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通史专题复习提纲时空整合精品资料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通史专题复习提纲时空整合精品资料

古代史时空整合 一、中国古代史 ‎1.先秦时期 ‎ 阶段特征:先秦是指我国秦统一以前的历史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经历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生产力不断进步,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中华文化萌生,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 ‎ 政 治 经 济 文 化 夏 商 周 BC2070—‎ BC1600—BC771‎ 社会性质:奴隶社会 夏:第一个国家政权,出现公共权力。 商:内外服制度;宗法制;弥漫着神权色彩 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 选官制度:夏、商、西周都实行世卿世禄制 农业:‎ 土地经营耕作方式:石器助耕,简单协作;生产工具:耒耜为主;商、西周少量用青铜器;‎ 土地制度:商、周井田制盛行;‎ 农作物种类更加丰富。‎ 手工业:‎ 冶铜业:夏、商、西周处于青铜时代;商、西周是青铜的鼎盛时期,以青铜冶炼为主的官营手工业产生;‎ 纺织业: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 商业:‎ 商业活动得到鼓励,商朝出现职业商人和货币;‎ 西周实行“工商食官”政策 城市:以政治军事职能为主 文字产生。商:甲骨文;商周:金文;‎ 绘画:早期绘画和表明古人对美的追求。‎ 科技:商留下最早的日食、月食记录。‎ 春秋 战国 BC771—BC221‎ 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社会大变革时期。 ‎ 春秋:是奴隶社会瓦解时期;‎ 周天子势力衰微和诸侯争霸使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春秋五霸;各国改革:齐国、鲁国等。‎ 战国:是封建社会形成时期。战国七雄;商鞅变法等一系列改革逐步确立了封建制度;选官制度:军功爵制。‎ 农业:‎ 生产工具:春秋铁犁牛耕的使用;‎ 水利工程:春秋修建的( );战国修建的( )、( );‎ 土地经营方式:春秋自耕农经济产生,精耕细作耕作方式形成;战国( )产生;土地制度:春秋井田制逐步瓦解,私田出现。战国多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产生。‎ 手工业:‎ 冶铁业:春秋以冶铁业为主的私营手工业产生,用木炭做燃料。出现块炼钢。‎ 商业:春秋战国私营工商业兴起,私商成为商人主体,金银成为货币,大都会出现。商业:重农抑商政策。‎ 城市:以政治军事职能为主 思想: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以儒、墨、道、法为代表的诸子百家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科技:春秋出现九九乘法口诀和彗星、哈雷彗星的记录。战国《甘石星经》、《石氏星表》;司南;筹算计算法。‎ 文字:混乱。‎ 文学:春秋《诗经》、战国( )的楚辞代表了当时的文学成就;‎ 绘画:战国的帛画浪漫而古拙。帛画《 》。‎ ‎2.秦汉时期 阶段特征: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一统的时代,也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其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以后历代封建王朝所沿袭;秦汉时的农耕经济进一步发展;秦汉文化作为先秦文化成就的总结和升华,为后世封建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 ‎ 政 治 经 济 文 化 秦朝 BC221—BC207‎ 完成统一,皇权至上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在全国建立。( )是其基本特征。‎ 中央:皇帝制与三公九卿制;‎ 地方:废分封,置郡县;‎ 选官:选拔和考核官吏的制度。‎ 法律:秦律细密而严苛。‎ 监察制度:中央:( )‎ 地方:( )‎ 统一的措施:攻打匈奴;修长城;攻打越族,统一岭南;‎ 评价秦始皇 农业:自耕农经济和地主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奖励耕织。‎ 商业:重农抑商政策。统一货币、度量衡、车轨、修驰道、直道、灵渠。‎ 城市:以政治军事职能为主 文字:“书同文字”,小篆,隶书 思想:焚书坑儒 篆刻:秦印雍容大度,精致不苟 ‎ 西汉 BC206—‎ ‎9‎ 中央:汉武帝强化皇权,加强中央集权,建立“中朝”;‎ 地方:汉初采用郡国并行制,出现王国问题;汉景帝平定了“七国之乱”; 汉武帝设刺史、实行“推恩令”、酎金夺爵;‎ 选官制:实行察举制。‎ 监察制度:中央:( );‎ 地方:( )‎ 农业:‎ 生产工具:犁壁的发明使牛耕得到推广;二牛一人犁耕法;耧车播种。‎ 水利工程:漕渠、白渠、坎儿井。土地制度:土地兼并严重。‎ 土地经营方式:租佃现象普遍。‎ 手工业:‎ 冶铁业:汉代开始用煤作燃料冶铁;‎ 纺织业:丝绸远销欧洲,获“丝国”称号;‎ 商业:严格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形成丝绸之路及沿途城市兴起。‎ 城市:以政治军事职能为主 思想:汉初黄老之学“无为而治”。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大一统”、“天人感应”为核心的新儒学形成,儒学确立主流地位。‎ 科技:医学:《黄帝内经》;造纸术;天文:太阳黑子。我国现存最早的农书《氾胜之书》。‎ 文字:隶书 文学:“赋”成为主要文学体裁 绘画:西汉帛画浪漫神秘而不失古拙。‎ 篆刻:汉印方正质朴,端庄豪放 东汉 ‎25‎ ‎—‎ ‎220‎ 中央:设尚书台取代三公的权力。后期出现外戚和宦官专权的局面。‎ 地方:州郡县三级制 选官制:实行察举制。汉末实行九品中正制。‎ 农业:水利工程:王景治理黄河推动了农业发展 手工业:制瓷业:东汉晚期烧制出成熟的青瓷。‎ 商业:严格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城市:以政治军事职能为主 思想: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充《论衡》‎ 科技:数学《九章算术》‎ 医学: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华佗的“麻沸散”和五禽戏;‎ 天文:张衡“地圆说”、地动仪、浑象仪。‎ 文学:“赋”成为主要文学体裁 ‎3.魏晋南北朝时期 ‎ 阶段特征:是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时期。中央集权遭到严重削弱,封建国家陷入分裂;各民族相互交往,出现融合的局面。江南经济得到开发,中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 ‎ 政 治 经 济 文 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 ‎220‎ ‎—‎ ‎589‎ 中央:三省建立尚未权力定型。‎ 地方:士族地主势力发展,中央集权严重削弱。由于武将专权、地方割据和民族政权并立,国家陷入分裂。‎ 北魏孝文帝改革推动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选官制:实行九品中正制。‎ 农业:‎ 生产工具:三国时马钧改进翻车;土地制度:针对土地兼并严重的现象,北魏推行均田制;江南得到开发,开始赶上北方。‎ 手工业:‎ 冶铁业:南北朝时发明灌钢法,达到当时世界最高水平;‎ 制瓷业:烧制出白瓷,制瓷业取得重要突破;‎ 思想: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出现“三教合一”现象。‎ 科技:南朝祖冲之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七位;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一部农书。‎ 书法:汉字发展为自觉的书法艺术,东晋王羲之为代表。‎ 绘画:凸显个性的文人画形成:顾恺之“以形写神”。‎ ‎4.隋唐时期 ‎ 阶段特征: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建立了强盛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实行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制度上多有建树。封建经济空前繁荣,对外交往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频繁局面。文化辉煌灿烂,以中国为中心形成了中华文化圈,对当时的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 ‎ 政 治 经 济 文 化 隋唐时期以唐为例 ‎581‎ ‎-‎ ‎618‎ ‎-‎ ‎907‎ 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互相牵制,分工明确,既提高了办事效率,又加强了皇权,中央集权制度逐步完善。‎ 地方:道州县三级制;安史之乱后出现藩镇割据局面,中央集权遭削弱。东北地区归属中央管辖。‎ 选官制度:采用科举制。‎ 谏议制度:( )‎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农业:‎ 生产工具:发明曲辕犁、筒车;土地制度:均田制一度盛行,使农业经济繁荣;江南进一步开发,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手工业:‎ 纺织业:缂丝技术推动了丝织业发展;‎ 制瓷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瓷器成为必备生活用品并远销欧洲。经营方式:出现 “和雇匠”‎ 商业:商业繁荣,交通便利,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实行官商分利政策。海上丝绸之路发达;‎ 城市:实行严格的 “坊市制”时间地域有限制;城市以政治军事职能为主。‎ 思想:“三教合一”潮流弥漫到社会生活各领域;思想开放 科技:唐代科技进入新阶段。发明雕版印刷术;火药在唐末开始应用军事;天文:僧一行黄道游仪、实测子午线、《大衍历》医学:孙思邈《千金方》。‎ 书法:书法艺术达到新高峰:狂放不羁的草书以( )、( )为代表;注重法度的楷书以( )、( )、( )为代表;‎ 绘画艺术:以吴道子为代表创制法度,展现了雍容华贵的盛唐气象;‎ 文学:唐诗进入黄金时期;通俗文学体裁——“传奇”出现。‎ 戏剧:梨园 ‎5.宋元时期 ‎ 阶段特征:是我国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继续发展的时期。中国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 以汉族为主的两宋政权和蒙古族建立的元朝进一 步加强了中央集权。战争一度频繁,但各民族交 流密切,进一步走向融合。全国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超过了前代, 中国的封建经济高度发展。宋元文化成就突出,达到我国封建文化的又一高峰,中国继续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 ‎ 政 治 经 济 文 化 北宋南宋时期 ‎960‎ ‎-‎ ‎1276‎ 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割据局面;吸取藩镇割据的教训,加强中央集权。‎ 中央:实行二府三司制:设中书门下和参知政事、枢密院。三司分掌行政、军政、财政,以分割相权,加强皇权。‎ 地方:采取杯酒释兵权,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基本解决了地方割据问题。推行路州县三级制。‎ 监察制度:地方:( )谏议制度:( )‎ 选官制度:采用科举制。‎ 实行“重文轻武”的国策。“靖康之变”标志北宋灭亡。‎ 王安石变法 农业:‎ 土地政策:“田制不立,不抑兼并”;土地经营方式:租佃关系仅次于自耕农经济。租佃关系的发展推动了农业生产的繁荣;‎ 南宋江南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宋末元初棉花的种植由边疆向内地推广 手工业:‎ 冶铁业:北宋已普遍用煤冶铁;南宋开始用焦炭冶铁;‎ 制瓷业:景德镇成为“瓷都”;‎ 商业:‎ 北宋四川出现最早的纸币——交子。‎ ‎“陶瓷之路”兴盛。‎ 城市:经济繁荣,打破市、坊限制并出现晓市、夜市,时间、地域限制被打破;政府不再直接控制商业;宋代汴梁是繁华的商业大都会。城市经济职能大大增强。‎ 思想:儒学深受佛道哲学的影响,确立了理学思想体系——程朱理学和陆九渊的心学。‎ 科技:北宋活字印刷、指南针的发明和外传深刻影响了世界;火药广泛应用狩猎,开山,采石等。‎ 北宋的科学家沈括《梦溪笔谈》。‎ 书法:追求个性,倡导“有意无法”。代表宋四家;‎ 绘画:山水画成为独立画种,更加注重意境;民间风情画兴起(《清明上河图》)。北宋气势宏伟,阳刚豪放;南宋构图不对称,墨色恬淡。‎ 文学:宋词成为主要文学体裁; 宋“话本”兴起。‎ 戏剧:古代戏曲形成:宋南戏在南方民间流行;“瓦舍”是娱乐场所。‎ 元 时 期 1271‎ ‎-‎ ‎1368‎ 中央:废三省,实行中书一省制管理行政;御史台监察;枢密院管军事;宣政院管理西藏;澎湖巡检司管琉球(台湾)‎ 地方:实行行省制。‎ 选官制度:采用科举制。‎ ‎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 手工业:‎ 纺织业:元代黄道婆改进技术,推动了棉纺织业的发展;松江成为棉纺织中心。‎ 制瓷业:元代进入彩瓷生产时期。代表:青花瓷和釉里红。‎ 商业:商业发展进入新高峰:纸币在元代得到广泛流通;元大都等都是繁华的商业大都会 思想:将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 科技:‎ 天文:郭守敬的《授时历》是我国古代最精密的历法。‎ 农学:《农桑辑要》和王祯的《农书》是四大农书之一。‎ 绘画:抒发南方士人郁闷心情的山水画。‎ 文学:元散曲成为主要文学体裁 戏剧:元杂剧标志着古代戏剧的成熟。‎  ‎6.明清时期 ‎ 阶段特征: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时期。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加强。农耕经济高度繁荣,手工业、商业得 到前所末有的发展,新的经济因素产生。与此相 适应,明清文化异彩纷呈,但与世界相比,由于封建专制制度的束缚,中国未能与时俱进、与世界同步发展,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而衰,逐渐落伍了。‎ ‎ ‎ 政 治 经 济 文 化 明清时期 ‎1368‎ ‎-‎ ‎1644‎ ‎-‎ ‎1912‎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空前强化。‎ 明朝:‎ 中央:明太祖裁撤中书省,并废除丞相,权分六部,由皇帝直接管理,设殿阁大学士已被顾问;明成祖时内阁制度正式确立,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 选官制度:采用科举制,实行八股取士。‎ 监察制度:中央( 、 )‎ ‎、地方( )‎ 清朝:‎ 中央:沿用内阁制,保留议政王大臣会议限制皇权,乾隆撤销;康熙帝设南书房加强皇权;雍正帝时设立军机处,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专制皇权达到顶峰。‎ 选官制度:采用科举制,实行八股取士。‎ ‎1684年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人物:康熙帝 农业:‎ 农耕经济高度发展:生产技术世界领先,水稻大面积扩种,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明朝引进,棉花广泛种植。‎ 土地政策:土地兼并严重 土地经营方式:租佃关系普及全国 赋税制度:“一条鞭法”、“摊丁入亩”‎ 征收“地丁银”。‎ 手工业:‎ 冶铁业:明朝焦炭冶铁流行 制瓷业:明五彩、斗彩;清粉彩、珐琅彩争奇斗艳。‎ 纺织业:棉纺织业发展,明中叶棉布成为人们的主要衣料。‎ 经营方式:私营手工业取代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商业:‎ 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货币经济占主导;农产品商品化,经济作物普遍种植;区域性商人群体形成,但重农抑商和“禁海”政策,严重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 城市:兴起一大批工商业市镇,专业化城市出现。‎ 思想:明( )的心学;反封建的进步思想产生,他们批判封建理学,否定君主专制,并主张个性自由,提倡“经世致用”、“工商皆本”。代表:( )、( )‎ ‎、( )、( )。‎ 科技:农学:( )的《农政全书》,医学:( )的《本草纲目》,手工业:( )的《天工开物》 为代表的古代科技达到顶峰。‎ 书法:书法艺术出现平民化、世俗化倾向;‎ 绘画:绘画艺术出现平民化、世俗化倾向;文人画风格奇特( )为代表;风俗画以( )的年画为代表。‎ 篆刻:成为独立艺术门类并得到发展;‎ 文学:通俗文学形式——小说大发展,四大名著出现;‎ 戏剧:戏剧繁荣,明昆曲;清“国粹”京剧产生,并在同光年间迎来第一个繁盛期。‎ 二、世界古代史 ‎ 阶段特征:古代希腊罗马是西方文明的摇篮。其政治制度、法律制度以及人文精神都对西方世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时 期 政 治 经 济 文 化 古代 希腊、‎ 希腊民主 ‎(1)城邦政体:小国寡民,各邦长 期独立自治。实行公民政治。‎ ‎(2)公元前594年梭伦进行改革,一定程度改变了贵族专权的局面,为雅典民主制度奠定了基础。‎ ‎(3)公元前509年,克利斯提尼实行民主改革,最终在雅典确立了民主制。(4)雅典民主制的特点是人民主权与轮番而治。到公元前5世纪伯利克里时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被称为“黄金时代”。‎ 奴隶制商品经济发达 希腊先哲的思想是西方人文精神的开端: ‎1.智者学派:重点是认识社会和人自身,提倡怀疑精神,反对迷信,强调人的价值、人的决定作用。代表人物普罗泰格拉,其观点是“人是万物的尺度”。‎ ‎2.苏格拉底:开创了新的哲学方向,认为要重点探讨人自身,认识人自己;强调“美德即知识”,知德合一 ‎3.亚里士多德:认为真理高于一 切,提出了“吾爱吾师,吾尤爱 真理”的名言;开创了逻辑学的研 究方法,使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 科。‎ ‎4.柏拉图 古代罗马 罗马法 ‎(1)《十二铜表法》,限制了贵族特权,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平民的利益,是罗马成文法的开端。‎ ‎(2)《公民法》:从公元前509年罗马共和国到公元前3世纪中叶罗马法律的总称,专门适用于罗马公民。‎ ‎(3)《万民法》:罗马境内各民族及外邦自由民。逐步取代《公民法》,成为巩固罗马统治的重要工具。‎ ‎(4)《民法大全》标志着《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完成。‎ 奴隶制商品经济发达 世界近代史时空整合 一、资本主义的兴起(新航路的开辟到文艺复兴运动)时间段限:14世纪~16世纪。 ‎ 阶段特征:西欧封建制度解体和资本主义兴起。16世纪前后,人类社会开始迈向近代社会(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新航路开辟以后,世界各国的联系加强,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意大利和西欧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是欧洲封建制度解体和资本主义兴起过程中的重大事件。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洲殖民者对亚洲、非洲和美洲的殖民掠夺成为欧洲资本原始积累的手段之一,造成了殖民地的极端贫困和落后。‎ ‎ ‎ 政 治 经 济 文 化 ‎14世纪 ‎~‎ ‎16世纪 ‎16世纪西班牙、葡萄牙是最主要的殖民国家;‎ ‎17世纪荷兰是最主要的殖民国家;‎ ‎18世纪英国打败荷兰和法国,成为日不落帝国。‎ 欧洲殖民者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张是世界市场建立的主要途径,殖民掠夺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同时也给亚、非、拉美等殖民地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14~15世纪意大利和西欧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15-16世纪新航路的开辟:在葡萄牙王室的支持下,1487年,迪亚士首航好望角;1497年,达·伽马首航印度;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1492年,哥伦布首航美洲;1519年,麦哲伦率船队开始环球航行。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各国的联系加强,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 ‎ 思想:文艺复兴以( )为核心, 冲破了神学的桎梏,唤醒了人的自我意识,为资本主义制度的胜利和发展开辟了道路;宗教改革家们主张( ),‎ 反对( ),否定( )‎ 和( )的权威,打击了西欧的封建势力,摧毁了天主教的精神独裁,使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发展了人文主义。‎ 科技:哥白尼和伽利略 二、资本主义的确立(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到第二次工业革命前) 时间辖限:17世纪~19世纪70年代初。 阶段特征:资本主义在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向纵深发展,欧美一些先进国家先后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工业革命后,随着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开展,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广泛确立,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 ‎1.16世纪到19世纪初,这是手工工场时期和早期资产阶级革命阶段。 ‎2.19世纪早期到19世纪70年代,这是蒸汽时代和工业资本主义阶段,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和现代化成熟与发展阶段。‎ ‎ ‎ 政 治 经 济 文 化 ‎16世纪到19世纪 初 ‎1689年(《 》)标志英国君主立宪制政体确立,此后内阁制逐渐形成(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美国据《1787年宪法》确立了共和制政体(《1787年宪法》的背景,内容,评价);‎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反复曲折(政权的更替);资产阶级代议制政体在一部分先进国家得以确立。‎ 资本主义逐渐发展成为世界历史的总趋势;‎ 英国推行圈地运动;‎ ‎18世纪中期开始于英国的工业革命向欧美大陆扩展,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英国工业革命的背景、前提、条件、影响及对中国的影响)‎ 思想:启蒙运动以( )为武器,丰富发展了( )的内涵,启蒙思想家的政治主张为建立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作了思想和理论上的准备。(启蒙运动背景,代表主张,影响)‎ 科技:17世纪牛顿经典力学体系建立(背景,内容,影响)‎ ‎19世纪早期到19世纪70年代 法国据1875年宪法确立了共和政体(《宪法》的内容,影响);‎ 德国据1871年宪法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宪法》的内容,特点)。‎ 工业革命开始并迅速扩展,资本主义生产力迅速提高,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 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步伐加快,现代化得以发展。‎ 思想:空想社会主义为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提供了理论基础(代表主张);‎ ‎1848年(《 》)发表标志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推动了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 科技:1859年达尔文《 》提出进化论;改良蒸汽机使人类进入( ‎ 资产阶级代议制政体进一步扩展,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得以确立。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使( )获得选举权。‎ ‎ )时代。‎ 三、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到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前)‎ ‎ 时间辖限: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 ‎ 阶段特征:资本主义在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向纵深发展,资产阶级代议制进一步健全和扩展;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 ‎ 政 治 经 济 文 化 ‎19世纪70年代 ‎~‎ ‎20世纪初 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这一时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政治上呈现两种主要特征:‎ 一是伴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工业资产阶级的力量不断壮大,以英、法、美为代表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资产阶级代议制不断得到完善和发展,并扩展到德国;‎ 二是随着工业无产阶级力量的壮大,进一步促进了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并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工人政权——巴黎公社,为日后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提供了宝贵的经验。(1871年巴黎公社建立直接原因、采取的措施、失败的原因,经验)‎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生和发展,成为这一时期最重要的时代主题。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其影响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导致生产力和技术革命——电气时代、大企业时代、科学时代到来;二是导致生产关系革命——帝国主义时代、垄断资本主义时代到来;三是导致社会关系革命——相对民主时代到来;四是世界市场正式形成。‎ 思想:1903年列宁主义诞生。‎ 科技:‎ ‎1、科学成为技术进步最重要的推动力,科学与技术的结合日渐紧密。尤其是电的发明和应用,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整个工业生产的面貌,而且直接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使世界各地联系更加密切。‎ ‎2、这一时期的技术发明成就显著,新材料和新技术的应用层出不穷,对人类的影响达到了空前的广度和深度。‎ 文学领域:浪漫主义和批判现实主义兴起(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社会矛盾日益加剧,浪漫主义的虚幻想象逐渐被批判现实主义所取代。)‎ 艺术领域:音乐:由古典主义向浪漫主义过渡,以( )为代表;印象派音乐以( )为代表。‎ 美术:工业革命的进行和科技的进步,使艺术从内容到形式发生了变革,艺术从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过渡;‎ 大众传媒:电影的发明和兴起,为人们的生活开辟了一个新天地。‎ 中国近代史时空整合 一、19世纪40年代~ 60年代,清朝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阶段特征:这一时期是中国社会的转型时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形成,而半殖民地特征体现最明显。两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思想文化等方面发生了全方位剧变,由此引起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强烈反应,从农民阶级到地主阶级内部的抵抗派和洋务派,都不同程度地进行了抗争和探索。在复杂多变的形势下,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主次地位不断变化,两次鸦片战争期间,民族矛盾居主导地位,而太平天国运动期间,阶级矛盾又居主导地位。‎ ‎ ‎ 政 治 经 济 文 化 ‎19世纪40年代 ‎~ ‎ ‎60年代 列强侵华战争: 鸦片战争与《 》(原因、结果、影响);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原因、结果、影响)‎ 两次鸦片战争反映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商品输出的需要 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爱国官兵的反抗:林则徐领导了禁烟运动;太平天国的抗争(原因、指导纲领:前期是《天朝田亩制度》,后期是《资政新篇》、影响)‎ 清政府开始采取对外“和好”的政策。‎ 在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传统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巨变。表现为:‎ 中国经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越来越深。‎ 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中国社会的经济日益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沦为外国侵略者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出现了外国资本主义 思想:‎ ‎1、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新思想萌发(核心内容: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寻求强国御侮之道、目的:重新认识世界,寻求强国御侮之道。影响:启迪着人们探索救国之路。)‎ ‎2、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思想(背 景、内涵、实践:洋务运动。影响)‎ 社会变迁:鸦片战争前后,西式服装传入我国。呈现长袍马褂与西服革履并行不悖的穿着特点。交通: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纷纷在中国设立轮船公司。‎ 二、19世纪60年代~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 ‎ 阶段特征:从19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初,是旧民主主义革命发展的第二个阶段,这40年历史呈现出的阶段特征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完全形成。这一过程既有民族危机的加深,半殖民地化的沉沦;也有自然经济加快解体,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初步发展及上升。‎ ‎ ‎ 政 治 经 济 文 化 ‎19世纪60年代 ‎~‎ ‎20世纪初 列强侵华战争:1、甲午中日战争与《 》(原因、结果、影响) ‎2、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中日甲午战争反映向帝国主义过渡中的资本输出的需要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反映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的资本主义分割世界、瓜分殖民地的需要。‎ 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1、爱国官兵的反抗:甲午战争中清军与日本舰队在黄海大战。 ‎2.爱国民众的自发斗争:台湾人民的反日割台斗争。‎ ‎3、义和团的抗争(原因、概况: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影响)‎ 在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传统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巨变。表现为:‎ 中国经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越来越深。‎ 洋务运动标志着中国近代工业的开端,此后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不断推进。‎ 民族工业的兴起(19世纪70年代前后产生、甲午中日战争后初步发展)‎ 思想:‎ 早期维新思想:(代表、主张、评价)。‎ ‎2、资产阶级维新派倡导维新变法思想(背景、代表人物); ‎ ‎3、资产阶级维新派与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内容、影响)‎ ‎4、资产阶级革命派高举“三民主义”大旗(三民主义的内容及影响)‎ 经历了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清政府采取对外“和好”的政策,不断妥协,最终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央政府完全半殖民地化;民族资产阶级产生并得到了壮大,不断地进行抗争和探索,促进中国社会的进步。‎ 中国人民掀起的收回利权运动引发了振兴实业救国的热潮。‎ ‎,到学习日本搞君主立宪,再到学习英美搞民主共和,中国的思想不断解放。向西方学习由浅入深、由表及里。‎ 社会变迁:中山装与旗袍; 断发与不缠足运动;报刊与电影;1872年,轮船招商局成立,标志着中国新式 ‎ 水运业的诞生。1881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通车。1877第一条电报线。‎ 三、20世纪初至1919年五四运动前,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北洋军阀的统治。‎ 阶段特征: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一步加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 ‎ ‎ 政 治 经 济 文 化 ‎20世纪初至1919年五四运动前 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趋于汇流,集中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同清朝统治集团和北洋军阀之间的矛盾。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代替改良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使中国的政治近代化达到高峰。‎ 表现为:辛亥革命(条件、开始标志、高潮:临时政府和《临时约法》、.意义) 现为中国民族工业进一步发展,出现了短暂发展的春天(原因、表现、影响);‎ ‎“实业救国”成为时代潮流 资产阶级思想进一步传播,掀起了一场思想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原因、兴起标志、内容、意义、局限)。‎ 十月革命将新文化运动推向新阶段,大力传播马克思主义,给中国革命带来了希望的曙光。‎ 社会变迁:礼仪的革新:民国建立后实行鞠躬、握手等新礼仪,体现了民主共和精神。新文化运动和国民革命推动了近代婚、葬礼仪的变化。1909年,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1920年,中国首条航线北京一天津航线开通。‎ 近代前期中国人民抗争探索的整体特征 ‎(1)探索具有广泛性:民族危机面前各阶级在反对 侵略、维护国家利益方面有一致性。(2)向西方学习:欧美殖民侵略客观上的建设性。(3)探索具有层次性:现代化探索由浅入深,从器物、制度到思想文化。(4)探索具有继承性;与学习西方内容的层次性相关,从林则徐、洋务派到早期维新派、维新派、革命派、激进派前后相继。(5)探索具有阶段性:从旧式斗争到新式斗争;反帝反封建两大任务在《辛丑条约》前一般分开进行,之后结合在一起。‎ 对中国近代思想解放潮流的学习,应抓住四个阶段(1)从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地主阶级学“器物”;(2)从戊戌变法至20世纪初:资产阶级学“制度”;(3)从1915年至1919年:资产阶级学“思想文化”;(4)从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从“走俄国的路”到“走自己的路”。‎ 四、1919年五四运动至1927年大革命失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和国民大革命。 ‎ 阶段特征:主要表现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国民大革命开展。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但最终由于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而失败。 ‎ 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中国人民同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之间的矛盾,革命的中心任务是打倒列强和北洋军阀,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突出特点是国共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 ‎ 政 治 经 济 文 化 ‎1919年五四运动至1927年大革命失败 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共“一大”、“二大”、“三大”的主要内容;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教训;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国民革命运动(北伐战争、五卅运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中国民族工业衰落 五四运动运动后新文化运动动大力传播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主流。‎ 孙中山提出新三民主义(新旧三民主义内容的比较及影响)‎ 毛泽东思想萌芽 五、1927~1937年,国共两党的十年对峙时期。 ‎ 阶段特征:基本特征是国共两党、两个政权的对立斗争;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国共两党由对抗走向合作;中共由幼稚走向成熟。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在政治上加强专制统治,“围剿”红军;同时,采取一系列整顿财政和发展经济的措施,形成了以“四大家族”为首的官僚资本;在外交方面,发起改订新约运动。 “九一八”事变民族危机加重,中国共产党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合作抗日的序幕。 ‎ ‎ 政 治 经 济 文 化 ‎1927‎ ‎~‎ ‎1937年 国共两党十年对峙时期 南昌起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建立人民军队的开始;‎ 八七会议:确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对派的总方针。‎ ‎1927年9月9日,毛泽东领导的湘赣边秋收起义;‎ ‎1927年10月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道路。‎ ‎1931年在瑞金建立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侵占中国东北,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政府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集中力量“围剿”红军;‎ ‎1934-1936红军长征;‎ ‎1935年召开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使革命形势开始转危为安;‎ ‎1935年中共发表《八一宣言》,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 ‎1935年10月,红军到达陕北,以延安为中心,建立了陕甘宁革命根据地。‎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了西安事变。‎ 中国民族工业曲折发展;‎ 形成了以“四大家族”为首的官僚资本 毛泽东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道路,发表三篇文章,标志毛泽东思想形成 六、1937年7月~1945年8月,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阶段特征: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间的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活动,中国人民的抗战、国共两党的关系等。抗日战争历经防御阶段、相持阶段、反攻阶段。中华民族与日本的民族矛盾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矛盾。中华民族的全面抗战是这一时期的基本特征。 ‎ ‎ 政 治 经 济 文 化 ‎1937年7月~1945年8月 抗日战争时期 ‎“七七”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开始;‎ 日军分路侵入中国领土,对中国正面战场的进攻达到顶点;1937年12月,南京大屠杀;在中国东北成立专门研究细菌战的部队,称为“七三一部队”。‎ 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出现两个战场抗战的局面;‎ 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组织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这一阶段,日本改变了侵华策略;‎ 抗日战争时期民族工业的萎缩(1)日本采用“军事管理”“委托经营”等方式对沦陷区工矿业进行掠夺与控制。 ‎ (2)日本控制和垄断了占领区的金融和内外贸易,对各类物资实行严格管制。 ‎ (3)官僚资本在国统区垄断经济命脉,压榨民族 企业。‎ ‎1940年《新民主主义论》标志毛泽东思想成熟 中共“七大”确立 汪精卫集团叛国投敌,蒋介石集团发生动摇,消极抗日,积极反共;‎ 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克服重重困难,坚持敌后游击战争,使敌后战场成为抗日战争的主要战场,对抗战胜利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1940年,百团大战。‎ ‎1945年初,中国远征军击败侵缅日军。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进入大反攻阶段。国共两党军队都开始反攻,但双方的争夺与矛盾日益激烈;‎ 苏联红军出兵中国东北,美国投放原子弹;‎ ‎1945年8月15日,日本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首次取得了近代以来反侵略斗争的彻底胜利。‎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受到外国资本义、本国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重压,发展非常缓慢。‎ 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七、1945年9月~1949年10月,人民解放战争时期。‎ ‎ 阶段特征:1945年抗战胜利后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历史,主要内容是中国人民的解放战争,经历了从抗日战争到国内革命战争的过渡时期、战略防御阶段、战略反攻阶段、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胜利阶段的四个阶段。 这一时期的主要矛盾是中国人民同美国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这一矛盾斗争,决定着中国的前途和命运,它以中国人民的胜利而结束。解放战争既是蒋介石集团走向败亡的过程,又是帝国主义侵略势力退出中国大陆的过程;既是中国共产党在全国领导地位确立的过程,又是中国人民翻身解放的过程。‎ ‎ ‎ 政 治 经 济 文 化 ‎1945年9月~1949年10月,人民解放战争时期 ‎1945年8月,重庆谈判,签署了《双十协定》,确立了和平民主建国的方针。 1946年1月,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举行。 1946年6月,蒋介石调兵进攻中原解放区标志内战爆发 ; 1947年2月国民党停止全面进攻。进行重点进攻,重点进攻陕北和山东解放区。 ‎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渡过黄河,挺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1948-1949战略决战: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基本消灭国民党主力。 ‎1949年4月渡江作战,4月23日南京解放,国民党政权垮台。‎ ‎1949年9月在北平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 民族工业进一步衰落 ‎1949年七届二中全会指出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 ‎1949年《论人民民主专政》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的国家学说,为即将成立的新中国作了政治理论准备。使毛泽东思想进一步完善 世界现代史时空整合 从俄国十月革命开始,世界进入现代史时期。世界现代史是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曲折前进,两种社会制度竞争共处,世界人民争取独立、民主、和平与发展的历史。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为界,世界现代史可划分为两个时期。‎ 一、十月革命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 阶段特征:十月革命打断了帝国主义链条,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深刻地震撼了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为两种社会制度的长期对立斗争拉开了序幕。 ‎ 一战后到三十年代大危机前,资本主义世界的基本特点是暂时的调整和相对稳定的发展。1929~1933年,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造成了资本主义经济、政治的不平衡性发展,出现了大危机、大动荡、大调整。‎ ‎ ‎ ‎ 资本主义 ‎ 社会主义 政治 经过一战后的短暂动荡,20年代资本主义进入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30年代大危机爆发后,各国政治危机严重,法国出现动乱,德国法西斯扩大了影响。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受到严重冲击。‎ 俄国十月革命:一战激化了俄国的社会矛盾,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在《四月提纲》的指导下,十月革命取得胜利,使经济文化并不发达的俄国在短时间内摆脱了封建残余的束缚和剥削阶级的统治,建立起新型的无产阶级专政,开辟出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30年代,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 人物:列宁 经济 ‎1、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原因、特点、影响)。‎ ‎2、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背景:措施、影响)‎ ‎1、1918-1921年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背景:措施、影响)‎ ‎2、1921-1928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背景:措施、影响)‎ ‎3、20世纪30年代实施优先发展重工业的五年计划和农业集体化,开辟了一种新型的工业化模式。‎ ‎4、30年代中期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特点、评价)‎ 文化 思想:出现凯恩斯主义。‎ 科技:20世纪初相对论和量子理论造成了物理学的革命。‎ 艺术:‎ 美术:美术经历了印象派、新印象派、后印象派等阶段,出现了塞尚、高更和凡高等著名画家。‎ 音乐:现代音乐出现了许多派别 大众传媒:1926年电视出现。‎ 出现了无产阶级的文学,代表有高尔基等文学家。‎ 国际 关系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对世界的统治秩序。列强干涉十月革命后,到三十年代大危机前国际关系相对稳定。30年代,在大危机打击下,各资本主义国家加紧对国际市场争夺,法西斯国家加紧侵略扩张,世界动荡不安。‎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 ‎ ‎ ‎ 阶段特征:第二次世界大战深刻地改变了全世界的力量对比。以美苏两极为主的世界格局形成,美苏争霸,威胁了世界和平;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过对运行机制的调节,充分运用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经济获得迅速恢复和长足发展。资本主义发展出现了意义深远的新变化。苏联对斯大林模式进行了改革,但成效不大,在改革中走向解体。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经济体系演变成三足鼎立的局面,社会主义阵营瓦解,第三世界崛起,冲击着两极格局。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东剧变,两极格局崩溃,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和平与发展成为国际局势的主流,但天下并不太平。地区性冲突和局部战争不断,霸权主义威胁着世界和平与安全。国际社会仍然面临着争取世界和平,建立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重大问题。 这一时期,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区域集团化、经济全球化趋势继续发展,经济多极化格局形成。国际竞争已发展为综合国力的竞争,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 ‎ 二战后至50年代 ‎60~70年代 ‎80~90年代 政治 ‎1、美国为了建立世界霸权,全面实施冷战政策,推出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建立北约,遏制苏联。‎ ‎2、苏联建立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经互会、华约与之对抗,1955年冷战格局正式形成。‎ ‎3、1948年的柏林危机是美苏“冷战”的第一次高潮,古巴导弹危机是美苏“冷战”的第二次高潮。‎ ‎4、局部“热战”: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使世界动荡不安。朝鲜战争使中美关系彻底破裂,美国采取遏制中国的政策;“冷战”从欧洲扩大到亚洲。越南战争导致美国的霸权地位相对衰落,苏联在军事实力上大体赶上了美国。‎ ‎1、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 ‎2、欧洲开始推行相对独立的外交政策;美国承认与欧洲的伙伴关系;‎ ‎3、日本推行日美为轴心的全方面外交,资本主义阵营分化。‎ ‎4、70年代美国陷入侵越战争泥潭,与苏联争霸处于守势,战略收缩。‎ ‎5、中苏关系恶化,社会主义阵营瓦解。‎ ‎6、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7、1961年不结盟运动兴起,第三世界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1、80年代,苏联陷入严重的政治经济困境,戈尔巴乔夫改革放弃了科学社会主义和党的领导,国内政局失控,导致了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苏联在欧洲构筑的政治、经济和军事体系全线崩溃。1991年12月,苏联解体。‎ ‎2、两极格局最终瓦解,世界局势趋向缓和,但美国推行单边主义,民族矛盾、宗教矛盾、领土纠纷和恐怖主义使世界动荡不安。‎ ‎3、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发展中国家等多种政治力量不断发展壮大,政治力量分化组合,多极化趋势加强 ‎4、当今世界格局特点:世界形势总体上趋于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时有发生,多极化趋势加强。‎ 经 济 ‎1、1945年至50年代初是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恢复时期。‎ ‎2、以美国为主导的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和国际贸易体系构成了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3、欧美利用国家政权大力干预经济;“人民资本主义”和“经营者革命”出现;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背景、特点、评价)。‎ 这些调整使50年代初至70年代初成为资本主义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 ‎4、赫鲁晓夫对农业和工业进行改革,虽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教条主义的束缚,取得一定成效,但理论上没有根本突破,缺乏一贯的战略方针和思路,改革最终失败。‎ ‎1、资本主义经济格局发生变化呈现出美日欧三足鼎立的局面。2、欧洲经济一体化增强了欧洲的实力(一体化的原因、过程、影响、特点)‎ ‎3、日本在80年代成为经济大国(原因、影响)。‎ ‎3、区域集团化发展也有新进展。4、7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陷入“滞胀”,各国减少了对经济的干预。‎ ‎5、苏联勃列日涅夫改革推行新经济体制,但未突破斯大林体制;以重工业为中心的改革虽增强了军事实力,却使得矛盾更加复杂。‎ ‎1、80年代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和全球化加强。北美自由贸易区及亚太经合组织成立。‎ ‎2、90年代以来,随着形势的缓和,信息技术和运输技术进一步发展,全球化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它既加速了世界经济的发展繁荣,也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既是机遇,又是严峻挑战。‎ ‎(全球化的原因,过程、本质、问题、启示、中国应如何应对以及采取的措施)‎ 文化 科技:电子计算机产生和网络的产生推动了信息时代的来临。现代生物工程取得重大成就。人造卫星升空,宇宙飞船登月和航天飞机试飞。第三次科技革命方兴未艾,极大地改变着人类社会。‎ 文学:五六十年代现代荒诞派戏剧盛行,代表是贝克特和他的作品《等待戈多》。‎ 与雅尔塔体制下两极格局的形成相比,当今世界格 局变动的特点 ‎(1)是在没有发生世界大战的情况下出现的。 ‎(2)这种格局的变动不是通过战胜国强加给战败国 的意志,导致各国国际地位的变化而实现的。 ‎(3)新的国际格局的确立需要一个复杂的过程,暂时形成了“一超多强”的局面,但多极化发展趋势不 ‎ 可避免。‎ 中国现代史时空整合 一、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49~1956年底)‎ ‎ 阶段特征:新中国成立后面临重重困难。国内:残余敌人破坏,经济极端落后。国际上:遭到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的敌对和封锁。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艰苦创业,克服重重困难,巩固人民政权,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政治 经济 文化 ‎1.巩固新政权:追歼国民党残余势力、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和平解放西藏。‎ ‎2.建立各种制度: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共同纲领》标志形成);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形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4外交:制定外交方针和政策;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 外交关系;签订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1953年,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4年,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1955年万隆会议上,中国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1.恢复国民经济,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稳定物价、统一财经;合理调整工商业。 ‎2.向社会主义过渡: 1953制定“一化三改”的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1957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基本建立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1953-1956年底,完成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 ‎1、思想:毛泽东思想的丰富和发展。表现为“一化三改”的过渡时期总路线;三大改造及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和平赎买政策;‎ ‎2、教育:仿苏联教育模式 ‎3、文艺:1956年“双百”方针的提出,推动了科技文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文学艺术界出现了一大批出色的作品。‎ 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阶段(1957年1月~1966年5月)‎ ‎ 阶段特征: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摆在中国共产党面前的历史任务是领导中国人民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在探索过程中,既推动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也出现了严重的错误,中国共产党勇于正视自己的错误并不断纠正,领导人民取得了巨大成就。‎ 政治 经济 文化 ‎1、1956中共“八大”提出主要矛盾;‎ ‎2、反右派斗争,使人们分清大是大非,稳定了刚刚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 ‎3、反右派斗争扩大化,这是党对社会主义时期阶级斗争的特点和规律缺乏正确认识,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4、三大制度遭到破坏 ‎1、1956中共“八大”提出主要任务、提出正确经济建设方针 ‎2、失误: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违背经济发展规律。“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严重脱离中国农村的生产力发展水平,造成严重的后果。‎ ‎3、1959-1961三年经济困难。 ‎ ‎4、“八字方针”纠正了经济建设中“左”的错误,是经济政策的重大调整,是为战胜困难而采取的重大战略决策。‎ ‎5、取得了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 ‎1、思想:毛泽东思想的 新发展:表现为1956《论十大关系》、1956中共“八大”提出主要矛盾和任务、‎ ‎1957《关于正确处理人民 内部矛盾的问题》,党为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正确道路作了理论准备。失误:“左”的思想泛滥。‎ ‎2、科技:原子弹,火箭,导弹、人工合成牛胰岛素 ‎3教育:1958年实施教育大革命。‎ ‎1961年对教育调整。‎ ‎4、文艺:双百”方针遭到破坏。‎ 三、“文革”十年(1966年5月~1976年10月) ‎ 阶段特征: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最严重的失误,破坏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使党和国家、人民遭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失误。长期以来“左”的错误得不到纠正,领导者对国内形势的错误认识,对国际范围内阶级斗争形势作了严峻的估计,野心家的利用,导致了这场人类的浩劫。‎ 政治 ‎ 经济 ‎ 文化 ‎1、民主与法制被践踏,“红卫兵”运动、“全面夺权”,党政机关瘫痪,社会处于无政府状态,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无法正常召开,实际剥夺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权力。‎ ‎2、“二月抗争”是老一辈革命家同“左”的错误的斗争。目的:力图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 ‎3、外交: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背景、意义);‎ 中美关系正常化(背景、过程、意义);中日邦交正常化(背景、过程、意义)。‎ ‎1.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发展趋势持续下降。 ‎2.周恩来、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纠正极“左”思潮,国民经济有所恢复和发展。‎ ‎3.某些领域经济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这些成就的取得,决不是“文化大革命”的结果。‎ ‎1、思想:极“左”思潮泛滥。‎ ‎2、科技:氢弹、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袁隆平杂交水稻、返回式遥感卫星。‎ ‎3教育:高等教育遭到严重破坏 ‎4、文艺:“双百”方针被废除,把学术问题当成政治问题,优秀作品受到错误批判,知识分子受到伤害,妨碍了社会主义文化的正常发展。‎ 四、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1978年之后)‎ ‎ 阶段特征: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使我国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所以,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是新时期的重要标志,是伟大的历史转折。在这一时期,我国的民主与法制得到完善和发展;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文艺界也成就辉煌。‎ 政治 经济 文化 ‎1、新时期的民主与法制建设:平反“文革”前后的冤假错案;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方针”; 进行了政治体制改革,改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颁布了1982年宪 法,出台了《选举法》等各种法律法规,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1997年,中共十五大把依法治国确立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1999年,正式被写入宪法。加强基层政权和基层民主建设,颁布基层民主选举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 ‎ 会组织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2.“一国两制”的理论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一国两制” 目的、提出、确立、实践)。‎ ‎3、海峡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4、外交:扩大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技术合作;2001‎ ‎1.十一届三中全会经济重心的转移(内容、意义);‎ ‎2、对内改革: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背景、内容、意义),建立乡镇企业;城市实行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对外开放(目的、格局、加入世贸)‎ ‎4、经济腾飞:GDP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城市化进程加快;信息化进程加快。‎ ‎1、思想: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重新确立实事求是 的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形成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理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2、科技:计算机技术:1983年,中国成功研制出“银河—Ⅰ号”;1997年“银河—111号”。 航天技术:2003年“神舟”五号发射成功并安全返回,使我 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3、教育:高等教育迅速发展,邓小平提出三个面向。‎ ‎4、文艺:“双百”方针重新确立,取得了丰硕成果。‎ 年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参加亚太经合组织;改善和发展同世界大国之间的关系积极致力于促进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2001年成立上海合作组织。积极参加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