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延边二中2020届高三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吉林省延边二中2020届高三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1 - 2019-2020 学年高三下学期 4 月月考试卷(新高考) 语 文 考试时间:150 分钟 试卷分数:150 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作为宋代词人中的杰出代表,苏轼开创性地将“豪放”的词风与本属“婉约”的词体统 一在了一起。这种统一,固然离不开苏轼横溢的天才,但当考察苏轼的宦迹行踪的时候,我 们会发现:豪放词的出现,无疑受了地域文化的强烈影响;豪放风格与词体的和谐统一,在 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创作者对不同地域文化进行整合的结果。 熙宁七年(1074 年)十二月,苏轼到密州任知州,至熙宁九年(1076 年)十一月离任。 在密州的两年,苏轼词的创作进入了一个非常关键的转折时期,虽然创作数量不如杭州时期 多,但这时苏轼开始有意识地追求词体“自是一家”的面目,使自己的作品“一扫绮罗香泽 之态”,在词的创作上真正走向了成熟。《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水调歌头》(明月几 时有)等脍炙人口的名篇就产生于这一时期。 苏轼创作上的这些变化,与密州的民风以及文化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密州,北宋时属 京东路。《宋史•地理志》说京东路的人“大率东人皆朴鲁纯真,甚者失之滞固”,欧阳修也 说“河朔之俗,不知嬉游”。并且,由于是孔子的故乡,京东路儒学相当兴盛,“专经之士 为多”。密州一带的京东人在北宋以强悍勇武闻名。围猎是密州人生活内容中重要的一部分, 苏轼知密州后,便时常参与其中。 密州特定的文化环境对苏轼词风改变的影响力是不能低估的。作为苏轼革新词体的背景, 文化氛围、地域民风以及文学传统,这些因素我们不能轻易地忽视。深沉厚重的儒学传统, 会促使作者在词作中更多更深地寄托自己的政治怀抱;纯朴而“不知嬉游”的民风,也会促 使作者进一步减少词这种体裁中固有的脂粉气;而以习武知兵为重要目的的围猎活动,慷慨 悲歌的文学传统,更无疑会有助于作品豪壮风格的发扬。而苏轼在密州这一时段的创作,正 体现出这一倾向。 - 2 - 可以说,是密州特定的文化环境、文化氛围促使苏轼自觉地以豪壮的声调、超越的意识 入词,最终使词这种体裁完成了从伶工歌女之歌词向士大夫抒情言志诗体的转变,词体的疆 域也因此而得到了极大的拓展。所以,要清晰地认识词体的革新、转变,地域文化这一背景 因素无疑应当引起我们更多的关注。 (取材于吴德岗《地域文化与苏轼词的创作》) 材料二 文学之有地域性,是一个基本的事实。《文心雕龙》称北方的《诗经》“辞约而旨丰”“事 信而不诞”;而南方的《楚辞》则“瑰诡而惠巧”“耀艳而深华”,明确提及地域与文学的 关系。 论及地域,首先不能回避的当然是自然。决定人类生活和命运的基本因素,从来就是气 候、食物、土壤和地形。北方寒冷干燥,北方人于是魁伟刚健、勇敢剽悍;南方湿润潮湿, 南方人于是温柔细腻,机灵敏捷;秦岭隔开了长江与黄河两大流域,黄河以北以狩猎游牧见 长,黄河以南则以旱作粗放种植为主,到了长江两岸,水稻的精耕细作蔚然成风,不同区域 孕育出大不相同的历史文化景观。地域的不同,就有山川形制的不同,就可能产生出不同的 族群……复杂而广阔的地域,使中国的地域性既鲜明又丰富驳杂,从而大有别于世界的其它 文明古国。 另外,对地域的关注和理解,恐不能过于集中于山川、气候、物产之类自然因素上,更 要看到自然的背后是沿袭悠久的人文环境,诸如特定的历史沿革、民族关系、人口迁徙、教 育状况、风俗民情、语言乡音等。地域对文学的影响,必然通过地域文化而起作用。越是后 来,人文环境对文学的影响就越是复杂与深刻,这便是齐鲁文化、吴越文化、荆楚文化、巴 蜀文化、陕秦文化、三晋文化、燕赵文化、闽台文化、岭南文化、客家文化、关东文化等说 法的由来。如果说,地域文化影响并决定该地域族群生存发展的精神和品格,那么,它也顺 理成章成为文学重要而深厚的源泉。 地域、自然、文化和文学的关系,归根结底是一个互动、碰撞、融合的复杂过程;但在 今天,不论怎么强调地域性对于文学的意义都不为过。一方面,若是论及文学及其价值,人 们有理由首先关注文学中浸染着的地域性灵魂;另一方面,若是发掘文学中带有的普遍性意 义,人们也一定需要借助地域特征去作表达和阐释。在全球化和互联网几乎抹平并且遮蔽了 所有地域特征的时代,这既是文学抗拒同质化的唯一途径,更是文学保持其源源不断的生命 力的不二法门。 (取材于何志云《谈文学的地域性:地域文化决定族群的精神和品格》) - 3 - 材料三 在 20 世纪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特别是在乡土文学中,地域文化对作家创作的影响是非常 明显的。其中,沈从文的地域意识尤为突出,湘西文化特别是少数民族文化对他的创作有着 深刻影响;而沈从文则用自己的作品,构筑了一个独特的湘西世界。 湘西作为一个少数民族、汉族杂居地,其文化内涵是复杂的。少数民族在不断的迁徙发 展过程中,有战争、有冲突、有同化、有融合,但依然保持着本民族的民族特性和风俗人情。 历代封建王朝对少数民族实行的多是钳制、镇压的政策,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及文化生活等 各方面都是受歧视的,是被压抑的群体。而沈从文关于湘西少数民族生活的作品,能站在少 数民族的立场,从人性出发,表现少数民族丰富的情感和对美的追求。他将故乡生活与都市 生活进行比较,清晰地意识到僻地、边城的弱势地位。同时,这也激发他寻觅和展示湘西文 化中蕴含着的顽强的生命力量、积极健康的优秀品格和原始粗犷的少数民族生活中凝聚着的 奋发向上的民族精神。 在沈从文早中期的散文作品中,他对故乡的介绍角度独特而又全面深入。他有意略去当 时行政区域的划分,由屈原而到沅水,由沅水而到川黔交界之处,突出湘西悠久的历史、楚 文化传统和凤凰地理位置的特殊性,然后逐一描绘人的生存状态和地方古朴民风,体现井然 的社会秩序和人神共治的情形。 除了散文以外,在小说创作中,沈从文也总是用大量的篇幅集中描绘地域文化特征。在 其代表作品《边城》中,就专门详细周到地介绍了小城依山傍水的地形地貌、以吊脚楼为主 的建筑格局,河岸的景色,小镇的屯兵和形形色色的住户,然后才进入故事,引出主要人物。 沈从文的小说非常重视故事的地域背景,总是不忘表现湘西的人杰地灵和与众不同,选择最 能体现湘西文化精神内核的东西加以表现,因此也在写作风格上呈现出一种独具风韵的审美 形态。 沈从文给中国现代文坛带来一股清新自然的山乡野风,也让偏居一隅、被世人忽略的湘 西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姿态展现在世界面前。他那独特的地方意识和对地域文化的浓厚兴趣、 准确把握,是他研究中国社会、剖析中国文化的切入点和有效途径。 (取材于包晓玲、姚克波《论沈从文与湘西地域文化》)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和材料三通过苏轼与密州,沈从文和湘西的关系,说明从古至今地域文化对文人创 作风格产生的影响。 B. 苏轼在密州时受当地“不知嬉游”的民风影响,参与当地人的游猎活动,最终促进了豪放 - 4 - 风格的形成,并创作颇丰。 C. 沈从文作品无意关注行政区划划分,强调湘西历史、楚文化传统及地理特殊性,表达了湘 西文化的精神内核。 D. 《文心雕龙》认为文学有地域之分,地域、自然、文化等与文学的关系,是一个互动、碰 撞、融合的复杂过程。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苏轼整合不同地域文化尤其是密州文化,将“豪放”的词风和“婉约”的词体相结合,促 成了豪放词的形成。 B. 沈从文作品从人性出发,展现了湘西人丰富感情和对美的追求,表现了湘西顽强、积极、 原始粗犷的民族精神。 C. 对地域差异的关注,不在于河流、气象、物产等自然因素,而在于民族、语言、风俗、历 史沿革等人文环境。 D. 在全球化和互联网化的今天,文学创作要想避免同质化,保持生命力,必须发掘作品的普 世价值的地域特征。 3. 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 曹雪芹由于自己家庭的重大变故,而对封建社会有了清醒、深刻的认识,他深感世态炎凉, “批阅十载,增删五次”,终于创作出《红楼梦》。 B. 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写的抒情诗《有的人》,讴歌了鲁迅先生甘为孺子牛的一生,抒发 了对那些为人民而活的人们由衷的赞美之情。 C. 金庸以南宋宁宗庆元五年至成吉思汗逝世的这段历史为背景,创作了反映南宋抵抗金国与 蒙古,充满爱国情愫的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 D. 长期生活在陕北农村的路遥,以 60-80 年代为历史背景,以陕北为特定环境,创作出《平 凡的世界》,塑造了一大批个性鲜明的人物。 4. 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 综合材料分析地域对传统文化的影响从什么地方来体现。 【答案】1. A 2. C 3. D 4. ①开篇引用《文心雕龙》,增强文章说服力;②采用总分总的结构,中间从自然和人文环 境的两个层面,论证了地域与文化的关系;③论证中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如例证法, 引证法、对比法等。 5. ①自然层面。决定人类生活和命运的基本因素,从来就是气候、食物、土壤和地形;②人 - 5 - 文环境。诸如特定的历史沿革、民族关系、人口迁徙、教育状况、风俗民情、语言乡音等。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 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 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B 项,“创作颇丰”错;原文为“纯朴而‘不知嬉游’的民风,也会促使作者进一步减少词这 种体裁中固有的脂粉气;而以习武知兵为重要目的的围猎活动,慷慨悲歌的文学传统,更无 疑会有助于作品豪壮风格的发扬。而苏轼在密州这一时段的创作,正体现出这一倾向”。 C 项,“无意关注行政区划划分”,原文为“他有意略去当时行政区域的划分”。 D 项,“地域、自然、文化等与文学的关系,是一个互动、碰撞、融合的复杂过程”不是《文 心雕龙》提出的观点。 故选 A。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概括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时,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题型 多种多样,有直接要求用自己的语言做分析概括的;有列出文中的一些语句要求做是非判断 的;也有另列材料要求依据作者的观点作判断的;还有另列材料要求依据作者在文中的观点 推断的。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一要注意着眼于全文,从整体上把握。作者直接 表述的观点,可从字面上看出来;分散在文中各个部分的观点,就需要综合与概括;二要注 意把握关键句子、显性内容,如各段的起始句、结束句,文章的标题、论点或分论点、结论 性句子等。三是综合分析,比较鉴别。 C 项,“不在于……而在于………”错。原文为“对地域的关注和理解,恐不能过于集中于山 川、气候、物产之类自然因素上,更要看到自然的背后是沿袭悠久的人文环境,诸如特定的 历史沿革、民族关系、人口迁徙、教育状况、风俗民情、语言乡音等”。 故选 C。 【3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 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结合材料二内容分析, 主要观点为“文学之有地域性,是一个基本的事实”。分析选项内容。 A 项,主要讲创作风格受家庭环境影响; - 6 - B 项,主要讲创作内容受人物影响。 C 项,主要讲创作受历史事件影响。 D 项,主要讲路遥的创作受地域陕北的影响。 故选 D。 【4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 题“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论证特点”包括从论证方法,论证结构 等方面分析。论证结构也就是指议论文的基本结构,结构由“引论、本论、结论”三部分组 成。一般的说,引论就是开头,本论就是主体,结论就是结尾。即开头必须提论题或论点, 主体部分应选用材料并分别论证观点,结尾归纳总结。常见的有:层进式;对照式(正反对 比、相关比较);总分式;并列式等。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等。结合“《文心雕龙》称北方的《诗经》‘辞约而旨丰’‘事信而不诞’;而南方的《楚 辞》则‘瑰诡而惠巧’‘耀艳而深华’,明确提及地域与文学的关系”分析,开篇引用《文 心雕龙》,增强文章说服力。结合“文学之有地域性,是一个基本的事实”“论及地域,首先 不能回避的当然是自然”“对地域的关注和理解,恐不能过于集中于山川、气候、物产之类 自然因素上,更要看到自然的背后是沿袭悠久的人文环境,诸如特定的历史沿革、民族关系、 人口迁徙、教育状况、风俗民情、语言乡音等”“地域、自然、文化和文学的关系,归根结 底是一个互动、碰撞、融合的复杂过程”等分析,采用总分总的结构。结合“北方寒冷干燥, 北方人于是魁伟刚健、勇敢剽悍;南方湿润潮湿,南方人于是温柔细腻,机灵敏捷”“人文 环境对文学的影响就越是复杂与深刻,这便是齐鲁文化、吴越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 陕秦文化、三晋文化、燕赵文化、闽台文化、岭南文化、客家文化、关东文化等说法的由来” 等分析,综合运用多种论证方法。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 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 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 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结合“决定人类生活和命运的基本 因素,从来就是气候、食物、土壤和地形”“对地域的关注和理解,恐不能过于集中于山川、 气候、物产之类自然因素上,更要看到自然的背后是沿袭悠久的人文环境,诸如特定的历史 沿革、民族关系、人口迁徙、教育状况、风俗民情、语言乡音等”等分析,主要从自然层面 - 7 - 和人文环境角度概括即可。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 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 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 “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 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 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 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 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 “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 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 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 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 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 (二)现代文阅读 II(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铁锅槐 梁 衡 ①一棵上百年的老槐树长在一口铁锅里,这好像绝不可能,但确实如此。 ②十一月底,我在河南商丘寻找人文古树,看了几棵汉柏宋槐都不理想,大家气喘吁吁 地坐下来吃午饭。当地一位朋友突然一拍脑袋说:“怎么忘了铁锅槐呢!”放下筷子,我们 便冒着小雨赶到七十公里外的白云寺,拜访了这个锅与槐的奇妙组合。 ③白云寺始建于唐代贞观年间,曾是与少林寺、白马寺、大相国寺齐名的中原四大古寺 之一,但现在香火不旺。我们去时,寺里凄风苦雨,只有几个僧人袖手看门,一个小和尚系 着围裙在伙房里淘米,后院及两厢放着零乱的砖瓦木料。进门后的右手处就是我们要拜访的 铁锅槐,它现在已是这个寺的镇寺之宝。只见一圈石栏杆中躺着一口直径两米多的大铁锅, 锅里挺立着一棵有三层楼高、两抱之粗的古槐。锅沿有三指厚,铁锅在雨水的润泽下闪闪发 光,像是一个套在树根上的项圈。锅已半埋土中,树的主根早已穿透锅底,深扎地下,而侧 根蜿蜒屈结,满满当当,将铁锅挤满后又翻出锅外垂铺在地,像一大块不规则的钟乳石,或 是一摊刚冷却了的岩浆。我看着这满锅的老根,只觉得这是一锅正在慢慢烹煮着的时间。虽 - 8 - 是深秋,这古槐仍枝叶繁茂,覆盖着半亩大的地面。而整棵树身向西边倾斜,巍巍然如一座 比萨斜塔,有一种饱经沧桑的厚重与庄严。 ④为了给僧人和香客备饭,寺里常有超大的铁锅,这口直径两米多的大锅还不算最大, 我见过一口更大的锅,洗锅时要放一个梯子,才能将人送到锅底。大锅往往是一个寺院兴旺 的标志。白云寺在康熙年间达到鼎盛。常住僧人千余人。史载 1687 年寺里的佛定和尚为舍粥 济贫,造铁锅两口。十九年后一口铁锅由于受到长年的火烤水煮发生炸裂,就被几个小和尚 抬着放到寺的一角。春去秋来,寺院盛而又衰,这口铁锅也渐渐被人淡忘。沙尘淤满锅底, 荒草爬上了墙角,淹没了铁锅。这时一只喜鹊衔着一粒槐籽从天上飞过,它俯下身子,看到 这片草,就落下来歇脚,槐籽落在铁锅里。 ⑤想这铁锅离开灶台被弃墙角已经十多年,烈日严霜,凄风苦雨,它早已心灰意冷,奄 奄待毙。忽然有一只小手轻轻地抓挠着它冰凉的身子,一丝微弱的声音在耳旁似有似无地呼 唤。原来是那粒槐籽经水浸土育,已经开始生根发芽。这口铁锅打了个寒噤从梦中惊醒,忙 将这个幼小的生命搂在怀里。那雪白的细根穿过厚厚的积土吸吮着锅沿上的雨滴,像是在替 它擦拭眼角的泪花,而嫩绿的树苗已有尺许之高,正努力探出锅外,好奇地张望着庙宇、蓝 天、白云。槐树一天天长大,当它已经高过院墙,可以俯视外面的世界时,才发现这个世界 上的槐树全是长在土地里的,只有它被小心地托着、抱着,长在一口铁锅里,不觉感动得热 泪盈眶。这好比一个没有文化,不识字,甚至还身有残疾的母亲,在贫病交加中抚育着一个 伟岸的英才。千艰万难,玉汝于成。它怎么能不痛感身世飘零而加倍努力,一定要活出个样 子呢? ⑥锅槐无疑是大自然的杰作,就算你有一百个聪明的头脑也想象不出这样的作品。万物 有缘,槐树本是一种最普通的树种,数百年来在山地平原、房前屋后不知有槐几多,而长在 铁锅里的唯此一棵;铁锅本是一种最普通的炊具,千家万户用来烧水煮饭的铁锅不知几多, 但用来栽树而且育成大树的也只有这一个。再说,就算这锅与树前世有缘,那结合之后的数 百年岁月,水火兵燹,雷劈电击,畜啃人砍,寺院塌毁,它们又携手逃过了多少劫难才有今 天的正果?物竞天择,自然筛选,这是铁的定律。在无尽的岁月长河中,无数个偶然机缘的 组合,就造就了奇迹,就证生了天才。人类虽然愈来愈聪明,但还是逃不出自然的手心。不 见我们办了多少音乐学院,却常会输给一个牧羊女或打工汉的歌喉;办了多少文学院,而大 作家总是出现在校园外。皇室为培养自己的接班人,从选妃子、找奶妈到定太子、配师傅, 结果接班人大多不如从草莽中杀出来的开国之主。假如现在有谁出巨资请人再复制一棵钦锅 槐,恐怕没有人敢接这个活。 - 9 - ⑦铁钠槐虽是天工之物,但它修行于古寺之中,早已融进人的智慧和佛的灵性。在悬崖 之上,在大河之岸,树抱石之类的奇树不知多少,而现在这棵古槐抱着的却是一口铁锅,是 一锅人间烟火。这是信念的守望,是伟大的天人之合,你只要看那锅里劲结的树根,就知道 它们有多大的定力。槐树咬定铁锅,将它凿穿、撑裂、抱紧、融合,铁锅则仰看身子吃力地 挺举着大树,不顾自己已经被压裂,被深深地挤进了泥土,直至最后再也分不清是锅抱槐还 是槐抱锅。这是心的力量,不信世上事不成,不信有缘不结果。它们就这样晨钟暮鼓,相濡 以沫,在古寺残阳中不知送走了多少寂寞。山挡不住风,树挡不住云,这个世界上什么也挡 不住生命的降生。而一个生命一旦降生,就会本能地捍卫生的权利,坚强地活下去! ⑧临出寺门时已暮云四合,我又回望了一下这棵铁锅槐,经秋雨打湿的树身更显出沉稳 的铁青,铁锅槐斜伸着的身子像一支要射向云空的利箭。而根部那一圈翻卷着的闪亮的锅沿 则如一把拉满弦的弓,引而待发。我忽然觉得,伫立在面前的是一个面壁的达摩,是另一个 版本的罗丹雕塑的《思想者》。 ⑨世人多爱盆景,喜其能于尺寸之间盈缩天地,吐纳岁月。而古今中外,到哪里去寻找 铁锅槐这样一个天地所生、照古烁今的盆景呢?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①段中“放下筷子”“冒着小雨赶到七十公里外的白云寺”等内容,体现了作者等人对 铁锁槐好奇而急于见到的心理。 B. 文章用康熙年间白云寺的常驻僧人之多和大铁锅的由来、用途等,说明了为什么说“大锅 往往是一个寺院兴旺的标志”。 C. 第⑤段描写槐籽在锅里生根发芽的情景时,用“‘子楞’一下”“打个寒噤”等语句形象 地写出铁锅被幼小生命唤醒的过程。 D. 文章写白云寺曾是中原四大古寺之一,有过辉煌的历史,如今却香火不旺,僧人稀少,院 内凌乱,暗含作者的批判之情。 7. 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在描写铁锅槐的成长时,运用拟人手法,赋予铁锅和槐树人的情感,体现了铁锅给予 槐树的呵护和槐树对铁锅的感恩。 B. 文章第⑤段在结构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承接上文铁锅槐的生长的内容,又为下文写 铁锅槐给人的哲思与启迪做了铺垫。 C. 文章在写铁锅槐是大自然的杰作时,使用了现实社会中的例子进行对比,说明人类即便再 - 10 - 聪明,也无法与自然抗衡的道理。 D. 本文用词简洁、鲜活,语言富有韵味,如对铁锅槐成长历程的描写中,在句式上长短句结 合,以长句为主,间有短句。 8.概括铁锅槐的形象特征。 9.为什么说“我忽然觉得,伫立在面前的是一个面壁的达摩,是另一个版本的罗丹雕塑的《思 想者》”? 【答案】6. D 7. C 8. ①高大苗壮,有三层楼高,两抱之粗;②生命力旺盛,侧根蜿蜒屈结,枝繁叶茂;③饱经 沧桑,充满厚重与庄严。 9. ①“面壁的达摩”“另一个版本的罗丹雕塑的《思想者》”用隐喻的手法写铁锅槐带给人 的启迪。②锅与槐的结合告诉了人们心的力量、坚守信念的力量。③大自然塑造了铁锅槐, 它饱经沧桑,是生命的见证,引人思考。 【解析】 【6 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 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 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D 项,“暗含作者的批判之情”表述错误,作者写如今白云寺的情形只是陈述历史的变迁,没 有批判的意味。 故选 D。 【7 题详解】 .此题考查对文章的综合理解和分析能力。一般错误的选项的命题都会有明显的漏洞,或文意、 或手法。要仔细阅读文章找到这些问题。 C 项,“使用了现实社会中的例子进行对比”表述错误,这里没有使用对比,只是列举现实中 的例子。 故选 C。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本中具体物象作用的能力。文本中的物象作用一般从三个方面思考:① 情节结构上主要起到勾连上下文的线索作用,能够把众多的材料贯穿在一起,使文章更加紧 凑;②内容:对内容的充实作用;③情感主旨上:作者寄托情感的载体,作者借这一物象表 - 11 - 达一种特定的情感,有时也起到点明或深化主旨的作用。此外,物象还可以揭示人物性格、 衬托人物(或景物)、推动情节发展等作用。 解答本题的主要信息点在第三段,“只见一圈石栏杆中躺着一口直径两米多的大铁锅,锅里挺 立着一棵有三层楼高、两抱之粗的古槐”,由“有三层楼高”“两抱之粗”,可概括得出“高 大苗壮,有三层楼高,两抱之粗”;“锅沿有三指厚,在雨水的润泽下闪闪发光,像是一个 套在树根上的项圈。锅已半埋土中,树的主根早穿透锅底,深扎地下,而侧根蜿蜒屈结,满 满当当,将铁锅挤满撑破后又翻出锅外垂铺在地,像一大块不规则的钟乳石,或是一摊刚冷却 了的岩浆”,可概括得出“生命力旺盛侧根蜿蜓屈结,枝繁叶茂”;由“我看着这满锅的老 根,只觉得这是一锅正在慢慢烹煮着的时间。虽是深秋,这古槐仍枝叶繁茂,覆盖着半亩大的 地面。而整裸树身向西边倾斜,巍巍然如一座斜塔,有一种饱经沧桑的厚重与庄严”,可概括 得出“饱经沦桑,充满厚重与庄严”。 【9 题详解】 此题考查理解重要句子含义的能力。理解句子有几种方法: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联系上下文 理解句意;指出手法,分析句子;根据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理解句 子。分析句子的丰富意蕴,通常要与全文的主旨相联系。 这句话出现在原文倒数第二段,作者发表了对铁锅槐的感悟之后,即将离开时回望铁锅槐, 感觉铁锅槐“是一个面壁的达摩”,“是另一个版本的罗丹雕塑的《思想者》”,这里运用 了隐喻的手法,“铁锅槐虽是天工之物,但它修行于古寺之中,早已融进人的智慧和佛的灵 性。在悬崖之上,在大河之岸,树抱石之类的奇树不知多少,而现在这棵古槐抱着的却是一 口铁锅,是一锅人间烟火。这是信念的守望,是佛与人的拥抱,是伟大的天人之合”,即锅与 槐的结合告诉了人们心的力量、坚守信念的力量;“你只要看看那锅里劲结的树根,就知道 它们有多大的定力,槐树咬定铁锅,将它凿穿、撑裂、抱紧、融合;铁锅则仰着身子吃力地 挺举着大树,不顾自己已经被压裂,被深深地挤进了泥土。直至最后再也分不清是锅抱槐还 是槐抱锅。这是心的力量,是佛家所谓的大愿,不信世上事不成,不信有缘不结果”“它们 就这样晨钟幕鼓,相濡以沫,在古寺残阳中不知送走了多少寂寞。山挡不住风啊,树挡不住 云,这个世界.上什么也挡不住生命的降生。而一个生命一旦降生,就会本能地捍卫生的权利, 坚强地活下去”,即大自然塑造了铁锅槐,它饱经沧桑,是生命的见证,引人思考。 【点睛】散文是一种重要的文学体裁,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 现手法不拘一格:可以叙述事件的发展,可以描写人物形象,可以托物抒情,可以发表议论, 而且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神不散”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 - 12 - 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无 不为更好的表达主题服务。阅读这类文本一定要掌握答题方法,并且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分 析,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冯异字公孙,颍川父城人也。自伯升【注】之败,光武不敢显其悲戚,每独居,辄不御酒肉, 枕席有涕泣处。异独叩头宽譬哀情。光武止之曰:“卿.勿妄言。”异复因间进说曰:“天下 同苦王氏,思汉久矣。今更始诸将从横暴虐,所至虏掠,百姓失望,无所依戴。今公专命方 面,施行恩德。夫有桀纣之乱乃见汤武之功人久饥渴易为充饱宜急分遣官属徇行郡县理冤结 布惠泽。”光武纳之。至邯郸,遣异乘传抚循属县,录囚徒,存鳏寡..,亡命自诣者除其罪, 阴条二千石长吏同心及不附者上之。 异为人谦退不伐,行与诸将相逢,辄引车避道。进止皆有表识,军中号为整齐。每所止 舍,诸将并坐论功,异常独屏树下,军中号曰“大树将军”。及破邯郸,乃更部分诸将,各 有配隶。军士皆言愿属大树将军,光武..以此多之。 时,赤眉..、延岑暴乱三辅,郡县大姓各拥兵众,大司徒邓禹不能定,乃遣异代禹讨之。 车驾送至河南,赐以乘舆七尺具剑。敕异曰:“三辅遭王莽、更始之乱,重以赤眉、延岑之 酷,元元涂炭,无所依诉。今之征伐,非必略地屠城,要在平定安集之耳。诸将非不健斗, 然好虏掠。卿本能御吏士,念自修敕,无为郡县所苦。”异顿首受命,引而西,所至皆布威 信。异与赤眉遇于华阴,相拒六十余日,战数十合,降其将刘始、王宣等五千余人。 夏,遣诸将上陇,为隗嚣所败,乃诏异军栒邑。未及至,隗嚣乘胜使其将王元、行巡将 二万余人下陇,因分遣巡取栒邑。异即驰兵,欲先据之。诸将皆曰:“虏兵盛而新乘胜,不 可与争,宜止军便地,徐思方略。”异曰:“虏兵临境,忸忕小利,遂欲深入。若得栒邑, 三辅动摇,是吾忧也。夫‘攻者不足,守者有余’。今先据城,以逸待劳,非所以争也。” 潜往闭城,偃旗鼓。行巡不知,驰赴之。异乘其不意,卒击鼓建旗而出。巡军惊乱奔走,追 击数十里,大破之。于是北地诸豪长,悉畔隗嚣降。异上书言状,不敢自伐。 (取材于《后汉书•冯异传》) 【注】伯升:汉光武帝刘秀的兄长,骁勇善战,更始帝刘玄忌惮其才干,将其杀害。 10. 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夫有桀/纣之乱乃见汤武之功/人久饥渴易/为充饱/宜急分遣/官属徇行郡县/理冤结布惠 - 13 - 泽 B. 夫有桀纣之乱/乃见汤武之功/人久饥渴/易为充饱/宜急分遣官属徇行/郡县理冤结/布惠 泽 C. 夫有桀纣之乱/乃见汤武之功/人久饥渴/易为充饱/宜急分遣官属/徇行郡县/理冤结/布惠 泽 D. 夫有桀/纣之乱乃见汤武之功/人久饥渴易/为充饱/宜急分遣/官属徇行郡县/理冤结/布惠 泽 11. 下列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卿”,古代对人敬称,如“荀卿”,或下级称上级、晚辈称长辈,自唐代开始,君主称 臣民。 B. “鳏寡”,“鳏”指老而无妻,“寡”指老而无夫的人。引申泛指老弱孤苦者。 C. “光武”即世祖光武皇帝,是东汉皇帝刘秀的庙号。 D. “赤眉”,即赤眉军,中国古代著名的农民起义军之一,后被冯异灭掉。 12. 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冯异善解人意,目光长远。光武帝因兄长之死伤心,不敢在人前显露,冯异私下进言宽解, 并劝谏广施恩德,建立功业。 B. 冯异为人谦让,严格守规。无论是行军还是驻扎,冯异率领的军队都在适当的地点立有标 志,表现得十分规矩。 C. 冯异善于统兵,深受皇帝信任。赤眉、延岑暴乱,大司徒邓禹不能平定,光武帝就起用了 冯异前来平定暴乱。 D. 冯异决断果敢,把握战机。在与隗嚣的军队作战时,冯异虚心听取了大家的建议,避开敌 军锋芒,抢先攻下栒邑。 13. 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1)今之征伐,非必略地屠城,要在平定安集之耳。 (2)行巡不知,驰赴之。异乘其不意,卒击鼓建旗而出。 14. 唐太宗李世民对冯异有过这样的评价:“前史称其高致,昔贤以为美谈。”请根据文章 内容具体说明唐太宗做出这样评价的依据。 【答案】10. C 11. A 12. D 13. (1)这次征伐,不一定要占地杀人,关键在平定安抚百姓罢了。(2)行巡不知情,直奔栒 邑。冯异乘他不备,突然敲着鼓打出旗出战。 - 14 - 14. 要点一:冯异有远见,表现忠诚。要点二:冯异为人谦逊,礼让其他将军,从不自我夸 耀。要点三:冯异在广大将士中有很高的威望。要点四:冯异作战勇敢,常为先驱。要点五: 冯异善用谋略,有主见。 【解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明辨句读,是阅读古文最基本的能力。平时,我们就重视文言文 的诵读,目的就在于能通过熟读培养文言文学习的语感。而文言文断句的基础在于对通篇文 章的领会,因此诵读就显得尤为重要。碰到断句题,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力求有个 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 先易后难的原则。也可以使用排除法,先找出四个选项断句的不同处,一般有两处,然后再 结合一些技巧,比如语法知识、人名地名、借助虚词、对称结构等,排除选项。 本题句意为:正因为有夏桀、商纣的昏乱,才能有商汤、周武的功业;正如人们经过长期的 饥渴之后,得到饮食,就更容易满足。应该尽快分别派遣官员属吏,前往各个郡县,审理冤 案,广布恩惠。 “乃”是连词,连接前后两个句子,“乃”前面应该断开,排除 A 项、D 项。“徇行郡县”“理 冤结”“布惠泽”是并列关系,“徇行”的宾语是“郡县”,结合句意内容分析,排除 B 项。 故选 C。 【11 题详解】 本题考核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多考核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 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 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 A 项,“下级称上级、晚辈称长辈”表述错误。正确的是:“卿”:古代上级称下级、长辈称 晚辈。 故选 A。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 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 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 D 项,“冯异虚心听取了大家的建议”表述错误,结合“诸将皆曰:‘虏兵盛而新乘胜,不可 与争,宜止军便地,徐思方略’”“虏兵临境,忸忕小利,遂欲深入。若得栒邑,三辅动摇, - 15 - 是吾忧也。夫‘攻者不足,守者有余’。今先据城,以逸待劳,非所以争也”“行巡不知, 驰赴之。异乘其不意,卒击鼓建旗而出”等分析,应是冯异力排众议。 故选 D。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 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 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 落实。本题关键词:(1)(1)“之”,助词,的;“略”,通“掠”,掠夺、夺取;“屠城”, 攻破城池后大量屠杀城中的居民;“要”,关键;“安集”,安定辑睦;“之”,代词,指 老百姓;“耳”,罢了。第(2)“之”,“栒邑”;“建”,“竖起”。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然后 结合文本内容,筛选文本信息,概括得出答案。 本题中要求概括唐太宗对冯异的“前史称其高致,昔贤以为美谈”评价的依据,注意结合文 中的内容归纳,可从文中“异独叩头宽譬哀情”“异为人谦退不伐,行与诸将相逢,辄引车 避道”“军士皆言愿属大树将军,光武以此多之”“巡军惊乱奔走,追击数十里,大破 之”“异上书言状,不敢自伐”等内容概括“有远见,表现忠诚”“为人谦逊”“有很高的 威望”“冯异作战勇敢”“善用谋略”等原因。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 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 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 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 “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冯异字公孙,颍川郡父城县人。自从光武兄伯升被杀害之后,光武不敢在表面上显露出 自己内心的悲伤,每次自己独处的时候,他就不吃酒肉,在枕席之上也有哭泣的痕迹。冯异 单独来叩头宽解他的悲痛心情。光武制止他说:“你不要瞎说!”冯异又趁机私下向光武进 说道:“天下百姓同受王莽之苦,思念汉室的时间已经很长了。而现在刘玄的将领们恣肆横 行,暴虐无道,到处掳掠,百姓失望,无所依从和拥戴。现在您专任一方的军事政务,该广 施恩德。正因为有夏桀、商纣的昏乱,才能有商汤、周武的功业;正如人们经过长期的饥渴 - 16 - 之后,得到饮食,就更容易满足。应该尽快分别派遣官员属吏,前往各个郡县,审理冤案, 广布恩惠。”光武采纳了他的建议。到达邯郸,派遣冯异乘坐驿车巡行抚慰所属各县,审查 囚犯罪状,问候鳏寡,逃亡的人来自首的免罪,暗中逐个记录二千石长吏同一条心的和不肯 亲附他的人的名单送给光武。 冯异为人谦让不自夸,出行和众将相遇,就领自己的车让路。无论是行是止都立有标志, 军中都称他有规矩。每次宿营,众将领一起坐下来评功劳,冯异常常一个人躲在树下,军中 称他为“大树将军”。等攻破邯郸后,于是改编部队,分属各位将领,将领每人都有部属。 士兵都说愿意跟随大树将军,光武因此赞赏他。 这时,赤眉、延岑扰乱三辅,郡县豪门大姓各自拥有自家的军队,大司徒邓禹不能平定, 于是派遣冯异替换邓禹讨伐他们。光武送他到河南,赐给他马车和宝玉装饰的七尺剑。告诉 冯异说:“三辅地区饱受王莽、更始政权的折磨,继而又遭受赤眉、延岑军马的暴虐,黎民 百姓饱受摧残,没有可以依靠与倾诉的对象。这次征伐,不一定要占地杀人,关键在平定安 抚百姓罢了。各位将领不是不善战,但喜抢掠百姓财物。你本来就善于统御士兵,你考虑整 顿队伍,不要给郡县百姓带来痛苦。”冯异叩头受命,领兵西进,所到各处建立威信。冯异 和赤眉相遇于华阴,相持六十多天,交战几十次,使赤眉将领刘始、王宣等五千多人投降。 夏天,光武派遣众将前往陇地,被隗嚣打败,光武于是下诏让冯异到栒邑驻扎。冯异还没来 得及到达,隗嚣乘胜派他的部将王元、行巡率领二万多人下陇地,乘机分派行巡攻取栒邑。 冯异立即急行军,想抢先占据栒邑。将领们都说:“敌兵士气旺盛并且是乘胜而来,不能和 他们争锋。应当屯兵于有利地形,慢慢想计策。”冯异说:“敌兵压境,习惯于争夺小利, 就想乘势深入。如果他们夺得了栒邑,就会使三辅动摇,这是我担心的。兵法说‘进攻不足, 固守有余’。现在先占据城邑,以逸待劳,不是和他争锋。”于是率兵悄悄进城关闭城门, 偃旗息鼓,行巡不知情,直奔栒邑。冯异乘他不备,突然敲着鼓打出旗出战。行巡部队惊乱 奔逃,冯异追击几十里,打败行巡。这时北地豪强头领,都背叛隗嚣来投降。冯异上书汇报 情况,不敢自夸。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金山观月① 张孝祥 江山自雄丽,风露与高寒。寄声月姊,借我玉鉴此中看。幽壑鱼龙悲啸,倒影星辰摇动, 海气夜漫漫。涌起白银阙②,危驻紫金山。 - 17 - 表独立③,飞霞佩④,切云冠⑤。漱冰濯雪,眇视万里一毫端⑥。回首三山何处,闻道群仙 笑我,要我欲俱还。挥手从此去,翳凤⑦更骖鸾⑧。 [注]①此词为南宋词人张孝祥舟过金山(位于长江南岸)时所作。②白银阀:月宫,借指金山 寺。③表独立:化用屈原《九歌·山鬼》“表独立兮山之上”。表,作为标记的木柱之物, 这里指像表一样。④飞霞佩:以飞霞为玉佩。⑤切云:古代一种高冠的名称。⑥毫端:细毛 的末端,比喻极细微。⑦翳凤:以凤羽作华盖。⑧骖鸾:用鸾鸟来驾车。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开头二句,点出江山雄伟、壮阔的气势,又从不同角度写登高的感受。 B. 上片后七句以月为姊,写自己借月姊的珍贵的玉镜以瞭望雄奇的江山。 C. 下片前三句,既写了仙女陪伴自己之所想,又暗写了自己高洁的情怀。 D. 下片后七句写自己澄明洁净之所感、幽远清晰之所见及登仙而去之所想 16. 陈应行评价张孝祥词“读之泠然洒然,真非烟火食人辞语”,本词是怎样在虚实融合之 中创造出令人“冷然洒然”的雄奇、缥缈的意境的? 【答案】15. C 16. ①上片侧重实写,以虚写实,借助借镜观景的奇妙想象表现出江山的 雄丽、月色的皎洁。②下片侧重虚写,以实写虚,借助卓然独立、群仙邀我的美好画面表现 出自己潇酒出尘的飘然之感。③综合全篇来看,写实,由景象到自身,写虚,由外在直觉到 内在感受,实虚相互渗透,从而创造出一种雄奇、 缥缈的意境。 【解析】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 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 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 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提要求选出“对这首诗的赏析, 不正确的一项”。 C 项,“下片前三句,既写了仙女陪伴自己之所想”错误,“表独立,飞霞佩,切云冠”指卓 然独立,以飞霞为佩,戴切云之冠,这是作者在描写自己的形象。 故选 C。 【1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形象以及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 的要求,如本题“本词是怎样在虚实融合之中创造出令人‘冷然洒然’的雄奇、缥缈的意境 - 18 - 的”,然后理解评价语的意思,再找出词中写虚和写实的内容,分析这些虚实的内容以及效 果,以此印证别人的评价。 首先分析评价的意思,“泠然”,轻妙的样子,“洒然”,洒脱,潇洒,两个词语合于一处, 应是潇洒出尘、飘然欲仙的情态,在词中应是展现在景物的雄奇缥缈和心胸的开阔;然后找 出词中虚写和实写的内容,如词的上阕是描写雄丽的长江夜景,这是实写,“江山自雄丽 ” 二句写出江山雄伟、壮阔的气势,“寄声月姊”二句,词人置身于雄丽金山之中,驰骋着奇 幻的想象:他对月倾吐心声;欲借用她那珍贵的玉镜来瞭望这美妙的景色;“幽壑鱼龙”三 句,具体描绘登山寺所见的各种景象,不仅能看到天上的无数星辰倒影在浩渺的江面上,随 着微波摇动,山下的烟雾,一片迷漫,而且还能窥视躲藏在深水沟壑里的鱼龙在张口悲啸, 由此可见,这实写中也有想象,而这想象则为虚写,虚写的目的是为实景,展现江山的雄丽 和月色的皎洁。下阕写词人在山头观月的遐想,由自然景象的描写转而抒发富有浪漫气息的 感情,侧重虚写,“表独立”三句,表现出词人屹然独立在金山之巅的潇洒出尘的神态,“漱 冰濯雪”二句,抒写自然外景沁入词人内心的感受,作者完全沉浸在如冰雪一样的月光里, 感到整个世界是那么广阔洁净,又是那么深高幽远,似乎在万里之外的细微景物也能看得清 楚。“回首三山何处”三句,把内心浓郁的感情移进虚拟的物象中,转化成心灵的情致创造 出另一种美妙的艺术境界,听说神山上的群仙,一个个都在向我打招呼满面笑容地邀我去邀 游那缥缈虚幻的世界。最后二句借写由不暇骖转化为骖鸾腾飞,登仙而去了,结尾的虚拟与 首起的实景,首尾照应,构成一个虚实相合、情景交融的整体。考生从上下阕的内容和写法 方面进行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阿房宫赋》中,杜牧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提出了秦国如 果爱惜六国的人民,就能世代为君,安享天下这一观点。 (2)《赤壁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游人任凭一叶扁舟随风飘荡,在 辽阔的江面上自由来去。 (3)《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人生短暂要顺 应自然的人生态度。 【答案】 (1).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 (2). 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3). 纵一苇之 所如 (4). 凌万顷之茫然 (5). 寓形宇内复几时 (6). 曷不委心任去留 【解析】 - 19 -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 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出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 和 字 义 分 不 开 , 学 生 应 借 助 字 义 来 识 别 字 形 。 注 意 重 点 字 的 写 法 。 如 “苇”“顷”“寓”“曷”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文物是历史的“活化石”,是传承文化最好的物质载体,生动体现着祖先创造的优秀传 统文化,( )着古人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 ① ,是不可 复得的艺术瑰宝。近年来,我国文物事业取得很大发展。但也要( )地看到,我国是世 界文物大国,又处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文物保护工作依然任重道远。综合来说, 文物保护不是单项孤立的工作,而是传承历史文化、 ② 的系统工程。各级文物部门要 不辱使命,守土尽责。让文物“活起来”,( )出更大的价值,作为文物收藏的博物馆责 无旁贷。在中国的博物馆拥有的文物资源极为丰富,应广泛探索让文物发挥更大作用的方式 和方法。故宫博物院利用曾是明清皇宫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开发出系列文创产品,他们的 思路值得其他博物馆借鉴。通过旅游放松心情、释放压力,在旅游中增加对各种文化的了解, 已成为当下流行的一种生活方式。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使旅游的品 质得到提升,旅游使文化得以广泛传播, ③ 产业的融合成为了不可阻挡的大趋势。博 物馆深厚的文化底蕴( )了游客对文化旅游产品的需求,日渐成为国人的热门旅游目的 地,“文化热、旅游火”成为当下旅游产业发展最鲜明的特点。 18. 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蕴含 清醒 发挥 契合 B. 蕴藏 清醒 发扬 契合 C. 蕴含 醒悟 发扬 迎合 D. 蕴藏 醒悟 发挥 迎合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在中国的博物馆拥有的文物资源,应广泛探索极为丰富文物让发挥更大作用的方式和方 法。 B. 拥有的文物资源极为丰富,中国的博物馆应广泛探索让文物发挥更大作用的方式和方法。 C. 中国博物馆的文物资源极为丰富,应更广泛探索让文物发挥更大作用。 - 20 - D. 中国的博物馆拥有极为丰富的文物资源,应广泛探索让文物发挥更大作用的方式和方法。 20.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 处不超过 10 个字。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8. A 19. D 20. (1). 我们的宝贵遗产 (2). 维系民族精神 (3). 文化和旅游 【解析】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近义词辨析能力。可以是词语,包括关联词,也可能是成语熟语或者四字短语。主 语语境、语体风格、情感色彩、语法功能等等。 蕴含:包含。 蕴藏:蓄积而未显露或未发掘。 此处强调文物是历史的“活化石”,包含着古人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重在“含” 而非“藏”,应该选择“蕴含”。 清醒:(头脑)清楚,明白。 醒悟:认识上由模糊而清楚。 此处强调我国文物事业取得很大发展。但也要(头脑)清楚,明白。结合语境应选择“清醒”。 发挥:把内在的性质或能力表现出来。 发扬:发展和提倡。 结合语境强调是让文物“活起来”,表现出更大的价值。应该选择“发挥”。 契合:符合;合得来,意气相投。 迎合:有意使自己的言语或举动适合别人的心意。 结合语境,强调的是“博物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游客对文化旅游产品的需求”之间“合 得来”的关系,因此第四处应该选择“契合”。 故选 A。 【19 题详解】 本题考核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答题时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是 否存在结构、逻辑等问题,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 - 21 - 配不当、残缺等问题。 原句“在中国的博物馆拥有的文物资源极为丰富,应广泛探索让文物发挥更大作用的方式和 方法”有两处语病,一是成分赘余,滥用介词“在”,应该删掉“在”,排除 A,二是搭配不 当,“文物资源”和“广泛探索让文物发挥更大作用的方式和方法”不能搭配在一起,应该 改为“中国的博物馆拥有极为丰富的文物资源,应广泛探索让文物发挥更大作用的方式和方 法”。排除 BC。 故选 D。 【20 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运用能力,属于补写句子,具体而言也可以归为衔接题。作答本类题型应回到 原文中去,结合上下文进行分析。 第一处谈论文物的来源,强调文物是宝贵遗产;故第一处应填“我们的宝贵遗产”;第②处 提出文物保护的现实问题,指出今后在文物保护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故第二空应填“维 系民族精神”;第③处前面谈文化和旅游的关系,结合下文的“产业融合”,故此处应填文 化和旅游。 21.下面是社区居委会准备发到社区群中的公告的部分正文,文段中有几处语言表达存在问 题,请指出其中四处的序号并修改错误处,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①小区实行封闭管理,在出入口设置检查点,进出人员必须佩戴口罩并接受体温检测。 ②主动配合相关部门,开展防疫安全排查工作,③落实“早报告、早发现、早隔离”要求。 ④暂时关闭小区内健身娱乐场所,严禁杜绝人员聚集。⑤小区出入口、小广场、电梯及按钮、 入户门把手等公共场所和设施每天全覆盖、高频次消毒。⑥设置口罩专用垃圾桶,定时消杀 清洁,避免二次污染。⑦为解决疫情防控形势下业主买莱难,⑧物业将提供免费代购服务, 由物业管家统一配送制业主门口。⑨快递需在小区门口区域由业主自行领取。 【答案】(1)语句③,“早报告、早发现、早隔离”应改为“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 (2)语句④,删除“严禁”(或删除“杜绝”) 。 (3)语句⑦,句末应添加“的问题”。 (4)语句⑧,“提供免费代购服务”改为“提供代购服务,免收服务费”。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得体”指的是能够恰当地使用语言体现语境 和语体的要求,选择恰当的词语、语体和语气,具体包括:语言表达适合形式的特点和需要, 符合表达者身份和接受者身份的需要,能符合特定的场合、目的需要,有分寸感,作答本类 - 22 - 题型,学生应可以根据说话的对象与场合的不同,来选择运用敬辞或谦辞,书面语或口语。 语句③,“早报告、早发现、早隔离”语序不当,应改为“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 语句④,“严禁杜绝”重复,删除“严禁”(或删除“杜绝”); 语句⑦,成分残缺,句末应添加“的问题”; 语句⑧,“提供免费代购服务”不合逻辑,改为“提供代购服务,免收服务费”。 22.请选好角度评价下面的一则新闻,要求观点鲜明,理由充分,不超过 100 字。 《珠城晚报》4 月 4 日报道 从今日开始,珠城市正式通过网络、报刊等媒体曝光行人闯红灯 者。首批曝光的共有 96 人,都是 3 月份被警方在市区主干道路口查处的闯红灯者。交管部门 介绍,曝光还将不定期发布。有人提出,闯红灯者被批评后还要被曝光是不是过于严厉了。 交管部门认为,曝光可以使闯红灯者受到教育,以后不再犯类似错误。被曝光者感到“很震 惊”,认为这会给他们带来无法预计的影响。社会各界对此事反应不一,而交管部门则认为 曝光不侵权。 【答案】参考示例①:交管部门曝光闯红灯者具有正面意义,这种做法很好。这样做可以起 到教育本人的作用,也能给其他路人以警示。交管部门执法,只要合理、合法.采取灵活的 方式是无可厚非的。 参考示例②:交管部门曝光闯红灯者,这种做法值得商榷。这种做法的法律依据不足,一定 程度上可能会侵犯公众的隐私权。同时,因部分市民文明素质尚有待提升,这种做法难以从 根本上杜绝此类现象。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简单点就跟读后感差不 多,就是看了新闻有什么感想就写什么。能读懂新闻反映出的信息和要表达的看法就行了, 再论述一些自己的感想。第一,我们要读懂新闻。通过阅读,我们要了解:①新闻报道了什 么事件;②事件是因为什么而发生的,相关背景如何;③文段中指出的事件发生过程中的突 出细节是 什么;④事件造成的后果是什么;⑤事件的本质是什么,透过事件的表面现象,我 们看到了什么社会问题。通过这样的梳理,我们就可以把新闻的脉络理清楚。第二,选好点 评的角度,切中要害,点到位。针对新闻,我们要抓住主体,抓住要害,抓住事件的本质(透 过现象到本质),准确提炼观点。第三,点评要精当、独到,要鞭辟入里,以理服人。这样我 们才能做到力求新颖、独到,做到生动形象、文采丰富、言简意赅、干净利落,才能使人耳 目一新,切忌陈旧、老套、死板。材料主要讲“珠城市正式通过网络、报刊等媒体曝光行人 闯红灯者”,围绕“交管部门曝光闯红灯者”的利弊角度点评即可,如这样做可以起到教育 - 23 - 本人的作用,也能给其他路人以警示;给人以无形的压力,促使大家自觉遵守交通规则等。 也可以认为这种做法值得商榷,如一定程度上可能会侵犯公众的隐私权等。 四、写作(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防控疫情期间,强华中络平台的“体育锻炼大家谈”论坛上,推送了三则与之相关的材料, 鼓励全校师生参与讨论。 ①钟南山从小就喜欢运动,足球、篮球、跑步都有涉猎。他的百米速度最快是 11 秒 2, 年轻时举重的最高重量是 100 公斤,卧推可以达到 70 公斤。在北京大学医学部读书期间,他 参加学校运动会曾创下几项纪录,至今无人能破。 ②最近一次的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查报告显示:学生身体素质继续呈现缓慢下降趋势, 爆发力、耐力等身体素质水平进一步下降,视力下降率、肥胖检出率继续攀升…… ③有同学说,学业压力这么大,哪些闲心体育锻炼?有老师说,课时这么紧,还要让学 生打球跑步吗?有家长则认为,花时间运动不如参加数理化培训性价比高。 请结合材料内容,从学生、教师中任选一种身份,写一篇发言稿,在论坛直播中发言,向在 线师生阐述你的观点,并提出具体的建议。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和含意作文;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 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答案】范文: 关于“我锻炼,我抗疫”的发言稿 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高三(3)班的一名学生,借助“体育锻炼大家谈”这个论坛,想和大家说 说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期间体育锻炼的必要性。 是的,2019 年年底以来,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疯狂肆虐,从中国到韩国,从东亚 到欧洲……为了响应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号召,最美“逆行者”日夜奋斗在前线,而我 们大多数人只能宅在家足不出户,吃吃吃、睡睡睡、手机手机……网课以来,老师们的教和 学生们的学也是坐着埋头苦干。马上就 3 月中旬了,你称重了吗?你胖了 15 斤还是 25 斤? 你真的不打算体育锻炼,助力抗疫? 首先,大家要充分认识体育锻炼的重要性。放心,亲爱的老师们、同学们,体育锻炼不 会影响大家的工作和学习。钟南山从小就喜欢运动,足球、篮球、跑步都相当厉害,北大读 书期间,他在校运会创下的几项纪录,至今无人能破。你看他的体育锻炼一点没妨碍他成为 - 24 - 中国最杰出的医生和院士。 大家要知道,经常而充足的体育锻炼能调节机体代谢,助力苗条身姿;有助于调节情绪、 消除网课的学习和工作压力,改善睡眠、提高自信心和幸福感;还能降低师生可能有的冠心 病、脑卒中、2 型糖尿病等慢性病的发病危险。再说,最近一次的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查报告 显示:学生身体素质继续呈现缓慢下降趋势,爆发力、耐力等身体素质水平进一步下降,视 力下降率、肥胖检出率继续攀升……所以我们是需要好好体育锻炼的。 其次,有了意识,就要行动起来,所以如何锻炼呢?其实这里所说的体育锻炼,不仅仅 是指运动锻炼,只要能增加能量消耗的骨骼肌活动都包括在内,做家务、走路、浇花、除草 都可以。给大家一些可行的小建议吧,大家试试看: 1.走着、跳着看电视,轻松活动 6000 步。看电视别坐着,而是来回走着看、跳着看、原 地跳着绳看。要知道,跳绳 3 分钟消耗的能量,相当于走 10 分钟路消耗的能量哟。你看,这 样既放松了心情,又锻炼了身体,一举两得。 2.手机控们可以充分利用手机里教的小视频学跳舞,把你的能量消耗消耗,没准一不小 心就练出了一枚舞蹈新星来呢。 3.和家人一起做平板支撑。想锻炼肌肉力量,可用哑铃、水瓶、弹力带锻炼;想锻炼身 体柔韧性,可以打太极、练瑜伽,这两样都不需要太大的空间,且练习 50 分钟左右,就相当 于走路 6000 步,绝对对你的身姿和气质都有提高。 好了,大家赶快行动起来吧!我锻炼,我抗疫!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作文写作的能力。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同过去的作文有三方面不同:材料 本身是有争议性的实事或态度、材料往往体现时代价值观多元化特点、材料带有明显的任务 驱动。故写此类作文,一要明确写作要求,弄清任务;二要抓住材料核心事实,明确是非;三 要选好角度,围绕是非,确立观点;四要围绕材料就事说理,类比论证展开写作。 对于防控疫情期间“体育锻炼”问题,题目给了三则材料,材料一以钟南山院士的例子说明 运动锻炼不会妨害学习;材料二的报告说明全国学生体质健康问题突出,暗示体育锻炼的必 要性;材料三是学生、老师和家长不愿意学生体育锻炼的原因。思考三则材料的关联,材料 是要呼吁学生积极锻炼,增强体质。考生注意以学生或家长的身份写发言稿,观点明确且要 求有明确的建议,言语最好简洁明快。 立意: 我锻炼,我抗疫 - 25 - 体育锻炼,你的疫情护身符 体育锻炼,增强你的体质 适度体锻,健康你我 …… 素材: 1.由于这次疫情,我们都变成了“宅男”“宅女”。为了避免到开学的时候,大家都发福了, 我还有一些小窍门要告诉大家。首先,就是保持每天坚持运动,如果长期坐卧躺着就会容易 造成脂肪堆积。倘若这样,当疫情结束时,你连跑都跑不动!然后就是要制订一份属于自己 的计划表,生活计划表与学习计划表,劳逸结合保持好心情那么新冠病毒一定会怕了你,离 你远远的! 2.在目前疫情防控的形势下,不建议到户外运动,更不能去健身场所进行体育活动。如果家 里有跑步机,可采用持续强度方式,将跑速控制在 7 公里/小时,跑 0.5~1 小时。若家里没有 跑步机,可慢跑穿梭于每个房间,空间充足的话还可进行折返跑,持续 15 分钟左右。 3.疫情期间,不能正常外出活动,“憋”坏了很多孩子。家长不妨在督促孩子学习之余,带 孩子在室内进行亲子锻炼,强健了身体,更沟通可感情。比如组合后倾深蹲。该活动的要点 是:参与者手牵手面对面站立,保持两脚与肩同宽脚尖朝前,下蹲时利用他人的拉力对抗后 倾作用力完成下蹲动作。 结构: 本作文需要考生写发言稿,考生先要确定发言稿身份是教师还是学生,但对象都是强华中络 平台“体育锻炼大家谈”论坛的师生。考生要把握三则材料之间的关联点,确定材料暗含的 情感倾向,呼吁大家抗疫期间,别一味读书、玩耍,而应适度体育锻炼,并阐明理由、提出 建议。如写“体育锻炼,你的疫情护身符”这一立意,考生可先讲明发言稿的缘由,并阐明 为何呼吁体育锻炼,即体育锻炼在疫情期间对人情绪、身姿、健康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体育 锻炼的建议,可如下:利用跑步机锻炼、在房间之间快慢跑、戴着口罩爬楼梯训练、仰卧起 坐或俯卧撑、亲子游戏之协作单腿深蹲与旋转爬行、用纸杯或塑料瓶玩家庭版“保龄球”、 客厅瑜伽等。结尾呼吁大家行动起来,锻炼身体,保护自己,抗击疫情。 【点睛】发言稿的写法比较灵活,结构形式要求也不像演讲稿那么严格,可以根据发言的内 容、一件事事后的感想、需要等情况而有所区别。常见的形式有:①开门见山提出本人要谈 的问题及对问题的看法,然后说明理由,最后照应开头对全文做简明的总结。②直接写出要 讲的问题或意见,可用序号 1、2、3 等表示,问题讲完,即告结束。③语言简洁明快。发言 - 26 - 要直接面向听众,所以,发言的语言一定要简洁明快,尽量不使用啰嗦的句子,更不要使用 一些深奥的词句,最好运用大众语言。 - 27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