家圪崂现在有了十几个队 长,甚至每一个农民都成了队长。早晨,再也不用孙少安派活和催促了,许多人现在出山都 走到了他的前头! 农历八月,麦子种毕,又停了锄务,而大規模的秋收还没开始,田家地的庄稼人多少年 来破天荒第一次消闲了。好,人们开始有时间赶集上会,做点小生意;手巧的庄稼人,鼓弄 起了家庭副业。眼下,少安还没有这份心。责任组的活是没什么可做了,他就又一头扑在了 自留地里。做起圪塄帮畔,想多整出一块平地来,明年扩大蔬菜种植。 (节选自路遥《平凡的世界》)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以农村刚开始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为背景展开叙写,弱化情节,注重以孙少安的视角 来展现农村发生的变化。 B. 小说在农民生活的背后有着丰富的内容,既有对社会变化的喜悦,也有一丝担忧,是转型 期中国社会的一面镜子。 C. “那是应该收获欢乐和李福,而不是收获忧虑和苦痛的……”既表达了眼前的幸福之情, 也体现了对过去的反思。 D. 小说多处成功使用对比手法,如父亲和二爸的对比、父亲自身前后的对比以及孙少安自己 家庭情况变化的对比等。 8. 小说中孙少安有哪些形象特点?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9. 小说开篇写农历八月是庄稼人的美好时光,结尾又写农历八月农村的相关内容,作者这样 安排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答案】7. D 8. ①勇于改革:一年前,他推行分队生产的措施;②关爱体贴家人:他对 - 11 - 妻子的爱、对大姐家生活状况的担忧;③富有长远眼光:思考农村一些农民的发展出路和自 己明年的生产。④具有一定时代局限性:孙少安对王满银和金富等人离开土地的做法难以理 解。 9. 开篇结尾前后呼应,有助于表现农村在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发生的喜人变化;开篇结尾前 后呼应,有助于体现孙少安等农民喜悦的心情,以及他们对未来的憧憬:开篇结尾前后呼应, 有利于凸显对农村改革赞颂的主题;开篇结尾前后呼应,赋予故事情节以完整性,也和文章 中间部分情节照应,结构严谨。 【解析】 【7 题详解】 该题属于综合考查文学类文本的基本体裁特征。考查内容涉及作品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 作品主旨,小说的语言,表现手法等各个方面。做此类题须细心和耐心,结合选项具体分析。 仔细阅读选项,然后逐一到原文中搜索相关内容。理解后和选项加以比对,看看是否有出入。 D 项,“孙少安自己家庭情况变化”错误,从文中“少安家里眼下还没有什么大变化”“孙少 安自己的家庭仍然是幸福的”等处文字可以看出孙少安自己家并没有发生变化。 故选 D。 【8 题详解】 该题考查概括人物形象特点。首先,要分析人物的典型性格。其次,借助故事情节分析人物 形象。第三,分析矛盾冲突,把握人物性格特征。第四,借助描写方法分析人物形象。第五, 借助环境描写分析人物形象(分析环境描写,探究形成人物命运和性格的社会原因)。第六, 通过人物间的关系分析人物性格。第七,借助作者倾向分析人物形象(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 绍和评价或联系小说主题分析)。本题要求分析孙少安的形象特点。“一年多前,当他像现在 一样把队分开的时候,父亲曾多么担心他栽跟头呀!好,现在老人放心了,因为上面有人支持 让这样搞哩!”,他敢把队给分开,这种勇于改革的勇气是别人比不上的。他和妻子结婚多年, 但感情依旧很好,有了孩子之后,他觉得两个人的感情更深了。他爱妻子,同时也为姐姐担 心,因为罐子村实行责任组后,他姐夫王满银就跑了出去。那个家就又得靠姐姐一个人来操 磨了。少安对家人比较关爱体贴。八月农忙结束了,责任组的活是没什么可做了,孙少安就 在自留地里忙活,他想多整出一块平地来,明年扩大蔬菜种植。这说明他有长远眼光。他自 认为分队对大家都好,但他的姐夫王满银却跑了出去,他认为姐夫是两手空空的二流子,是 出去瞎逛荡去了。并且对他们村金俊文的大儿子金富出去谋生也不能理解,这表明他的思想 和认知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 - 12 -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分析小说情节的作用。分析小说的情节作用,先概括情节的内 容,分析内容本身所表现出来的作用。然后可以从情节与情节的关系,情节对表现人物形象 的作用,情节对表现文章主旨的作用等角度分析。答题前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 内容。本题要求分析小说开头和小说结尾都写农村的情况的用意,也就是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或者作用。小说开头写农历八月,是庄稼人一年中美好的时光,庄稼人的光景从此有了新的 奔头。结尾写农历八月,麦子种毕,众人消闲了之后的美好生活。这样使得小说首尾呼应, 结构更加严谨。文章中间写了分队制度实行后的变化,这样前后呼应,更能表现出孙少平在 实行田地改革之后的变化。从表现人物的角度分析,人们“多少年来破天荒第一次消闲了”, 而他在农忙结束后又一头扑在了自留地里。他想多整出一块平地来,明年扩大蔬菜种植。这 表明农人的喜悦,对生活有了新盼头。从表现小说主旨的角度分析,农人的这种生活状态和 心情足以表现出对孙少平改革的认可,农村改革的肯定。 【点睛】综合考查文学类文本的基本体裁特征的题目,考查内容涉及作品的人物形象,故事 情节,作品主旨,小说的语言,表现手法等各个方面。做此类题目前,一定要先通读文本, 整体理解把握小说的内容。明确小说的环境背景,小说塑造的主要和次要的人物形象,理清 小说的故事情节,领悟小说的主旨。然后结合选项具体分析。仔细阅读选项,然后逐一到原 文中搜索相关内容。理解后和选项加以比对,看看是否有出入,须细心和耐心。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①范晔字蔚宗,顺阳人,车骑将军泰少子也。出继从伯弘之,袭封武兴县五等侯.。少好 学,博涉经史,善为文章,能隶书,晓音律。年十七,州辟主簿,不就。高祖..相国掾,彭城 王义康冠军参军,随府转右军参军,入补尚书外兵郎,出为荆州别驾从事史。寻召为秘书丞, 父忧去职....。服终,为征南大将军檀道济司马,领新蔡太守。 ②元嘉元年冬,彭城太妃薨,将葬,祖夕,僚故并集东府。晔弟广渊,时为司徒祭酒, 其日在直。晔与司徒左西属王深宿广渊许,夜中酣饮,开北牖听挽歌为乐。义康大怒,左迁 晔宣城太守。不得志,乃删众家《后汉书...》为一家之作。寻迁左卫将军,太子詹事。 ③晔长不满七尺,肥黑,秃眉须。善弹琵琶,能为新声,上欲闻之,屡讽以微旨,晔伪 若不晓,终不肯为上弹。上尝宴饮欢适谓晔曰我欲歌卿可弹晔乃奉旨上歌既毕晔亦止弦。 ④后以图主不轨入狱。晔本意谓入狱便死,而上穷治其狱,遂经二旬,晔更有生望。狱 - 13 - 吏因戏之曰:“外传詹事或当长系。”晔闻之惊喜,狱吏笑之曰:“詹事尝共畴事时,无不 攘袂瞋目。及在西池射堂上,跃马顾盼,自以为一世之雄。而今扰攘纷纭,畏死乃尔。设令 今时赐以性命,人臣图主,何颇可以生存。”晔谓卫狱将曰:“惜哉!缠如此人。”将曰: “不忠之人,亦何足惜。”晔曰:“大将言是也。” ⑤狱中与诸甥侄书以自序曰:“于史书,班氏最有高名,既任情无例,不可甲乙辨。余 博赡不及之,整理未必愧也。”晔《自序》并实,故存之。 ⑥晔少时,兄晏尝云:“此儿进利,终破门户。”终如晏言。 (节选改编自《宋书·范晔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上尝宴饮欢适/谓晔曰/我欲歌/卿可弹/晔乃奉旨上歌/既毕/晔亦止弦。 B. 上尝宴饮欢适/谓晔曰/我欲歌/卿可弹/晔乃奉旨/上歌既毕/晔亦止弦。 C. 上尝宴饮/欢适谓晔曰/我欲歌/卿可弹/晔乃奉旨上歌/既毕/晔亦止弦。 D. 上尝宴饮/欢适谓晔曰/我欲歌/卿可弹/晔乃奉旨/上歌既毕/晔亦止弦。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文化常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侯,中国古代的爵位名称,地位在“公”之下,“伯”之上。“封侯”是古代很多为官之 人的理想。 B. 高祖,是庙号。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奉祀时特起的名号。“高祖”可以有很多,此办 处指的是南北朝时刘宋王朝的高祖。 C. 父忧去职,“父忧”是指父亲去世,类似的还有“丁父忧”“父艰”“失怙”等说法。古 代父母去世,要遵循服丧三年的守丧制度。 D. 《后汉书》,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编年体史书,“二十四史”之一,与《史记》《汉书》 《三国志》合称为“前四史”。 12. 根据原文的内容,以下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范晔爱好广泛,在多方面有所成就。范晔爱读书,广“泛阅读经史书籍,他很会做文章, 能写隶书,熟悉音乐。 B. 范晔生性洒脱,不拘礼节。刘义康的母亲太妃去世,即将下葬,发丧的那天晚上,竟然随 性地喝酒吃肉。 C. 范晔不畏权贵,任性而为。他擅长琵琶,却不愿为皇帝演奏。直至皇帝直言请求,他才勉 强答应。 D. 范晔为人谦和,懂得反思。他认为史书创作方面,班固的《汉书》十分优秀,无人能比。 - 14 -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晔与司徒左西属王深宿广渊许,夜中酣饮,开北牖听挽歌为乐。 ②晔本意谓入狱便死,而上穷治其狱,遂经二旬,晔更有生望。 【答案】10. B 11. D 12. D 13. ①范晔和司徒左西属王深住在范广渊处,半夜畅快地喝酒,打开北边的窗户欣赏挽歌并 把这当成一件快乐的事。 ②范晔开始时的想法以为一到监狱就会被处死,但是宋文帝要把他们的案子追查到底,于是 用了二十几天,范晔又觉得自己还有可能活着。 【解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时抓住句子中的重要名词和虚词,根据其在句子文中充当的 成分和在句子中所起到的作用,可以判断出断句的正确划分;同时注意句子中对仗的地方, 根据句式特点断句是最简洁的方法。 “欢适”做“上”的谓语,中间不能断开,所以“适”后断句,排除选项 CD;“上歌”做“既 毕”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所以“上”前断句,排除选项 A。 故选 B。 句子翻译:一次宋文帝宴请大臣时欢乐惬意,对范晔说:“我想唱歌,你为我弹琴吧!”范 晔于是按宋文帝的话做了。宋文帝的歌刚一唱完,范晔立刻停止弹奏。 【11 题详解】 本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 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 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 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D 项,“《后汉书》,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编年体史书”错误,《后汉书》是“纪传体史书”, 不是“编年体史书”。D 错误。 故选 D。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选项内容多是命题者对原文的概括、转述和 分析,所以首先要理解文意,通过对比法把选项与原文进行细致的对比、分析,从中发现选 项与原文意思不一致的地方,进而找出选项的干扰之处。 - 15 - D 项,“班固的《汉书》十分优秀,无人能比”错误,由原文“于史书,班氏最有高名,既任 情无例,不可甲乙辨。余博赡不及之,整理未必愧也”可知,关于史书,班固一家最有名声, 但是又比较任性妄为没有条例,不能够条分缕析。我在文章渊博方面比不上他,但是在逻辑 条理方面却不在他之下。由此可知,“余博赡不及之,整理未必愧也。”指自己在整理逻辑 方面比《汉书》强,所以并不是“无人能比”。D 错误。 故选 D。 【13 题详解】 此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 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 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 落实。赋分点: (1)宿:住。许:处,地方。酣饮:畅快地喝酒。牖:窗户。为乐:把……当成一件快乐的 事。 (2)本意:开始时的想法。谓:认为。便:就。死:被处死。穷治:追查到底。狱:案件。 遂:于是。二旬:二十几天。生望:活着的可能。 【点睛】文言文翻译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所谓“直译”就是字字落实, 不可凭大意去翻译。所谓“字字落实”,就是在翻译时,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词都落实到 译文中去,这是文言文翻译的最基本的要求。“直译为主”是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也 是保证达到“字字落实”这一基本要求的最佳方法。“直译为主”是说对于大多数句子、大 多数词语,可以采取直接翻译的方式来进行。二是意译为辅,文句通顺。所谓“意译为辅” 就是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文句通顺 是语言表达的一般要求,凡是语言表达都必须遵从。考生一定要养成推敲语句的习惯。翻译 成现代汉语以后一定要读一读,看看是否通顺、流畅。如果不通顺、不流畅,就要对它进行 修改、润色,适当的进行意译。 翻译: 范晔字蔚宗,顺阳人,是车骑将军范泰的小儿子。他过继给他堂伯父范弘之,范晔继承 了范弘之的爵位武兴县五等侯。范晔小时候就爱读书,广泛阅读经史书籍,他很会做文章, 能写隶书,熟悉音乐。十七岁时,本州征召他做主簿,范晔没接受。初任宋武帝刘裕的相国 掾、彭城王刘义康的冠军将军之职,又随其所在府署转任右军参军,后到京城补任尚书外兵 郎,再外出任荆州别驾从事史。不久范晔又被调回任秘书丞,因父亲去世离职,三年孝服期 - 16 - 满,出仕任征南大将军檀道济的司马,兼任新蔡太守的职位。 元嘉元年(424 年)冬天,彭城王刘义康的母亲太妃去世,即将下葬,发丧的那天晚上, 政府部门的官员都集中在东府中。范晔的弟弟范广渊,当时是司徒府祭酒,当天轮到他值班。 范晔和司徒左西属王深住在范广渊处,半夜畅快地喝酒,打开北边的窗户欣赏挽歌并把这当 成一件快乐的事。刘义康听了大怒,就贬他去宣城当太守。范晔在那里很不得志,于是整理 各家关于后汉的史籍自己编成《后汉书》。不久升任左卫将军,太子詹事。 范晔身高不满七尺,又胖又黑,眉毛和胡须都很稀少。他很会弹琵琶,而且能作新曲, 宋文帝几次想听他的演奏,多次用含蓄的方式暗示他,范晔假装不明白,始终不肯为宋文帝 弹奏。一次宋文帝宴请大臣时欢乐惬意,对范晔说:“我想唱歌,你为我弹琴吧!”范晔于 是按宋文帝的话做了。宋文帝的歌刚一唱完,范晔立刻停止弹奏。 后来因为谋害皇上而被捕入狱。范晔开始时的想法以为一到监狱就会被处死,但是宋文 帝要把他们的案子追查到底,于是用了二十几天,范晔突然觉得自己还有可能活着。狱吏于 是跟他开玩笑说:“外面传闻说詹事你有可能被长期关起来。”范晔听说后又惊又喜,狱吏 讽刺他说:“詹事你先前共同筹划这件事时,没有不举手叫喊,昂头瞪眼的。等到在西池射 堂上,你骑在马上扬扬得意,以为自己是当世最了不起的英雄。现在却纷纷纭纭,怕死到这 种地步。即使现在允许你活下去,做臣子的谋害皇上,又有什么脸面活着。”范晔对卫狱将 说:“我就这么死了太可惜了。”卫狱将说:“不忠诚的人,有什么可惜的。”范晔说:“你 说的有道理。” 在监狱里给诸位外甥侄子写信来自序说到:关于史书,班固一家最有名声,但是又比较 任性妄为没有条例,不能够条分缕析。我在文章渊博方面比不上他,但是在逻辑条理方面却 不在他之下。范晔的《自序》都是真话,所以保存了下来。 范晔年少时,他的哥哥范晏曾经说:“这个孩子急功近利,终究会败坏我们的家族”最 后果然像范晏所说。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南湖早春① 白居易 风回云断雨初晴,返照湖边暖复明。 乱点碎红山杏发,平铺新绿水蘋②生。 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鹂语未成。 - 17 - 不道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心情。 [注]①元和十年(815)夏,宰相武元衡被人谋杀,白居易愤而上疏,请求朝廷缉捕凶手,被诬 为越职言事,于这一年秋被远贬江州。此诗即写于江州。②水蘋:水中的萍草。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颔联中“乱点碎红”与“平铺新绿”,偶对天成,一“点”一“铺”,一“红”一“绿”, 相对而生。 B. 颈联中“舌涩黄鹂语未成”句,借黄鹂鸣叫生涩来渲染环境氛围,与《琵琶行》中“杜鹃 啼血猿哀鸣”句作用相似,有异曲同工之妙。 C. 诗的前六句通过几个最具早春特征的意象,把早春的妩媚可人之态生动地刻画出来。 D. 诗歌整体意境清新脱俗,语言清新明丽。精于选景构图,工于选词用字,是诗歌显著的亮 点。 15. 作者在表达情感时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 【答案】14. B 15. 主要运用了以乐景写哀情的反衬手法。诗的前六句描写了南湖早春明 媚动人的景物,描绘的是多姿多彩、生趣盎然的春天画卷。末两句突然一转,抒发了诗人的 忧闷心情,造成反差强烈的艺术效果。以乐景来反衬自己忧郁的情绪。 【解析】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 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 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 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B 项,“作用相似,有异曲同工之妙”错误,《南湖早春》黄鹂鸣叫写的是乐景,是以乐景衬 哀情,《琵琶行》写杜鹃猿啼是哀景,是以哀景衬哀情。B 错误。 故选 B。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指出手法,其次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是 怎样运用这种手法的,最后写出运用这种手法有什么好处、作用,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首联既有风吹云散的动景,又有阳光返照,大地回暖的动静。颔联“红”借代红花,“绿” 借代水苹的绿叶。颈联“白”、“黄”色彩对比鲜明,渲染生命勃发的气息。颈联写雨后白 雁低飞诉诸视觉,黄鸸的叫声不成样子诉诸听觉。诗的最后两句表现了作者消沉的心情。面 - 18 - 对如此美妙的春天,诗人尚且缺乏兴致,无心情可言,则其内心必有巨大的隐痛。此时国家 内忧外患,国势日益衰微,而诗人却只能眼睁睁看着,无计可施,对于一个被贬在外的下层 小吏来说,即使有贤才良策也徒然无用。忧国忧民、衰病不堪的诗人,怎么会有兴致欣赏美 妙的春色呢?同时,春色愈美,国家河山愈可爱,就愈让人担心山河破碎、国破家亡的可怕后 果。所以“不道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心情”正是忧国忧民的诗人,在爽心悦目的早春景 色面前,思前瞻后所发出的无可奈何的叹息。以乐景写哀情,江南美丽的春光和作者衰病惆 怅的心情形成反衬,倍增其哀。最后以“衰病”渲染惆怅之情,表达了诗人被贬谪的悲愤之 情。 【点睛】鉴赏诗歌一般分三步走:第一步是读懂诗歌所写的内容,知道每一句具体在讲什么; 第二步是了解作者是如何写的,即用了什么艺术手法;第三步是掌握诗歌表达了什么思想感 情。其中第一步是基础。诗歌鉴赏题的变化趋势是越来越侧重对诗歌内容的考查。要想在诗 歌鉴赏题中取得高分,必须学会读懂诗歌。诗歌鉴赏选择题要想做对,也必须要理解诗歌的 基本内容因此,考生在复习时必须转变“轻读诗、重做题”的观念,沉下心去,反复咀嚼, 多加品析,做到真正理解诗歌的内容。 (三)名篇名句默写(每空 1 分,共 6 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①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一句,写的是周瑜的儒将装束; “_________________”一句,表明了周瑜的赫赫战功。 ②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讽刺宋文帝 刘义隆想要建立像霍去病那样的功业,最后却只能看到敌兵追来就惊慌而逃。 ③《荀子·劝学》中举例论证借助外物的重要性时说,终日殚精竭虑思考,却“__________”, 踮起脚极目远望,也“_____________”。 【答案】 (1). 羽扇纶巾 (2). 樯橹灰飞烟灭 (3). 封狼居胥 (4). 赢得仓皇 北顾 (5).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6).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解题时必须注意语意的提醒,从理解内容方面入手, 不要死记硬背。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出下句的 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 别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纶”“樯橹”“胥”“赢”“臾”。 【点睛】考生默写名句名篇时,容易出现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一时回忆不起来(背诵不出); - 19 - 二是顺序错乱,张冠李戴;三是书写错漏。因此,答题时要沉着认真,要善于借助出处和引 导句去回忆,万一一时记不起来,可以先放一放,不要急躁,做完其他题后可能又会突然记 起来。答完题一定要反复默念,包括引导句在内,进行“全程回放”,这样,语序不当和书 写错漏的问题一般都可以被发现并纠正。 三、语言文字应用(共 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教育和文化的目标,在于发展知识上的鉴别力。一个理想的受过教育者,不一定 要 ,而只需明辨善恶;能够辨别何者是可爱的,何者是可憎的,即在知识 上能鉴别。 最令人难受的,莫过于遇着一个胸中满装历史的事实人物,并且对时事极为熟悉,但见 解和态度则是完全错误的人。我曾遇见过这一类的人,他们在谈话时,无论什么题目,总有 一些材料要发表出来,但是他们的见地,则完全是可笑可怜的。他们的学问是广博的,但毫 无鉴别能力。( )。一个 的人,或许很易于写成一部历史,但 在论人和论事时,竟是只知依人门户,并无卓识。这种就属于我们所谓缺乏知识上的鉴别力 的人。 所以一个真有学问的人,其实就是一个善于辨别是非,这就所谓是我们鉴别力。但一个 人若想有鉴别力,他必须先有独立的判断力,不为一切社会的、政治的、文学的、艺术的或 学院式的诱惑所动。一个人在成人时,他的四周必有 的诱惑,如名利诱惑、 爱国诱惑、政治诱惑、宗教诱惑。当一个心理分析家告诉我们便秘症能引起暴躁的性情时, 凡有识力者对之,只可 。当一个人有错误时,不必因震于他的大名,或震于他 的高深学问,而对他有所畏惧。 17.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将许多学问或事实填塞进去就算得上博学,而鉴别力则是艺术的判别问题 B. 博学不过是将许多学问或事实填塞进去,而鉴别力则是艺术的判别问题 C. 博学则是将许多学问或事实填塞进去,而鉴别力不过是艺术的判别问题 D. 博学不过是将许多学问或事实填塞进去,而艺术的判别则是鉴别力问题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汗牛充栋 博古通今 五花八门 莞尔一笑 B. 汗牛充栋 锦心绣口 五光十色 付之一笑 C. 学富五车 博古通今 五花八门 付之一笑 - 20 - D. 学富五车 锦心绣口 五花八门 莞尔一笑 19. 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 所以一个人真有学问,其实就是善于辨别是非,这就所谓是我们鉴别力。 B. 所以一个人真有学问,其实就是善于辨别是非,所谓这就是我们鉴别力。 C. 所以一个真有学问的人,就是一个人善于辨别是非,其实这就所谓是我们鉴别力。 D. 所以一个真有学问的人,其实就是一个善于辨别是非者,这就是我们所谓鉴别力。 【答案】17. B 18. C 19. D 【解析】 【1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性。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设题的形式,如本题是从文中 抽出一句话让考生进行选择,考生要把握前后的语境,明确主语的一致性,明确句式的对称 性,明确前后内容的照应。 根据语境“他们的学问是广博的,但毫无鉴别能力”,这句话比较的应是“博学”和“鉴别 力”,应分别以“博学”和“鉴别力”作为两句话的话题主语,排除 A、D;根据语句间的关 系,所填两句之间应为转折关系,语境强调的是“鉴别力”的重要性,“不过是”应放在前 句,排除 C。 故选 B。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掌握相关成语的意思,正确 辨别他们的感情色彩、修饰对象、使用范围等。解答时联系上下文,从词语与语境的语意关 系、搭配关系等方面筛选,再运用排除法排除不符合句意的选项。 “汗牛充栋”,形容书籍极多。“学富五车”,形容读书多,学问大。根据使用对象“知识”, 应用“学富五车”。 “博古通今”,通晓古今的事情,形容知识渊博。“锦心绣口”,形容文辞优美。根据语境, 强调学问广博,应用“博古通今”。 “五花八门”,形容花样繁多或变化多端。“五光十色”,形容色彩鲜艳,式样繁多。根据 语境中的“名利诱惑、爱国诱惑、政治诱惑、宗教诱惑”,用以说明“诱惑多种多样”,故 应用“五花八门”。 “付之一笑”,一笑了之,表示毫不介意。“莞尔一笑”,形容微笑的样子。根据语境“只 可”,强调不介意,应用“付之一笑”。 - 21 - 故选 C。 【19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命题者从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 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掌握病 句的常见类型。 原划线句有两处语病,“一个真有学问的人,其实就是一个善于辨别是非”主宾不搭配,应 为“一个真有学问的人,其实就是一个善于辨别是非者”或“一个人真有学问,其实就是善 于辨别是非”,排除 C;“这就所谓是我们鉴别力”语序不当,应为“这就是我们所谓鉴别 力”,排除 A、B。 故选 D。 【点睛】对于成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 围的大小等。第二,辨析色彩。包括词语的感情色彩跟语体色彩。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 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 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 密。每处不超过 15 字。 中国文化符号的调查显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外国公民有着比较统一的认识,即长城和 龙,而对于中国当代文化符号,①____,比如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令人震惊的新式建筑 等。诚然文化符号有助于中国②____,被外国民众所认识。但是它也限制了外国民众对中国文 化的全面认识。应该让外国民众更多地了解中国文化的不同侧面,以便③____。 【答案】 (1). ①他们的认知普遍比较分散 (2). ②在世界传播自己的文化 (3). ③ 全面了解中国文化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补写句子”是综合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阅读全文,确定中心,然 后联系上下文逻辑关系,结合文本,根据题干要求概括答案,并注意字数要求。 本语段介绍了有关“中国文化符号”的相关知识。第一空的上句中“而”表转折关系,是对 上文内容的转折,故应从“比较统一”的反面作答,如“他们的认知普遍比较分散”。第二 空,可由上句“有助于”和下句的“中国文化的全面认识”可知,此处应从传播文化的角度 组织答案。第三空从上文的“限制了”“应该更多地了解……不同侧面”,很容易得出“全 面了解中国文化”。 21. 阅读下面《红楼梦》中对某一人物的判词,请写出判词中设计的人物,并结合《红楼梦》 - 22 - 具体情节分析该人物的主要性格特点,至少两点。 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 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答案】王熙凤;性格特点:①心狠手辣,以阴险狡诈的方法逼死尤二姐;②机变逢迎:夸 黛玉长得标致,像嫡亲的孙女;③精明干练:协理宁国府,表现了非凡的治家本领。(答出两 点即可)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阅读中的人物形象分析和积累的综合能力。该题意在指导学生去阅读 文学名著。名著阅读需要积累大量的人物形象,这要靠我们平时的阅读积累,积累的方式主 要是摘抄和理解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名著《红楼梦》,分析判词的内容可知:“凡鸟”是繁体 里的“凤”字,也就暗指王熙凤,“一从二令三人木”指的是丈夫贾链对凤姐的态度变化。 新婚后先“从”,对她百依百顺,样样都听她的;“二令”解为“冷”,指的是丈夫对她的 渐渐冷淡与开始对她发号施令;“三人木”是指她最后被休弃的命运;“哭向金陵事更哀” 就是她被休弃后哭着回娘家的悲哀的写照。所以可以看出判词中的人物是王熙凤。她的性格 非常丰富,拿她的出场为例, “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日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 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时时不忘。” 王熙凤话中,既有对林黛玉的恭维,又有对贾府众姐妹的关照,同时不忘讨好“老祖宗”, 这一席话可谓“一石三鸟”。这些无一不表露出她的深谙人心,机变逢迎。在小说第十一、 十二回中她“毒设相思局”治死那“癞蛤蟆想吃天鹅肉”的贾瑞,以阴险狡诈的方法逼死尤 二姐,而其他的下人看到她都是毕恭毕敬的,都很怕她的样子,这些表现出了王熙凤的狠毒。 在宁国府,无人敢惹焦大,王熙凤却敢说:“还不早打发了没这王法的东西!”协助管理宁 国府时,对下人说:“我可比不得你们奶奶好性儿,由着你们去,再不要说你们这府里‘原 是这样的’,这如今可要依着我行,错我半点,管不得谁是有脸的,谁是没脸的,一例现清 白处置!”不难看出她的雷厉风行、精明干练。 【点睛】名著阅读积累是一个很宽泛的话题,从学生备考的实际出发,可以积累以下方面的 内容: 一、作家作品常识,包括作家字号、时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作品朝代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 位等。 二、作品的故事梗概,重要章节的主要内容、故事情节等。 三、作品的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征。 - 23 - 四、作品的大致主旨。 四、作文(60 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习近平 ②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周恩来 ③“如果英雄意味着个人主义,那么我认为不需要。如果英雄意味着觉醒,意味着伟大, 那么我认为迫切需要。”网友在“知乎”上如是说。 ④“我们太需要在银幕上看到一个中国的超级英雄了……电影表现的也不是具体的硬 汉,而是国家意志的强硬。”吴京谈到影片《战狼 2》时这样对媒体说。 ⑤真正的英雄不是永远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远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罗 曼·罗兰 ⑥内心贫乏和感到自己无用,促使我抓住英雄主义舍不得放下。——萨特 什么是英雄?在当今社会是否还有英雄?英雄是否还被需要?是否还有存在的价值?请从 上面材料中任意选择两到三则,进行合理关联,谈谈你对“英雄”的思考。要求自选角度, 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 【答案】例文: 今天,中国仍需要英雄 反复品读材料中关于英雄的内容,我比较赞同吴京和“知乎”网友的观点,任何时候中 国都需要“体现国家意志的超级英雄”,他应该“不自私、能觉醒、够伟大”。今天,中国 依然需要英雄。 今天我们依然需要英雄,当国家利益被忽略、民众权益受损害时,他们会挺身而出。当 年,鲁迅冒着生命危险揭露走狗文人及政府的丑恶嘴脸;鉴湖女侠秋瑾冒着被砍头的风险宣 传革命;戊戌变法失败后谭嗣同选择等待抓捕而留下“我自横刀向天笑”的豪迈。他们是英 雄,面对生死,他们勇敢、无畏地站出来,维护大众利益,完成国家意志;当今,崔永元冒 着生命危险揭露这个社会的假恶丑,他是精神上的硬汉,代表这个时代的国家意志,代表广 大人民的意志,他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英雄。 有人说:和平年代,英雄的用武之地何在?发此疑问者只看到“世界安定如一潭幽幽湖 水,宁静美好”,殊不知,这样的岁月静好正是仰赖于英雄的负重前行。杨利伟是全国人民 心目中的飞天英雄,我们只看到飞天归来时他收到的掌声和鲜花,却没看到他在飞天前艰苦 卓绝的训练,以及飞行中要面临的许多未知的危险,他每向前迈进一步,都需要极强大的素 - 24 - 质、智慧和勇气做支撑。中国太空事业要发展,就需要更多的杨利伟这样的英雄。从他们身 上,我们才能看到国家未来光辉远大、辉煌美好的前景和希望。 中国的科学研究领域从不缺少默默奉献、潜心钻研的英雄,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 业、克勤克俭。古稀之年还在苦心钻研水稻品种的“水稻之父”袁隆平;一心扑在地球深探 领域的“科研疯子”“拼命黄郎”黄大年;被网友称赞为龙之角、凤之冠,国之栋梁的中国 “天眼之父”南仁东……这些科学巨人身上无不具有敢为天下先的科研勇气、能为天下先的 科研素养、必为天下先的科研决心。他们是代表国家意志的“超级英雄”,中国拥有了这样 一批科研英雄,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今天我们依然需要英雄,星火是学前故事的英雄情结,也是砥砺前行的不竭动力,更是 惊世骇俗的精神源泉。公交司机吴斌心系民众的安危,忍住钻心的疼痛,保住了一车人的性 命,他是我们的英雄;天津爆炸事件中,年轻的消防队员忍受毒气的侵袭,冲进灼人的火焰, 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壮歌,他也是英雄;南海领空被非法入侵时,是心系国家权益的王伟 撞向敌机玉石俱焚震慑了敌人,他也同样是英雄……危难时刻,平凡人心底的星火被点燃了, 瞬间划破了危难的阴霾,上演了惊心动魄的一幕。这时候他们是觉醒的、伟大的,成为大众 意志甚至国家意志的代言人。 罗曼·罗兰说:真正的英雄不是永远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远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 罢了。我们呼唤英雄情结,呼唤英雄横空出世。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写作的能力。 审题:这是一道材料作文。材料作文的材料有一则的,也有两则及以上(称多则材料)的。 不管是一则材料还是多则材料,都需要认真审题,多数材料都需要我们做一些辩证的分析, 先逐则分析材料的内涵,然后比较几则材料的内涵,找出共同点,这个共同点就是作文的立 意所在。本题材料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六则有关“英雄”的言论,①句强调英雄先锋 的作用,②句强调英雄者以天下为己任,③句强调英雄不是个人主义的逞强,而是对现实问 题的觉醒,④句肯定了“英雄”身上强硬的国家意志,⑤句凸显了英雄的强大意志,⑥句阐 述了奉行英雄主义的内因。第二部分围绕英雄与时代的关联,提出了思考。审题时,先要对 “英雄”的含义有基本的认识。“英雄”指有抱负、不畏艰险强暴,为民族或先进阶级的利 益作出重大贡献的杰出人物。“从上面材料中选择两到三则材料为基础立意”“谈谈你对 ‘英雄’的思考”,题目要求联系两到三则材料来谈自己“对‘英雄’的思考”,如不能联 系材料则为跑题。什么是英雄?在当今社会是否还有英雄?英雄是否还被需要?是否还有存 - 25 - 在的价值?这个引导语暗示了考生的思考方向,不可丢掉“今天”二字,离开这个背景就失 去了论证的意义。题目要求“选择两到三则材料为基础立意”谈谈你的思考,因此考生要在 此基础上进一步思考,表现思考的深度。写作时要从小处入手,也可发散思维进行写作。如 以“劳动”论英雄,因为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以“知识”论英雄,因为知识是发展的动力; 以“奉献”论英雄,因为奉献是无与伦比的高尚…… 立意: (1)这个时代依然需要英雄; (2)我们需要不自私、不被卑下情操屈服、代表国家意志的英雄; (3)只要面对困难勇敢拼,即使失败也是英雄; (4)不同的时代需要不同的英雄。 素材: (1)英雄精神不仅让我们领会到爱国的精髓,更是引领我们如何做人,如何处事。于谦“粉 身碎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忠义之情,文天祥“臣心一片磁石针,不指南方不肯休” 的坚定之心,荆轲“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凛然之义,不断地教会我们对 事坚定,处事凛然,忠义爱国。其中的忠义、坚定、凛然就是英雄精神的内涵无论我们身处 什么时代,无论我们身处什么环境,英雄精神总是会启迪我们,振奋我们的。 (2)英雄精神不仅限于忠贞报国的牺牲英雄身上,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有英雄精神。社会 在发展,时代在进步,许多人会因为生活的繁忙,也更是害怕惹上是非,对关乎自己之外的 是置之不理,这是因为他们没有想要成为“英雄”的意识,其实英雄不仅限于在做大事方面 取得巨大成就的人的身上,在小事上无私奉献,做好自己,乐于助人,这也是英雄的另一方 面的体现。“托举的小哥、最美的教师、最勇敢的司机……”这都是现如今社会上的英雄, 他们的身上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英雄精神。 (3)是的,如今的祖国万事太平,许多人早已沉溺在安逸与和平中,早已忘却了那些流血流 汗的英雄,甚至出现了故意恶化与丑化英雄形象的现象,“红军连长的小三,刘胡兰、为博 得大家眼球而堵枪眼的黄继光……”,明明是英勇无私的英雄但却被别人说成了是低俗而趋 名附势的小人。实在是让人深感无奈。难道和平的背后不正是这些英雄舍身而换回来的吗? 作为后人,难道我们不应该尊重这些人民英雄吗?所以即使我们身处和平年代,尊重英雄, 树立起英雄精神的意识是我们必须做到的。 (4)有人说,成长的最高境界是忘了自己最初的样子。可真正的英雄永远不会忘记自己来时 的路。黄大年海外留学,面对国外优厚的待遇毫不动摇,坚定回国。历经重重艰难,他回国 - 26 - 后将所学奉献于祖国急需的物理研究事业。这一坚守,就是大半辈子,直至积劳成疾,将自 己的生命也奉献给了他最热爱的祖国和事业。 结构层次:“今天,中国仍需要英雄”,议论文文体。首段点题,摆明观点:今天,中国依 然需要英雄。中间部分从航空、科研、消防等多个方面论述英雄存在的意义。结尾引用材料 “真正的英雄不是永远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远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作结,呼唤 英雄情结。呼唤英雄横空出世。 【点睛】材料作文,是根据所给材料和要求来写文章的一种作文形式。材料作文的特点是要 求考生依据材料来立意、构思,材料所反映的中心就是文章中心的来源,不能脱离材料所揭 示的中心来写作。 - 27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