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6 发布 |
- 37.5 KB |
- 1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步步高》(人教版)大一轮复习学案:必修3第一章第1讲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
第1讲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最新 考纲 1.区域的含义。2.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3.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思维导图 考纲 解读 1.了解区域的内涵和特征。2.学会比较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3.掌握从静态(横向)和动态(纵向)的角度分析区域发展和地理环境关系的技巧。 微专题一 区域特征分析 1.区域的含义: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 2.特征 (1)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2)每一个区域都具有特定的地理环境条件,并对区域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思维拓展 如何分析区域特征 区域特征分析应从区位入手,整体上把握,具体思路和程序如下图所示: 考向 区域特征分析 读下面两图,完成1~2题。 1.两个河口附近平原发展农业的共同限制性因素主要是( ) A.旱涝灾害 B.雨热不同期 C.土地沙漠化 D.风沙危害严重 2.①②两河三角洲处的自然植被分别是( ) ①荒漠 ②热带季雨林 ③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④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⑤温带落叶阔叶林 A.①③ B.①⑤ C.③④ D.②⑤ 答案 1.A 2.D 解析 由经纬度可知①河为恒河,②河为黄河。第1题,黄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均处于季风气候区,因季风的进退和强弱的不稳定性,造成威胁农业发展的共同因素为水旱灾害。第2题,恒河、黄河三角洲处的自然植被分别是热带季雨林、温带落叶阔叶林。 微专题二 区域环境差异对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发展的影响 1.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自然环境的差异 区域 要素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地理位置 位于北纬30°附近,我国东部沿海地 北纬43°~48°,地处我国东北地区的 区的中部,长江入海口 中部 气候条件 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 温带季风气候,大陆性稍强;东面有长白山的阻挡,降水较少;温暖季节及生长期都较短 土地条件 ①水稻土为主;②耕地多为水田;③土地较为分散;④人均耕地面积少 ①黑土分布广泛;②多为旱地;③集中连片;④人均耕地面积多 矿产资源 贫乏 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2.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人类活动的差异 区域 要素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农 业 耕作方式 水田耕作业 旱地耕作业 主要作物 水稻、油菜、棉花等 玉米、春小麦、大豆等 作物熟制 一年两熟至三熟 一年一熟 其他 水产业较为发达 松嫩平原的西部适宜发展畜牧业 工业 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①依托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发展轻工业;②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 利用当地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周围地区的煤、铁等资源发展重化工业 商业 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入海的门户,对内、对外联系方便,商业贸易发达 商业贸易规模相对较小 思维拓展 如何分析区域差异 分析区域差异要从分析区域组成要素特征的差异入手,同时注意分析要素间的相互联系。具体分析如下: 1.自然环境因素差异 (1)气候差异的形成 (2)地貌差异的形成 任何地貌都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同的区域由于海陆位置和经纬度位置的不同,所经受的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形式及其组合不同,从而导致地貌的区域差异。 (3)河流水文差异的形成 (4)土壤差异的形成:不同区域的气候、植被及人类生产活动因素的差异造成土壤类型、厚度、肥力、酸碱度的差异。 2.人类活动因素差异 人类活动 差异成因 具体表现 农业 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自然条件差异 作物种类、耕作制度、产量等差异 市场、劳动力、交通、科技、政策等社会经济条件差异 机械化、生产率、商品率等差异 工业 资源、市场、劳动力、科技、交通、政策等差异 工业类型、规模等差异 人口 区域耕地、水资源等自然条件和经济状况、科技水平、开发历史、开放程度等社会条件差异 人口规模、密度、增长速度等差异 城市 地形、气候、河流、资源、交通等差异 城市形态、数量、规模、发展水平等差异 交通 地形、位置、经济、人口等差异 交通方式、线网密度、通达度等差异 通过对以上因素的分析,确定区域特征差异,分析区域间的不同发展方向和状况。 考向一 区域差异及成因分析 读下面两幅区域图,完成1~3题。 1.对两图所示地区农业生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两地均是世界上重要的小麦产区 B.两地农业人口比重大,劳动生产率高 C.甲地水热充足,适宜发展热带种植园农业 D.乙地草原广布,农业地域类型主要为乳畜业 2.乙图中①②两地的自然带及其形成的主导因素是( ) A.①地:热带雨林带,纬度 B.①地:热带草原带,地形 C.②地:热带雨林带,地形 D.②地:热带草原带,洋流 3.图中M、N是世界著名河流,两河共同的特征是( ) A.上游多峡谷,落差大 B.下游补给量大 C.水量季节变化大,年际变化小 D.支流少,含沙量大 答案 1.C 2.B 3.A 解析 第1题,甲图区域为东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乙图区域为非洲赤道附近热带草原气候区,两地经济较落后,农业人口比重大,劳动生产率较低;甲地纬度低,水热充足,适宜种植水稻和发展热带种植园农业;乙地草原地带因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农业地域类型为游牧业,热带森林地区还存有热带迁移农业。故正确答案为C。第2题,乙图中①地位于赤道附近,地势较高,气温相对较低,对流弱,降水少,形成植被稀疏的热带草原带。②地索马里沿岸地区夏季盛行西南风——离岸风,水汽少,促使离岸流的形成,离岸流又促使了上升寒流的形成,对沿岸有降温减湿作用;冬季盛行风——东北风,从大陆内部吹来,比较干燥,雨水也少,使得沿海地区形成热带荒漠带。故正确答案为B。第3题,图中M河为湄公河,上游峡谷多,落差大,流经东南亚各国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多,支流众多,使得下游补给水量大;N河为尼罗河,发源于东非高原湖区,上游地势崎岖多峡谷,落差大,流出东非高原后进入热带沙漠地区,支流少,含沙量较大;两河水源区降水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使其河流水量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也较大。故正确答案为A。 考向二 区域差异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4.(2014·北京文综)中国工业布局受政治、资源、市场等因素影响而不断变化。 “十二五”期间,依据国家区域发展新棋局,要依托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读图,回答问题。 与长三角地区相比,概述川渝地区发展的地理优势。 答案 川渝地区位于长江上游,土地广阔(面积大),价格较低;矿产、能源、水力等资源丰 富;政策支持;劳动力丰富;市场广阔;经济发展潜力较大。 解析 对比两地区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从中分析该地区的优势条件。从土地面积对比,川渝地区位于长江上游,土地广阔,地价较低;从资源条件分析,矿产、能源、水力等资源比长江三角洲地区丰富;有国家区域发展新格局政策的支持;从劳动力分析,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且廉价。 考向三 区域图的定位 读图,完成5~7题。 5.甲、乙两地所在国家的农业区分别是( ) A.两河流域 恒河沿岸及三角洲 B.印度河平原 顿河流域 C.密西西比平原 亚马孙平原 D.尼罗河沿岸 墨累—达令盆地 6.甲、乙两地所在国家,在自然地理特征方面相似的是( ) A.都是所在大洲面积最大的国家 B.都位于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航运要道上 C.境内热带荒漠面积都比较大 D.边境都有一条纵贯南北、流量丰富的大河 7.关于甲、乙两地所在国家经济特征共同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都有矿产资源 B.旅游业都发达 C.本国最长河沿岸都有主要农业区 D.都是发达国家 答案 5.D 6.C 7.D 解析 根据经纬度判断甲为埃及,为发展中国家,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信风控制,境内有广阔的热带荒漠,农业区主要分布在尼罗河两岸。根据经纬度判断乙为澳大利亚,为发达国家,澳大利亚农业主要分布在墨累—达令盆地,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沿岸寒流影响,澳大利亚西部有广阔的热带荒漠。 方法技巧 化解经纬网定位的难题 地球上任何一个地区的区域位置都可以通过一组具体的经纬度来确定。利用经纬网进行定位是区域定位中最常见、最准确的方法。通常可以借助“十”字法或“井”字法进行识记。如: 例如,“双30”,指的是30°E、30°N的交点,记忆为尼罗河河口或者开罗附近,以此作为参考点,向不同方位再按图索骥,思考相对位置。澳大利亚由120°E和150°E两条经线控制东西范围,四川盆地由100°E和110°E控制东西范围等。 微专题三 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以长江中下游平 原为例) 1.长江中下游平原开发早期地理环境对农业的影响 2.农业社会地理环境的影响 3. 工商业社会地理环境的影响 判断正误 1.工商业社会,长江中下游地区粮食生产地位下降了,也就意味着粮食产量下降了。( × ) 解析 此时的粮食产量仍然在增加,只不过和北方地区相比,因为地块小、耕地破碎,加上人均耕地减少,不能适应大规模、机械化生产,粮食生产不如北方地区更有竞争力,所以粮 食生产的地位相对下降了。 2. 工商业社会,由于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强,自然地理环境对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影响越来越小了。 ( × ) 解析 工商业阶段,人类活动已经脱离了小农经营,转向社会化大生产,地块小、耕地破碎、人均耕地少的区域环境不能适应大规模、机械化生产的要求,制约了本区域粮食的进一步发展,导致了粮食生产地位在全国范围内的下降。可见,自然环境对区域的发展影响并不是越来越小。 思维拓展 不同发展阶段三大产业结构的变化 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由于资源配置的变化和人均收入的差异,劳动力表现出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的趋势。在此过程中,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区域发展水平 产业结构变化特点 三大产业的产值比重格局 传统的农业区域或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 农业经济比重相当大,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最大 一、二、三或一、三、二 工业区域或加速推进工业化的区域 随着工业化的加速推进,工业经济比重迅速上升,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最大 二、一、三或二、三、一 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 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尤其是服务业的发展,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逐渐超过第二产业。先进科技和信息、金融等成为区域发展的主导力量 三、二、一 考向一 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1.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空关着的残破房屋、人烟稀少的马路、几无船只的冷清码头……一派萧条的景象,2013年3月以来,这座苟延残喘的城市——底特律已经走到破产的边缘。 底特律兴起的18世纪,内河水运是美国最重要的运输方式。底特律和其所在的密歇根州,由亨利·福特首创的流水线作业,不仅带动了汽车产业的蓬勃兴盛,更使底特律因为通用、福特和克莱斯勒三大汽车公司总部齐聚于此而成为世界上最有名的“汽车之城”。 但是,随着本土普通轿车市场渐趋饱和,日、德车系国际竞争力日趋增强,雪上加霜的金融危机……下图示意美国部分地区。 (1)简述18世纪底特律成为重工业中心的区位优势。 (2)说出除交通和市场因素外,底特律20世纪成为“汽车城”的主要原因。 (3)分析目前底特律城市衰落的主要原因。 答案 (1)地形平坦(或:水源充足);丰富的煤炭、铁矿;廉价水运;广阔市场。 (2)接近原料产地(或:接近钢铁基地);先进的生产技术(或先进的生产方式);工业集聚。 (3)以汽车产业为主,产业结构单一;国外新生汽车产业的发展壮大,使汽车产业空间产生转移,国际汽车市场竞争激烈,导致底特律汽车市场萎缩(或金融危机);交通方式和布局的改变。 解析 第(1)题,读图分析,底特律位于五大湖沿岸平原,地形平坦,水源充足。根据图例可知,该地有丰富的煤炭、铁矿资源,靠近原料、燃料产地。当时的运输以内河航运为主,这里有廉价水运、广阔市场,促使工业中心的形成和发展。第(2)题,除交通和市场因素外,底特律20世纪成为“汽车城”主要是接近原料产地,首创流水线作业,有先进的生产技术,三大汽车公司总部集聚,取得了工业集聚的效应。第(3)题,底特律是传统工业区,产业以汽车产业为主,产业结构单一;日、德等国外新生汽车产业的发展壮大,使汽车产业空间产生转移,国际汽车市场竞争激烈,导致底特律汽车市场萎缩;现代工业发展,交通方式和工业布局的改变,加速了底特律的衰落。 答题模板 一个发展成熟的区域,一般都经历了完整的发展阶段,早期一般是生产力水平低下,因为丰富的资源得不到有效的开发,因此以第一产业的农业为主,人地关系是低水平的协调的;随着资源的大规模开发,经济结构转向第二、三产业为主,经济水平迅速提高,曾经没有得到开发的资源现在成了有利条件,随着基础设施的建设,交通便利、市场广阔、技术水平提高,工业集聚成了工业地域;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资源越来越少了,环境越来越差,伴随着资源的枯竭、环境的污染、交通的拥堵等问题的出现,过于单一的经济结构,使得失业人数大增、产业的向外转移,如果该区域没有及时调整经济结构,就会不可避免的走向衰落,转型阶段到来。只有经过经济结构的大幅度调整,治理污染了的环境,才能使衰落的区域重新获得新生,重新走向人地关系协调的再生阶段。 考向二 区域不同发展阶段产业结构的变化 区域的发展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初期阶段、成长阶段和衰落阶段。初期阶段主要表现为以传统农业为主体,成长阶段可分为工业化阶段和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结合图完成2~ 3题。 2.在区域发展的初期阶段,下列关于区域内产业结构及产业特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迅速上升,第三产业表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 B.传统农业占较大比重,工业化处于起步阶段 C.工业化的起步源于本阶段科技的创新 D.人地关系的不协调已表现得比较明显 3.图中A、B、C各点分别代表区域发展不同时期的产业结构特征。从区域发展的过程来看,其正确的顺序是( ) A.A-B-C B.B-C-A C.C-A-B D.B-A-C 答案 2.B 3.C 解析 第2题,设问是“初期阶段”,从图中找到初期阶段,观察三条曲线变化,运用排除法即可判断,第三产业下降,排除A项;工业化起步多为资源型产业,科技含量不高,排除C项;初期阶段,环境问题及人地矛盾不突出,排除D项。第3题,结合三角坐标图,区域发展初期阶段第一产业比重最大(图中C点),成长阶段第二产业比重最大(图中A点),衰落阶段第三产业比重最大(图中B点)。 练出高分 [基础落实练]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自然和社会经济差异显著。下图是“我国三个经济地带的划分图”和“部分典型动物、传统民居的分布图”。读图,完成1~3题。 1. 图中典型动物、传统民居的分布从侧面反映出形成我国三大自然区域差异的基本因素是( ) A.土壤和植被 B.气候和地形 C.水文和土壤 D.植被和水文 2.关于我国三个经济地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三个经济地带的范围与三大自然区完全重合 B.中部经济地带面积最大 C.西部经济地带人口最稠密 D.东部经济地带城市化水平最高 3.我国政府为推动东西部协调发展,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 ①只给予西部大量的财政补贴 ②增加对西部基础设施的投资 ③保护西部的工业产品不受外部产品的竞争影响 ④发挥地区优势,鼓励西部积极引进人才 A.①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② 答案 1.B 2.D 3.B 解析 第1题,我国三大自然区域是指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由于气候(降水、气温)和地形差异,典型动物、传统民居都有所不同。第2题,从图示三个经济地带的范围可以判断西部经济地带面积最大,人口密度最小;三个经济地带的范围与三大自然区不是完全重合;我国人口和城市主要分布在东部经济地带。第3题,为推动东西部协调发展,我国实行了西部大开发战略,增加对西部基础设施的投资,发挥地区优势,鼓励西部积极引进人才。 区域差异是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基础。读图回答4~5题。 4.甲、乙两地发展种植业生产的主要制约因素分别是( ) A.土壤、水源 B.光热、降水 C.风向、地势 D.地形、河流 5.关于甲、乙两地河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地河流多有凌汛现象 B.乙地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小 C.甲地河流水流湍急,水能丰富 D.乙地河流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 答案 4.B 5.D 解析 结合经纬网和区域轮廓知两区域分别位于欧洲西部和中亚地区。第4题,受西风带和北大西洋暖流影响,欧洲西部为温带海洋性气候,阴雨天气多,光热不足;中亚地区为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稀少。第5题,甲河流域流经温带海洋性气候区,地势平坦,没有凌汛现象,水流平稳;乙河流域受温带大陆性气候的影响,河流补给主要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 [能力提升练] 下图为“甲、乙两岛略图”,其中甲岛地势低平。据此完成6~8题。 6关于甲、乙两岛位置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岛位于东半球 B.甲岛附近水域属于太平洋 C.乙岛位于北半球 D.乙岛周围水域属于大西洋 7关于乙岛自然环境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气候以热带雨林为主,全年高温多雨 B.地形以山地或丘陵为主,地势中间高、四周低 C.主要是由外力作用形成 D.岛内河流密布,发展航运的条件优越 8.甲、乙两岛相比,判断公路密度较低的岛且对应的影响因素正确的是( ) A.乙岛——地形 B.甲岛——地形 C.乙岛——火山 D.甲岛——河流 答案 6.B 7.B 8.A 解析 结合图中甲、乙两岛的经纬度信息可知,甲、乙两岛均位于南半球,其中甲岛位于西半球,且在太平洋中,乙岛位于印度洋中;从河流分布看,乙岛地形以山地为主,河流短小,不利于航运,且受地形的影响,公路密度较低。 下面示意的甲、乙两国分别为传统、新兴的鲜切花生产国。读图,完成11~13题。 9.比较甲、乙两国降水特点及其原因( ) ①甲国受西风带和暖流影响,全年降水较丰沛且季节分配均匀 ②甲国受副热带高压带和西风带的交替影响,降水季节差异大 ③乙国受赤道低压带影响,全年降水丰沛且季节分配均匀 ④乙国受地形影响,降水季节差异大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②④ 10.与甲国相比,乙国发展鲜切花生产的优势自然条件是( ) ①热量丰富 ②光照充足 ③地形平坦 ④水源丰富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1.与乙国相比,甲国维持其在世界鲜切花市场竞争力的优势条件是( ) A.专业化、规模化生产,鲜切花价格较低 B.土地丰富,天然花卉品种较多 C.培植历史久,劳动力成本较低 D.技术含量高,鲜切花质量较优 答案 11.B 12.A 13 .D 解析 本题组以特定的区域图对比为切入点,通过定位、分析、判断,对各区域特征进行分析。第9题,据图分析,经纬网判读、疆界轮廓判读,准确定位:甲国为荷兰,乙国为肯尼亚。继而根据图中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结合所学知识,对两个区域的自然特征进行判读。第10题,地处热带地区的肯尼亚发展鲜切花的优势自然条件可从光、热角度分析(高原地形、草原气候不能成为对比后的优势)。第11题,A选项“价格较低”值得商榷(至少存在一个劳动力成本问题),B、C选项皆有明显描述性错误:“土地丰富”“劳动力成本低”。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新华社北京2014年6月17日电:农业部部长17日表示,目前全国夏粮收获已过八成,据农业部农情调度和专家分析,今年夏粮丰收已成定局。冬小麦有望再创新高,创下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十一连增”。 材料二 下图为我国部分优势商品粮基地分布示意图。 (1)比较甲、乙、丙三个商品粮基地,完成下表。 地区 优势条件 限制性因素 甲 乙 夏季阳光充足、昼夜温差大 丙 旱涝灾害频繁 (2)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作为商品粮基地的地位在下降,试分析其原因。 (3)简要说明“中粮西运”对西部地区的积极意义。 答案 (1)见下表 地区 优势条件 限制性因素 甲 人均耕地多 热量不足 乙 水源不足 丙 光、热、水充足 (2)自然原因:地块小、土质黏重,河网密布。 社会原因:人口稠密,城市化占用土地,农业结构调整。 (3)为西部地区退耕还林、还草提供粮食保证,减轻西部地区生态压力;缓解粮食紧张的压力,有利于西部地区调整农业结构,发挥地区优势。 解析 第(1)题,主要分析比较影响农业生产的土地资源、气候条件和水资源等状况。第(2)题,自然原因主要有河流多、地块小、土质黏重;社会原因主要有人多地少,城市和工业发展占用大量土地,发展经济作物占用大片耕地。第(3)题,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脆弱,“中粮西运”有利于西部地区保护生态环境,退耕还林、还草,调整农业生产结构。 13.(2012·福建文综)下图示意中国东部某区域。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大力扩大文化、软件和信息服务、商贸流通、金融保险等新兴服务出口。积极支持东部地区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进一步提高能源、土地、海洋等资源的利用效率。 表 1991年和2008年R河三角洲经济区各类用地比重/% 年份 水田 旱地 林地 草地 园地 城镇 陆地水域 滩涂 未利用地 1991 48.08 14.47 18.72 0.34 0.21 9.65 7.96 0.35 0.22 2008 41.87 9.89 17.27 0.04 0.03 23.91 6.35 0.63 0.01 (1)描述图示区域地形的主要特点。 (2)分析R河河口地段多沙洲的自然原因。 (3)据表归纳R河三角洲经济区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特点,并指出该变化对自然地理环境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 (4)分析R河三角洲经济区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的社会经济原因。 答案 (1)本区北部以平原为主,南部以低山丘陵为主;地势南高北低;北部海岸线较平直,南部海岸线曲折,多岛屿。 (2)河流径流量大,携带泥沙量大;位于河流入海口,地势低平,流速缓慢,以堆积作用为主,泥沙大量堆积;地处海陆交界地带,海水的顶托使堆积作用增强,在R河的河口地段形成众多的沙洲。 (3)特点:城镇用地比重明显增大,滩涂比重略有增加;其他各类用地比重减小。 不利影响:水资源减少,水质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少;城市“热岛效应”增强;生态调节功能减弱。 (4)城市密集,经济发达,市场需求量大;海陆空交通便捷,信息网络发达,对外辐射能力强;国家政策支持力度大;科技文化水平高,高校多,高素质人才多;占用土地等资源少,能耗低,污染小。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图获取信息,并进行正确的解读从而转化为答案。第(1)题,描述区域的地形特征,一般要把握地形类型及分布、地势特征和海岸线三个方面。地形类型及分布和地势特征根据图中的等高线特征可以直接读出,而对海岸线特征的描述属于本题的特殊之处,从图中看出,南北海岸线的确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第(2)题,沙洲是泥沙沉积的结果, 泥沙的沉积与河流含沙量的高低、河口处的地形坡度和海水的顶托作用有关,在此解题思路的引导下,结合长江的水文特征作出具体分析和回答。第(3)题,从图表中的数据比较中可以得出R河三角洲经济区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特点,针对这种变化具体分析对自然地理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注意关键词“自然地理环境”和“不利”。第(4)题,审题时特别注意是“新兴服务业”,服务业属于第三产业,具有耗费资源、能源少的特点,需要通达程度高的信息网络、先进的科技水平和广阔的市场做保障。从新兴服务业的区位需求出发,结合长江三角洲的具体情况作出回答。查看更多